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言:“云母粗服(1),则著人肝肺不可去”,如枇杷、狗脊毛不可食(2),皆云“射入肝肺”。世俗似此之论甚多,皆谬说也。又言“人有水喉、气喉”者(3),亦谬说也。世传《欧希范真五脏图》(4),亦画三喉,盖当时验之不审耳。水与食同咽,岂能就中遂分入二喉(5)?人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咽则纳饮食,喉则通气。咽则下入胃脘(6),次入胃,又次入肠(7),又次入大、小肠。喉则下通五脏,出入息。五脏之含气呼吸,正如冶家之鼓鞴(8)。人之饮食药饵,但自咽入肠胃,何尝能至五脏?凡人之肌骨、五脏、肠胃虽各别,其入肠之物,英精之气味,皆能洞达,但滓秽即入二肠。凡人饮食及服药既入肠,为真气所蒸(9),英精之气味,以至金石之精者(10),如细研硫黄、朱砂、乳石之类,凡能飞走融结者(11),皆随真气洞达肌骨,犹如天地之气,贯穿金、石、土、木,曾无留碍。自余顽石、草木,则但气味洞达耳。及其势尽,则滓秽传入大肠,润湿渗入小肠,此皆败物,不复能变化,惟当退泄耳(12)。凡所谓某物入肝、某物入肾之类,但气味到彼耳,凡质岂能至彼哉?此医不可不知也。

【注释】

(1)云母:硅酸盐一类的矿物,可入药,具有止泻、补肾等功效,亦为炼丹的主要物质。

(2)枇杷(pí pɑ):蔷薇科植物,叶可入药,有润肺、下气、止渴的功效,其果实及叶部有绒毛。狗脊毛: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根茎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药用时需去掉根茎上的细毛。

(3)水喉、气喉:据《苏沈良方》,“水喉”、“气喉”之间另有“食喉”二字。

(4)《欧希范真五脏图》:宋代一部解剖学图书。欧希范是广西少数民族叛乱首领,后被官府所杀,官方并对尸体进行了解剖,将五脏等器官绘成了图谱,今已亡佚。

(5)“水与食”二句:《苏沈良方》“中”上多一“口”字,可从。

(6)胃脘(wǎn):胃的内腔。此句与下句疑似颠倒。

(7)肠:《苏沈良方》作“广肠”,即直肠。然此处疑误,实际上应该是十二指肠。

(8)鞴(bèi):古代皮制的鼓风机。

(9)为真气所蒸:实际上就是被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所代谢。

(10)金石:指矿物类药物。

(11)飞走融结:这里指挥发与融化。

(12)退泄:排泄。

【译文】

古代医方上说:“云母如果不经加工就直接服用,会粘附在肝肺上去除不掉”,就像枇杷、狗脊毛不能直接吃一样,说这些东西都会“刺入肝肺”。世上像这样的议论很多,都是荒谬的说法。又有人说“人有水喉、气喉”,这也是错误的说法。世传的《欧希范真五脏图》上面也画有三个喉部,这是当时人检验得不够仔细的缘故。水和食物一起咽下去,怎么可能吃进去就自然分成水喉与食喉两部分呢?人体只有咽和喉二者而已。咽负责吞咽食物,喉负责通气。食物从咽部向下进入胃腔,又进入肠道,又进入大、小肠。喉则向下通到五脏,是气息的出入口。五脏的含气呼吸,就像炼铁家的鼓风机一样。人体服下的饮食药物,只能从咽喉进入到肠胃,怎么能到达五脏呢?人的肌骨、五脏、肠胃虽然各自有别,但是进入肠胃的食物,其中精华的气味,都能通达全身,只有其中的残渣会进入大、小肠。人的饮食以及服下的药物进入肠道以后,就会被人体的真气所蒸发,那些精华的气味,以至于金石药物中的精粹,比如精细研磨的硫黄、朱砂、乳石之类的,凡是能挥发融化的,都可以随着真气而通达全身肌骨,就像天地之气可以贯穿金、石、土、木而毫无阻碍一样。其余的顽石、草木之药,就只有气味能通达全身。等到功能用尽,其残渣就会进入大肠,水分则渗入小肠,这些都是废物,不能再进一步变化了,只能排泄出来。凡是所谓的“某物入肝,某物入肾”之类的说法,只是说气味能到达那里,那些物质性的东西怎能到达肝、肾等脏器呢?这些道理,医生不可不知啊。

余集《灵苑方》,论鸡舌香以为丁香母,盖出陈氏《拾遗》(1)。今细考之,尚未然。按《齐民要术》云(2):“鸡舌香,世以其似丁子(3),故一名丁子香。”即今丁香是也。《日华子》云(4):“鸡舌香,治口气。”所以三省故事,郎官日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至今方书为然。又古方五香连翘汤用鸡舌香,《千金》五香连翘汤无鸡舌香,却有丁香,此最为明验。《新补本草》又出丁香一条(5),盖不曾深考也。今世所用鸡舌香,乳香中得之,大如山茱萸(6),剉开(7),中如柿核,略无气味。以治疾,殊极乘谬。

【注释】

(1)陈氏《拾遗》:即唐代陈藏器编纂的《本草拾遗》。

(2)《齐民要术》:北魏时贾思勰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农业科学专著。

(3)丁:同“钉”。

(4)《日华子》:即《日华子诸家本草》,著者说法不一,书当成于北宋开宝年间,今已亡佚。

(5)《新补本草》:北宋官方编修的《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今已亡佚,其内容收入《证类本草》。

