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

来信谢谢。关于思想问题,因个人读书不多,似乎不能提出如何明智圆通意见,作为参考。唯就个人所见来说,读书多应当不是坏事,读书杂更不会有不良作用。先生说读书太多,反入迷途,恐系指仅仅读习某一类书而言。读书性质窄,容易闭塞。尤其是所读的若大部分是纯理性观念符号的书,常常不可免与“人生”有较大距离,难得调整,易有冲突。如谈“真伪”,名词意谓与人事情形即不相干。“文学”和“政治”门类不同,真伪意义又因之完全不同。问题也许不在求“同”,倒在明白那不同的原因,承认那个不同。

至于稳定生命,使不为一切现象困惑,一个二十五岁的男子,他若身心健全,发育正常,所需要的,也许并不一定是何等抽象观念,只是同样一个生物,一个与他虽同而不同的生物——一个女人!你所谓无聊烦闷,表面上是脑子中的书本作祟,事实上居多倒是生理上求发展受压抑结果。你要的并非抽象“真理”,它的名字应当叫“恋爱”。正因为任何一本书都不能如一个女人的爱情,更容易在廿五岁左右男子心中产生“真理”的作用。这可谓自然之巧,使每个人生命成熟时,求发展居于第一位。俨若上帝派定,他需要爱人,也需要被人爱。从爱中生儿育女,方能完成生物的任务。人要抽象观念稳定生命,恐得在三十岁以后,已由人事方面证实一部分生命意义后。或因精力耗损,成为现象困缚,有所不足,无法弥补,方用得着抽象观念,贴近它,依附它,信仰它,可望得到安定,觉得活下去合理。这恰恰又证明自然之巧的另一面。自然先要每一个人如一般生物,尽种族义务,尽过这种义务后,若照一般生物原则,即将死去。有的生物在求偶后虽还活着,亦若事无可为,只等待周期性生活的回复,再来服务。人似乎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生物,因此活到某一时,即不免感觉生存的空虚和厌倦。然而妇孺养育,还得男子。妇女生育后,将对于男子独占情绪转移到孩子方面去,男子情绪从女人方面释放,因此方得自由思索的机会,这自由思索的结果,于是产生人类文化与文明。且产生若干凝固观念,来稳定生命,肯定生存。没有文字以前,这些观念即包含在传说神话中,反映人之所以为人,必须有一种或许多种抽象原则,方能满有兴趣地活下去。有文字以后,产生了书本,更增加抽象原则的应用。这原则不仅人能够从“当前”“过去”得到生存的意义,且可从“未来”得到生存的信心,为一个未知的未来,耐心忍受不幸与牺牲。(除非万不得已,生活虽极厌倦,也绝不自杀的。)这种自然安排之“巧”,实在不是偶然的。若承认这种事实,你就会明白你日前绝不会如你所形容的发疯自杀了。你说读书太多,反而转入迷途。假定真是看书太多,想从一本书中所说的“真理”来统一调和其他各书中的矛盾,你需要的书,或者得从另外一方面去找寻,必不是哲学报告论文。一本《性心理学》或《情绪卫生》,一本《安娜小史》或《人心》,都可能对你有些帮助。因为这些书讨论到的是“人”,是在你这样年龄生活所不明白却亟于想要明白的种种人事问题。若读过这种书后,肯老老实实承认,就是那么一本或十本书也依然无助于你,你的无聊的确是生命发展压抑,需要解除,最好还是放下一切书本去结婚或恋爱,在一个女人情分得失上耗费你的精力和想象,并证实生命存在更生物的一面。若这么办机会又不可能,那就得承认你所倾倒的那个外国作家提供的意见,让生命力“转化”或“升华”,说得相当有道理。用文学艺术培养陶冶你的情感,与自然景物接近,可产生转化作用。爱一切抽象造形的美,用这种爱去有所制作,可产生升华作用。两者都能平衡调整你日前的纷乱和不安,但是也能引起你生活愿望限制后更大的纷乱和不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可为注脚。关于这问题,你若觉得还有兴趣,肯从一个较新观点去研究研究有形“个人”和无形“文化”,我以为,看书多而杂,正是你的幸运。即如说你想多认识你自己,也许就值得你去扩大看书的范围,用文学艺术和近代生物学心理学所提供的知识奠基,来分析,来追究,方有望有些较新的发现!这种发现的结果,并不能使你活得比当前“快乐”,不过一定活得比当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