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游

本篇导读

本书每一项目所列条目,多数没有明确的时序或义序。读者可依独立篇章、自成体系来阅读,跳前或翻阅后面,都没有问题,如此更易吸收和寻觅趣味。

“记游”主要写思念故交、伤怀旧迹,偶然也写旅游乐趣或刻画风光名胜,如游白水和庐山,但也不免夹杂一些不遇之情绪。

苏轼于绍圣四年(一○九七),被贬海南儋州。至元符三年(一一○○)徽宗即位获赦,遂携儿子苏过内迁。本书第一则所述内容,乃渡海后,由雷州半岛向西行,已至廉州地界,惟仍受雨水困阻之一段经历。后乘疍家艇傍海而行,至白石山附近海面,人在船上留宿,身心飘浮不定,别有感触。其间尝宿于兴廉村净行院,作《雨夜宿净行院》,诗云:“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渺茫。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是书经常流露这种不遇之情调,抒发人生悲伤之感慨,读者不妨视之为全书纲领。

记过合浦

余自海康适合浦1,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自兴廉村净行院下2,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疍并海即白石3。是日六月晦4,无月,碇宿大海中5。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6!已济徐闻7,复厄于此乎?』稚子过在旁鼾睡8,呼不应。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已而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也。

1 海康:湛江市辖县,在雷州半岛中部。合浦:原称廉州,为广西北海市辖县。徐闻原属合浦郡。

2 净行院:禅寺名,在廉州。

3 疍(dàn):原指疍家人,在桂、粤、闽沿海生活的水上人家,以渔业和采珠为主,香港称疍家。此处借指疍家船艇。并海:傍海;循海岸线航行、并行。

4 晦:每月末日为晦;翌日初一,新月出为朔。

5 碇(dìnɡ)宿:下碇、停船、留宿。现代人以铁锚吊下水中停船,从南海一号及泉州古船遗物看,当时是以长条石块为碇,绑石吊下水中停泊。

6 数:频频、屡次。乘:冒着、趁着。

7 济:渡过。指由海南岛渡水至雷州半岛徐闻县。

8 过:轼幼子名,字叔党,自号斜川居士,著《斜川集》。自惠州至廉州,一直随轼谪迁。

译文

我从海康往合浦,连日大雨,桥梁严重损毁,大水茫茫无涯。从兴廉村净行院向下,坐小船至官寨,听说由这里向西皆水涨,再无船或桥可渡。有人劝我乘坐疍家小艇,过了海即白石山。这天是六月底,没有月亮,船停大海中,留宿船上。水天相接,夜空唯见河汉星斗。我起身坐着,环顾四面,叹息道:“何故我要多次遇险?已经渡海到达徐闻县,还要再次困厄于此吗?”幼子苏过在旁边入睡,叫他,没有反应。我所撰写的有关《尚书》、《周易》、《论语》的著作,都随身携带,世上不存其他版本,我抚摸稿本,叹息说:“天不想让我丢弃这些,我们一定能度过此险。”不久果然如此。七月四日记于合浦,此时是元符三年。

赏析与点评

遭遇困厄,人有各种反应。有的悲泣,失去生存意义;有的尽力拼搏,设法逃出生天。苏轼起坐四顾,叹息之时,初时也是意志消沉,此乃人之常情。后来大概是看到或想到随身所携带的书稿,省悟自身文化任务未完成,产生一种“不能就此死去”的念头。这种由消极变积极,由悲观转乐观的心态,固可解释为出于个人坚强的意志,古人无以名之,有时托之于“天”之眷顾,即神明保佑。

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著述属于立言范围。中华民族一向有顽强的斗志,不向挫折低头,同时又培养高度的责任心,三不朽等于告诉我们一生有三种目标。而责任心,能鼓励人不轻易接受命运摆布,不接受死亡请帖。颜渊答复孔子曰:“子在,回何敢死。”辛亥革命前,章太炎因反清被捕,忧虑自己一旦死于狱中,中华文化自此断绝,因而十分悲伤。说起来可笑,其实是责任心使然。我们应该欣赏苏轼在困厄中仍保持乐观的态度,以及具有高度的人生责任心。

逸人游浙东

到杭州一游龙井,谒辨才遗像1,仍持密云团为献龙井2。孤山下有石室,室前有六一泉3,白而甘,当往一酌。湖上寿星院竹极伟4,其傍智果院有参寥泉及新泉5,皆甘冷异常,当时往一酌,仍寻参寥子、妙总师之遗迹,见颖沙弥亦当致意6。灵隐寺后高峰塔7,一上五里,上有僧,不下三十余年矣,不知今在否?亦可一往。

1 辨才:辨才法师,初于上天竺寺为僧正,晚年居龙井寿圣院。熙宁六年(一○七三)七月十七日圆寂。

2 密云团:贡茶之一。碾为末制成团饼状,另有龙团、凤团等名。为献龙井:以献祭给辨才法师。辨才居龙井寿圣院,此处以龙井借代辨才。

3 六一泉:六一居士欧阳修与僧惠勤游孤山下,爱其泉甘白,苏轼因而名为六一泉。

4 寿星院:原脱“星”字,从《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九补。

5 参寥泉:诗僧参寥子曾驻锡智果寺,有泉水出石隙,取以煮茶,轼名之参寥泉,又为铭以记之。参寥子即僧道潜,钱塘人,崇宁末归老江湖,赐号妙总大师。存《参寥子集》二十卷。

6 颖沙弥:法颖,参寥子之徒孙。编《参寥子集》。

7 高峰塔:从灵隐寺后武林山西北直上最高处,即北高峰,上有唐代所建七级浮屠,称高峰塔。

译文

到了杭州,我去龙井游览了一趟。拜谒辨才法师遗像,(师虽不在,)我们仍拿密云团茶叶到龙井寿圣院献祭法师。龙井孤山下有石室,室前有六一泉,水白而甘甜,应当前往取饮。湖上有一寿星院,竹极高大,旁边是智果院,有参寥泉和新泉,水都异常甘甜清凉,应当经常去取饮。又找寻参寥子、妙总法师的遗迹,如遇见其徒孙法颖,亦当问候。灵隐寺后的高峰塔,上山五里,有僧人居住,三十多年不下山,不知道是否还健在,那里也不妨去一趟。

赏析与点评

苏轼曾经在杭州任官,游览过西湖及郊野,对于景点路程有一个总体印象。从文中三个“当”字及“亦可”诸词所表达之语气,推测苏轼此节文字乃写于谒辨才遗像之后,想到下一步应当去哪里游览,找哪些遗迹。这篇文字,同时亦给其他读者一种导游指示。

文中的叙事语气,清晰可闻。既表示自己下一步该怎样走、怎样做,同时亦给将游览杭州郊区的友人或游客,提供一些景点指导,包括介绍遗迹和山水特点,以至当时人物的举止动静。隐藏文中的,还有对故交的怀念之情,包括辨才法师、六一居士欧阳修、参寥子道潜、法颖,以及大概只有一面之雅的僧人。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 张怀民:字梦得,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中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脱下外衣准备睡觉,见月光在户,觉得开心,就出去走走。念无人与我同乐,便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未睡,便与我一起在中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般透明,当中似有水藻、荇菜交错,这其实是竹丛和柏树的倒影交杂。有月亮的晚上多得很,有竹林和柏树的地方多得很,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的闲人罢了。

赏析与点评

承天寺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南。苏轼贬到黄州,日夜无所事事,颇有柳宗元于永州之态,放浪山水,有自得其乐之心。

此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元丰六年”至“相与步于中庭”)写两个境遇相同的人夜间未寝,步于中庭;第二部分(“庭下如积水空明”至“盖竹柏影也”)描绘月下竹柏交影的景致;第三部分(“何夜无月”至“如吾两人耳”)特以闲人二字,道出表面欣喜美景,而实质心怀悲哀之心态。文虽简短,却脉络清楚,写月下景色,写心理状态,跃然纸上。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是文人惯常使用的夸张说法。每月最后一天,和下月初一,都是不见月亮的日子。天下不见竹、柏的地方更多。作者要突出的是,于常见的环境、常见的日子,能享受非常之乐的人,毕竟是少数。

闲常时空能自得其乐是一层,另一层“闲人”乃语带双关,“闲”有赋闲无事之意,苏轼与张怀民都是贬谪官吏,有点儿怀才不遇、无所事事之感触,故强调其闲适无所为之态。

水经注·洧水》:“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水经注》不只一处写“乘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而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其中一段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大家都在刻意描写空明的境界。苏轼文中所写竹柏,其空明枝影境界,亦与《水经注》依稀有些脉络。

游沙湖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1,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2,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3,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4。』是日剧饮而归5。

1 沙湖:在今湖北沔阳县东南。

2 相(xiānɡ):视,仔细看。年纪较大的闽、粤人士仍常用此字。

3 庞安常:原名安时,蕲水(今湖北浠水)人。幼年即过目不忘。其父传祖业为医,欲授以脉咏,安常不以为然,转而自习《黄帝内经》、扁鹊脉经,能通其说,且有新意。不久患上耳病。著《难经辨》、《本草补遗》等书。

4 休将:意谓不要因头上长着白发。将,持、带之意。白发、黄鸡: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意谓午夜过后,公鸡即啼叫催赶天破晓,到傍晚,红日又赶着在酉时前隐没,如此日月催迫,令人迅速老去。苏轼反其意,认为即使白发,也不宜高唱时日无多。

5 剧饮:痛快地饮酒,大饮,饮量超乎个人常态。

译文

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又称螺师店。我在这里买地,因为去察看土地而染病。听说有位耳聋的麻桥籍大夫庞安常,医术很精明,就去请他诊治。安常虽然听觉尽失,但非常聪明;我用纸笔代言,写了几个字,他就完全明白我的意思。我跟他开玩笑,说:“我以手代口(叙述),你用眼代耳(听脉),都成了一时异人。”病好了,我跟他一起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外城城门外大约二里的地方,那里有王羲之的洗笔泉。泉水极为甘甜,下方是兰溪,溪水向西流。我写了一首歌,歌词是:“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兰溪水中,松树间的沙路洁净,不见泥浆,子规在萧萧雨声中啼叫。谁说人生不能回复少年?你看流水尚且能向西奔去,千万别因头上长着白发就大唱日月催迫、生命短促!”这天我痛快喝酒之后才回家。

赏析与点评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这句话语带双关,既讲出诊病当时的情景:庞安常是聋子,苏轼只好以手代口讲述病情,大夫则用眼睛看文字以了解病况,取代大夫惯用的望(观察气色)、闻(听气息)、问(询问症状)、切(摸索脉象)的闻与问。另一方面,苏轼暗示自己以手书写文字震铄古今,安常以观字行医而闻名遐迩,皆将成一代异人。

