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意律心说

姚文然

凡讲论律令。须明律意。兼体作律者之心。律意者。其定律时斟酌其应轻应重之宜也。如称锤然。有物一斤在此。置以十五两九钱则锤昂。置之十六两一钱则锤沉。置之恰当。则不昂不沉。锤适居其中央。故曰刑罚中。中者。中也。不轻不重之谓也。此律意也。何谓律心。书曰罪疑惟轻。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曾子曰。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此律心也。譬如一称锤也。存心宽恕者。则用锤平。且宁于其出也微失之昂。于其入也宁失之沉。若心存刻核者。则其用锤也。出必欲其沉。入必欲其昂。此非锤之不平也。用锤者之心不平也。故用律者亦然。

律者。如十二律然。因加减而生者也。黄钟之管长九寸。九九八十一数也。三分宫损一生征。征数五十四。林钟长六寸。六九五十四也。三分征益一生商。商数七十二。太簇长八寸。八九七十二也。其余皆三分损益而生。故律者。律也。加减而成者也。或加一等二等三等。或减一等二等三等。明于加减之故者。可以明律。可以作律矣。律中加减之最精而尽变者。莫过于殴诬告二条。欲明加减之故者。自熟讲读此二条始。大凡律之所以通者。加之而重。减之而轻。适得其平也。例之所以间有窒者。行于一事一时则可。行于事事。行于永永。则不可行也。

立决各犯之有三法司核拟也。监候各犯之有秋审朝审也。间虽有与律不合。而实所以辅律之不逮。并守律于不变也。微乎微乎。圣乎圣乎。既按法。又原情。照律有必不可行。必不忍行者。依律则伤恩。改律则变法。故于核拟秋审朝审之时。间一酌行减等。使法常存而恩不测。  君恩如雨露之自天。恩虽行而法未更。国法仍如山岳之不动。圣人之所以辅律而即以守律者。意在斯乎。至于  御勾。其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乎。  君恩虽大。有必不可施恩之处。国法虽重。有必不忍行法之人。  御勾酌。迹同长系。若寄存而恩不伤。恩行而例不变。神乎神乎。非至人孰能定之乎。

律有宜仍旧者。律与例并存。例行而律停可也。以例为律而改。去律不可也。如窃盗至一百二十两。旧律杖一百。流三千里。今改为真绞。删去杖一百流三千里。假如有两人共窃盗一主之赃一百二十两。其为首者。自依律拟绞矣。为从者应减一等。今若拟以杖一百流三千里。则窃盗律内无此一条。若拟以杖一百流二千五百里。是减二等也。又有宜更新者。如官衔地名。若军余舍人指挥及行都司之类。自宜详酌更正。以昭一代之典章者也。

