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骨髓赋(增朴)

  麻虽胎毒。多带时行。气候暄热。常令男女传染而成。其发也与痘相似。其变也比痘非轻。愚夫愚妇。每视为泛常。若死若生。总归于天命。不知先起于阳。后归于阴。毒兴于脾。热流于心。脏腑之伤。肺则尤甚。始终之变。肾则无证。若得治法。方称医圣。闭门问途。不知途中寻径。扬汤止沸。莫若釜底抽薪。

  朱曰 抉出脾心肺三经。俾治者知所注意。

  初则发热。有类伤寒。眼胞肿而泪不止。鼻喷嚏而涕不干。咳嗽、少食。作渴发烦。以火照之。

  隐隐于皮肤之内。以手摸之。磊磊乎肌肉之间。其形似疥。其色若丹。出现三日。渐收为安。随出随收。喘急相干。无咳无汗。隐伏之端。根窠若肿兮。麻而兼瘾。皮肤如赤兮。疹尤夹斑。似锦而明兮。不药而愈。如煤之黑兮。百无一痊。此麻疹之顺逆。须临症以详观。

  朱曰 自初发热至色若丹。是历历指出外证。

  麻毒最重。治法不同。微汗常出。热势越而不留。二便清调。邪气行而无壅。腠理拂郁兮。即当发散。脏腑秘结兮。急与疏通。虽衄不必忧。邪从衄解。自利勿遽止。毒以利松。麻后变痢兮。热毒移于大肠。咳嗽咽痛兮。痰气滞乎心胸。口渴心烦。法在生津养血。饮食减少。治须调胃和中。

  余证无常。临期变通。

  且如出之太迟。发表为贵。出之太甚。解毒最宜。毋伐天和。必先岁气。寒风凛凛。毒瓦斯郁而不行。赤日炎炎。邪气乖而作疠。或施温补。勿助其邪。若用寒凉。休犯其胃。制其过但取其平。诛其暴必欲其正。远寒远热。阴阳之胜负不齐。责实责虚。人品之强弱或异。此乃麻之大旨。医家须当熟记。

  至于药性。更宜洞悉。防风荆芥。散腠理之寒邪。紫苏葛根。解营卫之蕴热。苏子擅下气之能。前胡有疏表之力。款冬消痰止嗽。紫菀通肺开结。石斛行血中之滞气而用。樗根治麻后之白痢而设。葱白上升。而发散肺胃。莱菔治气。可推墙倒壁。竹茹可止吐呕。柿蒂专疗呃逆。芥子降气。生地凉血。黄连入心而泻火。黄芩入肺定喘急。元参石膏。治邪火之浮游。栀子连翘。开恶毒之拂郁。栝蒌润肺止渴。须合麦冬。知母降火生津。必同黄柏。麻仁性能滋润。花粉用以解渴。芍药住腹痛。勿施于未收之前。白朮止脾泄。只用在收尽之日。欲行滞兮。须青皮枳壳而同槟榔。要分利兮。用赤苓车前而共滑石。尿若涩兮。利以猪苓木通。咽常痛兮。治以大青恶实。元胡活血止痛。蒲黄逐瘀生血。丹皮破积生新。而引血归经。紫草利肠凉血。而疗疹紫黑。茅根止吐衄。降除伏火。红花解麻毒。而散肿赤。咽喉若闭兮。射干助以豆根。牙齿生疳兮。文蛤配乎溺白。心神惊恐兮。镇以辰砂。脏腑闭结兮。利以大黄。葶苈杏仁。治喘气之 。薄荷竹叶。解肤热之烊烊。火烧人屎。蜜炒麻黄。发斑毒之出现。令邪气之舒张。枳实山楂。助脾胃而化毒。兜铃骨皮。清肺热以回疮。既识药性。用亦有时。未透表则前胡葛根荆芥防风必用。而已透当除。若已出。则黄芩黄连栀仁黄柏宜使。而初潮勿施。便闭以丑牛易大黄。免寒胃府。喘急用葶苈弃升麻。怕增吼嘶。

  麻色焦枯。生地归尾为要味。症逢紫黑。红花紫草正相资。此用药之元机。则当扩而充之。用药知时。治有成方。初热欲出未出际。宜用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除升麻桔梗甘草)剂。已出红肿太甚者。当施化毒清表汤(见十六条。除桔梗甘草)。证轻者用泻白散(见五十条。除甘草)。合乎消毒饮(见二十二条除甘草)子。毒重者古方黄连解毒渴(见三十五条)大青汤(方见三十五条除甘草)与啜尝。若有泄泻。用导赤散(见二十六条。除甘草)以分利。如遇呕吐。命竹茹场(见五十九条除山楂肉)而相将。庸工浑使苦寒辛热之品。名师不蹈诛伐无过之殃。遵此秘旨。无偏凉误热之咎。守而勿失。致起死回生之祥。特举一隅。约法三章。

  朱曰 石斛甘治胃中虚热。咸能益肾。用凉用散。全在已透表未透表。审证清楚。

  麻疹既出。调理甚难。坐卧欲暖。饮食宜淡。风寒若受兮。为肿为热。酸咸不禁分。为咳为喘。

  异气纵威。变证宜参。便多脓血兮。仓廪夹热。咳多痰沫兮。华盖伤寒。口烂唇裂。心脾之邪火未退。毛焦发枯。营卫之津液将干。苟不明乎是证。何以见其折肱。

  治此变证。各有奇方。身热不除。生地骨皮汤(见三十条。除甘草)合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口疮苦甚。秘本洗心散(见八十条除麻黄)对三黄丸(见四十八条)。消肿定喘兮。葶苈丸(见五十条。

  除丑牛)取效。化痰行气兮。加味二陈汤(见六十条。除半夏甘草)为良。咳嗽气急(除热)清肺汤(见五十条。除赤芍甘草)。解除肺热而有验。喉痛唇烂败毒散(除柴胡白芍甘草桔梗)。清胃利咽而消殃。气血已虚。八珍汤(见九十九条)增减而可饮。水谷不纳。石斛清胃散(见五十九条。除赤芍甘草)以堪尝。利血兮清热导滞汤(见七十二条。除白芍楂肉浓朴甘草)。加桃仁而增红花。咳血兮元参解毒散(去甘草桔梗粉葛加桑皮贝母黄连)。加茅根而倍地黄。此治麻之大略。继各条而再详。大抵麻属心火。必须解毒清凉。

  败毒散

  治麻后口疮唇烂咽喉疼痛射干 天花粉 连翘 牛蒡子 石膏 生地黄 黄芩 黄柏 元参 淡竹叶 犀角(磨汁)

  金银花 丹皮 薄荷 柴胡 白芍 桔梗 甘草 灯心引。水煎服。

  元参解毒散

  治衄血失血元参 黄芩 栀仁(炒) 生地黄 荆芥 粉葛 桔梗 甘草 水煎。加茅根汁、京墨水对服。

  静远主人麻疹西江月(删订)

