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讨论“针”以“九”数概之的意义。篇中云:“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又云:“一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黄钟”者,《淮南子》以纵黍之长为“分”,九分为“寸”,九寸为“黄钟”,九而九之,得八十一分,是为律本,故“黄钟”即九数也。“黄钟”始于一终于九,故有“黄钟为万事本”之说。针取乎“九”,以其能起百病之本之意也。全篇可分作五章。

第一章 九为黄钟之数

【原文】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

【提要】阐明“九”为黄钟之数,“九针”者“以针应数也”。

【讲解】文献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九”这个数,“九”是什么数呢?九是“黄钟数”,所以要用“九”来区别针的不同。“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九”是最大的数。“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灵枢》的第一篇“九针十二原”第一法天,“本输”第二法地,“小针解”第三法人,……一直到“终始”第九法野,与这里的九个数一一对应。这种对应是毫无意义的,没有什么道理可言,不知是哪个后人添进去的。

解释一下“黄钟数”,这要从中国数学的历史来讲。中国最原始的记数方式是以“黍”来记的,最早见于《淮南子》。《淮南子》把黍米的长度作为记“分”的标准,一黍就是一分,九颗黍米就是一寸,九寸就是黄钟数,即八十一分。这是我国古代算数的根本,“黄钟数”在中国的计数史上是最原始、最基础的数。为什么针要用“九”来区别呢?就是因为“九”是最大的数,也是最基础的数,“黄钟”为万事之本,其包含了变化无穷之意,意思是说只要有了这九种针,就什么病都可以治疗了。

第二章 人病应之九数

【原文】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圆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圆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氂,且圆其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溜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挺,其锋微圆,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

【提要】释“九”之义,以及应于人病之九类。

【讲解】此章解释“一”到“九”的含义,同时把疾病分为九大类,所以就要用九种不同的针来进行治疗。

“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这是解释第一种针,即“镵针”。镵针是用来治肺、治气方面的疾病的,人之气是最宝贵的,所以镵针的针尖要锐利,针刺时要浅,不得伤人阳气。

“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圆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这是解释第二种针。这是用来治疗皮肤、肌肉疾病的“圆针”,“筩其身”是说针尖针身一样粗,这样就不能深刺,也就不能伤人。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圆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这是解释第三种针,即“鍉针”。鍉针“必大其身而圆其末”,主要是用于刺经脉、血脉。

下面对法时、法音、法律、法星、法风、法野,都做了解释,说明“九针”的取义是从自然界现象来的,我就不一一讨论了。总之,人生病了要用不同的针来对应治疗。

第三章 明九针之形度

【原文】黄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岐伯曰:一曰镵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二曰圆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三曰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五曰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六曰圆利针,取法于氂,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七曰毫针,取注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八曰长针,取法于綦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九曰大针,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圆,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也。针形毕矣,此九针大小长短法也。

【提要】明九针之形度,具体介绍九针长短大小的尺度。

第四章 人体气旺之所

【原文】黄帝曰: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岐伯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中戊申己未;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脏应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所主左右上下身体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

【提要】言天地八正之方,即人体气旺之所。

【讲解】天地八正之方应人体气旺之所,天有春夏秋冬,人有五脏,各有旺气,各有所主,持针不能犯天忌。如“春”为“肝”所主,治肝不能犯春之气,伤春就是犯了天忌,“天忌”的内容很广泛。

第五章 针刺宜忌诸端

【原文】“形乐志苦,病生于脉”至篇尾。

【提要】言用针时所应注意之诸端。可分作三节。

第一节 形志辨治

【原文】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于灸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治之以甘药;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形。

【提要】观察形志以辨证施治。

【讲解】主要是观察病人的情志进行辨证治疗,其内容与《素问·血气形志》的内容基本是一样的,可以参考。

第二节 五脏辨治

【原文】五脏气:心主噫,肺主,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六腑气:胆为怒,胃为气逆哕,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五并: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脏也。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脏气所恶也。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五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以味发于气,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转则为癫疾;邪入于阴,转则为瘖;阳入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

【提要】观察五脏诸病变,以及五味所主治,藉以辨证论治。

【讲解】其内容与《素问·宣明五气》一致,可以参考。

第三节 气血辨治

【原文】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故曰: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足阳明、太阴为里表,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

【提要】从气血多少、阴阳表里来辨证论治。

【讲解】与《素问·血气形志》的内容基本一致,可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