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麦稻类 稷粟类 菽豆类 造酿类

  

  胡麻

  一名脂麻、一名巨胜子。补肝肾、润五脏、滑肠。

  甘平。益肝肾。润五脏。填精髓。坚筋骨。明耳目。耐饥渴。(可以辟谷。)乌须发。利大小肠。疗风氵㸒瘫痪。(河间曰:麻木谷而治风、又云:治风先治血、血活则风散、胡麻入肝益血、故风药中不可缺也、李廷飞三元延寿书云:风病患久服、步履端正、语言不謇、神农收为上品、仙经载其功能、洵奇物也。)凉血解毒。(生嚼、敷小儿头疮。)服之令人肠滑。(得白术并行为胜。)精气不固者。亦勿宜食。皮肉俱黑者良。九蒸九晒。可以服食。(陶隐居云、八谷之中、唯此为良。)麻油、疗疮滑胎。熬膏多用之。(凉血止痛、生肌解毒。)壁虱胡麻。(一名亚麻。)甘微温。治大风疮癣。(郑奠一常用壁虱胡麻、佐苦参、蒺藜、治大疯疥癞、屡有愈者。)其色似栗。(气恶不堪食、止可入药。)

  

  大麻仁

  一名火麻。润燥滑肠。

  甘平滑利。缓脾润燥。治阳明病胃热。汗多而便难。(汗出愈多、则精枯而大便愈燥、仲景治脾病、有麻仁丸、成无己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之甘以缓脾、润燥、子和曰:诸燥皆三阳病。)宣风利关节。催生而通乳。陈士良食性本草云。多食损血脉。滑精气。痿阳事。妇人多食。即发带疾。以其滑利下行。走而不守也。肠滑者尤忌。极难去壳。帛裹置沸汤中。待冷。悬井中一夜。晒干。就新瓦上 去壳。捣用。畏牡蛎、白薇、茯苓。(卒被毒箭、煮汁饮、赤游丹毒、捣末、水和敷。)

  

  小麦

  补心。

  味甘微寒。养心除烦。利溲止血。(时珍曰:按素问云:麦属火、心之谷也、郑玄礼记注疏云:麦有莩、甲属木、许慎云:麦属金、金旺而生、火旺而死、别录云:养肝、与郑说合、孙思邈云:养心、与素问合、夷考其功、除烦止渴、收汗利溲、止血、皆心之病也、当以素问为准、仲景治妇人脏躁证、悲伤欲绝、状若神灵、用甘麦汤、大枣十枚、小麦一升、甘草一两、亦补脾气、圣惠方、小麦饭、治烦热少睡多渴。)面、甘温。(时珍曰:新麦性热、陈麦平和。)补虚养气。助五脏。浓肠胃。北方者良。(南方地暖下湿、便能壅气作渴、助湿发热。市中所卖水面、俱和碱水拌切、不宜食。)秆(烧灰入药、去虎痣、蚀恶肉。)

  

  浮小麦

  涩、敛汗。

  咸凉。止虚汗盗汗。(汗为心液、麦为心谷、浮者无肉、故能凉心。)劳热骨蒸。即水淘浮起者。焙用。麦麸、甘寒。(麦之凉全在皮、故面去皮即热。)与浮麦同性。(止汗之功次之。)醋拌蒸。熨腰脚折伤。风湿痹痛。(能散血止痛。)寒湿脚气。胃腹滞气。互易至汗出。并良。(凡疮疡痘疮溃烂、不能着席者、用麦麸装褥卧、性凉而软、诚妙法也。)麦奴。(麦穗将熟、上有黑霉。治阳毒温毒、热极发狂、大渴及温疟。)

  

  大麦

  补虚除热。

  甘咸微寒。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益气调中。除热止泄。疗消渴。化谷食。

  石蜜为使。面、平胃宽胸。下气消积。疗胀进食。凉血止渴。(宗 曰:大麦性凉滑腻、有人患缠喉风、食不能下、用此面作稀糊令咽、以助胃气而平。)

  

  麦

  补中除热。

  甘微寒。补中除热。久服令人多力健行。

  

  荞麦

  泻、利肠下气。

  甘寒。降气宽肠。治肠胃沉积。(孟诜食疗本草云:能炼五脏垢秽、 庵曰:亦解酒积。)泄痢带浊。敷痘疮溃烂。汤火灼伤。虚寒者勿食。(头风风眼、荞麦粉作一钱大饼、贴眼四角、以米大艾炷灸之、神效。)

