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直秘閣判登聞檢院上護軍臣林億等類次

肝膽部第一

提要:

本篇分三部分:一、論肝膽相合及其與季節的關係,并用五行學説概括其生理功能及其内外聯繫。二、從肝與時令的相應關係,論述其脈象、病機及治則。三、指出春令肝的正常、異常脈象,同時論述肝的生理、病理、傳變及診斷。

肝象木,肝於五行象木。與膽合爲腑。膽爲清凈之腑。其經足厥陰,厥陰〔1〕肝脈。 與足少陽爲表裏。 少陽,膽脈也,臟陰腑陽,故爲表裏。其脈弦,弦,肝脈之大形也。其相冬三月,冬水王木相。王春三月,廢夏三月,夏火王木廢。囚季夏六月,季夏土王木囚。死秋三月,秋金王木死。其王日甲乙,王時平旦、日出;並木也。其困日戊己,困時食時、日昳;並土也。其死日庚辛,死時晡時、曰入。並金也。其神魂,肝之所藏者魂。其主色,其養筋,肝氣所養者筋。其候目,肝候出目,故肝實則目赤。 其聲呼,其色青,其臭臊,《月令》云:其臭羶。 其液泣,泣出肝。其味酸,其宜苦,苦,火味也。其惡辛。辛,金味。肝俞在背第九椎,募在期門;直兩乳下二肋端。膽俞在背第十椎,募在日月。穴在期門下五分。

右新撰。並出《素問》諸經。昔人撰集,或混雜相涉,煩而難了,今抄事要分别五臟各爲一部。

〔1〕陰 原作“陽”,據宛本、廣本等改。

冬至之後得甲子〔1〕,少陽起於夜半,肝家王。冬至者,歲終之節。甲子日者,陰陽更始之數也。少陽,膽也,膽者,木也,生於水,故起夜半;其氣常微少,故言少陽。云夜半子者,水也。肝者,東方木,肝與膽爲臟腑,故王東方,應木行也。 萬物始生,其氣來軟而弱,寬而虚。 春少陽氣,温和軟弱,故萬物日〔2〕生焉。 故脈爲弦。肝氣養於筋,故其脈弦强〔3〕,亦法木體强〔4〕也。 軟即不可發汗,弱即不可下。寬者開,開者通,通者利,故名曰寬而虚。言少陽始起尚軟弱,人榮衛凑理開通,發即汗出不止,不可下,下之而泄利不禁。故言寬虚、通利也。春以胃氣爲本,不可犯也。胃者,土也,萬物稟土而生,胃亦養五臟,故肝王以胃氣爲本也。不可犯者,不可傷也。

右四時經。

〔1〕冬至之後得甲子 指冬至節後的第一個甲子日,爲少陽之氣開始當旺之時。《難經·七難》:“冬至之後,初得甲子少陽王。”滑壽注:“謂冬至之後得甲子,或在小寒之初,或在大寒之後,少陽之至始於此。”

〔2〕日 錢本、周本俱作“自”,可參。

〔3〕强 周本作“絃”,連下讀,可參。

〔4〕强 周本作“弦”,可參。

黄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岐伯曰:春脈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1〕來濡弱輕虚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强〔2〕,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黄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3〕,忘當作怒。忽忽眩冒〔4〕而癲疾〔5〕;不及則令人胸脇痛引背,下則兩脇胠滿。黄帝曰:善。

〔1〕氣 此指脈氣。高世栻《素問直解·玉機直臟論》注:“氣,脈氣也。”

〔2〕强 《千金》卷十一第一作“弦”,可參。

〔3〕忘 《素問·玉機真臟論》王冰注:“忘,當爲怒字之誤也。”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木太過,甚則忽忽善怒,眩冒巔疾。則忘當作怒。”此説可參。

〔4〕忽忽眩冒 精神恍惚不爽,眩暈冒悶。《素問·玉機真臟論》王冰注:“忽忽,不爽也。眩,謂目眩,視如轉也。冒,謂冒悶也。”

〔5〕癲疾 《素問·玉機真臟論》作“巔疾”。指頭痛、眩暈等頭部疾患。

肝脈來濡弱招招〔1〕,如揭長〔2〕竿末梢,曰平。 《巢源》云:綽綽如按琴瑟之絃,如揭長竿曰平。春以胃氣爲本。 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肝脈來急而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3〕,《巢源》云:賾赜然。如按琴瑟絃。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春胃微弦〔4〕,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有胃而毛〔5〕,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1〕招招 柔和起伏貌。張志聰《素問集注·平人氣象論》注:“以手相呼曰招。招招,起伏之象。”

〔2〕長 原脱,據下文及《素問·平人氣象論》補。

〔3〕責責然 《太素》卷十四真臟脈形作“清清然”,可參。責責然,鋭利可畏貌。馬蒔《素問注證發微·玉機真臟論》注:“如循刀刃之形,責責然可畏也。”

〔4〕春胃微弦 春令正常脈爲胃脈之中略帶弦象。吳崑《素問吳注·平人氣象論》注:“弦,脈引而長,若琴弦也;胃,衝和之名。春脈宜弦,必於衝和之中微帶弦,是曰平調之脈。”下文“夏胃微鈎”等依此類推。

〔5〕有胃而毛 《素問·平人氣象論》作“胃而有毛”,據下文例,似是。高世栻《素問直解》注:“胃而有毛者,其脈微弦,兼得輕浮之毛脈也。”

肝藏血,血舍魂。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敢正當人〔1〕,不精不敢正當人,一作其精不守,令人陰縮。 陰縮而筋攣,兩脇骨不舉,毛悴色夭〔2〕,死於秋。

春肝木王,其脈弦細而長,名曰平脈也。反得浮濇而短者,《千金》云:微濇而短。 是肺之乘肝,金之刻〔3〕木,爲賊邪,大逆,十死不治。 一本云:日、月、年數至三,忌庚辛。 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云:浮大而洪。 是心之乘肝,子之扶〔4〕母,爲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肝,母之歸子,爲虚邪,雖病易治。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肝,土之陵〔5〕木,爲微邪,雖病即差〔6〕。

肝脈來濯濯〔7〕如倚竿,如琴瑟之絃,再至〔8〕,曰平;三至,曰離經〔9〕,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厥陰脈也。

〔1〕不敢正當人 《靈樞·本神》作“不精則不正,當人”七字,可參。

〔2〕色夭 氣色枯晦不明。《素問·玉機真臟論》:“色夭不澤。”王冰注:“夭,謂不明而惡也。”