(6)山茱萸(zhū yú):山茱萸科,落叶乔木,开黄花,果实可入药,有补肾壮阳之效。

(7)剉(cuò):同“锉”。《苏沈良方》本作“剖”。

【译文】

我编集《灵苑方》时,论定鸡舌香应该是丁香母,这个说法出自陈藏器的《本草拾遗》。现在详细考证,好像还不完全是这样的。根据《齐民要术》的说法:“鸡舌香这种植物,世人因为它形似钉子,所以又称为丁子香。”就是现在的丁香。《日华子》上说:“鸡舌香可以用来祛除口气。”所以按照三省的惯例,郎官每天要口含鸡舌香,这是希望他们奏事对答的时候能够气息芬芳。这正是所谓的丁香能祛除口气,到现在的医方上还是这样说。此外,古方的五香连翘汤里也用鸡舌香,《千金方》中的五香连翘汤里没有鸡舌香,但是有丁香,这也是最明显的证据。《新补本草》这本书在鸡舌香之外又单列了丁香一条,这是没有深入考证的缘故。现在世上所用的鸡舌香是从乳香中得到的,大小就像山茱萸一样,剖开来,中间就像柿核,没什么气味,用这种东西来治病是极其错误的。

旧说有“药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之说(1)。其意以谓药虽众,主病者专在一物,其他则节级相为用,大略相统制,如此为宜,不必尽然也。所谓君者,主此一方者,固无定物也。《药性论》乃以众药之和厚者定以为君(2),其次为臣、为佐,有毒者多为使,此谬说也。设若欲攻坚积(3),如巴豆辈(4),岂得不为君哉?

【注释】

(1)君:指起主要作用的主药。臣:指起辅助作用的配药。佐:指治疗兼症或抑制主药副作用的药。使:指药引子。

(2)《药性论》:隋唐间中医甄权所撰,今已亡佚。

(3)坚积:指顽固的积食症。

(4)巴豆:大戟科常绿乔木,其籽有毒,主要作为泻药使用。

【译文】

旧说中有“药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的说法。大意是说药虽然有很多,但是主治病症的专在一种药上,其他的药则是按一定次序发挥作用,大体上相互统属、制约,这样是最恰当的,但也不必尽然。所谓的“君药”,指在治疗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药,本来就没有一定之限。而《药性论》中却把各种药物中药性平和淳厚的那些定为“君药”,其他的依次定为“臣药”、“佐药”,具有毒性的药则大多定为“使药”,这是错误的认识。假设想要用药物治疗顽固的积食症,那么像巴豆这样的药,难道不应该作为“君药”吗?

金罂子止遗泄(1),取其温且涩也。世之用金罂者,待其红熟时,取汁熬膏用之,大误也。红则味甘,熬膏则全断涩味,都失本性。今当取半黄时采,干,捣末用之。

【注释】

(1)金罂子:即金樱子,常绿灌木,蔷薇科蔷薇属,结黄红色果实。遗泄:指遗精、泄泻等症状。

【译文】

金罂子可以治疗遗精、泄泻,这是取它温且涩的药性。世人用金罂都是等它的果实红熟时,榨取汁液熬成膏方使用,这是非常错误的。果实红熟就会味甘,熬成膏方就完全没了涩味,都失去了药的本性。应当在果实半黄时采摘,晒干后捣成末服用。

汤、散、丸(1),各有所宜。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者殊少。煮散古方无用者(2),唯近世人为之。大体欲达五脏四肢者莫如汤,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3),久而后散者莫如丸。又无毒者宜汤,小毒者宜散,大毒者须用丸。又欲速者用汤,稍缓者用散,甚缓者用丸。此其大概也。近世用汤者全少,应汤皆用煮散。大率汤剂气势完壮,力与丸、散倍蓰(4)。煮散者一啜不过三五钱极矣(5),比功较力,岂敌汤势?然汤既力大,则不宜有失消息(6)。用之全在良工,难可定论拘也。

【注释】

(1)汤、散、丸:中药的三种剂型,把药煮成汁称为汤剂,研磨成粉末称为散剂,把研磨的粉末制成丸称为丸剂。

(2)煮散:先把药物研磨成粗制的粉末,再加水煮汤服用。

(3)膈:隔膜,及胸腔、腹腔交界处的横膈膜。

(4)倍蓰(xǐ):数倍。蓰,五倍。

(5)一啜(chuò):一服药。

(6)消息:指剂量的多少。

【译文】

中医上有汤剂、散剂、丸剂,治疗各种病有其适宜的用法。古方中用汤剂的最多,用丸剂、散剂的情况很少。煮散这种方法,古方中是不用的,只在近代以来世人才开始使用。大体上说,想要让药力通达五脏、四肢的话最好用汤剂,想要让药力留在膈膜、肠胃中的话最好用散剂,希望药力持久、最后才发散的话最好用丸剂。此外,无毒性的药适宜用汤剂,有微弱毒性的药适宜用散剂,毒性比较强的药必须用丸剂。又次,想要药效快的建议用汤剂,稍缓一点的用散剂,更缓的用丸剂。这些是用药的大概方法。近代以来,世人很少用汤剂,应该用汤剂的时候都用煮散方。大致上说,汤剂气势完整而壮实,药力是丸剂、散剂的几倍。煮散的话,每服不过三五钱就到头了,其药效和功力哪里比得上汤剂的力量呢?然而汤剂既然药力大,就不应在剂量上有任何差错。其实药剂用起来全靠好大夫,很难有某种定论。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辩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1),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2)。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3),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4),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过而采(5),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6)。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如筀竹笋(7),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8),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9),自有早晚,此性之不同也。岭、峤微草(10),凌冬不凋,并、汾乔木(11),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12),朔漠则桃李夏荣(13),此地气之不同也。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14);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注释】

