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微言下

  道

  系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越纽录。范子曰。道者。天地先生不知老。曲成万物不名巧。故谓之道。道生气。气生阴。阴生阳。阳生天地。天地立然后寒暑燥湿日月星辰四时而万物备术者天意也。

  淮南天文曰。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韩非子主道曰。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故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解老曰。道者万物之所然也。

  郑长者曰。体道无为无见也。汉书艺文志。郑长者二篇在道家。

  管子四时曰。道生天地。

  管子白心曰。道者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行之不闻不足。此谓道矣。注云。多少皆足者道也。

  正篇曰。阴阳同度曰道。

  内业曰。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注云。虽无形声常依序而成。故谓之道。

  文选注引管子曰。虚而无形谓之道。

  形势解曰。道者扶持众物。使得生育而各终其性命者也。韩非子扬权曰。夫道者。弘大而无形。德者。核理而普至至于羣生斟酌用之。

  又曰。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又曰。虚静无为。道之情也。参伍比物。事之形也。参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虚。喜之则多事。恶之则生怨。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又曰。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是以生死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道与尧舜俱智。与接舆俱狂。与桀纣俱灭。与汤武俱昌。以为近乎游于四极。以为远乎常在吾侧。以为暗乎其光昭昭。以为明乎其物冥冥。而功成天地。和光雷霆。宇内之物恃之以成。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随时。与理相应。万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万物得之以败。得之以成。道譬诸若水。溺者多饮之即死。渴者适饮之即生。譬之若剑。愚人以行忿则祸生。圣人以诛暴则福成。故得之以死。得之以生。得之以败。得之以成。

  庄子天地曰。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贾子新书道术曰。道者。所从接物也。其本者谓之虚。其末者谓之术。虚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无设施也。术也者。所从制物也。动静之数也。凡此皆道也。

  又道德说曰。道□疑而为德。神载于德。德者。道之泽也。道虽神必载于德。

  阮籍通老子论曰。道者自然。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文选十一。

  远

  虞注易曰。乾为远。

  老子德经曰。玄德深矣远矣。

  玄

  文言曰。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说卦曰。震为玄黄。虞注云。天玄地黄。震。天地之杂物。故为玄黄。

  考工记曰。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广雅曰。乾。玄天也。

  月令曰。季冬天子居玄堂右个。蔡邕章句曰。玄。黑也。其堂尚玄。文选注八。

  越语曰。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韦昭注云。谓鲁哀十六年九月。

  尔雅月名曰。九月为玄。乾凿度曰。乾渐九月。注云。乾御戌亥在于十月而渐九月。天谓之玄。故九月为玄。

  夏小正传曰。玄九者。黑也。

  说文曰。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

  汉书郊祀志。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内赤。服虔曰。十月阴气在外。故外黑。阳气尚伏在地。故内赤也。朱氏震曰。坎。北方也。其色玄者。赤黑也。赤者。乾阳也。黑者。坤阴也。栋谓乾御戌亥。戌亥之月。乾坤合居。故赤黑为玄。章怀张衡传注云。玄。深也。

  考工记锺氏曰。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郑注云。染纁者三入而成。又再染以黑则为緅。緅。今礼俗文作爵。言如爵头色也。又再染以黑乃成缁矣。凡玄色者在緅缁之间。其六入者与。贾疏云。以緅入黑汁即为玄。六入为玄。但无正文。故此注与士冠礼注皆云玄。则六入与更以此玄入黑汁则名七入为缁矣。

  文选注引锺会注老子曰。幽冥晦昧故称为玄。王弼曰。玄冥。嘿无有也。文选十一。

  桓谭新论曰。扬雄作玄书以为玄者天也。道也。言圣贤制法作事皆引天道以为本。统而因附续万类王政人事法度。故宓牺氏谓之易。老子谓之道。孔子谓之元而扬雄谓之玄。解嘲曰。知玄知默。守道之极。

  老子道经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小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出于道。王弼注云。两者谓始与母也。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同也。在首则谓之始。终则谓之母也。训畅令尽也。同谓之玄。玄。天也。玄之又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众妙之门。徼亦妙也。故曰众妙。又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王弼注云。玄德者。皆有德不知其至。出于幽冥者也。王弼注俱见文选注中。

  淮南原道曰。舜执玄德于心而化驰若神。高注云。玄。天也。驰。行也。又览冥曰。夫物类之相感玄妙深微。案。阳在地下称玄。坤上六其血玄黄是。妙。古文眇。眇。小也。犹微也。阳在下。故言深。

  太玄曰。天以不见为玄。地以不形为玄。人以心腹为玄。天奥西北。郁化精也。地奥黄泉。隐魄荣也。人奥思虑。含至精也。

  张衡玄图曰。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钥元气。禀受无原。御览一。

  老子道经曰。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河上公注云。玄。天也。言其节志精微与天通也。文选注。精微。今作玄妙。

  神

  系上曰。神无方而易无体。变化故无方。自微及着故无体。又曰阴阳不测之谓神。神无方。故不测。又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虞注云。在阳称变。乾五之坤。在阴称化。坤二之乾。阴阳不测之谓神。知变化之道。故知神之所为。又曰。易无思也。无为也。虞注云。天下何思何虑。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故无为谓其静也专。寂然不动。谓隐藏坤初机息矣。专。故不敢动者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感。动也。以阳变阴。通天下之故。谓发挥刚柔而生爻者也。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至神谓易隐初入微知几其神乎。又曰。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神谓易也。谓日月。斗在天。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从天西转。故不疾而速。是寂然不动。随天右周。感而遂通。故不行而至者也。又曰。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又曰。鼓之舞之以尽神。虞注云。神。易也。阳息震为鼓。阴消巽为舞。故鼓之舞之以尽神。

  系下曰。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汉书赞曰。易本隐以之显。张揖曰。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是本隐也。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以类万物之情。是之显也。

