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居

【题解】

所谓燕居,指闲居。本篇主要介绍日常生活起居的调养方法,可分为心理调节和饮食起居调养两个方面。

心理调节方面:作者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养静就是养阴,是培养一种淡泊宁静的状态。这也是《黄帝内经》中提倡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观。平时要少视听,寡言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心不可不用,但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养静最忌发怒,怒心一发,则气逆不顺,伤我气即伤我身。若事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要求不多事,不要凑热闹,务外游不如务内观;没事时静坐,以目视鼻,鼻对脐,调匀呼吸,以交通心肾。现代医学将“稳”“静”的心理状态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只有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才能增强身体抵御变化的能力,身体才能有更强的免疫力。

饮食起居方面,作者认为:粥饭合理,饥饱适时,是生精益气之大宝;年老体衰,饮食可以不用离开自己的寝室;寒暖饥饱,随时审量,衣可加即加,勿以薄寒而少耐,食可置即置,勿以悦口而少贪;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调寒暑,春冰未消,下体宁可过暖,夏月冰盘,最忌贪凉,心静自然凉。这些方法,虽然琐屑,但却极为有用。

养静为摄生首务。五官之司,俱属阳火,精髓血脉,则阴精也,阴足乃克济阳①。《内经》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②。”降者,降伏之降③,阴不足而受阳制,立见枯竭矣。养静所以养阴,正为动时挥运之用。

【注释】

①克:能。

②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意为阴精上奉,阳气固密,不容外泄,其人长寿;阳精下降,发泄不固密,其人夭折。

③降者,降伏之降:原文“降”是下降,作者理解的“降”是“降服的降”,与《黄帝内经》原意有出入。

【译文】

养静是养生的首要任务。人体五官都属于阳火统管,精髓血脉都属于阴精养护,阴精充足才能调济阳火。《黄帝内经》说:“阴精上奉其人长寿,阳精降服其人夭折。”降是降服的降,阴不足而受阳的制约,立刻就会出现枯竭。静养就是养阴,正是为行动时挥舞运动提供帮助。

显道经》曰①:“骨涌面白,血涌面赤,髓涌面黄,肌涌面黑,精涌面光,气涌面泽。”光泽必根乎精气,所谓晬然见于面也②。按:“精气”二字俱从米③,是精气又必资乎米。调停粥饭④,饥饱适时,生精益气之功孰大焉!

【注释】

①《显道经》:明代张宇初等编,属《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张宇初(1359—1410),字子璇,别号耆山,为明代正一派道士,历代天师中最博学者之一。洪武十三年(1380)敕总领天下道教事。著作有《岘泉集》等。

②晬然:温润貌。晬,通“睟(suì)”。润泽。

③“精气”二字俱从米:因“气”的繁体字为“氣”,所以说“精气” 二字俱从米。

④调停:协调和谐。

【译文】

《显道经》说:“骨的精气涌现,面色白;血气外涌,脸色红;骨髓的精气外涌,脸色黄;肌肉的精气外涌,脸色黑;精气充足外现,面色光滑;正气充足外现,面色润泽。”脸色有光泽,必定是以精气充足为根本,这就是所谓的光润之貌现于面部。按:“精气”两个字都有偏旁“米”,意思是精气又必须依靠米的长养。合理安排粥饭,饥饱节制有时,生精益气的功效才是最大的啊。

《记·王制》云①:“九十饮食不离寝。”寝谓寝处之所,乃起居卧室之意。如年未九十,精力衰颓者,起居卧室,似亦无不可。少视听,寡言笑,俱足宁心养神,即却病良方也。广成子曰②:“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注释】

①《记·王制》:即《礼记》中的《王制》篇。介绍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规章制度,内容涉及封国、职官、爵禄、祭祀、选拔官吏以及学校教育等方面。

②广成子:传说黄帝时的道家人物,修行于崆峒山。《庄子·在宥》记载“黄帝问道广成子”之事,展现道家对道的认识和道家特殊的认知方式及道家以治身为本、治国为末的思想,并将求道方法落实为具体的修炼之术。这些内容对道家向道教演变和道教修炼之术产生深远影响。

【译文】

《礼记·王制》说:“人在九十岁时,吃喝都不离开自己的寝室。”寝是就寝的地方,是起居卧室的意思。如果年龄没到九十岁,精力已经衰退的人,在卧室里起居,似乎也未尝不可。少视听,少说笑,都可以宁心养神,也就是防病去疾的良好方法。广成子说:“不看不听,用安静的心态抱守精神,形体也会自然康健。”

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目之所至,心亦至焉。《阴符经》曰①:“机在目。”《道德经》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平居无事时,一室默坐,常以目视鼻,以鼻对脐,调匀呼吸,毋间断,毋矜持②,降心火入于气海③,自觉遍体和畅。

【注释】

①《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共三百多字,作者无法考证。《阴符经》的名称,根据唐朝李筌的理解:“阴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机暗合于事之机,故称阴符。”

②矜持:约束,拘泥,拘谨。

③气海:人体部位名,宗气所聚处。膻中为上气海,丹田为下气海。此当指下气海。

【译文】

心是神寄寓的处所,眼睛是神显示的窗户。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心也就到了。《阴符经》说:“人体生命的机关在眼睛。”《道德经》说:“不见可以勾起欲望的东西,使心神不乱。”平时没有事情的时候,在屋子里安静坐着,经常用眼睛看着鼻子,用鼻子对着肚脐,调匀呼吸,不要间断,不要拘谨,心火下降到气海,自然会觉得全身舒适。

《定观经》曰①:“勿以涉事无厌②,故求多事;勿以处喧无恶,强来就喧。”盖无厌无恶,事不累心也;若多事就喧,心即为事累矣。《冲虚经》曰③:“务外游,不如务内观。”

【注释】

①《定观经》:全名《洞玄灵宝定观经》。经文假托天尊告左玄真人,言修持定心观慧之道。教人舍弃外事,静心内观。

②厌:满足。

③《冲虚经》:即《列子》。

【译文】

《定观经》说:“不要因为对所做的事不感到满足,就刻意去做更多的事;不要认为处于喧闹中没有什么不好,就刻意去凑热闹。”因为心里没有满足、厌恶的想法,事情就不会劳累身心;如果爱多事好喧闹,心就会被事情所累。《冲虚经》说:“追寻外界事物,还不如内观自身为好。”

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道家所谓“不怕念起,惟怕觉迟”。至于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惟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故也。

【译文】

心不可以不去思考,不是一定非要像枯槁的树木、熄灭的火灰一样,才算是养生的方法。安静的时候,固然不要动,要动的时候不要妄动,这也是静,正如道家所说:“不怕念头生起,只怕觉悟迟钝。”至于用心思考的时候就不可杂乱,杂乱则使精神分散,精神分散就会疲劳。只有专心一处,则虽然思考,但不疲劳,这是神志安定、精神集中的缘故。

人藉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事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

【译文】

人体凭借气来充实身体,所以平时要善于养气。养气最忌讳的是发怒,怒心一发生,气机就上逆不通畅,堵塞而不舒服,伤害自己的气就足以伤害整个身体。老年人虽然碰到了令人愤怒的事情,但应当思考一下,事情与身体哪个更重要。念头一转变,怒气就可以完全消除了。

寒暖饥饱,起居之常。惟常也,往往易于疏纵。自当随时审量,衣可加即加,勿以薄寒而少耐;食可置即置,勿以悦口而少贪。《济生编》曰①:“衣不嫌过,食不嫌不及。”此虽救偏之言,实为得中之论。

【注释】

①《济生编》:玉虚子著。作者生平里居不详。

【译文】

寒、暖、饥、饱,是生活中的常事。因为是最平常的,往往也最容易疏忽放纵。自然应当随时揣度衡量,衣服该加的时候就加上,不要因为不是很冷就稍加忍耐;好吃的东西能不吃就不吃,不要因为好吃就稍微贪吃一点。《济生编》说:“衣服不要嫌穿得过多,饮食不要嫌吃得太少。”这虽然是纠正偏激的话,但确实是非常正确的言论。

春冰未泮①,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绵不可顿加,少暖又须暂脱。北方语曰:“若要安乐,不脱不着。”南方语曰:“若要安乐,频脱频着。”

【注释】

①泮(pàn):融解。

【译文】

春天冰块还没有融化,下身宁可温暖一点,也不要受凉,上身可以略减些衣服也没有妨碍,用这个方法来培养春天阳气的生发;天气寒冷,绵衣不可以一下子穿上;稍微暖和时,又需要暂时脱去。北方谚语说:“如果要过得安乐,不勤脱,不勤穿。”南方谚语说:“如果要过得安乐,频繁脱,又频繁穿。”

