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房

【题解】

本篇主要介绍卧室的设计要领。

作者认为卧室的设计不用华丽的装饰,简朴自然就行;除了一张床外,再加一张桌子、一个坐榻就足够了;老年人的卧房不要太大,应该住东面具有生气的房间;楼上能防湿气,老年人居住比较妥当;房间不要过于昏暗;冬天门窗上不能留一丝缝隙,不能让户外的寒风吹入室内;房门要尽量狭窄,仅容一个人出入即可;房顶要铺厚木板,这样长夏时可以隔热,严冬时可以御寒;长夏时,只可在早晨将窗户全部打开以流通空气,日出后即关闭,并且放下窗帘遮挡阳光,不让人进入室内以防生热气;北方之炕比较暖和,南方亦可效仿。

在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防寒、防暑、防湿是很实际的问题,即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问题也应该注意。卧室是每天起居的地方,所有的设计都应以获得安眠为目的,因此要做到光线柔和,整洁干净,防风,防潮。

室在旁曰房。《相宅经》曰①:“室中央为《洛书》五黄②,乃九宫尊位③,不敢当尊,故卧须旁室。”老年宜于东偏生气之方,独房独卧,静则神安也。沈佺期诗云④:“了然究诸品,弥觉静者安⑤。”房以内,除设床之所,能容一几一榻足矣。房以外,令人伺候,亦择老年者,不耽酣睡,闻呼即应乃妥。

【注释】

①《相宅经》:风水著作。作者不详。

②《洛书》:传说大禹治水时在洛水神龟背上所得之图,其图为黑白点构成,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皆阴数。五黄:河图数中,五居中宫,其性属土,土色黄,故以五黄称之。

③九宫:将天宫以井字划分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九等分,在晚间从地上观天的七曜与星宿移动,可知方向及季节等资讯。

④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与宋之问齐名,称“沈宋”。明人辑有《沈佺期集》。

⑤了然究诸品,弥觉静者安:出自沈佺期《绍隆寺》:“吾从释迦久,无上师涅槃。探道三十载,得道天南端。非胜适殊方,起喧世归难。放弃乃良缘,世虑不曾干。香界萦北渚,花龛隐南峦。危昂阶下石,演漾窗中澜。云盖看木秀,天空见藤盘。处俗勤宴坐,居贫业行坛。试将有漏躯,聊作无生观。了然究诸品,弥觉静者安。”

【译文】

正房旁边的居室叫房。《相宅经》说:“室中央是《洛书》中五黄所在的位置,是九宫的尊位,人不可住在当尊之位,所以必须选择旁室。”老年人应当住在东边生发之气的方位,独室独卧,环境安静则心神安宁。唐朝诗人沈佺期说:“了然究诸品,弥觉静者安。”卧室之内,除放床之外,能容纳一张书几和一张便榻就足够了。伺候的人应住在外间,须选择老年人,因为老年人不贪睡,听到叫声立即会应答,这样才妥当。

《易》言:“君子洗心,以退藏于密①。”卧房为退藏之地,不可不密,冬月尤当加意。若窗若门,务使勿通风隙,窗阖处必有缝,纸密糊之。《青田秘记》曰②:“卧房窗取偶,门取奇,合阴阳也。”故房门宜单扇,极窄,仅容一身出入,更悬毡幕,以隔内外。按《造门经》③:“门之高低阔狭,随房大小方向,另制尺量之。”妄断祸福,此假阴阳而神其说,可勿泥。

【注释】

①君子洗心,以退藏于密:语本《周易·系辞》:“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洗心,洗涤心胸。比喻除去恶念或杂念。

②《青田秘记》:作者或为明刘基。刘基(1311—1375),字伯温,谥文成。处州青田(今浙江温州)人,故称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刘先生文集》。

③《造门经》:作者不详。

【译文】

《周易》说:“君子洗涤心灵,而退藏于密室。”卧室是退藏的地方,不可以不密闭,冬天尤其应当注意。比如窗子或门户,务必使其没有透风的间隙,窗户关闭之处必定有缝隙,要用纸严实地糊住。《青田秘记》说:“卧室的窗户数应为偶数,门应为奇数,符合阴阳之理。”所以卧室应该用单扇门,特别狭窄,仅容一个人出入即可,还要悬挂毡制门帘,将里外隔开。按:《造门经》说:“门的高低宽窄,要依据房子的大小、方向而定,并用尺测定。”此属乱说祸福,借阴阳而神秘其说,不可拘泥这种说法。

卧房暗则能敛神聚气,此亦阴阳家之说。《易·随卦》之《象》辞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①。”卧房必向晦而后入,本无取乎垲爽②。但老年人有时起居卧房,暗则又非白昼所宜,但勿宽大,宁取垲爽者③?或窗外加帘,酌明暗而上下之也可。

【注释】

①向晦:傍晚。宴息:安息。

②垲(kǎi)爽:亦作“爽垲”。高爽干燥。垲,地势高而干燥。爽,明亮。

③宁:怎么不。

【译文】

卧室昏暗可以聚敛神气,这也是阴阳家的说法。《周易·随卦》的《象》辞说:“君子在傍晚休息。”卧室一定是傍晚才进去,本来没必要干燥明亮。但老年人有时起居于卧室,昏暗又不适宜白天,所以卧室只要不太宽大,怎么可以不高爽明亮呢?也可以在窗外加窗帘,斟酌明暗而上下变动窗帘就行了。

房开北牖,疏棂作窗,夏为宜,冬则否,窗内须另制推板一层以塞之①。《诗·豳风》云:“塞向墐户②。”注曰:“向,北出牖也。”北为阴,阴为寒所从生,故塞以御之也。

【注释】

①推板:可以移动的隔板。

②塞向墐(jìn)户:出自《诗经·豳风·七月》。向,北窗。墐,用泥涂塞。户,单扇的门。

【译文】

卧室北面设置窗户,窗棂稀疏一些,适合夏天,冬天就不合适了,窗户内须另制一块隔板来挡住。《诗经·豳风》说:“塞住北窗用泥涂塞单扇的门。”郑玄注说:“向,是朝北的窗户。”北为阴面,阴面是产生寒气的地方,所以堵塞住以抵御寒气。

冬以板铺地平,诚善。入夏又嫌隔住地气,未免作热。置矮脚凳数张,凳面大三四尺,量房宽窄,铺满于中,即同地平板。夏月去凳,亦属两便。卧户与书室并宜之。

【译文】

冬天用木板把地铺平,这固然好。但入夏后又嫌阻隔地气,未免生热。设置几张矮脚凳,凳面三四尺大,测量卧室的宽窄后,铺满地上,就如同铺平的地板。夏天去掉凳子,冬夏两相方便。卧室与书房都可这样做。

蠡海集》曰:“春之气自下而升,故春色先于旷野;秋之气自上而降,故秋色先于高林。”寒气亦自上而降,故子后霜落时,寒必甚,气随霜下也。椽瓦疏漏①,必厚作顶板以御之。即长夏日色上逼,亦可隔绝热气。如板薄,仅足承尘而已,徒添鼠窟,以扰夜眠。

【注释】

①椽(chuán):檩上架瓦的木条。

【译文】

《蠡海集》说:“春天的气从下向上升,所以春色先在旷野表现出来;秋天的气从上往下降,所以秋色先在高林表现出来。”寒气也是从上往下降,所以午夜子时后霜降时,必定更加寒冷,因为寒气随霜而下。如果卧室的椽瓦疏漏,必须做厚厚的顶板来抵御寒气。这样一来,即使长夏日光强烈,逼晒屋顶,也可以隔绝热气。如果顶板过薄,仅够承接灰尘而已,那就只会增加鼠洞,扰乱夜间睡眠。

窗户虽极紧密,难免针隙之漏,微风遂得潜入。北地御寒,纸糊遍室,则风始断绝,兼得尘飞不到,洁净爽目。老年卧房,可仿而为之,每岁初冬,必重糊一度。

【译文】

窗户虽然特别严密,也难免有针似的小缝隙,微风于是潜入卧室。北方地区御寒,屋内都糊上纸,风才不会进入屋子,而且灰尘也进不了屋子,使居室干净好看。老年人的卧室,可以效仿这种方法做,每年初冬,必须重新用纸将卧室糊一遍。

长夏日晒酷烈,及晚尚留热气,风即挟热而来,故卧房只宜清晨洞启窗户,以散竟夜之郁闷。日出后俱必密闭,窗外更下重帏遮隔,不透微光,并终日毋令人入,人气即致热也。盖热皆从外至,非内生耳。入寝时,但卷帏,亦勿开窗,枕簟胥含秋意①。

【注释】

①簟(diàn):竹席。

【译文】

长夏日光强烈,到了晚上还留存着热气,风就挟带着热气吹来,所以卧室只宜清晨大开门窗,来消散整夜的郁结浊气。日出后必须把门窗都密闭,窗外还要用多层帷幕遮挡,不让一点光线透入,并且整天不要让人进来,因为人气也可生热。因为热气都是从外而来,不是卧室内产生的。睡觉时,只把帷幕卷起来,也不要开窗户,这样枕头、竹席上就都蕴含着秋天的凉意了。

楼作卧房,能杜湿气。或谓梯级不便老年,华佗《导引论》曰①:“老年筋缩足疲,缓步阶级,以展舒之。”则登楼正可借以展舒。谚又有“寒暑不登楼”之说,天寒所畏者风耳,如风无漏隙,何不宜之有?即盛夏但令窗外遮蔽深密,便无热气内侵,惟三面板隔者,木能生火也。按:《吴兴掌故》有销暑楼②,颜真卿题额③,则楼亦可销暑也。又韩偓诗云④:“寝楼西畔坐书堂⑤。”则楼宜寝,并可称寝楼。然少觉不适,暂迁楼下,讵曰非宜?

【注释】

①《导引论》:假托华佗撰。

②《吴兴掌故》:即《吴兴掌故集》,明徐献忠撰。分宦业、乡贤、游寓、著述、金石刻、艺文、名园、古迹、山墟、水利、风土、物产、杂考等类,但考订尚未详审。

③颜真卿(709—784):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善诗文。宋人辑有《颜鲁公集》。题额:题写门楣或匾额。

④韩偓:字致尧,一作致光,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其诗多写艳情,称为“香奁体”。

⑤寝楼西畔坐书堂:出自韩偓《朝退书怀》:“鹤帔星冠羽客装,寝楼西畔坐书堂。山禽养久知人唤,窗竹芟多漏月光。粉壁不题新拙恶,小屏唯录古篇章。孜孜莫患劳心力,富国安民理道长。”

【译文】

楼上作卧室,能杜绝湿气。有人说楼梯对老年人不方便,华佗《导引论》说:“老年人筋痿足弱,缓缓地上下楼梯,以便舒展筋骨。”那么老年人正可以借登楼舒展筋骨。俗语又有“寒暑不登楼”的说法,天寒时所怕的是风,如果风无缝隙可入,又有什么不适宜的呢?即使盛夏时只要将窗外遮蔽严实,就没有热气向内侵袭,只有三面都用木板阻隔的有所不宜,因为木能生火。按:《吴兴掌故》记载有销暑楼,颜真卿题的匾额,说明楼也可以消暑。韩偓诗又说:“寝楼西畔坐书堂。”说明楼也适宜作卧室,并且可称为寝楼。不过如果稍微觉得不舒适,就暂时迁住楼下,怎能说不可以呢?

