焙数则首面干而香减[221],失焙则杂色剥而味散[222]。要当新芽初生即焙,以去水陆风湿之气[223]。焙用熟火置炉中[224],以静灰拥合七分[225],露火三分,亦以轻灰糁覆[226],良久即置焙篓上[227],以逼散焙中润气。然后列茶于其中,尽展角焙之[228],未可蒙蔽,候火通彻覆之。火之多少,以焙之大小增减。探手炉中,火气虽热而不至逼人手者为良[229]。时以手挼茶体[230],虽甚热而无害,欲其火力通彻茶体耳。或曰,焙火如人体温,但能燥茶皮肤而已,内之余润未尽[231],则复蒸暍矣[232]。焙毕,即以用久漆竹器中缄藏之[233],阴润勿开[234]。如此终年[235],再焙,色常如新。

【注释】

[221]焙数:指在贮藏期间多次反复烘焙。

[222]失焙:指在贮藏期间不烘焙。

[223]水陆:水上与陆地。风湿:潮湿。

[224]熟火:木炭烧透后的文火。元王祯《农书》卷二十:“凡蚕生室内,四壁挫垒空龛,状如三星,务要玲珑,顿藏熟火。”

[225]静灰:洁净的炭灰。拥:在底部或根部堆聚。合:闭拢。

[226]轻灰:细微的炭灰。糁(sǎn):散落,洒上。覆:覆盖,遮蔽。

[227]良久:很久。焙篓:焙茶笼。篓,篓子,用竹篾、荆条、苇篾等编成的盛器,一般为圆桶形。

[228]展:展放。角:包,裹。

[229]逼:威胁,紧迫。

[230]挼(ruó):同“捼”,揉搓,摩挲。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笨曲并酒》:“以曲末于瓮中和之,挼令调均。”

[231]内之余润:茶饼内残留的水分。

[232]蒸:热。暍(yē):热。

[233]竹器:用竹子作材料编制的器具的总称。缄(jiān):闭藏,封闭。

北宋定窑瓷盒

[234]阴润:阴湿滋润。

[235]终年:全年,一年到头。《墨子·节用上》:“久者终年,速者数月。”

【译文】

在贮藏期间多次反复烘焙,茶饼表面就会干燥并减损香气;在贮藏期间不烘焙,茶饼表面色泽就会杂驳剥落并且滋味散失。要在茶树新芽初生还未采制时就先起焙,以去除水上与陆地的潮湿之气。焙茶用木炭烧透后的文火置于炉中,以洁净的炭灰拥堆十分之七,只露出十分之三的炭火,并且在火上撒盖细微的炭灰,较长时间之后将炭炉放在焙茶笼上,以将茶焙中的湿气驱散。然后将茶饼列放在茶焙中,将所有的包夹都打开,不可覆盖遮蔽,等到火力通彻了,才可以加以遮盖。用火的多少,要根据茶焙的大小来进行增减。将手伸到炉上,以炉火热度高但不至于逼烤人手为宜。经常用手摩搓茶体,即使很热也没有什么妨害,想要让火力通透茶体罢了。有人说,焙火的温度像人的体温就可以,这个温度只能干燥茶饼的表面,茶饼内残留的水分不能焙尽,需要再度烘焙。焙火完成,立即用已经长久使用的漆竹器封闭贮藏,天气阴湿滋润时不要打开。这样一年到头,再次加以烘焙,茶饼色泽能够长久保持得像新茶一样。

【点评】

陆羽认为要真正领略茶饮、茶艺的真谛与精华,会有九种困难即所谓“茶有九难”,其第九难是“夏兴冬废,非饮也”,只有一年到头饮茶不断才算是真正的饮茶。而对于一年到头经常要饮用的茶来说,因其自身的易吸湿、串味的特性,如何妥善保存非常重要。蔡襄将藏茶器具列在了茶具之首,徽宗在其基础上更新、改善藏茶用具和藏焙方法,使之更好地发挥对茶叶的保管作用,为茶饮、茶艺活动提供最好的茶叶。

大观茶论》之前,茶叶贮藏主要依靠焙茶笼,靠火焙去润湿藏茶。蔡襄已经提出密封藏茶的概念,但却只是用蒻叶封裹,然后放置在高处,使不近湿气。赵佶改进了藏茶的方法,即先在茶焙中将茶饼烤焙干燥之后,再放到可以密封的器物中密封缄藏,而且在多次开封取茶叶后,可以再次重复焙干后再缄藏,这样可以长久保持茶叶新茶时的品色。赵佶关于藏茶的改进,特别在以下两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密封藏茶,这一理念可以说是最实质性的改变,至今一直为茶业所采用,所改变的只有所用器具的材质以及密封的程度而已。

其次是多次烘焙,这一方法至今仍在福建地区茶叶收藏中使用。一些茶类,特别是岩茶,一年或者两三年后会再次烘焙,这样的茶叶可以长年收藏而不会减损品质,有些地区的茶人认为多次焙火甚至还能提升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