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种信仰:似当作“信仰某种”。

[2] 却是它:似当作“它却是”。

[3] 咧:似当作“吗”。

[4] “学术”后原有省略号,今删。他处径删。

[5] “的”字似当删。

[6] 拉:原作“剌”。他处径改。

[7] 地:原作“的”。

[8] 舜典:原作“尧典”。

[9] 地:原作“的”。

[10] 句末“的”字原无。

[11] 以槱:原作“”,此据《周礼》通行本改。

[12] “于”字原在引号内,当移出。龡:古“吹”字。

[13] 《诗经》通行本《豳风·七月》篇无此句。

[14] 共:原作“公”。

[15] 十一月北《尚书》通行本作“十有一月朔”。

[16] 浚:原作“濬”,此据《尚书》通行本改。

[17] 的:当作“地”。

[18] 阴阳是盘古氏夫妻:当作“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卷首:当作“卷上”。

[19] 第一第二节:当作“卷上”。

[20] 以下皆非严格引用,而是意引。此书多为如此,一般不再出注。

[21] 仙:原误作“常”。《神仙传》通行本无“老子”,此当据《太平广记》所引。

[22] 起源得早了:原作“起的源早了”。

[23] 此后原有省略号,今删。

[24] 棣王琰:当作“棣王李琰”。

[25] 宗:原作“宋”。

[26] 为:当作“而”。

[27] “禽”字前当有“此”字。

[28] 亹亹:原作“亶亶”。

[29] 此后当有“谋及乃心”。

[30] 章:原作“节”。“于”字原无,据《易经》通行本补。

[31] “用”字后的两句话不见于《礼记·表记》,“居”下两句见于《周易·系辞上》。

[32] 此说不确。“变置社稷”似应为《易经·革·彖》所言“汤武革命”之“革命”之意。

[33] “国”字和“沃”字后原皆有破折号。

[34] 神明:或作“明神”。

[35] 糅:原作“揉”。

[36] 降:原作“祥”。

[37] “认其”二字原无,据文义补。

[38] 绎:原误作“泽”。飨:原作“祀”。

[39] “远庙”后原为破折号。

[40] “我”字原无,据《尚书》通行本补。

[41] “朝庙”二字当删。

[42] “等”字前原有破折号,今删。

[43] 明堂大道录:原误作“明道大道录”。盛德:当作“明堂”。

[44] 乘:原作“椉”。

[45] “逸”字原无。

[46] “说”字当删。

[47] 先祖:原作“祖先”。

[48] 丘:原作“”。

[49] 益:原作“愈”。

[50] 颖容:原作“颖子容”,似皆可。

[51] “义”字或作“学”字,原无。

[52] 耤:《礼记》通行本作“藉”。

[53] “侯”字原误作“俟”。

[54] “雍”原作“雝”。

[55] 标题“祭祀”原无。

[56] “宫”字原无。

[57] 见《文选》卷十三注引。

[58] “明堂”原误作“明道”。

[59] “礼说”二字原无,五帝五祀:原作“明堂”。

[60] “篇”字前原有“之”字。

[61] “篇”字前原有“之”字。

[62] “讻”原作“凶”。

[63] “篇”字前原有“之”字。

[64] “地”原作“的”。

[65] “楗”:原误作“”字。

[66] 后一“地”字原作“的”。

[67] “所”字原无。据《庄子》通行本补。此处为节引。

[68] “求”:原作“有”。

[69] “邪”:原作“耶”。

[70] “求”:原作“有”。

[71] “孙子”:或作“子孙”。

[72] “为”字原在引号内。

[73] :原作“病”。“则”字原无。

[74] 欢:原作“驩”,古“歡”字,简化为“欢”字。

[75] “自”字原无。

[76] 象:原作“像”。

[77] 义:原作“议”。

[78] “四十八”后原作“种礼典吉七”。

[79] “后”字前原有“按”字。跋:原作“拔”。“宴好”二字原无。

[80] “俗”字原无。

[81] 送:原作“迭”。

[82] 亲听:原作“听亲”。

[83] 生:原作“先”。示不:原作“不敢”。

[84] “审”字原无。

[85]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原作“祭义”。

[86] “说”字前原有“又”字。

