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叙四诊要言) 

  [身体诸病门] 面部五脏部位 

  额上属心火居南。左颊属肝木居东。鼻准属脾土居中。右颊属肺金居西。颏下属肾水居北。

  [身体诸病门] 察面色 

  青为肝色,如面青病在肝,主多腹痛,又主惊风之证。赤为心色,如面赤病在心,主火热。黄为脾色,如面黄病在脾,主伤食。白为肺色,如面白病在肺,主虚寒。黑为肾色。如面黑病在肾,主痛,若黑而无润色,多是恶候。

  [身体诸病门] 审苗窍 

  舌乃心之苗,红紫为心热,肿黑为心火,淡白为心虚。

  鼻准与牙床乃脾之窍,鼻红燥为心热,鼻惨黄为脾败,牙床红肿为脾热,牙床破烂为心火。

  唇亦脾之窍,红紫为脾热,淡白为脾虚,黑为脾将绝,口左扯为肝风,口右扯为脾之痰。

  [身体诸病门] 听五声 

  五声者,笑、呼、歌、悲、呻。内应心、肝、脾、肺、肾五脏也。五声不和,则五脏有病之情毕露矣。

  心属火,病则声急喜笑。肝属木,病则声狂叫多呼。脾属土,病则声颤轻如歌。肺属金,病则声悲音浊。

  肾属水,病则其声长细如呻吟。有声有泪,声长曰哭。有声无泪,声短曰啼。啼而不哭则气不伸畅,主腹痛。哭而不啼则气急心烦,将成惊也。煎不安者,乃心经内热,故烦躁不宁也。嗄声者,哑也,声重音浊,此为外感风寒也。

  有余之证其气实,故声雄大而壮丽。不足之证其气虚,故声怯弱而轻短。

  多言,其身热,皆阳也。阳主腑,故曰阳腑证也。

  懒语与身凉,皆阴也。阴主脏,故曰阴脏证也。

  狂言焦燥者,邪热盛也。神昏谵语者,热乘于心,故曰病势重也。鸭声音,声在喉中而哑,气将绝也。有声音,声无回转而急,气将散也。

  [身体诸病门] 验指纹 

  第一节风关。第二节气关。第三节命关。虎口,叉手处也。男先看左手,女先看右手。

  辨纹色又当视纹形大小曲弯。

  红黄相兼,隐隐不见,则为平安无病。紫主内热。红主伤寒。黄主伤脾。黑主中恶。青主惊风。白主疳证。

  再脉纹见下截风关为轻,中截气关为重,上截命关为尤重,直透三关则大危。

  如圆长者,名曰长珠纹,主饮食伤。如一点红色,名曰流珠纹,主内热。如上尖长,下微大者,名曰去蛇纹,主伤食吐泻。如上大,下尖长者,名曰来蛇纹,主湿热成疳。如形弯向中指,名曰弓反里纹,主感冒寒邪。如形弯向大指,名曰弓反外纹,主内热痰盛。如纹斜向中指,名曰纹斜向左,主伤风。如纹斜向大指,名曰纹斜向右,主感寒。如若直悬针,微短,名曰针纹。主痰热。如直射如枪,微长,名曰枪纹。主痰热。如纹直射指端,名曰透关射指纹,主脾气大败。如纹直射指甲,名曰透关射甲纹,主脾气大败。二者均病危不起。如纹似乙字者,名曰乙字纹,主惊风抽搐。如二曲如钩,其纹主伤生冷。如三曲如虫,其纹主伤硬物。如纹形似水,名曰水字纹,主咳嗽。如纹联系如环,名曰环纹,主疳病。如纹似弯虫,名曰曲虫纹,主积滞。如纹似鱼刺,名曰鱼骨纹,主惊热。如纹似乱虫,名曰乱虫纹,主蛔虫缠扰。

