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上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德者道之用也,庄子曰:物得以生谓之德,时有淳醨,故德有上下。上古淳朴,德用不彰,无德可称,故云不德,而淳德不散,无为化清,故云是以有德。建德下衰,功用稍着,心虽体道,迹涉有为,执德可称,故云不失。迹涉矜有,比上为粗,故云是以无德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知无为而无为者,非至也。无以无为而无为者,至矣。故上德之无为,非徇无为之美,但含孕淳朴,适自无为,故云而无以为,此心迹俱无为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下德为之者,谓心虽无为以功用彰着,而迹涉有为,故云为之。言下德无为而有所以为,此心无为而迹有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仁者兼爱之名,下德衰而上仁见,所以为兼爱之仁,故云为之。行仁而忘仁,亦欲求无为,故云而无以为。此则心有为而迹无为也。且上仁称无为者,据迹欲无为而方上义尔,未可以语下德之有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义者裁非之义,谓为裁非之义,故曰为之。有以裁非断割,令得其宜,故云而有以为,此心迹俱有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六纪不和,则为礼以救之,故曰为之。礼尚往来,不来非礼,行礼於彼,而彼不应,则攘臂而怒,以相仍引也。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道者,失上德也,上德合道,故云失道。夫道德仁义者,时俗夷险之名也,故道衰而德见,德衰而仁存,仁亡而义立,义丧而礼救,斯皆适时之用尔。故论礼於淳朴之代,非狂则悖,忘礼於浇醨之日,非愚则经,若能解而更张者,当退礼而行义,退义而行仁,退仁而行德,忘德而合道,人反淳朴,则上德之无为也。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制礼者,为忠信衰薄而以礼为救乱之首尔,用礼者,在安上理人,岂玉帛云乎哉!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识者,人之性识也,谓在人性识之前,而制此检外之礼,虽欲应时,实丧淳朴,故云道之华。礼以救乱,所贵同和,而失礼意者,则将矜其玉帛,贵其跪拜,如此之人,故为愚昧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有为者,道之薄。礼义者,德之华。故圣人处无为之事,其厚也,不处其薄矣。退礼义之行,其华也,自居其实矣。

  故去彼取此。

  去彼华薄,取此厚实。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

  一者,道之和,谓冲气也。以其妙用在物为一,故谓之一尔。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

  物得道用,因用立名,道在则名立,用失而实丧矣。故天清、地宁、神灵、谷盈,皆资妙用以致之,故云其致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得一者不可矜其用,故诫云:天无以其清而矜之,将恐分裂;地无以其宁而矜之,将恐发泄;神矜则灵歇,谷矜则盈竭,物矜则生灭,侯王矜其贵,则将颠蹶矣。圣教垂代,本为生灵,虽远举天地之清宁,而会归只在於侯王守雌用道尔,故下文云。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侯王贵高,兆民贱下,为国者以人为本基,当劳谦以聚之,令乐其恺悌之化,不有离散。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

  孤寡不谷,则凡情所恶,侯王自称,以谦为本。非乎者,明是以贱为本尔。

  故致数舆无舆。

  数舆则无舆,轮辕为舆本,数贵则无贵,贱下为贵本。辕为舆本,当存辕以定舆,贱为贵本,当守贱以安贵。将戒侯王,以贱为本,故政此数舆之谈也。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琭琭,玉貌,落落,石貌。以贱为本。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

  此明权也,反者取其反经合义。反经合义者,是圣人之行权,行权者是道之运动,故云反者道之动也。

  弱者道之用。

  此明实也。弱者取其柔弱雌静,柔弱雌静者,是圣人处实。处实者,是道之常用,故云弱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天实之於权,犹无之生有,故行权者贵反於实用。有者必资於无,然至道冲寂,离於名称,诸法性空,不相因待,若能两忘权实,双泯有无,数舆无舆,可谓超出矣。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了悟故勤行。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中士可上可下,故疑。疑则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迷而不信,故笑。

  不笑不足以为道。

  不为下士所笑,不足以为玄妙至道也。

  建言有之:

  建,立也。将欲立言,明些三士於道不同。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士动行,於明若昧,於进若退,於夷若颣,故中士疑而下士大笑之。

