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 受

道教对于求道者必需有师传授。《太上太霄琅书》曰:“天地布气,师教之真,真仙登圣,非师不成。心不可师,师心必败。”然道教对于师弟传受秘道之事,至为慎重,尤以妄传妄泄为戒。兹摘录《汉武内传》上元夫人传《六甲灵飞》于汉武帝之事,因所叙曲折之仪颇备,且系最早出之书,盖六朝人所撰也。其传云:“王母曰:‘此子勤心已久,而不遇良师。’帝下席叩头曰:‘彻下土浊民,不识清真,今日闻道,是生命会遇圣母,今当赐以真形,修以度世。夫人云,今告彻应须五帝六甲六丁六府致灵之术。既蒙启发,宏益无量。唯愿告诲,济臣饥渴。使已枯之木蒙灵阳之润,焦炎之草幸甘雨之溉。不敢多陈。’帝启叩不已。王母又告夫人曰:‘夫真形宝文,灵官所贵,此子守求不已,誓以必得,故亏科禁,特以与之。夫人既以告彻篇目十二事毕,必当匠而成之,缘何令人主稽首请乞叩头流血耶?’上元夫人曰:‘阿环不苟惜,向不持来耳。

此是太虚掌文真人赤童所出,传之既自有男女之限禁,又宜授得道者。恐彻下才,未应得此耳。’王母色不平,乃曰:‘天禁漏泄,犯违明科。传必其人,授必知真者,夫人何向下才而说其灵飞之篇目乎?妄说则泄,泄而不传,是炫天道,此禁岂轻于传耶?’夫人谢曰:‘谨受命矣。但环畴昔,蒙倒景君、无常先生二君传灵飞之约,以四千年一传女。授女不授男。环授书以来,并贤大女,即抱兰,凡传六十八女子,固不可授男也。伏见扶广山青真小童受(当作授)《六甲灵飞》于太甲(当作上)中元(当作黄),凡十二事,与环授者同。青真是环入火弟子,所受六甲,未闻是别授于人。彼男官也,今止敕取之。将以授刘彻也。’上元夫人即命侍女纪离容径到扶广山。敕青真小童出《六甲左右灵飞致神之方》十二事,当以授刘彻也。须臾,侍女还。捧五色玉笈凤文之蕴,以出《六甲》之文。夫人乃下席起立,手执八色玉笈凤文之蕴。仰帝而祝曰:‘九天浩洞,太上耀灵,神照玄寂,清虚朗明。登虚者妙,守气者生,至念道臻,寂感真诚。役神形辱,安精年荣。授彻灵飞,及此六丁。左右招神,天光策精,可以步虚,可以隐形,长生久视,还白留青。我传有四万之纪,授彻传在四十之龄。违犯泄漏,祸必族倾,反是天真,必沉幽冥。尔其慎祸,敢告刘生。尔师主是青真小童君,太上中黄道君之师真,元始天王入室弟子也,姓延陵,名子阳,字庇华,形有婴孩之貌,故仙宫以青真小童为号。’言毕。夫人一一手指所施用节度,以示帝焉,凡十二事都毕。王母曰:‘此三天太上之所撰。藏于紫陵之台,隐以灵坛之房,封以华琳之函,韫以兰茧之帛,约以紫罗之素,印以太帝之玺。受之者四十年传一人,无其人八十年可顿授二人。得道者四百年一传,得仙者四千年一传,得真者四万年一传,升太上者四十万年一传。非其人谓之泄天道。得其人不传是谓蔽天道。非限妄传是谓轻天老。受而不敬是谓慢天藻。泄、蔽、轻、慢四者,取死之刀斧,延祸之车乘也。’”可知传授,必待虔求,先宜焚香斋洁,受时尤当立誓,勿妄传妄泄。故道经云,张道陵亲受太上质敕,开立二十四治十九静庐,授以正一盟威之道。以用化流愚俗,学者不得贪竞,欲仙道克成,可传之与质朴也。