〔3〕刻 《千金》卷十一第一、《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三俱作“剋”。刻,通“克”、“尅”。 下同。

〔4〕扶 《千金》卷十一第一、《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三俱作“乘”,下同。

〔5〕陵 《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三作“畏”,下同。陵,通“凌”,侮也。《禮記·中庸》:“在上位,不陵下。”

〔6〕即差 《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三作“不死”,可參。

〔7〕濯濯(zhuó zhuó灼灼) 盛疾貌。《詩·商頌·殷武》:“赫赫厥聲,濯濯厥靈。”《爾雅·釋訓》:“赫赫、躍躍( 或作濯濯),也。” 郭注:“皆盛疾之貌。”

〔8〕再至 《難經·十四難》此上有“一呼”二字,可參。再至,此指一呼脈動二次,一吸脈動二次。下文類此。

〔9〕離經 違背正常規律。離,違也。《吕氏春秋·論威》:“形性相離。”經,常規也。《左傳·宣公十二年》:“政有經矣。”

肝脈急甚,爲惡言;微急,爲肥氣,在脇下若覆杯緩甚,爲善嘔;微緩,水瘕痺〔1〕。 大甚,爲内癰,善嘔衂;微大,爲肝痺、陰〔2〕縮,欬引少腹。 小甚,爲多飲;微小,爲消癉。滑甚,爲頽疝;微滑,爲遺溺。濇甚,爲淡〔3〕飲;微濇,爲瘈瘲攣筋。

足厥陰氣絶則筋縮,引卵與舌。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故脈弗營則筋縮急,筋縮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4〕,金勝木也。

肝死臟,浮之脈弱,按之中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右《素問》、《針經》、張仲景。

〔1〕水瘕痺 瘕者假也,假物成形也;痺者閉也,閉阻不通也。水邪閉阻不通,積水假以成形,而成水瘕痺之證。《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一水瘕候:“水瘕者,由經絡否濇,水氣停聚在於心下,腎經又虚,不能宣利溲便,致令水氣結聚而成形段,在於心腹之間,抑按作水聲,但欲飲而不用食,遍身虚腫是也。”

〔2〕陰 原脱,據《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補。

〔3〕淡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作“溢”,可參。淡,通“痰”。

〔4〕庚篤(dǔ堵)辛死 篤,病重。庚辛屬金,金尅木,故肝病至庚日加重,辛日死亡。下文心病“壬篤癸死”、脾病“甲篤乙死”等皆同此理。

心小腸部第二

提要:

本篇分三部分:一、論心小腸相合及其與季節的關係,并用五行學説概括其生理功能及其内外聯繫。二、從心與時令相應的關係出發,論述其脈象、病機及治則。三、指出夏令心的正常、異常脈象,同時論述心的生理、病理、傳變及診斷。

心象火,與小腸合爲腑。小腸爲受盛之腑也。其經手少陰,手少陰心脈也。與手太陽爲表裏。手太陽小腸脈也。其脈洪。洪,心脈之大形。其相春三月,木王火相。王夏三月,廢季夏六月,囚秋三月,金王火囚。死冬三月。水王火死。其王日丙丁,王時禺中〔1〕、日中;其困日庚辛,困時晡時、日入;其死日壬癸,死時人定、夜半。其藏神,心之所藏者神也。 其主臭〔2〕,其養血,心氣所養者血。 其候舌,其聲言,言由心出,故主言。其色赤,其臭焦,其液汗,其味苦,其宜甘,甘,脾味也。其惡鹹。鹹,腎味也。心俞在背第五椎,或云第七椎。募在巨闕;在心下一寸。小腸俞在背第十八椎,募在關元。臍下三寸。

右新撰。

〔1〕禺中 即“偶中”,十二時之一。

〔2〕臭 氣也。《禮記·月令》:“其臭羶。”疏:“通於鼻者謂之臭,臭則氣也。”

心者南方火。心主血,其色赤,故以夏王於南方,應火行。萬物洪盛,垂枝布葉,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鈎。心王之時,太陽用事,故草木茂盛,枝葉布舒,皆下垂曲,故謂之鈎也。心脈洪大而長,洪則衛氣實,實則氣無從出。脈洪者衛氣實,衛氣實則腠理密,密則氣無從出。 大則榮氣萌,萌洪相薄〔1〕,可以發汗,故名曰長。榮者血也。萌當爲明字之誤耳。血王故明且大也。榮明衛實,當須發動,通其津液也。長洪相得,即引水漿,溉灌經絡,津液皮膚。夏熱陽氣盛,故其人引水漿,潤灌肌膚,以養皮毛,猶草木須雨澤以長枝葉。太陽洪大,皆是母軀,幸得戊己,用牢根株太陽夏火,春木爲其母。陽得春始生,名曰少陽。到夏洪盛,名曰太陽,故言是母軀也。戊己土也,土爲火子,火王即土相,故用牢根株也。陽氣上出,汗見於頭。五月枯〔2〕,胞中空虚,醫反下之,此爲重虚也。月當爲内,當爲乾,枯燥也,皆字誤耳。内字似月,由來遠矣,遂以傳焉。人頭者,諸陽之會。夏時飲水漿,上出爲汗,先從頭流於身軀,以實其表,是以五内乾枯,燥則胞中空虚,津液少也。胞者膀胱,津液之腑也。愚醫不曉,故反下之,令重虚也。脈浮有表無裏,陽無所使。陽盛脈浮,宜發其汗,而反下之,損於陰氣。陽爲表,陰爲裏。經言:陽爲陰使,陰爲陽守,相須而行。脈浮,故無裏也。治之錯逆,故令陰陽離别,不能復相朝使。不但危身,并中其母。言下之不但傷心,并復中肝。

右四時經

〔1〕萌洪相薄 萌,據原校注當爲“明”字之誤,疑是。明,猶盛也。《淮南子·説林》:“長而愈明。”薄,迫也。 《書·益稷》:“外薄四海。”傳:“薄,迫也。”上文云脈“洪則衛氣實”、“大則榮氣萌”,故“萌”、“洪”是指榮氣盛、衛氣實而言。總言榮衛之氣盛實而相迫也。

〔2〕五月枯 《千金》卷十三第一作“五内乾枯”。

黄帝問曰:夏脈如鈎,何如而鈎?岐伯曰:夏脈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鈎。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黄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爲浸淫〔1〕,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欬唾,下爲氣泄〔2〕。 帝曰:善。

