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本慎始疏咸丰十一年   

徐启文

窃臣惟为治之道。治末莫如正本。敬始乃可图终。  圣天子政方新。宏开言路。臣谏垣备位。何敢缄默自安。管蠡所及。敬为  皇上陈之。一考典章以维治法也。自来人君出治。必本成宪旧章。以为斟酌损益。我  皇上冲龄践阼。   皇太后亲秉大政。佐理可藉臣工。裁决必承   懿旨。虽神聪天授。究宜博采古今。以资法守。臣愚以为宜请  旨饬下翰林诸臣。于   列圣实录宝训。敬谨寻绎其尤为简明切要者。恭纂一编。更于汉唐以来。母后临朝各事实。择其可法可戒者。不假修饰。据史直书。汇为一册。恭录进呈。   皇太后听政之暇。即由各衙门值日之卿贰诸臣。轮班   召对。隔帘侍讲。上溯   谟烈之昭垂。旁及历朝之得失。剀切敷陈。悉归   睿鉴。似于为政大本。不无所裨。抑臣又闻在昔名臣大儒。勋猷学业。往往以母教而成。揆之 宫闱。应无二理。  皇上问视之余。恭承   慈训。于深宫阿保之时。即已仰窥   祖训。广识前闻。其裨益  圣学。较之讲读外廷。更为亲切。此臣所愿  诏饬儒臣集议以举行者也。一简近习以  圣躬也。古之王者。太子既生。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选天下之端士。使与居处。所以资辅翼也。矧乃  皇上年在幼冲。微特言动起居。有藉匡。即饮食寒暑。亦赖扶持。

 皇太后抚育恩慈。自必无微不至。而臣犹有所陈者。臣窃见富家大族。以髫龀之儿。委之仆婢。往往饮食不节。疾病易生。嬉戏无时。纵恣成性。儒素之家。稍知教养。节其嗜欲。谨其嬉游。每易长成。亦多驯谨。又民间小儿每谨防出痘之疾。于十岁以内。多以方药服食洗浴。渐亦有验。而其要尤在滋味淡泊。寒暖适宜。间或不出。出亦无患。此又谨疾之明效。  圣天子九重端拱。原不可与闾里小民同年而语。而推之调摄之理。或不殊途。

伏惟   皇太后庶务亲裁。  皇上勤学宵肝。所以保  圣体者。惟在左右得人。凡侍御仆从。悉皆敬慎老成。庶能饮膳有节。游豫有时。言动有仪。笑嚬有法。总期将顺匡救。慎密周详。则调护  圣躬。即可以涵养  圣德。至若近支诸王子弟。有年当就傅。而纯谨性成者。或宜  简派数人。更番侍读。则  圣学就将。亦可稍资启发。在昔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此当日不得已之权宜。而未必非后世之良法。汉贾谊云。天下之命。悬于太子。其言至为危切。我  皇上御临大宝。抚有万方。又非储副青宫。所可拟议。臣奏琐屑迂拘。若大臣言之。未为体要。而司谏小臣。迫于愚衷。不敢不冒昧以陈之者也。一任重臣以专责成也。自来国家庶政。必藉辅臣以图治理。是以前代有宰相枢密之名。至我 朝特设军机处。而以大臣职其事。此即宰相枢密之任。责至重也。即如从前载垣等三人。不臣之罪。姑不具论。而三人者。其始皆未在军机大臣之列。究其所以干预政柄者。未必非由匡赞诸臣。唯阿取容。一无建白。因之三奸佞逞其便给之才。窃弄威福。此则当日之伴食中书。实阶之厉。臣愚窃谓枢机重地。苟非其人。虽亲贵不容越俎。而既居其位。则责无旁贷。事有专归。前奉  谕旨。特授恭亲王为议政王。大学士桂良等均任军机大臣。在该亲王大臣惩载垣等三人之专擅弄权。断无不力矫其弊。而臣所虑者。转恐敬畏太甚。损其肫诚。应请特降  谕旨。凡内外大小政务。悉归谋议。务期虚心延访。实力劻勷。毋避形之小嫌。其矢公忠之大节。庶几辅政之初。已令宵小知所敬惮。庶事有所纲维。至一切政令及臣工章奏。非事关机密。皆宜明白晓示。使天下知所服从。一洗欺蒙粉饰之习。傥措施偶有未协。中外臣工皆得补阙拾遗。随时陈奏。不特亲王大臣等。无由自护己非。即已奉  纶音。且不难收回成命。伏维我  皇上继位冲年。绍二百余年之统绪。抚二万余里之土疆。遗大投艰。责任綦重。  皇上一日未能亲政。则一日责在   皇太后。即一日责在亲王大臣。方今内忧虽去。外患未除。吏治因循。民生愁苦。盗贼充斥。府库空虚。挽回补救。将何以力济时艰。此则臣之愚忱。所为日夜长虑而却顾者也。臣为端本慎始起见。是否有当。伏祈   皇太后  皇上圣鉴。

