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气汤

  治阳明病大实大满。大便不通。腹痛大热。其脉沉实者。此方主之。(此内台方与伤寒论大同小异。)

  芒硝(三合 内台方。三两) 大黄(四两 酒洗。) 枳实(五枚 炙。) 浓朴(半斤去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朴。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歌曰 大黄四两朴半斤。枳五硝三急下云。朴枳先熬黄后入。去渣硝入火微熏。

  蔚按。承气汤有起死回生之功。惟善读仲景书者方知其妙。俗医以滋润之脂麻油、当归、火真阴不复。往往死于粪出之后。于是咸相戒曰。润肠之品。且能杀人。而大承气汤。更无论矣。甚矣哉。大承气汤之功用。尽为那庸耳俗目所掩也。

  张隐庵曰。伤寒六经。止阳明少阴有急下证。盖阳明秉悍热之气。少阴为君火之化。在阳明在鲜有能生之。且予尝闻之曰。痞满燥实坚五证皆备。然后可下。噫。当下者。全不在此五证

  阳明方

  小承气汤

  治阳明病潮热。大便难。脉沉而滑。及内实腹痛者。此方主之。(内台方。原文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 炙。去皮。) 枳实(三枚 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

  歌曰 朴二枳三四两黄。小承微结好商量。长沙下法分轻重。妙在同煎切勿忘。

  男元犀按。三承气俱阳明之正方。调胃承气。其方已载于太阳篇。故不复列。伤寒论云。

  阳也。胃络上通于心。阳明之燥火与少阴之君火相合。故心烦。可与此汤。解见太阳本方下。

  至于大承气。取急下之义。阳明谵语潮热。胃中有燥屎五六枚。及二阳并病潮热。及阳明下后心中懊 而烦。胃有燥屎。及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此有燥屎。及少阴证口燥咽干。或自利清水色纯青等证。俾奏功于顷刻。小承气取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之义。

  阳明病热未潮。大便不硬。恐有燥屎。少与此汤转矢气者。可与大承气攻之。若不转矢气者不与。及太阳病吐下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令邪去而正不伤。论中逐条俱有深义。

  张令韶云。胃与大肠小肠交相贯通者也。胃接小肠。小肠接大肠。胃主消磨水谷。化其精微。内灌溉于脏腑。外充溢于皮毛。其糟粕下入于小肠。小肠受其糟粕复加运化。传入于大肠。大肠方变化传道于直肠而出。故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

  变化出焉。是大承气者。所以通泄大肠而上承热气者也。故用朴实以去留滞。大黄以涤腐秽。芒硝上承热气。小承气者。所以通泄小肠而上承胃气者也。故曰微和胃气。是承制胃府太过之气者也。不用芒硝而亦名承气者以此。若调胃承气。乃调和胃气而上承君火之热者也。

  以未成糟粕。故无用枳、朴之消留滞。此三承气之义也。承者制也。谓制其太过之气也。故曰。亢则害承乃制。

  柯韵伯曰。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也。故攻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

  因是气药为臣。名小承气。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味寡性缓。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大小之分以此。且煎法更有妙义。大承气用水一斗。煮枳、朴取五升。内大黄再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何哉。盖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若小承气以三味同煎。不分次第。同一大黄而煎法不同。此可见微和之义也。

  按张宪公云。承者。以卑承尊而无专成之义。天尊地卑。一形气也。形统于气。故地统于天化糟粕。运精微。而成传化之府。岂专以块然之形亦惟承此干行不息之气耳。汤名承气。确有取义。非取顺气之义也。宪公此解。超出前人惜其所着伤寒类疏。未刊行世。宪公讳孝培。

  古吴人也。

  阳明方

  猪苓汤

  治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脉浮发热者主之。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 滑石(一两) 阿胶(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 泽胶猪茯滑相连。咳呕心烦渴不眠。煮好去渣胶后入。育阴利水法兼全。

  述 此汤与五苓之用。有天渊之别。五苓散治太阳入本。太阳司寒水。故加桂以温之。

  是暖亡阳。而里热又患亡阴。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之津液也。若过于渗利。则津液反致耗竭。

  方中阿胶。即从利水中育阴。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故仲景云。汗多胃燥。虽渴而里无热者。不可与也。

