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鄙人愚暗,受性不敏,蒙先君之余宠,赖母、师①之典训。年十有四,执箕帚②于曹氏,于今四十余载矣。战战兢兢,常惧绌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夙夜劬心,勤不告劳,而今而后,乃知免耳。

吾性疏顽,教道无素,恒恐子谷③负辱清朝。圣恩横加,猥赐金紫④,实非鄙人庶几所望也⑤。男能自谋矣,吾不复以为忧也。但伤诸女方当适人,而不渐训诲,不闻妇礼,惧失容它门,取耻宗族。吾今疾在沈滞,性命无常,念汝曹如此,每用惆怅。间作《女诫》七章,愿诸女各写一通,庶有补益,裨助汝身。去矣,其勖勉之!

┃ 今译 ┃

我是愚钝暗昧的人,生来就不聪明,承蒙先父的宠爱,有赖于女师的教诲,我十四岁的时候就嫁入曹家,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我一直以来小心翼翼,担心因为犯下过错而遭遇被赶出曹家的耻辱。这种耻辱不仅会让父母蒙羞,也会连累家族声誉。我一天到晚都操着心,做事勤奋却从不夸奖自己。现在我年纪大了,儿孙也长大成人了,应该可以不用再勤劳操心了。

我向来粗疏大意,没有注重对子女的教育,经常担心儿子曹成做官以后会辜负政治清明的朝廷的厚望。现在曹成承蒙圣上的恩典,成了二千石金印紫绶的大官,实在不是我之前所能想到的。既然家里的男孩有能力关照自己了,我不再为此担心了。可是,我仍旧担心家里的女孩子出嫁的时候因为没有听过教导、不知道身为人妇的道理,在别人家里会作出有辱宗族的事情。我现在有病在身,说不定哪一天就撒手人寰了,一想到还没有教导过你们女孩子,我就很惆怅。于是,在空闲时间,我写下了《女诫》七章,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抄写一遍,应该对你们未来会有帮助的。去吧,大家一起努力吧!

┃ 简注 ┃

①母、师:母,傅母,古代保育、管教贵族子女的老年妇女。师,女师,古代掌管女性教育的女教师。

②执箕帚:谦称,意谓从事扫地等家务活。

③子谷:班昭儿子曹成,字子谷。

④金紫:金印紫绶,二千石级官吏。

⑤一说“圣恩横加……实非鄙人庶几所望也”句中,“圣恩横加,猥赐金紫”并非指曹成,而是指班昭本人。相关论证可参阅朱维铮撰写的《班昭考》(《中华文史论丛》总第八十二辑)。

┃ 实践要点 ┃

班昭在本段文字中叙述了撰写《女诫》的缘起。在古代社会,女子一经出嫁,就基本脱离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与男方的家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从血缘关系层面上说,入门的女子作为丈夫家庭之中的外人,寄人篱下,十分容易和丈夫家庭成员发生冲突摩擦。在这种情况之下,身为人妇的女性若不谨言慎行,往往容易遭到婆家严苛的对待。为此,班昭撰写《女诫》,目的在于教育自家的女孩如何处理好和丈夫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免招致劳燕分飞的家庭惨剧。如此说来,《女诫》在讲求宗法血缘的古代社会,也可算是一本女性避祸指南。

在现代社会,女性婚后或不必和男方父母等家庭成员同住,而自给自足的经济能力也让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大幅提高,因而《女诫》原本所极力要解决的问题放到现在似乎已经不成问题了。然而,无论女性地位如何提高,依然难免要和丈夫家庭成员打交道。况且,处理好和每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仍旧是构筑和谐家庭生活的重要抓手。因此,只要我们用心发掘,《女诫》仍然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借鉴。

卑弱第一

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①,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弄之瓦砖,明其习劳,主执勤也。斋告先君,明当主继祭祀②也。三者盖女人之常道,礼法之典教矣。

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私事③,不辞剧④易,所作必成,手迹整理,是谓执勤也。

正色端操,以事夫主,清静自守,无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祖宗,是谓继祭祀也。

三者苟备,而患名称之不闻,黜辱之在身,未之见也。三者苟失之,何名称之可闻,黜辱之可远哉!

