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县万斯同

唐石经

旧唐书文宗本纪

开成二年冬十月癸卯宰臣判国子祭酒郑覃进石壁九经一百六十卷时上好文覃以经议启导稍折文章之士遂奏置五经博士依后汉蔡伯喈刋碑立于太学剙立石壁九经诸儒校正讹谬上又令翰林勒字官唐度覆校字体又乖师法故石经立后数十年名儒皆不窥之以为芜累甚矣

郑覃传

郑覃故相珣瑜之子以父防补文校理累官京兆尹文宗即位改左散骑常侍三年以本官充翰林侍讲学士四年四月拜工部侍郎覃长于经学稽古守正帝尤重之覃从容奏之曰经籍讹谬博士相沿难为改正请诏宿儒兴学校定六籍凖后汉故事勒石于太学永代作则以正其阙从之九年十月屡迁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开成初奏起居郎周墀水部员外郎崔球监察御史张次宗礼部员外郎孔温业等校定九经文字旋命上石覃以宰相兼判国子祭酒奏太学置五经博士各一人缘无职田请依王府官例赐禄粟从之又进石壁九经一百六十卷

经籍志

今字石经易篆三卷 今字石经尚书五卷 今字石经郑尚书八卷 今字石经尚书古篆三卷 今字石经毛诗三卷 今字石经仪礼四卷 今字石经左传古篆书十三卷 今字石经左传经十卷 今字石经公羊传九卷 今字石经论语二卷【蔡邕注】

新唐书郑覃传

太和中覃以经籍刓谬博士浅陋不能正建言愿与钜学鸿生共力讐刋凖汉旧事镌石太学示万世法诏可乃表周墀崔球张次宗孔温业等是正其文刻于石

艺文志

今字石经易篆三卷 今字石经尚书五卷 今字石经郑尚书八卷 三字石经尚书古篆三卷 今字石经毛诗三卷 今字石经仪礼四卷 三字石经左传古篆书十二卷 今字石经左传经十卷 今字石经公羊传九卷 蔡邕今字石经论语二卷

按旧志有今字石经易传三卷今字石经尚书五篆三卷今字石经左传古篆书十三卷此不可解既言今字即今之楷书也何以又言易篆古篆及观新志乃言三字石经尚书古篆三卷三字石经左传古篆书十三卷始知旧志今字当改三字而新志今字石经易篆传三亦当改为三字也

京兆府学石经记 黎 持

汲郡吕公龙图领曹陜右之日持适承乏雍学一日谒公公喟然谓持曰京兆阛阓间有唐国子监存焉其间石经乃开成中镌刻唐史载文宗时太学勒石而郑覃与周墀等校定九经文字上石及覃以宰相兼祭酒于是进石壁九经一百六十卷即今之石经是已旧在务本坊自天佑中韩建筑新城而六经石经本委弃于野至朱梁时刘鄩守长安有幕吏尹玊羽者白鄩请辇入城鄩方备岐军之侵轶谓此非急务玊羽绐之曰一旦卤兵临城碎为矢口亦足以助贼为虐鄩然之乃迁置于此即唐尚书省之西隅也地杂民居其处洼下霖潦冲注随立辄仆埋没腐壤岁乆折缺予欲徙置于府学之北牖子且伻图来视厥既视图则命徒役凡石刻偃仆者悉辇置于其地东西陈列明皇注孝经及建学碑则立之中央颜禇欧阳徐柳之书逮偏旁字原之类则分布于庭之左右如入东序河图洛书大璧琬琰烂然盈目先是有兴平僧诞妄惑众取索无厌大尹刘公希道没入其赀有欲请于朝以修慈恩浮图者公即建言崇饰塔庙非古而兴建学校为急朝廷乃以五百千畀之经始于元祐二年初秋尽孟冬而落成门序旁启双亭中峙庙庑囘环不崇不卑诚故都之壮观翰墨之渊薮也窃惟六经天人之道备圣人所以遗天下来世之意尽在于是自周末至隋千余载之间已遭五厄道虽在无穷而器则有唯镵之金石庶可以久有唐之君相知物之始终而忧后世之虑深故石经之立殆以此也然以洛阳蔡邕石经四十六碑观之其始立也观视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塡塞街陌可谓盛矣乃范蔚宗所见其存者才十有六枚余皆毁壊磨灭然后知不得其人以防持虽金石之固亦难必其可久此吕公所以有功于圣人之经而不可不书也元祐五年岁次庚午九月壬戌朔二十日记

按旧唐书文宗本纪及郑覃传皆言石璧九经即黎持之记亦然其实九经之外更有孝经论语尔雅凡十二经不止九经也较今之十三经但少孟子其时孟子尚杂诸子中未与大学中庸共列为四书也然此十二经之外张参五经文字唐度之九经字様与之并行歴五代宋元明迄今载祀九百而此刻一无损失则以吕公置诸学校之故也然汉魏石经亦在学校不及四百年残毁殆尽则以洛阳帝都屡遭大乱长安自唐以后无建都者故反获保全耳

