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叙论

  经论虽云七疝,诸疝等更不见名状,但出寒疝、 疝而已,唯大奇论列五脏脉为五疝证,所谓肾脉大急沉为肾疝,肝脉大急沉为肝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三阴急为脾疝。三阴,即太阴脾脉也。大抵血因寒泣则为瘕气,因寒聚则为疝。但五脏脉理不同,不可不辨。且肾脉本沉,心脉本滑,受寒则急,于理乃是;肝脉本弦,肺脉本涩,并谓之沉,未为了义。又脾不出本脉,但云急为疝,亦文义之缺也。凡云急者,紧也。紧为寒,亦可类推。且贼风入腹亦为疝,冒暑履湿,皆能为疝,当随四气改易急字。风则浮弦,暑则洪数,湿则缓细,于理甚明。要知疝虽兼脏气,皆外所因也。

  

  诸疝证治

  疝之为病,随脏气虚实,感伤外邪,寒泣风散,暑郁湿着,绞刺击搏,无有定处,仓卒之际,痛不堪忍。世人称为横弦、竖弦、膀胱小肠气、贼风入腹等,名义不同,证状则一。

  寒则温之,风则散之,暑则利之,湿则燥之,各有成法。

   诸疝证治

  大乌头桂枝汤

  治风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体疼痛,灸刺诸药不能疗;及贼风入腹,攻刺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叫呼,阴缩,悉主之。

  大乌头(五枚,实者,去皮尖,蜜一大盏,煎减半,漉出汤切洗) 桂心 芍药(各三钱三字)

  甘草(一分,炙)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大枣三个,入前煎乌头蜜半合,同煎至七分盏,去滓,食前服。一法,用附子一个,不使乌头,为蜜附汤。

   诸疝证治

  走马汤

  治卒疝,无故心腹痛,阴缩,手足厥逆。并治飞尸鬼。

  巴豆(二个,去皮心炒) 杏仁(二个,去皮尖)上二味,取绵缠,捶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少量与。

   诸疝证治

  仓卒散

  治寒疝入腹,心腹卒痛;及小肠膀胱气绞刺,脾肾气攻,挛急,极痛不可忍,屈伸不能,腹中冷,重如石,白汗出。

  山栀子(四十九个,烧半过) 附子(一枚,炮)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酒半盏,煎至七分,入盐一捻,温服即愈。

   诸疝证治

  葱白散

  治一切冷气不和;及本脏膀胱气,攻刺疼痛。及治妇人产前产后腹痛,胎不安,或血刺者。兼能治血脏宿冷,百骨节倦痛,肌瘦怯弱,伤劳带癖,久服尽除。但妇人一切疾病,最宜服之。

  川芎 当归 枳壳(麸炒去瓤) 浓朴(姜制炒) 官桂(去皮) 青皮 干姜(炮) 茴香(炒) 川楝(炒) 神曲(炒) 麦 (炒) 三棱(炮) 蓬术(醋浸一宿,焙) 人参 茯苓芍药 木香(炮) 干地黄(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葱白二寸,煎七分,入盐少许,热服。大便秘涩,加大黄煎;大便自利,加诃子煎;食前服。

   诸疝证治

  失笑散

  治小肠气痛,及妇人血痛,心腹绞痛欲死十余日,百药不验。

  五灵脂 蒲黄(炒,等分)上末。每服二钱,先用酽醋一合,熬药成膏,水一盏,煎至七分,热呷服。

   诸疝证治

  神应散

  治诸疝,心腹绞痛不可忍。

  玄胡索 胡椒(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大钱,酒半盏,水半盏,煎七分,食前温服。

   诸疝证治

  大乌头汤

  治寒疝,绕脐发,白汗出,手足厥,其脉沉弦,悉主之。

  大乌头(五个,洗净细沙,炒令黑,不 咀)上一味,水三盏,煎取八分,去乌头,入蜜半盏以下,煎七分,早上空腹服。

   诸疝证治

  牡丹丸

  治寒疝,心腹刺痛,休作无时。及治妇人月病,血刺疼痛。

  川乌头(炮令焦黑去皮尖) 牡丹皮(四两) 桂心(五两) 桃仁(炒去皮尖,五两,别研)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下;妇人醋汤下。

