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拿一个扩大的中世纪,较长的西欧封建社会来和东方封建社会来比较,则我们会看到,在主要方面,它们是相同的,可比的。

——马克垚 世界中古史权威,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留系任教

克洛维皈依基督教

公元4~5世纪,罗马帝国日益衰落,高卢在北方日耳曼蛮族不断渗透与入侵下,逐步被各日耳曼部落王国所分治。在这些日耳曼部落所建立的王国中,对欧洲、特别是对法国历史影响最大的要属定居于莱茵河右岸的法兰克人的部落,在这些部落中又以萨利克法兰克人和利普利安法兰克人两个支系最为强大。公元481年,萨利克法兰克人的一个首领希尔德里克亡故,他的15岁儿子克洛维继承父亲之位成为了萨利克法兰克人的一位军事首领。

克洛维自青少年时期就显示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统治野心。公元486年,他通过与利普利安法兰克人联手在苏瓦松大败罗马帝国派驻高卢的驻军将领西格里乌斯,成功夺取法兰西岛,从而基本占领了高卢北部地区,并将他的都城从图尔移至巴黎,使法兰克王国初具雏形。

迎娶勃艮第王国公主克洛提尔德是克洛维走向基督教的关键转折。这位身世凄苦的贵族后裔自幼笃信基督教,她在嫁给克洛维后不断向丈夫灌输基督教信仰,克洛维虽不信,但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公元496年,法兰克人与定居在高卢东部并一度向北扩张的阿勒曼尼人展开激战,这一次克洛维没有得到老天的眷顾,他的军队屡遭重创,几乎到了全军覆没的境地。绝望中,克洛维想到了上帝,于是他跪下向上帝祈祷,发誓如果能够转败为胜,他将带领全部法兰克人皈依基督教。奇迹发生了,阿勒曼尼人发生了内讧,阿勒曼尼国王被杀,阿勒曼尼士兵见国王被杀,就全都投降了克洛维。

于是,克洛维于公元496年的圣诞前夜,在上帝的圣殿里承认了上帝是他所信仰的唯一的神,以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名义接受了洗礼,并用圣膏油涂上基督的十字架作为符号,皈依了基督教。在他之后,他的军队据称有三千多人也同样接受了洗礼。

自此以后,克洛维得到了罗马教会的大力支持,他也顶着基督教会保护人的名头,以帮助教会清剿异端为旗号,通过极其血腥和残暴的手段收服了勃艮第王国、驱逐了西哥特人,逐一征服了昔日各自为政的日耳曼蛮族各部落,最终完成了法兰克王国的霸业。

拜占庭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去世,他把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让他的两个儿子各自为帝。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原名拜占庭),所以又叫拜占庭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此时的东罗马虽然表面上欣欣向荣,实际内部正统基督教与否认基督教神性和权威的阿利安派纷争不息,代表元老、大地主的蓝党与代表手工业者、商人的绿党不断发生冲突。查士丁尼就是在帝国岌岌可危之际登上了政治舞台。

此时的东罗马帝国的疆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奴隶贸易仍相当盛行,半封建性质的隶农已经出现,但受到压制,发展不快。而在同一时期的西罗马帝国故地上,日耳曼人已建起一系列封建王国——如东哥特王国、西哥特王国、北非的汪达尔王国、法兰克王国等。农民获得一定的人身自由,新兴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显示了明显优于奴隶制的强大生命力。

查士丁尼深深地陶醉于昔日罗马帝国的强大之中,不能自拔,梦想有朝一日能够重新收复西罗马故地。为此,他开始着手准备。为了适应大规模对外战争的需要,查士丁尼首先在国内大肆搜刮百姓,以积累必要的战争物资。为解除战争的后顾之忧,公元532年,查士丁尼不惜以1.1万磅黄金为代价,与波斯订立停战和约。