  [身体诸病门] 切周岁脉 

  小儿一岁有病,则当切脉,但部位甚小,只以一指诊之,而寸、关、尺三部。胥在其中。切脉法分别详列于下。

  一息者,人之一呼一吸也。至者,脉之至数也。一息六至,为和平之脉,则曰无病。

  浮脉者,轻取皮肤之上,故曰浮。其病在表,主外感风寒。

  沉脉者,重按筋骨之间,故曰沉。其病在里,主内伤饮食。

  数脉七至或八至,主病在六腑,属阳也。

  迟脉四至或五至,主病在五脏,属阴也。

  滑脉如珠,往来流利,病主痰盛。

  涩脉滞涩,往来艰难,病主血少。

  芤脉者中取无力,病主失血。

  微脉者,按之微细,若有若无,病主怯弱之证。

  洪脉者,来时虽盛,去时无力,病主火热。

  促脉者,数而时止,病主惊痫。

  结脉者,缓而时止,病主积聚。

  紧脉者,左右如转索之象,沉紧病主腹痛。浮紧病主感寒。

  弦脉者,端直如张弓弦,病主停饮。

  浮中沉三部无力,为虚,虚为不足。

  浮中沉三部有力,为实,实为有余。

  洪紧者,痘疹欲发也。

  大小不匀者,中恶之证也。

  一息三至,是虚寒之极。九至十至,乃火热太甚。若一息只一至二至,或十一至十二至者,皆不治之症。

  浮散无根又沉,及浮取之不应指,皆难治之脉。

  小儿诊脉,不过如此。凡病之阴、阳、表、里、虚、实。仍当合望闻问三者。参考而得病情矣。

  [身体诸病门] 勘病状 

  发热无汗,是病之邪在表也。内热便硬,是病之邪在里也。昼烦热而夜安静,是阳旺于阳分,其病在阳。

  夜烦热而昼安静,是阳陷于阴分,其病在阴。喜冷恶热,皆属阳病,故为热也。喜热恶冷,皆属阴病,故为寒也。

  胃壮者能食,胃弱者不能食。胃干燥者口渴,胃湿盛者口不渴。

  大便稠粘,秽气难闻者,是内有滞热,病从热化也。

  小便清白不赤,为虚寒,病从寒化也。

  耳梢冷,尻骨冷,四肢发冷,此痘疹欲发之候。如单指梢发冷者,此惊痫将作之征。肚腹热闷主内热,手足厥冷主中寒。

  小儿无故皱眉曲腰啼者,主内因腹痛,又当按其或软或硬,若喜按者为虚,不喜按者为实。

  两耳常常发热者,主外因风热。

  [身体诸病门] 解颅 

  解颅者,谓头缝开解而颅不合也。此由先天肾气不足之故。肾主骨髓,而脑为髓海,肾气不足,则脑髓不足,故颅为之开解也。古法用六味地黄丸(如熟地、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或用加味八物汤(如参、术、苓、草、芎、归、芍、地,加酒炒芩、连),煎服。外用天南星,微炮为末,醋调涂绯帛,贴于头上。炙手频熨。或用干姜、细辛、桂心,研末,和生姜汁涂之。以合为度。

  〔真按〕脑不满而颅不合,中陷而角四起,如古钱之形,儿无脑髓,犹树无根,不过千日则成废人。此儿长必少笑,宜于千日内急治之,暑月可服六味地黄丸,冬天则宜服补天大造丸,以人参、黄、白术、枣仁、当归、山药、茯苓、枸杞、熟地、再加龟鹿二胶,熬膏服之。外以柏子仁、防风、南星,研末,醋调摊红上,看颅门大小剪贴。干则用热醋润湿,或用茵陈、车前子、百合,为末,以乌牛乳汁调涂足心及头缝开处,一日一换。

  更有一法,只用头巾裹护,服汤剂不敷外药,俟气血渐充。自无不合矣。

  [身体诸病门] 颅肿 

  颅门肿起,谓之颅填。因乳哺失常,或寒热乘脾,其气上冲,则颅高而突。又有肝盛风热交攻,亦致颅填突起,汗出,毛发黄而短是也。若寒气上冲则牢硬,热气上冲则柔软。然寒肿者十之一,热肿者十之九。古法用泻青丸(如羌活、川芎、黑栀仁、龙胆草、当归、防风、锦庄黄,研末蜜丸,青黛为衣,如大豆大),每服一二丸,清茶化下。寒肿,古法用参苏丸,或煎汤剂(如人参、茯苓、枳壳、半夏、前胡、桔梗、苏叶、葛根、陈皮、甘草,引用生姜、葱白等味)。

  〔真按〕颅门肿起,除寒气热气外,更有因包裹严密、盖覆过浓,阳气不得外出,亦现赤肿之形。只要衣被寒暖,适合中度,即可痊愈。若寒肿者,但用吴茱萸末和水,调贴两足心。热肿者,但用黄柏末调涂两足心。即愈。

  [身体诸病门] 囟陷 

  囟陷者,因脏腑有热,渴饮水浆,致成泄泻,则气血虚弱,不能上交脑髓,故囟陷成坑也。古法用参苓白术散(如人参、白术、茯苓,山药、桔梗、薏苡、莲肉、炙甘草,引用姜、枣),或八味地黄丸(如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外用黄狗头骨炙黄为末,以鸡子清调敷,渐渐自平。

  〔真按〕囟陷乃胃虚脾弱之见证。若与枕骨同陷,则尤甚于囟陷。有因禀受父精不足,母血虚羸而陷者;有因久病而陷者,肾元不固,急宜培补气血。必使气血充足,方能上交脑髓,而陷自平。但用补气生血之法,以参与远志二味,药虽简单,久服有益。参品不一。须视小儿之寒体热体为取裁耳。外敷之药,与解颅相同。

  [身体诸病门] 发不生 

  发不生者,因禀受血气不足,不能荣于发也。古法用苁蓉丸(如苁蓉、生姜、地黄、当归、山药、白芍、胡粉,炼蜜为丸),黑豆汤吞下。另用矾化二三十丸,涂擦头上。

  〔真按〕发为血之余,血足自能自发。小儿以乳为粮,只要良好乳汁,培养后天,外擦生发油以助其发源,不必服药。

  [身体诸病门] 齿不生 

  齿不生由禀气不足。则髓不能充于骨,故齿久不生。古法用芎黄散(如川芎、生干地黄、当归、山药、白芍、沉香、甘草,为末),白汤调服。再将干药末擦齿龈上,日二次,或用雄鼠脊骨为末,擦齿龈。

  〔真按〕生齿较迟,儿之气力薄弱,已可想见。惟揠苗助长,恐无益而反有害。只用真燕窝粉平淡之味补之,不用外擦之药。

  [身体诸病门] 五软症 

  五软,谓头项软、手软、脚软、身软、口软是也。

  头项软者,天柱骨倒也。古法主健骨散(如白僵蚕炒为末,每服五分或一钱,薄荷泡酒调下)。外贴生筋散(如木鳖子三个,蓖麻子三十粒,俱去壳,研匀,先抱儿头仰起,摩顶上令热,作饼贴之)。