唐律疏义四库全书提要

唐律疏义三十卷。唐太尉扬州都督赵国公长孙无忌等奉敕撰。风俗通称臬陶谟虞造律。尚书大传称夏刑三千。周刑二千五百。是为言律之始。其后魏李悝着法经六篇。一盗法。二贼法。三囚法。四捕法。五杂法。六具法。商鞅受之以相秦。汉萧何益户兴三篇为九篇。叔孙通又益旁章十八篇。张汤越宫律二十七篇。赵禹朝律六篇。合六十篇。马融郑康成皆尝为之章句。魏世删约汉律。定增十九篇。就故五篇。合十八篇。晋复增损为二十篇。南北朝互有更改。渐近繁密。隋文帝开皇三年。敕苏威牛宏等更制新律。除死罪以下千余条。定留五百条。凡十二卷。一名例。二禁。三职制。四户婚。五库。六擅兴。七盗贼。八讼。九诈伪。十杂律。十一捕亡。十二断狱。史称其刑纲简要。而不失。唐太宗诏房元龄等。增损隋律。降大辟为流者九十二。流为徒者七十一。而大旨多仍其旧。高宗即位。又命长孙无忌等偕律学之士。撰为义疏行之。即是书也。论者谓唐律。一准乎礼。以为出入得古今之平。故宋世多采用之。元时断狱。亦每引为据。明洪武初。命儒臣同刑官进讲唐律。后命刘惟谦等详定明律。其篇目一准于唐。至洪武二十二年。刑部请编类颁行。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律。而以名例冠于篇首。 本朝折衷往制。垂宪万年。  钦定大清律例。明简公平。实永为协中弼教之盛轨。臣等尝伏读而细绎之。凡唐律篇目今所沿用者。有名例职制贼盗诈伪杂犯捕亡断狱诸门。其唐律合而今分者。如户婚为户役婚姻。库为仓库牧。讼殴诉讼诸门。其名稍异而实同者。如禁为官。擅兴为军政诸门。其分析类附者。如关津留难诸条。唐律入禁。今析入关津乘舆服御物事。应奏不奏。驿使稽程。以财行求诸条。唐律俱入职制。今分析入礼律之仪制。吏律之公式。兵律之邮驿。刑律之受赃。谋杀人诸条。唐律入贼盗。今析入人命。殴骂祖父母父母诸条。唐律入讼。今析为两条。分入殴骂詈。又奸罪。市司平物价。盗决堤防。毁大祀丘坛。盗食田园瓜果诸条。唐律俱入杂律。今分析入刑律之犯奸。户律之市廛田宅。工律之河防。礼律之祭祀。斟酌画一。权衡允当。迨今日而集其大成。而上稽历代之制。其节目备具。足以沿流而讨源者。要惟唐律为最善。故着之于录。以见监古立法之所自焉。其书为元泰定间江西儒学提举柳赟所校刊。每卷末。附以江西行省检校官王元亮释文及纂例。亦颇可以资参订也。

修律自愧文

徐宏先

修律难矣哉。全律不熟。难也。书不博。难也。增减不当。难也。批注不详。难也。立心不平。难也。意见不同。难也。律例不一。难也。主张不专。难也。持论过刻。难也。前后不融。难也。余小子自入律馆。追陪修律之列。夙夜兢。夙夜惶恐。寝食于律例之中。有时而豁然。有时而茫然。有时而明者复暗。有时而暗者复明。有时而愈思愈疑。有时而愈读愈真。再进而加详焉。始晓然于古人之意旨。而犹不敢自恃也。质之同人。证之各书。庶几是矣乎。而未也。又从而辨之注之。此心终觉歉然也。嗟乎。修律之难。尤难于办事矣。何也。在署办事。活一人止活一人。枉一人止枉一人。若修律则事关千秋。日日遵行。开一条。即活千万人。刻一条。即杀千万人。修之当。其功甚大。修之不当。其罪不小。呜呼。可不惧哉。余小子思及此际。又不禁战栗流涕。惟恐一字偶差。一条偶错。负  皇上好生之心。一罪也。混改前人之律。一罪也。贻害后人之命。一罪也。嗟乎。修律难矣哉。虽然至难者修律之事。而尤难者读律之人。何则。律文至细。律义至深。有一句一意者。有一句数意者。有一字一意者。有一字数意者。总是一片哀矜恻怛之心。不欲轻致民于死之意也。呜呼。古人何其详而且慎也。今人引律。动曰律文如是。苟如是。是亦当矣。而律文中小字不察也。又曰条例如是。苟如是。是亦详矣。而条例中虚字不察也。甚而引断不确者有之。援引过刻者有之。呜呼。是则非修律者之所能为力矣。予所能尽心者。止于此矣。惟望读律之君子。亦皆如修律者之尽心。则民命庶有赖乎。

