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大中大夫刘公子皆修《左氏传》。谊为《左氏传》训故,授赵人贯公,为河间献王博士;子长卿为荡阴令,授清河张禹长子。禹与萧望之同时为御史,数为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上书数以称说。后望之为太子太傅,荐禹于宣帝,徵禹待诏,未及问,会疾死。授尹更始,更始传子咸及翟方进、胡常。常授黎阳贾护季君,哀帝时待诏为郎,授苍梧陈钦子佚,以《左氏》授王莽,至将军。而刘歆从尹咸及翟方进受。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贾护、刘歆。

张苍,阳武人也。好书律历。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汉兴,以代相封北平民,迁马计相。是时,萧何为相国,而苍乃自秦时为柱下御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义善用算律历,故令苍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者。十四年,迁为御史大夫。文帝立代,灌婴为丞相。汉兴二十馀年,天下初定,公卿皆军吏。苍为计相时,绪正律历。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故因秦时本以十月为岁首,弗革。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吹律调乐,入之音声,及以比定律令。若百工,天下作程品。至于为丞相,卒就之,故汉家言律历者,本之张苍。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邃律历。苍德安国侯王陵。及贵,父事陵。陵死后,苍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后敢归家。孝景五年薨,諡曰文侯。

贾谊。《新书》:

古者周礼,天子葬用隧,诸侯悬下。周襄王出逃伯斗。晋文公率师诛贼,定周国之乱,复襄王之位。于是襄王赏以南阳之地,文公辞南阳,即死得以隧下。襄王弗听,曰:「周国虽微,未之或代也。天子用隧,伯父用隧,是二天子也。以地为少,馀请益之。」文公乃退。

《礼》:天子之乐宫悬,诸侯轩悬,大夫直悬,士有琴瑟。叔于奚者,卫之大夫也。曲悬者,卫君之乐礼也;繁缨者,君之驾饰也。齐人攻卫,叔于奚率师逆之,大败齐师。卫于是赏以温。叔于奚辞温,而请曲悬、繁缨以朝,卫君许之。孔子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夫乐者,所以载国;国者,所以载君。彼乐亡而礼从之,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国亡而君从之。惜也,不如多与之邑。」

贾嘉。贯公,赵人。贯长卿,贯公子。

张敞字子高,本河东平阳人。徙茂陵,以乡有秩补太守卒史,察廉为甘泉仓长,迁太仆丞。以切谏昌邑王显名,擢豫州刺史。以数上事有忠言,宜帝徵为太中大夫,与于定国并平尚书事。以正违忤大将军霍光,出为函谷关都尉。及光薨,山、云以过归第,霍氏诸壻亲属颇出补吏。敞上封事曰:「臣闻公子季友有功于鲁,大夫赵衰有功于晋,大夫田完有功于齐,皆畴其庸,延及子孙,终后田氏篡齐,赵氏分晋,季氏颛鲁。故仲尼作《春秋》,迹盛衰,讥世卿最盛。乃者大将军决大计,安宗庙,定天下,功亦不细矣。夫周公七年耳,而大将军二十岁,海内之命,断于掌握。近臣自危,非完计也。」上善其计。久之,渤海、胶东盗贼并起,敞上书自请治之,乃拜胶东相,赐黄金三十斤。敞以治剧郡非赏罚无以劝善惩恶,吏追捕有功效者,愿得壹切比三辅尤异。天子许之。敞到胶东,明设购赏,开群盗令相捕斩除罪。吏追捕有功,上名尚书调补县令者数十人。由是盗贼解散,传相斩捕。吏民歙然,国中遂平。入守京兆尹,长安市偷盗尤多,百贾苦之。上以问敞,敞以为可禁。敞既视事,以法捕得百馀人,尽行法罚。由是枹鼓稀鸣,市无偷盗,天子嘉之。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见恶辄取,时时越法纵舍,有足大者。其治京兆,略循赵广汉之迹。方略耳目,发伏禁奸,不如广汉。然敞本治《春秋》,以经术自辅其政,颇儒雅,往往表贤显善,不醇用诛罚,以此能自全,竞免于刑戮。后徵以为左冯翊,会病卒。

张禹字长子,河内人。尹更始。子咸。翟方进。胡常,清河人。

贾护,黎阳人。

杜邺字子夏,本魏郡繁阳人也,徙茂陵。少孤,其母张敞女。邺壮,从敞子吉学问,得其家书。以孝廉为郎。元寿元年正月朔,以傅晏为大司马卫将军,丁明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临拜,日食。诏举方正直言,扶阳侯韦育举邺方正,对曰:「臣闻阳尊阴卑,卑者随尊,尊者兼卑,天之道也。是以男虽贱,各为家阳;女虽贵,犹为其国阴。故礼明三从之义,虽有文母之德,必系于子。《春秋》不书纪侯之母,阴义杀也。昔郑伯随姜氏之欲,终有叔段篡国之祸;周襄王内迫惠后之难,而遭居郑之危。汉兴,吕太后权私亲属,又以外孙为孝惠后,是时继嗣不明,凡事多暗,昼昏冬雷之变,不可胜载。按《春秋》灾异,以指象为言语,故在于指一类而达之也。日食,明阳为阴所临,坤卦乘离,明夷之象也。坤以法地,为土,为母,以安静为德。震,不阴之效也。占象甚明,臣敢不直言其事!昔曾子问从令之义,孔子曰:『是何言欤!』善闵子骞守礼不苟,从亲所行,无非礼者,故无可闲也。皇肃虽盛,三桓虽隆,鲁为作三军,无以甚此。当拜之日,崦然日食。不在前后,临事而发者,明陛下谦逊无专,承指非一。昔诗人所刺,《春秋》所讥,指象如此,殆不在它。由后视前,忿邑非之,逮身所行,不自镜见,则以为可,计之过者也。」邺未拜,病卒。初邺从张吉学,吉子竦幼孤,从邺学问,尤长小学。邺子林,清静好古,亦有雅材。建武中,历位列卿,至大司空。其正文字过于邺、竦,故世言小学者由杜公。