公元533年,查士丁尼派大将贝利撒留率1.6万人马首先对北非的汪达尔王国发动了进攻,从而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西部征服战争。由于汪达尔王国事先没有认真做好战争准备,这场被东罗马大臣们看作凶多吉少的战争很快就见了分晓。汪达尔贵族盖利麦处死了国王希尔得利克之后,仓促应战,不久,又因兄弟战死,悲痛不已,使整个军队乱作一团,不战而败。盖利麦逃奔努米比亚避难,汪达尔王国灭亡。查士丁尼在收复汪达尔故地后,全盘复辟罗马奴隶制,遭到汪达尔人的反抗,直到公元548年,东罗马在北非统治才稳固起来。

公元535年,查士丁尼又下令贝利撒留兴兵意大利,征服东哥特王国。9月,东罗马军队占领了达尔马提亚;12月,东罗马军队进占西西里岛;第二年6月,包围了那不勒斯;战斗进行至此,东罗马军队几乎未遇到东哥特人的认真抵抗,一切都进展顺利。公元536年12月,贝利撒留军队进入罗马。

公元537年2月,贝利撒留在罗马遭遇了围困,东哥特人新国王维提斯率15万骑兵屯兵罗马城下,将贝利撒留大军围困城中达一年之久。后因东哥特人粮草不继,士气下降,加上查士丁尼援军的到来,贝利撒留才解困。

公元539年,贝利撒留率军围攻东哥特首都拉文那,城中守军苦战六个月,拼死抵抗,表现了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直至公元532年,东罗马军队才平定了东哥特人国王托提拉率领的反罗马大军。公元554年,又灭其余部,将法兰克人驱逐到阿尔卑斯山以北。

公元554年,查士丁尼借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发生内战之机,出兵西哥特占领西班牙东南部。此外,查士丁尼大军还占领了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撒丁岛及巴利阿里群岛。

查士丁尼的侵略战争,使被征服地区人民及东罗马国内原有的奴隶、隶农及手工业者处境更加悲惨。公元565年,查士丁尼去世。不久,东罗马帝国被征服的地区大都丧失。

日本大化改新

公元593年,圣德太子摄政后实行的“推古改革”,初步确立中央集权制和皇权中心思想,削弱了氏姓贵族奴隶主的保守势力。但改革没有触动部民制,更未摧毁氏姓贵族势力。圣德太子死后,外戚苏我氏专权,苏我虾夷、苏我入鹿父子排斥改革势力,杀死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另立天皇。公元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三十多年的高向玄理、南渊请安归国(此前僧旻已于632年归国),他们带回隋唐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公元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在皇极天皇接见高句丽、百济、新罗使节时,于朝中杀死苏我入鹿,其父虾夷翌日自杀。这一事件史称乙巳之变。政变后,皇极天皇退位,革新派拥立孝德天皇,以中大兄为皇太子,中臣镰足为内臣,僧旻和高向玄理为国博士(顾问),建元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新政府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

公元646年元月,孝德天皇以诏书形式公布改新的主要内容:废止私有土地、部民,实行公地公民制,皇室贵族、地方豪族的部民和屯仓、田庄,均收归国有,但保留朝廷的手工业部民,国家赐大夫以上的高官以食封(按级别所赐封户的赋课)。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地方分国、郡、里。整备军事、交通制度。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编制户籍、计账(规定赋役的登记),行班田收授之法,统定班给人民土地和应负租赋的数额。废旧贡纳制,实行租庸调的新税法及向皇室献纳仕丁(夫役)、采女(宫女)的制度。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它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世袭制,形成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日本由此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一系列伊斯兰封建军事王朝。帝国形成之后,作为先知继承者的哈里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满足阿拉伯人对商路和土地的要求,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扩张运动。阿拉伯人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于拜占庭和波斯的南部边疆。通过不断地对外征战,他们建立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举世无匹的庞大帝国,鼎盛时期领土达到1339万平方公里,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里海,南接阿拉伯海。

阿拉伯帝国经历了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年)、倭马亚王朝时期(661~750年)和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年)。穆罕默德之后,阿拉伯国家的首脑称为哈里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最初的四大哈里发由穆斯林公社选举产生。