读律辩讹序

赵俞

高邮王君金樵。官刑曹郎。着读律佩觿。华亭盛子鲁得。就其书作读律辩讹十则。律文简质。笺注者苦不能畅其指。觿之为物。用以解结。读律有纠结而不得通者。则用此以解释之云尔。然其意骏快。而其辞博辨。骏快则或逞一时之见。而博辩则务伸一己之说。其失也。漏其所本有。而凿其所本无者。容有之矣。解乱丝者紬绎之。其绪乃见。不然者。毋亦求通而反窒也乎。夫天有四时。人有四德。圣人以仁应春。以义应秋。故周礼以刑官为秋官。然而雷霆风雨。无非至道。庆赏刑威。无非至德。天地以生物为仁。圣人禁民为非曰义。正所以仁之也。惟天下之仁人为能用刑。惟义之尽者乃能仁之至。故夫刑也者。圣人仁天下之大法。而律也者。则义理之权衡也。彼狱之弊也。惟官惟货惟来。其审克之。而不尽此也。天下固有持廉秉公。而不得其平者矣。无他。好作聪明。而恣行臆。权衡一爽。大法倒置。每以生人之意。出为杀人之具。其初不过逞一时之见。伸一己之说。而不知其贻祸烈也。夫用刑之失。其所失犹止在一事耳。况乎讲读律令。笔之于书。传之于世。其流弊又何所底耶。辨讹之作。其王氏之诤友。而律家之功臣也欤。噫。律之为义精微。非法吏所能究切也。根极于天理民彝。称量于人情事故。非穷理无以察情伪之端。非清心无以祛意见之妄。非养德无以调血气之平。非持敬无以合中正之矩。盛子少攻经学。沉潜玩味。老而不倦。其于读律。亦推明仁义之一端。岂好辩乎哉。  皇上好生如天。明慎折狱。方儒臣修改律令。是册将上书馆。用备参考。而余方出膺民社。日置座右。且以自省焉。

荅金震方先生问律例书

袁枚

公以先君子擅刑名之学。故将邮罚丽事。采访殷殷。枚趋庭时年幼。无所存录。但略记先君之子之言曰。旧律不可改。新例不必增。旧律之已改者宜存。新例之未协者宜去。先君之意。以为律书最久。古人核之已精。我 朝所定大清律。  圣君贤臣。尤加详审。今之条奏者。或见律文未备。妄思以意补之。不知古人用心。较今人尤精。其不可及者。正在疏节阔目。使人比引之余。时时得其意于言外。人之情伪万殊。而国家之科条有限。先王知其然也。为张设大法。使后世贤人君子。悉其聪明。引之而议。以为如是断狱。固已足矣。若必预设数万条成例。待数万人行事而印合之。是以死法待生人。而天下事付傀儡胥吏而有余。子产铸刑书。叔向非之曰。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武帝增三章之法。为万三千。盗贼起。大抵升平时。网举而纲疏。及其久也。文俗之吏。争能竞才。毛举纷如。反乖政体。律者万世之法也。例者一时之事也。万世之法有伦有要。无所喜怒于其间。一时之事则人君有宽严之不同。卿相有仁刻之互异。而且狃于爱憎。发于仓卒。难据为准。譬之律者衡也度也。其取而拟之。则物至而权之度之也。部居别白。若网在纲。若夫例者。引彼物以肖此物。从甲事以配乙事也。其能无牵合影射之虞乎。律虽繁。一童子可诵而习。至于例。则朝例未刊。暮例复下。千条万端。藏诸故府。聪强之官。不能省记。一旦援引。惟吏是循。或同一事也而轻重殊。或均一罪也而先后异。或转语以抑扬之。或深文以周内之。往往引律者多公。引例者多私。引律者直举其词。引例者曲为之证。公卿大夫。张目拱手。受其指挥。岂不可叹。且夫律之设。岂徒为臣民观戒哉。先王恐后世之人君任喜怒而予言莫违。故立一定之法以昭示子孙。诚能恪遵勿失。则虽不能刑期无刑。而科比得当。要无出入之误。若周穆王所谓刑罚世轻世重。杜周所谓前王所定为律。后王所定为令。均非盛世之言。不可为典要。谨以先君子所私核者数条。列状于左。伏候采择。

