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叙论

  夫肾主元气,天一之水生焉;肺主冲化,地四之金属焉。元气乃水中之火,所以太阳合少阴,主精髓以滋血;冲化乃土中之金,所以太阴合阳明,主肌肉以养气。今肾虚则火亏,致阳水凝滞;肺满则土溢,使阳金沉潜,沉潜则气闭,凝滞则血淖,经络不通,上为喘急,下为肿满。故《经》曰:肾为少阴,肺为太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至阴以积水也。所以能聚水而生病者,盖肾为胃关,关键不利,枢机不转,水乃不行,渗透经络,皮肤浮肿。

  诸证不同,广如《经》说。《治法》曰:平治权衡者,察脉之浮沉也;去莞陈 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原其所因,则冒风寒暑湿属外,喜怒忧思属内,饮食劳逸背于常经属不内外,皆致此疾。治之,当究其所因及诸禁忌而为治也。

  

  水肿证治脉例

  古方十种证候:以短气不得卧,为心水;两胁疼痛,为肝水;大便鸭溏,为肺水;四肢苦重,为脾水;腰痛足冷,为肾水;口苦咽干,为胆水;乍虚乍实,为大肠水;腹急肢瘦,为膀胱水;小便秘涩,为胃水;小腹急满,为小肠水。各随其经络,分其内外,审其脉证,而甄别之。然此十水谓之正水,外有风水、皮水、石水、黄汗。以义考之,风合归肝,皮合归肺,黄汗归脾,石合归肾,虽名理不逾,奈证候少异,古方备列,不可不辨。但风水脉浮,必恶风;皮水亦浮,按不没指,不恶风;石水脉沉,腹满不喘;黄汗,脉沉迟,发热多涎,久而不愈,必致痈脓。正水,寸口脉浮而迟,浮则热,迟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则热,数则止,止热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火;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正水。此《金匮》节文。所以用寸口趺阳二脉者,盖水气不在一经也。大抵浮脉带数,即是虚寒潜止于其间,久必沉伏,沉伏则阳虚阴实,为水必矣。要知水脉必沉。论曰:脉出者死。与病不相应也。诸唇黑则伤肝,缺盆平则伤心,脐出则伤脾,足平则伤肾,背平则伤肺。凡此五伤,必不可疗也。《治法》曰:腰以上肿,宜发汗;腰以下肿,宜利小便。学人当知之。

   水肿证治脉例

  复元丹

  治水肿。夫心肾真火,能生脾肺真土,今真火气亏,不能滋养真土,故土不制水,水液妄行,三焦不泻,气脉闭塞,枢机不通,喘息奔急,水气盈溢,渗透经络,皮肤溢满,足胫尤甚,两目下肿, 股间冷,口苦舌干,心腹坚胀,不得正偃,偃则咳嗽,小便不通,梦中虚惊,不能安卧。

  附子(炮,二两) 南木香(煨) 茴香(炒) 川椒(炒去汗) 独活 浓朴(去皮锉,姜制炒)白术(略炒) 陈橘皮 吴茱萸(炒) 桂心(各一两) 泽泻(一两半) 肉豆蔻(煨) 槟榔(各半两)

  上一十三味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紫苏汤下,不以时。此药世传屡验,未尝示人,其间君臣佐使,与造物同妙,服者自知。要当屏去诸药,一日三服,先次旋利如倾,次乃肿消喘止。盖药能助真火,以养真土,运动枢机,安平必矣。法当禁欲,并绝咸半年,乃不再作。

   水肿证治脉例

  当归散

  治如前。

  当归(洗) 木香(煨) 赤茯苓 桂心 槟榔 赤芍药 牡丹皮 陈皮 木通 白术(各锉,焙干,等分)

  上为末。脚膝头面肿,大小便不快,每服二钱,水一盏,紫苏二叶,淡木瓜一片如指大,同煎八分,温服,日三。如已愈,常服,早晚二,觉气下或小便快是效。脏寒,去槟榔;脐已凸,添大腹皮、木猪苓各一两。忌乌鸡肉、咸酸、海味物。