  痧疹俗呼麻子。盖因火热熏蒸。遍身红点朱砂形。发自心脾二经。最忌黑斑死证。极宜赤似朱纹。大抵治法喜凉清。不可辛甘犯禁。

  麻子如何辨认。分明证似伤寒。此多咳嗽有红斑。喷嚏眼中水现。或见腹中疼痛。或是吐泻相兼。疹家吐泻不须煎。正要毒除热散。

  麻与痘疮异治。二家不可同方。痘宜温解疹清凉。又要现形为上。若受风寒不出。其间凶险难当。急宜发散保平康。切忌神昏腹胀。

  麻证因何咳嗽。只因肺与心通。肺金被火苦熬煎。以致咳嗽气喘。治当清金降火。不宜误用辛甘。譬如包子蒸笼然。只要气松火暖。

  凡遇麻子出现。详看天令如何。假如叶暖又风和。荆防败毒差可。若是时行疫疠。芩连消毒宜多。用心调理救沉 。莫学观天井坐。

  且说荆防败毒散。此为发散仙方。防风荆芥生地黄。酒炒黄芩黄连二样。赤苓干葛灯草。连翘枳壳牛蒡子。元参杏仁实为良。淡竹叶水煎停当。

  又有芩连消毒饮。清金散火尤佳。黄芩黄连防风及栀仁黄柏。枳壳骨皮共把。石膏干葛知母。连翘牛蒡子天花粉。引用淡竹叶要多加。只个方儿值价。

  若是发散不出。令人真个忧疑。麻黄酒蜜炒如煤。栀仁 黄柏 黄芩 黄连一例。更加大黄酒炒。连翘牛蒡子相随。石膏蝉蜕红花子。不效命离尘世。

  如见出时紫黑。这般证候多凶。急求人粪路旁东。火 存性取用。细研酒调吞服。须臾紫黑变红。若还依旧黑朦胧。管取黄粱一梦。

  麻子现形发热。寻常只用化斑汤。石膏栀仁及元参。枳壳连翘牛蒡子灵验。若是毒多热甚。

  芩连消毒为先。大便秘结丑牛添。务使微溏数遍。

  麻证频多咽痛。火邪熏灼无他。连翘豆根要多加。射干牛蒡子煎罢。外用十宣妙散(见八十八条)。吹喉休要吁嗟。假如见效莫争差。芩连消毒饮堪夸。

  咳嗽声声气促。只消降火清金。黄芩栀子赤茯苓。葶苈石膏一定。知母贝母元参地骨皮。栝蒌仁麦冬杏仁。连翘牛蒡子妙如神。淡竹叶将来作引(一书有黄连)。

  麻证若兼泻痢。预先用药调医。泻时须用三苓散(见三十七条)宜。加上车前子滑石。如见痢兼赤白。加减黄芩汤(见七十二条)相随。大都痢止便为奇。不效令人疑忌。

  麻后须防四证。不治常致误人。遍身余热欠清宁(证一)。咳嗽连声牵引(证二)。牙齿疳生走马(证三)。痢下赤白难禁(证四)。各求方法细论评。才是麻科医圣。

  问甚身间壮热。只因余毒留连。金华丸子是灵丹。栀仁黄芩黄连龙胆草。郁金雄黄解毒。灯芯地骨皮汤吞。若还脾弱热绵延。集圣丸胃芩渴任选。

  集圣丸当归川芎。芦荟五灵脂夜明砂。砂仁青皮莪朮加。黄连酒炙虾蟆(即蛤蜊)。猪胆粟米粉糊丸。清晨米饮吞下。治疳肥儿功最大。这个丸儿堪夸。

  平胃散五苓散相合。方儿名曰胃苓汤。苍朮茯苓肉桂与猪苓。陈皮浓朴泽泻分明。白朮须宜生用。去肉桂甘草煎成。浮肿泄泻食积停。人口效应如神。

  咳嗽频频不止。为因不禁酸咸。又加火毒肺家炎。尤恐胸高气喘。体实却用葶苈丸。神虚清肺神丹。如斯调理保平安。莫向风波弄险。

  葶苈丸除肺热。杏仁葶苈防己。牵牛莱菔子相随。红枣肉捣成为剂。清肺神丹降气。盐水煮焙陈皮。黄芩黄连栀仁黄柏杏仁泥。苏子稀糊丸易。

  口齿生疮臭烂。此名走马牙疳。金华丸子内求安。外用除疳妙散。先取桶中尿白。火缎白色如盐。五倍子铜绿蜕壳蚕(即蚕蜕纸)。再加硼砂冰片。

  赤痢下成鲜血。黄连柏叶槐花。枳壳荆芥穗同加。痢止血除才罢。白痢茱萸滑石。樗根枳壳升麻。乌梅取肉作丸佳。赤白香连丸可下。

  香连丸又名香橘。五钱木香陈皮。石莲子取肉半数宜(等分用止一半)。一两黄连另制。外将茱萸五钱。同黄连炒而用之。炒后去茱萸勿同施。神曲糊丸吞饵。

  痘后麻疹即现。治法从未讲究。专用清肺是妙手。发散与补俱谬。药用黄芩桑白皮。贝母牛蒡子同俦。更宜倍入西河柳。特为后学指授。

  麻后如变疟疾。清凉健脾为佳。麦冬薏苡仁粉干葛。白茯苓陈皮鳖甲。柴胡白芍淡竹叶。知母贝母山楂。渴甚再把石膏加。不渴知母并罢。

  更防四种死证。临时休得殊差。毒多体热瘦如麻(证一)。咳嗽面青声哑(证二)。走马(牙疳)

  唇齿肉落(证三)。痢疾噤口吁嗟(证四)。这般即是死冤家。不可骑牛觅马。

  妇人出麻时候。天癸正当临期。血走气虚难支持。伏陷恐成在斯。药忌辛酸升发。养阴汤(见三十二条)加减最宜。用心调理莫待迟。临危法无可施。

  妇人麻初发热。经行非期何因。毒火内迫血离经。元参地黄汤进。或将解毒汤四物汤。二方合用调停。服后天癸依然行。定变伏陷逆证。

  元参地黄汤神方。丹皮生地元参。炒黑蒲黄栀仁添。水煎入口灵验。四物汤除去川芎白芍。

  解毒汤栀仁黄柏黄芩黄连。服后经止立便痊。不应中虚证交。

  妊娠如逢出疹。热蒸胎必坠伤。热甚儿坠母安康。轻或两全无恙。初潮宜用参苏饮。减去半夏木香。或已现麻须更方。安胎饮用停当。

  初潮宜用参苏饮。加减全凭神医。枳壳前胡与苏叶。除去甘草桔梗陈皮。葛根白茯苓同煎。

  人参半夏木香须忌。加入连翘牛蒡子贝母宜。勿学庸工执泥。

  出现宜用安胎饮。川芎白芍当归身。苏叶甘草条子芩。大腹皮乌豆水浸。陈皮姜汤泡去白。

  姜汁炒连壳砂仁。人参白朮用时须当斟。糯米一撮为引。(白芍。出现时须当并除)

  【附秘本妊娠出麻括】

  孕妇如逢出疹。须防热甚胎伤。川芎当归白芍生地黄是主方。蕲艾条子芩多放。砂仁连壳姜汁炒。安胎清热最良。用心调理莫仓皇。务保子母无恙。

  产后如遇出麻。用药休使寒凉。四君子汤(见七十二条)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十全大补汤。

  补养气血为上。绵 肉桂因人施用。全在良师审详。若泥寒凉生气伤。好似雪上加霜。

  且说十全大补汤。八珍东加味成方。川芎当归身生地黄。人参白苓白朮甘草相将。肉桂白芍俱用酒炒。黄 蜜拌炙为良。水煎浓汁与之尝。加减听凭酌量。

  麻证条目法旨用药要诀(删订)

  初起已出及已收。证立条目治立方。不敢峻热与用霸。随时解毒万无妨。

  初潮证治初起潮热者。用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除升麻、桔梗、甘草。加紫苏叶、葱白。

  已出潮热者。用葛根疏邪汤(见三十三条)。加黄芩。或清热透肌汤(见二十五条)。去甘草。加黄芩、骨皮。寒热似疟者。用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除桔梗、甘草。加前胡、赤茯苓。已收潮热者。用生地骨皮汤(见三十条)。去甘草。加黄连、枳壳。或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加地骨皮、连翘、牛蒡子、当归。

  烦热证治

  初潮烦热。未出时烦躁者。用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去桔梗、甘草。加麦冬、黄芩、葛根。已出烦躁者。用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骨皮、黄柏、连翘。已收烦躁者。用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骨皮、黄柏、牛蒡子、枳壳、木通。

  谵语证治

  初潮谵语者。用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加桂附、滑石、辰砂末。已出后谵语者。用加味导赤散(见四十九条)。调辰砂、滑石末。或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调辰砂、滑石末。已收后谵语者。实属凶兆。用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合加味导赤散(见四十九条)。调辰砂、滑石末。

  咳嗽证治

  初潮咳嗽。乃属美候。用宣咳发表汤(见第五条)。除升麻、桔梗、甘草。加桑白皮。如潮热轻者。并除淡竹叶。已出咳嗽。亦属美候。用聂氏清肺饮(见五十条)。除陈皮、柴胡、桔梗、甘草、贝母。加枳壳、连翘、牛蒡子。或除热清肺汤(见五十条)。除甘草、赤芍。加枳壳、连翘、牛蒡子。或加味泻白散(见五十一条)。除甘草、人参。加枳壳、连翘、牛蒡子。已收收后咳嗽者。用秘本门冬清肺汤(见五十条)。除甘草、桔梗、糯米。不作口渴者。并除石膏。

  泄泻证治

  初潮泄泻。乃属美候。用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除枳壳、薄荷叶、淡竹叶、升麻、桔梗、甘草。加赤茯苓、车前子。已出泄泻者。用猪苓汤(见六十三条)。除甘草。有用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合三苓散(见三十七条)者。收后潮热泄泻者。用加味导赤散(见四十九条)。

  呕吐证治

  初潮呕吐者。用竹茹汤(见五十九条)。除山楂。加荆芥、防风、前胡、葛根、连翘、牛蒡子、枇杷叶。已出呕吐者。用竹茹汤(见五十九条)。除山楂。加连翘、牛蒡子。收后呕吐者。用石斛清胃散(见五十九条)。除丹皮、赤芍、甘草。加竹茹、枇杷叶、柿蒂。

  大便不通证治

  初潮大便闭者。用前胡枳壳散(见五十一条)。除大黄、甘草。加丑牛、连翘、牛蒡子、防风、葛根。已出大便闭者。用当归润肠汤(见六十八条通幽汤方尾)。除升麻、牛熟甘草、熟地黄。加连翘、牛蒡子。收后大便闭者。用河间凉膈散(见二十六条)。除甘草。

  小便不通证治

  初潮小便闭者。用三苓散(见三十七条)。加防风、葛根、连翘、牛蒡子、木通、车前子、枳壳。已出小便闭者。用导赤散(见二十六条)。除甘草。收后小便闭者。用通关散(见七十条)。除人参、甘草、大黄。

