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

經曰: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風府者,督脈穴,入項髮際一寸。太陽之脈,連於風府,太陽受風,則腦痛而為腦風也。濯首曰沐,沐則腠開風客,乃為首風。風傷衛則汗出而惡風,風為陽邪,故先風一日則病發,先甚者亦先衰,故至其風日則病少愈也。頭痛數歲不已……當犯大寒,內至骨髓,髓以腦為主,腦逆故頭痛,齒亦痛,名曰厥逆。髓以腦為主者,諸髓皆屬於腦也。大寒入髓則腦痛,其邪深,故數歲不已。髓為骨之充,齒者骨之餘也,故頭痛齒亦痛。是邪逆於上,故名厥逆。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頭痛,巨陽病也。太陽之脈交巔上。其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故直行者,從巔入絡腦。下虛,少陰腎虛也;上實,巨陽膀胱實也。腎虛不能攝巨陽之氣,故虛邪上行而為頭痛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耳者,腎之外候,腎氣虛故耳鳴也。九竅不利者,氣虛不能達也。腸胃者,衝門之道路,氣之所以往來者也。氣虛則不能上升於巔頂,故頭痛。頭痛甚則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三陽受邪,伏而不去,久則陽氣敗絕,故手足之寒上至於節也。

愚按:經之論頭痛,風也、緣也、虛也。運氣論頭痛十條,傷寒論頭痛一條,皆六氣相侵,為真氣相搏,經氣逆上,干於清道,不得運行,壅遏而痛也。

頭為天象,六腑清陽之氣,五臟精華之血,皆會於此。故天氣六淫之邪,人氣五賊之變,皆能相害。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經絡,與氣相薄,鬱而成熱,脈滿而痛。若邪氣稽留,脈滿而氣血亂,則痛乃甚,此實痛也。寒濕所侵,真氣虛弱,雖不相薄成熱,然邪客於脈外,則血泣脈寒,捲縮緊急,外引小絡而痛,得溫則痛止,此虛痛也。

因風痛者,抽掣惡風;因熱痛者,煩心惡熱;因濕痛者,頭重而天陰轉甚;因痰痛者,昏重而欲吐不休;因寒痛者,絀急而惡寒戰慄;氣虛痛者,惡勞動,其脈大;血虛痛者,善驚惕,其脈芤。

頭痛自有多因,而古方每用風藥何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味之薄者,陰中之陽,自地昇天者也。在風寒濕者,固為正用,即虛與熱者亦假引經。須知新而暴者,但名頭痛;深而久者,名為頭風,頭風必害眼者,經所謂東風生於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竅,肝風動則邪害空竅也。察內外之因,分虛實之證,胸中洞然,則手到病除矣。

風濕挾熱頭痛

上壅損目及腦痛。偏正頭痛,年深不愈,並以清空膏主之,痛甚加細辛。

痰厥頭痛,太陰脈緩,清空膏去羌活、防風,加半夏、天麻。陽明頭痛,發熱惡熱而渴,白虎湯加白芷。

腎厥頭痛,即經所謂下虛上實,其脈舉之則弦,按之則堅,玉真丸、來復丹。傷食頭痛,胸滿咽酸,噫敗卵臭,惡食,雖發熱而身不痛,香砂枳朮丸。傷酒頭痛,葛花解酲湯。怒氣傷肝,沉香降氣散、蘇子降氣散。頭痛九竅不利,屬氣虛,補中益氣湯加芍藥、川芎、細辛。眉尖後近髮際曰魚尾,魚尾上次頭痛,屬血虛,四物湯加薄荷。動作頭痛,胃熱也,酒炒大黃五錢,濃茶煎服。心煩頭痛,清空膏加麥門冬、丹參。上熱頭痛,目赤下寒,足䯒為甚,大便微秘,既濟解毒湯。

偏頭痛

半邊頭痛。

左為血虛,右屬氣虛。蓖麻子五錢,去殼,大棗十五枚,去核,共搗研如泥,塗棉紙上,用箸一隻卷之,去箸納鼻中,良久取下,清涕即止。生蘿蔔汁仰臥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芎犀丸極效。

雷頭風

頭痛面起核塊,或頭中如雷鳴。

震為雷,震仰盂,用青荷葉者,象震之形與色也,清震湯。有因痰火,耳如雷鳴,熟半夏一兩,大黃煨二兩,天麻、黃芩各六錢,薄荷葉三錢,甘草三錢,水泛綠豆大,臨臥茶吞二錢,痰利為度。

真頭痛

手足青至節,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腦為髓海,受邪則死。灸百會穴,猛進大劑參、附,亦有生者。

大頭風

頭大如斗,此天行時疫也。

感天地非時之氣,甚而潰裂出膿,此客邪上焦,普濟消毒飲子。輕者名發頤,腫在兩耳前後,甘桔湯加薄荷、荊芥、鼠黏子、連翹、黃芩。

眉稜骨痛

外挾風寒,內成鬱熱,上攻頭腦,下注目睛,眉骨作痛。有屬心肝壅熱者,有風痰上攻者,有濕氣內郁者,選奇湯神效。戴元禮云:眼眶痛有二證,俱屬肝經,肝虛見光則痛,生熟地黃丸。肝經停飲,痛不可開,晝靜夜劇,導痰湯。

脈候

寸口緊急,或短,或弦,或浮,皆頭痛。浮滑為風痰,易治;短澀為虛,難治。浮弦為風,浮洪為火,細或緩為濕。

醫案

少宰蔣恬庵,頭痛如破,昏重不寧,風藥、血藥、痰藥,久治無功。余曰:尺微寸滑,腎虛水泛為痰也。地黃四錢,山藥、丹皮、澤瀉各一錢,茯苓三錢,沉香八分,日服四帖。兩頭輒減六七,更以七味丸人參湯送,五日其痛若失。

清空青 丹溪曰:東垣清空膏,諸般頭痛皆治,惟血虛頭痛,從魚尾相連者勿用。太陽厥陰巔頂痛,宜來復丹等,亦非此藥所能治。

羌活 防風(各一兩) 柴胡(七錢) 川芎(五錢) 甘草(炙,一兩半) 黃連(炒,一兩) 黃芩(三兩,一半生用,一半酒炒)

為細末,每服三錢,茶調如膏,抹在口中,少用白湯,臨臥送下。

白虎湯 見暑中。

安神丸 治鬱熱頭痛。

黃耆 羌活 黃柏(酒炒,各一兩) 防風(二錢五分) 知母(酒炒) 生地黃(酒潤) 柴胡 升麻(各五分) 炙甘草(三分) 生薑(三錢)

每服五錢,水二鍾,煎之鐘半,加蔓荊子五分、川芎三分,煎至一鍾,臨臥熱服。

透頂散 治新久偏正頭風,及夾腦風。

細辛(表白者,三莖) 瓜蒂(七個) 丁香(三粒) 糯米(七粒) 冰片 麝香(各一分半)

將冰、麝研細,將前味研勻,另自治為末,後入乳缽內,與冰、麝和勻,磁瓶密固,用一大豆許,隨患人左右搐之,良久出涎碗許則安。

大川芎丸 治風寒痰飲,偏正頭痛。

川芎(一斤) 天麻(四兩)

為末,蜜丸,每丸一錢。每服一丸,食後茶、酒下。

玉壺丸 治風痰吐逆,頭痛目眩,胸滿吐涎。

南星(生) 半夏(生,各一兩) 天麻(半兩) 白麵(三兩)

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水一碗,先煎沸,下藥煮,候藥浮即熟,漉起,生薑湯下。

玉真丸 腎虛逆上頭痛,謂之腎厥。

硫黃(二兩) 石膏(煅赤,研) 半夏(湯洗) 硝石(研,各一兩)

為末,生薑汁丸,桐子大,陰乾,每服二十丸,薑湯下。灸關元百壯。寒甚者去石膏,用鍾乳粉。

來復丹 見中風。

葛花解酲湯 見泄瀉。

沉香降氣散 治氣壅痞塞頭痛。

沉香(二錢八分) 砂仁(七錢五分) 甘草(炙,五錢五分) 香附(鹽水炒,去毛,六兩二錢半)

為極細末,每服二錢,淡薑湯下。

蘇子降氣湯 虛陽上攻,氣不升降,痰涎壅盛。

蘇子(炒) 半夏(湯泡,各二錢半) 前胡(去蘆) 甘草(炙) 厚朴(薑製) 陳皮(去白,各一錢) 當歸(去蘆,一錢半) 沉香(七分)