〔1〕浸淫 此指浸淫瘡。高世栻《素問直解·玉機真臟論》注:“熱傷肌表,故爲浸淫而成瘡。”

〔2〕氣泄 此指矢氣下泄。吳崑《素問吳注·玉機真臟論》注:“後陰氣失也。”

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1〕,曰平。夏以胃氣爲本。 心脈來喘喘〔2〕《甲乙》作累累。 連屬,其中微曲〔3〕,曰心病。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鈎〔4〕,曰心死。

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夏胃微鈎曰平,鈎多胃少曰心病,但鈎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1〕琅玕 美石也。《書·禹貢》孔傳:“琅玕,石而似玉。”《素問·平人氣象論》王冰注:“言脈滿而盛,微似珠形之中手。琅玕,珠之類也。”

〔2〕喘喘 《甲乙》卷四第一上作“累累”,可參。喘喘,張志聰《素問集注·平人氣象論》注:“急疾貌。”

〔3〕其中微曲 張介賓《類經》五卷五臟平病死脈胃氣爲本:“其中微曲,即鈎多胃少之義。”汪機《續素問鈔》:“曲謂中手而偃曲也。愚謂偃曲乃略近低陷之意,數至之中而有一至似低陷不應指也。”此説似是。

〔4〕前曲後居,如操帶鈎 楊上善《太素》卷十五五臟脈診注:“心脈來時,指下覺初曲後直,如操捉帶勾,前曲後直,曰心死脈。居,直也。”

心臟脈,脈舍神。怵惕〔1〕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脱肉〔2〕,毛悴色夭,死於冬。

夏心火王,其脈洪《千金》作浮大而洪。大而散,名曰平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刻火,爲賊邪,大逆,十死不治。 一本云:日、月、年數至二,忌壬癸。 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爲實邪,雖病自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爲虚邪,雖病易治。反得浮《千金》浮作微。濇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爲微邪,雖病即差。

心脈來累累如貫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盡。 手少陰脈也〔3〕。

〔1〕怵(chù 觸)惕 恐懼也。 怵,《説文·心部》:“恐也。”惕,懼也。《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無日不惕。”

〔2〕破(jiǒng 窘)脱肉 ,原作“”,誤字,據廣本改,與《靈樞·本神》相合。破脱肉,全身肌肉極度消瘦、大肉已脱。《素問·玉機真臟論》:“身熱脱肉破。”王冰注:“者肉之標,脾主肉,故肉如脱盡,如破敗也。……,謂肘膝後肉如塊者。”

〔3〕也 原脱,據上下文例及《千金》卷十三第一補。

心脈急甚,爲瘈瘲;微急,爲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爲狂笑;微緩,爲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大甚,爲喉介〔1〕;微大,爲心痺引背,善淚出。小甚,爲善噦;微小,爲消癉。滑甚,爲善渴;微滑,爲心疝引臍,少腹鳴;濇甚,爲瘖;微濇,爲血溢,維厥〔2〕,耳鳴,巔疾。

手少陰氣絶則脈不通。少陰者,心脈也。心者,脈之合也。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髮〔3〕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篤癸死,水勝火也。

心死臟,浮之脈實,如豆麻擊手〔4〕,按之益躁疾者,死。

右《素問》、《針經》、張仲景。

〔1〕介 阻隔。《漢書·翼奉傳》:“後介大河。”

〔2〕維厥 《中藏經》卷上第二十四作“手足厥”三字,可參。維厥,四肢厥冷。維,即四維,四肢也。《素問·生氣通天論》:“四維相代。”馬蒔注:“四維者,四肢也。”

〔3〕髮 《靈樞·經脈》作“髦”,可參。

〔4〕豆麻擊手 《金匱·五臟風寒積病》作“丸豆”二字,可參。

脾胃部第三

提要:

本篇分三部分:一、論脾胃相合及其與季節的關係,并用五行學説概括其生理功能及其内外聯繫。二、通過自然界土養育萬物的作用及土的特性,分析脾土的生理功能、脾脈的特征、脾的病理變化及其所宜的治法等。三、指出脾的正常、異常脈象,同時論述脾的生理、病理、傳變及診斷。

脾象土,與胃合爲腑。胃爲水穀之腑。其經足太陰,太陰,脾之脈也。與足陽明爲表裏。陽明胃脈。其脈緩。緩,脾脈之大形也。其相夏三月,火王土相。王季夏六月,廢秋三月,囚冬三月,死春三月。其王日戊己,王時食時、日昳;困日壬癸,困時人定、夜半;其死日甲乙,死時平旦、日出。並木時也。其神意,其主味,其養肉,其候口,其聲歌,其色黄,其臭香,其液涎,其味甘,其宜辛,其惡酸。脾俞在背第十一椎,募在章門;季肋端是。胃俞在背第十二椎,募在太倉〔1〕。

右新撰。

〔1〕太倉 即中脘穴。《甲乙》卷三第十九:“中脘,一名太倉。”