┃ 今译 ┃

古人会在女孩出生三天之后,让她睡在床下,给她玩织布用的纺砖,并在斋戒之后禀告祖先说生下了女孩。让女孩睡在床下,是想让她知道女人不可高傲、不可逞强,应学会以谦卑的态度待人。让她玩弄纺砖,是想让她知道女人要熟习谋生的技艺,形成辛勤劳动的习惯。斋告祖先,是为了明示女孩长大之后要协助夫家完成祭祀祖宗的活动。谦卑待人、辛勤劳动、协助祭祀这三点是每个女人都应该懂、应该做的事情,也是礼法教育的常规内容。

谦虚礼让、毕恭毕敬,凡事让人、自己居后,做得好的不自夸,做得不好的勇于承认,忍耐侮辱、含纳耻诟,时刻谨慎、常怀敬畏,这就是所谓的“卑弱下人”。

晚睡早起,不因为夙夜劳作而有畏难之心;执持家务,不分难易都坚持做好,不推辞;做事善始善终,必有所成,不会虎头蛇尾,整洁不草率,这就是所谓的“执勤”。

正其仪容而不为妖冶之态,端其操守而不为邪媚之行,既能为丈夫分担家事,又能谨言慎行,不苟言笑,备办酒食祭品,协助祭祀供养祖先,这就是所谓的“继祭祀”。

这三点都做好了,却怕得不到别人的好评并招致耻辱?决不会有这样的道理。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名声又怎么会被别人赞颂呢?耻辱又怎么会远离己身呢?

┃ 简注 ┃

①瓦砖:古人纺织用的纺砖。语出《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②继祭祀:古代社会重祭祀,为人妻子的职责之一就是协助其夫开展家祭活动。《毛诗诂训传》:“《采》,大夫妻能循法度也,能循法度,则可以承先祖共祭祀矣。”

③私事:家事。

④剧:艰难,困苦。

┃ 实践要点 ┃

本篇讲的“卑弱”,并非指女性应该甘心处于卑微、弱小的境地,而是要以谦卑、柔弱的态度立身处世。“谦”者,《易经》谦卦的《彖》传有云:“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以谦卑待人,虽然看上去有所委屈,但德行高尚,不可逾越。“弱”者,《道德经》有云“柔弱胜刚强”,又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以柔弱自处,能顺应各种境遇,与众人交好,因而是立身长久之道。对于现代女性而言,若能以谦卑、柔弱待人接物,无论在家庭或职场当中都能得心应手,无往而不利。具体而言,“卑弱”的德行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这是指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谦卑待人。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若能如此“卑弱下人”,既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也能避免因风头过盛而遭人嫉妒,实为真正的趋吉避凶之法。

二、“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私事,不辞剧易,所作必成,手迹整理,是谓执勤也。”这是指女性在家中要辛勤劳动,积极料理家庭事务。当然,在现代社会,夫妻双方都有责任去处理家庭事务,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夫妻双方都要做到“执勤”,而不应只是要求女方做到。

三、“正色端操,以事夫主,清静自守,无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祖宗,是谓继祭祀也。”这是指妇女侍奉丈夫、执掌祭祀时要庄严端重,不嬉笑无礼。尽管在现代社会,女性不再单向度地“事夫”(而是夫妇之间相互扶持),家庭祭祀的风俗也少有延续,但对于现代女性而言,这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提示:无论是在家中和丈夫相处,抑或在职场中拼搏,女性都要保持端庄大方的仪容,给人以沉稳成熟的印象。

夫妇第二

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信天地之弘义,人伦之大节也。是以礼贵男女之际,《诗》著《关雎》之义①。由斯言之,不可不重也②。

夫不贤,则无以御③妇;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方斯二者,其用一也。

察今之君子,徒知妻妇之不可不御,威仪之不可不整,故训其男,检以书传。殊不知夫主之不可不事,礼义之不可不存也。但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于彼此之数乎!礼,八岁始教之书,十五而至于学矣④。独不可依此以为则哉!