  大便出血证治

  初潮大便出血者。用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淡竹叶、升麻、甘草、桔梗。

  加生地黄、丹皮。甚者更加犀角。有用犀角地黄汤(见五十八条)。除白芍。加荆芥、防风、牛蒡子、连翘、葛根者。已出大便出血者。用凉血地黄汤(见四十五条)。除甘草。加连翘、牛蒡子、犀角。

  有用犀角解毒汤(见五十八条)。除赤芍。加元参者。已收大便出血者。用犀角解毒汤(见五十八条)。除赤芍。加连翘、牛蒡子、炒蒲黄。有更加桃仁者。(盖欲去其积血也。愚谓用生熟蒲黄以去瘀生新。更为妥当)

  小便赤涩证治

  初潮小便赤者。用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除升麻、桔梗、甘草。加泽泻。

  已出小便赤者。用加味导赤散(见四十九条)。有用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加木通者。

  收后小便赤如泔浊者。用加味三苓散(见十一条)。

  口鼻出血证治

  初潮口鼻出血者。用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除升麻、桔梗、甘草。加炒栀仁、茅根、生地黄。已退场门鼻出血者。用加减犀角地黄茅花汤(见五十八条)。除甘草。有用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加童便、炒栀仁者。收后口鼻出血者。用犀角解毒汤(见五十八条)。除赤芍。加茅根、当归尾、百草霜。

  咽喉痛证治

  初热咽痛老。用败毒散(见骨髓赋内)。除柴胡、赤芍、桔梗、甘草。加射干、麦冬、山豆根、防风。已出咽痛者。用败毒散(见骨髓赋内)。除柴胡、赤芍,桔梗、甘草。加射于、栀仁、山豆根。收后咽痛者。用败毒散(见骨髓赋内)。除柴胡、赤芍、甘草、桔梗。加射干、栀仁、山豆根、黄连。

  腹痛证治

  初潮腹痛者。用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除升麻、桔梗、甘草。已出腹痛者。用清热透肌汤(见十六条)。除甘草。加枳壳。收后腹痛者。用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加枳壳、山楂肉、元参。

  声音喑哑证治

  凡声音哑喑者。用清金降火汤(见五十三条)。除白芍、陈皮、甘草、桔梗。加石菖蒲。有用诃子肉、磨水服者。

  夹丹证治

  夹丹者。用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加连翘、牛蒡子、当归尾、生地黄、丹皮、元参。有用河间凉膈散(见二十六条)。去芒硝、甘草。加生地黄,当归者。

  夹斑证治

  夹斑者。用犀角红花饮(见四十八条)。加黄连、紫草、大青。

  夹痢证治

  初潮夹痢者。用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除赤芍药、甘草、蝉蜕。加防风、枳实。

  已出夹痢者。用清热导滞汤(见七十二条)。除白芍、楂肉、浓朴、甘草。收后成痢者。用清热导滞汤(见七十二条)。除白芍、甘草。又有前后俱用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加枳壳、白芍。或三苓散(见三十七条)。加酒炒黄连、黄芩、木通、白芍者。在初潮不宜用大凉之剂。收后。三苓散分利。似乎无济。且白芍始终俱宜酌用。此法不大妥当。(初潮何以不宜用大凉之剂。因初潮之时。毒正向外。一经大凉之剂。遏抑毒势。麻不得出。致丧生命者。比比也。此句可作金针之度。)

  牙疳证治

  凡遇牙疳证。用加味清胃散(见六十二条)。

  麻疯疮证治

  用解毒汤(见一百另七条)。有用大连翘饮(见十八条)。加金银花者。

  增订治麻问答捷要

  一问曰。麻之初出。何以知其发于肺胃二经。答曰。肺主一身之皮毛。胃乃主纳五谷。若皮肤坚浓。腠理闭密。而麻难现。毛孔开豁。毒从里出。而麻易透。胃火壅滞。故不能食。火邪清消。而口能餐。是以知也。所以治麻之法。初时专以发散解表清胃火为主。宜用加减参苏饮。去桔梗、甘草。加连翘、牛蒡子、荆芥、防风、石膏治之。又问曰。假如用加减参苏饮。发散不出。何以治之。答曰。以麻黄散发之。或以三仙散发之即出。

  加减参苏饮

  紫苏叶 前胡 粉葛 茯苓 枳壳 桔梗 甘草 生姜 葱白引。水煎服。

  麻黄散

  麻黄(蜜同酒炒黑) 枳壳 赤茯苓 木通 苏叶 前胡 葛根 连翘 牛蒡子 蝉蜕 红花葱白引。水煎热服。

  三仙散

  红花 牛蒡子(炒) 穿山甲(炒成珠) 水煎热服。

  二问曰。麻证忌用人参、半夏、升麻。而痘证又用升麻代犀角以补其气。何以辨。答曰。麻乃肺胃蕴积热毒而发。不宜内实。又不宜温补。而最喜清凉。夫麻出于六腑。所以先动阳气。阴血多亏。阳者气也。故不浆。升麻能升动阳气上冲。是以麻证最忌。痘出于五脏。宜内实。最喜温补而助脓。其以升麻代犀角者。乃生犀地黄汤(见八十二条)中。用升麻以引生地黄。而入足阳明胃经耳。

  朱曰 麻出六腑。最喜清凉。痘出五脏。最喜温补。此条发明用升麻代犀角之法。

  三问曰。麻疹初出。咳嗽。何以治之。答曰。麻初出咳嗽。宜用加减泻白散。去人参、甘草、糯米。合三味消毒散。去甘草。或用白虎汤。除去甘草、粳米。合三味消毒散。去甘草。或以三拗汤治之。如或不效。用加味五仙散。去桔梗、芽茶、加牛蒡子、麦冬主之。

  朱曰 此条发明初出咳嗽治法。

  加减泻白散

  治肺炎喘嗽。

  桑白皮(蜜炒) 地骨皮 炒甘草 人参 白茯苓 肥知母 枯黄芩 粳米一撮引。

  三味消毒散

  牛蒡子(炒二两) 荆芥(二钱五分) 每用三钱。水煎服。(按原刻遗甘草一味)

  白虎汤

  清肺金,泻胃火。

  石膏 知母 炙甘草 粳米一撮引。

  三拗汤

  治风寒伤肺而咳。误行敛肺而壅。咳嗽喘急。

  麻黄(不去节三钱) 杏仁(连皮尖用二十粒) 生甘草(一钱) 水煎服。

  加味五仙散

  治咳嗽不止。

  知母 贝母(各二钱) 款冬花(四钱) 桑白皮(七) 桔梗(七钱) 芽茶(五钱) 为末。每用一钱。杏仁煎汤下。

  四问曰。麻证发热。五六日。欲出不出。或作惊候。吐泻交攻。何以治之。答曰。发热而麻欲出不出。乃淫火之毒。内相攻搏。以致胃家受火邪之毒而作吐泻。急宜分利。而兼清胃泻火。以加味导赤散主之。兼惊者。加辰砂滑石粉、调服。万无一失。或以麻黄散、去升麻。济生散等剂治之。

  朱曰 此条发明欲作惊候。吐泻交攻治法。

  加味导赤散

  治心胃。利小便。止惊泄。

  薄荷叶(四钱) 生地黄(酒洗) 木通 元参 车前子 连翘 淡竹叶(各七钱) 黄连(三钱)

  灯心、石膏引。

  麻黄散

  麻黄(去根节水煮打去绿汁,尽用酒蜜拌炒如煤用) 升麻(酒炒) 人中黄(瓦盛火 ) 牛蒡子(炒) 蝉蜕(去头足) 水煎服。

  济生散

  治麻欲出不出。而生杂证。入口即效。

  紫草茸 梅蕊 凤尾草 郁金(各一钱) 牛黄(一分) 穿山甲(五分) 蝉蜕(去头足一钱)为末。麦冬煎汤下一钱。

  五问曰。麻出一日而又收。腹中作胀喘急者。何也。答曰。出而又收。乃为风寒所触。腹中作胀。乃是麻毒内攻。喘急者。乃是麻毒攻胃。急宜早治。若迟。则传三经而难治矣。当以葛根疏邪汤。加栝蒌仁、石膏、枳实、主之。或以回生清毒散治之。使麻毒内解。则无后患矣。

  朱曰 此条发明麻出又收。腹胀喘急治法。

  葛根疏邪汤

  葛根 防风 荆芥 苏叶 牛蒡子 连翘 地骨皮 前胡 赤茯苓 枳壳 木通 水煎服。

  回生消毒散

  治麻出而又收。腹胀喘急。

  牛蒡子 蟾酥(二钱) 地龙(即蚯蚓晒干去土各二钱) 僵蚕 贝母 防风 荆芥(各一钱)为末。以淡竹叶煎汤下末一钱。

  六问曰。麻证服发散解毒之剂。麻不出而发斑。何以治之。答曰。麻证服发散解毒药。麻不出而发斑。乃心经君火盛而毒内攻也。当用通利之剂。名为釜底抽薪。使内热一解。则麻易出。纵不出亦不为害。以化斑解毒汤去升麻主之。或以清宁散加减治之亦可。

