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见示视观望 矜哀恤憾恕愤患 持措拱 攻窃诛翦脩讲 设立

忠信谅正邪辟好恶恭敬慎苟 显著

相帅士仆御右 盗贼 国家社稷 仁义道德 文质 色臭先前后内外闲

123.【知】

(一)知道,懂得,了解。论语学而:"人不~而不愠。"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也。'"又名词。知识,知觉。论语子罕:"吾有~乎哉?无~也。"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

(二)读zhì。知识丰富,经验丰富,见解高明。形容词。左传僖公三十年:"失其所与,不~。"这种意义后来又写作"智"。孟子告子上:"无或乎王之不智也。"(或:通"惑"。)又名词。孟子公孙丑上:"虽有~慧,不如乘势。"

124.【识】

(一)知道,认识,能辨别。孟子梁惠王上:"不~有诸?"又梁惠王下:"吾何以~其不才而舍之?"论语阳货:"多~於鸟兽草木之名。"

(二)去声,读zhì。记住。论语述而:"默而~之。"又子张:"贤者~其大者,不贤者~其小者。"引申为表记(后起义)。现代变为双音词"标~"(标志)。

[辨]知,识,记。"知"是一般的知道,"识"常常是比较深的认识。至於"知"当"智"讲,"识"当"记"讲,更没有共同之处了。"识"和"记"的区别是,"识"(zhì)为记住,"记"等於记得。"记"是"识"的结果。虽然"记"也有当"记住"讲的,如庄子山木有"弟子记之",但一般多作"记得"讲。

125.【见】

(一)看见。论语里仁:"~贤思齐焉,~不贤而内自省也。"又名词。见解,见识。如"高~","远~"。

(二)读xiàn。谒见,拜见。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请~。"论语季氏:"冉有季路~於孔子。"又微子:"~其二子焉。"(使其二子拜见子路。)注意:"见"字读xiàn时,一般都当不及物动词用。"见其二子"的"见"是使动用法(使拜见),所以是及物动词。至於及物动词的"见"字(包括省略宾语的"见"),就只读作jiàn,作"见面"讲,不作"谒见"讲。例如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使烛之武~秦君,师必退。"

(三)读xiàn,被看见,出现。战国策燕策三:"图穷而匕首~。"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无道则隐。"按:上古没有"现"字,中古也很罕见。凡"出现"的意义在上古都写作"见"。

(四)等於说"被"。楚辞渔父:"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放。"庄子秋水:"吾长~笑於大方之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欺於王而负赵。"有时候,"见"字表示一方面对另一方面施以某种行为。如"见教"表示"教我"。

126.【示】

给看。老子三十六章:"国之利器不可以~人。"引申为指示,显示,使人明白某种道理。礼记礼运:"刑仁讲让,~民有常。"

127.【视】

(一)看。礼记大学:"十目所~,十手所指。"左传庄公十年:"下~其辙。"引申为看待。左传成公三年:"荀罃善~之。"又为按照。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卿受地~侯。"(按照侯的身份受地。)[~…为]比……更(后起义)。孙樵书褒城驿壁:"盖当时~他驿为壮。"

(二)通"示"。"示"本是"使看"的意思,所以能用"视"字表示。诗经尚书、礼记都有这种"视"字。汉书多以"视"为"示"。如高帝纪叙述张良劝刘邦把栈道烧掉,一方面可以防止诸侯来侵袭,另一方面"亦~项羽无东意"。(也让项羽看见刘邦没有向东进军的意思。)

128.【观】

(一)有目的地看,观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闻其骈胁,欲~其裸;浴,薄而~之。"(骈胁:肋骨合并在一起。薄:迫近,走到跟前。)论语公冶长:"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其行。"引申为观赏,欣赏。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鱼者。"(如:到,往。棠:鲁国地名。)又:"遂往,陈鱼而~之。"又名词。值得欣赏的事物。如说"洋洋大~","壮~"。引申为一般的观看,眺望。孟子尽心上:"故~於海者难为水。"陶渊明归去来辞:"时矫首而遐~。"(矫首:抬头。遐:远。)

(二)读guàn,去听。高大可见的建筑物。左传宣公十二年:"收晋尸以为京~。"这是指把敌人的尸体堆积起来封上土的高大的土堆。(留给人看以夸耀武功。)宗庙或宫庭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又名阙。礼记礼运:"出游於~之上。"引申为台榭(高台上的房子)。左传哀公元年:"宫室不~。"又为一般的高大华丽的建筑物,如楼阁之类。汉代有"东~","白虎~"。又为道教的庙宇(后起义)。刘禹锡玄都观桃花诗:"玄都~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129.【望】

(一)向远处看。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之。"(轼:车前端的横木。)战国策赵策四:"故愿~见太后。"引申为希望,盼望。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民之多於邻国也。"

(二)名誉,名望。诗经大雅卷阿:"令闻令~。"(令:好。)今成语有"德高~重"。

(三)古人於阴历的每月十五前后,日月相望,月光满盈时叫"望"。又特称十五日为"望日"。汉书苏武传:"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朔:初一。)又张禹传:"罢就第,以列侯朝朔~。"[既~]阴历的十六日。尚书周书召诰:"惟二月既~。"苏轼前赤壁赋:"七月既~。"按:这个意义说文作"朢"。