  

  野麦

  古名雀麦。救荒。

  甘平。充饥滑肠。舂去皮。作面蒸食。及作饼食。皆可救荒。苗、下死胎。(水煮温服、胞衣不下同。)

  

  糯米

  古名稻。补温脾肺。

  甘温。补脾肺虚寒。坚大便。缩小便。收自汗。(同龙骨牡蛎为粉、能扑汗。)发痘疮。

  (解毒化脓。)性粘滞难化。病患及小儿。最宜忌之。凡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食之最能发病成积。(稻花阴干为末、揩牙固齿。)

  

  粳米

  和胃补中、清肺。

  甘平。(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新粳热、陈粳凉。)得天地中和之气。平和五脏。补益气血。色白入肺。除烦清热。利便止渴。有早中晚三收。晚者得金气多。性凉。尤能清热。新米乍食动气。(凡人嗜生米、久成米瘕、治以鸡屎白。)泔、(古名米沈、第二次者、清而可用。)清热止烦渴。利小便凉血。

  

  米

  一名占。补气温中。

  甘温。益气温中,和脾养胃,除湿止泄。以上麻麦稻类。

  

  稷

  补、和中。

  甘平。益气和中。宜脾利胃。(吴瑞日用本草曰:稷苗似芦、粒亦大、南人呼为芦 、孙炎云:稷即粟也、时珍曰:稷黍之苗、虽颇似粟、而结子不同、粟穗丛聚攒簇、稷黍之粒疏散成枝、孙氏谓稷为粟误矣、芦 、即蜀黍也、其茎苗高硕如芦、而今之祭祀者、不知稷即黍之不粘者也、往往以芦 为稷、故吴氏亦袭其误也、今并正之。)黍之不粘者为稷。茎、治通身水肿。(煎汤浴之。)

  

  黍

  补中。

  甘温。益气补中。(苏颂曰:粘者为秫、可以酿酒、北人谓为黄米、亦曰黄糯、不粘者为黍、可食、如稻之有粳糯也、时珍曰:此误以黍为稷、以秫为黍也、盖稷之粘者为黍、粟之粘者为秫、粳之粘者为糯、别录本文、着黍秫糯稻之性味功用甚明、而注者不谙、往往谬误如此、今俗不知分别、通呼秫与黍为黄米矣。)久食令人多热烦。(罗愿尔雅翼云:黍者暑也、以其象火、为南方之谷、最粘滞、与糯米同性、其气温暖、故功能补肺、而多食作烦热、缓筋根、治心气疼痛。(煎汤温服。)

  

  粱

  补气和中。

  甘。(黄粱平、白粱青粱微凉。)益气和中。除烦渴。止霍乱下痢。利大小便。(诸粱比之他谷、最益脾胃、而黄粱尤得土气之中和也。)粟之大者为粱。(手足生疣、白粱米粉、铁铫炒赤、研细、以众人唾和涂之、浓一寸、即消。)

  

  粟

  北方谓之小米。补气养肾。

  咸淡微寒。补虚损。益丹田。开脾胃。利小便。治反胃热痢。粱之小者为粟。(小儿重舌、嚼哺之。)

  

  秫

  即黄米。益阴、利肺大肠。

  甘微寒。治肺疟。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及食鹅鸭成症。妊娠下黄汁。去寒热。利大肠。

  粱米、粟米之粘者为秫。(久泄胃弱、黄米炒为粉、每用数匙、沙糖拌食、良。)

  

  子

  救荒。

  甘涩。补中益气。浓肠胃。济饥。一名龙爪粟。又名鸭爪稗。(周宪王救荒本草曰:子生水田中、及下湿地、叶似稻、但差短、梢头结穗、仿佛稗子穗、其子如黍粒大、茶褐色、捣米煮粥、炊饭、磨面皆宜、时珍曰: 子、山东河南亦五月种之、苗如茭黍、八九月抽茎、有开细花簇簇、结穗如粟穗、而分数歧、如鹰爪之状、内有细子、如黍粒而细、赤色、其稃甚薄、其味粗涩。)

  