   水肿证治脉例

  正阳丹

  治水肿。

  宣木瓜干(四两,湿者一个锉,童子小便、法酒各一升,煮烂绞汁) 人参(一两) 大豆(煮去皮,干,十两) 附子(炮,半两) 银朱(二钱)

  上为末,入银朱研匀,以木瓜膏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

   水肿证治脉例

  消肿丸

  治水肿喘满,小便不利。

  滑石 木通 白术 黑牵牛(炒) 通脱木 茯苓 茯神(去木) 半夏(汤去滑) 陈皮(各一分) 木香(半分) 瞿麦穗 丁香(各半钱)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灯芯麦门冬汤温服。

   水肿证治脉例

  消肿散

  治水气浮肿,喘呼,不得睡,烦热躁扰,渴燥,大小便不利。

  大黄(蜜蒸) 山栀(炒) 甘草(炙) 干葛 橘皮 麻黄(去节汤) 马牙硝 川芎(各等分)

  上为细末。蜜汤调下二钱。

   水肿证治脉例

  枣仁散

  治水气浮肿,无问久新老少悉可服,唯禁盐必效。

  枣仁 赤茯苓 桂心(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水肿证治脉例

  禹余粮丸

  治十肿水气。凡脚膝肿,上气喘满,小便不利,但是水气悉皆主之。

  蛇黄(大者三两,以新铁铫盛入一秤炭火中烧蛇黄与铫子一般通赤,用钳取铫子出,便倾蛇黄,入酽醋二升中,候冷取出,研极细则止,即含石) 禹余粮(三两,用真针沙五两,先以水淘净控干,更以铫子炒干,入禹余粮,一处用米醋二升就铫内煮醋干为度,却用铫并药入一秤炭火中烧通赤,倾药净砖地上,候冷研无声即止)以三物为主,其次量人虚实,入下项药。治水多是取转,唯此方三物,既非大戟、甘遂、芫花之比,又有下项药扶持,故虚老人可服。

  羌活 木香(煨) 茯苓 川芎 牛膝(酒浸) 白豆蔻(炮) 土茴香(炒) 蓬术(炮) 桂心干姜(炮) 青皮(去瓤) 京三棱(炮) 白蒺藜 附子(炮) 当归(酒浸一宿,各半两,虚人老人全用半两,实壮人减之)上为细末,拌极匀,以汤浸蒸饼捩去水和药,再捣极匀,丸如梧子大。食前温酒、白汤下三十丸至五十丸。唯忌盐,虽毫末许不得入口;若无以为味,即水病去后,且以醋少许调和。食不能忌盐,勿服;果欲去病,切须忌盐。但试服药,即于小便内旋去,不动脏腑。病去,日日三服,兼以温和调补气血药助之,真神方也。

   水肿证治脉例

  第一退水丸

  能化气,退水肿,去苑 ,利湿,通小便。

  蓬术(炮) 三棱(煨) 桂心 青皮 益智(各半两) 巴豆(二两,去皮,出油,别研)上为末,面糊丸,如梧子大。用黄栀十个劈破,荆芥、黑牵牛、酸浆草各少许煎汤,空腹下二三十丸。

   水肿证治脉例

  第二退水饼

  服前药未效,即服此方。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为末,入面打水调为饼,如棋子大,火煨熟。五更淡茶汤嚼下一饼。

   水肿证治脉例

  第三大腹子散

  取转后,调正胃气,进食。

  大腹子(炒) 桂心 茴香(炒) 陈皮(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水肿证治脉例

  桃红散

  治正水胀急,大小便不利,逆欲死方。

  甘遂(半两,半生半炮) 坯(十文,别研)上为末,研匀。每用一钱,以白面四两水调,入药搜和,切作棋子,白水煮浮,更不得使盐料物,只淡食,候大小便利去五六分,却用后药调补。

  平胃散(一两) 附子(炮) 白术(各一两) 丁香(半两)