中华大地的常见地势为西高东低,故江、河之水东流注入海。兰溪西流,情况较罕见。苏轼善于取譬发挥,溪水西流之异象既然可以发生,然则返老还童之异象为何不可?他以此模拟,指出两者皆属逆反之境,违反常理与常规,但非不可能。

记游松江

吾昔自杭移高密1,与杨元素同舟2,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3,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4。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5。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词闻于天下,作《定风波令》6,其略云:『见说贤人聚吴分7,试问,也应傍有老人星。』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今七年耳,子野、孝叔、令举皆为异物8,而松江桥亭,今岁七月九日海风架潮,平地丈余,荡尽无复孑遗矣。追思曩时,真一梦耳。元丰四年十二月十二日,黄州临皋亭夜坐书。

1 高密:今山东高密。熙宁七年秋,苏轼离杭州,十二月三日到达密州任所。

2 杨元素:杨绘,字元素,绵竹(今四川绵竹)人。曾知杭州。传见《宋史》卷三二二。

3 陈令举:陈舜俞,字令举,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反对新法,被贬监南康军盐酒税。传见《宋史》卷三三一。张子野:张先,字子野,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进士,元丰元年(一○七八)卒。著名词人,有《安陆集》。过:造访。李公择:李常,字公择,南康军建昌(今江西永修)人。熙宁初任秘阁校理,上疏言新法,徙知湖州。传见《宋史》卷三四四。

4 刘孝叔:刘述,字孝叔。吴兴人。官至刑部郎中,以论安石贬知江州。传见《宋史》卷三二一。

5 垂虹亭:在吴江县东门外长桥,名出于张子野词“桥南水涨垂虹影”句。

6 《定风波令》:张子野《定风波令》四:“西阁名臣奉诏行,南床吏部锦衣荣,中有瀛仙宾与主,相遇,平津选首更神清。溪上玉楼同宴喜,欢醉,对堤杯叶惜秋英。尽道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傍有老人星。”

7 吴分:吴地,吴区。

8 异物:指已经去世。

译文

从前,我因官职变更由杭州迁移高密,与杨绘同船,并和陈舜俞、张先一起往湖州造访李常,还有刘述加入,一齐到松江。夜半月出,我们在垂虹亭上置酒共饮以赏月。张先八十五岁,他的歌词闻名天下,当时写下《定风波令》,其中说:“都说贤士聚吴地,问一问,当中相陪应有寿星公。”在座欢畅极了,有人甚至醉倒了。这一快乐场面未尝忘记。至今七年,张先、刘述、陈舜俞都先后离开人间;而今年七月一场海风驱浪,平地潮高一丈余,松江桥与亭俱遭冲破,什么都荡然无存了。回忆往昔,真如一场幽梦。元丰四年(一〇八一)十二月十二日,晚上坐在黄州临皋亭上并记。

赏析与点评

据孔凡礼《三苏年谱》,在座赏月的有九人,除文中六人,尚有沈强辅作胡琴,周、邵二州妓陪酒。由一身离任而聚众狂欢,自同欢而复趋孤寂,悲欢离合,实是人生缩影。从消沉角度思考,这当然令人悲伤不已,但从积极角度去想,值得欣慰的却是“曾经拥有”。苏轼在这里强调的,是曾与许多故交好友一起欢乐,一起举杯欣赏明月。松江桥亭虽荡然无存,脑海里的快乐回忆却永远留存。古代未发明摄影技术,然而,这篇文章正是一幅永不褪色的照片。文中所显示的,较静态相片优胜,不仅道出场面之众寡、动静、存殁,还有欢乐与哀伤情调之对比。

人生如梦,是千古文人不绝之憾语,而苏轼以一篇短文,具体道尽此意。

记游庐山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已而见山中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云:『芒鞵青竹杖1,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既自哂前言之谬,又复作两绝云:『青山若无素2,偃蹇不相亲3。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忆清赏,初游杳霭间4。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5,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6,不觉失笑。旋入开先寺7,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8,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往来山南地十余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谈,择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峡桥,故作此二诗。最后与摠老同游西林9,又作一绝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仆庐山诗尽于此矣。

1 芒鞵(xié):草鞋。“鞵”同“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闽南乡间仍常见。

2 素:天然美态;又:“素”通“愫”,青山若无愫,云青山似无情。

3 偃蹇(yǎnjiǎn):高耸、高傲之意;此语带双关,兼作比喻。

4 杳霭:幽深辽远。

5 陈令举:名舜俞。见《记游松江》注。

6 徐凝:唐代侍郎,咏庐山瀑布诗句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李白:唐代诗人,其《望庐山瀑布》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 开先寺:原文作开元寺,误。

8 派:支流。

9 摠老:常总法师,庐山东林寺长老。

译文

我初入庐山,山谷奇特秀美,平生未见,几乎来不及一一观赏,遂产生不作诗的念头。稍后遇到山中僧俗人士,都说:“啊,苏子瞻来了!”无意之间写了一首绝句:“草鞋脚下穿,青竹拐杖握手间,自带百钱去游山。奇怪深山里,人人一见知是老长官。”既自笑前面说得荒谬,又再写两首绝句:“青山如无天然美,只见高耸情难倚。谁想认识庐山真面目,他年应重来,一见才如故。”又作一首:“早就思念赏清纯,幽深辽远初来峰谷间,此刻不是梦,真的是庐山。”这天有人把陈舜俞的《庐山记》寄给我,边走边读,见其中引徐凝和李白诗,不觉失笑。跟着走进开先寺,住持求诗,于是我写了一首绝句:“上天差遣银河分枝一脉垂,古来只留谪仙李白诗。飞流溅沫来无数,不给徐凝洗掉低俗诗。”来往山南地区十余天,认为非常优美,难以言说,选择当中最好的,莫如漱玉亭、三峡桥,所以写这两首诗。最后与常总法师同游西林,再写一绝句:“横看是岭,侧看是峰,处处看山,一一不同。不能整体看清庐山真面目,只因藏身山里面。”我的庐山诗,到这里算是写尽了。

赏析与点评

苏轼文艺造诣高,比较徐凝、李白,一抑一扬,本无不可,但以徐作为恶诗,不算厚道,有些过分。评价要公允服人,亦不容易。

苏轼自信心很强,所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果然成为名句,千载流传。但就诗而论,哲理超越李白,唯意境风光不及李诗远矣。

“仆庐山诗尽于此矣。”此尽字是语带双关,尽有写绝之意,同时亦点明写到这里完了。

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1,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2,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皷声如雷霆,进则死敌3,退则死法4,当什么时也不妨熟歇。

1 纵步:放开脚步。

2 木末:树梢。

3 死敌:死于敌人手中。

4 死法:死于军法,违反军令要处死。

译文

我曾寄居惠州嘉祐寺,在松风亭下放开步伐走,双脚疲惫,想在就近的林间停下休息。远眺亭子,却还在树梢之外,心想如何能一步就到?过了好一会,忽然想起,这里为什么就不能歇一歇?于是我就好像挂在钩上的鱼,忽然离钩解脱。人如领悟此理,即使两军正在交锋,战鼓如雷,进一步则死于敌手,退一步则死于军法,管他什么时间,不妨好好地歇一歇。

赏析与点评

人在极度疲劳之时,不择地点,立刻休息,效果最好。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三十:“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饥不择食。’”后人甚至云“寒不择衣”,究其实,都是希望迅速解决问题,认为拖延的害处更大。

儋耳夜书

己卯上元1,余在儋耳2,有老书生数人来过3,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4,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5,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1 己卯上元:己卯,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上元,正月十五日上元节,俗称元宵节。

2 儋(dān)耳:今海南儋县,苏轼当时为昌化军,唐称儋州,汉为儋耳郡。

3 过:访。

4 民夷杂揉:汉民和夷族混杂相处。古代根据地域称少数民族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或通称夷狄。

5 韩退之钓鱼无得:韩退之,唐代古文家韩愈,字退之,祖籍昌黎(今河北昌黎),居河阳(今河南孟县)。其《赠侯喜》云:“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谓大鱼游弋四海,怎会留在泥沼池塘。

译文

己卯年上元节,我在海南儋州,有几位老书生来访,说:“元宵好月色,先生出去走走罢?”我开心地随他们出去。走到城西,进入僧房,经过小巷,看到汉民和少数民族混合杂处,屠户酒贩等小商贾有一大批,很是热闹。回到家中已是三更。舍中人早已关门熟睡,鼾声一再传出。我放下手杖,笑了起来。什么是得?什么是失?若问我何故而笑,自己笑自己而己,也笑韩愈教人钓不到大鱼就应去远方。他不晓得钓鱼的人未必志在大鱼。

赏析与点评

苏轼到儋耳已近半年,看到不同民族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同庆佳节,觉得政通人和,是以欣然自喜。深层喜悦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完全是自得之乐。

忆王子立

仆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馆于官舍1,而蜀人张师厚来过,二王方年少,吹洞箫饮酒杏花下。明年,余谪黄州,对月独饮,尝有诗云:『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今日黄州见花发,小院闭门风露下。2』盖忆与二王饮时也。张师厚久已死,今年子立复为古人,哀哉!

1 王子立:名适,赵郡临城(今河北冀州市)人,苏辙女婿,死后轼撰《王子立墓志》。弟子敏,名遹。两兄弟尝于吴兴从苏轼游玩。馆:动词,居住。

2 “去年花落在徐州”四句:诗题为《次韵前篇》,而前一篇之题为《定慧院寓居月夜偶出》。

译文

我在徐州,王子立和弟弟子敏都住在官家宿舍。蜀人张师厚来访,子立兄弟年纪尚轻,也来会客,在杏花树下饮酒吹洞箫。次年,我遭贬谪到黄州去,独自对月饮酒,曾写诗说:“去年徐州花落时,对月高歌,花月美景仍依稀。今日黄州盛开花朵,不出小院,闭门庭中深怕风露欺。”这是由于忆念与王氏昆仲同游时的景象。张师厚很久前已经逝世,今年王子立又离世,实令人不胜哀痛!