  蜀黍

  一名高粱、一名芦 、俗名蜀秫、又名芦粟。温中涩肠、救荒。

  甘涩温。温中涩肠胃。止霍乱。粘者与黍米同功。茎高丈许。状如芦荻而内实。叶亦如芦。

  穗大如帚。粒大如椒。红黑色。米性坚实。黄赤色。(有二种、粘者可和糯秫酿酒作饵、不粘者可以作糕煮粥、可以济荒、可以养畜、梢可作帚、茎可织箔席、编篱供爨、最有利于民者、今人祭祀、用以代稷者误矣、其谷壳浸水色红、可以红酒。博物志云:地种蜀黍、年久多蛇。)

  

  玉蜀黍

  一名玉高粱。救荒。

  甘平。调中开胃。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棕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炒拆白花。如炒拆糯谷之状。根叶、治小便淋沥沙石。痛不可忍。

  

  菰米

  一名茭米。救荒。

  甘冷。止渴。解烦热。调肠胃。可疗饥。

  

  东子

  救荒。

  甘平。益气轻身。久服不饥。坚筋骨。能步行。生河西。苗似蓬,子似葵,九月十月熟,可为饭食。(河西人语曰:贷我东 、偿尔田粱、郭仪恭广志云:东 子似葵、青黑色、并凉间有之、时珍曰:相如赋东雕凋胡、即此、魏书云:乌丸地宜东 、似 、可作白酒、又广志云:粱禾蔓生、其子如葵子、其米粉白如面、可作 粥、六月种、九月收、牛食之尤肥、此

  

  蓬草子

  救荒。

  酸涩平。作饭食。不饥。无异粳米。(蓬类不一、有雕蓬、即菰米也、又有黄蓬、青科、飞蓬、黄蓬草生湖泽中、叶如菰蒲、秋月结实成穗、子细如雕胡米、饥年人采食之、须浸洗曝舂、乃不苦涩、青科、西南夷人种之、叶如茭黍、秋月结实成穗、有子如赤黍而细、其稃甚薄之类、末大本小、风易拔之、故号飞蓬、子如灰 菜子、亦可济荒、又魏略云:鲍出遇饥岁、采蓬实、日得数斗、为母作食、葛洪西京杂记云:宫中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邪气、大抵三种蓬子、亦不甚相远。)

  

  草米

  救荒。

  甘寒。作饭去热。利肠胃,益气力,久食不饥。(藏器曰:生米田中、苗似小麦而小、四月熟、可作饭、郭璞尔雅注疏云:一名守气、生废田中、似燕麦、子如雕胡、可食。)

  

  草子

  救荒。

  甘平。补虚羸损乏。温肠胃。止呕逆。久食健人。轻身不饥。(博物志云:东海洲上有草、名曰 、有实、食之如大麦、七月熟、民敛获至冬乃讫、呼为自然谷、亦曰禹余粮、李 南海药谱曰: 实如球子、八月收之、彼民常食、中国未曾见也、方孝孺逊志斋集、有海米行、盖亦 草之类也、其诗云:海边有草名海米、大非蓬蒿小非荠、妇女携篮昼作群、采摘仍于海中洗、归来涤釜烧松枝、煮米为饭充朝饥、莫辞苦涩咽不下、性命聊假须臾时。)

  

  稗

  救荒。

  辛甘。苦微寒。作饭食。益气宜脾。故曹植有芳菰精稗之称。根苗。(金疮及伤损出血不已、捣敷、或研末掺之即止、甚验。)

  

  薏苡仁

  补脾肺、通行水。

  甘淡微寒而属土。阳明药也。(胃、)甘益胃。土胜水。淡渗湿。泻水所以益土。故健脾。

  治水肿湿痹。脚气疝气。泄痢热淋。益土所以生金。故补肺清热。(色白入肺、微寒清热。)治肺猪肺蘸末服、良。)扶土所以抑木。故治风热筋急拘挛。(厥阴风木主筋、然治筋骨之病、以阳明为本、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者也、阳明虚则宗筋纵弛、故经曰:治痿独取阳明、又曰:肺热叶焦、发为痿 、盖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阳明湿热上蒸于肺、则肺热叶焦、气无所主而失其治节、故痿 、薏苡得土之燥、禀秋之凉、故能燥脾湿、善祛肺热。筋、寒则急、热则缩、湿则纵、然寒湿久留、亦变为热、又有热气熏蒸、水液不行、久而成湿者、薏苡去湿要药。)令人能食。大便燥结。因寒筋急。勿用。其力和缓。用之须倍于他药。炒熟微研。

  

