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文

太昭 道始於虚霩

「天墬籀文「地」字。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於虚霩」。引之曰:書傳無言「天地未形,名曰太昭」者,馮、翼、洞、灟,亦非昭明之貌。「太昭」當作「太始」,字之誤也。《易乾鑿度》曰:「太始者,形之始也。」《太平御覧·天部一》引張衡《玄圖》曰:「玄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於太始,莫之與先。」是太始無形,故天地未形謂之太始也。「道始於虚霩」當作「太始生虚霩」,即承上文「太始」而言。王逸注《楚辭·天問》曰:「太始之元,虚廓無形。」「廓」與「霩」同。正所謂「太始生虚霩」也。後人以《老子》言道先天地生,故改「太始生虚霩」爲「道始於虚霩」,而不知與「故曰太始」句文不相承也。《御覧》引此作「道始生虚霩」,「太」字已誤作「道」,而「生」字尚不誤。

宇宙生氣氣有漢垠

「宇宙生氣,氣有漢垠」。念孫案:此當爲「宇宙生元氣,元氣有涯垠」。下文「清陽爲天,重濁爲地」,所謂「元氣有涯垠」也。今本脱去兩「元」字,「涯」字又誤爲「漢」。《太平御覽·天部一》「元氣」下引此正作「宇宙生元氣,元氣有涯垠」。

積陽之熱氣生火 積陰之寒氣爲水 日月之淫爲

「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爲日;積陰之寒氣爲水,水氣之精者爲月;日月之淫爲,精者爲星辰」。引之曰:「積陽之熱氣生火」、「積陰之寒氣爲水」本作「積陽之熱氣久者生火」、「積陰之寒氣久者爲水」,言熱氣積久則生火,寒氣積久則爲水。今本無「久者」二字,後人删之也。《初學記·天部上》《太平御覽·天部四》竝引此云:「積陰之寒氣久者爲水。」隋蕭吉《五行大義·辨體性篇》引此云:「積陽之熱氣反者爲火,積陰之寒氣反者爲水。」《藝文類聚·天部上》引此云:「積陰之寒氣大者爲水。」「反」與「大」皆「久」字之誤,則原有「久者」二字明矣。「日月之淫爲」本作「日月之淫氣」,此因上下文「爲」字而誤。《廣韻》「星」字注引此云:「日月之淫氣,精者爲星辰。」「日月之淫氣」與「積陽之熱氣」、「積陰之寒氣」文正相對。「精者爲星辰」與「精者爲日」、「精者爲月」文亦相對。下文「天地之偏氣,怒者爲風」、「天地之合氣,和者爲雨」,句法亦相同。

天之偏氣怒者爲風天地之含氣和者爲雨

「天之偏氣,怒者爲風;天地之含氣,和者爲雨」。劉本删去下句「天」字,而莊本從之。念孫案:《大戴禮·曾子天圓篇》:「陰陽之氣,偏則風,和則雨。」《藝文類聚·天部下》引《曾子》曰:「天地之氣和則雨。」是風、雨皆天地之氣,豈得以風屬之天,雨屬之地乎?下句當依《道藏》本作「天地」,上句當補「地」字。又案:「含氣」當爲「合氣」。「合」、「含」字相似,又涉上文「含氣」而誤也。「合氣」與「偏氣」正相對,作「含」則非其指矣。

月虚

「月虚而魚腦減」。念孫案:「虚」當爲「虧」,字之誤也。「虧」字脱去右半,因誤而爲「虚」。《埤雅》引此已誤。月可言盈虧,不可言虚實。《太平御覽·鱗介部十三》引此正作「月虧」。《藝文類聚·天部上》《御覽·天部四》引此竝作「月毁」,蓋許慎本。「毁」亦「虧」也。

鳥飛

「故鳥飛而高,魚動而下」。念孫案:「飛」本作「動」,此後人妄改之也。同一動也,而有高下之殊,故曰「鳥動而高,魚動而下」,猶《睽·彖傳》言「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也。若鳥言飛,則魚當言游矣。《太平御覽·鱗介部七》引此正作「鳥動而高」。

五億萬里

「天去地五億萬里」。念孫案:《開元占經·天占篇》引此作「億五萬里」。《太平御覽·地部一》引《詩含神霧》亦云:「天地相去億五萬里。」然則「億」、「五」二字,今本誤倒也。

二十八宿 凡二十八宿也

「天有九野、五星、八風、二十八宿、五官、六府」。注曰:「二十八宿,東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也。」引之曰:「二十八宿」四字及注「二十八宿」云云,皆後人所加也。下文於九野、五星、八風、五官、六府皆一一釋之,而不及二十八宿,但於所説九野中附以「其星角、亢、氐」云云。使有「二十八宿」四字,下文不應不爲解釋,且不應以二十八宿併入九野條内,使綱目不相當也,然則此處原文無「二十八宿」四字明矣。注於牽牛、須女、營室、東壁、觜觿、東井、輿鬼七星,皆省一字稱之,文義苟簡,決非漢人所爲。《天文》《時則》二篇於牽牛、須女等名,皆不從省。《月令》《爾雅》及《吕氏春秋·十二紀》《有始覽》、《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地理》二志,無不皆然。唯此篇所列圖,於營室、東壁、觜巂,各省一字,而牽牛、須女、東井、輿鬼七星,皆不省。《漢書·律曆志》説十二次,於東井省「東」字,而牽牛、婺女、營室皆不省;説四方星度,於牽牛、婺女、東壁、觜觿、東井、輿鬼七星,各省一字,而營室獨不省。此則後人改之而未盡者也。七星但稱星,則無以别於他星;牽牛謂之牛,營室謂之室,觜觿謂之觜,皆文不成義。又案:下文「星分度:角十二,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四分一,斗二十六,牽牛八,須女十二,虚十,危十七,營室十六,東壁九,奎十六,婁十二,胃十四,昴十一,畢十六,觜巂二,參九,東井三十三,輿鬼四,柳十五,七星七,《道藏》本脱下「七」字,各本及莊本脱上「七」字,今補正。張、翼各十八,軫十七,凡二十八宿也」,「凡二十八宿」句,亦後人所加。此説星之分度,非説星之全數也,無緣得有此句。

四守 天阿 太一之庭

「紫宫,太微,軒轅,咸池,四守,天阿」。「阿」當作「河」,説見下。高注曰:「皆星名,下自解。」又:「太微者,太一之庭也。「太一」當作「五帝」,説見下。紫宫者,太一之居也。軒轅者,帝妃之舍也。咸池者,水魚之囿也。天阿者,羣神之闕也。四守者,各本「守」作「宫」,涉上文「紫宫」而誤。今據上文「四守」及《北堂書鈔·天部二》《初學記·天部上》《太平御覽·天部六》所引改正。所以司賞罰。各本「以」下衍「爲」字,今據舊本《北堂書鈔》《初學記》《太平御覽》所引删。」注曰:「四守,紫宫、軒轅、咸池、天阿。」引之曰:據前注,則四守亦星名。據後注,則四守乃總括四星之稱,非星名也。前、後注意迥殊。今細繹原文,前注是也。紫宫、太微、軒轅、咸池、四守、天阿,列其名也。太一之庭、太一之居、帝妃之舍、水魚之囿、羣神之闕及所以司賞罰,則明其職也。故前注曰:「皆星名,下自解。」後注以四守爲紫宫、軒轅、咸池、天阿,其不可通有三:太微、紫宫竝舉,何以數紫宫而不數太微,其不可通一也;四守若爲紫宫、軒轅、咸池、天阿之總稱,則上文「四守」二字當列於「紫宫」前爲統下之詞,或列於「天阿」後爲統上之詞,其義乃通,何以雜廁諸星之閒,而云「紫宫、太微、軒轅、咸池、四守、天阿」邪?其不可通二也;軒轅,帝妃之舍,咸池,水魚之囿,皆與賞罰之事無涉,其不可通三也。《初學記》《太平御覽》竝引許慎注曰:「四守,紫宫、軒轅、咸池、天阿也。」然則此乃許注,後人移入高本,而前後遂相矛盾矣。