赏析与点评

此篇记交游零落。苏轼去年与友人于徐州的杏花树下欣赏月夜景色。如今黄州花开,亦不过是桃花依旧笑春风之类。人生偶然留痕,是万千劫中一剎那而已。

黎子

吾故人黎錞1,字希声,治《春秋》有家法,欧阳文忠公喜之2。然为人质木迟缓3,刘贡父戏之为『黎子』4,以谓指其德,不知果木中真有是也。一日联骑出5,闻市人有唱是果鬻之者6,大笑,几落马。今吾谪海南,所居有此,霜实累累7,然二君皆入鬼录。坐念故友之风味8,岂复可见!刘固不泯于世者,黎亦能文守道不苟随者也。

1 黎錞(chún):蜀人,庆历年间进士。知眉州。苏轼《眉州远景楼记》谓黎“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苛,众以为易事”。

2 欧阳文忠公喜之:欧阳修尝对宋英宗说:“文行苏洵,经术黎。”

3 质木:本质朴素。迟缓:反应木讷迟钝。

4 黎子:柠檬子。又称黎朦,音近讹写。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花木·百子》:“黎朦子,如大梅,复似小橘,味极酸。或云自南蕃来,番禺人多不用醯,专以此物调羹,其酸可知。又以蜜煎盐渍,暴干收食之。”“以蜜煎盐渍,暴干收食之”就是香港常见的柠檬干,酸中带甜。刘攽乃以“柠檬子”嘲笑黎为“酸秀才”。

5 联骑:并马联群。

6 鬻(yù):卖。

7 霜实:实,果实;柠檬树白花,其果实黄色有光泽,霜或指光洁。

8 坐:因,由此。

译文

我的老朋友黎錞,字希声,研究《春秋》经有其师承学派,欧阳文忠喜爱其才。不过,他为人简朴老实,反应迟钝,刘贡父开玩笑说他是“柠檬子”,本以此形容他的本性,却不知树果之中原来真有此物。一日并马联群同行,听到街市中有人高叫卖“柠檬子”,止不住大笑,几乎从马上掉下来。现在我贬谪海南,所居之地有这物产,只见树上光洁的果实累累,但两位朋友早已去世了。由此想念故人的风格神采,却哪有机会再见到他们呢!刘贡父肯定不是和光同尘的人,黎錞也是文章高手、能严守正道、不苟且随俗之士。

赏析与点评

睹物思人,泪中有笑,笑中有泪。刘攽未必不知“柠檬子”的语源,只不过刚巧有人贩卖此物,听了因而失笑。缺点即优点,人与物,有时是相似的。

记刘原父语

昔为凤翔幕1,过长安,见刘原父2,留吾剧饮数日3。酒酣,谓吾曰:『昔陈季弼告陈元龙曰4:「闻远近之论,谓明府骄而自矜。」元龙曰:「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5;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6;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7;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8;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9。所敬如此,何骄之有?余子琐琐10,亦安足录哉!」』因仰天太息。此亦原父之雅趣也。吾后在黄州,作诗云:『平生我亦轻余子,晚岁谁人念此翁?』盖记原父语也。原父既没久矣,尚有贡父在,每与语,今复死矣,何时复见此俊杰人乎?悲夫!

1 凤翔:在今陕西凤翔。嘉祐六年(一○六一),苏轼参加“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制科,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大理评事是官衔,凤翔府判官是实职。

2 刘原父:名敞,字原甫(父),刘攽之兄。庆历年间进士,廷试第一。以治《春秋》经著名。

3 剧饮:痛饮。

4 陈季弼告陈元龙:季弼,名矫,三国广陵东阳(今江苏句容)人。避乱还故里,广陵太守陈登(陈元龙)请他往许昌,以了解时人对陈登之评价。

5 陈元方兄弟:东汉桓帝时颍川人。陈纪,字符方,弟谌,字季方,德行高尚,与父陈实,号曰“三君”,名重一时。

6 华子鱼:华歆,字子鱼,三国魏高唐(今山东禹城市)人。魏文帝时拜相,封安乐乡侯。做事慎重周密,史称“事上以忠,济下以仁”。

7 赵元达:赵昱,字符达,东汉琅琊(今山东临沂)人。清己疾恶,潜志好学,耳不邪听,目不妄视。

8 孔文举:孔融,字文举,东汉名士,为人聪颖,后被曹操借故杀害。

9 刘玄德:刘备,字玄德;三国时代,刘备为第一代蜀主。

10 余子琐琐:其他人都品格低下,无足称道。琐琐,卑微不足道。

译文

当年我到凤翔担任幕府判官,经过长安,拜访刘原甫,他留我住几天,尽兴喝酒畅谈。喝到面红耳热,他对我说:“从前陈季弼这样坦白告诉陈元龙:‘远近的议论我一一探听,大家都说府公你为人骄傲、自夸自负。’元龙回答:‘家里和睦宁静,道德操行无可疵议,我以此敬重陈元方兄弟。为人水清玉洁,谨守礼法,我以此敬重华子鱼。立志静心修养,疾恶如仇,有识见、有道义,我以此敬重赵元达。见闻广博,记忆超卓,为人奇特飘逸,才德出众,我以此敬重孔文举。有英雄气概,有豪杰风尚,有一统天下之智谋,我以此敬重刘玄德。我所敬重的是这种人,哪里有什么骄傲?其他都微不足道,哪里值得提?’”说完向天叹息。这就是刘原甫的风格志趣。后来我到黄州,写诗说:“平生我像他,别人不在我眼中,晚年有谁记得这老翁?”是追记刘原甫的话。原甫去世已经很久了,贡甫本来还在,每次见面都畅谈,现在竟也死了,到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这种杰出人才呢!多么令人悲哀啊!

赏析与点评

此节亦见于《苏轼文集》卷六十八《书黄州诗记刘原父语》,文字略有出入。

苏轼追念原甫,将来谁来追念苏轼?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羊祜登岘山而悲湮没无闻,幸运的是,杜预为羊祜建堕泪碑,使羊祜的叹息故事得以长存。苏轼忆念刘敞兄弟,当中实存留一点儿苦味,自己睥睨不凡的性格与刘敞相似,他日,有谁记得我?

偶然误解,或蓄意曲解,都有可能。通过批评别人,来为自己的遭遇而悲伤,原是古人常见手法,为达此目的,故意曲解古人文章,可能性也还是存在的。李白如此,苏轼亦如此。

怀古

本篇导读

“怀古”列为一类,只有两段文字。严格来说,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与唐宋诗词中的“怀古”略有不同。诗词重抒情,多借登临古迹抒发对古代人事的感慨,当然也可借此感怀身世。苏轼此两段文字,以散文形式来议论是非,只是在不着意处,寄托一点儿个人情怀。

《广武叹》讨论阮籍一句话“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其名”的真实含意,竖子到底有何所指。阮籍的口气很大,他是不是鄙视曹操,真的很难说,但这广武叹,千百年来使很多文人学士着迷,纷纷想方设法帮忙解释,但多流于推测,难找到真凭实据。

《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中,苏轼的目的是说明君子小人之作风影响深远,千百年都不会令人忘记其所作所为。由于时代转变,现代民主社会不再强调忠于一家一姓,尊刘抑曹渐失教化意义,但君子小人之别,重要人物对国族社会之影响,仍然是长远的,这可使当政者有所警惕,对普通人立身处世,亦可引以为戒。

广武叹

昔先友史经臣彦辅谓余1:『阮籍登广武而叹曰2:「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其名3!」岂谓沛公竖子乎4?』余曰:『非也,伤时无刘、项也5,竖子指魏、晋间人耳。』其后余闻润州甘露寺有孔明、孙权、梁武、李德裕之遗迹6,余感之赋诗,其略曰:『四雄皆龙虎,遗迹俨未刓7。方其盛壮时,争夺肯少安?废兴属造化,迁逝谁控抟?况彼妄庸子,而欲事所难。聊兴广武叹,不得雍门弹8。』则犹此意也。今日读李太白《登古战场》诗云:『沉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乃知太白亦误认嗣宗语,与先友之意无异也。嗣宗虽放荡,本有意于世,以魏、晋间多故,故一放于酒,何至以沛公为竖子乎?

1 史经臣:字彦辅,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曾与苏洵同举制策,未仕。轼为其《思子台赋》撰序。

2 阮籍:字嗣宗,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借醉酒逃避统治集团之招揽与迫害。广武:城名,楚汉相争遗址,东西两城相对,古城在今河南荥阳广武山上。

3 竖子:小子。古代以大丈夫为荣。

4 沛公:刘邦。

5 刘、项:刘邦、项羽

6 余闻:商本、《苏集》作“余游”。润州:在今江苏镇江。孔明、孙权、梁武、李德裕:孔明即诸葛亮,字孔明;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王;梁武帝,名萧衍;李德裕,字文饶,唐武宗时任宰相。四人功业彪炳,非王即侯。

7 刓(wán):损毁、破坏。

8 雍门弹:战国齐国有人居都城雍门附近,人称雍门周,善鼓琴。孟尝君田文问他:“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周鼓琴,孟尝君果然涕泣增哀,曰:“先生之鼓琴,令文立若破国亡邑之人也。”

译文

从前,亡友史经臣对我说:“阮籍登上广武城而慨叹说:‘时代没有英雄,才让小子建立名声!’莫非他认为刘邦是小子?”我说:“不是,他悲伤其时没有刘邦、项羽,小子是指魏晋之间没能出现这种英雄。”后来听说润州甘露寺有诸葛亮、孙权、梁武帝、李德裕的遗迹,我有所感而赋诗,大略说:“四位英雄如龙虎,遗迹仍存未湮灭。他们强盛时,多少争夺岂肯停?失败兴盛由天定,世事转变谁控制?何况那些无能庸碌人,妄想冲破大难建大业。聊效广武发慨叹,难像雍门周,善弹古琴挑动君王心。”这诗反映的也是这一意思。今日读李太白《登古战场》诗云:“醉时高呼刘邦是小子,酒癫乱评不公正!”才知李白亦误会阮籍的话,与亡友意见相同。阮籍虽放浪,本来是有志于救世,因为魏晋之间重大事件不断发生,所以借酒放任以逃避,何至于会把刘邦当作小子呢?

