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法于天地论第一

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痞。是以天地有四时五行。寒暄动静。其变也喜为雨。怒为风。结为霜。张为虹,此天地之常也。人有四肢五脏。呼吸寤寐。精气流散。行为荣。张为气。发为声。此人之常也。阳施于形。阴慎于精。天地之同也。失其守。则蒸而热发。痞而寒生。结作瘿瘤。陷作痈疽。盛而为喘。减而为枯。彰于面部。见于形体。天地通塞。一如此矣。故五纬盈亏。星辰差忒。日月交蚀。彗孛飞走。乃天地之灾怪也。寒暄不时。则天地之蒸否也。土起石立。则天地之痈疽也。暴风疾雨。则天地之喘乏也。江河竭耗。则天地之枯焦也。鉴者决之以药。济之以针。化之以道。佐之以事。故形体有可救之病。天地有可去之灾。人之危厄死生。禀于天地。阴之病也。来亦缓而去亦缓。阳之病也。来亦速而去亦速。阳生于热。热而舒缓。阴生于寒。寒则拳急。寒邪中于下。热邪中于上。饮食之邪中于中。人之动止本乎天地。知人者有验于天。知天者必有验于人。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见天地逆从。则知人衰盛。人有百病。

病有百候。候有百变。皆天地阴阳逆从而生。苟能穷究乎此。如其神耳。

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

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天地之间。阴阳辅佐者人也。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阳中之阳为高真。阴中之阴为幽鬼。故钟于阳者长。钟于阴者短。多热者阳之主。多寒者阴之根。阳务其上。阴务其下。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之体轻。阴之体重。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故天地得其阳则炎炽。得其阴则寒凛。阳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阴始于午后。末于子前。阴阳盛衰。各在其时更始更末。无有休息。人能从之亦智也。金匮曰。秋首养阳。春首养阴。阳勿外闭。阴勿外侵火出于木。水生于金。水火通济。上下相寻。人能循此。永不湮沉。此之谓也。呜呼凡愚。岂知是理。举止失宜。自致其罹。外以风寒暑湿。内以饥饱劳役为败。欺残正体。消亡正神。缚绊其身死生告陈。殊不知脉有五死。

气有五生。阴家脉重。阳家脉轻。阳病阴脉则不永。阴病阳脉则不成。阳候多语。阴症无声。多语者易济。无声者难荣。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阴阳运动。得时而行阳虚则暮乱。阴虚则朝争。朝暮交错。其气厥横。

死生致理。阴阳中明。阴气下而不上曰断络。阳气上而不下曰绝经。阴中之邪曰浊。阳中之邪曰清。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阳济等。各有攀陵。

上通三寸。曰阳之神路。下通三寸。曰阴之鬼程。阴常宜损。阳常宜盈。居之中者阴阳匀停。是以阳中之阳。

天仙赐号。阴中之阴。下鬼持名顺阴者多消灭。顺阳者多长生。逢斯妙趣。无所不灵。

生成论第三

阴阳者天地之枢机。五行者阴阳之终始。非阴阳则不能为天地。非五行则不能为阴阳。故人者成于天地。败于阴阳也。由五行逆从而生焉。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脏者肺肝心肾脾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则生成之道。循环无穷。肺生肾。肾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荣养。无有休息。故金匮至真要论云。心生血。血为肉之母。脾生肉。肉为血之舍。肺属气。气为骨之基。肾应骨。骨为筋之本。肝系筋筋为血之源。五脏五行。相成相生。昼夜流转。无有始终。从之则吉。

逆之则凶。天地阴阳。五行之道。中含于人。人得者可以出阴阳之数。夺天地之机。悦五行之要。无终无始。

神仙不死矣。

阳厥论第四

骤风暴热。云物飞扬。晨晦暮晴。夜炎昼冷。应寒不寒。当雨不雨。水竭土坏。时岁大旱。草木枯悴。江河乏涸。

此天地之阳厥也。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聋目盲。咽干口焦。舌生疮。鼻流清涕。颊赤心烦。

头昏脑重。双睛似火。一身如烧。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弃衣奔走。狂言妄语。不辨亲疏。

发躁无度。饮水不休胸膈膨胀腹与胁满闷。背疽肉烂。烦溃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肠。骤肿暴满。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处。此人之阳厥也。阳厥之脉。举按有力者生。绝者死。