(1)宿根:一些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在茎叶枯萎后可继续生存,隔年再发芽,称为宿根。

(2)津泽:植物的精华、养分。

(3)芦菔(fú):即萝卜。地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可入药,鲜地黄可清热生津,生地黄可养阴凉血,熟地黄可生精补肾。

(4)紫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紫色,开白花。然而紫草并不属于没有宿根的植物。

(5)过:《苏沈良方》前多一“花”字,可从。

(6)愆(qiān)伏:指气候失常。

(7)筀(guì):一种竹子,一说为桂竹。

(8)三四月:原作“四月”,据《苏沈良方》补。

(9)畦(qí):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10)岭、峤:泛指今湘赣、两广交界地区。

(11)并: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汾:汾州,今山西汾阳一带。

(12)诸越:泛指今两广地区。

(13)朔漠:泛指北方草原。

(14)粪溉:施肥灌溉。

【译文】

按古法,采草药多在二月和八月进行,这是很不合适的。只是因为二月时草已经发芽,八月时苗还未枯,所以采药的人容易辨识而已,但对药来说却不是好时候。大致上说,用根入药的话,如果有宿根,就必须在没有茎叶的时候采集,这时植物的精华都集中在根部。想要验证的话,只要拿芦菔、地黄这些植物观察一下,在没有苗的时候采摘,其根部充实饱满;长了苗以后再采,就会空虚轻浮。那些没有宿根的植物,就要等苗长成以后,而还没有开花的时候采摘,这样根部已经充分生长又还没到衰败的时候。就像紫草,没开花的时候采,根部就颜色鲜泽;如果花期过了再采,根部就颜色枯暗,这就是明证。用叶入药的植物,要在叶子刚刚长成的时候采;用芽入药的植物,按过去的时间采即可;用花入药的植物,要在花刚刚绽开时采;用果实入药的植物,要在果实刚刚长成的时候采。都不能限定在固定的时间,这是因为地气有早晚,天时也会有气候失常。比如在平原地区三月开花的植物,在深山中就要四月才开花。白居易的《游大林寺》诗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常理,因为地势的高低不同。比如筀竹笋,有的二月萌生,有的三、四月萌生,有的到五月才萌生,称为“晚筀”;稻子有七月成熟的,有八九月成熟的,有十月才成熟的,称为“晚稻”。一种植物种在同一垄畦里,也有早有晚,这是物性的不同。岭、峤一带的小草,经冬而不凋谢,并、汾一带的乔木,将近秋天时就已经落叶;南越一带的桃李冬天结果,朔漠一带的桃李夏天开花,这是地气的不同。同一亩的庄稼,水肥充足的就先发芽;同一丘的禾苗,后种的就晚结实,这是人力的不同。有这么多差别,怎么可以全都限定在固定的时间呢?

《本草注》:“橘皮味苦,柚皮味甘。”此误也。柚皮极苦,不可向口,皮甘者乃橙耳。

【译文】

《本草注》上说:“橘皮味道苦,柚皮味道甜”,这是错误的。柚皮味道极苦,无法入口,皮有甜味的是橙子。

按《月令》:“冬至麋角解(1),夏至鹿角解”,阴阳相反如此。今人用麋、鹿茸作一种(2),殆疏也。又有刺麋、鹿血以代茸,云“茸亦血耳”,此大误也。窃详古人之意,凡含血之物,肉差易长,其次筋难长,最后骨难长。故人自胚胎至成人,二十年骨髓方坚。唯麋角自生至坚,无两月之久,大者乃重二十余斤,其坚如石,计一昼夜须生数两。凡骨之顿成生长,神速无甚于此,虽草木至易生者,亦无能及之。此骨之至强者,所以能补骨血、坚阳道、强精髓也(3),岂可与凡血为比哉?麋茸利补阳,鹿茸利补阴。凡用茸,无乐大嫩,世谓之“茄子茸”,但珍其难得耳,其实少力,坚者又太老。唯长数寸,破之肌如朽木,茸端如玛瑙、红玉者最善(4)。又北方戎狄中有麋、麖、麈(5),驼鹿极大而色苍(6),麂黄而无斑(7),亦鹿之类。角大而有文,莹莹如玉,其茸亦可用(8)。