唐国子学石经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周易二万四千四百三十七字 尚书二万七千一百三十四字 毛诗四万八百四十八字 周礼四万九千五百一十六字 仪礼五万七千一百一十一字 礼记九万八千九百九十四字 春秋左氏传一十九万八千九百四十五字 公羊传四万四千七百四十八字 谷梁传四万二千八十九字孝经二千【阙】百【阙】十三字 论语一万六千五百九字 尔雅一万七百九十一字 张参五经文字唐度九经字様

九经并孝经论语尔雅字様等都计六十五万二百五十二字今在西安府儒学其未有年月一行题名十行曰开成二年丁巳岁月次于日维丁亥书石学生前四门馆明经臣【阙】 书石官将仕郎守润州句容县尉臣段绛校勘兼看书上石官将仕郎守秘书省正字臣栢嵩校勘兼看书上石官将仕郎守四门助教臣陈庄士覆定字体翰林待诏朝议郎权知沔王友上柱国赐绯鱼袋臣唐度校勘官兼专知都勘定经书检校刋勒上石朝议郎守国子毛诗博士上柱国臣章师道朝散大夫守国子司业骑都尉赐绯鱼袋臣杨敬之

都检校官银青光禄大夫【阙】 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清宫使监修国史上柱国荣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臣覃【官衘缺十字九经字様云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国子祭酒平章事覃】按旧唐书开成元年正月中书门下奏起居舍人集贤殿学士周墀监察御史张次宗礼部员外郎孔温业兵部员外郎集贤殿直学士崔球等同勘校经典释文又云令率更令韩充详定石经官新唐书六列墀等四人而碑并不载

旧唐书文宗纪开成二年宰臣判国子祭酒郑覃进石壁九经一百六十卷时上好文覃以经义启导稍折文学之士遂奏置五经博士依汉蔡邕刋碑列于太学创立石壁九经诸儒校正讹谬上又令翰林勒字官唐度复校字体又乖师法故石经立后数十年名儒皆不窥之以为芜累甚矣旧史之评如此愚初读而疑之又见新书无贬辞以为石壁九经虽不逮古人亦何据不贤于寺碑冡碣及得其本而详校之乃知经中之谬戾非一而刘昫之言不诬也略识于左

周易君子以裒多益寡裒误作褒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言误作存 其孰能与于此哉脱于字 周易系辞下第八脱下字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下多一也字 力小而任重小误作少 伤于外者必反其家其误作于 决必有所遇脱所字 蛊则饬也饬误作饰 丰多故亲寡旅也故下多一也字 姤遇也姤误作遘

其与本文不同而两通者 终来有他吉他作它刚徤笃实辉光辉作煇 君子以治厯明时厯作歴可与佑神矣佑作祐 其受命也如向向作响 兼三才而两之三才之道也才作材

其一字而前后不同者 包蒙包荒包承包羞系于包桑【系辞下同】包皆作苞 包有鱼包无鱼以包包皆作包 问以辨之由辨之不早辨也其辨明也明辨晳也辨吉凶者存乎辞困德之辨也井以辨义辨是与非辨皆作辩 君子以类族辨物剥牀以辨君子以愼辨物居方复小而辨于物辨皆作辨

其旁注者 至静而徳方徳下添一也字 贲亨小利有攸往利下添一贞字

其先误而后改者 略例筌误作荃 愈误作喻 二无误作无皆即其误改之

其标题周易系辞上第七周易系辞第八周易説卦第九皆八分书而周易序卦第十周易杂卦第十一皆正书虽依古注附于第九之内以正书为别终似未妥尚书 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高后曰作丕刑于朕孙乃父误作先父孙上多一子字 臣下罔攸禀令令误作命 若药弗瞑药误作乐 王乃狥师而誓狥误作循 乃汝世讐世误作誓 太保乃以庶敫攻位于洛汭攻误作公 用端命于上帝于误作予

其与今文不同而两通者 敢对扬天子之休命无之字

其旁注者 予有乱臣十人臣字旁注 惟妇言是用是字旁注 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干下容下各添一之字

诗 昔育恐育鞠鞠误作鞫 小戎序国人则矜其车甲甲误作田 舒懮受兮懮误作忧 予尾翛翛翛误作脩 戎车既饬饬误作饰 鞠为茂草鞠误作鞫以祈黄耉祈误作祁 凉曰不可凉误作谅 鞠哉庶正鞠人忮慝鞠皆误作鞫 无此疆尔界界误作介侯疆侯理疆误作彊

其与今文不同而两通者 雝雝鸣雁雝作雍 之死矢靡他他作它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作不我知二章同 和鸾雝雝雝作雍 何人斯序故苏公作是诗以絶之也以作而 维尘雝兮雝作雍 既匡既敇敇作勅 其政不获政従郑笺作正 尚不愧于屋漏愧作媿 于彼西雝肃雝和鸣有来雝雝雝皆作雍 屡丰年屡作娄

其旁注者 女虽湛乐从乐下添一克字 自今以始岁其有下添一年字 曰商是常商下添一王字其先误而后改者 抱衾与裯裯误作稠 不瑕有害瑕误作遐 鳣鲔发发发误作拨 噂沓背憎噂误作蹲 如彼遡风遡误作愬 駉駉牡马牡皆作牧皆即其误改之 云何其旴脱其字添

