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痹门

  (附失音 附骨鲠)肺气通于咽。胃气通于喉。盖咽以出气。喉以纳食。乃一身之关隘也。闭塞而不通。则道路阻绝。饮食难下。死生安危。胥此系焉。此人之至急者也。使不早治。则不救矣。而喉痛之症惟喉风犹急。乳娥次之。若左右皆乳娥。是亦缠风也。缠风云者。喉中皆缠紧惟有一线之通。乳娥云者。肿处如蛾。形犹有可通之路。要其致病之由。皆因平日感受风热。积之既久。留于上焦。一时未发。乘机而动。醉后而重醉劳后而复劳。动其相火。相火一炽。而平日所积之风热。一齐而起。痰血腾涌。如潮之至。结于咽喉。外不得吐。内不得下。为肿为痛。苦楚呻吟。饥不能食。渴不能饮。煎剂卒难奏功。丸散安能施效。病势已逼。将立而视其死矣。必须用刀针以决之。庶可以泄其毒。而救其热。然后治之以药。乃可愈耳。

   喉痹门

  脉云

  喉痹之脉。两寸洪溢。上盛下虚。脉忌微伏。

   喉痹门

  立方

  祛火通关饮 治喉痹不通。饮食不下。

  黄连 玄参 山豆根 桔梗 牛蒡子 枳实(各二钱) 大黄 玄明粉 栝蒌仁(各三钱姜二片。水煎温服。

  立消散白硼砂 灯心灰(以灯心塞入罐内固济 之罐红为度)风化硝 黄柏 青黛 冰片(各等分)上为极细末。以芦管吹入喉中。

  吐法青鱼胆(一具) 胆矾(二钱) 牛黄 冰片(各五分)以三味放入鱼胆内。线扎其口。悬于当风处。阴干为末。以鸡羽蘸药点喉中。即大吐痰血立愈。

  又方白矾(半斤巴豆肉十五枚同炒过去巴豆)以鹅毛蘸陈醋。 矾。姜汁。皂角末。引吐立消。

  又方土牛膝捣汁灌下吐痰即消。

  熏法巴豆末一两。摊在粗草纸上。一头巴豆。一头无巴豆。紧紧卷作一巨。长可二寸余。将巴豆一头点火即吹灭。其无巴豆一头。令病患含口内。使人对火轻轻吹之。令烟透入喉中。立破脓血而宽。

  屡验方 治缠风并双乳蛾。

  榆树上刺毛窝一个。剪病患指甲脚爪。如左边盛。剪左边手足。右边盛剪右边手足。若双蛾。左右皆剪。用食盐少许。同入锅内 过为末。吹入患处。以手拍其后顶。如蛾在左。拍左。在右。拍右。双蛾。两边皆拍。实时破溃。痰血立出而愈。

  神仙饮 治阴经喉痹。服凉药反痛者。

  黄 人参 白术 知母 附子(各一钱) 当归 柴胡 玄参(各一钱五分)水煎温服。

  针法(缠喉风水不能通死在项刺一刺即愈刺少商穴。在大指端内侧。去甲如韭叶许。白肉宛宛中是也。两手皆刺出血。其水米即通。盖此穴乃手太阴肺经之穴。直通咽喉。针式用三角柳叶匾薄者)

   喉痹门

  附失音

  神水丹天花粉 玄参(各三钱) 青黛 地骨皮(各二钱) 冰片(四分) 牛黄(一钱) 知母 川贝母(各六钱)上为末。以藕汁熬膏为丸。如弹子大。噙化润下。

  清爽化痰汤 治喉音不清。

  玄参 桔梗 甘草(各一钱) 生地(二钱) 诃子肉(八分) 麦门冬 橘红 百部(各一灯心三十茎。不拘时服。

   喉痹门

  附骨鲠

  化骨神丹楮实子(一两为末) 霜梅肉(三两) 上共为丸弹子大噙化咽下。

  又方宿砂 威灵仙 黑沙糖(各等分)酒煎时时呷之。其骨立消。

  神秘方 不拘诸骨立化。

  千年矮(即平地本)不拘多少。捣碎酒煎。尽醉服之即愈。

  又方 单治鱼骨鲠。

  橄榄核为末。以顺流水调服二钱。

  

  齿痛门

  齿与牙同类而异名。齿者内床也。牙者外版也。内床能嚼。而外版无为。能嚼则恒劳。

  无为则恒逸。恒劳则易伤。而常逸则无恙。故痛多在内床。而罕于外版也。味之辛酸。气之浓薄。质之坚脆。性之冷暖。一咀嚼间。而饮食之毒流渗于齿缝。其有余物些少偶干于中。未能即脱者。又于当风处剔之。甚至有剔伤出血者。几何而不为致病之阶也。故齿痛之病。风痛居多。风入于内。实时肿痛连颊。咀嚼难合。此人之所最苦者也。而风症之外。又有火与虫之属焉。风从外得。火自内伤。而虫又火之所化也。何以言之。盖齿者骨之苗。肾之余也。而齿根之肉。当缝之深处。则属于足阳明胃之经。今之患齿者。岂真齿之痛也。齿之坚尤甚于骨。非血非筋。乃物之至顽而木者。何痛之有。痛之所在。则在于齿当缝之深处也。以阳明有火。热蒸于胃。胃经受热。上通于齿。故其痛也。必臭秽难近根肉深赤齿缝流水而味如盐名为牙宣。而多麋烂。此得之于胃火而成者也。其或痒。或痛。或大痛难忍之际又忽然痛止。而如无恙者。非属于风。非属于火。其虫之为蠹。是虫也。又何从而生之。必有些须食物。留于齿根。为火 炼。籍血气而成也。啮其齿则齿碎。啮其肉则肉疼。其或不啮而微痛。则肉痒。此虫痛之。所以异于风与火也。或不痛而焦枯脱落者。非胃火也。乃肾气衰弱。不能固其根也。是以老人之齿多疏豁。而少壮者则无焉。观于此。则可以施治矣。

   齿痛门

  脉云

  右关脉洪数。胃火上炎。浮洪乃是风热。尺脉洪大而虚者。肾经不足。主齿动摇。相火上升作痛。立方。

  祛风抑火汤 治齿缝胀肿作痛。

  防风 荆芥 薄荷 白芷(各一钱五分) 升麻(八分) 黄芩 黄连(各二钱) 甘草(五分)葱头二枚食后温服。

  清胃汤 治胃中积热。平昔喜酒者。

  石膏( 熟三钱) 白芷 升麻(各一钱) 干葛 黄柏(各二钱) 甘草(五分)水煎食后服。

  神妙饮 治牙疼不可忍。牵引头面。发热发肿者。

  生地 当归 细辛(各一钱五分) 骨碎补 防风 赤芍 川芎 槐花(各二钱) 升麻知母(各一钱)水煎温服。

  蠲痛饮 治牙齿疼痛。浮动出血。

  甘菊(二钱) 大黄 石膏( 各三钱) 竹茹 防风(各一钱)水煎温服。

  又方 治齿疼。并出血。

  青盐四两误过。淬竹沥中取起炙干。又淬又炙。收尽竹沥四钟为度。朝朝擦之。

  又方 治齿缝出血不止。

  竹茹四两。醋浸一宿少少含之。其血即止。

  定疼散 治虫牙作痛。不可忍者。

  细茶叶 朴硝 白芷 细辛 钟乳石 花椒(各一两) 冰片 麝香(各八分)为末。每日早晚擦之。

  三黄丸 治一切火痛。(方见三消门)又方 治牙根摇动欲落。

  石膏(四两) 青盐 北细辛 羊胫骨 白芷(各一两) 雄鼠骨(五钱)上为末。清晨擦。有涎水时。多噙多漱。如有摇动者。将牙咬定擦之。自然坚固。

  乌须固齿神妙散(秘授)当归 生地 母丁香 子丁香 青盐 旱莲草 细辛 没食子 茯神(去皮为末以桑椹取汁浸晒九次各等分)上为细末。清晨擦牙。即用滚水多漱咽下,未白者永不白已。白者擦上半载须发皆黑。

  齿牙坚牢。

  珍珠散 治走马牙疳。

  人中白(二钱) 铜青(五分) 珍珠 麝香 牛黄(各三分) 南枣( 灰六分)上为极细末。吹于患处。

  神秘丹 治牙疼立止。

  真川椒 雄黄 蟾酥 麝香 荜茇(各等分)上为极细末。以枣肉拌药为丸。如黍米大。塞一丸于患处。其虫化为黄水。

  

  口门

  (附舌 附唇)脾开窍于口。饮食浓味。则脾气凝滞。加之七情烦扰过度。则心火炎盛。而口疮生矣。

  大要有实热。有虚热。脉洪而数乃实热。脉洪而虚浮。中气不足。又口中味有觉苦甜酸辛咸淡涩不同。宜细辨之。口苦兼生疮者。心热也。若谋虑不决而苦者。胆热也。口甜者。脾热也。口酸者。肝热也。亦有饮食停滞而作酸者。口辛者。肺热也。口咸者。肾热也。口淡者。脾虚也。口麋者。膀胱移热小肠也。口臭者。积热蕴于胸膈。而冲于口也。又有飞丝入口。治各不同。

   口门

  立方

  清膈汤 治口疮作痛。上焦实热。

  黄连 黄柏 枳壳 石膏 玄参 大黄(各三钱) 甘草(一钱)水煎不拘时服。

  千金衔化丸 治上焦实热。口内溃烂。饮食难进。

  玄明粉 石膏( 红黄连煎汁淬如此九次) 玄参(各二两) 白硼砂 薄荷叶 黄柏(各四钱) 冰片(五分)上为末。生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衔化。外用珍宝散掺上即愈。

  甘露汤 治中焦虚火。服凉药反盛者。

  人参 白术 升麻 附子 黄 丹皮(各二钱)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

  紫金丹 治下焦阴火炎上。日晡潮热。口内起泡。

  黄柏 知母 当归 生地 天门冬 麦门冬 玄参 白芍(各等分)上为细末。如弹子大。衔化润下。

  珍宝散珍珠(二钱) 硼砂 青黛(各一钱) 冰片(五分) 黄连 人中白(各二钱 过)上为细末。凡口内诸疮皆可掺之。

  济急饮 治飞丝入口。令人口舌生泡。

  紫苏叶细嚼。白汤咽下。如此数次。即愈。

  清火育心汤 治口苦。

  黄连 远志 茯神 人参(各一钱五分) 麦门冬 枣仁 地骨皮(各八分)水煎温服。

  清脾抑火汤 治口甜。

  黄连 青皮 黄芩 黄柏(各二钱)灯心三十茎。食远服。

  清金饮 治口辛。

  百部 黄芩 桑皮(各一钱) 桔梗 枳壳 麦门冬 石膏(各二钱)水煎温服。

  苓术饮 治口淡。

  白茯苓 云术 人参(各二钱) 白芍 山药 芡实 甘草(各一钱)黑枣二枚。食远服。

  调肝饮。治口酸。

  小柴胡 甘草 当归 青皮 龙胆草 枳壳(各二钱)水煎温服。

  滋肾丸 治口咸。

  当归 生地 人参(各一两) 杜仲 石斛 枸杞子 山茱萸 破故纸(各二两) 五味子(八钱) 何首乌 龟板胶(各一两五钱)上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空心滚汤下。

  效验汤 治口麋。

  陈皮 麦门冬 桔梗(各一钱) 玄明粉 木通 黄柏 山栀 连翘 生地(各二钱)水煎温服。

  清气丸 治口臭。

  青皮 黄连 黄芩 甘草(各五钱) 石膏 檀香(各一两)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滚汤下。

   口门

  附舌

  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脉络系于舌两傍。肝脉循阴气络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端。

  分布。则舌强而短。舌卷不言者死。内因七情气郁。有舌强壅肿或短者。痰热肺胀也。有舌上出血如泉者。肝热也。有舌上生疮破裂者。心热也。有舌苔干涩如雪者。脾热也。舌上有一二黑点者。肾虚也。又有木舌。舌肿满口不能转动者是也。有重舌。附舌根而重生一物。口不能言。饮食不进。又有舌出过寸者。各有治法。