夏月冰盘①,以阴乘阳也;冬月围炉,以阳乘阴也。阴阳俱不可违时。《内经》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调寒暑。”然冬寒犹可近火,火在表也;夏热必戒纳凉,凉入里也。

【注释】

①冰盘:盘内放置碎冰,上面摆列菱藕瓜果等食品,称为冰盘。夏季用以解渴消暑。

【译文】

夏天里使用冰盘,是用阴克阳;冬天里围火炉,是用阳克阴。阴阳都不能违反时令。《黄帝内经》说:“有智慧的人养生,一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寒暑变化。”然而冬天寒冷还可以靠近火,因为火在体表;夏天炎热,必须严禁纳凉,因为寒凉邪气会侵入体内。

《济世仁术编》曰①:“手心通心窍。大热时,以扇急扇手心,能使遍体俱凉。”愚谓不若谚语云:“心定自然凉。”“心定”二字可玩味。

【注释】

①《济世仁术编》:作者不详。

【译文】

《济世仁术编》说:“手心与心窍相通。非常炎热的时候,用扇子快速扇手心,能使整个身体都觉得凉快。”我认为不如谚语说得好:“心神安定自然就凉快。”“心定”两个字值得玩味。

省心

【题解】

本篇主要介绍消除烦恼、使心神安定的方法。

现代医学,逐渐重视身心健康,而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心定则情定,情定则可以防止七情所伤。要想健康长寿,最重要的便是敞开心扉,情绪乐观。对此,作者提出消除不良情绪、稳定心态的具体方法:事值其变,五情发于难遏,定心之法,安于“天命”;对于以往可娱可乐之事,不要再去妄想;世态万般,阅历既久,不必介意别人恶语相向;少年热闹场,非类不亲,不必取憎;即使和老友闲谈,也要平心静气,不去评论是非短长;衣在合体,食在适口,鲜衣华食,于己何用?人至老年,堆金积玉,于己何益?但“节俭”二字,终不可忘;凡事择人代劳,事后核其成即可;年高则齿落目昏,耳重听,步蹇涩,不要怨嗟,徒生烦恼;老年人肝血虚衰,性情急躁,凡事要有耐心。总之,对于老年人,进一步想,终无尽时,退一步想,自有余乐;虽然虚名不可去追,但想想身后之名,还是应该为老自尊,行为检点。

本篇看似散乱,但其目的在于规劝老年人把事情看得通透一些,要学会容忍和自省,这样自然就没有烦恼,心神安定。

六淫之邪,其来自外,务调摄所以却之也。至若七情内动,非调摄能却。其中喜怒二端,犹可解释;倘事值其变,忧、思、悲、恐、惊五者情更发于难遏,要使心定则情乃定,定其心之道何如?曰:安命。

【译文】

六淫邪气来自外界,一定要调节好身体来预防它。至于七情内动,不是调节身体能够预防的。其中喜怒两个方面,还可以解除;如果碰到了大的变故,忧、思、悲、恐、惊五方面的情绪都难以遏制而发生,要使心定,则情绪才安定,安定内心的方法是什么呢?回答是:安于天命。

凡人心有所欲,往往形诸梦寐,此妄想惑乱之确证。老年人多般涉猎过来,其为可娱可乐之事,滋味不过如斯,追忆间,亦同梦境矣。故妄想不可有,并不必有,心逸则日休也①。

【注释】

①心逸则日休也:出自《尚书·周书·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休,美。

【译文】

大凡人心中有欲望,往往表现于睡梦之中,这是胡思乱想心智惑乱的确实证据。老年人从那么多是是非非乐乐悲悲中走过来,那些可以使自己高兴快乐的事,知道滋味不过如此,回忆的时候,也如同梦境一样。所以,妄想不能有,也不必有,心情安逸自然每天都会快乐。

世情世态,阅历久,看应烂熟,心衰面改,老更奚求?谚曰:“求人不如求己。”呼牛呼马,亦可由人,毋少介意。少介意便生忿,忿便伤肝,于人何损?徒损乎己耳。

【译文】

世上人情世故,阅历久了,早就应该看得通透,心力衰弱,颜面枯槁,老了还想去追求什么呢?谚语说:“求人不如求己。”被别人呼牛呼马,也可以随便别人,不要有一点不愉快的情绪。如果有一点不愉快,便会产生愤懑,愤懑就会伤肝,这对于别人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伤害自己罢了。

少年热闹之场,非其类则弗亲。苟不见几知退,取憎而已。至于二三老友,相对闲谈,偶闻世事,不必论是非,不必较长短,慎尔出话,亦所以定心气。

【译文】

年轻人去的热闹场所,不是他们同类就不会亲近。如果不能早点知趣而退,只会招人厌恨而已。至于和两三位老朋友坐在一起闲聊,偶尔听到了一些事情,不要评论是非,不要计较长短,说话要谨慎,这样也是为了安定心气。

《语》云:“及其老也,戒之在得①。”财利一关,似难打破,亦念去日已长,来日已短,虽堆金积玉,将安用之?然使恣意耗费,反致奉身匮乏,有待经营,此又最苦事。故“节俭”二字,始终不可忘。

【注释】

①及其老也,戒之在得: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论语》说:“到了老的时候,不要贪求无厌。”钱财利益这一关,似乎很难看破,但只要考虑自己过去的时间已经很长,而未来的时间很少了,即使金玉堆积成山,又有什么用呢?然而如果任意地浪费钱财,反而会使养身的本钱匮乏,老了还去谋生,这又是人生最痛苦的事了。所以“节俭”两个字,始终不能遗忘。

衣食二端,养生切要事。然必购珍异之物,方谓于体有益,岂非转多烦扰?食但慊其心所欲①,心欲淡泊,虽肥浓亦不悦口;衣但安其体所习②,鲜衣华服,与体不相习,举动便觉乖宜。所以食取称意,衣取适体,即是养生之妙药。

【注释】

①慊(qiè):满足,满意。

②习:习惯。

【译文】

衣食两件事,是养生最为切要的事。但是如果一定要购买珍贵稀罕之物,才认为对身体有益,岂不是反而增加了许多烦恼?饮食只要满足心里所想要的,心里想吃味道清淡的食物,即使肥甘厚味,吃起来也不会舒服;穿衣只要符合自己已经适应的,即使鲜艳华美的衣服,如果和身体不相适应,一举一动也会觉得别扭。所以饮食要求的是称心如意,穿衣要求的是适合身体,这就是养生的好方法。

凡事择人代劳,事后核其成可也。或有必亲办者,则毅然办之。亦有可姑置者,则决然置之。办之所以安心,置之亦所以安心。不办又不置,终日往来萦怀①,其劳弥甚。

【注释】

①萦(yínɡ)怀:牵挂在心上。

【译文】

凡是叫人代劳帮忙的事,事后检查事情有没有办好就可以。如果有必须自己亲自办理的事,就果断地去办。也有暂时可以放在一边不办的,就果断地放在一边不办。办事是为了安心,不去办事也是为了安心。不去办,也不搁置,整天反复萦绕心中,这样心神劳累就更重了。

老年肝血渐衰,未免性生急躁,旁人不及应,每至急躁益甚,究无济于事也。当以一“耐”字处之,百凡自然就理。血气既不妄动,神色亦觉和平,可养身兼养性。

【译文】

老年人肝血渐渐衰少,未免产生急躁的情绪,旁人如果不能及时回应,常常导致更加急躁,但终究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应该用一个“耐”字对待这些事,所有的事就都会合宜了。血气不妄动之后,神色也会安详平静,既可以养身也可以养性。

年高则齿落目昏,耳重听,步蹇涩①,亦理所必致。乃或因是怨嗟,徒生烦恼。须知人生特不易到此地位耳!到此地位,方且自幸不暇,何怨嗟之有!

【注释】

①蹇(jiǎn)涩:步履艰难。

【译文】

年纪大了牙齿掉落,眼睛昏花,听觉不灵敏,走路迟缓,这都是自然规律所导致的。如果因为这些问题而埋怨感叹,只会白白增添烦恼。应该知道人能活到这样的年纪是非常不容易的啊!到了这个年纪,正应当庆幸都来不及,还有什么功夫埋怨感叹呢!

