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学书,方法有四种:曰临,曰摹,曰响拓,曰硬黄。今就其方法,分别释之:

临者:置纸法书之旁,依照原书,用笔之纤浓点画,而仿为之。

摹者:笼纸法书之上,映照其笔画以写之。

响拓者:坐暗室中,穴牖如盎大,以通其光,悬纸于法书,映照而取之。以法书年久,纸缣之色沉暗,欲其透射毕见,非此不明显也。此与近代摄影学颇可通。

硬黄者:以摹书时,纸性终嫌暗涩,置之热熨斗上,以黄蜡涂匀,纸虽稍硬,而莹澈透明。再以蒙照法书,无不纤豪毕现,此与近今用油纸摹书,方法相类,且今易而昔难矣。

今人学书,大抵用临摹两种方法:初学时,当注重于摹写,经验既多,则当用临写方法,二者不可偏废。至学书之次第,就文字源流而论,宜先学篆隶,后学楷行,然为社会应用之技能,则楷行似急于篆隶。今就求学之时代,区分年级,列次如下,勤加采择,则待学人。

初等小学时期:

篆书(可暂缓抚写,以《说文部首》,及文字蒙求授之。)

隶书(可暂缓抚写。)

大楷(每星期可授数字,以笔画之起落,结构之支配,先为讲明,并以养成学书之笔势。)

中楷(此可择习字帖中字体之宜辨似者,日举数字,以九宫格写法授之。)

小楷(儿童心理,大都以受束缚之规律为苦,不可强使学之。)

近今学校所用习字帖教授方法颇备,但间有采用古帖以及练习行草者,此宜纠正;因采用古帖,非儿童所宜,练习行草,则失古人作字必敬之意,且使儿童有率略之习惯,尤为非宜。

高等小学时期:

篆书(可先摹《说文部首》,并摹峄山碑。授篆书时,宜先以释文,俾知今之本字。)

隶书(可先摹汉乙瑛碑,取其圆劲有法。授隶书时,并可择取《隶辨》中每字结体不同者,以为讲解,俾知字体之变迁,其关于假借者,尤宜注意。)

大楷(可摹郑文公碑,及唐颜真卿各碑。)

中楷(可摹唐虞世南欧阳询各碑。如笔力近弱者,可摹唐柳公权各碑。)

行楷(择普通所用字之写法授之,使知行楷与楷书之分别,不必即令摹帖。)

中学时期:

篆书(可摹石鼓文及大篆。)

隶书(可摹汉石门各碑,取其用笔较纵放。或兼摹汉孔彪、曹景完二碑,取其结体谨严,并可知今隶源流相通之处。如汉夏承、冯绲各碑,可通篆法者,亦可摹写。)

中楷(可择高等小学时期所摹之帖,继续学之。)

行楷(可择《淳化阁帖》中晋唐诸家摹临。)

小楷(可择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隋唐墓志之小字者临摹之。)

草书(可取唐孙过庭书谱》临摹。)

以上所述,亦就中人之资,略示门径。所采用之碑帖,亦为近今所易得者,能就小学、中学时期分年练习,已足为社会上之应用,若谓概括我国之书学,则未尽也。

学书之要,在于每作一字,能知结体之姿势,用笔之方法,即临摹碑帖,不过根据古人之规矩,发挥个人之精神,如规矩不失,无精神以贯注之,则昔人所嘲,谓之书匠;若揣摩一时之风尚,互为模仿,如宋代之所谓院体书,清代之所谓殿体书,专趋时好,则于书学,有何体会?今举一例,如唐之书家,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其源皆出于晋之王羲之、献之父子,皆能各有所得,不相因袭,字之为体,嶷然不同,然论书者,皆谓其学王氏父子,足见古人学书,不求形似,此可断言。学书者,于此种疑问,先当有以抉择之。

明丰道生《学书法》有曰: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钟、王为法。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学草书者,先学章草;凡行草,必先小而后大,欲其专法二王,不可遽放也。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学隶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隶,乃有古意。其于学书,先后之规律,大小纵敛之支配,至为有见,故特附着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