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厚也,萬物衆色不同,脾主水穀,其氣微弱,水穀不化。脾爲土行,王於季夏。土性敦厚,育養萬物,當此之時,草木備具、枝葉茂盛,種類衆多,或青、黄、赤、白、黑色,各不同矣。 故名曰得〔1〕。 福者廣,土生養萬物,當此之時,脾則同稟諸臟,故其德爲廣大。萬物懸根住莖,其葉在巔,蜎蜚蠕動,蚑蠷喘息〔2〕,皆蒙土思。 懸根住〔3〕莖,草木之類也。 其次則蛾〔4〕蚋幾微之蟲,因陰陽氣變化而生者也。喘息,有血脈之類也。言普天之下,草木昆蟲,無不被蒙土之恩福也。德則爲緩,恩則爲遲,故令太陰脈緩而遲,尺寸不同。太陰脾也,言脾王之時脈緩而遲。尺寸不同者,尺遲而寸緩也。 酸鹹苦辛,大一作太〔5〕。 沙一作涉,又作妙。 而生,互行其時,而以各行,皆不群行,盡可常服。肝酸、腎鹹、心苦、肺〔6〕辛濇,皆四臟之味也。脾主調和五味以禀四臟,四臟受味於脾,脾王之時,其脈沙(一作涉,又作妙),達於肌肉之中,互行人身軀,乃復各行,隨其四肢,使其氣周匝,榮諸臟腑,以養皮毛,皆不群行至一處也。故言盡可常服也。土寒則温,土熱則凉。冬陽氣在下,土中温暖。夏陰氣在下,土中清凉。脾氣亦然。土有一子,名之曰金,懷挾抱之,不離其身。金乃畏火,恐熱來熏,遂棄其母,逃歸水中,水自〔7〕金子,而藏火神,閉門塞户,内外不通,此謂冬時也〔8〕。 陽氣在中,陽爲火行,金性畏火,故恐熏之,金歸水中而避火也。母子相得益盛。閉塞不通者,言水氣充實,金在其中,此爲强固,火無復得往刻之者,神密之類也。土亡其子,其氣衰微,水爲洋溢,浸漬爲池。一作其地。走擊皮膚,面目浮腫,歸於四肢。此爲脾之衰損。土以防水,今土弱而水强,故水得陵之而妄行。愚醫見水,直往下之,虚脾空胃,水遂居之,肺爲喘浮。脾胃已病,宜扶養其氣,通利水道。愚醫不曉而往下之,此爲重傷,水氣遂更陵之,上侵胸中,肺得水而浮,故言喘浮。肝反畏肺,故下沉没。肺金肝木,此爲相刻,肺浮則實,必復刻肝,故畏之沉没於下。下有荆棘,恐傷其身,避在一邊,以爲水流。荆棘,木之類。肝爲木,今没在下,則爲荆棘。其身,脾也。脾爲土,土畏木,是以避在下一邊,避木也。水流者,水之流路也。土本刻水,而今微弱,又復觸木,無復制水,故水得流行。心衰則伏,肝微則沉,故令脈伏而沉。心火肝木,火則畏水而木畏金,金水相得,其氣則實,刻於肝心,故令二臟衰微,脈爲沉伏也。 工〔9〕醫來占〔10〕,固轉〔11〕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亭〔12〕其陰陽,喘息則微,汗出正流。肝著其根,心氣因起,陽行四肢,肺氣亭亭〔13〕,喘息則安。轉孔穴者,諸臟之榮井〔14〕轉治其〔15〕順。 甘液,脾之津液。 亭其陰陽,得復其常所,故榮衛開通,水氣消除,肝得還著其根株。肝心爲母子,肝著則心氣得起,肺氣平調,故言亭亭,此爲端好之類。腎爲安聲,其味爲鹹。肺主聲,腎爲其子,助於肺,故言安聲。鹹,腎味也。 倚坐母敗,洿〔16〕臭如腥。 金爲水母,而歸水中,此爲母往從子,脾氣反虚,五臟猶〔17〕此而相刻賊,倚倒致敗宅〔18〕洿臭而腥,故云然也。 土得其子,則成爲山。 金得其母,名曰丘矣〔19〕。

右四時經。

〔1〕得 錢本作“德”,得,通“德”。 《論語·季氏》:“戒之在得。”釋文:“得,本作德。”萬物禀土而生,蒙土生養之恩德,故名曰得。

〔2〕蜎蜚(yuān fěi冤匪)蠕動,蚑蠷(qí qú 歧渠)喘息 蜎,蚊子的幼蟲,即“孑孓”;蜚,一種有害的小飛蟲;蚑,即“長蚑”,又稱“蠨蛸”,一種長脚蜘蛛;蠷,即“蠷螋”,爲昆蟲綱、革翅目昆蟲的通稱。全句泛指自然界所有動物的生命活動。

〔3〕住 原作“仕”,爲“住”之壞字,據正文及楊本、廣本等改。

〔4〕蛾 錢本、周本俱作“蠛”,可參。

〔5〕太 黄本、周本俱作“土”,可參。

〔6〕肺 原作“脈”,文義不屬,據宛本、廣本、周本等改。

〔7〕自 《千金》卷十五上第一作“爲”,可參。

〔8〕此謂冬時也 黄本、周本此下俱有小字注:“案,此謂冬時句,袁校本亦小字,此從泰定本,疑袁校改是。”可參。

〔9〕工 《千金》卷十五上第一作“上”,可參。

〔10〕占 察也。《後漢書·段穎傳》:“上占天心。”

〔11〕固轉 錢本、周本及《千金》卷十五上第一“固”俱作“因”。固,猶乃也。《孟子·萬章》:“乍人固如是乎。”轉,轉動,此指針刺運針。

〔12〕亭 調也。《淮南子·原道訓》:“味者,甘立而五味亭矣。”

〔13〕亭亭 安静貌。《後漢書·蔡邕傳》:“和液暢兮神氣寧,情志泊兮心亭亭。”此言肺氣安定調和之狀。

〔14〕井 黄本、周本俱作“衛”,可參。

〔15〕其 錢本、周本俱作“使”,可參。

〔16〕洿 原作“”,據錢本、周本改,與《千金》卷十五上第一相合。洿,污穢也。《左傳·文公六年》:“治舊洿。”孔穎達疏:“洿者,穢之别名,不洁之稱也。”

〔17〕猶 錢本、周本俱作“由”,可參。

〔18〕宅 宛本、周本俱作“則”可參。

〔19〕丘矣 黄本、周本俱作“邱英”,可參。

黄帝曰:四時之序,逆順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岐伯曰:脾者土也,孤臟以灌四傍者也。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乎?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1〕。曰:惡者何如?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烏〔2〕之喙〔3〕,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沉重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壅塞不通,名曰重强〔4〕。

〔1〕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 正常脾脈應反映在四時常脈(弦、鈎、毛、石)之中,而不單獨出現,故曰“善者不可得見”;若脾有病則病脈見於關中,故曰“惡者可見”。善,指正常;惡,指病變。

〔2〕烏 原作“鳥”,據此後“脾脈來……如烏之喙……”文及《素問·平人氣象論》、《甲乙》卷四第一上改。

〔3〕喙 朱本此下有小字傍注云:“津曰:喙字疑是啄字之誤。下同。”喙,《説文·口部》:“喙,口也。”

〔4〕重强 《素問·玉機真臟論》王冰注:“重,謂臟氣重叠。强,謂氣不和順。”楊上善《太素》注:“不行氣於身,故身重而强也。”王從病機言,楊從症狀言,二説互補。

脾脈來而和柔相離〔1〕,如雞足踐地,曰平。長夏以胃氣爲本。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脾脈來堅兑〔2〕如烏之喙,如鳥之距〔3〕,如屋之漏,如水之溜〔4〕,曰脾死。

真脾脈至,弱而乍疎乍散〔5〕,一作數。色青黄不澤,毛折,乃死。

長夏胃微濡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6〕無胃,曰死。 濡弱有石,曰冬病;石〔7〕甚,曰今病。