  手软者,无力以动也。古法主薏苡丸(如薏苡仁、当归、秦艽、酸枣仁、防风、羌活各等分,为末蜜丸),荆芥汤化下。

  脚软者,行迟也。古法主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鹿茸、牛膝、五加皮,久服有效。

  身软者,肉少皮肤自离,或遍身筋软者。古法主鹿茸四斤丸〔如肉苁蓉、牛膝、木瓜、菟丝子、熟地、鹿茸、天麻、杜仲、五味子(各等分),为末蜜丸〕,温酒或米饮下。

  口软者,语迟也。古法主六味地黄丸,如鹿茸、五味子,久服有效。

  〔真按〕头项软为肝肾病。手足软为脾胃病。身软为阳衰髓怯。口软为虚。五软之症,厥有二因:(甲)因禀受胎气不足。亏于先天者,补于后天。此语诚然。独不思儿体娇嫩。药性刚悍。方名健骨生筋,匪特骨不能健,筋不易生,而反累及阴阳不协,水火不调。儿之体既涉于偏。儿之病安期其复。惟藉天然培养,寒热适宜,乳食合度,自有不期然而然者,其效较着。(乙)因大病或久病之后。忽见头项软者。亦当察其何病之根源。不但强筋骨之首乌、木瓜、五味子、五加皮诸味宜慎用,即补气血之人参、熟地等味亦宜慎用。盖此证重脾肾尤重在胃,因胃为五脏六腑之化源,若能升举其脾气,则脏气有所禀,而诸软之症悉除矣。

  [身体诸病门] 五硬症 

  五硬,谓头项硬、手硬、脚硬、身硬、口硬也。硬者强直冰冷,乃肝受风邪所致。古法皆主乌药顺气散(如麻黄、陈皮、乌药、川芎、白芷、白僵蚕、枳壳、桔梗、干姜、甘草,引用生姜、枣),煎服。

  〔真按〕五硬宜分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也。仰头取气,难以动摇,气壅疼痛,连于胸膈,手心脚心冰冷而硬,此阳气不荣于四体。合五者连带关系,为独阴无阳。若面青而小腹硬者不治。但硬而肚筋青急,乃木乘土位,只须六君子汤为主治,加上肉桂、干姜,或少加鹿茸,煎浓,令乳母频频服之。小儿常吮母乳,便可回阳。

  [身体诸病门] 头面红疖及软疖 

  红疖古法用大黄、远志,各等分为末。以猪胆汁调涂之。或用黄柏、黄连、黄芩,各等分,研末,调醋敷之即愈。

  软疖古法用鲜枳壳,又名臭橘子,无鲜用干蒸融,贴亦可,刳去瓤。以面糊涂抹四围,合盖疖子,旁安一灯芯,以通脓水,数日自愈,并无疤痕。或用猪头上毛、猫颈上毛各一撮,烧灰,雄鼠粪(两头尖者是)一粒,共研末,香油调敷即愈。

  〔真按〕红疖热毒,宜内服土茯苓、连翘、银花、甘草,煎汤。外用菊花叶捣汁,调净白蜜敷之,甚效。

  软疖愈而复发,最难除根。内服苦丝瓜连筋带子烧存性为末,每服二钱,白蜜汤送下。日二服,夜一服,外用生大黄磨浓汁,调冰片粉涂效。

  [身体诸病门] 目烂 

  小儿眼胞赤烂,痛痒难睁,因毒热上攻于目,故有是证。古法主内服地黄汤(方见眼不开),以清热。外用真金散(如生黄连、黄柏、当归、赤芍、杏仁,散,浸乳汁一宿,晒干为极细末),用生地黄汁调,频频点目即愈。

  〔真按〕除毒热外,亦有因产时拭洗不净,以致秽恶浸渍两目角而赤烂。至长不瘥者,名烂弦风眼,内以桑叶、菊花、生地、甘草、灯芯,长流水煎服。外敷之药,如用连药抑遏火邪不能外出,必变眼珠疼痛,久不能愈。

  不如用鲜色铜绿三钱,研末,以生蜜浓调,涂粗碗内。以艾叶烧烟,将碗覆艾烟上熏之。须熏至铜绿焦黑为度,取起冷定,以人乳调匀,饭上蒸过,用鸭翎扫涂患处。并可除根。或用薄荷、文蛤、黄连、防风、荆芥穗、苦参,加铜绿少许,煎汤乘热洗眼。神效。

  [身体诸病门] 附例 

  小儿目内赤者,心经积热上攻。宜泻丙火从小便而出,治法以导赤散少加黄连,则赤可退。

  小儿目内黄者,脾热也。上下眼胞肿者,脾经风热也。治法以石斛、白芍、甘草,少加黑栀仁,煎服,则黄可退。

  小儿目连札者,因肝风入目。上下左右如风吹,儿不能任,故连札也。治法以薄荷、石决明、生甘草、灯芯为引。煎服有效。

  小儿久嗽,两眶黑肿,白珠如血,谓之血眼。治法以桔梗、陈皮、桑白皮、地骨皮、炙甘草,煎服。外用大生地、大黑豆等分,浸水一宿,取起为膏,贴眼皮上。其水自散,血泪既出,肿黑亦消。

