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

本篇导读

《古迹》是苏轼在黄州一带游历的所睹所闻,当中既保留了不少久已遗忘散佚的古迹、见闻,也流露出苏轼被贬黄州后的沉痛心情。此处文字多见于苏轼的诗作散文中,读者不妨对读观赏,或许会有新的体会。

铁墓厄台

余旧过陈州1,留七十余日,近城可游观者无不至。柳湖旁有邱,俗谓之『铁墓』,云陈胡公墓也2,城濠水注啮其址3,见有铁锢之。又有寺曰『厄台』4,云孔子厄于陈、蔡所居者,其说荒唐,在不可信5。或曰东汉陈愍王宠『散弩台』6,以控黄巾者,此说为近之。

1 陈州:今河南淮阳,周初陈国管治的地方。北周时设置陈州。

2 陈胡公:周初陈国开国君主,妫姓,名满。

3 城濠:护城河。注:原作“往”,据苏集改。啮(niè):咬。此形容河水冲击陈胡公墓。

4 厄台:相传孔子行经陈、蔡断粮的地方。

5 在:商本、苏集无“在”字。

6 陈愍王宠散弩台:陈愍王刘宠,汉代藩王。《后汉书》载刘宠善用弓弩。黄巾起事,群县皆弃城而走,刘宠整军守卫陈地,国人畏惧,不敢叛离,故独陈地得保完整。陈愍王,原作“陈思王”。据《后汉书》卷五十,刘宠谥“愍”,应称“陈愍王”,据改。

译文

我以往经过陈州,在这里停留了七十余日,陈州附近值得游玩观赏的地方我都去过。柳湖旁边有个小山丘,大家称它为“铁墓”,说是西周陈国开国君主陈胡公的墓地。护城河的流水不断冲蚀这个墓地,当地人以铁索固定它。当地还有一所叫“厄台”的寺庙,相传是孔子在陈、蔡厄困时所居住的地方,但这个说法荒唐,实在不可信。又传闻这里即是东汉陈愍王刘宠的“散弩台”,昔日陈愍王便是在这个地方对抗黄巾军的乱事,这个说法比较接近事实。

黄州隋永安郡

昨日读《隋书·地理志》,黄州乃永安郡1。今黄州东十五里许有永安城2,而俗谓之『女王城』3,其说甚鄙野。而《图经》以为春申君故城4,亦非是。春申君所都,乃故吴国,今无锡惠山上有春申庙,庶几是乎?

1 永安郡:今湖北黄冈县。隋开皇年间置黄州,大业初年改为永安郡。

2 黄州东:“东”原作“都”,据商本改。

3 女王城:王象之《舆地纪胜》注谓“女王城”可能是“楚王城”之讹。

4 春申君:战国时楚人,名黄歇,楚考烈王相,封春申君,并赐予淮北十二县,与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共称“战国四公子”。

译文

昨日读《隋书·地理志》,发现原来黄州即是永安郡。现在黄州都城十五里左右的地方有永安城,大家称之为“女王城”,这个说法很鄙陋荒诞。《图经》说是春申君旧有的封地,这也不正确。春申君的封地,是以往吴国的所在地,现在无锡惠山上有春申庙,大概就是证明吧!

赏析与点评

苏轼之所以关心黄州,乃因此地是他被贬谪之地。宋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在这里度过了足足五年的光阴。他细阅《隋书》、《图经》,寻找黄州的历史流变。要了解苏轼这种心情,不妨翻阅苏轼的《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简称《女王城和诗》)。

记樊山1

自余所居临皋亭下2,乱流而西3,泊于樊山,为樊口4,或曰『燔山』,岁旱燔之5,起龙致雨;或曰樊氏居之,不知孰是。其上为庐洲6,孙仲谋泛江遇大风7,柂师请所之8,仲谋欲往庐洲,其仆谷利以刀拟柂师9,使泊樊口。遂自樊口凿山通路归武昌10,今犹谓之『吴王岘』11。有洞穴,土紫色,可以磨镜。循山而南至寒溪寺12,上有曲山13,山顶即位坛14、九曲亭,皆孙氏遗迹。西山寺泉水白而甘,名菩萨泉,泉所出石,如人垂手也。山下有陶母庙15,陶公治武昌16,既病登舟,而死于樊口。寻绎故迹17,使人凄然。仲谋猎于樊口,得一豹,见老母曰:『何不逮其尾?』忽然不见。今山中有圣母庙18,予十五年前过之,见彼板仿佛有『得一豹』三字,今亡矣。

1 樊山:在今湖北鄂州。

2 临皋亭:苏轼的住所,在今湖北黄冈县南长江边。

3 流:横渡江河。

4 樊口:地名,樊港入江之口,故名。

5 燔(fán):焚烧。

6 庐洲:《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作“罗洲”,庐、罗音相近,未知孰是,其地当在黄冈北部长江边上,洲为洲渚之洲。

7 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东吴的建立者,与曹魏、蜀汉三国鼎立。

8 柂(tuó)师:掌舵的人。

9 谷利:三国吴人,孙权仆侍,曾任孙权左右给事、亲近监。《三国志》载孙权于武昌新装大船,试泛的时候,遇上风浪,舵手问孙权打算前往的地方,谷利即以刀威胁舵手,使船在樊口停泊。后孙权问其故,谷利解释说孙权乃万乘之主,不能稍遇不测,为了社稷才这样做。拟:比画。此指以刀威胁。

10 武昌:地名,今湖北鄂州市。

11 岘(xiàn):小而险峻的山岭。

12 寒溪寺:在今湖北鄂州市西。

13 曲山:《舆地纪胜》记九曲岭:“在武昌九曲亭下,山九折,东坡因亭名之。”此曲山当指此地。

14 即位坛:传言孙权即位于此,故名。

15 陶母庙:供奉陶侃母亲湛氏的庙宇。

16 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浔阳(今江西九江)人,早年清贫,因屡立战功,升任荆州刺史。后陶侃助晋室击败苏峻后,封长沙郡公,都督八州军事。东晋咸和九年(三三四),陶侃病重,上表辞位,在返长沙时,卒于樊溪,年七十六岁。

17 寻绎:探寻。

18 圣母庙:又称樊姥庙、大姥庙。

译文

从我居所临皋亭下,河水往西流,直到樊山的地方是樊口,这里又名“燔山”,每年天旱的时候,人们都会在此烧山,那些烟雾如飞龙般升天而降雨。有人说这里是樊氏居住的地方,但未知是否。此地上方是庐洲,当年孙权在涨潮渡江时遇到大风,舵手问孙权想前往的地方,孙权打算前往罗洲,但他的仆役谷利以刀威胁舵手,使船停泊在樊口。跟着孙权便从樊口凿山路通往武昌,今天这里还称为“吴王岘”。樊山上有洞穴,泥土呈紫色,可以用来磨镜。循山路往南行,便到达寒溪寺,上面有曲山,山顶有即位坛、九曲亭等孙权遗迹。西山寺泉水清澈甘甜,名为菩萨泉,泉水所流出的石头好像人垂手的模样。山下有陶母庙,昔日陶侃管治武昌,抱病登舟,最后死在樊口。探寻这些故迹,使人感到凄凉悲伤。孙权在樊口狩猎,得到一只豹,又见到一个老妇,老妇问他:“为何不抓住豹尾?”老妇问完就消失了。今天山中有圣母庙,我十五年前曾经路过此地,见墙板上仿佛还有“得一豹”三个字,但这次再来,已经消失了。

赏析与点评

苏轼寻绎故迹而感凄然的缘故,究竟是因为看见历史的变化盛衰,抑或是感到时光逝去如斯?这点在苏轼最后的补笔(孙权樊口得豹一事)中清楚地交代了出来。

赤壁洞穴面

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1,不知果是否?断崖壁立,江水深碧,二鹘巢其上2,有二蛇,或见之。遇风浪静,辄乘小舟至其下,舍舟登岸,入徐公洞。非有洞穴也,但山崦深邃耳3。《图经》云是徐邈,不知何时人,非魏之徐邈也4。岸多细石,往往有温莹如玉者,深浅红黄之色,或细纹如人手指螺纹也。既数游,得二百七十枚,大者如枣栗,小者如芡实5,又得一古铜盆盛之,注水粲然6。有一枚如虎豹首,在口鼻眼处,以为群石之长。

1 周瑜:字公谨,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县)人,三国吴国名将,在赤壁之战中指挥若定,以少胜多,直接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曹公:即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三国时曹魏政权创建者,去世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魏武帝

2 鹘(ɡǔ):隼的古称。

3 崦(yān):泛指山。

4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今天津)人,三国时曹魏官员。

5 芡(qiàn)实:芡,睡莲科,芡属水生植物,种子名芡实,可入药。

6 粲然:鲜亮发光的样子。

译文

从黄州太守居所出发,数百步便到赤壁,传言这里就是周瑜大破曹操军队的地方,但不知道是否真确。这里两岸的断岸犹如耸立的墙壁,江水深绿,传言有两只隼在这赤壁之上筑巢,巢上又有两条蛇。我刚好遇到风平浪静,便乘坐小船到那里,并且舍船登岸,到达徐公洞。这徐公洞并非真正的洞穴,只是深山凹陷的地方而已。《图经》记载:这徐公指的是徐邈,不知道是何时的人,但并非三国时曹魏官员徐邈。岸滩有许多细石,当中有的晶莹剔透如玉石,有的是深浅的红黄色,又有的细纹如手指的螺旋纹。我游历了数次,共收集得二百七十枚石头,大的如枣子、栗子,小的细如芡实,我又寻觅得一个古铜盆盛载它们,注水的时候,粲然夺目。其中一枚好像虎豹的头,有口、有鼻、有眼,是众石中最美的。

赏析与点评

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地竟可游历数次,又以捡石为乐。这种乐趣背后的郁闷,或许只有经历过世变的人才能感悟得到。这事又见苏轼前、后《怪石供》,读者不妨拿来对读,或许会有另一番体会。

玉石

本篇导读

从“玉石”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见苏轼的兴趣真不少。苏轼对于每件事情,都抱着寻根究底的精神,这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这种精神除了在议论人物、史事中可以看见外,在这里也可以察见一二。例如他问老玉工匠的一二事情,竟然连专业人士也不知其确。

辨真玉

今世真玉甚少1,虽金铁不可近,须沙碾而后成者2,世以为真玉矣,然犹未也,特珉之精者3。真玉须定州磁芒所不能伤者4,乃是云。问后苑老玉工,亦莫知其信否。

1 今世真玉甚少:此上《苏集》有“步军指挥使贾逵之子佑为将官徐州,为予言”十八字。

2 沙碾(niǎn):用沙子滚压、研磨。

3 珉(mín):似玉的美石。

4 定州磁芒:定瓷复烧的技术,北宋年间兴起。

译文

今世真的玉石很少。世人以为真的玉石不能被金属所损害,必须以沙石研磨才能成形,但这仍未尽其实,只不过是珉石的精良者。真玉必须是以定州窑复烧的方法都不能伤害它的质量。我曾试问过后苑的老玉工匠,但他也不知道这是否真确。