赏析与点评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其名!”语意含糊,遂成为千古聚讼之公案。《史记》写出了刘邦流氓的一面,如谓刘邦为竖子,亦无不可。世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即如近代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孙中山,也并非一面倒肯定或否定,都富有争议。苏轼的说法未必是阮籍原意,但他借雍门周善琴而兴叹,倒能隐约反映怀才不遇之心事,借阮籍、李白之事抒发议论罢了。

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

王彭1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2。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彭,恺之子3,为武吏,颇知文章,余尝为作哀辞4,字大年。

1 王彭:字大年,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苏轼嘉祐六年(一○六一)至凤翔,王彭这一时期亦在凤翔府任监军,两人曾为同事。

2 唱:通“畅”,《释文》:“畅然,喜悦貌。”

3 恺:通“凯”。王彭尝跟从其父讨贼,而曾祖全斌于宋初平蜀有功,乃武学世家。

4 为作哀辞:苏轼《王大年哀辞》,见《苏轼文集》卷六十三。

译文

王彭曾说:“里巷中小孩顽劣,他的家人觉得这孩子讨厌麻烦,就拿钱给他,叫他与其他孩子一起坐下来听讲故事。讲到三国故事,听到刘备打败仗,就愁眉苦脸,有的甚至流泪;听到曹操军败,则万分高兴。由此知道君子小人的德泽遗风,影响百代不断。”王彭是王恺的儿子,属武官,但通晓文墨,我曾为他写哀辞,他表字大年。

赏析与点评

这里存在三个要点:三国故事在北宋已流行;其时说书人的技艺已相当成熟,颇能激动人心;尊刘抑曹之正统观念在北宋人心中已很明确,可谓根深蒂固。

修养

本篇导读

“修养”一章,阐养生之道,有些是苏轼的个人体会,有些是道听途说。其中不少养生方法至今仍值得参考,但由于受时代局限,科学知识落后,许多说法是经不起考验的。所幸,苏轼不时在记述之后,于文字中或表达其疑惑,或劝人小心采纳,诸如此类,能启发读者慎思明辨,独立判断,与随意吹嘘有别,不失为一种负责任的记事态度。

养生说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1,使如木偶。常自念言:『今我此身,若少动摇,如毛发许,便堕地狱。如商君法2,如孙武令3,事在必行,有犯无恕。』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白4,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5,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无始以来6,诸病自除,诸障渐灭7,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于此。

1 摄身:控制身体。

2 商君法:商鞅之法纪。商鞅本名公孙鞅,卫人,入秦,为孝公立法,史称商鞅变法,秦乃富强。

3 孙武令:孙武之军令。俗称军令如山,违反即斩。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著《孙子兵法》,尝以兵法觐见吴王阖闾。

4 视鼻端白:练内功者,集中意志于鼻尖,以鼻尖光白,隐约可见,有所谓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修禅定者,初时亦仿此。

5 兀然:兀,空净。茫然无知之貌。

6 无始:佛家以轮回为说,世界譬如圆圈,无始亦无终。

7 诸障:各种烦恼;佛家所谓障,即烦恼,人生各种阻障,能妨碍人成佛。

译文

真正饥饿才好吃饭,未吃饱就应停止。饭后散步轻松一下,让食物消化、肚腹转空。腹中食物消化,肚子感觉稍空,就回到房间练功,不必理它是白天还是黑夜,可随意选择坐式或卧式,但必须调控身躯,使身体如木偶,丝毫不动。心中一直保持念头:“今我有此身,若是些微摇曳,像毛发轻微一动,就会堕入地狱。当如奉商鞅之法纪,守孙武之军令,事必严厉执行,若有违犯,必不宽恕。”用佛家语及老子道德经》语言所说,两眼聚焦鼻尖白色处,以意念数算呼出或吸入气息,意念微弱绵绵保留,若有若无数算气息,唯顺其自然不要过分用心操劳。数至几百下,心中静止,此身空净如茫然无我,犹如虚空,无须勉强去禁制什么,自然而不动最好。数算至几千下,或不能数下去,还有一个办法,称为“随”:意念随气息而出,又再随气息而返,也许会感觉气息像云蒸雾散般从全身八万四千个毛孔中游走消失。于是身上先天后天出现的百病忽然自动消失,各种阻障渐渐消失而得解脱,至此自然明白而臻大彻大悟。好像盲人,忽然恢复视力,此时何须求人指示方向?因而,我这老人谈话到此结束。

赏析与点评

禅修之道,如习炼内丹。苏轼与苏辙均习道家气功,此文所说,既是禅修入门,亦似气功初基。

《智度论》云:“般若波罗蜜,能除八万四千病根本。”人有烦恼障,心理毛病即由此而来。

论雨井水

时雨降,多置器广庭中,所得甘滑不可名,以泼茶煮药,皆美而有益,正尔食之不辍,可以长生。其次井泉甘冷者,皆良药也。《乾》以九二化1,《坤》之六二为《坎》2,故天一为水3。吾闻之道士,人能服井花水4,其热与石硫黄、钟乳等5,非其人而服之,亦能发背脑为疽,盖尝观之。又分、至日取井水6,储之有方,后七日辄生物如云母状,道士谓『水中金』7,可养炼为丹,此固常见之者。此至浅近,世独不能为,况所谓玄者乎?

1 《乾》以九二化:《周易》乾卦之九二,爻辞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王弼谓“出潜离隐”,干宝以为“阳在九二,十二月之时,自临来也。二为地上,田在地之表,而有人功者也。阳气将施,圣人将显,此文王免于羑里之日也。”化即化生,走出阴暗,走向生机。

2 《坤》之六二为《坎》:《周易》坤卦之六二爻可变动,使之成为坎卦。坤卦六二爻辞:“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按坤卦二、五互相呼应,爻位能够变动,六二尤属变动之位,若六二单变阳爻则成师卦,若六二、六五两爻并变为阳爻,则成为坎卦之象。坎()为水,与井水有关。

3 天一为水:谶纬家利用《周易》“河出图,洛出书”之《河图》,创设口诀:“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天一指太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乾坤两仪,从而衍生万物,万物之生无不由水,是天一为水。

4 井花水:大清早初次汲取之井水。

5 石硫黄:天然硫黄矿与火山地质有关,矿物经提炼加工而成石硫黄。钟乳:一种碳酸盐类矿物质,可入药,又名石钟乳。多产于岩穴中,状如倒悬之小山峰,广西桂林尤多。

6 分、至日:二十四节令中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7 水中金:阴阳五行家有相生相克理论,所谓相生,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此为顺生;至若水中金,属以逆为顺,乃水生金、金生土、土生火、火生木、木生水。气功家以水中金为气,故元代玄全子诸真内丹集要》卷中云:“身中之气,谓之水中金。”气实象征活力,《本草原始》以水中金为月经,盖月经之征兆亦以其能孕育生命之故。

译文

应时的雨水下降,在大庭中多放置贮水器具,所得雨水甘甜润滑,无法形容。如用来泼茶煮药,皆美味可口而有益,像这样长久饮用,可以长生。其次是井泉之水,如属甘甜寒冷,皆属良药。《乾》卦以九二爻预示阳气将施,即将出身化育,《坤》卦之六二以变动能成《坎》卦,万物自太极天一皆源于水。我听道士说,人服井花水,所受热毒与石硫黄、钟乳毒性相同,身体无法承受的人喝了,亦会在背部或脑部生出毒疮,他大约是见过的。又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日子,汲取井水,用较合理的方法储藏,七日后就会生出菌类物体如云母状,道士称之为“水中金”,可培植冶炼为丹药,这肯定是常见的东西。这是极浅近的做法,世间人却做不来,何况深奥玄妙的东西呢?

赏析与点评

“此至浅近,世独不能为,况所谓玄者乎?”容易做而有益的事,总是遭受忽略;深奥难攀的事,大家却争相追寻,结果徒劳无功。世人喜求财,最切实易做的,就是多劳多得;至于观音借库,点石成金,求取横财,往往以失败告终。与其吃药延寿,不如每日粗茶淡饭,更为健康。

论修养帖寄子由1

任性逍遥2,随缘放旷3,但尽凡心,别无胜解4。以我观之,凡心尽处,胜解卓然。但此胜解不属有无,不通言语,故祖师教人到此便住。如眼翳尽,眼自有明,医师只有除翳药,何曾有求明药?明若可求,即还是翳。固不可于翳中求明,即不可言翳外无明。而世之昧者,便将颓然无知认作佛地,若如此是佛,猫儿狗儿得饱熟睡,腹摇鼻息5,与土木同,当恁么时,可谓无一毫思念,岂谓猫狗已入佛地?故凡学者,观妄除爱,自麤及细6,念念不忘,会作一日,得无所住。弟所教我者,是如此否?因见二偈警策,孔君不觉耸然,更以闻之。书至此,墙外有悍妇与夫相殴,詈声飞灰火,如猪嘶狗嗥。因念他一点圆明7,正在猪嘶狗嗥里面,譬如江河鉴物之性,长在飞砂走石之中。寻常静中推求,常患不见,今日闹里忽捉得些子。元丰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1 修养帖:此处修养,专指学习佛家禅定之道。帖为柬帖,指篇幅短小、文字简略之篇章。

2 任性:率性,放松顺其天生自然。逍遥:无拘无束、徜徉自在。

3 放旷:放达,放开怀抱。

4 胜解:最好的了解,最优胜的解释,妙悟。

5 腹摇鼻息:摇,轻微震动。息,呼吸;鼻子呼吸,气流促使腹部摇动。

6 麤(chū):“粗”之异体字。

7 圆明:圆满明觉。

译文

尽其天性徜佯自适,随机放开怀抱,只须去尽俗世利欲之念,并无其他优论妙解。以我观察,俗世利欲心念消失之处,妙悟立即清晰明了。惟此妙法有即无、无即有,无须用言语表达。是以祖师教人,到此便停。例如眼睛的障碍消失,眼睛自会看到光明,医师只有治疗视力损坏、除去阻障之药,何尝有求取眼睛明亮之药?光明之药如可求,即心灵仍然有遮蔽。肯定不可在受遮蔽中求取光明,不可说遮蔽之外无光明。世上愚昧的人,就将疲惫昏睡认作入佛之境。如果这就是佛,那么猫狗吃饱熟睡,腹部随呼吸一起一伏,与土偶、木像并无分别,当此之时,可说没有一丝毫的知觉,难道说猫狗已经进入禅定境地?因此,凡是学者,想观察妄执除去爱欲,自粗略至精细,念念不忘,辛苦一天,仍然会无所收获。弟弟教我的,是否就是如此?因见两个佛偈和精警策语,毛孔不觉随之耸起,特别告诉你我的感受。写到这里,墙外有泼辣妇人与其丈夫斗殴,叫骂声音暴烈如烟灰星火,又如猪嘶狗咬。因念这当中有一点儿本心自性,正存在猪嘶狗吠里面,譬如江河照物之性,永远是在飞沙走石之中出现。在闲常静寂之中去推度寻求,常常遗憾找不到,今日在吵闹声中忽然能捕捉到一点儿感受。元丰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赏析与点评

禅修之心得和境界,古人常说得虚无缥缈,令俗人听了摸不着头脑。苏轼与弟苏辙讨论,是从具体生活中感悟,可谓深入浅出。悍妇与夫殴詈,即是生活之道,能启发禅趣,无他,此中有真意,具备人生的真性情、真本我,即文章开端所云“任性逍遥,随缘放旷”。对骂的两人,其言行皆出于真性情,并不知道苏轼在旁冷静客观思考。苏轼之启悟,只是偶然缘机触发,与受当头棒喝并无分别。当然,这是真感悟,抑戏言,只有他自己知道。

导引语

导引家云1:『心不离田,手不离宅2。』此语极有理。又云:『真人之心3,如珠在渊,众人之心,如泡在水。』此善譬喻者。

1 导引家:导引,古代养生医术,利用练气、伸展筋骨等法使血气流通。修炼者多数从道家气功入手,称导引家。

2 “心不离田”两句:按《黄庭经》云:“寸田尺宅可治生。”注曰:“寸田,三丹田也,尺宅,面也。”道家练气功有三丹田,各家说法不同。较常见的说法是,脐下三寸之处为下丹田,心为中丹田,两眉之间深入三寸为上丹田,可能指脑髓。尺宅,指人的面部。