   口门

  附舌

  清顺汤 治舌强拥肿。

  黄芩 麦门冬 黄连 连翘 山栀仁 生地(各二钱) 大黄(四钱)姜三片。不拘时服。

  又方 治舌上出血。

  蒲黄 生地 麦门冬 当归 人参 甘草(各二钱)临服加藕汁一钟。

  又方 治舌血不止。

  槐花(炒过为极细末掺上即止)又方 治舌苔。

  生姜蘸水揩擦。再煎黄连水漱之。

  犀黄饮 治木舌。肿胀满口。

  玄参 犀角 升麻 甘草(各二钱) 大黄(五钱)水煎不拘时服。

  立消散 治重舌。

  皂角刺 朴硝 黄连 冰片(各等分)上为末。掺患处再煎黄连汤。时时呷之。

  缩舌散 治舌长过寸。

  冰片(二钱) 朱砂(三钱)上为细末。猪胆汁调敷即收。

  又方鸡冠刺血。盛盏内浸舌。即缩上。

   口门

  附唇

  唇皆属于脾。脾受邪则唇为之病。若风胜则唇为之动。寒胜则唇为之揭。热胜则唇烈。

  燥胜则唇干。气郁则生疮血少则惨而无色。上唇内有白点。虫食上部。下唇内有白点。虫食下部。兰唇紧小不能开合。饮食不得。不急治即死。毋忽。毋忽。

   口门

  附唇

  泻胃汤 治唇肿干烈便秘烦渴。

  葛根 桔梗 桔壳(各二钱) 大黄(三钱) 前胡 杏仁(各一钱)水煎食后服。

  又方 治唇不润。

  生地 当归 天门冬 麦门冬 黄 (各二钱) 升麻(六分)水煎食后服。

  又方 治唇生白点。

  芜荑(炒) 干漆(炒烟尽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五分滚汤调下。

  又方 治兰唇。

  青皮( 灰) 橄榄( 灰各等分)上共和匀猪脂调搽。

  又方 补缺唇舌。

  鲜蟹( 灰五钱) 乳香(五分) 没药(四分)上为极细末。搽上即生肉。

  

  诸血门

  (吐血 便血 尿血 血汗 血潜 鼻血 五窍出血)血乃水谷之精。化于脾生于心。藏于肝。布于肺。施于肾。善调摄者不妄作劳。则血之运于身者。无一息之停。自然肌肤润泽筋脉和畅何病之有。后生少年辈恃其壮盛。恣情酒色。而贫穷劳苦之人。又不暇自惜。涉远负重奔走于衣食。而无日夜之安宁。其能不伤于血乎。伤于上部则胸臆痛。伤于中部。则两胁中脘痛。伤于下部。则小腹痛。由是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之病作矣。夫吐血。与衄血无异。但所由之经不同而要之皆裹于脾也。脾能裹血。

  不能使血之不升。胃火上蒸。则血从口出。肺火上腾。则血从鼻出。然有轻重之差焉。衄血太甚。始于吐血无异。不甚不足为虑也。至于吐血虽不甚。而实为可畏。用药者其可以混施耶。夫吐血固甚于衄血矣。而就其吐血言之。则亦自有轻重。如一咯一块者。胃口血也。其所从来者近。痰中见血色如玛瑙而成块者。亦胃口血也。其所从来者亦近。二者势若可畏。

  而犹可调理。法当任其自出。又必看其色不鲜者。旧血也。勿以药止之。其色鲜者。新血也。所积者必不甚多。宜以药止之。盖旧血终不归经。不任其自出。及于增剧。新血终当归经。若所出者多。则损人矣。故宜药止之。以引血归经。此皆可以调理而愈者也。若痰中见血。或一点之小。或一丝之细。语其势若无可畏。而病根反深。此血非胃口之血也。乃从肺脏中来。肺为虚火所逼。血从痰出故也。其所以少者何也。盖肺脏以气为主。

  本多气而少血。是以所出者亦少也。肺脏之血本少。又火逼而出之则肺以枯。而无以领一身之气矣。所害不亦大乎至于五窍出血者。势如潮涌。耳目口鼻一齐逆流。药不及煎针不及下。死在顷刻间。此犹血症之至极者也。医者岂可无急治之法。若夫渗入肠间。从下部而出。则为肠风。为脏毒。为溺血其病易治。

  非若上焦之血也。又有从汗孔出者。为肌衄从舌出者。为舌衄。从委中穴出。为 血。皆有治法。诸血见若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热甚也。身凉脉净者易治。是正气复也。治法未见血。则宜消宜和。既见血。则宜凉宜止。旧血未尽。则化其血。新血未尽。则补其血。因其势之轻重。而为缓急之施。则无不中矣若妇人崩漏。女子月信。则自见本科。而此不及载云。

   诸血门

  脉云

  失血之症。脉皆见芤。芤在何经。血亦从何经。只宜微细。不宜浮大。诀云。鼻衄吐血沉细宜。忽然浮大必倾危。

   诸血门

  立方

  凉血抑火汤 治吐血衄血初起。气盛上逆。不能下降归经。

  当归 赤芍(各二钱) 大黄(三钱) 黄芩 黄连 丹皮 生地 川芎(各一钱五分)灯心三十茎。临服加藕汁半杯。

  必胜饮 治男子妇人。血妄流溢。或吐或咳。衄血并皆效验。

  生地 当归(各三钱) 川芎(一钱) 蒲黄(炒黑二钱) 小蓟(取汁半酒杯)。

  加乌梅五个。空心服。

  茜根散 治吐血衄血。错经妄行。并妇人月信不止。

  茜草 阿胶(各二钱蛤粉炒) 侧柏叶(炒过一钱) 生地 甘草 黄芩(各一钱五分)加童便半酒杯。温服。

  犀角地黄汤 治怒气伤肝。积热不散。郁于经络。随气涌泄。为吐血衄血便血等症。并各经宜加录后。

  怀生地 犀角 丹皮 赤芍(各二钱)加童便半杯空心服。心经血。加麦冬黄连。肝经血。加青皮黄芩。脾经血。加百合白芍。

  肺经血。加百部天冬山栀。肾经血。加知母黄柏玄参青蒿。胆经血。加柴胡竹叶。胃经血。

  加干葛大黄。心胞络血。加茅根丹皮。大肠经血加槐花地榆。小肠经血。加山栀侧柏木通。

  膀胱经血。加茅根牛膝。三焦血。加地骨皮连翘。吐血不止。陈棕灰炒黑荆芥穗。蓄血不消。加桃仁大黄。

  四生丸 治血热妄行。吐咯不止。

  生柏叶 生荷叶 生地黄 生艾叶(各等分)四味共捣极烂。丸如芡实大。每一丸。白滚汤下。

  保真神应丸 治男妇吐血。咳嗽气喘。痰涎壅盛。骨蒸潮热。面色痿黄。日晡面炽。睡卧不宁。服之神效。

  辽五味(拣净一斤) 杜仲(姜汁炒) 阿胶 白术(各二两) 贝母 白茯苓 花椒目荷叶( 灰存性) 怀生地(各四两用柏子仁三钱砂仁三钱绢袋盛之入生地同煮拣去柏子仁砂仁)上为末。以黑枣肉。同地黄汁捣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下。

  急济饮 治吐血如泉之甚一服立止。

  小蓟(捣汁) 童便 磨墨汁 藕汁(各半钟) 沉香(磨一钱)作二次缓缓呷下。

  神宝饮 治风邪入于胃经。下血鲜紫。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

  苍术 白术 人参(各五钱) 茯苓 当归 白芍 川芎 槐角(炒黑各一钱五分) 升麻水煎食前服。

  槐花散 治肠风脏毒下血。

  扁柏叶(炒黑) 槐花 枳壳(麸炒) 荆芥穗(炒黑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下。

  对金饮 治大肠下血。

  黄连 槐花 苍术(各一钱二分) 甘草 白术 浓朴 枳壳 陈皮 藿香 当归(各一钱)升麻(八分)水煎食前服。

  柏灰散 治脏毒下血。诸药不效。

  侧柏叶(取发春东夏南秋西冬北 灰存性) 每服二钱空心滚汤调下。

  仙露饮 治小便出血。

  生地 蒲黄 黄连(各二钱) 升麻(八分) 小蓟 旱莲草 川芎(各一钱) 水煎空心服又方当归 川芎(各一钱五分) 益母草 阿胶 人参 刘寄奴 龙胆草 荆芥穗(各二钱)水煎温服。

  固元汤 治血从毛孔中出。名曰血汗。此元气不足。

  人参 五味子(各五钱) 黄 甘草 枣仁(各二钱) 水煎温服。

  又方 治血汗初起。

  人中白(二钱) 人参(一两) 麝香(半分临服加入) 水煎温服。

  灵秘散 治偶然抓伤血络。血出不止。名曰血潜。若不急救。血尽即危。

  粪桶箍( 灰三钱) 胎发( 灰一钱) 煮酒饼上纸( 二钱)上为末。和匀掺上即止。再服犀角地黄汤(方见前)。

  寸金散 治鼻衄不止。

  黄药子(五钱) 土马HT (五钱有足者生古墙上多有之) 生甘草(一钱)上为末。每服二钱。新水调服。

  又方 伏龙肝半升。以井花水大碗。淘取汁和顿服。

  又方 韭汁饮之立止。吐血亦妙。

  又方 头发烧灰。吹入鼻中即止。

  五窍出血。以井花水当面连喷几口。急分开头发用草纸数层蘸醋令透。搭在囟门。其血即止。

  

  诸虚门

  诸虚先要辨阴阳血阴而气阳也。有暴虚而无伤损者易复。有虚而亏损者亦可补益。惟久虚。气口脉弱则死。强则生。女人久病。人迎脉强则生。弱则死。虚症必食少神昏。遗精潮汗。

  痰嗽腰背胸胁筋骨痛。但见一二症。便是阳损。自上而下。一损于肺。则皮聚而毛落。二损于心。则血脉虚少。不能荣于脏腑。妇人月水不通。三损于胃。则饮食不能消克。不为肌肤治。宜辛甘。若淡于胃。则不可治矣。阴损自下而上。一损于肾。则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损于肝。则筋缓不能自收持。三损于脾则饮食不能消克。不为肌肤治宜酸苦。若咸过脾则不可治矣。大要心肺损而色惫。汗多者为阳虚。肝肾损而形瘁。汗多者为阴虚。经云。损其肺者。

  益其气。损其心者。补其荣血。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古庵云肺。脾主气。肺恶寒。而脾恶湿。则温寒燥湿之药。是补肺脾。而泻心肾也。心肾主血。心恶热而肾恶燥。则清热润燥之药。是补心肾。而泻肺脾也。要之阴阳损伤。皆水火不济。火降则血脉和畅。水升则精神充满。或心肾俱虚。或心脾俱虚。或肺肾俱虚。或五脏俱虚。但以补和心肾为主。兼养脾胃。则饮食进。而精神气血生矣。

   诸虚门

  脉云

  虚人脉多弦。弦濡大而无力者。为气虚。沉微无力。为气虚甚。多在右手上见。脉弦数而无力。为血虚。脉涩而微。为血虚甚。此多在右手上见。或寸微尺大而紧者血虚有火。

   诸虚门

  立方

  十全大补汤 治气血两虚。并病后虚极者。

  人参 黄 茯苓 白术(各二钱) 芍药 当归 川芎 熟地(各一钱五分) 甘草 肉桂(各一钱) 枣二枚。姜三片。煎服。

  八珍汤 治气虚血少。四肢无力。

  生地 当归 川芎 芍药(各二钱)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各一钱) 枣二枚。煎服。