卧所一斗室足矣①。如地平铺板,不嫌高过于常,须去地二尺许,令板下前后气通。入冬仍以板塞,南向微开小隙而已。纵不及楼居,亦足以远湿气。

【注释】

①斗室:狭小的房间。

【译文】

卧室小小的就足够。如果在平地铺板,不要嫌其过高,须离地面二尺左右,让板下前后通气。入冬仍用木板堵塞板下空隙,只向南开个小缝隙就行了。即使不如在楼房居住,也足可以远离湿气。

北方作地炕①,铺用大方砖,垫起四角,以通火气。室之北壁,外开火门,熏令少热,其暖已彻昼夜。设床作卧所,冬寒亦似春温,火气甚微,无伤于热。南方似亦可效。

【注释】

①地炕:又称火炕。北方人用土坯、大方砖或石板砌成的床。一般在室内的地上起灶,烧火做饭,烟火由火道通入炕下,利用余热取暖。比较讲究的人家,则在室内或室外掘一长方形的坑,于坑内砌灶,于地下引火至炕中专供取暖。不烧火时,坑上覆之以板。

【译文】

北方地区做地炕,用大方砖砌,垫起四角,中间通火气。卧室的北面墙壁外开火门,用火熏炙让地炕稍热,屋里暖气就可保持一整天。在这里设置床作为睡觉的地方,冬天寒冷时也像春天时一样温暖,火气甚小,不会因过热而损伤身体。南方似乎也可效仿。

【题解】

本篇介绍床的设计要点。

作者对床的设计要求主要有:床体要宽大,以防盛夏炎热;上盖顶板隔阻灰尘,下置床垫以防湿气;床靠墙放置时,用杉木板把墙和床隔开,以敛湿气。作者主要的目的在于预防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

现代生活中如何根据老年人的特点选择一张舒适的床,又有着更高的要求。比如老人脊柱功能常会退化,容易有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这就要选择睡硬板床。如果床垫过软,体重的压迫会使床形成中间低、周围高的情况,腰椎继续承担身体的压力,造成腰部肌肉、韧带的收缩、紧张及痉挛,加重症状。床是生活中主要的卧具,它的适合与否直接关系到睡眠质量和身体的健康,老年人需要特别注意。

《记·内则》云:“安其寝处。”安之法,床为要。服虔《通俗文》曰:“八尺曰床。”故床必宽大,则盛夏热气不逼。上盖顶板,以隔尘灰。后与两旁,勿作虚栏,镶板高尺许,可遮护汗体。四脚下周围,板密镶之,旁开小门,隆冬置炉于中,令有微暖,或以物填塞,即冷气勿透。板须可装可卸,夏则卸去。床边上作抽屉一二,便于置物备用。

【译文】

礼记·内则》说:“安卧在寝室。”安卧的准则,以床最为关键。服虔《通俗文》说:“八尺曰床。”所以床必须宽大,那么盛夏时热气就不能逼近。床上搭盖顶板,用来阻隔灰尘。床后边和两旁,不要制作虚栏,镶上大约一尺高的木板,可以遮护出了汗的身体。床的四个脚及周围,用木板紧密地镶上,旁边开个小门,严冬时将炉子放在床下,使床稍暖,或者用东西填塞,就不透冷气。木板必须可装可卸,夏天就卸去。床的旁边做一两个抽屉,便于安放需要的东西。

安床着壁,须杉木板隔之。杉质松,能敛湿气,若加油漆,湿气反凝于外。头卧处近壁,亦须板隔,否则壁土湿蒸,验之帐有霉气,人必受于不觉。《竹窗琐语》曰①:“黄梅时,以干栎炭置床下②,堪收湿,晴燥即撤去,卧久令人病喑③。”

【注释】

①《竹窗琐语》:作者不详。

②栎(lì):亦称“麻栎”,通称“柞树”。

③喑(yīn):嗓子哑。

【译文】

如果挨着墙壁放床,必须用杉木板隔开。杉木质松,能收敛湿气,如果涂上油漆,湿气反而凝滞在木板外面了。如果头卧的地方靠近墙壁,也必须用木板隔开,否则墙壁湿气熏蒸,查验卧室就能发现帷幕上有因潮湿而致的霉气,这样人一定不知不觉中受到湿气的侵害。《竹窗琐语》说:“黄梅雨时,在床下放置干栎炭,可收敛湿气,晴天干燥时就撤去,因为用久了会使人得喑哑之病。”

床低则卧起俱便,陆放翁诗所谓“绿藤水纹穿矮床”也①。如砖地安床,恐有地风暗吹,及湿气上透,须办床垫,称床大小,高五六寸。其前宽二尺许,以为就寝伫足之所。今俗有所谓踏床者,床前另置矮凳,既有床垫,踏床可省。

【注释】

①绿藤水纹穿矮床:出自陆游《听琴》:“疏帘曲槛风凉,细腰美人藕丝裳。绿藤水纹穿矮床,玉指纤纤弹履霜。高林莺啭日正长,幽涧泉鸣夜未央。哀思不怨和而庄,有齐淑女礼自防。世人但惑青楼倡,琵琶箜篌杂胡羌。试听一曲醒汝狂,文姬指法传中郎。”

【译文】

床低一点就会使起卧都方便,正如陆放翁诗所说的“绿藤水纹穿矮床”。如果在砖地上放床,恐怕有地面的风暗中吹来,以及湿气上透,所以必须置办床垫,床垫符合床的大小,五六寸高。床垫前面大约二尺宽左右的地方,作为就寝前的立足之地。现在民间有种所谓的踏床,是在床前另外放一张矮凳,既然有了床垫,踏床就不必使用了。

暖床之制,上有顶,下有垫,后及两旁,俱实板作门,三面镶密,纸糊其缝,设帐于内,更置幔遮于帐前①,可谓深暖至矣。入夏则门亦可卸,不碍其为凉爽也。今俗所谓暖床,但作虚栏绕之,于暖之义奚取?

【注释】

①幔:以物蒙其上者曰幔。

【译文】

暖床的制作方法是,上面有顶,下面有垫,后面和两边都用实木板作门,三面都镶嵌严密,用纸糊住缝隙,在里边设置帷帐,再设置床幔遮在帐子的前面,就可以说最暖和了。入夏后就可把床门卸去,不妨碍凉爽。现在民间所谓的暖床,只在床周作虚栏,又哪里有暖的意思呢?

《说文》曰:“簟,竹席也。”昌黎诗云“卷送八尺含风漪”是也①。今以木镶方匡,或棕穿,或藤穿,通谓之簟。窃意温凉异候,床不得屡易,簟则不妨更换。夏宜棕穿者,取其疏;冬宜藤穿者,取其密。陕西有以牛皮绷若鼓,作冬月卧簟,尤能隔绝冷气。

【注释】

①卷送八尺含风漪:出自韩愈《郑群赠簟》:“蕲州笛竹天下知,郑君所宝尤瑰奇。携来当昼不得卧,一府传看黄琉璃。体坚色净又藏节,尽眼凝滑无瑕疵。法曹贫贱众所易,腰腹空大何能为?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烝炊。手磨袖拂心语口,慢肤多汗真相宜。日暮归来独惆怅,有卖直欲倾家资。谁谓故人知我意?卷送八尺含风漪,呼奴扫地铺未了,光彩照耀惊童儿。青蝇侧翅蚤虱避,肃肃疑有清飙吹。倒身甘寝百疾愈,却愿天日恒炎曦。明珠青玉不足报,赠子相好无时衰。”风漪,本指微风吹拂水面形成的波纹。后借指竹席。

【译文】

说文解字》说:“簟,就是竹席。”韩愈诗形容为“卷送八尺含风漪”。如今用木镶成方框,或者用棕丝穿连,或者用藤条穿连,都叫簟。我个人认为,气候温凉变化,床不能屡次更换,但竹席则不妨更换。夏天适用棕丝穿连的竹席,是取其结构稀疏;冬天适用藤条穿连的竹席,是取其结构紧密。陕西有用牛皮穿连的,紧绷如鼓,作为冬天的卧席,尤其能够隔绝冷气。

盛夏暂移床于室中央,四面空虚,即散烦热。楼作卧室者更妥。窗牖不可少开,使微风得入卧所。凡室有里外间者,则开户以通烦闷之气,户之外,又不嫌窗牖洞达矣。

【译文】

盛夏时暂时将床移到卧室中央,四面均有空间,就可散去烦热。用楼房作卧室则更为妥当。窗户不能开得过少,使微风能够进入卧室。凡卧室有里外间的,应开卧室之门消散烦闷之气,卧室的外边,窗户开得越大越好。

【题解】

本篇主要介绍床帐的种类以及设置要点。

床帐主要有夏、冬两季的区别。夏季用轻纱制帐,且帐要高挂,主要用来防备蚊蝇虫蚤。冬月帐要低挂,设在大床之内,四周用布遮护,以增加温暖。除此之外,作者还介绍了纸帐、皂帐、虾须帘、壁帐、暖帐等类型的床帐。古人使用的床帐之丰富多彩可见一斑。

文中作者提到在帐中放置荷花,进而影响了睡眠。现代老年人也最好不要在卧室里放置花草,因为花草在夜间也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使屋内空气更糟。另外,花草散发出的浓郁香气也容易刺激神经,使老年人睡不安稳。

帐必与床称①。夏月轻纱制之,《齐东野语》云“纱之至轻者曰轻容”②,王建《宫词》云“缣罗不着爱轻容”是也③。又须量床面广狭作帐底如帐顶,布为之。帐下三面缝连,不但可以御蚊,凡诸虫蚤之类,亦无间得入。

【注释】

①称:搭配。

②《齐东野语》:周密撰。书中所记,包括宋元之交的朝廷大事,以及文人逸事、辞章考订、诗词杂话、文物鉴赏、志怪传奇、科学小品等,内容十分丰富,很多可补史籍之不足。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洲,晚年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等。祖籍济南(今属山东),先祖因随宋高宗南渡,落籍吴兴(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南宋词人、文学家。著述繁富,编有《绝妙好词》。其笔记体史学著作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等,对保存宋代杭州京师风情及文艺、社会等史料贡献很大。

③王建:字仲初。许州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工乐府诗。有《宫词》百首,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缣(jiān)罗不着爱轻容:王建《宫词》之九七:“缣罗不着索轻容,对面教人染褪红。衫子成来一遍出,今朝看处满园中。”

【译文】

帐子必须与床相称。夏天用轻纱制作,就是《齐东野语》说的“纱之至轻者曰轻容”、王建《宫词》中说的“缣罗不着爱轻容”中的“轻容”。还必须根据床面的宽窄制作如帐顶一般的帐底,用布做。将帐下的三面与帐底缝连起来,不但可以防御蚊子,而且凡如虫子跳蚤等,也没有缝隙能够进入帐内。

夏帐专在御蚊,其前两幅阖处①,正蚊潜入之径也。须以一幅作夹层五六寸,以一幅单层纳入,再加小纽二三,扣于帐外,则蚊不能曲折以入。《东方朔别传》曰②:“蚊喜肉而恶烟。”禁其来,不若驱其去。捞水面浮萍曝干,加雄黄少许,烧烟熏室,可并帐外驱之。刘著诗云“雷声吼夜蚊”亦得免矣③。

【注释】

①幅:指做帐的布帛。

②《东方朔别传》:西汉时人根据东方朔本人或他人以东方朔为主创作的滑稽诙谐的“韵诵体”改编而成。《太平御览》多有征引。

③刘著:字鹏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市)人。北宋政和末进士。善诗。雷声吼夜蚊:意思是夜蚊如雷声之吼。出自《渡辽》:“身隔辽东渡,心怀冀北群。会归苏属国,却忆范将军。风阵横秋雁,雷声吼夜蚊。方言莫相笑,唐梵本殊分。”

【译文】

夏帐的作用专在防御蚊子,帐前面两幅合闭的地方,正是蚊子偷偷进入的途径。必须用一幅作五六寸长的夹层,用另一幅单层纳入其中,再加上二三个小纽扣,扣在帐外,那么蚊子就不能蜿蜒地进入帐内。《东方朔别传》说:“蚊子喜欢肉味而厌恶烟味。”与其阻止其进来,不如驱赶其离开。捞起水面上的浮萍并将其晒干,添加少许雄黄,焚烧熏炙卧室,可以将帐外的蚊子也一起驱走。刘著诗中说的“雷声吼夜蚊”这种情况也就不会发生了。

纱帐须高广,范蔚宗诗所谓“修帐含秋阴”也①。有以细竹短竿,横挂帐中,安置衣帕为便②,冬月颇宜,夏则多一物,则增一物之热。至脚后可设小几,陈茗碗、瓶花、佛手柑等类③。有枕旁置末丽、夜来香者,香浓透脑,且易引虫蚁,须用小棕篮置之,悬于帐顶下。二花香有余,色不足,惟供晚赏。凡物丰此即啬彼,亦造物自然之理。

【注释】

①范蔚宗:即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著有《后汉书》。修帐含秋阴:出自范晔《乐游应诏诗》:“崇盛归朝阙,虚寂在川岑。山梁协孔性,黄屋非尧心。轩驾时未肃,文囿降照临。流云起行盖,晨风引銮音。原薄信平蔚,台涧备曾深。兰池清夏气,修帐含秋阴。遵渚攀蒙密,随山上岖嵚。睇目有极览,游情无近寻。闻道虽已积,年力互颓侵。探己谢丹黻,感事怀长林。”

②帕:束发的头巾。

③茗碗:茶碗。佛手柑:佛手的果实。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形状奇特似手。

【译文】

纱帐必须做得又高又宽,正如范蔚宗诗说“修帐含秋阴”。有人用细短竹竿横挂在帐中,安放衣服头巾比较方便,冬天比较适宜,夏天则多一件东西就多增加一份热气。至于脚后面,可以设置一张小矮桌,搁置茶碗、花瓶、佛手柑等。有人在枕旁放置茉莉花、夜来香,气味芳香浓郁透脑,而且容易吸引虫子蚂蚁,所以必须放在小棕篮内,悬挂在帐顶下面。这两种花香气有余,颜色不好,只适合晚上观赏。凡是事物这方面丰富则那方面就欠缺,这也是造物的自然规律。