水二鍾,生薑三片,煎一鍾服。虛寒者加桂五分、黃耆一錢。

既濟解毒湯 治上熱,頭目赤腫而痛,煩悶不得安臥,下體寒,足胻尤甚,大便微秘。

大黃(便通者勿用) 黃連(酒炒) 黃耆(酒炒) 甘草(炙) 桔梗(各二錢) 柴胡 升麻 連翹 當歸身(各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食後服。

神芎散 治風熱上攻,頭痛鼻塞。

青黛(二錢五分) 蔓荊子 川芎(各一錢二分) 鬱金 芒硝(各一錢) 石膏(一錢三分) 細辛根(一錢) 薄荷葉(二錢) 紅豆(一粒)

為細末,搐鼻。

茶調散 治風熱上攻,頭目昏痛。

黃芩(酒浸炒,二兩) 川芎(一兩) 細茶(三錢) 白芷(五錢) 薄荷(二錢) 荊芥穗(四錢)

為細末,每服三錢,茶送下。巔頂及腦痛加細辛、藁本、蔓荊子各三錢。

菊花散 治風熱頭痛。

甘菊花(去蒂) 旋覆花(去梗) 防風 枳殼(去瓤,麵炒) 羌活 蔓荊子 石膏 甘草(炙,各一錢五分)

水二鍾,生薑五片,煎一鍾服。

芎犀丸 治偏正頭痛,鼻流臭涕,服他藥不效者,服此丸效。

川芎 硃砂(水飛) 石膏(研) 片腦(各四兩)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細辛(各二兩) 犀角 梔子(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三兩) 阿膠(炒,一兩半)

為細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茶送。

清震湯 治頭面疙瘩,或聞雷聲。

青荷葉(一個,全用) 升麻(四錢) 蒼朮(酒浸,四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黑錫丹 治真頭痛。

沉香 附子(制) 葫蘆巴 肉桂(各五錢) 茴香 破故紙 肉豆蔻 金鈴子 木香(各一兩) 黑錫 硫黃(與黑錫結砂子,各一兩)

為末,研勻,酒煮麵糊丸,桐子大,陰乾,每服五錢,空心姜鹽湯送下,一方有陽起石五錢、巴戟一兩。

普濟消毒飲子 治大頭瘟,腫甚者,宜砭刺之。

黃芩 黃連(各八分) 人參(五分) 橘紅 玄參 甘草(生,各四分) 馬屁勃 牛蒡子 板藍根 連翹 白殭蠶(炒) 升麻(各二分) 柴胡 桔梗(各五分) 薄荷(六分)

水二鍾,煎一鍾服。便秘加酒,煨大黃一錢。

選奇湯 治眉稜骨痛。

防風 羌活(各三錢) 黃芩(酒炒,一錢) 甘草(三錢,夏生冬炙)

每服三錢,水煎熱服。

生地黃丸 治肝虛頭痛,目暗。

生地黃 熟地黃(各一斤半) 甘菊(去蒂,一斤) 石斛 枳殼 防風 牛膝(各六兩) 羌活 杏仁(各四兩)

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錢,以黑豆三升,炒令煙盡,淬好酒六升,每用半鍾,食前送下。

導痰湯 治痰飲頭痛。

半夏(熟,四兩) 天南星(炮,去皮) 赤茯苓(去皮) 枳實(麩炒) 橘紅(各一兩) 甘草(炙,五錢)

每服四錢,水一鍾,姜十片,煎八分,食後服。

心腹諸痛

心痛 胃脘痛 胸痛 腹痛 少腹痛 脅痛

經曰: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瘛,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腹脹胸滿,心痛尤甚,胃心痛也。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陽明有餘,上歸於心,滑則病人疝。心痛,引少腹滿,上下無定處,溲便難者,取足厥陰。心痛,腹脹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心痛,氣短不足以息,取手太陰。心痛,引背不得息,取足少陰。兩章論心痛凡十種,皆他臟病干之而痛,非本經自病也。

愚按:《內經》之論心痛,未有不兼五臟為病者,獨詳於心而略於胸腹,舉一以例其餘也。心為君主,義不受邪,受邪則本經自病,名真心痛,必死不治。然經有云:邪在心則心痛,喜悲,時眩作,此言胞絡受邪,在腑不在勝也。又云:手少陰之脈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此言別絡受邪,在絡不在經也。其絡與腑之受邪,皆因怵惕思慮,傷神涸血,是以受如持虛。而方論復分九種:曰飲、曰食、曰熱、曰冷、曰氣、曰血、曰悸、曰蟲、曰疰,苟不能遍識病因,將何以為治耶?

胃屬濕土,列處中焦,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受氣於此。壯者邪不能幹,弱者著而為病,偏熱偏寒,水停食積,皆與真氣相搏而痛。肝木相乘為賊邪,腎寒厥逆為微邪,挾他臟而見證,當與心痛相同。但或滿或脹,或嘔吐,或不能食,或吞酸,或大便難,或瀉利面浮而黃,本病與客邪必參雜而見也。

胸痛即膈痛,其與心痛別者,心痛在歧骨陷處,胸痛則橫滿胸間也。其與胃脘痛別者,胃脘在心之下,胸痛在心之上也。經曰: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此以胸屬心也。肝虛則胸痛引背脅,肝實則胸痛不得轉側,此又以胸屬肝也。夫胸中實肺家之分野,其言心者,以心之脈從心系卻上肺也。其言肝者,以肝之脈貫膈上注肺也。

脅痛舊從肝治,不知肝固內舍胠脅,何以異於心肺內舍膺脅哉?若謂肝經所過而痛,何以異於足少陽、手心主所過而痛者哉?若謂經脈挾邪而痛,何以異於經筋所過而痛者哉?故非審色按脈,熟察各經氣變,卒不能萬舉萬當也。且左右肺肝,氣血陰陽,亦有不可盡拘,而臨證者可無詳察耶?

腹痛分為三部,臍以上痛者為太陰脾,當臍而痛者為少陰腎,少腹痛者為厥陰肝,及沖、任、大、小腸。每部各有五賊之變,七情之發,六氣之害,五運之邪,至紛至博,苟能辨氣血虛實,內傷外感,而為之調劑,無不切中病情矣。

心痛

有停飲則噁心煩悶,時吐黃水,甚則搖之作水聲,小胃丹或胃苓湯。食積及飽悶,噫氣如敗卵,得食則甚,香砂枳朮丸加神麯、莪朮。火痛忽增忽減,口渴便秘,清中湯。外受寒,內食冷,草豆蔻丸。虛寒者,歸脾湯加薑、桂、菖蒲。氣壅攻刺而痛,沉香降氣散。死血脈必澀,飲下作呃,手拈散,甚者桃仁承氣湯。心痛而煩,發熱動悸,此為虛傷,妙香散。蟲痛面上白斑,唇紅能食,或食後即痛,或痛後即能食,或口中沫出,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下半月蟲頭向下難治,先以雞肉汁,或蜜糖飲之,引蟲頭向上,隨服剪紅丸。蛔蟲齒心,痛有休止,或吐蛔蟲,蛔動則噁心嘔吐,烏梅丸、蕪荑散。鬼疰心痛,昏憒妄言,蘇合香丸。熱厥心痛,金鈴子散。寒厥心痛,朮附湯。

胃脘痛

治法與心痛相仿,但有食積,按之滿痛者,下之,大柴胡湯。虛寒者,理中湯。

胸痛

肝虛者,痛引背脅,補肝湯。肝實者,不得轉側,喜太息,柴胡疏肝湯。有痰,二陳湯加薑汁。

脅痛

左痛多留血,代抵當湯。右痛多痰氣,痰,二陳湯;氣,推氣散。左為肝邪,枳芎散。右為肝移邪於肺,推氣散。挾寒,理中湯加枳殼。死血日輕夜重,或午後熱,脈澀或芤,桃仁承氣湯,加枳殼、鱉甲。痰飲,導痰湯加白芥子。食積,有一條扛起者是也,枳朮丸加吳茱萸、黃連、神麯、山楂。肝火盛,龍薈丸。虛冷,理中湯送黑錫丹。肝脈軟,補肝湯。驚傷脅痛,桂枝散。

腹痛

(芍藥甘草湯主之。)

