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辨其是非,究其成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是历史之益也。

——蔡元培 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当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光辉业绩的时候,生活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其他地方的人民,在西亚、南亚、北非和欧洲,也在由低向高的文明进化征途上各展鸿图。

——何芳川 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留系任教

美尼斯统一埃及

公元前3500年,埃及进入阶级社会,国家发展起来。但当时埃及还没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全境有几十个部落,由于信仰不同,经常争战不休。古埃及人称这些部落为“塞普”,希腊人称之为“诺姆”(中国翻译成“州”),它们都有各自的名称、都城、政权、军队,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独立的王国。

在长期的兼并战争中,狭长的尼罗河流域被分成了北部和南部两个独立王国。北部为下埃及王朝,国王头戴红色王冠,以蛇为保护神,以蜜蜂为国徽。南部为上埃及王朝,国王头戴白色王冠,以鹰为保护神,以白色百合花为国徽。

多少世纪以来,上、下两个埃及王国一直是分裂的,战争不断。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美尼斯巩固了自己在上埃及的地位,继而亲自率大军北上,征讨下埃及。两军在尼罗河三角洲展开激战,最终经过三天三夜的厮杀,美尼斯领导的上埃及取得胜利。

为巩固对下埃及的统治,美尼斯在河谷和三角洲的交界处,也就是原上下埃及的交界处建立了一座要塞城市——白城,这座城后来被希腊人称为孟斐斯,遗址就在现在的开罗附近。美尼斯还修了一条长堤坝以防止城市在罗河泛滥时被淹没。

埃及的统一在历史上意义重大,它使得埃及人民更少受到战争的摧残,加强了整个埃及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同时也使埃及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和稳定的国家体制。历史证明,埃及文明在统一后发展迅速,并超过了纷争不断的两河流域文明。美尼斯是古埃及的第一位国王,他统治的王国被称为“第一王朝”,是古埃及文明兴起的标志。古埃及的三十一个王朝由此开始,就像尼罗河一样漫长。

法老与金字塔

法老是古埃及国王的尊称,也是一个神秘的名字,它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686~前2181年),法老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公元前945~前730年)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现在我们习惯上把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

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拉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

法老站在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是神的化身,具有绝对的权威。古埃及人对法老的崇拜近乎疯狂,仅仅是法老的名字就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官员们以亲吻法老的脚而感到自豪。

古埃及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埃及国家的象征。

埃及金字塔是埃及古代奴隶社会的方锥形帝王陵墓,被誉为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埃及共发现金字塔九十六座,开罗西南尼罗河西古城孟斐斯一带的金字塔最为集中,最大的是开罗郊区吉萨的三座金字塔。

大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第二个国王胡夫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690年左右。原高146.5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现高136.5米;底座每边长230多米,三角面斜度52度,塔底面积52900平方米;塔身由230万块石头砌成,每块石头平均重2.5吨,有的重达几十吨;有学者估计,如果用火车装运金字塔的石料,大约要用60万节车皮;如果把这些石头凿碎,铺成一条一尺宽的道路,大约可以绕地球一周。

第二座金字塔是胡夫的儿子哈佛拉国王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650年,比前者低3米,现高为133.5米。但建筑形式更加完美壮观,塔前建有庙宇等附属建筑和著名的狮身人面像。狮身人面像的面部参照哈佛拉,身体为狮子,高22米,长57米,雕像的一个耳朵就有2米高。整个雕像除狮爪外,全部由一块天然岩石雕成。由于石质疏松,且经历了四千多年的岁月,整个雕像风化严重。另外面部严重破损,有人说是马姆鲁克把它当做靶子练习射击所致,也有人说是18世纪拿破仑入侵埃及时炮击留下的痕迹。

第三座金字塔是胡夫的孙子门卡乌拉国王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当时正是第四王朝衰落时期,门卡乌拉金字塔的高度突然降低到66米。

三座金字塔石块,可在法国国境四周建造一道高3米、厚30厘米的围墙。金字塔的斜度都是52度,每一石块密密相连,休想找到缝隙,连刀尖也都插不进,不得不佩服古埃及的度量及工程等一些技术水平不高。

第四王朝以后,其他法老虽然建造了许多金字塔,但规模和质量都不能和上述金字塔相比。第六王朝以后,随着古王国的分裂和法老权力下降以及埃及人民的反抗和有些人的盗墓,常把法老的“木乃伊”从金字塔里拖出来,所以埃及的法老们也就不再建造金字塔,而是在深山里开凿秘密陵墓了。

图坦卡蒙的咒语

图坦卡蒙,是古埃及十八王朝的第十二位法老。图坦卡蒙并不是在古埃及历史上功绩最为卓著的法老,但却是在今天最为闻名的埃及法老。

图坦卡蒙是被神秘色彩笼罩的埃及法老,九岁君临天下,去世时仅为十九岁左右。数千年后其古墓曝光于世,大批奇珍异宝震惊世人。

图坦卡蒙的陵墓并没有藏在高高的金字塔中,而是建在地下,因此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被发现。直到1922年11月5日,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终于找到了图坦卡蒙陵墓的入口。这个陵墓竟然开凿于断崖底下,位于另一个著名法老拉美西斯六世的陵墓下面。在卡特的合作者卡纳冯赶到后,他们一连打开了两道门,无数的奇珍异宝让所有在场的人几乎窒息。