「天阿」本作「天河」,後人以「天河」非星名,故改爲「天阿」也。案:《開元占經·甘氏中官占》引甘氏曰:「天阿一星在昴西,以察山林之妖變也。」與門闕之義無涉。且天阿非黄道所經,不得言羣神之闕也。《北堂書鈔》《太平御覽》引此竝作「天河」,又引高注曰:「天河,星名。闕,猶門也。」各本脱「天河星名」四字。又《初學記》《太平御覽》引許注以天河爲四守之一,是許本亦作「天河」。天河蓋即北河、南河也。夾河之南北,故總謂之天河。《天官書》曰:「鉞北,北河;南,南河;兩河、天闕閒爲關梁。」《開元占經·石氏中官占》引郗萌曰:「兩河戍與戉,即「鉞」字。俱爲帝闕。」又占曰:「兩戍閒爲天門,日、月、五星常出其門中。」故曰:「天河者,羣神之闕也。」高注訓「闕」爲「門」,正合郗萌之説。羣神,即日、月、五星之神也。《韓子·飾邪篇》曰:「豐隆、五行、太一、王相、攝提、六神、五括、天河、殷槍、歲星。」所謂天河,蓋即指此。

《天官書》曰:「中官,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環之匡衛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宫。」《開元占經·石氏中官占》引《春秋合誠圖》曰:「紫微者,太一之常坐。」太一在紫宫之中,非太微中所有,不得言「太微,太一之庭」,諸書亦無言「太一之庭」者。此「太一」二字,蓋因下文「太一之居」而誤。《太平御覽》引此已誤。「太一之庭」當作「五帝之庭」。《天官書》曰:「太微匡衛十二星,藩臣。其内五星,五帝坐。」《太平御覽》引《天官星占》曰:「紫宫,太一坐也。太微之宫,天子之庭,五帝之坐也。」即此所云「太微,五帝之庭。紫宫,太一之居」也。《續漢書·天文志》注引張衡《靈憲》曰:「紫宫爲皇極之居,太微爲五帝之廷。」「廷」、「庭」,古字通。又其一證矣。注内「太一,天神也」亦當爲「五帝,天神也」。蓋正文既誤爲「太一」,後人又改注以從之耳。

歲鎮行一宿

「鎮星以甲寅元始建斗,歲鎮行一宿」。念孫案:「行」字因上下文而衍。既云「歲鎮一宿」,則無庸更言「行」。《開元占經·填星占》引此無「行」字。《史記·天官書》亦無。

太白元始以正月甲寅與熒惑晨出東方

「太白元始以正月甲寅,與熒惑晨出東方」。引之曰:此本作「太白元始以甲寅正月,與營室晨岀東方」。甲寅正月者,甲寅年之正月也。下文「太陰元始建於甲寅」,《開元占經·填星占篇》引舊注曰:「甲寅元始,曆起之年也。」《大衍曆議》引《洪範傳》曰:「曆記始於顓頊上元太始,閼蒙攝提格之歲,畢陬之月,朔月己巳立春,七曜俱在營室五度。」「閼蒙」與「閼逢」同。太歲在甲曰閼逢,在寅曰攝提格。「閼逢攝提格之歲」者,甲寅之歲也。正月爲陬。「畢陬之月」者,正月也。「七曜」者,日、月及太白、歲星、辰星、熒惑、鎮星也。「上元太始,閼逢攝提格之歲,畢陬之月」,太白在營室,故曰:「太白元始以甲寅正月,與營室晨岀東方也。」《天官書》説太白曰:「其紀上元以攝提格之歲,與營室晨岀東方。」《開元占經·太白占篇》引《甘氏》亦曰:「太白以攝提格之歲正月,與營室晨岀於東方。」皆其明證。後人不審其義,遂改「甲寅正月」爲「正月甲寅」,又改「營室」爲「熒惑」,不知「甲寅」者,甲寅年也。若云「正月甲寅」,則是甲寅日矣。《顓頊曆》元所起之日爲己巳,非甲寅也,其謬一也;「甲寅正月」,先年而後月,若云「正月甲寅」,則不知在何年矣,其謬二也;莊本改「甲寅」爲「建寅」,尤非。太白與營室晨岀東方,猶下文「歲星與營室東壁晨出東方」,皆以所在之宿言之,若云「與熒惑晨岀東方」,則不知在何宿矣,其謬三也。《漢書·天文志》晉灼注「太白常以正月甲寅,與熒惑晨岀東方」,亦後人依誤本《淮南》改之。

當出而不岀

「當入而不入,當岀而不岀,天下興兵」。念孫案:「當岀而不出」已見上文,此當作「未當出而出」。太白主兵,故「當岀而不出,未當入而入,則天下偃兵」。見上文。當入而不入,未當出而出,則天下興兵也。《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及《開元占經·太白占》引《石氏星經》竝云「未當岀而出,當入而不入,天下起兵」,是其證。

祀四郊 決刑罰

「景風至,則爵有位,案:有位則有爵,此言「爵有位」,於義不可通。《太平御覽·時序部八》引作「施爵位」。《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注引作「施爵禄」。賞有功。涼風至,則報地德,祀四郊。閶闔風至,則收縣垂,琴瑟不張。不周風至,則脩宫室,繕邊城。廣莫風至,則閉關梁,決刑罰」。念孫案:「祀四郊」本作「祀四鄉」。四鄉,四方也。《越語》「皇天后土四鄉地主正之」,韋注曰:「鄉,方也。」故高注云「祀四方神」,即《月令》所謂「命主祠祭禽于四方」也。《易通卦驗》曰:「涼風至,報土功,祀四鄉。」《白虎通義》曰:「涼風至,報地德,祀四鄉。」皆其明證也。若作「四郊」,則失其義矣。且「鄉」與「功」、「張」爲韻,「功」字合韻,讀若「光」。《月令》「神農將持功」,與「昌」、「殃」爲韻。《老子》「不自伐,故有功」,與「明」、「彰」、「長」爲韻;「自伐者無功」,與「行」、「明」、「彰」、「長」、「行」爲韻。《韓子·主道篇》「去賢而有功」,與「明」、「强」、「常」、「常」爲韻。《楚辭·惜誓》「惜傷身之無功」,與「狂」、「長」爲韻。若作「郊」,則失其韻矣。「決刑罰」本作「決罰刑」,故高注云:「罰刑疑者,於是順時而決之。」下文曰「斷罰刑」,《時則篇》曰「休罰刑」,又曰「斷罰刑」,皆其證也。《太平御覽·時序部十二》引此亦作「斷罰刑」。「刑」與「城」爲韻,若作「刑罰」,則失其韻矣。

大終日月星辰復始甲寅之元

「天一元始,正月建寅,日月俱入營室五度。天一以始建七十六歲,日月復以正月入營室五度無餘分,名曰一紀。凡二十紀,千五百二十歲各本「千」上有「一」字,《開元占經》所引無,今從之。大終,日月星辰復始甲寅之元」。引之曰:「大終」下當有「三終」二字。下文曰:「一終而建甲戌,二終而建甲午,三終而復得甲寅之元。」蓋一終而建甲戌,積千五百二十歲;二終而建甲午,積三千四十歲;三終而復得甲寅之元,積四千五百六十歲。劉績謂每終二十年,三終共六十年,大誤。故曰「千五百二十歲大終,句三終,日月星辰復始甲寅之元」也。千五百二十歲一終,但至甲戌,不得復始甲寅之元,故知脱「三終」二字也。日月五星起於營室,乃《顓頊曆》元。見《太歲攷》。《開元占經·古今曆積篇》曰:「《黄帝曆》元法四千五百六十,《顓頊曆》同。」則《顓頊曆》以四千五百六十歲爲一元,若非三終,不得有此數矣。《漢書·律曆志》曰:「三終而與元終。」《續漢志》曰:「三終歲復,復青龍爲元。」是其例也。《開元占經·日占篇》引此已脱「三終」二字。