┃ 今译 ┃

夫妇之道,(刚柔并济)足以参配阴阳,(和敬相连)足以感通神明,是天地之间的大义,人伦关系的大节。因此,圣人制礼重视男女之别,孔子删诗首推《关雎》之义。这样说来,我们不可以不重视夫妇之道。

丈夫不贤明,就无法节制妻子;妻子不贤淑,就无法替丈夫分忧。丈夫无法引导妻子,那么家庭的威仪便缺失了;妻子不能替丈夫分忧,那么家庭的不同角色便缺位了。这两件事情,相须为用,缺一不可。

我看现在的人,只知道妇人不能没有丈夫的引导、丈夫的威仪不能不整肃,因而用古书经传来教育男孩子。他们却不知道妻子必须为丈夫分忧,妇女必须遵守应有的礼仪。如此,只知道教育男孩,不知道教育女孩,不是很不明智吗?根据古礼,当男孩子到了八岁,就会开始教他读书写字,到了十五岁,就会教他致力于学习成年人的学问。可以这样教育男孩子,难道就不可以按照同样的方法去教育女孩子吗?

┃ 简注 ┃

①《关雎》之义:根据《毛诗正义》,《关雎》的主旨在于歌颂“后妃之德”,用于“风天下而正夫妇”。

②《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③御:即“驭”,《周礼·天官·大宰》郑玄注谓:“凡言驭者,所以驱之内(纳)之于善。”在此意译为“引导”。

④《大戴礼记·保傅》记有:“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白虎通义·辟雍》:“古者所以年十五入太学何?以为八岁毁齿,始有识知,入学学书计。七八十五,阴阳备,故十五成童志明,入太学,学经术。”

┃ 实践要点 ┃

本篇对现代读者的启发有以下两点:

一是夫妻之间要以道相辅。“夫不贤,则无以御妇”,“御”作引导解。作为丈夫,有责任带头行道,追求正义,言动合礼,以此来引导妻子步入正途。“妇不贤,则无以事夫”,“事”作辅助解。作为妻子,要为丈夫在生活、工作上出谋划策,劝谏丈夫的过错,辅助丈夫成就德性。因此,丈夫和妻子若有一不贤,则对方会失去了一个循循善诱、互助互勉的良师益友,终于落得威仪废缺、义理堕阙的境地。因此,只有当丈夫成为君子,妻子成为淑女,双方互为好逑,才能相互成德。

二是必须重视对女子的教育。“但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于彼此之数乎!礼,八岁始教之书,十五而至于学矣。独不可依此以为则哉!”上文提到,夫妻之间有互勉成德之义,因而无论男女在成婚之前都必须通过学习来使得自己成为一个贤良的人,以便在婚后能和配偶互助互勉。班昭于此特别强调,不能只知教男而不知教女,提倡女子也应当接受和男子一样的教育。疑者或谓班昭此处只提倡对女子进行礼义教育,不外乎家事如何料理、酒食如何供养、祭祀如何举行等有局限性的家务常识,未尝重视培养女子才智。殊不知圣人之道,一以贯之,事无大小,只此是学。学到精一之处,义理蕴乎胸中,既可治小家,亦可齐大家,乃至平天下而后可也。吕坤的《闺范》一书中便记载了众多有勇有谋、行义守节的女子,不仅能拯救家人于水火之中,也能定国安邦、化民成俗,孰谓女子之教非君子之教耶?因此,此处所说的女教,不单是教女子如何处理家务,更是教以修身成德之学。当然,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要重视对女子的教育,除了德性教育之外,还要重视提高女子的知识水平、拓宽文化视野,而关于家务常识的教育也必不可少。

敬慎第三

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故鄙谚①有云:“生男如狼,犹恐其尪②;生女如鼠,犹恐其虎。”

然则修身莫若敬,避强莫若顺。故曰:敬顺之道,妇人之大礼也。夫敬非它,持久之谓也;夫顺非它,宽裕之谓也。持久者,知止足也;宽裕者,尚恭下也。

夫妇之好,终身不离。房室周旋,遂生媟黩③。媟黩既生,语言过矣。语言既过,纵恣必作。纵恣既作,则侮夫之心生矣。此由于不知止足者也。

夫事有曲直,言有是非。直者不能不争,曲者不能不讼。讼争既施,则有忿怒之事矣。此由于不尚恭下者也。

侮夫不节,谴呵从之;忿怒不止,楚④挞从之。夫为夫妇者,义以和亲,恩以好合,楚挞既行,何义之存?谴呵既宣,何恩之有?恩义俱废,夫妇离矣。

┃ 今译 ┃

阴阳男女,性行各别。男子属阳,阳以刚为德,因而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属阴,阴以柔为用,因而女子以柔弱为美。所以俗话说:“生了像狼一样刚猛的男孩子,还担心他会变得懦弱;生了像鼠一样娇弱的女孩子,还生怕她会变得像老虎般凶悍。”

