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直秘閣判登聞檢院上護軍臣林億等次類

平卒尸厥脈證第一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卒尸厥的脈證表現及其預後。

寸口沉大而滑,沉則爲實〔1〕,滑則爲氣〔2〕,實氣相搏〔3〕,血氣入於臟即死,入於腑即愈,此爲卒厥。不知人,唇青身冷,爲入臟,即死;如身温和,汗自出,爲入腑,而復自愈。

〔1〕實 《千金》卷二十八第六此上有“血”字,義長,疑脱。

〔2〕氣 《千金》卷二十八第六此下有“實”字,義長,疑脱。

〔3〕實氣相搏 《千金》卷二十八第六作“血氣相搏”,可參。

平痓濕暍脈證第二痓,一作痙。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外感所致的痓、濕、暍三種病證的病因、脈證、預後及治療。

太陽病,發熱無汗,而反〔1〕惡寒者,名剛痓。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2〕惡寒者,名柔痓。一云惡寒。

太陽病,發熱,其脈沉而細者,爲痓。

太陽病,發其汗,因致痓。論云:發其汗太多,因致痓。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强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3〕赤,獨頭動摇者,爲痓。 論云:獨頭面摇,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痓,葛根湯主之。

剛痓爲病,胸滿口噤,卧不著席,脚攣急,其人必齘齒〔4〕,可與大承氣湯。

痓病,發其汗已,其脈浛浛如蛇〔5〕,暴腹脹大者,爲欲解。 脈如故,反伏弦者,必痓。 一云:痓脈出,欲已。

痓脈來,按之築築〔6〕而弦,直上下行〔7〕。

痓家,其脈伏堅,直上下。

夫風病,下之則痓。復發其汗,必拘急。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强然,脈沉遲,此爲痓,栝樓桂枝湯主之。

痓病有灸瘡,難療。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其汗,汗出則痓。

〔1〕反 《甲乙》卷七第四無,義勝。

〔2〕不 《病源》卷七傷寒痙候無。按文義此字疑衍。

〔3〕脈 《金匱·痓濕暍病》無,義勝,疑衍。

〔4〕齘(xiè 械)齒 切齒也。 齘,《説文·齒部》:“齒相切也。”段注:“謂上下齒緊相摩切。”

〔5〕脈浛浛(hán hán含含)如蛇 浛浛,滑利貌。言脈象滑利如蛇之蜿蜒蠕動。

〔6〕築築 堅實貌。

〔7〕直上下行 謂從寸部至尺部皆見同一脈象。尤怡《金匱要略心典》注:“上下行者,自寸至尺,皆見緊直之脈也。”

太陽病,關節疼煩,脈沉而緩〔1〕者,爲中濕。論云:中濕爲濕痺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病者一身盡痛,一云疼煩。發熱,日晡即劇,此爲風濕,汗出所致也。論云: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

濕家之爲病,一身盡疼,發熱,而身色熏黄〔2〕也。

濕家之爲病,其人但頭汗出,而背强,欲得被覆向火。 若下之早,則噦〔3〕,或胸滿,小便利,一云不利。 舌上如胎,此爲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飲而不能飲,則口燥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問曰:風濕相搏,身體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師云此可發汗,而其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續在,是故不愈。若治風濕者,發其汗,微微似欲出汗者,則風濕俱去也。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黄湯加术四兩,發其汗爲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湯〔4〕主之。

病人喘〔5〕,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内藥鼻中即愈。論云:濕家病,身疼痛,發熱,面黄而喘,頭痛鼻窒而煩。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虚而濇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术附子湯〔6〕主之。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1〕緩 《金匱·痓濕暍病》作“細”,可參。

〔2〕熏黄 錢本、黄本、周本、朱本此上俱有“似”字,可參。熏黄,黄而暗晦,狀如烟熏也。

〔3〕噦 周本、朱本俱作“嘔”,可參。

〔4〕防己湯 《金匱·痓濕暍病》作“防己黄耆湯”,可參。

〔5〕病人喘 《金匱·痓濕暍病》作“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黄而喘”十一字,可參。

〔6〕术附子湯 《金匱·痓濕暍病》作“去桂加白术湯”,可參。

太陽中熱,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白虎湯〔1〕主之。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膚中所致也,瓜蒂湯〔2〕主之。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熱,口前開〔3〕,板齒燥,若發其汗,惡寒則甚;加温針,則發熱益甚;數下之,淋復甚。

〔1〕白虎湯 《金匱·痓濕暍病脈證》作“白虎加人參湯”五字。

〔2〕瓜蒂湯 《金匱·痓濕暍病脈證》作“一物瓜蒂湯”五字,可參。

〔3〕前開 《傷寒》卷二第四此二字互乙,可參。

平陽毒陰毒百合狐惑脈證第三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陽毒陰毒、百合、狐惑三種疾病的脈證表現、預後及其治療。

陽毒爲病,身重,腰背痛,煩悶不安,狂言,或走,或見鬼,或吐血下痢,其脈浮大數,面赤班班如錦文,喉咽痛,唾膿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有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後變成陽毒,升麻湯主之。

陰毒爲病,身重背强,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强,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緊數,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或傷寒初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甘草湯主之。

百合之爲病,其狀常默默,欲卧復不能卧,或如强健人,欲得出行而復不能行,意欲得食復不能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飲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朝至口苦,小便赤黄,身形如和,其脈微數。百脈一宗〔1〕,悉病,各隨證治之。

百合病,見於陰者,以陽法〔2〕救之;見於陽者,以陰法〔3〕救之。見陽攻陰,復發其汗,此爲逆,其病難治;見陰攻陽,乃復下之,此亦爲逆,其病難治。《千金方》云:見在於陰而攻其陽,則陰不得解也,復發其汗爲逆也。見在於陽而攻其陰,則陽不得解也,復下之,其病不愈。

〔1〕百脈一宗 全身所有經脈同出一源。宗,本源也。《廣雅·釋詁》:“宗,本也。”

〔2〕陽法 指扶陽以和陰之治法。

〔3〕陰法 指補陰以配陽之治法。

狐惑爲病,其狀〔1〕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卧起不安。蝕於喉爲惑,蝕於陰爲狐。狐惑之病,并不欲飲食,聞〔2〕食臭,其面目乍赤、乍白、乍黑。其毒蝕於上者,則聲喝〔3〕;其毒蝕於下部者,咽乾。蝕於上部,瀉心湯主之;蝕於下部,苦參湯淹洗之;蝕於肛者,雄黄熏之。

其人脈數,無熱,微煩,默默欲卧,汗出,初得三四日,目赤如鳩眼,得之七八日,目四眥黄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病人或從呼吸上蝕其咽,或從下焦蝕其肛陰。蝕上爲惑,蝕下爲狐。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

〔1〕狀 原作“氣”,文義不屬,據周本改,與《金匱·百合狐惑陰陽毒病》合。

〔2〕聞 《金匱·百合狐惑陰陽毒病》此上有“惡”字,義勝,疑脱。

〔3〕喝(yè夜) 《金匱·百合狐惑陰陽毒病》此下有“甘草瀉心湯主之”七字,可參。喝,嘶啞。《玉篇·口部》:“喝,嘶聲也。”