夫戚而不见殊,孰能无怨?此《棠棣》、《角弓》之诗所为作也。昔秦伯有千乘之国,不能容其母弟,《春秋》书面讥焉。陈钦字子佚,以《左氏》授王莽,自名《陈氏春秋》。

刘歆字子骏,少以通《诗》、《书》能属文召见成帝,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向死后,歆复为中垒校尉。大司马王莽举歆有才行,为侍中太中大夫,光禄大夫,复领《五经》,卒父前业。歆乃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故及向始皆治《易》。及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大好之。时丞相史尹咸以能治《左氏》,典故共校经传。歆略从咸及丞相翟方进受,质问大义。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歆亦湛靖有谋。父子俱好古,博见强志,过绝于人。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歆数以难向,向不能非间也,然犹自持其《谷梁》义。及歆亲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立于学官,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移书太常博士,责让之曰:」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时独有一叔孙通略定礼仪,天下唯有易卜,未有它书。至孝惠之世,乃除挟书之律,然公卿大臣绛、灌之属咸介胄武夫,莫以为意。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朝错从伏生受《尚书》。《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傅读而已。《诗》始萌牙。天下隶书往往颇出,皆诸广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在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起于建元之间。当此之时,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泰誓》后得,博士集而读之。故诏书曰:『礼坏乐崩,书缺简脱,朕甚闵焉。』时汉兴已七、八十年,离于全经,固已远矣。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篇,《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馀通,臧于秘府,伏而未发。孝成皇帝悯学残又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臧,校理旧文,得此三事,以考学官所传,经或脱简,传或闲编。传间民间,则有鲁国桓公、赵国贯公、戮东庸生之遗学与此同,抑而未施。此乃有识者之所悯惜,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词,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以《尚书》为备,谓左氏为不传《春秋》,岂不哀哉!今圣上德通神明,继统扬业,亦闵文学错乱,学士若兹,虽昭其情,犹依违谦让,乐与士君子同之。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将以辅弱扶微,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猥以不诵绝之,欲以杜塞馀道,绝灭微学。夫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此众庶之所为耳,非所望士君子也。夫礼失求之于野,古文不犹愈于野乎?往者,博士《书》有欧阳,《春秋》公羊,《易》则施、孟,然孝宣皇帝犹复广立《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义虽相反,犹并置之。何则?与其过而废之也,宁过而立之。传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志其大者,不贤者志其小者。』今此数家之言,兼包大小之义,岂可徧绝哉!若必专己守缺,党同门,妒道真,迄明诏,失圣意,以陷于文吏之议,甚焉二三君子不取也。」其言甚切直,诸儒皆怨恨。是时名儒光禄大夫龚胜以歆移书上疏,深自罪责,愿乞骸骨罢。及儒者师丹为大司空,亦大怒,奏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上曰:「歆欲广道术,何以为非毁哉?」歆由是忤执政大臣,为众儒所讪,出为河内太守。以宗室不宜典三河,徙五原,历三郡守。以病免。会哀帝崩,王莽白太后,留歆为右曹太中大夫,羲和,京兆尹,使治明堂辟雍,封红休侯。典儒林史卜之官,考定律历,著《三统历谱》。及莽篡位,歆为国师。

龚胜。

《春秋》之义,奸以事君,常刑不舍。鲁大夫叔孙侨如欲颛公室,谮其族兄季孙行父于晋,晋执囚行父以乱鲁国。《春秋》重而书之。

虞俊字仲卿,明《春秋公羊》、《左氏传》。哀帝时,御史,迁丞相司直。王莽秉政,召之,饮药死。

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也。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遂积精深思,通达其旨,同学者皆师之。天凤中,将门人从刘歆讲正大义,歆美兴才,使撰条例、章句、训诂,及校《三统历》。更始中,拜凉州刺史。会天水有反者,攻杀郡守,兴坐免。时赤眉入关,东道不通,兴乃西归隗嚣,虚心礼请,而兴耻为之屈,称疾不起。及嚣遣子恂入侍,将行,兴因恂求归葬父母,嚣不听而徙兴舍,益其秩礼。兴不可,乃遣之,令与妻子俱东。杜林先与兴同寓陇右,因上书荐之,乃徵为太中大夫。时建武六年也。明年三月晦,日食。兴因上疏曰:「《春秋》以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人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往年已来,谴咎连见,意者执事颇有阙焉。按《春秋》昭公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传》曰:『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于是百官降物,君不举,避移时,乐用鼓,祝用币,史用辞。』今孟夏,纯乾用事,阴气未作,其灾尤重。夫国无善政,则谴见日月,变咎之来,不可不慎。其要在因人之心,择人处位也。尧知鲧不可用而用之者,屈己之明,因人之心也。齐桓反政而相管仲,晋文归国而任郤谷者,是不私其私,择人处位也。今公卿大夫多举渔阳太守郭伋可大司空,而不以时定,道路流言,咸曰『朝廷若用功臣』,功臣用则人位谬矣。愿陛下上师唐、虞,下览齐、晋,以成屈己从众之德,以济群臣让善之功。夫日月交会,数应在朔,而顷年日食,每多在晦。先时而合,月行疾也。日君象而月臣象,君亢急则下促迫,故行疾也。今年正月繁霜,自尔以来,率多寒日,此亦急咎之罚。天于贤圣之君,犹慈父之于孝子也,丁宁申戒,欲其反政。故灾变仍见,此国之福也。今陛下高明而群臣惶促,宜留思柔克之政,垂意《洪范》之法。」书奏,多有所纳。与数言政事,依经守义,文章温雅。然以不善谶,故不能任。九年,使监征南、积弩营于津乡。岑彭为刺客所杀,兴领其营。公孙述死,留屯成都。坐事左转莲勺令。是时丧乱之馀,郡县残荒,兴方欲筑城郭,修礼教以化之,会以事免。兴好古学,尤明《左氏》、《周官》,长于历数。自杜林、桓谭卫宏之属,莫不斟酌焉。世言《左氏》者多祖兴,而贾逵自传其父业,故有郑、贾之学。兴去莲勺,后遂不复仕。客授阌乡。三公连辟不应,卒。

《后汉书》本传:《春秋》书「齐小白入齐」,不称侯,未朝庙故也。

孔子曰:「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不可以假人者,亦不可以假于人也。无益于时,有损于名,非尊上之意也。