既然女子以柔为用、以弱为美,那么要懂得以敬修身、以顺避强。所以古人说,妇人的大礼在于懂得敬顺之道。这里所说的敬不必它求,只要常守恭敬之心。所谓的顺也不必它求,只要存心宽裕便是。人能常守恭敬之心,便知分止足,不敢僭越;人能宽裕此心,便崇尚恭敬谦卑,不会骄傲自是。

夫妇恩爱亲密,终生不离,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容易产生轻薄怠慢的行为。这样的事情一发生,可能会出现过分的言语。说了过头的话,容易产生放纵恣肆的情绪,既而会有侮辱丈夫的行为。这是由于不知止足之分所导致的。

夫妻之间事有曲直、言有是非,理直气壮的一方不肯退让便据理力争,强词夺理的一方不肯屈服便辩驳不止。争论辩驳一旦产生便会招致忿怒之事。这是由于不尚谦下所导致的。

妻子不停地侮辱丈夫,丈夫受不了了就会谴责呵斥妻子;丈夫愤怒的情绪不能平静下来,容易产生对妻子鞭打杖击的家暴行为。夫妻之间本来应该彼此相宜、和顺而亲厚,恩爱相结、情好而和谐。一旦有鞭打杖击,哪里还有什么夫妻相宜?一旦有谴责呵斥,哪里还有夫妻恩爱?恩断义绝,夫妻也就要分离了。

┃ 简注 ┃

①鄙谚:俗语。

②尪(wāng):羸弱。

③媟黩(xiè dú):行为放荡不庄重。

④楚:古代用于鞭打的刑杖。

┃ 实践要点 ┃

“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固然是男权社会的偏见,但考虑女子在生理期、怀孕期、哺乳期时身心所要遭受的痛苦和约束,提倡女性以柔弱自守,男性主动关怀爱护女性,实际也不失为一种保护女性、以退为进的策略。当然,这要求男性的刚强要用于对女性的体贴和保护之上,而非专横强暴、蛮不讲理。当然,本篇更值得现代女性借鉴的是班昭关于柔弱的女性要以敬修身、以顺避强的观点。

以敬修身,要求妇女和丈夫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做到言动合礼,不因为亲密的关系而亵渎失礼。在现实生活中,夫妻喜欢打情骂俏,若玩笑开过了头,便容易因为过分的言语破坏了双方的感情。此外,有的妻子不顾丈夫的尊严,喜欢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责备丈夫不如别人,喋喋不休的教训也容易使得丈夫产生憎怨之心。或过分亲昵,或过分苛求,都失去了对丈夫的敬重之心,即不知止足于诚敬,从而让夫妻关系每况愈下。因而,要维护好婚姻关系,夫妻之间要相互尊重,做到相敬如宾。

以顺避强,即夫妻之间意见不合时,妇女要主动避免和丈夫争论是非曲直。如班昭所指出的“直者不能不争,曲者不能不讼。讼争既施,则有忿怒之事矣”,夫妻之间争论是非曲直,容易带来负面的影响,严重影响双方的感情,甚至会出现家暴事件。因此,夫妻双方遇到问题时,妻子应发挥女性情商较高的特点,主动引导双方冷却过激的情绪,停止是非对错的争论。一般情况下,当双方的头脑都恢复冷静时,便会发现所谓的问题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争吵。即使不是小事,只要过了情绪爆发期,夫妻双方也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女性要是遭遇了家暴,要敢于运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自身的权益,不要姑息纵容不义之徒。

妇行第四

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①。

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

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②。

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然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古人有言:“仁远乎哉?我欲仁,而仁斯至矣。”③此之谓也。