寿为五福之首①,既得称老,亦可云寿,更复食饱衣暖,优游杖履,其获福亦厚矣。人世间境遇何常?进一步想,终无尽时;退一步想,自有余乐。《道德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②。”

【注释】

①五福:五种福气。《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②“知足不辱”几句:出自《老子·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寿在五福中排在首位,既然能称老人,也可以说是长寿了,再加上吃得饱,穿得暖,拄杖外出,悠闲畅游,所得到的福分也算是厚重了。人世间的境遇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呢?进一步想,最终也没有完结的时候;退一步想,自然有享不尽的乐趣。《道德经》说:“懂得满足不贪心就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可以长久。”

身后之定论,与生前之物议①,己所不及闻,不及知,同也。然一息尚存,必无愿人毁己者,身后亦犹是耳。故“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非务名也。常把一“名”字着想,则举动自能检饬②,不至毁来。否即年至期颐③,得遂考终,亦与草木同腐。《道德经》曰:“死而不亡者寿。”谓寿不徒在乎年也。

【注释】

①物议:众人的议论。

②检饬(chì):检点,自我约束。

③期颐:一百岁。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译文】

去世后的定论,自己听不到;甚至生前别人的议论,自己有时也不知道。对自己来说,都一样。但是只要有一口气在,必然不愿别人诋毁自己,死后也是这样。因此《论语》说“君子的遗恨是死后名声不被人称颂”,这并不是贪图虚名。经常想着“名”这个字,举动自然就能够检点,不至于招来诋毁。否则即使年过百岁,享尽天年,也和草木一样腐烂了。《道德经》说:“死了以后而不从人们心中消失的人称作长寿。”说的是长寿并不仅仅在于年龄。

见客

【题解】

本篇介绍老年人待客之道,其中心在于随性所之,不强己所不欲。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改变一些繁文缛节,比如:进茶给客人,不必自己陪饮;穿适宜的便服见客人即可,不必穿戴正式的衣服;和客人闲谈旧事、新闻,稍有倦意就停止,不要勉强;庆吊的礼节也应该一概谢绝。本节谈的看似不近人情,不合常理,但却非常重要。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人情之国,但人们常为这些礼仪所苦,而又无可奈何。作者从老年人的实际出发,提出打破陈规陋习,率意随性,不拘俗礼,对现代人而言,真可谓金玉良言。

《记·王制》曰:“七十不与宾客之事。”盖以送迎仆仆①,非老年所能胜。若夫来而不往,《记》以为非礼,岂所论于老年!予尝有《扫径》诗云:“积闲成懒痼难砭,扫径欣看客迹添;若要往来拘礼法,尔音金玉亦无嫌②。”

【注释】

①仆仆:烦琐劳顿。

②尔音金玉亦无嫌:意谓即使您的话是金玉良言我也不愿意听。金玉,指金玉良言。

【译文】

《礼记·王制》说:“七十岁后就不参与迎送宾客的事。”因为送迎宾客烦琐劳顿,不是老年人所能胜任的。至于说来而不往,《礼记》把它视为不遵守礼节,这哪里是说老年人呢!我曾经有一首《扫径》诗说:“积闲成懒痼难砭,扫径欣看客迹添;若要往来拘礼法,尔音金玉亦无嫌。”

见客必相揖,礼本不可废,但恐腰易作酸,此礼竟宜捐弃。腰为肾之府,肾属水,水动则生波。又按《蠡海集》云:“肺居上,肝居下,一鞠躬则肺俯肝仰矣。”故嵇康言①:“礼岂为我辈设②?”愚谓:揖岂为老年设?

【注释】

①嵇康(224—263):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濉溪)人。三国时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有《养生论》。今有《嵇康集》传世。

②礼岂为我辈设:典出《世说新语·任诞》:“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也?”

【译文】

见到客人必须相互作揖,从礼法上讲是不可以废除的,但老人腰部恐怕容易酸疼,这种礼还是应该丢弃。腰是肾脏之腑,肾属水,水动就产生波澜。又考察《蠡海集》说:“肺在人体上部,肝在人体的下部,一鞠躬就肺下俯、肝上仰了。”所以嵇康说:“礼法难道是为我们这些人设的吗?”我说:作揖的礼节难道是为了老年人设置的吗?

客至进茶,通行之礼。茶必主客各一,谓主以陪客也。老年交好来往,定皆习熟,止以佳茗进于客可耳,若必相陪,未免强饮。或谓设而不饮亦可,又安用此虚文?

【译文】

客人来了进茶,是通常实行的礼节。茶必须主客各一杯,意思是主人要陪同客人饮茶。老年人好朋友之间的往来,一定都很熟悉,只要用好茶进献给客人就可以了,如果一定要陪饮,未免勉强饮用。有人说,作为摆设而不喝也可以,但又何必要用这样的虚假形式呢?

老年人着衣戴帽,适体而已,非为客也。热即脱,冷即着,见客不过便服。如必肃衣冠而后相接,不特脱着为烦,寒温亦觉顿易,岂所以适体乎?《南华经》曰①:“是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②。”倘有尊客过访,命阍人婉辞也可③。

【注释】

①《南华经》:即《庄子》。

②是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这是《庄子》中一再阐发的观点。如《庄子·骈拇》曾说:“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

③阍(hūn)人:守门人。

【译文】

老年人穿衣戴帽,适合身体就可以,不是为了会客而穿戴。热了就脱,冷了就穿,会见客人也只穿便服。如果一定要整理好衣服帽子后才接待客人,不仅脱衣服、穿衣服麻烦,寒温也感觉猛然变化了,这难道适合身体吗?《南华经》说:“是为了适合别人的需要,而不适合自己的需要。”如果有尊贵的客人来访,让守门人婉言辞谢也可以。

凡客虽盛暑,其来也必具衣冠,鹄立堂中①。俟主人衣冠而出,客已热不能胜。当与知交约,主不衣冠,则客至即可脱冠解衣。本为便于主,却亦便于客。

【注释】

①鹄(hú)立:像鹄一样引颈而立。形容直立。鹄,天鹅。

【译文】

凡是客人,即使是盛暑天气,他来拜访也一定都穿衣戴帽,端正站立在厅堂正中。等着主人穿戴衣帽出来,这时客人已经热得忍受不住了。应该和好朋友相约好,主人不用特别穿戴,客人来了也可以马上脱去帽子、衣服。这样做本来是为了便利主人,却也方便了客人。

喜谈旧事,爱听新闻,老人之常态,但不可太烦,亦不可太久,少有倦意而止。客即在座,勿用周旋①,如张潮诗所云“我醉欲眠卿且去”可也②。大呼大笑,耗人元气,对客时亦须检束。

【注释】

①周旋:应酬。

②我醉欲眠卿且去:出自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译文】

喜欢谈论旧事,爱听新鲜事情,这是老年人通常的心态,但不能太麻烦,也不能太长久,稍微有点倦意就停止。客人即使在座,也不要和他应酬,像张潮的诗所说“我醉欲眠卿且去”,这样就可以了。大声呼笑,损耗人的元气,会客时也应该约束自己。

往赴筵宴,周旋揖让,无此精力,亦少此意兴。即家有客至,陪坐陪饮,强以所不欲,便觉烦苦。至值花晨月夕,良友欢聚,偶尔开尊设馔,随兴所之可也,毋太枯寂。

【译文】

老人去赴宴会,和人应酬礼让,没有这样的精力,也没有这样的雅兴。即使家里有客人来,陪坐陪饮,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就会觉得麻烦、苦恼。至于碰到良辰美景,好朋友欢聚一堂,偶尔斟美酒,陈佳肴,随着兴致去做就可以,不要过分死板,讲究诸多礼节。

庆吊之礼,非老年之事,自应概为屏绝。按:礼重居丧①。《曲礼》犹曰②:“七十惟衰麻在身③,饮酒食肉处于内。”又《王制》曰:“八十齐丧之事弗及也④。”况其他乎?

【注释】

①居丧:犹守孝。

②《曲礼》:《礼记》的一部分。曲,细小的杂事。礼,行为的准则规范。曲礼是指具体细小的礼仪规范。

③衰(cuī)麻:衰衣麻绖。指丧服。

④齐(zhāi)丧:祭祀和吊丧。齐,同“斋”。指祭祀前清心洁身。此指祭祀。

【译文】

喜事或丧事,不是老年人的事情,自然应当一概拒绝。按:古代礼制重视守孝。《曲礼》还说:“七十岁老人只穿麻戴孝就行了,饮酒吃肉都到内屋。”又《礼记·王制》说:“八十岁的人不参加祭祀、丧葬之事。”更何况其他的事情呢?