  阳明方

  蜜煎导方

  治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也。大便虽硬。不可攻之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与大猪胆汁。皆可为导也。(内台方原文。)

  合。)

  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之。稍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字正韵直略切。粘也。)

  阳明方

  猪胆汁方

  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醋少许。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原歌曰 蜜煎熟后样如饴。温纳肛门法本奇。更有醋调胆汁灌。外通二法审谁宜。

  蔚按。津液内竭。便虽硬而不宜攻。取蜜之甘润。导大肠之气下行。若热结于下。取猪为水之物一下。而无形之热亦荡涤无余矣。

  按内台方云。将蜜于铜器内微火煎之。稍凝似饴状。搅之勿令焦。滴水中坚凝。可用。

  蘸皂汁二枚。以小竹管插入胆口留一截。用油润。内入谷道中。以手将胆捻之。其汁自内出。一食顷。当大便下。又用土瓜根削如指状。蘸猪胆汁内入谷道中。亦可用。

  阳明方

  茵陈蒿汤

  治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渴欲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此方主之。又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不利腹微满者。此方主之。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煎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利。

  尿歌曰 二两大黄十四栀。茵陈六两早煎宜。身黄尿短腹微满。解自前阴法最奇。

  柯韵伯曰。太阳阳明俱有发黄证。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则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热不得下亦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也。张令韶之说最妙。)然里有不同。肌肉是太阳之里。当汗而发之。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按柯韵伯移此方于太阳篇。亦有见解。然原本系是阳明。

  圣经必不可擅改。)心胸是太阳之里阳明之表。当寒以胜之。故用栀子柏皮汤。乃清火法。

  肠胃是阳明之里。当泻之于内。故立本方。是逐秽法。茵陈禀北方之色。经冬不凋。傲霜凌雪。遍受大寒之气。故能除热邪留结。率栀子以通水源。大黄以调胃实。令一身内外瘀热悉从小便而出。腹满自减。肠胃无伤。乃合引而竭之之法。此阳明利水之圣剂也。又按仲景治阳明渴饮有三法。太阳篇之五苓散微发汗以散水气者不与焉。若大渴烦躁小便自利者。白虎汤加参清火而生津。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猪苓汤滋阴以利水。若小便不利而发黄腹满者。

  茵陈汤以泄热令黄从小便出。病情治法。胸有成竹矣。窃思仲景利小便。必用气化之品。通大便。必用承气之品。以小便由于气化也。兹小便不利。不用二苓者何。本论云。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小便故也。须知阳明汗出多而渴者。

  不可用。则汗不出而渴者。津液先虚。更不可用明矣。此主以推陈致新之茵陈。佐以屈曲下行之栀子。不用枳、朴以承气。与芒硝之峻利。则大黄但能润肠泄热。缓缓而行。故必一宿而腹始减。黄从小便去。而不由大肠去。仲景立法之奇。匪夷所思耳。

  阳明方

  麻仁丸

  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此之。

  麻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 炙。) 大黄(一斤 去皮。) 浓朴(一尺去上六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渐加。以知为度。

  歌曰 一升杏子二升麻。枳芍半斤效可夸。黄朴一斤丸饮下。缓通脾约是专家。(一本。

  浓男元犀按。脾为胃行其津液也。今胃热而津液枯。脾无所行而为穷约。故取麻仁、杏仁多脂治在脾而取缓。欲脾不下泄其津液。而小便数已还津液于胃中。而大便难已也。

  蔚按。古今权量尺寸不同。考之内台方。麻仁四两。杏仁六两。芍药、枳实各二两。浓朴三

  阳明方

  栀子柏皮汤

  治伤寒身发黄发热。

  栀子(十五枚) 甘草(一两) 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歌曰 里郁业经向外驱。身黄发热四言规。(身黄发热之外无他证。)草须一两二黄柏。

  十五

  阳明方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此汤主之。

  麻黄(二两 去节。) 连翘(二两) 赤小豆(一升) 甘草(二两) 生梓白皮(一升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歌曰 黄病姜翘二两麻。一升赤豆梓皮夸。枣须十二能通窍。四十杏仁二草嘉。