阴厥论第五

飞霜走雹。朝昏暮霭。云雨飘 。风露寒冷。当热不热。未寒而寒。时气霖霪。泉生田野。山摧地裂。土坏河溢。

月晦日昏。此天地之阴厥也。暴哑卒寒。一身拘急四肢拳挛。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满痛。头颔摇鼓。腰脚沉重。语言謇涩。上吐下泻。左右不仁。大小便活。吞吐酸渌。悲忧惨戚。喜怒无常者。此人之阴厥也。阴厥之脉。举指弱。按指大者生。举按俱绝者死。一身悉冷。额汗自出者亦死。阴厥之病。过三日勿治。

阴阳痞格论第六

阳气上而不下曰痞。阴气下而不上。亦曰痞。阳气下而不上曰格。阴气上而不下。亦曰格。痞格者谓阴阳不相从也。阳奔于上则燔。脾肺生其疽也。其色黄赤。皆起于阳极也。阴走于下则冰。肾肝生其厥也。其色青黑。皆发于阴极也。疽为黄疽也。厥为寒厥也。由阴阳痞格不通而生焉。阳燔则治以水。阴厥则助以火。

乃阴阳相济之道耳。

寒热论第七

人之寒热往来者。其病何也。此乃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又上盛则发热。

下盛则发寒。皮寒而燥者阳不足。皮热而燥者阴不足。皮寒而寒者阴盛也。皮热而热者阳盛也。发热于下。则阴中之阳邪也。发热于上。则阳中之阳邪也。寒起于上。则阳中之阴邪也。寒起于下。则阴中之阴邪也。寒而颊赤多言者。阳中之阴邪也。热而面青多言者。阴中之阳邪也。寒而面青多言者。阴中之阴邪也。

若不言者。不可治也。阴中之阴中者。一生九死阳中之阳中者。九生一死。阴病难治。阳病易医。诊其脉候。

数在上则阳中之阳也。数在下则阴中之阳也。迟在上则阳中之阴也。迟在下则阴中之阴也。数在中则中热。迟在中则中寒。寒用热取。热以寒攻。逆顺之法。从乎天地。本乎阴阳也。天地者人之父母也。阴阳者人之根本也。未有不从天地阴阳者也。从者生。逆者死。寒之又寒。热之又热者生。金匮大要论云。夜发寒者从。夜发热者逆。昼发热者从。昼发寒者逆。从逆之兆。亦在乎审明。

虚实大要论第八

病有脏虚脏实。腑虚腑实。上虚上实。下虚下实。状各不同。宜深消息。肠鸣气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无时。皮毛憔悴。肌肉皱皴。耳目昏塞。语声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脏之虚也。诊其脉。举指而活。按之而微。看任何部以断其脏也。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涩、软、濡。俱为脏虚也。虚则补益。治之常情耳。饮食过多。大小便难。胸膈满闷。肢节疼痛。身体沉重。头目昏眩。唇肿胀。咽喉闭塞。肠中气急。皮肉不仁。暴生喘乏。

偶作寒热。疮疽并起。悲喜时来。或自痿弱。或自高强。气不舒畅。血不流通。此脏之实也。诊其脉。举按俱盛者实也。又长、浮、数、疾、洪、紧、弦、大。俱曰实也。看在何经而断其脏也。头疼目赤。皮热骨寒。手足舒缓。血气壅塞。丹瘤更生。咽喉肿痛。轻按之痛。重按之快。食饮如故。曰腑实也。诊其脉。浮而实大者是也。皮肤瘙痒。肌肉胀。食饮不化。大便滑而不止。诊其脉。轻手按之得滑。重手按之得平。此乃腑虚也。看在何经而正其时也。胸膈痞满。头目碎痛。饮食不下脑项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粘。诊其脉。左右寸口。沉结实大者上实也。颊赤心忪。举动颤栗。语声嘶嘎。唇焦口干。喘乏无力。面少颜色。颐颔肿满。诊其左右寸。脉弱而微者。上虚也。大小便难饮食如故。腰脚沉重脐腹疼痛。诊其左右手脉尺中脉伏而涩者。下实也。大小便难。饮食进退。腰脚沉重。如坐水中。行步艰难。气上奔冲梦寐危 诊其左右尺中。脉滑而涩者。下虚也。病患脉微涩、短、小。俱属下虚也。

上下不宁论第九

脾病者上下不宁。何谓也。脾。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心者血也。属阴。肺者气也。属阳。脾病则上母不宁。