日行一度而歲有奇

「日行一度而歲有奇四分度之一」。引之曰:「日行一度」本作「日行危一度」,後人删去「危」字耳。「日行危一度而歲有奇四分度之一」者,言每歲日行至危之一度,而有四分一之奇零也。蓋四分度之一微茫難辨,其所在本無定處。推步者視周天之度起於何宿,則附餘數於度所止之宿,如《殷曆》以冬至日躔起度,則度起牽牛而以四分度之一附於斗。《開元占經·北方七宿占篇》引《石氏》曰「斗二十六度四分度之一」是也。斗、牽牛爲星紀,度起星紀,則以四分度之一附於析木。下文曰「星分度:箕十一四分一」是也。尾、箕,析木也。《顓頊曆》以立春日躔起度,則度起營室,而以四分度之一附於危,即此所云「日行危一度而歲有奇四分度之一」是也。《廣雅》説七燿行道曰:「日月五星行黄道,始營室、東壁。」又曰:「行須女、虚、危,復至營室。」是度起營室,而止於危,《月令》所謂「日窮于次」也,故以四分度之一附於危焉。危不止一度而獨附於一度者,星度多少,古今不同,唯第一度不異,故附於此耳。《開元占經·日占篇》引此正作「日行危一度」,又引注曰:「危,北方宿也。」則有「危」字明矣。若如今本作「日行一度」,則所謂「四分度之一者」,不知附於何宿矣,甚矣其不可通也。

鑿地

「陰氣極,則下至黄泉,北至北極,故不可以鑿地穿井」。念孫案:《太平御覽·地部三十二》「池」下引此作「鑿池穿井」,於義爲長。

十二月

「十二月德居室三十日」。念孫案:「十二月」當爲「十一月」。上文云「冬至德在室」是也。

升日行一度 熱升 升勺

「兩維之閒,九十一度也,《道藏》本此下有高注「自東北至東南爲兩維」云云,凡二十九字。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爲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念孫案:「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作一句讀。其高注「自東北至東南」云云,本在「十六分度之五」下,《道藏》本誤入「九十一度」下,「度」下又衍「也」字,遂致隔斷上下文義。劉績本删去「也」字,是也。乃又移高注於下文「而升」二字之下,而莊本從之,則其謬益甚矣。「升」當爲「斗」,字之誤也。隷書「斗」字作「」,形與「升」相似,傳寫往往譌溷。「而斗日行一度」作一句讀,言斗柄左旋,日行一度,而以十五日爲一節也。上文云「紫宫執斗而左旋,日行一度以周於天」,下文云「斗指子,則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則小寒」,皆其明證也。又《齊俗篇》「糟丘生乎象櫡,炮格生乎熱升」,炮格,謂爲銅格,布火其下,置人於上也。格,音如字,俗作「烙」,音「洛」,非。此段氏若膺説,見《鍾山札記》。「升」亦當爲「斗」。《北堂書鈔·服飾部四》《太平御覽·服用部十四》竝引《淮南》「炮格始於熱斗」,又引許慎注曰「熱斗,熨斗也。紂見熨斗爛人手,遂作炮格之刑」是也。又《兵略篇》「章華之臺燒,以升勺沃而救之」,「升」亦當爲「斗」。鄭注《少牢饋食禮》曰:「枓,水器也。」「枓」與「斗」同。

冬至以後十二律 日冬至音比林鍾 雨水驚蟄 清明穀雨

「冬至音比黄鍾,小寒音比應鍾,大寒音比無射,立春音比南吕,雨木音比夷則,驚蟄音比林鍾,春分音比蕤賓,清明音比仲吕,穀雨音比姑洗,立夏音比夾鍾,小滿音比太蔟,芒種音比大吕,夏至音比黄鍾,小暑音比大吕,大暑音比太蔟,立秋音比夾鍾,處暑音比姑洗,白露音比仲吕,秋分音比蕤賓,寒露音比林鍾,霜降音比夷則,立冬音比南吕,小雪音比無射,大雪音比應鍾」。又下文曰:「日冬至音比林鍾,浸以濁;日夏至音比黄鍾,浸以清。以十二律應二十四時之變。」引之曰:「冬至音比黄鍾」當爲「音比應鍾」,下當云「小寒音比無射,大寒音比南吕,立春音比夷則,雨水音比林鍾,驚蟄音比蕤賓,春分音比仲吕,清明音比姑洗,穀雨音比夾鍾,立夏音比太蔟,小滿音比大吕,芒種音比黄鍾。」「其日冬至音比林鍾」亦當爲「音比應鍾」。蓋音以數少者爲清,數多者爲濁。冬至以後,逆推十二律,由清而濁;夏至以後,順推十二律,由濁而清。冬至應鍾,其數四十二,爲最清。小寒無射,其數四十五,則濁於應鍾矣。大寒南吕,其數四十八,則又濁於無射矣。立春夷則,其數五十一,則又濁於南吕矣。雨水林鍾,其數五十四,則又濁於夷則矣。驚蟄,蕤賓其數五十七,則又濁於林鍾矣。春分仲吕,其數六十,則又濁於蕤賓矣。清明姑洗,其數六十四,則又濁於仲吕矣。穀雨夾鍾,其數六十八,則又濁於姑洗矣。立夏太蔟,其數七十二,則又濁於夾鍾矣。小滿大吕,其數七十六,則又濁於太蔟矣。芒種黄鍾,其數八十一,則最濁矣。故曰「日冬至音比應鍾,浸以濁」也。夏至以後與此相反,故曰「日夏至音比黄鍾,浸以清」也。夏至音比黄鍾,爲音之最濁者,則冬至之音,當爲最清者。最清者非應鍾而何?後人但知《月令》「仲冬律中黄鍾」之文,遂改「冬至音比應鍾」爲「音比黄鍾」,而移「應鍾」於小寒,且并無射以下遞移其次,高注亦遞移。而不知《月令》所言者十二月之律,此所言者二十四時之律,本不相同也。至改「日冬至音比應鍾」爲「音比林鍾」則謬益甚矣。《宋書·律志》引此已誤。又案:「驚蟄」本在「雨水」前,「穀雨」本在「清明」前。今本「驚蟄」在「雨水」後,「穀雨」在「清明」後者,後人以今之節氣改之也。《漢書·律曆志》曰:「諏訾中驚蟄,今曰雨水。降婁初雨水,今曰驚蟄。大梁初穀雨,今曰清明。中清明,今曰穀雨。」是漢初驚蟄在雨水前,穀雨在清明前也。桓五年《左傳》正義引《釋例》曰:「漢太初以後,更改氣名,以雨水爲正月中,驚蟄爲二月節。」《月令》正義引劉歆《三統曆》「雨水正月中,驚蟄二月節」,又引《易通卦驗》「清明三月節,穀雨三月中」。《藝文類聚·歲時部上》引《孝經緯》曰:「斗指寅爲雨水,指甲爲驚蟄,指乙爲清明,指辰爲穀雨。」三書皆出太初以後,故氣名更改,《三統曆》與緯書皆出西漢末。不應淮南王書先已如是,其爲後人所改明矣。《逸周書·周月篇》「春三月中氣:驚蟄、春分、清明」,今本作「雨水、春分、穀雨」。《時訓篇》「驚蟄、雨水、穀雨、清明」,今本「雨水」在「驚蟄」前,「清明」在「穀雨」前,皆後人所改,辯見盧氏紹弓校定本。《日知録》謂《淮南子》已「先雨水後驚蟄」,失之。

陽氣凍解

「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陽氣凍解」。引之曰:「陽氣凍解」文不成義,當作「陽凍解」。陽凍,地上之凍也。陰凍,地中之凍也。立春之日,地上之凍先解,故曰「陽凍解」。《管子·臣乘馬篇》曰「日至六十日而陽凍釋,七十日而陰凍釋」是也。今本「陽」下有「氣」字,因注内「陽氣」而衍。

雷戒

「秋分雷戒,蟄蟲北鄉」。念孫案:「戒」當爲「臧」,字之誤也。「臧」,古「藏」字。「秋分雷藏」與上文「春分雷行」相應。《時則篇》云「八月雷不藏」,是其證也。且「臧」與「鄉」爲韻,若作「戒」,則失其韻矣。「藏」字古皆作「臧」,故《説文》無「藏」字。今書傳中作「藏」者多,作「臧」者少,大抵皆後人所改也。此「臧」字若不誤爲「戒」,則後人亦必改爲「藏」矣。