  又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姚信曰。阳称精。阴为义。入在初也。阴阳在初。深不可测。故谓之神。变为姤复。故曰致用也。

  说卦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说文神字下云。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妙万物者。引出万物也。

  孟子曰。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庄子外物曰。圣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尝过而问焉。郭注云。神人即圣人也。圣言其外。神言其内。

  又曰。所存者神。

  大戴礼哀公问。孔子曰。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取舍者也。

  吕览君守曰。至神逍遥。倏忽而不见其容。至圣变习移俗而莫知其所从。

  荀子儒效曰。道出乎一。曷为一。曰执神而固。曷谓神。曰尽善浃洽之谓神。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神固之谓圣人。又天论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大戴礼劝学曰。神莫大于化道。

  史记律书曰。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神生于无形。精微故无形。成于有形。正义曰。天地既分。二仪已质。万物之形成于天地之间。神在其中。然后数形而成声。正义曰。数谓天数也。声谓五声也。言天数形则能成其五声也。故曰神使气。气就形。形理如类。有可类或未形而未类。或同形而同类。类而可班。班。别也。义与辨同。类而可识。圣人知天地识之别。故从有以至未有。正义曰。从有。万物形质也。未有。谓天地未形也。以得细若气。微若声。正义曰。气谓大易之气。声谓五声之声。然圣人因神而存之。因神而存之。故谓之神。虽妙必効。妙。微眇。効犹见也。情核其华。道者明矣。华。荣华。有色貌也。道心之微。故曰荣道。非其圣心以乘聪明。孰能存天地之神而成形之情哉。情核其华道者明。故成形之情。神者物受之而不能知。日用而不知。及其去来。夫微之显。故有去来。故圣人畏而欲存之。诚不可弇。故畏而欲存之。唯欲存之。神之亦存。神其神。故神存。其欲存之者。故莫贵焉。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故莫贵焉。孟子曰。所存者神。管子曰。神者至贵也。

  诗泛歴枢曰。卯酉为革政。午亥为革命。神在天门。出入候听。宋均注云。神。阳气。君象也。天门戌亥之间。乾所据者。郎顗传。

  墨子公输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法言问神曰。或问神。曰。心请问之。不知神在心。故复问。曰。潜天而天。潜地而地。如乾之初九。天地神明而不测者也。心之潜也犹将测之。况于人乎。况于事伦乎。敢问潜心于圣。曰。昔仲尼潜心于文王矣。达之。颜渊亦潜心于仲尼矣。未达一间耳。神在所潜而已矣。天神天明照知四方。天精天粹万物作类。乾元用九而天下治。人心其神矣乎。操则存。舍则亡。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能常操而存者其惟圣人乎。至诚无息。圣人存神索至。注云。存其精神。探幽索微。成天下之大顺。致天下之大利。和同天人之际。使之而无间者也。

  先知曰。先知其几于神乎。注云。神以知来。先知近于神。

  扬雄解嘲曰。爰清爰静。游神之庭。

  班固宾戏曰。锐思于豪芒之内。潜神默记。恒以年岁。师古曰。豪芒喻纤微也。

  管子心术曰。去欲则宣。宣。通也。宣则静。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神者。至贵也。故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焉。故曰不洁则神不处。

  内业曰。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

  荀子不苟曰。诚信生神。注。中庸曰。至诚如神。

  淮南泰族曰。故大人者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鬼神合灵。与四时合信。故圣人怀天气。抱天心。执中含和。不下庙堂而衍。四海变习易俗。民化而迁善。若性诸己能以神化也。后汉书。李固上疏曰。臣闻气之清者为神。人之清者为贤。

  幽赞

  乐记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圣人作易。其始也。幽赞于神明。其终也。明赞于天地幽赞一也。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一贯三也。幽明附

  系辞曰。知幽明之故。幽。北方也。坎也。明。南方也。离也。尚书尧典。宅南郊曰明都。宅朔方曰幽都。檀弓曰。葬于北方北首之幽之故也。说卦曰。离也者。明也。南方之卦也。此幽明之故也。

  妙

  理微谓之妙。妙犹眇也。自广雅训妙为好而其义始晦。

  系下曰。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虞注云。几者。神妙也。颜子知几。故殆庶几。案。妙。古文眇。眇。小也。犹微也。荀悦申鉴曰。理微谓之妙。章怀后汉书训妙为美。此俗训。

  说卦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董遇本妙作眇。眇。小也。系曰。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又曰。知几其神乎。虞注云。至神谓易隐初入微。又云。阳在复初称几。隐初入微。阴阳不测。故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师古汉书昭帝纪注曰。眇。微也。

  中庸曰。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朱子注云。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案。淮南精神曰。无外之外。至大也。无内之内。至贵也。高诱注云。言天无有垠。外而能为之外。谕极大也。无内言其小。小无内而能为之内。道尚微妙。故曰至贵。又曰。能知大贵。何往而不遂。高诱注云。大贵谓无内之内。言道至微。能出入于无间。

  老子道经曰。常无欲以观其妙。注云。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锺会注云。文选注。妙者。极之微也。

  庄子庚桑曰。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

  淮南时则曰。仲夏之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高诱曰。至。极也。阳尽午中而微阴妙重渊矣。此阳阴争辨之际。

  汉书张敞传。敞上封事曰。夫心之精微。口不能言也。言之微眇。书不能文也。

  扬雄解难曰。抗辞幽说。闳意眇指。师古曰。眇读为妙。曹大家幽通赋注云。眇。微也。

  又曰。声之眇者不可同于众人之耳。注同前。

  淮南齐俗曰。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眇者无度量。

  吕氏春秋谨听曰。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高诱云。牟犹大也。贤者之道磥落不凡。惟义所在。非不肖所及。故难知也。其仁爱物本于中心精妙幽微。亦非不肖所及。故难见也。

