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气

  七气致病。虽本一气。而所以为气者。随证而变、三因方论最详。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气。所伤。有小疾在咽喉间。如绵絮相似。咯不出咽不下。并宜四七汤未效。进丁沉透膈汤审知是思虑过度。宜四七汤。去茯苓。加半夏如数。仍加石菖蒲人参各半钱。审知盛怒成疾。面色青黄。或两胁胀满。宜调气散。或四七汤。加枳壳木香各半钱。因惊恐得疾。心下怔忡者。见惊悸门外有七气眩晕者。当于诸中门、中气证取药。

  

  痞塞

  (附噎膈)

  诸痞塞。及噎膈。乃是痰为气所激而上。气又为痰所膈而滞。痰与气搏。不能流通。并宜用二陈汤。加枳实缩砂仁各半钱。木香一钱。或五膈宽中散。应诸痞塞胀满。胸膈不利。或气上逆。或腹疼痛。并宜木香流气饮。应膈上诸般冷气。不问痞塞。及疼痛。且与姜汁一二盏痰饮尤宜。

  邪气作痞。宜用疏剂。若气不顺。逆上为痞。此乃虚痞。愈疏而痞愈作。宜于收补中。

  微有疏通之意。不可十分用香剂。古方载泻后膈痞。用理中。即此意也。因七气所伤。结滞成疾痞塞满闷。宜四七汤。或导痰汤。加木香半钱。或下来复丹。因冷气滞停中脘。痞塞。并可用挝脾汤。加丁香。或丁沉透膈汤。因伤食痞塞。见诸伤门。伤食证。气虚上逆。遂成痞塞而疼者。六磨饮。吞黑锡丹。

  若痞塞服诸药不效。大便不甚通者。宜感应丸。加巴豆或半硫丸。备急丸。木香槟榔丸通之。

  因怒痞塞。见本门七气证。诸五噎五膈。并宜五膈宽中散。不效。谷神加禾散。前痞塞诸药皆可选用。噎膈甚而水浆不入。药食皆不下。食入口即吐者。当镇坠之。宜盐汤下灵砂丹仍以嘉禾散作末。干点服。

  

  积聚

  五脏之积曰五积。六腑之积曰六聚。积有定形聚无定处。不问何经。并宜十味大七气汤吞下去食积。牵牛甘遂去水积。雄黄腻粉去涎积。HT 砂水银去肉积。各从其类也。

  有饮癖结成块。在腹胁之间。病类积聚。用破块药。多不效。此当行其饮。宜导痰汤。

  何以知为饮。其人先曾病瘥。口吐涎沫。渍水。或素来多痰者。是也。

  又多饮人。结成酒癖。腹肚积块。胀急疼痛。或全身肿满。肌黄少食。宜十味大七气汤肝积在左胁下。状如覆杯。或如鳖。或呕逆。或痛。在两胁。牵引小腹。足寒转筋。久疟。名曰肥气。宜大七气汤煎熟。待冷。却以铁器烧通红。以药淋之。乘熟服。肺积在右胁下大如覆杯。气逆背痛。或少气喜忘。目瞑肤寒。皮中时痛。如风缘针刺。久则咳喘。名曰息贲。宜大七气汤。如桑白皮半夏杏仁各半钱。

  心积起脐下。直至心。大如臂。腹热咽干。心烦甚。则吐血。名曰伏梁宜大七气汤。加蒲。半夏各半钱。脾积在胃脘。大如覆杯。痞塞不通。背痛心疼。饥减饱见。腹满吐泄足肿肉消。久则四肢不收。名曰痞气。宜大七气汤。下红丸子。

  肾积发于小腹。奔上至心。上下无时。如奔豚走。饥见饱减。小腹急。腰痛口干。目昏骨冷。久则骨痿。名曰奔豚。宜大七气汤。倍桂。加茴香炒楝子肉。各半钱。

  若腹中似若癖瘕。随气上下。未有定处。宜散聚汤。

  若气作痛。游走心腹间。攻刺上下。隐若雷鸣。或已成积。或未成聚。以全蝎一个。劈煎汤。调苏合香丸。有正当积聚处。内热如火。渐渐遍及四肢。一日数发。如此二三日又愈此不当攻其热。

  又有元得热病。热留结不散。遂成 癖。此却当兼用去热之剂。

  有病 瘕腹胀。纯用三棱莪术。以酒煨服。下一物如黑鱼状而愈。或加入香附子用水煎多服取效。又有病此者。用姜苏汤。吞六味丸。六味者。乃小七香丸。红丸子。小安肾丸。连翘丸。三棱煎。理中丸。六件等也。