第二年2月17日,第三道门被发现了,在这里,他们打开了图坦卡蒙无比豪华的棺椁。也是在这里,卡特发现了一个用黏土做成的匾额。几天后这个匾额上的文字被翻译出来了:“谁扰乱了这位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头上降临。”从此,图坦卡蒙的诅咒似乎从远古的阴影中扩散开来。数十年来,凡是胆敢进入法老墓穴的,几乎一一应了咒语,不是当场毙命,就是不久后染上奇怪的病症而痛苦地死去。

图坦卡蒙咒语的第一位牺牲者是卡纳冯。死因是其面颊上的一个肿块。几个月前,当卡纳冯进入图坦卡蒙陵墓入口时,他的左侧面颊突然被什么东西蜇了一下,伤口顿时肿胀且疼痛难忍。几天后,卡纳冯住进了开罗的一家医院。1923年4月15日凌晨,值班护士突然听见卡纳冯大声叫喊道:“我完了!我完了!我已经听见召唤了……”没等护士赶到他身边,突然停电了,到处变得漆黑一团。5分钟过后,当电灯重放光明时,人们奔到卡纳冯的床前,只见他极为惊恐地瞪大眼睛,半张着嘴,已经断气了。奇怪的是,后来用X光检查图坦卡蒙的木乃伊时,人们发现在他左脸颊上也有一个伤痕,其形状、大小和部位都与卡纳冯左脸颊上的肿块一模一样。

卡纳冯之死不过是一连串死亡事件的开始。不久,在开罗那家医院护理过卡纳冯的护士也突然死去了,死因不明。曾给图坦卡蒙做X光透视的亚齐伯尔特·理德教授拍了几张照片后,突然发起高烧,返回伦敦不久就一命呜呼。此后,卡纳冯的助手以及参加过挖掘和调查的学者、专家纷纷神秘死亡。此外,由卡特陪同参观过图坦卡蒙墓室的一个美国人参观完毕次日便发高烧死亡。一个南非富豪参观完陵墓的挖掘现场后,在归途中从游艇跌进风平浪静的尼罗河中淹死了。最怪异的是,1929年卡纳冯的遗孀也死了。据报道她也是被虫子叮蜇而死的,叮蜇的部位也在左侧面颊。仅六年的时间里,就有二十多人莫名其妙地死去。人们把这一系列的惨案称为“图坦卡蒙的诅咒”。

目前对“法老咒语”的所谓显灵,科学家们众说纷纭。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些人只是在陵墓中感染细菌得病去世的;有些科学家提出“毒物说”,认为是烈性毒药害死了这些人;还有科学家认为陵墓本身或是陵墓附近有放射性物质存在,比如说铀矿,或是法老陪葬的物品中有放射性的物品或一种未知的能量,导致人死于非命。

图特摩斯三世

图特摩斯三世,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在古埃及的31个王朝中,第十八王朝是延续时间最长、版图最大、国力最鼎盛的一个朝代,而图特摩斯三世则是这个王朝的集大成者。通常认为,是图特摩斯使埃及完成了从一个地域性王国向洲际大帝国的质变。

公元前1458年以前,图特摩斯三世的后母哈特谢普苏特掌握着埃及的实权。哈特谢普苏特死后,图特摩斯三世独自统治了一段时间,后来立其子阿蒙霍特普二世为共同执政者。

从公元前1458年起,图特摩斯三世进行连续不断的战争,其结果是恢复了哈特谢普苏特时代丧失的对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统治。他在麦吉杜、卡迭石、卡尔赫美什等地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以围攻麦吉杜的战役最为有名)。约前1445年,图特摩斯三世打败了米坦尼国王,夺占米坦尼王国位于幼发拉底河西岸的土地。经过长期的征服,埃及南部的边界被图特摩斯三世扩展至尼罗河第四瀑布。他还使利比亚、亚述、巴比伦、赫梯及克里特岛的统治者们都向他纳贡。

晚年的图特摩斯逐渐倾心于享受富贵尊荣。他让其子阿蒙霍特普二世成为他的共治者。图特摩斯三世去世之后,他的三个继任者继续保持了埃及军事上的强势,但只限于巩固祖先留下来的成果,而鲜有扩展。或许图特摩斯三世所征服的地盘,在他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和交通状况下已是极限。

图特摩斯三世因他的征服而被誉为“第一个曾经建立了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帝国的人,也是第一位世界英雄”、“古埃及的拿破仑”。先进的中东诸文明第一次被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埃及太阳历

古埃及太阳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古埃及人根据对尼罗河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观察,制定出一种方便的历法。他们把每年一度的尼罗河泛滥日(大约在6月15日,潮头在孟斐斯)定为一年之开始,这一天在下埃及天狼星和太阳恰恰同时相遇在地平线上。智慧的埃及人还根据尼罗河河水的涨落和作物生长的规律,将一年分为泛滥、播种和收割3个季节,每一季节为4个月,共12个月,每月30天。年末余下5天称“闰日”,作为节日,如此全年共365天。

古埃及这种比较精确的天文历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以说,在远古时代,谁先掌握了准确的年历,谁就拥有了领先的农业,也就有了生存的基本保障,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当然,从现在来看,这种历法不是特别精确,因为它比现行的阳历要少6个小时,每隔4年就误差一天,每隔120多年将有1个月的出入。