  吕览用兵曰。有巨有微。高诱曰。巨觕略微要妙覩未萌之萌也。

  诚

  文言曰。闲邪存其诚。又曰。修辞立其诚。虞注云。乾为诚。

  大学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又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中庸曰。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又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又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又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又曰。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又曰。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荀子曰。养心莫善于诚。又曰不诚则不独。大学言诚意而归之慎独。则诚犹独也。易乾凿度论易之义云。移物致耀至诚专密。郑注云。移。动也。天确尔至诚。故物得以自动。寂然专密。故物得以自耀也。若然。则存诚犹慎独。独即至诚也。

  乾凿度曰。孔子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易者以言其德也。虚无感动。清静照哲。移物致耀。至诚专密。

  汉书孔光传。光对策曰。书曰。天既付命。正厥德言。正德以顺天也。又曰。天棐谌辞。谌。诚也。谌辞。至诚之辞也。言有诚道。天辅之也。明承顺天。道在于崇德博施加精致诚孳孳而已。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此上述其师子思之语。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韩诗外传曰。唐虞之法可得而考也。其喻人心不可及矣。诗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孰能及之。

  又曰。勇士一呼而三军皆避。士之诚也。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石为之开。而况人乎。夫倡而不和。动而不偾。中心有不全者矣。夫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之己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先王之所以拱揖指麾而四海来宾者。诚。德之至也。色以形于外也。诗曰。王猷允塞。徐方既来。

  吕览精通曰。人或谓兔丝无根。兔丝非无根也。其根不属也。伏苓是属。连也。慈石召铁。或引之也。石。铁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之。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树相近而靡。或軵之也。圣人南面而立。以爱利民为心。心在利民。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则精通乎民也。精诚通洞于民使之然也。夫贼害于人。人亦然。今夫攻者。砥厉五兵。发且有日矣。所被攻者不乐。非或闻之也。神者先告也。非闻将见攻也。神先告之。令其志意愁戚不乐。身在乎秦。所亲爱在于齐。死而志气不安。精或往来也。德也者。万民之宰也。宰。主也。月者。羣阴之本也。月望则蚌蛤实。羣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羣阴亏。夫月形乎天而羣阴化乎渊。圣人形德乎己而四荒咸饬乎仁。所谓诚乎此而谕乎彼。养由基射虎中石。矢乃饮羽。诚乎虎也。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宋之包丁好解牛。所见无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硏。。砥也。顺乎理。诚乎牛也。故君子诚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人。

  庄子渔父曰。孔子愀然曰。问渔父。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真即诚也。诚者天之道。故真亦受于天。自然不可易也。吕览具备曰。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又。诚乃合于情。当作精。精有又。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中孚信及豚鱼。吕梁忠信亦尔。又况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以诚。说则信。着之以诚。治则化行之。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

  淮南泰族曰。夫蛟龙伏寝于渊而卵割于陵。螣蛇雄鸣于上风。雌鸣于下风而化成形。精之至也。故圣人养心莫善于诚。至诚而能动化矣。又曰。圣主在上位。廓然无形。寂然无声。官府若无事。朝廷若无人。无隐人。无轶民。无劳役。无寃刑。四海之内莫不仰上之德。象主之指。夷狄之国重译而至非。户辨而家说之也。推其诚心施之天下而已矣。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内顺而外宁矣。

  班固幽通赋曰。精通灵而感物兮。神动气而入微。曹大家注云。言人参于天地。有生之最神灵也。诚能致其精诚则通于神灵。感物动气而入微者矣。养流睇而猿号兮。李虎发而石开。养由基李广。非精诚其焉通兮。苟无实其孰信。操末技犹必然兮。矧耽躭。躬于道真。师古曰。躬。亲也。射者微技。犹能精诚感于猿石。况立身种德。亲躭大道而不倦者乎。

  仁附

  子曰。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此语合于易理。仁乃乾之初生之道也。故未见蹈仁而死。极其变如求仁得仁。杀身成仁。乃全而归之之义。不可言死。礼记。君子曰终。小人曰死。

  中甲子卦气起中孚。大玄凖之为中。

  大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周公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极。中也。虞周皆既济之世。赞化育之功。同也。

  复彖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案。冬至复加坎。坎为亟心。亟古文极。中也。然则天地之心即天地之中也。董子繁露曰。阳之行始于北方之中而止于南方之中。阴之行始于南方之中而止于北方之中。阴阳之道不同。至于盛而皆止于中。其所起皆必于中。中者天地之太极也。日月之所至而郄也。长短之隆不得过中天地之制也。如董子之言则天地之心兼二至也。象至日闭关兼二至。

  系上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矣。荀爽注云。易谓坎离。阳位成于五。五为上中。阴位成于二。二为下中。故易成位乎其中。案。易简即天地之中也。

  成十三年左传刘子曰。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

  明道程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天命之谓性也。荀爽对策曰。昔者圣人建天地之中而制礼。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又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又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又曰。立天下之大本。

  周语曰。王将铸无射。问律于伶州鸠。对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考。合也。谓合中和之声而量度之以制乐也。度律均锺百官轨仪纪之以三。天地人。平之以六。六律。成于十二。律吕。天之道也。夫六中之色也。故名之曰黄锺。十一月曰黄锺。乾初九也。六者。天地之中。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天有六甲。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毕矣。而六为中。故六律六吕而成天道黄锺初九六律之首。故以六律正色为黄锺之名。重元正始之义也。所以宣养六气九德也。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也。九德。九功之德。水火金木土榖正德利用厚生也。十一月阳伏于下物始萌。于五声为宫。含元处中。所以徧养六气九德之本。

  三统历曰。四分月法以其一乘章月是为中法朔不得中是为闰月。言阴阳虽交不得中不生。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天者。中也。三合然后生。故云不得中不生。

  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孟子曰。汤执中。

  善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又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虞注云。初乾为积善。