按:

本篇出自《金匱·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前人認爲,百合、狐惑、陰陽毒是傷寒熱病過程中或病後所變生的,故合爲一篇討論。

陰陽毒是一種感受疫毒所致的發斑病證。陽毒、陰毒均有咽喉疼痛,陽毒以面赤斑斑如錦紋、吐膿血爲主要表現;而陰毒則以面目色青,身痛如被打爲主要特點。二者均以解毒消熱、活血散瘀爲主要治則。

百合病爲心肺陰虚,兼有内熱之疾患,可發於熱病之後,亦可由情志不遂引起。以神志恍惚不定,語言、飲食、行爲及感覺失常,口苦,小便赤,脈微數爲主要辨證依據。治以清養心肺之陰爲主。但對陰損及陽者,則要用扶陽和陰之法治之。

狐惑是由感染蟲毒,濕熱浸淫所引起之疾患。以咽喉腐蝕,前、後陰潰爛爲主要特徵。治以清利濕熱爲主,根據侵犯部位不同,分别選用瀉心湯、苦參湯、雄黄湯等内服或熏洗。

平霍亂轉筋脈證第四

提要:

本篇首先論述霍亂病的主證,進而討論霍亂後又病傷寒及轉筋等變證。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師曰:嘔吐而利,此爲霍亂。

問曰:病者發熱,頭痛,身體疼,惡寒,而復吐利,當屬何病?師曰:當爲霍亂。霍亂吐利止〔1〕,而復發熱也。傷寒,其脈微濇,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却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吐利。

轉筋爲病,其人臂脚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雞屎白散主之。

〔1〕吐利止 《傷寒》卷七第十三作“自吐下,又利止”六字,可參。

平中風歷節脈證第五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中風、歷節兩類疾病的病因病機、脈證表現及治療。

夫風之爲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爲痺。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頭痛脈滑者,中風,風脈虚弱也。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爲寒,浮則爲虚,虚寒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虚,絡脈空虚,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則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則重不勝;邪入於腑,則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於〔1〕涎。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爲寒,緩則爲虚。榮緩則爲亡血,衛遲〔2〕則爲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趺陽脈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汗自出。

少陰脈〔3〕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爲風,風血相搏,則疼痛如掣。

〔1〕於 錢本、黄本、周本、朱本俱作“淤”,可參。

〔2〕遲 《金匱·中風歷節病脈》作“緩”,可參。

〔3〕少陰脈 此指太溪穴之動脈,在足内踝後跟骨上。

盛人〔1〕脈濇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也。

寸口脈沉而弱,沉則主骨,弱則主筋;沉則爲腎,弱則爲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黄汗〔2〕出,故曰歷節也。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3〕斷絶,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黄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爲歷節也。病歷節,疼痛不可屈伸,烏頭湯主之。

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4〕,脚腫如脱,頭眩短氣,温温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1〕盛人 指身體肥胖的人。魏荔彤《金匱要略本義》注:“盛人者,肥盛而豐厚之人也。”

〔2〕黄汗 此指歷節病的一個症狀。在關節痛處溢出黄水,與黄汗病全身汗出色黄者不同。

〔3〕四屬 指四肢。徐彬《金匱要略論注》:“四屬者,四肢也。”

〔4〕尪羸(wāng léi汪雷) 原作“魁瘰”,於義不合,據黄本、周本改。與《金匱·中風歷節病》合。尪羸,指肢體彎曲,肌肉消瘦。尪,小篆作“尢”。 《説文·尢部》:“尢,也,曲脛人也。”

按:

本篇出自《金匱·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中風與歷節在病因上都與風邪有關,症狀上都有運動障礙,故合爲一篇討論。

中風由臟腑衰敗,氣血先虚,邪風入中所致。邪中人體有淺深之分,故其見證亦各有不同。如邪中於絡,則肌膚不仁;邪中於經,則肢重不勝;邪中於腑,則昏不識人;邪中於臟,則舌蹇難言而流涎。并指出中風與痺證的鑒别要點,二者雖都有肢體運動障礙,但中風則見半身不遂,痺證則僅見上肢或下肢活動障礙。這些記載基本上概括了中風的主要臨床特徵,對臨床有一定指導意義。

歷節病的内因是肝腎兩虚、氣血不足;外因是汗出入水,或飲酒汗出當風,風血相搏所致。其主證是關節疼痛腫大,痛處出黄汗。治療原則以通陽行痺,散寒止痛爲主。偏於風濕者,可選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偏於寒濕者,可選用鳥頭湯。

平血痺虚勞脈證第六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血痺和虚勞的病因病機、脈證表現及其治療。

問曰:血痺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1〕骨弱肌膚盛,重因〔2〕疲勞汗出,卧〔3〕不時動摇,加〔4〕被微風,遂得之。 形如風狀。 《巢原》云:其狀如被微風所吹。 但其〔5〕脈自微濇,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血痺,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6〕狀,黄耆桂〔7〕五物湯主之。

夫欲治病,當先知其證何趣〔8〕,乃當攻之耳。

〔1〕尊榮人 謂養尊處優,不事勞動之人。

〔2〕因 《金匱·血痺虚勞病》作“困”,可參。

〔3〕卧 周本、朱本此上有“起”字,可參。

〔4〕加 黄本、周本、朱本俱作“如”,可參。

〔5〕其 原作“以”,文義不屬,據黄本、周本、朱本改。

〔6〕風 《金匱·血痺虚勞病》此下有“痺”字,義長。

〔7〕桂 周本及《金匱·血痺虚勞病》此下有“枝”字,可參。

〔8〕趣 趨向也。 《廣韻》卷四遇:“趣,趨、向。”

男子平人,脈大勞,極虚亦爲勞。

男子勞之爲病,其脈浮大,手足暖〔1〕,春夏劇,秋冬差,陰寒精自出,酸削〔2〕不能行,少腹〔3〕虚滿。

人年五十、六十,其病脈〔4〕大者,痺俠背行,苦腸鳴,馬刀俠嬰〔5〕者,皆爲勞得之。

男子平人,脈虚弱細微者,喜盗汗出也。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其脈浮者,裏虚也。

男子脈虚沉弦,無寒熱,短氣,裏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時目瞑,此人喜衂,少腹滿,此爲勞使之然。

〔1〕暖 錢本、黄本、周本、朱本俱作“煩熱”二字,可參。

〔2〕酸削 錢本、周本、朱本此上俱有“足”字,義長。酸削,謂酸軟消瘦。徐彬《金匱要略論注》:“腿脚酸軟,肌肉瘦削。”

〔3〕腹 原作“陰”,文義不屬,據周本改。

〔4〕病脈 廣本作“脈浮”,可參。

〔5〕馬刀俠嬰 錢本、周本、朱本及《金匱·血痺虚勞病》“嬰”俱作“癭”。馬刀俠嬰,即成串生於頸傍、腋下之瘰癧。

男子脈微〔1〕弱而濇,爲無子,精氣清冷。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眶痛,一云目眩。髮落,脈極虚芤遲,爲清穀,亡血,失精。

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通,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脈沉小遲,名脱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