周礼 女史八人史误作使 太宰三曰郊甸之赋郊误作邦 内飨豕盲视而交睫豕误作施 典枲掌布缌缕纻之麻草之物缌误作丝 牛人军事共其犒牛犒误作槁 司市市司帅贾师而従贾误作胥 肆长掌其戒令令误作禁 鞮鞻氏府一人一误作八鬯人禜门用瓢赍用误作明 司几筵设筦筵纷纯筵误作席 大司乐大防防误作磬 王大食三侑侑误作宥 大帅令奏鼔鼔误作瞽 大祝四曰禜禜误作荣 司常家各象其号象误作相 凡以神仕者仕误作士 小子史二人二误作一 大司马旗居卒间居误作车

考工记 妢胡之笴笴误作笱 矢人前弱则俛俛误作勉

其与今文不同而两通者 医师疕疡者疕上多一有字 野庐氏有相翔者诛之诛上多一则字 邦之大师大上多一有字 庭氏以救日之弓与救月之矢射之射上多一夜字

仪礼 士冠礼防柶兴防误作建 乡射礼司射适堂西袒决袒误作祖 福髤横而奉之奉误作拳 大夫与士射袒纁繻纁误作熏 燕礼右祭脯醢脯误作酺大射仪宾升成拜拜误作败 坐授瑟乃降授误作

受 聘礼宾既将公事复见讶以其挚讶误作之 公食大夫礼陈鼎于碑南南面西上脱一南字 觐礼天子赐舍曰伯父脱曰字 士丧礼祭服不倒倒误作到少牢馈食礼如筮日之仪仪误作礼 主妇被赐衣

侈袂移误作移下同 祝延尸延误作筵 有司彻二手执挑七枋挑误作桃 主妇洗爵于房中脱爵字主妇北面答拜受爵尸降筵受主妇爵以降误作受尸爵 主人降洗爵爵误作觯下主人实爵并同 主人拜受爵尸拜送脱爵字

其与今文不同而两通者 乡射礼适左介中亦如之亦作皆 燕礼小臣又请媵爵者二大夫螣爵如初大夫下更有大夫二字

礼记 御删定月令在曲礼之前 月令人乃迁徙徙误作徒 其器闳以奄奄误作掩 檀弓上周公盖祔祔误作附 王制示弗故生也示误作亦 礼器飨帝于郊而风雨节寒暑时脱节字 学记燕辟废其学辟误作譬 丧大记甥子出寝门外脱外字 子大夫公子众士食粥脱众士二字 祭义父母爱之喜而弗忘喜误作嘉 哀公问如此则国家顺矣脱则字 坊记民犹薄于孝而厚于慈犹下多一有字 中庸待其人而后行而误作然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脱之字 缁衣有国家者章善恶脱家字 儒行愼静而尚寛脱而字 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五辟字皆误作譬若有一个臣个误作介

其与今文不同而两通者 檀弓上有亡恶乎齐亡作无 岁一漆之一作壹 乐记非听其鉴锵而已也锵作鎗 杂记上客立于门西于作于 杂记下泄柳之母死泄作世 丧大记命妇汜拜众宾于堂上于作于主人先俟于门外于作于 中庸可一言而尽也一作壹 问丧祭之宗庙以鬼享之享作飨 大学尧舜帅天下以仁二帅字皆作率 昏义祖庙既毁教于宗室于作于 射义是以君臣以作故

其先误而后改者 学记教人不尽其材材误作才故人不耐无乐耐误作能皆即其误改之

春秋左传 隠元年且告之悔且误作具 五年僖伯称疾不从疾误作侯 十年伐戴戴误作载 桓二年故封桓叔于曲沃故误作政 六年楚之羸羸误作嬴以类命为象类误作德 闵二年从曰抚军军误作

国 僖三年公子友如齐涖盟涖误作泣 四年拜胙于公脱胙字 姫寘诸宫六日宫误作公 公杀其傅杜原欵傅误作传 七年弗可改也已改误作故 十四年公怒止之止误作上 十五年辂秦伯辂误作辖使郤乞告瑕吕饴甥且召之且误作国 二十五年

昏而傅焉傅误作传 二十七年责无礼也责误作青郤縠可縠误作谷 三十一年晋新得诸侯新误作

亲 东傅于齐傅误作传 三十三年入险而脱入误作人 为从者之淹淹误作流 文元年王使毛伯卫来锡公命锡误作赐 享江□□误作芊 二年废六关关误作阙 七年寘文公子焉焉误作曰 十二年太子以夫种与郕邽来奔邽误作封 宣二年晋赵盾弑其君夷臯弑误作杀 三年晋侯伐郑及郔郔误作延商纣暴虐纣误作讨 十四年秋公如齐秋误作利六年离卦误画作同人 八年杀诸绛市绛误作终十二年晋师在敖鄗之间师误作帅 十五年吾获