(四)怨,怨恨,责怪。司马迁报任安书:"若~仆不相师。"史记汲郑列传:"黯褊心不能无少~。"

注意:"望"字有平去两读。第(二)(三)(四)三种意义都读去声(wàng),第(一)义既可以读平声,又可以读去声。

[辨]视,望,观,看,见,睹。"视"是近看,所以能引申出"视察"的意思。"望"是远看,所以可引申出"盼望"的意思。"观"是有目的地看,所以能引申出"欣赏"的意思。"观"可远可近(如观潮,观战,观棋)。"见"是"视"和"望"的结果,所以礼记大学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战国策赵策说"故愿望见太后"。"睹"是"见"的同义词(但少用),故可说"熟视无睹","耳闻目睹"。"看"是探望。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梁东新为邺令,其姊往看之。"早期的"看"是访问、探望的意思(世说新语一书有许多这类"看"字),最初与"视"不同义,后来才逐渐同义。一般在古文中多用"视",诗歌则多用"看"。

130.【矜】

(一)矛柄。贾谊过秦论上:"锄耰棘~,非铦於钩戟长铩也。"(耰yōu:锄柄。铦xiān:锋利。铩shā:长刃矛。)也写作"矜"。

(二)自夸。史记淮阴侯列传:"不伐己功,不~其能。"李密陈情表:"本图宦达,不~名节。"

(三)怜悯,同情。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见人之厄则~之。"论语子张:"嘉善而~不能。"李密陈情表:"凡在故老,犹蒙~育。"

(四)读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礼记礼运:"~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引申为没有妻的成年男人。后代一般都只写作"鳏"。

131.【哀】

悲伤。礼记檀弓下:"有妇人哭於墓者而~。"引申为怜悯,同情。战国策齐策四:"~鳏寡。"又赵策四:"念悲其远也,亦~之矣。"论语子张:"如得其情,则~矜而勿喜。"

132.【卹】(恤)

(一)忧,忧虑。诗经邶风谷风:"我躬不阅,遑恤我后。"(我自己都不[为丈夫]容纳,还来得及忧虑我走后的事吗?阅:容纳。)引申为顾念,顾惜。战国策齐策四:"哀鳏寡,~孤独。"胡铨上高宗封事:"竭民膏血而不~,忘国大仇而不报。"

(二)救济。周礼春官典瑞:"以~凶荒。"贾谊过秦论中:"百姓困穷而主弗收~。"范缜神灭论:"不恤亲戚,不怜穷匮。"

133.【憾】

心中不满,懊恼。论语公冶长:"敝之而无~。"孟子梁惠王上:"是使民养生丧死无~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美哉犹有~。"现代双音词有"遗~"。注意:现代汉语里的"遗憾"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里,"遗~"是一个词组,等於"遗恨"。现代"遗憾"的意思古人只说单音词"憾"或"恨"。"憾"与"恨"是同义词,上古"恨"字一般也不解作"怨恨"。参看下册"恨"字条。

134.【恕】

将自己的心度别人的心。论语卫灵公:"其~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里仁:"夫子之道,忠~而已矣。"依论语,"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是作为道德标准来说。引申为饶恕,宽恕。战国策赵策四:"窃自~。"离骚:"羌内~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135.【愤】

烦闷。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仆终已不得舒~懑以晓左右。"引申为憋闷。论语述而:"不~不启。"(对学生要等他道理想不出来,心中憋闷,才启发他。)又:"发~忘食。"又为感情激动(后起义)。杜甫喜薛据毕曜迁官诗:"忠臣辞~激,烈士涕飘零。"

[辨]愤,怒,忿。"愤"与"怒"在上古汉语里,意义的差别很大。"发愤"跟"发怒"的意义全不相干,后来逐渐接近。"忿"是生气,怨恨,与"怒"义近。古代"愤""忿"不同音("愤"读浊音,"忿"读清音。)

136.【患】

担心,发愁。论语颜渊:"季康子~盗。"又季氏:"不~贫而~不安。"又宪问:"不~人之不己知,~其不能也。"又名词。忧患,麻烦。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者,国恒亡。""患"字有平去两读;但用作名词时,一般只读去声。

[辨]忧,患。"忧"与"患"为同义词。一般地说,"忧"多用於比较严重的场合。有时没有分别,如"内忧外患"。

137.【持】

拿着。孟子公孙丑下:"子之~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引申为把着使不动摇或坠落。论语季氏:"危而不~,颠而不扶。"孟子滕文公上:"疾病相扶~。"现代双音词有"支~"、"维~"、"护~"、"劫~"、"挟~"等。

138.【措】

放下,放。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手足。"("措":今本作"错"。)又用於抽象意义。礼记中庸:"学之弗能,弗~也。"又引申为安放。礼记礼器:"~则正。"[~意]留意。战国策魏策四:"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意也。"按:"措"字在古书中常写作"错"。

139.【拱】

拱手,两手在胸前相合,一般是用左手握住右手。这是表示恭敬的姿势。论语微子:"子路~而立。""拱手"又用於比喻的意义,表示容易取得。贾谊过秦论上:"於是秦人~手而取西河之外。"引申为两手做合抱姿势。这种意义常用来说明树木的大小。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寿,尔墓之木~矣。"

