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道是写字的技术及其一切有关学问之总称。我国从前的书法,除实用外,尚含美术性质;又因士大夫阶级多善于写字,故特见重于世。至关于研究书道的书,则以《佩文斋书画谱》为最著名。凡书道上的书体、书法、书学、书品以及历代书家传记,均详明其书中。因此特仿其例,以说明书道的大体。且历代书家的传记,常于书品中,附有短评,特又抽录包世臣的短评,庶可藉知历代书家概略的传记,并窥见各书家的书风。

第一节 书体

书体有古文、篆书、隶书、八分和楷、行、草等类,试读韦绩所纂五十六种的书体,或梦英所论十八体书,则书体如何的多,自可不言而知了。但在其中所举的书体,大抵出于好事家的假托,并非一般通用的。现在我们仅就普通使用的书体,略为分类说明如下。

(一)篆书

篆书有大篆、小篆两种:大篆,周宣王时史籀所作;小篆,秦的宰相李斯等所作。大篆传至秦时,已经废去,当时人都以小篆为通用文字。迨至汉代,对于秦代所造的隶书,固参用为通行文字,但小篆也未完全废去,遂为楷隶书体的起源。至写篆书的名人,汉初有曹喜,汉末有蔡邕,以后渐次衰颓了。唐时虽有李阳冰的名家忽然出现,但大体来说,依然是衰而不振的,仅于印章方面应用篆书,而不久也灭亡了。后隔八百年传至清朝,始有邓石如等人,出而复兴。

(二)隶书

隶书为秦汉时通用文字,因汉末的灵帝,好尚这种书体,故写隶书的名人辈出。这种文字,从秦汉时代以来,发生不少的变化,在魏的初年,则全然变了,卒与篆书构合成为楷隶,不久即变为楷书。

(三)楷书

楷书又名正书或真书。在后汉章帝时,王次仲参酌篆书和隶书,作成一种叫做楷隶的字体,其后逐渐变化,遂成今日的楷书。当王次仲初作楷隶时,世人极称便利,自然广行于世间,但传至后汉末叶,已生多少的变化,在石刻之中,可以找出楷书的字迹。魏的钟繇邯郸淳等,传说是这楷书完成之人。

(四)草书

据后汉蔡邕所说:秦时战争屡起,文字的使用浩繁,以字画繁多的小篆,不合于急时应用,因此简略小篆,而作篆隶;然后尚以字画难写,不能适用于急速之间,乃更由篆隶而作草书。草为“草率”的“草”,又“草稿”的“草”,如是草书流行于世了。但自前汉武帝三传至元帝时,有史游者,出而作急就章,这便是“章草”文字的滥觞。就这章草传说的话:当后汉章帝时,有杜度善写草书的名人,因章帝爱其草书,故以得名。这种传说是否确实,殊难判定。不过章草若从其每字的分写来观察,则谓为较隶书快写的,实可肯言。至这种分开所写的,是别于章草,称为“独草”。又在杜度以后,有张芝的续写草书,是为“连绵草”。迨至王羲之时代,又把这章草一变,遂确立今之草书体。

(五)行书

这种书体,系在后汉灵帝时,刘德升由正书、草书间特别写出一种字体,一名叫做“行押书”。这行书后由晋的王羲之、王献之二人,始告完成。

(六)八分

关于八分,古来有多种说法,颇难判其是非。惟据普通流行之说,则以后汉的蔡邕,除去隶书八分而采其二分,除去小篆二分而采其八分,作成这个字体,故以“八分”名之。又宋徽宗的《宣和书谱》,也是这种说法。自两汉至唐的金石类,对于篆、隶、行书的字体,均有写过;而这八分字体,则到处找不出其遗迹来。但至唐代,这八分书始见流行了,其字体颇似隶书而成波势。要之,八分是伴时代的变化,而为书名的变化,今之楷书,便是昔时隶书之谓;今之隶书,又是昔时八分之谓。据最近康有为的说法,将前说与后说打成一片:秦篆变石鼓字体,而采其八分;前汉的人,又将秦篆变化而采其八分;后汉的人,更变化前汉的而采其八分;结果便产生了这种名称。所谓八分,系指其程度而言。总括一说,八分的字体,不管各人如何地解说,其与隶书有极密切的关系,这是谁也不能予以否认的。

第二节 书法

书法系关于写字的法则,最初讲究这法则的,算是后汉的蔡邕。蔡邕所著述的《九势》,即是讨论落笔、转笔、藏锋、藏头等九种法则;然而果否蔡邕所作,殊难断言。其次晋时卫夫人的《笔阵图》,颇为名高。卫夫人取李斯等的笔法,附合自己的考究,而成七个条(原寓贻教子孙的意义)。其七个条: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陆断犀象。