红丝石

唐彦猷以青州红丝石为甲1。或云:『惟堪作骰盆2,盖亦不见佳者。』今观雪庵所藏3,乃知前人不妄许尔4。

1 唐彦猷:唐询,钱塘(今杭州)人,好书法,喜欢收藏砚台,著有《砚录》。青州:今山东益都。

2 骰盆:盛骰子的盆。

3 雪庵:人名,生平不详。

4 许:称赞。

译文

唐询认为青州的红丝石最好。但也有人说:“这仅可以作为盛骰子的盆,亦非上好的玉石。”现在看见雪庵所藏的,便知道前人并不是胡乱称赞了。

井河

本篇导读

“井河”只有两则文字,第一则《筒井用水鞴法》言四川盐井取盐的方法,第二则《汴河斗门》言汴河修筑堤堰之事。从这两则文字可见,苏轼很关心当前的政事,对于民间的生活、朝廷的用资都有不少考察,而且他对政策的利弊亦有不少洞见。

筒井用水鞴法1

蜀去海远2,取盐于井。陵州井最古3,淯井、富顺盐亦久矣4,惟邛州蒲江县井5,乃祥符中民王鸾所开6,利入至厚。自庆历、皇祐以来7,蜀始创『筒井』8,用圜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9,以隔横入淡水,则醎泉自上10。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筒致水数斗。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人无不知11。《后汉书》有『水鞴』,此法惟蜀中铁冶用之,大略似盐井取水筒。太子贤不识12,妄以意解,非也。

1 水鞴(bèi):水排。

2 去:距离。

3 陵州井:即陵州盐井。四川远离海岸,取盐唯有取矿盐,当中以陵州井规模最大。

4 淯(yù)井:在今四川长宁县北。宋置淯井监,以收盐利。富顺盐:在今四川富顺县境内的盐井。

5 邛(qiónɡ)州:南朝梁设置邛州,即今四川省邛崃县、大邑县、蒲江县。

6 祥符:宋真宗的第三个年号。

7 庆历、皇祐:宋仁宗第六、第七个年号。

8 筒井:取盐方法之一,以直立粗大的竹筒吸卤的盐井。

9 牝:雌。牡:雄,此指相间。

10 醎(xián):同“咸”。

11 知:苏集“知”作“智”。

12 太子贤:唐章怀太子李贤,字明允,唐高宗李治之子,注《后汉书》。

译文

蜀地离海较远,故只能以井取盐。陵州井最古老,淯井、富顺盐井亦颇有历史,其中邛州蒲江县的盐井,是宋真宗祥符年间平民王鸾所开凿,获利甚丰。自宋仁宗庆历、皇祐以来,蜀地始创“筒井”的方法,以圈刃开凿如碗大面积的土地,深的有数十丈,并以去节的巨大竹树,两枝相间地衔入井中,其中一枝灌入淡水,那样盐水便自竹洞而上。又以较少的无底竹桶,附以数寸的熟皮革,不断出入水中,那些地气便会推动着自然开合,一筒出来的水有数斗之多。凡运用筒井的都附以机械,以便取得更大的利益,这里的人都无不知道。《后汉书》有“水鞴”的方法,这种方法只有蜀中冶铁的时候运用,模式与盐井取水筒的方法相近。李贤注《后汉书》的时候不太理解,妄自解释,并不恰当。

汴河斗门1

数年前朝廷作汴河斗门以淤田2,识者皆以为不可,竟为之,然卒亦无功。方樊山水盛时放斗门3,则河田坟墓庐舍皆被害,及秋深水退而放,则淤不能厚,谓之『蒸饼淤』4,朝廷亦厌之而罢。偶读白居易《甲乙判》,有云:『得转运使以汴河水浅不通运5,请筑塞两河斗门6,节度使以当管营田悉在河次7,在斗门筑塞,无以供军。』乃知唐时汴河两岸皆有营田斗门,若运水不乏,即可沃灌。古有之而今不能,何也?当更问知者。

1 汴河:汴水,在今河南开封。斗门:堤堰所设宣泄暴涨洪水的闸口。

2 淤田:用水将淤泥冲入农田。

3 方:当。

4 蒸饼淤:不能耕种的淤田。

5 转运使:官名,唐时设置,掌水陆之转运。

6 筑塞:筑堤坝以堵塞。

7 节度使:官名,唐代驻守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营田:官田的一种,募人耕种,量收租利。河次:紧挨着河的地方。

译文

数年前朝廷在汴水修建堤堰以便把淤泥冲入农田,有识之士都认为不可行,但朝廷仍然施行,最后未能取得成功。当樊山河水暴涨的时候开放堤堰,附近的田地、坟墓、田野间的屋舍都会被冲毁,如果等到深秋水退的时候才开放堤堰,那么淤泥不多,称之为“蒸饼淤”(不能用于耕田),朝廷亦感到厌恶而不实施。偶然翻阅白居易《甲乙判》一书,有言:“得知转运使因为汴水水浅不能运输,故上疏请修筑两河的堤坝,节度使认为所管的屯田在汴水的两岸,如果在此修筑堤坝,便无法供应军方的粮饷。”由此知道唐时汴水两岸都有军田堤坝,若航运的水不缺乏的时候,还可以灌溉农田。古代可以这样做而今天不能,这是什么原因?这应当问知情的人士。

赏析与点评

苏轼这段文字显然是表达对当今朝政的不满,尤其是最后一句“当更问知者”,更颇有诉说当权者不是的意味。

卜居

本篇导读

所谓卜居,原指的是以占卜的方法选择居所。屈原楚辞》中便有《卜居》一篇,借卜居来肯定自己的志向。苏轼“卜居”这部分作品,虽然都是采用后人选择居住地的意思,但当中仍不乏对朝政的批评及对自我志向的肯定,故阅读前不妨先看看屈原的《卜居》。

太行卜居1

柳仲举自共城来2,抟大官米作饭食我3,且言百泉之奇胜4,劝我卜邻。此心飘然已在太行之麓矣5!元祐三年九月七日,东坡居士书。

1 卜居:以占卜的方法选择居所。后泛指选择居住的地方。

2 柳仲举:柳仲矩之讹字,其人生平不详。共城:隋开皇六年(五八六)置,在今河南辉县。

3 抟(tuán):捏聚搓揉成团。大官米:大官村在河南辉县城东三十里,因所产稻米质优,故多运往京师,因而称为大官米。

4 百泉:地名,在今河南辉县西北,因湖底遍布泉眼,故名。

5 太行之麓:太行山,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跨越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此指共城在太行山东麓。

译文

柳仲举(矩)从共城来,揉了一些大官米做的饭团给我吃,并且跟我讲述百泉的奇观胜景,又劝我在此定居。我的心已经迅速地飘往这太行山的东麓了。元祐三年(一○八八)九月七日,东坡居士记下。

赏析与点评

元祐三年,苏轼已久在朝中新、旧派的斗争中,此时有朋自共城而来,并具言当地胜景,苏轼便立即萌生退隐卜居的想法。看他“心飘然已在太行之麓”那种言语,是多么渴望能够逍遥于世上。

范蜀公呼我卜邻1

范蜀公呼我卜邻许下2,许下多公卿,而我蓑衣箬笠,放荡于东坡之上,岂复能事公卿哉?居人久放浪3,不觉有病,或然持养,百病皆作。如州县久不治,因循苟简4,亦曰无事,忽遇能吏,百弊纷然,非数月不能清净也。要且坚忍不退,所谓一劳永逸也。

1 范蜀公:范镇,字景仁,华阳(今四川成都)人。

2 许下:地名,今河南许昌市。汉朝时,许下是群贤聚首之地。

3 居人:商本作“若人”。

4 苟简:苟且简略。

译文

范镇叫我在许下定居,说许下多公卿贵人,而我只是穿着蓑衣箬笠,浪迹于东坡之上,又怎能再事奉那些公卿贵人呢?我放浪形骸太久了,不觉有任何病痛,现在忽然要保养起来,那么各种疾病都会发作。就如一个州县长久没有治理,只是因循旧日苟且简略的方式,也可以相安无事,现在忽然遇到一位能干的官吏,那没有几个月是不能清理的。倒不如坚忍不退却,这就是所谓的一劳永逸了。

赏析与点评

此则虽名为卜邻,但实际上是苏轼自言其节操。从这则文字可见,苏轼不但不愿摧眉折腰侍奉那些公卿贵人,而且还要保持他那种坚忍不退让的精神。

合江楼下戏1

合江楼下,秋碧浮空2,光摇几席之上,而有茅店庐屋七八间,横斜砌下。今岁大水再至,居人散避不暇。岂无寸土可迁,而乃眷眷不去,常为人眼中沙乎?

1 合江楼:在今广东惠州府东北部东江和西枝江的合流处。

2 秋碧:秋日澄碧的天空。

译文

合江楼下,秋日澄碧的天空,摇曳的水光映射到几席上,附近有茅店庐屋七八间,一间间堆砌着。今年大水再来,居民急于逃避。难道没有其他地方可以迁徙,反而对此地恋恋不舍,成为人们眼中的沙砾吗?