  [身体诸病门] 耳聋 

  小儿有忽然气塞耳聋,此由风入于脑,停滞于太阳经。古法主疏风清火(如导赤散加防风,煎服)或用通窍丸(如雄石一钱、真麝香五厘,共为细末,以枣研烂,和为一丸,如枣核大),棉裹塞鼻中。又以生铁一小块,热酒泡过,含口内,须臾气即通,亦即不聋矣。

  〔真按〕小儿耳忽暴聋,不过火盛气逆,非若中年老年之气虚血虚肾虚者可比。内以菊花、木通、石菖蒲,煎服。外以细辛、木通,石菖蒲各一分,真麝香二厘,共为细末,棉裹塞耳中即通。或用虎耳草,又名倒垂莲,捣汁,略加枯矾,灌入耳中,则耳窍开,而自不聋矣。

  [身体诸病门] 耳痛 

  小儿耳中忽作大痛,如有虫在耳内奔走,或出血水,或干痛者,古法主蛇蜕散(如蛇蜕烧灰存性为末)吹入耳中。取蛇之善脱,以解散郁火也。

  〔真按〕小儿耳痛,无非肾中火热,泻之则安。但用黄柏、青盐、甘草,煎服;外用黄鱼牙齿,瓦上炙存性为末,放土地上退火气,加入干胭脂研极细末,再加梅花冰片少许,菜油调,以鸡毛蘸入耳中,即不痛矣。

  [身体诸病门] 耳脓 

  小儿有因肾经气实,其热上冲于耳遂使津液壅而为脓,或为清汁。亦有因沐浴水入耳中灌为脓者。古法主内服蔓荆子散(如蔓荆子、粉干葛、赤芍、前胡、桑白皮、木通、生地、白芍、赤苓、升麻、甘草,灯芯为引),外用龙骨散(如龙骨、明白矾、真铅丹、胭脂胚、当门子,共为末),先以棉展干耳内脓,将药吹耳即愈。

  〔真按〕小儿耳内闷肿出脓,必先验其脓色:耳疳则出黑色臭脓;震耳则出青脓;缠耳则出白脓,停耳则出黄脓。

  以上四症,俱由胃湿与肝火相兼而成。但以野菊花、马兜铃、通草,煎服。是以清肺泻肝。外用龙骨、炒五倍子、乳香、枯矾、血余炭,各等分,共研细末,吹之即干。

  若耳内有虫,脓血不止,则用鸡蛋一个,猪肝五钱,俱用香油炒,再以黑芝麻一两,炒研共捣融,微火烘暖,摊绸上贴耳外,血虫出尽即干。

  惟风耳则出红脓。

  此偏于肝经血热。宜内服四物汤加丹皮、石菖蒲。耳内有脓先绞净,再以桑螵蛸五分,烧存性,和麝香五厘,研末掺入,其效如神。

  [身体诸病门] 附例 

  小儿耳中出血,但用五色龙骨研细末,吹入耳中即止。

  小儿耳旁赤肿,皆属热毒,若不急治,必成大痈。内服柴胡、连翘、龙胆草、甘草,以泻胆火。外以绿豆粉不拘多少,以老醋调成膏敷肿处,干则易之,而肿易消。

  小儿耳珠前后生疮,浸氵㸒不愈,名月蚀疮。皆用外治之法,但用黄柏、枯矾、滑石、龙骨、海螵蛸,各等分,共为末。疮湿则用干捻,疮干则用猪油调涂,克日可愈。

  [身体诸病门] 鼻渊 

  小儿流涕腥臭,此胆移热于脑,名曰鼻渊,又名脑崩。古法用辛夷散(如辛夷仁、苍耳子、香白芷、薄荷、黄连,共晒干为末),葱汤调下。

  鼻渊经久不愈,则名控脑砂。古法用紫贝子、俗名南蛇牙齿,粤人名狗尾螺。以二三枚火醋为末,纸包放地上去火毒,以丝瓜藤煎汤调药空心服。

  〔真按〕鼻渊虽由胆热移脑,其实兼受风寒凝郁火邪而成。但用鲜鹅儿不食草,一名地胡椒,塞鼻,立刻应效。或用老刀豆,文火焙干为末,每次酒服三钱,重者不过三服即愈。

  若控脑砂,则淋沥腥秽不止,脑亦时痛,或眩晕,必有虫蚀,且滤儿体已虚。仍用鲜草塞鼻数次,兼服益气补中汤剂,方能痊愈。

  [身体诸病门] 鼻衄 

  小儿五岁积热,一时血随气行,得热妄动,溢出于鼻,名曰鼻衄。古法主加减地黄汤(如生地、黄芩、黑栀、赤芍、白茅根),水煎温服。外用吹鼻散〔如炒黑栀仁、乱油发(等分),存性,共为末〕,以些微吹鼻中即止。

  〔真按〕鼻血不止,轻者先用灯芯浸水塞鼻,内以麦冬、生地等分,煎服足已。若积热过重,止而复衄者,则用生荷叶、生艾叶、柏子仁、山萸肉、丹皮、生地、莲肉、山药、泽泻,水煎服。外以炒黑栀、百草霜、龙骨、京墨、牡蛎、血余灰,吹鼻即止。如用茅花水蘸湿蘸药,搽入鼻孔更妙。