  上为末,和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七片,枣三枚,煎七分,不拘时候,日三五服。

  若脚未退,可灸三阴交及风门穴,肿退必矣。

   水肿证治脉例

  大丸

  治通身肿满,及痰气食积,伤寒感风,脾气横泄。

  羌活 白术(各半两) 陈皮 木通 黄 桑白皮(各三分) 木香(一分) 黑牵牛(五两,炒,五两,生)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治风痰,散腹胁壅滞,清头目,浓煎生姜汤下;取食伤,止赤白痢,煎枣汤下;小便不利,灯芯汤下;伤寒,葱茶下。如未快,用稀粥投之;用热茶汤亦可。须七日后方可服,已得泻,急欲止之,投冷白粥,即自止。妇人产前并宜服之。既服此药,须住他药三日,及不得吃生冷荤腥及滋味一日,只软饭淡粥可也,次日早进千金散。

  藿香 甘草(炙) 干姜(炮) 神曲(炒) 茯苓(各一两) 人参 桂心(各半两) 陈皮 浓朴(制,各二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煎七分,盐一捻,通口服。

   水肿证治脉例

  葶苈大丸

  治肿满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涩浊。

  甜葶苈(纸隔炒) 荠菜根(等分)

  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陈皮汤嚼下,只三丸,小便清;数丸,腹当依旧。

  

  料简

  病有风水、皮水、石水、黄汗,皆与正水同,为治自别。

   料简

  大豆汤

  治风水,通身肿,骨节疼,恶风自汗,眼合不得,短气欲绝,其脉浮。

  大豆 杏仁(炒去皮尖) 麻黄(去节) 防风 防己 猪苓(去皮,各四两) 泽泻 黄乌头(炮,各三两) 半夏(汤,七次) 茯苓 白术(各五两) 甘遂(炒) 甘草(炙,各二两)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酒半盏,姜七片,煎七分,去滓,不计时服,以大小便利,肿消则停药。未知,加生大戟五两、葶苈二两纸炒香,无不快利。甘草反甘遂,似不当同用之,却效,非人情所可测也。

   料简

  五皮饮

  治皮水,四肢头面悉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故,不喘不渴,脉亦浮。

  大腹皮(炙) 桑白皮(炙) 茯苓皮 生姜皮 陈橘皮(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热服,日二三。近人磨木香水同煎亦妙。

   料简

  泽漆汤

  治石水,四肢瘦,腹肿不喘,其脉沉。

  泽漆(洗去腥,五两) 桑白皮(六两,炙) 射干(泔浸) 黄芩 茯苓 白术(各四两) 泽泻 防己(各二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三盏,乌豆一合,煎二盏,纳药,同煎七分,去滓空腹温服,日三。

  黄汗,根据五疽法治之,用黄 酒。

  

  料简

  病有水肿相类者,曰肤胀、鼓胀、肠覃、石瘕、脾气横泄五种,治法亦复不同,除鼓胀见胀满门,肠覃、石瘕见妇人门,今具肤胀及脾气横泄如后。

   料简

  附子绿豆汤

  治寒客皮肤,壳壳然而坚,腹大身肿,按之陷而不起,色不变,病名肤胀。一剂未知,再作。

  大附子(重七钱者,一只,生,去皮脐,半破) 绿豆(二两)

  上以生姜一两切,水二碗,煎至一碗,绞去滓,分三服,空腹温服;次日将前附子破作四片,再用绿豆二两、姜一两,如前煎服;第三日,复将附子作八片,如前煎。

   料简

  无碍丸

  治脾气横泄,四肢浮肿,心腹胀满,喘不得卧。

  蓬术(煨) 三棱(煨,各一两) 大腹皮(炙,二两) 木香(炮) 槟榔(一分,生)上为末,炒麦 捣粉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

  小三棱煎

   治如前。(方见 瘕门)

   料简

  茯苓分气饮

  治脾胃不和,胸膈噎塞,腹胁疼痛,气促喘急,心下胀满,饮食不进,呕吐不止;兼脾气横泄,四肢浮肿。

  五味子 桔梗 茯苓 甘草(炙) 陈皮 桑白皮 草果 大腹皮(各二两半) 紫苏叶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盐少许,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料简

  麻黄甘草汤

  治气急,积久不瘥,遂成水肿,如此者众。诸皮中浮,以水攻面目身体,从腰以上肿,当以此汤发汗。

  麻黄(二两,去节汤) 甘草(一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空腹温服。

   料简

  茯苓苏子丸

  治面肿,小便涩,心腹胀满。

  茯苓 苏子 杏仁(去皮尖,各二两) 橘皮 防己 葶苈(纸炒,各一两一分)上为末,蜜丸,如小豆大。以桑白皮汤下三十丸,食后服。

  