  黄 汤 治五脏虚寒。四肢消瘦皮毛枯涩。津液不通脉气微弱。

  黄 白术 人参(各三钱) 生姜(五钱) 附子 肉桂(各二钱) 枣十枚。煎服。

  补中益气汤 治中气不足。劳倦伤脾四肢乏力。饮食少进。久泄不止。

  当归 黄 人参(各二钱) 白术 陈皮 柴胡(各一钱二分) 升麻 甘草(各八分) 枣姜煎服。

  滋阴抑火汤 治血虚火盛朝凉晚热。精神减少睡卧不稳。

  当归(三钱) 知母 麦门冬 天门冬 地骨皮 丹皮(各二钱) 枣仁 柴胡 天花粉人参(各一钱) 灯心三十茎。食远服。

  六味地黄丸 治肾气虚弱。脾经不和一切损伤。虚烦骨蒸。

  山茱萸 山药(各四两) 熟地(八两) 泽泻 丹皮 茯苓(各三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每服三钱。空心服。

  生脉散 治虚损之人。口苦咽干。脉息微弱。不时可以当茶饮之。

  人参 辽五味 麦门冬(去心各二钱) 水煎温服。

  古庵心肾丸 治水火不济。心神恍惚。血虚气弱寒热往来。

  生地 熟地 山药(炒) 茯苓 石斛 枸杞 龟板(羊酥炙) 牛膝 丹皮(各二两炒)黄连(酒炒) 鹿茸(各一两酥炙) 当归 泽泻 黄柏(盐水炒) 甘草(各一两五钱) 上为末蜜丸。每服三钱。空心盐汤下。

  虎潜丸 治真元不足。荣卫不调。气血亏损。阳事痿弱。

  黄柏 知母 熟地黄 龟板(各三两) 虎胫骨(一对) 锁阳(四两) 当归 陈皮 白芍牛膝(各二两) 上为末。以羊肉为丸。每服四钱。空心滚汤送下。

  固本保元丸 治诸虚百损。精血不固。元神不足。四肢乏力。肌肉消瘦。朝凉暮热。梦寐遗精。阳事不举。

  人参 茯苓(各三两) 紫河车(二具) 枸杞 五味子 知母 锁阳 仙茅 当归(各二两) 生地(四两) 黄 杜仲(各一两) 天雄(一枚) 甘草(八钱)上为末蜜丸。每服三钱。空心盐汤下。

  补天膏 治肾气不足。下元虚乏。脐腹疼痛。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痿黄。腰疼背胀。

  龙眼肉(各四两) 紫河车(二具) 黍米金丹(一粒即小儿出世口内大血珠)上为咀片。以桑树柴文武火。煎熬成膏。不时可服。

  天王补心丹 治心经血少。神思倦怠。恍惚易忘并读书人灯窗刻苦至瘵。久服之亦令人白茯苓 人参 玄参 远志肉 丹参 桔梗(各一两) 当归 辽五味 麦门冬 天门冬生地 柏子仁 酸枣仁(各二两)上为末蜜丸。朱砂为衣。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下。

  

  痨瘵门

  (附梦遗鬼交 盗汗。自汗 骨蒸潮热)痨者劳也。犹妄作劳以成病也。从病从劳。故名曰痨。劳力负重则伤血。而气亦重伤。

  然精犹未伤也。劳力以行房则伤精。而血气其能以独不伤乎。或劳力以负重。而复劳力以行房。

  更失于检束而不避风寒侍其强壮而纵欲曲 。则精神与血俱伤。而真元所削。风寒曲 交次。而虚火易炽病根日深。病已不可拔。犹不知戒。而肆情逞欲。则心肝肺肾损矣。心损则精神不守恍惚。肝损则失血少睡。面白无色。肺损则声音低小。言语不续。肾损则腰膝软弱。

  小便短数。而虚损之症成矣。虚损者痨瘵之始。痨瘵者。虚损之终。由劳伤而成虚损。由虚损痰中见血。一咳血即出者有面常颊热忽洒淅而似寒者。有胸前如火。而两足冰冷者。有腰疼背痛。而筋骸无力者。总属于虚。至于梦遗鬼交。盗汗自汗。骨蒸潮热。又属非虚之所致耶。究而言之。梦遗鬼交。虚不暇言矣。然何以有是梦有是交。而又有是精耶。盖梦者心之神也。鬼者肝之魂也。精者肾之液也。心之火。君火也。肝肾之火相火也。相从君之令者也。君火一动。相火从之。而梦遗鬼交之病起矣。盗汗自汗虚不暇言矣。然均之为汗也。何为而有盗与自之异耶。盖盗汗者。睡去即出。醒来即收。盗之偷窃乘其虚 而惟恐人知。故有盗汗之名焉。而求其所属之经。则犹于心气之不足。汗者心之液也。心气不足则神不守舍。

  而液无所摄。故睡中出汗。一惊觉之间。则心神渐定。故汗亦收也。自汗者。无睡无醒。自然濡湿。故有自汗之名焉。较而论之。则自汗为甚是何也。盖盗汗本于心虚。而其真元犹未尽虚也。自汗则真元耗散。腠理皆开。肺失统气之权。不能固表故毫窍疏豁。汗流不禁。岂不大可畏哉。若汗出如膏。凝而不流者。乃真元尽泄于外。而生气以绝。死期至矣。骨蒸潮热。虚不暇言矣。然何以使热之蒸于骨耶。盖骨之所属者。肾也。肾实则寒。肾虚则热。骨热龙火大旺。煎熬真阴。真阴既竭。热无所容。流入于骨。故成骨蒸。骨蒸既久。上蒸于颧。颧赤而热则不救矣。盖颧者骨之本也。骨本一枯。则肾经已绝。死期至矣。又有喉哑一症者。百无一生。传尸一症者。九死一活。相思一症者。无药可治。或平素有漏疮及下部忽生肿毒。与夫脾虚发肿泄泻者。皆难治之症也。

   痨瘵门

  脉云

  凡男子尺脉虚数。而寸沉微者为痨。女子寸脉虚数。而尺沉微者为痨。要之痨瘵脉数或涩细。如潮汗咳血肉脱者殂。

   痨瘵门

  立方

  滋阴抑火汤 治阴虚火动。盗汗发热。咳嗽吐血身热脉数。肌肉消瘦。酒色过伤。已成知母 人参 黄柏 天冬 麦冬(各一钱) 贝母 生地 当归 白芍 白术(各一钱五分) 煨姜灰(八分) 加灯心三十茎。温服。

  保真饮 治劳思虚损。妄泄真元。阴虚火动。痰喘气急。咳嗽吐红。

  辽五味 当归 白术 酸枣仁 紫河车 石斛 玄参 沙参(各一钱) 紫菀 山栀(炒黑各二钱) 人参(三钱) 加童便一杯。煎服。

  鳖甲地黄汤 治虚痨手足烦热。心下怔忡。及妇人血室有干身体羸瘦。饮食减少。

  天冬 麦冬 鳖甲 白术 人参 白茯苓 柴胡 甘草(各一钱五分) 肉桂 熟地 石斛秦艽(各一钱) 水煎温服。

  河车回天丸 治咽喉干嗽。洒淅似寒。腰膝酸疼。日晡颊赤。头眩眼花。吐血喘逆。饮食少进。肢体 羸。

  人参(一两) 紫河车(一具) 附子(八钱) 当归 白术 菟丝子 杜仲 知母 黄柏(各二两) 秋石 丹参 贝母 阿胶 白芍 辽五味(各一两二钱)上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送下。

  参附接命膏 治痨弱。喉音哑者。饮食不进。肚腹疼痛。

  人参(八两) 大附子(八两)上为粗末。将天鹅油二斤浸半月。慢火熬至焦黑绞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再入东丹一。慢熬成膏。待温加入麝香五钱。摊 丝上贴在丹田处连脐。内服河车回天丸。痨瘵将危贴此回生。

  噙化紫金丹 治肺热咯血。痨嗽不止。

  川贝母 天花粉 紫参 玄参 款冬花 密蒙花 紫菀茸(各五钱) 牛黄(八分) 青礞石海粉 黄芩 甘草 桔梗(各三钱)上为极细末炼蜜六两为丸。如芡实大。每一丸噙化润。

  济阴丹 治酒色过度。怒气伤肝。阴虚火动。咳嗽吐痰。咯血盗汗。并皆治之。

  紫菀 麦冬 辽五味(各四两) 人参(二两) 知母 青蒿(各三两) 紫河车(二具)上为细末。以陈荷叶煎汤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送下。

  痨虫治法 盖因初起病痨之人。先为痨虫所食五脏而死既死之后。五脏皆冷。虫不能居。从。

  亦以臭秽而不用。其外无治法矣。

  抽胎换骨丹 治虚痨。补元气。固精壮肾梦寐遗精并虚寒等症。久久服之。功效通神。

  真川椒(二斤拣去合口者并子新瓦上焙干) 牛膝(一斤八两酒浸焙干) 怀生地 怀熟地上为末不犯铁器。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温酒送下三十丸。服至五十丸止。不可过服。

  歌曰其椒备五行。其神通六义。欲知先有功。

  夜间且不起。服至半载余。脚心汗如雨。

  骨蒸及烦劳。五脏无风气。明目腰不疼。

  身轻心健记。别更有异能。三年精自秘。

  颜貌若婴童。精爽更少睡。但服此神妙。

  一生无疟痢。若能志心服。三尸自然弃。

  更有九般虫。各各自回避。傥逢此色人。

  第一须传意。虽未遇神仙。初缘已得地。

   痨瘵门

  附梦遗鬼交

  梦属心。鬼属肝。精属肾。君火动则相火随。故有此症。治此症者。不独涩其精。又必清心火。不独清心火。又必补其虚。惟虚故火易动。惟火动故精易泄矣。

   痨瘵门

  附梦遗鬼交

  梦遗遗精。当验于尺微涩精伤。洪数火逼。亦有心虚。左寸短小。脉迟可生。急疾便夭

   痨瘵门

  附梦遗鬼交

  九龙丹 治梦遗鬼交。精虚火旺。久久不愈。

  当归身(酒洗) 枸杞子 金樱子 石莲肉(炒) 莲花蕊(各二两) 怀熟地(四两) 芡实(炒) 白茯苓(去皮) 山楂肉(各三两)上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送下。

  清离固精丸 治梦遗日久。精神倦怠。面色痿黄饮食减少。腰酸背胀。久不育子。服之黄连(酒炒) 萆 人参(各一两) 鹿角霜(三两) 知母(青盐水炒) 秋石 牡蛎(过) 茯神(去心) 远志(去心) 石莲肉(炒) 白术(各一两五钱上炒)上为末以荷叶煎汤法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盐汤送下。

   痨瘵门

  附盗汗自汗

  盗汗属心。自汗属肺。心神不守故盗汗。肺气不收故自汗。久久不愈令人丧魄。

   痨瘵门

  附盗汗自汗

  汗脉浮虚。或涩或濡。自汗在寸。盗汗在尺。凡人脉带虚弱微细者。必有盗汗。

   痨瘵门

  附盗汗自汗

  敛汗育心汤 治盗汗养心血。

  枣仁 茯神 知母 白芍 当归(各二钱) 牡蛎 麦门冬 沙参 甘草 生地(各一钱五分) 枣五枚。煎八分。温服。

  镇元饮 治自汗。固肺经。

  人参 当归 白术 黄 五味子(各一钱) 山茱萸 肉苁蓉 麦门冬 黄柏 生地(各一钱二分) 莲肉十枚。灯心三十茎。煎八分。临卧服。

  当归六黄汤 治盗汗自汗。

  当归 生地 熟地 黄芩 黄莲 黄柏(各一钱五分) 黄 (三钱) 枣五枚。煎八分。

  护命散 治汗如神。

  枯矾(一钱) 五倍子(五钱) 龙骨( 过一钱五分)上为细末。以津唾调。塞满脐中。外用绢条扎定。过夜即止。

   痨瘵门

  附骨蒸潮热

  骨蒸潮热。微有不同。骨蒸则无时而不热。潮热则如潮信之来。必有定期热者。

   痨瘵门

  附骨蒸潮热

  调荣清热饮 治骨蒸屡验。

  丹皮(炒) 地骨皮 当归 鳖甲(酥炙) 白术(各一钱五分) 黄 (蜜炒) 青蒿 知母(盐水炒) 人参 柴胡(各一钱) 枣二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灵应饮 专治潮热。

  茯神 小柴胡 人参 生地 银柴胡 黄芩(各二钱) 知母 麦门冬(各一钱) 枣五枚。临服加童便一杯。

  