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也。九世祖谊,为梁太傅。曾祖父光,徙平陵。父徽,从刘歆受《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周官》,又受《古文尚书》于涂恽,学《毛诗》于谢曼卿,作《左氏条例》二十一篇。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说。自为儿童,常在太学,不通人间事。身长八尺二寸,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性恺悌,多智思,俶傥有大节。尤明《左氏传》、《国语》,为之《解诂》五十一篇。永平中,上疏献之。显宗重其书,写藏秘馆。时有神爵集宫殿官府,逵上神雀颂,拜为郎,与班固并校秘书,应对左右。肃宗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元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帝善逵说,使出《左氏传》大义长于二传者。逵于是具条奏之,曰:「臣谨摘出《左氏》三十事尤著明者,斯皆君臣之正义,父子之纪纲。其馀同《公羊》者十有七、八,或文简小异,无害大体。至如祭仲、纪季、伍子胥、叔术之属,《左氏》义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权变,其相殊绝,固已甚远,而冤抑积久,莫肯分明。臣以永平中上言《左氏》与图谶合者,先帝不遗刍荛,省纳臣言,写其传诂,藏之秘书。建平中,侍中刘歆欲立《左氏》,不先暴论大义,而轻移太常,恃其义长,诋挫诸儒,诸儒内怀不服,相与排之。孝哀皇帝重逆众心,故出歆为河内太守。从是攻击《左氏》,迭为重雠。至光武皇帝奋独见之明,兴立《左氏》、《谷梁》,会二家先师不晓图谶,故令中道而废。凡所以存先王之道者,要在安上理民也。今《左氏》崇君父,卑臣子,强干弱枝,劝善戒恶,至明至切,至直至顺。且三代异物,损益随时,故先帝博观异家,各有所采。《易》有施、孟,复立梁丘,《尚书》欧阳,复有大、小夏侯,今三《傅》之异亦犹是也。又《五经》家皆无以证图谶明刘氏为尧后者,而《左氏》独有明文。《五经》皆言颛顼代黄帝,而尧不得为火德。《左氏》以为少昊代黄帝,即图谶所言帝宣也。如令尧不得为火,则汉不得为赤,其所发明,补益实多。陛下通天然之明,建大圣之本,改元正历,垂万世则,是以麟凤百数,嘉瑞杂遝。犹朝夕恪勤,游情六艺,研几综微,靡不审■。若复留意废学,以广圣见,庶几无所遗失矣。」书奏,帝嘉之,赐布五百疋、衣一袭。令逵自选《公羊》严、颜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与简纸经传各一通。逵母常有疾,帝欲加赐,以校书例多,特以钱二十万,使颍阳侯马防与之,谓防曰:「贾逵母病,此子无人事于外,屡空则从孤竹之子于首阳山矣。」逵数为帝言《古文尚书》与经傅《尔雅》诂训相应,诏令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逵集为三卷,帝善之。复令撰《齐》、《鲁》、《韩诗》与《毛氏》异同。并作《周官解故》。迁逵为卫士令。八年,乃诏诸儒各选高材生,受《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由是四经遂行于世。皆拜逵所选弟子及门生为千乘王国郎,朝夕受业黄门署,学者皆欣欣羡慕焉。和帝即位,永元三年,以逵为左中郎将。八年,复为侍中,领骑都尉。内备帷幄,兼领秘书近署,甚见信用。逵荐东莱司马均、陈国汝郁,帝即徵之,并蒙优礼。均字少宾,安贫好学,隐居教授,不应辟命。信诚行乎州里,乡人有所计争,辄令祝少宾,不直者终无敢言。位至侍中,以老病乞身,帝赐以大夫禄,归田里。郁字叔异,性仁孝,及亲殁,遂隐处山泽。后为鲁相,以德教化,百姓称之,流人归者八、九千户。逵所著经傅义诂及论虽百馀万言,又作诗、颂、诔、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然不修小节,当世颇以此讥焉,故不至大官。永元十三年卒,年七十二。

按:《左氏》之立学官,刘歆倡之而不能成,韩歆争之而不可得,乃以贾违一言而定。而究其所以定,则图谶之力也。夫圣经贤传,亦以诡遇获之,甚矣哉!

按:《左氏传》之窜改以求立,固属诸儒之苦心,然正恐并其义例亦未可信。夫严彭祖固明言孔子成《春秋》,左丘明为之传,比《公羊》家所传也。夫丘明既为传矣,又安事《公》、《谷》二家之说?此足见《左氏传》其事,而二家传其义。故汉儒又谓《左氏》不传《春秋》。不传者,不与闻其书法,但记载其事而已。刘歆传云「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而郑兴传亦云「歆使撰条例章句训诂」。然则《左氏》之以传解经与《公》、《谷》相比附者,其出于歆、兴可知矣。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曾祖霸,元帝时为侍中。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己从君鱼受道矣。」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八年,赐爵关内侯。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至丰积。奋任职四年,财产无所增。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徵召,财货连毂,弥竞山泽。唯奋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己,一无所受。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时陇西馀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奋妻子遂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弟奇游学雒阳,奋以奇经明当仕,上病去官,守约乡闾,卒于家。弟奇博通经典,作《春秋左氏删》。奋晚有子嘉,官至城门校尉,作《左氏说》云。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及与况子弇及光武于广阿,拜为偏将军,拜河内太守。又为颍川太守、汝南太守,盗贼清静,郡中无事。恂素好学,乃修乡校,教生徒,聘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七年,代朱浮为执金吾。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十二年卒,谧曰威侯。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汉兵起,异以郡掾监五县,与父城长苗萌共城守,为王莽拒汉。光武至父城,异与苗萌奉牛酒迎,光武署为主簿,从行。异说光武宜遣官属,循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光武纳之。及王郎起,光武自蓟东南驰,晨夜草舍,至饶阳芜蒌亭。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明旦,光武谓诸将曰:「昨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及至南宫,遇大风雨,光武引车入道旁空舍,异抱薪,邓禹热火,光武对灶燎衣。异复进麦饭兔肩。至信都,使收兵河间,还拜偏将军。从破王郎,封应侯。异为人谦退不伐,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大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建武二年,封阳夏侯。三年拜为征西大将军,攻赤眉。屯军上林苑中,怀来百姓,中理枉结,出入三岁,上林成都。六年春,朝京师,使中黄门赐以珍宝、衣服、钱帛,诏曰:「仓卒芜萋亭豆粥,宓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异稽首谢曰:「臣闻管仲谓桓公曰:『愿君无忘射钩,臣无忘槛车。』齐国赖之。臣今亦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亦不敢忘巾车之恩。」征隗嚣,病发,薨于军。谧曰节侯。