出门

【题解】

本篇介绍一些出门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根据目的地的远近准备好茶水、水果、衣服、斗笠、折叠凳、住宿行李等,并且让妇人或细心的童仆陪伴。坐船出游可以在船里设置椅子、褥子、枕头等。登山游览要准备好上山下山穿的两种登山鞋。

显然作者那个时代出门前的准备与今天已经有显著区别,尽管具体的方法已不适合现代,但作者提出的外出养生观却依然适用。外出前,老年人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充分考虑旅途中可能出现的状况而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邵子自言四不出:大风、大雨、大寒、大热也。愚谓:非特不可出门,即居家亦当密室静摄,以养天和①。大雷大电,尤当缄口肃容,敬天之怒。如值春秋佳日,扶杖逍遥,尽可一抒沉郁之抱。

【注释】

①天和:此指人体元气。

【译文】

邵雍说自己遇到这四种情况不出门:大风、大雨、大寒、大热。我认为,这四种情况不仅不可以出门,即使在家也应该在隐秘的房间里静心调养,以保养人体的元气。大雷大电的天气,尤其应当闭上嘴巴,仪容严肃庄重,敬畏上天的愤怒。如果碰到春秋季节天气晴朗的日子,拄着手杖,到户外安闲自在地散步,可以尽情舒展一下沉重忧郁的情怀。

偶然近地游览,茶具果饵,必周备以为不时之需。置食簏①,竹编如盒,叠作数层,外以环约之,使一手可提。《记·王制》曰:“膳饮从于游。”乃兼具酒食。如近地亦非必备。

【注释】

①簏(lù):用竹篾编的盛零碎东西的小篓。

【译文】

偶尔在近的地方游览,茶具、水果、糕饼一定要准备周全,以备不时之需。把食物放在竹篾编制的小篓里,这种小篓,用竹编制,像个盒子,叠作好几层,外面用环扣住,使一只手就可以提起。《礼记·王制》说:“饭食、饮料,游玩时都带上。”兼指酒食而言。如果近地游玩,这些也不一定都要具备。

春秋寒暖不时,即近地偶出,绵夹衣必挈以随身。往往顷刻间气候迥异,设未预备,乍暖犹可,乍凉即足为患。

【译文】

春天和秋天冷热变化无常,即使在附近的地方偶尔游玩,绵衣和夹衣也一定要随身携带。常常突然之间气候就完全不同,如果没有预先准备,突然暖和倒还可以,突然变冷就容易得病了。

乘兴而出,不过迩在村郭间,可泛小舟,舟前后必障蔽,乐天诗所谓“一茎竹篙剔船尾,两幅青幕覆船头”也①。舟中不能设椅,屹坐摇杌②,殊觉不宁。制环椅无足,平置舟板上,与坐环椅无别。居家时不妨移置便榻,亦堪小坐。

【注释】

①一茎竹篙剔船尾,两幅青幕覆船头:出自白居易《泛小》二首其二:“船缓进,水平流。一茎竹篙剔船尾,两幅青幕覆船头。亚竹乱藤多照岸,如从凤口向湖州。”

②屹:山势高耸。亦泛指高耸、耸立貌。摇杌(wù):摇晃。杌,摇动。

【译文】

乘着一时高兴外出,如果不超过村庄范围,可以乘小船,小船前后必须遮蔽起来,正如白居易诗说:“一茎竹篙剔船尾,两幅青幕覆船头。”船里不能摆设椅子,坐高了椅子摇动,感到特别不安稳。可以制作没有腿的环形椅子,平放在船板上,和坐在环椅上没有区别。在家里的时候不妨移放到便榻上,也可以小坐休息。

舟中别置褥,厚而狭者,可坐可卧。另置枕,短而高者,可靠手,可枕首。微觉懒倦,有此则坐卧胥安①。

【注释】

①胥:都。

【译文】

在船上可以另外准备褥子,厚实而狭长,可以用来坐,也可以用来睡。另外准备一个枕头,短而高,可以用来垫靠手臂,也可以用来枕头部。微微觉得有些懒倦的时候,有这些东西坐卧都会觉得安详了。

足力尚健者,备游山鞋。每制必二①,上山则底前薄后厚,下山则底前厚后薄,趁宜而着,命童子携之。古人有登山屐②,去屐前齿,亦此意。

【注释】

①(liǎnɡ):古代计算鞋的单位,相当于“双”。

②屐(jī):木头鞋。

【译文】

脚力还强健的人,可以准备游山穿的鞋子。每次必须制作两双,上山穿底前薄后跟厚的,下山穿底前厚后跟薄的,根据上下山不同情况来穿,让随行的仆人带好。古人有登山的木鞋,去掉鞋的前齿,也是这个用意。

折叠凳,游具也,四足,两两交加,边则但具前后,以木棉缕绷为面,软而可折,今俗称马踏子。其制仿自前明,见《三才图会》①。予诗有“稳坐看山权当榻,不妨折叠入游囊”之句。凡出门,命携以相随,足力倦即堪少坐,不必专为游山也。

【注释】

①《三才图会》:又名《三才图说》,明王圻及其子王思义撰写。分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衣服、人事、仪制、珍宝、文史、鸟兽、草木等十四门,是百科式图录类书。

【译文】

折叠凳,是旅游的用具,四只脚,两两相交叉连接,边沿则只有前后,用木棉线拉紧做凳面,柔软而可以折叠,现在俗称马踏子。它的制作仿照明朝的样式,见于《三才图会》。我有“稳坐看山权当榻,不妨折叠入游囊”的诗句。凡是出门,命令随从跟随携带,脚力疲倦时就可以稍稍坐会儿,不必专门用来游山。

太白诗:“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①。”又东坡戴笠行雨中,绘笠屐图。笠为古人所恒用,御雨兼障日。夏秋之初,或倚杖而出,亦可预办。制以棕与藤,俱嫌少重,竹为骨,帛纱蒙上,似较轻便。另用纱二寸许,垂于笠边,谓之笠檐,亦堪障日。

【注释】

①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出自李白《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饭颗山,相传是唐代长安附近的一座山。笠子,斗笠。卓午,正午。

【译文】

李白诗说:“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苏东坡也曾戴着斗笠行走在雨中,后人创作出了东坡笠屐图。斗笠是古代人常用的东西,既能防雨淋,又能遮挡太阳。夏秋之初,如果拄着手杖出行,也可以预先置办。用棕和藤制作,都嫌稍微重了点,用竹子做骨架,蒙上黑色的纱,似乎比较轻便些。另外用两寸左右的纱布,垂在斗笠边上,叫做笠檐,也可以用来遮挡阳光。

老年出不远方,无过往来乡里。《曲礼》曰:“行役以妇人①。”谓设有不得已而远行,所以虑之周也。以妇人者,妇人举动柔和,故用之。然此亦古人优体衰羸②,不嫌过于委曲③。苟有勤谨童仆,左右习惯者,未始不可用。

【注释】

①行役: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

②优体衰羸:优待衰羸的身体。

③委曲:细微,琐碎。

【译文】

老年人出门不要到太远的地方,只不过是在乡里之间往来。《曲礼》说:“出门让女人随从。”说的是如果有不得已到远的地方去,所以要考虑得周到。用妇人的原因,是因为妇人举动柔和,所以用她。然而这也是古人优待衰弱羸瘦的身体,不嫌过于麻烦。如果有勤劳谨慎的童仆,在身边服侍习惯了,也未尝不可以用。

远道行李,必作信宿计①。各项周备外,其要尤在床帐。办阔大折叠凳二,其制见前,或棕绷之,或皮绷之,两凳相接而排,长广恰如床式。闻军营中多用此。帐用有骨子可以架起者。制详四卷《帐》内。

【注释】

①信宿:连住两夜。

【译文】

出远门准备行李,一定要为晚上住两宿做好准备。各项都准备齐全之后,最重要的是床帐。备置两个前面所说式样的宽大的折叠凳,制作方法见前面所述,或者用棕绷紧,或者用皮绷紧,两凳相连排开,长宽恰好像床一样。听说军营中多用这种凳子。帐子要用有骨架可以架起来的。制作方法详见第四卷《帐》一节。

严冬远出,另备帽,名将军套。皮制边,边开四口,分四块,前边垂下齐眉,后边垂下遮颈,旁边垂下遮耳及颊。偶欲折上,扣以纽,仍如整边。趁寒趁暖①,水陆俱当。

【注释】

①趁:通“称”。适合。

【译文】

寒冷的冬天出远门,另外备置一个帽子,名叫将军套。皮子制帽边,帽边开四个口子,分为四块,前边垂下来与眉毛平齐,后边垂下来遮住颈部,旁边垂下来遮住耳朵和面颊。偶尔想上折,用纽扣扣好,帽子的边缘依然整齐。这种帽子适合寒冷天气,也适合温暖天气,而且水陆都可以使用。