  系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又曰。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祇悔元吉。虞注云。复以自知。中庸曰。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一善谓乾初。即复初也。复初为中行。故云择乎中庸。得一善与系辞相发明。

  大戴礼劝学曰。积善成德。案。初为善。三为成德。故文言曰。君子以成德为行。汉议郎元宾碑云。乾之积善谓乾三也。阳成于三。积善成德。至三而成。

  晋语。庄子曰。善德之建也。积善成德。故为德之建。

  纯

  文言曰。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中庸曰。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朱子曰。纯。纯一不杂也。

  郑语。史伯曰。建九纪以立纯德。韦昭曰。建。立也。纯。纯一不尨驳也。贾唐曰。九纪。九功也。

  乾凿度曰。易卦六十四分为上下。象阴阳也。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dao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郑注云。阳道专断。兼统阴事。故曰纯也。

  又曰。消息纯者为帝。不纯者为王。六子上不及帝。下有过王。故六子虽纯不为乾坤。

  楚语。观射父曰。先王之祀也。以一纯二精。韦昭注云。一纯。心一而洁也。二精。所用玉帛也。又曰。圣王正端冕以其不违心。帅其羣臣精物以临监享祀。无有苛慝于神者谓之一纯。韦昭注云。不违心谓心思端正服则端冕。

  礼投壶曰。二算为纯。释文云。纯音全。郑注。仪礼如字。云。纯。全也。案。纯训全。乾为纯者。阳兼阴为一。兼故全。阳兼阴为一。故又训为一。

  庄子刻意曰。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

  辨精字义

  文言曰。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系上曰。精气为物。虞注曰。乾纯粹精。故主为物。郑注云。精气谓七八也。精气谓之神。

  又曰。是故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虞注云。神以知来。感而遂通谓幽赞神明而生蓍也。至精谓乾。纯粹精也。

  繋下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姚信曰。阳称精。阴为义。入在初也。阴阳在初。深不可测。故谓之神。变为姤复。故曰致用也。

  又曰。男女构精。虞注云。乾为精。

  中庸曰。致广大而尽精微。

  礼记礼器曰。德产之致也精微。郑注。致。致密也。

  经解曰。絜静精微。易教也。案。絜静。坤也。精微。乾也。

  周语内史过曰。先王知大事之必以众济也。故袚除其心。精也。精。洁也。然则长众使民之道。非精不和。今晋侯以恶。实弃其精也。

  公羊庄十年传曰。觕者曰侵。精者曰伐。何休云。觕。麤也。精犹精密也。吕覧爱士曰。此兵之精者也。高注云。言能用兵胜负死生之本。所由克败。故曰此兵之精妙矣。荀子成相云。大参乎天。精微而无形。庄子秋水曰。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

  管子心术曰。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神者至贵也。故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焉。

  精静同义。在乾为精。在坤为静。故经解曰。絜静精微。

  董子繁露曰。气之清者为精。白虎通曰。精者。静也。

  淮南天文曰。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高诱注曰。袭。合精气也。

  又曰。二阴一阳成气二。二阳一阴成气三。高诱注云。阴粗确故得气少。阳精微故得气多。

  吕覧大乐曰。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乙。高诱注云。精微又云精微妙也。

  又君守曰。天无形而万物以成。至精无象万物以化。大圣无事而千官尽能。此乃谓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又博物志曰。孔某墨翟昼日讽诵习业。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夜则梦见文王周公而问其道也。用志如此其精也。精。微密也。何事而不达。何焉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史游曰。积学所致无鬼神。故曰有鬼告之。

  三统历曰。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于士君子之行。

  淮南本经曰。天之精。日月星辰雷电风雨也。

  管子内业曰。凡物之精此则为生。注云。精神之至灵者得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心术曰。世人之所职者。精也。去欲则宣。宣则静矣。宣。通也。静则精。精则独立矣。又曰。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又曰。一气能变曰精。一事能变曰智。

  太玄曰。一六为水为北方为冬侟精。范望注云。精者气之妙也。言微阳始生。气精妙也。

  庄子天下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

  老子道经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韩诗外传曰。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优得师。莫慎一好。好一则博。博则精。精则神。神则化。是以君子务结心乎一也。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墨子公孟曰。公孟子曰。实为善人孰不知。譬如良玉。处而不出有余精。公孟子即公明子圣人之徒也。实为善。即诚也。

  冯衍德诰曰。沈情幽思。引六精之微。文选注四。

  易简

  系上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虞注云。阳见称易。阴藏为简。简。阅也。乾息昭物。天下文明。故以易知。坤阅藏物。故以简能矣。阳见称易谓初九。乾息昭物谓九二。

  又云。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虞注云。乾县象着明。故易知。坤阴阳动辟。故易从。

  又云。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虞注云。易为乾息。简为坤消。乾坤变通。穷理以尽性。故天下之理得矣。

  系下曰。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又作退。然示人简矣。虞注云。阳在初弗用。确然无为。潜龙时也。不易世。不成名。故示人易者也。退。安。简。阅也。坤以简能。阅内万物。故示人简者也。

  又曰。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虞注云。险谓坎也。乾二五之坤成坎离。日月丽天。天险不可升。故知险者也。阻。险阻也。坤二五之乾。艮为山。险坎为水。巽高兑下。地险山川丘陵。故以知阻也。

  越语。范蠡曰。节事者与地与地。法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为一。不偏也。不失。不失时也。

  坤以简能。阴藏为简能。包万物以为一。所谓简能也。

  乾凿度曰。孔子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管三成为道德苞钥易者以言其德也。系曰。德行恒易。通情无门。藏神无内也。简易无为。故天下之性莫不自得也。光明四通。简易立节。简易者。寂然无为之谓也。天地烂明。日月星辰布设。八卦错序。律历调列。五纬顺轨。四时和栗孳结。四渎通情。优游信洁。根着浮流。气更相实。此皆言易道无为。故天地万物各得以自通也。虚无感通。清净照哲。移物致耀。至诚专密。不烦不挠。淡泊不失。此其易也。