  上德若谷。

  虚缘而容物。

  大白若辱。

  纯洁而含垢。

  广德若不足。

  大成而执谦也。

  建德若偷。

  立功而不衒。

  质真若渝。

  淳一而和光。

  大方无隅。

  不小立圭角。

  大器晚成。

  且无近功。

  大音希声。

  不饰小言说。

  大象无形。

  故能应万类也。

  道隐无名。

  功用不彰,无名氏。

  夫唯道,善贷且成。

  虽隐无名氏而实善,以冲和妙用资贷万物,且成熟之。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一者冲气也,言道动出冲和妙气,於生物之理未足,又生阳气,阳气不能独生,又生阴气,积冲气之一,故云一生二。积阳气之二,故云二生三也。

  三生万物。

  阴阳含孕,冲气调和,然后万物阜成,故云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得阴阳冲气生成之故,故负抱阴阳,含养冲气,以为柔和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万物皆以冲和之气为本,而冲气和柔守本者,当须谦卑柔弱,故王公至尊,而称孤寡不谷者,以谦柔为本故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自损者,人益之。自益者,人损之。

  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

  老君云:人君所欲立教教人者,当以吾此柔弱谦卑之义以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强梁之人,动与物亢,求益而损,物或系之,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吾见强梁者亡,柔弱者全,故以柔弱之教为众教之父也。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之至柔者,正性也。若驰骋世务,染杂尘境,情欲充塞,则为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於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无有者,不染尘境,令心中一无所有。无间者,道性清净,妙体混成,一无间隙。夫不为可欲所乱,令心境俱静,一无所有,则心与道合,入无间矣。故圣人云吾见身心清净则能合道,是知有为之教,不如无为之有益尔。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言天下众教,少能及之者。

  名与身孰亲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

  名者实之宾,世人徇名以亡身,设问谁亲,欲令去功与名,而全其真尔。

  身与货孰多?

  徇名者将以求财,财得而亡身,设问孰多,欲令掷玉毁珠,以全其和。

  得与亡孰病?

  问得名货与亡名货,孰者病其身?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甚爱名者,叉劳神,非大费乎?多藏货者,必累身,非厚亡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者,不甚爱。知止者,不多藏,既无辱殆,故可长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学行大成,常如玷缺,谦则受益,故其材用无困弊之时。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禄位盈满,常若冲虚,俭不伤财,故所用不穷匮。

  大直若屈,

  直而不肆,故若屈。

  大巧若拙,

  巧不伤於分外,故若拙。

  大辩若讷。

  不饰小说,故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於躁胜者则寒,寒,薄也。於静胜者则热,热,和也。故若屈者大直,清静为正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有道之主,无为化行,既不贪求,故无交战,屏却走马之事,人得粪除田园。

  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天下无道之君,纵欲攻取,故兵戎士马寄生於郊境之上矣。

  罪莫大於可欲,

  心见可欲,为罪大矣。

  祸莫大於不知足,

  求取不已,为祸大矣。

  咎莫大於欲得。

  殃咎之大,莫大於欲,於欲必令皆得,皆得则祸深,故云咎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物足者,非知足。心足者,乃知足。心若知足,此足则常足矣。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垂拱无为,不出教令於户外,是知理天下之道,人事和则天象顺,故不烦窥牖而天道可知。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若不能无为,假使出令弥远,其知理天下之道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出户,故云不行,无为淳朴,而知为理之道。

  不见而名,

  不窥牖,故云不见。人和天顺,而能名其太平。

  不为而成。

  不为言教,而天下化成。

  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者,日益见闻。为道者,日损功行。益见闻为修学之渐,损功行为悟道之门,是故因益以积功,忘功而体道矣。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者,积功行,为道者,忘损之,虽损功行,尚有欲损之心,兼忘此心,则至於泊然无为。方彼镜象而无不应,故无不为也。

  取天下常以无事,

  无为无事,天下归怀,故可取天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有事则烦劳,烦劳则凋弊,故不足以取天下。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之心,物感而应,应在於感,故无常心。心虽无常,唯在化善,是常以化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欲善信者,吾因而善信之。不善信者,吾亦以善信教之,令百姓感吾德而善信之。

