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外感之邪,秋冬伤寒,春夏病温,寒温之外,乃有疫疠。天地违和,人物罹殃,州里相传,死亡继踵,惨目伤心,莫甚于此。念此身世,长不百龄,风霾夭骨,霜露雕年,益以医药差讹,调摄乖方,人寿几何,那复堪此!仲景《伤寒》垂法,宏济百代,人亡义晦,复无解者,况于疫疠,先师无言。著书立说之家,甚于瘟魔,制方用药之人,残于疠鬼。丈夫有志,燮理无权,永念来者,情何能已,作疫病解。

疫病原始

中风伤寒,外感风寒,而寒热阴阳,视乎本气,是以人不皆病而病不皆同,半由客邪而半关主气。疫疠感于岁气之偏,乡里传染,证状皆同,少由主气而多属客邪。

盖天地有六气,风火暑湿燥寒也,岁有五运,土金水木火也。天之六气,随五运而迭迁,地之六气,亘千古而不变。五运回周,以天之六气,合地之六气,客主加临,太过不及之数见焉。由是生克胜复,亢害承制之变,参差不一,而岁气于焉不正。

人与天地相通也,一气不正,而人气感之,而一经之病见焉。风淫则病在厥阴,火淫则病在少阴,湿淫则病在太阴,暑淫则病在少阳,燥淫则病在阳明,寒淫则病在太阳,同气相感也。木火病则伤在血分,金水病则伤在气分。土者气血之中,血化于已土而气化于戊土,血伤则己土病,气伤则戊土病也。

寒温病异

疫病之邪,虽备六气,而寒温为多。温疫感春夏之风,寒疫感秋冬之寒。风为阳邪,感则伤阳,寒为阴邪,感则伤阴。卫气为阳,故中于风,营血为阴,故伤于寒。

平人卫气在外而内交于营,营血在内而外交于卫,营卫调和,是以无病。风伤卫气,则遏闭营血而生内热;寒伤营血,则裹束卫气而生外寒,营卫不调,是以病也。卫伤而内郁其营,故风虽伤卫而病实在血,营伤而外束其卫,故寒虽伤营而病实在气。血病者,多传阳明而为热,以血藏于肝而肝木生火,火盛则阳旺而入腑也,气病者,多传太阴而为寒,以气藏于肺而肺金生水,水盛则阴旺而入脏也。

温疫之家,阴气不衰,足以济阳,则但传阳经而不入阳明之腑,寒疫之家,阳气不衰,足以济阴,则但传阴经而不入太阴之脏,是谓顺证。六日六经俱遍,邪退正复,则表解而病愈矣。

表里殊法

病在营卫,皮毛闭秘,法宜解表,以发内郁。营卫外发则生,内陷则死。风伤卫气,卫闭其营,营血外发,则斑生而病解,寒伤营血,营闭其卫,卫气外发,则汗出而病愈。

温疫传腑,腑热则营血内陷而不外发;寒疫传脏,脏寒则卫气内陷而不外发。故温疫营病,脏阴旺者多生,腑阳盛者多死;寒疫卫病,腑阳旺者多生,脏阴盛者多死。

温疫传腑,当清其腑热,以发营血;寒疫传脏,当温其脏寒,以发卫气。营司于肝,而实生于太阴,脏阴旺则外发,温疫之家,非阴盛之极者,不可轻泻其脾精;卫司于肺,而实化于阳明,腑阳旺则外发,寒疫之家,非阳盛之极者,不可轻泻其胃气也。

温疫由来

温疫之证,发热出汗,得之于风。其年木火不能发泄,则人气应之,多病温疫,以孔窍闭而风气泄之也。

木火生长,因乎阴气之左升。盖纯阴之位,而一阳已生,阳生必升,升则温暖而化风木,积温成热,是为君火。温则生而热则长,阳气敷舒于九天之上,孔窍发宣而不阖,故弗伤于风。木火不能发泄,则阳气下郁,而生内热。经络闭塞,孔窍不开,是以易中于风。