但重要之处在于,古埃及太阳历的制定对后世其他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恺撒在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帮助下,对罗马的历法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改,形成了著名的“儒略历”。后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组织科学工作者继续努力,按哥白尼日心学说重新修订,形成了“格里历”。

由于格里历的内容比较简洁,便于记忆,而且精度较高,与天时符合较好,因此它逐步为各国政府所采用。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根据临时政府通电,从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格里历的,解放之后把它称之为“公历”。

苏美尔城邦的兴衰

在西亚地区,有两条大河,一条叫底格里斯河,一条叫幼发拉底河。这两条河都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两河在下游交汇成阿拉伯河,流入波斯湾。

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两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创造者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来自东部山区的苏美尔人。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众多城邦,进入了全盛时期。

从考古发现已经得到的史料来看,从公元前2900年开始,苏美尔城邦进入一个“诸国争霸”的时代。比较大的城市有埃利都、基什、拉格什、乌鲁克、乌尔和温马等。这些城市因水权、贸易道路和游牧民族的进贡等事务进行了几乎一千年的、为时不断的互相争战。考古已经能大致勾勒出当时的历史情况,但是由于考古发现的史料有限,今天人们所知道的那段历史可能仍然是当时实际情况的冰山一角而已。

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拉格什强大起来,乌尔南什王时,拉格什在苏美尔中称霸,到了安那叶姆王和恩铁美那王时,拉格什征服了不少地方,苏美尔颇有统一的趋势。后来,国王卢加尔安达因治国不善,引起了暴动,一个名叫乌鲁卡基那的人推翻了卢加尔安达的统治,在平民的拥护下,自己登上了王位,并进行了已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政治改革运动,试图维护平民的利益。正当拉格什内乱之时,苏美尔各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温马王卢加尔扎克西征服拉格什,杀死乌鲁卡基那,血屠全城。乌鲁卡基那在位仅六年,他的改革也因此而废弃。这期间的拉格什称为拉格什第一王朝。

温马的祭司国王卢加尔扎克西消灭拉格什的王朝,占领乌鲁克,并将它作为他的首都,他自称他的帝国从波斯湾一直蔓延到地中海。但是后来闪族的阿卡德国王萨尔贡打败了卢加尔扎克西,俘虏了他,而苏美尔人城邦的历史也就就此结束了。

苏美尔人创造了非常灿烂的文明。公元前3000年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历法。苏美尔人在观象台上观察月亮的变化,根据月亮的盈亏将一年分为12个月,共354天。苏美尔人突出的文化成就是他们的法律体系。它是地方惯例逐渐进化的产物,公元前3000年中叶以后,终于汇集成一部全面的法典。在增进知识方面,苏美尔人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们创造了一套文字,直到苏美尔民族衰落之后,这种文字还使用了一千年,这就是楔形文字。

文字的发明

最初,文字纯粹只是画图记事的简化形式。甚至在新石器时代以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尝试书写文字了。在苏美尔,文字是用芦苇秆嵌在泥板上的,但要不了多久,文字就难以辨认,无法表达其最初的意思了,由于苏美尔人字体笨拙,呈楔形,所以又称为楔形文字;而在埃及,人们在墙壁和纸莎草(最早的纸)上书写文字,所以其临摹的物体形状能够保留下来,这种文字被称为象形文字。

当图画不再用来表现原物,而是表示类似的物体时,图画就慢慢演进为文字,这是文字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进步。现在仍为适龄儿童所喜欢的画谜能很好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画一个有帐篷的营寨和一个铃铛,孩子们就会喜不自胜地猜出这是一个英格兰人的名字“Campbell”。苏美尔人的文字和现在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字很相像,是一种用音节堆积而成的文字,能够很容易地表达一些无法直接通过图画传达的意思。与此同时,埃及文字也得到了类似的发展。其后,那些不大明白语言音节体系的其他民族,也学习并使用这种象形文字。之后,他们逐步调整修改、简化这种象形文字,最终将其发展成了字母文字。事实上,之后世界上产生的一切字母,都是由苏美尔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混合而演变来的。后来,在中国,也曾产生过一种传统的象形文字,但它却始终没有发展到字母文字的阶段。

文字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此,各种契约、法律、命令都可以被记录下来;文字的产生使得比以往城市政府规模更大的国家的产生成为可能,也使历史意识绵亘连续成为可能。有了它,祭司和帝皇的命令、印章等的影响不断扩大,远远超出其视野和声音所及的地方,甚至可以让他的威严一直保存到死后。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远古的苏美尔时代,印章已经非常流行了。国王、贵族或商贾的印章往往雕刻得非常精致,加盖在表现其威信的泥制文书上。这就说明,早在六千年前,文明和印刷术就已经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黏土干后就会变得非常坚固,因而可以永久保存。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漫长的年月中,所有文件、记载、账目都是写在不易毁坏的泥石板上,这才使得我们能够获得大量关于昔日的历史知识。

萨尔贡的征服

萨尔贡出生于两河流域的基什城邦,是闪米特人的私生子,其母亲地位低下。萨尔贡一出世,就被其母亲抛弃在河边,幸而由一个园丁捡到,并抚养成人。萨尔贡年轻时做过园丁,后来被推荐给基什城邦的国王,成为其臣僚。

