(手太阳小肠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膊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抵膈,至胃,到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次注足太阳膀胱经。每日未时,气血至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少气多血。)

经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其为器亦止为胃役使,特以与心络并行隧道,又与足太阳膀胱连经,故亦以三阳归之,非谓其职能与足太阳并列也,倘一拈太阳,即以小肠膀胱并举,不知要矣。所以小肠之职任,与大肠相仿。大肠之腑无灵,小肠亦无灵。大肠之经,非当阳之用,小肠亦非有巨阳之用。经故俱以器目之也。惟小肠与大肠,皆为胃化物之器,故其病亦与胃同。惟本经与心络并行隧道,故本经病亦延及于心,然亦止在经络而已,无与于心之脏也。其为病,实则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节弛肘废,小水不利,及赤或涩痛,尿血。虚则遗尿,面白苦寒,耳前热。小肠气生疣,小者患指痂疥。虚实之病,各有别矣。至遗溺闭癃,更有由肝所生病,及膀胱不约者,固不尽由小肠也,各详本证。

〔小肠形质〕 《灵枢》曰: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又曰:心应脉,皮厚者脉厚,小肠亦厚。皮薄者脉薄,小肠亦薄。皮缓者脉缓,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曲者,小肠结。《入门》曰: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秽自胃之下口,传入于小肠上口,自小肠下口,分别清浊,水液入膀胱上口,滓秽入大肠上口。《难经》以大小二肠之会为阑门,言关阑分隔也。

〔小肠证治〕 《灵枢》曰: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又曰: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内经》曰:小肠为泄。《入门》曰:小肠有气,则小腹痛。小肠有血,则小便涩。小腹有热,则茎中痛。又曰:小肠者,心之腑也,有病宜通利。

〔小肠绝候〕 《脉经》曰:小肠绝,六日死,何以知之?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

小肠气 小肠经病也。小腹引睾丸连腰脊而痛,小肠虚,风冷乘间而入,邪气既实,则厥而上冲肝肺,控引睾丸,上而不下也(宜楝实丸、胡芦巴散)。《千金方》以为㿉疝有四种,其一肠㿉,即小肠气吊,外肾偏坠肿痒,故《纲目》等书多因其说,并云得之于地气卑湿,亦当备参。而其为证,有甚而热痛,小便不通者(宜加味通心饮)。有年久不愈者(宜橘核丸)。有茎囊抽痛,不可忍耐者(宜立效散、杨氏麝香元、四味茴香散)。各宜详究。

〔脉法〕 《正传》曰:肝脉滑甚,为㿉疝,小肠气痛。

〔小肠气证治〕 《纲目》曰:大抵小肠气属湿多,故江淮间多有之,宜以去湿之剂下之,以苦坚之,不可温之、补之。

小肠痈 小肠火热病也。或因七情饮食,或因经行产后瘀血留积,其证发热恶寒,脉芤而数,肤皮错纵,腹急渐肿,按之内痛,大便重坠,小便涩滞若淋,或小腹隐痛坚硬,如掌而热,肉色如故,亦或焮赤微肿,甚者脐突腹胀,转侧有水声(宜大黄汤)。如瘀血去尽,则安矣。若体虚脉散,不敢轻下,用轻剂可也(宜活血散瘀汤)。痈已成,则腹痛腹满不食,便淋刺痛(宜苡仁汤)。腹濡痛,小腹急,必时时下脓(宜丹皮散)。□后疼痛淋沥不已,必见诸虚证(宜参芪地黄汤)。此病亦不可惊,防肠断,坐卧转侧皆宜徐缓,尝少进稀粥,静养调理为要。但古方书但载肠痈,无大小之别,故其治法,亦约略相仿,参考可也。

〔脉法〕 《脉诀》曰:关内逢芤肠里痈。

〔小肠痈证治〕 《疡科选粹》曰:若小腹硬痛,脉迟紧者未有脓也,用大黄汤下之。不敢下者,用败毒散加秦艽、连翘。脉芤涩者,四物汤加桃仁、红花、延胡索、木香。小腹软痛,脉洪数者,已有脓也,用薏苡仁汤排之,或三仁汤、神效瓜蒌汤。小腹疼痛,小便不利,脓壅滞也,牡丹皮散主之。若大便或脐间出脓者,不治。