〔1〕相離 指脈律平匀分明。張介賓《類經》五卷五臟平病死脈胃氣爲本:“相離,匀凈分明也。”

〔2〕兑 通“鋭”。《荀子·議兵》:“兑則若莫邪之利鋒,當之則潰。”

〔3〕距 雞、雉等鳥類跖後突出象脚趾的部分。《説文·足部》:“距,雞距也。”

〔4〕溜 周本、朱本俱作“滔”;《素問·平人氣象論》作“流”,可參。溜,水流貌。《文選·射雉賦》:“泉涓涓而吐溜。”注:“溜,水流貌也。”

〔5〕乍疎乍散 《素問·玉機真臟論》作“乍數乍疎”,可參。

〔6〕代 黄本、周本俱作“弱”。高世栻《素問直解·平人氣象論》注:“代,軟弱之極也。軟弱極而無胃氣,則曰死脈。”

〔7〕石 《素問·平人氣象論》作“弱”,可參。

脾藏榮,榮舍意。愁憂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悶〔1〕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

六月季夏建未,坤未之間土之位,脾王之時〔2〕。其脈大阿阿〔3〕而緩,名曰平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刻土,爲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千金》浮作微。濇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爲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作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爲虚邪,雖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4〕腎之乘脾,水之陵土,爲微邪,雖病即差。

脾脈萇萇〔5〕而弱,《千金》萇萇作長長。 來疎去數,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太陰脈也。

〔1〕悶 《靈樞·本神》作“”,可參。

〔2〕六月季夏建未,坤未之間土之位,脾王之時 《史記正義》卷一佰零五所引王叔和《脈經》無此十七字,而作“六月脾土王”五字,與前後文例相合,疑是。

〔3〕阿阿 《千金》卷二十五第三作“穰穰”,可參。阿阿,柔和貌。《集韻》卷六哿:“阿,柔貌。”

〔4〕是 原脱,據上下文例及《千金》卷十五上第一、《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三補。

〔5〕萇萇(cháng cháng長長) 長貌。 萇,通“長”。 《詩·檜風》:“隰有萇楚。”《爾雅·釋草》作“長楚”。《釋名·釋長幼》:“長,萇也。言體萇也。”

脾脈急甚,爲瘈瘲;微急,爲膈〔1〕中滿,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2〕。 緩甚,爲痿厥;微緩,爲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 大甚,爲擊仆〔3〕;微大,爲痞氣〔4〕,腹〔5〕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爲寒熱;微小,爲消癉。滑甚,爲頽〔6〕;微滑,爲蟲毒蚘〔7〕,腸鳴熱〔8〕。 濇甚,爲腸頽〔9〕;微濇,爲内潰,多下膿血也。

足太陰氣絶,則脈不營其口唇〔10〕。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營則肌肉濡,肌肉濡則人〔11〕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脾死臟,浮之脈大緩〔12〕,一作堅。按之中如覆杯,絜絜〔13〕狀如摇者,死。 一云狀如炙肉。

右《素問》、《針經》、張仲景。

〔1〕膈 原作“脾”,文義不屬,據吳本、錢本、周本等改,與《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甲乙》卷四第二上、《太素》 卷十五五臟脈診、《千金》 卷十五上第一相合。

〔2〕後沃沫 大便下泄泡沫。後,指大便。《素問·脈解》:“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吳崑注:“後,謂大便。”沃,本字爲“洪”,《説文·水部》:“洪,灌溉也。”段注:“自上澆下曰洪。”此爲瀉下、泄出之意。

〔3〕擊仆 即卒中。樓英《醫學綱目·肝膽部》中風:“其卒然仆倒者,經稱爲擊仆,世又稱爲卒中。”

〔4〕痞氣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作“疝氣”;《中藏經》卷上第二十六、《千金》卷十五上第一、《普濟方》卷二十脾臟門總論俱作“脾疝氣”三字,可參。

〔5〕腹 原脱,據《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補。

〔6〕頽 頽,通“”,指疝。,同“癃”,指癃閉證。

〔7〕蚘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作“蛕蝎”二字,可參。

〔8〕腸鳴熱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作“腹熱”二字;《中藏經》卷上第二十六作“腸鳴中熱”四字,可參。

〔9〕腸頽 此指脱肛病。楊上善《太素》卷十五五臟脈診注:“脈濇,氣少血多而寒,故冷氣衝下,廣腸脱出,名曰腸頽。”

〔10〕口唇 《靈樞·經脈》作“肌肉”,可參。

〔11〕人 《靈樞·經脈》此上有“舌萎”二字,可參。

〔12〕脈大緩 《金匱·五臟風寒積聚病》作“大堅”二字,可參。

〔13〕絜絜(jié jié 結結) 《金匱·五臟風寒積聚病》作“潔潔”,可參。絜絜,堅結不和貌。《禮記·大學》:“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鄭注:“絜,猶結也。”

肺大腸部第四

提要:

本篇分三部分:一、論肺大腸相合及其與季節的關係,并用五行學説概括其生理功能及其内外聯繫。二、從肺與時令的相應關係出發,論述其脈象、病機,以及人體陰陽之氣在秋令的正常狀態等。三、指出秋令肺的正常、異常脈象,論述了肺的生理、病理、傳變及診斷。

肺象金,與大腸合爲腑。大腸爲傳導之腑也。其經手太陰,手太陰肺脈也。與手陽明爲表裏。手陽明大腸脈也。其脈浮。浮,肺脈之大形也。其相季夏六月,季夏土王金相。其王秋三月,廢冬三月,囚春三月,死夏三月。夏火王金死。其王日庚辛,王時晡時、日入;其困日甲乙,困時平旦、日出;其死日丙丁,死時禺中、日中。其神魄,其主聲,其養皮毛,其候鼻,其聲哭,其色白,其臭腥,其液涕,其味辛,其宜鹹,其惡苦。肺俞在背第三椎。或云第五椎也。募在中府;直兩乳上下〔1〕肋間。 大腸俞在背第十六椎,募在天樞。 侠臍傍各一寸半。