太歲

「咸池爲太歲」。錢氏曉徵《荅問》曰:「問:《淮南》以咸池爲太歲,與它書所言太歲異,何故?曰:《淮南書》云:『斗杓爲小歲,咸池爲大歲。』『大時者,咸池也。小時者,月建也。』皆以『大』、『小』相對,初未嘗指咸池爲太歲。其作『太歲』者,乃後人轉寫之譌。吴斗南《兩漢刊誤》謂『《淮南》不名天一爲太歲,又自以咸池名之』,則南宋本已誤矣。」念孫案:錢説是也。

起右徙一歲而移十二歲而大周天

「天維建元,常以寅始,句起,此字上有脱文。右徙一歲而移,十二歲而大周天,終而復始」。引之曰:「起」字上當有脱文。蓋言甲寅之年,歲星在娵訾之次,營室,東壁也。詳見下條。是歲星所起也。起與二「始」字、二「子」字韻也。二「子」字見下文。必言歲星所起者,太歲與歲星相應而行,故言太歲建元必以歲星也。《漢書·律曆志》曰:「木金相乘爲十二,是爲歲星小周。小周乘《巛》策,爲一千七百二十八,是爲歲星歲數。」鄭注《周官·保章氏》曰:「歲星爲陽,右行於天,太歲爲陰,左行於地,十二歲而小周。」《馮相氏》疏曰:「太歲在地,與天上歲星相應而行。歲星爲陽,右行於天,一歲移一辰。又分前辰爲一百四十四分而侵一分,則一百四十四年跳一辰。十二辰帀,則總有千七百二十八年,十二跳辰帀。以此而計之,十二歲一小周,謂一年移一辰故也。千七百二十八年一大周,十二跳帀故也。歲左行於地,一與歲星跳辰年數同。」以上賈《疏》。然則「右徙」、「周天」皆謂歲星,若建寅之太歲,左行於地,不得謂之「右徙」、「周天」矣。「起」字之上有脱文無疑。「周天」上本無「大」字,後人加之也。歲星十二歲而小周天,不得謂之大周。淮南王時未有歲星超辰之説,亦無大周、小周之分。上文曰:「歲星歲行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句十二歲而周。」無「大」字。

太一在丙子

「淮南元年冬,漢初以十月爲歲首,故言「元年冬」。太一在丙子」。注曰:「淮南王安即位之元年。」引之曰:太一乃北極之神,與紀歲無涉。「太一」當作「天一」,此因「天」字脱去上畫,後人又加點於下耳。《廣雅》曰:「天一,太歲也。」漢元封七年,太歲在丙子。上推至文帝十六年,下距元封七年凡六十年。爲淮南王安始封之年,太歲亦當在丙子,故曰:「天一在丙子也。」古者天一、太歲、太陰,名異而實同。詳見《太歲攷》。

冬至甲午立春丙子

《潛研堂文集》曰:「《淮南·天文訓》『冬至甲午,立春丙子』必有譌,蓋冬至與立春相去四十五日有奇,古今不易。自甲午訖丙子,僅四十三日,此理之所必無者。以術推之,是年冬至蓋己酉日,立春則甲午日耳。」引之曰:錢説非也。下文「日冬至子午,夏至卯酉。冬至加三日,則夏至之日也。歲遷六日,終而復始」,高注曰:「遷六日,今年以子冬至,後年以午冬至也。」則冬至之日,非子即午,明矣。下文「壬午冬至,甲子受制」,謂立春也。與此「冬至甲午,立春丙子」,其法正同,不得以「甲午」爲「己酉」之譌也。「立春丙子」與上文「始」、「起」、「始」、「子」爲韻,若作「立春甲午」,則失其韻矣。冬至甲午至立春丙子四十三日,與後人曆法不同者,古法多疏故也。下文壬午冬至至甲子受制亦四十三日,以是明之。

二陰一陽

「二陰一陽成氣二,二陽一陰成氣三」。引之曰:「二陰」當作「一陰」。一陰一陽,所以成氣二也。高注曰:「陰麤,故得氣少。陽精微,故得氣多。」正以一陰與一陰爲二,一陽與二陽爲三,陰數少而陽數多也。《續漢書·天文志》引《律術》曰「陽性動,陰性静。動者數三,静者數二」,是也。二陰而分言之,則各爲一陰矣。

七十二日而歲終庚子受制 七十歲而復至甲子

「七十二日而歲終,庚子受制,歲遷六日。以數推之,七十歲而復至甲子」。引之曰:上文言「壬午冬至,甲子受制」,由甲子受制以歲遷六日推之,一日乙丑,二日丙寅,三日丁卯,四日戊辰,五日己巳,六日庚午,則當作「庚午受制」,今本作「庚子」,涉上文「庚子」而誤也。由甲子受制,每歲以遷六日推之,至十歲而六十甲子終而復始,則當作「十歲而復至甲子」,今本「十」上有「七」字,涉上文「七十二日」而衍也。

養老鰥寡

「戊子受制,則養老鰥寡,行粰鬻,施恩澤」。念孫案:「養老鰥寡」當作「養長老,存鰥寡」,今本脱「長」、「存」二字,則句法與上下文不協。《時則篇》曰:「季夏存視長老,行稃鬻;仲秋養長老,行稃鬻飲食。」《春秋繁露·治水五行篇》曰:「土用事,則養長老,存幼孤,矜寡獨,施恩澤。」《開元占經·填星占篇》引巫咸曰:「填星受制,則養老,蓋脱「長」字。存鰥寡,行饘粥,施恩澤。」皆其證。

大剛魚不爲

「壬子干庚子,大剛魚不爲」。引之曰:「大剛」二字義不可通。「大」字蓋因上文「大旱」而衍。「剛」當爲「則」,字之誤也。「則魚不爲」四字連讀。高注:「不成爲魚。」《春秋繁露·治亂五行篇》曰:「水干金,則魚不爲。」是其證。

收其藏

「以至於仲春二月之夕,「夕」謂月之下旬也。《書大傳》「月之朝,月之中,月之夕」,鄭注曰:「上旬爲朝,中旬爲中,下旬爲夕。」字亦作「昔」。《吕氏春秋·任地篇》曰:「孟夏之昔,殺三葉而穫大麥。」乃收其藏而閉其寒」。高注曰:「收斂其所藏而閉之。」念孫案:《太平御覽·時序部四》引此本作「乃布收其藏而閉其寒」,引高注本作「收斂其所藏而出布之,閉其陰寒,令不得發泄」。後人既不解「布收」二字之義,而削去「布」字,又删改高注以滅其迹,甚矣其妄也。又案:「布收其藏」者,「布」讀爲「敷」,「敷」與「布」,古字通。《皋陶謨》「敷同日奏罔功」,《禹貢》「篠簜既敷」,《史記·夏本紀》「敷」竝作「布」。《顧命》「敷重蔑席」,《説文》引作「布」。《商頌·長發篇》「敷政優優」,成二年《左傳》引作「布」。《聘禮》「管人布幕于寢門外」,今文「布」作「敷」。《周頌·賚篇》箋云:「敷,猶徧也。」《堯典》「敷奏以言」,《史記·五帝紀》作「徧告以言」。言徧收其藏而閉其寒也。上文云「至秋三月,地氣下藏,百蟲蟄伏」,故此言「仲春之夕,乃布收其藏,而閉其寒」。「布」字在「收其藏」之上,本謂徧收其藏,非謂收其所藏而出布之也。高氏誤解「布」字,後人求其説而不得,遂以「布」爲衍文,而削之矣。

禽鳥

「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長百穀、禽鳥、草木」。念孫案:「禽鳥」當爲「禽獸」。《藝文類聚·歲時部上》引作「以養百穀、禽獸、草木」。《太平御覽·時序部四》《百穀部一》竝引作「以長百穀、禽獸、草木」,是其證。