  郑玄易赞曰。即易序。易之为名也。一言而函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故系辞云。乾坤其易之蕴耶。又曰。易之门户耶。又曰。夫乾寉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此言其简易之法则也。

  法言五百曰。或问天地简易而圣人法之何五经之支离。曰。支离盖其所以为简易也。由博而约。已简已易焉支焉离。约则简易。

  易

  系上曰。乾以易知。郑注云。易。佼易也。今本乾凿度曰。俲易立节。俲即佼也。

  简缺

  性命

  文言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虞注云。乾为性。

  诗丞民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郑笺曰。天之生众民。其性情有物象谓五行。仁义礼智信也。其情有所法。谓喜怒哀乐好恶也。然而民所执持有常道。莫不好有美德之人。正义曰。因经物则异文。故笺分性情为二。性为五性。情为六情以充之。五性本于五行。六情本于六气。洪范五行。水火金木土。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是人性法五行也。昭元年左传曰。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也。昭二十五年左传。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六情法六气也。五行谓仁义礼智信者郑于礼记之说以为木行则仁。金行则义。火行则礼。水行则智。土行则信是也。六情有所法者。服虔左传之注以为。好生于阳。恶生于阴。喜生于风。怒生于雨。哀生于晦。乐生于明是也。栋案。翼奉之说。以六情通于十二律。北方之情好也。好行贪狼。申子主之。东方之情怒也。怒行阴贼。亥卯主之。二阴并行。是以王者忌子卯也。南方之情恶也。恶行廉贞。寅午主之。西方之情喜也。喜行宽大。巳酉主之。二阳并行。是以王者吉午酉也。上方之情乐也。乐行奸邪。辰未主之。下方之情哀也。哀行公正。戌丑主之。辰未属阴。戌丑属阳。万物各以其类应。又云。诗之为学。性情而已。五性不相害。六情更兴废。观性以历。观情以律。张晏曰。性谓五行也。历谓日也。晋灼曰。翼氏五性。肝性静。静行仁。甲己主之。心性躁。躁行礼。丙辛主之。脾性力。力行信。戊癸主之。肺性坚。坚行义。乙庚主之。肾性智。智行敬。丁壬主之也。

  大戴本命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春秋元命包曰。阴阳之性以一起。人副天道。故生一子。化于阴阳。象形而发谓之生。

  太玄曰。察性知命。原始见终。又曰。一生一死。性命莹矣。莹。明也。又曰。考终命存乎成。

  吕覧贵当曰。治欲者不于欲欲。贪欲也。于性。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天地之数也。

  春秋元命包曰。阴阳之性以一起。人副天道。故生一子。

  性反之辨

  尧舜性之也。乾元用九。一以贯之也。汤武反之也。不远复。无祗悔元吉也。尧舜生知安行也。汤武学知利行也。及其知之。及其成功一也。孔子性之也。颜渊反之也。

  三才

  系上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陆绩注云。此三才极至之道。

  案。极。中也。三极。谓天地人之中也。

  系下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虞注云。谓参天而两地。乾坤各三爻而成六画之数也。

  系上曰。大衍之数五十。述曰。大衍之数五十。三才五行之数也。三才者。日十辰十星二十八合五十。日合于天统。月合于地统。星主斗合于人统。故曰三才五行者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土生数五。成数五。本扬子太玄月令五行举成数。中央土。其数五。与太玄合。五十有五减五。故五十。此五行之数也。系曰。参五以变。汉人解参五皆谓三才五行。

  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越语范蠡曰。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韦昭曰。参。三也。天地人事三合乃可以成大功。

  左传昭十一年。三坟。马融云。三坟。三气。阴阳始生天地人之气也。左传正义

  易乾凿度曰。易始于一。郑注云。易本无体。气变而为一。故气从下生。分于二。清浊分于两仪。通于三。阴阳气交。人生其中。故为三才。

  刘歆三统历曰。三统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纪也。十一月乾之初九阳气伏于地下。始着为一。万物萌动。锺于太阴。故黄锺为天统。律长九寸。九者所以究极中和为万物元也。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六月坤之初六。阴气受任于太阳。继养化柔。万物生长。楙之于六合之内,令刚柔有体也。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正月乾之九二。万物棣通。族出于寅。人奉而成之。仁以养之。义以行之。令事物各得其理。寅。木也。为仁。其声商也。为义。故太簇为人统。律长八寸。象八卦。宓戏氏之所以顺天地通神明类万物之情也。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春秋元命包曰。天人同度。正法相受垂文象人行其事谓之教。教之为言效也。道之始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后以裁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此三律之谓矣。是为三统。其于三正也。黄锺子为天正。林锺未之冲丑为地正。太簇寅为人正。三正正始。是以地正适其始纽于阳。东北丑位。易曰。东北丧朋。乃终有庆。答应之道也。论语疏曰。统者。本也。谓天地人之本。

  又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极。中也。元。始也。孟康曰。元气始起于子未分之时。天地人混合为一。故子数独一也。

  又曰。三统合于一元。王砅元珠密语曰。天地人俱生于太初。

  董子繁露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说文曰。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字林曰。王者。天地人一贯三为王。天下所法也。法言君子曰。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

  又曰。唯人道可以参天。

  周书小开武曰。周公曰。三极一维天九星。二维地九州岛。三维人四虞。

  扬子太玄曰。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兼三道而天名之。注云。天地人三者俱谓之玄。玄。天也。故以天名也。又曰。君臣父子夫妻之道。注云。此三者。人伦之大纲。俱行于天也。

  才

  孟子论性而及才。才者。天之所降。故曰降才。即说卦之三才也。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故孟子论为不善云。非才之罪。因举仁义礼智而云。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继而言天之降才。继又言存乎人者有仁义。而云牿亡之后未尝有才。知才为天之所降明矣。

