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夫理即道也,道即理也。阴阳之道即性命之道。此理此道位天地而育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最幽最深,至精至细。知之者,成圣成仙成佛;迷之者,为人为物为鬼。然不得师诀,………千譬万喻,以有形无,以实形虚。或露枝条,或泄根,甚难穷究。加之后世傍门曲径,穿凿圣道,絮乱仙经,各说其说,各是其是,认真经书之喻言,埋没古人之本意。或流而为闺丹,或误而为炉火,或执其色身,或着于空寂。邪说谣辞,流行宇内。即有一二志士,满眼针刺,满耳梆铃,聪明无施,主意不定。一入网中,终身难出,此予辩难之所由作也。

辩何难?辩其似是而非、似真而假之难。辩其古人托言隐语、指象画形之难。其中,天道圣功、性命源流、药火是非,无不一一分析。书成之后,又恐头绪散涣,语句冗繁,阅者不能会通一贯,故外著二十六条,名曰修真后辩,撮其大要,分出题目。言浅意显,文简理明。去譬喻而就实义,削枝条而拔根蒂,庶乎同道者见之,一目了然。于阴阳性命之理,可以极深研几,深造自得而无难矣。吁!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时,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三月三日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自序于自在窝中。

悟元山人修真辩难

万事万理,假每乱真。故心印经曰:不得其真,皆是强名。

栖云山道人悟元先生,得先天真一之旨,不忍密之一心,愿以公之万众,笔之于书,条分缕析,辩其先后,辩其真假,辩其内外,辩其有无,辩其一二,直揭天根,显垂灵蕴,神机鬼藏,真丹经之捷径也。有志者,实其腹,虚其心,从此聆取,紫云不远矣。夫道人一片婆心,惠兹后学,彰明较著,炳若日星,大声疾呼,如雷出震。世之读此书者,慎勿以野狐禅目之,则真者见真,伪者见伪,旁门尽灭,大道自生,千年暗室,一盏明灯,大海茫茫,金针直指,传之可受,告之三官,从此七世不受冥患,奚羡夫世,奚少于己哉!是为序。

嘉庆三年七月七日癸卯科乡进士灵武梁联第浑然子薰沐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