狄土土误作士 十七年盟于卷卷误作巷 郤子其或者欲已乱于齐乎乎误作平 十八年凡自虐其君曰弑虐上多一内字 成二年及齐师战于新筑师误作侯 且辟左右且误作旦 七年寻虫牢之盟虫误作蛊 十七年楚公子櫜师袭舒庸櫜误作橐 襄十年子蟜曰蟜误作娇 今伐其师今误作令 十四年士鞅反反误作及 十七年苟过华臣之门必骋骋误作聘 十九年而视不可含含误作舍 所不嗣事于齐者事误作是 天子令德天误作夫 二十一年栾盈过于周过上多奔楚二字 二十三年邾畀我来奔畀误作卑 二十五年先夫当之矣夫误作天 井堙木刋堙误作烟 赋车兵徒卒甲楯之数卒误作兵二十七年父子死余矣余误作余 免余复攻甯氏余误作余 二十八年重兵之盟未可忘也忘误作志使析归父告晏平仲晏误作宴 文子使召之召误作君庆氏之马善惊马误作焉 武王有乱臣十人脱臣

字 三十年蔡景侯为太子般娶于楚娶误作聚 单公子愆期期误作旗 驷带追之驷误作四 昭元年今武犹是心也今误作令 二年齐使上大夫送之送误作逆 二年少姜有宠而死姜误作齐 知而复从复误作弗 四年恃险与马马误作焉 五年娶于子尾氏娶误作聚 君若驩焉好逆使臣若误作苦 九年无囿犹可囿误作宥 十三年隠太子之子庐归于蔡庐误作卢 十四年楚子使然丹简上国之兵于宗丘宗误作宋 二十年余不忍其訽訽误作询 取人于萑苻之泽苻误作符 二十一年心是以感愤感实生疾感误作咸 二十二年士平出奔楚士误作氏边邛为大司徒邛误作印 二十五年季公鸟生申申误作甲 二十七年入于堀室堀误作 定元年荣驾鵞驾误作驾 三年及邾子盟于防防误作技 八年子姑使溷代子代误作伐 十年驷赤谓侯犯曰赤误作亦 哀四年盗杀蔡侯申杀误作弑 蔡昭侯将如呉蔡误作葬 十六年与晋人谋袭郑晋误作为二十三年有不腆先人之产马马误作焉 二十六年四方其训之训误作顺

其与今文不同而两通者 宣二年以视诸朝视作示哀十六年此事克则为卿事下有也字

其续添者 昭二十二年辛丑伐京毁其西南下添子朝奔郊四字

春秋公羊传 隠元年何以名字也字上多一不字二年妇人谓嫁曰归嫁误作稼 三年曷为或言崩或言薨脱上一或字 生毋相见死毋相哭毋字并误作母死毋误作毋死 六年吾与郑人末有成也末误作未下同 十年宋人蔡人卫人伐载载误作戴 桓二年曰有有则此何以书脱一有字 隠贤而桓贼也贼误作贱 庄十九年此其言遂何脱其字 二十五年求乎隂之道也隂误作隠 三十二年狄伐邢邢误作刑 僖四年南夷与北狄交误作北夷 六年此其言围何围下多一者字 二十六年乞师者何脱师字三十年归恶乎元咺也乎误作于 三十三年百里子与蹇叔子百误作伯 文四年其谓之逆妇姜于齐何何误作河 宣十五年然后归尔尔误作耳 成十五年成公幼防误作忧 臧宣叔者相也叔误作公 襄十四年邾娄人于戚脱人字 十七年春王二月二误作三 十九年为其骄蹇为误作或 二十九年许人子者必使子也人下脱子字 昭九年其言陈火何脱陈字 定元年立炀宫误作公 四年而忧中国而误作其 哀四年盗杀蔡侯申杀误作弑 六年齐国夏及高张来奔高上多一齐字 十四年颜渊死子曰子上多一孔字

其与今文不同而两通者 隠四年隠公曰否作隠曰吾否 桓六年简平徒也徒作马 淫乎蔡乎作于十一年蔡仲者何郑相也相上有之字 文六年何以谓之天无是月非常月也是月下更有是月二字 宣六年此非弑君而何而误作如 十年未絶于我也于作于 十二年是以君子笃于礼而薄于利下于作于成二年得一贬焉尔一作壹 襄十二年春王正月

正作三 二十九年尔杀吾君杀作弑 三十一年于是负孝公之周愬天子愬作诉 十四年有麏而角者麏作麕

其先误而后改者 桓二年此其目言之何目误作月闵元年盍弑之矣使弑子般弑并误作杀 僖十三

年葬陈宣公宣误作桓 成二年及齐侯战于鞌侯误作师 昭二十五年庆子免君于大难矣脱矣字皆即其误改之

春秋谷梁传 隠元年父者何傅也傅误作传 四年弑而代之也代误作伐 九年所侠也侠误作挟 庄七年则是雨説也雨误作两下同 僖五年天子世子世天下也误作士子 二十二年春秋三十有四战脱有字 二十八年晋侯齐师宋师秦师误作齐侯 文二年内大夫可以防外诸侯脱外字 三年王子虎卒误作壬子 宣八年以讥乎宣也讥误作饥 襄元年晋侯使荀防来聘防误作婴 二年三年同 三年诸侯始失正矣正误作王 六年立异姓以涖祭祀立上多一非字 哀元年此该之变而道之也该误作郊六者入者内弗受也弗误作不下同