小還 大還

「日至於昆吾,是謂正中;至於鳥次,是謂小還;至於悲谷,是謂餔時;至於女紀,是謂大還」。念孫案:「小還」、「大還」當爲「小遷」、「大遷」,字之誤也。遷之爲言西也。日至昆吾,謂之正中。至鳥次,則小西矣,故謂之「小遷」。至女紀,則大西矣,故謂之「大遷」。《漢書·律曆志》曰:「少陰者,西方。西,遷也。陰氣遷落物。」《白虎通義》曰:「西方者,遷方也。萬物遷落也。」是「遷」與「西」同義。若作「小還」、「大還」,則義不可通矣。舊本《北堂書鈔·天部一》及《藝文類聚》、《初學記·天部上》《太平御覽·天部三》引此竝作「小遷」、「大遷」。陳禹謨依俗本改爲「大還」、「小還」。

淵虞

「至於淵虞,是謂高舂」。念孫案:「淵虞」當作「淵隅」。注同。「隅」、「虞」聲相亂,又涉下文「虞淵」而誤也。桓五年《公羊傳》疏、舊本《北堂書鈔》及《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御覽》引此竝作「淵隅」。陳禹謨改爲「虞淵」,大謬。《楚辭·天問》補注引此亦作「淵隅」,則南宋本尚不誤。

至於

「至於蒙谷,是謂定昬」。念孫案:「至」本作「淪」,此涉上文諸「至」字而誤也。淪,入也,見《原道》《精神》《本經》三篇注及《漢書·敘傳》應劭注。没也。見《覽冥篇》注、《楚辭·九歎》注及《説文》《廣雅》。「淪於蒙谷」與上「出於扶桑」相對。舊本《北堂書鈔》及《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御覽》引此竝作「淪」。陳禹謨依俗本改「淪」爲「至」。《楚辭補注》同。

禹以爲朝晝昬夜

「日行九州七舍,有五億萬七千三百九里,禹以爲朝晝昬夜」。念孫案:「禹」字義不可通,「禹」當爲「離」。俗書「離」字作「」,漢《北海相景君碑陰》「當離墓側」,《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離敗聖輿」,字竝作「」,其左畔與「禹」相似,因誤爲「禹」。《顔氏家訓·書證篇》論俗書曰「離則配禹」,正謂此也。脱去右畔,而爲「禹」耳。離者,分也。言分爲朝晝昬夜也。《精神篇》「别爲陰陽,離爲八極」,文義與此同。

十二月指丑

「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歲而帀,終而復始」。引之曰:「十二月指丑」本作「十一月指子」,後人改之也。指寅、指子,皆曆元所起,故以二者言之。《晉書·律曆志》引董巴議曰:「《顓頊曆》以今之孟春正月爲元,其時正月朔旦立春,五星會于天歷營室也。湯作《殷曆》,更以十一月朔旦冬至爲元首,下至周魯及漢,皆從其節。」是《顓頊曆》起寅月,《殷曆》起子月也。故下文「指寅,寅則萬物螾螾然也」。先言「指寅」,《顓頊曆》之遺法也。上文「斗指子則冬至」,先言「指子」,《殷曆》之遺法也。「指寅」、「指子」,皆言其始,一歲而帀,乃言其終。蓋起於寅者,至丑而帀;起於子者,至亥而帀也。後人不知古曆有二法,而改爲「十二月指丑」,非也。指丑則一歲已帀,不須更言「一歲而帀」矣。且「子」與「始」爲韻,若作「丑」,則失其韻矣。《太平御覽·時序部一》引此正作「十一月指子」。

則萬物螾

「指寅,則萬物螾」。念孫案:此當作「指寅句寅句則萬物螾螾然也句」。「寅,則萬物螾螾然」者,猶云「寅者,言萬物螾螾然」,故高注曰:「動生貌。」《史記·律書》亦曰:「寅者,言萬物始生螾然也。」今本「寅」下脱一「寅」字,「螾」下又脱「螾然也」三字,則文不成義,且句法與下文不協矣。《太平御覽·時序部一》引此正作「寅,則萬物螾螾然也」。

未昧也

「未,昧也」。念孫案:「未」下脱「者」字。自「午者,忤也」至「丑者,紐也」,皆有「者」字。「昧」本作「味」,後人以《漢書·律曆志》云「昧薆於未」,故改「味」爲「昧」,不知《淮南》自訓「未」爲「味」,與《漢書》不同也。《五行大義論·支榦名篇》及《太平御覽》引《淮南》竝云:「未者,味也。」《白虎通義》及《廣雅》竝云:「未,味也。」《説文》:「未。味也。六月滋味也。」「六月」下有脱文。《史記·律書》:「未者,味也。言萬物皆成有滋味也。」義竝與《淮南》同。

其加卯酉三句

「其加卯酉,則陰陽分,日夜平矣」。引之曰:此三句不與上文相承,尋繹文義,當在前「日短而夜脩」之下。云「其加卯酉」者,王弼注《老子》曰:「加,當也。」承「夏日至」、「冬日至」言之,彼言冬夏至,此言春秋分也。言「陰陽分,日夜平」者,承「陽勝」、「陰勝」、「日夜脩短」言之,言至春秋分,則陰陽無偏勝,日夜無脩短也。寫者錯亂在此,今更定其文如左:

「夏日至,則陰乘陽,是以萬物就而死;冬日至,則陽乘陰,是以萬物仰而生。晝者,陽之分;夜者,陰之分。是以陽氣勝,則日脩而夜短;陰氣勝,則日短而夜脩。其加卯酉,則陰陽分,日夜平矣。」

引而止也 呻之也

「林鍾者,引而止也。指申,申者,呻之也」。念孫案:「之」字當在上文「引而止」下,今本誤在「呻」字下,則文不成義。自「午者,忤也」至「丑者,紐也」,「也」上皆無「之」字。《五行大義·論律吕篇》《論支榦名篇》及《太平御覽》引此竝云:「林鍾者,引而止之也。申者,呻也。」是其證。

曰規

「道曰規始於一」。念孫案:「曰規」二字與上下文義不相屬,此因上文「故曰規生矩殺」而誤衍也。《宋書·律志》作「道始於一」,無「曰規」二字。

兵重三罕

「故祭祀三飯以爲禮,喪紀三踊以爲節,兵重三罕以爲制」。念孫案:「重罕」二字,義不可通,「重」當爲「革」。「祭祀」、「喪紀」、「兵革」皆相對爲文。「革」字古文作「」,隷省作「」,與「重」相似而誤。「罕」當爲「軍」。言兵革之事,以三軍爲制也。「軍」字草書作「」,與「罕」相似而誤。

徵生宫宫生商

「徵生宫,宫生商」。劉績曰:「當作『宫生徵,徵生商』。」念孫案:劉説是也。上文曰:「黄鍾爲宫,太蔟爲商,林鍾爲徵。」又曰:「黄鍾下生林鍾,林鍾上生太蔟。」所謂「宫生徵,徵生商」也。《宋書·律志》《晉書·律曆志》竝作「宫生徵,徴生商」。《地形篇》亦曰:「變宫生徵,變徵生商。」高注:「變,猶化也。」

角生姑洗

「角生姑洗」。引之曰:音律相生,皆非同位者。上文曰:「姑洗爲角」。則角與姑洗爲一,不得云「角生姑洗」也。「生」當爲「主」。上文「黄鍾主十一月」云云,與此「主」字同義。「角主姑洗」,猶言姑洗爲角耳。「主」與「生」相似,又因上下文「生」字而誤。《宋書·律志》亦誤作「生」。秦氏《五禮注通攷》改作「角爲姑洗」,非是。五音爲六律之綱,可言「姑洗爲角」,不可言「角爲姑洗」也。