  朱曰 此条发明麻变斑证治法。

  化斑解毒汤

  元参 知母 石膏 牛蒡子 连翘 升麻 人中黄(火 另研用) 大黄(酒蒸) 淡竹叶 水煎。调人中黄服。

  清宁散

  主泻心肝。(即泻青丸。以蜜合丸。淡竹叶煎汤下。治同。)

  大黄(酒蒸一两) 羌活 栀仁(炒黑) 川芎 龙胆草 防风 当归(酒洗各五钱) 为末。蜜水调下。

  七问曰。麻后作吐泻。不食发热。多有难救者。何也。答曰。麻收后吐泻不食。乃脾胃二经之证。脾虚则泻。胃虚则吐。治法当以理脾安胃为主。不可遂用人参、白朮。只宜用六仙散治之。若热不退。则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调六仙散治之。倘用人参、白朮。则助虚气作喘而死。

  朱曰 此条发明麻后吐泻不食发热治法。

  六仙散

  治麻后、吐泻、不食、发热。

  蚂蚁花( 灰二钱) 薏苡仁(二钱) 藕节(一两) 莲肉(二钱) KT 石斛 陈早米(炒各五钱) 为末。米汤送下三钱。

  八问曰。麻后鼻干黑燥。昏沉不睡。又有喘急咳嗽。多有用白虎汤而死者。何也。答曰。麻后鼻干黑燥。乃火邪刑金。作喘急。乃胃气虚也。初出而见此候。乃肺胃火邪盛。用白虎汤(见二十六条)以清肺经之金而泻胃火。实为得宜。麻证日久胃虚。收后而见此证。用白虎汤。则更有伤胃气。不死何为。只宜以消毒清肺饮。去桔梗、甘草。加栝蒌仁、葶苈主之。可保无虞。倘服消毒清肺饮而不应。可用复元散除罂粟壳、桔梗。加栝蒌仁、葶苈。一二服则安。或用补肺阿胶散、更妙。

  朱曰 此条发明麻证鼻干黑燥喘急咳嗽等证。在收后不宜用白虎汤。另出治法。

  消毒清肺饮

  治麻后喘嗽。鼻如烟煤。

  防风 荆芥 牛蒡子 连翘 桑皮 知母 贝母 陈皮 赤茯苓 百合 桔梗 甘草水煎服。

  复元散

  治麻后喘急。鼻孔干黑如煤。

  贝母 百合 阿胶(炒) 枇杷叶(蜜炙去毛) 桔梗 罂粟壳(炒各一钱) 为末。用桑白皮煎汤下一钱。

  补肺阿胶散

  (治法加减详五十一条)

  阿胶(蛤粉炒) 马兜铃 牛蒡子(炒香) 糯米 炙甘草(各一两) 杏仁(去皮尖七粒) 水煎服。

  九问曰。麻后牙疳。多致不治者何也。答曰。麻后牙疳。乃失血证。是热留足阳明胃经。余毒上攻所致。而有五不治之候。须要看证明白。自外延入内者不治。无脓血者不治。通龈白色者不治。牙齿落者不治。口臭者不治。除此五证。内服犀角消毒饮。或加味清胃散。外用药方搽之。毒消自愈。

  朱曰 此条发明麻后牙疳。有不治及可治法。

  犀角消毒饮

  牛蒡子(炒研一钱五分) 荆芥 黄芩 防风 犀角 甘草(各一钱) 水煎。日二服。

  加味清胃散

  治口舌生疮。牙龈腐烂。

  生地黄 升麻 连翘 丹皮 当归 黄连 犀角 生甘草 水煎服。

  搽牙药方

  治麻后走马牙疳。

  人中白( ) 鸡肫皮(各一钱) 乳香(熨) 没药(熨) 儿茶 朱砂(各五分) 血竭五倍子(各三分) 赤石脂( ) 海螵蛸 明矾( 各七分) 麝香 冰片(各二分)为末。用粟壳煎汤洗净。搽之。要速效。须加牛黄(二分) 珍珠末(二分) 和匀搽之。

  又搽牙药方

  红褐子(烧灰) 人中白( 各二分) 白梅(烧灰五分) 麝香(二分) 冰片(一分) 五谷虫(炒一钱) 为末。先以韭菜煎汤洗患处。搽之。

  十问曰。麻证又有发斑红。而麻反不红者。何也。答曰。麻出于胃。斑亦发于胃。斑是火大盛。

  而麻纵不红。亦无大害。只宜以清热消毒治之。用犀角消毒饮(见九问)可也。或以犀角一味磨汁与服亦可。若发紫斑。则为胃烂。不治。

  朱曰 此条发明麻证发红斑。而麻反不红之由与治法。

  十一问曰。麻初出。四肢浮肿。何以治之。答曰。四肢浮肿。乃是湿热流于四肢也。以五皮饮加葶苈治之。如不应。用木通散与之。一二服即愈。

  朱曰 此条发明麻初出四肢浮肿治法。

  五皮饮

  大腹皮 茯苓皮 陈皮 五加皮 姜皮 水煎服。

  木通散

  地龙(晒干烧灰一钱) 通草(焙焦) 木通(焙干各五钱) 为末。用米汤调下一钱。

  麻疹形式要旨证治秘诀

  麻初呵欠喷嚏嗽。密密无缝痱蚤形。下出上收烦躁渴。毒从脏腑发皮生。麻疹之证而必红。咳嗽喷嚏鼻流脓。两泪汪汪如哭状。莫作伤寒一样攻。

  麻疹证治大略括

  麻疹若不出。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先。咳嗽宜清肺〔汤(见五十条)〕。热多用化斑

  〔汤(静远主人方见五十七条)〕。

  密斋治法大略括

  麻疹未出用荆防(败毒散)。前胡葛根炒牛蒡。赤苓枳壳同连翘。薄荷石膏多用良。

  麻疹出甚用(黄)芩(黄)连。知母石膏加元参。麦冬生地(黄)牛蒡子。竹叶骨皮名化斑。(汤)

  麻后咳嗽仍不退。清肺散子同竹沥。(黄)芩(贝)母栝蒌(仁)牛蒡子。麦冬防风桑(白皮)地骨。

  潮热元参麦门冬。木通知(母)贝(母)桑白皮入。生地(黄)黄芩与(地)骨皮。解热宁心清肺叶。

  泄泻三苓〔散(见三十七条)〕或导赤〔散(见二十六条)〕。更将六一散(见六十七条)子对。若变痢证问香蔻(又名香连丸。见六十三条)。走马牙疳清胃〔散(见七十九条)〕最。

  验麻色吉凶

  麻疹色红者吉。麻疹色赤者重。麻疹色黄者危。麻疹色黑者死。

  麻疹轻证

  或热、或退、五六日而后出者轻。身有微汗。滋滋润润。气不甚粗。身不焦热。麻出必轻。淡红滋润。头面匀静而多者轻。透发三日。而渐收者轻。麻已出明白后。而身上皮肤。或青色或红紫色者。俱无妨。上身热。下体凉。此乃隔热下凉。不妨。

  麻疹重证

  鼻出血者毒重。口出血者毒尤重。二便出血者毒更重。且危。初起时手足心如火热者重。初起脚冷如冰者重。气喘鼻干。且又鼻掀。而作呕吐惊搐。狂燥无汗者。最重。头面不出者重。红紫黯燥者重。咽喉痛不食者重。胃风收早者重。移热大肠变痢者重。夹斑、夹瘾、夹丹者重。舌出血者重。

  麻疹不治证

  黑黯干枯。一出即收者不治。气喘。心前吸者不治。身上一遍红与肌肤平者。必当发表。如发表后仍复如故。不治。鼻扇口张。两目无神者。不治。鼻青粪黑者不治。当面牙齿黑者不治。走马牙疳者不治。舌长过寸者不治。胃烂者不治。麻后泄泻不止者不治。

  麻疹死证括

  已收浑身热不凉。昏沉恍惚语无章。饮食不进舌胎白。失智循衣与摸床。元气精神混懒散。

  一魂尚尔未飘扬。逢斯强药求全毁。任是高明莫主张。

  应用药性

  【防风】

  入小肠、大肠、胆、心胞络、膀胱。治风去湿之仙药。乃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至。

  其性上行。故治上盛风邪。泻肺实喘满。周身痹痛。四肢挛急。目盲无光。风眼冷泪。一身尽痛。脊痛项强。不能回顾。腰似折。项似拔。疮在胸膈以上。俱宜用。为其散结去上风热也。(肺虚。有汗喘乏。气升作呕。火升发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泻后脾虚发搐。产后血虚发痉。忌用。)

  【荆芥】

  入肝、肺气分。祛经络中之风热。能清头目。去瘀血。破积气。消疮毒。(表虚自汗。阴虚面赤者。忌用。)