天人同气,天地之木火不能发泄,人物应之,而病温疫,故多病于春夏。其病于春者,伤在乙木,其病于夏者,伤在丁火也。

寒温殊病

温病感在经络而内有积热,前三日则在三阳之经,后三日则入三阴之脏。既入于脏,必入于腑,其入腑入脏,总是热而非寒。伤寒感在经络而内无积热,阳盛而后入腑,阴盛而后入脏。入腑则是热,入脏则是寒。温疫亦感在经络而内无积热,阳盛者亦入于腑,阴盛者亦入于脏。第未尝必入于腑,必入于脏。而病内热,其较温病不同,然营郁而热盛,但有入腑而病热,必无入脏而病寒者,其较伤寒亦不同。故温疫为病,止有寒泻之法而无温补之条。其在三阴,皆六日传经之证,与伤寒三阴脏寒之证,天渊不一也。凡经尽而斑发者,是但在经络而未入于腑也,若经尽而斑不发,必有内郁之证。表药之中,必兼凉泻,内热既清,则营达而斑发矣。

表解热除

风性疏泄,气性收敛,风伤卫气,开其腠理,气欲内敛,风欲外泄。气闭于内,则营郁而为热,风泄于外,则窍开而为汗。风愈泄而气愈闭,营热日积,待至六经既尽,斑点外发,而后血分之热泄。

若气闭而不泄,则营热内郁,而生燥闷。五脏燔蒸,而人死矣。或泄之不透,隐见于皮肤之间,必郁而为痒。痒者,是谓隐疹。隐疹之家,血热蕴积,久而肌肉溃腐,发为痂癞,所谓脉风者也。当凉血发表,使营热外达,不令内蒸也。

阴衰营陷

温疫之病,在于血分。风本伤卫,卫伤而闭其营血,是以病在血分。

肝藏营血而太阴为生血之本,脾以阴土而含阳气,脾阳一升,则温暖而化肝木。温疫之病,非第在肝,而实连于太阴。脾阴不弱,足以滋润其营血,则营郁外达而斑点生。太阴脾脏,以湿土主令,阴衰传腑,湿化为燥,阳旺而生里热,则营气内陷而不外达。温疫之死,死于脾阴之弱,火土燥热而营郁不能达也。

太阳经证

发热头痛

太阳之经,总统营卫,风伤卫气,遏闭营血,郁迫而生里热。肝木藏血而生火,火者,血中温气蓄积而化热也。太阳寒水之经,应当恶寒,以营郁而生火,故但热而不寒。其经自头走足,行身之背,经逆而不降,故头痛而项强也。

【浮萍汤】

浮萍三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炙 生姜三钱,切 大枣三枚,劈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

治一日太阳温疫,发热头痛者。

温疫得之中风,亦是桂枝汤证。但发于春夏之月,但热无寒,不宜桂枝辛温,故以浮萍泻卫气之闭,丹皮、芍药泻营血之郁也。

身痛脉紧烦躁无汗

温疫在太阳之经,脉浮头痛,发热汗出,以风强而气不能闭也。若脉浮而紧,发热恶寒,身痛腰痛,烦躁无汗而喘促者,是气强而风不能泄也。

盖寒疫无汗,温疫有汗,以寒性闭藏而风性疏泄也。若卫阳遏闭,风不能泄,营郁莫达,则烦躁喘促,与伤寒同证。宜以浮萍、石膏清散经络之热也。

【浮萍石膏汤】

浮萍三钱 石膏三钱,生,研 杏仁三钱,泡,去皮尖 甘草二钱,炙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劈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治温疫身痛,脉浮紧,烦躁喘促,无汗者。

烦热燥渴

病在太阳之经,未入阳明之腑,不至遽生烦渴,若阳明燥盛之人,经热外逼,燥热内应,则见烦渴。阳明从燥金化气,腑燥发作,故有烦热便难之证。而腑燥未作,经燥先动,是以烦渴生焉。

其太阳表证未解,宜浮萍石膏清金而解表,绝其烦热入腑之源。表证已解,第以白虎加元麦汤清燥而生津。气虚者,加人参以益气,以表解阳虚,恐其燥去而阳亡也。

【白虎加元麦汤】

石膏五钱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炙 粳米一杯 元参三钱 麦冬八钱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热服。

治温疫太阳经罢,烦热燥渴者。

【人参白虎加元麦汤】

石膏五钱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炙 人参三钱 元参三钱 麦冬八钱 粳米一杯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热服。

治温疫太阳经罢,气虚烦渴者。

阳明经证

目痛鼻干呕吐泄利

三阳之经,阳明为盛,足阳明从燥金化气,太阳表邪不解,经热内传,火性就燥,必入阳明。阴盛于里而阳盛于表,腑燥未作,经燥先动。《热论》:二日阳明受之,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是皆经络燥热之证也。