140.【攻】

(一)进攻,攻打。左传僖公四年:"以此~城,何城不克?"引申为指责[过失,罪恶]。论语先进:"小子鸣鼓而~之可也。"又颜渊:"无~人之恶。"

(二)进行工作,特指匠人及其他手工业的工作,如建筑、雕琢等。诗经大雅灵台:"庶民~之,不日成之。"又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玉。"引申为做学问或接受某种专门训练。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141.【窃】

(一)偷。论语颜渊:"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庄子胠箧:"彼~钩者诛,~国者为诸侯。"注意:凡"偷窃"的意义,在先秦都说"窃"或"盗"。参看"偷"字条。

(二)偷偷地,暗地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与之齐。"

(三)谦词。表示自己的话不一定说得对,自己的行为不一定做得对。战国策赵策四:"~爱怜之。"又:"老臣~以为媪之爱燕后,贤於长安君。"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不逊,近自托於无能之辞。"[辨]盗,窃。用作动词时,"窃"与"盗"是同义词。但是"盗"字又是名词,表示"盗贼";"窃"字不用作名词。

142.【诛】

(一)谴责。论语公冶长:"於予与何~?"成语有"口~笔伐"。

(二)杀戮[有罪恶的人]。荀子正论:"~纣,断其首。"引申为铲除。楚辞卜居:"宁~锄草茅以力耕乎?"

(三)要求,要别人负责供给东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求无时。"又庄公八年:"反,~屦於徒人费。"(费:人名。)

143.【翦】

翦断。诗经召南甘棠:"勿~勿伐。""翦"又用於比喻,表示削弱或消灭。左传成公十三年:"又欲阙~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又成公二年:"余姑~灭此而朝食。"又表示"裁去"。文心雕龙熔裁:"~截浮词谓之裁。"俗作"剪"。

144.【修】(修)

(一)乾肉。古人用来送礼。论语述而:"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修:十块乾肉成为一束)引申为乾。诗经王风中谷有蓷(tuī):"中谷有蓷,暵(hàn)其~矣。"

(二)培养,增进,改进,加强。左传成公十三年:"吾与女同好弃恶,复~旧德。"又桓公元年:"~好於郑。"又桓公六年:"随侯惧而~政。"论语季氏:"则~文德以来之。"

(三)修理,修葺,修饰。左传成公三年:"而帅偏师以~封疆。"左传宣公十二年:"郑人~城。"

(四)长。诗经小雅六月:"四牡~广。"战国策齐策一:"邹忌~八尺有余。"楚辞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能。"(修能等於说长才。)引申为善,美。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名之不立。"

[辨]修,修。依说文,"修"是修饰,"修"是乾肉。由於二字同音,一般可以通用;但"乾肉"的意义决不能写作"修"。

145.【讲】

(一)讲和,和解。战国策西周策:"而秦未与魏~也。"史记项羽本纪:"业已~解。"又樗里子甘茂列传:"与魏~罢兵。""讲"本身就有"讲和"的意义,后来变为双音词"~和"。胡铨上高宗封事:"[秦]桧曰敌可~和,[孙]近亦曰可和。"

(二)谋画。左传襄公五年:"~事不令。"(不令:不善。)又为研究,商讨。论语学而:"德之不修,学之不~。"左传宣公十六年:"武子归而~求典礼。"韩愈张中丞传后序:"二公之贤,其~之精矣。"引申为讲究,重视。礼记礼运:"~信修睦。"注意:在上古汉语里,"讲"字没有现代的"讲话"的意思。礼记礼运的"讲於仁",乃是讨论,议论。

146.【设】

(一)安排,摆设,建立。礼记礼运:"以~制度,以立田里。"文心雕龙熔裁:"情理~位,文采行乎其中。"

(二)假设连词。假如,如果。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百岁后,是属宁有可信者乎?"(是属:这些人。)[~如]比如,例如,白居易与元九书:"~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

147.【立】

(一)站着。论语微子:"子路拱而~。"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待",比喻事情很快就要到来。贾谊过秦论中:"故其亡可~而待。"引申为建立,设立,树立。战国策齐策四:"~宗庙于薛。"礼记礼运:"以设制度,以~田里。"

(二)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贾谊过秦论下:"子婴~。"引申为使登上某一个位置。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章邯为雍王。"左传襄公三年:"将~之而卒。"

(三)副词。立刻,马上。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诛杀曹无伤。"现代变为双音词"立刻","立即"。

148.【忠】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尽力做好别人付托的事,对别人负责。左传庄公十年:"~之属也。"又宣公二年:"贼民之主,不~。"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乎?"注意:上古"忠"字意义很广,不限於忠君。这是阶级社会产生的一种伦理观念,后来被统治阶级利用来专指忠君。

149.【信】

(一)言语真实,不虚伪。老子八十一章:"~言不美,美言不~。"战国策楚策一:"子以我为不~。"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加:指虚报)引申为对人的一种道德,指对人真诚,不虚伪。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乎?"又为守信,实践诺言。左传宣公二年:"弃君之命,不~。"

(二)相信,认为可靠。论语公冶长:"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其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也。"按:这个意义和现代汉语一样。

(三)副词。真的,的确。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可事也。"孟子公孙丑上:"~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四)使者,送信的人(后起义)。世说新语雅量:"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至,看书竟,默然无言。"注意:不但上古的"信"字不当"书信"讲,连中古的"信"字也不当"书信"讲。"书信"的意义是从送信的人的意义再引申出来的。

(五)读shēn,通"伸"。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也。"(尺蠖:虫名。)又:"屈~相感。"

150.【谅】

(一)形容词。诚实。论语季氏:"友直,友~,友多闻。"引申为固执(指道义方面)。论语宪问:"岂若匹夫匹妇之为~也?"