母不宁。则为阴不足也。阴不足则发热。又脾病则下子不宁。子不宁。则为阳不足也。阳不足则发寒。脾病则血气俱不宁。血气不宁。则寒热往来。无有休息。故脾如疟也。谓脾者土也。心者火也。肺者金也。火生土。

土生金。故曰上有心母。下有肺子。脾居其中。病则如斯耳。他脏上下。皆法于此也。

脉要论第十

脉者。乃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缓。又长人脉长。短人脉短(赵写本。起性急则脉急。)性急则脉急。性缓则脉缓。反此者逆。顺此者从也。又诸数为热。诸迟为寒。诸紧为痛。诸浮为风。诸滑为虚。诸伏为聚。诸长为实。诸短为虚。又短、涩、沉、迟、伏、皆属阴。数、滑、长、浮、紧、皆属阳。阴得阴者从。阳得阳者顺。违之者逆。阴阳消息。以经而处之。假令数在左手。得之浮者热入小肠。得之沉者热入于心。余皆仿此。

五色(一作绝)脉论第十一

面青。无右关脉者。脾绝也。面赤无右寸脉者。肺绝也。面白。无左关脉者。肝绝也。面黄。无左尺脉者。肾绝也。

面黑。无左寸脉者。心绝也。五绝者死。夫五绝当时即死。非其时则半岁死。然五色虽见。而五脉不见。即非病者矣(以下赵写本缺。)

脉病外内证决论第十二

病风人。脉肾数浮沉。有汗出不止。呼吸有声者死。不然则生。病气人。一身悉肿。四肢不收。喘无时。厥逆不湿。脉候沉小者死。浮大者生。病劳人。脱肛。骨肉相失。声散。呕血。阳事不禁。梦寐交侵。呼吸不相从。昼凉夜热者死。吐脓血者亦死。其脉不数有根蒂者。及颊不赤者生。病肠 者。下脓血。病患脉急皮热。食不入。腹胀目瞪者死。或一身厥冷。脉沉细而不生者亦死。食如故。脉沉浮有力而不绝者生。病热人。四肢厥。脉弱。

不欲见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食入。四肢温。脉大。语狂。无睡者生。病寒人。狂言不寐。身冷。脉数。喘息。

目直者死。脉有力而不喘者生。阳病患(此篇精神颠倒以上。赵写本亦缺。)精神颠倒。寐而不惺。言语失次。脉候浮沉有力者生。无力。及食不入胃。下利不定者死。久病患。脉大身瘦。食不充肠。言如不病。坐卧困顿者死。若饮食进退。

脉小而有力。言语轻嘶。额无黑气。大便结涩者生。大凡阳病阴证。阴病阳证。身瘦脉大。肥人脉衰。上下交变。阴阳颠倒。冷热相乘。皆属不吉。从者生。逆者死治疗之法。宜深消息。

生死要论第十三

凡不病而五行绝者死。不病而性变者死。不病而暴语妄者死。不病而暴不语者死。不病而暴喘促者死。

不病而暴强厥(一作中。)者死。不病而暴目盲者死。不病而暴耳聋者死。不病而暴痿缓者死。不病而暴肿满者死。不病而暴大小便结者死。不病而暴无脉者死。不病而暴昏冒如醉者死。此皆内气先尽(一作绝。)故也。

逆者即死。顺者二年。无有生者也。

病有灾怪论第十四

病有灾怪。何谓也病者应寒而反热。应热而反寒。应吐而不吐。应泻而不泻。应汗而不汗。应语而不语。应寐而不寐。应水而不水。皆属灾怪也。此乃五脏之气不相随从而致之矣。四逆者不治。四逆者谓主客运气俱不得时也。

水法有六论第十五

病起于六腑者阳之系也。阳之发也。或上或下。或内或外。或蓄在中行之极也。有能歌笑者。有能悲泣者。

有能奔走者。有能呻吟者。有自委曲者。有自高贤者。有寤而不寐者。有能食而不便利者。

有不能食而便自利者。有能言而声清者。有不能言而声昧者。状各不同皆生六腑也。喜其通者因以通之。喜其塞者因以塞之。喜其水者以水济之。喜其冰者以冰助之。病者之乐慎勿违背。亦不可强抑之也。