第一任哈里发是艾布·伯克尔(632~634年在位),在其两年任内,平定穆罕默德去世后叛乱的各部落,恢复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634~644年在位),先后收复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同时派四千骑兵攻入埃及,占领了整个中东从伊拉克到波斯本土的广大地区,为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欧麦尔还在辽阔的领土上建立了行政管理体制。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644~656年在位)率四万阿拉伯铁骑主力军队消灭波斯萨珊王朝数十万大军,西至北非利比亚。在位期间,奥斯曼本人由于腐化、重用亲近、贪图享乐,引起穆斯林的不满,被拥护阿里而倒戈的士兵杀死。第四任哈里发阿里(656~661年在位)执政时,阿拉伯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和教派分歧日趋激烈,先后爆发了三次内战。阿里在同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失利。661年,阿里遇刺身亡,四大哈里发时期遂告结束。

阿里死后,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即位哈里发,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建立了倭马亚王朝,中国史称白衣大食。哈里发不再由选举产生,改为世袭,实际上成了帝国的君主。

倭马亚王朝政权巩固之后,对外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向东征服了中亚广大地区,势力直达印度河下游;向西扫荡了拜占庭在埃及以西的北非势力,于711年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安达卢西亚。至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最终形成,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封建军事帝国。

8世纪20年代以后,阿拉伯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激化,内讧不止。一直受歧视、受压迫的非阿拉伯穆斯林纷纷揭竿而起。阿拔斯的后裔阿布·阿拔斯利用波斯籍释奴阿布·穆斯利姆在呼罗珊的力量,联合什叶派,于750年推翻了倭马亚家族的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中国史称黑衣大食。9世纪中叶后,阿拔斯王朝进入分裂和衰落期。1258年,蒙古人入侵,最终结束了阿拔斯王朝,阿拉伯帝国就此瓦解。

查理大帝

公元742年,查理出生于法兰克王国的贵族家庭,其祖父查理·马特是墨洛温王朝大权实握的宫相。查理的父亲丕平原为法兰克王国大臣,废黜了墨洛温王朝的末代国君,取而代之,创造了加洛林王朝。查理自幼跟随父亲参与征战,精于武艺,具备军事才干。公元768年,其父去世。遵照遗嘱,在其弟弟卡洛曼患病去世后,查理合并了全部国土,成为加洛林王朝的第二代国王。

查理在位四十六年,先后发动了五十多次扩大疆域的战争。他的业绩不仅限于军事征服,在法律、经济、文化教育方面均有建树。查理是虔诚的基督徒,热爱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在他一生的征战过程中,也把基督教推广到了所有被征服的土地上。

查理一生征战中,重要的战役和取得的成果有:公元774年征服伦巴德王国;公元772~804年多次进攻萨克森人,使其皈依基督教并夺取易北河流域广大土地;公元787年和公元801年两次出兵西班牙,夺得尼布罗河以北土地,建立西班牙边区;公元787年占领巴伐利亚;公元796年征服多瑙河中游的潘诺尼亚。公元800年,查理进军罗马,援救被罗马贵族驱逐的教皇利奥三世,并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从此,法兰克王国成为“查理帝国”,查理国王则成了“查理大帝”。

在军事征服之外,查理大帝兴办学校,聘请知名学者讲学。搜集和抄写古代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手稿,抄写的文字是用所谓加洛林小草书体,这是一种清秀优美的拉丁字母,后来稍加修改一直使用至今。在修道院设立图书馆,收藏教父作品以及古希腊罗马作家的作品。查理还邀请欧洲最好的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为帝国修建修道院和教堂。查理大帝的文化教育政策对于恢复古典文明和提高日耳曼人的文化水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在位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被后世誉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查理大帝死后不久,帝国就出现了分裂。公元843年,他的三个孙子各自为王,帝国一分为三。东法兰克王国成了以后的德国,西法兰克王国成了以后的法国,东、西部之间的地区则成了以后的意大利。法兰克人的语言也出现明显的分化,形成了法语、德语和其他西欧国家的民族语言。