(二)动词。相信别人的真实。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人只!"引申为原谅。又引申为料想(后起义)。如"~不见怪"。

151.【正】

(一)不偏,跟"偏"相对;不斜,跟"斜"、"邪"相对(邪就是斜)。论语乡党:"席不~不坐。"引申为正当,合适。论语子路:"名不~则言不顺。"又为作风正派。论语宪问:"齐桓公~而不谲。"(谲jué:奸诈。)用如动词时,表示使正。论语尧曰:"君子~其衣冠。"

(二)主管人,长(zhǎng)。如古代乐官之长称"乐~"。仪礼大射:"乐~命大师曰。"后世有"村~","里~"。

(三)副词。恰好。论语述而:"~唯弟子不能学也。"

(四)读zhēng。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叫"~月"。左传隐公十年:"十年春王~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引申为指历法。尚书甘誓:"怠弃三~。"(三正:指三种历法。)杜预春秋序:"所用之厤(历),即周~也。"[~朔]每年的第一个月为"正",每月的第一日叫"朔","~朔"连用指历法。史记历书:"汉得士德,宜更元,改~朔,易服色。"后来"~朔"指帝王的年号,"奉……~朔"表示归顺某王朝。左思魏都赋:"思禀~朔,乐率贡职。"后汉书南蛮传:"前世所不至,~朔所未加。"

152.【邪】

(一)斜的。诗经小雅采菽:"~幅在下。"(邪幅:即现在所谓绑腿,因为斜绑在腿上,所以叫邪幅。)

(二)不正直,邪曲。孟子梁惠王上:"放辟~侈,无不为已。"按:"邪"与"斜"自古同音,本是通用的字。后代逐渐有了分别:於第一义写作"斜",第二义写作"邪"。

(三)读yé。疑问语气词,略等於"与"(欤)。战国策赵策三:"宁力不胜、智不若~?"又写作"耶"。战国策齐策四:"民亦无恙耶?"

153.【辟】

(一)读bì,法。诗经小雅雨无正:"~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

(二)君,君主。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皇王维~。"又棫朴:"济济~王。"(济济:容貌美的样子。)现代有双音词"复~"。

(三)征召。后汉书黄宪传:"宪初举孝廉,又~公府。"又徐稚传:"屡~公府,不起。"又:"稚尝为太尉黄琼所~。"

(四)读pì,刑,刑法。尚书吕刑:"墨~疑,赦;其罚百锾。"(墨:古代五刑之一,即脸上刺字。锾huán:古代度量单位,六两为锾。)又:"劓~疑,赦;其罚惟倍。"(劓yì:五刑之一。割去鼻子。)[大~]古代五刑之一。死刑。尚书吕刑:"大~疑,赦;其罚千锾。"礼记文王世子:"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

(五)躲避。左传隐公元年:"姜氏欲之,焉~害?"又成公二年:"旦~左右。"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避"。

(六)开辟。孟子梁惠王上:"欲~土地,朝秦楚。"又离娄上:"~草莱任土地者次之。"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辟"。

(七)不正。孟子梁惠王上:"放~邪侈。"这个意义后来作"僻"。

(八)卑贱而得宠的。论语季氏:"友便~,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战国策齐策四:"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便辟:善於迎合人意而得宠的小人。)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嬖"。

154.【好】

(一)貌美。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子而~。"古乐府陌上桑:"秦氏有~女。"礼记大学:"如好~色。"

(二)美好,良好。跟"恶"(è)相对。诗经郑风缁衣:"缁衣之~兮。"论语子张:"窥见室家之~。"

(三)读hào,去声。友好,友爱。诗经小雅斯干:"兄及弟矣,式相~矣。"左传成公三年:"两释累囚以成其~。"

(四)也读hào,去声。动词。爱好,喜欢。跟"恶"(wù)相对。论语公冶长:"敏而~学。"

155.【恶】

(一)罪恶,不良的行为,跟"善"相对。左传宣公二年:"为法受~。"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

(二)貌丑。跟"好"(hǎo)相对,又跟"美"相对。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子而好,故人之於纣。纣以为~。"孟子离娄下:"虽有~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引申为不好。论语里仁:"士志於道,而耻~衣~食者,未足与议也。"又乡党:"色~不食,臭~不食。"(臭:气味。)

(三)读wù,去声。动词。讨厌,不喜欢。跟"好"(hào)相对。左传隐公元年:"故名曰寤生,遂~之。"礼记礼运:"货~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

(四)读wū,平声。疑问代词作状语。哪里。战国策赵策三:"先生又~能使秦王烹醢梁王?"[~乎]等於说"於何"。论语里仁:"君子去仁,~乎成名?"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乎定?"