稼穡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方也。脈緩傷水,加桂枝、生薑;脈洪傷金,加黃芩、大棗;脈澀傷血,加當歸;脈弦傷氣,加芍藥;脈遲傷火,加乾薑。綿綿痛而無增減,欲得熱手按,及喜熱飲食,其脈遲者,寒也,香砂理中湯。冷痛,用溫藥不效,大便秘者,當微利之,藿香正氣散加官桂、木香、大黃。時痛時止,熱手按而不散,脈大而數者,熱也,大金花丸,或黃連解毒湯。暑痛,十味香薷飲。濕痛,小便不利,大便溏,脈必細緩,胃苓湯。痰痛,或眩暈,或吐冷涎,或下白積,或小便不利,或得辛辣熱湯則暫止,脈必滑,輕者二陳湯加枳殼、薑汁,重者用礞石滾痰丸。食積痛甚,大便後減,其脈弦,或沉滑,平胃散加枳實、山楂、麥芽、砂仁、木香,甚者加大黃。酒積痛,葛花解酲湯加三稜、莪朮、茵陳。氣滯必腹脹,脈沉,木香順氣散。死血作痛,痛有定在而不移,脈澀或芤,虛者,四物湯料加大黃蜜丸服。實者,桃仁承氣湯,或用丹皮、香附、穿山甲、降香、紅花、蘇木、玄胡索、當歸尾、桃仁、加童便、韭汁、酒。蟲痛,心腹懊憹,往來上下,痛有休止,或有塊耕起,腹熱善渴,面色乍膏、乍白、乍赤,吐清水者,蟲也,或雞汁吞萬應丸下之,或椒湯吞烏梅丸安之。乾霍亂一名攪腸痧,疝痛,內癰皆腹痛,各詳具本門。

愚再按:近世治痛,有以諸痛屬實,痛無補法者;有以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者;有以痛隨利減者;互相傳授,以為不易之法。不知形實病變,便閉不通者,乃為相宜;或形虛脈弱,食少便泄者,豈容混治。經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須知痛而脹閉者多實,不脹不閉者多虛;拒按者為實,可按者為虛;喜寒者多實,愛熱者多虛;飽則甚者多實,飢則甚者多虛;脈實氣粗者多實,脈虛氣少者多虛;新病年壯者多實,久病年衰者多虛;補而不效者多實,攻而愈劇者多虛。痛在經者脈多弦大,痛在臟者脈多沉微。必以望、聞、問、切,四者詳辨,則虛實灼然。實者固可通利,虛者安可通利乎?故表虛而痛者,陽不足也。非溫經不可;裡虛而痛者,陰不足也,非養營不可;上虛而痛者,以脾傷也,非補中不可;下虛而痛者,脾腎敗也,非溫補命門不可。亦泥痛無補法,則殺人慘於利器矣!

脈候

弦為痛為食,澀為痛,短數為痛,大為病久,痛甚者脈必伏。細小沉遲者生,實大浮長滑數者死,大痛而喘,人中黑者死。寸口脈弦,脅下拘急而痛,其人惡寒。

醫案

給諫章魯齋,暑月自京口歸邑,心中大痛,吳門醫者令服香薷飲,痛勢轉增。余曰:寸口弦急,痰食交結也。服香砂二陳湯,二帖,痛雖略減,困苦煩悶,更以胃苓湯加半夏二錢,大黃三錢,下黑屎數枚,痛減三四。仍以前湯用大黃四錢,下膠痰十數碗,始安。

孝廉李長蘅,吳門舟次,忽發胃脘痛,用順氣化食之劑弗效。余診之曰:脈沉而遲,客寒犯胃也。以蘇參飲加草豆蔻二錢,煎就,加生薑自然汁半碗,一服而減,二服而瘥。

縣令章生公,在南都應試時,八月初五,心口痛,甚至不能飲食。余診之,寸口澀而軟,與大劑歸脾湯,加人參三錢、官桂一錢。生公云:痛而驟補,實所不敢,得無與場期礙乎?余曰:第能信而服之,可以無礙,恐反投破氣之藥,其礙也必矣。遂服之,不逾時而痛減,更進一劑,連飲獨參湯兩日而愈,場事獲竣。

海上太學喬憲卿,鬱怒之餘,胸腹脹痛,先服消痰疏氣化食之劑不效,服大黃下之不效,更以人參補之,又不效,迎余診之,脈弦而數,此內有鬱熱,為寒涼飲食,壅之而痛,用黃連三錢,梔子一錢五分,橘紅、白蔻各二錢,鉤藤、木香各八分,官桂二錢,煎成,加薑汁半鍾,二劑痛止,四劑之後加乾薑、人參而霍然。

太史焦猗園,當臍切痛,作氣食療之無功,余診之曰:當臍者,少陰腎之部位也,況脈沉而弱,與氣食有何干涉?非徒無益,反害真元。以八味丸料煎飲,不十日而健康如常。

京卿胡慕東,名忻,少腹作痛,連於兩脅,服疏肝之劑,一月以來,日甚一日,余診之,左關尺俱沉遲,治以理中湯加吳榮萸。一劑知,十劑起矣。

加味七氣湯 治七情鬱結,心腹作痛。

蓬朮 青皮 香附(醋炒,各一錢半) 玄胡索(一錢) 薑黃(一錢) 草豆蔻(八分) 三稜(炮,七分) 桂心(五分) 益智仁(七分) 陳皮(八分) 藿香(十分) 炙甘草(四分)

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死血,加桃仁、紅花。

手拈散 治血滯,心腹作痛。

玄胡索(醋炒) 五靈脂(醋炒) 草果 沒藥(各等分)

為細末,每服三錢,熱酒調下。

桃仁承氣湯 見傷寒。

小胃丹 見腫脹。

胃苓湯 見泄瀉。

代抵當湯 行痰血。如血老而甚者,去歸、地,加蓬朮。

生地黃 當歸尾 穿山甲(各三錢) 降香(一錢五分) 肉桂(去皮,一錢) 桃仁(去皮尖,炒,二錢) 大黃(去皮,三錢) 芒硝(八分)

水二鍾,煎一鍾。血在上食後服,血在下食前服。

清中湯 治火痛。

黃連 梔子(炒,各二錢) 陳皮 茯苓(各一錢半) 熟半夏(一錢) 草豆蔻 甘草(炙,各七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草豆蔻丸 治客寒犯胃,心腹作痛,熱者亦可服。

草豆蔻(一錢半,煨) 吳茱萸 益智仁 殭蠶(炒,各八分) 當歸身 青皮(各六分) 神麯 薑黃(各四分) 生甘草(三分) 桃仁(七個,去皮) 熟半夏(一錢) 澤瀉(一錢) 麥芽(炒,一錢半) 炙甘草(六分) 柴胡(四分) 人參 黃耆 陳皮(各八分)

為末,水丸,每服三錢,食遠白湯下。

大柴胡湯 見傷寒。

加味歸脾湯 治心虛悸動而痛。

人參 黃耆(炙) 白朮(炒) 當歸 茯苓 酸棗仁(各一半) 遠志肉(八分)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龍眼肉(二錢) 大棗(二枚) 煨姜(三片) 菖蒲(八分) 桂心(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食後服,亦有加柴胡、山梔者。

沉香降氣散 見頭痛。

二陳湯 見虛癆。

理中湯 見傷寒。

妙香散 治心氣不足,恍惚虛煩,盜汗不寐,跳動不寧。

山藥(薑汁炒) 茯苓(去皮) 茯神(去皮木) 遠志(去心,炒) 黃耆(各一兩) 人參 桔梗 甘草(炙,各五錢) 木香(煨,二錢半) 辰砂(三錢,另研) 麝香(一錢,另研)

為細末,每三錢,或湯或酒調下。

金鈴子散 治熱厥心痛,或作或止。

金鈴子 玄胡索(各二兩)

為末,每服三錢,酒調下。痛止,與香砂枳朮丸。

朮附湯 治寒厥心痛,脈微氣弱。

附子(炮,一兩) 白朮(炒,四兩) 甘草(炙,一兩)

為末,每服三錢,用水一鍾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一鍾,食前服。

蕪荑散 蟲咬心痛,貫心則殺人,宜亟服之。

蕪荑 雷丸(各五分) 乾漆(炒至煙盡,一兩)

為末,每服三錢,溫水調服。

烏梅丸 見傷寒。

剪紅丸 見反胃。

蘇合香丸 見中風。

補肝湯

山茱萸 甘草 桂心(各三兩) 桃仁 細辛 柏子仁 茯苓 防風(各一兩) 大棗(二十四枚)