  蔚按。栀子柏皮汤。治湿热已发于外。止有身黄发热而无内瘀之证。此治瘀热在里。迫其湿豆利水奠安太阴。俾病气合于太阴而为黄者。仍助太阴之气。使其外出下出而悉去也。潦水者雨后水行 地。取其同气相求。地气升而为雨。亦取其从下而上之义也。

  少阳方

  小柴胡汤方

  (本论无方。此方列于太阳篇中。今补其方名。)

  论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言少阳之上。相火主之。少阳为甲木。诸风掉眩。皆属于木。

  主论云。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此言少阳自论云。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论云。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论云。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此言当审汗少阳未列专方。当于太阳阳明篇求之。

  少阳方

  太阴方

  论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结硬。

  此总论又云。太阴病脉浮。可发汗。宜桂枝汤。

  论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此二节。言太阴病在外汤论云。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此言太阴寒证外亦有热证也过湿热相并。又为发黄之证。小便自利者不发黄。至七八日。骤得阳热之化故暴烦。阴湿在内故也。

  论云。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

  桂枝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弱易动故也。此承上节脾家实。宜芍药、大黄以行腐秽。

  而脉弱者大便陆续而利出。宜减芍药、大黄以存胃气。甚矣。伤寒之治。首重在胃气也。

  少阳方

  桂枝加芍药汤

  治太阳病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少阳方

  桂枝加大黄汤

  治太阳病反下之。因而大实痛者。

  即前方加大黄。(二两。)

  歌曰 桂枝倍芍转输脾。泄满升邪止痛宜。大实痛因反下误。黄加二两下无疑。

  述 桂枝加芍药汤。倍用芍药之苦降。能令桂枝深入于至阴之分。举误陷之邪。而腹痛自止道。去实满。枣、草助转输。使其邪悉从外解下行。各不相背。

  卷五

  少阴方

  论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此以少阴标本水火阴阳之气。见于脉证者为提纲也神或在于表。或在于里。或在于经。或归于中土。俱明神机枢转上下出入之至理。故其方亦寒热攻补表里之不同。

  少阴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此方主之。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 炮。)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歌曰 麻黄二两细辛同。附子一枚力最雄。始得少阴反发热。脉沉的证奏奇功。

  蔚按。少阴病始得之。是当无热。而反发热。为太阳标阳外呈。脉沉为少阴之生气不升。

  恐阴阳内外不相接。故以熟附子助太阳之表阳而内合于少阴。麻黄、细辛启少阴之水阴而外合于太阳。须知此汤非发汗法。乃交阴阳法。

  少阴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此方主之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 炮。) 甘草(二两 炙。)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歌曰 甘草麻黄二两佳。一枚附子固根 。少阴得病二三日。里证全无汗岂乖。

  蔚按。少阴病自始得以至二三日。无下利厥逆大寒之里证。又无心中烦不得卧热化之里证。

  解。而又恐过汗以伤心肾之真液。故于前方去细辛。加甘草之补中。取中焦水谷之津而为汗。

  则内不伤阴。邪从汗解矣。须知此汤变交阴阳法。为微发汗法。

  少阴方

  黄连阿胶汤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主之。

  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

  温服歌曰 四两黄连三两胶。二枚鸡子取黄敲。一芩二芍心烦治。更治难眠睫不交。

  男元犀按。少阴病但欲寐为提纲。此节云心中烦不得卧。是但欲寐之病情而变为心中烦。

  可此为少阴热化之证。方中用黄连、黄芩之苦寒以折之。芍药之苦平以降之。又以鸡子黄补离中之气。阿胶补坎中之精。俾气血有情之物交媾其水火。斯心烦止而得卧矣。此回天手段。

  少阴方

  附子汤

  治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宜此方主之。又少阴病身体痛。

  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宜此方主之。

  附子(二枚 生用。)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生附二枚附子汤。术宜四两主斯方。芍苓三两人参二。背冷脉沉身痛详。

  蔚按。论云。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宜此汤。此治太阳之阳虚此治少阴君火内虚神机不转也。方中君以生附子二枚。益下焦水中之生阳以达于上焦之君火也。臣以白术者。以心肾藉中土之气而交合也。佐以人参者。取其甘润以济生附之大辛。又佐以芍药者。取其苦降以泄生附之大毒也。然参、芍皆阴分之药。虽能化生附之暴。又恐其掣生附芍成功之后从小便而退于无用之地。不遗余阴之气以妨阳药也。师用此方。一以治阳虚。一以治阴虚。时医开口辄言此四字。其亦知阳指太阳。阴指少阴。一方统治之理乎。