  御米壳

  即罂粟壳。涩肠、敛肺、固肾。

  酸涩平。敛肺涩肠而固肾。治久嗽。泻痢脱肛。遗精多溺。心腹筋骨诸痛。(东垣曰:收涩固气、能入肾、故治骨病尤宜。)酸收太紧。令人呕逆。(醋制而与参术同行、可无妨食之害。)且兜积滞。反成痼疾。泻痢初起。及风寒作嗽。忌用。(丹溪曰:此是收后药、要先除病根。)一名丽春花。红黄紫白。艳丽可爱。凡使壳。洗去蒂及筋膜。取薄皮。醋炒或蜜炒。

  得醋、乌梅、陈皮良。(嫩苗作蔬、除热润燥、开胃浓肠、御米润、治反胃。)甘寒润燥。煮粥食。治反胃。(加参尤佳。)

  阿芙蓉

  (一名阿片、俗作鸦片。涩、止泻痢。)酸涩温。微毒。止泻痢。收脱肛。

  涩精气。

  此罂粟花之津液也。罂粟结青苞时。午后以大针刺其外面青皮三五处。勿损里面硬皮。次早津出。以竹刀刮收入瓷器。阴干。故今市者。犹有苞片在内。(俗入房中术用之、京师售一粒金丹、云通治百病、皆方伎家之术耳、大有害、勿为其所惑。)以上稷粟类。

  

  黑大豆

  补肾解毒。

  甘寒色黑。属水似肾。(豆有五色、各入五脏。)故能补肾镇心。(肾水足则心火宁。)明目。(黑水神光属肾、肾水足则目明。)下气利水。(古方治水肿每单用、或加入他药。)除热祛风。(炒热、酒沃、饮其汁、治产后中风危笃、及妊娠腰痛、兼能发表、千金云:一以去风、一以消血结。)活血。(产书云:炒令烟绝、酒淋服、下产后余血。)解毒。(苏颂曰:古称大豆解百药毒、试之不然、又加甘草、其验乃奇。)消肿止痛。捣涂一切肿毒。煮食利大便。紧小者。入药更佳。盐水煮食。尤能补肾。畏五参、龙胆、猪肉。忌浓朴。(犯之动气。)得诸胆汁、石蜜、牡蛎、杏仁、前胡良。(卒风不语、大豆煮汁、煎稠如饴含之、并饮汁、喉痹不语、同上法。)

  

  黄大豆

  宽中、利大肠。

  甘温。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肿毒。研末。熟水和涂痘后痈。(凡痘毒生在要处、恐致带疾、令其母嚼烂生黄豆、浓敷之、即消、另生他处。)豆油、辛甘热。微毒。涂疮疥。解发。

  

  白豆

  一名饭豆。补调中。

  甘平。补五脏。(思邈曰: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暖肠胃,调中,助十二经脉。豆腐、见造酿类。叶、煮食。利五脏。下气。

  

  赤小豆

  通、行水散血。

  甘酸平。色赤。心之谷也。性下行而通小肠。(心与小肠相为表里、行水。同鲤鱼煮食、能消水肿、煮粥亦佳。)散血消肿。排脓清热解毒。治泻痢呕吐脚气。(昔有患脚气者、用赤小豆袋盛、朝夕践踏之、遂愈。)敷一切疮疽。(鸡子白调末箍之、性极粘、干则难揭、入苎根末则不粘、宋仁宗患 腮、道士赞宁、取赤小豆四十九粒咒之、杂他药敷之而愈、中贵任承亮所亲见、后任自患恶疮、傅永授以药、立愈、问之、赤小豆也、承亮始悟道士之咒伪也、后过豫章、见医治胁疽甚捷、任曰:莫非赤小豆耶、医惊拜曰:予用此活三十余口、愿勿复宣、凡溃烂几绝者、为末敷之、无不立效。)止渴解酒。通乳汁。下胞胎。最渗津液。久服令人枯瘦身重。(十剂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

  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今肆中半粒红半粒黑者。是相思子。(一名红豆、苦平有毒、吐心腹邪气、风痰瘴疟、虫蛊毒、研二七枚服。)

  