  [身体诸病门] 鼻塞 

  小儿因风寒外感,肺气壅闭而鼻塞,古法主川芎丸(如川芎、细辛、本、白芷、炙甘草、梅花片、当门子、光杏仁,炼蜜为丸,如龙眼核大),每服一丸,灯芯汤化下。

  〔真按〕小儿肺气不通,鼻窍遂闭,除风寒外感外,亦有因乳母夜卧,不知回避鼻中出气,吹儿颅门,或因洗浴未避风寒,致儿鼻塞。不必服药,轻者只用葱白捣烂,捏一小丸,贴儿天庭心(在两眉之间),即通鼻窍。如仍未通,再以细辛、附子、通草,同研末,蜜调棉裹,纳儿鼻中,须臾即通。

  [身体诸病门] 附例 

  小儿鼻涕,因肺为寒风所袭,津液不收,则为清涕。只用生姜捣烂,贴天庭心,即止。若兼别症,当另议治。

  小儿鼻,因肺受风寒,久而不散,脓涕结聚不开,不闻香臭,只用辛夷花苞,又名木笔花,又名旱莲草,去赤肉毛子,用芭蕉浸水泡一夜,焙干为末,加麝香少许,以葱白汁蘸入鼻孔,极效。

  小儿鼻干,因心脾有热,上蒸于肺,故津液枯竭而干。宜清热生津,但服导赤散加麦冬,可以化干而为润。

  小儿鼻疳,破烂欲穿鼻孔,只用纸包压去油杏仁粉二分,真轻粉一钱,和匀吹患处。或用真鹿角霜、枯矾、血余灰、灯芯灰,共研末,吹之即愈。

  小儿鼻疔,其毒速宜散化,急用荔枝肉一两,雄黄一分半,吸铁石五厘,共捣为丸,塞鼻中,自能脱落。再饮生菊花叶汁一小杯,更佳。

  小儿鼻,因鼻中渐生肉,妨碍气息流通,但用生藕节一个,要有根连须处,烧灰存性为末,吹患处自落。

  或用枯矾、猪脂油,共捣和丸,以棉裹塞鼻中,数日随药脱去。

  小儿鼻痔,根蒂甚深,较肉更加痛痒。但用霜梅一个,蓖麻仁七粒,生矾少许,三味同打,将丝棉包裹塞鼻内,一日夜即愈。或用甜瓜蒂四钱,甘遂一钱,枯矾、螺壳灰、草乌灰各五分,为末,麻油调作丸,如鼻孔大,每日以药塞入一次,其痔即化为水。再用收口药粉掺上,即干。

  大儿鼻疮,形如粟米,毒易漫延,但用生薏苡、东瓜、煎汤,代茶饮之。外用杏仁去皮尖捣烂成膏,以人乳调塞鼻内,最为稳效。

  小儿鼻孔,无知误将豆粒塞入,又用手指自挖,进入关内,不能取出。临时即用人马平安散吹入鼻孔少许,则豆可随打嚏而出。若延误已久,豆因鼻涕浸渍放大,愈肿愈痛,治法须用二人,以一人掩紧小儿两耳窍,叫小儿双眼闭紧,再以一人用手掩住无物鼻窍,以口对小儿之口,用力一吹,豆即落下。

  小儿鼻外人中忽然肿烂,瘙痒异常,有碍饮食。但用旧毡帽、青果核二味,俱烧灰,以好麻油调之,日搽数次即效。

  [身体诸病门] 唇肿 

  小儿唇中忽见肿大,此系脾热所致。古法用生蒲黄、川连、冰片,共为细末,麻油调敷有效。

  〔真按〕上下唇若赤肿,外敷蒲黄等药,固有效验。但若肿黑痛痒难忍者,宜用旧有方孔之大铜钱同样大者四个,于石上磨猪油时常擦之。至或破烂流水者,则宜改用铜青、宫粉、明矾、顶上梅花冰片、黄连、麝香,共研细末,破处则用干掺,干处则和猪油搽之尤效。

  [身体诸病门] 唇疔 

  小儿唇边忽生红白颗粒,此即生疔。症见头痛寒热痛痒,亦有麻木不知痛痒者。古法先看大腿弯中,如有紫筋,以银针刺出血。外用生鸡冠血点于唇上,或用活虾蟆破开,取肝贴之,或用生蚬去壳捣烂敷之,均效。

  〔真按〕唇疔多至头痛心闷神昏,赶紧施治,迟则不救。内以紫花地丁、金银花、白果、桔梗、生甘草、知母,煎服。外用蛔虫捣烂敷之,如无蛔虫,以焙五谷虫一钱,研末,白矾三分,蟾酥三分,再以烧酒溶化调匀,敷疔上,少顷疔即破流毒水而愈。

  [身体诸病门] 附例 

  小儿唇疮,无论破与未破,皆系脾蕴热毒而发。但用瓦松,生姜汁捣融,入盐少许敷之,或用蓝靛叶取汁洗之,均效。

  小儿唇紧,初起即不能饮食,宜急治之。但用新白布作卷,如酒杯大,烧燃放刀口上,俟刀口汁出,取汁搽之,日搽十余次,并以青布烧灰冲酒服之,过夜即愈。

  小儿唇干血出,只用生桃仁捣烂,调猪油敷之。若干燥已极,红肿难堪,时以舌口水滋润,尚恐不及者,则以松毛煮豆腐约半日之久,取豆腐贴之,日换数次有效。

  小儿唇忽翻突,形如猪嘴,此名唇菌,乃心脾热毒所致,非急救不可。须觅活地龙(又名蚯蚓、曲鳝)十条,捣烂,吴茱萸二钱研末,加灰面少许,醋调敷两脚心,用布捆住,半日一换;内服唇疔汤剂(见上)。以愈为度。