【治小肠病诸药要品及方二】

小肠实宜渗利

茯苓  甘草  知母  黄连  麦冬  童便  木通  黄柏  牛膝  黄芩  生地  灯心  琥珀  瞿麦  石膏  滑石  山栀  紫菀  陈皮  车前  赤豆  扁豆  海金沙

小肠虚宜补气

人参  黄芪  山萸  麦冬  金樱子肉  五味  牡蛎  茯苓  茴香  益智仁肉  白芍  粳米

溲而便脓血,加赤石脂。

导赤散 〈小肠热〉

生地  木通  甘草(各一钱)  竹叶(七片)

此治小肠热而小便不利者。

赤茯苓汤 〈又〉

赤苓  木通  生地  槟榔  黄芩  赤芍  麦冬  甘草(各一钱)  姜(五片)

【附载:仲景分别标本方药】

茯苓  石膏

导赤散  淡竹叶  木通  甘草

【治小肠气方七】

楝实丸 〈总治〉

川楝子  茴香  吴萸  陈皮  马兰花  芫花

醋糊丸,每服一钱,渐加至二钱,温酒送下。如不用酒,淡姜汤下。

胡芦巴散 〈又〉

胡芦巴  益智仁  大茴  蓬术  牵牛子  山萸肉  酒牛膝  川断  川芎  防风  甘草

共为末,每二钱酒下。

加味通心饮 〈热痛〉

瞿麦  木通  山栀  黄芩  连翘  枳壳  甘草  川楝子(各一钱)  灯心(二十茎)  车前草(五叶)

橘核丸 〈久痛〉

炒橘核  盐酒炒海藻  盐酒炒昆布  盐水洗海带  麸炒桃仁  炒川楝子(各一两)  酒炒延胡索  厚朴  枳实  肉桂  木香  木通(各五钱)

酒糊丸,或酒或盐汤下六七十丸。如久不消,加醋煮硼砂二钱。此方总治。一切㿉疝,卵核肿胀,偏有大小,或硬如石,或小腹绞痛,甚则囊肿溃烂出黄水,无不效。

如小肠气新发者,不必此方,只用橘核一钱半,桃仁十五个,山栀一钱,炮川乌、吴茱萸各五分,各炒为粗末,水煎。此名橘核散。橘核单止痛,川乌散寒郁,山栀除湿热,又引川乌速下,不令胃中停留,用之甚捷。

立效散 〈抽痛〉

全蝎(七个)  砂仁(三七枚)  茴香(一钱)

共为末,分三服,热酒调下,空心即效。

杨氏麝香丸 〈又〉

木香  胡椒(各一两)  炒全蝎  巴霜(各四钱)  麝香(一钱)

蒸饼丸,麻子大,朱砂为衣,热水下五七丸。

此方能寻诸处痛,凡小肠气及膀胱气胁下痛,最难治,此药主之。

四味茴香散 〈又〉

乌药(酒浸一宿,焙)  高良姜  青皮  茴香(各一两)

共为末,每二钱,发时酒下。

【治小肠痈方十】

大黄汤 〈初起〉

熟大黄  芒硝(各一钱)  丹皮  白芥子  桃仁(各二钱)

活血散瘀汤 〈又〉

川芎  当归  赤芍  苏木  丹皮  枳壳  木瓜  桃仁(各一钱)  槟榔(六分)  炒大黄(二钱)

苡仁汤 〈已成〉

苡仁  瓜蒌仁(各三钱)  丹皮  桃仁(各二钱)  白芍(一钱)

丹皮散 〈下脓〉

人参  丹皮  白芍  茯苓  苡仁  黄芪  桃仁  白芷  当归  川芎(各一钱)  肉桂  甘草(各五分)  木香(三分)

参芪地黄汤 〈补益〉

人参  黄芪  茯苓  熟地  山药  丹皮  山萸  姜  枣

败毒散 〈下毒〉

四物汤 〈下瘀〉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三仁汤 〈下脓〉

苡仁(二钱半)  冬瓜仁  桃仁  丹皮(各一钱半)

神效瓜蒌汤 〈又〉

瓜蒌(一个)  当归  甘草(各五钱)  乳香  没药(各一钱)

此是重剂,勿轻用。

牡丹皮散 〈又〉

丹皮  人参  天麻  茯苓  薏苡仁  黄芪  桃仁  白芷  酒当归  川芎(各一钱)  炙甘草(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