详定刑律疏康熙四年

安徽巡抚张朝珍

刑法者。帝王御世之大权。而生死攸关。不可不慎。故罪疑惟轻。得情勿喜。深悲其已死不能复生也。然一之以律法。务期情当乎罪。罪协于律。彼自作之孽。虽死又何怨哉。故律例一书。古人用意深长。句法字义。确乎不可动摇。倘遵守不一。则奸吏得以轻重其间。不无狱鬼夜号。怨气上升。以致天变之屡见也。近见问刑新例。有不合于律者。大抵过苛。谨以臣知者为  皇上陈之。律称说事过钱者。减受钱人二等。罪止杖一百徒二年。新例议改与受钱人同罪。但今衙役犯赃一两以上流徙。至一百二十两拟辟。设若常人而与衙役过赃一两。便拟流徙。过赃一百二十两。即置之死地。是说事过钱之罪。反重于诈欺取财之罪矣。以惩儆衙之峻法而并及过钱之常人。致与受财人同罪。此新例有未当者也。此外或有未合于律。未当于罪者尚多。请法司。选举通晓律法之官。将历年诸臣条议新例有未当者。悉心删正。务期经久可以垂法后世者。订议妥确。刊入律内。颁布天下。使为法官者。遵守画一。毋至轻重于其间。俾天下无冤民。是亦消弭灾变之一端也。

引用律例疏康熙二十年

徐旭龄

古者乐律曰律。法律亦曰律。其义一也。律差累黍。则声音即变。故立法者取之。言一定而不可移易也。后世法网益密。律不足以尽之。间增条例。夫例者。不得已而佐律之穷者也。律有一定。依以断罪。无可异同也。例则用比。比则可重可轻。事有近似者。引而合之。酷吏贪胥。因以舞文弄法。致莫可诘矣。臣愚以为十恶犯在死条。及重罪合应戍谪者。律中无不具备。其余律所不载者。罪亦稍微焉。原立法之初意。重者设有一定之律。所以惩凶也。微者间有增定之条。所以通变也。严惩于重罪。而通变于轻条。无非爱养生民之意。即如谋反大逆。父母兄弟。尚有同居不同居之分。劫财杀人。尚有为首为从之别。而且  恩赦必及。会审矜疑。其不欲尽罹之法。用意如此其厚也。近日刑官决狱拟罪。所引律例。或未详明。情罪至重。  皇上特有天威。律例所关。分别岂无成宪。或非刑官所敢豫定。其它究拟刑狱。凡死罪充军。必依正律。杂犯徒杖而下。始许用例。必祈  皇上下用刑衙门。务加矜慎。庶胥吏不得以意为轻重而舞文索贿矣。礼有之曰。附从轻。言法无一定。而比附以成罪者。宜从轻罚也。

刑名八字义序

刑部郎中王明德

律有以准皆其各及即若八字。各为分注。冠于律首。标曰八字之义。相传谓之律母。谚曰。读书不读律。致君尧舜终无术。而先辈指示读律之法。又云必于八字之义。先为会通融贯。而后可与言读法。窃不自揣。妄为悬拟。以广其义。八字者。五刑之权衡。非五刑之律也。五刑十恶。各有正目。而五刑之属。殆逾三千。中古已然。况末季乎。汉唐而下。世风日薄。人情变态。一如其面。若为上下比罪。条析分。以求无僭乱其辞。虽汗牛充栋。亦不足以概舆情之幻变。故于正律之外。复立八字。收属而连贯之。要皆于本条中。合上下以比其罪。庶不致僭乱差忒而惑于师听矣。此先贤制律明义之大旨也。然即刑书而详别之。正律为体。八字为用。而即八字细味之。则以准皆各四字。固无事乎取用于其及即若。摘取其及即若四字时。则舍以准皆各别无所为引断以奏爰书矣。此读律者之断不容不详审也。或谓八字之用。律载甚备。无容更为溢。但比类旷观。轻重悬殊。乃并以一字为权衡。得毋非所以明等夷。示有别欤。曰好恶不嫌同词。春秋之义也。春秋者。无象之刑书也。律也者。威用之麟经也。故其命义同也。谨述 大清律原注。并故明律旧注。备载于前。谬参鄙见。各为截取律例数条。以着其义。凡各律原注所已载者。概不载述。以眩观览。

一曰以。以者与真犯同。谓如监守贸易官物。无异真盗。故以枉法论。以盗论。并除名刺字。罪至斩绞并全科。讲解曰。以字有二义。其曰以盗论。以监守自盗论。以枉法论。以常人盗仓库钱论。以谋叛论者。恶其迹而深治之也。如马律曰。如马拴系不如法。因而伤人者。以过失论。殴律曰。因公务急速而驰骤伤人者。以过失论。则矜其失而轻贷之也。