防疾

【题解】

本篇主要介绍了作者自己认为对身体有害的各种行为,以及预防疾病的方法。

首先,耳目长时间关注声色容易耗散精神。大脑要对耳目所接受的外界大量信息进行分析,难免会使大脑疲劳,而闭目塞听,静坐养神,耳目接受外界刺激减少,自然能心神安宁。

其次,导引的各种方法可以保持血脉流行通畅,避免五劳所伤,防止老年人久坐久卧的弊端。老年人夫妻生活也应当遵从自然之道,不要刻意勉强。

再次,老年人卫气虚衰,要时时预防风邪外感,即使炎热的夏天,也不要用扇子扇背部。背部是五脏六腑腧穴汇聚的部位,风寒邪气容易通过背部侵入人体,引发严重的疾病。饱食后不能快走,饥饿时不能大声呼叫。饱食之后,胃部处于充盈状态,此时剧烈运动会使胃部受到震动,从而影响胃肠的消化吸收,造成胃肠道慢性疾病。

此外,作者还指出:冬天人的气血闭藏,不要作劳出汗;酒后不要饮茶;耳冻不要烘火;头昏不要洗浴等等。凡此种种,皆出自作者宝贵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即使放到现代生活中,对老年人甚至青壮年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心之神发于目,肾之精发于耳。《道德经》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①。”谓淆乱其耳目,即耗敝其精神。试于观剧时验之,静默安坐,畅领声色之乐,非不甚适,至歌阑舞罢,未有不身疲力倦者,可恍悟此理。

【注释】

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出自《老子·十二章》。

【译文】

心的神气散发于眼睛,肾的精气散发于耳朵。《道德经》说:“五色让人眼睛模糊,五音让人耳朵变聋。”意思是混淆扰乱人的耳目,就耗散人的精神。试着在观看戏剧的时候验证一下,静静地端坐,畅快地领略声音和色彩的乐趣,没有什么不舒适,等到歌唱完、舞跳完的时候,没有不感觉身体疲惫、气力倦乏的,这就可以猛然领悟这个道理了。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内经》五劳所伤之说也。老年惟久坐久卧不能免,须以导引诸法,随其坐卧行之导引有睡功、坐功,见本卷末,使血脉流通,庶无此患。

【译文】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是《黄帝内经》五劳所伤的学说。老年人只有久坐久卧不能避免,必须用导引的各种方法,可以根据坐卧的情况施行导引有睡功、坐功,见本卷末,使血脉流通,或许就没有这种后患了。

男女之欲,乃阴阳自然之道,《易大传》曰“天地缊,男女构精”是也①。然《传》引《损》卦爻辞以为言②,损乃损刚益柔之象,故自然之中,非无损焉。老年断欲,亦盛衰自然之道,《损》之爻辞曰“窒欲”是也③。若犹未也,自然反成勉强,则损之又损,必至损年。

【注释】

①《易大传》:《周易》中传的部分称为“易传”,又称为“易大传”,以区别于汉代其他各家易传。《易大传》是最早解释《易经》的著作。易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部分,共十篇,又称为《十翼》。天地缊,男女构精:出自《系辞下》,原文作“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②《传》引《损》卦爻辞以为言:指《系辞下》引上句后紧接着说的“《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此句是《损》卦六三爻辞。

③《损》之爻辞曰“窒欲”:《损》卦之《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译文】

男女的性欲,是阴阳自然的道理,《周易·系辞下》说:“天地阴阳二气交融,男女两性构精。”就是这个意思。但《系辞》又引用《损》卦的爻辞作为言说,损是损害刚强、补充柔弱的征象,所以自然界中,不是没有损害。老年人断绝欲望,也是盛衰发展的自然道理,《损》卦的爻辞说“抑制欲望”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还没有断绝欲望,自然反而成为勉强,这样已经虚弱的身体又再损伤,必定发展到损伤寿命。

五脏俞穴①,皆会于背。夏热时,有命童仆扇风者,风必及之,则风且入藏,贻患非细,有汗时尤甚。纵不免挥扇,手自挥动,仅及于面,犹之御风而行,俱为可受。静坐则微有风来,便觉难胜。动阳而静阴,面阳而背阴也。

【注释】

①俞(shù)穴:即穴位。俞,通“腧”。人体穴位的总称。

【译文】

五脏的腧穴,都在背部会合。夏天炎热的时候,有人命令童仆扇风,风必定会触犯到这些穴位,进而伤及脏腑,贻害很大,有汗的时候扇风更严重。纵使不能不扇扇子,但自己动手挥动,风仅仅吹到脸,这就好比乘风行走,都可以承受。静坐的时候,如果有一点点风吹来,就会觉得难以承受。这是因为运动属阳而静坐属阴,面部属阳而背部属阴。

时疫流行①,天地不正之气,其感人也,大抵由口鼻入,吴又可论曰“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入于膜原”是也②。彼此传染,皆气感召。原其始③,莫不因风而来,《内经》所谓“风者,善行而数变”。居常出入,少觉有风,即以衣袖掩口鼻,亦堪避疫。

【注释】

②时疫:即瘟疫。一时流行的传染病。一般疠气疫毒从口鼻传入所致,有强烈传染性。

②吴又可(1582—1652):名有性,字又可,号淡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一生从事中医传染病学研究,著有《温疫论》一书,系统阐发了传染病病因学说及传染病的治疗和预防。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入于膜原:出自《温疫论·原病》,这几句并非引用原文,而是综合后的概括。膜原,又名募原。胸膜与膈肌之间的部位。温病辨证指邪在半表半里的位置。

③原:推究。

【译文】

瘟疫流行,是天地间不正之气形成的,它感染到人,大都是从口鼻部位进入,正如吴又可《温疫论》所说:“呼吸的时候,外邪趁机而入,进入到膜原。”人与人彼此传染,都是呼吸之气感染招致。推求疫病发生的开始,没有不是因风而感染的,正如《黄帝内经》所说:“风,善于运行,而且变化多端。”平时出入,稍微感觉有风,就用衣袖遮掩住口鼻,也可以避免瘟疫。

窗隙门隙之风,其来甚微,然逼于隙而出,另有一种冷气,分外尖利,譬之暗箭焉,中人于不及备,则所伤更甚。慎毋以风微而少耐之。

【译文】

门窗隙缝里的风,虽然吹进来很小,但是它受隙缝挤压而吹进来,是不一样的冷气,特别尖锐锋利,譬如暗箭,常在人来不及防备的时候伤人,这样造成的伤害就更严重。千万不要因为风小就暂且忍耐。

酷热之候,俄然大雨时行,院中热气逼入于室,鼻观中并觉有腥气者,此暑之郁毒,最易伤人。《内经》曰:“夏伤于暑,秋为痎疟①。”须速闭窗牖,毋使得入,雨歇又即洞开,以散室中之热。再如冷水泼地,亦有暑气上腾,勿近之。

【注释】

①夏伤于暑,秋为痎(jiē)疟: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作“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痎疟,即疟疾,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多因风寒暑湿之邪,客于营卫所致。因体质强弱、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不同,表现为不同证候。

【译文】

炎热的天气,突然大雨降临,院子里热气侵入室内,鼻子里觉着有腥味儿,这是暑气的郁毒,最容易伤人。《黄帝内经》说:“夏天被暑邪所伤,秋天就要得痎疟的病。”这时必须立刻关闭窗户,不要使暑气进来,雨停后又要把窗户敞开,以散发室内的热气。又比如用冷水泼地,也有暑气上腾,不要靠近它。

饱食后不得急行,急行则气逆,不但食物难化,且致壅塞,《内经》所谓“浊气在上,则生胀”①。饥不得大呼大叫,腹空则气既怯,而复竭之,必伤肺胃。五藏皆禀气于胃,诸气皆属于肺也。

【注释】

①浊气在上,则生(chēn)胀: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胀,胸膈胀满。

【译文】

吃饱饭后不能急忙行走,急忙行走则气机上逆,不但食物不容易消化,而且会导致气机壅塞,正如《黄帝内经》所说:“秽浊之气在上,则会发生䐜胀。”饥饿时不能大声呼叫,腹内空虚胃气就虚弱,而又再次使它耗损,这就必然损伤肺胃。五脏都禀受胃部所输送的气血,诸气又都统属于肺。

凡风从所居之方来,为正风①,如春东风,秋西风,其中人也浅②。从冲后来为虚风③,如夏北风、冬南风,温凉因之顿异,伤人最深,当加意调养,以补救天时。凉即添衣,温毋遽脱,退避密室,勿犯其侵。