其与今文不同而两通者 僖十七年桓公尝有存亡继絶之功脱公字 文六年处父主境上事事上多一之字 成五年率羣臣而哭之前作率后作帅

其先误而后改者甚多不具载

论语 赐也尔爱其羊尔误作女 不知其仁仁误作人 子使漆雕开仕雕误作雕 再斯可矣斯误作思三人行三上多一我字 必有我师焉有误作得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有误作子 告夫三子三上多一二字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脱之字 称诸异邦曰寡小君诸误作谓 何德之衰下多也字

其与今文不同而両通者 女得人焉尔乎尔作耳人洁已以进洁误作絜

其先脱而后添注者 阳货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尔雅 替戾底废误作底厎 翿纛也翿误作翢 皇华也误作华皇 赫兮咺兮咺误作烜 是刈是濩濩误作获 木谓之虡木误作本 何鼓谓之牵牛何误作河 泽乌蘾蘾误作薞莩蔴母莩误作茡 檴橐含檴误作攫 柷州木柷误作祝 鱼尾谓之丙尾上添一之字 燕白脰鸟鸟误作乌 杨鸟白鷢杨鸟误作鸉 鸢鸟丑鸟误作乌 鸟鹊丑鸟误作乌 大误作大麕

凡经中虎字皆缺末笔作□□□□□□□□字皆同避太祖讳 渊字皆缺笔作□婣亦作□避祖讳 世字皆缺笔作丗泄作泄绁作絏弃作弃勚作□叶作□防□□□□□皆改従云

民字皆缺笔作□氓作甿岷作防汦昏緍碈痻□□皆改従氏避太宗讳 亨字皆作□避肃宗讳 豫字皆缺笔作□避代宗讳 适字皆缺笔作适避徳宗讳诵字皆缺笔作□避顺宗讳 纯字皆缺笔作□避宪宗讳 恒字皆缺笔作避穆宗讳 湛字皆缺笔作□葚作□椹作□避敬宗讳 乃若髙宗讳治中宗讳显睿宗讳旦宗讳隆基文宗讳涵皆不缺笔者礼天子事七庙自肃宗至敬七庙而高祖太宗创业之君不祧者也宗以上则祧庙也故不讳文宗则今上也古者卒哭乃讳故生不讳 左传文公宣公卷字更滥恶而成城字皆缺末笔谷梁襄昭定哀四公卷仪礼士昬礼皆然此为朱梁所补刻考之宋刘从乂黎持二记但言韩建刘鄩移石而不言补刻【宋建隆三年刘从乂修文宣王庙记言天祐甲子岁太尉许国公为居守移太学并石经于此甲子岁昭宗迁雒之年许国公者韩建也元祐五年黎持新移石经记则云旧在务本坊自天祐中韩建筑新城而石经委弃于野至朱梁时刘鄩守长安从幕吏尹玉羽之请辇入城中寘于此地即唐尚书省之西隅也今龙图吕公领漕陜右以其处洼下命徙寘于府学之北墉而建亭焉二説不同 朱彛尊曰尹玉羽者京兆长安人以孝行闻刘鄩辟为保大军节度推官歴雍汴滑兖従事仕后唐至光禄少卿晋髙祖召之辞以老退归关中尝着自然经五卷武库集五十卷其事散见于册府元惜欧阳子不为之立传而其书遂亦不传之于世也】然成字缺笔其为梁讳无疑昔人固未尝徧读而博考也详见鎭东军墙隍庙记下

五经文字三卷凡一百六十部三千二百三十五字大厯十一年国子司业张参以説文字林兼采汉石经着为定体按刘禹锡国学新修五经壁记曰大厯中名儒张防为国子司业始详定五经书于论堂东西厢之壁辨齐鲁之音取其宜考古今之文取其正繇是诸生之师心曲学偏听臆説咸束而归于大同积六十载崩剥污蔑冺然不鲜今天子尚文章尊典籍国学上言遽赐千万时祭酒皞博士公肃遂以羡赢再新壁书惩前土涂不克以寿乃折坚木负牗而比之其制如版牍而高广其平如粉泽而洁滑背施隂关使众如一附离之际无迹而寻堂皇靓深两屋相照申命国子能通书法者分章揆日悬其业而缮写焉此文当作于太和年间自土涂而木版自木版而石壁凡三易矣乃今石刻其末曰干符三年孙毛诗博士自牧以家本重校勘定七月十八日书刻字人鱼宗防其字别体与朱梁所刻相类而本文不然当是开成中所刻其中有磨改数字者意自牧所为也

九经字様一卷凡七十六部四百二十一字国子监奏覆定石经字体官翰林待诏度度状准太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勅覆定九经字体者今所详覆多依司业张防五经文字为准其旧字様岁月将久画参差传写相承渐致乖误今并依字书防详改正诸经之中别有疑阙旧字様未载者古今体异变不同如总据説文即古体惊俗若依近代文字或传写乖讹今与校勘官同商较是非取其适中纂録为新加九经字様一卷请附于五经字様之末奉勑宜依开成二年八月十二日中书门下牒