  绿豆

  清热解毒。

  甘寒。行十二经。清热毒而解渴。(一切草木金石砒霜毒、皆治之。景岳曰:凡热毒劳热诸火、热极不能退者、用绿豆、不拘多寡、宽汤煮糜烂、入盐少许、或蜜亦可、待冰冷、或浓或稀或汤、任意饮食之、日或三四次、不拘、此物性非苦寒、不伤脾气、善于解毒、除烦退热、止渴、大利小水、乃浅易中之最佳最捷者也、若火盛口干、不宜浓、但略煮半熟清汤、冷冻饮料之、尤善除烦清火。)去浮风而润肤。利小便以治胀。浓肠胃以和脾。(善治泻痢。)胃寒者不宜食。功在绿皮。去壳即壅气。粉、扑痘疮溃烂。良。(一人诵观音经甚诚、出行折一足、哀叫菩萨、梦僧授一方、绿豆粉、新铫炒紫色、井水调浓敷、纸贴、杉木皮札定、其效如神。)圆小者佳。(解烧酒毒、多食豆粉、解鸩酒毒、豆粉三合、水调服。)

  

  豌豆

  理脾胃。

  甘平。治吐逆泄痢。消渴淡煮食之、良。腹胀。(时珍曰:豌豆属土、故其所主病、多系脾胃。)研末。涂痈肿痘疮。

  

  蚕豆

  涩、补中。

  甘涩温。补中益气。涩精实肠。(汪颖食物本草曰:快胃和脏腑、洛按、蚕豆闭涩而补、极易作胀、所谓快与和、安在哉、时珍曰:万表积善堂方言、一人误吞针入腹、诸医不能治、有教令煮蚕豆连壳、同韭菜多食之、不得食别物、针自大便同出、可验其性之利脏腑也、洛谓肠叠腹中、曲折而远、针入必伤、焉能速之使出哉、食韭菜卒难就化、纠缠而裹针外、蚕豆涩滞、粘在韭上、同护针而不伤肠脏耳、又有即此方、同胡桃肉食者、此则取其通利、而欲其速下也。)发芽则全不闭涩。香甘可口。

  

  豇豆

  泻、利水解毒。

  甘涩平。散血消肿。清热解毒。治消渴吐逆。泄痢便数。解鼠莽毒。(按周宪王袖珍方云:中鼠莽毒者、豇豆煮汁饮则解、欲试者、先刈鼠莽苗、以汁灌之、根即烂不生、可见为消伐之物、又豇豆同米煮作饭、米粒便软小、尤可见其性之克削也、时珍述卢廉夫之言、谓其补肾、以其豆子微曲如肾形也、不知如肾形者、不过入肾而已、如连翘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睾丸而入肾之类、非能补心补肾也。)

  

  白扁豆

  补脾、除湿消暑。

  甘平。腥香微黄。(脾之谷也。)调脾和胃。降浊升清。消暑除湿。(能消脾胃之暑。)止渴止泻。专治中宫之病。(土强湿去、正气自旺、所以能疗呕吐霍乱、及带下诸证。赤白带下、炒研末、米饮服二钱、霍乱转筋、研末、醋汤和服、俱妙。)中和轻缓。故无禁忌。然多食能壅气。伤寒邪炽者勿服。生用或炒研。

  

  豆

  涩、祛风。

  甘苦涩温。治贼风风痹。味劣。无甚功用。止可作马料。故俗呼马料豆。

  

  刀豆

  下气归元。

  甘温。温中下气。利肠胃。益肾归元。止呃逆。(时珍曰:刀豆本草失载、惟近时小书载其暖而补元阳也、有人病后、呃逆不止、声闻邻家、或令取刀豆子烧存性、白汤调服二钱、即止、此亦取其下气归元、而逆自止也。)

  

  黎豆

  温中益气。

  甘微苦温。有小毒,温中益气,多食令人闷。一名狸豆。(豆作狸首文、故名。)以上菽豆类。

  

  淡豆豉

  宣、解表除烦。

  苦泄肺。寒胜热。(藏器曰:豆性生平、炒熟热、煮食寒、作豉冷。)发汗解肌。调中下气。

  治伤寒寒热头痛。烦躁满闷。懊 不眠。发斑呕逆。凡伤寒呕逆烦闷、宜引吐、不宜用下药以子豉汤、能吐虚烦。血痢温疟。疫气瘴气。(豆经蒸罨、能升能散、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又能止汗、孟诜治用代麻黄汤、通治伤寒发表、亦治酒病。

  )伤寒直中三阴与传入阴经者勿用。热结胸烦闷。宜下不宜汗。亦忌之。造豉法、用黑豆。

  六月间水浸一宿。淘净蒸熟、摊芦席上。微温。蒿覆五六日后。黄衣遍满为度。不可太过。

  取晒簸净。水拌干湿得所。以汁出指间为准。筑实瓮中。桑叶浓盖三寸。泥封。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水拌入瓮。如是七次。再蒸过。摊去火气。瓮收。