谨按以者非真犯也。非真犯而情与真犯同。一如真犯之罪罪之。故曰以。乃律中命意。备极斟酌。有由重而轻。先为宽假而用以者。如谋叛条内。所附逃避山泽。不服追唤。此等之人。未叛于君。先叛于所本管之主矣。与叛何异。而律则以谋叛未行论。若拒敌官兵。实有类于反。而律则以谋叛已行论。按其迹。似用以之意极严。而详其实。则实仁爱之至也。有由轻而重。示人以不可犯而用以者。如监临主守。将官钱粮等物私自借用。或转借与人。虽有文字。并计赃以监守自盗论。夫立有文字借用及转借与人。非盗也。乃私自为之。而渐不可长矣。监守之人。易于专擅。非重其法。无以示警。故罪非其罪而以其罪罪之。若以过失杀论诸条。则又充类至义之尽。以行其权之妙也。总之。大义所解。即同真犯四字最妙。以则无所不以矣。

一曰准。准者与真犯有间。谓如准枉法准盗论。但准其罪。不在除名刺字之例。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讲解曰。准字有二义。其曰准窃盗论。准盗论。准凡盗论。此则但准其罪不在除名刺字之例也。又如人命律。过失杀伤人者。各准殴杀伤人罪。依律收赎。则但准其罪名。不加刑法。止令如数收赎而已。此又一律也。

谨按准者。用此准彼也。所犯情与事不同。而迹实相涉。作为前项所犯。惟合其罪。不概如其实。故曰准。如以米柴准算布帛。惟取价值相当。而实不可以米柴为布帛之用。其罪异于真犯。故赃虽满贯。亦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乃注中不曰减等。但曰不在除名刺字之例。何耶。官吏犯此。虽赃逾于满贯。亦止于革其职。役为民。而不追夺诰。若未至满贯。官则止于革职。不至永不用也。若 本朝定例。但遇革职。则尽为追夺。似非所以惩贪之法。似当题请改正。是在乎主持 国是者之大君子耳。

一曰皆。皆者不分首从。一等科罪。谓如监临主守职役同情。盗所监临主守官物。并赃满数皆斩之类。讲解曰皆字有二义。其曰皆绞皆斩皆杖皆徒皆凌迟处死之类。则是不分首从也。又如犯罪自首条曰。余皆征之。增减文书条曰。若无规避错误者。皆勿论之类。是又一例也。

谨按皆者概也。齐而一之。无余情也。人同事同而情同。其罪固同。即事异人异而情同。其罪亦无不同也。故曰皆。若皆征皆勿论。则显而易见。不过特举以明皆之一例耳。

一曰各。各者彼此同科此罪。谓如诸色人匠。拨赴内府工作。若不亲自应役。雇人冒名。私自代替之人。各杖一百之类。讲解曰。各字为义不一。有以人对人为各者。如漏使印信条。当该吏对同首领并承发各杖八十。有以物对物为各者。如盗卖田宅条。盗卖过田价并花利各还官给主。有以事对事者。如牧律。放犬杀伤他人畜产者各笞四十之类。又如各杖一百。各从重论。各递减等。各加凡人罪一等。亦俱以人对人为各者也。