  【薄荷】

  入肝、肺消风散热。治咳逆失音。头痛头风。眼目口齿诸病。利咽喉。去舌胎。除小儿惊热、瘰 疮疥之要药。又能开郁散气。

  【苏叶】

  入气血两分。解表利咽。开胃通肠。下气除寒。升中有降。(久服泄人真气。脾胃虚寒人过服、多致滑泄。)

  【前胡】

  入肺、脾、胃、大肠、胆、三焦。其功长于下气。气下则火降。痰亦降矣。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诸疾。为痰气之要药。其性治气实风痰。(凡阴虚火动之痰。及不因外感而有痰者。

  禁用。)

  【葛根】

  入大肠、胃。能鼓胃中清阳之气。主消渴。身热、呕吐。使胃气敷布。能启阳气。解诸毒。使胃气升发。邪毒自散而不留。乃大肠胃经之专药。治头额痛。眉棱骨痛。天行热呕逆。发散解肌。开胃止渴。宣发痘疹。「葛花」能解酒毒。

  【葱白】

  入肺、胃。专主发散。以通上下阳气。能出汗。

  【胡荽】

  通身痹、达四肢。能避一切不正之气。痘疹不出者。捣 衣被发之。春夏阳气发升之时。用之反助热毒。恐变黑色。不可不慎。

  【连翘】

  大肠、心胞络气分药。泻心经客热。破血结。散气聚。消肿毒。利小便。泻心火。故诸痛疮痒皆治。又能清胆经郁热。

  【牛蒡子】

  (又名大力子。又名恶实。)肺经药、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湿疡之毒。

  为痘疹之仙药。又能去皮肤风热斑毒。

  【犀角】

  入胃。凉血、散血、清血。解痘毒斑疹毒。治惊狂。解蛊毒。又治吐血、衄血、使血、尿血、痘麻血热毒甚者。尤为必需。

  【绿豆】

  解丹毒烦热。治风疹及药石发动。并解热气。治奔 。

  【山豆根】

  治咽喉诸疾及喉痹。解痘疹热毒。止痛。消疮肿毒。治发热咳嗽。善治人马急黄。

  杀小虫。腹胀喘满。卒患热厥心痛俱宜。(脾胃虚寒作泻者。忌用。)

  【人中黄】

  解天行狂热。温毒发斑。一切诸毒恶疮。

  【人中白】

  治口疮舌诸疮、最效。为降火之妙味。

  【蚯蚓】

  (又名地龙。白颈者良。解热毒。入盐化为水。通经络。炙干用。)专杀蛇蛊、三虫、伏尸诸毒。解湿热。利小便。通经络。治痘疮。脾胃虚热。娇红五六日。渐变干黑伏陷者。又治温病大热狂妄。天行大热。小便暴闭不通。

  【西河柳】

  入胃、大肠。其功专发麻疹。兼解酒毒。去风。以之煎水。洗风疹身痒、最效。

  【雄黄】

  入胃。破阴邪。杀百虫。避百邪。治寒热鼠 、恶疮疽痔死肌。

  【蝉蜕】

  治皮肤疮疡风热。破伤风。痘疹发痒。痘后目翳。小儿夜啼惊痫。

  【川黄连】

  入心肝、泻实火。治目痛 伤泪出。明目。治腹痛下痢。止消渴。镇惊浓肠。治口疮

  【枯黄芩】

  入肺。泻肺火。清肌表之热。〔条芩〕泻肝胆大肠火。除胃中热。〔子芩〕治血热妄行。

  【黄柏】

  入肾经血分。治肺、脾、大肠、胃、心、胞络、肝经、湿热之专药。又治肾水膀胱不足。

  诸痿厥无力。

  【栀仁】

  除心肺客热。兼治五内邪热。胃中热气。炒黑用。专泻三焦之火。及痞块中火。最清胃脘之血。屈曲下行。能降火从小便泄去。

  【石膏】

  入肺、胃。治热病、喝病。口干舌焦。大渴引饮。自汗头痛。溺涩便闭。齿浮面肿。腹中坚痛诸热证。

  【大青】

  即蓼兰。入肝。性禀至阴。其味苦寒。专于清解湿热诸邪。阳毒发斑。咽痛必用之药。天行热狂。

  疔肿风疹并治。俱用其叶。盖叶泻肝胆之实火。正以祛心胃之邪热。所以小儿疳热丹毒必用之。茎之性味。

  亦治温热。毒盛发斑等候。

  【青黛】

  (乃蓝淀浮沫。搅沉掠出。阴干用。)泻肝胆。散郁火。治瘟毒发斑。及产后热痢下重。天行寒热头痛。与蓝性同。而止血拔毒之功。杀虫之力。似胜于蓝。又治噎膈之疾。和尿白HT 、冰片。吹口疮最效。

  【元参】

  入肾。主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亢而僭逆。咽喉肿痛之专药。能清上焦氤氲之乞。无根之火。又治目赤肿痛。(脾虚泄泻者忌用。)

  【淡竹叶】

  性专淡渗下降。故能去烦热。清心。利小便。根能坠胎催生。

  【大黄】

  脾、胃、大肠、三焦、血分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之。能行瘀血。导血闭。通积滞。

  破瘕。泻痞满。润燥结。敷肿毒。泻肠胃燥热。

  【丑牛】

  专一行水下气之药。白者利肺。治上焦痰饮。除壅滞气逆。通大肠风秘。除气分湿热。黑者泻坚。兼泻脾胃之湿。消肿。治脚气。利大小便闭。(凡病在血分。病患稍弱而痞满者。不可用。)

  【枳实】

  入脾、肝血分。消食泻痰。滑窍破气。治宿食不消。心下痞闷。

  【枳壳】

  泄肺走大肠。破气化痰。除寒热结。

  【芒硝】

  (即朴硝。出齐卫者上生锋芒。谓之芒硝)。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治小儿走游风。以硝倾汤中。取布蘸湿拭之。(热结不至坚者。不可轻用。)

  【火麻仁】

  入大肠、脾经。其性滋润。初服能令作泻。久服能令人肥健。有补中益气之功。脏腑结燥者宜之。又治胃热便难。止消渴。通乳汁。催生难产。及老人血虚便闭。妇人产后便闭。最宜。

  【猪苓】

  入膀胱肾经血分。性善疏利经府。能利水而泻脾胃水蓄之证。又治 疟虫 。

  【泽泻】

  入膀胱。治身热汗出。利膀胱湿热。逐心痰气。治水蓄烦渴。其功长于行水。素多湿热之人甚宜。然亦不可过用。多服病患眼。

  【赤茯苓】

  入心。但主导利而已。能泻心经水蓄之证。

  【川木通】

  入心、心胞络、小肠、膀胱。脾胃不和。水道不利。致郁为寒热。为肿胀。为淋秘。

  为痹瘅。俱宜用此淡渗之。分利阴阳。则水行火降。脾胃和而心肾平矣。其性除脾胃寒热。利九窍血脉关节。上通心。清肺。达九窍。下泻湿祛热。能泻心经水蓄之证。

  【京花通】

  入肺、胃。入肺引热下降而利小便。入胃。通气上达而下乳汁。治五淋癃闭。(妊娠忌用。)

  【车前子】

  入膀胱、肾经。利小便而不走气。治气癃。止痛。通肾气以利小便。则湿去而癃闭除。清热利窍。专通利行水道。疏通膀胱热。不致扰动真火。能泻肾与膀胱水蓄之证。

  【滑石】

  上能散表。下能利小便。为荡热散湿。通利六腑九窍之专品。清肺胃之气。下达膀胱。荡胃中积聚寒热。

  【灯心草】

  泻肺利水。治急喉痹。烧灰吹喉。烧灰涂乳上与儿食。止小儿夜啼。

  【瞿麦】

  利小便。主关格诸癃结。出竹木刺。决痈肿。明目去翳。破胎坠子。下闭血。

  【 蓄】

  利水散湿热。治黄瘅霍乱。疗小儿KT 病。女子阴蚀。及浸淫疮疥疽痔。杀三虫。

  【山茵陈】

  入膀胱。又名角蒿。生子如铃。味辛苦。有小毒。专于杀虫。治口齿疮绝妙。有逐湿化热之功。

  【绵茵陈】

  入膀胱。叶细如青蒿。专于利水。为湿热黄瘅要药。治风湿寒热。热结黄瘅。湿伏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所主之病。