  少阴方

  桃花汤

  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此汤主之。又少阴病二三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便脓血者主之。

  赤石脂(一斤 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内石脂末方寸匕。温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

  余歌曰 一升粳米一斤脂。脂半磨研法亦奇。一两干姜同煮服。少阴脓血是良规。

  张令韶曰。少阴病下利脓血。桃花汤主之。此感少阴君火之热。不病无形之气化。而病有形干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此言二三日至四五日。值太阴主气之期而脾络不通。则为腹痛。脾络不通不能转输。则为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水谷不分而为利不止。阴络伤则为脓血。石脂为山之血脉凝结而成。故治经脉之病。下节言便脓血可刺者。所以申明病在经脉之义也。

  少阴方

  吴茱萸汤

  治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主之。又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主之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一升 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 升许吴萸三两参。生姜六两救寒侵。枣投十二中宫主。吐利头疼烦躁寻。

  蔚按。少阴之脏。皆本阳明之水谷以资生。而复交会于中土。若上吐下利则中土大虚。

  中土少阴之气而上交。则为躁。甚则烦躁欲死。方用吴茱萸之大辛大温以救欲绝之阳。佐人参之冲和以安中气。姜、枣和胃以行四末。师于不治之证。不忍坐视。专求阳明。是得绝处逢生之妙。所以与通脉四逆汤、白通加猪胆汁汤三方鼎时也。论云。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气。为厥阴专药。然温中散寒。又为三阴并用之药。而佐以人参、姜、枣。又为胃阳衰败之神方。昔贤所以有论方不论药之训也。

  少阴方

  猪肤汤

  治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主之。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歌曰 斤许猪肤斗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再投粉(白粉。五合。)蜜(白蜜。一升。)

  熬香服张令韶曰。此方合下四方。皆以少阴主枢。旋转内外。无有止息。逆则病也。夫少阴上火下水火不交则神机枢转不出。故胸满。神机内郁。故心烦。猪为水畜。肤取其遍达周身。从内而外。亦从外而内之义也。蜜乃稼穑之味。粉为五谷之精。熬香者。取香气助中土以交合水火。转运枢机者也。

  少阴方

  甘草汤

  治少阴咽痛者。

  甘草(二两 生用。)

  上一味。以水一升。煮取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歌曰 甘草名汤咽痛求。方教二两不多收。后人只认中焦药。谁识少阴主治优。(后贤童便

  少阴方

  桔梗汤

  治少阴咽痛。与甘草不差者。与桔梗汤。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斤。去滓。分温再服。

  歌曰 甘草汤投痛未瘥。桔加一两莫轻过。奇而不效须知偶。好把经文仔细哦。

  述 少阴之脉。从心系上挟咽。二三日乃三阳主气之期。少阴君火。外合三阳。上循经脉。

  壅遏于会厌狭隘之地也。

  少阴方

  苦酒汤

  治少阴咽中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主之。

  半夏(洗破十四枚) 鸡子(一枚 去黄。)

  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

  不瘥。更作三剂。

  歌曰 生夏一枚十四开。(洗破十四枚。)鸡清苦酒搅几回。刀环捧壳煎三沸。咽痛频吞绝妙蔚按。一鸡子壳之小。安能纳半夏十四枚之多。近刻以讹传讹。即张令韶、张隐庵、柯韵伯去其涎。而破为十四枚也。旧本破字模糊。翻刻落此一字。以致贻误至今。特正之。

  张令韶曰。此治少阴水阴之气不能上济君火也。君火在上。热伤经络。故咽中伤生疮。

  经曰能环转而上达。故不能语言声不出也。张隐庵有云。人之声音。藉阴中之生气而出。半夏生当夏半。感一阴之气而生。故能开发声音。破十四枚者。七为奇数。偶七而成十四。是偶中之奇。取阴中之生阳也。鸡卵属金而白象天。肺主金主天。助肺以滋水之上源也。刀为金器。