阳明主降,戊土右降,则金水收藏,相火归根,故上焦清空而善容。阳明不降,金水失其收藏,胆木逆行,相火上炎,肺金被克,故目痛而鼻干。胆木逆行,而贼胃土,胃气壅遏,不能容受,故呕吐而泄利,缘经邪郁迫其腑气故也。

【浮萍葛根汤】

浮萍三钱 葛根三钱 石膏三钱 元参三钱 甘草三钱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治温疫阳明经证,目痛鼻干,烦热不卧者。

【浮萍葛根芍药汤】

浮萍三钱 葛根三钱 石膏三钱 元参三钱 甘草二钱,炙 芍药三钱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治温疫阳明经证,泄利者。

【浮萍葛根半夏汤】

浮萍三钱 葛根三钱 石膏三钱 元参三钱 甘草三钱 芍药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治温疫阳明经证,呕吐者。

阳明腑证

潮热汗出谵语腹痛便秘

病传阳明之经,不得汗解,腑阳素旺之人,以经热郁蒸而腑热内作,开其皮毛,则见大汗,至于手足淋漓,表邪尽解,全是内伤矣。经气发舒,无复郁迫,腑气松畅,吐利皆安。汗愈泄而土愈焦,燥愈增而热愈盛,每至申酉之交,应时发热,如潮汐不爽,是谓潮热。燥土消烁心液,于是谵语。燥矢壅遏腑气,于是满痛。迟则脏阴耗亡,营气郁陷,生死攸关,不可不亟下也。泻以大小承气,而加养阴凉血之味,脏阴续复,营郁外达矣。

【调胃承气加芍药地黄汤】

大黄三钱,生 甘草二钱 芒硝三钱 芍药三钱 生地八钱

流水煎一杯,去渣,入芒硝,火化,温服。

【小承气加芍药地黄汤】

大黄五钱,生 厚朴三钱,生 枳实三钱,炒 芍药三钱 生地一两

流水煎一杯,温服。不便,再服。

【大承气加芍药地黄汤】

大黄八钱,生 芒硝三钱 厚朴四钱 枳实四钱 芍药三钱 生地一两二钱

流水煎一杯,去渣,入芒硝,火化,温服。不下,再服。

少阳经证

目眩耳聋口苦咽干胸痛胁痞呕吐泄利

温疫二日,阳明经热不解,三日则入少阳之经。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伤寒之口苦咽干而目眩者,皆相火之上炎也。其经自头下项,行身之侧。热病之胸胁痛而耳聋者,皆胆木之逆行也。少阳在二阳之里,三阴之表,阴盛则传太阴之脏,阳盛则传阳明之腑,少阳者,入腑入脏之门户也。温疫营郁热盛,火旺木枯,但传胃腑而为热,不入脾脏而为寒。传胃则木邪逼土,腑气郁遏,而生吐利。是宜清散经邪,杜其入腑之路也

【柴芩栝蒌芍药汤】

柴胡三钱 黄芩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生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劈 芍药三钱 栝蒌根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饮热粥,取微汗。

治少阳经温疫,目眩耳聋,口苦咽干,胸痛胁痞者。

【大柴胡加元参地黄汤】

柴胡三钱 黄芩三钱 半夏三钱 芍药三钱 枳实三钱 大黄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元参三钱 地黄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少阳经温疫,传阳明胃府,呕吐泄利者。

三阳传胃

温病三阳经病,营郁热盛,势必内传胃腑。而胃阳素旺,燥热感发,经腑同气,表里俱病。腑热内遏,而脏阴消烁,过经不解,则脏腑郁蒸,而人死矣。

温疫所最忌者,营热不能外泄。其不外泄之由,全以卫盛而营衰,脾阴虚而胃阳旺也。若脾阴不衰,胃阳虽旺,六经既遍,邪欲内传,而脏气杆格,热无内陷之隙,则蒸泄皮毛,发为斑点,而病解焉。温疫之斑发而不死者,脏阴充足,外御经邪而热不内陷也。若一入胃腑,腑阳日盛,则脏阴日枯,不得不用泻法。缓则泻于经尽之后,急则泻于经尽之前。腑热一清,则经热外达,而红斑发矣。