 百钧弩发。

 万岁枯藤。

 崩浪雷奔。

 劲弩筋节。

在这《笔阵图》之后,尚有唐太宗的《笔法诀》,与欧阳询的“八法”等。八法即以卫夫人的七个条,加入一法。至于笔法享盛名的,为“永字八法”,就是“永”字初笔的曰“侧”,第二笔的曰“勒”,第三笔的曰“努”,第四笔的曰“”,第五笔的曰“策”,第六笔的曰“掠”,第七笔的曰“啄”,第八笔的曰“磔”。至其各个法则的传来,系由楷书完成时而成功的,张芝、钟繇、王羲之等,均受这传授。迨隋的智永,更敷衍其旨趣,而授于虞世南,如是渐次传播于世间了。然而今传的八法,则说是由唐的李阳冰传下。在李阳冰的言辞上,有王羲之以十五年功夫,学习一“永”字的话,但其真伪,很难保证。又有颜真卿由张旭所授秘法十二意的传说,因其多由书家的口传,又属写字时的实际问题,姑且从略。

今将元朝郑杓的书法流传图,介绍在下,以资参考。

书法流传之图[1]

下图自蔡邕至崔纾,皆亲相接受;惟蔡邕毅然独起,可谓世间豪杰之士。

要之,所谓笔法传授,自六朝至唐,实为事实上非常主要的。又执笔法也属严重问题,其特殊名高的为“拨镫法”。这拨镫法,是研究怎样持笔的问题,各人意见不同,很难分别清楚。但据普通之说:“镫”为马的镫,“拨”是抽拨而回转。乘马时足浅置镫上,则为能乘马者;同一理由,执笔时以中指与食指轻抑于笔,则容易活动自如,手掌成为圆形,恰似镫一样。故拨镫法,即是如何拨镫的方法。这种学说,载于《书苑菁华》一书中。在这拨镫法以外,尚有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或书诀等,非常繁多,直至元朝,还多出现。在清道光年间,包世臣著有《艺舟双楫》一书,其中执笔法与结字法多属专门问题,不便详为介绍,敢望有志于书道者,自为寻出参考好了。

第三节 书学

书学是研究书道的学问,古来叫做“论书”,今日非改称“书论”,颇难分明,惟实际来说,总以叫做“论书”为正当。这种论书,以唐朝孙过庭的《书谱》,宋朝姜夔的《续书谱》最为著名。至于元明,这种著述甚多,不胜枚举,其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书,很为有趣。洎乎清代,亦多产生,其中阮元的《北碑南帖论》与《南北书派论》,同前述的包世臣《艺舟双楫》,一样名高于世。此外根据这书的主张,更立一家的见识,则为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今日尚属盛行。这书与前书,同为北碑派的中坚。

第四节 书品

书品是品评书家的笔迹,而判定其优劣,可谓为今的编号一般。在南齐时代,王僧虔作《论书》,对于宋晋间的名家,以极简单的文章,致其论评。梁武帝也有《古今书人优劣评》,自钟繇、王羲之以下三十余人的书家,概用短文,加以批评。又庾肩吾作《书品》一书,这便是“书品”名词的由来。在这《书品》中,将草书、楷书的书家百二十八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阶段,并加以短评。唐朝书道勃兴,品评盛行,初有李嗣真作《书后品》,将李斯至唐书家八十一人,分别论评为十等,以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四人为一类,叫做“书圣”;此外上的上品,上的中品,上的下品等,共分九品。次张怀作《书断》一书,分为神品、妙品、能品三阶级,以论断自晋至唐的书家;又作《书估》一书,研究书家的价格,这便是书家价格论的滥觞。据这书说,当时王羲之的字,流行极端,曾有某大官倾其数百万贯的财产,始寻得羲之手写行书五张。今日书画的价格,所谓发财关头,惟好名闻而无节制,如是不学无能之徒,群以卖字为标本,深受识者所指弹。不过张怀的时候,为唐玄宗时代,是我国文艺的大发达期,因鉴赏书道的奥妙,特提高其价格。其他仿作的“书品”或“书断”,继续产生,至宋以后,渐告衰颓。迨到清朝,包世臣作《国朝书品》,将清朝诸名家,大别为神品、妙品、能品、逸品、德品五类。神品一人,为邓石如的隶书和篆书;妙品三人,邓石如的八分和楷书,刘墉(石庵)的楷书,姚鼐(姬传)的行书属之。

第五节 书人传与短评

关于书道最初名高的人,固不得不举李斯,但此则由后汉末叶蔡邕论起。

蔡邕 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

后汉灵帝好书,书家于以辈出,惟以蔡邕为第一。当时所立石经,固不消说有蔡氏的笔迹,而其笔迹传至今日,尚有《郭桂宗碑》与《西狭颂》等。

张芝 张芝书,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

张氏为蔡邕同时代的人,因其为草书的名手,故有呼之以“草圣”者。传说他曾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逸话。由此传到三国时代,则秦汉以来第一人的钟繇出世了。