来歙字君叔。

郑众字仲师,年十二从父受《左氏春秋》,精力于学,明《三统历》,作《春秋难记条例》,兼通《易》、《诗》,知名于世。杜林。

桓谭。韩歆。

陈元字长孙,苍梧广信人也。父钦习《左氏春秋》,事黎阳贾护,与刘歆同时而别自名家。王莽从钦受《左氏》学,以钦为厌难将军。元少传父业,为之训诂,锐精覃思,至不与乡里通。以父任为郎。建武初,元与桓谭、杜林、郑兴俱为学者所宗。时议欲立《左氏传》博士,范升以为《左氏》浅末,不宜立。元间之,乃诣阙上疏曰:「陛下拨乱反正,文武并用,深憨经艺谬杂,真伪错乱,每临朝日,辄廷群臣讲论圣道。知丘明至贤,亲受孔子,而《公羊》、《谷梁传》闻于后世,故诏立《左氏》,博询可否,示不专己,尽之群下也。今论者沈溺所习,玩守旧闻,固执虚言传受之辞,以非亲见实事之道。《左氏》孤学少与,遂为异家之所覆冒。夫至音不合众听,故伯牙绝弦;至宝不同众好,故卞和泣血。仲尼圣德而不容于世,况于竹帛馀文,其为雷同者所排,固其宜也。臣窃见博土范升等所议奏《左氏春秋》不可立,及太史公违戾凡四十五事。按升等所言,前后相违,皆断截小文,媟黩微词,以年数小差,掇为巨谬,遗脱宓微,指为大尤,抉瑕摘衅,掩其弘美,所谓『小辩破言,小言破道』者也。升等又曰:『先帝不以《左氏》为经,故不置博士,后主所宜因袭。』臣愚以为若先帝所行而后主必行者,则盘庚不当迁于殷,周公不当营雒邑,陛下不当都山东也。往者,孝武皇帝好《公羊》,卫太子好《谷粱》,有诏诏太子受《公羊》,不得受《谷梁》。孝宣皇帝在民间时,闻卫太子好《谷梁》,于是独学之。及即位,为石渠论而《谷梁氏》兴,至今与《公羊》并存。此先帝后帝各有所立,不必其相因也。孔子曰:『纯,俭,吾从众;至于拜下,则违之。』方今干戈少弭,戎事略戢,留思圣艺,眷顾儒雅,采孔子下拜之义,卒渊圣独见之旨,分明黑白,建立《左氏》,解释先圣之积结,洮汰学者之累惑,使基业垂于万世,后进无复狐疑,则天下幸甚。」书奏,下其议,范升复与元相辩难,凡十馀上。帝卒立《左氏》学,太常选博士四人,元为第一。帝以元新忿争,乃用其次,司隶从事李封。于是诸儒以《左氏》之立,论议欢哗。信公卿以下,数廷争之。会封病卒,《左氏》复废。元以才高著名,辟司空李通府。时大司农江冯上言,宜令司隶校尉督察三公。事下三府。元上疏以为:「人君患在自骄,不患骄臣;失在自任,不在任人。是以文王有日昃之劳,周公执吐握之恭,不闻其崇刺举,务督察也。陛下宜修文、武之圣典,袭祖宗之遗德,劳心下士,屈节待贤,诚不宜使有司察公辅之名。」帝从之,宣下其议。元数陈当世便事、郊庙之礼,帝不能用。以病去,卒于家。子坚卿,有文学。

按:东、西汉之闲,于《左氏》立博士之争,纷如聚讼。其始刘歆,责之而获罪;其继韩歆争之而不行;至陈元行之而不久。而诸儒仍断断不止,几若有大不得已者。此其义盖非后人所能解也。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辄引经义以决之。以此言之,则经义不容两歧。今《左氏》论经多与《公》、《谷》显然违异,傥朝廷决大疑,《公羊》家曰「可」,《左氏》家曰「否」,则是自取其乱也。故诸儒断断争之,非无故也。东汉中叶以后,《左氏》遂兴,而引经以决事者亦渐少。迨于建安而后,崇文章而厌朴学,词章日盛,经义颓废,未必非《左氏》贻之咎也。

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只,后改为虔。河南荥阳人也。少以清苦建志,入太学受业,有雅才,善著文论,作《春秋左氏传解》,行之至今。又以《左传》驳何休之所驳汉事六十条。举孝廉。中平末,除九江太守,免,遭乱行客,病卒。所著赋、碑、谏、书记、连珠、《九愤》,凡十馀篇。

颍容字子严,陈国长平人也。博学多通,善《春秋左氏》,师事太尉杨赐。郡举孝廉,州辟,公车徵,皆不就。初平中,避乱荆州,聚徒千馀人。刘表以为武陵太守,不肯起。著《春秋左氏条例》五万馀言。建安中,卒。

春秋释例序》:

汉兴,博物洽闻著述之士,前有司马迁扬雄、刘歆,俊有郑众、贾逵、班固,近即马融郑玄。其所著作违义正者,迁尤多。略举一两事以言。《史记》不识毕公为文王之子,而言与周同姓。扬雄著《法言》,不识六十四卦所从来尚矣。

谢该字文仪,南阳章陵人也。善明《春秋左氏》,为世名儒,门徒数百千人。建安中,河东人乐详条《左氏》疑滞数十事以问,该皆为通解之,名为《谢氏释》,行于世。仕为公车司马令,以父母老,托疾去官。欲归乡里,会荆州道断,不得去。少府孔融上书荐之,诏即徵还,拜议郎。以寿终。

乐详字文载,河东人。少好学,闻谢该善《左氏传》,乃从南阳步涉诣许,从该问难诸要,今《左氏问七十二事》,详所撰也。杜畿为太守,署详文学祭酒。黄初中,徵拜博士十馀人,学多徧,又不熟悉,唯详五业并授。其或难质不解,详无愠色,以杖画地,牵譬引类,至忘寝食也。