  【白茯苓】

  入脾、胃、心、肺、肾、膀胱。开胃化痰。利水定悸。止呕逆泄泻。除湿气。散虚热。

  治胸胁气逆。上通心气。治忧恙惊悸。心下结痛。导热滋干。流通津液。治烦满寒热。口苦舌干。利小便。

  【杏仁】

  入肺。散邪除气。定喘泻滞。散结润燥。除肺中风热咳嗽。不去油用。亦能润滑大肠。

  【贝母】

  肺经气分药。(反乌头。一名虻。)兼入心经。善解心胸郁结之气。肺受心胞火乘。

  因而生痰。或为邪热所干。喘嗽烦闷。非此莫治。实为肺家燥痰、开郁、散结、化痰、解毒之专品。

  【干柿白霜】

  专清肺胃之热。在元气未漓。可胜寒润者则宜。若虚劳烦嗽喘乏者。用则郁闭虚阳。病根日固。与埋薪灰烬中无异。

  【柿蒂】

  味涩无毒。取其涩以敛内蕴之热。故专治呃逆。麻虽忌涩。而柿蒂之涩。非若五味之酸收闭涩比也。故疹家呃逆。及心中作逆者。公然用之而不忌。

  【枇杷叶】

  入肺、胃。治夏月伤暑气逆最良。能和胃下气。盖气下则火降痰消。胃和则呕定哕止。故为治心逆、呕哕、及痨嗽之上品。(胃热呕吐、风寒咳嗽者、忌用。)

  【桑根白皮】

  泻肺气之有余。止嗽而能利水。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又治唾血热渴。水肿、腹满、颅胀。利水道。去寸白虫。可以缝金疮。缝后用热鸡血涂之。(肺虚无火。因风寒而嗽者服之。风邪反闭固不散。而成久嗽。)

  【马兜铃】

  入肺。散气。肺热痰喘。声音不清者宜之。能清热降气。麻疹内陷、喘满、声喑哑者。宜多用之。(肺冷金寒。喘嗽失音者。忌用。)

  【款冬花】

  (蜜水拌炒)。性温、而不燥血。为温肺治嗽之要药。润肺消痰。止嗽定喘。喉痹、喉喑、肺痿、肺痈咸宜。治麻亦宜慎用。但非若桔梗为害之大耳。

  【金沸草】

  (即旋覆花)肺经大肠要药。能开结下气。行水消痰。治惊悸。祛痞坚。除寒热。散风湿。开胃气。止呕吐。故肺中伏饮寒嗽者宜之。(但性专温散。阴虚劳嗽。风热燥咳。不可误用。用之嗽愈甚。)

  【栝蒌仁】

  (去壳打去油)润燥。为治嗽、消痰、止渴之要药。能洗涤胸膈垢腻郁热。并治喉痹。痛引心肾。咳嗽喘息。及结胸满痛。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麻疹气喘鼻扇者必用。(脾胃虚。呕吐自利者。忌用)

  【天花粉】

  降上膈痰热。润心中烦渴。除时病狂热。祛酒瘅湿黄。治痈疡。解毒排脓。清胃祛热生津。(凡痰饮色白清稀者忌用。)

  【甜葶苈】

  (隔纸炒香研。宜用绢滤过服。)入大肠、膀胱。专泄肺中之气。主 瘕积聚。破坚逐邪。通利水道。亦能滑大便。为能引领肺气下走大肠也。又治肺痈喘逆。痰气积聚。通身水气。肺中之水气 满者。非此不能除。故能泻肺经水蓄之证。又能消麻疹头面手足遍身浮肿。(脾胃虚者忌用。)

  【北芥子】

  入肺。散表利气。豁痰散肿。消胀辟恶。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达。(泄泻伤精。肺经有热。虚火亢炎者。忌用。)

  【家苏子】

  诸香皆燥。惟此独润。虚劳咳嗽。必用之药。性能下气。胸膈不利者宜之。与橘红均为除喘、定嗽、消痰、顺气之品。(但性主疏泄。气虚久嗽。阴虚喘逆。脾虚便滑者。皆忌用。)

  【莱菔子】

  (即萝卜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长于利气。生者升。炒熟者降。升则吐风痰。降则定痰嗽。

  【竹沥】

  善透经络。治筋脉拘挛。痰在皮里膜外筋络四肢者。非此不能化之。(胃虚肠滑。及气粗便闭者误用。每致呃逆不食。脱泄不止而死。)

  【紫菀茸】

  肺经血分之药。止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能疏利肺经血气。去蛊毒痿癖。能散结降气。专通肺气。使热从尿出而去。疗咳唾脓血。消痰止渴。又治下痢肺痈。善调五劳体虚。

  止咳定咳。疗惊悸吐衄诸血。(阴虚肺热干咳者忌用。)

  【麦冬】

  入心、肺、胃、肾。定心热惊烦。疗肺痿吐脓。专泄而不专收。能清燥而滋水源。(寒多人忌服。)

  【肥知母】

  入胆、胃、脾、肺。能泻有余相火。理消渴烦蒸。下润肾燥而滋阴。上清肺热而除烦。(表证未除。泻痢有燥渴。脾胃虚人。忌用。)

  【天冬】

  肺经气分药。兼通肾气。治咳逆喘促。肺痿、肺痈。吐衄、干咳、痰结。能滋肺。肺燥者宜之。能保肺不受火扰。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故能下通肾气。

  【藕汁】

  性专散血、止血。除痛。

  【梨汁】

  消痰降火。止心烦。

  【地骨皮】

  三焦气分药。下焦肝肾虚热。骨蒸自汗者宜之。有益精气退邪火之妙。

  【家生地黄】

  入心、肾、心胞络、肝经。兼行脾与小肠。为散血之专药。主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疗折跌伤筋。久服身轻不老。又治心热。五心热。益肾水。凉心血。

  脉洪实者更宜。戴元礼曰。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熬煎。阴虚火旺之证。总宜用家园生地黄。以滋阴退阳。故麻宜始终用之。

  【干生地黄】

  入脾、肾。凉血滋阴。润皮肤。虚而有热者宜。故麻不宜用之。

  【紫草】

  入心胞络及肝经血分。专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血。痘疹未出。热毒甚。大便闭涩。

  而毒不得发越者。及已出。紫黑便闭者。俱宜。(痘疹色红或白、二便利者。忌用。)

  【紫草茸】

  (麻证不用)乃麒麟竭树上蚁壤聚其脂液而成。与蜂 蜜无异。出真蜡国者为上。波斯国者次之。古方以治五脏邪气。金疮崩漏。破积血。生肌止痛。今人专用之治痘疮。为其有活血起胀之功。无咸寒作泻之患。其功倍于紫草。故以紫草茸呼之。实非紫草同类也。其性甘咸平。有小毒。(近时人多不知此品。故附入于此。)

  【红花】

  (又名红蓝花)能行男子血脉。通妇人经水。活血。解痘麻毒。散赤肿。治产后血晕。及胎死腹中。少则养血。多则行血。过用使人血不止。且性兼上行。不可不知。亦主蛊毒下血。

  【白茅根】

  降除伏热。利小便。止渴。治吐衄便尿诸血。

  【净白茅花】

  入肺。性上升。散热止衄。

  【鲜射干】

  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除腹中邪热。食饮大热等候。

  【竹茹】

  专清胃府之热。为虚烦、烦渴、胃虚、呕逆、要药。咳逆唾血。产后虚烦。无不宜之。

  性虽寒而滑。能利窍。可无郁遏客邪之虑。

  【汉防己】

  去身半以下湿热。善走下行。长于除湿。主下焦血分之病。除邪。利大小便。去风寒温疟热气诸病。疗水肿、膀胱热。通腠理。利九窍。大抵二便不利、下焦湿热者。可用。(凡上焦湿热忌用。)其苗名木防己。

  【当归】

  入心、脾、肝。凡血受病。及诸病夜甚者。必须用之。专破恶血。养心血。润肠胃。荣筋。泽皮肤。理痈疽。排脓止痛。和营血。散内寒。身能养血。尾能行血。乃血中气药。故咳逆上气。

  阴虚、阳无所附者。用之补阴。则血和气降矣。

  【牡丹皮】

  入心、肾、心胞络、肝经。治血中伏火。故相火胜肾。无汗骨蒸。为专药。其味辛气窜。能开发陷伏之邪外散。故主治寒热中风、螈 、惊痫等证。症坚瘀血。留舍肠胃五脏。及阴虚吐血、衄血、必用之药。有行瘀血、生好血、破积生新、引血归经之功。(能走泄精液。汗多自汗者。忌用。然性专散血。痛疮初起用之、恐致根脚散阔、及妇人血崩。与经行过期不净属虚寒者。

  俱禁用。)

  【银杏】

  (又名白果)能定喘。生嚼止白浊降痰。消毒杀虫。涂鼻面手足。去 。生捣能浣油腻。同汞捣浆衣被。杀虫虱。去痰垢之功。可例推矣。熟则壅遏闭气。冬食。令人颅胀昏闷。凡食此过多。胀闷欲死者。急以鹅翎蘸香油于喉中搅之。得吐则生。或以粪清灌之亦可。

  【元胡索】

  入脾、胃。能活血止痛。治小便尿血。炮炙论曰。心痛欲死。急觅元胡。以其能散胃脘气血滞痛也。善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性走而不守。惟有瘀滞者宜之。麻证腰疼。在未收之前生用。已收之后醋炒用。

  【金KT 石斛】

  入脾、胃。甘可悦脾。故浓肠胃而治伤中。咸能益肾。故益精气而补虚羸。为治胃中虚热之专药。又能坚筋骨、强腰膝。骨痿脾弱。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宜之。麻后不食。多用与服。即能食。