条陈治本疏咸丰十一年十月   

林寿图

本月初三日。蒙  谕臣于用人行政。据实指陈。否塞通而泰交应。  明目达聪之盛。欣见于今。臣才识短浅。谨效刍荛之献。一曰端  圣学以裕治本。   皇太后垂帘听政。  皇上仍入学读书。固必讲桓荣授几之仪。循张酺执经之礼矣。自古帝王之学。本异儒生。而  圣神之资。尤出天亶。原不仅以章句为事。虽幼龄先宜识字。然拘于记诵其效浅。悟于讲解其效深。讲解非遽谓文义也。为师傅者。于前史帝王本纪中。择其政迹可昭法戒者。作为简明浅近之语。时时敷陈其故事。或罕譬其大义。如见读大学。即将宋臣真德秀衍义明臣邱浚衍义补二书。摭事实。善为称说。但期易晓。不拘原文。既可畅悦  皇情。亦可扩充神智。口与耳并入。习与性相融。今日之所听闻。即他日之所作。臣尝见常人弱之年。闻良师益友先入之言。与先辈遗事。有终身不忘者。况躬秉尧舜之质哉。且天子之学。又莫先于教孝。今者时事多艰。  皇上受   大行皇帝付托之重。赖   两宫皇太后雍睦贤明。察奸臣离间之非。同心康济。焦劳百倍于常时。童年固未易尽知。迨春秋既长。必有感涕难已者。尤愿为师傅者。为我  皇上敬述我 朝孝治天下。崇奉之间。视   两宫为一体。援引古事。如唐文宗之事皇太后与宝历太后者。以为效法。则  圣德粹而治化益兴焉。一曰布宽政以培元气。书云。代虐以宽。殆今日之急务乎。自载垣等用事。擅作威福。如顺天乡试之案。工部彩绸库之案。户部核对处之案。株连已甚。海内咸称冤狱。不待悖逆之萌。已伤元气矣。赖  干纲独断。咸正典刑。然载垣等之罪。诸臣皆拟凌迟处死者也。  皇上不忍尽寘于极刑。景寿等之咎。诸臣皆拟革职发新疆效力者也。  皇上犹欲量为之减等。仰见  仁慈。务存宽大。第恐巧诈之辈。不识  圣意所在。有以苛刻为迎合者。有以阴险为尝试者。此徒伤  新政之仁也。当载垣等招权纳贿。特立独行与稍知自爱之臣。固不屑与之比附。若其趋炎附势。藉结党援。罔顾廉耻。臣不敢谓无其人。此辈譬如邪魅。伏阴所聚。见日则消。今见同恶咸伏其辜。或消沮闭藏。成小人之为不善。或羞赧悔恨。见清议而欲自新。此其情态。难逃  洞鉴。昔晋臣裴秀与郝诩交关。武帝宽免诩罪。勿有所问。昔人又有焚逆书以安反侧者。臣请  特谕中外臣工。以既正载垣等之罪。其余党与从宽免究。愧励其耻心。核对处一案。逮系已久。亦乞  饬部稍从宽减。迅速完案。以广  皇仁。