水九碗,煎四碗,分三服。

柴胡疏肝散

柴胡 陳皮(醋炒,各二錢) 川芎 芍藥 枳殼(麩炒,各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香附(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推氣散 治右脅疼痛,脹滿不食。

片薑黃 枳殼(麩炒) 桂心(忌火,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

為細末,每服三錢,薑湯調下。

枳芎散 治左脅刺痛。

枳實 川芎(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

為細末,每服三錢,薑湯下。

導痧湯 治痰飲,痞塞為痛。

熟半夏(四兩) 天南星(炮去皮) 枳實(麩炒,去瓤) 赤茯苓(去皮) 橘紅(各一兩) 甘草(炙,五錢)

每服四錢,水一碗,姜十片,煎八分,食遠服。

龍薈丸

當歸 龍膽草 梔子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 青黛(各五錢) 木香(二錢五分) 麝香(五分,另研)

為細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生薑湯下。

黑錫丹 見頭痛。

葛花解酲湯 見泄瀉。

桂枝散 驚氣傷肝,脅中疼痛。

枳殼(二兩) 桂枝(一兩)

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下。

芍藥甘草湯 一名戊己湯 治腹痛如神。

芍藥(四錢) 甘草(二錢)

水二杯,煎一杯服。酸以收之,甘以緩之。

藿香正氣散 方見中風。

十味香薷飲 方見類中風。

大金花丸 加梔子,去大黃,名黃連解毒湯,又名梔子金花丸。

黃連 黃柏 黃芩 大黃(各等分)

為末,水丸,每服白湯下二錢。

木香順氣散 治氣滯腹痛。

木香 香附 檳榔 青皮(醋炒) 陳皮 厚朴(薑製) 蒼朮(泔浸,炒) 枳殼(麩炒) 砂仁(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一杯,食前服。

萬應丸 取蟲積如神。

黑醜(取頭末) 大黃 檳榔(各八兩) 雷丸(醋煮) 木香(各一兩) 沉香(五錢)

將黑醜、大黃、檳榔同為末,大皂角、苦楝皮各四兩,煎湯泛為丸,綠豆大,雷丸、木香、沉香為衣。每服三錢,五更用砂糖水下。

腰痛

《內經》云:太陽所至為腰痛。足太陽膀胱之脈所過,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故為病。項如拔,挾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是經虛則邪客之,痛病生矣。邪者,風、熱、濕、燥、寒,皆能為病,大抵寒濕多而風熱少也。又云: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此言房室勞傷,腎虛腰痛,是陽氣虛弱,不能運動故也。憊,猶言敗也。

愚按:《內經》言太陽腰痛者,外感六氣也;言腎經腰痛者,內傷房欲也。假令作強伎巧之官,謹其閉蟄封藏之本,則州都之地。真氣布護,雖六氣苛毒,弗之能害。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則腎臟虛傷,膀胱之府,安能獨足?於是六氣乘虛侵犯太陽,故分別施治。有寒,有濕,有風,有熱,有閃挫,有瘀血,有氣滯,有痰積,皆標也,腎虛其本也。標急則從標,本重則從本,標本不失,病無遁狀矣。

感寒而痛,其脈必緊,腰間如冰,得熱則減,得寒則增。五積散去桔梗,如吳茱萸,或姜附湯,加肉桂、杜仲,外用摩腰膏。兼寒濕者,五積散加蒼朮、麻黃。

傷濕如坐水中,腎屬水,久坐水濕,或傷雨露,兩水相得,以致腰痛身重,脈緩,天陰必發,滲濕湯、腎著湯。兼風濕者,獨活寄生湯。

有風脈浮,痛無常處,牽引兩足,五積散加防風、全蠍,或小續命湯。杜仲、薑汁炒為末,每服一錢,酒送,治腎氣腰痛,兼治風冷。或牛膝酒。

脈洪數,發渴便秘,甘豆湯加續斷、天麻。

閃挫

或跌撲損傷,乳香趁痛散,及黑神散和復元通氣散,酒調下。不效,必有惡血,四物湯加桃仁、穿山甲、大黃。勞役負重而痛,十補湯,下青娥丸。

瘀血

脈澀,轉動如錐刀之刺,大便黑,小便或黃或黑,日輕夜重,調榮活絡飲,或桃仁酒調黑神散。

氣滯

脈沉,人參順氣散,或烏藥順氣散加五加皮、木香。或用降香、檀香、沉香各三錢三分,煎湯,空心服。

痰積

脈滑,二陳湯加南星、香附、烏藥、枳殼。脈有力者,二陳湯加大黃。

腎虛

腰肢痿弱,腳膝痠軟,脈或大或細,按之無力,痛亦攸攸隱隱而不甚,分寒熱二候。脈細而軟,力怯短氣,小便清利,腎氣丸、茴香丸、鹿茸、羊腎之類。脈大而軟,小便黃,虛火炎,六味丸,封髓丸。丹溪云:久腰痛,必用官桂開之方止。

五積散 見傷寒。

小續命湯 見中風。

獨活寄生湯 治腎虛受風受濕,腰腿拘急,筋骨攣痛,行步艱難。

獨活 桑寄生 杜仲(炒去絲) 牛膝 細辛 秦艽 茯苓 桂心 防風 芎藭 人參(各一錢半) 甘草 當歸 芍藥 地黃(各一錢)

水二鍾,生薑五片,煎八分,食前服。如無寄生,續斷代之。

牛膝酒

牛膝 川芎 羌活 地骨皮 五加皮 薏苡仁 甘草(各一兩) 海桐皮(二兩) 生地黃(十兩)

上為粗末,絹袋盛,入好酒二斗,浸二七日,每服一杯,日三四杯。令酒氣不絕為佳。

腎著湯 治腎虛傷濕,腰中如帶五千錢,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此證名為腎著。

乾薑(炒) 茯苓 甘草(炙) 白朮(各二兩)

每服四錢,水一鍾,煎七分,空心溫服。

滲濕湯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如坐水中,小便赤澀,大便溏泄。

蒼朮(炒) 白朮(炒) 甘草(炙,各一兩) 茯苓(去皮) 乾薑(炮,各一兩) 橘紅 丁香(各二錢半)

每服四錢,水一鍾,棗一枚,姜三片,煎七分服。

摩腰膏 治老人腰痛,女人白帶。

附子尖 烏頭尖 南星(各二錢半) 硃砂 雄黃 樟腦 丁香(各一錢半) 乾薑(一錢) 麝香(五分)

為細末,蜜丸,龍眼大,每用一丸,生薑汁化開,如厚粥,火上烘熱,放掌上摩腰中,候藥盡,即烘棉衣裹緊,腰熱如火,間二日用一丸。

甘豆湯 治風熱腰痛,二便不通。

黑豆(二合) 甘草(二錢)

水二鍾,生薑七片,煎服,間服敗毒散。

敗毒散 風熱證通用。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人參 茯苓 甘草(炒) 枳殼(炒) 桔梗 芎藭(各等分)

每服三錢,生薑五錢,煎服。

乳香趁痛散 治打墜腰痛。

虎股骨(酒炙黃) 敗龜(酒炙,各二兩) 麒麟竭 赤芍藥 當歸 沒藥 防風 自然銅(煅,醋淬,研) 白附子(炮) 辣桂 白芷 蒼耳子(微炒) 骨碎補(炒,各三兩) 牛膝 天麻 檳榔 五加皮 羌活(各一兩)

為末,每服一錢,酒調下。加全蠍更妙,腳氣通用。

黑神散

黑豆(炒、去皮,半升) 熟地黃(酒浸) 當歸(酒潤) 肉桂 乾薑(炒黑) 甘草(炙) 芍藥 蒲黃(各四兩)

為細末,每服二錢,童便半鍾,酒少許,煎服。

復元通氣散 治一切氣滯,及閃挫腰痛。

大茴香(炒) 穿山甲(炒,各二兩) 玄胡索 白牽牛(炒) 橘紅 甘草(炙,各一兩) 木香(忌火,一兩五錢)

為細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

十全大補湯 即十補湯見虛癆。

青娥丸 治腎虛腰痛。

補骨脂(四兩,炒) 杜仲(薑汁炒,四兩)

為末,胡桃肉三十個,研膏,入熟蜜少許,丸如桐子大,每服四錢,酒送下。

橘核酒 治跌打損傷,瘀血作痛。

橘核(炒去皮)