┃ 今译 ┃

女子的德行有四种,一是妇德,二是妇言,三是妇容,四是妇功。

所谓妇德,不一定要才干聪明、绝异于人;所谓妇言,不一定要能言善辩、口若悬河;所谓妇容,不一定要打扮得面容姣好、美丽动人;所谓妇功,不一定要有高超过人的手工技艺。

清而不贪、娴而不暴、贞而不邪、静而无妄,又能谨守节操、整齐不乱,羞耻之心常存,言行举止有度,这便是妇德。根据场合说合适的话,不说低俗恶劣的言语,找准时机才说话,不引起他人的反感,这就是妇言。勤洗衣服,保持服饰整洁、穿着得体,按时洗澡,保持身体干净、不存污垢,这是所谓的妇容。专心织布,不喜欢戏笑打闹,能做些干净整齐的酒菜招待宾客,这就是妇功。

这四件是有德的妇人都应该做得到的事情,四者缺一不可。只要全心全意去做,做起来是很容易的。古人说:“仁远乎哉?我欲仁而仁斯至矣。”就是这个意思。

┃ 简注 ┃

①《周礼·天官冢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各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

②可参看《列女传·邹孟轲母》:“孟母曰:‘夫妇人之礼,精五饭,审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矣。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

③引自《论语·述而》:“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实践要点 ┃

班昭在此篇中阐发的“四德”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近代以来也受到了不少人的诟病,认为“四德”的行为准则严重地束缚了中国女性的自由发展。毋庸置疑,在男权至上的传统社会,“四德”思想容易被曲解成桎梏女性的工具。然而,今天我们重新去审视“四德”思想,不难发现其中的准则并非什么钳制人性的工具,而是有益于提升个人修养的行为规范。如妇德不外是要求女性知耻守礼,言行有度;妇言不外是要求女性谨慎言语,免于因言获罪;妇容不外是要求女性保持清洁干净的仪容仪表,追求自然之美;妇功不外是要求女性要专心履行家庭职责,做好家务活。这些要求对于现代读者仍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至于“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的说法,意在强调最基本的要求是做到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等行为规范,不强求要做到才明绝异、辩口利辞、颜色美丽、工巧过人。“不必”即“不需要”,非禁止之辞。有人诟病班昭此处的提法,使得后世的女性被扼杀了对才华、辩才、容貌、工巧方面的追求。这只能说是“四德”的思想被后人曲解了。

值得注意的是,“四德”的具体行为规范中,除了“清闲贞静”符合女性阴柔之美的特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体现传统社会男女分工的特性以外,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等要求对于男女都同样适用。如此说来,“四德”总体而言并非对女子的特殊行为要求,而是要求女子也应和男子一样有共同的道德理想,成为言行有道的贤良之人。在现代社会,只要拨开笼罩在“四德”思想周围的“男女不平等”迷雾,我们依然能借助“四德”的具体行为要求点亮自己的道德人生。

专心第五

《礼》,夫有再娶之义①,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②。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行违神祇,天则罚之;礼义有愆③,夫则薄之。故《女宪》曰:“得意一人,是谓永毕④;失意一人,是谓永讫⑤。”由斯言之,夫不可不求其心。

然所求者,亦非谓佞媚苟亲也,固莫若专心正色。礼义居洁,耳无涂听,目无邪视,出无冶容⑥,入无废饰,无聚会群辈,无看视门户,此则谓专心正色矣。

若夫动静轻脱,视听陕输⑦,入则乱发坏形,出则窈窕作态,说所不当道,观所不当视,此谓不能专心正色矣。

┃ 今译 ┃

根据《礼》的记载,男人丧妻之后可以再娶,却没关于女人可以改嫁的条文。所以说,丈夫是妻子的天。人身在世,到哪都顶戴着天,没办法逃离,丈夫作为妻子的天,也是妻子无法离开的。人们做了违背神祇的事情,上天就会给予惩罚;妻子的行为于礼义有所过失,丈夫予以鄙薄怠慢。所以《女宪》说:“女人能守住丈夫的心,固可以仰赖终身;若失却了丈夫的心,则断送了美好姻缘。”所以说,妻子不可以不求得丈夫的心意。

然而,这并不是说要凭借甜言蜜语、妆容妖媚、苟且将就、亲昵交欢来博取丈夫的欢心。要真正留得住丈夫的心意,莫过于能够做到专心正色。守礼执义,行为端洁;耳不听闲言闲语,眼不看不该看的;出门不打扮妖艳,回家不穿着随便;不聚集女伴闲聊是非,不倚靠门窗四处张望。这就是专心正色。