右新撰。

〔1〕下 錢本、周本等俱作“二”,義長。

肺者西方金,萬物之所終。金性剛,故王西方,割斷萬物,萬物是以皆終於秋也。 宿葉落柯〔1〕,萋萋枝條,其杌〔2〕然獨在。其脈爲微浮毛。 衛氣遲,萋萋者,零落之貌也,言草木宿葉得秋隨風而落,但有枝條杌然獨在。此時陽氣則遲,脈爲虚微如毛也。榮氣數。數則在上,遲則在下,故名曰毛。諸陽脈數,諸陰脈遲,榮爲陰,不應數,反言榮氣數,陰得秋節而昇轉在陽位,故一時數而在上也。此〔3〕時陰始用事,陽即下藏,其氣反遲,是以肺脈數散如毛也。陽當陷而不陷,陰當昇而不昇,爲邪所中。陰陽交易,則不以時定,二氣感激,故爲風寒所中。陽中邪則捲,陰中邪則緊,捲則惡寒,緊則爲慄,寒慄相薄,故名曰瘧。弱則發熱,浮乃來出。捲者,其人拘捲也。緊者,脈緊也。此謂初中風寒之時,脈緊,其人則寒,寒止而脈更微弱,弱則其人發熱,熱止則脈浮,浮者,瘧解王脈出也。旦中旦發,暮中暮發。言瘧發皆隨其初中風邪之時也。臟有遠近,脈有遲疾,周有度數,行有漏刻。臟,謂人五臟,肝心脾肺腎也。心肺在膈上,呼則其氣出,是爲近。呼爲陽,其脈疾。腎肝在膈下,吸則其氣入,是爲遠也。吸爲陰,其脈遲。度數,謂經脈之長短。周身行者,榮衛之行也,行陰、陽各二十五度,爲一周也,以應漏下百刻也。遲在上,傷毛采〔4〕;數在下,傷下焦。中焦有惡則見,有善則匿。秋則陽氣遲,陰氣數。遲當在下,數當在上,隨節變,故言傷毛采也。人之皮毛,肺氣所行。下焦在臍下,陰之所治也,其脈應遲,今反數,故言傷下焦。中焦,脾也,其平善之時脈常自不見,衰乃見耳。故云有惡則見也。陽氣下陷,陰氣則〔5〕温。 言陽氣下陷,温養諸臟。 陽反在下,陰反在巔,故名曰長而且留。陰陽交代,各順時節,人血脈和平,言可長留竟一時。

右四時經。

〔1〕柯 草木之枝莖。《廣雅·釋木》:“柯,莖也。”

〔2〕杌(wù誤) 《千金》卷十七第一作“”,可參。《玉篇·木部》:“杌,木無枝也。”

〔3〕此 原作“此”,當爲“”之壞字,據楊本、廣本、周本等改。

〔4〕毛采 皮毛之色澤。 《禮記·月令》:“命婦官染采。”注:“采,五色也。”

〔5〕則 黄本、周本等俱作“自”,可參。

黄帝問曰:秋脈如浮,何如而浮?岐伯對曰:秋脈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虚而浮,其氣〔1〕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虚,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黄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氣逆而背痛温温《内經》温温作愠愠。 然〔2〕;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欬,上氣見血,下聞病音〔3〕。

〔1〕其氣 《素問·玉機真臟論》無此二字,可參。

〔2〕温温然 《素問·玉機真臟論》作“愠愠然”。《禮記·内則》:“柔色以温之。”釋文:“温,本又作藴,又作愠。”温温然,氣藴積不舒貌。姚止庵《素問經注節解》注:“愠愠者,氣凝滯而不散也。”馬蒔《素問注證發微》注:“愠愠然,不舒暢也。”二説互補。

〔3〕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上氣見血,謂氣逆欬血也。滑壽《讀素問鈔》注:“謂喘而咯血。”下聞病音,謂喉下胸中可聞喘息之聲。楊上善《太素》卷十四四時脈形注:“下聞胸中喘呼氣聲也。”一説“病音”爲“矢氣”。姚止庵《素問經注節解》注:“病音,蓋氣下泄而多屁,故云下聞也。”亦通。此姑從楊注。

肺脈來厭厭聶聶〔1〕,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爲本。《難經》云:厭厭聶聶,如循榆葉,曰春平脈。藹如車蓋,按之益大,曰秋平脈。 肺脈來不上不下〔2〕,如循雞羽,曰肺病。 《巢源》無不字。 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3〕,曰肺死。

真肺脈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膚,色赤白不澤,毛折,乃死。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1〕厭厭聶聶 輕浮貌。吳崑《素問吳注·平人氣象論》注:“翩翩之狀,浮薄而流利也。”

〔2〕不上不下 濇滯不暢貌。張志聰《素問集注·平人氣象論》注:“不上不下,往來濇滯也。”

〔3〕如物之浮,如風吹毛 浮虚無根而散亂之狀。張介賓《類經》五卷五臟平病死脈胃氣爲本:“如物之浮,空虚無根也;如風吹毛,散亂無緒也。”

肺藏氣,氣舍魄。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

秋金肺王〔1〕,其脈浮《千金》浮作微。 濇而短,曰平脈。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作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肺,火之刻金,爲賊邪,大逆,十死不治。 一本云:日、月、年數至四,忌丙丁。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肺,子之扶母,爲實邪,雖病自愈。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肺,母之歸子,爲虚邪,雖病易治。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肺,木之陵金,爲微邪,雖病即差。

肺脈來汎汎〔2〕,輕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盡。手太陰脈也。

〔1〕秋金肺王 《史記正義》卷一佰零五所引王叔和《脈經》作“秋肺金王”,與上下文例合,義長。

〔2〕汎汎(fàn fàn泛泛)《千金》卷十七第一作“泛泛”。 汎汎,輕浮貌。 《廣雅·釋訓》:“汎汎,浮也。”

肺脈急甚,爲癲疾;微急,爲肺寒熱,怠墮〔1〕,欬唾血,引〔2〕腰背胸,苦鼻息肉不通。 緩甚,爲多汗〔3〕;微緩,爲痿〔4〕偏風〔5〕,一作漏風。 頭以下汗出不可止。 大甚,爲脛腫;微大,爲肺痺,引胸背,起腰内。小甚,爲飧泄;微小,爲消癉。滑甚,爲息賁,上氣;微滑,爲上下出血。濇甚,爲嘔血;微濇,爲鼠瘻,在頸支掖〔6〕之間,下不勝其上,其能〔7〕喜酸。

手太陰氣絶則皮毛焦。太陰者〔8〕,行氣温皮毛者也。氣弗營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爪〔9〕爪子一作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氣氣字一作毛。先死。丙篤丁死,火勝金也。

肺死臟,浮之虚,按之弱如葱葉,下無根者,死。

右《素問》、《針經》、張仲景。

〔1〕墮 通“惰”。

〔2〕引 《普濟方》卷二十六肺臟門此上有“痛”字,可參。

〔3〕汗 原作“肝”,文義不屬,據廣本、錢本、周本等改。與《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相合。