【注释】

(1)解:脱落。

(2)鹿茸:雄鹿未骨化的带茸毛的幼角,可入药,有补肾壮阳、生精益血之效。

(3)坚阳道:指增强男性的性功能。

(4)玛瑙、红玉:都是红色的珍贵矿物。

(5)麋(mí)、麖(jīng)、麈(zhǔ):都是鹿类动物,体型较大。

(6)驼鹿:体型最大的鹿,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地区。

(7)麂(jǐ):一种善于跳跃的鹿。

(8)“角大而有文”三句:原为小字注,按其文意,实非注释之文,据弘治本改。

【译文】

根据《月令》的记载:“冬至时麋角脱落,夏至时鹿角脱落”,其阴阳差异如此相反。今人把麋茸、鹿茸当作一种东西,这就疏于考察了。又有人刺麋、鹿的血来代替鹿茸,说“茸也是血”,这是完全错误的。我私下考究古人的意思,凡是含血的动物,肉比较容易生长,其次是筋,筋就比较难长,最后是骨,骨最难长。所以人类从胚胎开始到长大成人,需要二十年时间,骨髓才能足够坚实。只有麋角从开始生长到坚实,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大的重达二十多斤,坚硬如石,算起来一昼夜就要长几两重。大凡那些骨质生长迅速的生物,没有比这更神速的,即使是草木那样最容易生长的生物,也比不过它。这就是骨性最强的东西,所以能用来补养骨血、壮实阳性、增强精髓,哪里是那些普通的骨血能比的呢?麋茸利于补阳,鹿茸利于补阴。凡是用茸,不是越嫩越好,世人所谓的“茄子茸”,只是因为珍稀难得而已,其实药力不大,而过于坚硬的茸又太老。只有那些几寸长的茸,剖开来质地像朽木,茸端像玛瑙、红玉的茸是最好的。此外,北方戎狄地区有麋、麖、麈,驼鹿体型极大而毛色苍灰,麂的毛色黄而没有斑纹,也是鹿的一种。角大而有花纹,光洁莹莹如玉,它的茸也能用。

枸杞(1),陕西极边生者,高丈余,大可作柱,叶长数寸,无刺,根皮如厚朴(2),甘美异于他处者。《千金翼》云:“甘州者为真,叶厚大者是。”大体出河西诸郡(3),其次江池间埂上者(4)。实圆如樱桃,全少核,暴干如饼,极膏润有味(5)。

【注释】

(1)枸杞:茄科枸杞属落叶小灌木,茎有短刺,果实称枸杞子,可入药,有补肝肾、强筋骨、明目之效。这里提到的是宁夏枸杞,与其他地区品种不同。

(2)厚朴:木兰科落叶乔木,树皮可入药,有温中、下气、燥湿之效。

(3)河西诸郡:指酒泉、张掖、武威、敦煌等郡。

(4)埂:《苏沈良方》上多一“圩(wéi)”字,是堤坝之意。

(5)膏润:肥厚滋润。

【译文】

枸杞,生长在陕西极靠近边境的地方,高一丈多,大的能作柱子,叶子长几寸,没有刺,根皮就像厚朴一样,比其他地方的都要甘美。《千金翼》上说:“甘州产的才是真枸杞,叶片厚大的那种就是。”大体上产于河西地区的最好,稍次一点的是产于江河湖泊边的田埂上的。果实像樱桃一样圆,基本没有核,把它晒干了就像饼一样,特别肥厚滋润而有滋味。

“淡竹”对“苦竹”为文。除苦竹外,悉谓之“淡竹”,不应别有一品谓之淡竹。后人不晓,于《本草》内别疏淡竹为一物。今南人食笋有苦笋、淡笋两色,淡笋即淡竹也。

【译文】

“淡竹”是相对“苦竹”而言的。除了苦竹以外,都可以称为“淡竹”,不应另有一个品种称为淡竹了。后人不了解,在《本草》之中另外分列出一种淡竹。现在南方人吃的笋有苦笋和淡笋两种,所谓淡笋就是淡竹。

东方、南方所用细辛皆杜衡也(1),又谓之“马蹄香”,黄白,拳局而脆(2),干则作团,非细辛也。细辛出华山,极细而直,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椒(3),其辛更甚于椒。故《本草》云:“细辛,水渍令直。”是以杜衡伪为之也。襄、汉间又有一种细辛(4),极细而直,色黄白,乃是鬼督邮(5),亦非细辛也。

【注释】

(1)细辛:马兜铃科细辛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呈心形,开暗紫色花。根可入药,用于治疗头痛、牙痛等。杜衡:亦马兜铃科细辛属,与细辛类似。

(2)拳局:卷曲。

(3)习习:形容咀嚼细辛时辛辣的感觉。椒:花椒。

(4)襄:今湖北襄樊。汉:汉水。

(5)鬼督邮:据李时珍本草纲目》应该是独摇草的讹名。又据陶弘景说,徐长卿草亦称鬼督邮。

【译文】

东方、南方所用的细辛都是杜衡,又称为“马蹄香”,颜色是黄白色的,卷曲而脆,晒干了就成团状,这其实不是细辛。细辛出产自华山,极细而且直,开深紫色花,味道极其辛辣,嚼起来像花椒一样,比花椒更辣。所以《本草》里说:“细辛,用水浸渍可以使它伸直。”是用杜衡冒充的。襄阳、汉水一带又有一种细辛,极细而且直,颜色是黄白色的,其实是鬼督邮,也不是细辛。

《本草注》引《尔雅》云:“蘦(1),大苦。”注:“甘草也。蔓延生,叶似荷,青黄,茎赤。”(2)此乃黄药也(3),其味极苦,谓之“大苦”,非甘草也。甘草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实作角生,如相思角(4),四五角作一本生(5),熟则角坼(6)。子如小匾豆,极坚,齿啮不破。