一曰慎言利以苏民困。东南用兵十余载。帑项不足。理财最为急务。而臣独恶计利之臣。是迂论也。然财者有定之数。不能开其源。惟当节其流。若增加税赋。开矿行钞。铸大钱。用官票。先以利心导天下。而獘即随之。皆徒饱吏胥之手。受奸民之欺。启盗贼之衅。而终无补 国家之用。岂徒无补。而又害之。臣不暇以远引。即如前明太祖初年。用兵未息。尽除元朝苛细之弊。征敛以时。关市之征简约。府库乃有积存。宏治以后。内府供亿寖繁。始增市税。置官房。改折漕粮以供御用。继以武宗游畋荒宴。世宗营建祠醮。并外库所藏。宣索亦尽。由是羡余干折钞没孝顺等名目。及矿税间架诸獘政纷起。以迄于危亡。大抵人君仁恕恭俭。不求富而自富。君失其道。政失其政。声色狗马土木之欲繁。水旱盗贼敌国之患作。聚敛之臣复起而剥削之。则人心大去。  皇上幼龄。初无嗜好。但能去奢崇俭。尚廉黜贪。行之数年。必致康阜。臣闻热河尚有工作。亟宜停罢。旗营尚有浮兵。亟宜核汰。是亦节流之一端也。其有进言利之说者。请概置勿论。一曰坚初念以受谏诤。  皇上御极之初。即以求言为急。而臣有过虑。何也。古者询事与考言并重。近来各衙门办事。小者循例。大者请  旨。才猷无可表见。固莫若于言考之。而   两宫甫议听政。未便尽烦  召对。尤莫若于奏折考之。惟是求治太锐。则材竞进。而陵杂之獘生。纳谏太勇。则言竞进。而厌倦之獘亦生。且言事之通病。或以激切为沽名。或以指陈为干进。或怀挟私心而藉称公事。或毛举细故而罔识大体。甚至有雷同之语。有支饰之词。始焉咸乐听闻。久之必易生厌恶。昔唐臣陆贽有言。谏者多。表我之能好。谏者直。示我之能容。此听言不倦之要也。  皇上诚能推之以诚。持之以久。则所以考诸臣之才识。亦即于言而可见。其人而通达治体。必为有用之才。其人而摭拾游谈。即为无本之学。至若端直之人。其言质实晓畅之人。其言详尽。猥琐之人。其言鄙俗。夸诞之人。其言轻浮。诚伪华实之间。固无所遁也。惟  执两以用中。亦拔十而得五。要在持其初念而已。臣涓流撮壤。无补高深。伏乞  皇上俯赐采择。幸甚。

法   祖爱民疏同治元年   

罗惇衍

奏为  皇上冲龄践阼。请以   圣祖为法。并 饬下督抚。令州县勤恤民隐。以迓祥和而消灾沴。应  诏陈言。仰祈  圣鉴事。窃惟我 国家以仁厚开基。无事不以爱民为本。二百年来休养生息。恩至渥也。钦惟   圣祖仁皇帝。八龄登极。即知黾勉学问。内府所藏   庭训格言一书。凡侍奉   两宫之纯孝。以及少年向学节饮食慎起居之良法。厘然毕载。且体帖   太皇太后。尤能曲得欢心。而视膳问安之暇。下至爱民善政。亦无不出真诚。厥后   世宗宪皇帝序此书之首。有曰。此书虽卷帙简约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罔弗兼赅书曰监于成宪永无愆诗曰贻厥孙谋以燕翼子勖哉后嗣恪循   祖训念兹罔斁受益靡穷世世子孙尚其永久敬承钦此。此   庭训格言一书。实足以昭垂万世。而浅而易明。近而易守。经   两圣之贻谋。觉只字可括千言。词组能含众义。实与  皇上典学之年相合。敬恳 命师傅将此书日讲一二条。必能发  圣性之高明。似比朱子小学集解一书。祇详幼仪者。较为有益治道也。汉臣贾谊保傅篇曰。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自孩提时。因明孝仁礼义以导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日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非即   庭训格言所载之理欤。至治道首重爱民。爱民首重督抚。督抚诚得其人。则藩臬道府。自能惴惴奉法。而州县有不思洁己尽职者。臣未之前闻也。盖知县为亲民之官。必须爱民如子。然后民戴之如父母。其血脉有隐相维系者。方今黎元涂炭。满目疮痍。血肉糜于锋镝。肝脑溃于原野。而选择牧令。犹不取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惟以苛刻便捷为能。戾气迭锺。此饥馑之所以洊臻。氛祲之所以迭降。天变应于上。而人祸起于下也。