赏析与点评

从标题来看,苏轼已点明此则乃是戏言。但在言语间,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苏轼在被贬、成为别人眼中钉的背后,其实是深感不满的。

亭堂

本篇导读

“亭堂”的四篇文字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似乎是苏轼偶有所书而成。我们读的时候,不妨多留意苏轼的思想,你会发现除了对世情的不满外,苏轼还是一个充满戏谑之情的人物。

临皋闲题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嵋雪水1,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2!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3,与此孰胜?所以不如君子,上无两税及助役钱尔4。

1 峨嵋:山名,在今四川峨嵋山市境内,其顶峰地区约有半年时间为冰雪覆盖。

2 归乡:峨嵋山在苏轼家乡眉州附近,故言不用归乡也能如置身家乡之中。

3 范子丰:名百嘉,成都府人(今四川成都)。

4 两税:指两税法。唐代杨炎制定两税法,按地定税,夏秋两季纳税。助役钱: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使原先免役的坊郭户、女户、单丁、寺观、品官户等,缴纳定额半数的助役钱,以充官府雇役的费用。

译文

临皋亭往下八十步,便是大江,此江的水一半是来自峨嵋山的雪水,我饮食和沐浴都是用这些水,那又何必要回到家乡呢!江山风月,本来就没有固定的主人,以悠闲的心观赏的便是主人。听说范子丰刚建了新的房子园池,与这里相比,哪个比较优胜?我这里所以不如范子丰的,只是范子丰那里没有收取两税法与助役钱罢了。

赏析与点评

“闲者便是主人”一语道出了苏轼的旷达。然而这种旷达背后,苏轼还是受着世俗事物的牵制,未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尤其是想到临皋亭与范子丰新园的差别时,苏轼竟然道出两税法与助役钱的恐怖,这显然是针对王安石的变法而论。

名容安亭

陶靖节云1:『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2。』故常欲作小轩,以容安名之。

1 陶靖节:陶渊明,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晋朝诗人。

2 “倚南窗以寄傲”两句: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译文

陶渊明说:“斜倚南窗以寄托傲世之情,明白小屋容膝便足享安适之感。”故此我经常想搭建一间小屋,并且以“容安”命名。

赏析与点评

苏轼被贬黄州后,开始细细品味陶渊明的诗文,而且有一番新的体会。苏轼曾说:“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可见他在陶渊明身上,寻找到一份自我的托寄。这是苏轼在官场世态的桎梏下,向往陶渊明那种任真自足的心态,这也是他有意以“容安”命名居所的原因。

陈氏草堂1

慈湖陈氏草堂2,瀑流出两山间,落于堂后,如悬布崩雪,如风中絮,如群鹤舞。参寥子问主人乞此地养老3,主人许之。东坡居士投名作供养主4,龙邱子欲作库头5。参寥不纳,云:『待汝一口吸尽此水,令汝作。』

1 草堂:隐士自称其居住的地方。

2 慈湖:湖泊名,在今安徽当涂县北。

3 参寥子:参寥大师,本姓何,能文章,喜为诗,与苏轼、秦观深交。

4 供养主:佛教称供献神佛或设饭食招待僧人为供养,劝募供养物者为供养主。

5 龙邱子:即陈慥,字季常,北宋眉州(今四川青神)人,苏东坡好友,平生信佛,饱参禅学,自称龙邱先生。库头:佛门中职掌寺内出纳者。

译文

慈湖的陈氏草堂,有一条瀑布流出于两山之间,飞落在草堂的后面,看起来仿如悬挂着的布匹,如雪崩的一样,又像风中的飘絮,又像群鹤翩翩起舞。参寥子问草堂的主人,请求在这里养老,主人应许。我决定报名做供养的人,龙邱子陈慥打算做掌管出纳的人。参寥子不应许,说:“等你能一口吸尽这瀑布的水,我就让你来做。”

赏析与点评

此则颇具戏谑之情。苏轼对于与朋友间的逸事,印象是如此深刻。

雪堂问潘邠老1

苏子得废园于东坡之胁2,筑而垣之3,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4。堂以大雪中为,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5,环顾睥睨6,无非雪者,苏子居之,真得其所居者也。苏子隐几而昼瞑7,栩栩然若有所适8,而方兴也,未觉,为物触而寤9。其适未厌也,若有失焉,以掌抵目,以足就履,曳于堂下10。客有至而问者,曰:『子世之散人耶11?拘人耶12?散人也而未能,拘人也而嗜欲深。今似系马止也,有得乎?而有失乎?』苏子心若省而口未尝言,徐思其应,揖而进之堂上13。客曰:『嘻,是矣!子之欲为散人而未得者也。予今告子以散人之道:夫禹之行水14,庖丁之提刀15,避众碍而散其智者也。是故以至柔驰至刚,故石有时以泐16;以至刚遇至柔,故未尝见全牛也。予能散也,物固不能缚;不能散也,物固不能释17。子有惠矣18,用之于内可也,今也如蝟之在囊,而时动其脊胁,见于外者不特一毛二毛而已。风不可抟,影不可捕,童子知之。名之于人,犹风之与影也,子独留之。故愚者视而惊,智者起而轧19。吾固怪子为今日之晚也,子之遇我,幸矣!吾今邀子为籓外之游20,可乎?』

1 雪堂:苏轼在黄州,寓居于临皋亭,在东坡筑雪堂。潘邠老:潘大临,字邠老,黄州吝安镇(今湖北黄冈)人。

2 胁:旁边。

3 垣:墙垣、矮墙。此处作动词,用垣墙围。

4 正:正堂。

5 偃仰:俯仰。

6 睥睨(pìnì):斜着眼睛看。

7 隐几:倚着几案。昼瞑:白昼睡觉。

8 栩栩:欢喜自得貌。

9 寤:睡醒。

10 曳:飘摇,此指拖着身子。

11 散人:闲散而不为世用的人。

12 拘人:受拘束的人。

13 揖:两手合于胸前行礼,表示恭敬。

14 禹之行水:大禹治水。相传大禹以疏导河川之法治理河水。

15 庖丁之提刀:语出《庄子·养生主》,谓梁惠王时有位善宰牛的厨师,技巧极为熟练,刀锋不及筋骨,故十九年而刀刃无损。

16 泐(lè):石头依其脉理散裂。

17 释:放开。

18 惠:通“慧”,指慧根。

19 轧(yà):排挤。

20 籓:篱笆,此指世外。

译文

我在东坡附近获得一块荒废的园地,在那里筑起墙垣,兴建堂室,并把堂的正室命名为“雪堂”。由于这堂室是在大雪中建造,因此在堂室的四壁上都画满了雪,没留下一点儿空隙。每当起卧的时候,斜斜地环顾四周,所见的无非都是雪,我居住在这里,真是得偿所愿了。我倚着几案午睡,欢然自得,好像很舒适,刚刚兴起,还未睡醒的时候,忽然被事物惊醒。刚才舒适的感觉还未厌倦,但又好像若有所失,所以用手掌抵挡眼睛,穿着鞋履,拖着身子在堂下走。恰巧有客人到来,问:“你是世间闲散的人吗?受拘束的人吗?说你是闲散的人,你似乎还未做到;说你是受拘束的人,但你的嗜好欲望又很深。你现在看来好像被拴住的马一样停止不动,你有所得吗?你有所失吗?”我内心好像有所觉悟,但口里又好像未能说出什么,我慢慢地思考怎样应对,并且揖手邀请客人进堂。客人说:“哈!是啊!你想成为散人而未做得到。我现在告诉你做散人的道理:当时大禹治水,庖丁解牛,都是避开障碍而驱散他们的智巧。所以以至柔操控至刚,就如石头依从其脉理散裂;而以至刚遇上至柔,故此便未曾看见全牛。你若能闲散,万物便不能捆缚着你;若你不能闲散,你内心的事物便不能释放出来。你是聪明的人,只要内心实行这种方法便可以了,现在你好像一只放在袋子里的刺猬,有时摆动身子,在外面看见的便不只是那些针刺。风是不可以束缚的,影是不可以捕捉的,这道理孩童也知道。名声对于人来说,犹如风和影一样,而你却要强行保留。所以愚昧的人会经常惊慌,而智者却会摒弃这些。我本来奇怪你为什么觉悟得这么晚,你现在遇到我,真是幸运哦!我现在邀请你跟我一起到世外游历,你是否愿意?”

苏子曰:『予之于此,自以为籓外久矣,子又将安之乎?』客曰:『甚矣,子之难晓也!夫势利不足以为籓也,名誉不足以为籓也,阴阳不足以为籓也,人道不足以为籓也,所以籓子者1,特智也尔2。智存诸内,发而为言,则言有谓也3,形而为行,则行有谓也。使子欲嘿不欲嘿4,欲息不欲息,如醉者之恚言5,如狂者之妄行,虽掩其口,执其臂,犹且喑呜局蹙之不已6。则籓之于人,抑又固矣。人之为患以有身7,身之为患以有心8。是圃之构堂,将以佚子之身也9,是堂之绘雪,将以佚子之心也。身待堂而安,则形固不能释,心以雪而警,则神固不能凝。子之知既焚而烬矣,烬又复然,则是堂之作也,非徒无益,而又重子蔽蒙也。子见雪之白乎?则恍然而目眩。子见雪之寒乎?则竦然而毛起。五官之为害,惟目为甚,故圣人不为。雪乎雪乎,吾见子知为目也,子其殆矣!』客又举杖而指诸壁,曰:『此凹也,此凸也。方雪之杂下也,均矣,厉风过焉,则凹者留而凸者散。天岂私于凹凸哉?势使然也。势之所在,天且不能违,而况于人乎!子之居此,虽远人也,而圃有是堂,堂有是名,实碍人耳,不犹雪之在凹者乎?』

1 籓子:原作“籓予”,从张本、《学津》本、商本改。

2 特:只是、仅仅。

3 谓:道理、意义。

4 嘿:静无声。

5 恚(huì):怨恨、愤怒。

6 喑呜:悲咽。局蹙(júcù):局促不安。不已:“不”原作“而”,据苏集、商本改。

7 有身:即有我。

8 有心:即有心智。

9 佚:通“逸”,弃置。

译文

我说:“我所以到这里,自以为已经到达世外了,你又会如何安置我呢?”客人说:“真是!你还是未晓得个中道理啊!其实势与利并不足成为藩篱,名与誉亦不足成为藩篱,即使阴阳也不足成为藩篱,做人的道理也不足成为藩篱。真正的藩篱,不过是智慧而已。智慧存于内心,发出而成为言语,那么这些言论便是有意义的;如果行为都是由此出发,那么行为都会有意义。我想使你沉默你又不想沉默,想让你休息你又不想休息,就会好像醉者怨恨的言论,好像狂者的妄自行径,虽然掩住嘴巴,抓住胳臂,但他还是悲咽局促。这样,人的藩篱,又会更根深蒂固了。人之所以有如此的祸患是因为有身体,身体的祸患是因为有心。现在你在这个园圃筑起了堂室,是因为你希望身体可以隐逸;这个堂室绘画了雪,是因为你希望隐逸你的心。你的身体有待这个堂室才能安静,那你的形骸就不能释放,你的心有待雪之洁才能来自我告诫,那你的神思便不能凝聚。你本来想把所有东西焚烧殆尽,但到最后又死灰复燃,那么你这个堂室的建造,非但无益,反而加重了你的蒙蔽。你看见雪是白的吗?它的光亮使你眼睛看不清楚。你感受到雪的寒冷吗?它使你毛骨悚然。五官的祸害,以眼睛为最,所以圣人不愿意以眼睛判断事物。雪呀雪呀,我看见你以眼睛来看事物,那你已经危险了。”客人又举起他的木杖指向墙壁,说:“这里是凹,这里是凸。当雪下来的时候,本来是均等的,大风吹过后,才出现凹凸的情况。上天本身岂有意制造凹凸?这纯粹是(地)势所使然。势的存在,上天也不能违反,更何况是人呢?你居住在这里,虽然远离他人,但你的园圃有这个堂室,堂室又有这样的名字,反而窒碍了你呀,不就好像凹陷的雪吗?”