[87] 语:原作“话”。他处径改。

[88] “试以道术”和“即”五字原无。钵:原作“砵。”下一“钵”字同。

[89] 用:原作“以”。

[90] 泉:原作“帛”。

[91] 原无“于”、“也”。

[92] 玙:原作“屿”。

[93] 丧:原作“送”。

[94] “一”字前原有“的”字。

[95] 地:原作“的”。

[96] 意:原作“事”。

[97] 两“说”字后似当补“是”字。

[98] “是”字原在引号内。作之:原作“所作”。

[99] 宋·沈作喆寓简》卷二云:“《中庸》,子思子之言,犹可疑也。夫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和可也;发而中节,谓之中可也。和顺积中,何喜怒哀乐之有?有感而应焉,无过不及也,则谓之中而已矣,而何以易之?《列子》言‘喜之复也必怒,怒之复也必喜,皆不中也’,可谓知言。”

[100] 宋·陈善《扪虱新话》卷一云:“予旧尝为《中庸说》,谓《中庸》者吾儒证道之书也。然至今疑自‘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以下一段,恐只是汉儒杂记。”

[101] “它”:原作“他”。

[102] “它”:原作“他”。

[103] “它”:原作“他”。

[104] “它”:原作“他”。

[105] “它”:原作“他”。

[106] 前两“它”字:原作“他”。

[107] “还”字原无。

[108] 即:原作“亦”。

[109] “纬”字原无。

[110] 佛家偷得老子好处,后来道家却只偷得佛家不好处:原作“佛教偷得道家好处,道家偷得佛家的不好处”。《文献通考》所引无“却”字。“见”字后九字原无。

[111] 见道宣《古今佛道论衡》卷甲、《广弘明集》卷一。

[112] 经籍考:原作“经籍”。

[113] 见:原误为“现”。甲:原作“一”。

[114] 携来:原误作“译”。“梵”下七字原无。

[115] “刘”字原无。

[116] 弘:原作“宏”。

[117] “任官的”三字原无。“《后汉书》卷七三”原无。

[118] “疆梁”二字原无,或作“畺良”。昙摩罗刹即竺法护。

[119] “颍”原作“颖”。

[120] 弗:或作“不”。

[121] 鹤:又作“鹄”,原作“鸡”。

[122] 地:原作“的”。

[123] 第:原作“弟”。

[124] 弘:原作“宏”。

[125] 见《朱子语类》卷一二五。“只是互”原作“则是互”。“其实只是”原作“实则”。“其法”原作“法”。

[126] 趺坐行:原作“跌坐吐”。

[127] 后汉书:原作“史记”。“列”字原无。

[128] 音:原作“首”。

[129] 之:原作“三”。

[130] 全书总目:原作“书目提要”。两“六”字原无。

[131] 决:原作“知”。

[132] “其他”及“以”三字原无。

[133] “为”字原无。

[134] “然”字原无。称:原作“谓”。

[135] “河”下八字原无。

[136] “之”字后原有“矣”字。“后”下十字原无。

[137] “候之部”原作“侯之学”。“经”字原无。

[138] “刑德放”三字原无。

[139] 见《后汉书》卷八二上《樊英传》注。文字略异。

[140] “宋均注”三字原无。

[141] 左方契:或作“左右契”、“左契”。

[142] 同其:原作“其同”。

[143] 两“氏”字、“朱彝尊”及“《说纬》”七字原无。

[144] 大:原误作“太”。

[145] “《汉书》卷七七”及“韩氏”七字原无。

[146] 《前汉书》无此语。

[147] 之:原误作“知”。

[148] “本”字原无。

[149] “为诸”、“诸”、“而”、“焉”五字原无。

[150] 苶:或作“”。“知”字后之“其”字原无。邪:原作“耶”。

[151] 马端临:原误作“朱熹”。

[152] 二:原误作“三”。

[153] “者”字原无。

[154] “附子宁传”四字原无。

[155] “幼”字前七字及“终以自蔽”四字原无。

[156] 弘:原作“宏”。

[157] 道武帝即北魏拓跋珪。下文“太武”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158] “仙”字原无。张宾:原作“张宾之”。

