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祥先生在他所写《三十年细说从头》长篇连载里,有一段小利巴说:“就是没有鸡丝拉皮。”这使我蓦然想起了当年学生时期吃鸡丝拉皮的滋味。当年在北平,鸡丝拉皮是一道极普通的凉拌菜,可是在台湾从北到南,像样的北方馆少说也有二三十家,可从来就没吃过合乎标准的鸡丝拉皮。

记得昔年在北平读书时期,学校距离东安市场不远,因此每天这顿中饭,总是同学相约,一块儿到东安市场润明楼去吃,逢到周末月尾总要打一两次平伙。学生的伙食费有限,不外添个炒木须肉,或是抓炒里脊,赶上黄花鱼季来条煎籑黄花鱼而已。至于鸡丝拉皮,这是大家最欢迎的一道凉菜,所以每次打牙祭总少不了鸡丝拉皮。润明楼在北平顶多被列为中等饭馆,可是他家的鸡丝拉皮,在所有山东饭馆里,可得算数一数二。北平够得上叫字号的山东馆都是自己做粉皮,滑润细嫩,晶莹透明,要是关照跑堂儿的粉皮要削薄剁窄,挑一箸子一秃噜而下,真是充肠适口,沁人心脾。我们因为长年照顾润明楼,算是老主顾了,堂口、柜上、灶上都熟,所以一叫鸡丝拉皮,不但鸡丝作料老尺加二,粉皮更是双上,让大家吃个痛快。后来离开学校,时常有应酬,发现东兴楼的鸡丝拉皮比润明楼还要高明。粉皮是自己做的,自然不必说啦,连芥末鸡丝都有讲究:芥末必定现烤现和,冲劲才能恰到好处;鸡丝是丝丝连皮活肉,不掺发紫的胸脯与白肉,所以入口之后没有木木渣渣的感觉。可是东兴楼卖鸡丝拉皮的价钱,比润明楼的高出一倍还要拐弯儿呢!

北平人吃素菜,讲究到尼姑庙三圣庵去吃。庵里的素拉皮也是非常出名的,不但粉皮是自己做的,就连小磨麻油、青酱、高醋也都是庙里磨研酿造的。出家人不近葱蒜辛辣,说是有混浊之气,天人就不来说法了,所以芥末也在禁用之列。她们拌拉皮用焦炸面筋末,先把面筋喂好作料,用滚油炸焦压碎,用来拌粉皮,香脆温润兼而有之,可算素菜中隽品,也算拉皮里的别格。

前两天偶然遇见一位当年同在润明楼吃鸡丝拉皮的老同学,他说:“来到台湾二三十年,从台北到高雄,就没吃过一次满意的鸡丝拉皮。”我告诉他此间所有北方饭馆,所用的粉皮都是拿干粉皮泡的,因为泡得不均匀,时间拿不准,以致软硬不一,厚薄各异,能用筷子挑起来已经不容易了,你想要削薄剁窄的粉皮,那就更办不到啦!

在台湾吃拌粉皮,只有锅里拌,名为“拌”,实际近乎炒了。先把韭黄肉丝炒好,把泡好的干粉皮下锅同炒,尽管粉皮有的地方泡不透,可是下锅一炒,也就滑软划一了,虽然粉皮宽窄不一,但是大致还不离谱,总能慰情聊胜于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