【注释】

(1)蘦(líng):通“苓”,一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古人一般解释为甘草,沈括则以为不然。

(2)“甘草”五句:甘草,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羽状,开紫色花,果实呈狭长椭圆形。根状茎可入药,有缓中补虚、泻火解毒之效。青黄,“黄”字原脱,据郭璞尔雅注》补。今人或认为郭璞所谓的甘草不是特指这种植物,而是泛指味甘之草。

(3)黄药:即黄独,薯蓣科多年生蔓草植物,叶呈掌形。其块状茎可入药,称黄药子,可用于解毒凉血。

(4)相思:亦称“红豆”,豆科木质藤本植物,叶长椭圆形,果实亦为长椭圆形。角:这里指荚状的果实。

(5)四五角:三字原缺,据《苏沈良方》补。

(6)坼(chè):裂开。

【译文】

《本草注》引《尔雅》称:“蘦,大苦。”郭璞注说:“就是甘草,蔓延而生,叶像荷,青黄色,茎是红色的。”这其实是黄药,味道非常苦,所以说它“大苦”,不是甘草。甘草的枝叶都像槐树一样,高有五六尺,只是叶端稍微尖细并且粗糙,好像长有白毛,果实呈荚状,就像相思豆一样,四五个果实长在一枝上,成熟了果实就会裂开。结的籽就像小扁豆,非常坚硬,用牙都咬不破。

胡麻直是今油麻(1),更无他说,余已于《灵苑方》论之。其角有六棱者、有八棱者。中国之麻,今谓之大麻是也(2),有实为苴麻,无实为枲麻(3),又曰牡麻。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之种(4),亦谓之麻,故以“胡麻”别之,谓汉麻为“大麻”也。

【注释】

(1)油麻:即芝麻。

(2)大麻:又称火麻,大麻科大麻属,雌雄异株,开花结实的雌株称为“苴(jū)”,开花而不能结实的雄株称为“枲(xǐ)”,其纤维可用来织布。

(3)麻:字原缺,据《苏沈良方》补。

(4)张骞(前163—前114):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属陕西)人。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以此封博望侯。张骞引进芝麻的说法始自南北朝的陶弘景,今人多不信,据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物可知,中原地区早有芝麻种子。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一带的古国。

【译文】

胡麻就是现在的油麻,再没有别的说法了,我已经在《灵苑方》中讨论过这个问题。它的荚果有六棱的、有八棱的。中原地区的麻,就是现在所说的大麻,开花结实的雌株称为苴麻,开花而不能结实的雄株称为枲麻,又称为牡麻。张骞最初从大宛国得到的油麻品种也叫做麻,所以用“胡麻”来区别,把汉族地区产的麻称为“大麻”。

赤箭(1),即今之天麻也。后人既误出天麻一条,遂指赤箭别为一物。既无此物,不得已又取天麻苗为之,滋为不然。《本草》明称“采根阴干”(2),安得以苗为之?草药上品,除五芝之外(3),赤箭为第一,此神仙补理、养生上药。世人惑于天麻之说,遂止用之治风(4),良可惜哉。以谓其茎如箭(5),既言赤箭,疑当用茎,此尤不然。至如鸢尾、牛膝之类,皆谓茎叶有所似,用则用根耳,何足疑哉?

【注释】

(1)赤箭:兰科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茎高数尺,开黄白色花,地下有块茎,上茎入药称赤箭,块茎入药称天麻。

(2)《本草》:这里指陶弘景的《本草经集》。

(3)五芝:指青、赤、黄、白、黑五种灵芝,带有五行的印记。

(4)风:指中风、疬风等症。

(5)以谓:《苏沈良方》“以谓”前多“或”字,可从。

【译文】

赤箭就是现在的天麻,后人先是误分出天麻一条,于是又把赤箭当成了另一种东西。既然本来没有这种东西,不得已又把天麻苗说成是赤箭,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本草》很明白地说“采根阴干”,怎么能用苗来充当呢?草药中的上品,除了五种灵芝以外,就数赤箭为第一了,这是神仙用来调理、养生的上等药材。世人因为困惑于天麻的说法,所以就只用来治疗中风等症,实在是很可惜。有人认为它的茎部像箭,既然说是赤箭,就怀疑应该用茎来入药,这种说法更是不对的。就像鸢尾、牛膝之类的药,其名称都是和茎、叶有所相似的,但是入药时用的却是根,这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地菘即天名精也(1)。世人既不识天名精,又妄认地菘为火蔹(2),《本草》又出鹤虱一条,都成纷乱。今按,地菘即天名精,盖其叶似菘(3),又似名精(4),名精即蔓精也。故有二名,鹤虱即其实也。世间有单服火蔹法,乃是服地菘耳,不当用火蔹。火蔹,《本草》名稀蔹,即是猪膏苗。后人不识,亦重复出之。

【注释】

(1)地菘(sōng):即天名精,又称“天蔓菁”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花,结黑褐色果实,其根、叶、果实均可入药。根入药称土牛膝,果实入药称鹤虱,可治疗虫蛇咬伤。

(2)火蔹(liǎn):菊科豨莶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狭长,开黄白色花,果实与天名精果实相似。