当时的两河流域各城邦已经进入列国争霸的时代,基什一度成为北方的霸主。但在南方苏美尔人的温马城邦出现了一位杰出人物——卢加尔扎克西。卢加尔扎克西英勇善战,带领温马军队先后征服了苏美尔各城邦,并向北打败了基什,成为两河流域的霸主,初步统一了两河流域。但卢加尔扎克西的霸权在政治上还不成熟,或者说是他的条件还不成熟,只建立起了邦联式的国家联盟,而不是真正的帝国。他的征服战争大大消耗了自身的实力,这也就给了萨尔贡后来的统一创造了机会。

萨尔贡乘基什在战争中失败,人民对国王失去信心的时机,于公元前2371年篡夺了基什的王位。萨尔贡懂得军队的重要性,在即位后组建起一支五千余人的常备军。这在当时是重大举措,是他在日后统一两河流域的基本力量。

在这个历史关头,卢加尔扎克西正与苏美尔最后一个不屈服的大国拉格什激战,双方战况激烈,拉格什的不少“队”(拉格什军队的基本编制,每队有20~30人)都只剩下了几个人,还出现了各种职业的人混编的“队”,可见其损失的惨重。在此情况下,卢加尔扎克西没有力量前去镇压萨尔贡,于是双方展开谈判。实力雄厚而又雄心勃勃的萨尔贡当然不会甘居人下,结果谈判破裂。萨尔贡挥师南下进攻苏美尔各城邦。

这时,卢加尔扎克西率领的温马、乌鲁克联军已经攻陷拉格什城,但拉格什城邦并没有屈服,还在进行顽强的抗击。卢加尔扎克西只好率领他的大军离开拉格什,前去迎击南下的萨尔贡。卢加尔扎克西聚集了50个苏美尔城邦的联军,人数估计至少在一两万以上,与萨尔贡的五千军队展开激战。虽然萨尔贡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军队武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指挥统一、以逸待劳。反观卢加尔扎克西的军队,虽人数众多,但参差不齐、战斗力不强,且征战多日,没有得好充分的休息与补充。所以,在这场战争中,萨尔贡发挥了杰出的军事才能,率领他的常备军以少胜多,大败疲惫的苏美尔联军,俘虏了卢加尔扎克西,并将其作为祭品烧死,献给了恩利尔神。

之后,萨尔贡率领大军继续南下,深入苏美尔腹地,经多年征战,先后征服了乌尔、乌鲁克、拉格什等城邦,直抵波斯湾,统一两河流域,后来又降服亚述,征服叙利亚地区和黎巴嫩山,直抵地中海,再向东击败埃兰,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军事帝国。

萨尔贡在阿卡德帝国建立后,继续对外军事扩张,向东进攻埃兰,向西征服了今叙利亚和土耳其东部地区,有可能曾抵达地中海。他自称“天下四方之王”。

萨尔贡的对苏美尔人的征服是有记载的历史上第一次游牧民族对定居的农业文明的征服。萨尔贡在征服苏美尔之后,基本全盘接受了苏美尔楔形文字和宗教,他以十日行程范围作为一个行政区,派王族子弟和归顺的苏美尔贵族担任总督。在他的统治下,阿卡德王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古巴比伦的魅力

古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比伦最初不过是幼发拉底河边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城市。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来自叙利亚草原的闪族人的一支——阿摩利人攻占这座小城,建立了国家。骁勇善战,争强尚武的阿摩利人以此为中心,南征北讨,四处征战,最终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巴比伦王国,历史上称之为“古巴比伦王国”。阿摩利人也因此被称为巴比伦人。

巴比伦人继承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并发扬光大,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到了顶峰。人们喜欢用“巴比伦”三个字来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足以表明巴比伦文明所创造的辉煌业绩和对世人所具有的魅力。

古巴比伦时代的科学以数学和天文最为发达,计数法采用十进位和六十进位法。六十进位法应用于计算周天的度数和计时,至今为全世界所沿袭。在代数领域,古巴比伦人可解含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在天文学方面,则已知如何区别恒星与行星,还将已知的星体命名。当时的历法为太阴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一昼夜分为12时,一年分为354日。为适应地球公转的差数,已经知道设置闰月。古巴比伦人在天象观测方面的长期积累,使后来的新巴比伦人能预测日月蚀和行星会冲现象,并进一步推算出一年是365天6时15分41秒,比近代的计算只多了26分55秒。

古巴比伦王朝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公元前1792~前1750年)编纂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这部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法典。

赫梯帝国

公元前2000年左右,赫梯王国兴起于小亚细亚区。一开始,赫梯王国只是小国,逐渐形成库萨尔、涅萨、哈图沙什等城邦,后来以哈图斯(今波加科斯)为中心形成联盟,渐趋统一。赫梯在古巴比伦的后期逐渐强盛,常向两河流域侵扰,最大一次入侵发生在公元前16世纪初,赫梯军队攻陷巴比伦城,击溃古巴比伦王国,饱掠而归。