今欲消灾异。唯善气可以除之。妖不胜德。德可胜妖。则莫若择循良之吏。以与民更始。至于凋敝之区。务必加意抚字。劝农兴学。俾民食渐足。而士习渐端。里中有孝子悌弟顺孙贞妇。必褎举以励俗。凡有停棺不葬。溺女不举。及好惰好奢好好讼诸獘。皆因地制宜。劝使除革。将见父诏其子。兄勉其弟。人人咸务正业。而元气可复。是皆由州县之履洁奉公。默化潜移。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耳。请  旨敕下督抚慎选州县。勿徒尚精明而轻廉洁。取奔竞而抑恬退。京县一带。 辇毂重地。尤宜格外抚循。则民困可以渐苏。时灾亦将渐弭矣。抑臣尤有请者。现在星象固属可畏。而潼关要地。回匪滋事。戕害忠荩大员。尤觉后患难量。臣伏见   两宫皇太后和好无间。每事必商搉尽善。而又率  皇上励精图治。以战兢惕厉为天下先。凡纳谏求贤诸善政。无不次第施行。但思难图易。慎始敬终。必须居之无倦。俾百年如一日。永绝懈惰之萌。然后可无虞丛脞。此丹书所为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也。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圣人戒之。以天下之广。万几之多。人主一身。原不可躬亲琐屑。然几务之大者。必经 朝廷确加考察。洞悉其中曲折。然后与二三大臣审定而断行之。若仓猝裁决。取必于立谈之间。则不能无误者。势也。至用人黜陟之权。操之自上。然古称刑赏与众共之。采公论而加精察者。实用人之准则也。内而卿贰。外而督抚司道。皆为重任。不慎简于先。将贻悔于后。缺出请补。而取决于俄顷之间。则其不能无失者亦势也。贤否忠佞之分途。辨之不可不早。断之不可不速。知其忠矣。必显任之。使其得行其志。知其佞矣。必显斥之使。不得售其奸。未可并容而姑置也。并容而姑置。一旦受其欺而不觉。未有不伸彼而绌此者也。古来直言敢谏。不畏强御之人。其始未尝不蒙虚怀听受。其后又未尝不事过辄忘。则行政用人。仍不能有所匡正。徒苟安于岁月之间而已。故臣伏愿   皇太后与  皇上慎终如始。法天行之不息。而内外大小臣工亦皆各矢天良。力除积习。乘奋发振兴之气。尽破拘牵诿卸之私。自可转危为安。不仅遇灾而惧矣。是否有当。伏祈  圣鉴。