【注释】

①正风:风吹的方向五行归属和季节的五行归属相同,称为正风,比如东方属木,春天也归属木,所以春天吹东风为正风。反之两者相克则属虚风,比如北方属水,夏天属火,水火相克,所以夏天吹北风为虚风。

②中人:伤人。

③冲后来:相反的方向来。冲,冒着,顶着。

【译文】

一年四季中,凡风从所属的方位吹来,为正风,比如春天吹东风,秋天吹西风,即使伤人也轻浅。从相冲方向吹来的风为虚风,比如夏天吹北风,冬天吹南风,这样的风让人的温凉感觉顿时改变,伤害人最为严重,应该注意调养,以补救天时的不足。觉得寒冷,立即加上衣服;觉得闷热,不要马上脱掉衣服,可以退避到隐秘的房间里,不要触犯风邪。

三冬天地闭①,血气伏,如作劳出汗,阳气渗泄,无以为来春发生之本,此乃致病之原也。春秋时大汗,勿遽脱衣。汗止又须即易,湿气侵肤,亦足为累。

【注释】

①三冬:冬季三个月。

【译文】

冬季天地之气闭藏,血气潜伏,如果劳动出汗,阳气渗透外泄,不能作为来年春天生发的根本,这是导致疾病的原因。春天、秋天时出大汗,不要马上脱衣服。汗止了又必须马上更换,湿气侵袭皮肤,也足以伤害人体。

石上日色晒热,不可坐,恐发臀疮,坐冷石恐患疝气①。汗衣勿日曝,恐身长汗斑。酒后忌饮茶,恐脾成酒积②。耳冻勿火烘,烘即生疮。目昏勿洗浴,浴必添障。凡此日用小节,未易悉数,俱宜留意。

【注释】

①疝气:又名小肠气、膀胱气、奔豚气等。本病多由邪聚阴分而致,发病部位又多是肝经所过,故有“诸疝皆属于肝”的说法。大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兼气痛的症状;或腹部剧烈疼痛兼二便不通的症状。另一种指生殖器、睾丸、阴囊部位的病证。

②酒积:病证名。因饮酒过多所致的积滞。常见肚腹胀痛,食少,目黄口干。治宜祛湿消积。

【译文】

被太阳晒热的石头上,不可以坐,坐了恐怕会得臀疮;相反,坐在冰冷的石头上恐怕会得疝气。汗衣不要在日光下曝晒,曝晒后穿上恐怕会长汗斑。酒后不要喝茶,酒后喝茶恐怕脾里会形成酒积。耳朵冻了不要用火烘烤,烘烤了以后就会起冻疮。眼睛昏花时不要洗澡,洗澡会导致目障。凡是这些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不能全部细数出来,但都应该留意。

慎药

【题解】

本篇中心在于告诫人们要谨慎服药:“不服药为中医”,于老年尤当;以方药治未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具体方法是:得病后要先自己检查,把全身的症状及早晚起居情况搞清楚,这样才容易施治;初受风寒时外邪轻浅,可以增加衣服,喝些热饮,微微汗出而愈;用药尽量选用平和之品,勿用毒性大的药物,人参不能滥用,攻补应当分清;老年人调养之品无过于人的乳汁;病中食粥,可以安和五脏,调理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人更以调脾胃为切要;“安心是药更无方”,得了疾病,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作者的养生经验之谈。

同时作者还指出,即使同一种药,产地不同,疗效各异;同一种病,因人的禀气不同,表现症状各异,疗效自然不尽相同。因此医方不可轻信,医药不可轻试。这也是非常符合医疗实际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自古以来标榜可以延年益寿、成仙不死的术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术家有延年丹药之方,最易惑人。服之不但无验,必得暴疾”。在科学还不彰明的古代,这种正确见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老年偶患微疾,加意调停饮食,就食物中之当病者食之。食亦宜少,使腹常空虚,则络脉易于转运,元气渐复,微邪自退,乃第一要诀。

【译文】

老年人偶尔得了小病,要特别注意调节饮食,选择食物中可以抵抗疾病的吃。但也应该少吃一点,让腹部经常处于空虚状态,经络就容易通行,元气就会慢慢恢复,轻微的病邪自然就会消除,这是老年养生的第一要诀。

药不当病,服之每未见害,所以言医易,而医者日益多。殊不知既不当病,便隐然受其累。病家不觉,医者亦不自省。愚谓微疾自可勿药有喜,重病则寒凉攻补,又不敢轻试。谚云:“不服药为中医①。”于老年尤当。

【注释】

①中医:中等水平的医生。

【译文】

药不对症,服了也常常看不出什么危害,所以谈论医道容易,因而做医生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却不知道既然药物不能治疗疾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药物危害。病人不能察觉,当医生的也不自我反省。我认为轻微的疾病自然可以不用药就能好,严重的疾病用药去寒凉攻补,又不可轻易尝试。谚语说:“病人不服药,相当于中等水平的医生。”对于老年人来说特别恰当。

病有必欲服药者,和平之品甚多,尽可施治。俗见以为气血衰弱,攻与补皆必用人参。愚谓人参不过药中一味耳,非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者,且未必全利而无害,故可已即已。苟审病确切,必不可已,宁谓人参必戒用哉!

【译文】

病了必须要服用药物的,性味平和的药很多,都可以运用于治疗。一般人以为气血虚弱,攻伐和补益都必须用人参。我认为人参只不过是药的一种,并不是吃了就能生还、不吃就死亡的药,而且未必只有益处而没有害处,所以能不用就尽量别用。如果审查病机正确,必须要用人参的话,就一定不能少,哪里是说人参必须戒用呢!

凡病必先自己体察,因其所现之证,原其致病之由。自顶至踵,寒热痛痒何如?自朝至暮,起居食息何如?则病情已得,施治亦易。至切脉,又后一层事。所以医者在乎问之详,更在病者告之周也。

【译文】

无论得了什么病,必须自己先体察清楚,根据病所出现的症状,推求导致疾病的原因。从头到脚,寒热痛痒各是什么情况?从早到晚,饮食起居怎么样?疾病的情况搞清楚了,施行治疗也就容易多了。至于诊脉,则是最后该做的事情。所以当医生的,在于询问病情要详细,更在于病人告诉医生要详细周到。

方药之书,多可充栋①,大抵各有所偏,无不自以为是。窃考方书最者,莫如《内经》,其中所载方药,本属无多,如不寐用半夏秫米汤②,鼓胀用鸡矢醴③,试之竟无效,他书可知。总之,同一药,而地之所产各殊;同一病,而人之禀气又异;更有同一人,同一病,同一药,而前后施治,有效有不效。乃欲于揣摹仿佛中求其必当,良非易事,方药之所以难于轻信也。

【注释】

①充栋:形容藏书之富,可以堆满屋子。

②半夏秫(shú)米汤:由半夏、秫米二药组成,记载于《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为《黄帝内经》中仅有的十方之一,治疗不寐。

③鸡矢醴:鸡矢八合,炒香,加入无灰好酒三碗,共煎。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治疗鼓胀、心腹满、旦食而不能暮食。矢,通“屎”。

【译文】

记载方剂药物的书籍,多得可以堆满屋子,大都有其片面的地方,没有不自以为是的。我考察最古老的方书,没有比得上《黄帝内经》的,里面记载的方药,本来就没有多少,比如不寐证用半夏秫米汤,鼓胀用鸡矢醴,我试用过这些药方竟然没有效果,其他方书可想而知。总之,即使同一味中药,而产地不一样,疗效也就不一样;同一种病,而人的禀赋又不一样;更有同一个人,得了同一种病,用同一中药,而前后治疗,有的有效,有的无效。竟然想要从模糊揣测之中推求一定正确的治法,确实不是容易的事,这是方药之书所以难以轻信的原因。

《本草》所载药品,每曰服之延年,服之长生,不过极言其效而已,以身一试可乎?虽扶衰补弱,固药之能事,故有谓治已病,不若治未病。愚谓:以方药治未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

【译文】

《本草》所记载的药品,常常说吃了之后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这些不过是极大地夸张它的疗效而已,用自己的身体尝试这些药,长生不老可以做到吗?虽然辅助衰弱、补益虚损,本来就是药物擅长的,所以有人说治疗已经得了的病,不如没病的时候服药预防。而我认为:用方药来预防疾病,不如从饮食起居入手,在没有生病的时候保养。

凡感风感寒暑,当时非必遽病。《内经》所谓邪之中人也,不知于其身,然身之受风受寒暑,未有不自知。病虽未现,即衣暖饮热,令有微汗,邪亦可从汗解。《道德经》曰:“夫惟病病,是以不病①。”