如此从顺。则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无不愈矣。

火法有五论第十六

病起于五脏者。皆阴之属也。其发也。或偏枯。或痿 。或外寒而内热。或外热而内寒。或心腹膨胀。或手足拳挛。或口眼不正。或皮肤不仁。或行步艰难。或身体强硬。或吐泻不息。或疼痛不宁。或暴无语。或久无音。

绵绵默默。状若死人。如斯之候。备出于阴。阴之盛也。阳必不足。阳之盛也。阴必不盈。故前论云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者是也。故喜其汗者汗之。喜其温者温之。喜其热者热之。喜其火者火之。喜其汤者汤之。温热汤火。亦在其宜。慎勿强之。如是则万全其万。水火之法真阴阳也。治救之道。当详明矣。

风中有五生死论第十七

风中有五者。谓肝心脾肺肾也。五脏之中。其言生死状各不同心。风之状(一作候。)汗自出。而好偃仰。卧不可转侧。言语狂妄。若唇正赤者生。宜于心俞灸之。若唇面或青。或黄。或白。或黑。其色不定。眼 动不休者。心绝也。不可救。过五六日即死耳。肝风之状。青色围目。连额上。但坐不得倨偻者。可治。若喘而目直视唇面俱青者死。肝风宜于肝俞灸之。脾风状。一身通黄。腹大而满。不嗜食。四肢不收持。若手足未青而面黄者可治。不然即死。脾风宜于脾俞灸之。肾风之状。但踞坐。而腰脚重痛也。视其胁下。未生黄点者可治。不然即死矣。肾风宜灸肾俞穴也。肺风之状。胸中气满。冒昧汗出。鼻不闻香臭。喘而不得卧者。可治。若失血及妄语者。不可治。七八日死。肺风宜于肺俞灸之。凡诊其脉。滑而散者风也。缓而大。浮而紧(一作虚。)软而弱。皆属风也。中风之病。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而身直者。七日死也。又中风之病。口噤筋急。脉迟者生。脉急而数者死。又心脾俱中风。则舌强不能言也。肝肾俱中风。则手足不遂也。风之厥。皆由于四时不从之气。故为病焉。有瘾疹者。有偏枯者。有失音者。有历节者。有颠厥者。有疼痛者。有聋瞽者。有疮癞者。有胀满者。有喘乏者。有赤白者。有青黑者。有瘙痒者。有狂妄者。皆起于风也。其脉浮虚者。自虚而得之。实大者自实而得之。弦紧者汗出而得之。喘乏者饮酒而得之。癫厥者自劳而得之。手足不中者。言语謇涩者。房中而得之。

瘾疹者。自痹(一作卑。)湿而得之。历节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聋瞽疮癞者。自五味饮食冒犯禁忌而得之。

千端万状。莫离于五脏六腑而生矣。所使之候配以此耳。

绩聚瘕杂虫论第十八

积聚 瘕杂虫者。皆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遂乃生焉。久之不除也。或积。或聚。或 。或瘕。或变为虫。

其状各异。有能害人者。有不能害人者。有为病缓者。有为病速者。有疼者。有痒者。有生头足者。有如杯块者。势类不同。盖因内外相感。真邪相犯。气血熏抟。交合而成也。积者系于脏也。聚者系于腑也。 者系于气也。瘕者系于血也。虫者乃血气食物相感而化也。故积有五。聚有六。 有十二。瘕有八。虫有九。其名各不同也。积有心肝脾肺肾也。聚有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之六名也。 有劳、气、冷、热、虚、实、风、湿、食、药、思、忧之十二名也。瘕有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之八名也。虫有伏、蛇、白、肉、肺、胃、赤、弱、蛲、之九名也。为病之说出于诸论。治疗之法皆具于后。

劳伤论第十九

劳者。劳于神气也。伤者。伤于形容也。饥饱无度则伤脾。思虑过度则伤心。色欲过度则伤肾。起居过常则伤肝。喜怒悲愁过度则伤肺。又风寒暑湿则伤于外。饥饱劳役则败于内。昼感之则病荣。夜感之则病卫。

荣卫经行。内外交运。而各从其昼夜也。劳于一。一起为二。二传于三。三通于四。四干于五。五复犯一。一至于五。邪乃深藏。真气自失。使人肌肉消。神气弱。饮食减。行步艰难。及其如此。虽司命亦不能生也。故调神气论曰。调神气。慎酒色。节起居。省思虑。薄滋味者。长生之大端也。诊其脉甚数。(一作。数甚。余下仿此。)甚急。