诺曼征服战

1042年,代表盎格鲁撒克逊旧王朝的爱德华登上英格兰王位。爱德华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国王,曾长期流亡诺曼底。即位后,为了同国内封建贵族抗争,聘用很多诺曼教主,并和诺曼底公爵、他的表弟威廉结盟,以让他继承王位为许诺,借其力量巩固王位。1066年春,爱德华病逝,按照爱德华生前许诺,王位应由威廉继承,但按照盎格鲁撒克逊法律,国王死后,王位继承问题应由贵族代表会议来解决。最后的选举结果,盎格鲁撒克逊人大贵族哈罗德当选为国王。这一消息对威廉来说,不啻为严重的打击,他决心用武力从哈罗德那里夺取王位。

为创造有利的形势,威廉派使节游说当时最有影响的封建领袖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向他们控告哈罗德背信弃义,是一个篡位者和发伪誓的人。教皇支持威廉的行为,还赐给他一面“圣旗”。亨利四世也表示帮助威廉夺回王位。丹麦国王出于个人野心,也支持威廉。很快,威廉便拼凑出一个反对哈罗德的松散联盟。为解除后顾之忧,他与东面的弗兰德人订立同盟,在西面征服了布列塔尼,在南部占领了梅因。这一切为他入侵不列颠创造了有利条件。1066年春,他在里里波尼城召开封建主会议,制订进攻英国的方案。同威廉的积极活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哈罗德却无所作为,对威廉外交活动的战略意义毫无觉察,这就在战争过程中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被动局面。

1066年8月初,威廉的进攻准备基本就绪,军队在第费斯河口集结待命。12日原本准备向不列颠进发,但为恶劣气候所阻。非常凑巧的是,在威廉的大军被天气所阻的这一个月内,英格兰发生了一场战争,这意想不到的插曲无疑是上天对威廉的恩赐。封建主托斯蒂格为哈罗德夺走了自己的伯爵领地而起兵反叛,挪威国王哈拉尔德三世怀着个人野心同托斯蒂格联手行动。他们曾兵临英格兰北部重镇约克城下,但终为哈罗德所败。

就在哈罗德获胜的次日,即9月27日午夜时分,威廉的远征军乘着凉爽的南风驶向海峡对岸。28日早上9时未遇任何抵抗便在佩文西湾登陆。此时,英格兰东南沿海地区门户大开,直到伦敦都无重兵防守,因为哈罗德正在约克庆祝自己的胜利。

10月1日,哈罗德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飞马赶回伦敦。由于事发突然,哈罗德来不及大规模动员,手下兵力只有未获充分休整的五千余人迎击威廉。

战局倒向了威廉,哈德罗在战斗中被砍死,英军很快就溃不成军。威廉大军接着直逼伦敦,伦敦投降代表向威廉表示屈服,并奉他为国王。1066年圣诞节,威廉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加冕为英国国王,号称“征服者威廉一世”,从此英国开始了历史上的诺曼底王朝。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是指在1096~1291年的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进行的宗教性军事行动,是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当时原属于罗马天主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手中,罗马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便进行多次东征行动。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每个参加出征的人,包括骑士、农民、小手工业者在内,胸前和臂上都佩有“十”字标记,故称“十字军”。

在1095年后的二百年间,至少出现过八支十字军,如果把儿童十字军和其他较小的十字军活动计算在内,则最少有十一支,动用的总兵力不下三四百万。其中,只有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可算是成功的。

第一次东征(1096~1099年)参加的约有十万人,兵分四路,1097年会合于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城夺地,占领了塞尔柱突厥人都城尼凯亚等城,大肆掳掠,于1099年7月15日占领耶路撒冷,进城后杀了七千人,接着按欧洲国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区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

后来几次的十字军在小亚细亚和回教军反复较量,不过,就是没有办法再取得像第一次东征那样的成绩。整个运动到了后来也完全变质,不但出现基督教徒自相残杀的局面,也演出了“儿童十字军”的闹剧。1291年,最后一个十字军要塞阿克陷落,十字军东侵至此告终。

两百年的十字军运动煽起了各种宗教仇恨,造成了大量的生命财产损失,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欧洲与地中海地区,甚至远到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可以说这场历时两百年的战争改变了西方的历史命运,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