脈弦而大,弦則爲减,大則爲芤,减則爲寒,芤則爲虚,寒虚相搏,此名爲革。婦人則半産,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1〕微 《金匱·血痺虚勞病》作“浮”,可參。

按:

本篇出自《金匱·血痺虚勞病脈證并治》。由於血痺與虚勞兩病都與氣血虚弱有關,故合爲一篇討論。而重點是討論虚勞。

血痺由血氣不足,感受風邪,血行濇滯,陽氣痺阻所致。其證以肢體局部麻痺不仁爲主。治宜調和營衛,通陽行痺。邪入尚淺者,用針刺導引陽氣即可;邪入較深者,必須内服黄耆桂枝五物湯以通陽除痺。而臨床上常針藥并施,以提高療效。

虚勞是因虚致損,積損成勞。其總的病機無非是五臟陰陽氣血虚衰。對五臟虚損,特别重視脾腎,蓋腎爲先天,是元陽真陰所寄;脾爲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腎之不足,乃虚勞之根本。補益脾腎,爲虚勞治本之法。補益法爲治療虚勞之大法,但亦要注意有無虚中挾實的情况,如有,則應在强調扶正的同時,又注重袪邪,使邪去正復,而收良效。

平消渴小便利淋脈證第七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消渴病及小便淋濇證的病因病機、脈證表現及其治療。

師曰:厥陰之爲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即吐〔1〕,下之不肯止〔2〕。

寸口脈浮而遲,浮則爲虚,遲則爲勞。虚則衛氣不足,遲〔3〕則榮氣竭。

趺陽脈浮而數,浮則爲氣,數則消穀而緊。《要略》緊作大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則緊,《要略》作堅。緊數相搏,則爲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圓主之。

〔1〕食即吐 《傷寒》卷六第十二作“食則吐蚘”四字,可參。

〔2〕不肯止 《傷寒》卷六第十二作“利不止”,可參。

〔3〕遲 《金匱·消渴小便利淋病》作“勞”,可參。

師曰:熱在一作結。下焦則溺血,亦令人淋閉不通。淋之爲病,小便如粟狀,少腹弦急,痛引臍中。

寸口脈細而數,數則爲熱,細則爲寒。數爲强吐。

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則消穀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則數。

少陰脈數,婦人則陰中生瘡,男子則氣淋。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必便血。

按:

本篇出自《傷寒·辨厥陰病脈證并治》和《金匱·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因消渴病與淋證均有小便的改變,故合爲一篇討論。篇題中雖有“小便利”之名,但無專門條文論述。

本篇所論之消渴,以雜病消渴爲主,以厥陰病熱時的口渴作爲對比説明。文中主要論述了消穀引食的中消證和小便反多,多飲多尿的下消證。

本篇所論的淋證,有熱結下焦而溺血的血淋,有小便如粟狀的石淋,有少陰脈數的氣淋。同時,指出淋證不可發汗的禁忌。

平水氣黄汗氣分脈證第八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水氣病的原因、病機、辨證及治療。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其人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没指,不惡風,其腹如鼓,如鼓,一作如故不滿〔1〕。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黄汗,其脈沉遲,身體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1〕不滿 黄本、周本此二字俱作正文。

脈浮而洪,浮則爲風,洪則爲氣,風氣相搏,風强則爲癮疹,身體爲癢,癢爲泄風,久爲痂癩;氣强則爲水,難以俛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虚,此爲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爲黄汗。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 視人之目裹〔1〕上微擁,如〔2〕新卧起狀,其頸脈動,時時欬,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而反不痛,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爲風水。惡寒者,此爲極虚,發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爲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眠,此爲黄汗,痛在骨節。欬而喘,不渴者,此爲脾脹,其形如腫,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風水,其脈浮,浮爲在表,其人能食,頭痛汗出,表無他病,病者言但下重,故從腰以上爲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防己黄耆湯主之。 一云: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黄耆湯主之。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而無大熱者,越婢湯主之。

〔1〕目裹 周本、朱本俱作“目窠”。目裹,與“目窠”同,即眼胞。

〔2〕如 《金匱·水氣病脈證并治》此下有“蠶”字,可參。

師曰:裹水〔1〕者,一身面目紅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湯主之。一云:皮水,其脈沉,頭面浮腫,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亡津液,故令渴也。

皮水之爲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2〕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1〕裹水 錢本、黄本、周本、朱本俱作“裹水”,可參。裹水,即此後所言之皮水。

〔2〕聶聶 《集韻》卷十葉:“聶,與揲同,揲揲,動貌。”

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則胸滿短氣。

趺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穀,一作消渴。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熱,遲脈潛,熱潛相搏,名曰沉。趺陽脈浮而數,浮脈熱,數脈止,熱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絡脈虚,伏則小便難,虚難相搏,水走皮膚,則爲水矣。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則惡寒,水不沾流〔1〕,走在腸間。

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爲痛,沉則爲水,小便即難。師曰:脈得諸沉者,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2〕者,死。

〔1〕水不沾流 謂水液不能隨氣運行輸布全身。沾,輸布也。

〔2〕脈出 指脈浮大無根,上有而下絶。尤怡《金匱要略心典》注:“出與浮迥異,浮者盛於上而弱於下;出則上有而下絶無也。”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絶者,有水,可下之。

問曰: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陰〔1〕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水之爲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爲風,無水虚脹者爲氣。水發其汗即已。沉者與附子麻黄湯,浮者與杏子湯。

〔1〕陰 原作“因”,文義不屬,據吳本、錢本、黄本、周本、朱本改。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卧,煩而躁,其陰大腫。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脇下腹中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一云大便反堅。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爲水,遲則爲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則鶩〔1〕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2〕,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爲血,血不利則爲水,名曰血分。一云水分。

問曰:病者苦〔3〕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師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欬喘,審〔4〕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爲水,緊爲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5〕,始時當〔6〕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榮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緊〔7〕氣上衝,喉咽塞噎,脇下急痛。醫以爲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虚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圓下水,當時如少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脇苦〔8〕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欬喘逆。當先攻擊衝氣,令止,乃治欬,欬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1〕鶩 原作“騖”,文義不屬,據廣本、黄本、周本改,與《金匱·水氣病》合。

〔2〕卑 衰弱也。《國語·周語上》:“王室其將卑乎。”

〔3〕苦 原作“若”,文義不屬,據朱本改。與《金匱·水氣病》合。

〔4〕審 確實之謂。《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吾王審出乎?”