甚细。甚弱。甚微。甚涩。甚滑。甚短。甚长。甚浮。甚沉。甚紧。甚弦。甚洪。甚实。皆生于劳伤。

传尸论第二十

传尸者非一门相染而成也。人之血气衰弱。脏腑虚羸。中于鬼气。因感其邪。遂成其疾也。其候或咳嗽不已。或胸膈妨闷。或肢体疼痛。或肌肤消瘦。或饮食不入。或吐利不定。或吐脓血。或嗜水浆。或好歌咏。或爱悲愁。或癫风(一作狂。)发歇。或便溺艰难。或因酒食而遇。或因风雨而来。或问病吊丧而得。或朝走暮游而逢。

或因气聚。或因血行。或露卧于田野。或偶会于园林。钟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故曰传尸也。治疗之方备于篇末。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第二十一

夫人有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皆见于形证脉气。若非诊察无由识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不虚不实以经调之。此乃良医之大法也。其于脉证。具如篇末。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

肝者与胆为表里。足厥阴少阳是其经也。旺于春。春乃万物之始生。其气嫩而软。虚而宽。故其脉弦。软不可发汗。弱则不可下。弦长曰平。反此曰病。脉虚而弦。是谓太过。病在外。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实而微。是谓不及。病在内。不及则令人胸痛。引两胁。胀满。大凡肝实则引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本无此五字。)喜怒。

虚则如人将捕之。其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一作肿。)其脉。沉之而急。浮之亦然。主胁肋(一作支。)满。小便难。头痛。目眩。其脉。急甚恶言。微急。气在胸胁下。缓甚。呕逆。微缓。水痹。大急。内痈吐血。微大。筋痹。小甚。多饮。微大(本作小。)消瘅。(本作痹。)滑甚、颓疝、微滑、遗溺、涩甚、流饮、微涩、 挛、变也。(本无此二字。)又肝之积气在胁。久不发为咳逆。或为 疟也。虚则梦花草茸茸。实则梦山林茂盛。肝之病。旦喜。(一作慧。)晚甚。夜静。肝病。则头痛胁痛。(本无此二字。)目眩。肢满。囊缩。小便不通。(一作利。)十日死。又身热。恶寒。四肢不举。其脉当弦长而急。反短而涩。乃金刻木也。十死不治。又肝中寒。则两臂痛不能举。舌本燥。多太息。胸中痛。

不能转侧。其脉。左关上迟而涩者是也。肝中热。则喘满而多怒。目疼。腹胀满。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惊悸。眼赤视不明。其脉。左关阴实者是也。肝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热如疟状。不欲食妇。人则月水不来。而气急。

其脉左关上沉而弱者。是也。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三

胆者中正之腑也。号曰将军。决断出焉。言能喜怒刚柔也。与肝为表里。足少阳是其经也。虚则伤寒。寒则恐畏。头眩不能独卧。实则伤热。热则惊悸。精神不守。卧起不宁。又玄水发。则其根在于胆。先从头面起。肿至足也。又肝咳久不已。则传邪入于胆。呕清苦汁也。又胆病则喜太息。口苦。呕清汁。(一作宿汁。)心中澹澹恐。如人将捕之。咽仲介介然数唾。又胆胀。则舌(一作胁。)下痛。口苦太息也。邪气客于胆。则梦斗讼。其脉诊在左手关上浮而得之者。是其部也。胆实热。则精神不守。又胆热则多睡。胆冷则无眠。又左关上脉。阳微者胆虚也。阳数者胆实也。阳虚者胆绝也。

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

心者五脏之尊号。帝王之称也。与小肠为表里。神之所舍。又主于血。属于火。旺于夏。手少阴是其经也。凡夏脉钩。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来盛去亦盛。此为太过。病在外。来衰去盛。此为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身热而骨痛。口疮。舌焦。引水不及。则令人烦躁。(一作心。)上为咳唾。下为气泄。其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曰平。脉来累累(一本无此四字。却作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死。又思虑过多。则怵惕。怵惕伤心。心伤则神失。神失则恐惧。又真心痛。手足寒。过节五寸。则旦得夕死。夕得旦死。又心有水气则痹。气滞。身肿。不得卧。烦而躁。其阴肿也。又心中风。则翕翕(一作吸。)发热。不能行立。心中饥而不能食。