奥斯曼土耳其崛起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属中亚阿姆河一带西突厥乌古斯人的卡伊部落,从事游牧,逐水草而居。13世纪初,蒙古人大举入侵中亚,卡伊部落首领埃尔图格鲁尔率部四百多帐被迫西迁,进入安纳托利亚,信奉伊斯兰教(一说在中亚时已信伊斯兰教)。归顺塞尔柱突厥人的罗姆苏丹国,受封安纳托利亚北部的卡拉贾达地区,并委以守卫边境重任。埃尔图格鲁尔从毗邻拜占庭手中夺取瑟于特、多马尼奇等地,这成为奥斯曼国家的发祥地。

1281年,奥斯曼继其父埃尔图格鲁尔担任部落首领后,继续兼并拜占庭领土卡拉贾希萨尔、比莱吉克、亚尔希萨尔等地,定都耶尼谢希尔。1289年罗姆苏丹国被迫承认他夺取的领土为其封地。1299年,奥斯曼趁罗姆苏丹国分裂,正式宣布独立,称号“苏丹”。

1324年,奥斯曼之子奥尔汗继位后,首先攻占布尔萨,并迁都于此,正式宣布使用“苏丹”称号,立伊斯兰教为国教,实行伊斯兰教法,建清真寺和宗教学校。他继续向外扩张,先后又攻占尼西亚、尼科美底亚、斯库塔里、安卡拉等地,其势力达于马尔马拉海南岸地区及加利波里半岛。他开始建立常备军队,组建近卫军团(即童子军团),确立国家行政组织,中央设立迪万(即国务会议),任命维齐尔(即大臣),向各地派遣贝伊(即行政军事长官)和卡迪(即教法官),铸造统一钱币,成为奥斯曼国家的真正缔造者。

1360年,苏丹穆拉德一世继位后,向东南欧扩张取得决定性的进展。1362年,采取大规模军事进攻,占领埃迪尔内,并以此为都。接着又征服西色雷斯、马其顿、索菲亚、萨罗尼和整个希腊北部,迫使保加利亚和塞维利亚统治者称臣纳贡。1389年在科索沃战役中大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联军。

苏丹巴耶济德一世(1389~1402年在位)征服多瑙河以南的巴尔干地区,初步统一安纳托利亚突厥塞尔柱各埃米尔公国。1394年,迫使埃及马穆鲁克王朝扶植下的哈里发穆泰瓦基勒赐封他为“罗姆苏丹”。1402年,帖木儿率军侵入小亚细亚,奥斯曼军队战败,巴耶济德一世被俘后身亡,其后代陷入内争。

苏丹穆罕默德一世结束分裂局面,收复帖木儿征战时丧失的领土。1444年,穆拉德二世对欧洲基督教王国作战,再次征服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确立了在欧、亚所辖地区的统治。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53年,欧洲历史的列车来了个急转弯。这个转折点,就在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大军攻占了这座当时东罗马帝国的首都,东罗马帝国至此灭亡,罗马时代结束,欧洲的中世纪也随之彻底寿终正寝。

1451年,当十九岁的穆罕默德二世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时,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就成为他心中最想得到的东西。1453年3月底,穆罕默德二世率领大军向君士坦丁堡进发。土军轻而易举地摧毁了由希腊人防守的前沿城堡。4月5日,穆罕默德二世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

君士坦丁堡城内守军只有七千人,其中两千人还是来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雇佣兵,与土军兵力相差悬殊。君士坦丁十一世不得不向他厌恶的罗马天主教会求救,甚至期望西方再来一次十字军东征,然而,最终没有一支援兵到来。

4月6日,攻城开始。土耳其人首先从西面猛攻,他们用每发炮弹重达五百公斤的大炮对城墙狂轰乱炸,然后便扛着粗大的树干,滚动巨大的木桶,向护城壕冲去,企图把壕沟填平,但是却遭到了城中火绳枪的严厉打击,纷纷败下阵来。