  诸气门

  (附气滞 附郁)人得天地之气以成形。形者气之所犹以寓者也。气者形之所犹于充者也。二者固相为用。而亦有轻重之差焉。形病气不病。虽羸瘦而无害。气病形不病虽肥壮而可忧。是形在所轻。而气在所重也。人能安养天和。使五脏之气。均得其平。则何病之有。惟内伤七情外感六气。

  而五脏之气病矣。故心气盛。则烦燥不宁。口干舌燥。肺气盛。则壅塞喘急。上膈烦满。肝气盛则暴怒时发。两胁膨胀。脾气盛。则中脘痞塞。腹满饱闷。肾气盛。则膀胱满急。水道不通。皆气之有余者也。心气虚。则精神恍惚。梦寐不宁。肺气虚。则呼吸短浅。皮毛洒淅。肝气虚则筋脉不和。头空少睡。脾气虚则饥不欲飧。溏泄自利。肾气虚。则腰脑不能转侧。大便与小便。前后牵引而微痛。此皆气之不足者也。善医者调其气而已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又岂有虚虚实实之患乎。凡本经之虚实。或宜补而宜泻。然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又不可不知也。

   诸气门

  脉云

  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其或沉滑。气兼痰饮。又曰。沉弦细动皆气痛心痛在寸。腹痛在关下部痛在尺。脉象显然。

   诸气门

  立方

  利气丹 治一切气滞。心腹胀闷疼痛。呕吐酸水。痰涎不利。头目眩晕。或下利脓血。

  大小便结滞不快。郁结等症。

  沉香 木香(各二两) 黑丑(一两半生半熟) 玄胡索 槟榔 枳壳(麸炒) 莪术 乌药(各一两五钱) 大黄(四两) 黄连(三两) 山楂肉(一两八钱)上为末水丸。每服二钱。空心白滚汤下。

  心气虚。则补之以炒盐。心气实。则泻之以生甘草。此本经之补泻也。然肝为心之母。

  虚则以姜橘补肝。脾为心之子。实则以黄连枳壳泻脾。

  肺气虚。则补之以五味子。肺气实。则泻之以桑白皮。此本经之补泻也。然脾为肺之母。虚则以炙甘草大枣补脾。肾为肺之子。实则以泽泻泻肾。

  肝气虚。则补之以姜橘。肝气实。则泻之以芍药。此本经之补泻也。然肾为肝之母。虚则以地黄黄柏补肾。心为肝之子。实则以生甘草泻心。

  脾气虚。则补之以甘草大枣。脾气实。则泻之以黄连枳实。此本经之补泻也。然心为脾之母。虚则以炒盐补心。肺为脾之子。实则以桑白皮泻肺。

  肾气虚。则补之以地黄黄柏。肾气实。则泻之泽泻。此本经之补泻也。然肺为肾之母。虚则以五味子补肺。肝为肾之子。实则以芍药泻肝。

  合而言之。诸气之病。分为五脏。五脏之病。分为诸症。皆不可以一节言也。此之所陈乃补泻之大略耳。然此正药之外。又不能无增益者焉。如炒盐补心。甘草泻心固矣。而麦冬亦可以补心。黄连亦可以泻心。又如五味子补肺桑白皮泻肺固矣。而人参亦可以补肺黄芩亦可以泻肺。如姜橘补肝芍药泻肝固矣。而细辛亦可以补肝。黄连亦可以泻肝。如炙甘草大枣补脾。黄连枳实泻脾固矣。而白术亦可以补脾。石膏大黄亦可以泻脾。如地黄黄柏补肾。泽泻泻肾固矣。而杜仲亦可以补肾。茯苓亦可以泻肾。临病用药。其可以执一耶。

   诸气门

  附气滞

  苍天之气。清净不息。变为云雾。为雷雨者。山泽湿热熏蒸也。人身元气导引血液。升降三为癖。而心腹胁肋刺痛。蓄于下焦。则为腰痛。为胀坠。流乎经络。则周回刺痛。多因七情饮食。郁为湿热。成痰与积。起初宜辛温之药。开郁行气。豁痰消积。稍久即以辛平之药和之。辛寒之药折之。如此则火易降。气易平。而病根可除矣。

   诸气门

  附气滞

  开郁理气汤 治气郁不散。肚腹胀满。

  香附 沉香 半夏(各一钱) 苏子 枳实 萝卜子(各一钱五分) 丁香 大腹皮 藿香(各八分) 水煎热服。

  清气抑肝丸 治气不消散。凝滞膈上。

  青皮 桑白皮 枳壳(各三钱) 檀香 山栀仁 乌药(各一钱) 半夏曲 橘红 白豆蔻(各一钱五分) 砂仁(一钱二分) 加生姜三片。煎服。

  气滞上焦。以橘红。枳壳。桔梗。甘草。藿香。香附。黄连。砂仁。枇杷叶。栝蒌仁为气滞中焦。以木香。槟榔。山楂。枳壳。蓬术。在两胁。加青皮。柴胡。龙胆草。芍药为主。气滞下焦。以沉香。茴香。川楝子。荔枝核。山栀为主。

   诸气门

  附郁

  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不得变化。则诸病生焉。然有病久不解而成郁。有郁久而生病。其症有六。脉多沉伏。胸满胁痛。脉沉涩者。为气郁。周身关节走痛。首如物蒙。足重遇阴寒便发。脉沉滞者。为湿郁。胸膈满。动则喘急。起卧怠情。寸脉沉滑者。为痰郁。目蒙口干。舌燥。小便赤涩。脉沉数者。为热郁。四肢无力。能食便血。脉沉芤涩者。为血郁。嗳酸腹饱。不能食。左手脉和平。右手脉紧盛者。

   诸气门

  附郁

  舒郁丸 治一切郁症。

  香附 枳实 苍术(各三两) 沉香(一两五钱) 宿砂 山栀仁 抚芎 红曲 半夏(各上为末水丸。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下。

  气郁。加乌药。木香。槟榔。干姜。枳壳。桔梗。

  湿郁。加白术。白芷。赤茯苓。木通。苍术。

  痰郁。加南星。海石。栝蒌仁。枳壳。桔梗。小皂荚。

  热郁。加黄连。青黛。连翘。山栀。

  血郁。加桃仁。红花。丹皮。当归。韭汁。

  食郁。加山楂。麦芽。神曲。伤冷食胃脘痛。加草豆蔻。干姜。如春加防风。夏加苦参。秋冬加吴茱萸。

  

  诸痛门

  诸痛之症。种种不同。其患有周身骨节肩背手臂项脊腰肋。心膻小腹之殊。其致痰之由。有风寒湿热燥火。痰血积气之异。如周身遍体。无所不痛者。此有火或饮酒之人。素有湿痰停积于内。又为风寒邪气所侵。以至痰不能周流疏利。留蓄于经络关节之间日久凝滞不散。郁于肩背项脊。腰肋手臂等处。不肿则痛。须令人按之摩之。则热气至而痛止。故今之背痛者。痰滞也。必捶打千百。而后散可知矣。不然则为痰。为涎为饮三者之症。盖湿邪上浮于肺。随气壅嗽。发动则名为痰。湿邪聚于脾。随气溢于口。气流出不禁。则名曰涎。至于胃为湿邪所乘。而为吐。为呕。为哕。则名曰饮。此又不可不察。然大要以胜湿消痰。顺气和血养脾为主。外此又有饮食之后。为冷气所伤。而发热身痛。此伤食身痛也。宜消导之。

  六脉浮紧。鼻塞身重头痛气粗。发热身痛者。此伤寒伤风身痛也。宜解表之。如病后汗下而身痛者。此气血虚也。宜调补之。至于头痛头风。以发散为主。心痛即胃脘痛。有旧疾有客寒。有积痰以开郁化痰为主。其腹痛腰胁痛宜温经散寒。热湿为要。若饮食过多。内伤脾气者。宜消导之。又如小便作痛者。须问小便利不利。小便利者是蓄血。小便不利者。是溺涩。有卒然大痛者。是感寒时痛时止者。是火。若妇人小腹为冲任之海。一遇寒冷则血气凝结。为之击搏而作痛。得温暖则气和通。而痛自止。又有胞络之间。阴hu之中。为房事所伤。或外寒郁遏亦能作痛。臀尖尽处。又有所谓尻骨痛有痰有血虚死血不同。学人宜详审之

   诸痛门

  脉云

  举要曰诸痛麻多于沉伏。惟风寒头痛。脉浮而洪。

   诸痛门

  立方

  蠲疼汤 治周身仵痛。

  防风 羌活 苍术(各一钱) 木瓜 当归 威灵仙 乌药 生地(各二钱) 白芍 秦艽川芎(各八分) 水酒各半。煎服。

  定疼汤 治肩背项脊痛并背心痛此其寒痰不散。

  独活 羌活 本(各二钱) 川芎 甘草 防风 前胡 当归(各一钱五分) 陈皮 肉桂苏子(各八分) 酒煎温服。

  拂疼饮 治手臂肿痛。皆因湿痰湿火或风寒凝滞不散。

  乌药 南星 僵蚕 川芎 麻黄(各一钱) 苍术 桂枝 白术 橘红(各一钱) 竹沥(一杯) 水煎温服。

  活络饮 治肢节疼痛。

  当归 川芎 白芍(酒炒) 半夏(姜矾制) 南星 桑寄生 秦艽 生地 苍术(炒各一钱五分) 临服加酒一杯。

  降气汤 治胸膈作痛。胀闷喘急。饮食难进。

  木香 当归 苏子 生地(各二钱) 宿砂 丁香 山楂 青皮 枳壳 大腹皮(各一钱)水煎温服。

  手拈散 治心腹腰胁。两肋疼痛。并瘀血凝滞。

  草果 玄胡索 五花脂 乳香 没药 沉香 阿魏(各五钱)上为末。每服二钱。煮酒调送下。

  通达饮 治小腹胀痛。溺涩不通。内有蓄血结聚。

  当归 桃仁(去尖) 大黄(酒煨) 猪苓 泽泻 木香(各二钱) 附子 滑石 玄胡索(各一钱二分) 加灯心三十茎。食前服。

  立效饮 治妇人为房事所伤。阴hu内胀疼难忍。一服立瘥。

  川芎 当归 玄胡索 丹皮 姜黄 大茴香 红花(各一钱五分) 桂心 秦艽 赤芍(各八分) 临服加煮酒一钟。

  流气饮 治刺痛。皆因心事忧郁。不得舒畅。而作痛如刺。

  白檀香 沉香 乌药 桔梗(各一钱五分) 香附 白豆蔻 枳壳 宿砂 苍术(各二钱)水煎温服。

  

  头痛门

  头居身体之上。为诸阳之会。其位至高。犹山之有巅。木之有杪也。风之起也。愈高而愈狂。山巅木杪先得之。故云行如飞。叶落如雨。皆风使之然也。头居上体。为风之所先及。然以其会乎诸阳。而不畏寒。故人多忽之。而不知所避。风邪一入头即痛焉。是以头痛之症。

  风痛居多。夫风何以能痛也。盖风之为物也善行而数变也其性易入。其气易感。头之诸阳内聚而拒风。风之势内外攻以抗阳。风与阳相争。两不肯伏。交战至于高之分。而头之诸经始病矣。以诸阳之强。且不能以胜风。而况以诸阴乎。其有气虚血虚而作痛者。虽系本原之不足。而实风之为病也。盖虚之所在。邪必辏之。使无风之入。惟觉眩运而已。何以作痛耶。但其气血已虚。无力拒风。风虽入而不与争。故其痛亦不甚也。其有饮食不消。痰涎涌上而作痛者。非风之罪也。宜审而治之。