研細末,每服二錢,酒調下。

調榮活絡飲 治失力腰閃,或跌撲瘀血。

大黃 當歸 牛膝(酒洗) 杏仁(去皮炒,各二錢) 赤芍藥 紅花 羌活 生地(酒洗,各一錢) 川芎(一錢五分) 桂枝(三分)

水鍾半,煎八分,食前服。

人參順氣散 治氣滯腰痛。

人參 川草 桔梗 白朮 白芷 陳皮 枳殼 麻黃(去節) 烏藥 白姜 甘草(各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服。

烏藥順氣散

白朮 茯苓 青皮 白芷 陳皮 烏藥 人參(各一兩) 甘草(五錢)

為末,每服三錢,水一鍾,煎七分服。

二陳湯 見中風。

無比山藥丸 治腎虛腰痛。

赤石脂(煅) 茯神(去皮木) 山茱萸(去核) 熟地黃(酒煮) 巴戟(去心) 牛膝(酒浸) 澤瀉(各二兩) 杜仲(薑汁炒) 菟絲子(酒浸) 山藥(各三兩) 北五味(六兩) 肉蓯蓉(酒浸,四兩)

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錢,酒下。

六味丸 八味丸 見虛癆。

補陰丸

龜板(酒炙) 黃柏(酒炒) 知母 側柏葉 枸杞子 五味子 杜仲(薑汁炒) 砂仁(各五錢) 甘草(二兩半)

豬脊髓、地黃膏為丸,每服五錢,淡鹽湯下。

疝氣

《內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總諸陰之會。故諸種疝證,無不由任脈為之原,諸經為之派耳。七疝詳列後。瘕聚者,女子之疝也。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既上衝心,又不得大小便,能上而不能下。肝所生病為狐疝。臥則入腹,立則出腹入囊,似狐之晝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故名狐疝也。蓋環陰器,上抵少腹者,乃肝經之部分,是受疝之處也。一切疝證,非肝木受邪,即肝木自病,此言狐疝,乃肝木自病也。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㿗疝。三陽者,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足少陽膽也。小腸、膀胱、皆在下部,膽與肝為夫婦,且支脈出氣街,繞毛際,故三陽皆能病疝也。㿗者頑痹不仁,睪通腫大,如升如斗者是也。黃脈之至也,大而虛,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厥疝。黃脈,土脈也,肝木乘脾,故大而虛也。厥者,逆也,言厥逆上升也。肝部應春,於象為木,皆主上升,怒則氣上,故為厥疝。脾傳之腎,病名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脾受所不勝之邪,傳於所勝,則脾失運化之常,又遇寒水之藏,則稽留成有形之瘕,瘕者即方書所云狀如黃瓜者是也。有氣不得伸,曰冤,氣聚而痛,白精自出。經曰:寸口脈沉而弱,疝瘕,少腹痛。又曰:脈急者,疝瘕少腹痛。足陽明之筋,病㿉疝,腹筋急。又曰:(肝脈)滑甚為㿉疝。既曰足陽明病㿉疝,又曰肝滑為㿉疝,則知此證肝木乘胃也。㿉者裹大膿血,甚則下膿血也。(脾脈)微大為疝氣……滑甚為㿉癃。又曰:腎脈滑甚為㿉癃。內則裹膿血,外則小便閉,名曰㿉癃疝,此亦脾邪傳腎也。

愚按:《內經》所謂任脈為病,內結七疝,合言疝證之原也。所謂沖疝、狐疝、㿗疝、厥疝、瘕疝、㿉疝、㿉癃疝,分言七疝之狀也。巢氏不能詳考《內經》原具七疝,乃強分厥、癥、寒、氣、盤、胕、狼,自附於《內經》之七疝,不亦妄乎?宜張子和非之曰:此俗工所立謬名似矣,及其立論,但辨陰器與小腸、膀胱、腎,了不相干,專屬肝經受病,竟不知任脈為七疝之原,亦不知經文自有七疝,散見於各論之中,又添寒、水、筋、血、氣、狐、㿗之七種,此其疵謬與巢氏未有以異也。若言疝為筋病,皆挾肝邪則可,若言止在厥陰一經,不亦與《內經》相戾耶!且執病在下者引而竭之,不問虛實,概與攻下,其禍有不可勝言者,豈待下後始補,而可回其生乎?學者但當以《內經》為正,不當惑於多歧。

丹溪以為疝證皆始於濕熱,蓋大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火鬱之久,濕氣便盛,濁液凝集,併入血隊,流於厥陰,肝性急速,為寒所束,宜其痛甚,此亦補前人未備之一端,不可守為揆度也。

故夫治法,寒則多痛,熱則多縱,濕則腫墜,虛者亦腫墜,在血分者不移,在氣分者多動。蓋睪丸有兩,左丸屬水,水生肝木,木生心火,三部皆司血,統納左之血者肝也;右丸屬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三部皆司氣,統納右之氣者肺也。是故諸寒收引,則血泣而歸肝,下注於左丸;諸氣膹郁,則濕聚而歸肺,下注於右丸。且睪丸所絡之經,非盡由厥陰,而太陰、陽明之筋亦入絡也。故患左丸者,痛多腫少;患右丸者,痛少腫多,此確然者耳。

沖疝

氣上衝心,兩便不通,巢氏狼疝略似,治法:木香散。

狐疝

臥則入小腹,立則出腹,子和亦有狐疝。仲景治狐疝時上時下者,蜘蛛散。或用牡蠣六兩,鹽泥固濟,炭三斤煅至火盡,取二兩;乾薑一兩,焙為細末,二味和勻,水調得所,塗痛處,小便大利即愈。

㿗疝

陰囊腫大,如升如斗,甚而如栲栳大者,三層茴香丸、荔枝散、宣胞丸、地黃膏子丸。木腎不痛,南星、半夏、黃柏、蒼朮、枳實、山楂、白芷、神麯、滑石、茱萸、昆布、酒糊丸,空心鹽湯下。雄楮葉,不結子者。曬乾為末,酒糊丸,鹽湯下。用馬鞭草搗塗效。張子和亦有㿗疝。

厥疝

脾受肝邪,氣逆有積,巢氏亦有厥疝,但增吐飲食。肝邪甚者,當歸四逆湯、川苦楝散、木香楝子散。

瘕疝

脾傳腎,少腹熱痛,出白,即巢氏之癥疝,子和之筋疝也。丹溪所謂內郁濕熱者,與此疝相似。烏頭梔子湯,或加橘核、桃仁、吳茱萸。丹溪云:陽明受濕,熱傳入太陽,發熱惡寒,小腹悶痛,梔子、桃仁、枳實、山楂,等分同煎,加生薑汁。

㿉疝

足陽明筋病,內有膿血,即巢氏之胕疝,子和之血疝也。宜用桃仁、玄胡索、甘草、茯苓、白朮、枳殼、山楂、橘核、荔枝核。

㿉癃疝

內有膿血,小便不通,加味通心散,或五苓散加桃仁、山楂。

巢氏七疝

厥,厥逆心痛,吐食。癥,氣乍滿,心下痛,氣積如臂。寒,寒飲食脅腹盡痛。氣,乍滿乍減而痛。盤,臍旁作痛。胕,臍下有積氣。狼,小腹與陰相引痛,大便難。

子和七疝

寒,囊冷硬如石,陰莖不舉,或連睪丸痛,得之寒及使內過勞。水,囊腫陰汗出,或按小腹作水聲。筋,陰筋腫脹,或潰濃,或痛而裡急,筋縮,或莖中痛,挺縱不收,白物隨溲而下。血,小腹兩旁狀如黃瓜,血滲脬囊,結成癰腫,膿少血多。氣,上連腎,下及囊,或因怒哭則氣脹,怒哭罷則氣散。狐,臥則入小腹,立則歸囊中,出入上下,與狐相似也。㿗,囊大如升斗,不痛不癢,濕證也。

小腸疝

小腸之病,小腹引睪丸,必連腰脊而痛,小腸虛則風冷乘間而入,邪氣既入,則厥而上衝肝肺,控引睪丸,上而不下,茴香、楝實、吳茱萸、陳皮、馬藺花、醋炒各一兩,芫花醋炒五錢,醋糊丸,每服一錢,加至二錢,酒送。又方:益智、蓬朮各五錢,大茴、山茱萸、牛膝、續斷、川芎、葫蘆巴、防風、牽牛炒、甘草各二錢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煎,空心連渣服,白湯調下亦得。