156.【恭】(共)

恭敬,有礼貌。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敬,民之主也。"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而有礼。"

157.【敬】

(一)严肃。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恭~。"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与人忠。"

(二)动词。尊敬,尊重。论语先进:"门人不~子路。"

[辨]恭,敬。"恭"与"敬"是同义词。分开来说,"恭"着重在外貌方面,"敬"着重在内心方面。"敬"的意义比"恭"的意义广泛,往往指一种内心的修养,严肃对待自己。如论语公冶长:"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又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又子路:"居处恭,执事敬。"又季氏:"貌思恭,……事思敬。"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恭"和"敬"在分用时是有区别的。

158.【慎】

小心。论语学而:"敏於事而~於言。"特指警惕自己。礼记大学:"故君子必~其独也。"

159.【苟】

(一)苟且,不严肃。跟"敬"相对。论语子路:"无所~而已矣。"礼记曲礼上:"临财毋~得,临难毋~免。"今有成语"一丝不~"。

(二)如果。战国策齐策四:"~无岁,何以有民?~无民,何以有君?"论语颜渊:"~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贾谊论积贮疏:"~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160.【显】

动词。放光明。形容词。光明的。一般只用於抽象意义。诗经大雅大明:"不~其光。"孟子滕文公下:"书曰:'丕~哉,文王谟!'"引申为显贵,在社会上层。战国策齐策四:"百乘,~使也。"孟子离娄下:"而未尝有~者来。"

161.【著】

(一)显露。礼记中庸:"诚则形,形则~,~则明。"又大学:"揜其不善而~其善。"成语有"见微知~"。现代有双音词"显~"。

(二)写下来。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已~此书。"汉书杜周传:"前王所是,~为律。"这个意义又写作"箸"。

(三)读zhuó,旧读入声。附着。左传宣公四年:"~於丁宁。"(丁宁:钲,乐器名。古时行军用以节止步伐。)这个意义又写作"着"。引申为多种意义。如"~意"表示用心。宋玉九辩:"惟~意而得之。""~手"表示下手(后来表示开始做)。晋书杜预传:"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手处也。""~鞭"表示马上加鞭(意指行动)。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常恐祖生先吾~鞭。"(祖生:指祖逖。)"~花"表示开花。王维杂诗:"来日绮窗前,寒梅~花未?"等等。[土~]定居於一地,不是游牧的。史记西南夷列传:"其俗或土~,或移徙。"汉书张骞传:"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后来指世代居住本地的人("著"改读zhù)。

(四)读zhuó,旧读入声。穿[衣]。南史刘璡传:"方下床~衣立。"岑参白雪歌:"都护铁衣冷难~。"又名词。穿著。陶潜桃花源记:"男女衣~悉如外人。"

注意:(1)读zhuó的"著",近代俗写作"着",以别於读zhù的"著"。现代"著"、"着"分为二字。(2)"附着"的"著"和"着衣"的"著",旧读不同音。前者读直略切,浊音入声;后者读张略切,清音入声。今吴粤等方言里,此二义读音不同。普通话则无别。

162.【相】

(一)仔细看,审察。诗经鄘风相鼠:"~鼠有皮"。左传隐公十一年:"~时而动。"引申为辨察人的身体容色,以判断他的命运。这是封建社会的迷信。左传文公元年:"内史叔服能~人。"史记淮阴侯列传:"~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君之背,贵乃不可言。"

(二)助。尚书吕刑:"今天~民。"左传昭公四年:"晋楚唯天所~。"特指扶助盲人。论语卫灵公:"固~师之道也。"(师:指乐师,上古乐师一般以盲人充当。)又名词。扶助盲人的人。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矣?"引申为扶助君主的人,略等於后代所谓宰相。左传襄公四年:"信而使之,以为己~。"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加齐之卿~。"用作动词时,表示作某国或某人的相。庄子秋水:"惠子~梁。"

(三)赞礼者。论语先进:"愿为小~焉。"以上(一)(二)(三)都读去声(xiàng)。

(四)互相。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见也。"引申为共同。孟子离娄下:"而~泣於中庭。"又指单方面对另方面。列子汤问:"杂然~许。"(相许:指赞成愚公的意见,等於说"赞成他"。)

163.【帅】

率领。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车二百乘以伐京。"引申为率领军队的人,大将。论语子罕:"三军可夺~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4.【士】

(一)男子,特指未婚的男子。跟"女"相对。诗经召南野有死麇:"有女怀春,吉~诱之。"又郑风溱洧:"维~与女,伊其相谑。"

(二)武士,甲士。左传襄公十年:"诸侯之~门焉。"(门:攻打城门。)按:士与卒不同(卒是步卒)。

(三)统治阶级的下层。上古把人分为五个等级,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战国时代,士又指勇士,壮士。战国策魏策四:"此三子,皆布衣之~也。"

(四)文士,读书人。这是知识分子阶层,和"武士"的"士"不同。儒家常常把士看作道德较高的人物。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谓~矣。"又泰伯:"~不可以不弘毅。"又卫灵公:"志~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五)狱官,执法官。孟子尽心上:"舜为天子,皋陶为~,瞽瞍杀人,则如之何?"(瞽瞍:舜的父亲。)又告子下:"管夷吾举於~。"在这个意义上,又称为"士师"。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师。"