[159] 诫:原作“戒”。

[160] “零”、“尚”及“二”后“人”字原无。

[161] 多:原作“谱”。

[162] 苻:原误作“符”。

[163] 勖:原作“勋”。

[164] 陈书·马枢传:原作“梁书”。“萧”字原无。

[165] 抱:原作“提”。

[166] 逌:原作“迥”。

[167] 教:原作“徒”。

[168] 六:原作“八”。二一:原作“二二”。

[169] “等”字原无。之:原作“的”。

[170] 慧:原作“惠”。

[171] 道安:原作“安道”。“惟清所出,为群译首”在《出三藏·记集》卷十三《安世高传》作“惟世高出经,为群译首”,《高僧传》作“唯高所出,群译之首”,二者皆在此句下紧承“安公以为‘若及面禀,不异见圣’”一句,使人容易误以为前面一句也是安公(道安)所言。

[172] 祐:原作“佑”。他处径改。三藏集记:通作“出三藏记集”。

[173] 僧伽提婆:原作“佛伽提婆”。

[174] 伽:原作“迦”。

[175] 持:原误作“位”。

[176] 谶:原误作“懺”。

[177] 菩提流支:原误作“菩提支流”。他处径改。

[178] “《解深密》”当作“《深密解脱经》”(其同本异译《解深密经》为玄奘所译),“《思益梵天》”当作“《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其同本异译《思益梵天所问经》为鸠摩罗什所译)。王先生此处可能由于信从梁启超《佛典之翻译》一文而出错。见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页。梁先生此文收入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的《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中卷。

[179] “本”字原无。

[180] 般若流支:原误作“般若支流”。他处径改。

[181] 迦:原作“伽”。

[182] 刘英:原作“英”。

[183] “孙权”及“三国”四字原无。

[184] 南朝:原作“南北朝”,据上下文及史实改。

[185] 慧:原作“惠”。他处径改。

[186] 同上。

[187] 说梁武帝饿死,主要源于力主辟佛的韩愈。此说尚可商榷,明代高僧袾宏《正讹集·梁武帝》指出:“‘饿死’二字,乃嫉佛者过为之辞,欲藉以阻人之进耳。”另外应该提到,梁武帝极力推行素食,严禁出家人饮酒食肉,并以身作则,严格持戒;敕令大量编译佛典,制定和推广忏法,创设水陆法会,给后世丛林以深远影响。

[188] 杨广:原作“广”。

[189] 马端临:原误作“朱熹”。

[190] 该句当作“张融曾著《门论》”。

[191] “天”字前原有“於”字。:或作“乙”,原作“丿乙”(合为一字)。耳:原作“而已”。乎:原作“也”。

[192] 周颙就张融:原作“又尝推论”。

[193] 此句为意引,不尽合原意。周颙原话作“言道家者,岂不以二篇为主;言佛教者,亦应以般若为宗。二篇所贵,义极虚无;般若所观,照穷法性。虚无法性,其寂虽同;住寂之方,其旨则别。”

[194] 泥洹:原作“涅槃”。化:原作“花”。各是:原作“是亦”。

[195] 号:原作“说”。死:原作“始”。两“无”字前原皆有“于”字。

[196] “谢镇之”前三字及后十三字原无。

[197] 弘:原作“宏”。

[198] 纷:原作“分”。

[199] 北周武帝:原作“在北周武帝时”。

[200] 张宾:原作“张宾之”。

[201] 智:原作“知”。

[202] 超:或作“起”。

[203] 元:或作“玄”。靖:或作“清”。

[204] 邪:原作“耶”。

[205] 以:原作“于”。

[206] 弗:原作“佛”。

[207] 傅奕:原误作“傅弈”。他处径改。

[208] “其”指范缜

[209] “又如”后之概括不尽符合原意。范缜原话作“今人之质,质有知也;木之质,质无知也。人之质非木质也,木之质非人质也,安在有如木之质而复有异木之知哉?”