公元前16世纪后半叶,赫梯国王铁列平进行了改革,他确立了王位继承法,即长子优先,无长子归次子,无子归女婿。改革使赫梯的王权得到巩固,国势日盛。公元前15世纪末至公元前13世纪中期,是赫梯最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赫梯人摧毁了由胡里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国,并趁埃及埃赫那吞改革之机,夺取埃及的领地,与埃及争霸。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们,都与赫梯交过手。至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时,赫梯与埃及的军队会战于卡迭什,两败俱伤,结果于公元前1283年签订和约。

与埃及的争霸使赫梯元气大伤,之后赫梯发生了内乱,伟大帝国走向衰亡。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腓尼基人席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赫梯被肢解。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所灭。

犹太王大卫

犹太人,古称希伯来人,也叫以色列人。他们的祖先是生活在两河流域的游牧民族。他们曾迁移过许多地方,到过巴勒斯坦、埃及,在埃及差点沦为奴隶。后来,他们在首领摩西的率领下,逃出埃及,又重返巴勒斯坦的土地。

巴勒斯坦位于地中海岸边,是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要道。这里最早的居民是迦南人,之后又来了“海上民族”腓尼基人。“巴勒斯坦”地名的原意就是“腓尼基人的土地”。以色列人把巴勒斯坦称为“流着牛奶和蜂蜜的土地”。公元前1025年左右,他们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第一个希伯来人的王国。为了能在巴勒斯坦站稳脚跟,以色列人必须同腓尼基人战斗。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希伯来人在国王扫罗的率领下,在一个山谷和腓尼基人展开了决斗。

这时,从腓尼基人军营中走出来一个大汉,名叫歌利亚。只见他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头戴铜盔,身披铠甲,肩扛铜矛。歌利亚大步走上来,对着以色列军队立定高声叫道:“你们这些扫罗的奴才,不是要打腓尼基人吗?我就是腓尼基人啊,你们怎么不来打呀?要是好汉的话,快点派个人来与我战斗。如果他敢与我战斗,把我杀死,我们就做你们的仆人。如果我胜了他,你们就做我们的奴隶,服侍我们。”

歌利亚喊了一阵子,对方没有一个人出来,他又叫道:“你们赶快叫一个人出来,与我战斗,否则就是胆小鬼!”

就这样,歌利亚天天出来叫骂,骂得以色列人个个胆战心惊。扫罗手下无一将士敢出来迎战歌利亚。

正在此时,扫罗军营来了一个年轻人,他叫大卫,是来给他当战士的哥哥们送食品的。大卫是个牧童,长得眉清目秀,又聪明过人。他见过三个哥哥后,听到军营外面有人在高声叫骂,问清了缘由,便愤愤不平地要去迎战歌利亚。扫罗王知道了,就把大卫叫到面前。大卫对扫罗说:“我们何必怕那腓尼基人呢,我们应该和他去战斗!”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扫罗对大卫说,“你可不能和腓尼基人战斗。你太年轻,而那歌利亚从小就是战士,他武功高强,力大无比。”

“我可不怕他,”大卫对扫罗说,“我在放羊时,有次来了一只狮子,从羊群中叼走了一只羊羔,我就跑去追赶它、击打它,从它口中救出羊羔。”

“你这么小就敢斗狮子?”扫罗问他,“狮子不咬你吗?”

“咬我?”大卫继续说,“那我就揪住它的胡子把它打死。我曾经一人赤手空拳打死过狮子,打死过熊。那腓尼基人再敢来对阵叫骂,我一定叫他与狮子和熊一样!”

听见这样的豪言壮语,扫罗动了心。他对大卫说:“好吧,你可以出去战斗,愿上帝与你同在!”

扫罗王把自己的铜盔给大卫戴上,把自己的铠甲给他披挂整齐。大卫觉得这些装备太笨重了,妨碍他走路,他又脱了盔甲,仍旧穿上他的牧羊服。

大卫到溪水中捡了五块鹅卵石,装在口袋里,手里拿着牧羊杖和甩石鞭,然后从以色列军营中走下山谷,一步一步走近正在叫骂着的腓尼基人。

那腓尼基人也向着大卫走过来。歌利亚看见大卫满脸稚气、细皮嫩肉的样子,不过是个放羊娃,哪把他放在眼里。

两个人在两军阵前的山谷中,面对面地立定了。歌利亚对大卫说:“放羊娃娃,你拿着棍子到我这里来,难道我是狗吗?是不是以色列人都死绝了,叫一个娃娃出来迎战!”

大卫对歌利亚说:“你来攻击我,是靠刀枪和铜戟;我攻击你,是靠着我们的上帝耶和华。”

歌利亚迈着大步走过来。大卫也快步向他跑去,一边跑一边从口袋里摸出一块鹅卵石,搭在甩石鞭上。只见大卫用力一甩,“哧溜”一声,像一道流星,那鹅卵石飞了出去,正中歌利亚的前额!歌利亚大叫一声,扑倒在地。腓尼基人全都惊呆了,谁也不敢上前。大卫手里没有刀,他就踏在歌利亚身上,从歌利亚腰间的刀鞘中拔出刀,割下他的头,把头提在手里。

看见讨战叫骂的勇士死了,腓尼基人顿时溃散了。扫罗率领以色列人呐喊着,追杀过去,一鼓作气攻下了腓尼基人的几个城池,被杀的腓尼基人成千上万。

当扫罗、大卫和以色列战士从战场上凯旋时,以色列妇女从城里出来,欢天喜地,唱歌跳舞,迎接扫罗王和杀敌英雄大卫。妇女们同声歌唱:扫罗杀敌千千!大卫杀敌万万!