钟繇 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今体的楷书,系由钟氏所创始。其笔迹传下的,有《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等,尤以《宣示表》为最佳。又吴的皇象,名也很高,《天发神谶碑》传说是其笔迹。

兹附带略述秦后书体的变迁。秦篆字形完整,渐成圆角,化繁杂为简略。至后汉字形,一变而为破磔,篆书与隶书全然分离,汉隶于以告成。然至汉末,又取篆书的圆形,一变而为楷书。在这前后之间,行草的字体,也渐近于完成。由是再传至晋,卫夫人出幕了。

卫夫人 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书道为晋代特色之一,非常精工而巧妙,由此推考当时的思潮,极好文采风流,自无疑事。所以在这时代,竟产生这卫夫人以女性而为书界名家。据说王羲之的师匠,就是这卫夫人。

王羲之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王羲之为书道的大成者,凡谈起书道的话,无不推崇王羲之为第一人。在我国历代帝王中最英明的唐太宗,曾对羲之作如下的批评:

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实际言之,羲之的笔迹,如现传的《乐毅论》《黄庭经》《兰亭序》等篇,确足为学书者的模范。《乐毅论》与《黄庭经》是小楷,《兰亭序》是行书,此外有名的草书,尚有《十七帖》。

王献之 王献之书,如河洛间少年,虽皆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

献之为羲之之子,与父并称“二王”。其笔迹,以小楷的《洛神赋》,最为名高。这父子二人,不但是书道的冠冕,而其大成真、行、草三体,尤为不可忘的功劳者。

在这父子之后,著名书家,则为梁的萧子云了。

萧子云 萧子云书,如上林春花,远近瞻望,无处不发。

六朝末叶,智永诞生,他是王羲之七代之孙。说书道的关系,以晋为祖,以唐为子,自六朝至唐的一大关键。其笔迹,有《真草千字文》。由是传入书道黄金时代的唐朝。

唐朝因好书的太宗、玄宗帝王辈出,书道特别盛行,竟达六朝以来的顶点。在这时代,始设书学,开以书登用人才之路,同时公然取用楷书为通行文字。因此关于书界人才,有彬彬然辈出之势。在初唐时,有所谓“贞观的四家”,即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人。

欧阳询 欧阳询书,如虎饿而愈健。

欧氏出自羲之门下,八体的书,无一不通;但今人所尊重的,是其楷书。《九成宫醴泉铭》与《化度寺碑》,特别著名。

虞世南 虞世南书,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

虞氏由智永而受羲之的笔法,曾为太宗书法之师。其笔迹,以《夫子庙堂碑》与《汝南公主墓志》等,最为有名。

褚遂良 褚遂良书,如孔雀归佛,花散金屏。

褚氏学习虞世南书法,极其巧妙而美观,其《雁塔圣教序》,有人说是唐代书法的唯一者。

薛稷 薛稷书,如雏鹄具千里之志。

薛氏学褚遂良书法,很负盛名。

次至玄宗时,因玄宗好字形的丰满,书界受其影响,于是肥而整的字体,大为流行。如颜真卿、李邕等的书风,均属这类。

颜真卿 颜真卿书,如耕牛稳实而利民用。

颜氏为节义显著的人,书风极其温厚,曾被称为正人的模范。但其书风变化无穷,所谓“一碑一面貌”,即于每一碑上,必异其书法。其笔迹在楷书方面,以《宋碑》《中兴颂》等为著名;在行书方面,则《争坐位帖》可算是唐代名帖之一。

李邕 李邕书,如熊肥而更捷。

李氏是行草书中的名手,曾被人呼为“书仙”,苏东坡、赵子昂等,都很受其影响,董其昌有“右军(羲之)如龙,北海(李邕)如象”的话,是直认其与羲之相匹敌。

在这诸人同一时代,又同写肥厚的书风,尚有苏灵芝者。只因其为世间俗书,卒无很好的评价。迨中唐后,书风又一变化,渐为尊崇清劲,柳公权即其代表者。

柳公权 柳公权书,如关雎,挚而有别。

柳氏是颜真卿以后的第一人,当穆宗问书法时,答以“用笔在心,若心能正,则笔自正”,诚为名言。又柳氏满心力求变化羲之的书法。

除以上诸人外,如张旭、孙过庭、怀素等,皆为一代杰出人物。惟篆书自晋以来,渐形衰颓;至李阳冰出世,始对这书法,示以长技。

由唐而至五代,书界遂呈不振的状态,仅有梁的杨凝式,颇为苏东坡所感服。

宋代的书界,可算是苏东坡、黄山谷、米元章的舞台,对于唐代书风的结构,重见一大变化,以置重意态为主。虽蔡襄依然维持唐风,然终敌不住这新潮流。此等四人,称为“宋的四大家”。