  环者还也。取金声环转之义也。苦酒醋也。书曰曲直作酸。经曰少阳属肾。一以达少阳初生之气。一以金遇木击而鸣矣。火上三沸者。金遇火而三伏。三伏已过。金气复矣。枢转利。

  水气升。金气清。则咽痛愈而声音出矣。

  少阴方

  半夏散及汤

  治少阴咽中痛者主之。

  半夏(洗。) 桂枝 甘草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巳。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歌曰 半夏桂甘等分施。散须寸匕饮调宜。若煎少与当微冷。咽痛求枢(少阴主枢。其气逆蔚按。少阴主枢。热气不能从枢而出。逆于经脉而咽痛。为甘草汤证。寒气不能从枢而出。

  即桂枝汤啜粥之义。从中以达外。俾内外之经脉通而少阴之枢机出入矣。如咽痛不能服散。

  以汤少少咽之。取其轻捷。即汤亦同于散也。

  少阴方

  白通汤

  治少阴病下利者。此方主之。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 生用。)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方

  白通加猪胆汁汤

  治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者。此方脉暴出者死。脉微续者生。

  白通汤中加猪胆汁(一合) 人尿(五合)

  上如法汤成。内猪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汁。亦可用。

  歌曰 葱白四茎一两姜。全枚生附白通汤。脉微下利肢兼厥。干呕心烦胆尿襄。(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男元犀按。白通汤主少阴水火不交。中虚不运者也。用生附启水脏之阳以上承于心。葱白引蔚按。白通加猪胆汁汤。张令韶之注甚妙。令韶谓脉始于足少阴肾。主于手少阴心。生于足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心无所主胃无所生肾无所始也。白通汤三面俱到。加胆汁、人尿调和后入。生气俱在。为效倍速。苦咸合为一家。入咽之顷。苦先入心即随咸味而直交于肾。肾得心君之助则生阳之气升。又有附子在下以启之。干姜从中以接之。葱白自上以通之。

  利止厥回。不烦不呕。脉可微续。危证必仗此大方也。若服此汤后脉不微续而暴出。灯光之回焰。吾亦无如之何矣。

  少阴方

  通脉四逆汤

  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此方主之。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强人四两) 附子(一枚 生用。)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歌曰 一枚生附草姜三。招纳亡阳此指南。外热里寒面赤厥。脉微通脉法中探。(一本。

  甘加减歌曰 面赤加葱茎用九。腹痛去葱真好手。葱去换芍二两加。呕者生痛去芍桔须加。桔梗一两循经走。脉若不出二两参。桔梗丢开莫掣肘。

  参各家说 阳气不能营运。宜四逆汤。元阳虚甚。宜附子汤。阴盛于下格阳于上。宜白通汤岂能疾呼散阳而使返耶。故倍用干姜。而仍不减甘草者。恐散涣之余。不能当姜、附之猛。

  还藉甘草以收全功也。若面赤者。虚阳上泛也。加葱白引阳气以下行。腹中痛者。脾络不和也。去葱加芍药以通脾络。呕者。胃气逆也。加生姜以宣逆气。咽痛者。少阴循经上逆也。

  去芍药之苦泄。加桔梗之开提。利止脉不出者。谷气内虚。脉无所禀而生。去桔梗加人参以生脉。

  少阴方

  四逆散

  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主之。

  甘草 枳实 柴胡 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

  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

  分温再服歌曰 枳甘柴芍数相均。热厥能回察所因。白饮和匀方寸匕。阴阳顺接用斯神。

  加减歌曰 咳加五味与干姜。五分(去声)平行为正路。下利之病照此加。辛温酸收两相顾。

  法度。腹中痛三升。去薤纳散寸匕数。再煮一升有半成。分温两服法可悟。

  张令韶曰。凡少阴病四逆。俱属阳气虚寒。然亦有阳气内郁不得外达而四逆者。又宜四逆散主之。枳实形圆臭香。胃家之宜品也。所以宣通胃络。芍药疏泄经络之血脉。甘草调中。

  柴胡启达阳气而外行。阳气通而四肢温矣。若咳者。肺寒气逆也。用五味、干姜。温敛肺气。

  并主下利者。温以散之。酸以收之也。悸者。心气虚也。加桂枝以保心气。小便不利者。水道不行也。加茯苓以行水。腹中痛者。里寒也。加附子以温寒。泄利下重者。阳气郁于下也。

  用薤白以通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