165.【仆】

(一)奴隶的一个等级。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臣台。"(据此,士以上是各级奴隶主,皁以下为各级奴隶。)奴隶的通称。诗经小雅正月:"民之无辜,并其臣~。"又为奴仆。战国策赵策三:"先生独未见夫~乎?"后世指被雇来服役的人。徐霞客游记:"时夫~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又为对己的谦称。司马迁报任安书:"~非敢如此也。"白居易与元九书:"~既受足下书。"

(二)驾车的人。诗经小雅正月:"屡顾尔~。"楚辞离骚:"~夫悲余马怀兮。"引申为驾车。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冉有:人名。)这个意义后代罕用。

166.【御】

(一)驾驶车马。论语为政:"樊迟~。"左传成公二年:"邴夏~齐侯。"引申为驾御其他东西。庄子逍遥游:"列子~风而行。"又名词。御车的人。左传成公十六年:"其~屡顾。"

(二)形容词。属於天子的。史记平准书:"出~府禁藏以赡之。"(禁藏zàng:皇帝的钱财。赡shàn:供给。)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寺在西阳门外三里~道南。"

(三)抵禦,抵抗。诗经邶风谷风:"亦以~冬。"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禦"。

[辨]御,禦。二字一般不通用。"御"的第一、二两义,不能写作"禦"。至於"抵禦"的意义,后代一般只写作"禦",不写作"御"。先秦古籍一般也都写作"禦"。如诗经大雅绵:"予曰有禦侮。"孟子梁惠王上:"谁能禦之?"庄子马蹄:"毛可以禦风寒。"

167.【右】

(一)右边。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於车下;射其~,毙於车中。"古人以右为尊。汉书高帝纪:"无能出其~者。"(没有人能胜过他。)引申表示尊尚。淮南子汜论:"兼爱,尚贤,~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左~]指近臣。孟子梁惠王下:"左~皆曰贤,未可也。"又指左右执事的人,实指其本人。司马迁报任安书:"以晓左~。"

(二)陪乘的人,参乘(骖乘)。左传宣公二年:"其~提弥明知之。"

168.【盗】

偷。左传文公十八年:"~器为奸"。荀子不苟:"~名不如~货。"(货:财物)。又名词。偷东西的人,小偷。论语颜渊:"季康子患~。"又阳货:"其犹穿窬之~也与?"(穿窬:穿壁逾墙。)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而为守备。"

169.【贼】

(一)毁,害。论语先进:"~夫人之子。"(害了人家的儿子。)又特指杀害。左传宣公二年:"使鉏麑~之。"又名词,指败坏者。论语阳货:"乡原,德之~也。"引申为凶狠,狠毒。史记游侠列传:"少时阴~。"

(二)违法乱纪,犯上作乱的人。左传宣公二年:"反不讨~。"

[辨]盗,贼。用作动词时,上古"盗"字只指偷东西,"贼"字指毁害。用作名词时,"盗"字一般指偷窃东西的人,而"贼"字指乱臣。"盗""贼"二字的上古意义,跟现代意义差不多正好相反。现在普通话所谓"贼"(偷东西的人)上古叫"盗";现在所谓"强盗"上古叫"贼"。荀子儒效:"故人无师无法,而知(智)则为盗,勇则为贼。"可见盗是偷窃的,贼是抢劫的。当然,上古强盗也可以称"盗",例如盗跖就是传说中的强盗的首领;但偷东西的决不称"贼"。

170.【国】

(一)国家。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也,尽心焉耳矣。"周代诸侯的领土叫国,西汉诸侯王的封邑也叫国。西汉的一国略等於一郡,所以常"郡国"连称。

(二)国都,首都。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之一。"战国策齐策四:"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统万人乎?"孟子离娄下:"遍~中无与立谈者。"注意:先秦"国"字当首都讲的,例子可以举得很多。

[辨]邦,国。"邦"与"国"是同义词。但"邦"字不当"首都"讲。

171.【家】

(一)家,家庭。与现代的"家"字同义。指房子或指人。论语子张:"窥见室~之好。"孟子梁惠王上:"数口之~可以无饥矣。"

(二)大夫所统治的政治区域。跟"国"相对。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又公冶长:"千室之邑,百乘之~,可使为之宰也。""国家"二字连用是一个并列结构,指诸侯的国和大夫的家。孟子滕文公上:"恶能治国~?"

172.【杜】

土地之主,土神。又名"后土"。古人封土为社,各栽种其土所宜种之树。因此,"社"又指祭祀土神的地方。左传昭公十七年:"伐鼓於~。"(伐鼓:打鼓。)

173.【稷】

(一)谷名,跟黍相似,但不黏。诗经王风黍离:"彼~之穗。"

(二)谷神。[社~]土神与谷神。古代用作国家的象征。论语季氏:"是社~之臣也。"礼记檀弓下:"能执干戈以卫社~。"

174.【仁】

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理想中的一种道德标准。它是指人与人相处的道理,是有具体的阶级内容的。论语述而:"若圣与~,则吾岂敢?"又宪问:"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乎?"

