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黍与稷为中国最早农作物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与中国1,此四大文明发源地均始自农业。埃及有尼罗河,巴比伦有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两河,印度有恒河,中国有黄河,因农业发展靠水利灌溉。但中国与其他三国情况不同。

中国农业发展并非单靠一条黄河。埃及、巴比伦、印度三国均处于热带或亚热带,但中国则气候不同。再就面积言,埃及、巴比伦小;印度较大,但单纯;中国则幅员广大,气候土壤等亦南北不同。

中国古代北方之农作物并非种稻麦开始。向来所谓五谷者,即黍、稷、稻、麦、粱。再加上豆,则称六谷;合黍、稷、稻、麦、粱、大小豆、麻与菇,则称为九谷。但中国最早之农作物为黍与稷。

吾人当根据历史研究中国最早之农作物。黍与稷为中国北方最早之农作物,《诗经》中即已提到。甲骨文中提及”黍”字最多,商代占卡收成好坏,甲骨文中多有"求黍”及”求黍年"等字句。但未见有"求麦"、"求稻"。因黍比较粗生粗养,容易种,为商代人之农业主要作物。稻麦为贵品种而难生长,故商代求丰年只求黍,《诗经》中提及”黍”、”稷”两字很多,可资证明。

古代农业发明者有"后稷”与”神农","后"即上帝之意,"后"与"神"均为形容词。神农姓姜,后稷姓姬,此二人均在中国西部,何以不称"后稻"、"后麦",而称"后稷”,盖中国最早之农作物为稷也。

甲骨文为盘庚后之文物,为可靠史料。但后稷之史料借传说而来,乃由推想而得,但并不一定不可靠。

黍稷有共同之性格,即均为高地农作物。郑玄曰:"高田宜黍稷,下田宜稻麦。"今日北京以种麦为主,种麦处即种稻处;南方以种稻为主,种稻处即种麦处。而稻麦需要水分多,故种于"下田”;黍稷需要水分少,故适宜种于"高田"。此亦证明中国当时有高地农作物,亦有低地的。

二、古人重黍稷轻稻粱

中国五谷之一曰”稷”2,”后稷氏"者,"后"为尊敬之意。以上提及不称"后稻"、"后麦"可见当时最重要的农作物是”稷”。今山西省有”稷山","历山"亦在山西。

稷为高地早性植物。中国古代农业偏于高地旱性作物,所以中国古代文化起于丘陵,起于高地,而非起于平原。故称大陆文化,并非海洋文化。

所谓五谷,即黍、稷、稻、麦、粱;普通说农作物为黍、稷、稻、粱。清程瑶田作《九谷考》,曰:”稷者,今之高粱。"此处所称之粱,即今之小米;黍即北方之黄米。

中国古代农作物由高地开始,是先种(多种)高粱、黄米(即黍稷),而非先种稻麦。《诗经》云:”黍稷稻粱,农夫之庆。"其意乃黍稷在先也。

《诗经·七月》中,周公述说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及农村农民之生活状况甚详。此诗虽无说明先种植何种作物,不过可自其下种之日期看出,高粱是在古历正月下种。稷则可称五谷之长。此诗中说明春天为蚕桑之时(插秧期);夏天盛产瓜茄蔬菜;对于稻,只提了一句说:"十月获稻,为此春酒。"此是旱稻,且仅是种少量作酿酒用。酒在古时仅供老人饮用。此诗述说农事极详,却不提及种稻之法。

《诗经》《礼记》《管子》所记载的,均可证明春秋以前,中国人民主要在山阪陵阪地区种植黍稷等旱地作物。另一证明,古代敬神是取黍稷,因古代人民尊重高粱、黄米,含有重视黍稷过于稻粱之意。