  [身体诸病门] 口臭 

  小儿口中时出臭味,此因虚热,或因心气不足所致。古法主茴香煮羹,或生食,或用盐梅时时含之,均效。

  〔真按〕小儿口臭难闻,本有醋调密陀僧嗽口一法,施之小儿,则不适用。细审果系心气不足,但用益智仁三钱,甘草三分,煎浓汤服之。如属虚热,则用麦冬、生地、茵陈、枳壳、甘草,煎服甚效。

  [身体诸病门] 口疮 

  小儿满口生疮,皆因胎禀本浓,养育过温,心脾积热,熏蒸于上,而成口疮。古法主沆瀣丹(如川芎、大黄、黄芩、黄柏、黑牵牛、薄荷叶、滑石、槟榔、枳壳、连翘、赤芍,炼蜜为丸),开水化服,外用活地鸡擂水搽疮上,地鸡即桶虫,人家砖下有之。

  〔真按〕口疮内服之药,但用天冬、麦冬、玄参三味各等分。外吹之药,但用灯草灰、大冰片、薄荷叶、生石膏各等分。或以陈白螺蛳壳烧灰,和儿茶少许为末,吹患处,均无不效。

  [身体诸病门] 口糜 

  小儿满口溃烂,乃膀胱移于小肠,上迫而生口糜。古法主导赤散五苓散合用,以导赤能去小肠之热,五苓能去膀胱之热,必合用乃效。

  〔真按〕口糜多因久病失治,不能概以实热括之。如果属热,内可服导赤五苓两散,外则用薄荷、青黛、黄柏、人中白、儿茶、冰片、青果核灰、经霜西瓜皮,共为末,吹患处可愈。然亦有因肝脾之气不足,虚火泛上无制,则宜用理中汤收其浮游之火,外以上桂心末吹之,方能有效。寒热之界,毫厘千里,是不可以不辨。

  [身体诸病门] 口生疮 

  小儿口内上,肿起如芦箨盐水状者,名曰悬疮。古法主以棉缠长银针留锋刺之,泻去青黄赤汁,刺后以盐汤拭口,再以一字散(如朱砂、硼砂、龙脑、朴硝,共研细末),用蜜调少许。鹅翎蘸搽口内。

  〔真按〕悬疮生口上,形如紫葡萄,舌难伸缩,口难闭合,鼻内出血,时作寒热,亦可不用针刺。但内服通草、黄连、甘草、灯芯,煎服。外用食盐、烧红枯矾各等分,研细末,以牙筷头蘸药点口三五次自消。

  [身体诸病门] 附例 

  小儿口生肉球,有根如线,吐出不能饮食,捻之其痛入心,但用血余灰冲开水服之。若仍未消,则以真麝香少许,研末冲服自消。

  小儿口角流涎,有脾冷脾热之分。脾冷则用焦木、青皮、法夏,生姜为引,煎服。脾热则用生白术、扁豆、滑石、石斛,甘草,灯芯为引,煎服。不可错认冷热,以致相左。

  [身体诸病门] 舌胀 

  小儿心经火盛,顷刻间舌胀满口,咽喉闭塞,至危之症。古法先用盐梅或半夏擦牙关,俟其开时,以皂矾放新瓦上,火红色,摊冷研细,将药搽舌上。或用蒲黄末调乳汁涂上均效。

  〔真按〕舌忽胀大,但用顶上梅花冰片研细掺舌上,应手而缩。若肿退场门外寸余者,亦以此药敷之,或用川连煎浓汁,以舌浸之,立效如神。惟舌肿而喉内有痰,即是喉风,急以冰片一分,火硝三分,胆矾二分,青黛二分,僵蚕五分,硼砂三分,研末,敷舌兼吹喉立愈。

  [身体诸病门] 舌菌 

  小儿舌上初起如豆,渐大如茵,疼痛红烂无病,朝轻暮重,由心脾热毒所致。古法用砂、人中白各五分,瓦上青苔、瓦松、溏鸡粪,各一钱,用倾银罐子二个。将药装入封固,外用盐泥再封一层,以炭火红,待三炷香为度,候冷开罐取出,再加顶上梅花冰片、麝香各一分,共研细末。临用时,先以磁针刺破血菌,用药少许点之,再以蒲黄末盖之,内服二陈汤加黄连、黄芩、薄荷,有效。

  〔真按〕舌菌恶症,先用外治之法,以吴茱萸三钱研末,好醋调敷两脚心,用布捆紧,对时一换,其效如神。

  或用蜘蛛丝搓作线一条,打圈套在菌根上,其丝自渐收紧,收至极痛,不得不忍耐片时,菌落血出,以百草霜敷之,内以六味地黄汤加槐花三钱煎服尤效。

  [身体诸病门] 舌弄 

  小儿舌频向口中摇动者,因心脾有热,以致唇焦舌干,烦热便秽。古法主泻黄散(如藿香叶、炒栀子、石膏、防风、生甘草、灯芯为引),次主泻心导赤汤(如木通、生地、黄连、生甘草、灯芯为引),煎服。

  〔真按〕弄舌一症,有舌微吐而又收者,谓之弄舌。经云:吐舌属实,弄舌属虚。因脾胃津液不足,而有虚热,或渴欲饮水,面无赤色,不可误认为实热,但用四君子汤加木香、藿香、葛根治之。若久病得之则难治。