  圣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

  圣人在理天下,化引百姓,常惵惵用心,令德善信而圣心凝寂,德照圆明,浑同用心,皆为天下,故云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百姓化圣德为善,故倾注耳目,以观听圣人。

  圣人皆孩之。

  圣人念彼苍生,犹如慈母,故凡视百姓,皆如婴儿。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

  了悟则出生,迷执则入死,正标也。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泛论众生当生安生得生理,处死顺死得死理,如此者,大凡十中有三人尔。

  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徇生太厚,以养伤生,既心矜此生,故动往死地,此则生理既失,死理亦亏,如此之辈,亦十中有三人尔。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设问所以动之死地,夫缘何故?但以其求生此生太厚之故。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善摄卫生理之人,心照清静,无贪取之意,则凡是外物不可加害,陆行不求遇虎兕,入军不被带甲兵,此不求害物也,则物无害心,故无投角措爪容刃之所矣。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夫何故?兕虎甲兵无容措之所乎?以其顺化无私,不以死为死,则物不得害其生,故云无死地也。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

  妙本动用降和气。

  德畜之,

  物得以生养万类。

  物形之,

  乾知坤作兆形位。

  势成之。

  寒暑之势各成遂。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万物由道德以生畜,故尊贵之。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言道德之尊贵,非假爵命,但生成之功,被物而常,自然贵尔。

  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是以人莫不尊道而贵德也。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具如载营魄章所释,彼章言人修如道,此章明道用同人。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始者冲气也,言此妙气生成万物,有茂养之德,故可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万物既得冲和茂养,以知其身即是冲气之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始。

  既知身是冲气之子,当守此冲和妙气,不令离散,则终没其身长无危殆也。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兑,爱悦也。目悦色,耳悦声,六根各有所悦,纵则生患,是故塞之。不纵六根爱悦,则祸患之门闭矣,故终身不勤劳矣。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开张六根,纵其视听,以成济其爱悦之事,则常有祸患,故终身之不救尔。

  见小曰明,

  人能於事微小,则见而改行,可谓明o 

  守柔曰强。

  守柔弱,则人不能加,可谓强矣。

  用其光,复归其明。

  见小则明,守柔则强,若矜明用强,将失守柔见小之义,故当用光外照,复归守内明,长无患累矣。

  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遗,与也。言还守内明,则无与身为殃咎者,如此是谓密用真常之道。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甚畏。

  老君言:若使我耿介然矜其有知,欲行大道,既与道不合,故唯所施为,是皆可畏。

  大道甚夷,民甚好径。

  大道平易,是畏有知,而人多故,欲心求捷,如彼行人好从邪径。邪径之弊,具如下文。

  朝甚除,

  尚贤矜智生巧伪。除,理也。

  田甚芜,

  浮食堕业废农事。

  仓甚虚,

  南亩不收无储积。

  服文采,

  刻雕绮绣害工利。

  带利剑,

  文德不修尚武备。

  厌饮食,

  烹肥击鲜重滋味。厌,饫足。

  财货有余,

  聚敛积宝饶珍异。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矜其有知,动以成弊,行同盗窃,仍自矜夸,夸盗非道,适令兴叹也。哉者,叹辞。

  善建者不拔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

  善能以道建国立本者,不可倾拔也。

  善抱者不脱。

  善能以道怀抱百姓者,不可脱离。

  子孙祭祀不辍。

  言善以道德建抱之君,功施於后,爱其甘棠,况其子孙乎?而王者祖有功,宗有德,故周之兴也,始於后稷,成於文武,周之祭也,郊祀后稷,宗祀文王,故虽卜代三十,卜年七百,毁庙之主,流溢於外,而后稷文王郊宗之杞,不辍止也。

  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道於身,德乃真纯。

  修之家,其德乃余。

  一家尽修,德乃余羡。

  修之乡,其德乃长。

  一乡尽修,德乃长久。

  修之国,其德乃丰。

  一国尽修,德乃丰盈。

  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若天下尽修,其德施乃周普矣。

  故以身观身,

  以修身之法观身,能清静者真。

  以家观家,

  以修家之法观家,能和睦者有余。

  以乡观乡,

  以修乡之法观乡,能顺序者乃长。

  以国观国,

  以修国之法观国,能勤俭者乃丰。

  以天下观天下。

  以修天下之法观天下,能无为者乃普。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以此观身等观之,则可知尔。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至人含怀道德之厚者,其行比於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至人神矣,物不能伤,既无害物之心,故无螫搏之地,此至人之含德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竣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