予曾以荷花折置帐中,夜半后,瓣放香吐,辛烈之气,睡梦中触鼻惊醒,其透脑为患可知。因忆茂叔“香远益清”之说①,真善于体物也。若移置帐外,能使隔帐香来,斯尤独绝,香浓故耳。

【注释】

①茂叔:即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著有《太极图说》《通书》。香远益清:出自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

我曾经把荷花折来放在帐内,半夜后,花瓣绽放香气吐出,辛香浓烈之气使人在睡梦中触鼻惊醒,其透脑为患由此可见。因此回想起茂叔“香远越清”的说法,他真是一位善于体察物理的人。如果把荷花移放在帐外,就能使香气隔帐而来,这尤为绝妙,这是因为荷花辛香浓烈的缘故。

另有小帐之制,竹为骨,四方同于床,或弯环如弓样,或上方而窄、下方而宽,如覆斗样,《释名》所谓“斗帐”是也。帐罩于外,大小称乎骨,随处可张,颇为轻便。又有扇帐、荷包帐,俱非居家便用,无取也。

【译文】

另外有小帐的制作方法,竹子做骨架,四四方方,同床的形状,或者弯曲成环像弓的形状,或者上方窄、下方宽,像倒覆的斗的形状,这就是《释名》所说的“斗帐”。帐子罩在骨架外面,大小与骨架相称,随处可以安置,甚为轻便。还有扇帐、荷包帐,都不方便居家之用,这里就不记录了。

冬月帐取低小,则暖气聚。以有骨子,小帐即设诸大床内。床之外,顶板覆其上,四面更以布作围,周匝亦如帐①。床大帐小,得围遮护,乃益其暖。若暖床三面镶板,竟设小帐于中,作围赘矣。

【注释】

①周匝:环绕一周。

【译文】

冬天帐要低小,暖气就会聚拢。因为有骨架,就可把小帐设置在大床之内。床的外面,上面盖上顶板,四面再用布作围,环绕一周也像帐一样。床大帐小,有围遮护,可以使床里更加温暖。如果是暖床三面都镶有木板,又在床中设置小帐,再作遮围就多余了。

纸可作帐,出江右①。大以丈计,名皮纸,密不漏气,冬得奇暖。或布作顶,少令通气。东坡诗:“困眠得就纸帐暖②。”刘后村诗③:“纸帐铁擎风雪夜④。”又元张昱诗⑤:“隔枕不闻巫峡雨,绕床惟走剡溪云⑥。”或绘梅花于上,元陈泰诗⑦:“梦回蕲竹生清寒,五月幻作梅花看⑧。”盖自宋元以来,前人赏此多矣。如有题咏⑨,并可即书于帐。

【注释】

①江右:指长江下游以西的地区。亦特指江西。

②困眠得就纸帐暖:出自苏轼《自金山放船至焦山》:“金山楼观何耽耽,撞钟击鼓闻淮南。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我来金山更留宿,而此不到心怀惭。同游兴尽决独往,赋命穷薄轻江潭。清晨无风浪自涌,中流歌啸倚半酣。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自言久客忘乡井,只有弥勒为同龛。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山林饥饿古亦有,无田不退宁非贪。展禽虽未三见黜,叔夜自知七不堪。行当投劾谢簪组,为我佳处留茅庵。”

③刘后村:即刘克庄(1187—1269),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词多感慨世事,风格豪放悲壮,近辛弃疾词。有《后村先生大全集》。

④纸帐铁擎风雪夜:出自刘克庄《记梦》:“父兄诲我髧髦初,老不成名鬓发疏。纸帐铁檠风雪夜,梦中犹诵少时书。”

⑤张昱:字光弼,号一笑居士,晚号可闲老人。元朝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⑥隔枕不闻巫峡雨,绕床惟走剡溪云:出自张昱《演法师惠纸帐》:“银灯夜照白纷纷,四面光摇白縠文。隔枕不闻巫峡雨,绕床惟走剡溪云。风和柳絮何因到,月与梅花竟不分。塞北江南风景别,却思毡帐旧从军。”

⑦陈泰:字志同,号所安。茶陵(今属湖南)人。元末进士。

⑧梦回蕲竹生清寒,五月幻作梅花看:出自陈泰《纸帐歌和全初上人韵并柬刘光朝时朝纳宠故戏之耳》:“道人于事百不闻,岁晚鹤骨谁相温。禅床茧光薄如雾,宜月宜霜复宜露。梦回蕲竹生清寒,五月幻得梅花看。初疑脆膜轻无力,一片凝秋剡中色。道人巧手天机深,两杵独伴阶蛩吟。卷舒似听桔叶音,珍重莫遣烟煤侵。百年富贵谁能免,锦幄彤庐语恩怨。可怜老楮岁寒心,用舍在吾难自荐。君不见燕山穹庐毡百幅,狎坐围春醉红玉。道人不学制戎衣,空煮南山卧茅屋。安知幕天席地一希夷,长共青山白云宿。”蕲竹,湖北蕲春所产的竹。可作簟、笛、杖。幻作,一作“幻得”。

⑨题咏:指为歌咏某一景物、书画或某一事件而题写的诗词。

【译文】

纸也可以做帐子,这种做法出长江下游以西的地区。纸大以丈计算,称为皮纸,密不漏气,冬天用它非常暖和。或者用布做帐顶,使帐内稍微通气。东坡诗:“困眠得就纸帐暖。”刘后村诗:“纸帐铁擎风雪夜。”又元朝张昱诗:“隔枕不闻巫峡雨,绕床惟走剡溪云。”有人将梅花绘在纸帐上,元朝陈泰诗:“梦回蕲竹生清寒,五月幻作梅花看。”自宋元以来,很多人都欣赏纸帐。如果有即兴的诗词之类,可一并写在帐上。

南史梁武帝有木棉布皂帐①,名曰“古终”。木棉布质厚于绸,暖即过之。窃意宫帏中所以用此者,乃寓崇俭之意,不然,则帐之暖,又岂独木棉布哉?《晋书·元帝纪》②:帝作布帐、练帷③,皆崇俭也。宫帏中犹有崇俭如此者,士庶之家宜知节矣④!

【注释】

①《南史》:唐李延寿撰。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李延寿,字遐龄。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唐代史学家,曾参加官修的《隋书》《五代史志》《晋书》及当朝国史的修撰。梁武帝:即萧衍(464—549),字叔达。南朝梁的建立者,在位颇有政绩。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他被侯景囚禁,饿死于台城。谥武帝,庙号高祖。皂帐:黑色粗质的帷帐。

②《晋书·元帝纪》:《晋书》中晋元帝司马睿的本纪。《晋书》,唐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等监修。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420)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③练帷:洁白的熟绢做的帏帐。

④士庶:士人和普通百姓。亦泛指人民、百姓。

【译文】

《南史》记载梁武帝有一种木棉布皂帐,名叫“古终”。木棉布质地比绸厚,也比绸暖和。我个人认为宫闱中之所以用这种东西,含有崇尚俭朴的意思,如果不是这样,那么难道只有木棉布能使帐内暖和吗?《晋书·元帝纪》说:晋元帝用布帐、练帷,都是崇尚俭朴。宫闱中还这样崇尚俭朴,平民百姓之家也应该懂得节俭啊!

有竹帘极细,名“虾须帘”,见《三湘杂志》①。夏制为帐,用骨子弯环如弓样者,帘分四片,前二后一,顶及两旁,弯环合一。布缘其边,多缀以钮,称骨子扣之。前二片中分处,入寝亦扣密,则蚊可御。疏漏生凉,似胜于纱。

【注释】

①《三湘杂志》:作者不详。

【译文】

有一种极细的竹帘,名叫“虾须帘”,见于《三湘杂志》。夏天制作帐子,用竹子骨架制成像弓一样弯曲成环的形状,帘子分成四片,前面两片,后面一片,帐顶和两旁,弯曲成环合在一起。用布给帘子加上饰边,多安纽扣,与骨架相配,扣在一起。前面两片中间分开的地方,就寝前也扣严密,就可防御蚊子。虾须帘疏漏,散热生凉,似乎更胜过纱。

辍耕录》云:“宫阁制,有银鼠皮壁帐、黑貂皮暖帐。”壁帐岂寻常易办?皮暖帐世俗恒有,非必黑貂耳。但就枕如入暗室,晓夜不能辨,必于帐前开如圆月,纱补之以通光,玻璃尤为爽亮。

【译文】

《辍耕录》说:“宫殿的制度,有银鼠皮壁帐、黑貂皮暖帐。”壁帐岂是普通人家容易制作的?但皮暖帐民间常有,不必只用黑貂皮做。只是就枕后如同进入暗室,白天夜晚都不能分辨,所以必须在帐前开个如圆月的洞口,用薄纱补起来透光,用玻璃则更加明亮。

有名纱橱,夏月可代帐。须楼下一统三间①,前与后俱有廊者,方得为之。除廊外,以中一间左右前后,依柱为界,四面绷纱作窗,窗不设棂,透漏如帐。前后廊檐下,俱另置窗,俾有掩蔽。于中驱蚊,陈几榻,日可起居,夜可休息,为销夏安适之最。

【注释】

①一统三间:谓相连三间一体,中间没有隔墙,只有柱子。

【译文】

有一种纱橱,夏天可以代替帐子。必须在楼下有三间一体的房子,前面与后面都有走廊,才可以做。除去走廊,在中间房子的左右前后,以柱子为界,四面绷上薄纱作为窗户,窗子不设置窗棂,像帐一样透漏。前后走廊的房檐下,都另外设置窗子,使有遮蔽。在房子内驱除蚊子,陈列矮桌、床榻,白天起居,夜晚休息,是夏天消暑最安适的地方。

帐有笼罩床外,床内设搁板如几,脚后横栏,搭衣帕之类,似属妥便。但帐不能作底,又褥不能压帐,仅以带缚床外,冬则暖气不固,夏则不足御蚊,武林僧房有此制。

【译文】

还有的帐子笼罩在床的外面,床上设置搁板,跟矮桌一样,脚后的横栏,可以搭衣服头巾等,似乎也很妥当方便。但是这种帐不能做帐底,而且褥子不能压住帐子,仅仅用带子系在床外,所以冬天不足以聚合暖气,夏天不足以防御蚊子,杭州僧房中有这样制作的。

【题解】

本篇介绍各种枕头的制作及注意事项。

作者认为枕头不可过高或过低,枕头高低的尺寸取侧卧时刚好与肩平即可;枕头可适当加长,这样转身时头就不会停留在一处,而产生烦躁的情绪;枕内可放入通草,以增加枕头的松软度。此外,作者还分别介绍了藤枕、耳枕、木枕、瓷枕等各式枕头的制作及功用。

枕头是休息的必备之品,睡眠较差的老年人更应该注意枕头的选择,除了适宜的高度之外,可以选用填充了绿豆壳或荞麦皮的枕头,这种枕头透气散热作用较好,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睡眠。

《释名》云①:“枕,检也②,所以检项也。”侧曰颈,后曰项。太低则项垂,阳气不达,未免头目昏眩;太高则项屈,或致作酸,不能转动。酌高下尺寸,令侧卧恰与肩平,即仰卧亦觉安舒。《显道经》曰:“枕高肝缩,枕下肺蹇③,以四寸为平枕。”

【注释】

①《释名》:东汉刘熙撰。本书因声求源,探求日常事物得名的原由或含义,是重要的训诂学著作,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刘熙,或称刘熹,字成国。北海(今山东昌乐)人。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官至南安太守。

②检:约束,限制。

③蹇(jiǎn):窘迫,不舒展。

【译文】

《释名》说:“枕,约束的意思,是用来约束颈项的。”脖子的侧面叫颈,后面叫项。枕头太低项就会下垂,则阳气不易通达,难免头昏目眩;枕头太高项就会弯曲,也许会导致脖子酸痛,不能转动。所以要斟酌枕头的高低尺寸,侧卧时恰好与肩平,即使仰卧也会觉得舒服。《显道经》说:“枕高会使肝卷缩,枕低会使肺不舒展,所以枕高四寸是比较正常的枕头。”

《唐书》①:明皇为太子时,尝制长枕,与诸王共之。老年独寝,亦需长枕,则反侧不滞一处。头为阳,恶热,即冬月辗转枕上,亦不嫌冷,如枕短,卧得热气,便生烦躁。

【注释】

①《唐书》:此指《旧唐书》。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

【译文】

据《唐书》记载:唐明皇做太子时,曾经制作长枕,和诸王共枕。老年人单独睡觉,也需要长枕,那么翻身时就不会局限在一个地方。头为阳,怕热,即使冬天在枕上来回翻转,也不嫌冷,如果枕短,睡觉时产生热气,就会让人烦躁。