蜀石经

后蜀主本纪 吴任臣十国春秋

广政十四年诏勒诸经于石秘书郎张绍文写毛诗仪礼礼记秘书省校书郎孙明古写周礼国子博士孙逢吉写周易校书郎周德政写尚书简州平泉令张德昭写尔雅字皆精谨

母昭裔传

母昭裔河中龙门人后主时拜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性好藏书酷嗜古文精经术尝按雍都旧本九经命张德昭等书之刻石于成都学宫蜀土自唐末以来学校废絶昭裔出私财营立黉宫且请后主镂板印九经由是文学须盛

成都府学石经堂图籍记席 益

蜀儒文章冠天下其学校之盛汉称石室礼殿近世则石壁九经今皆存焉自考景帝时太守文翁始作石室至东汉兴平元年太守高昳作周公礼殿于石室东图画邃古以来君臣圣贤然亦有魏晋名流以故世传西晋太康中刺史张收始画非也殿有画自高昳始迨收尝増益之今壁间又有东晋人士盖收之后继有画者不知谁氏也齐永明十年刺史刘悛益以礼家器服制度伪蜀广政七年其相母昭裔按雍都旧本九经命平泉令张德昭书而刻诸石本朝因礼殿以祀孔子为宫其旁置学宫弟子讲习传授故蜀帅尚书右丞胡公宗愈作堂于殿之东西隅以贮石经益之先人镇蜀奏秩文翁高昳于祀典又请乐工于朝教士以雅声而后頖宫之礼乐文物粹然近古自国家三雍之外无与比者乡者中州陆沈惟蜀頼天子神圣威武得保生聚邑屋而吏视军赋为急春秋释奠守者不亲行勅下吏摄事以故风雨鸟鼠之虞不至黉舍盖自东汉兴平元年岁在甲戌始作礼殿逮我宋绍兴六年丙辰歴年六百七十有三其间伪蜀刻石经之岁是为晋开运甲辰至是一百九十三年矣益实受命尽防全蜀兼行太守事兹岁八月陬日在丁羣文学藏仪吏以不圯板筑之功虽垂轩皇之衣裳舞有虞之干羽自当功成于理外如其不然则伏湛行乡射于东京征伐之间王导兴学校于江左草创之始是真迂濶矣或者闻此而犹未喻吾将赋子衿之三章悲原氏之将落也尚友君子者如此心哉绍兴七年记

石经始末记 范成大

石经已载前记晁子正作考异而为之序考异之作大抵以监本参校互有得失其间颠倒缺讹所当辨正然古今字画虽小不同而实通耳考异并序凡二十一碑具在石经堂中子正之序曰鸿都石经自迁徙邺雍遂茫昧于人间至唐太和中复刋十二经立石国学而长兴中诏国子博士田敏与其僚校诸经镂之板故今世六经之传独此二本尔按赵清献公成都记伪蜀相母昭裔捐俸金取九经琢石于学宫而或又云母昭裔依太和旧本令张德钊书国朝皇祐中田元均补刻公羊高谷梁赤二传然后十二经始全至宣和间席文献又刻孟轲书参焉今攻之伪相实母昭裔也考经论语尔雅广政甲辰岁张德钊书周易辛亥岁杨钧逊逢吉书尚书周德正书周礼孙朋古书毛诗礼记仪礼张绍文书左氏传不志何人书而详观其字画亦必为蜀人所书然则蜀之立石盖十经其书者不独德钊而能尽用太和本固已可嘉凡歴八年其石千余昭裔独辨之尤伟然也公武异时守三荣讨国子监所模长兴板本读之其差误盖多矣昔议者谓太和石本授写非精时人弗之许而世以长兴板本为便国初遂颁布天下收向日民间写本不用然有讹舛无由防校判知其谬犹以为官既刋定难于独改由是而观石经固脱错而监本亦难尽从公武至少城寒暑一再易节暇日因命学宫讐校之石本周易説卦干徤也以下为韩康伯注略例有邢璹注礼记月令从唐李林甫改定者监本皆不取外周易经文不同者五科尚书十科毛诗四十七科周礼四十二科仪礼三十一科礼记三十二科春秋左氏传四十六科公羊传二十一科谷梁传一十三科孝经四科论语八科尔雅五科孟子二十七科其传注不同者尤多不可胜记独计经文三百二科迹其文理虽石本多误然如尚书禹贡篇云梦工作乂毛诗日月篇以至困穷而作是诗也左氏传昭公十七年六物之占在宋卫陈郑乎论语述其篇举一隅而示之卫灵公篇敬其事而后食其禄之类未知孰是先儒有改尚书无颇为无陂改春秋郭公为郭郭者世皆讥之此不敢决之以臆姑酌存之亦镌诸乐石附于经后不诬将来必有能考而正之者焉子正又刻古文尚书于堂而为之序曰自秦更先代法制以来凡曰古者后世寥乎无闻书契之作固始于伏羲然变状百出而不彼之若者亦已多矣尚书一经独有古文在岂非得于壁间以圣人旧藏而天地亦有所防不忍使之絶晦中间虽遭汉巫蛊唐天保之害终不能灭蚀今犹行于人间者岂无谓耶况孔氏谓尚书以其上古之书也当时科斗既不复见其为古定此实一耳虽然圣人远矣而文字间可以概想则古书之传不为浪设予邸少城作石经考异之余因得此古文全编于学宫乃延士张□仿吕氏所镂本再刻诸石是不徒文字足以贻世若二典曰若粤乐之类学者可不知欤呜呼信而好古学于古训乃有获盖前牒所令方将配孝经周易经文之古者同附于石经之列以故弗克第述一二以示后之好识奇字者安知世无扬子云时乾道庚寅仲夏望日序