苏子曰:『予之所为,适然而已1,岂有心哉?殆也,奈何?』客曰:『子之适然也?适有雨,则将绘以雨乎?适有风,则将绘以风乎?雨不可绘也,观云气之汹涌,则使子有怒心;风不可绘也,见草木之披靡2,则使子有惧意。覩是雪也3,子之内亦不能无动矣。苟有动焉,丹青之有靡丽,冰雪之有水石,一也。德有心,心有眼,物之所袭4,岂有异哉!』苏子曰:『子之所言是也,敢不闻命?然未尽也,予不能默,此正如与人讼者,其理虽已屈,犹未能绝辞者也。子以为登春台与入雪堂5,有以异乎?以雪观春,则雪为静,以台观堂,则堂为静。静则得,动则失。黄帝,古之神也,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邱,南望而还,遗其玄珠焉6。游以适意也7,望以寓情也,意适于游,情寓于望,则意畅情出而忘其本矣,虽有良贵8,岂得而宝哉?是以不免有遗珠之失也。虽然,意不久留,情不再至,必复其初而已矣,是又惊其遗而索之也。余之此堂,追其远者近之,收其近者内之9,求之眉睫之间,是有八荒之趣10。人而有知也,升是堂者,将见其不溯而11,不寒而栗,凄凛其肌肤12,洗涤其烦郁,既无炙手之讥13,又免饮冰之疾14。彼其趦趄利害之途15,猖狂忧患之域者,何异探汤执热之俟濯乎?子之所言者,上也;余之所言者,下也。我将能为子之所为,而子不能为我之为矣。譬之厌膏粱者与之糟糠16,则必有忿词;衣文绣者被之以皮弁17,则必有愧色。子之于道,膏粱文绣之谓也,得其上者耳。我以子为师,子以我为资18,犹人之于衣食,缺一不可。将其与子游,今日之事姑置之以待后论,予且为子作歌以道之。』歌曰:

雪堂之前后兮春草齐,雪堂之左右兮斜径微。雪堂之上兮有硕人之颀颀19,考盘于此兮芒鞋而葛衣20。挹清泉兮21,抱瓮而忘其机22;负顷筐兮23,行歌而采薇24。吾不知五十九年之非而今日之是,又不知五十九年之是而今日之非,吾不知天地之大也寒暑之变,悟昔日之癯而今日之肥25。感子之言兮,始也抑吾之纵而鞭吾之口,终也释吾之缚而脱吾之26。是堂之作也,吾非取雪之势,而取雪之意;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吾不知雪之为可观赏,吾不知世之为可依违。性之便,意之适,不在于他,在于群息已动,大明既升,吾方辗转一观晓隙之尘飞。子不弃兮,我其子归!

客忻然而笑27,唯然而出28,苏子随之。客顾而颔之曰29:『有若人哉!』

1 适然:偶然。

2 披靡:谓草木随风倒伏。

3 覩:同“睹”。

4 袭:因循。

5 春台:胜景。

6 玄珠:语出《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

7 适意:自在合意。

8 良贵:不以爵禄而贵,指人自身的品行修养。

9 内:通“纳”,接纳。

10 八荒:天下。

11 不溯而(ài):指没有逆风仍感到呼吸不顺畅。溯,逆风;,呼吸不顺畅。

12 凄凛:凄清寒冷。

13 炙手:炙手可热。此喻权势气焰之盛。

14 饮冰之疾:吃冰冷食物的时候,意识会先感到寒冷。此喻内心忧惧。

15 趦趄(zījū):行走困难。

16 厌:通“餍”,饱足。膏粱:肥肉与美谷。

17 文绣:锦绣的衣服,喻富贵人家。皮弁:用鹿皮制成的帽子,尊贵者才能戴用。

18 资:资用。

19 硕人之颀颀:语出《诗经·卫风·硕人》:“硕人其颀。”指美人修长的身材。

20 考盘:《诗经·卫风》篇名。诗赞美贤者隐处山林之间。芒鞋而葛衣:用芒草编织的鞋子,用葛布制成的衣服。

21 挹:舀取。

22 抱瓮而忘其机:语出《庄子·天地》:“子贡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此喻安于拙陋,不贪机巧。

23 顷筐:斜口的筐。

24 采薇:伯夷、叔齐因不满周武王伐殷,于武王灭殷后,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不食周粟,最终饿死于首阳山。

25 癯(qú):瘦。

26 “始也抑吾之纵而鞭吾之口”两句:苏轼以马喻己,谓自己受牵制,为人所连累。

27 忻(xīn)然:欢欣。

28 唯:答应。

29 颔:点头。

译文

我说:“我的所作所为,只是偶然这样罢了,并非有心这样做的。你说我危险了,能怎么办呢?”客人说:“你这是偶然吗?适逢下雨,你会绘画雨吗?偶然遇风,你会绘画风吗?雨不可以绘画,你看见汹涌的云气,你便会产生怨怒的心情;风也不可以绘画,你看见草木的随风倒伏,便会令你产生惧怕的感觉。看到雪,你的内心也不能无动于衷。如果你的心有所动,那么图画的华丽,就好像冰雪中有水与石一样(指雪的凹凸),都是同一的道理。你的德一旦受心的影响,心便会有所见,物亦因之相袭而来,那又有什么分别呢?”我说:“你说得很对,我难道不敢听从吗?但是还未说清楚,我不能沉默,正如与人争拗,明明道理方面是理亏,但仍有话想说。你认为登上春台与进入我的雪堂,两者有分别吗?以雪来观看春天,那么雪是安静的。以台来观看堂室,那么堂室是安静的。静便有所得,动便有所失。黄帝——古代的神祇,游玩于赤水的北面,登上昆仑的山丘,望向南面而回去,遗失了他的玄珠。游玩是希望舒畅,远望是希望抒发情感,意在游玩间得到闲适,情亦在远望间感受得到,那么意得到畅顺,情得以抒发而忘了本体,即使有最可贵的宝贝,哪里会拿来珍藏呢?所以难免会遗失玄珠啊。即使这样,意不会停留太久,情也不会再次出现,必然会回复到最初的情况,但是又好像惊觉他遗失了什么而寻找。我这个堂室,是把远的拉近,把近的收纳在内心,在眉睫之间,看到天地的乐趣。知道的人,来到这个堂室,就会感到没有逆风但仍然呼吸困难,并不寒冷但感到战栗,让他的身体变得清净,烦郁得以洗涤,这样就没有权贵的讥讽,也可以免于内心的忧惧。那些在利害的路途中困难地行走,在猖狂忧患道路上行走的人,与把手放进滚汤中拿取热物有什么分别呢?你所说的,是上策;我所说的,是下策。我能够做到你所说的,但你不能做到我所说的。譬如吃惯美食的人,你给他糟糠,那么他必定会有怨言;穿着锦绣的人,你给他配以尊贵的鹿皮制成的帽子,他必定会有愧色。你的道理,说的是美食锦绣,是上者之道。我以你为师傅,而你以我为资用,就好像人对于衣食一样,缺一不可。我将与你一起出游,今天的事姑且放在一边以后再讨论,我先为你作一首歌来表达。”歌词是这样的:

雪堂的前后呀春草整齐地生长,雪堂的左右呀小路弯弯。雪堂之上呀有修长的美人,隐逸的贤者在这里呀穿着芒鞋葛衣。舀取清泉呀,抱着瓮壶而忘记他的机巧;背负倾斜的竹筐呀,一边歌唱一边采薇。我不知道活了五十九年的错误而今天才是正确,我又不知道活了五十九年的正确而今天才是错误,我不知道天地的广大与寒暑的变化,感悟过往的消瘦而今天的肥胖。感悟你的话呀,开始的时候抑制我的放纵而鞭打我的口,最终也释开我的捆缚而脱下我的缰绳。这堂室的建造,我并非取自下雪的景象,而是取自下雪的意境;我并非逃避世间的事物,而是逃避世间的机巧。我并不知道雪的形态可以观赏,我也不知道世间的规律可以依循违背。放开我的性情,舒畅我的意态,这并不在于其他,而在于静止的万物已经启动,太阳已升起来,我便翻来覆去观看破晓的飞尘。你不嫌弃我呀,我便跟你一起归去!

客人欣然地笑,欢喜地走出,我跟随着他。客人回望点头说:“有像你这样的人啊!”

赏析与点评

苏轼这位客人,我们不必看成真有其人,这很可能是苏轼自问自答的玩意儿罢了。从文章的内容来看,苏轼似乎在诉说他“雪堂”的建构与建造的动机,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对于自己平生的回望与评价,尤其是最后一首歌所说:“吾不知五十九年之非而今日之是,又不知五十九年之是而今日之非”,显然是未能完全释怀的表现。这位客人,就好像苏轼内心所愿,要超然世外;然而他骨子里又不情愿就这样舍弃一生的坚持,由是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苦苦寻觅。

人物

本篇导读

《人物》一章,是苏轼对于历代人物事迹的评论。苏轼在开首第一则《尧舜之事》中,引用了《史记》的言论:“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可以说,苏轼大抵能做到,他除了博览典籍外,还加以考证、分析。这二十余则文字的论述,很多都理据充分,条理清晰。当然,苏轼在议论人物的时候也不忘借以讥讽世事、自我感怀一番,读者宜加留心。

尧舜之事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1。《诗》、《书》虽阙2,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3,让于虞舜4,舜、禹之间,岳牧咸荐5,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6,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7,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8。此何以称焉?东坡先生曰:士有以箪食豆羹见于色者9。自吾观之,亦不信也。

1 六艺:儒家六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

2 阙:脱漏。

3 尧:古帝陶唐氏的称号。

4 虞舜:古帝舜的称号,因建国于虞,故称“虞舜”。

5 岳牧:尧舜时有四岳十二牧,分掌政务与四方诸侯。

6 既兴:发挥以后。

7 许由:尧时隐士。相传尧要让位给许由,许由不接受,逃到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便到颍水边洗耳,不愿听到这些尘俗之言。

8 卞随:夏代隐士。相传汤建立商朝,要让天下给卞随,卞随自感受辱,投水自尽。务光:夏代隐士。相传汤建立商朝,要让天下给务光,务光负石自沉于庐水。

9 箪(dān)食豆羮:一竹器饭食,一木碗羮汤,代指简陋的食物。色:神色。

译文

学者阅读典籍极其广博,可是还要在六艺中探求是否可信。《诗经》、《尚书》虽然有所阙漏,但仍然可以看到虞、夏时期的文献。尧将退位,让位给虞舜,以及舜让位给禹的时候,四方十二州长官都共同推荐,并且给推荐的人尝试执政,等到管理了数十年的时间,建立了功业后,才给予帝位。可见天下是最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最大的统系,传天下就是如此困难。而有人说尧让天下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并且感到耻辱,因而逃离隐逸。到夏的时候,有卞随、务光等人亦是如此。这样如何陈说?我说:士人中有因为一竹器饭食、一木碗羮汤而神色有所改变的,在我看来,并不可信。

赏析与点评

从苏轼重提司马迁在《史记》所言的“考信于六艺”一句,我们一方面看到苏轼对儒家经典的重视,也可以看到他小心谨慎、求真的精神。

论汉高祖羹颉侯事

高祖微时,尝避事,时时与宾客过其丘嫂食1。嫂厌叔与客来,阳为羹尽釜2,客以故去。已而视其釜中有羹,由是怨嫂。及立齐、代王3,而伯子独不侯4。太上皇以为言5,高祖曰:『非敢忘之也,为其母不长者6。』封其子信为羹颉侯7。高祖号为大度不记人过者,然不置釜之怨,独不畏太上皇缘此记分杯之语乎8?

