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

  (附破伤风漏风)

  天地间惟风无所不入。一罅不塞。来不可御。人之一身。缜密者少。疏漏者多。风乘之轻则为感。重则为伤。又重则为中。古人谓避风如避寇。盖欲窒源以防患。中风之证。卒然晕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声或口眼 斜。手足瘫缓。或半身不遂。或舌强不语风邪既盛。气必上逆。痰随气上。停留壅塞。昏乱晕倒。皆痰为之也。五脏虽皆有风。而犯肝经为多。盖肝主筋属木风易入之。各从其类。肝受风则筋缓不荣。或缓或急。所以有斜、瘫缓、不遂、舌强、语涩等证。治之之法调气为先经云。善治风者以气理风气顺则痰消徐理其风庶可收效。先用麻油调苏合香丸。或用姜汁。或用白汤调。如口噤抉开灌之。稍苏则进八味顺气散。

  诸中或未苏或已苏。或初病或久病。忽吐出紫红色者死昏沉不省人事。口噤不可进药。急以生半夏为末。吹入鼻中。或用细辛皂角为末。吹入喉。喷嚏则苏。此可以验其受病深浅。则知其可治不可治。若稍得苏省者。八味顺气散便服治风药。然未遽绝治气药。小续命汤煎熟去滓。调苏合香丸一粒。或五积散加麝香少许。或星香散。或醒风汤加木香一钱。如服前药不效。其人顽涎愈盛。或前证不解。或增困重。宜星附汤。或三生饮加全蝎三个。间磨沉香汤下养正丹肥人多有中病。以其气盛于外而歉于内也。肺为气出入之道。人肥者。气必急。

  气急必肺邪盛。肺金克木。胆为肝之腑。故痰涎壅盛。所以治之必先理气为急。中后气未尽顺。痰未尽除。调理之剂。惟当以藿香正气散。星香散煎服。此药非特可治中风之证。治中气中恶霍乱尤宜。寻常上呕下疼多痰者。亦可用之。

  若中后体虚有痰。不可峻补。热燥者。宜四君子汤和星香饮或六君子汤和之。中而口眼斜者。先烧皂角烟熏之。以逐去外邪。次烧乳香熏之。以顺其血脉。若前证多怒。宜小续命汤加羚羊角。热而渴者。小续命汤去附子加秦艽半钱。恍惚错语者。加茯神远志各半钱。不得睡者。加炒酸枣仁半钱。不能言者。加竹沥一蚬壳许。人虚无力者。去麻黄加茯苓如其数若人自苏者。能言能食。惟身体不遂。急则挛蜷。缓则耽曳。经年累月。难以起止。加仙丹常服。若中饮食。坐卧如常。但失音不语。俗呼为哑风小续命汤。去附子加石菖蒲一筋骨疼者。俗呼为痛风。或痛而游走无定。俗呼为走注风。并宜乌药顺气散。利煎复元或青龙丸。未效。用大防风汤。或五积散调乳香末。胫细而膝肿者。俗呼为鹤膝风。宜感冒后四逆。手足不遂。牙关紧急。与霍乱后四逆。手足搐捻。欲成风者。草果饮和星各半帖煎服。有无故口眼 斜。投以中风药剂不效。盖缘骨虚中受风所致。当于此求之。

  不可例作寻常中风治之川乌一味。决不可少。宜炮熟用。

  遍身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之啮。名曰白虎历节风。并宜加减地仙丹或青龙丸乳香有于窗牖间梳洗。卒然如中。呼为檐风。五积散加防风一钱。有痛风而痛有常处。其痛处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此欲成风毒。宜败毒散。

  两颊赤肿。其状如痱。名头面风。酒调消风散食后服。仍以生杏仁去壳频揩之。诸般头见在诸痛门头痛证。病有终身不愈者。其在腰或屈而不能伸。或伸不能屈者。在手足亦然。

  以风伤肝。肝主筋。筋为之也。治法活血为先。多服四物汤吞活络丹。

  治风之法初得之即当顺气。及其久也。即当活血。此万古不易之理。久患风疾。四物汤络丹愈者。正是此议。若先不顺气。遽用乌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风天麻羌活辈。吾未见能风有偏枯。风痱、风懿、风痹。此皆言其至重也。外有证状不同。其名亦众。非旦暮可非口耳可受不复繁引。若中人发直、吐清沫、摇头、上撺、面赤如妆汗缀如珠。或头面赤黑眼闭口开。手撒遗尿。声如鼾睡。皆不可治。所谓风中脉则口眼 斜。中腑则支体废。中脏则性命危不特中风。他中亦然。