  料简

  夫洪肿,门类极多,自正水之余,有风水、皮水、石水、黄汗等,分入水门,如脾气横泄,香港脚支满,肤胀鼓胀,肠覃石瘕,与夫造作干犯土气,皆作浮肿,属血属气,理自不同。奈外证相类,未易甄别,若不预学,临病必迷,错乱汗下,皆医杀之。更有气分血分,亦入肿门类,治法颖别,其可不学?古方类例虽明,多见不学人抄写数方,一道施治,倘非其病,妄投其药,盛者致困,困者必死,况有饮食禁忌,种种不同,学人勉HT 。不可轻玩,以病试药,甚为不仁,戒之戒之。(血分方见妇人门,气分方论附于后)

  

  气分证治

  气分与胸痹、中满皆相类,但胸痹属气实,中满为气虚,气分则挟涎饮。气为涎饮所隔,荣卫不利,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则身冷,阴气不通则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乃知气挟涎饮之所为也。其脉寸口迟而涩,迟则为气不足,涩则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寒,斯证也,名曰气分。

   气分证治

  桂附汤

  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名曰气分。

  桂心(三两) 甘草(炙) 麻黄(去节汤,焙干秤) 细辛(去苗,各二两) 附子(四个,炮去皮脐)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三个,煎七分,去滓温服,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气分证治

  枳术汤

  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名曰气分。

  枳实(一两半) 白术(三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阴叙论

  夫阴 ,属肝,系宗筋,胃阳明养之。世多不识,谓之外肾,非特名义差错,亦使五内不分,其可不辨。古方虽出四证,但曰肠 、气 、水 、卵胀,殊不别其所因。如肠 ,则因房室过度,元脏虚冷,肠边 系不收,坠入 中,上下无定,谓之肠 ,属不内外因;病者久蓄忧思,恐怒兼并,随脏气下坠阴 ,肿胀急痛,名曰气 ,属内所因;病者久坐冷湿,湿气下袭,致阴肿胀,名曰水 ,属外所因;病者劳役无节,及跨马坐车,致卵核肿胀,或偏有大小,上下无常,名曰卵胀,亦属不内外因。有小儿生来便如此者,乃宿疾也。

  卵胀、肠 ,皆难治;气 、水 治之易愈。又寒疝下注,入于 中,名曰狐疝,亦属 病。世人因此并以 病为疝气,不审之甚。妇人阴门挺出,亦称 病,名义不分,有如此者。

  

  阴证治

  凡 病,唯肠 无问贵贱多有之,有睡卧 系延入胁下者,有坠入囊中者,或遇疲劳,及天色变动,逼上囊根,肿急作痛,过于寒疝,得暖则下,其如卵胀,有作热生脓为痈溃烂者,比比有之。

   阴证治

  茱萸内消丸

  治阴 偏大,上攻脐腹 痛,肤囊肿胀,或生疮疡,时出黄水,腰腿沉重,足胫肿满,行步艰辛,服之内消,不动腑脏。

  川楝(三两,锉炒) 大腹皮 五味子 海藻(洗) 玄胡索(各二两半) 茴香(炒) 桂心 川乌(炮去皮尖) 吴茱萸 石茱萸 白蒺藜(各二两) 枳实(麸炒去瓤) 橘红 桃仁(麸炒,各一两,别研) 木香(一两半) 桔梗 青皮(各二两) 山茱萸(二两)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温酒下三十丸。

   阴证治

  大戟丸

  治阴 肿胀,或小肠气痛。

  大戟(去皮锉,炒黄,半两) 葫芦巴(四两,炒) 木香(一两) 附子(炮去皮脐) 舶上茴香诃子(煨去核) 槟榔(各一两) 川楝(五两,后入) 麝香(半钱,别研)上为末,独留川楝,以好酒一二升,葱白七枚长三四寸,煮川楝软,去皮核,取肉,和上件药,丸如梧子大。空心温酒下五七丸至十丸;姜汤亦得。潮发疼痛,炒姜热酒下十五丸。