谨按各者各从其类。义取乎别也。万类不齐。流品各别。比类而观。实同一致。故用各字以别之。各字用义多端。有因所犯之事同。其情同。而其人有不同者。如选用军职条内。凡守御去处千户百户镇抚有阙。奏闻选用。若先委人权管。希望实授者。当该官吏各杖一百。罢职役充军。举用有过官吏条内。凡官吏曾经断罪。罢职不。诸衙门不许朦混保举。违者。举官及匿过之人各杖一百。罢职不。发冢条内。若卑幼发五服以内尊长坟墓者。同凡人论。开棺椁见尸者斩。若弃尸卖坟地者。罪亦如之。买地人牙保知情者。各杖八十。犯奸条内。和奸刁奸者。男女同罪。奸生男女。责付奸夫收养。奸妇从夫嫁卖。其夫愿者听。若嫁卖与奸夫者。奸夫本夫各杖八十之类也。有因所犯之事异。其人异而其情实同者。如无故不朝参公座条内。凡大小官员。无故在内不朝参。在外不公座。及官吏假满。无故不还职役者。一日笞一十。每三日加一等。各罪止杖八十。并附过还职。纵容妻妾犯奸条内。若用财买休卖休和娶人妻者。本夫本妇。及买休人各杖一百之类。亦有所犯情同事异。情异事同。法无分别。人非齐等。条难共贯。而义实同辜者。如亲属相奸条内。奸内外缌麻以上亲。及缌麻以上亲之妻。若妻前夫之女。同母异父姊妹者。各杖一百。徒三年。如私借官畜产条内。凡监临主守。将系官马牛驼驴私自借用。或转借与他人。及借之者。各笞五十之类。更有所犯之事与人大小攸分。科条不一。而情则无分。或法应屡加而律难该载。或罪无死律而法应齐等。又或各有科条而文难复述者。则亦以各字别之。如谋杀祖父母父母条内。其尊长谋杀卑幼已行者。各依故杀罪减二等。已伤者。减一等。已杀。依故杀法。诬告条内。凡诬告笞罪者。加所诬罪二等。流徒杖罪。加所诬罪三等。各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略人略卖人条内。和略卖妻为婢。及卖大功以上尊卑亲为奴者。各从凡人和略法。发条内。若于他人坟墓。为熏狐狸。因而烧棺椁者。杖八十。徒二年。烧尸者。杖一百。徒三年。若缌麻以上尊长。各递加一等之类。

一曰其。其者变于先意。谓如论八议罪犯。先奏请议其犯十恶。不用此律之类。讲解曰。其字律内。有其子归宗。其养同宗之人。其遗弃小儿三岁之类是也。

谨按其者。更端之词也。然词虽更端。而事与情实不离乎本条。举凡明白显然。可为指实共见之事。承乎上文。为之更端。可竟本条所未尽。则用其字以发挥之。与后若字似同而实异。如谋叛条内。所附逃避山泽。不服拘唤。以谋叛未行论。其拒敌官兵者。以谋叛已行论。盗大祀神御物条内。凡盗大祀神祇御用飨荐馔具等物。皆斩。其未进神御。未造成。及其余官物。皆杖一百。徒三年。强盗条内。窃盗临时拒捕。及杀伤人。皆斩监候。其窃盗事主知觉。弃财逃走。事主追逐。因而拒捕者。自依罪人拒捕律科断。亲属相盗条内。其同居雇工奴婢。盗家长财物。减凡盗一等。盗贼窝主条内。其知人略卖和诱。准窃盗为从论。其不知情误买受寄。俱不坐之类。皆承上以起其下。词气虽涉于更端。而事实不离乎本文。或罪或否。则皆以其字为分别。然亦有事非本律。而欲附入于本条之下。则亦以其字附入之者。如职制律内。其见任在朝官员。面谕差遣。及改除托故不行。并杖一百。罢职不。此条与大臣专擅选官何与。而欲附入本条之下。则亦用其字以收属之。此又一义也。

一曰及。及者事情连后。谓如彼此俱罪之赃。及应禁之物则没官之类。讲解曰。及字律内。有及因人连累。及其役日满。及有过之人。及久占在家之类是也。

谨按及者。推而及之。有因亲以用及者。如谋反条内。父子兄弟子孙。及伯叔父兄弟之子皆斩之类。罪由连坐。此一义也。有因物以用及者。如盗印信条内。凡盗各衙门印信。及夜巡铜牌。皆斩之类。有因情以用及者。如略买略卖条内。和同相诱。及两相愿卖良人为奴婢者。杖一百。徒三年之类。有因事以用及者。如强盗条例内。强盗杀伤人放火等项。及干系城池衙门。并积至百人以上。皆奏请枭示。白昼抢夺条内。凡白昼抢夺伤人。因失火及行船遇风着浅。乘时抢夺。及拆毁船只之类。又有因人以用及者。如抢夺条例内。凡号称喇唬。白昼在衙撒泼。口称 圣号及总甲快手应捕人等。指以巡捕勾摄。各殴打众人。抢夺财物之类。以上皆系正犯。此又一义也。大约凡系人与事各有不同。而罪无分别者。则皆以及字连属之。