比於正音

「姑洗生應鍾,比於正音,故爲和;高注:「與正音比,故爲和。」應鍾生蕤賓,不比於正音,故爲繆。各本脱「於」字,今據《宋書》補。」劉績曰:「以序論之,黄鍾爲宫,以次而商、角、徵、羽。姑洗生應鍾變宫,在南吕羽之後,故曰『比於正音爲和』;應鍾生蕤賓變徵,閒入正音角、羽之閒,故曰『不比正音爲繆。』」引之曰:劉説非也。七音之序,周回相次。變宫在羽之後、宫之前,變徵在角之後、徵之前,唐武后《樂書要録》説七聲次第曰:「假令十一月黄鍾爲宫,隔一月以正月太蔟爲商,又隔一月以三月姑洗爲角,又隔一月以五月蕤賓爲變徵,即以其次之月六月林鍾爲徵,又隔一月以八月南吕爲羽,又隔一月以十月應鍾爲變宫,周迴,還與十一月相比也。」其道相同,豈有順逆之分乎?「比」讀如《易·比卦》之「比」。比,入也,合也。閔元年《左傳》曰「屯固比入」,又曰「合而能固」,是也。《説林篇》「黄鍾比宫,太蔟比商」,與此「比」字同義。「比於正音,故爲和」本作「不比於正音,故爲和」。注内「與正音比」本作「不與正音比」。不比於正音者,不入於正音也。言應鍾是宫之變音,故不入於正音。不入於正音,則命名當有以别之,故謂之曰和。和者,言其調和正音也。蕤賓是徵之變音,故亦不入於正音。不入於正音,則命名當有以别之,故謂之曰繆。音目。繆之言穆。穆,亦和也,《大雅·烝民》箋曰:「穆,和也。」「穆」、「繆」古字通。言其調和正音也。《周語》「以七同其數,而以律和其聲,於是乎有七律」,昭二十年《左傳正義》釋其義曰:「變宫、變徵,舊樂無之,聲或不會,而以律調和其聲,使與五音諧會。」是應鍾、蕤賓二律,皆所以調和其聲也。《漢書·楊雄傳〈甘泉賦〉》説風聲曰:「陰陽清濁,穆羽相和兮,若夔牙之調琴。」「穆」與「繆」同。穆在變音之末,言穆而和可知矣。羽在正音之末,言羽而宫、商、角、徵可知矣。變聲與正聲相調和,故曰「穆羽相和」。張晏曰「穆然相和」,殆未達「穆」字之義。以律管言之,則變宫爲和,變徵爲穆;以琴弦言之,則當以少宫爲和,少商爲穆。琴亦有和、穆二音,故曰「穆羽相和,若夔牙之調琴」也。然則變音之「繆」,本與「穆」同,而穆之命名,正取相和之義,明矣。後人誤讀「繆」爲「紕繆」之「繆」,以爲「和」與「繆」相反,《宋書》引舊注曰:「繆音相干也。」亦誤解「繆」字。遂於「應鍾不比於正音」句删去「不」字,以别於蕤賓,并注中「不」字而亦删之。古訓之不通,其勢必至於妄改矣。《宋書·律志》正作「姑洗生應鍾,不比於正音,故爲和」,載注文正作「不與正音比」。《晉書·律曆志》引淮南王安曰「應鍾不比正音,故爲和」,足證今本之謬。

脱文二句

「黄鍾之律脩九寸。物以三生,三九二十七,故幅廣二尺七寸」。引之曰:「物以三生」下本有「三三九」一句。後人以上文已言「三三如九」,故删去此句,不知上文「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與此文「三三九,三九二十七」皆上下相承爲義。物以三生,故必先以三自乘而得九,然後以三乘九而得二十七。且上文與此相離甚遠,不得因彼而省此也。《宋書》正作「三三九,三九二十七,幅廣二尺七寸」。下本有「古之制也」四字,故高注曰:「古者幅皆然也。」各本「皆」上衍「比」字,今删。脱去此句,則注文爲贅設矣。《宋書》正作故「幅廣二尺七寸,古之制也」。

人脩八尺 有形則有聲 匹者中人之度也

「音以八相生,故人脩八尺,尋自倍,故八尺而爲尋。有形則有聲,音之數五,以五乘八,五八四十,故四丈而爲匹。匹者,中人之度也。一匹而爲制」。引之曰:此文多不可通。人脩八尺,尋自倍,則丈六尺矣。而云「人脩八尺,尋自倍,故八尺而爲尋」,其不可通一也。音以八相生,音即聲也,何須更云「有形則有聲」?其不可通二也。匹長四丈,人之長安得有此?而云「匹者,中人之度」,其不可通三也。蓋寫者譌舛失次,兼有脱文。《宋書》已與今本同,則後人以誤本《淮南》改之也。今更定其文,而釋之如左:

「有形則有聲,音以八相生,故人臂脩四尺,尋自倍,故八尺而爲尋。尋者,中人之度也。音之數五,以五乘八,五八四十,故四丈而爲匹,一匹而爲制。」云「有形則有聲」者,「有形」謂上文「黄鍾之律脩九寸」也,「有聲」謂「音以八相生」也。云「人臂脩四尺」者,《一切經音義》卷十七引《淮南》云「人臂四尺,尋自倍,故八尺曰尋」,是也。云「尋者,中人之度也」者,《考工記》曰「人長八尺」,是也。

秋分蔈定

「秋分蔈定,蔈定而禾熟」。「蔈」與「秒」同。禾,芒也。説見《主術》。念孫案:《隋書·律曆志》引此作「秋分而禾蔈定,蔈定而禾熟」,是也。《宋書·律志》同。今本脱「而禾」二字,則文義不明。

十二蔈而當一粟十二粟而當一寸

「律之數十二,故十二蔈而當一粟,十二粟而當一寸。律以當辰,音以當日,日之數十,故十寸而爲尺,十尺而爲丈」。引之曰:十二蔈當一粟,十二粟當一寸,則百四十四蔈而當一寸也。《主術篇》「寸生於」,「蔈」、「」竝與「秒」同,今本「」誤作「」,辯見《主術》。高注曰:「十二爲一分,今本脱「二」字。十分爲一寸,十寸爲一尺,十尺爲一丈。」《説文》亦曰:「律數十二秒而當一分,十分而寸。」則是百二十蔈而當一寸,與此不同也。許、高二家之説,倶本於此篇。使原文作「十二蔈而當一粟,十二粟而當一寸」,則二家之説何以竝言「十二蔈爲分,十分爲寸」乎?且《主術篇》明言「寸生於」,不得又以粟參之也。然則今本爲後人所改,明矣。《宋書·律志》與今本同,則其誤已久。今依《主術篇》及許、高二家之説,而更定之如左:

「律之數十二,故十二蔈而當一分。律以當辰,音以當日,日之數十,故十分而爲寸,十寸而爲尺,十尺而爲丈。」

其以爲量

「其以爲量,十二粟而當一分,十二分而當一銖」。念孫案:「量」當爲「重」。「重」、「量」字相近,又因上文「度量」而誤也。自「十二粟」以下,皆言其重之數,非言其量之數。《説文·禾部》注及《宋書·律志》竝作「其以爲重」。

蒼龍在辰

「太陰在寅,朱鳥在卯,句陳在子,玄武在戌,白虎在酉,蒼龍在辰」。引之曰:下文「天神之貴者,莫貴於青龍,或曰天一,或曰太陰」。是太陰即蒼龍也。既云「太陰在寅」,不當復云「蒼龍在辰」矣。下文「凡徙諸神,朱鳥在太陰前一,鉤陳在後三,玄武在前五,白虎在後六」,而不言蒼龍所在,正以太陰即蒼龍也。「蒼龍在辰」四字,蓋淺人所加。

子爲開主太歲丑爲閉主

《道藏》本:「子爲開,主太嵗。丑爲閉,主下有脱文。太陰。在寅,歲名曰攝提格。」引之曰:「太陰」二字乃下屬爲句,與下文「太陰在卯」之屬相同。「主」下當别有所主之事,而今脱去。王應麟《小學紺珠》始誤讀「主太陰」爲句。劉本遂重「太陰」二字,而各本及莊本從之,非也。上文云「太陰在寅」,何得又言「主太陰」乎?且下文曰「天神之貴者,莫貴於青龍,或曰天一,或曰太陰」,而無「太歲」之名。「天一元始」、「太陰元始」之屬,皆太歲也。而謂之天一、太陰,不謂之太歲。「咸池爲太歲」,則又「大歲」之譌。説見上。然則《天文篇》無稱太歲者也。此「太歲」亦當作「大歲」,寫者誤加點耳。斗杓爲小歲,咸池爲大歲。見上文。上文「酉爲危,主杓」,杓,小歲也。此文「子爲開,主大歲」,大歲,咸池也。大歲月從右行四仲,與歲從左行之太陰迥殊,若作「太歲」,則與太陰無異。上言「太陰在寅」,下言「子主太歲」,是太陰主太陰矣,義不可通。《開元占經·歲星占篇》引此篇舊注曰:「太陰,謂太歲也。」蓋許慎注。《廣雅》「太陰,太歲也」本此。使篇内太歲、太陰分爲二,注者必不爲此注矣。可見「太歲」乃「大歲」之譌,而太歲、太陰之未嘗分也。徧考書傳,亦無分太歲、太陰爲二者。或據《淮南》譌脱之文以爲太歲、太陰不同之證,非也。