后来,扫罗王继续征战腓尼基人,他和三个儿子都战死沙场。扫罗死后,以色列的十二个部落开会,部落长老一致同意把王冠给大卫戴上。大卫登基时,年仅三十岁。

大卫在位四十年,没有一年不出征。他打败了腓尼基人、迦南人、亚玛力人。以色列王国的版图空前扩展,北起黎巴嫩,南至埃及边境,可谓盛况空前。

大卫王死后,他的儿子所罗门继位。所罗门王是一位和平统治者,又是一位外交家、建设者。他在位四十年,没有打过一次大仗。在他的统治下,以色列逐渐由贫穷走向富强。

亚述帝国

亚述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活动时间约有一千余年,大致可分为早亚述、中亚述和亚述帝国三个时期。

早亚述(公元前2000~前1600年)从塞姆人北上定居立国开始,到阿卡德时期,王权才渐强大。到国王沙马什阿达德一世时(公元前1815~前1783年)开始向外扩张,埃什努那、马里皆表示臣服,汉谟拉比在位初年亦曾向亚述表示归顺。但不久亚述被汉谟拉比击败,长期偏于两河北部一隅。中亚述(公元前1500~前900年)在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时(公元前1114~前1076年)曾颇为强盛,后来又遭亚美尼亚人侵扰,国势转衰。直到公元前9世纪初,从亚述纳西尔帕二世(公元前883~前859年)开始,亚述才以两河强国雄姿向帝国跨越。亚述帝国是其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称雄的时间从公元前8世纪中叶到公元前621年,雄踞亚洲一个多世纪,其首都尼尼微成为世界性大都市。

公元前9~前8世纪是亚述人扩张的大好时机。在世界上,它四周已经没有强敌:强大的埃及帝国已成明日黄花,小亚细亚的赫梯已为“海上民族”所摧垮,南部的巴比伦尼亚已经四分五裂,东方的米底和波斯尚未兴起。而在亚述国内,铁器从赫梯引进后不仅给亚述的经济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给尚武的亚述人提供了更锐利的武器,增强了战争的威力。于是,从亚述那西尔帕二世统治时期起,亚述开始了它的对外征服事业。

征战初期以掠夺为目的,以极度凶残为特色。由于亚述人在战争中的行为异常残暴,犹太人将亚述首都尼尼微称为“血腥的狮穴”。不过,亚述也遭到被征服地区人民强烈反抗,与乌拉尔图王国的战争也屡遭失败,许多被征服地区重获独立。自沙尔马内塞尔三世(公元前858~前824年在位)以后,由于经济衰落、对外战争失败和统治阶级内讧,亚述进入危机时期。

公元前746年,军事将领提格拉·帕拉萨夺得王位,实行一系列改革,以巩固中央集权、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和剥削。改革后重新开始大规模扩张。击败乌拉尔图,占领叙利亚,进入全盛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庞大的官僚制度。

经过萨尔贡二世、辛那赫里布(公元前704~前681年在位)、伊萨尔哈东(公元前680~前669年在位)的征服,亚述已变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奴隶制大帝国。

伊萨尔哈东之后继位的就是赫赫有名的亚述巴尼拔。他兴建了巨大豪华的亚述巴尼拔王宫,他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在于宫中设置的泥版图书馆。该图书馆收集了当时亚述人所知的全世界各地的书籍,藏有无数楔形文字的泥版,内容包括语言、历史、文学、宗教、医学及天文等各方面的知识,是研究当时历史宝贵的资料。

公元前612年,新崛起的邻国新巴比伦王国联合伊朗高原的米底人攻陷了亚述首都尼尼微。公元前605年,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清扫了亚述的残部。自此曾在历史上称霸一时的亚述帝国彻底灭亡。

复兴的巴比伦王国

新巴比伦王国又称迦勒底王国,虽然为时短暂,但它存在的时期却是两河流域历史上奴隶制经济最繁荣的时期,它在两河流域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新巴比伦王国由迦勒底人建立,迦勒底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公元前630年,迦勒底人领袖那波帕拉萨趁新亚述内乱之机,逐渐取得对巴比伦尼亚的控制。公元前626年自立为巴比伦王。后与米底结成联盟,于公元前612年攻陷尼尼微,灭亚述帝国。亚述帝国被新巴比伦王国及米底王国瓜分,其中新巴比伦王国分取了两河流域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及腓尼基。

公元前604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登基,迦勒底王国(新巴比伦王国)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国势达到顶峰。

公元前601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率军向埃及边界推进,同埃及发生战斗,双方损失均很惨重。公元前598年初,他又远征阿拉伯,目的是要控制经过阿拉伯的队商道路。这时,在埃及法老的鼓动下,犹太国王伊阿基姆宣布脱离新巴比伦王国,使得尼布甲尼撒二世于公元前587年进军巴勒斯坦,包围耶路撒冷。在18个月后,由于饥荒和内部分裂,耶路撒冷终于在公元前586年陷落。他将耶路撒冷全城洗劫一空,拆毁城墙、神庙、王宫和民居,并下令将犹太国王齐德启亚带到巴比伦去示众,而全城居民则全被俘往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