3 真人:道家通称得道者为真人。《庄子》中还有至人、神人、圣人等名称。

译文

导引家说:“心要守护丹田,不要远离它,手要守护面部,不要离开它。”这话很有道理。又说:“真人的心,如宝珠藏在深渊中,一般人的心,如泡沫在水中。”这是擅长譬喻者的话。

赏析与点评

珠在渊,珠而至宝在;泡在水,沫易浮散而不存。

录赵贫子语

赵贫子谓人曰1:『子神不全。』其人不服2,曰:『吾僚友万乘3,蝼蚁三军4,糠粃富贵而昼夜生死5,何谓神不全乎?』贫子笑曰:『是血气所扶,名义所激,非神之功也。』明日问其人曰:『子父母在乎?』曰:『亡久矣。』『尝梦见乎?』曰:『多矣。』『梦中知其亡乎?抑以为存也?』曰:『皆有之。』贫子曰:『父母之存亡,不待计议而知者也。昼日问子,则不思而对;夜梦见之,则以亡为存。死生之于梦觉有间矣,物之眩子而难知者,甚于父母之存亡。子自以神全而不学,可忧也哉!』予尝与闻其语6,故录之。

1 赵贫子:据苏辙《栾城集》卷二十五《丐者赵生传》所记,有一位落魄文人赵贫子沦为乞丐,元丰三年(一○八○),苏辙谪居高安时与他相识论性。苏轼贬谪黄州时,赵贫子往求见,留半年,并随轼北上。

2 其人:此处指苏辙。

3 僚友万乘:古代拥有万辆战车的君王称万乘之君。万乘,借代为君主;僚友,用作动词,意谓把君王当作地位相等的同僚好友。

4 蝼蚁三军:把三军之众当作蝼蚁。

5 糠粃(kānɡbǐ)富贵:轻视富豪如贱物。糠粃,糠乃谷物之皮,秕为瘪谷;富贵,指富豪。昼夜生死:把生死当作昼夜轮回。

6 与:参与,指在座。

译文

赵贫子对人说:“你的神气不完整。”那人不服气,说:“我把万乘之君当作同僚朋友,把三军之众当作蝼蚁,视财富如贱物,把生死当作昼夜转换,怎能说我神气不全呢?”贫子笑着说:“这是靠血气扶持而已,是借助名义激发,并非神气之功德。”第二天,赵贫子又问他:“你父母在世吗?”答道:“逝世多年了。”“曾梦见他们吗?”“梦见很多次呢。”“梦见时,知道他们已不在世吗,还是仍认为健在呢?”答道:“两种情况都有。”贫子说:“父母是存是亡,无须思考就知道了。白天问你,不必考虑就可回答,夜间发梦见到他们,却以为亡故的还在世。死生问题在梦与醒之间认知尚且有距离,则事物令你心迷目眩而无法理解的,比起确认父母健在与否更不易掌握。你自以为神气完整而不去学习,倒是很令人忧虑的事!”我曾经在座听闻他们讨论,所以记录其言。

赏析与点评

赵贫子的身份,有点儿像《论语》中楚狂之类的隐士,虽然落魄,却是智者,也是隐者。但是,他的辨析是把生活中的无知与睡梦中的无知混为一谈,并不合理。

养生难在去欲

昨日太守杨君采、通判张公规邀余出游安国寺1,坐中论调气养生之事。余云:『皆不足道,难在去欲。』张云:『苏子卿啮雪啖毡2,蹈背出血,无一语少屈,可谓了生死之际矣,然不免为胡妇生子。穷居海上,而况洞房绮疏之下乎3?乃知此事不易消除。』众客皆大笑。余爱其语有理,故为记之。

1 杨君采:本作杨君素。杨君素名宗文,为苏轼父执辈。安国寺:在黄冈东南二里。南唐保大二年(九四四)立寺,初名护国,北宋嘉祐八年(一○六三)赐名安国。

2 苏子卿:苏武,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受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遭扣留十九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八十一)回国,拜典属国。次年,其子苏元因参与谋反被诛。晚年,宣帝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乃借平恩侯传话:“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之,通国随使者至汉,宣帝命之为郎。

3 绮疏:原指雕刻成空心花纹的窗户,此处借代为豪华居室。

译文

昨天,太守杨君采和通判张公规,邀请我出门游览安国寺。席中讨论调气养生之道,我说:“全都不足提,最难是去除人欲。”张补充说:“苏武被匈奴放逐于冰天雪地中,靠嚼雪吞毡毛以维持生命,又因明志自刺,别人为了救他,蹈压其背使流瘀血,而他仍无一句屈服投降之语,可以说生死之间全都看破不在乎了,但也不免要与胡妇生子。于北海穷困生活,尚且如此,何况在洞房之中绮丽窗下呢?可知此事不容易解决。”众宾客都大笑起来。我喜欢他讲得有道理,所以记了下来。

赏析与点评

正常的饮食和男女关系,是延续个体和族群生命的必需条件,古人所谓食色性也,原是很自然很单纯的道理,只是超越常规需要,就变成骄奢淫逸了。

乐天烧丹

乐天作庐山草堂1,盖亦烧丹也,欲成而炉鼎败。来日,忠州刺史除书到2。乃知世间、出世间事3,不两立也。仆有此志久矣,而终无成者,亦以世间事未败故也,今日真败矣4。《书》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也5。』信而有征6。

1 乐天: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庐山草堂:堂筑于庐山东林与西林之间香炉峰下之遗爱寺。

2 除书到:除书,拜官授职之任命书;到,送到。按,元和十三年(八一八)冬,白居易自江州司马徙忠州刺史。

3 世间、出世间事:世间事指生活事务,出世间事指成仙升天等事。

4 真败矣:真正失败了。指当官被贬,乃自嘲之辞。

5 “民之所欲”一句:见《尚书·泰誓》上。

6 信而有征:此下苏集有“绍圣元年十月二十二日”十字。

译文

白居易建庐山草堂,大约也是为了炼丹,丹将炼成而炉鼎却破裂。过几天,任命他为忠州刺史的诏书就送到,才知道生活事务和入道升仙之事,不能并存。我久已有出世成仙之志,但终于无成就,也是因为世间事务未完全败坏,至今日真的一败涂地了。《尚书》说:“百姓想达到的,老天必顺从他们的意愿。”实在可信而有凭据。

赏析与点评

苏轼所谓真败,是自嘲之词,文人借机自怨自艾。元祐八年(一○九三),宣仁太后崩,哲宗亲政,逐步恢复新法,苏轼主动乞补外官,出知定州。第二年,改元绍圣,御史论轼为词臣时,文字讥斥先朝,苏轼遂落两职、追一官、徙英州。苏轼携家眷数人南下,至南康军,又接到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之诏命。因时势对己不利,一再降级,乃预感一蹶不起。其实邓小平三落三起,说明了只要生命还在,人生无所谓真败。

赠张鹗

张君持此纸求仆书,且欲发药。不知药1,君当以何品?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2,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3,四曰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4,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5,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1 不知药:此三字原脱,据苏集补。

2 无事:包括主动的不惹是生非和被动的没灾祸发生。

3 安步以当车:语出《战国策·齐策》:“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

4 八珍:有多种说法。《周礼·天官》有“珍用八物”、“八珍之齐”。疑指八种烹调食物法:淳熬(肉酱油浇饭)、淳母(肉酱油浇黄米饭)、炮豚(煨烤猪肉)、炮羊(烤炸羔羊)、捣珍(烧烤牛羊鹿的脊肉)、渍珍(以酒糖烹制牛羊肉)、熬珍(熬制肉干)、肝辽(油烤狗肝)。亦可能是八种食物原料,指牛、羊、麋、鹿、马、豕、狗、狼。后世之说法更多,难以尽列。

5 刍豢(chúhuàn):《孟子·告子上》朱熹注曰:“草食曰刍,牛羊是也;谷食曰豢,犬豕是也。”这里疑以刍泛指植物类食物,以豢泛指动物类食物。

译文

张鹗君拿这张纸来请我写几个字,准备开药单,不了解药理呀,你认为当中应列什么品类?我听说《战国策》中有一方药,我服食之后有效,所以奉送供传阅。这药只有四味:一是不寻事端、无事发生即是尊贵,二是能够早早安寝可当作是富裕,三是安稳步行胜于坐车,四是稍晚吃饭可代替吃肉。到了饥饿才吃饭,素食实胜于享受八珍,吃饱之后,即使山珍海错放满眼前,唯恐别人不快点儿把食物撤走。能做到这样,可以说善处穷困之境了,但于道术修养仍未达到标准。安步为逸乐,晚食觉甘美,为什么要视作坐车与当作食肉呢?因为坐车之感和食肉之感犹且积存心中,所以有这种说法呀。

赏析与点评

“然而于道则未也……车与肉犹存于胸中”,当中似有歧义。粤语有所谓“心斋”,若真正心斋,则不应有斋叉烧、斋鹅之类食物,当中有自欺欺人的味道。然若进入忘我境界,步行与坐车同样快乐,饥饿晚食时,什么东西都觉甜美,是另一回事。传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慈禧向西奔逃,途中以窝窝头充饥,并赞叹它香甜美味,此即“晚食以当肉”一时之例。

记三养

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1。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元符三年八月。

1 爵:古代一种酒杯。此借代为杯酒。

译文

东坡居士从今天起,用餐只是喝一杯酒,吃一种肉。有贵客来,盛筵则三倍至三杯酒、三种肉。这可以减少,不可以增加。如有邀请我去的,预先把以上原则告诉他,主人不愿遵守而要超越这标准的,我就不去赴宴。一则安分以增加福气,二则放宽胃部负担以增强精神,三则节省金钱以增加财富。元符三年(一一〇〇)八月。

谢鲁元翰寄㬉肚饼1

公昔遗余以㬉肚饼,其直万钱2。我今报公亦以㬉肚饼,其价不可言。中空而无眼,故不漏;上直而无耳,故不悬;以活泼泼为内,非汤非水;以赤历历为外,非铜非铅;以念念不忘为项,不解不缚;以了了常知为腹,不方不圆。到希领取,如不肯承当,却以见还。

1 鲁元翰:鲁宗道从子,名有开,字符翰,亳州谯(今安徽亳州巿)人,好《礼》学。尝知南康军,出通判杭州。官至中大夫。(nuǎn):“暖”、“煖”之异体字。

2 直:同“值”。

译文

你从前赠我㬉肚饼,价值万钱;现今我也用㬉肚饼报答你,价钱不便说清楚。这饼当中空荡荡但无穿孔,因此不漏;上方笔直而无耳,所以不能悬挂。以活泼为内部本质,但不是汤,不是水;外表赤晶晶之明亮,却不是铜,不是铅;以念念不忘为脖子,无须放开,亦不必束缚;以清清楚楚经常了解为中腹,不是方形,亦非球形。到来请领取,如不肯承接,自当推却以退还。