膀胱氣

小腹腫痛,不得小便是也。五苓散一兩,分三服。蔥白一莖,茴香一錢,鹽八分,水一鍾,煎七分服。三服盡,當下小便如墨汁,續用硇砂丸。

脈候

弦急搏皆疝脈,視在何部而知其臟,尺部脈滑為寒疝。東垣曰:脈滑寸上見者為大熱,陽與陽並也。尺部見滑為大寒,丙丁不勝壬癸,從寒水之化也。

醫案

常州尹文輝,嗜火酒,能飲五斤。五月間入閩中,溪水驟漲,涉水至七里,覺腹痛之甚,半月後右丸腫大,漸如斗形。閩中醫者皆與肝經之劑,及溫熱之品,半載無功,歸而就商於余。余曰:嗜火酒則濕熱滿中,涉大水則濕寒外束,今病在右,正是脾肺之濕下注睪丸,以胃苓湯加梔子、枳殼、黃柏、茴香,十劑而略減,即以為丸,服至十八斤全安。經今十五年不再發。

文學駱元賓,十年患疝,形容枯槁,余視之,左脅有形,其大如臂,以熱手握之,瀝瀝有聲,甚至上攻於心,悶絕者久之,以熱醋熏炙方醒。余曰:此經所謂厥疝也,用當歸四逆湯。半月積形衰小,更以八味丸間服。喜其遵信余言,半載無間,積塊盡消,嗣後不復患矣。

木香散 治肝邪上厥,痛悶欲絕。

木香 陳皮 良薑 訶子 乾薑 枳實(各一錢半) 草豆蔻 黑牽牛 川芎(各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

蜘蛛散 仲景以之治狐疝。

蜘蛛(十四枚,微炒) 桂(五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雷公云:蜘蛛勿用五色者,身上有刺毛者,薄小者;須用屋西南有網.身小尻大,腹內有蒼黃膿者佳。去頭足,微炒研。

三層茴香丸 治一切疝如神,㿗疝尤為要藥。

第一料:大茴香(拌鹽五錢,炒,和鹽秤) 川楝子(去核炒) 沙參 木香(各一兩)

上為細末,水煮米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二錢,空心鹽湯下,日三服。

才完,便接第二料:照前方加蓽撥(一兩) 檳榔(五錢) 共前藥六味,重五兩半,為末糊丸,服法如前。

若未愈,服第三料:照前二方加 白茯苓(四兩) 附子(制,一兩) 共前八味,重十兩,糊丸,服法同前,但每服三錢。雖三十年之久,大如拷栳者,皆可除根。

荔枝散 治陰丸腫大,痛不可忍。

荔枝核(十四枚,燒灰存性,用新者) 大茴香(炒) 沉香 木香 青鹽 食鹽(各一錢) 川楝肉 小茴香(各二錢)

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熱酒調服。

宣胞丸 治外腎腫痛。

黑醜(半生半熟) 木通 青木香(鹽蝥七枚,同炒)

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二錢,鹽湯下。

地黃膏子丸 治男婦奔豚氣塊,小腹控睪而痛,上衝心腹。

血竭 沉香 木香 廣茂(炮) 玄胡索 人參 蛤蚧 當歸 川芎 川楝子(麩炒) 續斷 白朮(炒) 全蠍 茴香(炒) 柴胡 吳茱萸 沒藥 青皮 肉桂(已上分兩無定數,隨證加減用。)

上為細末,地黃膏子丸如桐子大,空心溫酒下二十丸,日加一丸,至三十丸。

當歸四逆湯

當歸尾(七分) 附子(炮) 官桂 茴香 柴胡(各五分) 芍藥(四分) 玄胡索 川楝子 茯苓(各三分) 澤瀉(二分)

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

川苦楝散

木香 川楝(巴豆拌炒,去豆) 茴香(鹽炒,去鹽)

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空心食前酒調下。

木香楝子散 疝氣久不愈者,服此神效。

石菖蒲(一兩,炒) 青木香(一兩,炒) 萆薢(五錢) 荔枝核(二十枚,炒) 川楝子(三十個。巴豆二十枚同炒黃赤色,去巴豆不用)

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麝香少許,空心炒茴香鹽酒調下。

烏頭梔子湯 治內有鬱熱,外有寒束。

川烏頭(炮) 梔子仁(炒,各三錢)

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

加味通心湯 治㿉癃疝,內有膿血,小便不通。

瞿麥穗 木通(去皮) 梔子(去殼) 黃芩 連翹 甘草 枳殼(去穰) 川楝子(去核) 歸尾 桃仁(去皮尖,炒) 山楂

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燈心二十莖、車前草五莖,煎湯,空心調服。

五苓散 見傷寒。

硇砂丸

木香 沉香 巴豆肉(各一兩) 青皮(二兩) 銅青(五錢,研) 硇砂(一錢,研)

上二香及青皮三味,同巴豆慢火炒紫色,去巴豆為末,入硇砂,青銅,同研勻,蒸餅和丸,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鹽湯空心下,日二服。

羊肉湯 治寒疝腹痛裡急。

當歸(三兩) 生薑(五兩,寒者加用) 羊肉(一斤)

水八碗,煮取三碗,溫服一碗,一日飲盡。

淋證

即癃證也,小便不通謂之閉,小便淋瀝謂之癃。

《內經》曰:脾受積濕之氣,小便黃赤,甚則淋。此言濕傳膀胱而成淋也。土受濕浸,積久則鬱而為熱,脾者主轉輸水穀,濕熱輸於膀胱,淋證乃作。風火鬱於上而熱,其病淋。此言熱傳膀胱而成淋也。少陽甲膽為相火主風,曰鬱於上者,火邪類歸心經,心移熱於膀胱,而淋證作矣。

愚按:《內經》言淋,濕與熱兩端而已。《病源論》謂膀胱與腎為表裡,俱主水,水入小腸,與胞行於陰為溲便也。若飲食不節,喜怒不時,虛實不調,臟腑不和,致腎虛而膀胱熱。腎虛則小便數,膀胱熱則水下澀;數而且澀,則淋瀝不宣,小腹弦急,痛引於臍,分石淋、勞淋、血淋、氣淋、膏淋、冷淋六種。石淋者,有如沙石,膀胱蓄熱而成,正如湯瓶久在火中.底結白鹼也。勞淋者,因勞倦而成,多屬脾虛。血淋者,心主血,心遺熱於小腸,搏於血脈,血入胞中,與溲俱下。氣淋者,肺主氣,氣化不及州都,胞中氣脹,少腹滿堅,溺有餘瀝。膏淋者,滴下肥液,極類脂膏。冷淋者,寒客下焦,水道不快,先見寒戰,然後成淋。更有過服金石,入房太甚,敗精強閉,流入胞中;亦有濕痰日久,注滲成淋。由是則致淋之故,殆有多端,若不求其本末,未有獲痊者也。

石淋

清其積熱,滌去沙石,則水道自利;宜神效琥珀散,如聖散,獨聖散,隨證選用。

勞淋

有脾勞、腎勞之分。多思多慮,負重遠行,應酬紛擾,勞於脾也,宜補中益氣湯,與五苓散分進;專因思慮者,歸脾湯。若強力入房,或施泄無度,勞於腎也,宜生地黃丸或黃耆湯;腎虛而寒者,金匱腎氣丸。

血淋

有血瘀、血虛、血冷、血熱之分。小腹硬滿,莖中作痛欲死,血瘀也,一味牛膝煎膏,酒服大效,但虛人能損胃耳。宜四物湯加桃仁、通草、紅花、牛膝、丹皮。血虛者,六味丸加側柏葉、車前子、白芍藥,或八珍湯送益元散。血色鮮紅,心與小腸實熱,脈必數而有力,柿蒂、側柏、黃連、黃柏、生地黃、牡丹皮、白芍藥、木通、澤瀉、茯苓。血色黑黯,面色枯白,尺脈沉遲,下元虛冷也,金匱腎氣丸,或用漢椒根四五錢,水煎冷服。然有內熱過極,反兼水化而色黑者,未可便以為冷也,須以脈證詳辨之。

氣淋

有虛實之分。如氣滯不通,臍下煩悶而痛,沉香散,石韋散,瞿麥湯;氣虛者,八珍湯加杜仲、牛膝,倍茯苓。

膏淋

似淋非淋,小便色如米泔,或如鼻涕,此精溺俱出,精塞溺道,故欲出不快而痛,鹿角霜丸、大沉香散、沉香丸、海金沙散、菟絲子丸,隨證選用。

冷淋

多是虛證,肉蓯蓉丸、澤瀉散、金匾腎氣丸。

胞痹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風寒濕邪氣客於胞中,則氣不能化出,放胞滿而水道不通。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以足太陽經其直行者,上交巔入絡腦,下灌鼻則為清涕也。腎著湯、腎瀝湯、巴戟丸。