  赤子骨弱筋柔,而能握拳牢固,未知阴阳配合,而含气之源。动作者,犹精粹之至。终日啼号而声不嘶嘎,犹纯和之至,此赤子之全和也。

  知和曰常,

  能如婴儿,固守和柔,是谓知常之行。

  知常曰明。

  守和知常,是曰明了。

  益生曰祥,

  祥者吉凶之兆,言人不知守常,而求益生越分,动之死地,是曰凶祥。

  心使气曰强。

  心有是非,气无分别,若役心使气,是曰强梁之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凡物壮极则衰老,故戒云矜壮恃强,是谓不合於道,当须早已。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了悟也。言,辩说也。

  塞其兑,

  了悟者於法无爱染,於言无执滞,故云塞其兑也。

  闭其门。

  既无爱染,则嗜欲之门闭矣。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解具如道冲章,彼则约道,此则约人。言人能体道,是为与玄同德也。

  故不可得而亲,

  玄同无私,故不可得而亲。

  不可得而疏,

  泛然和众,故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

  无欲,故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

  不争,故不可得而害也。

  不可得而贵,

  体道自然,故不可得而贵。

  不可得而贱。

  洗然无滓,故不可得而贱也。

  故为天下贵。

  体了无滞,言忘理畅,锐纷尽解,光尘亦同,既难亲疏,不可贵贱,故为天下至贵矣。

  以政治国章第五十七

  以政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在宥天下,贵乎无为,为政若以政教理国,奇诈用兵,斯皆不合於道。唯无事无为,可以取天下,此三句标也。

  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

  以此,下文知之。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以政理国,动多忌讳,人失作业,故令弥贫也。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利器,谓权谋,人主以权谋为多,不能反实,下则应之以诈谲,故令国家滋益昏乱。

  人多仗巧,奇物滋起。

  人主以伎巧为多,不能见素,下则应之以奢泰,故令氵㸒奇之物滋起也。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无为既失,法令益明,窃法为奸,尽成盗贼,岂非多有乎?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则清静,故人自化。无事则不扰,故人自富。好静则得性,故人自正。无欲则全和,故人自朴。此无事取天下矣。

  其政闷闷章第五十八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政教闷闷,无为宽大,人则应之淳淳然而质朴矣。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政教察察,有为苛急,人则应之缺缺然而凋弊矣。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

  倚,因也。伏,藏也。上言其政闷闷,俗则以为无政理之体,人反淳淳然而质朴,此则祸为福之所因也。其政察察,而俗则以为有政理之术,人乃缺缺然而凋弊,此福为祸之所藏。

  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祆。

  祸福之极,岂无正邪,但众生迷执,正者复以为奇诈,善者复以为祆祥,故祸福倚伏,若无正尔。

  民之迷,其日固久。

  以正为奇,以善为祆,如此迷倒,其为日也,固以久矣。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圣人善化,不割彼而为方,不刿彼而为廉,不申彼而为直,不耀彼而为光,修之身而天下自化矣。肆,申也。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啬。

  啬,爱也。人君将欲理人事天之道,莫若爱费,使仓禀实,人知礼节,三时不害,则天降之嘉祥。人和可以理人,天保可以事天矣。

  夫唯啬,是谓早服。

  何以聚人?曰财,故能俭爱,则四方之人将襁负而至,早服事其君矣。服,事也。

  早服谓之重积德。

  夫唯俭啬,以是有德,人归有德,早事其君,故云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圣人积德,四海归仁,则无有不能制服者矣。克,能也。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人君之德,无有不能制御者,则无远不至,故四方莫知其穷极也。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莫知其穷极,然后可以为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有国而茂养百姓者,则其国福祚可以长久矣。

  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积德有国,则根深花蒂固矣。深固者,有国长生久视之道。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三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