第二节 赏善罚恶

道教既有神仙官府以治上下四方,则人类之善恶亦归其昭察,而赏罚行焉。《抱朴子·微旨篇》云:“按《易内戒》及《赤松子经》及《河图记命符》皆云:‘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算减则人贫耗,疾病,屡逢忧患。算尽则人死。诸应夺算者,有数百事,不可具论。’又言:‘身中有三尸,三尸之为物,虽无形而实魄灵,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飨人祭酹。是以每到庚申之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所为过失。又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或作一日),吾亦未能审此事之有无也。’”《抱朴子·对俗篇》云:“行恶事大者,司命夺纪,小过夺算,随所轻重,故所夺有多少也。凡人之受命,得寿自有本数,数本多者,则纪算难尽而迟死,若所禀本少,而所犯者多,则纪算速尽而早死。”又云:“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善数耳。故善不在大,恶不在小也。”凡此所述,与其所举善恶各事项,备见于现今通行之《太上感应篇》(此书亦在今《道藏》中),要皆利用神道以为恐吓与引诱,使人类发仁慈之心,由社会以及物类,而消除自利害人之欲焉,非无益耳。后世《紫微功过格》、《太微功过格》,因之而起。而儒生崇奉《太上感应篇》者亦有明代袁了凡之自订功过格,以为行善可以禳祸灾而致福寿,自谓历历不爽,于是儒生信从者愈众矣。

第三节 斋戒及清规

斋戒尤为各教共同所注重。试以儒教言之:古人于祭祀之前,必先斋戒,散斋七日,致斋三日,沐浴更衣,不饮酒,不茹荤,所以壹其心志,以接鬼神。凡遇斋戒则不居内寝,别有斋舍独居之。天子大祀致斋,则宫内及天地坛等均有斋宫,清时且置斋戒铜人于斋宫之内,以示警戒。唐宋以执祭事者为斋郎,唐时皇后献祭,则以公卿女为斋娘,使执笾豆。其严重如此。《庄子·人间世篇》:“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若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至于道士,更当恪守道戒,其规条更繁琐。而心斋二字,亦为所取。《云笈七签·混元皇帝圣纪》云:“按诸经斋法,略有三种:一者设供斋,以积德解愆;二者节食斋,可以和神保寿,斯谓祭祝(当作祀)之斋,中士所行也。三者心斋,谓疏沦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秽累也,掊击其智,绝思虑也。”“道教五戒:一者不得杀生,二者不得嗜酒,三者不得口是心非,四者不得偷盗,五者不得淫色。十善:一念,孝顺父母。二念,忠事君师。三念,慈心万物。四念,忍性容非。五念,谏诤蠲恶。六念,损己救穷。七念,放生养物,种诸果林。八念,道边舍井,种树立桥。九念,为人兴利除害,教化未晤(同悟)。十念,读三宝经律,恒奉香花供养之。具凡人常行此五戒十善,恒有天人善神卫之,永灭灾殃,长臻福祐。”此篇所叙斋期戒律甚多,不遑具载。最详者为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云以授与干吉(即于吉)者,大要亦与《太上感应篇》所陈相出入,而较严密耳,亦不能备录。但举《化胡经》老君十二戒于下以为例:

老君曰:戒之不饮酒,常当莫念醉,五声味相和,混沌乱正气。

戒之不食肉,心当莫念煞,含血有形类,元气所养活。

戒之勿骂詈,言当禁咒舌,骂人为自骂,咒人为自杀。

戒之勿欺诈,言当有成契,欺人为自欺,华词为负誓。

戒之勿为盗,见利当莫取,所利为赃罪,贪利更相害。

戒之勿淫泆,常当与色绝,阴形相感动,子命为夭折。

戒之勿悭吝,有物无过惜,富饶当施惠,悭贪后受厄。

戒之勿刚强,当可自屈折,强者必先摧,刚者必先缺。

戒之勿视听,耳目当常闭,远视令精散,极听神溃乱。

戒之勿言语,其口常当吸,语烦则费炁,多言则有失。

戒之勿恚怒,心怼当莫发,金木水火土,五行更相伐。

戒之勿淫祀,邪鬼能乱真,但当存正念,道气自扶身。

至于斋之名称,唐《六典》卷四云:“斋有七名:其一曰金录大斋(调和阴阳,消灾伏害,为帝王国王延祚降福),其二曰黄录斋(并为一切拔度先祖),其三曰明真斋(学者自斋,斋先缘),其四曰三元斋(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皆法身自忏諐罪焉),其五曰八节斋(修生求仙之法),其六曰涂炭斋(通济一切急难),其七曰自然斋(普为一切祈福),而禳谢复三事。其一曰章,其二曰醮,其三曰理沙。大抵以虚寂自然无为为宗。”兹更将北京白云观揭示之清规列于下:

《全真演教宗坛》恭闻太上立教,爰启清静之门。祖师开坛,聿重规矩之范。欲求心清而意静,必须蹈矩以循规故美玉成器,全赖琢磨功深。精金再镕,具凭煆炼力厚。本常住自丘祖开建以来,夙号会仙第一丛林。名垂京师,日华云烂。近处畿中,鹤舞鸾翔。幸托宇萃,四海之羽流,均瞻教相。凡十方之檀信,共仰元气。苟未能先登道岸,遽白日以超升,还宜确守仙型。凛箴规而践履,功当自尽,过在必惩。谨将清规,开列于后。

一、开静贪睡不起者,跪香。

一、早晚功课不随班者,跪香。

一、早午二斋不随众过堂者,跪香。

一、朔望云集祝寿天尊不到者,跪香。

一、止静后不息灯安袇者,跪香。

一、三五成群,交头结党者,迁袇。

一、失误自己执事,错乱钳捶者,跪香。

一、奸滑慵懒,出坡不随众者,跪香。

一、上殿诵经礼斗,不恭敬者,跪香。

一、本堂喧哗惊众,两相争者,跪香。

一、出门不告假,或私造饮食者,跪香。

一、毁坏常住物件,照数包补者,仍跪香。

一、越职管事,倚上倚下横行凶恶者,跪香。

一、厨房抛撒五谷,作践物料饮食者,跪香。

一、公报私仇,假传命令,重责迁袇。

一、毁谤大众,怨骂斗殴,杖责逐出。

一、无故生端,自造非言,挑弄是非,使众不睦者,逐出。

一、违令公务,霸占执事者,逐出。

一、茹荤饮酒,不顾道体者,逐出。

一、赌博引诱少年者,逐出。

一、偷盗常住物件,及他人财物者,逐出。

一、犯清规不受罚者,杖责革出,永不复入逐出。

一、违犯国法,奸盗邪淫,坏教败宗,顶清规,火化示众(处以死刑,用火焚其尸,此时将清规置于犯人顶上,故有此罚名)。

以上清规条律,原系祖师之玄范,指示后学,入道之楷梯也。阐扬大道,而陶情淑生之具也。诚能遵此修持无过,抑且功完行满,不患仙阶难登,瑶池难赴。有志入道者,当以身命为本,廉耻为重,戒之慎之,须至榜者。

上榜通知。

咸丰六年十一月

第四节 诵 持

凡受师传之经忏符箓,必当念诵佩持,其念诵之声亦有别调。《老子八十一化经》云:“合口诵经声琐琐,眼中泪滴珠子颗。”但云琐琐而已。《渊鉴类函》卷三百十九道部道士三步虚声条下引《吴苑记》曰:“陈思王游鱼山,闻岩里有诵经声,清远寥亮,因使解音者写之,为神仙之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此盖传说,未足信据。或因效僧徒梵呗而作此声耳。鄙意道士步虚声,盖循六朝以来诵诗之声。庾子山有《道士步虚词》十首,清吴兆宜《笺注》引吴竞《乐府解题》:“步虚,道家所唱,备言缥缈轻举之美。”盖得其实。东晋之诗,大都有缥缈轻举之致。如晋王嘉拾遗记》所造少昊时皇娥歌云“天清地旷浩茫茫,万象回薄化无方,浛天荡荡望沧沧”及白帝子答歌云“四维八埏眇难极,驱光逐影穷水域,璇宫夜静当轩织”,以及当时苏氏《璇玑图》诗,与《黄庭经》七言,声调皆相仿,此实步虚声之由来也。唐代始有步虚声之名词见于诗句,如《逸史》:“许澶(一作浑)暴卒,三日醒,作诗云:‘晓入瑶台露气清,坐中惟见许飞琼。’复寐惊起,改第二句云:‘天风吹下步虚声。’曰:昨夜梦到瑶台,有女三百余人,一云是许飞琼,令改二句,不欲世人知有我也。”张籍诗曰:“却到瑶台上头宿,应闻空里步虚声。”殷尧恭诗曰:“星辰朝帝处,鸾鹤步虚声。”王建诗曰:“道士写将行气法,家童授与步虚词。”《通考》道教有《步虚经》。鼂氏曰:“太极仙人传左仙翁,其章皆高仙上圣,朝玄都玉京,飞巡虚空之所讽咏。故曰步虚。”若夫佩持经箓,必敬必戒,道经中详言之,不烦备具。至于近世,无论全真教与正一派,要皆以经典科教为注重。全真教道徒日夕所诵持者为《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玉枢宝经》、《三官忏》及《全真全功课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