  【蒲黄】

  入心胞络、肝经。治血止痛。生则行血。炒则止血。生炒并用。则能逐瘀生新。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凡妇人麻证。正产坠胎。天癸正临及妄行等候。必需之药。

  【牡蛎】

  治伤寒亡阳汗脱。

  【败蒲扇】【败蒲席】

  汗积日久。咸寒相济。故用以烧灰。扑身止汗。其用蒲扇者。乃取扇动招风止汗之义耳。非谓蒲能禁汗也。

  【紫芫花】

  (陈者良。水浸一宿。晒干。醋炒以去其毒。反甘草)。消痰饮水肿。治咳逆、咽痛、疝瘕、痈毒。逐水泻湿。能直达水饮窠囊隐僻处。取效甚捷。不可过剂。泄人元气。又能泻肝经水蓄之证。勿因其为放水之品。于麻疹水蓄之候。置而不用。

  【百部根】

  (肥白者良。抽去心用。不去心用则生烦闷。但其气温)。为杀虫要药。故肺热痨瘵喘嗽有寸白虫者宜之。蛲虫痢及传尸骨蒸多用之。凡肺胃寒者宜之。麻证有生肺痈者权用。又以水浓煎。洗牛马虱。树木虫蛀。用填孔中。更削杉木塞之。其虫即死。杀虫之功。于此可见。

  【陈皮】

  入脾、肺气分。治胸中痰热逆气。为消痰运食之要药。留白则补脾胃。去白则理肺气。能泻肺损脾。理气燥湿。为麻疹之禁药。元咳者用留白陈皮。

  【樗根白皮】

  苦温有毒。入气分。暴痢滞者宜之。

  【槐花】

  入大肠、胃、心胞络、肝经。治大小便血。目赤肿痛。肠风下血。痔血脏毒。

  【辰砂】

  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不老。

  【龙胆草】

  性沉降。治肝经邪热。下焦湿热。目赤肿。瘀肉。小儿肝气。去肠中小虫。惊痫。与湿热邪气之在中下二焦者。非此不除。以其专伐肝胆之邪也。

  【桃仁】

  入心胞络、肝经。为血瘀、血闭之专药。虽苦能泄血滞。甘可生新血。毕竟破血之功居多。治热入血室。瘀积、 瘕、经闭、疟母等候。而麻证心腹痛、大肠闭结、亦有权用者。

  【百合】

  补土消瘀止嗽。利小便。散积蓄之邪。主邪气腹心痛。然性专降。泻中气。故麻证亦间有用者。(虚寒。二便清泄者忌用。)

  【侧柏叶】

  性寒而燥。大能伐胃。虽有止血之功。而无阳生阴长之力。(亡血虚家。不宜擅用。)

  【麻黄】

  去根节。汤泡去沫。晾用。麻证用酒同蜜炒。须去根。若连根用。令人汗不绝。入膀胱。乃肺经之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去皮毛气分寒邪。以泄寒实。盖皮毛外闭。邪热内攻。肺气拂郁。乃卫实之候。宜用之以发汗。若过汗则汗多亡阳。(饮食劳倦。及杂病自汗。表虚之证用之。则脱人元气。祸患莫测。)故麻证不轻用。以麻黄根专能止汗。但不宜连根而用。

  麻后宜用药性

  【川文蛤】

  入肾。为润下之味。止渴。利小便。治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 、崩中等证。

  【蚕蜕】

  (又名马鸣脱。微炒用。即老蚕眠起所脱之皮。今以出过蚕之纸为马鸣退。非也。)治目中翳障。较之蝉蜕更捷。惜乎一时难觅。

  【密蒙花】

  入肝经血分。润肝燥。为搜风散结目疾专药。治青盲、昏翳、赤肿、多眵泪。消目中赤脉。及小儿痘疹余毒。疳气攻眼。

  【川木贼】

  能发散解肌。升散火郁风湿。专主眼目风热。暴翳止泪。取其能发散肝肺风邪。

  多用令人目肿。(久翳及血虚者。伤暑与暴怒赤肿者忌用。)

  【白蒺藜】

  (酒浸炒焦去刺)入肝、肾。治痰。消痈肿。搜肾脏风气。为治风明目要药。风入心、肾、心胞络者。此为响导。目疾为风木之邪。风盛则目病。风去则目明矣。其性苦能泄。温能宣。辛能润。故专治恶血。破 结积聚。治喉痹乳痈。

  【草决明】

  (又名决明子。炒研。)能清热明目。治青盲目淫。眼赤泪出。不宜久服。久服令人患风。相感志云。园中种决明。蛇不敢入。

  【石决明】

  (九孔者佳。面包煨熟。研。水飞过用。反云母石。)入肝、肾。为磨翳消障之专药。又治风热入肝。烦扰不寐。游魂无定。不宜久服。恐消乏过当。令人寒中。

  【金银花】

  入脾、通肺。主下痢脓血。为内外痈肿之要药。解毒祛脓。泻中有补。痈疽溃后之圣药。能消肿。又能利风虚。(气虚脓清。食少便泻者忌用。)

  【紫背浮萍】

  (又名水萍)入肺。其性轻浮。入肺经。达皮肤。故能发扬邪汗。为祛风专药。发汗胜于麻黄。下水捷于通草。恶疾 风遍身者。浓煎浴半日多效。本经主暴热身痒者。以其专疏肌表之风热也。下水气者。以其兼通胃、大肠肉理也。胜酒者。谓胃与大肠通达。而能去酒毒也。长须发者。谓毛窍利而血脉荣也。止消渴者。谓经气和而津液复也。去风丹。治大麻风、癞风。一切有余风湿、脚气及三十六种风皆验。(元气本虚人服之。未有不转增剧者。至于表虚自汗者。尤为戈戟。用者须慎。)附治风丹方 红萍为末。蜜丸。弹子大。以豆淋酒下一丸。并附豆淋酒法黑豆半升。炒令烟出。以酒三升浸之。去豆。以酒听用。

  【苦参】

  直入肾经。凡内有实湿者。足以当之。若湿热既去而更用之。必致苦寒伤肾。定生腰重脚弱之疾。

  【威灵仙】

  性善下走。通十二经。故能宣通五脏。治胃脘积痛、脚胫痹湿痛风之要药。消水。

  破坚积。朝服暮效、痘疹毒壅于上。不能下达。腰上胫膝起灌迟者。用为引下立效。其性利下。病人壮实者。诚有殊功。但能耗血走气。气虚者服之。必虚泻而成痼疾。(血虚不因风湿者忌用。)

  【白菊花】

  去风热之要药。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又治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风血。

  【石菖蒲】

  入心胞络、肾经。心气不足者宜之。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久服不忘不惑。

  【胡黄连】

  大伐脏腑。骨髓邪热。小儿肾气实。犹可当之。肾脏不足者。用之夺人天元。性能直达下焦。善搜淫火之毒。(忌猪肉。犯之漏精。)

  【川郁金】

  入心、及心胞络。治吐血、衄血、唾血、血腥。破恶血、血淋、尿血。妇人经水逆行。

  产后败血冲心。及宿血心痛。

  【川姜黄】

  入脾。(有二种。蜀川生者。色黄质嫩。有须。折之中空有眼。切之分为两片者。为片子姜黄。江广生者。质粗形扁如干姜。仅可染色。不入汤药。今药肆混市误人。徒有耗气之患。

  而无治疗之功也。)治血中之气。又治风寒湿气手臂痛。又治 瘕、痈疽。通经。消肿毒。

  【僵蚕】

  祛风化痰。治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 。男子阴疡。又治咽喉肿痛、喉痹,立愈。又治风痰结核。头风。皮肤风瘾。丹毒作痒。疳蚀金疮。疔肿风疾。皆取其散结化痰之义也。

  【天麻】

  肝经气分药。肝虚不足。用以补之。诸风掉眩。眼黑头旋。风虚内作者。非此不治。

  小儿惊痰风热。服之即消。凡久服。则遍身发出红斑。是其定风之验也。(血虚无风。火炎头痛。口干便闭者。不可妄投。)

  【远志】

  入肾。非心药也。能强志益精。

  【酸枣仁】

  入肝胆、兼入脾经。酸枣、味酸性收。其仁、则甘润而性温。故能散肝胆二经之滞。炒熟用。则收敛津液。故疗胆虚不得眠、及烦渴虚汗之证。生用。则导虚热。故疗胆热、好眠、神昏倦怠之证。又治心腹寒热、邪气结聚、酸痛血痹等证。皆生用以疏利肝脾之血脉。肝虚心烦。

  不能藏魂。及伤寒虚烦多汗。与虚人盗汗者。皆炒熟用。以收敛肝脾之津液。

  【青皮】

  入肝、脾、破滞气。削坚积。及小腹疝疼。凡久患疟而热甚者。必结痞块。宜多服。能疏利肝邪。但伐肝太甚。中虚者忌用。恐伤生发之气。又最能发汗。汗多者忌用。

  【山茱萸】

  止小便利。秘精气。治脑骨痛。疗耳鸣。补肾气。兴阳道。坚阴jing。添精髓。止老人尿不节。治面上疮。能敛汗。(命门火旺。赤浊淋痛。及小便不利者。忌用。)