   诸疝证治

  小茴香丸

  治小肠气,腹痛。

  茴香 胡椒(等分)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诸疝证治

  苦楝丸

  治肝肾气虚,风冷相搏,心腹绞痛,攻刺腰背,不能禁受,下注阴器,肿痒疼痛。久服养肾活血,驻颜轻身耐老,进美饮食。

  川楝(一十一个,锉碎分三去,一用巴豆十粒去皮同炒焦黑色,去巴豆不用;又用斑蝥七个同炒焦,去斑蝥;又用海金沙七钱重同炒,去海金沙不用) 茴香(炒) 破故纸(炒) 葫芦巴(炒) 木香(炮,各一两) 乌药(二两)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丸,汤、酒任下。

   诸疝证治

  补肾汤

  治寒疝入腹,上实下虚,小腹 痛,时复泄泻,胸膈痞满,不进饮食。常服温脾补肾。

  人参 茯苓 白术 黄 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 沉香(四钱) 木瓜一两半 羌活(半两)

  甘草(炙) 芎 (各一分) 紫苏(三分)

  上为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呕,加半夏半两,添水作盏半,姜七片煎。

  

  叙厥论

  经云:厥者,逆也。有寒厥,有热厥,有六经厥,有尸厥。寒厥者,阴气起于足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名曰寒厥。热厥者,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集于足下,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从五指至足心热,热入于胃,络脉满,经脉虚,阴虚阳入,肾气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名曰热厥。六经厥者,头重足弱,发为瞑仆,名太阳厥;妄言走呼,腹满面赤,名阳明厥;暴聋颊肿,胁 拘痛,名少阳厥;腹胀后闭,食为寒呕,名太阳厥;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名少阴厥;泾溲不利, 热阴缩,名厥阴厥。尸厥者,胀满,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此以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腹胀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而不知人矣,名曰尸厥。经论如此,虽粗分六经,殊不出寒热,二证所因,欲求备治,当历明之。寒厥,则因多欲而夺其精,故致阳衰阴盛。热厥,则因醉饱入房,精虚则热入,故致阴虚阳盛。考其厥因,多以不胜乘其所胜,气不得行,遂致于逆。如肾移寒于脾,则水乘于土,水既不行,乃成寒厥;如心移热于肾,则火寒于水,火既不行,乃成热厥。六经皆然,可次第论也,所谓得其要者,一言而终矣。尸厥亦然,正由脏气相刑,或与外邪相忤,则气遏不行,闭于经络,诸脉匿伏,昏不知人。唯当随其脏气而通之,寒则热,热则寒,闭则通,如《经》所谓盛则泻,虚则补,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其旨一也。《经》中以数醉为热厥之因,学人不可拘此。盖伤寒温病,皆有热厥,仲景所谓热深厥深,圣意以酒能发百脉热,故举此以为例耳,不可不知。

  

  阴阳厥脉证治

  阴阳相乘,而生寒热厥者,脉证似同而大异。寒厥者,初得之,四肢冷,脉沉微而不数,多恶寒,引衣自覆,下利清谷,外证多惺惺;热厥者,初得之,必发热头疼,脉虽沉伏,按之必数,其人或畏热喜冷,扬手掉足,烦躁不眠,大小便秘赤,外证多昏冒,伤寒亦然。

  治之各有方。

   阴阳厥脉证治

  四逆汤

  治寒厥。或表热里寒,下利清谷,食入则吐;或干呕;或大汗大吐大下之后,四肢冰冰,五内拘急,举体疼痛,不渴,脉沉伏。

  大附子(去皮脐生用,半两) 干姜(半两) 甘草(炙,一分)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二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并进取效。

   阴阳厥脉证治

  白虎汤

  治热厥。腹满身重,难以转侧,面垢谵语遗溺,手足厥冷,自汗,脉沉滑,里有热也。

  石膏(四两,椎碎) 知母(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二盏,粳米一撮,煮米熟,去滓,取七分,清汁服,可并进服。