太阴经证

腹满嗌干

太阴以湿土主令,其经自足走胸,行身之前,温疫营郁热盛,三阴之经,化气于三阳,故病传太阴,则腹满而嗌干。阳明之燥气太亢,则营热内蒸,而殒性命③,太阴之湿气不枯,则营热外达,而生斑点。温疫所最惧者,湿衰而燥胜也。太阴经病,脾阴足以济胃阳,则营热不至于内蒸,自然发越于皮毛矣。

【浮萍地黄汤】

浮萍三钱 生地三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治温疫太阴经证,腹满嗌干者。

少阴经证

口燥舌干

少阴以癸水而化君火,其经自足走腰,行身之后。温疫发于春夏相火得令之时,火胜水衰,故口燥舌干而渴。丁火太亢,则营郁而内焚,癸水不枯,则斑生而热退。温疫之所最惧者,水败而火胜也。少阴经病,肾水可以支相火,则营热不至于内焚,自然宣泄于孔窍也。

【浮萍天冬汤】

浮萍三钱 天冬三钱 生地三钱 元参三钱 丹皮三钱 生姜三钱 栝蒌根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温疫少阴经证,口燥舌干而渴者。

厥阴经证

烦满发斑

厥阴以风木主令,其经自足走胸,行身之侧,循阴器而络肝,故烦满而囊缩。厥阴肝木,司营血而胎君火,温疫之病,受在营血,则传至厥阴,邪热斯甚。若木荣血畅,经脏润泽,营热不能内传,六经既遍,别无去路,则郁极而发,蒸泄皮毛,而见红斑。若营气虚弱,不能遽发,过时斑见,而色带紫黑,则多至不救。以其经热郁蒸,后期而发,营血伤败,失其华鲜也。是宜清解凉血,使其营热发达,此治④厥阴温疫之定法也。

【浮萍当归汤】

浮萍三钱 当归三钱 生地三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三钱,生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治温疫厥阴经证,烦满发斑。

六经治法

温疫营郁血热,六日而至厥阴。六经既尽,阴气续复,血热外达,应见红斑,斑生则热退而病解矣。红斑之后,继以白斑。红斑者,营血之外发,白斑者,卫气之外泄。

寒疫营闭而卫郁,温疫卫闭而营郁,营开而卫泄则为汗,卫开而营发则为疹。小儿寒疫,皮肤致密,不得汗泄,则卫气升腾,冲突皮肤而为痘,温疫则大人小儿皆生疹点,无有异也。

温疫之感,全在少阳厥阴两经。厥阴职司营血,而营中之伏热,则少阳之相火,而非但乙木所胎之君火也。若未满六日,而表证已解,血热未深,止是汗出,尚无红斑也。六日而传厥阴,血热已深,是以表解而斑红。若六日之外,过时而后斑发,营血郁蒸,红转而紫,紫变而黑,则十不救一。

治法:六日之内,总宜透发肌表,以泻血热,至六日经尽之后,表药更当急进,刻不可缓也。血热不泄,立致殒亡,即泄之不透,隐见于皮肤之间,亦生风癞之疾,非细故也。

停水不消

温疫固无入脏生寒之证,然亦不皆入腑而生内热。其脏不寒而腑不热,而经热燔蒸,木火枯燥,烦渴饮冷,不能禁止。水积胃腑,停蓄不消,于是腹胁胀满,小便不利,以土湿木郁,疏泄之令不行也。

凡腑阳非旺,而病温疫,无有不停水之证。此在伤寒,便是三阴四逆、真武诸病,以温疫经热胜其脏寒,故内寒不作。然至积水不消,则脏阴较甚于腑阳矣。

其表证未解,当以猪苓汤加浮萍,表里双解之。表解而斑发,则但以猪苓泻其积水也。

【猪苓汤】

猪苓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滑石三钱,研 阿胶三钱,炒,研

流水煎大半杯,入阿胶,消化,温服。

寒疫由来

寒疫之证,寒热无汗,得之于寒。其年金水不能敛藏,则人气应之,多病寒疫,以孔窍开而寒气闭之也。

金水收藏,因乎阳气之右降。盖纯阳之位,而一阴已生,阴生必降,降则清凉而化燥金,积凉成寒,是为寒水。凉则收而寒则藏,阳气封蛰于九地之下,皮毛秘密而不开,故弗伤于寒。金水不能敛藏,则阳气上郁,而生外热。腠理发泄,皮毛不闭,是以易伤于寒。