强攻不行,土耳其人便打算挖地道,穿过护城墙和城墙,钻入城内,不料地道还没挖完,就被当地居民发现,他们用炸药将地道炸毁了。土耳其人见此计不成,又决定使用攻城塔车,在车上筑起塔堡,外面包着三层厚厚的牛皮,车上藏有炮火和弓箭手,还有一架用滑轮升降的云梯。可是当塔车靠近城墙时,守城的官兵就往塔车内猛投蘸满松脂的火把,将塔车烧着,并用大杆推倒云梯,致使土耳其人又遭惨败。

由于屡战屡败,伤亡惨重,穆罕默德二世不得不重新考察君士坦丁堡的城防虚实,制订新的进攻措施。后来,他发现城北的金角湾水面不宽,东罗马人主要依靠铁索横江来阻挡进攻,倘若能绕过铁索,从水路登陆,进行偷袭,定能在敌军毫无防备的情况攻破城池。

于是,穆罕默德二世派人贿赂据守在金角湾北部加拉太镇的热那亚商人,使这些商人允许他们从加拉太镇通过。之后,土耳其人在加拉太北面铺设一条陆上船槽。船槽是用坚厚的木板铺成的,由高往低的滑行面,槽底又涂上很厚的一层牛羊油脂。靠着这条船槽,土耳其人经过一夜的努力终于奇迹般地将八十艘战船拖运到了金角湾的侧面。在那里他们架起了浮桥,筑起了炮台,向君士坦丁堡发动了新的攻势。

最终,君士坦丁堡在两面受敌的情况下,被土耳其军队攻克,君士坦丁堡终于陷落了。土耳其士兵在城里连续三天三夜大肆烧杀抢掠,许多居民被掳为奴隶,壮丽豪华的王宫被付之一炬,许多珍贵文物被抢被烧,丧失殆尽。不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并将城名易为伊斯坦布尔,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俄罗斯的崛起

1283年,莫斯科公国建国。刚一建国,第一个王公丹尼尔初登君位,就夺占了梁赞公国的一些地方,莫斯科公国长达数个世纪的扩张,就此拉开了序幕。

1303年,丹尼尔去世,其子尤里即位。后来,尤里通过贿赂金帐汗国的乌兹别克得到弗拉基米尔大公之位(当时,鞑靼人的统治方法是,在诸俄罗斯公国中挑选一个王公,作为弗拉基米尔大公,代金帐汗向各国收取贡赋。当时,强大的特维尔公国王公米哈依,成为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即位后,对金帐汗忠心耿耿,尽心尽力为金帐汗收取贡赋。但这也引起了特维尔人的反抗,米哈依之子底米特里袭杀了尤里。

尤里被害后,其弟伊万即位莫斯科王公。1327年,乌兹别克汗派鞑靼人进驻特维尔公国。鞑靼人骄横跋扈,特维尔人造反,杀了不少鞑靼人。乌兹别克汗大怒,伊万甘为马前卒,引五万鞑靼军摧毁了特维尔公国,乌兹别克汗遂改封伊万为弗拉基米尔大公。

伊万利用替金帐汗收取贡赋的机会,中饱私囊,捞了不少,还帮金帐汗去镇压别的小公国,同时扩大自己的领土。到了他的孙子季米特里担任大公的时候,莫斯科公国的势力又进一步发展,领土面积进一步扩大。而此时,金帐汗国内部发生混乱,马麦汗篡夺大权,汗国开始走下坡路。底米特里决定举兵反抗,摆脱蒙古人的统治。

马麦汗大怒,率二十万军队直扑莫斯科公国。1380年9月,双方会战于顿河之滨的库利科沃原野。这时的鞑靼人,国势日衰,鞑靼军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双方一场血战,马麦汗大败而走。

到了15世纪,莫斯科的伊万三世统一的俄罗斯,并最终击败蒙古人,结束了金帐汗国对俄罗斯长达两个半世纪的统治。

1689年,彼得一世夺得政权,从此开始了雷厉风行的改革。彼得一世的改革,一举使俄国告别落后,开始步入欧洲强国之林。1721年,彼得一世被尊称为彼得大帝,俄国正式称为俄罗斯帝国。