   头痛门

  脉云

  内经曰。寸口脉短者头痛也。脉经曰。阳弦头痛定无疑。脉诀云。头痛短涩应须死。浮滑风痰皆易治。

   头痛门

  立方

  清巅抑火汤 治血虚头痛。并偏正头风。

  本 当归 生地 川芎(各二钱) 防风 蔓荆子 黄连 石膏 白芍 白芷(各一钱)加葱白五枚。生姜三片。煎服。

  千金一笑散 治诸般头疼并一切头风。

  北细辛 人参 秦艽 甘菊花(各一钱五分) 白芷 甘草 当归 薄荷(各二钱) 葱白五枚。煎服。

  空青散 治偏正头痛。年深日久不愈者。并疗风寒湿热。头上及脑痛。惟血虚者。不宜川芎(五钱) 柴胡(七钱) 黄连(酒炒) 防风 羌活(各一两) 甘草(一两五钱) 黄芩(三两一半生一半酒炒)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清茶调下。

  羌活附子汤 治寒冬犯脑痛。及齿痛。名曰脑风。

  麻黄 大附子 防风 白芷 白僵蚕(各六分) 黄柏 苍术 黄 佛耳草 甘草(各一钱) 升麻(三分) 水煎温服。

  点眼丹 治一切头痛。心腹绞痛。又治搅肠沙。盘肠气痛疝痛。

  牙硝(二钱) 麝香 朱砂 雄黄(各五分)上为细末瓷罐收贮。临病以银簪蘸药。点两眼内。立时取效。

  灵速散 治一切头痛立愈。

  细茶(一两水二钟煎至半钟去渣) 白芷 细辛 牙皂 紫苏 薄荷(各三钱) 煎七分。

  风入太阳经。则发际痛脉浮紧。恶风寒。以羌活为君。川芎。升麻。白芷。防风。甘草风入阳明经。则额前痛。兼鼻痛。脉浮缓。发热恶寒。以白芷为君。羌活。升麻。川芎。防风为佐。

  风入少阳经。则两鬓间及额角痛。脉弦。往来发热。以柴胡为君。川芎。升麻。羌活。

  风入少阴经。则头骨紧痛。以细辛为君。独活。防风。黄柏。白芷为佐。

  风入厥阴。太阴之交。则顶巅痛。以 本为君。升麻川芎。牙皂。甘草为佐。

  

  头眩门

  头痛之外。又有头眩。虽无痛苦。而精神眩耀。所见之物。皆颠倒摇动。身如浮云。足如履空。饮食下咽即吐。胸中怏怏。眼花不定。乃其症也。此为风动肝木。根本皆摇。卷痰上升。迷乱清气故耳。

   头眩门

  脉云

  左数热多。涩芤死血。右实痰积火盛。凡脉溢大者。必眩。

   头眩门

  立方

  定眩饮 治头眩眼花。

  明天麻 青皮 薄荷 柴胡 半夏(各二钱) 山茱萸 龙胆草 枳壳 黄连(各二钱)和荣汤 治气血两虚头眩。

  人参 当归 白术 生地 天门冬 麦门冬 五味子(各二钱) 水煎温服。如有痰。加生姜汁。竹沥。

  止旋饮 治冒雨中湿。实火上炎头眩不可当者。

  大黄(酒炒五钱) 茶(八钱) 枳实(三钱) 生姜七片煎服。

  

  咳嗽门

  (附哮 附喘)有声无痰之谓咳。有痰无声之谓嗽。有声有痰者名曰咳嗽。然谓无声者。非全无声也。

  咳而易出。声之不甚响也。谓无痰者。非果无痰也。嗽而费力痰之不易出也。分而言之。咳为在肺。嗽为在脾。合而言之。肺与脾迭相为用。而又互相为害者也。使肺不受热。则化气自清。亦可以利脾。而何至于生痰。脾不受热。则游溢情气。自足以滋肺。而何以至于成嗽。

  此肺与脾之互相为害也。由是观之。则脾肺虽分二经。而咳嗽总为一病。病之所由。成皆火之所致也。虽然火固能致病矣。而亦有得于外。或伤于风。或伤于寒热。如此之类。种种不同。亦皆归咎于火乎。殊不知始之者。风寒与热也。而成之者火也。内外夹攻。病斯成焉。

  而不可以一端求也。然此特论夫咳嗽之由耳。而咳嗽之名非一言之所能尽悉。而数之有火痰嗽。湿痰嗽。郁痰嗽。顽痰嗽清痰嗽风寒痰嗽。酒食痰嗽。干咳嗽时行嗽。瘀血嗽。与大肺胀嗽之异焉。而诸嗽之形症。又何以别之。盖火痰嗽者。嗽必面赤。声多痰少。用力久而后出。脉数喘急是也湿痰嗽者。喉中漉漉有声。嗽而易出者是也。郁痰嗽者。胸臆胀满。

  连嗽不出。喉中有喘声。夜不得眠。上饱下饿者是也。顽痰嗽者。胶住咽喉咯不能出必努力大嗽。而后出少许。如脂膏之状者是也。清痰嗽者。必待嗽而后出。其痰不稠粘者是也。

  风痰嗽者。肺气壅盛。必顿嗽而后出。其痰浮而有沫。状如津唾。而略稠粘者是也。寒痰嗽者得于秋冬之交。或为冷雨所淋。或为冷风所侵。或露卧星月。或寒天入水所致。其嗽必哮喘。而或肩背觉寒。得热汤饮之则缓者是也。酒痰嗽者。醉后感冒风热。腹中有酒积。饮浊酒即发者是也。食积痰嗽者。

  每食后则嗽。胸膈不宽。其痰稠粘。觉有甜意。面上蟹爪路。一黄一白者是也。干咳嗽者平素阴血不足。虚火有余。喉中常痒。痒即频嗽。有声而无痰是也。时行嗽。发寒热鼻塞气急。瘀血嗽。喉间常有腥气。肺胀嗽。动则喘满气急或左或右眠不得者。此痰与瘀血碍气而病也。又有嗽而两胁痛者。名曰肝咳。有嗽而腰软痛者。名曰肾咳。有嗽而中脘作痛者。名曰脾咳。有嗽而鼻流清涕者。名曰肺咳。有嗽而口苦舌干者。名曰心咳。又有嗽而遗尿者。气虚也。又有嗽而五心烦热者。血虚也。凡治病者。当精详而审之。

   咳嗽门

  脉云

  肺脉实者。浮大有力。若沉而滑。则痰气盛也。虚者。弦洪无力。若沉而带数。则火郁也。大要浮大者生。沉伏匿者不治。

   咳嗽门

  立方

  咛嗽抑火汤 治肺火上炎咳嗽痰多。午后面赤。

  知母 栝蒌仁(去油) 贝母(各二钱) 玄参 麦门冬 黄芩 天花粉 山栀仁 枳实(各一钱) 竹茹 桔梗(各八分) 生姜三片煎服。

  开郁降痰汤 治郁痰咳嗽。胸胁胀懑。并积痰咳嗽。

  杏仁(去皮尖) 枳壳 黄芩(酒炒) 苏子(炒各一钱) 桔梗(炒) 香附(童便制) 贝母(去心) 栝蒌仁(去油) 山楂(各二钱) 甘草(二分) 灯心三十茎食后服。

  保肺饮 治久患咳嗽。肺金衰弱。上气喘急。口干喉哑。痰中带血丝。或咯出鲜血。或痰如灰色。将成肺痿。

  知母 天门冬 五味子 川贝母 杏仁(各一钱) 天花粉 麦门冬 紫菀茸 款冬花百合 桔梗 苏子 阿胶(各八分) 水煎温服。

  清气化痰汤 治酒色过度。咳嗽不止。两肋疼痛。

  人参 沉香 青皮(各八分) 甘草(二分) 知母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钱五分) 五味子(二十一粒) 苏子 半夏(姜矾制) 麦门冬(各一钱) 水煎食远服。

  芦吸散 治寒痰凝结肺经。喘嗽气急。午后发寒。

  肉桂 明雄黄 鹅管石 款冬花 粉甘草(各等分)上为极细末。以芦管挑药。轻轻含之吸入喉内。徐徐以清茶过口。

  保真汤 治微微干嗽。骨蒸盗汗。四肢壮热。饮食少进。气虚血亏损。

  生地 熟地 黄 人参 地骨皮 白术(各六分) 柴胡 黄柏 橘红(各五分) 五味(十五粒) 甘草(二分) 天门冬 知母 麦门冬 贝母 白茯苓(各八分) 水煎食远服。

  噙化润金丹 治诸般咳嗽。久久不愈。此丹能清气化痰。生液保肺。滋阴降火。止嗽定玄参 贝母 款冬花 麦门冬(各五钱) 牛黄(一钱) 金沸草 知母(各二钱) 明硼砂(八分) 乌梅肉 当归(各一钱八分)上为细末。以梨汁熬膏为丸。如芡实大。每次一丸。噙口内润化下。

  华盖饮 治肺感寒邪咳嗽声重。胸膈胀满。头目昏眩。

  赤茯苓 桑白皮 橘红 苏子(各一钱五分) 干葛 桔梗 杏仁(各一钱) 麻黄(五分)生姜三片食远服。

  团参饮子 治七情六郁所伤以致脏气不平。咳嗽浓血。将成肺痿。憎寒发热。羸瘦团参 胆星 半夏 甘草 麦门冬 杏仁(各一钱二分) 辽五味(十五粒) 阿胶(蛤粉炒) 紫菀 百部 旋复花(各一钱) 桑叶(经霜者五片) 生姜五片。食远服。

  如意丹 治嗽久不愈。诸火上升。口苦面赤。顽痰壅塞。气逆口疳。

  青礞石( 过) 硼砂 款冬花 薄荷叶(各四两) 黄芩(酒炒) 玄明粉 桔梗(各六钱)大黄(酒蒸九次五钱)上为末。乌梅肉捣烂为丸。每服二钱。白滚汤送下。

  参苏饮 治肺感风邪。膈中有热。咳嗽声重。鼻流清涕。

  人参(五钱) 紫苏 桔梗 干葛 前胡 半夏 枳壳 白茯苓 陈皮(各一钱二分) 甘草(三分) 葱头三枝。生姜二片。不拘时服。

  诸嗽皆宜用桔梗。乃肺经之要药。故不可不用但不可多用。以其为舟楫之剂。能上而不下。不用则不能引药至肺部。多用则又承载诸药而不能行。反能作饱故不可多用。

   咳嗽门

  附哮

  哮者即痰喘也。甚而常发者。喉中有水鸡声。牵引胸背是也

   咳嗽门

  附哮

  四陈散 治痰哮。

  陈 茶 陈薄荷 陈皮 陈紫苏(各二钱) 姜十片。煎熟温服。

  必胜饮 治哮症久久不愈。一服即止。

  半夏 枳实(各二钱) 石膏( 三钱) 杏仁(去皮尖) 茶叶 麻黄 栝蒌霜(去油) 甘草(各一钱) 姜五片。不拘时服。

  二仙丹 治一切哮症。

  沉香(一两) 莱菔子(淘净蒸熟晒干。五两)上为细末。生姜汁为细丸。每服八分。白滚汤送下。

   咳嗽门

  附喘

  呼吸急促之甚。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然火有虚实。虚者气乏身虚。实者气壮身热。凡喘未发时。以养正气。已发时。以攻邪为主。

   咳嗽门

  附喘

  定喘汤 治胃虚作喘。脉气无力。抬肩撷项喘而不休。

  麦门冬(去心) 人参(各二钱) 辽五味(二十一粒) 麻黄(五分) 白术(土炒) 杏仁(去)陈皮 葶苈子(各一钱二分) 加黑枣二枚。食远服。

  二母汤 治水喘。水气辘辘有声。怔忡者。

  辽五味 黄柏(酒炒) 知母(盐酒炒) 贝母(去心各二钱) 加黑枣二枚。食远服。

  平喘汤 治火喘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匕复喘。

  苏子(炒) 黄芩(酒炒) 枳实(各二钱) 山栀仁(炒黑) 桔梗(炒) 杏仁(去皮尖) 栝蒌仁(去油) 桑白皮(各一钱) 加灯心三十茎。食远服。

  保肺饮 治肺气不足。因嗽久而作喘。

  白茯苓 人参 金沸草 麦门冬(去心各一钱) 辽五味(二十一粒) 阿胶(蛤粉炒) 紫菀(各二钱) 水煎温服。

  紫金锭 治一切痰喘食喘。气喘。水喘。惟火喘不可。用姜汤磨服二钱。(方见痰症门)三拗汤 治外感风邪。并多服参 发喘。

  麻黄(不去节) 杏仁(不去皮尖各二钱) 生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黑枣二枚。煎服。