  更有舌长卷左右两边,兀兀摇动者,此名蛇舌风,只用雄黄精一大块,点之数次即安。

  [身体诸病门] 舌重 

  小儿舌下近舌根处,其肿形似舌,故名重舌,亦因心脾之热,而成此症。古法主内服清热饮(如黄连、生地、木通、生甘草、连翘、莲子、淡竹叶为引),水煎时时灌入口中。外吹凉心散(如青黛、硼砂、黄柏、黄连、人中白、风化硝、冰片)研极细末,掺入舌下有效。

  〔真按〕重舌因心脾有热,然脾之大络出于舌下,有热则气血俱盛,重生一舌,此属上焦实热。内以黄连、生甘草、淡竹叶、牛蒡子、灯芯煎服。外用黑枣一个,去核留肉,贯入青矾一钱,纸包煨热,去枣不用,但以青矾二分调水,以笔涂数次即消。

  [身体诸病门] 附例 

  小儿舌肿,但以梅花冰片点之,或用蓖麻油蘸纸作燃,烧烟熏之,随即消缩。

  小儿舌中出血不止,但用乌贼骨、蒲黄各等分。为细末,敷舌上愈。

  小儿舌头溃烂,饮食难进,先用吴茱萸研末,好醋调敷两脚心,对时一换。再用人中白、儿茶、青黛、硼砂、薄荷、玄明粉、马庇勃、冰片,共研极细,掺之立效。

  小儿舌硬生衣,但用真犀牛黄、朱砂、元精石,共研细末,频涂舌尖即愈。

  小儿舌生红泡,此证与咽喉不同,但用蛇床子一两,罐内烧烟,吸入喉中自消。

  [身体诸病门] 牙疳 

  小儿牙龈初作臭气,次则齿牙黑,甚则龈肉烂而出血,名曰牙疳。此由肾热,其气直奔上焦,故以走马为喻。古法主内服沆瀣丹(方见上),外敷如圣散(如人中白、铜绿、麝香,共为细末),先以蜡树叶浸米泔水洗净后搽此药。

  〔真按〕小儿多因热病之后,或痘疹之后,火毒流于胃经,致有此患,势甚危急,甚则落牙、穿腮、透鼻,一二日即能致命,故名走马,言其骤也,此症有五不治:(一)舌根烂不能食者不治;(二)黑腐如筋者不治;(三)白色肉浮者为胃烂不治,(四)牙落穿腮、鼻臭不堪闻者不治,(五)山根上发红点者不治。

  须趁其初起时,急用生大黄三钱,丁香十粒,绿豆三钱,共研末,热醋调敷两足心。再用赤透绿矾、人中白、雄黄精、真麝香、顶上梅花冰片,共研极细末。先用银针挑刮去腐肉紫血,然后以药末敷之,吐出毒血,方能愈也。

  再此症如兼两腿形如云片,或红或青,大小不一,痛而肿硬,步履艰难者,其腿上肿处,须用磁锋刺破出血,随之以牛肉片贴之,日换数次,甚有效验。

  [身体诸病门] 牙痛 

  小儿牙痛,不外风火虫三项。又有虚火实火之分:虚火其痛甚缓。日轻夜重;实火痛不可忍。风痛者痛而且肿,甚至头面皆痛,呵风亦痛。虫痛者,发时必在一处,叫号不已。古方有分别上下左右,按经施治之法,不甚见功,盖因未详辨风火虫及虚实不同之故耳。再举古方之多见效者,风火牙痛,以生地捣烂,加入潮脑少许,不可过多,捶匀贴患处,吐出涎水即愈。虫牙痛者,以韭子煎浓汤漱之,或用五倍子煎浓汁,含漱数次即愈。

  〔真按〕小儿牙痛,含漱之药每多不便,但用细辛头末七分,片脑二厘,麝香二厘,牙硝一分,硼砂六厘,白矾四厘,研极细末,无论风火虫,擦患处即愈。但须斟酌虚实,内服汤剂,以杜后患。

  [身体诸病门] 附例 

  小儿上下牙床肿者,此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实热也。但用连翘、薄荷、淡竹、知母、石膏、生甘草煎汤,频频含咽即消。

  小儿牙龈肿者,因肾脏积热附龈而肿痛,但用生黄柏研末,敷牙龈上有效。

  小儿梦中切牙,风热也。由手足阳明二经积热生风,故令相击而有声也。其必在梦中者,风属阳,动则风行于阳,静则风归于里也。此症惟痘疹见之为危候,余则无大害。但用蝉蜕、陈皮、竹茹、甘草等分,煎服有效。

  小儿牙缝出血,乃阴虚热极所致,名曰牙衄,又名牙宣。但用黄豆渣(即豆腐店中取过黄豆浆之渣)敷之立止,如神,若血出不止,速煎六味地黄汤去萸肉,服之立愈。

  [身体诸病门] 咽喉肿痛 

  小儿咽喉肿痛,无非胸中郁积热毒及风痰壅滞,而发于咽喉。古法轻则用甘桔汤。即桔梗、甘草二味。重则化毒汤主之(如桔梗、薄荷、荆芥穗、炙甘草、芒硝、山豆根、牙硝、硼砂、朱砂、雄黄),水煎服。仍以此药研末吹喉中。