175.【义】

(一)合理的事,应该做的事。跟仁一样,这是封建的伦理道德之一。论语述而:"闻~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引申为道理。孟子梁惠王上:"申之以孝悌之~。"白居易与元九书:"皆所以陈古今诗歌之~。"又形容词。行为合理的。左传隐公元年:"不~不昵,厚将崩。"

(二)意义,意思。论衡自纪:"察文以~可晓。"世说新语文学:"立异~于众贤之外。"

176.【道】

(一)路,道路。战国策齐策四:"民扶老携幼,迎君~中。"论语雍也:"中~而废。"又泰伯:"任重而~远。"引申为途径(抽象的意义)。孟子梁惠王下:"交邻国有~乎?"

(二)达到某种道德标准或思想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朝闻~,夕死可矣。"引申为正当的手段。论语里仁:"不以其~得之,不处也。"又为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政治措施和政治局面。论语卫灵公:"邦有~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

(三)思想,学说。论语里仁:"吾~一以贯之。"又雍也:"非不说子之~。"引申为方法,技巧。论语子张:"虽小~,必有可观者焉。"又为道理,规律。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也。"

(四)述说。论语宪问:"夫子自~也。"又季氏:"乐~人之善。"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桓文之事者。"

(五)引导。后来写作"导"。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小决使~。"论语子张:"~之斯行。"又为政:"~之以政。"

按:旧时於(一)(二)(三)义,即用作名词时,读上声;於(四)(五)义,即用作动词时,读去声。

[辨]道,路。就道路的意义说,二者是同义词。但用於抽象意义时。"路"较简单,"道"的许多引申义都是"路"所没有的。如"思想"、"学说","方法"、"技巧","道理"、"规律",等。就是"途径"这个意义,一般也多用"道",不用"路"。

177.【德】

(一)道德,修养。论语子罕:"吾未见好~如好色者也。"又述而:"~之不修,学之不讲。"按,儒家所谓"德",往往指心中能辨别是非善恶。引申为作风,品行。论语颜渊:"君子之~风,小人之~草。"按:"德"指品行时,不限於好的方面。尚书盘庚下有"凶~",伪古文尚书泰誓有"秽~"。今双音词有"私~"。又特指好的品质。荀子劝学:"积善成~。"

(二)恩惠,德泽。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不知所报。"孟子公孙丑上:"且以文王之~,百年而后崩,犹未洽於天下。"史记项羽本纪:"吾为若~。""德"又引申为动词,表示感激。左传成公三年:"然则~我乎?"

178.【文】

(一)彩色交错为文。孟子告子上:"令闻广誉施於身,所以不愿人之~绣也。"引申为华丽有文采,跟"质"相对。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为?"[~章]在绘画和刺绣上,青与赤相交错为文,赤与白相交错为章。"文章"最初也是指"文绣","文采"。荀子礼论:"雕琢刻镂黼黻~章,所以养目也。"(黼fǔ:礼服绣的黑白交错的花纹。黻fú:礼服上绣的青黑相交的花纹。)引申为文辞。文心雕龙情采:"圣贤书辞,总称~章,非采而何?"

(二)文献。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又子罕:"文王既没,~不在兹乎!"萧统文选序:"世质民淳,斯~未作。"[~学]指文献和经典。论语先进:"~学:子游子夏。"韩非子五蠹:"而诸先生以~学取。"注意:古代所谓"文学"和今天所谓"文学"不同。

(三)独体的汉字叫"文",如"日"、"月"、"牛"、"马"等。引申为文字。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害辞。"(辞:指句子。不要因为一个字而损害了全句的意义。)

(四)文章。萧统文选序:"骚人之~,自兹而作。"

(五)文化教育。跟"武"相对。论语季氏:"远人不服,则修~德以来之。"

(六)旧读wèn。动词。装饰,增添文采。论语宪问:"~之以礼乐。"引申为掩饰。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苏轼答谢民师书:"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浅易之说。"成语有"~过饰非"。

179.【质】

(一)读zhì,抵押。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兵乃出。"又燕策三:"燕太子丹~于秦。"

(二)本质,本体,本性。荀子劝学:"其~非不美也。"文心雕龙情采:"夫水性虚而涟漪结,木~实而花萼振。"

(三)朴实,朴素。跟"文"相对。论语雍也:"文~彬彬,然后君子。"萧统文选序:"世~民淳。"

(四)正,正直。论语颜渊:"~直而好义。"用作动词时,表示向别人求正,以定是非。礼记中庸:"~诸鬼神而无疑。"又曲礼上:"疑事无~。"引申为询问,责问。今有双音词:"~问"。[~明]正明,天大亮。仪礼既夕礼:"~明灭烛。"礼记昏义:"~明赞见妇於舅姑。"(赞:唱名,称名。)方苞狱中杂记:"~明启钥。"

(五)砧板。[鈇~][斧~]斩人的刑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如肉袒伏斧~请罪。"这个意义又写作"钻"。

按:(二)(三)(四)旧读入声,(一)(五)旧读去声。今普通话无别。

180.【色】

(一)脸上的气色,表情。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饥~。"又:"举欣欣然有喜~。"楚辞渔父:"颜~憔悴。"战国策楚策四:"颜~变作。"又赵策四:"太后之~少解。"