  

  呕吐门

  (附翻胃)呕者有物在中。其所来之道远。故必呕而出也。吐者亦有物在中。其所来之道近。故一吐而即出也。分而言之。微有不同。合而言之。同归于火。饮食痰涎停积不化。胃气一升。则涌而出矣。其与翻胃相似。而实各有所属翻胃属寒。呕吐属热。惟其热也。故其出也。无定时。或随食随吐。或食良久而后吐。随食随吐者。火邪急速不及入胃而即出。无呕吐之苦。无挥咯之劳是即吐之谓也。食良久而后吐者。火犹稍缓。必入胃余时。委曲而出。酸苦万状。

  伤神劳精。肠卷而腹急。是即呕之谓也。而所出之物。亦不甚尽惟翻也。则阴气下结。水谷暂容。朝食则暮吐。暮食则朝吐。或朝食至午而吐。午时至暮而吐。其吐必尽所食日日如此不少愆期。盖胃家受寒不能运化。自不容于不出。此翻胃与呕吐所以不同也。又有吞酸吐酸者何也。盖饮食入胃。胃弱不能消。而又挟肝火。是以作酸。浮饮停蓄。变为酸痰。肝火升即吐。肝火降即吞。其吞与吐。皆肝火升降之所为也。故治呕吐者。必治其热。治翻胃者。

  必治其寒。治吞酸吐酸。必抑其肝。而后所投之药无不中矣。

   呕吐门

  脉云

  关上脉滑。而大小不匀者。必吐逆。又云。呕吐无他。寸紧滑数。微数血虚。单浮带芤则有瘀。最忌涩弱。

   呕吐门

  立方

  安胃和中退 治呕吐。因饮食过多。一时不能克化。胃窄不能容。又挟寒邪于内。

  山楂 槟榔 草果 藿香 白豆蔻(各一钱五分) 半夏(姜矾制) 南星(泡过) 浓朴苏梗(各一钱) 生姜十片。煎服。

  姜橘饮 治呕吐干哕。四肢厥冷。

  广橘皮(四两) 老生姜(六两) 水煎不拘时服。

  藿香定呕汤 治七情伤感气郁于中。变成呕吐寒热眩晕。不进饮食。

  人参 藿香 半夏(各一钱) 枇杷叶(五片蜜炙) 苍术(一钱二分) 内桂 木香 橘红桔梗(各七分) 甘草(三分) 水煎空心热服。

  加味二陈汤 治气郁伤脾。饮食停胃。以致呕吐。

  半夏 陈皮 白茯苓 甘草(各八分) 藿香梗 砂仁 浓朴 香附(各一钱) 山楂肉红豆蔻(各六分) 生姜五片。煎服。

  调胃和中汤 治中脘寒痰。呕吐不止。

  大附子(童便制) 橘红 苍术 青皮 草果 子丁香 半夏(各一钱五分) 生姜十片。

  六妙饮 治吐呕不止口渴身热。

  陈皮 半夏(姜矾制) 黄连(姜汁炒) 栀子仁(酒炒) 槟榔(各三钱) 老生姜(五钱)水煎温服

   呕吐门

  附翻胃

  丁沉透膈汤 治胃气不和。痰涎阻隔。翻胃呕吐。膈噎痞塞。

  沉香 丁香 砂仁 人参 苍术 藿香 青皮(醋炒) 陈皮 半夏 浓朴(姜汁炒) 香附(各八分) 甘草(三分) 木香 草果 神曲 肉豆蔻(各六分) 生姜五片。煎服。

  养胃丸 治脾胃虚冷。不思饮食。翻胃呕吐。

  子丁香 甘草 陈皮 神曲(炒) 麦芽(炒各二两) 大附子(童便制八钱) 砂仁 肉豆(面包煨) 白豆蔻(各一两二钱)上为末。生姜四两。煎汤法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下。

  虎肚回生丹 治一切远年近日翻胃。危笃之极。立救回生。

  虎肚(一具泥裹 过) 母丁上为末。老生姜取汁为细丸。每服八分酒下。

  秘方 治翻胃垂危者一服神效。

  牛黄 鸦片(各五钱) 狗宝(六钱) 五灵脂(四两淘净)上为末。狗胆汁。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姜酒调下。

  

  霍乱门

  霍乱之症。急于风雨。心腹绞痛肠胃并结。欲吐不吐。欲下不下。手足挥顿滚转烦闷。

  顷刻之间。而死生安危系焉。盖由平日过伤饮食。多劳多气。一感臭秽。清气混淆。于是阴阳不调畅。水火不升降。中气溃乱。而病斯剧矣。邪在上则吐。邪在下则泻。邪在中则吐泻兼作。是皆易治者也。若不吐不泻。则死在旦夕矣。又有转筋霍乱者。缘筋属肝水。脾胃暴败。

  则血与气暴截。无所接济。故筋急而转缩矣。此尤霍乱中之至重者也。若吐泻则亦有可治。

  倘不吐泻。必死无疑。大抵霍乱初发不得用药。以其气乱。药不能理也。

   霍乱门

  脉云

  微而涩或代而散。或隐而伏。或大而虚。洪者为热。弦者为痛。微弱渐绝死。脉渐大者生。

   霍乱门

  立方

  速验饮 治寒暑相搏。霍乱转筋。烦渴闷乱。

  艾叶(三钱) 香薷 藿香(各四钱) 黄连(二钱) 水煎不拘时服。

  盐水饮 治霍乱初起。以此探吐。

  食盐二两炒干。乘热投水中。调和约三碗。令病患连连饮之。一吐即愈。

  溉济汤 治霍乱。虚烦不得眠。

  人参(一钱) 甘草(三分) 竹茹 麦门冬 半夏 粳米(各二钱) 生姜五片。煎服。

  通脉四逆汤 治霍乱多寒。脉将欲绝。

  当归(二钱) 北细辛 木通 大附子(童便煮各一钱) 白芍(八分) 甘草(三分) 吴茱萸肉桂(各四分) 枣二枚。姜三片。不拘时服。

  正气汤 治霍乱吐泻不住。

  陈皮 苏叶 泽泻 山楂 苍术(各一钱) 藿香 浓朴(姜汁炒) 半夏(姜矾制各一钱五分) 甘草(三分) 老姜五片。煎服。

  蒸脐法 治霍乱欲绝。但胸中微有热气。用盐填平脐中灼艾不计壮数即苏。

  针法 刺少商穴出血立愈。干霍乱药不能治。惟此神效屡试屡验。

  少商二穴。在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许。白肉宛宛中刺之。

  

  噎膈门

  (附梅 气)噎者咽喉噎塞而不通。饮或可下。食则难食也。膈者。胃口隔截而不受。虽饮食暂下。

  少顷复吐。而不能容也。求其所以致病之由。要皆忧郁不开。思虑太过。忿怨不伸。或惊恐时值。变故屡遭。汲汲遑遑。无安宁之日。以致内气并结于上焦。而噎膈之症斯成矣。此皆处于逆境者然耳。至于素享富贵之人。亦有是症者何哉。必因浓味所伤。酒色过度。虚火用事。

  真阴消铄。以至血液干枯。顽痰胶固。结于咽喉之处。则成噎结。于胃口之处。则成膈。又有不因酒色而得者。亦当以血枯痰腻。及气郁治之。但审其所得之由。及观其所禀之浓薄。方可用药。如瘦人多火。其血亦干。亦有因火而生痰者。肥人多湿。其痰易结。

  亦有因湿而生滞者。穷困之人多忧郁。经营之人多思虑。不得志之人多慎怨。遭变故之人多惊恐。好酒之人多痰火。好色之人多积血。嗜味之人多宿食。使气之人多恼怒。当细审而治之。不可以一端求也。又有所谓鼠噎者。见人即不食。背人即私食之。乃食鼠残中毒所致。

  又岂可用一例治之乎。凡治此症。以开郁消痰。顺气润血为主斯。得窍妙矣。

   噎膈门

  脉云

  气虚者。脉必缓而无力。血虚者。必数而无力。痰者。寸关沉滑。气滞者。寸关沉而滞涩。

   噎膈门

  立方

  透关散 治噎膈不通。痞满气结。饮食难下。

  白豆蔻 子丁香 沉香(各四钱) 青皮(醋炒) 香附(醋炒) 橘红 枳实(各五钱) 青礞石( 过三钱)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煮酒送下。

  神仙蒸脐法 治噎膈。极危重症。服药不效。用此法神验。并一切五劳七伤。诸虚百损。遗精白浊。痞块蛊胀。中风不语。妇人赤白带下。效妙种种。不能尽述。

  大附子(一个重一两童便浸焙) 人参 白茯苓 鹿茸 青盐 莲蕊 真川椒(各一钱)上为细末。填入脐中。外用槐钱盖上。将蕲艾灸五壮为度。

  黄金散 治噎膈。汤水不能下。

  螺蛳(淘净养于瓷盆内俟吐出壳内之泥晒干五钱) 牛黄(五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烧酒送下。

  又方 治鼠噎。

  鼠粪(烧灰存性) 莱菔子(炒) 白豆蔻(炒) 沉香(各五钱)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酒送下。

  分气饮 治远年近日噎膈神效。

  藿香 枇杷叶 贝母(去心) 陈皮(各一钱) 当归 浓朴(姜汁炒) 沉香 香附(醋炒)苏子(炒) 白豆蔻(各一钱五分) 生姜五片煎服。

  二豆灵丹 治噎膈如神。

  雄黄(二钱) 百草霜(五钱) 乳香 砂(各一钱五分) 乌梅(十二个) 绿豆 黑豆(各四十九粒)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每用一丸。噙口中。不待化尽。以白面饼浸湿压下。坐功取效。净心少坐。用意在丹田。直穿过尾HT 。尾HT 行至泥丸。并九宫一转。落下口中。虚咽一口送下。引至丹田。少停再行。如此三十六遍。每日做七次。夜间做五次。七日全愈。验过数人。效妙通神。

   噎膈门

  附梅气

  梅 气。乃七情所伤。痰气郁滞。结在咽喉之间。吐不出。咽不下者。是也。

   噎膈门

  附梅气

  加味二陈汤 治六郁七情。神思所伤。结成痰 芥芥喉中。咯之不出。吐之不下。

  白茯苓 陈皮 半夏(各一钱) 浓朴 桔梗 枳实 黄芩 贝母(去心) 苏子(各一钱二分) 甘草 肉桂(各二分) 生姜三片。煎服。

  丁香透膈丹 治一切梅 气。

  槟榔 半夏(姜矾制) 木香 砂仁(炒研) 枳壳(二两芭豆四十九粒入内紫好酒醋煮干去芭钱)上为末。每服一钱六分。姜汤送下。

  

  脾胃门

  五脏之有脾胃。犹五行之有土也。天一生水。得土之五而成六。地二生火。得土之五而成七。天三生木。得土之五而成八。地四生金。得土之五而成九。天五生土。复得土之五而成十。五行无土。不能成五行。五脏无脾胃。不能资五脏。脾胃者。五脏之本也。心肝肺肾不能容饮食。能容之者。脾与胃也。饮食入于脾胃。而精气行焉。味之咸者。先入于肾。所谓水得土而成水也。味之苦者。先入于心。所谓火得土而成火也。味之酸者。先入于肝。所谓木得土而成木也。味之辛者。先入于肺。所谓金得土而成金也。味之甘者。本宫受之。而实所以调和五脏。所谓土又得土而后成也。夫然后肾水常滋。心火常净。肝木调达。肺金清润。而周身脉络无不贯通。病无自而作矣。故善保身。惟养脾胃而已。若不节劳即伤脾。而四肢于是乎倦怠。不节食即伤胃。而中脘于是乎痞塞。湿土之气郁而不发。则鼓胀黄胆之疾成。湿土之气溃而下注。则痢疾泻泄之病作。而脾胃之症此为极矣。不但已也。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由是为腰痛。为烦渴。为膀胱胀满。而肾斯病矣。为恍惚。为怔忡。为烦燥。而心始病矣。为吞酸。为吐酸。为胁胀。为多怒。而肝始病矣。为咳嗽。为喘急。为呃逆。而肺始病矣。五脏之病。虽亦有自为病者。未可皆归罪于脾胃也。而病之始于脾胃者居多焉。人其可以不调理脾胃乎。要而言之。饮食劳倦。皆宜有节。而二者之间又以节饮食为至要盖胃居脾下。饮食之所聚也。而克化之权。则在于脾。脾覆乎胃运阖辟之机。无一时而不动。胃火上升。脾火下降。气常温暖是以饮食易消。若嗜味而过饱。则充塞胃口。上碍于脾。脾虽欲动。不能动矣。其能以克化乎。此所以调理脾胃。又莫先饮食之节也。