石经周易周易略例共十三卷

晁公武读书志

此伪蜀广政辛亥孙逢吉书广政孟昶年号也説卦干徤也以下有韩康伯注略例有邢璹注此与国子监本不同者以蜀印本较邢璹注略例不同者又百余字其意义似石经误以无他本订正姑两存焉

按辛亥广政十三年也当周太祖广顺元年

石经尚书十三卷

此伪蜀周德真书经文祥字皆缺其画亦缺民字之类盖孟氏未判唐时所刻也以监本较之禹贡云土梦作乂倒上梦字盘庚若网在纲皆作网字沈括笔谈曰云土梦作乂太宗时得古本因改正以网为纲未知孰是按蜀中石经皆广政中所刻晁氏既知易经刻于广政何言书经刻于孟氏未判时耶岂知祥自讳其名子昶反不当讳父名耶宋史田敏传言唐明宗命敏较刻五经敏私智自用改若网在纲为纲在纲则蜀中所刻固用田氏监本也

石经毛诗二十卷

此伪蜀张绍文书与礼记同时刻石

石经周礼十二卷

此伪蜀孙朋古书以监本是正其注或羡或脱或不同至千数

石经礼记二十卷

此伪蜀张绍文所书不载年月经文不缺唐讳当是孟知祥僭位之后也首之以月令题云御删定盖明皇也林甫等注盖李林甫也其余篇第仍旧议者谓经礼三百典礼三千毋不敬一言足以蔽之故先儒以为首孝明肆情变乱甚无谓也

石经左氏传三十卷

此不题所书人姓氏亦无年月按文不缺唐讳而缺祥字当是孟知祥僭位后刻石也

石经论语十卷

右伪蜀张德钧书缺唐讳立石当在孟知祥未叛之前其文脱两字误一字述而第七举一隅下有而示之三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又有我字卫灵公第十五敬其事而后其食作后其禄与李鹗本不同者此也宋石经

宋史赵克继传

赵克继秦王廷美曽孙善楷书尤工篆仁宗时诏与朝士分石经仕至定武军节度观察留后谥章靖

宋史谢飶传

谢飶字不疑丹阳人举进士为上元主簿防国子监立石经以飶善召为直讲终龙图阁学士

宣和书谱章友直传

章友直字伯益闽人工玉箸篆法嘉祐中与杨南仲篆石刻于国子监时人称之

宋史艺文志

杨南仲石经七十五卷

金史刘彦宗传

天防中大举侵宋刘彦宗谓宗翰【尼堪】宗望【干里雅布】曰昔萧何入关秋毫无犯惟収图籍辽太宗入汴载路车法服石经以归皆令则也二帅纳之

按宋大石经不大彰于世或疑其未必成书然考赵克继谢飶章友直诸传明载其事而艺文志又言杨南仲石经七十五卷则此书业已告竣何当时称述者寥寥耶观金史刘彦説二帅语意者此石经果为金人携去耶夫唐之石经时讥其芜累而至今犹存宋之石经出诸明人之手必有可观而反不获传于世岂不深可惜哉 唐石经止楷书一体其石刻在今西安府学宋石经集当时善篆者分书必用篆二体乃后人皆不获见而金人亦鲜有言及者岂此刻遭汴京之覆竟毁壊无余耶

又按汉魏石经俱在洛阳其后由洛阳迁邺下由邺下迁长安无在汴梁者况至唐时损壊已尽安得石晋时尚在若唐之石经刻在长安至今完好亦未始移至汴不知德光所移者何物也岂彦宗但得之传闻未尝实有其事耶或所载者乃他石刻而非石经耶且汴梁之建都始自朱梁有国日浅唐灭梁徙都于洛晋篡唐复都于汴仅十二年而亡汴原非帝王旧都而石经实在其地则彦宗之説二帅千古美谈其事犹在疑似之间也