[210] 莅:原作“蒞”。

[211] 没:原作“不”。

[212] “见”字前原有“注”字。

[213] 此处原有破折号。他处径删。

[214] “倡”字前原有“首”字。

[215] 论:原作“篇”。外内名之:原作“内外名之異”。

[216] 佛者梵语,晋训觉也,觉之为义,悟物之谓,犹孟轲:原作“佛梵讲也,晋时训为觉,觉,悟也,孟轲”。

[217] 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共为首尾:原作“周孔匡救时弊,佛教唯明其本,为其首尾”。

[218] 逆寻:原作“寻于逆”。顺通:原作“通于顺”。

[219] “张融”二字原无。

[220] 张融:原作“其”。道也与佛,逗极无二:原作“道与佛无二”。

[221] :或作“乙”,原作“丿乙”(合为一字)。

[222] 此段话为意引,不尽合原意。

[223] “武”字原无。

[224] 书:原作“论”。

[225] 读者据此会以为“彼等以事解,我以心通”为韩愈所说,而在第五章第四节第三小节则以此语归李翱。实际上,此语为李翱在《复性书·中》所说,原话为“彼以事解者也,我以心通者也”。

[226] 编:原作“篇”,似皆可。

[227] 德洪:通常作“惠洪”。

[228] 三教:原作“儒释道”。

[229] 两“慧”字原作“惠”。

[230] 相:原作“象”。

[231] 玄:原误作“延”。

[232] 祆:原误作“祅”。他处径改。

[233] 预:原作“豫”。

[234] 摩:通常作“穆”。

[235] 它:原作“他”。

[236] 南:原误作“能”。

[237] 一:原作“以”。

[238] 一:原作“以”。

[239] 一:原作“以”。

[240] 释:原作“佛”。斥伪:原作“大秦摩尼”。

[241] 名如:原作“如”。而实无像设:原作“无神像”。篆:原作“袤”。

[242] “景教”二字原无。

[243] “方”字后之逗号原在其前,“同时”后之句号原在其前。

[244] “Christianity”原误作“Christiainty”。

[245] “所”字原在“现”字后。

[246] “唐”字原无。

[247] “文”字原无。

[248] “金”字前原有“集”字。

[249] 此标题原无。

[250] “我存”原误倒,他处径改。“读”字原无。

[251] 索:原作“素”。

[252] “贞观”二字原无。

[253] 原无“卷十七”、“蒋维乔”、“第十五章”。

[254] 译:原作“释”。珠:原作“球”。

[255] 此处有误。“圣历”是武则天年号,“先天”是唐玄宗年号。“用壮”不是一个人,而是得势、隆盛之意。腾口:张口放言。东周:指洛阳。下士:指道士或道家道教,《老子》第四十一章曰:“下士闻道,大笑之。”西镐:指西安。

[256] 地:原作“的”。

[257] 教:原作“典”。

[258] 宜:原作“宣”。

[259] 光:原作“先”。

[260] 惟:或作“维”,原作“唯”。

[261] 佶:原作“佳”。

[262] 序听迷诗所经:据朱谦之先生考证,“序听”当作“序数”、“序鼠”之类,音近于“夷数”、“移鼠”、“翳数”,即耶稣(Jesus),此经名原即是《移鼠迷师诃经》(Book of Jesus Messiah)。见朱谦之:《中国景教》,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13-114页。

[263] 玄:原作“元”。

[264] “两”字、“李”字原无。兄:原作“弟”。

[265] 为他:原作“他为”。

[266] “药”字原无。

[267] “新”字原无。

[268] 浮图:原作“浮屠”。末注不确,学界一般认为“穆护、祆”当为琐罗亚斯德教(中国史称祆教、火祆教、火教、拜火教)祭司或传教士,也有学者提出穆护指回教徒或摩尼教僧职,或可能包括基督教(景教)信徒。