尼布甲尼撒二世虽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对外征战,却未忽视国内建设。他注意发展经济,在尼普尔附近修建了一个巨大的水池,使很多河渠流往这里,在干旱时可调节水的分配。他注重巴比伦的城市建设,使该城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商业中心。城市有豪华的宫殿、著名的“宫中花园”,以及马尔都克神庙、伊丝塔尔女神神庙、巴比伦塔楼等著名建筑。

空中花园

千百年来,关于“空中花园”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米底的公主安美依迪丝为王后。公主美丽可人,深得国王的宠爱。可是时间一长,公主愁容渐生。尼布甲尼撒二世不知何故。公主说:“我的家乡山峦叠翠,花草丛生。而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巴比伦平原,连个小山丘都找不到,我多么渴望能再见到我们家乡的山岭和盘山小道啊!”原来公主得了思乡病。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区的景色,在他的宫殿里,建造了层层叠叠的阶梯形花园,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并在园中开辟了幽静的山间小道,小道旁是潺潺流水。工匠们还在花园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楼,矗立在空中。巧夺天工的园林景色终于博得公主的欢心。

由于花园比宫墙还要高,给人感觉像是整个御花园悬挂在空中,因此被称为“空中花园”,又叫“悬苑”。当年到巴比伦城朝拜、经商或旅游的人们老远就可以看到空中城楼上的金色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所以,到公元2世纪,希腊学者在品评世界各地著名建筑和雕塑品时,把“空中花园”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令人遗憾的是,“空中花园”和巴比伦文明其他的著名建筑一样,早已淹没在滚滚黄沙之中。我们要了解“空中花园”,只能通过后世的历史记载和近代的考古发掘。

摩亨佐·达罗

摩亨佐·达罗是印度河流域最大的文明古城,位于今巴基斯坦信德省拉尔卡县境内。大约在3600年前的某一天,这座位于印度河中央岛屿上的远古城市里的居民几乎在同一时刻全部死去,古城也随之突然毁灭。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拉·杰·班纳等人发现了该城遗址,因城中遍布骷髅,故称之为“死亡之丘”。

从对遗址的发掘来看,摩亨佐·达罗城具有相当明确的建筑规划,它占地8平方公里,分为上城和下城两部分。总体来说,该城布局科学、合理,而且已经具备了现代城市的某些特征。整座城市呈长方形,上下两城的街区均由纵横街道隔成棋盘形状。居民的住宅多为两层楼房,几乎每家都有浴室、厕所以及与之相连的地下排水系统。此外,住宅大多于中心处设置庭院,四周设居室,给人的印象是该城清洁美丽、居民的生活安详舒适,整座城市具有相当高的文明水准。

虽然摩亨佐·达罗的繁荣经历了漫长的几个世纪,然而,在历史学家的眼里,也只能是一瞬间的过眼烟云。到了公元前18世纪中叶,哈拉帕文化突然衰落了,印度河流域很多地方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尤以摩亨佐·达罗为甚。发掘中除燃烧的残迹外,街头巷尾到处都是男女老少的尸骨,整座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

摩亨佐·达罗是怎样毁灭的呢?原来它是被一场特大的爆炸和大火毁灭的。巨大的爆炸力不仅使古城半径1公里内所有建筑物被摧毁,而且使走在街上和待在家里的人和动物,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杀戮。

科学家证实,这种巨大的爆炸力来源于大气中电磁场和宇宙射线的双重作用。空气中非常活跃的化学微粒,导致气溶胶的产生,并迅速积聚占据了广阔的空间,形成大小不等的球体。这种物理化学性球体有的被称为“冷球”,这是一种未曾燃烧起来的色暗不透明的“黑色闪电”;有的是一种“发亮”的球体,呈柠檬黄色或亮白色。大气中形成的大小不等的黑色或白色球体,能产生剧毒物质,使空气迅速毒化。摩亨佐·达罗的居民,大概是受到有毒空气的折腾后,紧接着又经历了剧烈的爆炸,使他们连同他们创造的文明一道同归于尽的。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释迦牟尼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兼习兵法与武艺,是一个骑射击剑的能手。到成年时,娶同族摩诃那摩长者的女儿耶输陀罗为妻,生有一子名罗睺罗。相传释迦牟尼十四岁那年曾驾车出游,在东南西三门的路上先后遇着老人、病人和死尸,亲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惨的现象,非常感伤和苦恼。

最后在北门外遇见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从沙门那里听到出家可以解脱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时,他不顾父王的多次劝阻,毅然离开妻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离家之后,释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学习禅定,后又在尼连禅河畔的树林中独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后来七天进一餐,穿树皮,睡牛粪。六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无所得,无法找到解脱之道。于是便放弃苦行,入尼连禅河洗净了身体,沐浴后接受了一个牧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了健康。之后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城外的荜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默想。

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嗔、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为觉者、知者。这一年释迦牟尼三十五岁。

释迦牟尼成佛后,开始他的传教活动。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曾随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陈如等五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自己获得彻悟的道理,佛教史上称这次说法为初转法轮。释迦牟尼不久又旅行各地,足迹遍布恒河流域。