脈候

少陰脈數,婦人則陰中生瘡,男子則氣淋。盛大而實者生,虛小而澀者死。

醫案

邑宰嚴知非.患淋經年,痛如刀錐,凡清火疏利之劑,計三百帖,病勢日盛,歲暮來就診。余曰;兩尺數而無力,是虛火也。從來醫者皆泥痛無補法,愈疏通則愈虛,愈虛則虛火愈熾,遂以八味地黃丸料加車前、沉香、人參,服八劑痛減一二,而頻數猶故。原醫者進云:淋證作痛,定是實火,若多溫補,恐數日後必將悶絕,不可救矣。知非疑懼,復來商之。余曰:若不宜溫補,則服藥後病勢必增,今既減矣,復可疑乎?朝服補中益氣湯,晚服八味丸,逾月而病去其九;倍用參耆,十四日而霍然矣。

大司寇杜完三夫人,淋瀝兩載,靡藥不嘗,卒無少效。余診之,見其兩尺沉數,為有瘀血停留,法當攻下,因在高年,不敢輕投,但於補養氣血之中,加琥珀、牛膝。此等緩劑,須以數十劑收功,而夫人躁急求功,再劑不效,輒欲更端,遂致痼疾。

神效琥珀散 治水道澀痛,頻下沙石。

琥珀 桂心(去皮) 滑石(水飛) 大黃(微炒) 葵子 膩粉 木通 木香 磁石(煅,酒淬七次,研)

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燈心、蔥白煎湯調服。

如聖散 治沙石淋。

馬藺花 麥門冬(去心) 白茅根 車前子 甜葶藶(微炒) 檀香 連翹(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四錢,水煎服。如渴加黃芩同煎,入燒鹽少許肌。

獨聖散 治沙石淋。

黃蜀葵(花子俱用,炒,一兩。)

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前米飲調服。

補中益氣湯 見虛癆。

五苓散 見傷寒。

歸脾湯 方見虛癆。

金匱腎氣丸 方見腫脹。

生地黃丸 治腎虛勞淋。

生地黃(切焙) 黃耆(各一兩半) 防風(去皮) 遠志(去木) 茯神(去木) 鹿茸(去毛,醋炙) 黃芩(去朽木) 栝蔞(各一兩) 人參(一兩二錢五分) 石韋(去毛) 當歸(焙,各五錢) 赤芍藥 戎鹽(研) 蒲黃 甘草(炙,各七錢五分) 車前子 滑石(各二兩)

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錢,食前鹽湯送下。

黃耆湯 治腎虛勞淋。

黃耆(二兩) 人參 五味子 白茯苓 旱蓮子 磁石(煅,醋粹) 滑石(各一兩) 桑白皮(七錢五分) 枳殼(麩炒) 黃芩(各半兩)

每服三錢,水一鍾,煎七分服。

六味地黃丸 見類中風。

八珍湯 見真中風。

四物湯 見虛癆。

沉香散 治氣淋臍下妨悶,小便大痛。

沉香 石韋(去毛) 滑石 當歸 王不留行 瞿麥(各半兩) 葵子 赤芍藥 白朮(各七錢半) 甘草(炙,二錢半)

為末,每服二錢,大麥湯空心調服,以利為度。

石韋散

石韋(去毛) 赤芍藥(各五錢) 白茅根 木通 瞿麥 芒硝 葵子 木香(各一兩) 滑石(二兩)

每服四錢,水一鍾,煎六分服。

瞿麥湯

瞿麥穗 黃連(去須) 大黃(蒸) 枳殼 當歸 羌活(去蘆) 木通 牽木 延胡索 桔梗 大腹皮 射干(各一兩半) 桂心(去皮,五錢)

每服四錢,水一鍾半,生薑七片,煎八分服。

鹿角霜丸

鹿角霜 白茯苓 秋石(各等分)

為細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錢,米飲下。

大沉香散 治膏淋,臍下妨悶。

沉香 陳皮 黃耆(各七錢半) 瞿麥(三兩) 榆白皮 韭子(炒) 滑石(各一兩) 黃芩 甘草(炙,各五錢)

為末,每服二錢,食前米飲調服。

沉香丸

沉香 肉蓯蓉(酒蒸,切焙) 荊芥穗 磁石(煅,醋淬七次) 黃耆 滑石(各一兩)

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錢,酒送下。

海金沙散

海金沙 滑石(各一兩) 甘草(二錢五分)

研末,每服二錢,燈心湯調送。

菟絲子丸

菟絲子(酒蒸,焙搗) 桑螵峭(炙,各五錢) 澤瀉(二錢五分)

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錢,空心米飲下。

肉蓯蓉丸

肉蓯蓉(酒蒸,焙) 熟地黃(酒煮杵膏) 山藥(炒黃) 石斛(去根) 牛膝(酒浸,焙) 官桂(去皮,忌火) 檳榔(各五錢) 附子(炮,去皮臍) 黃耆(各一兩) 黃連(去須,七錢五分) 細辛(去苗、葉) 甘草(炙,各二錢五分)

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錢,鹽酒下。

澤瀉散 治冷淋,脹滿澀痛。

澤瀉 雞蘇 石韋(去毛,炙) 赤茯苓 蒲黃 當歸 琥珀(另研) 檳榔(各一兩) 枳殼(麩炒) 桑螵蛸(炒,各五錢) 官桂(七錢五分)

為細末,每服二錢,木通湯調服。

腎著湯 見腰痛。

腎瀝湯 見痹。

巴戟丸 治胞痹。

巴戟(去心,一兩半) 桑螵蛸(切破,麩炒) 杜仲(去皮,酥炙) 生地黃(烘) 附子(炮,去皮臍) 肉蓯蓉(酒浸,去甲) 續斷 山藥(各一兩) 遠志(去木,三錢) 石斛(去根) 鹿茸(酥炙) 菟絲子(酒浸,另搗) 山茱萸(去核) 北五味 龍骨 官桂(各七分半)

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錢,空心酒下。

小便閉癃

經云:肝足厥陰之脈,過陰器,所生病者閉癃。又云:督脈者,女子人系廷孔。廷,正也,直也,言正中之直孔,即溺竅也。其孔,溺孔之端也。女人溺孔在前陰,半橫骨之下也。孔之上際為之端,乃督脈外起之所,此雖以女子為言,然男子溺孔亦在橫骨下中央,但為宗筋所函,故不可見耳。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此生病,不得前後。莖,陰莖也。不得前後,二便俱閉也。此雖督脈所生,而實亦衝任之病。蓋此三脈,皆由陰中而上行,故其為病如此。又云:三焦下腧,在於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是足太陽絡也。三焦者,足少陽太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此言三焦下腧之所行,與所主之病也。將,領也,三焦下腧,即足太陽之別絡,故自踝上五寸間,別入腨腸,以出於委陽穴,並太陽之正脈,入絡膀胱,以約束下焦,而其為病如此。又云: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不約者,不能約束收攝也。

愚按:閉與癃,二證也。新病為溺閉,蓋滴點難通也;久病為溺癃,蓋屢出而短少也。閉癃之病,《內經》分肝與督脈、三焦與膀胱四經,然太陽膀胱但主藏溺,其主出溺者,皆肝經及督脈及三焦也。又考膀胱為州都之宮,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夫主氣化者,太陰肺經也,若使肺燥不能生水,則氣化不及州都,法當清金潤肺。車前、紫菀、麥門冬、茯苓、桑皮之類。如脾濕不運,而精不上升,故肺不能生水,法當燥脾健胃。蒼朮、白朮、茯苓、半夏之類。如腎水燥熱,膀胱不利,法當滋腎滌熱。黃柏、知母、茯苓、澤瀉、通草之類。夫滋腎瀉膀胱,名為正治;清金潤燥,名為隔二之治;健胃燥脾,名為隔三之治。又或有水液只滲大腸,小腑因而燥竭,宜以淡滲之品,茯苓、豬苓、通草、澤瀉之類。分利而已。或有氣滯,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者,順氣為急,枳殼、木通、橘紅之類。有實熱者,非與純陰之劑,則陽無以化;上焦熱者,梔子、黃芩,中焦熱者,黃連、芍藥;下焦熱者,黃柏、知母。有大虛者,非與溫補之劑,則水不能行。如金匱腎氣丸及補中益氣湯是也。如東垣治一人小便不通,目突腹脹,皮膚欲裂,服淡滲之藥無效。東垣曰:疾急矣,非精思不能處,思至半夜,曰:吾得之矣!膀胱為津液之府,必氣化而能出.服淡滲而病益甚,是氣不化也。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淡滲氣薄,皆陽藥也,孤陽無陰,欲化得乎?以滋腎丸群陰之劑,投之即愈。丹溪嘗曰:吾以吐法通小便,譬如滴水之器,上竅閉則下竅無以自通,必上竅開而下竅之水出焉。氣虛者,補中益氣湯,先服後吐;血虛者,芎歸湯,先服後吐;痰多者,二陳湯,先服後吐;氣閉者,香附、木通探吐。更有瘀血而小便閉者,牛膝、桃仁為要藥。《別錄》云:小便不利,審是氣虛,獨參湯如神。由是觀之,則受病之源,自非一途,若不從望、聞、問、切察之明,審之當,而浪投藥劑,幾何不以人命為戲耶!