[269] 数:原作“四”。

[270] 显明:原作“明显”。

[271] “不”下六字原无。七:原作“九”。

[272] 贺废毁诸:原作“毁佛”。

[273] “约”字原无。

[274] 隶:原作“属”。

[275] 祆:《四库全书》本李德裕《会昌一品集》、《全唐文》卷七百及《四部丛刊》本《李文饶文集》皆误作“襖”。

[276] 于:原作“为”。

[277] “旧”字原无。“卷”下八字原误作“八十卷上宋武纪”。

[278] 布:或作“有”。

[279] 减:原作“灭”。

[280] “等”字原无。

[281] 州:原作“洲”。

[282] 归:原作“还”。

[283] “《旧”前八字原无。“卷十八上”原在“纪》”后。

[284] 拉:原作“剌”。他处径改。

[285] 廿二:原作“二十二”。他处径改。

[286] 述:原作“志”。该书全称:《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

[287] “周去非”三字原无。代答:原作“答问”。

[288] 拉:原作“剌”。“a”后原有“a”。

[289] u:原作“a”。亚白特阿拉:通常作“阿布杜拉”或“阿卜杜拉”。

[290] ah:原作“a”。

[291]  “是”字原无。

[292] “门”字后之“教”字原无。

[293] 以:原作“考”。在:原作“入”。“考之”二字原无。“隋”字前原有“自”字。

[294] 斡:原作“幹”。“以其教来”及“用”五字原无。

[295] “卷”字原无。

[296] 斡思:原作“幹思”。

[297] 它:原作“他”。

[298] 原作Abraha。

[299] 马力:通常作“玛利”。

[300] “的”字原无。

[301] Allah:原作“Aallah”。

[302] “京”字原无。

[303] 大都:原作“大部”。

[304] “四”字原无。

[305] 卷八·世祖本纪五:原误作“爱薛传”。

[306] 象:原误作“众”。

[307] “司”字前原有“回回”。

[308] “六”及“回回”三字原无。

[309] 札:原作“扎”。

[310] 《元史·天文志》作“扎马鲁丁”,《元史·历志》作“札马鲁丁”。

[311] “上”字前原有“据”字。

[312] 以:原作“考”。在:原作“入”。“考之”二字原无。“隋”字前原有“自”字。

[313] 斡:原作“幹”。“以其教来”及“用”五字原无。

[314] 禄:原作“绿”。

[315] “《华心》”原作“文”。

[316] 炮:原作“砲”。

[317] 在:原作“住”。

[318] 稿:原作“藁”。见该书卷十八《回回教》。

[319] 性:原作“典”。

[320] 全书总目:原作“书目提要”。

[321] 濂:当作“廉”。援:原作“授”。

[322] 赡:原作“瞻”。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二五。

[323] 炉:原作“罏”。

[324] 是:原作“此”。

[325] 不以:原作“以不”。

[326] 人由之生:原作“人由生之”。益:原作“愈”。

[327] 也:原作“者”。

[328] 偃:原作“堰”。

[329] 挠:原作“桡”。

[330] “书”下六字原无。

[331] 相:原作“有”。“耳”字原无。

[332] 水泉:原作“泉水”。

[333] 也:原作“焉”。

[334] 两“于”字原作“乎”。

[335] “力”字后原有“者”字。也:原作“焉”。

[336] 沉:原作“沈”。

[337] 目:原误作“见”。

[338] 际:原作“故”。

[339] “乃”字后原有“吾”字。

[340] 决对傅奕废佛法僧事:原作“決破”。

[341] 论:原作“谏迎”。

[342] “今”下四字原无。

[343] “生”字后原有“相”字。

[344] “禹”字原在“汤”字后。

[345] 与:原作“即”。

[346] “愚冥”二字原无。

[347] “更”字原无。身:原作“性”

[348] “转相仿效”四字原无。

[349] 此篇名或作“《送僧浩初序》”。

[350] 两“余”字原皆作“予”字。“言”字原无。唯印组为务以相轧者:原作“惟印组是务者”。

[351] 骚:原作“骄”。

[352] “今”下三字原无。屠:原作“图”。

[353] 多:原作“下卷纯”

[354] “论”字后原有“论卷”二字。

[355] 它:原作“他”

[356] “许”字前原有“好”字。

[357] 彼等以事解,我以心通:李翱原话为“彼以事解者也,我以心通者也”(《复性书·中》)。

[358] “而”字原无。

[359] “祖师”二字原无。

[360] 常总:原作“常聪”。常总(1025—1091),宋代临济宗黄龙派高僧,一作“常聪”,可能当作“常总”,“聪(聪)”为“总(总)”形似之误。“常聪”和“常总”是同一人,但同书前后应该一致。

