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欧洲之新形势

由纷乱入于平和时代

维也纳会议条约签字(1815年6月9日),拿破仑送往圣赫列拉岛(8月15日),第二次《巴黎条约》签字(11月20日),欧洲政治史上之一个重大时期,于以完成。此时期为一极多扰乱而富于活动之时期。过此以往,即入于一个平和时期。平和继续40年,在此时期中,维也纳会议造成的局面大体维持;国际关系尚无剧烈的变动。

均势局面

维也纳会议,重建欧洲均势的局面。此均势由五强维持之,在西方有英、法,在东方有俄、奥、普。此五强无一有支配全欧之力,或敢单独挑战者。均势维持几半世纪。此两团国家之中间,有一中央部分,分成若干小国,即德意志诸邦、意大利诸邦、荷兰、瑞士是。奥国支配分裂之德意志、意大利,无志于膨胀,而利于维持此分裂状态。俄国合并从前隔断俄国与欧洲之邦土,旧波兰国惟余一克拉科(Cracow),立为共和国。瑞典失去芬兰及坡米拉里,退到斯干地那维亚一隅。土耳其帝国屏于欧洲公法之外。

政治上的中心人物

欧洲政治支配于英、俄、普、奥、法五强之手。它们的外交方针,均由政府主持。但法国政府注全力于内政;英国保守党内阁以维持现状为主义,对于大陆事情持消极态度;普鲁士王畏缩迟疑,不能取独立的行动;它们在当时欧洲外交上均居于被动的地位。惟有俄奥两国政府,在外交上为主动的,而能以其政策加于他国。操持欧洲政局的中心人物,是俄皇亚历山大一世与奥相梅特涅两人,而尤以后者实际上的势力为大。

第二节 亚历山大与梅特涅之竞争亚

历山大之人物政见

俄皇亚历山大与梅特涅同为外交上中心人物,他们两人性格政见大不相同。他们在维也纳会议后之欧洲外交舞台,彼此争胜。

亚历山大是一温和而富于感情之人,宗教思想甚深,颇重人道主义。他对于当时的自由主义立宪运动表同情,他不仅维持法国之立宪政治,并且自己给波兰一个宪法(1818年2月)。

梅特涅之人物政见

梅特涅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外交家,头脑顽固,心目中只有政治的利益。他的政见,以保守现状为原则,反对一切改革。他为一切革命运动之仇敌,他笃信专制的贵族的君主政治,而视宪法为革命的工具。

政策冲突之点

亚历山大与梅特涅主要的竞争处所,在关于欧洲各国内政的组织。亚历山大赞助自由立宪党,梅特涅则反对之。俄奥两国在次等国家的代表,常关于其国政治竞为种种阴谋暗斗。亚历山大对于德意志南部国家,对于意大利、西班牙,常自居于宪政保护者之地位。此外关于东方事情,彼此亦有利益的冲突。亚历山大向对于东方怀抱侵略之野心。他曾与拿破仑约定,以西方归法国,而自己在东方保有行动之自由。他已占得土耳其之一部地方倍沙拉比亚(Bessarabia),他在维也纳会议,不承认土皇得与欧洲各国君主立于同等地位。梅特涅则深虑亚历山大又与法国联结,复行其东方侵略计划,有害奥国地位。于是在东方之利益冲突,成为俄奥关系之致命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