黑死病侵袭欧洲

从1300年前后一直到15世纪中后叶,世界各地灾难不断,其灾难之严重,持续时间之久,让许多人陷入了绝望,其中尤以在欧洲蔓延的黑死病所造成的危害最为惨烈,有2500万欧洲人丧生。

黑死病是因其可怕的症状而命名,其典型症状是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病菌是通过老鼠传播的。一旦染上此病,人会高烧不退且精神错乱,然后痛苦地死去,根本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大部分人在感染后的四十八小时内就会死掉。

黑死病最初是于1339年在中亚地区暴发的。随着带着黑死病病菌的老鼠的东奔西走,瘟疫开始迅速蔓延。其结果是印度人口锐减,蒙古统治下的西亚、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等地区尸横遍野。1347年,黑死病传到了横跨欧亚的君士坦丁堡和亚历山大城。次年初,上述两座城市的人口死亡数量剧增,亚历山大城一天就至少死亡一千人。而埃及另一座大城市开罗平均每天死亡至少七千人。

欧洲的灾难开始于1347年10月,一艘载有带着黑死病细菌的老鼠的船只从克里米亚半岛来到了西西里岛,该岛迅速被瘟疫笼罩。1348年初,黑死病蔓延到了威尼斯和热那亚,随即扩至整个意大利。富裕的大城市佛罗伦萨受灾最为严重,城里的95000人死掉了55000人。与意大利毗邻的国家法国希望将瘟疫拒之门外,但为时已晚,黑死病已经在港口马赛登陆,并由此进入了西班牙,开始蔓延。1349年,英格兰南部和爱尔兰相继受到黑死病的威胁,随之瘟疫又扩展到了德国北部和北欧的瑞典。1532年,俄罗斯也未能幸免。

据估计,14世纪的一百年中,欧洲有大约2500万人死于黑死病,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不过,这次流行并没有到此为止。直到15世纪末,欧洲每十年就遭到一次黑死病的袭击。至于究竟有多少人死于黑死病,对于今天的人们仍是一个不确定的数字。此后300年间,黑死病还曾多次暴发,可能总共杀死了多达2亿人。当时许多人将这场瘟疫视为“上帝对人间罪人的惩罚”,是“没有药可以克服或减轻的疾病”。

英法百年战争

1337~1453年,英法两国先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之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入侵,从而进行长达116年的战争。

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进攻法国,战争开始。1340年,英法两国发生海战,法军战败。英国控制了英吉利海峡。1346年8月,双方在克雷西会战,英军大捷,乘胜进入诺曼底。1347年攻占法国的加来。1356年9月,普瓦提埃之战,法军大败,法王约翰二世(1350~1364年在位)及众臣被俘,英借此向法国索取巨额赎金。1360年法国王子查理被迫签订屈辱的《布勒塔尼和约》,把加来及法国西南部大片领土割让给英国。1364年,王子查理继位,称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为了夺回失地,改编军队,整顿税制,紧张备战。1369年起连续发动攻势,几乎收复全部失地,1396年双方缔结二十年停战协定。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年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年在位)即位后法国统治阶级发生内讧之机,领兵进攻法国,10月占领法国北部。1420年,双方签订《特鲁瓦条约》,条约规定法国王太子的王位继承权转归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之女结婚。这项条约实际上将法国分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国王太子查理分别统辖的三个部分。

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与英王亨利五世先后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满周岁的亨利六世(1422~1461年,1470~1471年在位)兼领法国国王。1428年10月,英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要塞奥尔良城,形势危急。法国人民组成抗英游击队,袭击敌人。1429年,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率军击退英军,解奥尔良城之围。此后,法国人民抗英运动继续高涨,英军节节败退。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兰斯加冕,称查理七世。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于法王。1453年10月,驻波尔多英军投降,除加来外,法国领土全部收复。至此,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而结束。

百年战争持续了116年,不论对英国或法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当时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时代,在战争和疫病的双重打击下,英法两国的经济大受创伤,民不聊生。不过,因为这场战争,法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同时,英国失败后放弃了谋求大陆的企图,转而走向海洋扩张的道路。