若是举止轻率、不自珍重,视听不正、心志不定,在家披头散发、蓬头垢面,出门却浓妆艳抹、百般作态,说不该说的话,看不该看的东西,这样就不能算是专心正色了。

┃ 简注 ┃

①《仪礼·丧服》有“父必三年然后娶,达子之志也”,大意是为了照顾儿子对亡母的思念和尽孝之心,父亲在妻子过世三年之后才可以再婚娶妻。可见古人允许男人丧妻之后再娶。

②《仪礼·丧服》:“夫者,妻之天也。妇人不贰斩者,犹曰不贰天也。”

③愆:过失。

④毕:圆满终结,意指夫妻和谐相处,白头到老。

⑤讫:终了,意指夫妻离散。

⑥冶容:语出《周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⑦陕输:闪烁不定之貌。

┃ 实践要点 ┃

在古代社会,丈夫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有妻子以丈夫为天的说法。所谓“天”,取其生养长育之意。古代妇女若遭丈夫抛弃,一般情况下会失去大部分的生活经济来源,因而古代妇女需要讨好丈夫以维持婚姻关系。至于“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允许丈夫再娶,却不允许妻子改嫁,这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苛刻要求。实际上,在古代社会本来也存在女子改嫁的行为,如卓文君改嫁司马相如,便造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千古美谈。当然,对于家庭条件一般、才资平庸的女子而言,改嫁不一定能找到条件比原来好的夫家。现代女性固然无需依赖丈夫,为了生存而刻意讨其欢心;也不必恪守“妇无二适之文”的不平等规条。但长久美满的婚姻毕竟需要夫妻用心维系,而班昭此处所谓的“专心正色”对于现代女性而言仍有参考价值。

班昭首先明确地指出“然所求者,亦非谓佞媚苟亲也”,即女子不应凭借过分的甜言蜜语、妆容妖媚、苟且将就、亲昵交欢等不顾自身尊严的行为求得丈夫的欢心。换言之,女子不能迷失自我、放弃自尊。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女子为了丈夫或者男朋友愿意放弃一切,想方设法地满足对方的要求,甚至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如此卑微的爱意,也许能博得对方一时的感动,却无法换取对方真切长久的爱。因为真正长久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双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之上。而“专心正色”则是通过端正言行、履行本分,实现自身在家庭之中的价值,让丈夫由衷地产生敬重、爱慕之情。

所谓“礼义居洁,耳无淫听,目无邪视”,即言行举止合乎礼仪,孔子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此谨慎持身,一方面能涵养端庄大方的仪容气象,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因非礼言行招致的祸害。所谓“出无冶容,入无废饰”,即出门不过分打扮,以免招来狂蜂浪蝶的骚扰;在家保持仪容端庄,用以表达对家人的敬重。在现代社会,有的女子则颠倒本末,出门时浓妆艳抹、性感奢华,身穿时尚服饰,手拿名牌包包,恨不得吸引满街男女的目光,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殊不知,如此之美艳容易引来登徒浪子“目逆而送之”,诱发失身败亡之祸。此外,现代女性知道出门时适当地化妆打扮是表达对他人的敬意。然而,有的女子在家中却不修边幅、蓬头垢面,知道尊重外人却不知道尊重丈夫,如此一来,夫妻之间的感情容易慢慢变淡。所谓“无聚会群辈,无看视门户”,即不聚女众谈论别人是非长短,心思不要放在家门之外。议人长短,不仅浪费时间,也是失德之举。看视门户,心思在外,家中事务则无暇顾及。这些行为都有碍于妇人履行好作为妻子的职责。若能做到“专心正色”,女子便能专注地履行作为人妻的家庭职责,从而也能激励丈夫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如是,夫妻各自皆能尽到本分,那家庭生活必定能美满和谐。

曲从第六

夫“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欲人定志专心之言也。舅姑①之心,岂当可失哉?物有以恩自离者,亦有以义自破者也。夫虽云爱,舅姑云非,此所谓以义自破者也②。然则舅姑之心奈何?固莫尚于曲从矣。姑云不尔而是,固宜从令;姑云尔而非,犹宜顺命。勿得违戾③是非,争分曲直。此则所谓曲从矣。故《女宪》曰:“妇如影响,焉不可赏!”