囊枕之物,乃制枕之要。绿豆皮可清热,微嫌质重,茶叶可除烦,恐易成末,惟通草为佳妙,轻松和软,不蔽耳聪。《千金方》云①:“半醉酒,独自宿,软枕头,暖盖足,能息心,自瞑目。”枕头软者甚多,尽善无弊,殆莫过通草。

【注释】

①《千金方》:唐孙思邈撰。本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书名《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

【译文】

装在枕头内的东西,是制作枕头的关键。绿豆皮可以清热,但是质地嫌稍重,茶叶可以除烦,但是容易变成细末,只有通草是最美妙的,轻松软和,不阻隔听力。《千金方》说:“酒半醉,独自眠,枕要软,足要暖,能静心,能合眼。”软枕头很多,但是完美无缺的,大概就只有通草了。

放翁有“头风便菊枕”之句①。菊花香气可清头目,但恐易生蠹虫。元马祖常诗云②:“半夜归心三径远,一囊秋色四屏香③。”前人盖往往用之。《清异录》④:卢文杞枕骨高,凡枕之坚实者不用,缝青缯充以柳絮⑤。按:《本草》:柳絮性凉,作枕亦宜,然生虫之弊,尤捷于菊。吴旻《扶寿方》以菊花、艾叶作护膝。

【注释】

①头风便菊枕:意思是头风病适合用菊枕。出自陆游《老态》:“破榼愁春近,空囷畏日长。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冉冉残年逼,悠悠万事忘。有儿堪晤语,无客亦何妨。”

②马祖常(1279—1338):字伯庸。元代蒙古族诗人。官至礼部尚书,人称马伯庸尚书。

③半夜归心三径远,一囊秋色四屏香:意指半夜忽然想回到久别的故乡,可路途遥遥;只有枕中的菊花使四面墙壁生香,稍稍安慰我的思乡之情。这两句诗出自马祖常《菊枕》:“东篱采采数枝霜,包裹西风入梦凉。半夜归心三径远,一囊秋色四屏香。床头未觉黄金尽,镜底难教白发长。几度醉来消不得,卧收清气入诗肠。”三径,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因指归隐者的家园。

④《清异录》:宋陶穀撰。最早完成于五代末至北宋初,借鉴类书的形式,分为天文、地理共三十七门,采唐至五代流传的掌故词语总计六百余条,每条下各出事实缘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俗民情。陶穀(903—970),本姓唐,字秀实。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州)人。

⑤缯(zēnɡ):帛。

【译文】

陆游有“头风便菊枕”的诗句。菊花的香气可以清头面眼睛之热,只是恐怕容易产生蠹虫。元朝马祖常诗说:“半夜归心三径远,一囊秋色四屏香。”可见前人大概经常用菊。《清异录》记载,卢文杞枕骨很高,凡是坚实的枕头都不用,他缝制了青缯枕头,并用柳絮填充。按:《本草》记载,柳絮性凉,做枕头也合适,但是比菊花更容易生虫子。吴旻的《扶寿方》记载了用菊花和艾叶作护膝。

藤枕,以藤粗而编疏者,乃得凉爽。若细密,止可饰观。更加以漆,既不通气,又不收汗,无当于用。藤枕中空,两头或作抽替,可藏物,但勿置香花于内,以致透脑。《物类相感志》曰①:“枕中置麝少许,绝恶梦。”麝能通关镇心安神故也。偶用则可,久则反足为累。

【注释】

①《物类相感志》:旧本题宋苏轼撰,又题僧赞宁编次。不能详究。本书分天、地、人、鬼、鸟、兽、草、木、竹、虫、鱼、宝器等十二部,皆记录疾病疗治及禁忌等生活知识。

【译文】

藤枕,用粗藤条稀疏编成,才能使人感到凉爽。如果藤条编得细密,就只能做装饰观赏了。如果又增加了油漆,既不通气,又不收汗,更没有用处了。藤枕中空,两头做成抽屉,可以放置东西,但是不要将香花放在里边,导致香气透脑。《物类相感志》说:“枕中放置少许麝香,可以杜绝噩梦。”这是因为麝香能疏通关窍、镇心安神的缘故。偶尔使用还可以,若久用反而引起毛病。

侧卧耳必着枕。老年气血易滞,或患麻木,甚且作痛。办耳枕,其长广如枕,高不过寸,中开一孔,卧时加于枕,以耳纳入。耳为肾窍,枕此并杜耳鸣、耳塞之患。

【译文】

侧卧时耳朵必然会挨着枕头。老年人气血易滞,有时麻木,甚至疼痛。可以制作耳枕,耳枕的长宽和枕一样,但不高于一寸,中间开一个孔,睡觉时将耳枕放在枕头上,将耳朵放入孔中。耳为肾之孔窍,用耳枕可以一并预防耳鸣、耳塞之病。

《山居清供》曰①:“慈石捶末,和入囊枕,能通耳窍,益目光。”又女廉药枕②,以赤心柏木,制枕如匣,纳以散风养血之剂,枕面密钻小孔,令透药气,外以稀布裹之而卧。又《升庵外集》云:“取黄杨木作枕,必阴晦夜伐之,则不裂。”按:木枕坚实,夏月昼卧或可用。《箴铭汇抄》③:苏彦《楠榴枕铭》④:“颐神靖魄,须以宁眠⑤。”恐未然也。

【注释】

①《山居清供》:即《山家清供》。宋林洪撰。收录以山林所产时蔬、鲜果、动物为食材的饮食,记录名称、用料、烹制方法,辅以掌故、诗文,内容丰富,涉猎广泛,而且阐述了一些饮食养生思想。林洪,字龙发,号可山。泉州(今属福建)人。

②女廉药枕:明高濂撰《遵生八笺》有“女廉药枕神方”。

③《箴铭汇抄》:作者不详。

④楠榴:亦作“楠瘤”,楠木的瘿瘤。俗称楠木疙瘩。

⑤颐神靖魄,须以宁眠:意谓楠榴枕保养精神,安定魂魄,可以用来安眠。颐,保养。靖,安定。须,任用,采用。

【译文】

《山居清供》说:“将磁石捣成细末,调匀装入枕内,可以通利耳窍,明目。”又有女廉药枕,用红心的柏木制成像匣子一样的枕头,并放入散风养血的药剂,再在枕面上密密麻麻地钻些小孔,使药气能够透出,外面再裹上稀疏的布后就可枕用。《升庵外集》又说:“用黄杨木作枕头,必须在阴暗的夜里砍伐,这样制成的枕头就不会开裂。”按:木枕坚实,夏天白天睡觉时或许可以使用。《箴铭汇抄》说:苏彦的《楠榴枕铭》说:“颐神靖魄,须以宁眠。”恐怕未必如此。

瓷器作枕,不过便榻陈设之具。《格古论》曰①:“定窑有瓷枕②,制极精巧,但枕首寒凝入骨。”东坡诗:“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北窗凉③。”北窗凉气,已不宜受,况益之瓦枕乎!石枕亦然。

【注释】

①《格古论》:即《格古要论》,明曹昭撰。本书对古铜器、书画、碑刻、法帖、古砚、古琴、陶瓷、漆器、织锦和各种杂件,论述其源流本末,剖析真赝优劣,古今异同。为现存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曹昭,字明仲。松江(今属上海)人。生活于元末明初。

②定窑:古代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保定曲阳涧磁村、燕山村一带。古代属定州,故名。

③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北窗凉:出自苏轼《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之二:“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莺粟汤。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译文】

瓷器做的枕头,不过是便榻上的陈列物品。《格古论》说:“定窑产的瓷枕,做工极精巧,但是头枕上后寒气容易侵入骨中。”苏东坡诗说:“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北窗凉。”北窗的凉气已经难以承受,何况再加上瓦枕呢!石枕也是这样。

枕底未缉合时,囊实后不用缉合,但以钮联之。凡笔札及紧要物,可潜藏于内,取用甚便。《汉书》曰:淮南王有《枕中鸿宝》《苑秘书》①。其制盖类是。

【注释】

①《枕中鸿宝》《苑秘书》:《汉书·刘向传》:“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颜师古注:“《鸿宝》《苑秘书》,并道术篇名。藏在枕中,言常存录之不漏泄也。”

【译文】

枕底没有缝合的话,枕囊充实后就不用缝合了,只用纽扣连起来即可。凡是纸笔等重要的东西,都可以放在里边,取用很方便。《汉书》说:淮南王有《枕中鸿宝》《苑秘书》。其形制大概与此相似。

一枕可两用,曰折叠枕。先制狭条如枕长,厚径寸,或四或五,再以单层布总包其外,分界处以针缉其边:一缉其左之上,一缉其右之下,可左折右折而叠之。叠之作枕,平铺即作垫,此便榻可备之物。

【译文】

一种枕头两种用途,就叫折叠枕。其做法是:先制作如枕长的狭长条,厚一寸,这样的四个或五个,再用单层布将其一起包住,分界的地方用针缝边:一头缝在左上方,另一头缝在右下方,可以向左折叠或向右折叠。可折叠为枕,也可平铺为垫,这是便榻上可备的物件。

凡仰卧腿舒,侧卧两膝交加,有上压下之嫌。办膝枕,小于枕首者,置诸被侧,或左或右,以一膝任意枕之,最适。

【译文】

仰卧时双腿舒展,侧卧时两膝交加,有上压下的缺点。可以做膝枕,比枕头小,放在被子的左侧或右侧,一个膝盖随意枕上,最为舒适。

竹编如枕,圆长而疏漏者,俗谓之竹夫人,又曰竹几,亦以枕膝。东坡诗:“闻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①。”山谷曰:“竹夫人,盖凉寝竹器,憩臂休膝,似非夫人之职,名以青奴。”有诗云:“我无红袖堪娱夜,只要青奴一味凉②。”老年但宜用于三伏时,入秋则凉便侵人,易为膝患。

【注释】

①闻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出自苏轼《次韵柳子玉二首》之《地炉》:“细声蚯蚓发银瓶,拥褐横眠天未明。衰鬓镊残欹雪领,壮心降尽倒风旌。自称丹灶锱铢火,倦听山城长短更。闻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

②我无红袖堪娱夜,只要青奴一味凉:出自黄庭坚《赵子充示竹夫人诗盖凉寝竹器憩臂休膝似非夫人之职予为名曰青奴并以小诗取之二首》其二:“秾李四弦风拂席,昭华三弄月侵床。我无红袖堪娱夜,正要青奴一味凉。”只要,一作“正要”。

【译文】

把竹子编制成像枕一样,圆长疏漏,俗称竹夫人,又叫竹几,也可以用来作膝枕。苏东坡诗说:“闻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黄山谷诗说:“竹夫人,是睡觉时乘凉的竹器,主要用来休息肩臂和膝盖,这似乎不是夫人的职责,应该叫青奴。”又有诗说:“我无红袖堪娱夜,只要青奴一味凉。”老年人只适宜在三伏时用它,入秋后使用凉气就侵入体内,容易使膝盖患病。

有名竹夹膝者,取猫头大竹①,削而光之,置诸寝,其用同于竹夫人。唐陆龟蒙有诗云②:“截得筼筜冷似龙,翠光横在暑天中③。”但嫌实不漏气,着体过凉,老年无取。

【注释】

①猫头大竹:猫头竹之大者。猫头竹,竹名。

②陆龟蒙:字鲁望,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天随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与皮日休为友,吟诗唱和,诗作编为《松陵集》。另著有《笠泽丛书》。

③截得筼筜(yún dānɡ)冷似龙,翠光横在暑天中:出自陆龟蒙《以竹夹膝寄赠袭美》:“截得筼筜冷似龙,翠光横在暑天中。堪临薤簟闲凭月,好向松窗卧跂风。持赠敢齐青玉案,醉吟偏称碧荷筒。添君雅具教多著,为著西斋谱一通。”筼筜,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大竹子,多生长在水边。

【译文】

有名叫竹夹膝的,制法是:将猫头大竹削好,擦拭光润,放置在床上,作用与竹夫人相同。唐朝陆龟蒙诗说:“截得筼筜冷似龙,翠光横在暑天中。”只是嫌它质实不漏气,挨着身体过凉,所以老年人不可使用。

【题解】

本篇主要介绍席子的种类及使用。

选择使用席子的目的是为了安寝,可见安寝在老年人养生中的重要性。作者介绍了古代的竹席、蒲席、藤竹席、纸席等各种席子。究其要点,古人使用席子主要是为了柔软舒适和夏季取凉。

从全书来看,作者特别重视人体阳气的保养,唯有极热的时候竹席才偶尔使用。而现代生活中的席子,基本上是以夏季取凉的竹席为多,老年人应该慎用。其他如草席、藤席、亚麻席等相对柔和,比较适合老年人。