(3)菘:即大白菜。

(4)名精:《苏沈良方》作“蔓菁”,即芜菁,十字花科,类似于萝卜的球状根。

【译文】

地菘就是天名精。世人既然不认识天名精,又错误地把地菘当成是火蔹,于是《唐本草》中又列出鹤虱一条,全都搅乱了。现在据我考证,地菘就是天名精,大概因为它的叶子像菘,又像名精,名精就是蔓精。所以有两个名字,鹤虱是它的果实。世间有单独服用火蔹的方法,其实是服用地菘,不能说是服用火蔹。火蔹在《唐本草》中叫做“稀蔹”,就是猪膏苗。后人不认识,也重复设立了不同条目。

南烛草木(1),记传、《本草》所说多端,今少有识者。为其作青精饭(2),色黑,乃误用乌桕为之(3),全非也。此木类也,又似草类,故谓之“南烛草木”(4),今人谓之“南天烛”者是也。南人多植于庭槛之间(5),茎如朔藋(6),有节,高三四尺,庐山有盈丈者,叶微似楝而小(7),至秋则实赤如丹。南方至多。

【注释】

(1)南烛草木:亦名南烛、南天烛,杜鹃花科常绿灌木,开白花,果实为球形,黑紫色,味甜,可食用。其根、叶、果实皆可入药,有强筋健骨之效。

(2)青精饭:道家的一种健身食品,据《本草纲目》引陶弘景的《登真隐诀》,就是一种用南烛的茎叶浸出的水泡米后蒸熟的饭。

(3)乌桕(jiù):大戟科落叶乔木,开黄色花,果实为球形,其籽可用于榨油。

(4)谓:原作“为”,据诸明刻本改。烛:字原缺,从《苏沈良方》补。

(5)庭槛:即庭院。其实种在庭院里的不是南天烛,而是南天竹,属小蘖科常绿灌木,茎高一米,开白色小花,果实为球形,成熟后为红色或白色。

(6)朔藋(shuò diào):即蒴藋,灌木状草本植物,叶呈长椭圆形,开白花,果实球状。可入药,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之效。

(7)楝(liàn):楝科落叶乔木,叶呈椭圆状卵形,开淡紫色花,果实为球形或长圆形。可入药,用于驱虫等。

【译文】

南烛草木,在记传、《本草》中有各种不同说法,现在很少有人认识了。因为用它做出来的青精饭是黑色的,就误用乌桕来充当,完全不是这样的。它属于木类,又类似于草类,所以称为“南烛草木”,就是现在人说的“南天烛”。南方人大多种在庭院里,茎部像蒴藋,有节,高三四尺,庐山上有高一丈多的,叶子像楝而有点小,到秋天的时候,它的果实红得像丹砂一样。南方有很多。

太阴玄精(1),生解州盐泽大卤中(2),沟渠土内得之。大者如杏叶,小者如鱼鳞,悉皆六角(3),端正如龟甲。其裙小堕(4),其前则下剡(5),其后则上剡,正如穿山甲,相掩之处,全是龟甲,更无异也。色绿而莹彻,叩之则直理而折(6),莹明如鉴,折处亦六角,如柳叶。火烧过则悉解折,薄如柳叶,片片相离,白如霜雪,平洁可爱。此乃禀积阴之气凝结,故皆六角。今天下所用玄精,乃绛州山中所出绛石耳(7),非玄精也。楚州盐城古盐仓下土中(8),又有一物,六棱,如马牙硝(9),清莹如水晶,润泽可爱,彼方亦名太阴玄精,然喜暴润(10),如盐碱之类(11)。唯解州所出者为正。

【注释】

(1)太阴玄精:又称阴精石、玄精石等,即石膏晶体。

(2)解州:今山西运城西南一带。

(3)六角:原作“尖角”,据《苏沈良方》改,下文作“六角”。

(4)裙(lán):指龟甲边缘的肉质部分。

(5)剡(yǎn):尖锐,锐利。这里形容倾斜。

(6)直理而折:顺着纹理裂开。

(7)绛州:今山西新绛。

(8)楚州:今江苏淮安一带。

(9)马牙硝:即芒硝(硫酸钠晶体,Na2SO4·10H2O)。

(10)暴润:指晶体吸水潮解。

(11)盐碱:一说这里指不纯净的氯化镁晶体(MgC12·6H2O)。

【译文】

太阴玄精,产生于解州盐泽的卤水中,可以在沟渠的土壤里找到。大的像杏叶那么大,小的像鱼鳞那么大,都是六角形的,像龟甲一样端正。晶石的边缘部分微微低下,前端斜面向下倾斜,后部斜面向上倾斜,就像穿山甲那样,重叠相掩的地方全是龟甲,没什么不同。晶石的颜色是绿的,而且晶莹剔透,敲上去会顺着纹理裂开,晶莹明澈,像镜子一样,断裂的部分也是六角形,如同柳叶。用火烧过就会全部散裂开来,薄的像柳叶一样,片片分离,白如霜雪,平整洁净,十分可爱。这是禀受了积久的阴气而凝结形成的,所以都是六角形。现在天下所使用的玄精石,大都是来自绛州山中出产的绛石,不是玄精石。楚州盐城古盐仓下面的土壤中,又有另一种晶石,呈六棱状,和马牙硝相似,清澈透明,就像水晶一样润泽可爱,那里的人们也称其为“太阴玄精”,但是那种晶体容易潮解,就像盐碱之类的东西。只有解州产出的才是正宗的玄精石。