  其有害大风者。古谓之癞风。欲呼为麻风。病之至恶无出于此。得此病而眉发髭髯先落犹风撼木而叶先落也。间有食蛇服大风油而愈者亦幸耳。

  破伤风者。因皮肉曾有破伤处。风从疮口入。其证项强牙关紧。状如发 。不似中风。

  又似产后角弓反张用苏合香丸。进防风散。玉真丸。

  漏风不论冬夏。额上常有汗出。得之醉后当风所致。头乃诸阳之会酒能发阳。所以饮必醉后阳气上升。头面之毛窍必开。当风坐卧。风邪入之。以致头面汗。名曰漏风。黄 六一汤加防风。麻黄根。桂枝各半钱。风已除、只口开 斜未正者。以萆麻去壳烂捣。右 涂在左。左 涂在右。或以膳鱼血入麝香少许涂之也。

  有虚热生风。元气虚。虚则风乘之。治虚当兼风治。有虚证似风。此权当治其虚。不可中风而疼痛甚者。或在遍身。或在手足。惟铁弹丸佳。如碧霞丹。青州白丸子。防风丸角丸。八风散。骨碎补丸。乌荆丸。大三五七散。四生散。省风汤。五痹汤。四生丸。轻脚丸。伏虎丹。秘方换腿丸。左经丸。木瓜丸。胡麻散。皆治诸中风。斟酌病源。当用治效方

  

  中气

  中气、因七情内伤。气逆为病。痰潮昏塞。牙关紧急。但七情皆能使人中因怒而中尤多气之状。大略与中风同。风与气亦自难辨。以气药治风则可以风药治气则不可。才觉中气急以苏合香丸灌之。候醒。继以八味顺气散。或调气散。中气与中风相似。所以别者。风中身气中身冷。既苏之后。尚有余痰未尽平复。宜多进四七汤。及星香散。若其人本虚痰。气上逆。关膈不通。上下不升降。或大便虚闭宜用三和丹诸气皆可用。不独中气。

  

  中寒

  中寒之证。人身体强直口噤不语。或四肢战掉或洒洒恶寒或翕翕发热。或卒然眩晕身无此为寒毒所中。宜先用酒调苏合香丸。轻则进五积散加香附一钱。麝香少许。重则用姜附汤若人渐苏。身体回暖。稍能言语。须臾。问其别有何证。挟气攻刺姜附汤。加木香半钱。

  挟气不仁。加防风一钱。挟湿而肿痛者。加白术一钱。筋脉牵急者。加木瓜一钱。肢节疼痛者。加桂二钱。

  

  中暑

  中暑为证。面垢闷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或吐或泻。或喘或满。切不可以冷水及用十分冷剂。却暑散水调灌下亦得。或以来复丹末同苏合香丸用汤调灌。或以来复丹研末汤调灌之。候其人稍苏。则用香薷饮香薷汤煎熟去滓。入麝香少许服或剥蒜肉入鼻中或研蒜水解灌之。盖中伤暑毒阳外阴内。诸暑药多有暖剂。如大顺散之用姜桂。枇杷叶散之用丁香。

  香薷饮之用香薷。香薷味辛性暖。蒜亦辛暖。又蒜气臭烈。能通诸窍。大概极臭。极香之物皆能通窍故也。

  初觉中暑。即以日晒瓦。或布蘸热汤更易熨其心腹脐下。急以二气丹末汤调灌下。

  曾有客人。中暑迷闷。四肢厥逆。冷汗如雨裸形欲投水中。口吻涎沫流溢。此中暑已深阴阳离绝难除。又有暑途一证。似中而轻。欲睡懒语。实人香薷饮加黄连一钱。虚人星香饮加香薷一钱。苏后冷汗不止。手足尚逆。烦闷多渴者。宜香薷饮。苏后为医者过投冷剂。致吐利不止。外热内寒。烦躁多渴。甚欲裸形。状如伤寒。阴盛隔阳。当用温药。香薷饮加附子浸冷服。渴者缩脾饮加附子亦浸冷服。