天人同气,天地之金水不能敛藏,人物应之,而病寒疫,故多病于秋冬。其病于秋者,伤在庚金,病于冬者,伤在壬水也。

表里同异

寒疫有传经之证,传经者,前三日则在三阳,后三日则在三阴。

六日六经,人所同也,亦凡盖纯所同也,有传腑传脏之证。传腑者,不拘何日,阳盛则内传,阴盛者,不入于腑;传脏者,不拘何日,阴盛则内传,阳盛者,不入于脏。人所不同也,亦凡感病所不同也。盖温病原有内热,必传脏腑,不论传腑传脏,皆是热证。伤寒原无内热,阳旺而后传腑,阴旺而后传脏,入腑则为热,入脏则为寒。温疫亦无内热,然营郁热盛,阳旺之家,则有入腑之热,阴旺之家,亦③无入脏之寒。寒疫亦无内热,亦无内寒,不必定入于腑,不必定入于脏。但人不皆阳盛,不皆阴盛,不皆阳虚,不皆阴虚,故或入于腑,或入于脏,或不入腑,或不入脏。人各不同,法与伤寒无殊,但疫感天气之非正,淫泆缠绵,较之伤寒,颇难驱逐。而其入脏入腑,亦半关岁气之偏,不尽由人气也。

表解寒散

寒性闭涩,血性发扬,发扬则窍开,闭涩则窍阖。平人之气,营阴在内,卫阳在外,寒伤营血,闭其皮毛,卫气陷于营阴之内,营阴闭藏,则生表寒。其阳盛者,三阴脏气从阳而化热,其阴盛者,三阳经气从阴而化寒。阳盛则卫气外发而汗出,阴盛则卫气内陷而人亡。故寒疫之病,阳盛而外热者吉,阴盛而内寒者凶。缘其病愈,必须汗出,而其汗出,全赖阳旺。

使其里气平和,则但可解表,勿轻用硝黄误下,以陷其卫阳也。若其里阳素盛,而表寒不解,以致里热郁发,则兼清里热,以解表寒。若里阳素虚,卫气郁沦,不能外发,但用表药,犹难汗解,再事寒攻,则卫阳愈陷,祸变遂生。如其里阴郁动,寒湿淫滋,当速用温燥,以回阳气。稍用泻下之剂,则人随药毙,不可活矣。

阳衰卫陷

寒疫之病,在于气分。寒本伤营,营伤而束其卫气,是以病在气分。肺藏卫气,而阳明为化气之原。胃以阳土而含阴气,胃阴一降,则清凉而化肺金。寒疫之病,非第在肺,而实连于阳明。胃阳不虚,足以发越其卫气,则卫郁外达而毛理泄。阳明胃腑,从燥金化气,阳衰传脏,燥化为湿,阴旺而生里寒,则卫气内陷而不外达。寒疫之死,死于胃阳之虚,水土湿寒,而卫郁不能达也。

传经大凡

寒疫传经,亦与伤寒相同,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阳性热而阴性寒,里热非盛,不入阳明之腑,内寒非盛,不入太阴之脏。始终在表,未尝内陷,六日经尽,则邪退正复,汗出而愈矣。

其卫盛而感轻者,皮毛易泄,则先期而汗解。其卫虚而感重者,腠理难开,则过期而汗解。其卫弱郁深,不能遽发,往往振栗战摇,而后汗出。

寒战者,少阳之证,寒战而不能发热者,相火之虚,发热而不能汗出者,表寒之盛也。少阳为阴阳之枢,寒极则入于太阴,热极则入于阳明,故阴阳偏胜而内传脏腑,多由少阳而入。入于脏腑,则解无定期而动致危亡,不可不慎也。

阳旺传腑

腑阳素盛而经气郁遏,则里热感发而传胃腑。腑阳长则脏阴消,凡人之病,阳长则安,阴长则危,伤寒三阳之少死者,因于阳长而阴消也。病传胃腑,阳气日长,自是吉事,但阳不可亢,亢则阴亡而寓死机。胃土燥热,攻下失期,yin精枯槁,亦成死证。是以入腑虽吉,不如在经之有吉而无凶也。

阴盛传脏

脏阴素旺而经气闭束,则内寒郁动而传脾脏。脏阴进则腑阳退,凡人之疾,阳进则安,阴进则危,伤寒三阴之多死者,以其阴进而阳退也。病传脾脏,阴气日进,最是险事,盖阴不可胜,胜则阳败而无生望。脾土湿寒,温补后时,阳气消灭,则成死证。是以入脏则险,不如在腑之夷多而险少也。