赏析与点评

此赋体短文,为心下定义,实是以隐语描述人心,从多种角度描绘心之功能性质,有助后人学习写作。

辟谷说1

洛下有洞穴2,深不可测。有人堕其中不能出,饥甚,见龟虵无数,每旦辄引首东望,吸初日光咽之,其人亦随其所向,效之不已,遂不复饥,身轻力强。后卒还家,不食,不知其所终。此晋武帝时事。辟谷之法以百数,此为上,妙法止于此。能服玉泉3,使鈆汞具体4,去僲不远矣5。此法甚易知易行,天下莫能知,知者莫能行,何则?虚一而静者,世无有也。元符二年,儋耳米贵,吾方有绝粮之忧,欲与过子共行此法,故书以授之。四月十九日记。

1 辟谷:导引术之一,不食五谷,唯吸气以充饥,以达长生不老之境。现代亦有人通过训练,利用短期辟谷来达到减肥目的。

2 洛下:洛阳。

3 玉泉:玉屑混和于露水中。《三辅黄图》:“武帝铜盘玉杯承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盖即所谓玉泉矣。”吴普《本草》:“玉泉一名玉屑。”

4 使鈆汞(yán ɡǒnɡ)具体:使铅、汞聚集于身体中。鈆,“铅”之异体字;汞,水银。两者皆属对人体有害之元素,但古代道士喜欢提炼铅汞入药以振奋精神,略似今人制造迷幻药、兴奋剂。

5 僲(xiān):“仙”、“僊”之异体字。

译文

洛阳有洞穴,其深难以量度。有人掉下洞中,无法爬出来,饥饿极了,看到无数龟蛇,每日清晨举头向东张望,吸取初生之阳光,吞进肚里,这人也跟随它们的方向,仿效不止,于是不再饥饿,并且身子轻盈,能力强大。他后来终于回家,也不吃,不知他最后去了哪里。这是晋武帝时代发生的事。辟谷的办法有上百种,这是最好的办法,所谓妙法只是如此。如能吞服和露之玉屑,使汞铅成为个人身体一部分,距离升仙也就不远了。了解此法相当容易,也容易实行。天下的人多不知道这方法,知道的也无法实行,为什么呢?内心虚静无虑,世上难有其人。元符二年(一○九九),儋耳米价很贵,我才有粮食供应断缺的忧虑,想与儿子苏过一起试行此辟谷方法,所以写下这篇文字给他。四月十九日记。

赏析与点评

人的体质各异,长期辟谷与短期辟谷功效有别,切戒轻率乱试。近人倡导所谓“饥馑三十”,实乃辟谷之一类。如配以现代医学知识和科技策略,确实可以达到减少浪费食物和健体强身之用。苏轼此段文字之中,还包含吸取新鲜空气的方法,即呼吸练气、虚心去欲等养生策略。

记服绢

医官张君传服绢方,真神仙上药也。然绢本以御寒,今乃以充服食,至寒时当盖稻草席耳。世言着衣吃饭,今乃吃衣着饭耶?

译文

有医官张君,传授服食以绢为饵之药方,这真是神仙的上等妙药。但绢本来是用作御寒,现在充作食物,到了天寒地冻,应当用稻草席覆盖躯体了。世人说穿衣吃饭,现在成了吃衣穿饭了吧?

赏析与点评

中医药方,常人觉得千奇百怪,不易判断是非。但苏轼重视独立思考,最为可贵。

记养黄中

元符三年,岁次庚辰;正月朔,戊辰;是日辰时,则丙辰也。三辰一戊,四土会焉1;而加丙与庚,丙,土母2,而庚其子也3。土之富,未有过于斯时也。吾当以斯时肇养黄中之气4。过此,又欲以时取薤姜蜜作粥以啖。吾终日默坐,以守黄中,非谪居海外,安得此庆耶?东坡居士记。

1 四土:古人以五行配合天干地支,天干戊己、地支辰戌丑未,于五行属土。故云三辰一戊为四土。

2 “丙”两句:丙于五行属火,火生土,即万物火焚之后皆成尘土,故云土母。

3 庚其子:庚属金,金属元素出于矿野土中,是土母生金,故庚为土子。

4 黄中:心。《易·坤》:“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养黄中之气,即养心。

译文

元符三年(一一○○),是岁属庚辰年。正月初一日,是戊辰日,这天早上三至五时,称为丙辰。是时三辰一戊,按五行来说恰好四土聚集,再加上丙与庚,丙是土母,而庚属其子。五行中土之富盛,从未超越这一时刻。我应当在这一时刻开始养心。过了此时,又想及时取薤菜、姜、蜜煮粥来吃。我整天静坐,守护心灵,若非贬谪到山海之外居住,哪里有这么好的运气?东坡居士记。

赏析与点评

人生祸福互动,苏轼“非谪居海外,安得此庆”,是正言抑反语,颇堪咀嚼。

疾病

本篇导读

“疾病”包含三篇文字。从治赤眼延伸至做人须庄敬日强,又借张耒语谈治病方法有所不同,再开玩笑说自己和庞安常皆是异人。这三篇文字似与治病无直接关系,但人生之大病在心不在身,身体易医,心灵难治。细味之,三篇文字乃医心之言,以警惕自励、明辨事理、和易应对而已。

子瞻患赤眼

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1。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子瞻不能决。口谓眼曰:『他日我㽽2,汝视物吾不禁也。』管仲有言:『畏威如疾,民之上也;从怀如流,民之下也3。』又曰:『燕安酖毒,不可怀也4。』《礼》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5。』此语乃当书诸绅6,故余以『畏威如疾』为私记云。

1 脍(kuài):细切成片的鱼或肉类。

2 㽽(ɡù):“痼”之异体字,久病。一作“痁”,疟疾;一作“瘖”,不能言,疑喉痛不语。赤目与眼相关,则应与口腔生理相涉,较为接近文意。

3 “畏威如疾”四句:见《国语·晋语四》,引姜齐曰:“昔管敬仲有言,小妾闻之曰:‘畏威如疾,民之上也。从怀如流,民之下也。见怀思威,民之中也。畏威如疾,乃能威民。威在民上,弗畏有刑。从怀如流,去威远矣,故谓之下。其在辟也,吾从中也。郑诗之言,吾其从之。’”两句之大意是:能够敬畏天威如害怕疾病一般,这是人群中的上等者;若只知道怀恋安逸、跟从流俗,是人群中的下等者。

4 “燕安酖(zhèn)毒”两句:见《左传·闵公元年》。大意是安逸有如饮用毒药,不可眷恋。

5 “君子庄敬日强”两句:见《礼记·表记》第三十二:“子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庄敬,严肃持重;安肆,安逸放肆;偷,苟且偷安。躬,亲身;儳,轻贱。

6 书诸绅:书写于衣带上面,以示勿忘。绅,衣带。

译文

我患上红眼症,有人说不可吃细切之肉片。我想听从,但我的口反对,说:“我是你的口,他是你的眼,何以厚彼薄此?由于他害病而禁止我吃东西,不应该。”子瞻我无法下决定。口对眼说:“来日我喉痛不便进食,你去观赏景物,我不会制止。”管仲曾说:“敬畏天威如畏惧疾病,是上等百姓;怀恋安逸跟随流俗,是下等人群。”又说:“浸于安逸等于饮取毒药,不可以怀恋。”《礼》云:“君子能够严肃持重,精神一天比一天旺盛。安逸放肆则会使人苟且偷生,一日比一日萎靡。”这些话应写在衣带上以备忘,因此我以“畏威如疾”作为个人铭记。

赏析与点评

人性爱享受,不喜劳苦,总会找各种理由来掩饰自己的好逸恶劳。作者以寓言故事提醒自己,不可苟且偷安,否则只会沉沦。这是从红眼症延伸至人生的心理大病。

治眼齿

岁日1,与欧阳叔弼、晁无咎、张文潜同在戒坛2。余病目昬,数以热水洗之。文潜曰:『目忌点洗。目有病,当存之,齿有病,当劳之,不可同也。治目当如治民,治齿当如治军,治民当如曹参之治齐3,治军当如商鞅之治秦4。』颇有理,故追录之。

1 岁日:一作前日。

2 欧阳叔弼(bì):名棐,字叔弼,父欧阳修。晁无咎:名补之,字无咎,巨野(今山东巨野)人。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张文潜:名耒,号柯山,淮阴(今江苏淮安)人。戒坛:僧、尼誓愿奉受戒律之道坛。

3 曹参:汉初功臣,崇尚黄老之术,治政以清静无为为本。

4 商鞅:原名公孙鞅,本卫国人,游说秦孝公建立法制,严刑峻法,使秦强盛,但人心怨恨,孝公死后遭车裂而死。

译文

前时某日,与欧阳叔弼、晁无咎、张文潜同在寺院戒坛间。我患上眼疾,准备用温水清洗眼睛。文潜说:“眼睛应避免清洗。眼患病,应保持安宁勿动;牙齿患病,应当让它劳动不休,做法不应相同。医治眼睛当如治理百姓,诊治牙齿应像管理军队。治民当如曹参以无为而治管理齐国,治军应该像商鞅以严刑峻法治理秦国。”他说得颇有道理,因此追记于此。

赏析与点评

以对比方式描述两种处理手法,富有文采。但于治目与治齿之法,却未必合适。

庞安常耳聩

蕲州庞君安常善医而聩1,与人语,须书始能晓。东坡笑曰:『吾与君皆异人也,吾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非异人乎!』

1 蕲(Qí)州:今湖北蕲春。

译文

蕲州人庞安常擅长医术,却耳聋,跟人谈话时,必须依赖书写他才能看明白。东坡居士笑着说:“我和你都是异人呀,我以手写代替口说,而你以眼看代替耳听,不都是异人吗?”