   阴证治

  炼阴丹

  治阴器下坠肿胀,卵核偏大,坚如石,痛不可忍。

  玄胡索(微炒去壳) 海藻(洗) 昆布(洗) 青皮 茴香(炒) 川楝(去核) 马蔺花(各一两) 木香(半两) 大戟(酒浸三宿,切片焙干,一分)上为末,别将 砂、阿魏、安息香各一分,用酒、醋各一升淘三物,去砂石,熬成膏,入麝香一钱、没药一分,入前药和丸,如绿豆大。用绵灰酒下十丸至十五丸,空心服。

   阴证治

  抵圣丸

  治膀胱有热。多因天气热而发阴 ,肿满赤痛,大便秘,欲饮水,按之脐腹痛。

  续随子 薏苡仁 郁李仁 茵芋 白牵牛(各一钱,略炒)上为末,滴水丸,如梧子大五丸。用《博济方》香姜散咽,黄昏服,五更利下恶物效。

   阴证治

  兼金丸

  治热入膀胱,脐腹上下兼胁肋疼痛,便燥,欲饮水,按之痛者。

  大黄(湿纸裹煨,八钱) 硝石 桂心 甘草(炙,各四两) 桃仁(四十个,去皮尖)上为末,蜜丸,梧子大。米饮下五七丸至十丸。妇人血闭疼痛,亦宜服之。

   阴证治

  应痛丸

  治败精恶物不去,结在阴囊成疝,疼痛不可忍,久服去病。

  阿魏(二两,醋和,用荞麦面作饼浓三指,裹阿魏慢火煨熟) 槟榔(大者,二个,刮作瓮子满盛的乳香,将刮下末用荞麦面拌作饼子,慢火煨熟)上同研为末,入 砂末一钱、赤芍药末一两,同为面糊搜和丸,如梧子大。温酒、盐汤下十丸至二十丸,食前服。

   阴证治

  蒺藜丸

  治囊核坚大,行动艰辛,发作牵连,偏坠疼痛。

  白蒺藜(微炒,去刺) 海藻(浸,洗去咸) 泽泻(各一两) 茴香(炒,一两半) 桂心 木通牛膝(锉酒浸) 五味子 木香(煨) 槟榔(各二两) 茯神(去木) 人参 远志(水浸,去心,姜汁炒,各三两) 川楝(去皮核,麸炒) 桃仁(去皮尖炒,别研) 赤芍药 续断 山茱萸苁蓉(酒浸) 青皮(各四两)

  上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食前温酒、盐汤下三五十丸。

   阴证治

  三白散

  治膀胱蕴热,风湿相乘,阴 肿胀,大小便不利。

  白牵牛(略炒,二两) 白术(半两) 桑白皮 陈皮 木通(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汤调下,空腹服,初进一服未觉,再进。此药不损脏气,只导利留滞。疝方大率多用热药,此方唯壅热证宜服之。

   阴证治

  蜘蛛散

  治阴狐 气,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胀人。

  蜘蛛(十四个,熬焦) 桂心(半两)

  上为末,蜜丸,梧子大。米饮下十丸。

   阴证治

  牡丹散

  治 偏大,胀不能动,坐卧不安。

  牡丹皮 防风(等分)

  上为末。酒服方寸匕。《短剧》有桂枝、豉、铁精共五味。婴儿以乳汁调一字许。

   阴证治

  香附散

  治 胀。

  香附子(不拘多少)

  上为末。每用酒一盏,煎海藻一钱重,至半盏,先捞海藻,嚼细,用所煎酒调香附末二钱服。

   阴证治

  雄黄散

  治阴肿大如斗,核痛,人所不能治。

  雄黄(一两,研) 矾(二两,研) 甘草(生,半两)上为锉散。以水五升煎,洗之。

  