[361] 常总:原作“常聪”。

[362] “释氏”及“而”三字原无。

[363] 明:原作“过”。

[364] 所以:原作“此”。

[365] 世:原作“生”。

[366] “宋元”二字原无。峭:原作“削”。

[367] 于老释者:原作“释老”。

[368] 此非程明道原话,只是意引。此书引文多为意引,一般不再出注。

[369] 释氏说:原作“云”。如此则不可:原作“非是”。

[370] 言免死生,齐烦恼,卒归乎自私:原作“免死齐烦恼,为自私”。其他两句亦非程明道原话。

[371] 本无二:原作“二无”。

[372] 无差别:原作“平等”。六十卷《华严经》有“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略作“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373] “心经”二字原无。

[374] 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原作“自家是天然自足物”。天地万物皆是自己:程颢原话作“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物皆然:原作“物亦然”。

[375] “与”字原无。

[376] 只说道时,便不是道:原作“说道时,便已不是道”。

[377] 与善人处,坏了人;须是与不善人处,方成就得人:原作“与善人处,反而坏我;须与不善人处”。

[378] 所引程明道的有些话在《宋元学案》中没有,基本上直接引自林科棠先生的《宋儒与佛教》。所引程明道的这些命题,出自《河南程氏遗书》。

[379] 事:原作“字”。

[380] 邪不能入:原作“时邪不入”。

[381] “于”及“之说也”四字原无。“不”字后原有“宜”字。

[382] 源:原作“致”。

[383] 杨、游立雪:通常作程门立雪,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384] 此非朱子原话,只是意引。

[385] 此三句朱子原话分别作“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庄老绝灭义理,未尽至。佛则人伦灭尽,至禅则义理灭尽”(《朱子语类》卷一二六);“释氏……虽自以为直指人心而实不识心虽自以为见性成佛而实不识性是以殄灭彝伦、堕于禽兽之域,而犹不自知其有罪”(《晦庵集》卷七十《读大纪》)。

[386] “便是”和“即是”:原皆作“即”。

[387] 即:原作“亦”。

[388] “明”字前原有“我”字。

[389] “是”字原无。

[390] 洛州:或作“邙山”或“芒山”。

[391] 台:或作“莒”、“吕”、“侣”。宋:或作“霍”。

[392] 乘:原作“众部”。此处遗漏了“上座部经律论一十五部,大众部经律论一十五部,三弥底部经律论一十五部,弥沙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见(唐)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高丽藏》本,参见该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7页。《大唐西域记》卷十二和《开元释教录》卷八所记“上座部经律论”皆为“一十四部”。吕澂先生所校支那内学院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无“大众部经律论一十五部”。

[393] “叶”字原无。

[394] 因明论:或作“因论”。声明论:当作“声论”。

[395] 关于玄奘大师所译佛典总数,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作“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此据吕澂先生所校支那内学院本,《高丽藏》本“五”作“八”,参见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20页);《玄奘法师塔铭》作“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八卷”;《续高僧传》卷四作“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作“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一卷”;《开元释教录》作“总出大小乘经律论等合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别撰《西域记》一部”,加《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为“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在叙述此事时,部数和卷数当从其中一家,不宜分别从一家。

[396] “续”字原无。

[397] 寺三:原误作“等之”。

[398] 泰:原作“恭”。

[399] “之时”二字原无。

[400] 此说不确,似当作“都被他人为玄奘搬去了”或“有人都为玄奘搬去了”。

[401] 觉贤:原误作“贤觉”。

[402] 现:原作“见”。

[403] “续”字原无。

[404] 华严:原误作“严华”。

[405] 寄:原误作“案”。

[406] “目”字原无。

[407] 灌顶:原作“善导”。

[408] 纪:原作“记”。

[409] 后赐:原作“即”。

[410] 纪:原作“记”。译经仪式:原作“实例”。

[411] “第”字前当有“于东堂面西粉布圣坛,开四门,各一梵僧主之,持秘密咒七日七夜,又设木坛布圣贤名字轮,目曰大法曼拏罗,请圣贤阿伽沐浴,设香华灯水殽果之供,礼拜遶旋,祈请冥祐,以殄魔障。”

[412] “犹”下四字原无。

[413] “色”字后当有“僧众日日沐浴,三衣坐具,威仪整肃,所须受用,悉从官给。”