【注释】

①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出自《老子·七十一章》:“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

凡是感染了风、寒、暑邪,当时不一定马上就发病。《黄帝内经》所谓外邪侵袭人体,常在不知不觉中,然而身体感受风、寒、暑邪,没有自己感觉不到的。病的症状虽然没有出现,就马上增加衣服使身体温暖,饮用热汤使身体微微汗出,外邪也可以从汗出而解。《道德经》说:“只有担心疾病出现,所以才不患病。”

病中食粥,宜淡食,清火利水,能使五藏安和,确有明验,患泄泻者尤验。《内经》曰:“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更以调脾胃为切要。

【译文】

得病之后喝粥,应该淡食,可以清火利水,能使五脏安和,我经过试验,确实有明显效果,患泄泻的病尤其应验。《黄帝内经》说:“胃阳衰弱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脾阴充足所有邪气都会停息。”脾胃是人体后天的根本,老年人更应该把调养脾胃作为首务。

人乳汁,方家谓之为白朱砂①,又曰仙人酒。服食法:以瓷碗浸滚水内,候热,挤乳入碗,一吸尽之,勿少冷。又法:以银锅入乳,烘干成粉,和以人参末,丸如枣核大,腹空时噙化两三丸②。老人调养之品,无以过此。此则全利而无害,然非大有力者不能办。

【注释】

①方家:医生。

②噙(qín):此指含在嘴里。

【译文】

人的乳汁,医家叫白朱砂,又叫仙人酒。服食的方法:把瓷碗浸在滚水里,等碗热了,把乳汁挤到碗中,一口气喝完,不要让它有一点冷却。另一种方法:把乳汁挤到银锅里,烘干成奶粉,加入人参粉末调和好,制成枣核大的丸状,空腹时含化两三丸。老年人调养身体的食品,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这种补品完全有益而无害,然而不是很有经济实力的人很难办到。

程子曰①:“我尝夏葛而冬裘,饥食而渴饮,节嗜欲、定心气,如斯而已矣。”盖谓养生却病,不待他求。然定心气,实是最难事,亦是至要事。东坡诗云:“安心是药更无方②。”

【注释】

①程子:指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北宋思想家。二人为亲兄弟,洛阳(今属河南)人。程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二人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书中程子语,据本书《引用书目》,见于《程子外书》,但非引用原文,而是以己意概括而言。

②安心是药更无方:出自苏轼《病中游祖塔院》:“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译文】

程子说:“我曾经夏天穿葛布衣,冬天穿裘皮大衣,饥饿了吃东西,口渴了喝水,节制欲望,安定心气,如此而已。”这大概是说养生防病,不需要求取别的奇方异法。然而安定心气,其实是最难做到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苏东坡的诗说:“安心是药更无方。”

术家有延年丹药之方,最易惑人。服之不但无验,必得暴疾。其药大抵锻炼金石,故峻厉弥甚。《列子》曰:“禀生受形,既有制之者矣,药石其如汝乎①?”或有以长生之说问程子,程子曰:“譬如一炉火,置之风中则易过,置之密室则难过。故知人但可以久生,而不能长生。”老年人惟当谨守烬余,勿置之风中可耳。

【注释】

①“禀生受形”几句:出自《列子·力命》:“汝疾不由天,亦不由人,亦不由鬼。禀生受形,既有制之者矣,亦有知之者矣。药石其如汝何?”

【译文】

方术家有延年益寿的丹药处方,最容易迷惑人。吃了不但没有什么效验,而且必定会得严重的急性病。这些药大都是金石烧制而成,所以药力非常峻猛。《列子》说:“人在形成生命形体的时候,已经就有定数了,药石怎么可以治疗你的疾病呢?”有人向程子请教长生的道理,程子说:“人体就像一炉火,把它放在风中就容易燃烧完,把它放在密闭的房间里就燃烧得慢。所以可知,人只可以活得长寿些,不可能永远不死。”老年人只应当谨慎地守住自己剩余的生命之火,不要放在风中快速地燃烧完就可以了。

消遣

【题解】

本篇介绍老年人平时消遣的一些娱乐活动:赋小诗,写草书,画兰竹,观人对弈或弹琴,赏析法书名画,庭院种植花木,养鹤陶冶性情,养鱼乐鱼之乐。总之要使身体动静结合,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自然心气可定,颐养天年。消遣作为养生的重要内容,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是在帮助老人养心,使老年人有事可做,无暇顾虑烦恼的事情,使心神能够安宁。

笔墨挥洒,最是乐事。素善书画者,兴到时,不妨偶一为之。书必草书,画必兰竹,乃能纵横任意,发抒性灵,而无拘束之嫌。饱食后不可捉笔,俯首倚案,有碍胃气。若因应酬促逼,转成魔障①。

【注释】

①魔障:障碍。

【译文】

写字作画,是最快乐的事。平时就善于写书法绘画的,有兴致的时候,不妨偶尔提笔创作。书法一定要写草书,绘画一定要画兰花、竹子,才能纵横挥洒,率性随意,抒发自己的性情灵感,而没有拘束的弊端。刚刚吃饱不可以提笔,因为低着头靠在桌案上,会阻碍胃气的运行。如果因为应酬不得已饭后提笔,反而会影响健康。

棋可遣闲,易动心火;琴能养性,嫌磨指甲。素即擅长,不必自为之。幽窗邃室,观弈听琴,亦足以消永昼。

【译文】

下棋可以消遣休闲,但容易扰动心火;弹琴能修养性情,但容易磨损指甲。如果平时就擅长,就不必亲自去做。在幽静而深邃的房间里,看别人下棋,听别人弹琴,也足以打发漫长的白天。

能诗者偶尔得句,伸纸而书,与一二老友共赏之,不计工拙,自适其兴可也。若拈题或和韵①,未免一番着意。至于题照②,及寿言挽章,概难徇情③。

【注释】

①拈题:旧时文人集会作诗的一种方式,各人自认或拈阄定题目。和韵:指依照别人诗作的原韵作诗。

②题照:在画像上题诗。

③徇情:无原则地曲从私情。

【译文】

会写诗的老年人偶尔想到了好的诗句,展开纸来书写,和一两位老朋友共同欣赏,不计较好坏,自得其乐就行。如果拈阄定题作诗,或按别人诗作的原韵作诗,未免还得动一番脑筋。至于在画像上题诗,或撰写祝寿语或挽联,一概都不能曲从私情。

法书名画①,古人手迹所存,即古人精神所寄。窗明几净,展玩一过,不啻晤对古人②。谛审其佳妙,到心领神会处,尽有默然自得之趣味在。

【注释】

①法书:名家的书法范本。

②不啻(chì):如同。晤:面对面。

【译文】

至于字帖、名画,是古人手迹的遗存,也是古人精神的寄寓。房间明亮,桌案洁净,展开书画欣赏一遍,就如同跟古人面对面交流。仔细观察书画中的奥妙,到心领神会的地方,自然有一番默默自得的趣味在里面。

院中植花木数十本,不求名种异卉,四时不绝便佳。呼童灌溉,可为日课。玩其生意,伺其开落①,悦目赏心,无过于是。

【注释】

①伺:观察。

【译文】

在院子里种植几十株花草树木,不要求名花异草,一年四季都有最好。叫童仆浇灌,可以作为每天必做的功课。观赏其欣欣向荣的生意,欣赏其花开花落的风景,令人赏心悦目,没有能超过这种乐趣的。

鹤,野鸟也,性却闲静,园圃宽阔之所即可畜。去来饮啄,任其自如,对之可使躁气顿蠲①。若笼画眉,架鹦鹉,不特近俗,并烦调护,岂非转多一累?

【注释】

①蠲(juān):消除。

【译文】

鹤,是一种野鸟,性情却闲散安静,园地里宽阔的地方就可以畜养。来去饮水啄食,让它自由自在,面对它们可以让烦躁的情绪顿时消除。如果用笼子关住画眉鸟,把鹦鹉拴在架子上,不仅特别庸俗,而且调护起来麻烦,岂不是反而又多了一个负担?