┃ 今译 ┃

说“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其实是要让做妻子的安定心志、专注于留住丈夫的心,而公公婆婆是丈夫的父母,他们的心意又怎么可以失掉呢?纵观婚姻之事,有的夫妇会因为恩爱不够而分离,也有的会因为道义而分开。有的丈夫虽然很疼爱妻子,但只要公公婆婆不喜欢,为人孝子的丈夫也不得不遵从父母之命,与妻子分道扬镳,这就是因为道义而分开的。然而公公婆婆的心意就是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因此,为人妻子的还必须懂得曲从。当婆婆吩咐说不能做某件事情,如果她说得在理,固然要听从她说的话去做;当婆婆要求去做某件事情,就算这样很不合理,也要听从她说的去做。千万不要和婆婆争辩是非曲直,这就是所谓的曲从。所以《女宪》说:“做妻子的能顺从公婆的意愿做事,如同影之随形,怎会不受到公婆的赏识呢?”

┃ 简注 ┃

①舅姑:《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

②关于“以义自破”,可参阅乐府诗《孔雀东南飞》。诗中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原本恩爱非常,却因刘兰芝不得焦母欢心,两人被迫分离,最终双双殉情而殁。

③违戾:违背,不一致。

┃ 实践要点 ┃

本篇告诫妇人,必须处理好和公公婆婆的关系,讨得他们的欢心。一般而言,公公和媳妇之间少有矛盾,而婆婆和媳妇之间却容易发生冲突。古往今来,婆媳关系都是横亘在婚姻关系上的一座大山。夫妻倘能携手翻山越岭,则婚姻关系便有了牢靠的保障。否则,两人的婚姻容易被这座大山压得透不过气,甚至可能无疾而终。因而,妇人要和公公婆婆建立起良好的关系,重中之重是处理好婆媳关系。如何才能处理好婆媳关系呢?班昭在此给出的答案是“曲从”,即是让媳妇委曲自己的想法去顺从婆婆的意愿,不要和婆婆争辩是非。在现代社会,要媳妇盲目听从婆婆的吩咐,固然是不可取的。但婆婆的要求若是合理的,作为媳妇虽然有不同的意见,也不妨听从婆婆的想法。在决定要不要听从婆婆的意愿之前,媳妇要仔细思考婆婆的要求合理与否。这个时候,媳妇也必须换位思考,从婆婆的角度出发去审视问题。若能了解婆婆的真实用意,很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比方说,有的时候,婆婆因为看到自己的儿子疼爱媳妇,心中难免有所不快,便故意为难媳妇。媳妇若是了解婆婆的用意,也不必就具体问题与之争个是非曲直,只要和丈夫一起想办法,更好地表达对婆婆的关爱,相信婆媳关系便能有所缓解。若婆婆的要求特别过分,可与丈夫充分沟通,使之在中间调停,尽量避免和婆婆发生直接的争吵和冲突。

和叔妹第七

妇人之得意于夫主,由舅姑之爱己也;舅姑之爱己,由叔妹①之誉己也。由此言之,我臧否誉毁,一由叔妹,叔妹之心,复不可失也。皆莫知叔妹之不可失,而不能和之以求亲,其蔽也哉!自非圣人,鲜能无过。故颜子贵于能改,仲尼嘉其不贰②,而况妇人者也!虽以贤女之行,聪哲之性,其能备乎!是故室人和则谤掩,外内离则恶扬。此必然之势也。《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此之谓也。

夫叔妹③者,体敌④而尊,恩疏而义亲。若淑媛⑤谦顺之人,则能依义以笃好,崇恩以结援,使徽美显章,而瑕过隐塞,舅姑矜善,而夫主嘉美,声誉曜于邑邻,休光延于父母。若夫蠢愚之人,于叔则托名以自高⑥,于妹则因宠以骄盈。骄盈既施,何和之有!恩义既乖,何誉之臻!是以美隐而过宣,姑忿而夫愠,毁訾布于中外,耻辱集于厥身,进增父母之羞,退益君子之累。斯乃荣辱之本,而显否之基也。可不慎哉!然则求叔妹之心,固莫尚于谦顺矣。谦则德之柄⑦,顺则妇之行。凡斯二者,足以和矣。《诗》云:“在彼无恶,在此无射⑧。”其斯之谓也。