1 丘嫂:长嫂。

2 阳:通“佯”,伪装。(lǎo):以器具刮物,使其发出声响。

3 立齐、代王:刘邦称帝后分封同姓诸侯,以兄长刘喜为代王,立婚前长庶子刘肥为齐王。

4 伯子:兄长的儿子,此指刘邦兄长刘伯之子刘信。侯:封侯。

5 太上皇:皇上的父亲。此指刘邦之父。

6 长:长辈。此处指刘邦认为刘信的母亲不足称为长辈。

7 羮颉侯:颜师古注《汉书》谓:“颉,音戛,言其母戛羮釜也。”颉,即敲击之意。

8 分杯之语:《史记·项羽本纪》载楚汉相争,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并威胁要烹煮之。刘邦回答项羽谓:“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羮。”

译文

当汉高祖刘邦还卑微的时候,经常逃避职事,并且常常与宾客到他长嫂那里饮食。长嫂厌恶刘邦与客人的到来,佯装食物食尽而刮响锅底,客人因此离去。刘邦后来看见锅中还有汤羮剩下,于是怨怒他的长嫂。后来刘邦称帝,分封同姓兄弟时,唯独他兄长刘伯的儿子刘信不获分封。刘邦的父亲因此有微辞,刘邦说:“我并不敢忘记他,是他的母亲不配为长辈而已。”故后来刘邦封刘信为羮颉侯。汉高祖向来是有度量、不记别人过失的人,但却不能摆脱刮锅的怨恨,难道他不怕父亲因此记起当年刘邦与项羽“分杯羮”的言论吗?

赏析与点评

此则虽以刘邦封羮颉侯一事推翻《汉书》所称刘邦“豁达大度”,但实际上最后一句补语更见精警。

武帝踞厕见卫青1

汉武帝无道,无足观者,惟踞厕见卫青,不冠不见汲长孺2,为可佳耳。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厕见之,正其宜也。

1 踞:蹲。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人,西汉名将。

2 汲长孺:汲黯,字长孺,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汉武帝时任中大夫,因常规劝武帝,调为东海郡太守。

译文

汉武帝是一个无道的君主,并没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唯有蹲在厕所接见卫青,不戴帽子不见汲长孺,是他可取的地方。像卫青这奴才,只适合以舌舔痔疮,武帝蹲在厕所接见他,正正适合。

赏析与点评

苏轼对趋炎附势的人,责难是如此严厉。

跋李主词1

『三十余年家国,数千里地山河,几曾惯干戈2?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3。最是仓惶辞庙日4,教坊犹奏别离歌5,挥泪对宫娥6。』后主既为樊若水所卖7,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8,谢其民而后行,顾乃挥泪宫娥9,听教坊离曲!

1 跋:题跋、后记。李主:李煜,字重光,五代十国南唐最后一任皇帝。

2 干戈:泛指武器,此喻战争。

3 沈腰:腰围瘦减。潘鬓:晋潘岳《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二,始见二毛。”后以“潘鬓”喻中年鬓发初白。

4 辞庙:古代帝王把祖先灵位供奉在庙里。辞庙指辞别供奉祖先的庙宇,意谓离开国家。

5 教坊:唐代掌管宫庭女乐的官署。

6 宫娥:宫女。

7 樊若水:字叔清,五代十国南唐士人,因不得志而叛国,向宋太祖进献架浮桥平南唐策,直接促使南唐灭亡。

8 九庙:帝王的宗庙。古代帝王立七庙祭祀祖先,王莽以后增置黄帝太初祖庙和帝虞始祖昭庙,故后有九庙之数。

9 顾:但,仅。

译文

“三十余年的家国,数千里地的山河,经历了多少次的战争?一旦战败成为俘虏,腰瘦鬓发发白。最难忘记的是当日仓皇失措地离开宗庙,教坊还在弹奏别离的歌曲,我只能对着宫女洒泪。”南唐后主李煜既然被樊若水出卖,把整个国家奉送给别人,就应当在祖庙外痛哭,谢罪于民众后才离去,但他却对着宫女洒泪,还细听那教坊里演奏的别离曲!

赏析与点评

一首如此动人的词章,苏轼竟可以看出背后的不是。读苏轼诗词,当不可以粗心。

真宗仁宗之信任1

真宗时,或荐梅询可用者2,上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3。』时沆之没4,盖二十余年矣。欧阳文忠公尝问苏子容曰5:『宰相没二十年,能使人主追信其言,以何道?』子容言:『独以无心6,故尔。』轼因赞其语,且言:『陈执中俗吏耳7,特以至公犹能取信主上8,况如李公之才识,而济之无心耶9!』时元祐三年兴龙节10,赐宴尚书省,论此。是日,又见王巩云其父仲仪言11:『陈执中罢相,仁宗问:「谁可代卿者?」执中举吴育12,上即召赴阙13。会乾元节侍宴14,偶醉坐睡,忽惊顾拊床呼其从者15。上愕然,即除西京留台16。』以此观之,执中虽俗吏,亦可贤也。育之不相,命矣夫!然晚节有心疾,亦难大用,仁宗非弃材之主也。

1 真宗:宋真宗赵恒,宋朝第三任皇帝。仁宗:宋仁宗赵祯,宋朝第四任皇帝。

2 梅询:字昌言,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州)人。

3 李沆(hànɡ):字太初,洺州肥乡(今河北肥乡)人。宋真宗时,官至宰相,勤于职事,有“圣相”之名。

4 没:即“殁”,去世。

5 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吉州庐陵(今江西永丰)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苏字容: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今福建厦门)人。

6 无心:无私心。

7 陈执中:字昭誉,洪州南昌(今江西南昌)人,为官清廉,以不徇私闻名。

8 特以至公:原误作“持以特至公”。至公,最为公正。

9 济:兼济。

10 兴龙节:宋哲宗赵煦十二月七日出生,为了避宋禧祖忌日(十二月七日),故即位不久,即采群臣之议以十二月八日为兴龙节,以庆祝生日。

11 王巩:字定国,魏州莘县(今河北大名)人。仲仪:王素,字仲仪,魏州莘县(今河北大名)人,应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北宋大臣。

12 吴育:字春卿,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13 阙:宫殿。此指朝廷。

14 乾元节:宋仁宗即位后下诏以他的生日四月十四日为乾元节。

15 拊(fǔ):拍打。

16 西京留台:西京(洛阳)留司御史台的简称。

译文

宋真宗时,有人推荐梅询,认为他可以重用,真宗说:“李沆曾经批评他不是真君子。”当时李沆去世,大概也有二十多年了。欧阳修曾就此问苏颂:“宰相李沆去世二十年后,还能使国君相信并跟随他的言论,这是什么道理?”苏颂说:“只是因为李沆无私心的缘故罢了。”我因此给他写下赞语:“陈执中只是一个普通的官吏,因为大公无私便能取得皇帝的信任,何况像李沆那样有才识而且无私心呢?”当时正值元祐三年(一○八八)兴龙节,真宗在尚书省赐宴,并与朝臣论及此事。当天,又听到王巩回忆他父亲王仲仪所说的一番话:“陈执中辞去宰相职位时,宋仁宗问:‘谁可代你成为卿相?’陈执中举荐吴育,仁宗便立即召吴育进官就职。正值乾元节的宴会,吴育在席间偶然饮醉,在座上睡着,忽然惊醒并拍打椅子呼唤他的随从。仁宗很诧异,便立即除去他宰相的职位并且调他为西京留台。”由此看来,陈执中虽然是一个平凡的官员,但可以称得上是有贤德的人。吴育不能担任宰相,是命运使然。然而吴育晚年患有心脏病,也很难重用他,所以仁宗并非抛弃人才的皇帝啊。

赏析与点评

因“至公”而获得主上的信任,这是苏轼对陈执中的称颂,也是对宋真宗、宋仁宗的肯定。

孔子诛少正卯1

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2,或以为太速。此叟盖自知其头方命薄3,必不久在相位,故汲汲及其未去发之4。使更迟疑两三日5,已为少正卯所图矣6。

1 少正卯:春秋鲁国大夫,姓少正,名卯。《论衡》记载他曾与孔子同时在鲁地讲学,孔门三千弟子多次被他吸引而走,以致孔门“三盈三虚”。《荀子》记载孔子任鲁司寇,七日而以“五恶”(心达而险,行僻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诛杀少正卯。

2 司寇:职官名,掌管刑狱、纠察等事,春秋各国多有设置。

3 头方命薄:《史记·孔子世家》载:“鲁襄公二十二年(前五五一)而孔子生,生而首山圩顶(头顶凹陷而四旁高凸,头成方形),故因名曰丘云。”

4 汲汲:急切貌。

5 使:假使。

6 图:图谋。

译文

孔子出任鲁司寇的第七天便诛杀了少正卯,有人认为孔子太急,说这位老人(孔子)大概知道自己命运不济,一定不能长期出任相位,所以急切地在离开相位前先发制人。假使迟疑两三天才动手,大概孔子已被少正卯谋害了。

赏析与点评

这是苏轼为孔子当政七日而诛杀少正卯翻案,认为如果孔子不这样做,少正卯便会图害孔子了,所以并非孔子太急进。

戏书颜回事1

颜回箪食瓢饮2,其为造物者费亦省矣,然且不免于夭折3。使回更吃得两箪食半瓢饮,当更不活得二十九岁。然造物者辄支盗跖两日禄料4,足为回七十年粮矣,但恐回不要耳。

1 颜回:字子渊,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早卒。好学,安贫乐道,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

2 箪食瓢饮:用箪盛饭吃,用瓢舀水喝,比喻生活贫苦。箪,盛饭的竹器;瓢,用来舀取水酒的勺子。

3 夭折:早死。《史记》载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

4 盗跖:春秋末年大盗,姓展,名跖。《庄子》载盗跖为鲁国大夫展禽(柳下惠)的弟弟,生性暴虐,横行天下。禄料:禄米。

译文

颜回过着一箪米饭、一瓢水的穷苦生活,实在为造物主节省了不少费用,然而还是免不了早死的命运。假使颜回能多吃两筐米饭喝半瓢水,那他肯定不止活到二十九岁。然而造物主若能给他盗跖两天的禄米,便足够颜回七十年的口粮了,但恐怕颜回不肯要罢了。