赏析与点评

以庞安常之生理缺陷,开玩笑谓之为异人,于常人或不适宜,但苏轼巧妙拉上自己作陪,加上庞安常大概心胸豁达,是一个可以面对嘲弄而不介意的人。这样,就等于间接欣赏庞安常医术高明外,还有个性宽大的优点。

梦寐

本篇导读

梦反映了人的潜意识。梦中言行,反映其人情怀所寄。日间心事重重,夜间就不自觉地借梦境来释放压力。这当中好几篇文字,与其说是记梦,不如说是记梦里写诗。连发梦也萦怀创作,这当然是一个作家的本色。再深入一层去想,苏轼所记的,都是因梦境而思念亲友,因旧事而触动心怀。身在杭州做通判,却梦见被神宗皇帝召入禁中,这不是午夜梦回,尚津津于昔日的峥嵘岁月吗?梦南轩而思亡父题南风,忆李岩老而记欧公夜凉吹笛,无不应作如是观。惟记措大吃饭睡觉一节,并非意在说梦,不过借此机缘,抒发人生感慨而已。吟此节文字,当中颇有苍凉之意,盖人生如梦也。

记梦参寥茶诗

昨夜梦参寥师携一轴诗见过,觉而记其《饮茶诗》两句云:『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1。』梦中问:『火固新矣2,泉何故新?』答曰:『俗以清明淘井。』当续成诗,以记其事。

1 石泉:石井之水。槐火:古时钻木取火,四季取用不同树材为燃料;在换季时采取新的树材来烧,称为新火。冬季以槐木烧火,是为槐火。

2 火固新矣:唐宋时代,因寒食节禁火,到清明那天再重新燃点火种赐给百官,亦称新火。是故新火一词有歧义。

译文

昨夜梦见参寥禅师携带一轴诗来访。醒来记得其《饮茶诗》两句:“寒食清明过去了,石井槐火同换新。”梦中问他:“火苗固然是新起的,泉水怎么能是新的呢?”回答说:“按风俗在清明节那天洗井。”当即为之续写成一首诗,以记梦录事。

赏析与点评

疑问是知识的开端。

记梦赋诗

轼初自蜀应举京师,道过华清宫,梦明皇令赋《太真妃裙带词》,觉而记之。今书赠柯山潘大临邠老1,云:『百叠漪漪水皱2,六铢縰縰云轻3。植立含风广殿,微闻环佩摇声。』元丰五年十月七日。

1 潘大临:名大临,字邠老,齐安(今湖北黄冈)人,著《柯山集》。弟大观,皆有诗名。

2 百叠:百褶裙,折叠多。漪漪:如水中泓泓涟漪,波纹轻盈接连不断。

3 六铢:佛经云忉利天衣重六铢。按:秦代一两为四分,一分有六铢,六铢衣形容其轻且薄。縰縰:众多。

译文

苏轼初由四川往京师应付科举考试,道经华清宫,梦见唐明皇令他撰赋《太真妃裙带词》,醒来记下此事。今日写给柯山潘大临邠老,说:“百褶裙如层层叠叠的弯弯的波纹,犹如六铢衣上无穷无尽的轻盈云絮。在空阔的含风殿中亭亭玉立,隐约可听到环佩摇动的声音。”元丰五年(一○八二)十月七日。

赏析与点评

六言诗不易写得好。这是一首以赋体写成的六言诗,衣和人都写得很美。环佩是系在裙带上的,诗的内容包括“太真妃”、“裙”、“带”三部分,有衣着、形貌、环境、动静。

记子由梦

元丰八年正月旦日,子由梦李士宁1,草草为具2,梦中赠一绝句云:『先生惠然肯见客,旋买鸡豚旋烹炙。人间饮酒未须嫌3,归去蓬莱却无吃4。』明年闰二月六日为予道之,书以遗过子。

1 李士宁:蜀人,得导气养生之术,自言三百岁,能言人休咎,出入王安石门下,公卿与之来往甚多。后牵涉宗室世居谋反案,被判决杖刑,流放永州。

2 草草为具:匆匆准备。此处疑指苏辙匆匆准备餐饮招待李士宁;亦可解作匆匆具备纸笔以书写。语意含糊。

3 嫌:似有歧义,李士宁谦称与主人家贵贱有别,苏辙不嫌弃自己;又道士出世之人,贪恋酒食,亦有冒犯仙家之嫌。

4 蓬莱:与方丈、瀛州合为三仙山。泛指仙境。

译文

元丰八年(一○八五)正月初一,子由梦见李士宁道士,匆匆写好,梦中赠一首绝句,说:“先生仁心待客人,买来鸡、猪立即烹煮。人间饮酒不避忌,回去仙境不能吃。”第二年闰二月初六日,他把此事告诉我,我写下来送给儿子苏过。

赏析与点评

浅白似民歌。

记子由梦塔

明日兄之生日1,昨夜梦与弟同自眉入京,行利州峡2,路见二僧,其一僧须发皆深青,与同行。问其向去灾福,答云:『向去甚好,无灾。』问其京师所需,『要好朱砂五六钱。』又手擎一小卯塔3,云:『中有舍利4。』兄接得,卯塔自开,其中舍利,灿然如花,兄与弟请吞之。僧遂分为三分,僧先吞,兄弟继吞之,各一两,细大不等,皆明莹而白,亦有飞迸空中者。僧言:『本欲起塔,却吃了!』弟云:『吾三人肩上各置一小塔便了。』兄言:『吾等三人,便是三所无缝塔。』僧笑,遂觉。觉后胸中噎噎然,微似含物。梦中甚明,故闲报为笑耳。

1 兄之生日:苏轼生于景祐三年(一○三六)十二月十九日。

2 利州峡:在四川广元县。

3 擎:持。小卯塔:小木塔。“卯”借代榫卯结构。按,中国古代以木材为主要建造材料,经斧凿之后,一边凸起者为榫(榫头),另一木之边缘凹陷者为卯(卯口、榫眼),经黐合后即成榫卯结构。力学原理略似木柄插入石碬孔眼,可以牢固相接,这是中国古建筑独特之方法。

4 舍利:梵语,又称舍利子。原是释迦遗体火化后,留下一些如珍珠玉石般坚硬之固体物质,有黑、白、红、绿等色。后世高僧,遗体火化后亦多有舍利子遗留。

译文

明天是兄长生日。昨夜梦见兄长与小弟我一起由眉州同行入汴京。经过利州峡,路上遇见两个僧人。其中一位僧人的须发是深青色的。与他同行,向他请教前方祸福,他回答说:“前方甚好,没有灾祸。”问他们到京师需要什么,说要五六钱好的朱砂。又手上托着一座小木塔,说:“当中有舍利。”哥哥接了过来,木塔自己开启,当中的舍利子璀璨如花。哥哥与小弟我请求吞食舍利子,僧人于是分为三份。僧人先吞食,我们兄弟继而也吞食,各吞一两,大小不等,都是晶莹洁白,有的且飞跃空中。和尚说:“本来想用来建塔,却把舍利子吃掉了。”小弟我说:“在我们三个人肩上各放置一个塔便行了。”哥哥说:“我们三个人,就是三座无缝塔。”和尚笑了,梦就醒了。睡醒以后,胸中像噎着食物一般,略似含着东西。梦中境历历在目,因而当作闲谈报述,让人一笑罢了。

赏析与点评

述说梦境的是子由,苏轼是代笔。两个僧人,只有一位与之交流,另一位自动消失了,有些奇怪。另一方面则可见兄弟二人皆想成佛。

梦中作祭春牛文

元丰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天欲明,梦数吏人持纸一幅,其上题云:请《祭春牛文》。予取笔疾书其上,云:『三阳既至1,庶草将兴,爰出土牛2,以戒农事。衣被丹青之好,本出泥涂;成毁须臾之间,谁为喜愠?』吏微笑曰:『此两句复当有怒者。』旁一吏云:『不妨,此是唤醒他。』

1 三阳:《周易》原理,天地物理循环,十一月冬至,即冬尽,地气开始回暖,一阳初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春阳至,是三阳生。

2 爰:乃;文言文发端语。土牛:立春时用泥土塑造牛只,象征春牛,以除阴气。

译文

元丰六年(一○八三)十二月二十七日,天将亮,梦见几个吏员持一幅纸,上面题着:请撰写《祭春牛文》。我取笔在纸上疾写:“春阳已到,百草将生,于是抬出土牛,以劝诫农耕。衣服和被褥颜色悦目,但其根源是来自泥土当中;成功失败在片刻之间发生,谁来为此欢欣、愤怒?”吏员微笑道:“又该有为此两句而发怒的人了。”旁边另一吏员说:“不要紧,这是唤醒他的。”

赏析与点评

春牛是泥土塑造的神像,用来劝导农桑、鼓舞民气。我国以农为本,衣食一切无不出于田土,但丰收、歉收不完全由人力决定,旱、涝、风、雨、蝗都会影响收成。“成毁须臾之间,谁为喜愠?”说尽农民的无奈。其实,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是千古之叹,也是人生的无奈。

梦中论《左传》

元祐六年十一月十九日五更1,梦数人论《左传》,云:『《祈招》之诗固善语2,然未见所以感切穆王之心,已其车辙马迹之意者3。』有答者曰:『以民力从王事,当如饮酒,适于饥饱之度而已。若过于醉饱,则民不堪命,王不获没矣4。』觉而念其言似有理,故录之。

1 五更:半夜后,三时至五时之间。

2 《祈招》之诗:据《左传》昭公十二年(前五三○),周穆王欲肆其心,周游天下,使天下皆留下其车辙马迹。祭公谋父乃作《祈招》之诗以劝谏,诗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善语:好言相劝之话。

3 已:止,制止。

4 王不获没:《左传》原文是“王是以获没于祗宫。”谓周穆王得以不见篡弑,获得于祗宫善终的下场。但梦中人怀疑周穆王不似接纳祭公谋父之谏,因而推测这类君王大有可能不获善终。

译文

元祐六年(一○九一)十一月十九日五更时分,梦见几个人在讨论《左传》,说:“《祈招》之诗肯定是好言相劝之话,但不见得这首诗就能感动穆王的心,以制止他要使自己的车辙和马迹遍布全国各地的心思。”有人回答说:“以民力做王命差遣的公事,应当如饮酒,饥饱适度就应停止。如若过分醉饱,民众就无法负担,大王将不会善终。”睡醒,想及当中的话似有道理,因而记录下来。

梦南轩

元祐八年八月十一日将朝,尚早,假寐,梦归縠行宅1,遍历蔬圃中。已而坐于南轩,见庄客数人方运土塞小池,土中得两芦菔根2,客喜食之。予取笔作一篇文,有数句云:『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野鸟数千。』既觉,惘然思之。南轩,先君名之曰『来风』者也。

1 縠(hú)行宅:苏轼一家在眉山所居旧宅。

2 芦菔:萝卜,表面是方音差异,其实乃同音通假。

译文

元祐八年(一○九三)八月十一日,准备上朝,时间尚早,于是稍打瞌睡。梦中返回縠行宅,走遍种植蔬果的园圃。之后,坐在南轩,见几个庄客正运送泥土填塞小池,泥土中掘得两根萝卜,庄客很高兴,就把它吃掉。我拿笔作了一篇文,其中有几句说:“坐在南轩里,对着长长的竹子数百根,上面聚集野鸟几千只。”梦醒,想起仍觉惆怅。南轩,父亲把它叫作“来风”轩。