  

  大豆黄卷

  一名豆 。理胃消水。

  甘平。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破妇人恶血。疗湿痹筋挛膝痛。黑大豆为 牙。生五寸长。便干之。名为黄卷。用之熬过。服食所须。一法、壬癸日以井华水浸大豆。候生芽。取皮阴干。(小儿撮口、初生豆芽、研烂绞汁、和乳灌少许、良。)

  

  豆腐

  清热、利大肠。

  甘咸寒。有小毒。清热散血。和脾胃。消胀满。下大肠浊气。中其毒者。以莱菔汤解之。

  

  陈米

  养胃、利小便。

  甘淡平。可以养胃。煮汁煎药。亦取其调肠胃。利小便。去湿热。除烦渴之功。(暑月吐泻大渴、宜饮之。)

  

  粥

  糯米 秫米 黍米

  补气温胃、甘温益气。治脾胃虚寒。泄痢吐逆。小儿痘疮白色。

  粳米 米 粟米 粱米

  (补气养胃、利小便。)甘平益气。养脾胃。利小便。止烦渴。(罗天益卫生宝鉴云:糯粟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以淡渗下行、能利小便、韩 医通云:一人病淋、素不服药、予令专啖粟米粥、绝去他味、旬余减、月余痊、此五谷治病之理也、张来粥记云: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齐和尚说山中僧、每将旦、一粥甚系利害、如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涸、盖粥能畅胃气、生津液也、又苏轼帖云: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一种痰饮之人。不宜食之。(嘉言曰:粥饮之、化为痰甚易。予每晨食粥、甚觉合宜、夜膳进粥、即不爽快、正以粥易成痰、早晨行阳二十五度、不致成痰、即得粥之益、晚间行阴二十五度、即易成痰、则受粥之害、一物也、早晚宜否之异如此、亦见修养家过午不食、为有理也。)

  

  蒸饼

  通、利水、消食。

  甘平。消食养脾胃。和中化积滞。活血止汗。利三焦。通水道。(爱竹谈薮云:宋宁宗为郡王时、病淋、日夜凡三百起、国医罔措、或举孙琳治之、琳用蒸饼大蒜淡豆豉三物、捣丸、令以温水下三十丸、日、今日进三服、病当减三之一、明日亦然、三日病除、已而果然、或问其说、琳曰:小儿何缘有淋、只是水道不利、三物皆能通利、故尔。)陈久者良。(小麦面、修治食品甚多、惟蒸饼其来最古、是酵糟发成、单面所造、凡药所须、且能治疾、唯腊月及寒食日、蒸之至皮裂、去皮悬之、风干、临用时、以水浸胀、擂烂滤过、和脾胃及三焦药、甚易消化、且面已过性、不助湿热、其以果菜油腻诸物为馅者、不堪入药。肘后方、汤火伤、灼馒头饼、烧存性、研末、油调涂之。)

  

  面筋

  解热和中。

  甘凉。解热和中。劳热人宜煮食之。(今人多以油炒、则性热矣。一切荤素诸菜、皆宜煮食、若熏炙煎炒、则助火伤阴、焦者尤甚。)

  

  麦粉

  利五脏、调经络。

  甘凉。和五脏。调经络。醋熬成膏。消一切痈肿。汤火伤。(时珍曰:麦粉、乃是麸面洗面筋、澄出浆粉、今人浆衣多用之、古方鲜用、按积善堂方云:乌龙膏、治一切痈肿发背、无名肿毒、初发 热未破者、取效如神、用隔年小粉、愈久者愈佳、以锅炒之、初炒如饧、久炒则干、成黄黑色、冷定研末、陈米醋调成糊、熬如黑漆、瓷罐收之、用时摊纸上、剪孔贴之、即如冰冷、疼痛即止、少顷觉痒、干则不能动、久而肿毒自消、药力亦尽而脱落、甚妙、此方屡用有验、药易而功大、济生者、宜收藏之。)

  