赏析与点评

此题虽说是“戏”,但内里却是对“造物主”的批评。这与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所言“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的怨叹,是一脉相承的。

辨荀卿言青出于蓝1

荀卿云:『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世之言弟子胜师者,辄以此为口实,此无异梦中语!青即蓝也,冰即水也。酿米为酒,杀羊豕以为膳羞2,曰『酒甘于米,膳羞美于羊』,虽儿童必笑之,而荀卿以是为辨,信其醉梦颠倒之言!以至论人之性,皆此类也。

1 荀卿:即荀子,名况,字卿,战国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青出于蓝: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 膳羞:美食。

译文

荀子说:“青色出于蓝色而比蓝色更深,冰生于水而比水更寒冷。”世人谈及弟子胜过老师,往往以这句话为依据,但其实这句话与梦话无别!青色即是蓝色,冰即是水。比如酿造粱米以成酒浆,宰杀猪羊以为美食,就说“酒比米甘香,美食比猪羊美味”,即使是儿童也必定觉得可笑,然而荀子却以这为善辨,自信他酒醉梦话般颠三倒四的言论!以至谈论人性的问题,都是这类无稽之论。

赏析与点评

苏轼虽善于论辩,但此则的比拟似乎颇有问题。尤其是他以“青出于蓝”、“冰生于水”比拟作“酿米为酒”、“杀羊为膳”,前者属性仍然存在,但后者则是加入其他物质,两者并非完全等同。苏轼再以此申论荀卿“人性”之论,过程也稍嫌跳跃太急。

颜蠋巧于安贫1

颜蠋与齐王游2,食必太牢3,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4。蠋辞去,曰:『玉生于山,制则破焉5,非不宝贵也,然而太璞不完6。士生于鄙野,推选则禄焉7,非不尊遂也8,然而形神不全。蠋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9,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娱。』嗟乎,战国之士未有如鲁连、颜蠋之贤者也10,然而未闻道也。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是犹有意于肉于车也。晚食自美,安步自适,取其美与适足矣,何以当肉与车为哉!虽然,蠋可谓巧于居贫者也。未饥而食,虽八珍犹草木也;使草木如八珍11,惟晚食为然。蠋固巧矣,然非我之久于贫,不能知蠋之巧也。

1 颜蠋(zhú):战国齐人,隐居不仕,齐宣王给予财富,颜蠋辞而不受。

2 齐王:齐宣王。

3 太牢:盛牲的食器叫牢,大的叫太牢。

4 丽都:华丽。

5 制:加工制作。

6 太璞不完:太璞,未经处理的玉。璞经过加工后,便会失去天然的形态。

7 禄:俸禄。

8 遂:显达。

9 安步:慢走。

10 鲁连:鲁仲连,战国时齐国荏平(今山东荏平)人,高蹈不仕,喜为排难解纷。

11 八珍:八种珍贵的食品。

译文

颜蠋与齐王同游,进餐必定吃肉食,出外必定乘车驾,妻子的衣服都是华丽的。颜蠋却辞别而去,说:“美玉在山中,制作时必被破坏,并不是它不宝贵,而是必定会失去天然的形态。士人出生于野外,获推荐并接受官禄,并非不尊贵显达,而是形与神都得不到保全。我请求归去,饿了再吃,味道就像吃肉一样,慢步而行,当作乘车驾,没有罪过便当作富贵,以坚贞正直来自我娱乐。”唉!战国时的士人没有比鲁仲连、颜蠋更贤明的了,然而这两位贤者也不太明白道理。饿了再吃,味道就像吃肉一样,慢步而行当作乘车驾,这样是还有意于肉食和车驾。晚进餐自觉美好,慢步而行而自觉舒适,得到这样的美好和舒适便足够了,何必还要把它当作肉食和车驾呢!虽然如此,但颜蠋还是善于安贫的人。未觉饥饿便进食,即使珍贵的食物也是味同草木;若要使草木如同八珍的味道,那唯有晚些进食了。颜蠋虽然巧妙,但如果不像我那样长年安于贫困的人,是不可能理解颜蠋的巧妙之处。

赏析与点评

此则苏轼借颜蠋的安贫来诉说自己“久于贫”。苏轼虽然指出颜蠋、鲁仲连或未能真正悟道,但是苏轼自身也是如此。要真正悟道,真正忘却世情,那就应该“不着一字”了。

张仪欺楚商於地1

张仪欺楚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既而曰:『臣有奉邑六里2。』此与儿戏无异,天下无不疾张子之诈而笑楚王之愚也,夫六百里岂足道哉!而张又非楚之臣,为秦谋耳,何足深过?若后世之臣欺其君者,曰:『行吾言,天下举安,四夷毕服,礼乐兴而刑罚措3。』其君之所欲得者,非特六百里也4,而卒无丝毫之获,岂特无获,所丧已不胜言矣。则其所以事君者,乃不如张仪之事楚。因读《晁错传》5,书此。

1 张仪:战国魏人,著名纵横家,提出连横策略,打破六国合纵之计,助秦统一全国。商於:地名,在今陕西商南到河南内乡一带。

2 奉邑:以收取赋税作为俸禄的封地。奉,通俸。

3 措:废置。

4 特:原作“欲”,据苏集、商本改。

5 《晁错传》:见《汉书·晁错传》。晁错,西汉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汉文帝时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因七国之乱被腰斩于西安东市。

译文

张仪用商於的六百里土地欺骗楚怀王,过后又说:“我有封邑六里献给大王。”这与儿戏没有什么分别,天下民众无不痛恨张仪的欺诈而讥笑楚怀王的愚蠢,那六百里的土地有什么值得说呢!而且张仪又不是楚国的臣子,而是为秦国出谋献策而已,又何足以深受责难?如果后世的臣子欺骗他的君主,说:“按照我的计策办事,天下便会安定,周边的夷族都会归顺,礼乐兴盛而刑罚废止。”国君所希望得到的,又何止是六百里土地,而最终竟然丝毫无获,那岂止是丝毫无获,所丧失的已经说不尽了。那么他们侍奉自己国君的方法,还不及张仪所侍奉给楚怀王的了。我因为读《晁错传》有感,所以写下这段文字。

赏析与点评

此则借为张仪翻案来批评当前的为政者,认为张仪欺骗楚怀王,秦国还会有所得益,但当今的为政者,以美言蒙骗主上,国家却是丝毫无所获。由这段文字可见,苏轼其实时时刻刻都关心政局,那些说要忘却世情、逍遥道外的,只不过是他无奈之言罢了。

赵尧设计代周昌1

方与公谓周昌之吏赵尧年虽少2,奇士,『君必异之,且代君』。昌笑曰:『尧,刀笔吏尔3,何至是!』居顷之,尧说高祖为赵王置贵强相4,独周昌为可。高祖用其策,尧竟代昌为御史大夫。吕后杀赵王,昌亦无能为,特谢病不朝尔。由此观之,尧特为此计代昌尔,安能为高祖谋哉!吕后怨尧为此计,亦抵尧罪。尧非特不能为高祖谋,其自为谋亦不善矣,昌谓之刀笔吏,岂诬也哉!

1 赵尧:汉高祖时人。周昌为御史大夫,赵尧为符玺御史,赵尧知道刘邦担心死后戚夫人所生的赵王不能自全,故向刘邦献计,设置一位群臣皆敬惮的强相,并且举荐了周昌出任。周昌出任赵相后,刘邦封了赵尧为御史大夫。

2 方与公:西汉赵人。

3 刀笔吏:文书小吏。

4 置:原脱“置”字。王按:《史记》卷九十六、《汉书》卷四十二皆作“置贵强相”,据补。

译文

方与公认为周昌的属吏赵尧虽然年少,但可算是一位奇士,提醒周昌:“你一定要特别提防他,他将来要取代你。”周昌笑着说:“赵尧,不过是一个文书小吏罢了,不至于这样吧!”过了不久,赵尧劝说汉高祖为赵王设置一位地位尊贵而群臣皆敬畏的辅相,并认为只有周昌可以胜任。汉高祖采纳了他的计策,赵尧终于取代了周昌成为了御史大夫。后来吕后杀了赵王,周昌也无能为力,只得称病不上朝。由此看来,赵尧只不过是利用此计取代周昌的官职,哪里能够为汉高祖出谋献策!吕后怨恨赵尧出此计,亦迫使赵尧受罪。赵尧不仅不能为高祖出谋献计,也不善于为自己计划,周昌说他是文书小吏,岂是诬蔑他呢!

黄霸以鹖为神爵1

吾先君友人史经臣彦辅2,豪伟人也,尝言:『黄霸本尚教化,庶几于富3,而教之者乃复用乌攫小数4,陋哉!颍川凤皇5,盖可疑也,霸以鹖为神爵,不知颍川之凤以何物为之?』虽近于戏,亦有理也。

1 黄霸:汉代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字次公,曾为颍川太守,官至丞相,封建成侯。鹖:鸟名,即鹖鸡,一种善斗的鸟。爵:同雀。

2 先君:先父,即苏洵。史经臣彦辅:史经臣,字颜辅,宋代眉山(今四川乐山)人。

3 庶几:差不多。

4 攫(jué):鸟兽用爪迅速捕取猎物。数:术数、法术。

5 颍川凤皇:凤皇,即凤凰。《汉书·黄霸传》载黄霸任京兆尹时,因犯了过错而被贬,调任颍川太守,前后八年,郡中大治。是时凤凰神爵数集郡国,颍川尤多,天子以黄霸治行优良,下诏表扬,赐爵关内侯。后数月,征黄霸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

译文

我父亲的友人史经臣彦辅,是性格豪放的人,他曾经这样说:“黄霸本来崇尚教化,所管辖的地区大抵已经相当富庶,可是教化别人的时候仍然采用司察属吏使用的小手段,真是鄙陋啊!颍川郡多次群集凤凰,大概值得怀疑,黄霸把鹖鸟当成神鸟(故弄玄虚),不知道颍川的凤凰又是以什么东西来充当?”这说法虽然近于戏言,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王嘉轻减法律事见《梁统传》1

汉仍秦法2,至重3。高、惠固非虐主4,然习所见以为常,不知其重也,至孝文始罢肉刑与参夷之诛5。景帝复孥戮晁错6,武帝罪戾有增无损7,宣帝治尚严8,因武之旧9。至王嘉为相,始轻减法律,遂至东京10,因而不改。班固不记其事11,事见《梁统传》,固可谓疏略矣。嘉,贤相也,轻刑,又其盛德之事,可不记乎?统乃言高、惠、文、景以重法兴12,哀、平以轻法衰13,因上书乞增重法律,赖当时不从其议。此如人年少时不节酒色而安,老后虽节而病,见此便谓酒可以延年,可乎?统亦东京名臣,一出此言,遂获罪于天,其子松、竦皆以非命而死14,冀卒灭族15。呜呼,悲夫,戒哉!『疏而不漏』16,可不惧乎?