太阳经证

头痛恶寒

太阳之经,外在皮毛,实为六经之长。肺藏卫气,肝藏营血,而总统于太阳。寒伤营血,裹束卫气,不得外发,故闭藏而生表寒。其经自头下项,行身之背,经气上壅,故头项痛而腰脊强。肺主卫气而开窍于鼻,卫气遏闭,不能外泄,故逆行鼻窍而生嗽嚏。卫气逆行,不得下降,故胸膈郁闷而发喘促也。

【紫苏汤】

苏叶三钱 桂枝三钱 杏仁三钱,泡 甘草二钱,炙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

治一日太阳寒疫,头痛,发热,恶寒者。

寒疫得之伤寒,亦是麻黄汤证,但不尽见于冰雪之天,非皆纯寒,未必咸宜麻黄辛温,故以桂枝泻营血之郁,苏叶、杏仁泻卫气之郁也。

血升鼻衄

太阳经病不解,卫郁莫泄,升逼营阴,则见衄证。以肺主卫气,开窍于鼻,卫阳遏闭,不得外达,经脉莫容,上寻出路,冲其营血,是以上溢。血衄则卫郁发泻,亦同汗解,但营血流漓,不无耗丧耳。

阳明伤寒,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方在太阳阳明,于其脉浮发热,口干鼻燥之时,早以紫苏石膏地黄汤泻卫郁而凉血热,则血不上流矣。

【紫苏石膏地黄汤】

苏叶三钱 桂枝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三钱,炙 石膏三钱,生,研 生地三钱 麦冬三钱 丹皮三钱 生姜三钱,切 大枣三枚,劈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

治寒疫太阳经病不解,血升鼻衄者。

水气内停

太阳膀胱,寒水之经,太阳经病,阳虚之人,多有水气停瘀之证。或原无积水,而渴燥饮冷,蓄而不消。水气阻格,肺胃上逆,则眩晕而呕咳,肝脾下陷,则淋涩而泄利。外寒未解而里水又动,久而火败土崩,则入三阴之脏,是宜外发表邪而内驱寒水也。

【苏桂姜辛汤】

苏叶三钱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炮 细辛一钱 干姜二钱 五味子一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若下利,加赤石脂一钱。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萎根三钱。若小便不利,加茯苓三钱。若喘者,加杏仁三钱。若噫者,加附子三钱。

烦躁发渴

病在太阳,未应烦渴,设见烦渴,便是将入阳明之腑,以阳明燥气,因表郁而内发也。若表证已解,用白虎加元麦汤,清燥而生津,气虚者,加人参以益气,以汗后阳虚,恐其渴止而阳亡也。

【白虎加元麦汤】

石膏三钱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 粳米一杯 元参三钱 麦冬五钱,去心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热服。

治寒疫太阳经罢,烦躁发渴者。

【人参白虎加元麦汤】

石膏三钱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 粳米一杯 元参三钱 麦冬五钱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热服。

治寒疫太阳经罢,气虚烦渴者。

寒疫之病,脏腑易生湿寒,燥热者少,然白虎证亦恒有之,此法不可废也。表证未解,加紫苏三钱。

阳明经证

呕吐泄利

阳明之经,在肌肉之分,皮毛之内,太阳表寒未解,以次相传,则及阳明。其经挟口环鼻,行身之前,经气上壅,故鼻干口燥而胸满。阳明从燥金化气,太阴以湿土主令,燥盛则传腑而生热,湿盛则入脏而生寒。卫气之外发而汗解,全恃乎胃阳盛而燥气长也。

胃者,水谷之腑,一传阳明,必见呕吐。以少阳胆木,本从胃土下行,阳明经病,不能顺降,则胆木上逆而克胃土。胃气壅遏,失其容受之量,水谷在中脘以上者则为呕吐,在中脘以下者则为泄利,呕多则胃病,利多则脾病也。

【紫苏葛根升麻汤】

苏叶三钱 葛根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升麻二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寒疫阳明经泄利者。

【紫苏葛根半夏汤】

苏叶三钱 葛根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治寒疫阳明经呕吐者。

干燥发渴

阳明经病,而见燥渴,便是将入胃腑,用白虎加麦冬、元参,清肺金而润燥。气虚者,酌加人参。

盖病入阳明,燥气必作。燥必先见于庚金而后见于戊土,以燥乃庚金之令气而戊土之化气也。戊土之燥在腹,庚金之燥在胸。胸者,辛金之位,辛金本化气于湿土,阳明旺则辛金不化己土之湿而化庚金之燥,是以燥见于胸。大肠者,庚金之腑,胸燥则肠燥可知矣。