席之类甚多。古人坐必设席,今则以作寝具。如竹席,《尚书》谓之笋席①,今俗每于夏月卧之。但新者耗精血,陈者不收汗,或极热时,以其着体生凉,偶一取用。两广所出藤席亦同②。

【注释】

①笋席:嫩竹青编成的席子。

②两广:清时江西与湖南省之南为两广,大约相当于今广东和广西。

【译文】

席子的种类很多。古人坐时必设置席子,现在则用来作为寝具。比如竹席,《尚书》称为笋席,现在民间每在夏天睡卧时使用。但是新竹席耗精血,旧竹席不收汗,或许极热之时,因其着体生凉,可偶尔使用。广东、广西生产的藤席与其相同。

蒲席见《周礼》,又《三礼图》曰①:“士,蒲席。”今俗亦常用。质颇柔软,适于羸弱之体。其尤佳者,如嘉纹席、龙须席②,即蒲同类,虽不出近地,犹为易购。《显道经》曰:“席柔软,其息乃长。”谓卧则能久寐也。

【注释】

①《三礼图》:古代有多种《三礼图》,现存有宋聂崇义根据郑玄、阮谌、夏侯伏朗、张镒、梁正及隋开皇时期礼部所撰《三礼图》等六部《三礼图》纂辑而成的《三礼图》,或题《三礼图集注》。还有明刘绩撰《三礼图》等。此处具体指哪一部不详。

②龙须席:用龙须草编成的席子。

【译文】

蒲席始见于《周礼》,又《三礼图》说:“士,蒲席。”现在民间也常用。质地很柔软,适合瘦弱的人使用。蒲席中特别好的,如嘉纹席、龙须席,与蒲席同类,虽然近地不生产,还算容易买到。《显道经》说:“席柔软,其息乃长。”是说卧具安适才能睡眠长久。

藤竹席,老年既不宜久卧常卧,柔软者或嫌少热,衬以藤竹席,能借其凉。深秋时即柔软席,亦微觉冷,辄以布作褥,衣而卧。又恐太热,布作面,蒲席作里,二者缉合,则温凉恰当。《诗》云:“乃安斯寝①。”庶几得之。

【注释】

①乃安斯寝:意思是:于是可以安睡。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译文】

藤竹席,老年人既不适宜久卧常卧,柔软的席子又嫌稍热,如果把藤竹席衬垫在下面,可以借其凉气。深秋季节,即使用柔软的席子也觉稍冷,就用布做褥子,和衣而卧。又怕太热,所以用布做面子,蒲席做里子,将二者缝合,就会温凉适中。《诗经》说:“乃安斯寝。”差不多可以做到了。

贵州土产有纸席,客适饷予①。其长广与席等,厚则什倍常纸,质虽细而颇硬,卧不能安,乃为紧卷,以杵槌熟,柔软光滑,竟同绒制,又不嫌热,秋末时需之正宜。

【注释】

①适:正好。饷(xiǎnɡ):赠送。

【译文】

贵州特产中有一种纸席,正好有客人来赠送给我一领。它的长宽和席子相同,厚度却是普通纸张的十倍,质地虽然很细却很硬,在上面卧睡不太安适,于是将其卷紧,用棒槌捶熟,柔软光滑,竟然同绒做的一般,又不嫌热,秋末时用它正合适。

《周礼·地官》:“司几筵掌五席①。”中有熊席。注曰:“兽皮为席也。”今有以牛皮作席者,出口外。制皮法:拔去毛极净,香水浸出臊气,染以红色,名香牛皮。晋《东宫旧事》有赤皮席②,今盖仿而为之。皮性暖,此却着身有凉意,质亦软滑,夏月颇宜。《河东备录》云:“猪皮去毛作细条,编以为席,滑而且凉,号曰壬癸席。”又《晋书》:“羊茂为东郡守,以羊皮为席③。”然则凡皮皆可作席,软滑必胜草织者。

【注释】

①司几筵掌五席:见《周礼·春官·司几筵》:“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

②《东宫旧事》:该书记录晋太子仪礼风俗之类,久已佚。今有陶元仪、黄奭辑本。

③羊茂为东郡守,以羊皮为席:羊茂,东汉人,曾为东郡太守,冬坐白羊皮,夏处单版榻。

【译文】

《周礼·地官》有:“司几筵掌五席。”其中有熊席。注说:“席子用兽皮制成。”现在有用牛皮制作席子的,出长城以北地区。其制作方法是:将毛拔得极干净,用香水浸出臊气,再染成红色,名叫香牛皮。晋朝《东宫旧事》记载有赤皮席,现在的大概是模仿而成。皮本性暖,而香牛皮贴在身上却微有凉意,质地也柔软光润,夏天使用也很合适。《河东备录》说:“将猪皮去毛后制成细条,再编成席,光滑而且凉快,名叫壬癸席。”《晋书》又说:“羊茂作东郡太守时,用羊皮作席子。”既然如此,那么,凡是动物的皮都可制作席子,其柔软光滑一定胜过草编的席子。

古人席必有缘。缘者,犹言镶边也。古则缘各不同,所以饰席,今惟取耐用。缘以绸与缎,不若缘以布。

【译文】

古人做席子必加缘饰。缘饰,好比今称的镶边。古代的缘各种各样,为了装饰席子,今天只为席子耐用。用绸缎镶边,不如用布。

盛暑拭席,亦用滚水,方能透发汗湿。有爱凉者,汲井水拭之,阴寒之气,贻患匪小。又有以大木盆盛井水置床下,虽凉不着体,亦非所宜。惟室中几案间,设冰盘,则凉气四散,能清热而无损于人。

【译文】

盛夏擦拭席子,也要用开水,才能彻底发散汗湿之气。有人贪凉,取井水擦拭,阴寒之气,留下的祸患很大。还有人用大木盆盛上井水放置在床下,虽然凉气没有直接接触人体,但也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卧室书几桌案上,放置一个冰盘,那么凉气四处扩散,能除热气而且对人体没有损害。

席底易为蚤所伏,殊扰安眠。《物类相感志》曰:“苦楝花曝干①,铺席底,驱即尽。”《千金月令》曰②:“大枣烧烟熏床下,能辟蚤。”其生衣襦间者为虱③。《抱朴子》曰:“头虱黑,着身变白,身虱白,着头变黑,所渐然也。”《酉阳杂俎》曰:“岭南人病,以虱卜,向身为吉,背身为凶。”又《草木子》曰④:“虱行必向北。”窃意虱喜就暗,非果向北也。银朱和茶叶熏衣⑤,可除之。

【注释】

①苦楝花:味苦,性寒。有清热祛湿、杀虫、止痒之功。

②《千金月令》:即《千金月令方》,唐孙思邈著。

③襦(rú):短衣,短袄。

④《草木子》:叶子奇撰。本书涉及广泛,从天文星躔、律历推步、时政得失、自然现象、动植形态都广泛搜罗,仔细探讨,在明人笔记中,颇为特出。叶子奇,字世杰,号静斋。浙江龙泉(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学者。

⑤银朱:即硫化汞。粉末鲜红色,有毒。

【译文】

席子之下容易潜伏跳蚤,特别搅扰睡眠。《物类相感志》说:“将苦楝花晒干,铺在席子底下,即可将跳蚤驱除干净。”《千金月令》说:“大枣焚烧熏炙床下,能驱除跳蚤。”生长在衣服间的是虱。《抱朴子》说:“头虱是黑色的,到身上变成白色;身虱是白色的,到头上变成黑色,这是由于它受到环境染习造成的。”《酉阳杂俎》说:“岭南人患病后,用虱子占卜,朝着身体爬去的话是吉,背着身体爬走的话是凶。”《草木子》又说:“虱子一定是向着北方爬行的。”我个人认为虱子喜欢去昏暗的地方,并非一定向北爬行。用银朱和茶叶熏炙衣服,可以除去虱子。

【题解】

本篇主要介绍被子的制作和使用。

首先,被子表里两层要用柔软的绸子制作,内装丝绵或棉絮,也可另外添入一些药材,比如养血行气的玫瑰花等。其次,作者介绍了一些冬天可以用来保暖的用具,如茧子被、皮制被、熏笼、汤婆子等。

现代老年人主要要注意被子不可盖得过厚,过厚的棉被不仅影响呼吸,而且会阻碍全身的血液循环,容易引发各组织血流障碍。所以,冬天要选用一些质轻、保暖性较好的被子。

除此之外,作者还对道家阴阳采补诡异之术、铅汞丹鼎之说进行了一定的批驳。可见,作者完全是从生活实践出发,记录了平时受益的养生方法,而对于虚无缥缈的玄虚之说,则持坚决否定的态度。

被宜里面俱绸,毋用锦与缎,以其柔软不及也。装丝绵者,厚薄各一,随天时之宜,或厚或薄。以其一着体盖之外,多备装絮者数条,酌寒暖加于装绵者之上。絮取其匀薄,取其以渐可加,故必多备。

【译文】

被子适宜里子、面子都用绸子,不要用锦和缎,因为锦和缎不如绸柔软。被内装丝绵的,厚薄各备一床,随气候的变化或用厚的或盖薄的。用其中一床被子贴身盖以外,另外多准备几床装棉絮的被子,斟酌寒暖覆盖在丝绵被上。用棉絮被加盖,是取棉絮被均匀轻薄,而且可以逐渐添加,所以必须多准备几床。

《身章撮要》曰①:“大被曰衾,单被曰裯②。”老年独卧,着身盖者,被亦宜大,乃可折如封套式③,使暖气不散。此外酌寒暖渐加其上者,必狭尺余,两边勿折,则宽平而身之转侧舒。有以单被衬其里,牵缠非所适④,只于夏初需之,亦用狭者,夹被同。

【注释】

①《身章撮要》:作者不详。身章,本指表明贵贱身份的服饰。后泛指衣服的文饰或衣服。

②裯(chóu):单被。

③封套:指盛文件、书信或钱物的封筒。

④牵缠:纠缠在一起。

【译文】

《身章撮要》说:“大被叫衾,单被叫裯。”老年人单独睡觉时,贴身盖的被子应该宽大,这样睡觉可把它折叠成筒子一样,使暖气不散。此外,斟酌寒暖逐渐覆加盖在上的被子,必须是仅一尺多宽的窄被,两边不要折回,这样宽阔平坦,翻身时舒服。有人用单被衬在被子里边,但容易纠结在一起,并不适宜,只在夏初需要之时,也用狭被,与夹被相同。

老年畏寒,有以皮制被。皮衣宜表毛于外,皮被宜着毛于体,面用绸,薄加絮,宽大可折为妥。然较以丝绵装者,究之轻软勿及。

【译文】

老年人怕冷,有人用皮制作被子,皮衣应毛在外边,而皮被应当有毛的一面贴近身体,被面用绸,里面加上薄薄的棉絮,以宽大可以折叠为妥。但是与丝绵做的被子比较,毕竟其轻软度比不上。

被取暖气不漏,故必阔大,使两边可折,但折则卧处不得平匀,被内亦嫌逼窒,拟以两边缉合如筒①,勿太窄,须酌就寝之便,且反侧宽舒,脚后兼缉合之,锡以名曰茧子被②,谓如蚕茧之周密也。

【注释】

①拟:打算。

②锡:通“赐”。

【译文】

被子要使暖气不泄漏,所以必须宽大,使两边可以折叠回来,但折叠后睡觉的地方就不平坦,而且有逼仄的弊端,我打算将被两边缝合得像筒一样,不要太窄,必须斟酌就寝的方便,而且也应使翻身宽敞舒适,脚后也缝合起来,给它取名叫茧子被,是说它像蚕茧一样严密。

《岭南志异》曰①:“邕州人选鹅腹之毳毛装被②,质柔性冷,宜覆婴儿,兼辟惊痫③。”愚谓如果性冷,老年亦有时宜之,特婴儿体属纯阳,利于常用。又《不自弃文》曰④:“食鹅之肉,毛可遗也,峒民缝之以御腊⑤。”柳子厚诗亦云⑥:“鹅毛御腊缝山罽⑦。”然则性冷而兼能御腊,所谓暖不伤热,囊被之物,竟属尽美。

【注释】

①《岭南志异》:即《岭南异物志》,唐孟琯著。记载岭南奇闻异物。孟琯,郴州(今属湖南)人。元和五年(810)进士。

②邕(yōnɡ)州:治所在今广西南宁。

③惊痫(xián):因受惊而发作的一种病。清吴谦等撰《医宗金鉴·痫证门·惊痫》:“惊痫触异惊神气,吐舌急叫面白红,发作如人将捕状。”

④《不自弃文》:宋朱熹作。

⑤峒(dònɡ)民:旧时对我国贵州、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泛称。御腊:即御寒冬。腊,农历十二月。