  诸饱气。并见诸痛门腹痛证。

  

  肿

  肿病不一。遍身肿。四肢肿。面肿。脚肿。方谓之水气。然有阳水。有阴水。并宜先用五皮饮。升降汤。或除湿汤。加木瓜腹皮各半钱。如未效。继以四磨饮。兼吞桂黄丸。肿者。总名曰钟也。寒热气所钟聚也。应阴水阳水。及蛊胀。服药。

  外并宜赤小豆粥佐之。

  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此属阳水。轻宜四磨饮。添磨生枳壳。兼进莱菔饮。重则疏凿饮子。万灵饮利之。以通为度。

  亦有虽烦渴。而大便已利者。此不可更利。宜用五苓散。加木通大腹皮半钱。以通小便或分心气饮。

  遍身肿。不烦渴。大便自调。或溏泄。小便虽少。而不涩赤。此属阴水。宜实脾饮。小便多少如常。有赤时。有不赤时。至晚则微赤。却无涩滞者。亦属阴也。不可遽补。木香流气饮。

  继进复元丹。若大便不溏。气息胀满。宜四磨饮。下黑锡丹。

  感湿而肿者。其身虽肿。而自腰下至脚重。腿胀满、尤甚于身。气或急。或不急。大便或溏或不溏。但宜通利小便。多服五苓散。吞木瓜丸。间进除湿汤。加木瓜腹皮各半钱。炒萝卜子七分半碾碎之。

  有患生疮。用干疮药太早。致遍身肿。不可妄施他剂。若大便不通。升麻和气饮。若大便如常。或以自利。当导其气。自小便导之。宜五皮饮。和生料五苓散。腹若肿。只在下。宜除湿汤。和生料五苓散。加木瓜如泽泻之类。

  有元肾气根下注。而成脚肿。此当就元头上治。不可妄以脚气药施之。盖气入肾。则先脚肿。而后肾疼肾气注。

  则先肾疼。而后脚肿。五心缺而平。唇肿脐突者。不可治。

  病后浮肿。此系脾虚。用二分平胃散。一分五苓散。和匀。汤调。或生料煎服。或用生料平胃散。加木瓜腹皮人参各半钱。茯苓一钱。或六君子汤。加木香半钱。肿甚者。木香流气饮有浑身水肿。以青蛙一二个。去皮火炙食之。肿退。亦有单独腹胀。用亦不效者。

  治阳水浮肿。败荷叶烧存性。碾末。米饮调下。荷叶灰服之令人瘦劣。今假病。欲容体瘦以示人者。一味服荷叶灰。故可以退肿。

  浮肿之处。若 热。赤肿而坚。其人或增寒壮热。或为痈疽。或遍身生疮而肿。并见疮毒门。

  四肢肿谓之肢肿。宜五皮饮。加姜黄木瓜各一钱。或四磨饮。

  脚肿见本门脚气证。

  面独肿。苏子降气汤。兼气急者尤宜。或煎熟去滓后。更磨沉香一呷。

  有一身之间。唯面与双脚浮肿。早起则面甚。晚则脚甚。经云。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乃风湿所致。须问其大小腑门通闭。别其阴阳二证。前后用药惟除湿汤。加木香腹皮白芷各半钱可通用。或以苏子降气汤。除湿汤。各半帖煎之。

  

  蛊胀

  蛊与鼓同。以言其急实如鼓。非蛊毒之蛊也。

  俗谓之膨 。又谓之蜘蛛病。所感不同。止是腹大而急。余处皮肉如常。未辨何证。宜用木香流气饮。或五苓散。

  此病多以积渐而致。或者病后藏气未复。邪气乘虚。切不可妄下。气急者。苏子降气汤虚者。可用谷神加禾散。加熟附子半钱。佐以复元丹。

  若腹内热急。大便或秘者。宜备急丸。或木香槟榔丸。或用大黄、浓朴、陈皮、枳实、通大便上策。

  若因食伤而腹暴胀。见伤门。伤食证。

  中毒腹胀。权宜用解毒丸。或甘豆汤。

  

  脚气

  (附下血)

  风寒暑湿。足常履之。遂成脚气。诸邪气。不问久近干湿。及属何经。并可用除湿汤加木瓜槟榔白芷各半钱。或芎芷香苏散。加赤芍药萆 各半钱。仍吞木瓜丸。此药宜常服。脚气发动而两足痛不可忍者。五积散。加全蝎三五个。入酒煎。