所到之处,专心讲道。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义,并组成了传教的僧团。弟子据说有五百人,著名的有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优婆离等十大弟子。佛、法、僧这佛教的三宝已具备,佛教正式形成。

居鲁士大帝

公元前559年,居鲁士成为波斯人的首领,统一了波斯的十个部落。曾奉命处死居鲁士的大臣哈尔帕哥斯便开始与他联络,要他起兵攻打米底,自己则约为内应。原来,当初国王发现哈尔帕哥斯未杀死居鲁士,一气之下,把他十三岁的独生子杀死,并烹成菜肴,让哈尔帕哥斯当面吃下。据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这位大臣“没有被吓住,也没有失去自制力”,刻骨的仇恨让他冷静思考如何报杀子之仇。

公元前553年,居鲁士起义反抗米底。为了说服波斯人追随自己,他命令全体波斯人带镰刀集合,让他们在一天之内将超过三公里见方的土地开垦出来。在完成这项任务之后,居鲁士发出第二道命令,让他们在次日沐浴更衣后集合。居鲁士宰杀了他父亲所有的绵羊、山羊和牛,并准备了酒和各种美食犒劳波斯全军。第二天,波斯人聚集在草地上,尽情饮宴。此时,居鲁士问他们是喜欢第一天的劳苦还是第二天的享乐。听到大家都选择了后者,居鲁士说:“各位波斯人啊,如果你们听我的话,就会享受无数像今日这般的幸福;如果你们不肯听我的话,那就要受到无数像昨天那样的苦役。”波斯人奉居鲁士为领袖,起兵攻打米底。

征服米底的战争持续了三年,公元前550年,居鲁士终于攻克了米底都城,正式建立波斯帝国。居鲁士属于波斯人的阿契美尼德家族,因此他所创立的帝国也被称为阿契美尼德王朝。

在此后的几年里,居鲁士又征服了埃兰、帕提亚、亚美尼亚等小国。当时的西亚除了米底之外,还有两河流域的新巴比伦和小亚细亚的吕底亚两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大国。

公元前547年,面对波斯的崛起,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决定主动出击,他联合了小亚细亚诸城邦和希腊的斯巴达城邦等,率军进攻波斯的卡帕多细亚。战争过程中,居鲁士祭出了秘密武器——骆驼军,因为马害怕骆驼,吕底亚的骑兵很快溃败,被迫以步兵应战。不久,波斯军队就攻入吕底亚都城萨迪斯,灭掉了这个号称尚武的国家,并乘势灭掉了与吕底亚结盟的小亚细亚诸城邦。

公元前539年,居鲁士率军进攻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军队积极备战,利用新巴比伦王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击溃了对手的军队。公元前538年10月29日,居鲁士最后兵不血刃就进入巴比伦城。随后他将波斯帝国的首都迁到巴比伦城这座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成为“宇宙四方之王”。

居鲁士立下了如此丰功伟绩,以致在他死后波斯帝国还在继续扩张。事实上它持续了大约二百年,直到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为止。

大流士一世改革

居鲁士大帝去世后,其子冈比西斯继承王位,继续执行对外扩张政策。公元前522年,冈比西斯率军远征埃及时,米底人发动反对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暴动。冈比西斯闻讯在返国途中病故。冈比西斯死后,波斯帝国内部出现动荡。同年3月,米底人、琐罗亚斯德教祭司高墨德篡夺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权力,扶立了傀儡国王,米底人执掌了波斯帝国的政权。

波斯族人坚决反对米底人篡权。公元前522年9月,大流士伙同数名波斯族青年刺杀了高墨德,推翻了米底人的统治,重新恢复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政权,自己登上王位,称大流士一世。后遇到波斯族内部以及境内有势力的部落和地方升官的挑战,大流士一世经过十九次血战,先后击败了挑战者,才巩固了“波斯王”的地位。此后,他进行了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即历史上著名的“大流士改革”。

其改革的主要内容:(1)加强中央集权,削弱部落势力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全国重新划分为二十个行省,每一行省由中央派遣一名总督进行治理。(2)改组军事结构,增强战斗力。将帝国全境划分为五个军区,每个军区负责若干个行省的秩序和防备。建立一支由一万人组成的近卫军,还建立了海军。(3)建立新的税收制度,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新的税收制度明显增加了国库的收入,但农民、工商业者和居民的负担增加了。(4)大规模修建道路,保证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保证军队的迅速调动。修建了两条主干线,隔二十五公里修建一驿站,各地方也纷纷修建道路,形成驿路网和全国交通网,促进了地区间经济交流和波斯与外界的往来。(5)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和货币。政府统一制定的量器为全国标准的量器。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中央铸金币、行省铸银币、自治市铸铜币,均可全国通用。以上的改革措施加强了波斯帝国的实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物资的交流,有利于波斯与外界的联系。

大流士一世还非常重视宗教对巩固政权的作用,树立琐罗亚斯德教的权威(在今伊斯法罕仍留有该教的遗址)。琐罗亚斯德教不但被波斯远征军传播到西亚、北非地区,而且还传到印度、东南亚和中国。

在大流士一世时期,波斯帝国极盛时的疆域东临印度河,南达埃及,西至小亚细亚沿岸,北抵巴尔干半岛和马其顿,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