⑥柳子厚:即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⑦鹅毛御腊缝山罽(jì):意指腊月严寒,山民缝制鹅毛毡子来御寒冬。出自柳宗元《柳州峒氓》:“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山罽,山民用毛制作的毡毯一类的织物。

【译文】

《岭南志异》说:“邕州人选用鹅腹的细绒毛装在被中,此物柔软性凉,适宜婴儿覆盖,还可预防惊痫。”我认为如果鹅绒性冷,老年人有时也适宜使用,只不过婴儿体属纯阳,适于常用。又《不自弃文》说:“吃鹅的肉,毛可以留下,峒民将其缝制起来抵御腊月的寒冷。”柳子厚的诗也说:“鹅毛御腊缝山罽。”既然如此,那么鹅绒性冷却兼能抵御腊月的寒冷,正所谓暖不伤热,将其装入被中做被子,真是尽善尽美了。

《江右建昌志》:“产纸大而厚,揉软作被,细腻如茧,面里俱可用之,薄装以绵,已极温暖。”唐徐寅诗①:“一床明月盖归梦,数尺白云笼冷眠②。”明龚诩诗③:“纸衾方幅六七尺,厚软轻温腻而白。霜天雪夜最相宜,不使寒侵独眠客④。”可谓曲尽纸被之妙。龚诗云独眠,纸被正以独眠为宜。

【注释】

①徐寅:字昭梦。莆田(今属福建)人。唐末至五代间文学家,博学多才,尤擅作赋。

②一床明月盖归梦,数尺白云笼冷眠:出自徐寅《纸被》:“文采鸳鸯罢合欢,细柔轻缀好鱼笺。一床明月盖归梦,数尺白云笼冷眠。披对劲风温胜酒,拥听寒雨暖于绵。赤眉豪客见皆笑,却问儒生直几钱。”

③龚诩(1382—1469):字大章,号纯庵。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学者。有《野古集》。

④“纸衾方幅六七尺”几句:出自龚诩《咏纸被》:“纸衾方幅六七尺,厚软轻温腻而白。霜天雪夜最相宜,不使寒侵独眠客。老夫得此良多年,旧物宝爱同青毡。不论素罽出南海,岂羡文锦来西川。受用将图此生过,争奈义孙要与阿翁相伴卧。卧翁夜夜苦丁宁,莫学恶睡骄儿轻踏破。”

【译文】

《江右建昌志》说:“这里生产的纸张大而且厚,将其揉软后做成被子,如茧丝般细腻,被面、被里都可使用,装入薄薄的丝绵,极其温暖。”唐代诗人徐寅说:“一床明月盖归梦,数尺白云笼冷眠。”明代诗人龚诩说:“纸衾方幅六七尺,厚软轻温腻而白。霜天雪夜最相宜,不使寒侵独眠客。”可以说详尽地写出了纸被的妙处。龚诩说独眠,而纸被独眠盖最合适。

有摘玫瑰花囊被,去蒂晒干,先将丝瓜老存筋者剪开,捶软作片,约需数十,以线联络,花铺其上,纱制被囊之,密针行如麂眼方块式①,乍凉时覆体最佳。玫瑰花能养血疏肺气,得微暖,香弥甚。丝瓜性清寒,可解热毒。二物本不甚贵,寻常犹属能办。

【注释】

①如麂(jǐ)眼方块:谓缝成麂眼似的斜方块。麂,小型的鹿。

【译文】

有人摘玫瑰花装在被中,做法是将玫瑰花去蒂后晒干,先将老而剩筋的丝瓜剪开,捶软成片,大约几十个,用线连在一起,再将花铺在上面,装入纱制的被袋之中,用针密密地缝成如麂眼似的斜方块,天气乍凉时覆盖最合适。玫瑰花能养血,通肺气,得微暖之气,香气更浓。丝瓜性清寒,可解除热毒。这两种东西本来不很贵,一般人也能办到。

冬月子后霜落时,被口每觉加冷,东坡诗所谓“重衾脚冷知霜重”也①。另以薄绵被兜住脚后,斜引被角,置诸枕旁,觉冷时,但伸一手牵被角而直之,即可盖暖。凡春秋天气,夜半后俱觉稍凉,以夹被置床内,趁意加体,亦所以顺天时。《诗·杕杜》篇疏云②:“从旦积暖,故日中之后必热;从昏积凉,故夜半之后必凉。”

【注释】

①重衾脚冷知霜重:意指盖了几层被子,脚依然觉得很冷,可知外面的霜越来越厚了。出自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②《诗·杕(dì)杜》:指《诗经·小雅·杕杜》。杕杜,孤生的甘棠。杕,树木孤立的样子。杜,落叶乔木,俗称“杜梨”,亦称“甘棠”“棠梨”。疏:即注释。此指唐孔颖达作的《毛诗正义》。

【译文】

冬天子时后下霜时,被口常觉更冷,正如苏东坡诗所说:“重衾脚冷知霜重。”所以另用薄薄的丝绵被兜住脚后,并将被角斜拉至枕旁,感觉冷时,只要伸出一只手牵拉被角,被子就直了,这样盖着被子就暖和了。凡春天秋天,夜半后都感觉稍冷,将夹被放在床上,根据寒冷加盖在身上,这也是用来顺应天时。《诗经·杕杜》篇的孔注说:“从早晨开始天积累暖气,所以中午之后一定很热;从黄昏开始积累凉气,所以夜半之后一定很寒凉。”

《记·王制》曰:“八十非人不暖。”《本草》曰:“老人与二七以前少阴同寝,藉其熏蒸,最为有益。”少陵诗“暖老须燕玉”是也①。愚谓老年以独寝为安,或先令童女睡少顷,被暖则起,随即入寝,既藉熏蒸之益,仍安独寝之常,岂非两得?倘气血衰微,终宵必资人以暖,则非如《王制》所云不可。

【注释】

①暖老须燕玉:意指温暖老人须燕地美女。出自杜甫《独坐二首》其一:“竟日雨冥冥,双崖洗更青。水花寒落岸,山鸟暮过庭。暖老须燕玉,充饥忆楚萍。胡笳在楼上,哀怨不堪听。”燕玉,如玉的燕地美女。亦泛指美女。

【译文】

《礼记·王制》说:“人到了八十岁,除非借助别人的热力,不然是无法温暖的。”《本草》说:“老年人与十四岁以下的少女同寝,借其热气熏蒸,最为有益。”杜甫诗“暖老须燕玉”正是此意。我认为老年人独寝为好,或者先让童女睡一会儿,被暖后就离开,老年人随即入寝,这样既借其熏蒸的益处,又可遵循独寝的习惯,岂不是一举两得?倘若气血衰微,终宵必须依靠别人才能温暖,那就非按《王制》所说的做不可了。

《法藏碎金》曰①:“还元功夫②,全在被中行之。择少女肥白无病者,晚间食以淡粥,擦齿漱口极净,与之同被而寝。至子后令其呼气,吸而咽之,再则令其舌抵上腭,俟舌下生津,接而咽之,真还元之秘也。”愚按:此说近采补诡异之术③,然《易·大过》之爻辞曰:“枯杨生稊④。”谓老阳得少阴以滋长也,盖有此理,姑存之。《参同契》有“铅汞丹鼎”之说⑤,惑世滋甚。或有以飞升之术问程子⑥,答曰:“纵有之,只恐天上无着处。”

【注释】

①《法藏碎金》:宋晁迥撰。本书融会禅理,随笔记载,属禅宗语录之类。晁迥(951—1034),字明远,谥文元。澶州清丰(今河南濮阳)人。北宋文学家、藏书家。家多藏书,自己购买数千卷,抄书数十部。晁家世有藏书之名,先自迥始。至南宋晁公武时,藏书已达二万四千余卷。

②还元:指恢复、滋养元气。

③采补:即采阴补阳,是一种道教修炼方法。

④枯杨生稊(tí):谓枯槁的杨树长出嫩芽。喻指老人娶少妻。稊,树木再生的嫩芽。

⑤《参同契》:即《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被视为“万古丹经之祖”,是一部用《周易》理论、道家哲学与炼丹术(炉火)三者参合而成的炼丹修仙著作。兼有外丹、内丹说。魏伯阳,名翱,字伯阳,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人。东汉著名黄老道家、炼丹理论家。铅汞丹鼎:铅汞,指铅和汞,道家炼丹的两种原料。丹鼎,炼丹用的鼎。内丹则以人体为丹鼎,以精、气、神为铅汞。

⑥飞升之术:得道成仙之术。

【译文】

《法藏碎金》说:“滋补、恢复元气的功夫,全都在被中进行。选择肥白无病的少女,让其晚上喝淡粥,再擦齿漱口,使之极干净,再与她同被而寝。至子时后,让她呼气,老年人吸其气,然后咽下,再让她舌抵上腭,使其舌下产生唾液,老年人接而咽下,这是真正的还元秘诀。”我认为:这种说法近乎道家采阴补阳的怪异法术,然而《周易·大过》的爻辞说:“枯槁的杨树长出嫩芽。”是说老人得少女才能滋补,或许有这个道理吧,姑且存疑。《参同契》有铅汞丹鼎之说,迷惑世人更加严重。有人问程子得道成仙之术,程子回答说:“纵然有这个法术,只恐怕天上也没有落脚的地方吧。”

熏笼只可熏香,若以暖被,火气太甚,当于欲寝时,先令人执炉,遍被中移动熨之,但破冷气,入寝已觉温暖如春。《西京杂记》曰:“长安有巧工作熏炉,名被中香,外体圆,中为机环,使炉体常平,以此熏被至佳。”近亦有能仿而为之,名香球。《卫生经》曰①:“热炉不得置头卧处,火气入脑,恐眩晕。”

【注释】

①《卫生经》:三茅著。三茅,为汉代修道成仙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是道教茅山派的祖师。

【译文】

熏笼只可以熏香,如果用它暖被子,火气太大,应当在快就寝时,先让人拿着炉子,在整个被中移动熨热,只破除冷气,就寝时就感觉温暖如春了。《西京杂记》说:“长安有巧匠做的熏炉,名叫被中香,外部是圆的,中间有环形的机关,可使炉体永远平稳,用这个熏被最好。”近来也有能模仿制作的,名叫香球。《卫生经》说:“热炉不能放在头睡的地方,否则火气入脑,恐怕会生眩晕。”

有制大锡罐,热水注满,紧覆其口,彻夜纳诸被中,可以代炉,俗呼汤婆子。然终有湿气透漏,及于被褥则必及于体,暂用较胜于炉。黄山谷名以脚婆,明吴宽诗①:“穷冬相伴胜房空②。”《博古图》:汉有温壶,为注汤温手足之器。与汤婆子同类。

【注释】

①吴宽(1436—1504):字原博,号匏庵。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定。其诗深厚浓郁,自成一家。著有《匏庵集》。

②穷冬相伴胜房空:意指整个冬天有脚婆相伴,比独守空房要好得多。出自吴宽《咏汤妪》:“笑汝皤然似一公,穷冬相伴胜房空。三缄口不思援上,九转肠应为热中。诗咏怀春同少女,礼云当夕称衰翁。平生知足浑无辱,不恨孙弘布被蒙。”

【译文】

有人制作大锡罐,用热水注满,将罐口覆盖紧,整夜放入被中,可以代替熏炉,民间称为汤婆子。然而终究会有湿气泄漏,沾湿了被褥必然会沾湿身体,所以短时间使用比熏炉好些。黄山谷把它叫脚婆,明朝吴宽诗说:“穷冬相伴胜房空。”《博古图》说:汉朝有温壶,是加入热水温暖手脚的器具。这种东西与汤婆子是同一类。

夏月大热时,裸体而卧,本无需被,夜半后汗收凉生,必备葛布单被覆之。葛布廓索①,不全着体,而仍可遮护,使勿少受凉,晨起倍觉精神爽健。

【注释】

①廓索:犹挺括。

【译文】

夏天大热的时候,裸体而卧,本来不需要被子,但是夜半后收了汗生了凉气,必须预备葛布单被盖上。葛布较挺括,盖起来不会完全贴合身体,但又能遮护身体,使身体不会有一点受凉,早晨起床后,倍觉精神抖擞。

【题解】

本篇介绍褥子的制作。

作者认为老年人骨瘦体弱,应该多备厚褥,制作褥子的材料可以用棉絮、芦花、皮革等。久卧容易使褥子变实,要经常在向阳处晾晒。盛夏时,刮下竹皮晒干,装进褥子,以凉血除热。有疮疡病不能着席而卧者,可以把性冷质软的麦麸装进褥子,以治疗疮疡。