稷乃今之穄也(1)。齐、晋之人谓即、积皆曰“祭”,乃其土音,无他义也。《本草注》云(2):“又名穈子(3)。”穈子乃黍属。《大雅》:“维秬维秠,维穈维芑。”(4)秬、秠、穈、芑皆黍属,以色别,丹黍谓之“穈”,音门。今河西人用糜字而音穈(5)。

【注释】

(1)穄(jì):即稷的别称,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粮食。

(2)《本草注》:这里指唐代编修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

(3)穈(mén):一种谷物,随着植物的生长,其叶逐渐由红变青。

(4)“维秬(jù)”二句:出自《诗经·大雅·生民》篇。秬,黑黍。秠(pī),一壳二米的黑黍。穈(mén),赤苗。芑(qǐ),白苗。它们都是不同种类的谷物。

(5)糜:爱庐本一作“”。

【译文】

稷就是现在的“穄”。齐、晋一带的人把“即”、“积”都说成是“祭”,这是当地的方言,没有什么别的意义。《本草注》说:“又叫穈子。”穈子属于黍类作物。《诗经·大雅》里说:“维秬维秠,维穈维芑。”秬、秠、穈、芑都属于黍类作物,可以根据颜色相区别,红色的黍称为“穈”,音门。现在河西人用“糜”的字形而读作“穈”的音。

苦躭即《本草》酸浆也(1)。新集《本草》又重出苦躭一条(2)。河西番界中,酸浆有盈丈者。

【注释】

(1)躭:音dān。酸浆: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开白花,果实为红色浆果,可入药,有清热化痰之效。

(2)新集《本草》:指嘉祐年间苏颂编修的《本草图经》。

【译文】

苦躭就是《本草》中的酸浆。新集《本草》中又重复单列了一条苦躭。河西的西夏境内,有的酸浆可高达一丈多。

今之苏合香(1),如坚木,赤色,又有苏合油,如胶(2),今多用此为苏合香。按刘梦得《传信方》用苏合香云(3):“皮薄,子如金色,按之即少,放之即起,良久不定如虫动。气烈者佳也(4)。”如此则全非今所用者,更当精考之。

【注释】

(1)苏合香:金缕梅科落叶乔木,产自广西。其树脂即“苏合香”,可入药,有通窍、理气之效。

(2)(lí)胶:一说类似于现在的麦芽糖,一说为粘胶。

(3)《传信方》:唐代刘禹锡所撰医方,今已亡佚。现存刘禹锡文集中存有《传信方述》一篇。

(4)气烈:“气”字原缺,据《苏沈良方》补。

【译文】

现在的苏合香,就像坚硬的木头,是红色的,又有苏合油,就像胶,现在多把这种东西当作苏合香。根据刘禹锡《传信方》对苏合香的描述说:“皮薄,颜色像黄金,用手按上去就变小,把手松开就会弹起,长时间摇摆不定,就像虫子蠕动一样。气味浓烈的最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完全不是现在所用的苏合香,应当进一步仔细考证。

薰陆即乳香也。本名薰陆,以其滴下如ru头者,谓之“ru头香”;镕塌在地上者,谓之“塌香”。如腊茶之有滴乳、白乳之品(1),岂可各是一物?

【注释】

(1)腊茶:建州所产的一种茶,有滴乳、白乳、石乳等不同品种。

【译文】

薰陆就是乳香。它本名叫薰陆,将其滴下来像ru头的称为“ru头香”,融化后摊在地上的称为“塌香”。就像腊茶有滴乳、白乳的不同品种,怎么能说它们分别是不同的东西呢?

山豆根味极苦(1),《本草》言味甘者(2),大误也。

【注释】

(1)山豆根:豆科植物,可入药,有清热解毒之效。

(2)《本草》:这里指北宋开宝年间官修的《开宝新详定本草》和《开宝重定本草》。

【译文】

山豆根味道非常苦,《本草》里说它味甘,完全是错误的。

蒿之类至多。如青蒿一类(1),自有两种:有黄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谓之“青蒿”,亦恐有别也。陕西绥、银之间有青蒿(2),在蒿丛之间,时有一两株,迥然青色,土人谓之香蒿,茎叶与常蒿悉同,但常蒿色绿,而此蒿色青翠,一如松桧之色(3)。至深秋,余蒿并黄,此蒿独青,气稍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此为胜。

【注释】

(1)青蒿(hāo):菊科草本植物,可入药,有清热解毒之效。现代科学通过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

(2)绥:绥德军,治所在今陕西绥德。银:银州,治所在今陕西榆林之南。

(3)桧(guì):柏科常绿乔木,常用来做建筑材料。

【译文】

蒿的种类很多。比如青蒿一类,就有两个品种:有黄色的,有青色的。《本草》上称为“青蒿”,也可能还有别的品种。陕西的绥德、银州一带有青蒿,在蒿丛之间,时常有一两株青色的,与其他蒿完全不同,当地人称为“香蒿”,它的茎叶与一般的蒿都不一样,但是一般的蒿是绿色的,而这种蒿是青翠色的,就像松桧的颜色。到了深秋,其他的蒿都发黄了,唯独这种蒿还是青色的,气味稍微有点芬芳。恐怕古人所用的蒿,以这种为好。