   阴阳厥脉证治

  承气汤

  亦治热厥,方见伤寒门,举此为例,当观病浅深,量多寡以饮之。(方见第四卷)

   卒厥尸厥脉证治

  追魂汤

  治卒厥暴死,及主客忤、鬼击、飞尸,奄忽气绝,不觉口噤。

  麻黄(去节,三两) 杏仁(去皮尖,二百八十个) 甘草(炙,一钱)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灌之。通治诸感忤,或口噤,拗口不开,去齿下汤,汤入口活;不下,分病患发,左右捉,搦肩引之,药下,渐令服尽取效。《千金》有桂心二两。《金匮》云,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则死,入腑则愈。若卒厥,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身和汗出则愈。

   卒厥尸厥脉证治

  内鼻散

  治尸厥,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静而若死,亦名卒厥。

  菖蒲上为末。纳两鼻孔中,吹之令入,仍以桂末安舌下。

  

  眩晕证治

  方书所谓头面风者,即眩晕是也。然眩晕既涉三因,不可专为头面风,如中伤风寒暑湿在三阳经,皆能眩人,头重项强,但风则有汗,寒则掣痛,暑则热闷,湿则重着,吐逆眩倒,属外所因;喜怒忧思,致脏气不行,郁而生涎,涎结为饮,随气上厥,伏留阳经,亦使人眩晕呕吐,眉目疼痛,眼不得开,属内所因;或饮食饥饱,甜腻所伤,房劳过度,下虚上实,拔牙金疮,吐衄便利,去血过多,及妇人崩伤,皆能眩晕,眼花屋转,起而眩倒,属不内外因。治之各有法。

   眩晕证治

  大豆紫汤

  治中风头眩,恶风自汗,吐冷水,及产后百病,或中风痱痉,背强口噤,直视烦热。

  独活(一两半) 大豆(半升) 酒(三升)

  上先以酒浸独活,煎一二沸,别炒大豆极焦,烟出,急投酒中,密封,候冷,去豆。每服一二合许,得少汗则愈,日数十服。此汤能去风,消血结,如妊娠折伤,胎死腹中,服此得瘥。

   眩晕证治

  三五七散

  治感寒头眩,恶寒,口眼 斜,耳聋。

  大附子(三两,炮去皮脐) 山茱萸(五两) 山药(七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匕,酒调服;或 咀,每服四大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一个,煎七分,去滓服。

   眩晕证治

  黄龙丸

  治感暑眩晕,昏不知人。(方见中暑门)

   眩晕证治

  曲术散

  治冒湿头眩晕,经久不瘥,呕吐涎沫,饮食无味主之。

  神曲(二两,炒) 白术(三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生姜煎汤调下;或以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汤、饮任下。

   眩晕证治

  薯蓣汤

  治七情致脏气不行,郁而生涎,涎结为饮,随气上厥,伏留阳经,心中忪悸,四肢缓弱,翕然面热,头目眩晕,如欲摇动。

  薯蓣 人参 麦门冬(去心,各四两) 前胡 白芍药 熟地黄(各二两) 枳壳(麸炒去瓤)远志(去心,姜汁制炒,各三分) 白茯苓 茯神(各一两半) 半夏(汤洗去滑,一两一分) 甘草(半两,炙) 黄 (一两,炙)上为锉散。用千里流水一盏半,姜七片,秫米一撮,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眩晕证治

  白散子

  治上实下虚,眩晕昏塞。(方见中风门)

   眩晕证治

  芎汤

  治产后去血过多,运闷不省,及伤胎去血多,崩中去血多,金疮去血多,拔牙齿去血多不止,悬虚心烦,眩晕头重,目暗耳聋,举头欲倒。

  芎 (三两) 当归(三两,去芦,洗去土,切,焙干)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热服,不以时候。