  【柴胡】

  入胆经。本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经药。若病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用此味太早。则引寇入门。麻证所以始终忌也。其性升发。虚而气升呕吐者。及阴火炎上者。忌用。若阴虚骨蒸服之。助其虚阳上逆。势必耗尽真阴而后已。麻证血多虚耗。故切为戒忌。操司命之权者。不可不察。

  【银柴胡】

  入肾、胃。性味与石斛不甚相远。不独清热。兼能凉血。虚劳宜用。且能推陈致新。明目益精。麻后身热不除。日久 羸者。甚宜。

  【九肋 甲】

  治 疟疟母。虚劳寒热。 瘕痞疾。经水阴疮。骨蒸劳热、自汗、等证。

  【阿井胶】

  益肺补肾。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加疟状。腰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为诸失血要药。劳证咳嗽喘急。肺痿、肺痈。润燥。滋大肠。治下痢便脓血。所谓阴不足者。补之以味也。久服轻身益气。其辨真伪法。以顶上有鬃文极圆整者为真。折之沉壳不作屑。不作皮臭。以蛤粉炒成珠。经月不软者为佳。东阿产者。虽假犹无妨害。其水胶入木煤赝造。有伤脾气。慎不可用。

  【五谷虫】

  (又名天浆子)治小儿诸疳积滞。腹大脚弱。翳膜遮睛。

  【谷麦芽】

  消谷食。

  【芡实米】

  益脾利湿。遗精。浊滞。小便不禁者宜之。

  【白扁豆】

  助脾胃。和中下气。治霍乱。

  【薏苡仁】

  升少降多。能清脾。祛肺热。及久虚劳嗽。肺痿、肺痈。虚火上乘。皆宜用为下引。

  又能利筋去湿。治久风、湿痹拘急、不能伸屈之病。其功专于利水湿。此虚人小便不禁。如治水湿。则生用。(津枯便秘。阴寒筋缩及妊娠禁用。以其性专下泄也。)

  【六神曲】

  入胃。其功专于消化谷麦酒积。(脾阴虚胃火盛者忌用。)

  【山楂肉】

  入肝、脾、胃。大能克化饮食。其功长于消肉积。行滞血。痢疾初起。多积垢。用姜汁炒。

  【生姜】

  入脾、肺。散风寒。止呕吐。化痰涎。消胀满。去臭气。通神明。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呕吐等证。煨熟用。则降而不升。止腹痛泄泻。扶脾气。散郁结。

  【红枣】

  脾经血分药。和荣卫。滋脾土。平肾气。(中满者忌用。)

  【桔梗】

  清肺气。利咽喉。为肺部引经药。又能开提腠理。与甘草同为舟楫之剂。诸药有此一味。不能下沉。但其性升。麻证最忌升发之味。甚不宜用。即痘疮下部不能起发。亦为之忌。盖其能阻药力于上。不得下达也。

  【甘草】

  (反海藻、大戟、芫花、甘遂。)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解金疮肿毒。炙用补中散表。虽能和药性。为常用之品。然能调补中气。故麻证切为禁忌。

  【白芍药】

  (反藜芦。)用入脾药以酒炒。入止血药以醋炒。入和营药及下痢后重。血热痈毒。俱以酒洗生用。性酸敛。膀胱得收敛愈闭。故小便不通者忌用。麻证最忌收敛之味。最宜利小便之品。是以麻证切忌。

  【赤芍药】

  性专下气止痛。而麻证亦忌?

  【槟榔】

  泄胸中至高之气。使之下行。性如铁石之沉重。能坠诸药至于下极。逆气里急。诸气壅。腹胀。后重。胸腹蛊。食积滞作痛。下气消胀。逐水除痰。杀虫治痢。攻食破积。止疟疗疝。脚气痞疠等候并治。

  【大腹茸】

  散无形之滞。治痞满膨胀。水气浮肿。脚气壅逆。

  【浓朴】

  能破血中气滞。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逆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芜荑】

  辛散。能祛五内皮肤骨节湿热之病。去疳杀虫。及肠风、痔 、恶疮、疥癣。

  【五灵脂】

  气腥。味苦酸。大伤胃气。虽有治目翳疗中脘疼痛之功。藜霍之人。稍可以用。膏粱之士。大为不宜。麻证亦仅于香茱汤中用之。

  【香附米】

  三焦肝经气分药。开郁。消痰食。止诸痛。散风寒。行血气。月候不调。胎产崩漏。

  多怒多忧者之要药。治两胁气妨。心忪少气。生用则上行胁膈。外达皮毛。故能散风寒。熟用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故能调气血。

  【乌药】

  散诸气。治中风中气诸证。能理七情郁结。上气喘急。能治气血凝滞。霍乱吐泻。痰食稽留。但膏粱之辈。血虚内热者。忌用。

  【吴茱萸】

  入肝行脾。散邪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定吐止泻。理关格中满。脚气疝瘕。制肝燥痹风。厥气上逆。阴寒膈寒。气不得上下。腹胀下痢。又治气逆里急等证。

  【藿香叶】

  入脾、肺。助脾醒胃。故能止呕逆。开胃进食。温中快气。去瘴气。止霍乱。治心腹痛。凡时行疫疠。山岚瘴疟。用此醒脾健胃。则邪气无可容而愈。(阴虚火旺。胃虚作呕。内无留滞者。忌用。恐伤正气。引邪入内。)

  【川芎】

  入肝。血中理气药。搜肝气。初肝血。润肝燥。又治一切风气血气。及面上游风。目疾多泪。俱宜。且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三焦、胆、心胞络、肝头痛及血虚头痛之圣药。助清阳之气。去湿气在头。头痛必用之药。麻证若未收之前用之。反致头疼。故麻证忌用。血痢已通。而痛不止。用之以行气。又治妇人血闭无子。(凡骨痛盗汗。阴虚火炎。咳嗽吐逆。及气弱之人不可服。

  为其性辛散。令真气走泄。而阴愈虚也。)

  【缩砂仁】

  脾、胃、肺、肾、大肠、小肠、膀胱七情之气药。能引诸药归丹田。治脾虚泄泻。宿食不消。泻痢白沫。腹中虚痛。寒饮胀满。噎膈呕吐。和中行气。止痛安胎。用之悉效。又治血痢。

  (火炎咳嗽忌用。)

  【半夏】

  入胆。兼入胃、脾。虚而有痰气者。宜加用之。胃冷呕哕。最要之味。治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又能利水开痰。故能治肠鸣。下气止汗。但其性悍燥。辛温有毒。能去湿、豁痰、健脾。麻证故切禁之。

  【南星】

  (又名虎掌)为开风痰之专药。能下气利膈。破坚积。除麻痹。散血堕胎。治风胜湿。除痰攻积拔肿。又治口 舌糜。诸风口噤。但其味辛。而麻气温而燥。性紧而毒。故麻证禁用。

  【人参】

  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补元气。止渴生津。和营养卫。久服轻身延年。

  【沙参】

  专泻肺气之热。喘嗽气壅。小便赤涩不利。金受火克。阴虚失血。或喘嗽寒热及肺痿等候宜之。

  【升麻】

  胃经本药。性升上行。治中恶腹痛。用以开发胃气。治喉痹口疮。用以升散大肠、胃、三焦、胆、之大热。以其气发动热毒于上。为害莫测。故麻疹尤为切禁。误用喘满立至。惟麻后口疮、牙疳、及脱肛等候。方可略施。张璐先生曰。按古方。麻疹升发药中。多用升麻。曷知升麻性升。能升动阳气。每致邪热上浮。而作喘逆。当以紫苏、葱白代之。非但升麻当慎。即如桔梗。初起之时。亦须酌用。恐其载引浊气于上也。

  【白朮】

  (又名山姜)入脾、胃。生用。除湿燥脾。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死肌痈疽。散腰脐问血。

  及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等证。制熟用。和中补气。止渴生津。止汗除热。进饮食、安胎等证。又主大风在身而风眩、头通、目泪出。逐皮肤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益津暖胃。消谷嗜食。但其纯阳之气。而无益阴之能。故麻证禁用。〔附制法〕入诸补气药中。饭上蒸数次用。入肺胃久嗽药中。用蜜汁拌蒸用。入脾胃痰湿药中。用姜汁拌晒用。入健脾药中。用土炒用。

  入泻利虚脱药中。炒存性用。入风痹痰湿药中。利水破血药中。俱生用。

  【苍朮】

  可升可降。能径入诸经。疏泄大肠与胃之湿。而安脾肺。辟时行恶气。用米泔水浸炒。故能除上湿发汗。能发汗、故能去风寒湿气。祛湿而去死肌痈疽。下气而消痰食饮癖。又能总解诸郁。性虽开腠理。而辛热温燥。故麻证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