食则吐呕。夏心旺。左手寸口脉。洪浮大而散曰平。反此则病。若沉而滑者。水来克火。十死不治。弦而长者。木来归子。其病自愈。缓而大者。土来入火。为微邪相干。无所害。又心病。则胸中痛。四(一作胁。)肢满胀。肩背臂膊皆痛。

虚则多惊悸。惕惕然无眠。胸腹及腰背引痛。喜(一作善。)悲。时眩仆。心积气。久不去。则苦忧烦。心中痛。实则喜笑不息。梦火发。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邪气客于心。则梦山邱烟火。心胀。则心烦短气。夜卧不宁。心腹痛。懊 。肿。气来往上下行。痛有时休作。心腹中热。喜水。涎出。是 蛟( 恐是蛔字。蛟恐是咬字。)心也。心病则曰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又左手寸口脉。大甚。则手内热赤。(一作服。)肿太甚。则胸中满而烦。澹澹面赤目黄也。

又心病。则先心痛。而咳不止。关膈(一作格。)不通。身重不已。三日死。心虚则畏人。瞑目欲眠。精神不倚。魂魄妄乱。心脉。沉小而紧。浮主气喘。若心下气坚实不下。喜咽干。手热。烦满。多忘。太息。此得之思忧太过也。其脉急甚。则发狂笑。微缓则吐血。大甚则喉闭。(一作痹。)微大则心痛引背。善泪出。小甚则哕。微小则笑消瘅。(一作痹。)滑甚则为渴。微滑则心疝引脐。腹(一作肠。)鸣。涩甚则喑不能言。微涩则血溢。手足厥。耳鸣。癫疾。又心脉抟坚而长。主舌强不能语。(一作言。)软而散。当慑怯不食也。又急甚则心疝。脐下有病形。烦闷少气。大热上煎。又心病。狂言汗出如珠。身厥冷。其脉当浮而大。反沉濡而滑甚。色当赤。今反黑者。水克火。十死不治。又心之积。沉之而空空然。时上下往来。无常处。病胸满HT 。腰腹中热。颊(一作面。)赤咽干。心烦。掌中热甚。则呕血。夏瘥。(本作春瘥。)冬甚。宜急疗之。止于旬日也。又赤黑色入口必死也。面黄目赤者亦(一作不。)死。赤如 血。亦死。又忧恚思虑太过。心气内索。其色反和而盛者。不出十日死。扁鹊曰。心绝则一日死。色见凶多。而人虽健敏。名为行尸。一岁之中。祸必至矣。又其人语声前宽而后急。后声不接前声。其声浊恶。其口不正。冒昧喜笑。此风入心也。又心伤则心坏。为水所乘。身体手足不遂。骨节解。舒缓不自由。下利无休息。此疾急宜治之。不过十日而亡也。

又笑不待呻而复忧。此水乘火也。阴系于阳。阴起阳伏。伏则生热。热则生狂。冒昧妄乱。言语错误。不可采问。(一作闻。)心已损矣。扁鹊曰。其人唇口赤。即可治。青黑即死。又心疟。则先烦(一作颤。)而后渴。翕翕发热也。

其脉浮紧而大者是也。心气实。则小便不利。腹满。身热而重。温温欲吐。吐而不出。喘息急。不安卧。其脉左寸口与人迎。皆实大者。是也。心虚则恐惧多惊。忧思不乐。胸腹中苦痛。言语战栗。恶寒。恍惚。面赤目黄。喜衄血。

诊其脉。左右寸口两虚而微者。是也。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五

小肠者受盛之腑也。与心为表里。手太阳是其经也。心与(一本无此二字。)小肠绝者。六日死。绝则发直如麻。汗出不已。不得屈伸者是也。又心。咳(本作病。)久不已(本无此二字。)则传小肠。小肠咳。则气咳俱出也。小肠实则伤热。热则口生疮。虚则生寒。寒则泄浓血。或泄黑水。其根在小肠也。又小肠寒则下肿重。有热。久不出。则渐生痔。

疾有积。则当暮发热。明旦而止也。病气发则令人腰下重。食则窘迫而便难。是其候也。小肠胀。则小腹胀。引腹而痛也。厥邪入小肠。则梦聚井邑中。或咽痛颔肿。不可回首。肩如杖。(一作拔。)脚如折也。又黄帝曰。心者主也。神之舍也。其脏周密而不伤。伤。神去。神去则身亡矣。故人心多不病。病即死。不可治也。惟小肠受病多矣。又左手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六日死。病脐痹。小腹中有疝瘕也。左手寸口脉实大者。小肠实也。有热邪则小便赤涩。又实热。则口生疮。身热去来。心中烦满。体重。又小肠。主于舌之官也。和。则能言。而机关利健。善别其味也。虚。则左寸口脉浮而微软弱。不禁按。病为惊狂无所守。下空空然。不能语者。是也。