   眩晕证治

  黑锡丹

  治阴阳不升降,上热下冷,头目眩晕,病至危笃,或服暖药,僭上愈甚者,当服此药。(已经增损)硫黄(二两,椎如皂荚子大,候铅成汁入硫黄在内,勿令焰起,候硫黄化倾出于九重纸,纳入一地坑以碗盖火出) 川楝子 黑铅(不夹锡者,先熔成汁。各二两) 阳起石( ) 木香沉香 青皮(炒,各半两) 肉豆蔻(一两) 茴香(炒) 官桂(去皮不见火) 附子(炮去皮脐)葫芦巴(炒) 破故纸(炒,各一两) 乌药(去木锉,一分)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至一百丸,浓煎人参茯苓姜枣汤吞下,食前服。

  

  叙论(亦作痉)

  夫人之筋,各随经络退出于身,血气内虚,外为风寒湿热之所中则 。故寒则紧缩,热则弛张,风则弦急,湿则胀缓,四气兼并,当如常说。以风散气,故有汗而不恶寒,曰柔 ;寒泣血,故无汗而恶寒,曰刚 。热消气,故为 纵;湿溢血,故为缓弱。经中所谓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皆湿热不攘之所为也。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无所营,故邪得以袭之。所以伤寒汗下过多,与夫病疮人,及产后致斯病者,概可见矣。诊其脉皆沉伏弦紧,但阳缓阴急,则KT KT 拘挛;阴缓阳急,则反张强直,二证各异,不可不别。

  

  叙例治法(破伤风破伤湿并附)

  病者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

  以发热恶寒不恶寒、有汗无汗分刚柔者,风寒 也;脉沉细,即为湿 。疮疡未合,风入,为破伤风;湿入,为破伤湿。二者害人最急,仓卒不知其因,甚难忍。痈疽瘰,脓溃之后,尤宜谨之,产妇汗多,或因怒厥,皆成此病。治之各有方法。

   叙例治法(破伤风破伤湿并附)

  栝蒌桂枝汤

  治柔 。身体强,KT KT 然,脉反沉迟,自汗。

  栝蒌根(二两) 桂心 白芍药(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滓温服;汗不透,食顷,啜热粥发之,

   叙例治法(破伤风破伤湿并附)

  葛根麻黄汤

  治刚 无汗,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能语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去节,三两) 桂心 白芍药 甘草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三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叙例治法(破伤风破伤湿并附)

  小承气汤

  治刚 。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 齿主之方。

  大黄(四两,蒸) 浓朴(八两,姜制) 枳壳(二两,麸炒去瓤)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入芒硝二钱匕,煎熔服,得利,止后服。此以阳明养宗筋,阳明者,胃也,风湿寒入于胃则热甚,宗筋无以养故急,直利阳明以治其能养也。

   叙例治法(破伤风破伤湿并附)

  参桂汤

  治卒半身不遂,手足拘急,不得屈伸,身体冷,或智或痴,或身强直,不语,或生或死,狂言不可名状,角弓反张,或欲得食,或不用食,或大小便不利,悉主之。

  人参 桂心 当归 独活 黄芩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分) 石膏(一两半) 杏仁(一百六十个,麸炒,去皮尖)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服。无汗,加麻黄去节三分。

   叙例治法(破伤风破伤湿并附)

  仓公当归酒

  主贼风口噤,角弓反张 者。

  当归 防风(各三分) 独活(一两半) 麻黄(去节,一两一分) 细辛(去苗,半两) 附子(一个,六钱重,炮去皮脐)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酒各半盏,同煎七分,去滓;口不开者,抉开口,纳汤一服苏,二服少汗,三服大汗愈。

   破伤风湿治法

  防风散

  治风自诸疮口入,为破伤风,项强,牙关紧,欲死。

  防风(去叉) 天南星(汤,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童子小便一大盏,煎至七分,热服。

   破伤风湿治法

  牡蛎散

  治破伤湿,口噤强直。

  牡蛎(取末粉敷疮口,仍以末二钱煎甘草汤调下)

   破伤风湿治法

  香胶散

  治破伤风,口噤强直。

  鱼胶(烧七分留性)上研细,入麝香少许。每服二钱,酒调下;不饮酒,米汤下。又一方,以苏木煎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