[414] “蒋维乔”及“第”四字原无。

[415] “赞宁”及“宋”三字原无。“传”字后原有“三集”二字。

[416] “大师”二字原无。

[417] 十不:原作“不十”。

[418] 旭:原误作“昶”。

[419] 巴恩教:即苯教,又称苯波教、黑教、蓬菩教。

[420] 冠:原作“道士”。

[421] 祖玄:原作“教”。

[422] 崇玄:原作“玄学”。

[423] 上文两“灵”字或作“虚”字,四“真经”原皆作“经”。

[424] 撤:原作“撒”。

[425] 元:或作“玄”。靖:或作“清”。

[426] 超:或作“起”。

[427] 杜:原作“孙”。

[428] 著:原作“的”。该书多为后人依托或扶乩降笔。

[429] “卷”下三字原无。

[430] 为元之:原作“之为”。

[431] 互:原作“相”。

[432] “大”下四字原无。

[433] 贤:当作“坚”,或作“干”。

[434] 佩:原误作“侣”。

[435] 蜜:原作“密”。

[436] 任:原作“住”。

[437] 益:原作“盖”。

[438] 国:原误作“园”。“卷九”二字原无。

[439] “儿”字原无。

[440] 合:原作“同”。

[441] “六”下四字原无。

[442] 斑:原作“班”。

[443] “之”下五字原无。

[444] “由于”二字原无。

[445] 佰:原作“伯”。

[446] “么道”二字原无。

[447] “从”字原无。

[448] “中”下五字原无。

[449] 它:原作“他”。

[450] “卷三”二字原无。

[451] 《廿二史考异》无“只”下十四字。廿:原作“二十”。

[452] 乞:原作“讫”。

[453] 存:原作“有”。

[454] 目:原作“日”。

[455] “道”字原无。

[456] 敕:原作“旨”。

[457] 须:原作“需日”。

[458] 音:原作“旨”。

[459] “臣”字后原有“赵”字。

[460] 敕:原作“旨”。

[461] 秀绝:原作“绝秀”。

[462] 祚:原作“阼”。

[463] 撤:原作“撒”。

[464] 羡:原作“美”。

[465] 绩:原作“”。

[466] 龙藏:原作“大清重刊三藏教目录”。

[467] 颜:原作“贤”。

[468] “佛”字原无。

[469] 1582:原作“一五八二”。他处径改。

[470] 翻译:原作“绎”。

[471] “co”原无。圣舫济:通常作“圣方济”或“方济各”。

[472] 法里那尼:通常作“范礼安”。

[473] “Michaele”原无。“ri”原作“rs”。

[474] “明”字原无。

[475] “说”字原无。

[476] “明”字原无。“信”字前原有“的”字。

[477] 地:原作“的”。

[478] “丰肃”原倒。他处径改。

[479] 泠:原作“冷”。

[480] 己:原作“已”。

[481] 袾:原作“袜”。

[482] 因诺曾:通常作“英诺森”。

[483] “世”字原无。

[484] 克勒勉:通常作“克雷芒”。“世”字原无。

[485] 翻译:原作“绎”。

[486] 原作“汉英字典”。他处径改。

[487] 李雅各:通常作“理雅各”。

[488] 现:原作“见”。

[489] 地:原作“的”。

[490] 泯:原作“冺”。

[491] 铤:原作“挺”。

[492] 地:原作“的”。

[493] “创”字前原有“一方面”三字。

[494] 薙:通常作“剃”。

[495] 板:原作“版”。

[496] 都觉:原作“觉都”。

[497] 占:原误作“估”。

[498] 蒙:原作“朦”。

[499] 般:原作“班”。

[500] 它:原作“他”。

[501] 地:原作“的”。

[502] 它:原作“他”。

[503] 它:原作“他”。

[504] 般:当作“班”。

[505] 它:原作“他”。

[506] 瑶:原作“”。

[507] 会党:原作“党会”。

[508] 地:原作“的”。

[509] 地:原作“的”。

[510] 地:原作“的”。

[511] “己”字后原有“自”字。

[512] 神秘:原作“秘神”。

[513] 地:原作“的”。

[514] 它:原作“他”。

[515] 地:原作“的”。

[516] 上两“它”字原作“他”字。

[517] 般:原作“班”。

[518] 地:原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