  痈疽叙论

  发背痈疽者,该三因而有之。论云:痈疽瘰 ,不问虚实寒热,皆由气郁而成。《经》亦云:气宿于经络,与血俱涩而不行,壅结为痈疽。不言热之所作而后成痈者,此乃因喜怒忧思有所郁而成也。又论云:身有热,被风冷搏之,血脉凝泣不行,热气壅结而成;亦有阴虚阳气凑袭,寒化为热,热成则肉腐为脓者,此乃外因寒热风湿所伤而成也。又服丹石,及炙爆、酒面,温床浓被所致;又尽力房室,精虚气节所致者,此乃因不内外所伤而成也,故知三因备矣。又论云:疖者,节也;痈者,壅也;疽者,沮也。如是但阴阳不平,有所壅节,皆成痈疽。又曰:阴滞于阳,则发痈;阳滞于阴,则发疽。而此二毒,发无定处,当以脉别之,浮洪滑数则为阳,微沉缓涩则为阴。阴则热治,阳则冷治。治之之要,虽有四节八事,所谓初觉,则宣热拔毒;已溃,则排脓止痛;脓尽,则消肌内塞,恶肉尽;则长肌敷痂。次序固明,若不别其因,施治亦昧。故治法中,有用远志宣热者,得非内因乎;至于外因,则用大黄;不内外因,则用甘草。世医但泥方书,多用五香连翘与漏芦二汤,更不知三因所自,其可守一法而普攻之。既得其因,又须观病浅深,与证候吉凶,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导以针石,灼以艾炷,破毒溃坚,以平为期,各有成法。近胡丞得一方,甚宝秘之,持以献洪丞相,丞相与之作序,言重于世,已遍行矣。其方乃《千金》内补散添黄 加人参减桂。间有轻者,服之稍效,若真痈疽,为害反甚。内补散当用在第四节,当前服内消等药,俟脓尽,方得投。苟专用之,亦所谓守一法也。孔子不尝未达之药者,良有旨哉。士夫当深味斯言,无轻信医方,误天下后世。谨之谨之。

  

  痈疽证治

  病者脉数,身无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背发其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为无脓,此亦大略说也。自有脉不数,不热而疼者。盖发于阴也,不疼尤是恶证,不可不知。凡热盛脉数,即用漏芦,并单煮大黄等汤;不甚热,脉缓弱,只投五香连翘汤。其它根据四节八事次序,及推三因以用药,未有不全济也。

   痈疽证治

  远志酒

  治一切痈疽、发背、疖毒,恶候浸大,有死血阴毒在中,则不痛,敷之即痛;有忧怒等气,积而内攻,则痛不可忍,敷之即不痛;或蕴热在内,热逼人,手不可近,敷之即清凉;或气虚血冷,溃而不敛,敷之即敛。此本韩大夫宅用以救人极验,若七情内郁,不问虚实寒热,治之必愈。

  远志(不以多少,汤洗去,泥捶去心)上一味,为末。酒一盏,调末三钱,迟顷澄清,饮之,以滓敷病处。

   痈疽证治

  大黄汤

  孙真人云:缓急单煮大黄一味为汤,服即快利。此要法。

   痈疽证治

  独圣汤

  治服金石,及食炙爆、饮酒、房劳为痈疽,及诸恶疮疼痛。

  甘草(半斤,生锉)上一味,以水一斗,浸一宿,煎至五升以下,去滓,入银石器煎熬为膏,分二服,温酒下,临卧一服,次日五更一服,当取下恶物为效。

   痈疽证治

  通圣双行汤

  治伤风寒暑湿,或泣或散,使气血滞凝,肉腐为脓,壅结成痈疽,随处发作。

  大黄(蒸,一两) 木鳖(去壳切) 防风 枳壳 桔梗 甘草(各一分)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入朴硝两钱重,煎熔,热服,得疏转一两次,即服万金汤;若阴证,只服万金,不可用通圣双行也。

   痈疽证治

  万金汤

  治痈疽、发背、发眉、发髭须、发脑、妇人乳痈等。定痛去毒。

  甘草(半两) 没药(一分) 栝蒌(一个,去皮)上为锉散。以无灰酒三升,煮至一升,去滓,随量旋饮尽,或出血,或出黄水是效。

   痈疽证治

  五香连翘汤

  治一切恶核瘰 、痈疽恶肿等病。

  青木香(即舶上木香) 沉香 薰木香(即乳香) 丁香 麝香 升麻 桑生寄生 独活连翘 射干 木通(各二两) 大黄(蒸,三两)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二盏,煮一盏以上,去滓,取八厘清汁,空腹热服,半日以上未利再服,以利下恶物为度。未生肉前服不妨,以折去热毒之气。本方有竹沥、芒硝,恐泥者不能斟酌,故缺之,知者自当量入。