┃ 今译 ┃

妇人能留住丈夫的心,是因为公婆喜欢你;公婆之所以喜欢你,是由于小叔小姑赞誉你。这样说来,公公婆婆对我认同与否,关键在于小叔和小姑,所以尤其要俘获他们的心。都知道小叔小姑的心不可丧失,却不能和善他们,让他们把自己当做自家人,这也太糊涂了。人非圣贤,很难不犯过错。从前颜子贵在知错能改,所以孔子夸他不会重复犯错。既然亚圣颜子都会犯错误,更何况妇人呢!即使具备了贤惠的品行,有着聪明智慧的禀性,难道就能不犯过错、尽善尽美吗?所以说,如果家人一团和气,妇人就算有过失也会被家人原谅理解,不会被人说闲话,反之,若没有处理好与婆家人的关系,家丑很容易会外扬。现实情况必然如此。《易经》说:“两个人齐心协力,团结的力量可以切断金铁。同心的言语说出来彼此契合,犹如兰花般芬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小叔小姑和我虽然是同辈人,但他们的地位要高一点;尽管和他们交情不深,但因为他们和自己丈夫是同一个娘胎出来的,所以从理论上说来我和他们很亲密。那些美善谦顺的妇人,能依据道义和婆家人笃亲交好,崇尚恩情互相援助,让自己的美德彰显出来,让自己的过失掩盖下去,这样不但得到公婆的称赞,也获得丈夫的嘉奖,好的名声能在邻里传扬出去,自己的父母也会感到光荣。那些不够聪明的妇人,在小叔面前就托名自尊、高傲而不知谦虚,在小姑面前就仗着丈夫的宠爱骄傲自大。骄盈傲慢都表现出来了,哪里还能和睦相处!道义和恩情都乖离了,哪里还能得到好的名声!这样的话,做得好的地方会被别人忽视,有过错了会被别人宣扬,如此一来,婆婆会感到愤怒,丈夫也会不高兴,不好的名声布扬在外,耻辱不好的事情都会归咎在自己身上,自家的父母因此而蒙羞,自己丈夫也会因此增加烦恼。可见,能否处理好与小叔小姑的关系,是自身荣辱彰显与否的根本原因,怎么能不谨慎对待呢!要求得小叔小姑的欢心,最关键的是要做到谦虚和敬顺。谦虚是美德的把柄,敬顺是妇人的品行。做好这两点,就足以和小叔小姑和谐相处了。《诗经》说:“在彼处无人怨恶,在此处亦无人厌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 简注 ┃

①叔妹:即小叔和小姑,《尔雅·释亲》:“夫之兄为兄公,夫之弟为叔,夫之姊为女公,夫之女弟为女妹。”

②语出《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此外《周易·系辞下》也有相关记载:“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③《后汉书》所录《女诫》此处作“嫂妹”,明代张居正的《女诫直解》以及王相笺注的《曹大家女诫》均作“叔妹”,或因上下文作“叔妹”更为恰当,因而此处亦作“叔妹”。

④敌:《尔雅·释诂》:“敌,匹也。”意谓与小叔小姑为同辈。

⑤淑媛:《尔雅·释诂》:“淑,善也。”《说文解字》:“媛,美女也。”

⑥《后汉书》所录《女诫》此处作“于嫂则托名以自高”,今作“于叔则托名以自高”,理由同③。

⑦谦则德之柄:语出《周易·系辞下》:“谦,德之柄也。”

⑧射(yì):厌。

┃ 实践要点 ┃

上一篇“曲从”讲的是如何处理和公公婆婆的关系,而本篇则进一步深入剖析影响媳妇和公公婆婆关系的重要因素。班昭认为,公公婆婆对媳妇的总体印象容易受到小叔和小姑的影响,因而要处好和小叔、小姑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女性固然无需出于功利目的,刻意地讨好夫家人。但正所谓爱屋及乌,既然和夫家人结成了姻亲,关爱小叔、小姑,处理好和他们的关系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班昭认为,要求得小叔、小姑的欢心,关键在于做到“谦”和“顺”。“谦”即“卑弱”篇中提到的“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顺”即“敬慎”篇中提到的“夫顺非它,宽裕之谓也”“宽裕者,尚恭下也”。换言之,所谓“和叔妹”之法,亦非别有它法,正是妇人修身所应持守的“卑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