苏轼 苏轼书,如丙吉问牛,能持大体。

苏轼即东坡,秉赋诗文的天才,固不待言,其书法也算是宋代第一位。有人评其书风近于颜真卿,直至元明清,均极流行于世。其笔迹,以行书的《醉翁亭记》最为名高。

蔡襄 蔡襄书,如子阳据蜀,徒饰銮舆。

蔡氏遵守唐风,深入虞世南的堂奥,曾被人称为可居于“宋代颜真卿”的位置,这种短评,似讥其固守唐风所致。

黄庭坚 黄庭坚书,如梁武写经,心仪利益。

黄庭坚即山谷,其书风颇似柳公权,最重风韵,有说得自六朝陶宏景所传笔迹的《瘗鹤铭》者。

米芾 米芾书,如张汤执法,比用重轻。

米元章、米海岳、米南宫,皆为这人的名。他在四十岁前,刻苦研究古人的书风,故对其书有由“集古字”而来的评语。至四十岁后,融合诸家的书风,纵横变化,自成一家,卒为著名的人。惟其书风,颇似褚遂良。总之,宋代的书界,纯为苏东坡、米元章二人的舞台,而举其特色,则在行书与草书巧妙之点。

次至元代,有名的赵孟出现了。

赵孟 赵孟书,如挟瑟燕姬,矜宠善狎。

赵子昂系苏东坡以后第一人,虽至今日,尚多受其影响者。他的书风,有“简札如羲之,碑版如李邕”的美称。虽说这种评判,似属夸大其辞,但其结构的笔迹,确为巧妙而美观。元朝除赵子昂外,尚有鲜于枢、虞道园、康里子山等名高之人。

洎乎明朝,明的书风,大抵受子昂的影响,优美者多,而少刚健。其特征在于行楷书的精工,而草书也不能说无名高的。行楷多属子昂的流派,草书则属张旭、怀素的流派。

祝允明 祝允明书,如戎人砑布,不知麻性。

祝允明一名祝枝山,因其右手六指,故得是名。其书狂草,非常奇巧而奥妙。

文徵明 文徵明书,如风舞琼花,泉鸣竹涧。

文氏主学子昂而加味。宋代书风,溯及于晋唐,近及明末,有所谓“四家”出现,即邢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四人。又王铎也出来了。

董其昌 董其昌书,如龙女参禅,欲证男果。

董氏书风,以颜真卿为主,而大字学李邕。其见识之高,有“凌于米元章而置赵子昂于眼下”的评语。

以上所述历代书家小传和短评,大体根据《佩文斋书画谱》,而这书画谱系由康熙帝的撰,故未举及清朝书家,今依个人所知的,略为一说。

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因明代的引续,与康熙帝的嗜好,董其昌的书风,大为流行,其次米元章也颇流行。既而至清朝全盛期,乾隆、嘉庆年间,以赵子昂为主行,杂及颜真卿。这种倾向,系由乾隆深爱赵颜书风,当官吏登用试验时,受验者的笔迹,每以帝中竞为合格,故受验者竞习赵颜书体,即所谓院体书的起源。后来赵子昂势力渐衰了,乃加味欧阳询,转重颜真卿、柳公权。而至末叶,则仍习欧阳询与赵子昂,书风整齐,以致圆润为鹄的,是为院体书的变迁。另一方面,在乾隆、嘉庆年间,有学宋元法帖而得大成者,即张照(得天)、刘墉(石庵)二人,这二人均由董其昌变化而来的。此外法帖家,以梁同书(山舟)、王文治(梦楼)等,颇负盛名。又这时代,《说文》研究盛行,金石学问抬头,于是帖学顿呈活动的气运,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开其先河,卒由翁方纲(覃溪)成立书界舞台。迨道光后,倾向六朝碑学流行的时代,有名的邓石如(完白),为应时代的需求而出现了。后包世臣著《艺舟双楫》,大扬北碑的气势。至咸丰、同治光绪之代,这北碑派的势力,尤形扩张,从包的门下,出有吴熙载(让之)、赵之谦(叔)等名家。但是对于南帖派方面,也非全无人物,不过赶不上北碑派声势罢了。又有学颜真卿的何绍基(子贞)、翁同(松禅)等人辈出。最近吴昌硕(苍石)学石鼓文字,极其巧妙;杨守敬(惺吾)由唐的遗墨,翻立一旗帜;罗振玉(叔言)掘出殷墟龟卜文字,穷极篆籀来源,其影响于将来的书风,如何变化,实是一有兴趣的问题。

* * *

[1]编者注:因作者观点不同,此表与前文第9页所述略有差异,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