许慎。崔瑗。张驯。王玢,司徒掾,有《春秋左氏达义》。

周磐。尹珍。

马严字威卿。少孤,好击剑,习骑射。后乃白援,从平原杨太伯讲学,专心坟典,能通《春秋左氏》,因览百家群言,遂交结英贤,京师大人咸器异之。仕郡督邮,援常与计议,委以家事。弟敦,字孺卿,亦知名。援卒后,乃与敦俱归安陵,居钜下,三辅称其义行,号曰「钜下二卿」。明德皇后既立,严乃闭门自守,犹复虑致讥赚,遂更徒北地,断绝宾客。永平十五年,皇后敕使移居洛阳。显宗召见,严进对闲雅,意甚异之。有诏留仁寿阖,与校书郎杜抚、班固等杂定《建武注纪》。后拜将军长史。肃宗即位,徵拜侍御史中丞,令劝学省中。其冬,有日食之灾,严上封事曰:「臣闻日者众阳之长,食者阴侵之徵。《书》曰:『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言王者代天官人也。故考绩黜陟,以明襃贬。无功不黜,则阴盛陵阳。今益州刺史朱酺、扬州刺史倪说、凉州刺史尹业等,每行考事,辄有物故,又选举不实,曾无贬坐,是使臣下得作威福也。《传》曰:『上德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故火烈则人望而畏之,水懦则人狎而玩之。为政者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如此,绥御有体,灾异销矣。」书奏,帝纳其言而免酺等官。出为陈留太守。时京师讹言贼从东方来,百姓奔走,转相惊动,诸郡遑急,各以状闻。严察其虚妄,独不为备。诏书敕问,使驿系道,严固执无贼,后卒如言。既为窦氏所忌,不复在位。及窦太后临朝,乃退居自守,训教子孙。永元十年卒。严七子,唯续、融知名。续字季则,七岁能通《论语》,十三明《尚书》,十六治《诗》,博观群籍,善《九章算术》。

延笃字叔坚,南阳犨人也。少从颍川唐溪典受《左氏传》。笃欲写《左氏传》,无纸,唐溪典以废笺记与之。笃以笺记纸不可写传,乃借本讽之,粮尽辞归。典曰:「卿欲写《传》,何故辞归?」笃曰:「已讽之矣。」典深敬焉。又从马融受业,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师。举孝廉,为平阳侯相。到官,表龚遂之墓,立铭祭祠,擢用其后于畎亩之间。以师丧弃官奔赴,五府并辟不就。拜议郎,与朱穆、边韶共著作东观。稍迁侍中。帝数问政事,笃诡词密对,动依典义。徒京兆尹。其政用宽仁,忧恤民黎,擢用长者,与参政事,郡中欢爱,三辅谘嗟焉。以得罪梁冀,病免归,教授家巷。时人或疑仁、孝前后之证,笃乃论之曰:「观夫仁、孝之辨,纷然异端,互引典文,代取卓据,可谓笃论矣。夫人二致同源,总率百行,非复铢两轻重,必定前后之数也。而如欲分其大较,体而名之,则孝在事亲,仁施品物。施物则功济于时,事亲则德归于己。于己则事寡,济事则功多。推此以言,仁则远矣。然物有出微而著,事有由隐而章。近取诸身,则耳有听受之用,日有察见之明,足有致远之劳,手有饰卫之功,功虽显外,本之者心也。远取诸物,则草木之生,始于萌芽,终于弥蔓,枝叶扶疏,荣华纷缛,末虽繁蔚,致之者根也。仁人之有孝,犹四体之有心腹,枝叶之有根本也。圣人知之,故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然体大难备,物性好偏,故所施不同,事少两兼者也。如必对其优劣,则仁以枝叶扶疏为大,孝以心体本根为先,可无讼也。」前越巂太守李文德素善于笃,时在京师,谓公卿曰:「延叔坚有王佐之才,奈何屈千里之足乎?」欲令引进之。笃闻,乃为书止文德曰:「夫道之将废,所谓命也。流闻乃欲相为求还东觐,来命虽笃,所未敢当。吾常昧爽栉梳,坐于客堂。朝则诵羲、文之《易》,虞、夏之《书》,历公旦之典礼,览仲尼之《春秋》。夕则消摇内阶,咏诗南轩。百家众氏,投间而作。洋洋乎其盈耳也,涣烂兮其溢目也,纷纷欣欣兮其独乐也。当此之时,不知天之为盖,地之为舆;不知世之有人,己之有躯也。虽渐离击筑,旁若无人,高凤读书,不知暴雨,方之于吾,未足况也。且吾自束修以来,为人臣不陷于不忠,为人子不陷于不孝,上交不谄,下交不黩,从此而殁,下见先君远祖,可不惭赧。如此而不以善止者,恐如教羿射者也。慎勿迷其本,弃其生也。」后遭党事禁锢。永康元年,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笃论解经传,多所驳正,后儒服虔等以为折中。

张平子说:三坟,三礼。礼为大防。《尔雅》曰:「坟,大防也。」《书》曰:「谁能典朕三礼?」三礼,天、地、人之礼也。五典,五帝之常道也。八索,周礼八议之刑。索,空也,空设之。九丘,周礼之九刑。丘,空也,亦空设之。

杨赐。彭汪字仲博,汝南人,记先师奇说。濮阳闓。孔乔。

许淑字惠卿,魏郡人。张恭祖。

刘陶。《三国志士燮传》:师事颍川刘子奇,治《左氏春秋》。则陶盖治《左氏》者也,而本传不言是何《春秋》。武荣字含和。

郑玄。

来敏字敬达,义阳新野人,歙之后也。涉猎书籍,善《左氏春秋》,尤精于《仓》、《雅》训诂,好是正文字。蜀汉时,官光禄大夫。子忠,亦博览经学,有父风。

尹默字思潜,梓潼涪人也。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默知其不博,乃远游荆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学。皆通诸经史,又专精于《左氏春秋》,自刘歆条例,郑聚、贾逵父子、陈元、服虔注说,咸略诵述,不复按本。先主领益州牧,以为劝学从事。及立太子,以默为仆,以《左氏春秋》传授后主。终于太中大夫。子宗传其业。

李訁巽。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为蜀汉前将军,董督荆州事,封汉寿亭侯。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少好学,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官魏破虏将军,封都亭侯。

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少游学京师,事颍川刘子奇,治《左氏春秋》。察孝廉,补尚书郎,官交趾太守。燮体气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耽玩《春秋》,为之注解。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交趾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馀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虽窦融保河西,曷以加之?官事小阕,辄玩习书传,《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吾数以谘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又《尚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闻京师古今之学,是非忿争,今欲条《左氏》、《尚书》长义上之。」其见称如此。燮在郡四十馀岁。黄武五年,年九十卒。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从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览众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就。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权时拜辅吴将军,封娄候。昭在里宅无事,乃著《春秋传解》及《论语注》。