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

脾者土也。谏议之官。主意与智。消磨五谷。寄在其中。养于四旁。旺于四季。正旺长夏。与胃为表里。足太阴是其经也。扁鹊曰。脾病。则面色萎黄。实则舌强直。不嗜食。呕逆。四肢缓。虚。则精不胜。元气乏失溺不能自持。其脉来似水之流。曰太过。病在外。其脉来如鸟之距。曰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四肢沉重。语言謇涩。

不及。令人中满不食。乏力。手足缓弱不遂。涎引口中(一作出。)四肢肿胀。溏泻(一作泄。)不时。梦中饮食。脾脉来而和柔。去似鸡距践地。曰平。脉来实而满稍数。如鸡举足。曰病。又如乌(一作雀。)之啄。如鸟之距。如屋之漏。

曰死。中风则翕翕发热。状若醉人。腹中烦满。皮肉 短气者。是也。旺时。其脉阿阿然缓曰平。反弦急者。肝来克脾。真鬼相遇。大凶之兆。反微涩而短者。肺来乘脾。不治而自愈。反沉而滑者。肾来从脾。亦为不妨。反浮而洪。心来生脾。不为疾耳。脾病。面黄。体重。失便。目直视。唇反张。手足爪甲青。四肢逆。吐食。百节疼痛不能举。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当黄而反青。此十死不治也。又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心腹胀满。身体重。肢节痛。大便硬。小便不利。其脉微缓而长者。可治。脾气虚。则大便滑。小便利。汗出不止。五液注下为五色。注利下也。(此四字疑是注文。)又积□□久不愈。则四肢不收。黄胆。饮食不为肌肤。气满胀而喘不定也。又脾实。则时梦筑垣墙盖屋。脾盛。则梦歌乐。虚则梦饮食不足。厥邪客于脾。则梦大泽邱陵。风雨坏屋。脾胀则善哕。四肢急。体重。不食善噫。脾病。则日 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静。脉急甚则螈 。微急则胸膈中不利。

食入而还出。脉缓盛则痿厥。微缓则风痿。四肢不收。大甚则击仆。微大则脾。疝气里大。脓血在胃肠之外。

小甚则寒热作。微小则消瘅。滑甚则颓疝。微滑则虫毒。肠鸣。中热。涩甚则肠 微涩则内溃。下脓血。脾脉之至也。大而虚。则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四肢汗出。当风也。脾绝则十日死。又脐出(一作凸。)者亦死。唇焦枯。无纹理。而青黑者。脾先绝也。脾病。面黄目赤者可治。青黑色入口。则半岁死。色如枳实者。一(一作半。)月死。吉凶休否。(一作咎。)皆见其色出于部分也。又口噤唇黑。四肢重如山不能自收持。大小便利无休歇。食饮不入。七日死。又唇虽痿黄。语声啭啭者。可治。脾病。疟气久不去。腹中痛鸣。徐徐热汗出。其人本意宽缓今忽反常而嗔怒。正言而鼻笑。不能答人者。此不过一月。祸必至矣。又脾中寒热。则皆使人腹中痛。不下食。又脾病。则舌强语涩。转筋。卵缩。牵阴股。引髀痛。身重不思食。鼓胀。变则水泄不能卧者。死不治也。脾正热。则面黄目赤。季胁痛满也。寒则吐涎沫而不食。四肢痛。滑泄不已。手足厥。甚则颤栗如疟也。临病之时。要在明证详脉。然后投汤丸。求其痊损耳。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七

胃者腑也。又名水谷之海。至脾为表里。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足阳明是其经也。胃气绝。则五日死。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疼痛。不下食。呕吐不已。虚则肠鸣胀满。引水。滑泄。寒则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热则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卧。语狂。目乱。便硬者是也。病甚则腹胁胀满。吐逆不入食。

当心痛。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胃中热则唇黑。热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颠狂不定。