古代有两种盛载祭物之盛器。一曰簋3,为当时第一等盛器;一曰簠4,为第二等盛器,但当时祭神以曰盛放黍稷,以示尊敬;稻粱却放于第二等盛器簠中。

古代祭神,水为最尊贵,酒次之。亦从而可见中国古代农作物是黍稷始。

三、高地农作物反映陵阪文化

晋人束暂《补亡诗》云:”黍华陵巅,麦秀丘中。"陵即山地,丘陵也。说明黍开花于山上。四方高中央低者为丘长江流域的山上有田,可种稻,但在陕西的山上则种麦。此说明了中国农作物有高地与低地两种。而古代多为高山上之农作物,是旱地作物。

淮南子》记载:"尧之治天下也……其导万民也……泽皋织网,陵阪耕田。"泽是水泽岸边。陵者大泉,山无石者,土地高者曰阜。"阪"或作"岅"或"坂",《诗·小雅·正月》:”瞻彼阪田。"阪田为崎岖之处。此处说明在平原之湖泊地区捉鱼,在山阪之处耕田,可称陵阪文化。淮南子为今安徽省人,知古代人民在低地捉鱼,在高地种田,可知他懂历史。

中国古代农作物非用河水灌溉,云旱性之高地作物。如"神农氏"又名”烈山氏","烈山"两字之意义即将山坡上之草木用火烧毁用作肥料,然后下种。可见耕种之地在山上,是山耕,并非用水利灌溉。

中国古代山耕之又一证明:史载"舜耕历山"(历通厉),亦是山耕。

《礼记》中载有旱稻,即《内则篇》所记"陆稻"。

《管子》书中记有"陵稻"。陵稻即栽种于山阪高地之稻5。

吴越春秋》云:"尧遭洪水,尧聘弃6如使教民山居,随地造区。"此处所谓"山居”,是命人民住山上种田。古代高地上种的当是黍稷,而非低地的稻麦作物。

易经》说:"上古穴居而野处。"

《礼记·礼运篇》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窟者穴地。营者指一个个散布于高地之窟窿。今日的太行山区仍可见在半山地带有此类穴居。此类穴居并非在平地挖洞,乃在干燥的山地上挖洞。

公刘之诗云:"陶复陶穴。"陶即挖空,在山上挖穴而居,亦即居于山地。

山居与山耕同时。中国此时期之文化,可称为”黍稷文化",亦可称"陵阪文化"。

推想中,中国古代农业,决无水利工程。在古代典籍中可找到证据,证明古代先民耕种与居住均在高地。

孟子》中记载:"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营窟者,环形之山洞也,今日河南省仍有可见。人居住在山洞内,可证明耕地亦在山上。

四、由黍稷到粟麦到稻

中国的文化发源地,最初并不在黄河两旁,而是在其支流渭水、浦水、汾水与洛水一带,但这已是后期。因中国最古之文化并非在水边,亦非在平原,而是在高原上。

故并无西方人所谓在摇篮中孕育出来的文化,亦非如埃及、巴比伦一般温室中居育出来的花。中国文化乃是在山地上经过日晒雨淋,培育出来的并非花,而是松柏。即使是花,也是梅菊之类。

春秋以后,一般仍然以高粱为主要粮食。

论语》说:"饭疏食。”疏,即麤,粗也,意即吃高粱之粗饭。此点亦有考证。《礼记·玉藻篇》云:”稷食。"意以高粱为主食。

左传》曰:"粱则无矣,麤则有之。"粱指小米,麤指高粱。

孔子"食夫稻,衣夫锦",说明孔子当时以稻米为主食生活已很讲究。

战国策》云:"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于是东周人有改种麦者,因为缺水之故。此乃时代环境造成栽种作物之不同,故农业经济状况亦因之而异。

中国古代农作物之分期:

第一时期为黍稷时期,此乃指西周以前;

自春秋至战国,主要之农作物已渐由黍稷而为粟麦,可称为粟麦时期;

最后,则为稻米时期。

 也有加上墨西哥者。

 稷为高粱之古名。

 音guiˇ,内圆形。

 音fuˇ,内方形。

 中国之有稻,可能山地之旱性"陵'稻"早于低地之"水稻" 。

 弃即后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