张弦。

徵崇字子和,河南人,笃学立行。治《易》、《春秋左氏传》,兼善内术。隐于会稽,躬耕以求其志。好尚者从学,所教不过数人辄止,欲令其业必成也。孙氏时官率更令。年七十卒。

董遇字季直,弘农人。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馀」,或问三馀之意,遇言「冬者岁之馀,夜者日之馀,阴雨者时之馀也」。由是诸生少从遇学,无传其朱墨者。

贾洪字叔业,京兆新丰人也。好学有才,而特精于《春秋左传》。仕魏,至白马王相。诸葛瑾。周生烈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治《春秋左氏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机警辨捷。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州辟从事、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蜀亡后,邓艾闻其名招,不往,以祖母年老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晋武徵为太子洗马,上疏辞,武帝览之曰:「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徙尚书郎、河内温令。去官,为州大中正。左迁汉中太守,一年去官。卒年六十四。

寿良字文叔,蜀郡成都人也。治《春秋》三《传》,贯通《五经》。澡身贞素。察孝廉,不就。辟太宰,除霸城令、始平太守,治政著称。官至大长秋。

程遐字口口,诸暨人,魏尚书郎。游学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高岱,吴郡人,隐于馀姚,善《左传》。沈珩字仲山,吴郡人。少综经籍,尤善《春秋》内、外《传》。

右为《春秋左氏》学派。大抵经至《左氏》,乃道之华。孔子曰「文胜质则史」,信斯言也,《左氏传》当之矣。故东汉之初,《左氏》立于学官,及其叔季,文章日盛,经学漓矣。逮夫三国,士不务实,风雅群进,而士之以经学专家者鲜闻焉。欲不为,正始、太康不可得矣。故西汉诸儒深加斥贬,以经说与文章本不同条。乃刘歆争之于先,郑兴、贾逵、陈元争之于后,遂以立于学官。后世无闲言也。然而为《左氏》之学者,茂于辞华而俭于义理,轻于人事而侈于鬼神,略王道而详伯功,贱大义而贵名物。是固当世习尚所因,而岂孔门删述之本旨乎?是以习之者如刘歆之徒,遂至于披猖自恣。后来杜预注之,义理愈谬,而《左氏》几成为非圣之书矣。然而夫岂丘明始意,端使然哉!丘明综列国之史,以叙时事,而佐《春秋》,俾读者有以考见云尔。必引以解《春秋》,非《左氏》之本意也。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馀人,亲自饬厉,造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繇,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常选学官童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饬传教令,出入闺合。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繇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

按:汉代经学始于武帝,实本于文翁。文翁者,经学之瞽宗也。夫士生斯世,苟有肩任斯道之志,则位不在高。如文翁者,能以学化民,民自成为风俗。昔孔、孟皆以匹夫任斯道,遂舆尧、舜比隆。文翁所为,又何足异?昔韩延寿治东郡,考其所行,亦一文翁也。乃延寿遭萧望之之忌,而不获其死;文翁以居远郡,遂成其名,有幸不幸耳。未可以甲此而乙彼焉。

司马迁。

上大夫壶遂问曰:「昔孔子何为作《春秋》哉?」太史公曰:「馀闻之董生:周道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时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诸侯,讨大夫,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与,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书》纪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聚散,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差以豪厘,谬以千里。』故『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渐久矣』。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者而不通于《春秋》之义,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诛死之罪。其实皆以善,为之而不知其义,被之空言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指,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大过予之,而不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按:史公《春秋》之说,称闻之董生。其说《春秋》至为醇正,不似今代《春秋繁露》之迂远而难通,足见董生之本旨如斯。两汉儒者以孔子之所修定,皆为汉制。此亦谶纬之说耳。而《公羊》家遂敷会为孔子改周之文,用夏之忠。苟如是,则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孔子先自蹈之矣,圣云乎哉?路温舒字长君,钜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为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又受《春秋》,通大义。举孝廉,为山邑丞,坐法免。后守廷尉史。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词曰:「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欧,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多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不得?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惠,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上善其言,迁广阳私府长。久之,迁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上书,待诏公车,邑子严助荐之,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悦之,拜中大夫,至会稽太守、主爵都尉、丞相长。以告张汤阴事,汤自杀,上亦诛买臣。

息夫躬字子微,河内河阳人也。少为博土弟子,受《春秋》,通览记书。容貌壮丽,为众所异。哀帝初,上书,待诏。与孙宠偕告发东平王云,官光禄大夫,封宜陵侯。躬既亲近,上疏历诋公卿。后以请伐匈奴,为董贤所沮,免就国。有人上书告躬诅■,下狱死,家属徙合浦。

隽不疑字曼倩,渤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暴胜之表荐之,徵诣公车,拜为青州刺史。擢京兆尹,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异于他时;或无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犊车,建黄旗,衣黄襜褕,著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立莫改发言。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拒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遂送诏狱。天子与大将军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繇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以病免,终于家。

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少学法于父,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尉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以谏昌邑王,宣帝时为光禄大夫,平尚书事,甚见任用。数年迁水衡都尉,超为廷尉。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为人谦恭,尤重经术士,虽卑贱徒步往过,定国皆与钧礼,恩敬甚备,学士咸称焉。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朝廷称之曰:「张释之焉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定国食酒至数石不乱。冬月治请识,饮酒益精明。为廷尉十八岁,迁御史大夫,为丞相,封西平侯。贡禹代为御史大夫,数处驳议,定国明习政事,率常丞相议可。元帝始即位,关东连年被灾害,民流入关,言事者归咎于大臣。上于是数以朝日引见丞相、御史,入受诏,条责以职事。定国遂上书自劾,归侯印,乞骸骨。乃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罢就第。数岁,七十馀薨,谧安侯。

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以良家子选为郎。昭帝时,以功次补武安长。失官,年三十馀,乃学《春秋》涉大义,读兵法。以卫候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至伊修城,会莎车与旁国攻杀其王,并杀汉使者。奉世遂发诸国兵攻莎车,拔其城。至大宛,得名马象龙而还。上下议欲封奉世,丞相、将军皆曰:「宜加爵士之赏。」会萧望之阻之,而止以为光禄大夫。元帝即位,为执金吾。永光二年,陇西羌反,奉世以右将军击定之,封关内侯。

冯立字圣卿,奉世子。通《春秋》。以父任为郎,迁西河、上郡太守。立居职公廉,治行略与兄野王相似,而多知有恩贷,好为条教。吏民嘉美野王、立相代为太守,歌之曰: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钧,周公、康叔犹二君。」更历五郡。年老卒官。