阳明腑证

潮热汗出谵语腹满便秘

三阳以阳明为盛,经热不解,转入胃腑,阳郁火旺,必作潮热。每日申酉之交,烦热倍加,如海水潮信,是名潮热。热蒸皮毛,汗出表解,津亡土燥,糟粕焦枯,不俟入肠,炼成结粪,堵塞下脘。胃热郁遏,上耗心液,于是谵语。胃气闭壅,于是腹满。迟而伤及三阴,脾阴烁则唇裂,肾阴枯则耳焦,肝阴涸则舌短,yin精竭流,则人死矣。是宜以承气加元参、麦冬、白蜜,泻其热而润其燥,虽用攻下,而不至亡阴也。

【调胃承气加麦冬元参汤】

大黄三钱 芒硝三钱 甘草二钱 麦冬五钱 元参三钱 白蜜一杯

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热服。

【小承气加麦冬元参汤】

大黄四钱 厚朴三钱 枳实三钱,炒 麦冬五钱 元参三钱 白蜜一杯

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热服。

【大承气加麦冬元参汤】

大黄三钱 芒硝三钱 枳实三钱 厚朴三钱 麦冬八钱 元参三钱 白蜜一杯

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热服。

少阳经证

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胸痛胁痞寒热往来

少阳甲木,从相火化气,病则行其火令。其经起锐眦,上络于耳,下颈而合缺盆,行两胁而走足。经气逆升,滞塞胸胁,相火燔腾,是以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胸痛而胁痞也。位居阳明之里,太阴之表,太阴主营,阳明主卫。营阴外束,卫气欲出而不能,鼓勃振动,则为寒战。卫气透发,则汗出。凡将汗而战摇者,卫弱不能遽发也。卫阳内发,营气欲出而不得,蓄积壅遏,则为发热。营气透发,则热退。凡发热而无汗者,营郁不能外达也。营卫交争,迭为胜复,是以寒往而热来,寒来而热往。相争之久,胜负遂分,寒胜则入于太阴,热胜则入于阳明。入于太阴,则阳负而多危,入于阳明,则阴尽而亦凶。其于寒热往来时,以小柴胡双解表里之邪。柴胡、黄芩,清泻半表之阳,人参、甘草,温补半里之阴,则无偏阴偏阳,内传脏腑之患矣。

【小柴胡汤】

柴胡四钱 黄芩三钱 半夏三钱 人参二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呕吐泄利

少阳经气,随阳明戊土下降,寒邪外束,甲木郁塞,不能顺降,逆侵戊土,戊土被贼,遂与少阳之经,痞结胸胁。凡心胸痞塞,胁肋硬满之证,皆少阳阳明两经之上逆也。胃主受盛,戊土贼于甲木,腑气郁遏,不能容纳水谷,故吐利并作。木贼土负,中气被伤,阴虚则入阳明之腑,阳虚则入太阴之脏。方其木邪肆虐之时,下见泄利,则以黄芩汤清其相火,上见呕吐,则以黄芩半夏生姜汤降其逆气。其半在少阳之经,半入阳明之腑,则以大柴胡汤双解经腑之邪。其半在少阳之经,半入太阴之脏,而下见泄利,则以柴胡桂枝干姜汤温其湿土,上见呕吐,则以柴胡桂姜半夏汤降其逆气也。

【黄芩汤】

黄芩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大枣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治寒疫少阳经胸胁痞满泄利者。

【黄芩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大枣三枚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治寒疫少阳经胸胁痞满呕吐者。

【大柴胡汤】

柴胡三钱 黄芩三钱 半夏三钱 大枣三枚 芍药三钱 枳实三钱 大黄三钱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治少阳经传阳明腑,胸胁痞满,呕吐泄利者。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三钱 黄芩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二钱 干姜三钱 牡蛎三钱 栝蒌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治少阳经传太阴脏,胸胁痞满,泄利者。

【柴胡桂姜半夏汤】

柴胡三钱 黄芩三钱 干姜三钱 桂枝二钱 甘草二钱 牡蛎三钱 栝蒌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少阳经传太阴脏,胸胁痞满,呕吐者。