稳卧必得厚褥。老人骨瘦体弱,尤须褥厚,必宜多备,渐冷渐加。每年以其一另易新絮,紧着身铺之,倍觉松软,挨次递易,则每年皆新絮褥着身矣。骆驼绒装褥,暖胜于常,但不易购。北地苦寒,有铺褥厚至盈尺者,须实木板床,卧之则软而能平,故往往以卧砖炕为适。

【译文】

想要安稳地睡眠必须用厚褥。老年人骨瘦体弱,更需要厚褥,而且必须多预备几床,渐冷渐加。每年将其中一床另换新棉絮,贴身铺用,倍感松软,依次更换,那么每年都有新棉絮褥子贴身了。用骆驼绒装褥,比平常褥子更温暖,但是不容易买到。北方天气非常寒冷,有铺一尺多厚褥子的,所以必须用实木板做床,睡觉才能又软又平,因此往往睡砖炕更舒适。

司马温公曰①:“刘恕自洛阳归②,无寒具,以貂褥假之。”凡皮皆可制褥,羊士谔《皮褥》诗云③:“青毡持与藉,重锦裁为饰④。”谓以毡衬其底,以锦缘其边也。卧时以毛着身,方与絮褥异。有用藏氆氇作褥面⑤,或西绒单铺褥面⑥,被须俱用狭者,不然,褥弗着体,虽暖不觉。

【注释】

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夫。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②刘恕(1032—1078):字道原。筠州高安(今属江西)人。《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

③羊士谔(è):字谏卿。唐泰山(今山东泰安)人。官至户部郎中。工诗。有《墨池编》等。

④青毡持与藉,重锦裁为饰:出自羊士谔《斋中有兽皮茵偶成咏》:“逸才岂凡兽,服猛愚人得。山泽生异姿,蒙戎蔚佳色。青毡持与藉,重锦裁为饰。卧阁幸相宜,温然承宴息。”重锦,指精美的丝织品。

⑤氆氇(pǔ lu):藏族人民手工生产的一种毛织品,可以做衣服、床毯等。

⑥西绒:西洋产绒布。

【译文】

司马光说:“刘恕从洛阳回来,没有御寒的用品,我把貂皮褥子借给他。”凡是皮都可以制作褥子,羊士谔《皮褥》诗说:“青毡持与藉,重锦裁为饰。”是说用毡子衬其底,以重锦缘饰其边。睡觉的时候把有毛的一面贴着身子,才能与棉絮褥子不同。有人用西藏的氆氇作褥面,或者用西绒单铺在褥面上,被子必须用窄一点的,不这样,褥子不能贴着身体,虽然暖和,也感觉不到。

芦花一名蓬蕽①,可代絮作褥。《本草》曰性寒,以其禀清肃之气多也②。质轻扬,囊入褥,即平实称体,老年人于夏秋初卧之,颇能取益。亦有用以囊被者,元吴景奎《咏芦花被》云③:“雁声仿佛潇湘夜,起坐俄惊月一床④。”但囊被易于散乱,若蒙以丝绵,又虑其热,惟极薄装之,极密行之。

【注释】

①蓬蕽(nónɡ):芦苇的花。

②清肃之气:谓秋天寒凉之气。

③吴景奎(1292—1355):字文可。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博学,尤善为诗,词句清丽,有唐人风。有《药房樵唱》。

④雁声仿佛潇湘夜,起坐俄惊月一床:出自吴景奎《芦花褥》:“摇落蒹葭白露霜,冰绡覆护带帱张。琼台积雪和烟凝,银浦流云入梦香。失纼曾怜衣冷落,吐茵空染酒淋浪。雁声仿佛潇湘夜,起坐俄惊月一床。”

【译文】

芦花又叫蓬蕽,可以代替棉絮做褥子。《本草》说其性寒,因为它禀受秋天寒凉之气多的缘故。质地蓬松,装入褥中,就会平实合体,老年人在夏天秋初使用,颇有益处。也有人用芦花装在被中,元代吴景奎《咏芦花被》说:“雁声仿佛潇湘夜,起坐俄惊月一床。”只是芦花装入被中容易散乱,如果再蒙上丝绵,又担心会生热,只能装入极薄的一层,用针线极密地缝住才好。

阳光益人,且能发松诸物。褥久卧则实,隔两三宿,即就向阳处晒之,毋厌其频。被亦然,不特绵絮加松,终宵觉有余暖,受益确有明验。黄梅时,卧席尤宜频晒。《异苑》云①:“五月勿晒荐席。”此不足据。范石湖诗云②:“候晴先晒席③。”惟长夏为忌,恐暑气伏于内,侵人不及觉。

【注释】

①《异苑》:志怪小说集。南朝宋刘敬叔撰。刘敬叔,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生卒年不详。

②范石湖:即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一字幼元,号石湖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文学家。累赠少师、崇国公,谥文穆。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著有《石湖集》等。

③候晴先晒席:出自范成大《藻侄比课五言诗已有意趣老怀甚喜因吟病中十二首示之可率昆季赓和胜终日饱闲也》其五:“软熟羞盘馔,芳辛实枕帏。候晴先晒席,占湿预烘衣。易粟鸡皮皱,难培鹤骨肥。头颅虽若此,虚白自生辉。”

【译文】

阳光对人有益,而且能使各种东西都蓬松。褥子经久卧后就硬实了,所以隔两三天,就应放在向阳处晒晒,不要嫌频繁。被子也应这样,经晒后不仅绵絮更加蓬松,而且睡觉整夜都觉得温暖,这些好处我有确实体验。黄梅雨季节,睡觉的席子尤其应该多晒。《异苑》说:“五月不要晒垫子和席子。”这不足为凭。范石湖诗说:“候晴先晒席。”只有长夏时切忌晒席,担心暑气潜伏在席内,侵害人体还不易察觉。

羸弱之躯,盛夏不能去褥而卧。或用麻皮捶熟,截作寸断,葛布为褥里面,以此实之,虽质松适体,其性微温,非受益之物。有刮竹皮曝干装褥,则凉血除热,胜于麻皮。又《本草》云:“凡骨节痛,及疮疡不能着席卧者,用麸装褥卧之。”麸,麦皮也,性冷质软,并止汗,较之竹皮,受益均而备办易。且类而推之,用以囊枕,亦无不可。

【译文】

瘦弱的身体,盛夏时也不能撤去褥子睡卧。有人将麻皮捶熟,并截成一寸寸的,再用葛布做褥的里子、面子,用这种麻皮来充填褥子,虽然质地蓬松合体,但其性微温,不是使人受益的东西。有人刮竹皮晒干后装在褥子之中,可以凉血除热,比麻皮好。又《本草》说:“凡是骨节疼痛,以及疮疡患者不能贴在席子上睡觉的,用麸皮装在褥中睡卧。”麸,就是麦皮,其性凉,质地软,并且止汗,与竹皮相较,优点相同而且容易置办。而且以此类推,用它来填充枕头,也不是不可以。

《四川邛州志》:“其地产棕甚夥①,居民编以为荐②。”《释名》曰:“荐,所以自荐藉也③。”无里面,无缘饰,蒲苇皆可制,棕荐尤松软而不烦热,夏月用之,不嫌任意加厚,以支瘦骨。曹植《九咏》曰④:“菌荐兮兰席⑤。”荐亦古所用者。

【注释】

①夥(huǒ):多。

②荐:垫子。

③荐藉:草席。

④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

⑤菌荐兮兰席:出自曹植《九咏》:“芙蓉车兮桂衡,结萍盖兮翠旌。驷苍虬兮翼毂,驾陵鱼兮骖鲸。菌荐兮兰席,蕙帱兮荃床。”菌,香草。荐,坐褥。

【译文】

《四川邛州志》说:“这个地方盛产棕树,居民将它编成垫子。”《释名》说:“荐,是用来自垫的东西。”垫子没有里子、面子,没有边饰,蒲草芦苇都可来制作,棕垫尤其松软而且不烦热,夏天用它,可以任意加厚,来支撑老年人瘦弱的骨头。曹植的《九咏》说:“菌荐兮兰席。”可见垫子也是古代人使用的东西。

《交广物产录》①:“高州出纸褥②,其厚寸许,以杵捶软,竟同囊絮。”老年于夏秋时卧之,可无烦热之弊。亦有以葛布数十层制褥者。

【注释】

①《交广物产录》:作者不详。

②高州:治今广东高州。

【译文】

《交广物产录》说:“高州出产纸褥,厚一寸左右,用杵捶软,竟然同装入棉絮一般。”老年人在夏秋时睡卧,没有烦热的缺点。也有人用数十层葛布做褥子。

褥底铺毡,可藉收湿。卧时热气下注,必有微湿,得毡以收之。有用油布单铺褥底,晨起揭褥,单上湿气可证油布不能收湿也。《南华经》曰:“民湿寝则腰疾、偏死①。”此非湿寝,然每夜如是,受湿亦甚,必致疾。

【注释】

①偏死:偏枯,半身不遂。

【译文】

在褥子底下铺上毡子,可以借此收敛湿气。睡卧时热气下注,必有微微的湿气,用毡子可以收敛它。有人用油布单铺在褥下,早晨起床后,将褥揭起,油布单上有湿气,可以证明油布不能收敛湿气。《南华经》说:“人在湿地睡卧就会得腰病、半身不遂。”这虽然不是在湿地睡卧,但是每夜都这样,受湿也很严重,必然导致疾病。

便器

【题解】

本篇不仅介绍了便器的选用,而且还论述了根据二便情况判断身体状况以及调养的方法。

古人生活条件简陋,便器难称心意。现代人生活条件发生了极大改善,不必自己费心制作。但老年人身衰体弱,也要时时留意便器的使用。比如便器要轻便,大便时要有倚靠,衰弱至极甚至可在被中小便,这些都是可以借鉴的。

至于观察二便,通调水道,调养肾脾,作者亦提出颇为科学的见解。二便观察之法:小便太清而频,则多寒;太赤而短,则多热;赤而浊,着地少顷,色如米泔者,则热甚矣。大便溏泄,其色或淡白,或深黄,亦寒热之辨;黑如膏者,则脾败矣。通调二便之道:食少化速,则清浊易分,一也;薄滋味,无黏腻,则渗泄不滞,二也;食久然后饮,胃空虚则水不归脾,气达膀胱,三也;且饮必待渴,乘微燥以清化源,则水以济火,下输倍捷,四也。总之,作者认为,调节之道,在于节食少饮,不饮尤妙。

此外,作者还指出,勿食坚硬之物以护齿;尿频可舌抵腭,目视顶,提缩谷道;握肾丸以卧,可以既济心肾。作者还特别指出,养生惟贵自然,二便不能强忍。

现代养生学认为,老年人消化吸收能力弱,所以节食少饮,确为健脾养胃之良方;憋尿会使膀胱内压力增高,影响膀胱黏膜的血供和正常的生理功能,降低黏膜防御能力,容易发生感染。而且尿液滞留膀胱过久,增加了细菌生长繁殖的机会,细菌易于沿输尿管上行引起肾盂肾炎。可见作者所说,多与现代养生学说不谋而合。但作者认为饮必待渴,不饮最妙,似乎又值得商榷。

老年夜少寐,不免频起小便,便壶实为至要。制以瓷与锡,俱嫌取携颇重,惟铜可极薄为之,但质轻又易倾覆。式须边直底平,规圆而匾,即能平稳。

【译文】

老年人夜间睡眠少,不免会频频起来小便,所以便壶实为重要的器具。便壶用瓷或锡制作,取用携带都嫌沉重,只有用铜可以制作得极薄,但是重量轻又容易倾倒。样式必须边直底平,周围圆而呈扁形,就能平稳了。

大便用圊桶①,坐略久,即觉腰腿俱酸,坐低而无依倚故也。须将环椅于椅面开一孔,孔大小如桶,铺以絮垫,亦有孔如椅面,桶即承其下,坐既安然,并杜秽气②。

【注释】

①圊(qīnɡ):厕所。

②杜:阻隔。

【译文】

大便时用便桶,坐得稍微久一些,就觉得腰腿都酸,是因为坐得低而且没有倚靠的缘故。所以必须在环椅的椅面上开一孔,孔大小如桶,再铺上棉絮垫子,垫子也有孔洞和椅面大小一样,便桶就承接在下面,坐下既舒适,而且又能阻隔秽气。

《山居清供》曰:“截大竹整节,以制便壶。半边微削令平作底,底加以漆,更截小竹作口,提手亦用竹片黏连。又有择葫芦扁瓢,中灌桐油浸透,制同于竹。”此俱质轻而具朴野之意,似亦可取。再,大便用环椅如前式,下密镶板,另构斗室,着壁安置,壁后凿穴,作抽替承之,此非老年所必办。