汗出额上。鼽衄不止。虚极则四肢肿满。胸中短气。谷不化。中消也。胃中风。则溏泄不已。胃不足。则多饥不消食。病患鼻下平。则胃中病。渴者不可治。(一本无上十三字。作微燥而渴者可治。)胃脉。博坚而长。其色黄赤者。

当病折腰。(一作髀。)其脉软而散者。病食痹。左关上脉浮而大者虚也。浮而短涩者实也。浮而微滑者亦虚也。浮而迟者寒也。浮而数者实也。虚实寒热生死之法。察而端谨。则成神妙也。

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

肺者魄之舍。生气之源。号为上将军。乃五脏之华盖也。外养皮毛。内荣肠胃。与大肠为表里。手太阴是其经也。肺气通于鼻。和则能知香臭矣。有寒则善咳。(本作有病则喜咳。)实则鼻流清涕。凡虚实寒热。则皆使人喘嗽。

实则梦刀兵恐惧。肩息。胸中满。虚则寒生。(一作热。)咳(一作喘。)息。利下。少气力。多悲感。旺于秋。其脉浮而毛曰平。又浮而短涩者肺脉也。其脉来。毛而中央坚。两头(一作傍。)虚曰太过。病在外。其脉来。毛而微。曰不及。

病在内。太过。则令人气逆。胸满。背痛。不及。则令人喘呼而咳(一作嗽。)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又肺脉。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平。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来如物之浮。如风吹鸟背上。毛者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又如以毛羽中人皮肤。其色赤。其毛折者死。又微毛曰平。毛多曰病。毛而眩者曰春病。眩甚曰即病。又肺病。吐衄血。皮热。脉数。颊赤者。死也。又久咳而见血。身热而短气。脉当涩。今反浮大。色当白。今反赤者。火克金。十死不治也。肺病。喘咳。身但寒无热。脉迟微者可治。秋旺于肺。其脉当浮涩而短曰平。而反洪大而长。是火刑金。亦不可治。又得软而滑者。肾来乘肺。不治自愈。反浮大而缓者。是脾来生肺。不治而瘥。反弦而长者。是肺被肝从。为微邪。虽病不妨。虚则不能息。耳重嗌干。喘咳上气。胸背痛。有积则胁下胀满。中风则口燥而喘。身运而重。汗出而冒闷。其脉。按之虚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中热。则唾血。其脉细紧浮数芤滑。皆失血病。此由燥扰嗔怒劳伤得之。气壅结所为也。肺胀。则其人喘咳。而目如脱。其脉浮大者是也。又肺痿。则吐涎沫。

而咽干欲饮者。为愈。不饮则未瘥。又咳而遗溺者。上虚不能制下也。其脉沉浊者病在内。浮清者病在外。

肺死。则鼻孔开而黑枯。喘而目直视也。又肺绝。则十二日死。其状足满泻痢不觉出也。面白目青。此谓乱经。此虽天命亦不可治。又饮酒当风。中于肺。则咳嗽喘闷。见血者不可治。无血者可治。面黄目白者可治肺病。颊赤者死。又言音喘急。短气好唾(一作睡。)此为真鬼相害。十死十。百死百。大逆之兆也。又阳气上而不降。燔于肺。肺自结邪。胀满喘急。狂言。瞑目。非常所说。而口鼻张。大小便头俱胀。饮水无度。此因热伤于肺。

肺化为血。不可治。则半岁死。又肺疟。使人心寒。寒甚则发热。寒热往来。休作不定。多惊。咳喘。如有所见者是也。其脉。浮而紧。又滑而数。又迟涩而小。皆为肺疟之脉也。又其人素声清而雄者。暴不响亮。而拖气用力。言语难出。视不转睛。虽未为病。其人不久。又肺病。实则上气喘急。咳嗽。身热脉大也。虚则力乏喘促。右胁胀。语言气短(一作促。)者是也。又乍寒乍热。鼻塞。颐赤。面白。皆肺病之候也。

论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九

大肠者肺之腑也。为传送之司号监仓之官。肺病久不已。则传入大肠。手阳明是其经也。寒则泄。热则结。

绝则泄利无度。利绝而死也。热极则便血。又风中大肠则下血。又实热则胀满。而大便不通。虚寒则滑泄不定。大肠乍虚乍实。乍来乍去。寒则溏泄。热则垢重。有积物则寒栗而发热。有如疟状也。积冷不去。则当脐而痛。不能久立。痛已则泄白物。是也。虚则喜满。喘咳而喉咽中如核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