妊娠小便不通

孕婦胎滿壓胞,多致小便塞閉,宜升舉其氣,補中益氣湯探吐。仲景用八味丸,酒服。或令穩婆手入產戶,托起其胎,溺出如注。或令孕婦眠於榻上,將榻倒豎起,胎即不壓而溺出,勝於手托多矣。或各有所因者,並依證施治。

產後小便不通

陳皮去白為末,空心酒調二錢,外用鹽填臍中,卻以蔥白皮十餘根作縛,切作一指厚,安鹽上,用大艾炷滿蔥餅上,以火灸之,覺熱氣入腹內即通。此唯氣壅者宜之,若氣虛源涸,或有他因者,更當審詳也。

醫案

郡守王鏡如,痰火喘嗽正甚時,忽然小便不通,自服車前、木通、茯苓、澤瀉等藥,小腹脹滿,點滴不通。余曰:右寸數大,是金燥不能生水之故。惟用紫菀五錢、麥門冬三錢、北五味十粒、人參二錢,一劑而小便湧出如泉。若淡滲之藥愈多,則反致燥急之苦,不可不察也。

先兄念山,謫官浙江按察,鬱怒之餘,又當盛夏,小便不通,氣高而喘。以自知醫,服胃苓湯四帖不效。余曰:六脈見結,此氣滯也。但用枳殼八錢,生薑五片,急火煎服,一劑稍通,四劑霍然矣。

孝廉俞彥直,修府志勞神,忽然如喪神守,小便不通。余診之曰:寸微而尺鼓,是水涸而神傷也。用地黃、知母各二錢,人參、丹參各三錢,茯苓一錢五分,黃柏一錢,二劑稍減,十劑而安。

八正散 治心經邪熱,燥渴煩躁,小便不通。

瞿麥 萹蓄 車前子 滑石 甘草(炙) 山梔仁 木通 大黃(麵裹煨,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鍾,入燈心煎至七分,食後臨臥服之。

五苓散 方見泄瀉。

木通湯 治小便不通,小腹甚痛。

木通 滑石(各五錢) 牽牛(取頭末,二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鍾,燈心十莖,蔥白一莖,煎至一鍾,食前服。

通心飲 治心經有熱,唇焦面赤,小便不通。

木通 連翹(各三錢)

水鍾半,燈心十莖,煎八分服。

牛膝湯 治血結小便閉,莖中痛。

牛膝(五錢) 當歸(三錢) 黃芩(二錢)

水鍾半,煎八分服,日三服。

金匱腎氣丸 治腎虛小便不通,或過服涼藥而愈甚者。每服三錢,淡鹽湯送下。方見腫脹。

琥珀散 治老人虛人,心氣閉塞,小便不通。

用琥珀為末,每服一錢,人參湯下,極效。

利氣散 治老人氣虛,小便不通。

黃耆(炙) 陳皮(去白) 甘草(各一錢)

水一鍾,煎七分服。

參耆湯 治心虛客熱,小便澀數。

赤茯苓(一錢五分) 生地黃 黃耆 桑螵蛸(微炙) 地骨皮(各一錢) 人參 菟絲子(酒浸,研) 甘草(炙,各五分)

水一鍾,煎七分,入燈心二十一莖,一沸服。

治肺散 治渴而小便閉澀。

茯苓(二錢) 豬苓(三錢) 澤瀉 瞿麥 琥珀(各五分) 燈心(一分) 萹蓄 木通(各七分) 通草(二分) 車前子(一錢)

水二碗,煎至一碗服/

滋腎湯 治陰虛小便閉。

黃柏(酒洗,焙) 知母(酒炒,各二兩) 肉桂(二錢)

上為末,熟水為丸,如芡實大,每服百丸,加至二百丸,百沸湯空心下。

滋腎化氣湯 治因服熱藥,小便不利,臍下痛。

黃連(炒) 黃柏(炒) 甘草(各一錢半)

水煎,食前服。未通加知母。

滑石散 治男婦轉胞,小腹急痛,不得小便。

寒水石(二兩) 葵子(一合) 滑石 亂髮灰 車前子 木通(去皮節,各一兩)

水十碗,煎至五碗,每服一碗,一日服盡,即利。

洗方 治胞轉小便閉。

先用良薑(五錢) 蔥頭(二十一枚) 紫蘇(二兩) 煎湯,密室內熏洗小腹、外腎、肛門、留湯再添。蘸綿洗,以手撫臍下,拭乾。被中仰坐,垂腳自舒其氣。次用蜀葵子(二錢半) 赤茯苓 赤芍藥 白芍藥(各五錢)每服三錢,煎取清汁,調蘇合丸三丸,並研細青鹽五分,食前溫服。

又法 炒鹽半斤,囊盛,熨小腹。

蔥熨法 治小便閉,小腸脹,不急治,殺人。

用蔥白三斤,細切炒熟,絹包分二袋,更替熨臍下即通。

又法 以自爪甲燒灰,水服。

塗臍方 治小便不通。

大蒜(獨顆者,一枚) 梔子(七枚) 鹽花(少許)

上搗爛,攤綿紙上貼臍,良久即通,未通,塗陰囊上立通。

又法 治小便閉,垂死者神效。

桃枝 柳枝 木通 川椒 白礬(枯,各一兩) 蔥白(七個) 燈心(一握)

水三十碗,煎至十五碗,用磁瓶熱盛一半藥汁,熏外腎,周迴以被圍繞,不令外風得入,良久便通如赤豆汁,若冷即易之,其效大奇。

小便赤黃

經曰:肝熱病者,小便先黃。又云:(胃)氣盛則身已前皆熱,……消穀善飢,溺色黃。又云:(肺)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又云:冬脈不及,令人䏚清脊痛,小便變。上二段言胃肝有實熱,下二段言肺腎有虛寒,此四者皆能令人小便黃赤也。厥陰之勝,胠脅氣並,化而為熱,小便黃赤。此運氣之屬風者也。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病溺色變。又云:少陽之勝……溺赤善驚。又曰:陽明司天,燥氣下臨,暴熱至,陽氣鬱發,小便變。此皆運氣之屬熱者也。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此言脾虛也。

愚按:小便黃赤,人皆以下焦有熱,清之利之而已矣。寧知《內經》臟腑寒熱之別,有如是耶?故一切證候,莫不有五臟六腑之分,虛實寒熱之別,苟不詳察,其不禍人者幾希矣。

火府丹 治心肝有熱,小便黃赤。

黃芩(一錢五分) 生地黃(三錢) 木通(四錢)

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時服。

涼胃散 脾胃有熱,消穀善飢,溺色黃赤。

黃連(一錢二分) 甘草(四分,生用) 陳皮(二錢,去白) 茯苓(四錢,去皮)

水二杯,煎一杯,食遠服。

加味補中益氣湯 治脾肺虛,小便黃赤。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炒黃) 黃耆(一錢二分) 甘草(三分) 當歸(五分) 陳皮(六分) 升麻(三分) 柴胡(二分) 茯苓(二錢) 車前子(一錢)

水二鍾,煨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服。

溫腎湯 治尺脈虛澀,足脛逆冷,小便黃赤。

附子(制熟,二錢) 肉桂(去皮,一錢) 熟地(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牛膝(一錢二分)

水二杯,煨姜五片,煎一杯,空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