歲星晨出東方之月

「太陰在寅,歲星舍斗、牽牛,以十一月與之晨出東方。太陰在卯,歲星舍須女、虚、危,以十二月與之晨出東方。太陰在辰,歲星舍營室、東壁,以正月與之晨出東方。太陰在巳,歲星舍奎、婁,以二月與之晨出東方。太陰在午,歲星舍胃、昴、畢,以三月與之晨出東方。太陰在未,歲星舍觜巂、參,以四月與之晨出東方。太陰在申,歲星舍東井、輿鬼,以五月與之晨出東方。太陰在酉,歲星舍柳、七星、張,以六月與之晨出東方。太陰在戌,歲星舍翼、軫,以七月與之晨出東方。太陰在亥,歲星舍角、亢,以八月與之晨出東方。太陰在子,歲星舍氐、房、心,以九月與之晨出東方。太陰在丑,歲星舍尾、箕,以十月與之晨出東方」。引之曰:「十一月」當爲「正月」,「十二月」當爲「二月」,「正月」當爲「三月」,「二月」當爲「四月」,「三月」當爲「五月」,「四月」當爲「六月」,「五月」當爲「七月」,「六月」當爲「八月」,「七月」當爲「九月」,「八月」當爲「十月」,「九月」當爲「十一月」,「十月」當爲「十二月」。《史記·天官書》曰:「歲陰左行在寅,歲星右轉居丑,以正月與斗、牽牛晨出東方。歲陰在卯,星居子,以二月與婺女、虚、危晨出。歲陰在辰,星居亥,以三月與營室、東壁晨出。歲陰在巳,星居戌,以四月與奎、婁晨出。歲陰在午,星居酉,以五月與胃、昴、畢晨出。歲陰在未,星居申,以六月與觜觿、參晨出。歲陰在申,星居未,以七月與東井、輿鬼晨出。歲陰在酉,星居午,以八月與柳、七星、張晨出。歲陰在戌,星居巳,以九月與翼、軫晨出。歲星在亥,星居辰,以十月與角、亢晨出。歲陰在子,星居卯,以十一月與氐、房、心晨出。歲陰在丑,星居寅,以十二月與尾、箕晨出。」《漢書·天文志》曰:「太歲在寅,歲星正月晨出東方。在卯,二月出。在辰,三月出。在巳,四月出。在午,五月出。在未,六月出。在申,七月出。在酉,八月出。在戌,九月出。在亥,十月出。在子,十一月出。在丑,十二月出。」《開元占經·歲星占篇》引甘氏曰:「攝提在寅,此「攝提」謂太陰。歲星在丑,以正月與建星、牽牛、婺女晨出於東方。」皆其證也。後人以《太初曆》太歲在子,歲星十一月出,在建星、牽牛,見《天文志》。故改「正月」爲「十一月」,以合太初之法,而自此以下皆遞改其所出之月。不知太陰在寅,則歲星亦以寅月出。《樂動聲儀》所謂歲星常應太歲月建以見也。見前「太一在丙子」下。若以十一月出,則是子,而非寅,與太陰所在不相應矣。《太初曆》之太歲始建於子,故以歲星與日同次之十一月定之,所謂子年應子月也。《淮南》之太歲始建於寅,故以歲星晨出之正月定之,所謂寅年應寅月也。豈得以建子之法,雜入於建寅之法乎?況「太陰在寅」,以下倶本於《石氏》,《天文志》:「太歲在寅,歲星正月晨出東方。《石氏》在斗、牽牛。」《天官書》索隱亦云:「歲星正月晨見東方已下,皆出《石氏星經》文。」又豈有用其説而改其月者乎?《開元占經》引《淮南》已與今本同,則其誤改在唐以前矣。錢氏曉徵謂《史記》歲星正月晨出,以天正言之,其實與《淮南》無别。見《潛研堂文集》。今案:《天官書》曰:「歲陰左行在寅,歲星右轉居丑,以正月與斗、牽牛晨出,色蒼蒼有光。歲陰在子,星居卯,以十一月與氐、房、心晨出,玄色甚明。」正月德在木,故星色蒼。《天官書》凡言「正」月者七,皆謂建寅之月。十一月德在水,故星色玄。若以正月爲天正,則是夏正之十一月矣,何以不云色玄而云色蒼乎?且寅年正月日在娵訾,歲星在星紀,中隔玄枵一次,故歲星晨見有光。若十一月,則與日同次,其光不能見矣,安得云「蒼蒼有光」乎?此由不知《淮南》之十一月爲後人所改,故曲爲之説,而終不可通也。

日德 綱日 以至於癸 左前刑右背德

「太陰所居句日德句辰爲刑句德句綱日自倍因句柔日徙所不勝句凡日,甲剛乙柔,丙剛丁柔,以至於癸」。引之曰:「日德」,「日」下脱「爲」字。「日爲德」、「辰爲刑」相對爲文也。「綱」當爲「剛」。剛日柔日,甲剛乙柔是也。「癸」上當有「壬」字,此以剛柔對言,不當但言癸也。

「凡用太陰,左前刑,右背德」。案:此當爲「右背刑,左前德」,寫者顛倒耳。《五行大義·論配支榦篇》曰:「從甲至癸爲陽,從寅至丑爲陰。陽則爲前爲左爲德,陰則爲後爲右爲刑。」右背刑,左前德者,所以順陰陽也。《史記·天官書》曰:「太白出東爲德,舉事左之迎之吉;出西爲刑,舉事右之背之吉。」是其例矣。

十二月日所建之星

「星正月建營室,不言日所建者,承上文兩「日」字而省。高注以「星」爲「日」之誤,非也。二月建奎、婁,三月建胃,四月建畢,五月建東井,六月建張,七月建翼,八月建亢,九月建房,十月建尾,十一月建牽牛,十二月建虚」。引之曰:「二月建奎、婁」,備舉是月日所在之星也。由此推之,則正月當云「建營室、東壁」,三月當云「建胃、昴」,四月當云「建畢、觜巂、參」,五月當云「建東井、輿鬼」,六月當云「建柳、七星、張」,七月當云建「翼、軫」,八月當云「建角、亢、氐」,九月當云「建房、心」,十月當云「建尾、箕」,十一月當云「建斗、牽牛」,十二月當云「建須女、虚、危」。蓋《月令》日在某星,但舉一月之首言之。而此則舉其全也。後人妄加删節,每月但存一星之名,獨「二月建奎、婁」尚仍其舊,學者可以考見原文矣。不然,豈有《月令》季夏日在柳,而此言建張,仲秋日在角,而此言建亢,仲冬日在斗,而此言建牽牛,季冬日在婺女,即須女。而此言建虚者乎?