  情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又云。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继又云。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孟子言性而及情。情犹性也。故文言曰。利贞者。性情也。俗本云。利贞者。性情也。王弼注。遂有性情之语。是性善而情恶。非孟子之义也。

  彖传曰屡言天地之情。情犹性也。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情和而性中。故利贞者。性情也。利贞故中和。六爻不皆中,故云贞。

  积

  易中庸皆言积。荀子亦言积。学记。比年入学一段乃学之积也。记蛾子时术之。郑氏以为其功乃复成大垤。此积之效也。

  易乾初九上经。潜龙勿用。乾宝注曰。初九甲子天正之位而乾元所始也。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

  坤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虞注云。谓初乾为积善。以坤牝阳灭出复震为余庆。谓东北丧朋乃终有庆也。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坤积不善以臣弑君。以乾通坤。极姤生巽为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坤消至二。艮子弑父。至三成否。坤臣弑君。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刚爻为朝。柔爻为夕。由辨之不早辨也。郑云。辨。别也。述云。复小而辨于物则辨之早矣。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谷梁僖十七年传曰。君子恶恶疾其始。

  系上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甲子卦气起中孚互艮为居。巽阳隐室。故居其室。震为出为言。善谓复初。震巽同声相应。故千里之外应之。迩谓坤。不善谓姤复。差以豪厘。缪以千里。故千里之外违之。坤为身为民为迩。震为行。乾为远。枢主阖辟。机主发动。乾阳为荣。坤阴为辱。故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中孚二变成益。巽风动天。震雷动地。故云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艮为慎。故可不慎乎。

  系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虞注云。乾为积善。阳称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坤为积恶为身。以乾灭坤。故灭身者也。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小善谓复初。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小恶谓姤初。故恶积而不可弇。谓阴息姤至遯。子弑其父。故恶积而不可弇。罪大而不可解。阴息遯成否。以臣弑君。故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吕覧别类曰。义小为之则小有。福大为之则大有。福于祸则不然。小有之不若其亡也。高注云。祸虽微小。积小成大。故不若亡。

  扬子太玄曰。君子在玄则正。在福则冲。在祸则反。小人在玄则邪。在福则骄。在祸则穷。案。在玄则正。慎独也。在易为乾初九。在玄则邪闲居为不善也。在易为坤初六。

  贾子新书修政。语曰。颛顼曰。功莫美于去恶而为善。罪莫大于去善而为恶。故非吾善善而已也。善缘善也。非吾恶恶而已也。恶缘恶也。吾日慎一日。其此已也。

  大戴礼保傅曰。易曰。正其本。万物理。本谓初。范升传。正其本。万物理。刘向说苑。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初尙微。故云毫厘。诗云。德輶如毛。差之千里。积善余庆。积恶余殃。故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辨之早。栋案。此语本诸日法。后汉太史令虞恭曰。日法所该,通远无已。损益毫厘。差以千里是也。

  礼记经解曰。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易曰。君子慎始。差以毫厘。缪以千里。此之谓也。郑注云。始谓其微时也。正义曰。此易系辞文也。愚谓此系辞逸文。

  史记。太史公曰。叙曰。春秋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察其所以皆失其本矣。谓不早辨。故易曰。差以毫厘。缪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渐久矣。周易述疏云。古文周易太史公犹见其全而大小戴礼察保傅经解及易纬卦验亦引之。或遂以为纬书之文。非也。

  韩非子外储说曰。患之可除在子夏之说春秋。子夏曰。春秋之记。臣弑君。子弑父者以十数矣。皆非一日之积也。有渐而至矣。凡奸者行久而成积。积成而力多。力多而能杀。故明主蚤絶之。又曰。子夏曰。善持势者蚤絶奸之萌。

  管子权修曰。欲民之正则微邪。不可不禁也。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微邪不禁而求大邪之无伤国不可得矣。

  尚书大传曰。书曰。三岁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其训曰。一至三以至九年。天数穷矣。羊德终矣。积不善至于幽六极以类降。故黜之。积善至于明五福以类升。故陟之。皆所自取圣无容心也。扬子太玄曰:阳推五福以类升。阴幽六极以类降。升降相关。大贞乃通。盖画卦与衍畴其类一也。

  淮南缪称曰。易曰。剥之不可遂尽也。故受之以复。积薄为厚。积卑为高。故君子日孳孳以成辉。小人日快快以至辱。其消息也。离朱弗能见也。消息微。故离朱弗能见。

  徐乾中论修本曰。先民有言。明出乎幽。着生于微。故宋井之霜以基升正之寒。黄芦之萌以兆大中之暑。事亦如之。故君子修德始乎笄丱。终乎鲐背。创乎夷原。成乎乔岳。易曰。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积小致大之谓也。

  韩非子喻老曰。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

  汉书仲舒对策曰。册曰。上嘉唐虞。下悼桀纣。寖微寖灭寖明寖昌之道虚心以改。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至巨。故圣人莫不以晻。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言出于己。舜察迩言。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揜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易卦气起中孚始着为一。初九是也。初九体震。与姤旁通。震为言为行。震雷动地。巽风动天。故动天地。乾为积善。初尚微小。故尽小者大。慎微者着。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故尧兢兢日行其道。而舜业业日致其孝。积善而名显。得彰而身尊。此其寖明寖昌之道也。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非明乎性情。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又云。夫暴逆不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渐至。故桀纣虽亡道。然犹享国十余年。此寖微寖灭之道也。

  汉书枚乘书曰。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何自来。纳犹藏也。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断乾。孟康曰。西方人名屋梁为极。单。一也。一梁谓井鹿卢也。言鹿卢为梗索久锲断井乾也。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靡。尽也。我有好爵。我与尔糜之。与此靡同。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拔。据其未生先其未形也。磨砻底厉。不见其损。有时而尽。底。柔石也。厉。皁石也。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此当有成文传自圣人之徒。