  神曲

  宣、行气化痰、消食。

  辛散气。甘调中。温开胃。化水谷。消积滞。(医余云:有伤粽子成积、用曲末、少加木香、盐汤下、数日鼻中闻酒香、积遂散而愈。)治痰逆症结。腹痛泻痢。胀满翻胃。回乳(炒研、酒服二钱、日二。)下胎。(产后血晕、末服亦良。)亦治目病。(倪惟德原机启微集云:生用能发其生气、熟用能敛其暴气。)脾阴虚。胃火盛者勿用。能损胎。造曲法、以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以白面百斤。青蒿、苍耳、野蓼。各取自然汁三升。杏仁泥、赤小豆末。各三升。以配白虎、青龙、朱雀、玄武、勾陈、 蛇、六神。通和作饼。麻叶或楮叶包罨。如造酱黄法。待生黄衣。晒干收之。陈久者良。研细炒黄。酒药曲、近今各地。有入诸药草及毒腑,断不可服。(食积心痛、陈神曲一块、烧红、淬酒二大碗服之。)

  

  红曲

  宣、破血、燥、消食。

  甘温。色赤入营而破血活血。燥胃消食。(鱼肉酢用之、以能腐生物使熟也。)治赤白下痢。

  跌打损伤。产后恶露不尽。(时珍曰:人之水谷入胃、中焦湿热熏蒸、游溢精气、化为营血、此造化自然之妙也、红曲以白米饭杂曲母、湿热蒸罨、自变为真红、此人夺造化之巧者也、故治脾胃营血、得同气相求之理。)忌同神曲。红入米心。陈久者良。

  

  麦

  宣、开胃健脾、泻、行气、消积。

  甘温。能助胃气上行。而资健运。快脾宽肠。和中下气。消食除胀。散结祛痰。化一切米面果食积。尤善通乳。(薛立斋治一妇人丧子、乳胀欲成痈、单用麦芽一二两、炒煎服、立消、其破血散气如此。)以谷消谷。有类从之义。停谷食者宜之。然有积消积。无积消肾气。

  今人多用大麦者。非也。炒用。

  

  谷芽

  宣、健脾消食。

  甘温。快脾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功同麦芽。而性不损元。(味甘气和、具生化之性、故为健脾温中之圣药。)炒用。

  

  饴糖

  补中缓脾。

  甘温。益气补中。健脾化痰。润肺止嗽。(仲景建中汤用之、取其甘以补脾缓中也。)过用能动火生痰。凡中满吐逆。酒病牙疳。咸忌之。肾病尤不可服。(误吞稻芒、频食饴、妙。)

  

  酱

  解毒。

  咸冷利。杀百药及热汤火毒。并一切鱼肉菜蔬蕈毒。入药当用豆酱。陈久弥佳。(轻粉毒、陈酱化水漱。)

  

  醋

  敛气血、散瘀、消痈肿。

  酸苦温。散瘀。治产后血晕。(烧红炭投醋中、使闻其气。)除症疗心腹诸痛。涂痈疮肿。

  杀鱼肉毒。愈黄胆黄汗。多食损筋骨。损胃。损颜色。用米醋。

  

  酒

  宣、行药势。

  大热有毒。辛者能散。苦者能降。甘者居中而缓。浓者尤热而毒。淡者利小便。用为向导。

  可以通行一身之表。引药至极高之分。热饮伤肺。温饮和中。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

  辟邪逐秽。暖水脏。行药势。过饮则伤神耗血。(最能乱血、故饮之身面俱赤。)损胃烁精。

  动火生痰。发怒助欲。致生湿热诸病。(相火上炎、肺经受烁、致生痰嗽、脾因火而困怠、胃因火而呕吐、心因火而昏狂、肝因火而善怒、胆因火而忘惧、肾因火而精枯、以致吐血消渴、痨损蛊膈、痈疽失明、为害无穷、汪颖曰: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醉饱就床、热壅三焦、伤心损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动火、因而致病者多矣、景岳曰:酒成于酿、其性则热、而质化为水、其质则寒、阴虚者饮之则伤阴、阳虚者饮之则败阳、故或致血不养筋、则为中风、或致伤脾、则为痰饮泻痢、或湿热上浮、则为喘为螈 疼痛、或致动血伤精、则为劳损吐衄、或致伤肌腐肉、则为烂疮痔漏、其有积渐日久而成水鼓者、则尤多也。)烧酒、散寒破结。损人尤甚。醇而无灰。陈久者佳。(腊月酿造、藏之得法、数十年不坏。)畏绿豆粉、枳 子、葛花、咸卤。(得咸则解、水制火也。)以上造酿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