1 王嘉:字公仲,汉平陵(今陕西咸阳)人。《梁统传》:指《汉书·梁统传》。

2 仍:因袭。

3 至重:刑罚十分重。

4 高、惠: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

5 孝文:汉文帝刘恒。肉刑:对罪犯身体残害的刑罚。参夷之诛:诛灭三族的酷刑。

6 景帝复孥戮晁错: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提出削藩的建议,以削减诸侯的权力。吴王刘濞会合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景帝迫于压力,诛杀晁错,以平息叛乱。孥戮:尽戮妻子和子孙。

7 罪戾:罪恶暴戾。

8 宣帝:汉宣帝刘询。

9 武:指汉武帝。

10 东京:东汉。

11 班固: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撰成《汉书》一百篇。

12 统乃言:梁统竟然认为。《汉书》载梁统上疏云:“高帝受命诛暴,平荡天下,约令定律,诚得其宜。文帝宽惠柔克,遭世康平,惟除省肉刑、相坐之法,它皆率由,无革旧章。武帝值中国隆盛,财力有余,征伐远方,军役数兴,豪杰犯禁,奸吏弄法,故重首匿之科,著知从之律,以破朋党,以惩隐匿。宣帝聪明正直,总御海内,臣下奉宪,无所失坠,因循先典,天下称理。至哀、平继体,而即位日浅,听断尚寡,丞相王嘉轻为穿凿,亏除先帝旧约成律,数年之间,百有余事,或不便于理,或不厌民心。”

13 哀、平: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

14 松:梁统长子,字伯孙,因悬飞书诽谤,下狱而死。竦:梁统之子,字叔敬,为窦皇后所害。

15 冀卒灭族:后桓帝即位,诛杀梁冀与其妻孙氏亲戚。冀:梁冀,字伯卓,梁统孙子,东汉外戚,尝专擅朝政。

16 疏而不漏:语出《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此喻国家法网虽宽,但不会漏掉坏人。

译文

汉朝承袭秦朝的法律,非常苛重,汉高祖、汉惠帝本来并非暴虐的君主,然而因为习以为常,所以没感到刑罚苛重。到了汉文帝时,才开始废除肉刑和诛灭三族的酷刑。汉景帝又恢复以往的法制,杀了晁错并且诛杀了他的妻子和子孙,汉武帝的暴戾更是有增无减。汉宣帝时刑法仍然很严酷,因袭了汉武帝的旧制。直到王嘉出任宰相,才开始减轻刑法。如此进入了东汉时期,仍然沿袭西汉时期的重法而不改正。班固不记载王嘉的功绩,他的事只见于《汉书·梁统传》中,这可以说是疏漏了。王嘉,是一位贤能的宰相,减轻刑法,又是他一件盛德的事,这样可以不记载吗?梁统竟然认为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时凭借重法而得以兴盛,而汉哀帝、汉平帝时由于施行轻法而衰败,因此上书请求加重刑罚,幸好当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这样好比一个人年轻时不节制酒色而安然无事,到了年老的时候虽然节制,还是重病缠身,根据这种情况而说饮酒可以延年益寿,可以吗?梁统也是东汉王朝的名臣,一提出这种言论,便得罪了上天,他的儿子梁松、梁竦都死于非命,梁冀最后更遭到诛灭家族的命运。唉!可悲,警戒啊!“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可以不畏惧吗?

赏析与点评

这则文字看来是针对王安石的“重法”而论。熙宁二年(一○六九),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王安石答道:“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实施重法固然可收立竿见影之效,因此苏轼论说汉朝盛衰与重法的关系外,还补充了年轻时不节制而无事,年老时节制反而多病的比喻,借此告诫重法为祸的深远。

李邦直言周瑜1

李邦直言:周瑜二十四经略中原2,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饭3,贤愚相远如叔4,安上言吾子以快活5,未知孰贤与否?

1 李邦直:李清臣,字邦直,魏(今河北大名西北)人,北宋大臣。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县)人,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

2 经略:谋划。

3 善饭:善于吃饭,意指食量颇大。

4 如叔:苏集作“如此”,属上读。商本、苏集“以”并作“似”。

5 吾子以快活:此下原本夹注云:“句疑有误。”吾子,互相亲昵之称,即我。

译文

李邦直说:周瑜二十四岁的时候已经筹划中原,我现在已经四十岁,但只是贪睡贪吃,一贤一愚相距实在太远了。你还说我活得快活?不知哪位才是贤者。

赏析与点评

建功立业固然是成功,但周瑜一生只活了三十五年,如此短暂的光芒,想必周瑜也未必乐见。

勃逊之1

与朱勃逊之会议于颍2,或言洛人善接花,岁出新枝,而菊品尤多。逊之曰:『菊当以黄为正,余可鄙也。』昔叔向闻鬷蔑一言3,得其为人,予于逊之亦云然。

1 勃逊之:朱勃,字逊之,一字彦素,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此标题称呼不例,疑“勃”上脱“朱”字。

2 颍:即颍州,今安徽阜阳。

3 叔向:春秋晋国政治家、外交家。鬷蔑:春秋郑国大夫,字然明。一言:《左传》载:昔叔向适郑,鬷蔑恶,欲观叔向,从使之收器者,而往,立于堂下,一言而善。叔向将饮酒,闻之,曰:“必鬷明也!”下执其手以上,曰:“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贾大夫曰:‘才之不可以已。我不能射,女遂不言不笑夫!’今子少不扬,子若无言,吾几失子矣。言之不可以已也如是!”遂如故知。

译文

我与朱勃在颍州相会,有人说洛阳人善于嫁接花木,每年都有新的花样,当中以菊花的新品种最多。逊之说:“菊花当中以黄色为正品,其余的都是鄙俗之物。”从前叔向听鬷蔑的一句话,便了解他的为人,我对于逊之也是这样。

赏析与点评

周敦颐《爱莲说》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所以称为花之隐逸者,是因为无论霜雪如何肆虐,菊花都会毫不畏缩地在众花凋谢的时候独自盛开。这种“傲霜”的情操,就仿如隐逸者绝不随波逐流的表现。故那些华艳的新品,只以外貌诱人,恰恰缺乏了菊花最重要的元素。所以朱勃说除了黄菊外,其余的都是鄙俗之物。苏轼能够在这一句话中论断朱勃的为人,果然是善于一言以观人。

刘聪吴中高士二事1

刘聪闻当为须遮国王2,则不复惧死,人之爱富贵,有甚于生者。月犯少微3,吴中高士求死不得,人之好名,有甚于生者。

1 刘聪:字玄明,新兴(今山西忻州市)人,匈奴族,十六国时汉赵(前赵)国君。吴中:今江苏省。高士:品德高尚而隐居不仕的君子。

2 须遮国:国名。《晋书·载记第二 刘聪》记:聪(刘聪)子约死,一指犹暖,遂不殡殓,及苏,言见元海于不周山。元海谓约曰:“东北有遮须夷国,无主久,待汝父为之。”约拜辞而归,道遇猗尼渠馀国,引约入宫,与约皮囊一枚。俄而苏,取皮囊开之,有一方白玉,题文曰:“猗尼渠馀国天王敬信遮须夷国大王,岁在摄提,当相见也。”驰使呈聪,聪曰:“若审如此,吾不惧死也。”

3 少微:星名,泛指天庭的一般官员和士大夫,后常用以表示处士。

译文

刘聪听说可以当上须遮国的国王,便不再惧怕死亡。人们看重富贵,甚至有超过生命的。月亮侵入少微星的区域,吴中的名士求死不能,人们贪求名声,也有超过生命的。

郄超出与桓温密谋书以解父1

郄超虽为桓温腹心,以其父愔忠于王室2,不知之。将死,出一箱付门生3,曰:『本欲焚之,恐公年尊4,必以相伤为毙5。我死后,公若大损眠食,可呈此箱,不尔便烧之。』愔后果哀悼成疾,门生以指呈之,则悉与温往反密计。愔大怒,曰:『小子死晚矣!』更不复哭矣。若方回者6,可谓忠臣矣,当与石碏比7。然超谓之不孝,可乎?使超知君子之孝,则不从温矣。东坡先生曰:超,小人之孝也。

1 郄超:字景兴,一字嘉宾,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桓温曾辟为征西大将军掾。后桓温任大司马,转为参军。桓温:字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微怀远县)人,东晋大将,官至大司马。解父:排解父亲。

2 愔(yīn):郄超父郄愔,字方回,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忠于晋室,得悉郄超与桓温图谋篡位后大怒。

3 门生:门下役使之人。

4 年尊:岁数大。

5 相伤为毙:因相念过深而招致病患。

6 方回:即郄愔。

7 石碏:春秋卫国大夫,其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密谋杀卫桓公自立,石碏因此诱州吁和石厚到陈国杀之,大义灭亲,尊为纯臣。

译文

郄超虽然是桓温的心腹,但他的父亲郄愔却忠于晋室,所以他不让父亲知道这一点。郄超临死,拿出一箱书信给予门下役使,说:“我本来想把这箱书烧毁的,但我担心父亲年老,一定因为我的死而伤心致病。我死后,我的父亲如果伤心得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就把此箱交给他,不然的话便把它烧毁。”郄愔后来果然因哀悼太深而得了重病,门下役使便按照郄超的指示把那箱书信呈上,郄愔因此知道郄超与桓温谋反的事。郄愔大怒,说:“这小子死得太晚了!”不再为他儿子的死而哭泣。若像郄愔那样,可称得上是忠臣了,足与石碏相媲美。然而若说郄超不孝,可以吗?假如郄超懂得什么是君子之孝,就不会跟随桓温谋反了。我说:郄超,是小人之孝罢了。

录温峤问郭文语1

温峤问郭文曰:『人皆有六亲相容2,先生弃之,何乐?』文曰:『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耳。』又曰:『饥思食,壮思室3,自然之理,先生独无情乎?』曰:『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又问:『先生独处穷山,死为乌鸢所食4,奈何?』曰:『埋藏者食于蝼蚁5,复何异?』又问:『猛虎害人,先生独不畏耶?』曰:『人无害兽心,则兽亦不害人。』又问:『世不宁则身不安,先生不出济世乎?』曰:『非野人之所知也6。』予尝监钱塘郡,游余杭九镇山7,访大涤洞天,即郭生之旧隐。洞大,有巨壑8,深不可测,盖尝有敕使投龙简云9。戊寅九月七日书。

1 温峤:字泰真,东晋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郭文:字文举,东晋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东南)人。

2 六亲:狭义上指父、母、兄、弟、妻、子。相容:情感和睦。

3 室:妻室。

4 鸢:老鹰。

5 蝼蚁:蝼蛄及蚂蚁。

6 野人:草野间的人。

7 九镇山:苏集作“九锁山”。

8 壑:坑洞。

9 敕使:奉有帝王诏命的使者。龙简:皇帝的诏书。

译文

温峤问郭文:“人人都有六亲,感情和睦,而你却抛弃,有什么快乐?”郭文回答:“我的本行是学道,不料遭到世乱,打算回归却找不到道路。”又问:“饥饿的时候会想起食物,成年会想起妻室,这是自然的道理,而你是否没有情感?”答:“情感是由思念产生,我不去思念所以就没有情感。”又问:“先生独自处于山野之间,死去后会被乌鸦老鹰所啄食,那怎么办?”答:“尸体埋葬后不也是被蝼蛄蚂蚁所食,这又有什么分别?”又问:“山中的猛虎会伤害人,先生为何不畏惧?”答:“人没有伤害野兽的心,那么野兽也不会伤害人。”又问:“世道不安宁,那么自己也会感到不安,先生为何不出来打救世人?”答:“这不是山野之人所能知道的。”我曾经担任钱塘郡的监察官,游历过余杭的九镇山,探访过大涤洞天,也就是郭文以往隐居之地。这里的洞穴很大,有深谷,而且深不可测。大概真的是有皇帝的使者来给予诏书的说法。元符元年(一○九八)九月七日记。

刘伯伦1

刘伯伦常以锸自随2,曰:『死即埋我。』苏子曰,伯伦非达者也,棺椁衣衾3,不害为达4。苟为不然,死则已矣,何必更埋!