  

  中湿

  风寒暑湿。皆能中人。惟湿气积久。留滞关节。故能中。非如风寒暑之有暴中也。中湿之证关节痛重浮肿喘满腹胀烦闷昏不知人。宜白术酒。有破伤处。因澡浴湿气从疮口中入。其人昏迷沉重。状类中湿。名曰破伤。宜白术酒。

  

  中恶

  中恶之证。因冒犯不正之气。忽然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或头旋晕倒。昏不知人。即此是卒厥、客忤、飞尸、鬼击、吊死、问丧、入庙、登冢、多有此病。苏合香丸灌之。候稍苏。以调气散和平胃散服。名调脉平胃散。

  霍乱之病。挥霍变乱起于仓卒。与中恶相似。俗呼为触恶。但有吐利为异耳。其证胸痞腹气不升降。甚则手足厥逆。冷汗自出。或吐而不泻。或泻而不吐。或兼作吐泻。或吐泻不透。且苏合香丸以通其痞塞。继进藿香正气散加木香半钱。仍以苏合香丸调吞来复丹。若果泻已甚。则不可用来复丹。泻而不吐。胸膈痞满。先以阴阳汤。或浓盐汤。顿服以导其吐。

  已吐未吐。并藿香正气散。间进苏合香丸。吐而不泻。心腹 痛。频欲登圊苦于不通。藿香正气散加枳壳一钱。多下来复丹。欲捷则用生枳壳。若不能见效。逼迫已甚。其势不容不用神保丸。但神保虽能通利。亦入大肠而复有功。若膈于上而不能下。转服转秘。须用来复丹研末。汤调吞下养正丹百粒。庶可引前药到下。吐泻兼作。心腹缠扰未安者。藿香正气散加官桂木香各半钱。不愈则投四顺汤。

  吐利不止。元气耗散。病势危笃。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或恶寒战掉。手足冷逆。

  或发热烦躁。欲去衣被。此盖内虚阴盛。却不可以其喜冷欲去衣被为热。宜理中汤。甚则附子理中汤。不效。则四逆汤并宜放十分冷服。

  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心腹缠扰。痛不可忍。上下不通。言语不定。如见鬼神。俗谓之干霍乱。先以浓盐汤顿服。次调苏合香丸吞下来复丹。仍进藿香正气散加木香枳壳各半钱。近世俗医谓之卷肠沙多信之。殊不知即是霍乱。侥幸而愈者。一通之功耳。

  霍乱转筋。理中汤加冻胶锉炒一钱。仍令其系缚腿胫。若筋入腹。及通身转筋者不可治筋转者。以造曲蓼汁暖热浸。或用浓盐汤浸。

  霍乱已透。而余吐余泻未止。腹有余痛。宜一味报秋豆叶煎服。干者尤佳。

  霍乱之后。阳气已脱。若遗尿而不知。或气少而不语。或膏汗如珠。或大躁欲入水。或四肢不收。皆不可治。霍乱并诸吐泻后。胸膈高起痞塞欲绝。理中汤加枳实半钱。茯苓半钱。名枳实理中汤。吐泻已愈。而力怯精神未复者十补饮。

  夏天感暑。吐泻如霍乱者。六和汤香薷汤。皆是要药。大吐泻复厥逆躁扰。审之因暑得之。

  止宜香薷饮。人于夏月多食瓜果。及饮冷乘风。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膈绝上下。遂成霍乱。六和汤倍藿香煎熟调苏合香丸。

  

  厥

  厥者、逆也。手足逆冷也。其证不一。散之方书者甚多。今始撮其大概。寒热厥逆。见诸伤门风寒证。

  尸厥。即飞尸、卒厥、本门中恶证。

  蛔厥。见呕吐门吐蛔证。

  痰厥。饮厥。见呕吐门各证。

  气厥。即中气。见本门中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