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人尊重儒家古典著作,称为经书,解“经”字意义为常道,相沿到现在。其实“经”的原意就是线,所谓经书就是线装书,古代记事书于竹简,事多一简不能尽,便连续记在数简上,其连系各简的线,就称为“经”,可见经不过是当时记载页数较多而又常须翻阅的书罢了,并没有其他的深意。

“六经”的名称,首先曾在《庄子》中发现。《庄子》及《礼记·经解篇》都以《诗》、《书》、《礼》、《乐》、《春秋》、《易》为“六经”。班固汉书·艺文志》称为“六艺”。但因《乐经》散失,只存《乐记》一篇,并入《礼经》中,于是有“五经”的名目。到唐朝时候,《春秋》按照《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分成三种,《礼经》也分为《周礼》、《仪礼》、《戴礼》(《礼记》)三种,立“三传”、“三礼”的称号,配合《易》、《书》、《诗》,称为“九经”。再到宋代,把《尔雅》、《孝经》、《论语》、《孟子》四种加上去,便叫做“十三经”。

宋儒朱熹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印单行本,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并给它们作详细注释,奉为儒家古典的菁华,于是科举考试,必根据“四书”出题,而《论》、《孟》、《学》、《庸》便成为小学生必读书了。

班固《艺文志》将儒家列入诸子,而把“六经”作为“六艺”,列在诸子之前,其用意是认为“六经”是古代官书,非儒家所能私有,而且“六经”是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班志说得很明白。不过班氏将《论语》、《孝经》列在六艺的末尾,即有特别尊重孔门本身著作的表示。总之,《易》、《诗》、《书》、《春秋》、《礼记》,如果依古文派经学家说,就并不是孔氏的私家著作,这个观点是一般有识见的学者应该承认的。

章学诚(实斋)在《文史通义》上明白指出“六经皆史也”。古人已经说过《尚书》为记言之史,《春秋》为纪事之史,至于“三礼”,记载古时礼仪官制,则明明系制度史,《诗经》之《国风》为风俗史,《雅》、《颂》则包含社会变革的许多故事传说,《易经》是卜筮之书,可算是宗教史、思想史材料,其中类乎神签的文字也包含了传说故事,所以全都是史料。

现在经书最完备的通行本是清代阮元所刻的《十三经注疏》,卷帙很繁。除去注疏专印正文的有商务馆的《十三经白文》一厚册,颇便翻阅。以下把各种经书内容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