〔5〕關元 此泛指下焦。

〔6〕當 黄本、周本、朱本俱作“尚”,可參。

〔7〕緊 周本及《金匱·水氣病》俱作“腎”,義勝。

〔8〕苦 急也。 《廣雅·釋詁》:“苦,急也。”

黄汗之病,身體洪腫,一作重。發熱,汗出而渴,而渴,一作不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蘗汁,其脈自沉。

問曰:黄汗之病從可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黄耆芍藥桂枝苦酒湯主之。

黄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勞〔1〕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則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寬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爲黄汗,桂枝加黄耆湯主之。

〔1〕勞 黄本、周本、朱本俱作“榮”,可參。

寸口脈遲而濇,遲則爲寒,濇爲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爲氣,遲則爲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脇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則身冷,陰氣不通則骨疼;陽前通〔1〕則惡寒,陰前通〔2〕則痺不仁。 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3〕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虚則遺溺,名曰氣分。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4〕,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黄細辛附子湯主之〔5〕。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實术湯主之。

〔1〕陽前通 錢本、黄本、周本、朱本俱作“陽氣前通”四字。前,古文寫作“”。 《説文·刀部》:“,齊斷也。”段注:“其始前爲刀名,因爲斷物之名,斷物必齊。”此言陽氣斷絶流通。

〔2〕陰前通 錢本、黄本、周本、朱本俱作“陰氣前通”四字。此言陰氣斷絶流通。

〔3〕大氣 此指膻中之宗氣。《素問·氣穴論》:“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張志聰注:“大氣,宗氣也。”

〔4〕旋杯 圓杯也。旋,圓也。

〔5〕之 黄本、周本、朱本此下有“或枳實术湯主之”七字,可參。

按:

本篇出自《金匱·水氣病脈證并治》。水氣病根據不同的病因及臨床表現,有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等類型;根據水氣病與五臟的關係,又有肝水、心水、肺水、脾水、腎水之分。這是從不同角度對水氣病的二種分類方法,而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内在聯繫,辨證時應該相互參合。

至於水氣病的治療,篇中提出了發汗、利小便和逐水等法,與《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出的開鬼門、潔净腑和去菀陳莝的治療法則相符合。但這些方法均以袪邪爲主,對陽水、實證用之較宜。如爲陰水、虚證,又當採用温運脾腎之法。

黄汗主要由外濕侵襲,表陽被鬱,濕熱蒸於營分,水液溢於肌膚所致。治當宣達陽氣、袪除水濕。如周身汗出,表氣已虚,用耆芍桂酒湯;如汗出不透,僅見腰以上有汗者,用桂枝加黄耆湯。可根據病情酌配茵陳、山梔、黄蘗、赤茯苓、木通之類。

氣分病由陽虚不運,寒氣凝滯,水飲痞結所致者,治宜温經通陽散寒,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黄附子細辛湯方;如因脾虚氣滯、水氣痞結者,則當用健脾運水、行氣散結,宜枳术湯。

平黄疸寒熱瘧脈證第九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黄疸、瘧證兩種疾病的脈證表現、預後及其治療。

凡黄候,其寸口脈近掌無脈,口鼻冷,并不可治。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黄。

腹滿,舌〔1〕痿黄,躁不得睡,屬黄家。

師曰:病黄疸,發熱煩喘,胸滿口躁者,以發病時,火劫其汗,兩熱所〔2〕得。然黄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黄,肚熱,熱在裏,當下之。

師曰:黄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爲期〔3〕,治之十日以上爲差,反劇爲難治。

又曰: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發於陰部〔4〕,其人必嘔;發於陽部〔5〕,其人振寒發熱也。

師曰: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耆湯。又男子黄,小便自利,當與小建中湯。

黄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爲表和裏實。當下之,宜大黄黄蘗梔子芒消湯〔6〕。

黄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

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

酒黄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熱,欲嘔〔7〕者,吐之即愈。

酒疸,黄色,心下結熱〔8〕而煩。

酒疸,下之,久久爲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虀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黄,故知之。

〔1〕舌 徐彬《金匱要略論注》作“身”,疑是。

〔2〕所 周本作“相”,可參。

〔3〕十八日爲期 黄爲土色,黄疸爲脾土之病。土無定位,旺於四季之末各十八日,故“當以十八日爲期”。尤怡《金匱要略心典》注:“土無定位,寄王於四季之末各十八日。黄者,土氣也,内傷於脾,故即以土之數,爲黄病之期。蓋謂十八日脾氣至,而虚者當腹,即實者亦當通也。”

〔4〕陰部 指病在裏。尤怡《金匱要略心典》注:“陰部者,裏之臟腑,關於氣,故嘔。”

〔5〕陽部 此指病在表。尤怡《金匱要略心典》注:“陽部者,表之軀壳,屬於形,故振寒而發熱。”

〔6〕大黄黄蘗梔子芒消湯 《金匱·黄疸病》作“大黄消石湯”,可參。

〔7〕嘔 黄本、周本俱作“吐”,可參。

〔8〕熱 錢本、黄本、周本、朱本俱作“實”可參。

寸口脈微而弱,微則惡寒,弱則發熱。當發不發,骨節疼痛;當煩不煩,而極汗出。趺陽脈緩而遲,胃氣反强。少陰脈微,微則傷精,陰氣寒冷,少陰不足。穀氣反强,飽則煩滿,滿則發熱,客熱消穀,發已復〔1〕飢,熱則腹滿,微則傷精,穀强則瘦,名曰穀寒熱。

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者,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師曰: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爲風,緩則爲痹。痺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黄,瘀熱以行。

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爲熱,熱則消穀;緊則爲寒,食即滿〔2〕也。尺脈浮爲傷腎,趺陽脈緊爲傷脾。風寒相搏,食穀則眩,穀氣不消,胃中苦〔3〕濁,濁氣下〔4〕流,小便不通,陰被〔5〕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黄,名曰穀疸。

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則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

黄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爲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黄,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1〕復 周本作“腹”,可參。

〔2〕滿 周本此上有“腹”字;《金匱·黄疸病》此上有“爲”字,可參。

〔3〕苦 傷也。《吕氏春秋·遇合》:“自苦而居海上。”高誘注:“苦,傷也。”

〔4〕下 周本作“不”,可參。

〔5〕被 遭受也。《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夫瘧脈自弦也,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可温藥,若脈緊數〔1〕者,可發汗,針灸之。浮大者,吐之。脈弦數者,風發〔2〕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瘧病結爲癥瘕,名曰瘧母,鼈甲煎圓主之。

瘧但見熱者,温瘧也,其脈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朝發暮解,暮發朝解,名曰温瘧,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瘧多寒者,牝瘧〔3〕也,蜀漆散主之。

〔1〕緊數 《金匱·瘧病》作“弦緊”,可參。

〔2〕風發 《外臺》卷五療瘧方作“風疾”,可參。

〔3〕牝瘧 原作“牡瘧”。多寒者當爲牝瘧,據《外臺》卷五牝瘧方引《傷寒論》文改。

按:

本篇出自《金匱》“黄疸病脈證并治”與“瘧病脈證并治”兩篇。黄疸以目黄、身黄、溺黄爲主證。本篇重點討論穀疸、酒疸、女勞疸、穀疸主證是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煩不安。酒疸主證是心中懊憹或熱痛,但穀疸熱甚於内者,亦可出現這些症狀;女勞疸主證是日晡發熱,而反惡寒,膀胱急,小便自利,額上黑,足下熱,大便黑,時溏。後世對黄疸一般多概括爲陰黄、陽黄兩大類,又根據陽黄濕熱偏盛之不同,分爲濕勝、熱勝、濕熱兩盛三種,更有利於臨床辨證施治。至於黄疸之治法,本篇根據不同類型採用不同的方法,對後世臨床頗有借鑒與啟發。