阶前大缸贮水,养金鱼数尾,浮沉旋绕于中,非必池沼,然后可观。闲伫时观鱼之乐,即乐鱼之乐。既足怡情,兼堪清目。

【译文】

台阶前放一口大缸,贮满水,养几条金鱼,让金鱼在水缸里自由自在地沉浮环游,不一定要很大的池塘,然后才可以观赏。闲暇的时候伫立在水缸旁边,观看鱼儿自由、快乐地游动,自己也会感受到鱼儿的快乐。既能够陶冶性情,也能够清静眼目。

拂尘涤砚,焚香烹茶,插瓶花,上帘钩,事事不妨身亲之,使时有小劳,筋骸血脉,乃不凝滞。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①。

【注释】

①流水不腐,户枢不蠹(dù):比喻经常运动,才有旺盛的活力。蠹,蛀蚀。

【译文】

掸去灰尘,洗涤砚台,焚香烹茶,插瓶花,挂帘钩,这些小事不妨亲自去做,使身体时常有小的劳动,筋骨血脉,才不会凝滞。正所谓流动的水不会腐朽,门户的枢纽时常转动就不会有虫蛀。

导引

【题解】

导引,即导气引体,古医家、道家的养生术,实为呼吸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体育疗法。本篇作者主要介绍了卧功、立功、坐功三种功法,这些功法动作简单,易于掌握。老年人不妨学习一两个动作,闲暇坐、卧、立时都可以随时练习,长久坚持必定有所获益。如果有多余精力,可以学习一些传统养生功法,如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养生桩等。其目的均在于宣畅气血,舒展筋骨,对老年人养生长寿不无裨益。

导引之法甚多,如八段锦、华佗五禽戏、娑罗门十二法、天竺按摩诀之类①,不过宣畅气血,展舒筋骸,有益无损。兹择老年易行者附于下,分卧功、立功、坐功三项。至于叩齿咽津,任意为之可也。修炼家有纳气通三关、结胎成丹之说②,乃属左道,毋惑。

【注释】

①八段锦: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气功动功功法。八段锦由八节组成,体势动作古朴高雅,故名。八段锦形成于十二世纪,后在历代流传中形成许多练法和风格各具特色的流派。八段锦的体势有坐势和站势两种。坐势练法恬静,运动量小,适于起床前或睡觉前锻炼。站势运动量大,适于各种年龄、各种身体状况的人锻炼。华佗五禽戏:相传为汉末名医华佗首创的一种健身术,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和姿态,以保健强身的导引方法。五禽戏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禽戏是中国民间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其健身效果被历代养生家称赞,据传华佗的徒弟吴普因常年习练此法而达到百岁高龄。娑罗门十二法:即婆罗门导引十二法,是收录在明代《遵生八笺》中的一套导引术,据说是在宋代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本导引术虽冠以印度古代的僧侣贵族婆罗门之名,但从十二套动作和用龙、凤、麟等命名来看,很有可能是我国古人自己创编的。天竺按摩诀:一套由十八节动功组成的保健功法。主要通过一系列导引动作,达到理气活血、疏通经络、祛病强身之效。本功法较早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名为“天竺国按摩”。以后宋代《云笈七签》《圣济总录》和明代《遵生八笺》等均收录本法,但名称与基本内容略有出入。其各节操练动作与中国古代导引法似同出一源,并无明显异国色彩,冠以“天竺”,恐系托名。

②三关:特指下丹田。一般认为脐下三寸为关元,亦称三关。

【译文】

导引的方法很多,比如八段锦、华佗五禽戏、娑罗门十二法、天竺按摩诀之类,不过都是用来宣畅气血、舒展筋骨的,有好处,没坏处。这里选择老年人容易实行的导引方法附录于下,分卧功、立功、坐功三项。至于叩齿咽津,任意去做就行。修炼家有纳气通三关、结胎成丹的说法,都属于旁门左道,不要被它们迷惑。

仰卧,伸两足,竖足趾,伸两臂,伸十指,俱着力向下,左右连身牵动数遍。

【译文】

仰卧,伸开两脚,竖起足趾,伸开两臂,伸开十指,都向下用力,左右连带身体牵动数遍。

仰卧,伸左足,以右足屈向前,两手用力攀至左,及胁。攀左足同。轮流行。

【译文】

仰卧,伸开左脚,右脚屈向前方,两手用力将右脚攀拉到左边,到胁部。牵引左脚的动作和右脚相同。轮流进行。

仰卧,竖两膝,膝头相并,两足向外,以左右手各攀左右足,着力向外数遍。

【译文】

仰卧,竖起两个膝盖,膝盖并列,两脚向外张开,用左右手各攀拉左右脚,用力向外数遍。

仰卧,伸左足,竖右膝,两手兜住右足底,用力向上,膝头至胸。兜左足同。轮流行。

【译文】

仰卧,伸开左脚,竖起右膝,用两手兜住右脚底,用力向上牵引,膝盖碰到胸。兜住左脚底向上牵引的动作和上面相同。轮流进行。

仰卧,伸两足,两手握大拇指,首着枕,两肘着席,微举腰摇动数遍。

【译文】

仰卧,伸开两脚,两手握大拇指,头枕在枕头上,两肘支立在席子上,把腰微微举起,摇动数遍。

正立,两手叉向后,举左足空掉数遍。掉右足同。轮流行。

【译文】

正立,两手交叉向后,抬起左脚蹈空数遍。抬起右脚动作一样。轮流进行。

正立,仰面昂胸,伸直两臂,向前,开掌相并,抬起,如抬重物,高及首。数遍。

【译文】

正立,仰面昂胸,伸直两臂,向前,手掌打开,手指相互并拢,抬起,如抬重物,高举到头顶。做数遍。

正立,横伸两臂,左右托开,手握大拇指,宛转顺逆摇动。不计遍。

【译文】

正立,横伸两臂,左右伸展开,手握大拇指,顺时针逆时针旋转运动。不计遍数。

正立,两臂垂向前,近腹,手握大拇指,如提百钧重物,左右肩俱耸动。数遍。

【译文】

正立,两臂垂向前,接近腹部,手握大拇指,好像提起百钧重物,左右肩都耸动。做数遍。

正立,开掌,一臂挺直向上,如托重物,一臂挺直向下,如压重物。左右手轮流行。

【译文】

正立,伸开手掌,一只手臂挺直向上,好像托起重物,一只手臂笔直向下,好像压着重物。左右手轮流做。

趺坐①,擦热两掌,作洗面状,眼眶、鼻梁、耳根,各处周到,面觉微热为度。

【注释】

①趺坐:全称结跏趺坐,佛教徒盘腿端坐入定的姿势。将右脚盘放于左腿上,左脚盘放于右腿上。

【译文】

趺坐,擦热两掌,就像洗脸一样抚摸眼眶、鼻梁、耳根各处,以面部觉得微热为限度。

趺坐,伸腰,两手置膝,以目随头左右瞻顾,如摇头状。数十遍。

【译文】

趺坐,伸展腰部,两手放在膝盖上,使眼睛随头左右转动瞻视,好像摇头一样。做数十遍。

趺坐,伸腰,两臂用力,作挽硬弓势。左右臂轮流互行之。

【译文】

趺坐,伸展腰部,两臂用力,作拉开硬弓的姿势。左右臂轮流交换做。

趺坐,伸腰,两手仰掌,挺肘用力齐向上,如托百钧重物。数遍。

【译文】

趺坐,伸腰,两手掌掌心向上,挺起肘部用力一起向上,好像托百钧重物。做数遍。

趺坐,伸腰,两手握大拇指作拳,向前用力,作捶物状。数遍。

【译文】

趺坐,伸腰,两手握大拇指作拳,向前用力,作捶打物体的姿势。做数遍。

趺坐,两手握大拇指,向后托实坐处,微举臀,以腰摆摇数遍。

【译文】

趺坐,两手握大拇指,向后依托实在的地方,微微地抬起臀部,腰部摆摇数遍。

趺坐,伸腰,两手置膝,以腰前扭后扭,复左侧右侧,全身着力,互行之。不计遍。

【译文】

趺坐,伸腰,两手放在膝盖上,腰部前后扭动,又左右扭动,全身用力,轮流进行。不计遍数。

趺坐,伸腰,两手开掌,十指相叉,两肘拱起,掌按胸前,反掌推出,正掌挽来。数遍。

【译文】

趺坐,伸腰,伸开手掌,十指相互交叉,两肘耸起,掌按胸前,反掌推出,正掌拉回来。数遍。

趺坐,两手握大拇指作拳,反后捶背及腰,又向前左右交捶臂及腿,取快而止。

【译文】

趺坐,两手握大拇指作拳,反到背后捶背部和腰部,又向前左右交叉捶手臂和大腿,直到捶得舒适为止。

趺坐,两手按膝,左右肩前后交扭,如转辘轳①,令骨节俱响,背觉微热为度。

【注释】

①辘轳(lù lu):利用轮轴原理制成在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

【译文】

趺坐,两手按膝,左右肩前后交替扭动,好像转动辘轳,使骨节都能听到响声,以背部觉得微微发热为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