   脾胃门

  脉云

  脉喜沉细而缓。带洪数者。即是病至。

   脾胃门

  立方

  加味四君子汤 调理脾胃。进饮食。

  白茯苓 白术 人参(各一钱二分) 甘草 陈皮 浓朴 莲子(各一钱) 水煎温服。

  参苓白术散 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吐泻日久。大病后调理。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去皮) 山药(炒各八钱) 甘草(五钱) 桔梗 白扁豆(炒)莲子(去心炒) 薏苡仁(炒各一两)上为末。每二钱。空心米饮汤送下。

  平胃散 和胃健脾。祛湿消食。

  苍术(米泔浸炒) 陈皮(各一两) 甘草(炒三钱) 浓朴(姜汁炒八钱)上为末。每服二钱。白滚汤送下。

  香橘饮 治脾脏不和。饮食不进。神思困倦。

  白茯苓 香附(各一钱五分) 石斛 橘红 人参 砂仁(各二钱) 枣二枚。煎服。

  调中和胃丸 治脾胃不和。食后反饱。肌肉渐瘦。酒后泄泻。

  白术(土炒) 苍术(炒) 半夏(姜矾制) 浓朴(姜汁炒) 砂仁(炒) 白豆蔻(炒) 广木香薏苡仁(炒) 泽泻(各一两五钱) 肉豆蔻(面包煨) 沉香 山药(炒各八钱)上为末。以水法为丸。每服二钱五分。空心白滚汤送下。

  升阳益胃汤 治脾虚胃弱。逢春口淡无味。遇夏炎天恶寒。

  黄 人参 半夏 神曲 当归(各一钱) 黄连 柴胡 升麻 草豆蔻 陈皮 甘草(各八分) 枣五枚煎服。

  

  心痛门

  (附怔忡 惊悸 健忘 附颠狂 附邪祟)心痛者。非真心痛也。乃心胞络与胃脘痛也。然果何以知之。盖心胞络护捧其心。脉络相系位居心之四旁。火载痰而上升。碍其所居。胞络为痰相轧。故脂膜紧急而作痛。遂误认以为心痛也。胃脘近心。位居心下。而络于脾。饮食过多。不能克化。伤乎胃脘。病根常在。略伤饮食。即闷闷作痛。亦误认以为心痛也。大抵痛而有痰。常觉恶心。呕去痰即宽者。即为之心胞络痛也。痛而作饱。时时嗳气。直至饥而缓者即谓之胃脘痛也。又有痛时得饮热汤酒而稍缓者。乃寒气客于心脾之间也。又有心头作痛。其痛应于背心者。乃忧郁悲思积而成病也。又有心头急痛。唇白毛竖口吐黄水者。乃虫之为害也。又有心头结疼。逆气上腾。如虫搅扰。自觉胸中唧唧作声者。非虫也。乃死血随气而动也。又有一月一发。或一月两发。或二三月一发。其发也。疼极闷死。搔爬无措。涎水一涌而即苏者。乃寒积于心脾之间。安堵不动。一为恼怒劳倦所伤。则寒痰乘势涌起。泛溢胃口。迷塞心窍故闷疼而欲死。涎水一涌而出。则胃口渐宽心窍渐通。而复苏也。凡此皆可施治。惟平素原无心痛之疾。卒然大痛无声。面青气冷。切牙噤齿。手足如冰冷者。乃真心痛也。盖寒邪直犯君火。旦发则暮死。暮发则旦死。不救之症也。

   心痛门

  脉云

  沉细小吉。浮大弦长者凶。死血痛者。左手脉必涩芤。热痛者。左手脉必数。积痰痛者。右手脉必实大。气食痛者。肝部必弦。其气口脉必紧。

   心痛门

  立方

  八宝蠲痛汤 治七情伤感。六气为病。心疼腹痛。不可忍者。

  玄胡索 乳香 甘草 沉香(各一钱二分) 官桂(八分) 陈皮 当归 白豆蔻(各一钱)补心汤 治心气虚耗。不能藏血以养心。故心痛四肢厥冷。

  当归 生地(各四钱) 白芍 玄胡索 乌药 丹皮 远志 茯神(各一钱) 龙眼肉五枚。煎服。

  愈痛散 治急心痛。并胃脘痛。

  高良姜 玄胡索 五灵脂(各一钱五分) 蓬莪术 当归(各二钱) 甘草(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酒送下。

  秘方 治九种心疼。水米不下。痛不可忍者。一服立愈。

  沉香 子丁香(炒) 阿魏(各五钱) 大茴香(炒) 石菖蒲 广木香 乳香 檀香(各四钱) 川椒(二钱) 砂仁(炒) 玄胡索(各三钱)上为末。好醋为丸。每服一钱。白滚汤送下。

  扶阳助胃汤 治一切心疼等症。

  附子(童便制) 干姜(炮各一钱五分) 草豆蔻 益智仁(炒) 人参 甘草 白芍(酒炒)官桂(各一钱) 吴茱萸 陈皮 白术(土炒各五分) 水煎温服。

  又方黄连(酒炒) 山栀仁(炒黑) 吴茱萸(炒各五钱) 荔枝核( 存性二钱)上为细末。姜汁为丸。每服一钱。老酒送下。

   心痛门

  附怔忡、惊悸、健忘

  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怔忡惊悸之所厘端也。曰怔忡。曰使人有怏怏之状。是则怔忡。心虚而郁痰。则耳闻大声。目击异物。使人有惕惕之状。或蓦然而跳跃惊动。是则为惊悸。又有所为健忘者。为事有始无终。言语不知首尾是也。治之之法。怔忡者。与之逐水消饮之剂。惊悸者。与之豁痰定惊之剂。健忘者。与之定志安神之药。总之要在调养心血。和平心气而已。

   心痛门

  附怔忡、惊悸、健忘

  寸口脉动而弱。趺阳脉微而浮。

   心痛门

  附怔忡、惊悸、健忘

  虎犀丹 治怔忡。惊悸。因七情所伤。心神惑乱。健忘等症。

  虎睛(一对微炒) 犀角 羚羊角 麦门冬(去心) 生地 胆星(各八钱) 黄连(姜汁炒)山八钱为衣) 麝香 甘草(各二钱) 金箔(二十张) 人参 茯神(各一两五钱)上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钱。灯心煎汤送下。

  温胆汤 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

  半夏(姜矾制) 竹茹 枳实(麸炒) 橘皮(各四钱) 甘草(炙) 白茯苓(各二钱) 加龙眼五个。煎服。

  镇心丹 治惊悸。

  辰砂 龙齿(远志醋煮各一两)上为细末,猪心血为丸。如菜子大。每服一钱。麦门冬煎汤送下。

  琥珀育心丸 治怔忡惊悸。日久不愈。形容渐瘦。四肢乏力。

  茯神 郁金 远志(各一两) 牛黄(三钱) 龙齿(四钱) 酸枣仁 黄连(各八钱) 辰砂(五钱) 真金箔(三十张)上为末。炼蜜为丸。辰砂金箔为衣。如芡实大。每日早晚一丸。灯心煎汤调下。

  加味定志丸 治肥人多痰惊悸。

  天花粉 贝母(去心) 栝蒌仁(去油) 白茯苓(各二两) 远志(甘草水泡) 石菖蒲 人参琥珀 郁金(各一两) 辰砂(六钱)上为末蜜丸。辰砂为衣每服二钱。白滚汤送下。

  归脾汤 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以至健忘。

  人参 黄 白术(各一钱) 茯神 远志 酸枣仁 当归(各一钱五分) 木香 甘草(各八分) 龙眼肉五枚。煎服。

  养心汤 治心虚胆怯。健忘怔忡。不能成寐者。

  玄参 白术 麦门冬 当归 白芍 生地(各一钱) 川芎 天麻 紫石英 柏子仁 枣仁陈皮(各八分) 灯心三十茎。煎服。

   心痛门

  附颠狂

  颠者异常也。平日能言。颠则沉默。平日不言。颠则呻吟。甚则僵仆直视。心常不乐。

  狂者。且好杀人。然颠为心血不足。狂为痰火实盛。治狂专于下痰降火。治颠则兼乎安神养血。

  若神脱目瞪。如愚痴者不治。

   心痛门

  附颠狂

  安神养志丸 治颠症。

  当归 生地 枣仁 黄连 玄参 白术(各三两) 人参 甘草 胆南星(各一两二钱)上为末。荷叶汤为丸。每服二钱。空心白滚汤送下。

  紫金锭 治颠狂二症。姜汤磨服二钱(方见痰门)虎睛丸 治失心风颠发狂。精神恍惚。时作谵语。

  虎睛(一对微炒) 大黄(酒蒸) 远志(各一两) 山栀(炒六钱)上为末蜜丸。每服一钱五分。白滚汤送下。

  坠痰丸 治痰火凝结于胸膈。以致颠狂。谵语妄言。

  大黄(酒煨一两) 贝母(去心) 胆星 青礞石( 过) 石菖蒲(各一两) 麝香(一钱)蛇含石( 红醋淬七次五钱)上为末。姜汁为丸。每服一钱。空心白滚汤下。

   心痛门

  附邪祟

  凡人染邪祟。皆因精神衰乏。邪从而入。其脉乍大乍小。乍长乍短是也。

   心痛门

  附邪祟

  灸鬼眼穴。以两手大指并缚定。用大艾炷骑缝灸之。务令两甲角。及甲后四处。着火方效。

  

  痞块门

  (附嘈杂 附呃逆)痞者否塞之意也。从病从否。故有痞之名焉。又以其坚实有形。故又名之曰痞块。然是物也自成块。各自成块者易治。并而成块者难消然果何以辨之。察其脉视其形而已矣。脉弦为痰。脉滑为食。脉芤为血。三脉俱见。则并而成块也。以其形而言之。宿食成块者。居于中脘视之则无形。按之则有质。在肠胃之间。以人之饮食。皆入于胃。故不在皮里膜外。其在皮里膜外者。皆痰与血。

  盖痰能流注于脂膜血能营运于皮肉。痰积而不流。则脂膜之间为其所据。而有形可见。血瘀而不行。则皮肉之间为其所碍。而亦有形可见也。欲辨痰与血之异亦审其痛之何如耳。痛甚者为血。痛不甚者为痰。又手推不动者为血。手推易动者为痰。以热物熨之而痛缓者为血。熨之而无所觉者为痰。此痰与血之辨也。若痰血相成者。何以辨之。块之所渐而大者是也。盖先有死血。而又有痰。以裹之则以渐而大。先有积痰。而又有血。以并之亦以渐而大。若单是血。或单是痰。无相并相裹之物。只如初起之形而已。何至以渐而大乎。然宿食成块。亦未有不资于痰与血者。是何也。盖饮食所伤者。惟中脘作痛。或按之硬实而已。初未尝如弹丸之形者。使不资于痰与血。何以成块乎。必先有硬饭。或鱼与肉。或馄饨米团之类。一时失嚼误咽。