本篇指出弦是瘧病的主脈,根據其兼脈的不同,可判斷瘧邪有偏於表、裏、寒、熱和在上、在下的不同,因而治法有汗、吐、下、温、清等之異。爲瘧病的辨證論治確立了基本原則。本篇論瘧主要討論了温瘧、牝瘧、瘧母的主證及治療。其中以鱉甲煎丸治療瘧母之法,一直得到廣泛應用。

平胸痹心痛短氣賁豚脈證第十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胸痹、心痛、賁豚的病因病機、脈證表現及治療。

師曰:夫脈當取太過與不及,陽微陰弦,則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虚也。今陽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脈陰弦故也。

胸痹之病,喘息欬唾,胸背〔1〕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者,栝樓薤白白酒湯主之。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1〕背 黄本、周本、朱本俱作“痹”,可參。

賁豚病者,從少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時欲死復止〔1〕皆從驚得。其氣上衝,胸腹痛,及往來寒熱,賁豚湯主之。

師曰:病有賁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2〕,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

〔1〕止 《金匱·賁豚氣病脈證治》此上有“還”字,可參。

〔2〕火邪 此指誤用温針、艾灸、火熏等療法引起的病變。《傷寒論·太陽篇》:“太陽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名曰火邪。”

按:

本篇前三條出自《金匱·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篇名雖列三種病證,而實則叙胸痹與心痛兩種,短氣僅是其中的一種症狀。本篇所論的胸痹、心痛,從部位上看,疼痛在心窩部以上者,爲胸痹;疼痛正當心窩部者,爲心痛。然二者常可相併發生。條文中常將二者相提并論。此二病證的病因皆爲上焦陽虚,下焦陰盛,陰乘陽位所致。故治療原則均以通陽散寒爲主,胸痺重在通陽宣痺;心痛重在散寒止痛。

本篇後二條出自《金匱·賁豚氣病脈證治》。賁豚氣的特徵爲發作時氣從少腹上衝咽喉,痛苦欲死,以後衝氣漸漸平復。其發病原因,文中僅指出由驚恐得之,然據《金匱》所載,仍有從發汗後復感寒邪,或内有水飲而誤汗傷陽得之者,其治法亦各有不同,本書俱略而未載。

平腹滿寒疝宿食脈證第十一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腹滿、寒疝、宿食三種病證的脈證表現、辨證要點及其治療。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下部閉塞,大便難,兩胠一云脚。疼痛,此虚寒從下上也,當以温藥服之。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爲虚,痛者爲實,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腹滿時减,减復如故,此爲寒,當與温藥。

趺陽脈緊而浮,緊則爲痛,浮則爲虚,虚則腸鳴,緊則堅滿。

脈雙弦〔1〕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下之。

病腹中滿,痛爲實,當下之。

腹滿不减,减不足言,當下之〔2〕。

病腹滿,發熱數十〔3〕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樸三物湯〔4〕主之。

腹滿痛,厚樸七物湯主之。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爲寒,緩即爲氣,氣寒相搏,轉絞而痛。

寸口脈遲而濇,遲爲寒,濇爲無血。

〔1〕雙弦 《金匱·腹滿寒疝宿食病》作“緊大”,可參。

〔2〕之 《金匱·腹滿寒疝宿食病》此下有“宜大承氣湯”五字,可參。

〔3〕數十 周本作“十數”,義長,疑誤倒。

〔4〕厚樸三物湯 《金匱·腹滿寒疝宿食病》作“厚樸七物湯”,可參。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

中寒,其人下利,以裏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作痛。

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穀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衝。不衝者,心下則痞。

寸口脈弦者,則脇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

寸口脈浮而滑,頭中痛。趺陽脈緩而遲,緩則爲寒,遲則爲虚,虚寒相搏,則欲食温,假令食冷,則咽痛。

寸口脈微,尺中緊而濇,緊則爲寒,微則爲虚,濇則血不足,故知發汗而復下之也。緊在中央,知寒尚在,此本寒氣,何爲發汗復下之耶?

夫脈浮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脇下偏痛,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温藥下之,宜大黄附子湯。

寸口〔1〕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則惡寒;緊則不欲食,弦緊相搏,則爲寒疝。

趺陽脈浮而遲,浮則爲風虚,遲則爲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2〕汗出,手足厥寒,其脈沉弦〔3〕者,大烏頭湯主之。

〔1〕寸口 《金匱·腹滿寒疝宿食病》作“腹痛”,可參。

〔2〕白 宛本、錢本等俱作“自”。

〔3〕弦 《金匱·腹滿寒疝宿食病》作“緊”,可參。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師曰: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濇,尺中亦微而濇,故知有宿食。

寸口脈緊如轉索,左右無常者,有宿食。

寸口脈緊,即頭風寒,或腹中有宿食不化。

脈滑而數者,實也,有宿食,當下之〔1〕。

下利,不欲飲食者,有宿食,當下之〔2〕。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

宿食在上管,當吐之〔3〕。

〔1〕當下之 《金匱·腹滿寒疝宿食病》作“下之愈,宜大承氣湯”八字,可參。

〔2〕之 《金匱·腹滿寒疝宿食病》此下有“宜大承氣湯”五字,可參。

〔3〕之 《金匱·腹滿寒疝宿食病》此下有“宜瓜蒂散”四字,可參。

按:

本篇出自《金匱·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因腹滿、寒疝、宿食皆與胃腸有關,故將此三病合爲一篇討論。

腹滿,多屬脾胃病變。凡熱證、實證,多由胃腸腑實所致;虚證、寒證,多與脾、肝、腎臟氣虚弱有關。其辨證要點是:拒按爲實,喜按爲虚;舌苔黄燥爲熱,白滑爲寒;腹滿不减,爲有形之積,多屬實熱;腹滿時减,爲無形之氣,多屬虚寒。治療上,凡虚寒者,宜温補;屬實熱者,宜攻下;寒實内結者,宜温下。

寒疝之主證是發作性腹部劇痛,多由陰寒内盛所致。本病發作時常見繞臍急痛、汗出肢冷。治以散寒破結止痛爲主,宜大烏頭湯。

宿食是飲食積滯於胃腸所致。本篇指出宿食在上當用吐法,在下當用下法。後世在此基礎上,又創立了消導一法。

平五臟積聚脈證第十二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了五臟積聚的主證、脈象及診斷要領。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繫氣〔1〕,繫,一作穀。 下同。 何謂也?師曰: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病移,爲可治;繫氣者,脇下痛,按之則愈,愈復發爲繫氣。夫病已愈,不得復發,今病得發,即爲繫氣也。

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細,一作結。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傍;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積在氣街〔2〕。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出在右,積在右;脈兩出〔3〕,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

〔1〕繫氣 繫,疑爲“穀”字之訛。《金匱·五臟風寒積聚病》作“氣”。劉盼遂《論衡集解》:“穀作,乃漢以來别字。”

〔2〕氣街 原作“氣銜”,文義不屬,據周本、朱本改。又,《金匱·五臟風寒積聚病》作:“氣衝”,可參。

〔3〕脈兩出 謂沉細之脈於左右手三部脈同時出現。尤怡《金匱要略心典》注:“以中央有積,其氣不能分布左右,故脈之見於兩手者俱沉細而不起也。”