天主教会大分裂

1378~1417年间,由于法国和德、意争夺对教廷的控制权,而造成天主教会同时有两个教皇对峙甚至三个教皇鼎立的分裂局面。

1377年,阿维尼翁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将教廷迁回罗马后,于次年3月去世。罗马城的市民决心将教廷留于罗马。枢机主教团在群众骚动的威胁下,选出意籍教皇乌尔班六世。他即位后力图消除法国对教廷的影响,引起在枢机主教团中占多数的法国人的不满。于是他们离开罗马,回到阿维尼翁,并声称被胁迫而选出的乌尔班六世职位无效,另选日内瓦枢机主教为教皇,称克雷芒七世,驻阿维尼翁。乌尔班则在罗马另设枢机主教团。因而形成天主教会大分裂的局面。

两位教皇互相攻讦,互相开除对方教籍,并同时向西欧各国征收贡赋和税金。各国则根据其对法国和德、意的政治态度和关系的亲疏,分别拥护其中一位教皇,而形成两个势力集团。当时承认罗马教皇的,除德、意外,还有与法国处于战争状态的英格兰和受德意志影响的波兰、波希米亚、丹麦、瑞典等。承认阿维尼翁教皇的除法国及其盟国西班牙外,还有与英格兰不睦的苏格兰和受法国影响的西西里和撒丁尼亚。各地教会则基本上按本国君主的态度行事。

天主教会大分裂真正起因并非教义、教规上的分歧,而是西欧各国封建统治者争夺权力的反映。后来,在法王查理六世和巴黎大学的倡议下,两处的枢机主教团于1409年在比萨举行会议,将罗马的格列高利十二世和阿维尼翁的本笃十三世同时废黜,另选教皇亚历山大五世。但格列高利和本笃分别得到一些国王支持,均拒绝退位,因而形成三位教皇鼎立的局面。

141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孟会同巴黎大学教会法学者和若干枢机主教,迫使亚历山大的继任者约翰二十三世在德国南部康斯坦茨召开公会议。约翰在会上遭到谴责,弃职而走。在西吉斯孟的坚持下,会议继续举行。结果约翰和本笃被废黜,格列高利被迫引退,另选为各方所接受的新教皇马丁五世。至此,延续四十年的天主教会大分裂才告结束。

玫瑰战争

玫瑰战争,或称蔷薇战争,指英国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之间为了英格兰王位的断续内战。两个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皇族的分支,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后裔。玫瑰战争这个名称来源于两个皇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玫瑰。

英法百年战争后期,除卡莱外,英国失去所有在法的据点,英贵族纷纷携械返乡,遂成地方强藩。英贵族间,久因在法前线争功积怨,彼此成仇,返乡后时有争端。英王亨利六世既失军功,又无力重振威势,中央政府遂成积弱之势,无法主持公义,维护地方秩序,于是放任贵族持械私斗。

贵族们以兰开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为首,分派对垒,互争王位控制权。从1455年始,三十年间,战事不断。英国贵族战死无数,许多旧家贵族因此绝嗣灭族。居领导地位之兰开斯特家族于1477年绝灭,大权旁落于其支派都铎家亨利之手;而约克家族亦于1483年绝男嗣,仅遗一女伊丽莎白。1485年亨利都铎得贵族支持登英王基,翌年,娶约克家之伊丽莎白为妻,结束为期三十年的恩怨,开创英近代史之第一个王朝——都铎王朝。

在这次战争中,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同归于尽,大批封建旧贵族在互相残杀中或阵亡或被处决。新兴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在战争中迅速增长,并成了都铎王朝新建立的君主专制政体的支柱。从这个意义上说,玫瑰战争是英国专制政体确立之前封建无政府状态的最后一次战争。恩格斯说:“英国由于玫瑰战争消灭了上层贵族而统一起来了。”这对于英国历史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随着政治的统一,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封建农业开始向资本主义农业转变,导致英国农村出现了许多资本主义农场,出现了一批与资本主义密切联系的新贵族,他们把积累起来的资本直接或间接地投入工业,使得英国工业、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