一曰即。即者意尽而复明。谓如犯罪事发在逃者。众证明白。即同狱成之类。讲解曰。即字律内。有实时救护。即放从良。即是奸党之类是也。

谨按即者。显明易见。不俟再计之意。如仪制律内。凡朝参。近侍病者。许即退班。禁止迎送条内。凡军民人等。遇见官员引导经过。实时下马躲避。此一义也。其谋为盗条内。凡共谋为盗。临时不行。而行者为窃盗。其不行者。若不分赃。但系造意。即为窃盗从。名例内。犯罪事发而在逃者。众证明白。即同狱成。不须对问。职制律内。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此一义也。若名例内。卖放充军人犯。即抵充军役。则又一义也。

一曰若。若者文虽殊而会上意。谓如犯罪未老疾。事发时老疾。依老疾论。若在徒年限内老疾者亦如之之类。讲解曰。若字律内。有若奉  旨推问。若庶民之家。若追问词讼之类是也。

谨按若者。亦更端之词。乃设为以广其意。虽意会乎上文。而事变无穷。欲更端以推广之。连类以引申之。则不得不设为以竟其意。故用若。律内惟用若字最多。有自本律而特及于轻者。如谋反条内。若女许嫁已定。归其夫。子孙过房与人。及聘妻未成者。俱不追坐。谋叛条内。凡谋叛但共谋不分首从皆斩。若谋而未行。为首者绞。为从者杖一百。流三千里。造妖书妖言条内。凡造谶纬妖书妖言。及传用惑众者斩。若私有妖书。隐藏不送官者。杖一百。徒三年。盗大祀神御物条内。若已奉祭讫之物。及其余官物。皆杖一百。徒三年。盗贼窝主条内。凡系强盗窝主造意。身虽不行。但分赃者斩。若不行又不分赃者。杖一百。流三千里之类。有自本律而入重者。如谋杀人条内。谋杀人若因而得财者。同强盗不分首从论。皆斩。谋杀祖父母父母条内。若奴婢及雇工人。谋杀家长及家长之期亲外祖父母。若缌麻以上亲者。罪与子孙同之类。大约若与其。皆承上文以推广之词。但作者命意。多于可指证者则用其。而于设为悬拟者则用若。又于异乎上文而实不离乎上文者则用其。于意虽未本乎上文而实异乎上文者则多用若。此其所以命字之各异也。

刑名十六字义

潘杓灿

拟罪全凭律例。律乃一代之典章。例为因时之断制。故有例须照例行。无例方照律行。例律俱无。则用比照法。凡有比照。须活拟上请。不得径请断。律分八字之外。尚有十六字。亦宜详也。至于五刑之内。论死罪则有立监候真犯杂犯之不同。论笞杖流徒。则有决赎之不同。论赎锾。又有有力稍力收赎赎罪之不同。皆毫厘千里者。全要细心体认。至于则例。时有减增。必时时访查。方无违错。

其一曰加。加者数满乃坐。如窝盗赃一两。杖六十。至十两。方加至杖七十。不及十两者不加也。又如笞满加杖。杖满加徒。徒满加流。流满加绞。本条无入死者。不得加入于死。罪止流三千里之类。