   痈疽证治

  漏芦汤

  治痈疽发背,丹 恶肉,时行热毒,发作赤肿,及眼赤生疮。

  漏芦 白芨 黄芩 麻黄(去节) 白薇 枳壳(麸炒) 升麻 芍药 甘草(炙,各二两)

  大黄(三两,蒸)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二盏,煎七分,空腹热服,以快利为度。本方有芒硝,可去之,只加大黄作五两。

   痈疽证治

  忍冬酒

  治痈疽肿毒甚效。

  忍冬草(取嫩苗,一握) 甘草(八钱,炙锉)上同研,入酒一升半,砂瓶塞口煮,去滓温服,仍以滓敷肿毒上。又木莲叶四十九片,揩去毛,研细酒解温服,功与忍冬草不相上下。又龙鳞薜荔一握,细研,以酒解汁温服,亦能泻下恶物,去其根本。

   痈疽证治

  转毒散

  治发背痈疽,不问浅深大小,利去根本,不动元气,神效。

  车螯(紫背光浓者,一名昌娥) 甘草(生,一分) 轻粉(半钱重)

  上以盐泥固济车螯火 ,取末一两,入甘草末,同轻粉研匀,浓煎栝蒌酒,调下四钱匕,五更初服,转下恶物为度;未知再作。栝蒌每用一个,酒一碗,煎一盏为一剂。

   痈疽证治

  灵宝膏

  治发背痈疽。宣热拔毒,排脓止痛。

  大栝蒌(三十个,去皮瓤,取子,炒香,取仁,细研) 乳香(二两) 胡桃(六十个,取肉,去皮,同栝蒌细研) 白蜜(一斤)

  上以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每服两大匙,温酒调下,不以时候服。

   痈疽证治

  托里散

  治痈疽欲发,未溃,及已溃。服之内托,不使透膜。

  栝蒌子(去瓤秤) 鬼腰(带皮) 皂角刺 射干(即仙人掌根,红花者是) 天罗瓜(取子,各一个) 茴香 木鳖(五个,去壳) 汉椒(各一两)

  上焙干为末,面薄糊调作饼,炙干为末。每服二三钱,酒调下;不饮酒,以木香汤下。

   痈疽证治

  白玉膏

  收缩痈疽,令不蔓衍。切忌用冷药外贴,逼毒瓦斯入里杀人。

  杏仁(二十一粒,去皮尖,别研) 川椒(四十九粒,去目出汗,为末) 清油(一两) 酒蜡(半两)

  上文武火熬,用柳青枝打紫黑色,绵滤过,再熬,滴水成珠,收净器内。看疮大小,作新月样纸花团丸贴,候晕收,更促小疮头聚,用后药敷。

   痈疽证治

  槟连散

  治痈疽疮肿,未溃已溃皆可敷。

  槟榔 黄连(各半两) 穿山甲(大者,十片,烧存性)上为末。先点好茶,以翎毛刷过疮,仍以清茶调药敷疮上;如热甚,则以鸡子清调敷,脓已溃,则用长肌药;未快,则用替针丸。

   痈疽证治

  替针丸

  治痈疽虽溃,而脓不出,用之即快。

  雄雀粪(二十七个,直者是) 砂(一字匕,别研) 陈仓米(一字,为末) 没药(一字,研)上研匀。以米饮丸,如粟米。每用一粒,贴在疮头或疮眼中,即溃脓出。

   痈疽证治

  生肌散

  敷痈疽疮毒即生肌。

  黄狗头骨(烧存性,二两) 腻粉(一钱) 桑白皮(炙,一两)上为末。生麻油调敷,自通圣、万金、神异、白玉、槟连、替针、生肌凡七方,是一家行用,均济三因,皆良药也。

   痈疽证治

  瞿麦散

  治痈疽已溃。排脓止痛,利小便。

  瞿麦(一两) 芍药 桂心 赤小豆(酒浸炒) 川芎 黄 当归 白蔹 麦门冬(去心,各二两)上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空腹服。