診得肺積,脈浮而毛,按之辟易,脇下氣逆,背相引痛,少氣,善忘,目瞑,皮膚寒,秋差夏劇,主皮中時痛,如蝨緣之狀,甚者如針刺,時癢,其色白。

診得心積,脈沉而芤,上下無常處,病胸滿,悸,腹中熱,面赤,嗌乾,心煩,掌中熱,甚即唾血,主身瘈瘲,主血厥,夏差冬劇,其色赤。

診得脾積,脈浮大而長,飢則减,飽則見,起與穀爭减,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見於外,腹滿,嘔,泄,腸鳴,四肢重,足脛腫,厥不能卧〔1〕,是主肌肉損,其色黄。

診得肝積,脈弦而細,兩脇下痛,邪走心下,足腫寒,脇痛引少腹,男子積疝,女子瘕淋,身無膏澤,喜轉筋,爪甲枯黑,春差秋劇,其色青。

診得腎積,脈沉而急,苦脊與腰相引痛,飢則見,飽則减,少腹裏急,口乾,咽腫傷爛,目,骨中寒,主髓厥,善忘,其色黑。

〔1〕卧 周本、朱本此下俱有“起”字,可參。

寸口脈沉而横者,脇下及腹中有横積痛,其脈弦,腹中急痛,腰背痛相引,腹中有寒,疝瘕。脈弦緊而微細者,癥也。夫寒痺、癥瘕、積聚之脈,皆弦緊。若在心下,即寸弦緊;在胃管,即關弦緊;在臍下,即尺弦緊。一曰:關脈弦長,有積在臍左右上下也。

又脈癥法,左手脈横,癥在左,右手脈横,癥在右;脈頭大者,在上;頭小者,在下。

又法:横〔1〕脈見左,積在右;見右,積在左。 偏得洪實而滑,亦爲積。弦緊亦爲積,爲寒痺,爲疝痛。内有積不見脈,難治;見一脈一作脇。相應,爲易治;諸不相應,爲不治。

左手脈大,右手脈小,上病在左脇,下病在左足;右手脈大,左手脈小,上病在右脇,下病在右足。

脈弦而伏者,腹中有癥,不可轉也,必死不治。

脈來細而沉,時直者,身有癰腫,若腹中有伏梁〔2〕。

脈來小沉而實者,胃中有積聚,不下食,食即吐。

〔1〕横 黄本、周本此下俱有小字注:“案,袁校本横作洪。”可參。

〔2〕伏梁 心下至臍部周圍有包塊或氣塊一類疾患。

按:

本篇出自《金匱·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指出積、聚、穀氣三者之區别及其鑒别診斷方法。對積聚的診脈大法作了叙述,可作爲臨床的參考。

積聚,即癥瘕之屬,《内經》、《難經》均有論述,一般以積塊固定不移爲積,積塊聚散無常、無定位爲聚。積屬臟病,聚屬腑病。在治療方面,本篇未有具體論述,可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堅者削之,客者除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的原則,按病情的新久虚實,進行辨證施治。

平驚悸衂吐下血胸滿瘀血脈證第十三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驚悸、吐衂、下血、瘀血等疾患的病理、證候、脈象、診斷及其預後。

寸口脈動而弱,動則爲驚,弱則爲悸。

趺陽脈微而浮,浮則胃氣虚,微則不能食,此恐懼之脈,憂迫所作也。驚生病者,其脈止而復來,其人目睛不轉,不能呼氣〔1〕。

寸口脈緊,趺陽脈浮〔2〕。胃氣則虚。

寸口脈緊,寒之實也。寒在上焦,胸中必滿而噫。胃氣虚者,趺陽脈浮,少陽脈緊,心下必悸。何以言之?寒水相搏,二氣相爭,是以悸。

〔1〕不轉,不能呼氣 錢本、朱本俱作“不了了”三字,連上讀。

〔2〕浮 黄本、周本、朱本俱作“虚”,可參。

脈得諸濇濡弱,爲亡血。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爲减,大則爲芤。减則爲寒,芤則爲虚。寒虚相搏,此名爲革。婦人則半産漏下,男子則亡血〔1〕。

亡血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則寒慄而振。

問曰:病衂連日不止,其脈何類?師曰:脈來輕輕在肌肉,尺中自溢,一云尺脈浮。目睛暈黄,衂必未止;暈黄去,目睛慧了,知衂今止。

師曰:從春至夏發衂者,太陽;從秋至冬發衂者,陽明。

寸口脈微弱,尺脈濇。弱則發熱,濇爲無血,其人必厥,微嘔。夫厥,當眩不眩,而反頭痛,痛爲實,下虚上實必衂也。

太陽脈而浮,必衂、吐血。

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衂也。

衂家,不可發其汗,汗出必額上促急而緊〔2〕,直視而不能眴,不得眠。

〔1〕亡血 本卷第六此下有“失精”二字,可參。

〔2〕額上促急而緊 《金匱·驚悸吐衂下血胸滿瘀血病》作“額上陷,脈緊急”,義長。

脈浮弱,手按之絶者,下血;煩欬者,必吐血。

寸口脈微而弱,氣血俱虚,男子則吐血,女子則下血。 嘔吐、汗出者,可治〔1〕。

趺陽脈微而弱,春以胃氣爲本。吐利者爲可,不者,此爲水氣,其腹必滿,小便則難。

病人身熱,脈小絶者,吐血,若下血,婦人亡經,此爲寒。脈遲者,胸上有寒,噫〔2〕氣喜唾。

脈有陰陽,趺陽、少陰脈皆微,其人不吐下,必亡血。

脈沉爲在裏,榮衛内結,胸滿,必吐血。

男子盛大,其脈陰陽微,趺陽亦微,獨少陰浮大,必便血而失精。設言淋者,當小便不利。

趺陽脈弦,必腸痔下血。

〔1〕治 原脱,據黄本、周本補。

〔2〕噫 原作“悸”,文義不屬,據錢本、周本等改。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其人但欲潄水,不欲嚥,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爲有瘀血。當汗出不出,内結亦爲瘀血。病者如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爲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下血,先見血,後見便,此近血也〔1〕;先見便,後見血,此遠血也〔2〕。

〔1〕也 《金匱·驚悸吐衂下血胸滿瘀血病》此下有“赤小豆當歸散主之”八字,可參。

〔2〕也 《金匱·驚悸吐衂下血胸滿瘀血病》此下有“黄土湯主之”五字,可參。

按:

本篇出自《金匱·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首論驚、悸證治。驚與悸常相互聯繫,都可見心跳症狀,然驚多由突受外界刺激所致,悸則多因氣血不足或寒飲凌心。驚久可致悸,虚悸亦常發驚,故驚、悸二證常并論。

本篇重點討論血證,包括吐血、衂血、下血、瘀血等,胸滿只是瘀血證有可能出現的症狀之一。根據《靈樞·營衛生會》“奪血者無汗”的理論,指出失血患者不可用汗法,若誤汗則有亡陰、亡陽的危險。并討論了吐血、衂血的預後判斷,是臨床寳貴經驗的總結,至今仍不失其指導意義。