  法言修身曰。君子微慎厥德。悔吝不至。何元憞之有。注云。微。纤也。悔吝。小疵也。元憞。大恶也。

  贾谊新书审微曰。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其流而令于大乱。是故子民者谨焉。夫事有逐奸。势有召祸。老耼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管仲曰。备患于未形。上也。语曰。弗灭。炎炎奈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智禁于微次也。事之适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

  老子道德经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大略曰。夫尽小者大。积微者着。德至者色泽洽。德润身。行尽而声闻远。小人不诚于内而求之于外。

  文子曰。积道德者。天与之。地助之。文选注廿九。

  张衡东京赋曰。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薛综注云。言事皆从微至着。不可不慎之于初。所以寻木起于牙蘖。洪波出于涓泉。

  吕东莱曰。乾之初九曰。乾龙勿用。坤之初六曰。履霜坚冰至。阳者善之类也。坤者恶之类也。善端初发。且要涵养。恶念初生。便须翦除。

  天地尚积

  京房易传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中庸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不贰。一也。荀子曰。并一而不贰。所以成积也。并一而不贰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案。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故通于神明。则其生物不测。详下文。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覆出以起下文。今夫天以下言积。斯昭昭之多。郑注。昭昭犹耿耿。小明也。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在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郑注云。此言天之高明本生昭昭。地之博厚本由撮土。山之广大本起卷石。水之不测本从一勺。皆合少成多。自小致大。为至诚者亦如此乎。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郑注云。天所以为天。文王所以为文。皆由行之不已。为之不止。如天地山川之云也。易曰。君子以慎德积小以成高大是与。正义曰。此一节明至诚不已则能从微至着。从小至大。

  圣学尚积

  诗敬之曰。日就月将有缉熙于光明。郑笺云。日就月行。言当习之以积渐也。

  学记曰。古之教者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注云。蛾。蚍蜉也。蚍蜉之子。微虫耳。时术蚍蜉之所为。其功乃复成大垤。

  又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郑注云。源。泉所出也。委。流所聚也。始出一勺。卒成不测。正义曰。犹学。初为积渐后成圣贤也。

  大戴劝学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乾初为善。乾三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循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同。

  荀子儒效曰。人无师法则隆情矣。有师法则隆性矣。而师法者。所得乎积。原本作情。注云当作积。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独立而治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乎。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贰所以成积也。与中庸其为物不贰义同。习俗移质。并一而不贰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故通于神明。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六指。上下四方。尽六指之远则为六极。言积近以成远。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性恶曰。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尸子曰。水积则生吞舟之鱼。土积则生豫章之木。学积亦有生焉。

  王者尚积

  诗皇矣序曰。皇矣美周也。天监代殷莫若周。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

  家语好生曰。周自后稷积行累功以有爵土。公刘重之以仁。及至大王亶父敦以德让。其树根置本。备豫远矣。汉书娄敬传。敬曰。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余世。

  荀子强国曰。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愚谓此言积微自日而月。自月而时。自时而岁。不从微始非积也。故曰不胜。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以小至大。故月不胜日。原本作熟。先子从宋本改。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县日也博。其为积也大。杨注。博谓所县系时日多也。大谓积小以成大。若蚁蛭然也。大事之至也希。其县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愚按。此所谓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也。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善日谓敦化。比于小事者也。月不胜日。故善日者王。善时谓兴务于大事者也。时不胜月。故善时者霸。补漏者危。杨注。不能累功累业至于币漏然后补之也。大荒者亡。杨注。都荒废不治者。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一日二日万机。王者敬日也。声色化民。霸者敬时也。敬日者在隐微幽独。敬时者在政教号令。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着焉。可以时托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善积成名。故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务货寳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如毛。毛犹微也。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杨注引之以明积微至着之功也。

  以易言之。微即乾之初九也。乾元用九而天下治。故德輶如毛。民鲜克举。

  大戴礼礼察曰。凡人之知。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云礼云贵绝恶于未萌而敬起于微眇。敬起当从治安策作起敬。使民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之谓也。为人主计者。莫如安审取舍。所谓辨之早。取舍之极定于内。安危之萌应于外也。师古曰。极。中也。萌。始生也。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然。治安策云。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而人之所行各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法积而民怨倍。礼义积而民和亲。古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之善者异。或导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导之以德教者。德教行而民康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哀戚。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我以为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汤武能广大其德。久长其后行五百岁而不失。秦王亦欲至是而不能持天下。十余年即大败之。此无他故也。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也。此即积善积恶之应。而其原皆在于微眇。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取舍之谓也。

  淮南缪称曰。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是故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故君子禁于微。壹快不足以成善。积快而为德。壹恨不足以成非。积恨而成怨。故三代之善。千岁之积誉也。桀纣之谤。千岁之积毁也。

  孟子言积善

  孟子公孙丑篇曰。公孙丑问曰。何为浩然之气云云至而又害之。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朱注集义由言积善。此语最当非义袭而取之也。袭与习同。袭。重习也。义须积如苗之长义。袭而取犹助长也。故下言助长之害。故下言助长之害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顾氏炎武谓正心心乃忘字之并也。谓必有事焉而勿忘申之曰勿忘勿助长也。当从其读。义袭而取犹一蹴而至圣人之域。夫子曰。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即助长之义。集义之功。中庸所谓不息也。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在圣人为不已。在学者为勿忘。必有事焉而勿正。朱注谓预期也。引公羊传曰。战不正胜。此言良是。

  三五

  系上曰。大衍之数五十。述云。大衍之数五十。三才五行之数也。三才者。日十辰十二星二十八。凡五十。日合于天统。月合于地统。星主斗合于人统。故曰三才五行之数。五行者。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土生数五。成数五。五十有五减五。故五十。此五行之数。