   痈疽证治

  内塞散

  治痈疽热退,脓血不止。排脓止痛。

  防风 茯苓 白芷 桔梗 远志 甘草 人参 川芎 当归 黄 (各一两) 桂心(半两)

  附子(两个,炮) 浓朴(姜制,二两) 赤小豆(二两半,酒浸炒)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米汤调下。

   痈疽证治

  《千金》内补散

  治痈疽发背,恶肌不尽。服此消肌生肉。

  当归 桂心(各二两) 人参 川芎 浓朴(姜制炒) 防风 甘草(炙) 白芷 桔梗(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匕,酒调,空腹服;不能饮酒,以木香汤调下。

   痈疽证治

  善应膏

  治痈疽溃后,长肌敷瘕。

  白芷 黄 (各一两) 甘草(二钱) 黄蜡(二两) 黄丹(二两半)

  上前三味为粗末,春秋用麻油四两半,夏四两,冬五两,熬药紫赤色,绵滤去滓,再入黄蜡、黄丹,以柳枝不住手搅,滴水成珠即止。用如常法。

   痈疽证治

  猪蹄汤

  洗发背痈疽。

  猪蹄(一具,治如食法) 黄 黄连 芍药(各三钱三字) 黄芩(一分) 蔷薇根 野狼牙(各一两)

  上锉散。以水二斗,煮猪蹄熟,澄清得汁半许,入药,煎至二三分,去滓,洗疮,以帛拭干,日二。如疼痛,加当归、甘草各一分。

   痈疽证治

  外食散

  治痈肿恶肉不尽,脓水淋漓。敷此,能消肌长肉。

  白矾(银窝内用瓦盖 令性尽,一两) 好染坯 血竭(各一两)上研细。用桑浆旋搜为膏,量疮大小贴之。忌鲫鱼、酒面、毒物等。

  

  疮漏脉例

  经云:陷脉为漏,留连肉腠。脉得寒即下陷,凝滞肌肉,故曰留连肉腠;肉冷亦能为脓血,故为冷漏,须用温药,方如后。

   疮漏脉例

  陷脉散

  治漏疮,及二三十年瘿瘤,或大如杯盂,久久不瘥,致有漏溃,令人骨消肉尽,或坚或软或溃,令人惊惕,寐卧不安,体中掣痛,愈而复作。

  干姜(炮) 琥珀 大黄 附子(炮,各一两) 丹参(三分) 石硫黄 白石英 钟乳粉 乌贼鱼骨(各半两)

  上为末,贮以瓷合韦囊勿令泄气。若疮湿即敷;无汁,即煎猪脂和敷之,以干为度。或死肌不消,加芒硝二两益佳。一法,用胡燕屎一枚。

   疮漏脉例

  桂附丸

  治气漏、冷漏诸疮。

  桂心 附子(炮裂,米醋中浸,再炮,淬三五次,去皮尖) 浓朴(姜制) 甘草(炙) 白术(各一两) 木香(一分) 乳香(二钱,别研)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空腹米饮下二三十丸。

  

  痈疽灸法

  夫痈则皮薄肿高,疽则皮浓肿坚。初发并宜灼艾,唯痈成则宜针,疽脓成则宜烙。若能审其名证,早早施治,仍用药以攻利其根,补托其里,不必告医,自料亦瘥。但世人忽之耳,医方所以冠痈疽于杂病之先者,知为大病也。世医失治疗之序,颠倒错乱,多致枉夭,良可叹息。故备集得效灸法,以贻学人,庶不致妄投也。

  治初生痈疽发背,神效灸法,累试有验。江宁府紫极观,因掘得石碑载之。

  凡人初觉发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以湿纸覆其上,立视候之,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取大蒜切成片,如当三钱浓薄,安其头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壮即换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时方住。最要早觉早灸为上,一日二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过七日,则不可灸矣。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蒜饼上烧之,亦能活也。若背上初发赤肿,一片中间,有一片黄粟米头子,便用独头蒜切去两头,取中间半寸浓薄,正安于疮上,却用艾于蒜上灸十四壮,多至四十九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