1 刘伯伦:刘伶,字伯伦,晋沛国(今安徽濉溪)人,竹林七贤之一。

2 锸(chá):挖土的锹。

3 棺椁(ɡuǒ):棺材和套在棺外的外棺。衣衾:死者入棺时所用的衣服和大被。

4 害:妨碍。

译文

刘伯伦经常外出都携带铁锹,说:“我死了便立即把我埋下。”我说,刘伯伦并不是一个豁达的人,棺椁衣衾,不受影响的才是豁达。如果不是这样,死去都已经完结,又何必要埋起来!

赏析与点评

世以为刘伶这种行径豁达(《晋书》便说“其遗形骸如此”),但正如苏轼所言,刘伶内心其实仍受到世间事物的牵制,还是要别人埋葬他的躯体。既然人都死去,万事皆空,埋葬与否,又有什么分别?

房琯陈涛斜事1

房次律败于陈涛斜,杀四万人,悲哉!世之言兵者,或取《通典》2,《通典》虽杜佑所集,然其源出于刘秩3。陈涛之败,秩有力焉。次律云:『热洛河虽多4,安能当我刘秩5!』挟区区之辨以待热洛河6,疏矣。

1 房琯:字次律,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唐肃宗命房琯为宰相,出征收复长安,但房琯在陈涛斜被安禄山军打败,四万唐军全军覆没。陈涛斜:地名,在今陕西咸阳东。

2 《通典》:书名,唐杜佑所撰。

3 刘秩:字祚卿,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曾任房琯军中。

4 热洛河:《旧唐书》、《新唐书》皆作“曳落河”。曳落河乃突厥语(elaha)壮士之意。

5 当:挡。

6 挟:“挟”字原脱,据商本、苏集补。

译文

房琯在陈涛斜战败,阵亡了四万将士,多么令人悲哀啊!世人谈论兵事,常常取法于《通典》,《通典》虽然是杜佑所集成,但它的源头是出自刘秩手笔。陈涛斜的败亡,刘秩是有效力的。房琯说:“胡人壮士虽多,哪能挡得住我的刘秩!”以微小的判断能力来对付胡人壮士,可谓疏漏也。

卫瓘欲废晋惠帝1

晋惠帝为太子,卫瓘欲陈启废立之策而未敢发2。会燕凌云台3,瓘托醉跪帝前,曰:『臣欲有所启。』欲言之而止者三,因拊床曰:『此坐可惜!』帝意乃悟,曰:『公真大醉。』贾后由是怨之。此何等语,乃于众中言之,岂所谓『不密失身』者耶4?以瓘之智,不宜暗此,殆邓艾之冤5,天夺其魄尔。

1 卫瓘:字伯玉,司隶河东(今山西夏县)人。晋惠帝:晋惠帝司马衷,字正度,西晋第二任皇帝,统治期间发生了八王之乱,西晋亦因此步向衰亡。

2 陈启:陈述启奏。

3 燕:通“宴”。

4 不密失身:不保密以致丧命。

5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曹魏名将,曾逼使蜀帝刘禅投降,建立灭蜀功绩。但战后被钟会联合卫瓘诬陷,卫瓘更遣田续先行杀死邓艾。

译文

晋惠帝是太子时,卫瓘就打算启奏废立太子,但未敢这样做。后来在凌云台的宴会上,卫瓘借醉跪在晋武帝面前,说:“臣有事启奏。”多次欲言又止,并拍打晋惠帝的坐床说:“这个座位真可惜啊!”晋武帝领悟到卫瓘的意思,说:“你真是醉得太厉害了。”贾后因此怨恨卫瓘。这是什么话,竟然在大庭广众中说出来,岂不是所谓“不保密以致丧命”吗?以卫瓘的智慧,不应该昏昧到这种地步,大概是邓艾的冤死,上天夺去他的魂魄罢了。

赏析与点评

苏轼议论人物,大多条分缕析,以理说人。但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也有未能求之于人世而求之于鬼神的一面。

裴对武帝1

晋武帝探策2,岂亦如签也耶?惠帝不肖,得一3,盖神以实告。裴頠谄对4,士君子耻之,而史以为美谈,鄙哉!惠、怀、愍皆不终5,牛系马后6,岂及亡乎!

1 裴頠(wěi):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西晋哲学家。

2 策:占卜用的蓍草。

3 得一:签上得一个“一”字。

4 谄对:奉承。《世说新语》记晋武帝尝卜卦晋室命运,得了个“一”字,晋武帝很不高兴,以为只有一世,大臣也相顾失色,惟裴依《老子注》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员”,大家顿时转忧为喜。

5 惠、怀、愍:晋惠帝、晋怀帝、晋愍帝。此三位西晋皇帝皆不得善终。惠帝遭司马越鸩杀,怀帝被刘聪俘虏后杀害,愍帝亦为刘聪所害。

6 牛系马后:本出自“牛继马后”的典故,说是司马懿当政时期一本谶书《玄石图》有“牛继马后”的预言,让司马懿非常忌讳,甚至为此毒死将领牛金,恐为子孙后患,此处喻惠、怀、愍三帝皆蠢钝如牛,未能接上司马氏的基业以致牛系(继)马后提前发生。

译文

晋武帝占卜,难道也是求签文吗?晋惠帝不成才,签上得出一个“一”字,大概神灵以实相告。裴奉承以对,士人君子都认为可耻,而史官认为是美谈而记载,鄙陋也!晋惠帝、晋怀帝、晋愍帝都不得善终,牛系(继)马后这事,哪里要等到司马氏亡国那时候呢?

刘凝之沈麟士1

南史》2:刘凝之为人认所着履3,即与之,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着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此虽小事,然处事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1 刘凝之:字志安,南朝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高尚不仕。沈麟士:字云祯,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武康)人,齐朝教育家。

2 《南史》:史书,唐李延寿撰。“南史”,原误作“梁史”。王按略云:世惟《梁书》而无“梁史”,且刘凝之、沈麟士皆不载于《梁书》。二人皆有传于《南史》,且俱载其认履事。可证“梁史”乃“南史”之误,径改。

3 履:鞋子。

译文

《南史》记载刘凝之被人错认所穿着的鞋子,便当下脱给他,这个人后来寻回自己的失鞋,就把鞋子归还,可是刘凝之不肯收回。沈麟士也被邻人错认所穿着的鞋子,沈麟士笑道:“是你的鞋子吗?”便当下脱给他。后来邻人寻回自己的失鞋,把鞋子归还,沈麟士问:“这不是你的鞋子吗?”笑着收下。这虽然是一桩小事,但处事应当如沈麟士,而不应像刘凝之。

赏析与点评

刘凝之与沈麟士对错认失鞋的回应,只是有些许的分别,但在苏轼看来,若能学得沈麟士的宽宏,凡事自当迎刃而解。做人处事应该学会宽宏,否则如刘凝之般执着,痛苦的可能只是自己。

柳宗元敢为诞妄

柳宗元敢为诞妄,居之不疑1。吕温为道州、衡州2,及死,二州之人哭之逾月,客舟之过于此者,必呱呱然3。虽子产不至此4,温何以得之!其称温之弟恭亦贤豪绝人者5,又云恭之妻裴延龄之女也6。孰有士君子肯为裴延龄婿者乎?柳宗元与伾、叔文交7,盖亦不差于延龄姻也。恭为延龄婿不见于史,宜表而出之,见宗元文集恭墓志云8。

1 居之不疑: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毫不怀疑。

2 吕温:字和叔,河中(今山西永济)人,柳宗元表兄。

3 呱呱:形容小儿哭泣的声音。此喻成人哭泣得不像样子。

4 子产:春秋郑国政治家,极受郑国百姓爱戴。

5 恭:吕恭,字恭叔,吕温弟。

6 裴延龄:唐河中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专擅阿谀奉承,结党营私,“以聚敛为长策”。

7 伾:王伾,唐杭州(今浙江杭州市)人,他贪财受贿,勾结宦官。叔文:王叔文,唐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与王伾在唐代末年主张改革。柳宗元、刘禹锡为其追随者。

8 恭墓志:《河东集》有《吕侍御恭墓铭》。

译文

柳宗元敢于做荒诞虚妄的事,而且对自己所做的事并不怀疑。吕温为道州、衡州官员,死后,两州的民众哀悼他超过一个月,客船经过这里时,必定听到大家呱呱号哭。即使郑国子产去世的时候也不至于这样,吕温凭什么有这样的声望!柳宗元又说吕温的弟弟吕恭也是贤能豪杰、超绝群众的人,又说吕恭的妻子是裴延龄的女儿。哪有士人君子肯做裴延龄的女婿?柳宗元与王伾、王叔文交往,大概与裴延龄的姻亲没有太大的差别。吕恭为裴延龄女婿不见于史书的记载,应当把它宣示于众。这一事见于柳宗元文集《吕侍御恭墓铭》。

赏析与点评

苏轼所以如此批评柳宗元,大抵与柳宗元的学术取向有关。在《与江惇礼秀才》一文中,苏轼便曾说:“柳子之学,大率以礼乐为虚器,以天人为不相知云云,虽多,皆此类尔。此所谓小人无忌惮者。”虽然如此,但苏轼这段文字并非妄语空言。中国文人喜欢讳过称善,这确实是个陋习。故我们读历史、看古书的时候,必须慎思明辨。孟子也曾经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六经》也要置疑,何况是一般文人随手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