平嘔吐噦下利脈證第十四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嘔吐、噦、下利的病因病機、脈證表現及其治療。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1〕。

趺陽脈浮者,胃氣虚,寒氣在上,暖〔2〕氣在下,二氣並爭,但出不入,其人即嘔而不得食,恐怖而死,寬緩即差。

夫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先嘔却渴者,此爲欲解;先渴却嘔者,爲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也。

問曰:病人脈數,數爲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虚,脈乃數,數爲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虚冷,故吐也。

陽緊陰數,其人食已即吐,陽浮而數亦爲吐。

寸緊尺濇,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吐止者爲下之,故不能食。設言未止者,此爲胃反,故尺爲之微濇也。

寸口脈緊而芤,緊則爲寒,芤則爲虚,虚寒相搏,脈爲陰結而遲,其人則噎。關上脈數,其人則吐。

脈弦者,虚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爲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虚。

趺陽脈微而濇,微則下利,濇則吐逆,穀不得入也。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虚,榮虚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趺陽脈浮而濇,浮則爲虚,濇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濇,其病難治。

夫吐家,脈來形狀如新卧起。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噦而腹滿,視其前後〔3〕,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1〕治 《金匱·嘔吐噦下利病》此下有“四逆湯主之”五字,可參。

〔2〕暖 原作“憂”,文義不屬,據錢本、周本等改。

〔3〕前後 此指大小便。魏荔彤《金匱要略本義》注:“視其前後,審大小便調不調也。”

夫六腑氣絶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脚縮。五臟氣絶於内者,下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其脈大者,爲未止;脈微弱數者,爲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脈滑,按之虚絶者,其人必下利。

下利,有微熱,其人渴,脈弱者,今〔1〕自愈。

下利,脈數,若微發熱,汗自出者,自愈。設脈復緊,爲未解。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濇,其人必清膿血。

下利,手足厥,無脈,灸之不温,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少陰負者,爲順也。

下利,脈數而浮〔2〕一作渴。 者,今自愈。 設不差,其人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下利後,脈絶,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温者,生;脈不還者,死。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1〕今 朱本作“令”,可參。

〔2〕浮 《金匱·嘔吐噦下利病》作“渴”,可參。

下利氣〔1〕者,當利其小便。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其臟寒者,當温〔2〕之。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

下利清穀,必鬱冒,汗出而解,其人微厥〔3〕。所以然者,其面載陽,下虚故也。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先温其裏,乃攻其表。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4〕,下乃愈。

下利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此爲病不盡,當復下之。

下利而譫語者,爲有燥屎也,宜下之。

下利而復痛滿,爲寒實,當下之。

下利,腹中堅者,當下之。

下利後更煩,按其心下濡者,爲虚煩也。

下利後,脈三部皆平,按其心下堅者,可下之。

下利,脈浮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當温之。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胃中寒實,而下利不止者,死。

夫風寒下者,不可下之。下之後,心下堅痛。脈遲者,爲寒,但當温之。脈沉緊,下之亦然。脈大浮弦,下之當已。

〔1〕氣 黄本、周本等俱作“熱”,可參。

〔2〕温 原作“下”,於義不屬,據黄本、周本等改。

〔3〕其人微厥 《金匱·嘔吐噦下利病》作“病人必微熱”五字,可參。

〔4〕去 《集韻》卷五:“去,藏也。”

按:

本篇出自《金匱·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嘔吐、噦、下利都是脾胃疾病,故合爲一篇討論。

嘔吐、噦雖有寒熱虚實之不同,但其總的病機不外是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故和胃降逆爲治療大法。具體方法很多,有直接止嘔止噦,以解除臨床症狀爲目的;有通過治療發病原因,使病根去而嘔吐、噦自然消除者;亦有雖嘔而不應止嘔者,如“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便是。説明審因論治、具體情况具體分析的重要性。對臨床頗具指導意義。

下利,包括泄瀉和痢疾。分爲實滯、濕熱、虚寒三種。證屬實熱内積者,以承氣湯爲主,通腑泄熱,實滯去而利自止;如熱而不實,裏急後重者,以白頭翁湯主之,清熱止痢;證屬虚寒者,以温中囬陽爲主,用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

平肺痿肺癰欬逆上氣淡飲脈證第十五

提要:

本篇論述肺痿、肺癰、欬逆上氣、痰飲等病的病因病機、脈證表現及其治療。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欬爲肺痿。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數〔1〕被駃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寸口脈不出,而反發汗,陽脈早索〔2〕,陰脈不濇,三焦踟蹰〔3〕,入而不出。陰脈不濇,身體反冷,其内反煩,多唾〔4〕,唇燥,小便反難,此爲肺痿,傷於津液。便如爛瓜,亦如豚腦,但坐〔5〕發汗故也。

肺痿,其人欲欬不得欬,欬則出乾沫,久久,小便不利,甚則脈浮弱。

肺痿,吐涎沫而不欬者,其人不渴,必遺溺,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也。此爲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温其臟〔6〕。師曰:肺痿欬唾,咽燥欲飲水者,自愈。自張口者,短氣也。

欬而口中自有津液,舌上胎滑,此爲浮寒,非肺痿也。

問曰:寸口脈數,其人欬,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也?師曰:此爲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欬則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爲肺癰。

欬唾膿血,脈數虚者,爲肺痿;脈數實者,爲肺癰。

〔1〕數 《金匱·肺痿肺癰欬嗽上氣病》作“又”,可參。

〔2〕索 《廣韻》卷五:“索,散也。”

〔3〕踟蹰(chí chú持除) 徘徊不進也。此有遲緩之意。

〔4〕唾 黄本、周本等俱作“吐”,可參。

〔5〕坐 由於。杜牧《山行》詩:“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6〕以温其臟 《金匱·肺痿肺癰欬嗽上氣病》作“以温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十二字,可參。

問曰:病欬逆,脈之何以知此爲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後竟吐膿死,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爲風,數則爲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過於榮,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於肺,其人則欬,口乾,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爲凝滯,畜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欬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粳米粥者,爲肺癰,桔梗湯主之。

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1〕清涕出,不聞香臭〔2〕酸辛,欬逆上氣,喘鳴迫寒,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寸口脈數,趺陽脈緊,寒熱相搏,故振寒而欬。趺陽脈浮緩,胃氣如經,此爲肺癰。

問曰:振寒發熱,寸口脈滑而數,其人飲食起居如故,此爲癰腫病。醫反不知,而以傷寒治之,應不愈也。何以知有膿?膿之所在,何以别知其處?師曰:假令膿在胸中者,爲肺癰。其人脈數,欬唾有膿血。設膿未成,其脈自緊數。緊去但數,膿爲已成也。

〔1〕塞 原作“寒”,文義不屬,據宛本、錢本等改。

〔2〕臭 原作“鼻”,文義不屬,據廣本、周本等改。

夫病吐血、喘欬上氣,其脈數,有熱,不得卧者,死。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上氣躁而喘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一云:欬而上氣,肺脹,其脈沉,心下有水氣也。《要略》、《千金》、《外臺》沉作浮。