赏析与点评

思念故乡,亦思念亡父。心有所藏,梦有所求。

措大吃饭

有二措大相与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耳,他日得志,当饱吃饭,饭了便睡,睡了又吃饭。』一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吾来庐山,闻马道士嗜睡,于睡中得妙。然吾观之,终不如彼措大得吃饭三昧也1。

1 三昧:三昧本梵语,意思为正受,即正常享受,亦译禅定。此指妙理,秘诀,窍门。

译文

有两个贫困的读书人互讲心事,一个说:“我平生不满足的,只是吃饭与睡觉而已。他日得志,我自当追求吃饱饭,吃饱便睡,睡醒又吃饭。”另一个说:“我的做法与此不同,应当吃了又吃,哪里有空去睡觉呢!”我来庐山,听闻马道士很爱睡觉,在睡梦中获妙理。不过,以我观察,始终不及那两个贫困的读书人获得吃饭之妙理也。

题李岩老

南岳李岩老好睡1,众人食饱下碁,岩老辄就枕,阅数局乃一展转,云:『君几局矣?』东坡曰:『岩老常用四脚碁盘2,只着一色黑子3。昔与边韶敌手4,今被陈抟饶先5。着时自有输赢,着了并无一物。』欧阳公诗云:『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碁罢不知人换世6,酒阑无奈客思家。』殆是类也。

1 南岳:湖南衡山,五岳之一。

2 四脚碁(qí)盘:碁,同“棋”。嘲笑李岩老躺下伸开四肢,如四脚棋盘。

3 只着一色黑子:着,双关语,下一只棋子谓之一着;亦可云穿着、戴着,嘲其身与衣皆黑。

4 边韶:字孝先,东汉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人。以文章知名,教授数百人。尝昼日假卧,弟子背后嘲之云:“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韶后闻之,对曰:“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睡,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嘲者大惭。

5 陈抟:字图南,五代宋初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读经史百家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举进士不第,遂以山水为乐,后移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李岩老一睡数局,陈抟一睡百余日,是故陈占先。

6 碁罢不知人换世:晋代王质入山伐木,见一童一叟弈棋,便把斧子放一边,观看了一会儿,等他起身要走时发现斧子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发现,去家已数十年,亲故殆尽。人事沧桑,时间既久,不知人间局面早已替换。

译文

南岳李岩老喜欢睡觉,众人吃饱下棋,岩老就找枕头睡觉。经历几局,他才翻身一次,问:“你们对弈了几局?”东坡说:“岩老常常身如四脚棋盘,所下一色都是黑子。从前能与边韶成为敌手,现在却被陈抟老祖占先。下棋时应当有输赢,结局并无一物。”欧阳修的诗说:“夜凉人吹笛,月下传千山,微光道路暗,路上迷人百种花。棋局终了,不知人间早已换代,酒后阑珊心无奈,作客他乡总思家。”大约就是这一类情况了。

赏析与点评

此则,一是所用典故贴切,二是人物形象鲜明,三是暗寓寄托,以棋局之睡,影射长安棋局日新,亦不过黄粱之梦耳。

学问

本篇导读

学问可以定义为“学术”,但“学问”这一类只录一则,相当奇怪,编排上似有问题。全书不少条目,是讨论古代文献或学术的,都可移置此项。学问也可解作学习提问,或学与问,则比较接近以下一则的内容。

记六一语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1 孙莘老:名觉,字莘老,高邮(今江苏高邮)人,与王安石善。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曾任御史中丞。

译文

近年孙莘老认识欧阳修,曾趁机向他请教作文,欧阳修回答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只是辛勤读书,多写点儿东西而已,自然就有技巧。世人的毛病在于写得少,又懒得看书,每一篇写好,就要求超越别人,这样就很少能达到艺术高峰的。有瑕疵,无须等别人指摘,多写文章,自己就能发现毛病。”这位老先生把他自己的创作经验告诉别人,尤其值得咀嚼。

赏析与点评

范仲淹提出,教人作文之前,自己应该先拿这题目作一遍,即能把艰苦难易告诉学生。欧阳修提出,多写即能发现自己的毛病,他们都是通过实践经验来获取心得,告诉后学。

命分

本篇导读

人生际遇各不相同,有人会归之于命运。命里注定这回事,应该是不可信的,否则人就不必努力,努力等于白费气力。但人生失意,往往如是,难知其理,无可奈何之下,唯有委之于不可知之命运。其实,苏轼是知道问题所在的,但在大时代之中,有些情况却不便说,不能说,说不得,委之命运,别人也就难以追究了。这一部分文字,多属抒发怨气之作。

退之平生多得谤誉

退之诗云:『我生之辰,月宿南斗1。』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2,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

1 “我生之辰”两句:“南斗”一作“直斗”。二句出于韩愈《三星行》诗。原注云:“三星谓箕、斗、牛也。公自悯其生多訾毁如此,详诗意可见。”

2 磨蝎:又作磨羯。古人分周天为三百六十度,三十度为一宫,有十二宫。若属立命之宫,则谓之命宫。身宫:生日干支。

译文

韩退之的诗《三星行》说:“我出生的时辰,月亮正位于南斗。”可推知韩愈之命宫为磨蝎。我以磨蝎为命宫,平生多遭毁谤,估计与他有相同的运数。

马梦得同岁

马梦得与仆同岁月生1,少仆八日。是岁生者,无富贵人,而仆与梦得为穷之冠。即吾二人而观之,当推梦得为首。

1 马梦得:马正卿,字梦得。

译文

马梦得与我同年同月生,比我晚八天出生。这一年出生的,无人富贵,我与梦得属最穷困的人。就我与梦得来考察,当推梦得第一。

人生有定分

吾无求于世矣,所须二顷田以足粥耳1,而所至访问,终不可得。岂吾道方艰难,无适而可耶?抑人生自有定分,虽一饱亦如功名富贵不可轻得也?

1 (zhān)粥:稀饭稠的称为,稀的称为粥。粥是统称。

译文

我在世上实无所求了,只需要二顷田用以煮粥糊口就够了,而我所到之处就寻访探问,始终找不到。莫非因我正处艰难时期,故此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抑或人生自有命分,即使只求一饱,也好像功名富贵难求一样,不能轻易取得?

赏析与点评

苏轼路过金陵,会见王安石,两人把酒谈诗,盘桓数日,状甚欢悦,临走时说要买田地,将来与王安石做邻居。到底是文人狂野,说说而已,还是当时心中煞有介事,真是天晓得了。不过,若是真的到了无所求,大隐隐巿朝,终南即长安,哪里会有“所至访问,终不可得”的情形。如非借机抒发,则是条件订得太高。天下善男淑女何其多,如果等到最后,男的娶不到,女的嫁不出,而云“所至访问,终不可得”,或怀疑人生有定分,这说法是有问题的。

送别

本篇导读

临别依依,本人之常情。但这节所记载的,多是苏轼在谪迁时期的交往及途中相会的朋友,因而当中明显有谪贬色彩与伤感气息,与一般的送别文字不同。

昙秀相别

昙秀来惠州见予1,将去,予曰:『山中见公还,必求一物,何以与之?』秀曰:『鹅城清风2,鹤岭明月3,人人送与,只恐它无着处。』予曰:『不如将几纸字去,每人与一纸,但向道:此是言法华书4,里头有灾福。』

1 昙秀:亦称芝上人。

2 鹅城:惠州归善县城南五里,有飞鹅岭,城以得名。

3 鹤岭:惠州归善县城东五里,有白鹤峰,苏轼谪居惠州时,曾筑室山上,曰白鹤新居。

4 言法华书:“言法华”所写的。《法华》,《妙法莲华经》之简称。按:苏轼《赠上天竺辩才师》云:“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王文诰注云:“京师开宝寺僧,俗姓张,好诵《法华经》,故等辈呼为张法华。其言语散乱,不谨细行,故亦呼为风法华。”风即疯,讥其癫疯和尚也。王文诰推测“以其能言《法华》,因呼为‘言法华’亦不可知。”

译文

昙秀来惠州看我,就要回去,我说:“山中人看见你归来,一定求赐一件东西,要给什么?”昙秀说:“鹅城有清风,鹤岭有明月,人人都赠送,只恐怕它们无处放置。”我说:“不如拿几纸书法去,每人给他一张,只向他们说:这是‘言法华’所写的,里头预言灾福事呢。”

赏析与点评

这段文字乃借机开玩笑和讽刺,但当中涉及的人与事,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只有先了解背景,才能推度文字背后是否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一是送礼习俗,僧人不免;二是“言法华”言语散乱、不获细行,却能风靡一时,苏轼暗示这样的人写的东西能大受时代欢迎,真是颠倒是非的时代。

别石塔

石塔别东坡1,予云:『经过草草,恨不一见石塔。』塔起立云:『遮着是砖浮屠耶2?』予云:『有缝塔。』塔云:『若无缝,何以容世间蝼蚁?』予首肯之。

1 石塔:石塔寺,在扬州惠照寺木兰院。苏轼有《石塔寺并引》一诗。塔又称浮屠,本巴利文(thupa)音译。

2 遮着:遮,通“这”,着字可能是冗字;但从“经过草草,恨不一见石塔”两句推测,“遮着”可能是指被遮着的建筑物,乃是石塔。

译文

石塔寺告别东坡先生,我说:“匆匆经过,遗憾不能一见石塔寺。”塔起立,说:“这个是砖砌的浮屠吧?”我说:“有缝隙。”塔说:“若无缝隙,哪里能容许世间蝼蚁进出?”我同意它的见解。

别姜君

元符己卯闰九月,琼守姜君来儋耳1,日与予相从,庚辰三月乃归。无以赠行,书柳子厚《饮酒》、《读书》二诗2,以见别意。子归,吾无以遣日,独此二事日相与往还耳。二十一日书。

1 姜君:名君弼,字唐佐,元符二年(一○九九)闰九月,自琼州来儋耳从苏轼学。

2 柳子厚:柳子厚,名宗元,唐代著名诗文家。

译文

元符己卯(一○九九)闰九月,琼州太守姜君来儋耳,每天和我一起。至庚辰(一一○○)三月才归去。没有东西给他送别,就抄写柳宗元《饮酒》、《读书》二诗,以表示惜别之意。你回去后,我难以消遣日子,只有此两件物品可以让我们每日保留联系。三月二十一日记。

赏析与点评

苏轼抄写柳宗元两首诗,作为“赠行”,让对方携带回家。然后云:“子归,吾无以遣日,独此二事日相与往还耳。”这话不好理解,文意难以衔接。从事理推测,估计苏轼让姜君弼把苏轼手抄的柳诗挂在书房中,每日与诗相对。苏姜双方脑海中都以柳宗元的诗意互相勉励,就可借此二事“相往还”了。

柳宗元《饮酒》诗:“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此诗模仿陶渊明,闲适而处,自得其乐,正可互相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