【译文】

《山居清供》说:“截取整节大竹,来制作便壶。做法是将竹半边微削,使其变平作为底,底上再涂上油漆,再截取小竹子作口子,提手也用竹片黏接。还有选择葫芦扁瓢的,里面灌上桐油浸透,制法与做竹子的相同。”这些都具有质轻而简朴的优点,似乎也可用。另外,大便使用的环椅如前面的做法,椅子下边严密地镶上木板,另外构筑一间小房,靠墙壁放置,壁后凿个洞穴,做个抽屉承接住,这不是老年人必须备办的。

《葆元录》曰①:“饱则立小便,饥则坐小便,饱欲其通利,饥欲其收摄也。”愚谓小便惟取通利,坐以收摄之,亦非确论。至于冬夜,宜即于被中侧卧小便,既无起坐之劳,亦免冒寒之虑。

【注释】

①《葆元录》:宋抱一子著。抱一子即道士陈显微,字宗道,号抱一子。淮阳(今属河南)人。好内丹之术。著有《玄圣篇》《显微卮言》《抱一子书》等。

【译文】

《葆元录》说:“饱时就站着小便,饥饿时坐着小便,因为饱时需要通利,饥饿时需要收摄。”我认为小便只是为了通利,坐着小便以求收摄,这种说法不太确切。到了冬天,应该就在被中侧卧小便,既没有起坐的劳顿,又免去了感受风寒的担心。

膀胱为肾之府,有下口,无上口,以气渗入而化,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为泄泻。东坡《养身杂记》云:“要长生,小便清;要长活,小便洁。”又《南华经》曰:“道在屎溺①。”屎溺讵有道乎?良以二便皆由化而出,其为难化、易化、迟化、速化,在可知、不可知之间,所谓藏府不能言②,故调摄之道,正以此验得失。

【注释】

①溺(niào):小便。

②藏府:同“脏腑”。中医学名词。人体内脏器官的总称。

【译文】

膀胱为肾之府,下边有口,上边没口,凭气渗入而化成尿液,如进入的气不能生化,那么水就会归到大肠,变成泄泻。苏东坡《养身杂记》说:“要长生,小便要清;要长活,小便要洁。”又《南华经》说:“道在屎和尿中。”屎尿里怎么能有道呢?这是因为二便皆由变化而出,有难化、易化、迟化、速化各种情况,在可知和不可知之间,正所谓脏腑不会说话,所以养生之道,正是凭此来验证得失的。

《卫生经》曰:“欲实脾①,必疏膀胱。”愚谓利水固可实脾,然亦有水利而脾不实者,惟脾实则水无不利。其道维何?不过曰节食少饮,不饮尤妙。

【注释】

①实脾:调补脾脏。

【译文】

《卫生经》说:“想要实脾,必须疏通膀胱。”我认为利水固然可以实脾,然而也有水利而脾不实的,只有脾实水才能无所不利。实脾的方法是什么呢?不过是节食少饮,不饮最好。

欲溺即溺,不可忍,亦不可努力,愈努力则愈数而少,肾气窒塞,或致癃闭①。孙思邈曰:“忍小便,膝冷成痹②。”

【注释】

①癃(lónɡ)闭:中医指小便不通利之病。

②痹:中医指风、寒、湿侵袭肌体导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证。

【译文】

想小便时就小便,不可以忍,也不能用力去小便,越努力小便次数就越多而且量少,以致肾气窒塞,还有可能导致小便不通。孙思邈说:“忍小便,会导致膝冷造成麻痹。”

《元关真谛》曰①:“每卧时,舌抵腭,目视顶,提缩谷道②,即咽津一口,行数次然后卧,可愈频溺。”按:此亦导引一法。偶因频溺行之则可,若每卧时如是,反致涩滞。《内经》曰:“通调水道③。”言通必言调者,通而不调,与涩滞等。

【注释】

②《元关真谛》:作者不详。

②谷道:即肛门。

③通调水道: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译文】

《元关真谛》说:“每天睡觉时,舌抵上腭,眼睛仰视头顶,每提缩一次肛门,就吞咽一口津液,这样做几次后睡觉,可以治愈尿频。”按:这也是一种导引的方法。偶然因为尿频做一做还可以,如果每次睡卧时都这样做,反而会导致小便不畅。《内经》说:“疏通调理水道。”之所以说到疏通一定要说调理,因为疏通而不知调理,终归还会涩滞。

或问通调之道如何?愚谓食少化速,则清浊易分,一也;薄滋味,无黏腻,则渗泄不滞,二也;食久然后饮,胃空虚则水不归脾,气达膀胱,三也;且饮必待渴,乘微燥以清化源①,则水以济火,下输倍捷,四也。所谓通调之道,如是而已。如是犹不通调,则为病,然病能如是通调,亦以渐可愈。

【注释】

①化源:指脾胃。脾胃为生化之源。

【译文】

有人问通调水道的方法是什么?我认为吃得少,消化快,那么清浊就容易分开,这是其一;饮食清淡,不吃黏腻的食物,那么就容易排泄而不黏滞,这是其二;吃饭很久再饮水,胃就会空虚,水就不会归到脾,气就可以到达膀胱,这是其三;而且必待渴时才饮水,水乘微燥来清除脾胃之热,则水来济火,大小便往下输送就倍加快捷,这是其四。所谓通调之道,就是如此。如果这样仍不通调,就是病了,然而如果病能像这样疏通调理,也可以逐渐痊愈。

《悟真录》曰①:“开眼而溺。”眼中黑睛属肾,开眼所以散肾火。又曰:“紧咬齿而溺。”齿乃肾之骨,宣泄时俾其收敛,可以固齿。《诗·鲁颂》曰:“黄发儿齿②。”谓齿落复生也。此则天禀使然。养生家有固齿之法,无生齿之方,故齿最宜惜,凡坚硬物亦必慎。

【注释】

①《悟真录》:金马钰著。马钰(1123—1183),字玄宝,号丹阳子,世称丹阳真人。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全真七真人之一。著有《洞玄金玉集》等。

②黄发儿齿:出自《诗经·鲁颂·宫》:“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鲁侯燕喜,令妻寿母。宜大夫庶士,邦国是有。既多受祉,黄发儿齿。”

【译文】

《悟真录》说:“小便时应睁开眼睛。”眼中黑睛属肾,睁开眼睛可以散去肾火。又说:“小便时应咬紧牙齿。”齿是肾之骨,宣泄时使肾收敛,可以固齿。《诗经·鲁颂》说:“黄发儿齿。”是说人老牙齿掉了又长出来了。这是先天禀赋使他们能这样的。养生家有固齿的方法,没有生齿的方法,所以牙齿最宜珍惜,凡是咬坚硬的东西必须慎重。

肾气弱则真火渐衰①,便溏溺少,皆由于此。《菽园杂记》曰②:“回回教门调养法③,惟暖外肾④,夏不着单裤,夜则手握肾丸而卧。”愚谓手心通心窍,握肾丸以卧,有既济之功焉。尝畜猴,见其卧必口含外肾。《本草》谓:“猴能引气⑤,故寿。”手握肾丸,亦引气之意。又有以川椒和绵裹肾丸,可治冷气入肾。

【注释】

①真火:此谓命门之火。

②《菽园杂记》:明陆容撰。为札记之类,于明代朝野故实,叙述颇详,多可与史相参证。陆容(1436—1494),字文量,号式斋。苏州府太仓(今属江苏)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陆容以博学卓识著称于世。

③回回教门:指伊斯兰教。

④外肾:指睾丸。

⑤引气:谓以意领气,使人体血脉和通,精足神完。

【译文】

肾气衰弱则命门之火就会渐渐衰弱,便溏少尿,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菽园杂记》说:“伊斯兰教的调养方法,只保暖睾丸,夏天不穿单裤,夜则手握睾丸睡觉。”我认为手心与心窍相通,晚上手握睾丸睡觉,有水火既济的作用。我曾经养过猴,见其睡觉时必口含睾丸。《本草》说:“猴能引气,所以长寿。”手握睾丸,也是引气的意思。又有人用川椒和丝绵包裹睾丸,可以治疗冷气入肾。

小便太清而频,则多寒;太赤而短,则多热;赤而浊,着地少顷,色如米泔者,则热甚矣。大便溏泄,其色或淡白,或深黄,亦寒热之辨;黑如膏者,则脾败矣。是当随时体察。

【译文】

小便太清而频繁是多寒;太赤而短少是多热;又赤又混浊,落地一会儿,色如米汁的是大热。大便溏稀,颜色或者淡白,或者深黄,也可以辨别寒热;黑色如膏,则是脾气衰败。大便小便,应当随时体会观察。

每大便后,进食少许,所以济其气乏也。如饱后即大便,进汤饮以和其气,或就榻暂眠,气定即起。按:《养生汇论》有擦摩脐腹及诸穴者①,若无故频行之,气内动而不循常道,反足致疾。予目见屡矣,概不录。

【注释】

①《养生汇论》:作者不详。

【译文】

每次大便后,少量进食,用来补其气乏。如果吃饱后马上大便,可以喝点汤饮来调和其气,或者在榻上短暂睡眠,等气定就起来。按:《养生汇论》有按摩脐腹和各个穴位的方法,如果无缘无故频频使用此法,致使气内动而不遵循常道,反而足以导致疾病。我亲眼多次见到此类事件发生,所以这些方法就不记录了。

《六砚斋三笔》曰①:“养生须禁大便泄气。值腹中发动,用意坚忍,十日半月,不容走泄,久之气亦定。此气乃谷神所生②,与真气为联属,留之则真气得其协助而日壮。”愚谓频泄诚耗气,强忍则大肠火郁。孙思邈曰:“忍大便,成气痔③。”况忍愈久,便愈难,便时必致努力,反足伤气。总之,养生之道,惟贵自然,不可纤毫着意,知此思过半矣④!《黄庭经》曰⑤:“物有自然事不烦,垂拱无为心自安⑥。”《道德经》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⑦。”

【注释】

①《六砚斋三笔》:砚,应为“研”。明李日华著。文言笔记小说,为《六研斋笔记》之一。李日华(1565—1635),字君实,号竹懒,又号九疑。浙江嘉兴(今属浙江)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太仆少卿。性淡泊,与人无忤,工书画,精善鉴赏,世称博物君子。著作宏富,有《六研斋笔记》《恬致堂诗话》等。

②谷神:谓五脏之神。

③气痔:病名,多因风邪蕴积肠间、情志过激、酒食所伤所致。症见肛门部位肿突,大便难而血出,腹胁胀满,甚或形成脱肛良久而不能入。

④思过半:谓领悟大半。

⑤《黄庭经》:作者及成书年代不详。道教上清派的主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本书认为人体各处都有神仙,首次提出了三丹田的理论,介绍了许多存思观想的方法。

⑥垂拱:垂衣拱手,形容置身事外。

⑦“地法天”几句:出自《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六研斋三笔》说:“养生必须禁止大便泄气。当腹中发作,大便欲泄之时,用意志力坚决忍住,十天半月,不让大便泄泻,时间久了,气就安定了。这种气是五脏之神所生,与元气相关联,留下它可协助元气,使身体逐日健壮。”我认为频繁泄泻诚然耗气,但强忍大便则会导致大肠火郁。孙思邈说:“忍大便,会成气痔。”何况忍得越久,大便时越难,大便时必定使劲,反而足以伤气。总之,养生之道,只有贵在顺其自然,不可丝毫刻意造作,懂得这一点,养生之理就明白大半了!《黄庭经》说:“万物皆有自然规律,不烦干预造作;垂衣拱手,无为自安。”《道德经》说:“地效法天道,天效法大道,大道效法自然。”

附记

予著是书于客岁①,病余以此为消遣。时气怯体羸②,加意作调养法。有出诸臆见者,有本诸前人者,有得诸听闻者,酌而录之,即循而行之。讫今秋,精力始渐可支。大抵病后欲冀复元,少年以日计,中年以月计,至老年则以岁计。汲汲求其效,无妙术也。兹书四卷,以次就竣,因以身自体验者,随笔录记。另有《粥谱》,又属冬初续著,附于末,为第五卷。

【注释】

①客岁:去年。

②气怯:病证名,指胆气虚怯出现惊慌诸症,如气短、心烦、失眠、惊悸不安、口苦、恶心等。因中气不足,脾虚生痰,或痰湿挟热,阻碍胆汁疏泄和肝气生发所致。

【译文】

我从去年开始编写本书,患病之余,以此作为消遣。当时气虚体弱,着意撰写调养的方法。有的出于臆测之见,有的本于前人之说,有的得于亲耳所闻,斟酌之后,记录下来,随即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到今年秋天,精力开始渐渐觉得可支。大致病后想要复原,年轻人以日计算,中年人以月计算,到老年就必须用年计算。急急忙忙寻求速效,是没有什么奇方妙术的。本书共四卷,已陆续写完,于是用自己亲身的体验,随笔记录。另有《粥谱》,是初冬续写的,附在最后,作为第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