〔4〕痿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此下有“瘻”字,可參。

〔5〕偏風 《太素》卷十五五臟脈診作“漏風”,與下文義合,疑是。

〔6〕掖 通“腋”。《史記·商君列傳》:“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

〔7〕能(tài態) 通“態”,形態。 《素問·風論》:“愿聞其診,及其病能。”王冰注:“能,謂内作病形。”

〔8〕太陰者 《難經·二十四難》此下有“肺也”二字,可參。

〔9〕爪 《難經·二十四難》作“皮”,可參。

腎膀胱部第五

提要:

本篇分三部分:一、論腎膀胱相合及其與季節的關係,并用五行學説概括其生理功能及其内外聯繫。二、從肝與時令的相應關係出發,論述其脈象、病機及治則。三、指出冬令腎的正常、異常脈象,同時論述了腎的生理、病理、傳變及診斷。

腎象水〔1〕,與膀胱合爲腑。 膀胱爲津液之腑。 其經足少陰,足少陰腎脈也。與足太陽爲表裏。足太陽膀胱脈也。其脈沉。沉,腎脈之大形也。其相秋三月,秋金王水相。其王冬三月,廢春三月,囚夏三月,其死季夏六月。其王日壬癸,王時人定、夜半;其困日丙丁,困時禺中、日中;其死日戊己,死時食時、日昳。其神志,腎之所臟者志也。其主液,其養骨,其候耳,其聲呻,其色黑,其臭腐,其液唾,其味鹹,其宜酸,其惡甘。腎俞在背第十四椎,募在京門;膀胱俞在背〔2〕第十九椎,募在中極。横骨上一寸,在臍下五寸前陷者中。

右新撰。

〔1〕水 原作“木”,據宛本、錢本、周本等改。

〔2〕背 原脱。以上各臟腑之俞穴下俱有“背”字,惟此獨闕,顯爲脱文,今據前文例補。

腎者北方水,萬物之所藏。冬則北方用事,王在三時之後,腎在四臟之下,故王北方也。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百蟲伏蟄。冬伏蟄不食之蟲,言有百種也。陽氣下陷,陰氣上昇。陽氣中出,陰氣烈爲霜,遂不上昇,化爲雪霜,猛獸伏蟄,蜾蟲〔1〕匿藏。陽氣下陷者,謂降於土中也。其氣猶越而昇出,陰氣在上寒盛,陽氣雖昇出而不能自致,因而化作霜雪。或謂陽氣中出是十月則霜降。猛獸伏蟄者,蓋謂龍蛇冬時而潛處。蜾〔2〕蟲,無毛甲者,得寒皆伏蟄,逐陽氣所在,如此避冰霜,自温養也。其脈爲沉。 沉爲陰,在裏,不可發汗,發則蜾蟲出,見其霜雪。陽氣在下,故冬脈沉,温養於臟腑,此爲裏實而表虚,復從外發其汗,此爲逆治,非其法也。猶百蟲伏蟄之時,而反出土見於冰霜,必死不疑。逆治者死,此之謂也。陰氣在表,陽氣在臟,慎不可下,下之者傷脾,脾土弱即水氣妄行。陽氣在下,温養諸臟,故不可下也。下之即損於陽氣,而脾胃復傷。土以防水,而今反傷之,故令水得盈溢而妄行也。下之者,如魚出水,蛾入湯。言治病逆,則殺人,如魚出水,蛾入湯火之中,立死。重客在裏,慎不可熏,熏之逆客,其息則喘。重客者,猶陽氣也。重者,尊重之貌也。陽位尊處於上,今一時在下,非其常所故言客也。熏謂燒針及以湯火之輩熏發其汗,如此則客熱從外入,與陽氣相薄,是爲逆也。氣上熏胸中,故令喘息。無持客熱,令口爛瘡。無持者,無以湯火發熏其汗也。熏之則火氣入裏爲客熱,故令其口生瘡。陰脈且解,血散不通,正陽遂厥,陰不往從。血行脈中,氣行脈外,五十周而復會,如環之無端也。血爲陰,氣爲陽,相須而行。發其汗,使陰陽離别,脈爲解散,血不得通。厥者,逆也,謂陽氣逆而不復相朝使。治病失所,故陰陽錯逆,可不慎也。客熱狂入,内爲結胸。陰陽錯亂,外熱狂入,留結胸中也。 脾氣遂弱,清溲〔3〕痢通。 脾主水穀,其氣微弱,水穀不化,下痢不息。清者,厠也。溲從水道出,而反清溲者,是謂下痢至厠也。

右四時經。

〔1〕蜾蟲 一種細腰蜂。《詩·小雅》:“螟蛉有子,螺蠃負之。”釋文:“即細腰蜂。”此泛指小蟲。

〔2〕蜾 原作“螺”,據前後正文及廣本等改。

〔3〕清溲 大便清稀如溲。清,通“圊”,厠也,此指大便。《釋名·釋宫室》:“厠,或曰清。言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潔清也。”注:“清,今本作圊。”

黄帝曰:冬脈如營〔1〕,何如而營?岐伯對曰:冬脈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故其氣來沉以搏〔2〕,《甲乙》作濡。故曰營。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3〕者,此謂不及,病在中。黄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如何?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中清〔4〕,脊中痛,少腹滿,小便黄赤。

〔1〕營《難經·十五難》作“石”,下同。營,此指脈沉如營壘深藏。《素問·玉機真臟論》王冰注:“脈沉而深,如營動也。”吳崑《素問吳注》注:“營,營壘之營,兵之守者也。冬至閉藏,脈來沉石,如營丘之守也。”

〔2〕沉以搏 黄本、周本“以”俱作“而”。《甲乙》卷四第一“搏”作“濡”。《素問·玉機真臟論》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搏字爲濡,當從《甲乙經》爲濡。何以言之?脈沉而濡,濡,古軟字,乃冬脈之平調脈。若沉而搏擊於手,則冬脈之太過脈也。故言當從《甲乙》濡字。”可參。

〔3〕其去如數 《太素》卷十四四時脈形“數”作“毛”,可參。張介賓《類經》五卷四時臟脈病有太過不及:“其去如數者,動止疾促,營之不及也。蓋數本屬熱,而此真陰虧損之脈,亦必緊數,然愈虚則愈數,原非陽强實熱之數,故云如數,則辨析之意深矣。”