  若鹤膝风。则于五积散中。加松木杉木二节。

  脚气发动。必身痛发热。不可妄用伤寒等药。缘脚气类伤寒。若卒起脚弱或小腹不仁。

  或举体转筋。或见食呕逆。或两颈赤肿。盒饭作脚气治。干者于前二药中。或更加萝卜子炒研碎半钱。湿者于前二药中。加青橘皮十数片。

  切记脚气不可令下寒。亦不可妄用寒药。得温则消散。

  脚气跟注一孔。深半寸许。每下半日。疼异常。此乃脚气注成漏。以人中白于火上 。

  中有水出。滴入疮口。脚气发热不退者。败毒散。加木瓜一钱。或用败毒散。五积散。各半帖和匀名交加散。更加木瓜一钱。若久履湿。而得两脚或肿或疮。五苓散下。或和气饮。加木瓜萝卜子各半钱。大黄一钱。

  脚气小便不通者。生料五苓散一帖。除湿汤一帖。加木瓜二钱。重分二服。若小大便俱不通。五苓散复元通气散。

  脚气喘急者。此系入腹。宜苏子降气汤。或沉香降气汤。仍佐以养正丹。或四磨饮。

  脚气迫肺。令人喘嗽。宜小青龙汤。每服加入槟榔一钱。重煎服。

  脚气畏食者。宜生料平胃散。加木瓜一钱。呕逆恶心。八味平胃散。加木瓜一钱。

  脚气日久。脚胫枯细。或寒或热。或疼或痒。或一脚偏患软弱。 曳。状如偏风者。宜小续命汤加木瓜。或独活寄生汤。附子八味汤。吞活络丹。虎骨四斤丸之类。脚气血虚。芎芷香苏散。内加木瓜羌活。赤芍药。如芎芷之类。

  脚转筋。用龙胶散。

  脚心痛者。宜大圣散二钱。入木瓜末半钱一作一钱。豆淋酒调。仍用川椒香白芷草乌。

  煎汤洗。孕妇脚肿。枳壳散。详见妇人门。

  

  阴气

  一核偏坠。或俱肿胀。或一核缩入小腹。痛不可忍。用手按捺。方得还旧。是为 气。宜蟠葱散吞下茱萸内消丸。若未愈。荜澄茄散。下大茴香丸。

  若大小腑不通。宜木香丸半帖。以通润之。却以斑蝥十个。去足头翅。锉碎同炒。去蝥出火毒。浓煎灯心汤。调五苓散下五七十丸。或用灯心葱。入水酒内煎。去灯心葱。调五苓散。

  若痛入腹。逆上攻心。至成呕逆。先用盐酒下养正丹。次用生料五积散。加吴茱萸、茴香、桃仁、玄胡索各炒入半钱。有因登高 伤外核。以致肿疼。或小便出血。或小便不通。宜五苓散。和复元通气散服。

  有阴 大如斗、诸药不能效者。宜当归四逆汤。加生姜茱萸。戴复庵曾用之效。

  

  手气

  手气手肿痛。或在掌指连臂膊。并五痹汤。蠲痹汤。

  

  小肠气

  气因寒聚为疝。血因寒聚为瘕。即是疝气。今谓之横弦竖弦。绕脐走注。小腹 痛。宜蟠葱散。吞下茱萸内消丸。或盐酒调异攻散。

  不问何证。皆可用生料五苓散。加炒茴香半钱。或一钱。服药未效。大痛攻刺不已。阴缩手足厥冷。宜香附子。仍炒盐乘热用绢裹。熨脐下。若大小腑不甚通者。五苓散加桂。下青木香丸。

  初发或头疼身热。或增寒壮热。并宜参苏饮。加木香有逆上攻心。下不觉痛。而见心疼者。

  宜以生韭捣取自然汁。和五苓散为丸。茴香汤下。亦于心痹疼证中互言之。有肾气才动。心气亦发。上下俱疼者。宜异攻散。吞茱内消丸。或且专治下。下痛定则上痛定矣。

  有肾气逆上。痰涎壅塞。迷闷。宜肾逆散。吞养正丹。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颈项腰胯、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吊痛。坐卧不安、走易不定。俗医不晓。谓之走注。用风药。及针灸。非也。又疑风毒结聚。欲成痈疽。妄以药贴亦非也。或头痛不可举。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如锯声。多流涎唾。手足重坠痹冷。脉不通。误认为瘫痪。亦非也。凡此乃是痰饮顽涎。伏在心膈上下。变为此疾(于后停饮伏痰中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