(二)女色。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以妇女为玩物,所以称妇女的容貌为"色"。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礼记大学:"如好好~。"

(三)色彩。老子十二章:"五~令人目盲。"

[辨]颜,色。颜指额,色指脸上的表情,二字有密切关系,所以常常连用。但是,"色"字在上古可以当"色彩"讲,"颜"字不能当"色彩"讲。女色也不能称为"颜"。

181.【臭】

(一)读xiù气味。周易系辞上:"其~如兰。"礼记大学:"如恶(wù)恶~。"引申为坏的气味,"香"的反面。读chòu。墨子尚贤下:"腐~馀财。"又为发臭。尚书盘庚中:"今予命女一无起秽以自~。"(女:你们。一:皆,都。)按:本来作气味讲的"臭"也读chòu,后来才读xiù,以别於香臭的"臭"。

(二)读xiù。动词,闻[气味]。荀子礼论:"三~之,不食也。"这个意义后代写作"嗅"或"齅"。

182.【先】

(一)动词。先行,先做某事。左传宣公二年:"会请~。"论语颜渊:"於斯三者何~?"又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礼记檀弓上:"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

(二)形容词,副词。时间在前的,次序在前的,跟"后"相对。战国策齐策四:"冯谖~驱。"引申为去世的[上代或长辈]。战国策齐策四:"愿君顾~王之宗庙。"司马迁报任安书:"太上不辱~。"[~生](1)年长的人。此义后代罕用。(2)有道德学问的。用来作对人的尊称。战国策赵策三:"东国有鲁连~生。其人在此。"

183.【前】

(一)动词。向前,前进。战国策赵策三:"酒酣,起~,以千金为鲁连寿。"又齐策四:"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至壁门,莫敢~。"成语有"勇往直~","畏缩不~"。

(二)脸所向的一面。跟"后"相对。孟子梁惠王上:"便嬖不足使令於~与?"引申为发生在前的,次序在前的。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之后丧踰~丧。"战国策赵策一:"~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史记项羽本纪:"~时某丧,使公主某事。"

184.【后】

(一)动词。走在后面,落后。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又先进:"三子者出,曾皙~。"

(二)位置在后的,跟"前"相对。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史记淮阴侯列传:"其势粮食必在其后。"又为时间在后的,次序在后的。跟"先"相对,又跟"前"相对。战国策齐策一:"期年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前~所亡凡四十五万。"又:"以先国家之急而~私雠也。"注意:除个别古书外,"后"字都不写作"后"。

按:"先"、"前"、"后"三字都能作动词,这是和现代汉语大不一样的地方。

185.【内】

(一)内,内室。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廷~,弗洒弗埽。"(廷:中廷。)又大雅抑:"洒埽廷~。"汉书晁错传:"家有一堂二~。"引申为里边。论语颜渊:"四海之~,皆兄弟也。"又为内心。论语里仁:"见不贤而~自省也。"又:"~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引申为内部,特指国家内部或家庭内部。战国策赵策三:"今又~围邯郸而不去。"孟子梁惠王下:"~无怨女。"(怨女:到了结婚年龄而未结婚的女子。)

(二)指妻妾。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侯好~,多内宠。"[~人](1)妻妾。礼记檀弓下:"[文伯之丧]~人皆行哭失声。"(2)后代谦称自己的妻子。[~子]卿大夫的嫡妻。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叔隗为~子,而己下之。"后代谦称自己的妻子。

(三)通"纳"。孟子万章上:"若己推而~之沟中。"

186.【外】

外面。跟"内"相对。战国策楚策四:"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引申为外部,特指国家的外部或家庭的外部。战国策赵策三:"百万之众折於~。"孟子梁惠王下:"~无旷夫。"(旷夫:到了结婚年龄而未结婚的男子。)

187.【间】

(一)读jiàn。夹缝,间隙。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而刀刃者无厚。"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而闚其夫。"(闚:同窥。)引申为置身其中。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焉?"又为间隔,间断。战国策齐策一:"时时而~进。"又为抄近路,抄小路。史记项羽本纪:"从郦山下道芷阳~行。"又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至赵矣。"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间"。

(二)读jiàn。离间,挑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之~言曰。"又:"赵王信秦之~。"苏轼范增论:"汉用陈平计,~疏楚君臣。"这个意义后来也写作"间"。

(三)读jiàn。副词。偷偷地,暗暗地。战国策赵策三:"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入邯郸。"史记陈涉世家:"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这个意义后来也写作"间"。

(四)读jiān。中间。论语先进:"摄乎大国之~。"孟子离娄下:"其~不能以寸。"这个意义后来也写作"间"。

(五)读xián。闲着,无事可做。孟子公孙丑上:"今国家~暇。"这个意义后来有人写作"闲"。但不能作"閒"。

[辨]閒,间,闲。上古本来无"间"字,后代凡作"间"的,上古都作"閒"(有些古籍经后人改过,也有刻写讹错。如史记的"閒",有的版本作"间")。后代於"閒暇"的"閒"仍作"閒",於"间隙"的"閒"改作"间",以示区别。依说文,"閒"的本义是"门隙","闲"的本义是"栅栏",所以二者的引申义大不相同。在一般情况下,"閒"和"闲"是不相通的;只在"閒暇"的意义上,偶可作"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