〔4〕(miǎo 秒)中清 ,原作“”,據錢本、周本等改,與《素問·玉機真臟論》、《千金》卷十九第一相合。,指季肋下方挾脊兩旁空軟處。《正字通》:“在季脇下,挾脊兩傍虚軟處,腎外當。”清,《集韻》卷八勁:“寒也。”

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鈎,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爲本。腎脈來如引葛〔1〕,按之益堅,曰腎病。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2〕如彈石,曰腎死。

真腎脈至,搏而絶,如以指彈石,辟辟然,色黄黑〔3〕不澤,毛折,乃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鈎,曰夏病;鈎甚,曰今病。

凡人以水穀爲本,故人絶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4〕。

〔1〕脈來如引葛 言脈來沉緊搏指,有如按在牽引着的葛藤上。張介賓《類經》五卷五臟平病死脈胃氣爲本:“脈如引葛,堅搏牽連也。”

〔2〕辟辟 急促而不均匀貌。高世栻《素問直解·平人氣象論》注:“辟辟,来去不倫也。”

〔3〕黄黑 廣本作“黑赤”;《素問·玉機真臟論》作“黑黄”。

〔4〕凡人以水穀爲本至肝不弦,腎不石也 此條錢本引作小字注;廣本、周本亦俱作小字注,而其末“肝不弦,腎不石也”作“肝但弦,心但鈎,胃但弱,肺但毛,腎但石也”,可參。

腎藏精,精舍志。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傷志〔1〕則善忘其前言,腰脊痛,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

冬腎水王,其脈沉濡而滑,曰平脈。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腎,土之刻水,爲賊邪,大逆,十死不治。一本云:日、月、年數至一,忌戊己。 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腎,子之扶母,爲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浮《千金》作微。濇而短者,是肺之乘腎,母之歸子,爲虚邪,雖病易治。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作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腎,火之陵水,爲微邪,雖病即差。

腎脈沉細而緊,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少陰脈也。

〔1〕傷志 錢本、周本及《靈樞·本神》此二字俱互乙,與前各篇文例相合,疑是。

腎脈急甚,爲骨痿、癲疾;微急,爲奔豚、沉厥〔1〕,足不收,不得前後。緩甚,爲折脊;微緩,爲洞下,洞下者食不化,入咽還出。大甚,爲陰痿;微大,爲石水,起臍下以至小腹腫,垂垂然,上至胃管,死不治。小甚,爲洞泄;微小,爲消癉。 滑甚,爲癃、;微滑,爲痿,坐不能起,目〔2〕無所見,視見黑花。濇甚,爲大癕;微濇,爲不月水,沉痔〔3〕。

足少陰氣絶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骨也,骨肉不相親則肉濡而却〔4〕,肉濡而却故齒長而垢〔5〕,《難經》垢字作枯。 髮無澤。髮無澤者骨先死,戊篤己死,土勝水也。

腎死臟,浮之堅,按之亂如轉圓,益下入尺中者,死。

右《素問》、《針經》、張仲景。

〔1〕沉厥 此指足部沉重厥冷的病證。楊上善《太素》卷十五五臟脈診注:“腎冷發沉厥之病,足脚沉重逆冷不收。”

〔2〕目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此上有“起則”二字,可參。

〔3〕不月水,沉痔 不月水,指月經閉止不行。沉痔,指内痔。楊上善《太素》卷十五五臟脈診注:“微濇者,血微盛也。血多氣少不通,故女月經不得以時下也。又其氣少血聚,復爲廣腸内痔也。沉,肉也。”

〔4〕肉濡而却 肌肉軟弱萎縮。濡,軟弱也;却,退也,此有退縮、萎縮之意。

〔5〕齒長而垢 齒長,指牙齦萎縮,因而牙齒在外觀上相對變得較長。垢,《説文·上部》:“濁也。”此言牙齒暗濁無光澤。

按:

本卷共五篇,分述肝膽、心小腸、脾胃、肺大腸、腎膀胱五組臟腑的生理、病理、脈象及與時令氣候的關係等。以每一組互爲表裹的臟腑爲一篇,五篇文基本同一格式體例,都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稱爲“新撰”,主要根據《素問》等古醫經有關論述歸納撰集而成,着重討論五臟與五腑、五行、經脈、脈象、季節月份、時日,及五神、五主、五養、五候、五聲、五色、五臭(氣)、五液、五味等的相應關係,并指出各臟腑的俞穴和募穴。這是依據五行學説,以五臟爲中心,將人體各部組織器官、功能活動及季節月份、時日等聯繫起來,説明其相互關係。爲方便查閲,將此部分内容歸納成後附表。至於五臟與季節的關係,采用“五行囚王”的學説來進行論述,凡本氣主時自旺稱爲“王”,王之所生者稱爲“相”,生王者稱爲“廢”,克王者稱爲“囚”,王之所克者稱爲“死”。至於臟腑與時日的關係,則分别有王、困、死三種情況,凡臟腑與時日的五行之氣相同者稱爲“王”,臟腑的五行之氣克制時日的五行之氣者稱爲“困”,時日的五行之氣克制臟腑的五行之氣者稱爲“死”。這些理論的機理及實用價值尚有待研究。第二部分稱爲“四時經”,主要討論五臟與四時的關係,用天人相應的颧點闡釋五臟四時脈象差異形成的緣由,以及治療上所應注意的問題等。這二部分文有人持異議,認爲可能是北宋·林億等所撰集摻入。但亦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如日本·丹波元胤《中國醫籍考》云:“此書第三卷,稱新撰者,叔和以《素問》諸經之文,有雜而難了,乃新抄事要者。四時經,蓋《隨志》所載《三部四時五臟辨診色决事脈》一卷是也。吕復以此二件爲宋臣所攙,誤矣。”此説可從。第三部分稱爲“《素問》、《針經》、張仲景”,主要是摘引了《素問》的“玉機真臟論”、“平人氣象論”,《靈樞》的“邪氣臟腑病形”、“本神”、“經脈”,以及《金匱·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等篇的有關論述歸類撰集而成。具體介紹了五臟四時的正常、異常脈象及其真臟脈,分述五臟的生理、病理、傳變規律,以及各種病脈所主的病證和預後等,是臟腑理論、臟腑疾病诊斷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卷始終貫穿着中醫學整體觀的精神,把人體内各部臟腑、組織器官之間,人體與外部大自然之間,相互密切聯繫起來,當作一個整體來加以考察研究。這些理論,對後世頗有啟發,有一定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