  〔真按〕咽为胃管,主纳水谷而居后。喉为肺管,主司呼吸而居前。无论风痰热毒,症之或轻或重,窃谓古法服药吹药,均宜古而不宜今,但用薄荷尖、浙贝母、连翘壳、淡竹叶、生甘草,水煎服。外用霜白梅,烧存性,硼砂、顶上梅花冰片,吹之,较为平稳。

  再儿在三岁以内,不便吹药,单用燕子泥研过筛,要极细,以冷开水调敷喉外肿处。即外面不肿,亦照喉内肿痛之处,于喉外遍敷之,可以化毒清热。且牙关紧闭者,敷之即开,可以进药。如无燕子泥,改用烧纸数张,以烧酒浸湿贴喉外,随干随换,此以热导热之意也,幸勿轻视。

  [身体诸病门] 附例 

  小儿锁喉风,但用鲜芙蓉叶捣烂,作二小饼,一贴囟门,一贴肚脐即愈。

  小儿单双喉蛾,生于咽喉关上者轻,生于关下者重。此症喉闭片时,即不可救。急看小儿两手虎口,如有水泡,即用银针挑穿,喉蛾即破,忌见灯火。一面用老蒜捣融,如蚕豆大,敷经渠穴(穴在大指下手腕处寸脉后),即烂,男左女右。右用蚬壳盖上扎住,用别物盖亦可,片时起一水泡,再用银针挑破,将水揩净,以去毒瓦斯,立刻安痊。若再服善后养正汤剂,更可永杜后患。

  小儿咽喉声哑,但用川贝、款冬花,各研细末,和胡桃肉(去皮研细)、白蜜,四味和匀,饭上蒸熟作丸。

  每次含化一丸,数次即愈。

  小儿喉外生痈,初起发于颈项结喉之上,名结喉痈。发于结喉两旁,名夹结疮。重则堵塞咽喉,汤水不下。

  若穿烂见喉,则难治矣,须乘其初发时,内服连翘、淡竹叶、金银花、浙贝母、生甘草、生白萝卜、生青果,煎汤饮之。外以坎宫锭,磨猪胆汁涂之,可消。

  小儿诸骨哽喉,吐不出,吞不下,骨之小者,但用金凤花根捣碎,以米醋浓煎,用有嘴瓶盛之,令儿口衔瓶嘴,仰面吸药,吞之,其骨即下,惟切记吞药勿使牙为要。又骨之大者,但取谷树叶捣烂取汁服,其骨自软而出。

  [身体诸病门] 颈上生对口疮 

  小儿后颈正中处生疮,名对口疮。偏生者,名偏对口。古法内服鲜茄蒂、生红何首乌,煎服二三剂,未破即消,已破拔脓生肌。外用干茄蒂、烧烟频熏疮口,良久疮口自开,即有一线红丝流下,不可移动,直俟红丝流尽自断,则疮毒尽矣。

  〔真按〕对口疮只用妇人头上油垢三钱,黑背鲫鱼一个,约重一两,雄猪眼梢肉一对,同捣烂,敷之即愈。

  [身体诸病门] 龟背 

  小儿初生不能护背,致风入于脊骨,精血不能流通,而成龟背。古法主松蕊丹〔如松花、枳壳、防风、独活、麻黄、大黄、前胡、桂心(各等分),蜜丸米汤吞服〕。外用鸭毛浸龟尿刷小儿胸高处数次,历久自平。

  附取龟尿法:古用荷叶承龟,以镜照之,多不应,惟用铜锣一口,放龟在内,又在龟上再以锣一口盖定,打锣警之,其尿即出。

  〔真按〕龟背或因坐太早,以致伛偻,背高如龟,殊不尽然。即使风入脊骨,必有酸痛,不酸不痛,而背骨高突如龟者,实因先天不足,督脉为病所致。宜用人参、黄、白术、当归、熟地、枸杞、金毛狗脊、鹿角、龟版,先熬膏,后为丸。早晚白开水吞服,或化服,以培本元,外用樟脑油常涂背上凸处,可以渐平。

  [身体诸病门] 龟胸 

  小儿胸高胀满,形如复掌,皆因乳母多食五辛酒面炙之类,或夏月热乳宿乳与儿吮之,致儿肺脏日久痰滞,则生风热,肺受火邪,则胸骨胀起如龟。古法主百合散(如天门冬、大黄、杏仁、百合、木通、桑白皮、枳壳、甜葶苈、石膏,蜜丸绿豆大),每夜临睡时,白开水送下。以儿之年龄月数酌量多少为准。

  〔真按〕小儿龟胸,多因痘疹之后,调治失宜,肺不清火不降,而现此症。但用桑白皮一钱,炒地骨皮钱半,石膏三钱,知母一钱,甘草四分,粳米一撮,水煎服即愈。

  [身体诸病门] 附例 

  小儿鹤膝,因禀受肾虚,血气不充,以致肌肉瘦削,形如鹤膝,外色不变,膝内作痛,屈伸艰难。若掀肿色赤而作脓者,为外因。但用十全大补汤加苍术、黄柏、防己,煎服。其肿硬色白不作脓者,则属本性,但用六味地黄汤加鹿茸,补其精血,仍须调养脾胃,以助生化之源。

  小儿脱肛不收,久则坚硬难入,急用五倍子三钱,白矾少许,煎浓汤乘热熏洗。再用龙骨三钱,木贼草(烧存性)二钱五分,共研极细末,搽肛自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