  又曰参伍以变。

  尚书大传曰。天地人之道备而三五之运兴矣。

  春秋合诚图曰。至道不远。三五而反。宋均注云。三。三正也。五。五行也。三正五行。王者改代之际会也。能于此际自新如初。则道无穷也。

  春秋保乾图曰。阳起于一。天帝为北辰气成于三以立五神。三五展转机以运动。故三百岁斗历改宪也。

  应劭风俗通曰。三统者。天地人之始。道之大纲也。五行者。品物之宗也。道以三兴。德以五成。故三皇五帝三王五伯至道不远。三五复反。譬若循连镮顺鼎耳。穷则反本。终则复始也。

  史记天官书曰。天数者必通三五。索隐云。三辰五行。

  三统历曰。三代各据一统。明三统常合而迭为首。登降三统之首。周还五行之道也。故三五相包而生天统之正始施于子半。苏林曰。子之西亥之东其中闲也。地统受之于丑初。人统受之于寅初。孟仲季迭用事为统首。三微之统既着而五行自青始。其序亦如之。五行与三统相错。传曰。天有三辰。地有五行。然则三统五星可知也。易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太极运三辰五星于上而元气转三统五行于下。其于人。皇极统三德五事。故三辰之合于三统也。日合于天统。月合于地统。斗合于人统。五星之合于五行。三辰五星而相经纬也。

  淮南泰族曰。昔者五帝三王之莅政施教必用参五。何谓参五。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于地。中取法于人。乃立明堂之朝。行明堂之令。明堂布令之宫有十二月之政令。以调阴阳之气。以合四时之节。以辟疾病之菑。俯视地理一制度量。察陵陆水泽肥墽高下之宜。立事生财以除饥寒之患。中考乎人德以制礼。行仁义之道以治人伦而除暴乱之祸。乃澄列金木水火土之性。故立父子之亲而成家。别清浊五音六律相生之数以立君臣之义而成国。察四时季孟之序以立长幼之礼而成官。此之谓参制。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辨。长幼之序。朋友之际。此之谓五。

  乾元用九天下治义

  周易述疏云。易者五经之原也。孔子修春秋元年春王正月盖用乾元用九之义。故董子繁露曰。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见。王不正则上变。天贼并见。五帝三皇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税。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老。亲亲而尊尊。不夺民时。使民不过岁三日。民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强弱之难。无强贼姤疾之人。民修德而美好。被发衔哺而游。不慕富贵。耻恶不犯。父不哭子。兄不哭弟。毒虫不螫。猛兽不搏抵不触虫。故天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风雨时。嘉禾兴。凤皇麒麟游于郊。囹圄空虚。画衣裳而民不犯。四夷传译而朝。民情至朴而不文。郊天祀地。秩山川以时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立明堂宗祀。先帝以祖配天。天下诸侯各以其职来祭。贡土地所有。先以入宗庙端冕盛服而后见。先德恩之报奉元之应也。

  董子对策曰。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一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树而草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自卑可致此物而身卑贱不得致也。

  大

  乾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老子道德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理

  理字之义。兼两之谓也。人之性秉于天性。必兼两在天曰阴与阳。在地曰柔与刚。在人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曰性命之理。乐记言。天理谓好与恶也。好近仁。恶近义。好恶得其正谓之天理。好额失其正谓之灭天理。大学谓之拂人性。天命之谓性。性有阴阳刚柔仁义。故曰天理后人。以天人理欲为对待。且曰天即理也尤谬。格物致知穷理之事。正心诚意进行之事。性尽理穷乃天下至诚也。故至于命。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是也。

  系辞上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矣。又曰。仰以观于天。俯以察于地理。

  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虞注云。以乾推坤谓之穷理。俯以察于地理。故坤为理。

  案。易简而天下之理得。此述天命而及中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此由中和而遡天命。

  又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述曰。阴与阳。柔与刚。仁与义。所谓理也。

  中庸曰。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理者。分别之意。

  乐记曰。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郑注。理。分也。

  又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欲。史记作颂。徐广读为容。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乐由天作。乐者。通伦理者也。故谓之天理。理。分也。犹节也。汉律。逆节绝理谓之不道。康成子雍以天理为天性。非是。理属地。不属天。一阖一辟一静一动谓之天理。上云。人生而静天之性。感于物而动。性之容也。是之谓天理。

  韩非子曰。凡物之有形者易裁也。易割也。何以论之。有形则有短长。有短长则有大小。有大小则有方圆。有方圆则有坚脆。有坚脆则有轻重。有轻重则有黑白。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黑白之谓理。理定而物易割也。故欲成方圆而随于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圣人尽随于万物之规矩则事无不事。功无不功。此释理字最分明。

  又曰。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丽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易。阴阳刚柔为性命之理。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位而成章。所谓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是以生死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帝得之以藏。坤以藏之。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斗有威仪。日月得之以恒其光。五帝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随时。与理相应。

  又曰。凡理者。方圆长短麤靡靡。细也。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

  道理二字说得分明。宋人说理与道同而谓道为路。只见得一偏。管子君臣曰。别交正分之谓理。顺理而不失之谓道。注。别上下之交。正君臣之分。

  心术曰。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德者。得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闲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道德之理可问者则以有所舍。所以舍之异也。义者谓各处其宜也。理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故礼者谓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谕义之意也。故礼出乎义。义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

  人心道心附

  人心之危。中庸所谓诚之者也。所谓慎独也。道心之微。中庸所谓诚者也。荀子所谓独也。

  诚独之辨附

  诚之者。功之始也。独者。功之全也。故荀子曰。不诚则不能独。

  生安之学附

  后人谈孔学者止及困勉之学。未尝不亲切而有味以示学者则善。以之训诂六经则离者多矣。此七十子丧而大义乖之故。非后人之过也。

  精一之辨附

  精者精微。一者道本。得一而加功焉然后精。伪尚书惟精惟一。此误解荀子也。吾闻一而后精。不闻精而始一。盖后人以为精察之精。故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