寒疫之少阳与伤寒之少阳,病同而法亦不殊。凡见少阳诸证,非内传于腑,即内传于脏。内连脏腑,而后少阳经证日久不罢,方宜小柴胡汤增减治之。若不连脏腑,而但经络外病,则是三日少阳之证,总以太阳为主,第宜紫苏汤发表,无事大小柴胡汤也。

太阴经证

痛满吐利

寒疫传经,四日而至太阴。脾阴非旺,终不入脏,脾阴一旺,则不拘何日,皆可内传。大阴以湿土主令,表郁湿动,故病传脾脏。土湿则中气不运,伤寒太阴痛满吐利之证俱起。卫气郁陷,皆因于此。当补火燥湿,以回脾阳,则卫气发宣而不陷没矣。

【苓桂参甘厚朴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厚朴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寒疫太阴腹满者。

【苓桂参甘椒附汤】

人参三钱 甘草三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蜀椒三钱,去目 附子三钱,炮 芍药三钱 粳米半杯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寒疫太阴腹痛者。

【参甘姜苓半夏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寒疫太阴呕吐者。

【茯苓四逆加石脂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附子三钱 石脂三钱,生,研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寒疫太阴泄利者。

少阴经证

厥逆吐泄

寒疫传经,五日而至少阴。肾阴非旺,终不入脏,肾阴一旺,则不拘何日,皆可内传。少阴以癸水而化君火,病则水旺而火衰,以水能胜火而火不胜水,自然之势也。表郁寒作,故病传肾脏。水寒则侮土灭火,伤寒少阴厥逆吐泄之证俱起。卫气陷败,全由于此。当补火泻水,以回肾阳,则卫气发达而不陷亡矣。

【茯苓四逆加半夏汤】

人参三钱 茯苓六钱 甘草三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半夏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呕吐与泄利并见,加石脂,但见泄利,用茯苓四逆加石脂汤。方在太阴。四肢厥冷,踡卧恶寒,而不吐泄,但用茯苓四逆汤治之。

厥阴经证

厥逆发热消渴吐泄

寒疫传经,六日而至厥阴。肝阴非旺,终不入脏,肝阴一旺,则不拘何日,皆可内传。厥阴以风木主令,下为肾水之子,上为君火之母,病则水火不交,下寒上热。水胜则厥生,火复则热发,厥而阳绝则死,热而阳回则苏。

寒疫之在少阴,但有厥逆,一传厥阴,厥逆之极,多见发热。其厥逆者,母气也,其发热者,子气也。厥为死机,热为生兆,厥热胜复之际,不可不察也。

风木之性,疏泄而枯燥,土湿水寒,木郁风动,肠窍疏泄,则为泄利,肺津枯燥,则为消渴。风木者,脾土之贼,其死者,死于水旺而土负,其生者,生于火旺而土胜。厥阴之泄利消渴日甚不已者,水胜而火息,土败而木贼也。

暖水以荣木,补火以生土,厥阴之法,不外此矣。

【茯苓参甘姜附归脂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当归三钱 赤石脂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寒疫厥阴厥逆泄利者。

【参甘归芍麦冬栝蒌汤】

人参三钱 甘草三钱,生 当归三钱 芍药三钱 麦冬三钱 栝蒌根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治寒疫厥阴发热消渴者。

三阴治法

伤寒三阴之病,皆三阴脏证而非经证。经证者,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但在三阴之经,不入三阴之脏。法以太阳为主,不论何日,总是麻黄汤证,不必另立三阴之门也。仲景三阴诸法,原为三阴脏病而设。寒疫亦然,其但在三阴之经,总是紫苏汤证,以其离经而入脏,不得不另立专法也。

其传经而不传脏者,六日经尽,自能汗解。缘里阳不虚,卫无内陷之由,正复邪衰,自然外发。凡过期缠绵不得汗解者,皆阴盛而入脏也。阳盛入腑,则潮热汗出而不解,阴盛入脏,则厥冷无汗而不解。寒疫入腑者少,入脏者多。温疫之死,死于阳旺而入腑,寒疫之死,死于阴旺而入脏。

小儿痘病,即大人之寒疫。其阳虚卫陷,痘疮瘪塌而死者,皆阴盛而入脏也。

寒疫之感,受在太阳少阴两经。寒水之气旺,感于太阳之经,则传于少阴之脏。少阴主水,五脏之阴,莫盛于少阴,太阴厥阴之病,悉因少阴之水旺,泻癸水而益丁火,三阴之通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