斗牽牛越須女吴

「斗、牽牛越,須女吴」。引之曰:諸書無言斗但主越、須女但主吴者。「斗、牽牛越,須女吴」當作「斗、牽牛、須女吴越」。《開元占經·分野略例》曰:「《淮南子》曰:『斗,吴越也。』「斗」下脱「牽牛須女」四字。高誘注《吕氏春秋》曰:『斗,吴也。牽牛,越也。』」以上《開元占經》。然則《吕氏春秋》注分言吴越,而《淮南》則合言之也。蓋分野之説,鄭、魏、趙竝列。戰國時多謂韓爲鄭。則在三家分晉之後,其時吴地已爲越有,故但可合言吴越。若分言某星主越,某星主吴,則當時豈有吴國乎?後人以吴、越二國,不應同分野,故移「越」字於「斗牽牛」下,而不知其不可分也。《晉書·天文志》引費直説《周易》、蔡邕《月令章句》曰:「起斗至須女,吴越之分野。」又引陳卓、范蠡、鬼谷先生、張良、諸葛亮、譙周、京房、張衡竝曰「斗、牽牛、須女吴越」,足證今本之謬。

十二歲而一康

「故三歲而一饑,六歲而一衰,十二歲而一康」。今本高注曰:「康,盛也。」念孫案:「盛」當爲「虚」,此淺學人改之也。「康」之爲言「荒」也。康、荒,皆虚也。《小雅·賓之初筵篇》「酌彼康爵」,鄭箋:「康,虚也。」《爾雅》:「漮,虚也。」《方言》:「,空也。」竝字異而義同。郭璞《爾雅音義》曰:「漮,本或作荒。」《大雅·桑柔篇》「具贅卒荒」,毛傳:「荒,虚也。」《泰》九二「包荒」,鄭讀爲「康」,云:「康,虚也。」「康」、「荒」古字通。襄二十四年《穀梁傳》「一穀不升謂之嗛,二穀不升謂之饑,三穀不升謂之饉,四穀不升謂之康」,范寧曰:「康,虚也。」《廣雅》:「四穀不升曰。」《説文》:「,飢虚也。」《逸周書·謚法篇》:「凶年無穀曰穅。」穅,虚也。竝字異而義同。「康」與「荒」,古字通,故《韓詩外傳》作「四穀不升謂之荒」。《史記·貨殖傳》曰「十二歲一大饑」,《鹽鐵論·水旱篇》曰「六歲一饑,十二歲一荒」,義與此同也。自「三歲一饑」以下,皆年穀不登之名,但有小大之差耳。《太平御覽·時序部二》引此作「十二歲而一荒」,是「康」即「荒」也。若訓「康」爲「盛」,則與正文顯相違戾矣。且「四穀不升謂之康」乃春秋古訓,「十二年一荒」亦漢時舊語。是之不知,而訓「康」爲「盛」,明是淺學人所改,漢人無此謬也。

癸越

「甲齊,乙東夷,丙楚,丁南夷,戊魏,己韓,庚秦,辛西夷,壬衞,癸越」。《開元占經·日辰占邦篇》引此「越」作「趙」。念孫案:齊近東夷,楚近南夷,魏近韓,秦近西夷,衞近趙,則作「趙」者是也。若作「越」,則與「南夷」相複矣。

以勝擊殺

「以勝擊殺,勝而無報」。引之曰:上文「子生母曰義,母生子曰保,子母相得曰專,母勝子曰制,子勝母曰困」,其名有五。下文「以專從事,以義行理,以保畜養,以困舉事」,分承「專」、「義」、「保」、「困」四字,不應於「制」字獨不相承。然則此句當作「以制擊殺」,明矣。今本「制」作「勝」者,因上下文「勝」字而誤。「制」爲母勝子之名,若作「勝」,何以别於子勝母乎?

月從一辰

「北斗之神有雌雄,十一月始建於子,月從一辰」。念孫案:「從」當爲「徙」,字之誤也。上文云「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反其所」,是其證。

太陰所居辰爲厭日

「太陰所居辰爲厭日」。引之曰:「太陰所居辰」當作「雌所居辰」。雌,北斗之神右行者也,月徙一辰。太陰則左行而歲徙一辰。兩者各不相涉。「太陰」二字,因下文「太陰所居」而誤也。「爲厭日」,本無「日」字,此因下句「厭日」而衍也。厭者,鄭注《周官·占夢》曰:「天地之會,建厭所處之日辰。」疏曰:「建謂斗柄所建,謂之陽建,故左還於天。厭謂日前一次,謂之陰建,故右還於天。」是也。今人猶謂陰建爲月厭,是雌所居辰名爲厭,不名爲厭日也。

庚申 戊戌己亥

「甲戌,燕也;乙酉,齊也;丙午,越也;丁巳,楚也;庚申,秦也;辛卯,戎也;壬子,代也;癸亥,胡也;戊戌、己亥,韓也;己酉、己卯,魏也;戊午、戊子」。錢氏《荅問》曰:「『庚申』當作『庚辰』。八合,猶八會也。今依堪輿『天老説』推衍之,「天老説」見《周官·占夢》疏所引《鄭志》内。正月陽建寅,破於申,陰建戌,破於辰;二月陽建卯,破於酉,陰建酉,破於卯,乙近卯,故二月乙酉爲八會之一;三月陽建辰,破於戌,陰建申,破於寅,甲近寅,故三月甲戌爲八會之二;四月陽建巳,破於亥,陰建未,破於丑,癸近丑,故四月癸亥爲八會之三;五月陰、陽建倶在午,而破於子,壬近子,故五月壬子爲八會之四;六月陽建未,破於丑,陰建巳,破於亥;七月陽建申,破於寅,陰建辰,破於戌;八月陽建酉,破於卯,陰建卯,破於酉,辛近酉,故八月辛卯爲八會之五;九月陽建戌,破於辰,陰建寅,破於申,庚近申,故九月庚辰爲八會之六;十月陽建亥,破於巳,陰建丑,破於未,丁近未,故十月丁巳爲八會之七;十一月陰、陽建倶在子,而破於午,丙近午,故十一月丙午爲八會之八;十二月陽建丑,破於未,陰建亥,破於巳。此建厭所在及八會之名也。《淮南》所列甲戌至癸亥,蓋大會之日。其下又有戊戌、己亥、己酉、己卯、戊午、戊子,當是小會之日,而尚缺其二。以例推之,當是戊辰、己巳也。」念孫案:錢説是也。「戊辰」當在「戊戌」上,「己巳」當在「己亥」上。堪輿家所謂小會,三月戊辰、四月己巳、九月戊戌、十月己亥也。又「戊辰」、「戊戌」及「戊午」、「戊子」下皆當有所主之國,而今脱之。地在天下之中者,韓、魏而外,更有趙、宋、衞、中山及周,未知以何國當之也。

數來歲 五十日 一斗

「以日冬至數來歲正月朔日,五十日者民食足;不滿五十日,日減一斗;有餘日,日益一升」。念孫案:《太平御覽·時序部十三》《十四》引此「數」下有「至」字,數,色主反。「五十日」上有「滿」字,「一斗」作「一升」,皆是也。

有其歲司也

「有其歲司也」。引之曰:此本作「其爲歲司也」。今本衍「有」字,因上文「有餘日」而衍。脱「爲」字。《太平御覽·時序部十三》引此正作「其爲歲伺也」,又引注曰:「伺,候也。」「司」,古「伺」字。爲歲司者,爲歲候豐凶也。尋繹文義,「其爲歲司也」乃起下之詞。下文「攝提格之歲,歲早水晚旱」云云,正謂候歲也,當直接此句下。作圖者誤列圖於此句之後,隔絶上下文義,遂使此句成不了之語。且自上文「以日冬至」至下文「民食一升」,皆言占歲之事,中間不應有圖。圖蓋後人所爲,故置之非其所耳。劉績不能是正,又移上文「帝張四維」一段於此句之下,大誤。

麥不爲昌

「掩茂之歲,麥不爲昌」。念孫案:「昌」上脱「菽」字,「麥不爲」爲句,上文曰「禾不爲」,又曰「菽麥不爲」。「菽昌」爲句。上文曰「菽麥昌」,又曰「稻昌」。《開元占經·歲星占》引此正作「麥不爲,菽昌」。

蠶稻 三斗

「困敦之歲,蠶稻菽麥昌,民食三斗」。念孫案:「蠶」下脱「登」字,「稻」下脱「疾」字,「蠶登」爲句,上文曰「蠶不登」,又曰「蠶登」。「稻疾」爲句,謂稻有疾也。上文曰「稻疾」,又曰「菽疾」,又曰「民疾」。「菽麥昌」爲句。「民食三斗」,「斗」當爲「升」。《開元占經》引此正作「蠶登,稻疾,菽麥昌。民食三升」。

注 禮,原作「體」,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