班固。《白虎通》:

《春秋传》曰:「王者之后称公,其馀人皆千乘,象雷震百里所润同。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也。」

《春秋传》合伯、子、男以为一爵。或曰合从子,贵中也。以《春秋》名郑忽,忽者,郑伯也,此未腧年之君,当称子,嫌为改赴,故名之也。

《春秋传》曰:「天子有太社焉,东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上冒以黄土。故将封东方诸侯,青土苴以白茅,谨敬洁清也。」《春秋公羊》曰:「讥世世非礼也。」

《春秋传》曰:「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贤不以长也。」

《春秋传》曰善善及子孙,不言及昆弟。昆弟尊同,无承养之义,以闵公不继庄公也。《春秋谷梁传》曰:「男二十五系,女十五许嫁,感阴阳也。」

《春秋传》曰二国来媵。可求人为士,不可求人为妾。士即尊之,渐不止于士。妾虽贤,不得为适。

《春秋》曰:「纪侯来朝。」文加为侯,明封之也。先封之,明不与圣交,礼也。《春秋传》曰:「讥娶母党也。」

《春秋》曰筑王姬馆于外,明不往京师也。所以必筑馆者何?尊之也。不于路寝,路寝本所以行政处,非妇人之居也。小寝则嫌群公子之舍,则已卑矣。故必于城郭之内。《传》曰筑之,礼也;于外,非礼也。

《春秋传》曰叔姬归于纪。叔姬者,伯姬之娣也。伯姬卒,叔姬升于适,经不讥也。

刘睦,北海王兴之子。永平中嗣爵。少好学,博通书传。光武爱之,数被廷纳。显宗之在东宫,尤见幸待,入侍讽诵,出则执辔。中兴初,禁网尚阔,而睦性谦恭好士,千里结交,自名儒宿德,莫不造门,由是声价益广。永平中,法宪颇峻,睦乃谢绝宾客,放心音乐。然性好读书,常为爱玩。岁终,遣中大夫奉璧朝贺,召而谓之曰:「朝廷设问寡人,大夫将何辞以对?」 使者曰:「大王忠孝慈仁,敬贤乐士。臣虽蝼蚁,敢不以实?」睦曰:「吁,子危我哉!此乃孤幼时进趣之行也。大夫其对以孤袭爵以来,志意衰惰,声色是娱,犬马是好。」使者受命而行。初,靖王薨,悉推财产与诸弟,虽王车服珍宝非列侯制,皆以为分,然后随以金帛赎之。睦能属文,作《春秋》旨义终始论及赋、颂数十篇。又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及寝病,帝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

承宫字少于,琅邪姑幕人也。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授诸生数百人,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勤学不倦。经典既明,乃归家教授。肆力耕种,禾黍将熟,人有认之者,宫不与计,推之而去。永平中,徵拜博士,迁中郎将。数纳忠言,朝臣惮其节,拜侍中祭酒。建初中卒。

逢萌字子庆,北海都昌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时尉行过亭,萌候迎拜谒,既而掷循叹曰:「大丈夫安能为人役哉!」遂去之长安,学通《春秋经》。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及光武即位,乃之琅邪劳山,养志修道,人皆化其德。北海太守素闻其高,遣吏奉谒致礼,萌不答。太守怀愤而使捕之。吏叩头曰:「子庆大贤,天下共闻,所在之处,人敬如父,往必不获,只自毁辱。」太守怒收之,更发它吏。行至劳山,民果相率以兵弩捍御,吏被伤流血奔还。后诏书徵萌,托以老耄,迷路东西,语使者曰:「朝廷所以徵我者,以其有益于政,尚不知方面所在,安能济时乎?」即便驾归。连徵不起,以寿终。

周党字伯况,太原广武人也。家产千金。少孤,为宗人所养,而遇之不以理。及长,又不还其财。党诣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后读《春秋》,闻复雠之义,便辍讲而还,与乡佐相闻,期克斗日。既交刃,而党为乡佐所伤,困顿。乡佐服其义,舆归养之,数日方苏,既悟而去。自此敕身修志,州里称其高。及壬莽窃位,托疾杜门。自后贼暴从横,残灭郡县,唯至广武,过城不入。建武中,徵为议郎,以病去职,遂将妻子居黾池。复被徵,不得已,乃著短布单衣,谷皮绢头,待见尚书。光武召见,党伏而不谒,自陈愿守所志,帝乃许焉,赐帛四十匹。遂隐居黾池,著书上下篇而终。邑人贤而祠之。

冯豹。

荀悦字仲豫,颍川人。年十二,能说《春秋》。家贫无书,每之人闲,所见篇牍,一览多能诵记。性沈静,美姿容,尤好著述。灵帝时,阉宦用权,士多退身穷处。悦乃托疾隐居,时人莫之识。从弟改特称敬焉。初,辟镇东将军曹操府,迁黄门侍郎。献帝颇好文学,悦与彧及少府孔融侍讲禁中,旦夕谈论。累迁秘书监、侍中。时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悦志在献替,而谋无所用,乃作《申鉴》五篇。其所论辨,通见政体,既成而奏之。帝览而善之。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又著《崇德》、《正论》及诸论数十篇。年六十二卒。

张皓,治律、《春秋》。《益部耆旧传》「皓」作「浩」。杨终。沈珩。辛缮。

虞溥。张宁。赵牧。朱仓。

刘陶。宋衷。以上不知宗派。《汉书艺文志》:

《春秋古经》十二篇,《经》十一卷。《左氏传》三十卷。《公羊传》十一卷。《谷梁传》十一卷。

《邹氏传》十一卷。《夹氏傅》十一卷。《左氏微》二篇。《铎氏微》三篇。

《张氏微》十篇。《虞氏微传》二篇。《公羊外传》五十篇。《谷梁外传》二十篇。

《公羊章句》三十八篇。《谷梁章句》三十三篇。《公羊杂记》八十三篇。《公羊颜氏记》十一篇。

《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议奏》三十九篇。《国语》二十一篇。《新国语》五十四篇。

《世本》十五篇。《战国策》三十三篇。《奏事》二十篇。《楚汉春秋》九篇。

《太史公》百三十篇。冯商所续《太史公书》七篇。《太古以来年纪》二篇。《汉著记》百九十卷。

《汉大年纪》五篇。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宜,所以免时难也。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邹》、《夹》之《传》。四家之中,《公羊》、《谷梁》立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