  停于胃中。经月不能消化。碍其道路。血流过其处。

  又裹一层。痰与血共相裹之。则不能不成块矣。裹一层则大一层。故始如弹丸。久则如杯如碗。其初尚隐于胃中。犹有质而无形。其后渐大。则腹皮顶起。而形外见矣。又有时升时降。时隐时见者。乃气块也。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按之不见块。不按又若有形。而漉漉作声。乃停饮也。非块也。此才论其块云耳。然以其在人而言。则虽各有专病。又不可拘也。如妇人之块。多恶血而亦有气成者。小儿之块。多食积而亦有痰成者。易怒之人。多气癖而亦有血成者肥胖之人。多痰饮而亦有食成者。当问其得病之由。或偶伤食。自此日而起始也。或殴受气者。自此而起。或偶因负重劳力。自此日而起者。或平素有郁痰胶固。偶发作而起者。在妇人。必审其月事之通闭。在小儿。必审其饮食之多寡。皆当以意求之不能尽述也。

   痞块门

  脉云

  经曰。积块之脉必结伏。见在左。块居左。见在右。块居右。此其验也。

   痞块门

  立方

  磨平饮 治死血成块。奔走作楚。

  红花 桃仁 山楂 苏木(各二钱) 京三棱 蓬莪术 枳壳 香附 乌药(各一钱五分)水煎空心服。

  万灵丹 治痰积成块。

  半夏(姜制) 南星(姜汁炒) 瓦砻子( ) 青礞石( ) 沉香(锉各二两) 青皮(醋炒)莪术(醋煮) 三棱 香附(醋炒) 白芍(各一两二钱)上为末。醋打糊为丸。每服二钱。空心酒送下。

  立消丸 治饮食积聚成块。

  槟榔 草果(炒) 山楂肉 莱菔子(炒各二两) 阿魏(酒煮化一两) 三棱 莪术(醋煮)广木香 青皮(醋炒) 香附(各一两五钱)上为末。神曲六两。打糊为丸。每服三钱。姜汤送下。

  化痞丸 治积气成块。并疟母而成痞块者神效。

  黑丑(半炒半生) 槟榔 沉香 阿魏(各一两) 针砂(醋炒五钱) 官桂 青皮(醋炒)白术(土炒) 苍术(米泔浸炒) 枳壳(麸炒) 半夏(姜制各一两二钱)上为末。醋打面糊为丸。每服二钱。空心姜汤送下。

  秘方消痞膏药 内服丸子。外以膏药贴在块上。内外挟攻。定然消熔。

  红花 蓬术 三棱 当归(各四两) 两头尖 五灵脂 穿山甲 川乌 生地 丹皮 巴豆肉 木鳖子(各一两)前药为咀片。以麻油斤半。浸五日。熬枯去渣。再用文武火煎至滴水成珠。再入后药。

  阿魏 沉香(锉末) 乳香(研各一两) 苏合油 麝香(研细五钱) 广木香(锉末) 子丁香(研细) 檀香(锉各一两五钱) 前八味。俟药油熬致滴水成珠。缓缓加入。即成膏矣。

   痞块门

  附嘈杂

  凡嘈杂皆因心脾二经虚火发动。两手寸关脉来弦滑是也。

   痞块门

  附嘈杂

  调脾抑火汤 治脾气不足。心中不时嘈杂。

  白茯苓 黄连 山栀仁 白术(各二钱) 陈皮 黄芩 甘草(各一钱) 水煎不拘时服。

  又方 治心血少。胃口嘈杂。不时索食。

  黄连(姜汁炒) 当归 人参 白术(土炒各二钱) 龙眼肉五个。煎服。

   痞块门

  附呃逆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古以为寒。恐非也。治法须辨有余不足而治。

   痞块门

  附呃逆

  浮而缓者易治。急者难治。

   痞块门

  附呃逆

  橘皮竹茹汤 治大病后。中气不足。呃逆不已。脉来虚细。

  人参 陈皮 竹茹 甘草(各二钱) 枣五枚。生姜十片。煎服。

  解毒汤 治痰火相搏。呃逆不住。(方见伤寒门)丁香竹茹汤 治中焦气塞。下焦呃逆。

  柿蒂 陈皮 生茹(各二钱) 丁香(五枚) 生姜五片。煎服。

  又方 治妇人产后发呃。

  黄柏 当归 知母 陈皮(各二钱) 生地 川芎 竹茹 白芍(各一钱二分) 生姜三片

  

  腹痛门

  腹位于人之中。而统于脾胃。水谷之府也。有寒客之。则阻不行。有热内生。郁而不散。

  有食皆能作痛。又有虫痛。暑痛。疝痛。积聚痛。绞肠痛。痢痛。肠痈痛。种种不一。皆宜辨之。绵绵痛而无增洞。以热手熨之稍止。脉细沉而迟。小便清白自利者寒也。时痛时止。痛处亦热手不可近。日干舌燥。小便赤涩。大便闭。或肛门如烧者火也。胸膈饱闷。以手重按愈痛。欲大便利后。则痛减者食也。痛有常处。遇夜益甚。腹膨小便利。脉涩者。死血也。阻滞气道小便不利。其脉滑者痰也。痛连两胁。或攻注腰背。其脉弦者怒也。若平素慎于饮食。而视其肢体瘦弱。又不饱闷。但偎偎作痛。如细筋牵引者。血虚也。若肚腹常觉空虚。似饿非饿。翕翕作痛。呼吸如无气力者。气虚也。面黄肌瘦。肚大青筋。往来绞痛。痛定能食面生白斑。唇白毛竖。呕吐清水虫也。暑痛伤暑。积聚痛有形可按。疝痛引丸。绞肠沙痛。

  不吐不泻。痢痛后重。肠痈痛。脐生疮。小便如淋。大概大腹痛。属太阴。多食积外感。脐腹痛。俱少阴。多积热痰火。小腹痛。属厥阴。多瘀血及痰。与溺涩脐下。如此推之。则寒热虚实朗明矣。

   腹痛门

  脉云

  宜于沉细忌浮大弦长。

   腹痛门

  立方

  千金饮 治寒气客于脏腑。腹中绞痛。或作呕吐。

  广木香(磨水) 乌药(各二钱) 干姜 肉桂(各一钱) 白芍(炒) 砂仁(炒) 甘草 木通(各一钱五分)水煎不拘时服。

  拂手汤 治湿流入胃经。腹中作痛。时疼时止。

  大黄(酒蒸三钱) 青皮(醋炒) 石膏( ) 黄连(酒炒) 甘草 白芍 浓朴(姜汁炒各二钱) 水煎不拘时服。

  棱术饮 治饮食凝积。结聚肠胃。并有寒邪。满腹痛不可忍。

  槟榔 三棱 蓬术 草果(各一钱) 山楂 白芍 麦芽 陈皮 砂仁 广木香(各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水煎热服。

  至宝饮 治瘀血凝结。肚腹绞痛。如剜割者。

  桃仁 当归 川芎 红花(各一钱二分) 乌药 苏木 青皮 大黄(酒蒸各二钱) 酒水各一钟煎服。

  摩痛饮 治湿痰腹痛。

  陈皮 半夏 甘草 白芍(各一钱) 香附 苍术 浓朴 胆星 青皮 乌药(各二钱)水煎热服。

  化虫丸 治腹中有虫。疼痛难忍。唇生白斑。呕吐清水。

  广木香 槟榔 雷丸 山楂肉 蓬术 乌梅肉 黑丑(炒熟各一两) 楝树根 甘草(各五钱)上为末。烧酒加黑沙糖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钱。五更时白滚汤送下。

  神仙蒸脐法 治一切肚腹疼痛。母论虚实。气血痰食等症。一蒸即愈。屡屡神验。(方灵妙饮 治腹内作痛。而兼泻。

  白茯苓 苍术 猪苓 白豆仁(各一钱五分) 泽泻 浓朴 木通 沉香(各一钱) 甘草肉桂(各七分) 生姜五片。食前服。

  秘方参附丸 治气血虚极。寒邪凝结脏腑。终日腹疼。诸药不效。

  大附子(童便制) 人参 白芍(酒炒各一两) 肉桂(炒七钱) 当归(二两) 甘草(八钱)真沉香(一两五钱)上为末。蜜丸每服二钱五分。空心白滚汤送下。

  凡痛宜用芍药甘草。乃腹痛要用之药。盖芍药味酸。能于土中克木。甘草味甘。甘先入脾芍药甘草。名曰戊己汤。统治诸腹痛。而血虚腹痛者。犹效为甚也。

  

  虫门

  (附好吃壁泥 生米 茶叶)虫动物也。草木水土之中宜有之。何为而有于人之肠胃中乎。盖虫者。亦得天地之气。

  以成形者也。而形不自成。必假于物而后成。如草腐而生萤。雀死而生蛤鱼烂而生蛆。皆旧有形之物。感阴阳之气。而后形体成焉。人身小天地。而人之气。即天地之气也。然则虫之生于肠胃中者。亦岂无所假而成哉。饮食入胃。不能消化。如鱼 肉醢生面硬饭之类。停积于中。湿热相感。稠粘胶固。资热血以相成。得生气以陶熔。则不动之物。悉成能动之形。头尾皆具。而浑然一虫类矣。其始也。因饮食而变。其既也。赖饮食以养。绞扰蟠结。食人精气。饮人膏血。坏人脏腑。夭人命寿。虫之为害。可胜言哉。大凡难化之物。皆能生虫。不但肉醢面硬饭之类而已。若误吞头发羽毛。尤其易生者也。不特此也。虽无质之物。亦能生焉。如浓茶浊酒。本无质者。而所澄之脚。最能成病。故有茶癖。酒积之症。久之亦变为虫。

  成于茶者。常思食茶。成于酒者。必酷嗜酒。一日不获所欲。则一日不能暂安。此其症也。

  又有所谓痨虫者。又何所自而生耶。盖痨虫即尸虫也。劳疾之人多瘀血。瘀血不消。得火炼。遂成细虫。其色变赤。无翼而能飞。或隐或见。其来也不测。皆血之所化也。以其为血所化。故此诸虫则甚灵焉。血统于肝。则藏魂。故比虫者魂之所根据也。病患既死。魂随虫出。好觅同气。同气之亲。不幸而染之。则成传尸痨症。此又虫之可畏也。然虫病患常有之。

  何以灼知其真而药之耶。必有形症可见也。虫病之人面黄肌瘦。唇白毛竖。容颜不泽。脸多白印。时觉恶心口吐清水。或心腹胀痛。饮食不为肌肤或头发狰狞。洒淅恶寒。或额面生疮。湿痒沿连。皆其症也。如此详察。则可以用药矣。

   虫门

  脉云

  脉虚小者生。紧急者死。

   虫门

  立方

  寻虫散 治大人小儿。腹内诸虫。

  白丑(一半炒) 黑丑(一半炒) 雷丸 槟榔(各一两) 广木香(五钱)上为末。每服三钱。黑沙糖调下。

  槟楝饮 治诸虫积久。肚腹胀大。

  槟榔(五钱) 苦楝根(六钱向东南者洗净) 水一碗。入黑糖少许煎服。

  宝鉴化虫丸 治虫咬心痛。

  鹤虱(去土) 槟榔 苦楝根(各一两) 白矾(枯过三钱) 胡糊(炒八钱)上为末。米糊为丸。如粟米大。大人服八分。小儿服三分。米饮汤送下。

  又方 治小儿口中常吐出虫。

  黑锡灰 槟榔(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花椒煎汤送下。

  追虫至宝丹 治五脏诸虫。面黄肤瘦。四肢 嬴。肚腹膨胀。饮食减少。虫咬心疼。 瘕积块。并皆治之。

  大黄(四两) 雷丸 槟榔 广木香 玄胡索 山楂(各二两) 贯众(去土) 黑丑(半生)三棱(醋炒) 使君子肉(各一两五钱) 蛇含石( 醋淬五次一两)上为末甘草煎水为丸。每服三钱。五更时白滚汤送下。

  又方 治好吃壁泥。

  黄泥(一斤) 砂仁(四两泥炒)上为末。黄连熬膏为丸。每服二钱。五更糖汤下。

  又方 治好吃干茶叶。并茶癖。

  寒水石( ) 苍术(炒) 黄芩(酒炒) 薄荷叶 胆星(各三钱) 白芍(酒炒) 朱橘皮使君子肉(各五钱) 上为末。黑沙糖神曲。打糊为丸。每服。空心糖汤下。

  祛虫丹 治小儿疳虫。面黄肌瘦服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