石经公羊传十二卷 晁公武读书志

皇朝田况皇祐初知成都日刻石国史艺文志云伪蜀刻立五经备注传为世所称以此观之不应无公谷岂初有之后散毁耶

石经谷梁传十二卷

此传后不载年月及所书人姓氏按文不缺唐及伪蜀讳而缺字以故知刻石当在真宗之后意者亦是田况也

石经孟子十四卷

皇朝席旦宣和中知成都刋石寘于学宫云伪蜀时刻六经于石而独无孟子经为未备夫经大成于孔子岂有阙耶其论既谬又多误字如以嚬顣为类不可胜记

元史申屠致远传

世祖至元中为杭州总管府推官西僧杨琏真伽作浮屠于宋故宫欲取高宗所书九经石刻以筑基致远力拒之乃止

续通鉴纲目

至元二十五年二月毁宋故宫为佛寺葢从僧格及嘉木扬喇勒智言凡宋宫殿郊庙悉毁为寺复欲取宋高宗所传九经石经为浮屠基推官申屠致远力拒止之【薛应旂续资治通鉴王宗沐宋元通鉴并同】

杭州府志

艺文志金石刻类石经宋高宗御书 杂志高宗尝御书六经赐国子监又以石本赐诸州学校翰墨稍倦即命吴宪续书人莫能辨

石经唐明皇孝经注一卷

陈振孙书録解题

此今世所行本始刻石太学御八分书末有祭酒李齐古所上表及答诏具宰相衔名实天寳四载号为石台孝经乾道中蔡洗知镇江以其本授教授沈必豫熊克使刻石学宫云

石刻佛经记【附天保二年】朱彛尊

太原县之西五里有山曰风峪风峪之口风穴在焉相传神至则穴中肃然有声风之所从出也愚者捧土塞穴建石佛于内环列所刻佛经凡石柱一百二十有六积岁既久虺蝎居之虽好防者勿敢入焉丙午三月予至其地率土人燎薪以入审视书法非近代所及徘徊久之惜皆掩其三面而未获纵观其全也由唐以前书卷必事传写甚者编韦续竹截蒲缉柳而浮屠之言亦惟山花贝叶缀集成文学者于时穷年笔札不能聚其百一难矣石经肇自蔡邕岁久沦缺至唐郑覃周墀复勒于京兆后唐长兴中始更传写为雕印舍至难而就至易由是书籍日以盛顾世之学者忽其易反或束而不观何欤岂其所谓日盛者乃其所以衰欤北朝之君臣崇奉释氏故石刻经像在处多有予友太原傅山行平定山中误坠岩谷见洞口石经林列与风峪等皆北齐天保间字而房山石经刻之自隋甚矣其法之蕃炽也今佛宫所栖少者百人多至数千然通其防者率以语言文字为无用见讲説佛经往往鄙置不屑呜呼佛之説虽戾于圣人之言要皆彼国中之先生长者也既用其法弃其先生长者之言果何如哉九经之文存西安府学儒者虽不尽观而得之者咸知爱惜至风峪所藏其徒虽繁莫不顾焉者矣是则释氏之无人不尤甚于吾道之衰也夫傅山闻之曰然遂书以为记

板刻之始【附】

后唐明宗长兴中诏国子博士田敏与其僚较诸经镂之板

晁公武石经考异

子尝讨国子监所模长兴板本读之其差谬盖多矣昔记者谓太和石经授书非精时人弗之许世以长兴板本为便国初遂颁布天下収向日民间写本不用然有舛讹无由参较判知其谬犹以为官既判定难于独改由是而观石经固脱错而本亦难尽从也

宋史田敏传

田敏邹平人后唐天成中官屯田员外郎兼太常博士奉诏与马镐等同校九经歴仕周晋汉周至少博工部尚书致仕卒于宋开寳四年敏初仕湖南路出荆渚以印本经书遗髙従诲従诲谢曰祭酒所遗书仆但能读孝经耳敏曰读书不必多十八章足矣因举诸侯章讽之从诲大慙敏虽读于经学亦好穿凿所校九经颇以独见自任如改尚书盘庚若网在纲为若纲在纲尔雅椵木槿注曰日及改为面及如此类甚众世颇非之

赵明诚石经录

后唐汾阳王真堂记李鹗书鹗五代时仕为国子丞九经印板多其所书前辈颇贵重之余后得此记其笔法盖出欧阳率更然窘于法度而韵不能高非名笔也

陈振孙书録解题

五经字様一卷唐沔王友翰林待制唐度撰以补张参之缺者予昔宰南城出谒有持故纸粥于道右乃古京本五代开运丙午所刻也【晋出帝开运三年】遂为家藏书籍之最古者

宋史艺文志

周显德中始有经籍板刻学者无笔札之劳获睹古人全书

十国春秋母昭裔传

母昭裔仕后蜀为左仆射同平章事性嗜藏书精经术常按雍都旧本九经命张德钊书之刻石于成都学宫蜀土自唐末以来学政废絶昭裔出私财营学宫立黉舍请后主镂板印九经由是文学复盛又令门人句中正孙逢吉书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刻板行之后蜀平子守素斋至中朝诸书遂大彰于世【五代史补云昭裔微贱时借文选于友人其人有难色昭裔遂愤曰异日若贵当镂板行之后果践其言】

按五经之镂板宋史谓始于周显德不知唐长兴晋开运已先有之世言冯道始镂板官鬻于市盖射利也其射利未可知而创始之功实被于万世独怪秦汉以来其文字已知刻石何故不知镂板然自镂板之后书籍日多人以其得之易也反置之不观而淫词芜説不可传世者亦率灾我梨枣此又板刻之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