隋书经籍志》:《春秋经》十一卷。《春秋左氏长经》二十卷。《春秋左氏解诂》三十卷。

《春秋左氏传解谊》三十一卷。《春秋左氏传》三十卷。《春秋左氏传》三十卷。《春秋左氏传义注》十八卷。

《春秋左氏传》十二卷。《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春秋杜氏》、《服氏庄春秋左传》十卷。《春秋左氏传音》三卷。

《春秋左氏传音》三卷。《春秋左氏传音》三卷。《春秋释训》一卷。《春秋左氏经传朱墨列》一卷。

《春秋释例》十卷。《春秋左氏膏盲释屙》十卷。《驳何氏汉议》二卷。《春秋成长说》九卷。

《春秋塞难》三卷。《春秋说要》十卷。《春秋释例》十五卷。《春秋左氏传评》二卷。

《春秋条例》十一卷。《春秋经例》十二卷。《春秋左氏传条例》二十五卷。《春秋义例》十卷。

《春秋左传例苑》十九卷。《春秋左氏经传通解》四卷。《春秋左氏传贾》、《服异同略》五卷。《春秋左氏函传义》十五卷。

《春秋左氏区别》三十卷。《春秋文苑》六卷。《春秋丛林》十二卷。《春秋义林》一卷。

《春秋大夫辞》二卷。《春秋嘉语》六卷。《春秋左氏诸大夫世谱》十二卷。《春秋五辨》二卷。

《春秋辩证》六卷。《春秋旨通》十卷。《春秋经传解》六卷。《春秋中先儒传论》十卷。

《春秋左氏传立义》十卷。《刘寔等集解春秋序》一卷。《春秋序论》二卷。《春秋序》一卷。

《春秋序》一卷。《春秋序》一卷。《春秋左傅杜预序集解》一卷。《春秋左氏经传义略》二十五卷。

《王元规续沈文阿春秋左氏传义略》十卷。《春秋义略》三十卷。《春秋左氏义略》八卷。《春秋五十凡义疏》二卷。

《春秋左氏传达义》四十卷。《春秋序义疏》一卷。《春秋公羊传》十二卷。《春秋公羊解诂》十一卷。

《春秋公羊经传》十三卷。《春秋繁露》十七卷。《春秋决事》十卷。《春秋决疑论》一卷。

《春秋左氏膏盲》十卷。《春秋谷梁废疾》三卷。《春秋汉议》十三卷。《驳何氏汉议》二卷。

《驳何氏汉议序》一卷。《春秋公羊墨守》十四卷。《春秋公羊例序》五卷。《春秋公羊谧例》一卷。

《春秋公羊解序》一卷。《春秋公羊疏》十二卷。《春秋谷梁传》十三卷。《春秋谷梁传》十二卷。

《谷梁传》十卷。《春秋谷梁传》十六卷。《春秋谷梁传》十四卷。《春秋谷梁传》十二卷。

《春秋谷梁传》十四卷。《春秋谷梁传》五卷。《春秋谷梁传》十二卷。《春秋谷梁传》四卷。

《縻信理何氏汉议》二卷。《春秋谷梁传义》十卷。《春秋议》十卷。徐邈《答春秋谷梁义》三卷。

薄叔玄《问谷梁义》二卷。《春秋谷梁传例》一卷。《春秋公羊谷梁传》十二卷。《春秋谷梁废疾》三卷。

《春秋公羊谷梁二传评》三卷。《春秋三家经本训诂》十二卷。《春秋三传论》十卷。《春秋经合三传》十卷。

《春秋成夺》三卷。《春秋三传评》十卷。《春秋土地名》三卷。《春秋列传国语》二十卷。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春秋外传章句》一卷。《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二卷。《春秋外传国语》二十卷。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右九十七部,九百八十三卷。

《春秋》者,鲁史策书之名。昔成周微弱,典章沦废,鲁以周公之故,遗制尚存。仲尼因其旧史,裁而正之,或婉而成章,以存大顺,或直书共事,以示首恶。故有求名而亡,欲盖而彰,乱臣贼子,于是大惧。其所褒贬,不可具书,皆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说,左丘明恐失其真,乃为之传。遭秦灭学,口说尚存。汉初,有公羊、谷梁、邹氏、夹氏四家并行。王莽之乱,邹氏无师,夹氏亡。初,齐人胡母子都传《公丰春秋》,投东海嬴公。嬴公授东海孟卿。孟卿授鲁人眭孟。眭孟授东海严彭祖、鲁人颜安乐。故俊汉《公羊》有严氏、颜氏之学,与《谷梁》三家并立。汉末,何休又作《公羊解说》。而《左氏》,汉初出于张苍之家,本无传者。至文帝时,梁太傅贾谊为训诂,授赵人贯公。其后刘歆典校经籍,考而正之,欲立于学,诸儒莫应。至建武中,尚书令韩歆请立而未行。时陈元最明《左传》,又上书讼之。于是乃以魏郡李封为《左氏》博士。后群儒蔽固者,数廷争之。及封卒,遂罢。然诸儒传《左氏》者甚众。永平中,能为《左氏》者,擢高第为讲郎。其后贾逵、服虔并为训解。至魏,遂行于世。晋时,杜预又为《经传集解》。《谷梁》范宁注,《公羊》何休注,《左氏》服虔、杜预注,俱立国学。然《公羊》、《谷梁》,但试读文,而不能通其义。后学三《传》通讲,而《左氏》唯傅服义。至隋,杜氏盛行,服义及《公羊》、《谷梁》浸微,今殆无师说。

按:汉代经说,至今存者,无如《春秋》为备。然后世经说之聚讼,亦无如《春秋》为多。三《传》不同,无怪其然。即一传之中,说者亦茫如治丝焉。大抵孔子所以成《春秋》,纯为纪世变而设。而古法之一绝仅存者,亦甚隐而莫窥。且有难为时人道者,即弟子亦未必人人闻之,故两楹梦奠,以后此书遂成绝学。然当时必有口传,而弟子中得与闻其大义者,有无传书不可知矣。即以汉志考之,既有《公羊》、《谷梁传》,又有《公羊》、《谷粱外传》,又有《公羊》、《谷梁章句》,又有《公羊杂记》,而今之所传二《传》,止各有一本,其馀遂已不传。即此区区,且不可详。宜乎《春秋》之途榛芜百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