夫酒客〔1〕欬者,必致吐血,此坐極飲過度所致也。

欬家,脈弦爲有水,可與十棗湯下之。欬而脈浮,其人不欬〔2〕不食,如是四十日乃已。一云三十日。欬而時發熱,脈卒弦者,非虚也,此爲胸中寒實所致也。當吐之。欬家,其脈弦,欲行吐藥,當相人强弱,而無熱乃可吐之。其脈沉者,不可發汗。久欬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不可治。其脈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1〕客 周本、朱本俱作“家”,可參。

〔2〕欬 周本作“渴”,義長。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淡飲,一云留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問曰:四飲何以爲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淡飲。飲後水流在脇下,欬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痛,謂之溢飲。欬逆倚息,短氣不得卧,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留飲者,脇下痛引缺盆,欬嗽轉甚。一云輒已。

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其脈沉者,有留飲。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大如手。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者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爲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病淡飲者,當以温藥和之。

心下有淡飲,胸脇支滿,目眩,甘草草一作遂。湯主之〔1〕。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小青龍湯主之〔2〕。

支飲,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氣,其脈平也。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嘔家本渴,渴者爲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夫有支飲家,欬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可與十棗湯。

〔1〕甘草湯主之 《金匱·痰飲欬嗽病》作“苓桂术甘湯主之”,可參。

〔2〕小青龍湯主之 《金匱·痰飲欬嗽病》作“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可參。

膈上之病〔1〕,滿喘欬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目泣自出,一作目眩。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心下水停,甚者則悸,微者短氣。

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喜虚。脈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但喜喘短氣。

病人一臂不隨〔2〕,時復轉移在一臂,其脈沉細,非風也,必有飲在上焦。其脈虚者爲微勞,榮衛氣不同故也,久久自差。一云冬自差。

腹滿,口苦〔3〕乾燥,此腸間有水氣也。防己椒目葶藶大黄圓主之。

假令瘦人臍下悸,吐涎沫而癲眩者,水也,五苓散主之。

先渴却嘔,爲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脾,少氣身重;水在肝,脇下支滿,嚏而痛;水在腎,心下悸。

〔1〕之病 《金匱·痰飲欬嗽病》作“病痰”,可參。

〔2〕隨 錢本、周本等俱作“遂”,可參。

〔3〕苦 周本作“舌”,可參。

按:

本篇出自《金匱》的“肺痿肺癰欬嗽上氣病脈證并治”和“痰飲欬嗽病脈證并治”。肺痿、肺癰、咳逆上氣、痰飲等疾患,其病變皆以肺爲主,故合爲一篇討論。

肺痿多屬虚證,有虚熱、虚寒之不同。虚熱肺痿由肺陰虧虚,上焦有熱,損傷肺津所致;以欬嗽濁唾涎沫、脈虚數爲主證;治宜甘寒養陰、清熱補虚。虚寒肺痿由肺氣虚寒,治節不行,上虚不能治下所致,以吐涎沫而不欬,遺尿,小便數,頭眩,多涎唾爲主證;治宜温肺復氣。

肺癰由感受風熱邪毒所致,一般可分爲三期:初起有表證者,治宜辛凉解表;初期不解,風熱舍肺,熱傷血脈,邪毒壅結爲癰,治宜清熱解毒、化瘀袪痰;癰破膿潰,爲潰膿期,以欬吐大量膿痰,狀如米粥,腥臭異常,或吐膿血,脈滑數爲主證,治宜排膿解毒。

欬逆上氣可見於肺痿、肺癰病中,亦可單獨出現。本篇主要是討論由水飲内停和胸中寒實所致之欬喘。然本證有寒熱虚實之别,臨證宜詳加辨析。

痰飲之成,有因脾陽不運者,有因肺失通調者,有因腎虚不主水者,三者亦常可相互影響、相因爲病。根據水飲停聚部位之不同,分爲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四類。痰飲病在腸胃,懸飲病在脇下,溢飲外溢肌膚,支飲病在胸膈間。但四者不能截然劃分,往往可互相影響。其治療大法,“當以温藥和之”。因飲爲陰邪,非陽不化,非運不行。但這僅是一般而論,至於具體治法,有從本的,宜健脾温腎;有從標的,可發汗、逐水、利小便。總之,飲病多爲本虚標實之證,在治法上不論是調理脾腎,或是行消開導,總宜分清表裏寒熱虚實,如此才能曲應病情,療效顯著。

平癰腫腸癰金瘡侵淫脈證第十六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癰腫、腸癰、金瘡、浸淫瘡的脈證表現和治療。

脈數,身無熱,内有癰也。 一云:腹無積聚,身體(一本作無)熱,脈數,此爲腸有膿,薏苡附子敗醬湯主之〔1〕。

諸浮數脈,應當發熱,而反洒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

脈微而遲,必發熱;弱而數,爲振寒,當發癰腫。

脈浮而數,身體無熱,其形嘿嘿,胸中微躁,一作胃中微燥。不知痛之所在,此人當發癰腫。

〔1〕薏苡附子敗醬湯主之 黄本、周本等此九字俱作大字正文,可參。

脈滑而數,數則爲熱,滑則爲實;滑則主榮,數則主衛,榮衛相逢,則結爲癰。熱之所過,則爲膿也。

師曰:諸癰腫欲知有膿與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爲有膿,不熱者爲無膿。

問曰:官羽林〔1〕婦病,醫脈之,何以知婦人腸中有膿,爲下之則愈?師曰:寸口脈滑而數,滑則爲實,數則爲熱;滑則爲榮,數則爲衛。衛數下降,榮滑上昇,榮衛相干,血爲濁敗,少腹痞堅,小便或濇,或時汗出,或復惡寒,膿爲已成。設脈遲緊,聚爲瘀血,血下〔2〕則愈。

〔1〕羽林 亦名羽林騎,屬光禄勛,爲帝王之護衛,長官有羽林中郎將及羽林郎。

〔2〕血下 錢本、周本等俱作“下之”,可參。

腸癰之爲病,其身體甲錯,腹皮一作支。急,按之濡,如腫狀。

腸癰者,少腹腫〔1〕,按之則痛,小便數如淋〔2〕,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湯主之。

〔1〕腫 《金匱·瘡癰腸癰浸淫病》此下有“痞”字,可參。

〔2〕小便數如淋 《金匱·瘡癰腸癰浸淫病》作“如淋,小便自調”六字,可參。

問口:寸口脈微〔1〕而濇,法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瘡,被刀器所傷,亡血故也。

侵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

〔1〕微 《金匱·瘡癰腸癰浸淫病》此上有“浮”字,可參。

按:

本篇出自《金匱·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篇中指出從脈證表現來判斷癰腫發生的方法,并運用按診,從熱與不熱,來鑒别有膿無膿。而腸癰則從少腹的痞硬與濡軟、發熱與無熱、脈遲緊與洪數等,來判斷其是否成膿。如膿未成或已成未潰而證屬實熱者,可用大黄牡丹湯治之;膿已成而體虚者,可用薏苡附子敗醬湯治之。實踐證明,此兩方都是臨床有效的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