按,文蛤即吴人所食花蛤也,魁蛤即车螯也(1)。海蛤今不识其生时,但海岸泥沙中得之,大者如棋子,细者如油麻粒。黄、白或赤相杂,盖非一类。乃诸蛤之房(2),为海水砻砺光莹(3),都非旧质。蛤之属其类至多,房之坚久莹洁者,皆可用,不适指一物,故通谓之“海蛤”耳。

【注释】

(1)车螯(áo):蛤的一种,又名昌娥,和文蛤很相似。

(2)房:指贝壳。

(3)砻砺(lóng lì):指被海水冲刷、磨砺。

【译文】

据考证,文蛤就是江南人吃的花蛤,魁蛤就是车螯。我们现在不了解这些海蛤的生活情况,只是在海岸的泥沙中找到它们,大的就像棋子一样,小的就像油麻粒一样。黄色、白色或是红色相夹杂,应该不是同一种类。各种蛤类的壳,被海水冲刷、磨砺得非常光莹,已经都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蛤的种类很多,那些贝壳坚硬、持久光莹的都可以食用,不专指一种,所以通称为“海蛤”。

今方家所用漏芦乃飞廉也(1)。飞廉一名漏芦,苗似箬叶(2),根如牛蒡、绵头者是也(3),采时用根。今闽中所用漏芦,茎如油麻,高六七寸,秋深枯黑如漆,采时用苗。《本草》自有条,正谓之“漏芦”。

【注释】

(1)漏芦:即漏卢,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上有细密的白毛,开淡紫色花,根可入药,有清热解毒之效。

(2)箬(ruò)叶: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叶单生,呈椭圆形。根状茎可入药,有活血散瘀、补虚止咳之效。《苏沈良方》作“苦芺(ǎo)”,或为另一药用植物。

(3)牛蒡(bàng):菊科二年生大型草木,开紫红色花,结实如葡萄,壳似栗而有刺,籽可入药,有散风热、宣肺气、消肿毒之效。绵头:指根部有白色的细毛。

【译文】

现在方术家所用的漏芦就是飞廉。飞廉又名漏芦,苗像箬叶一样,根像牛蒡一样,有白色细毛的就是,采摘的时候用它的根部。现在福建一带所用的漏芦,茎像油麻一样,高六七寸,深秋时枯萎得像黑漆一样,采摘的时候用苗的部分。《本草》中自有条目,正称之为“漏芦”。

《本草》所论赭魁皆未详审(1),今赭魁南中极多(2),肤黑肌赤,似何首乌(3)。切破,其中赤白理如槟榔(4),有汁赤如赭,南人以染皮制靴,闽、岭人谓之“余粮”。《本草》“禹余粮”注中所引,乃此物也。

【注释】

(1)赭魁(zhě kuí):又名薯莨,多年生宿根性缠绕藤本植物,常攀附在乔木或灌木丛中,叶互生或对生,可入药,有活血、理气、解毒之效。

(2)南中:这里指四川地区。

(3)何首乌:蓼科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其块状茎可入药,有补肝肾、益精血之效。

(4)槟榔:槟榔科常绿乔木,果实呈长椭圆形,橙红色,可食用。其籽可入药,有消积杀虫之效。

【译文】

《本草》中对赭魁的论述都不够详细精确,现在四川有很多赭魁,外面是黑色的,里面是红色的,就像何首乌一样。把它切破,里面红白色肌理就像槟榔,有红得像赭色一样的汁液,南方人用来给皮革染色制成靴子,福建、五岭一带的人称为“余粮”。《本草》“禹余粮”的注中所引述的就是这种东西。

石龙芮今有两种(1):水中生者叶光而末圆,陆生者叶毛而末锐。入药用生水者(2)。陆生亦谓之“天灸”,取少叶揉系臂上,一夜作大泡如火烧者是也。

【注释】

(1)石龙芮(ruì):毛茛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花,果实为扁圆形,籽可入药,有治风寒、祛邪气之效。

(2)生水:崇祯本作“水生”,亦可从。

【译文】

石龙芮现在有两种:水生的那种叶面光滑而末端浑圆,陆生的那种叶面粗糙而末端尖锐。入药时要用水生的那种。陆生的也称为“天灸”,取少量叶片揉碎后系在胳臂上,一夜间就能灼出大水泡,像是被火烧的一样。

麻子,海东来者最胜,大如莲实,出屯罗岛(1)。其次上郡、北地所出,大如大豆,亦善。其余皆下材。用时去壳,其法取麻子帛包之,沸汤中浸,候汤冷,乃取悬井中一夜,勿令著水。明日,日中暴干,就新瓦上轻挼(2),其壳悉解。簸扬取肉,粒粒皆完。

【注释】

(1)屯罗岛:《苏沈良方》作“柘萝岛”。参《杂志一》卷二十四。

(2)挼(ruó):揉搓。

【译文】

芝麻,要数从东海传来的那种最好,大小像莲子一样,出自屯罗岛。其次是上郡、北地出产的,大小像大豆一样,也不错。其余的都属于下等材质了。食用的时候要去壳,方法是将麻子用布帛包好,在沸水中浸泡,等水冷却后,取出来悬挂在井里过一夜,不要让它沾着水。第二天,在太阳底下晒干,放在新瓦上轻轻揉搓,它的壳就都脱落下来。用簸箕把壳筛掉,取出籽实,粒粒都完好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