其一曰减。减者后轻之法。如皆为从者减。失觉察者减。失出入人罪者减。无禄人减。又如二死三流各同为一减之类。

其一曰计。计者对并而言。如称计赃。乃止其所得之数科罪。计雇工赁钱为赃之类。

其一曰通。通者总计而言。如通计前罪。先后并拟。贴徒贴杖通减通考之类。

其一曰坐。坐者应得之位也。如逃叛自首。减罪二等坐之。家人共犯坐家长。妇人犯罪坐夫男。以所隐之罪罪之。不坐连坐之类。

其一曰听。听者由其意之所欲。如犯流父子欲随者听。妻妾犯奸欲者听之类。

其一曰依。依者欲附诸条。如造魔魅杀人。依本杀法。依常人一体充赏。依已徒又犯徒。依杀尊长卑幼本律。依老疾幼小论之类。

其一曰从。从者偏一科断之意。如从重论。从夫嫁卖。从新拘役。从本色发落。从尊长遗言之类。

其一曰。者数事均得本罪。如临军征讨。行粮违限不完。临敌缺乏。承调不进兵策应。承差报告军期违限。因而失误军机。斩之类。

其一曰余。余者事外之意。如余罪听后发落。余皆征之。余皆勿论。余罪收赎。余为从论之类。

其一曰递。递者按次循级之谓。如官司失出入人罪。吏减犯人一等。佐贰减首领一等。正官减佐贰一等。是曰递减。如卑幼于尊长坟墓内熏狐狸烧尸者。缌麻加凡一等。小功加二等。大功加三等。期亲加四等。是曰递加之类。

其一曰重。重者诸罪之魁。如重者更论之。已发又犯。从重科断。以重论之类。

其一曰但。但者不分事之大小。物之多寡也。如盗已行。而但得财者皆斩。子孙告祖父母父母但诬者绞。男女婚姻但曾受聘者之类。

其一曰亦。亦者承接上文之意。如人在徒。年老疾病。亦如老疾论。总徒不过四年。亦各依上减罪。亦各依数决之。无赋役者亦杖八十。亦准罪人自首之类。

其一曰称。称者律所载之文也。如称子者男女同。祖者高曾同。称日以百刻。称监临主守者但有事在手。称嫡继慈母亲母之类。

其一曰同。同者一体科罪也。如同罪则同得其罪。充军迁徙皆同。死罪减一等。众证明白。即同狱成之类。

问拟余论

黄六鸿

凡拟人之罪。最贵原情。事有关于纲常名教。或强盗叛逆。为法之所不容贷者。是其犯罪本情。原与人以无可贷。而我因而入之。则彼虽遭显殛。于我可无憾也。如妇人与人通奸。谋死亲夫。通奸既有罪矣。又因奸而谋死其夫。拟以极刑。非云过也。若夫因贫故。令妻与人接。以利其财。及后或生嫌。禁革往来。而妻已情荡难禁。遂萌谋杀之心。以图永好。则前此纵之者果谁为乎。谋杀之端。适所自取。若妻依本律。何以处瞒夫奸杀之妇乎。如杀人者死。固无可议矣。如孝子为亲报仇。或报之数日之间。或报之数年之后。虽久暂有间。必其事势有不可卒图者。故宁隐忍而须之。处心积虑。良亦苦矣。在孝子原无求生之心。若律以平人无擅杀之条。则伊父亦无应死之法。杀仇正所以偿之耳。而又并死其子。则是父之仇。终不必报耶。此事关纲常伦纪。而情有可原者也。又如强盗行劫。不分得财与未得财皆斩。亦律之无可议矣。然有贫民为饥寒所迫。乡愚为匪类所引。计所得之赃。不过数衣数金。而遽令骈颈就戮。不亦惨乎。又如僻远州县。偶有一二狂徒。惑诱愚民。始而诓骗钱财。继则剽劫乡村。有司捕获渠魁。余党自散。严饬地方倍加巡警。可也。若辄以反寇申报。发兵剿洗。不惟百姓受其骚扰。无辜受其株连。即此辈之同就狝薙者。岂真有狐鸣篝火之罪乎。此又事涉强盗叛逆而情有可原者也。诸如此类。指不胜屈。书云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又云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要皆从圣贤不忍人之心。每事作出人罪之想。苟有一可宽。即从此处引而生之。若谓彼自所犯。于我何与。或据狱以谳。何能求宽。是则人在焚溺。号呼望救。而我方立而视其死。谅非仁人君子所忍出也。若词奉上批。或承审  钦件。但我认理既真。比拟确当。不妨具由详请。上或再驳。仍照原拟。附以禀函。备言所以宜宽之情。与仰体上台慎狱好生之意。似亦同具恻隐者所乐闻。即或不从。仍应字句包含。为将来矜疑之地。不可因而拂意。遂竟改谳。致负造浮图初念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