条陈时政之要疏同治元年   

李棠阶

窃臣病伏乡里。将二十年。怔忡眩晕。旧疾久未能愈。而读书自治之功。未敢稍废。咸丰十一年十月间。猥承  恩命。召令来京。且有学养深邃方正老成之褒。臣感激涕零。倍深悚愧。今趋赴 阙廷。管蠡所及。愿为我  皇上陈之。一曰端出治之本。夫出治在君。而所以出治者在人君之一心。今海内沸腾。生民涂炭。诚刻苦奋励之时也。臣窃谓刻苦奋励之实。不徒在于用人行政。而在于治心。治心之要。不徒在于言语动作。而尤在于克己。凡自私而惟便身图。自是而言莫予违。皆己也。欲去克之。必如大学之格物。而后己无所蔽。此心之义理日明。必如大学之诚意。而后己无所容。此心之权衡自定。今  皇上冲龄践阼。慎择师傅。诚为切要之图。顾  皇上在书房。左右师傅以经书导之。以严敬事之。辅翼匡正。必有所益。若回宫以后。游息之时。傥一涉于放肆。恐书房之启沃皆虚。师傅之匡辅何济。臣愚以为   皇太后尤宜留神。但使从容游衍。无过拘迫。以养其天机。断不可使左右近习诱令游戏。以即于匪彝。杜渐防微。似尤紧要。至格物诚意之说。发于大学。宋儒真德秀衍义。阐绎发明。足资治理。而我   高宗纯皇帝御批通鉴辑览。于治国平天下之方。指示精切。千古致治戡乱之方。大略无出于此。现在   皇太后听政于上。似可于暇时。取此两书紬绎参考。师古证今。于时事必更有裨。并求于  皇上回宫时。以此书之说。切身指示。更足培养德性。资长见闻。凡此皆所以养其本心。闲其放心。物格意诚之效。并在于此。出治之本端。而后用人行政可得而言矣。一曰振纪纲之实。国之所以立在纪纲。纪纲之所以正在赏罚。赏罚者。人君鼓舞天下之大权。必赏一人而天下劝。罚一人而天下惩。而后纪纲森然。中外之大小臣工。皆有所遵守敬畏。而罔敢踰越。今天下积獘已深。痿痹已甚。非痛除旧习。大加振作。不足以起沈痼而回元气。自去年大奸既去。中外翕然。远人见而心折。逆匪闻而胆寒。转移天下之机。实在于此。从此力为整顿。凡所为澄叙官方。整饬武备。蠲缓赋税。戢捕奸盗。崇节俭。慎刑狱等事。  上谕之所通行者。严加查察。文自督抚以下。武自将帅以下。其实力奉行者赏之。任意延搁者诛之。不容含混。不容因循。 朝廷之德意。必使下流。 国家之法令。必使达。无中阻壅隔之患。而后一体相联。贯注浃洽。四维张而众目举。中外气象。自焕然改观矣。不然者。 朝廷第通谕使知。大吏第转行文告。虚应故事。粉饰具文。上下之情志不通。有司之蔽塞日甚。立一法即多一獘。增一防獘之人。即多一作獘之人。纪纲懈弛。人鲜顾忌。欲以平祸乱而致太平。臣窃恐其难也。

一曰安民之要。今寇贼几天下。十数年来。日言平贼。而贼反日多。皆由民不得安之故也。夫安民必轻徭薄赋。而非择循良之州县。则浮费日增。必不减徭赋。非择廉干之大吏。则陋规不去。亦无由得循良。盖大法而后小廉。官清而后民安。民不至变而为贼。贼且可变而为民。以皖豫而论。颍亳汝光之间。今日之贼。皆前日之民也。当其未为贼也。钱漕之浮收困之。差役之繁苛困之。输捐之不已困之。杂派之暴急书役之讹索又交困之。官视民如鱼肉。民视官如寇。官之所为。皆驱民为贼之事。至捻匪焚杀淫掠。惨不忍言。官不能民。又禁民结团自。民无以自存。于是皆被贼胁从。苟延旦夕。而贼益蔓延猖獗。不可制矣。臣窃谓欲平贼。必先安民。欲安民。必先择廉干之督抚。洁己率属。裁革陋规。州县之清勤者奖之。疲玩贪虐者斥之。实心实力。绥戢流亡。严捕寇盗。大吏之所为。皆足以服逆匪之心。而折其鸱张之气。则胁从既闻而思归。老贼亦闻而气靡。安民之实。即平贼之本矣。一曰平贼之要。古之行军者。必事权归一。而后足以联臂指之势。必军法严明。而后足以作将卒之气。今皖豫之间。多放钦差大臣。分均势敌。不相统属。胜则争功。败不相救。彼此坐失事机。贼因得乘间以肆其猖獗。此事权不一之獘也。至于督抚将帅。平时不早严备。临变只有仓皇。畏缩退避。误 国殃民。迨至失守封疆。罪状昭著。本应即军前正法。以申 国典而快人心。乃仅止拿问解京。耽延时日。又往往幸邀 宽典。旋复擢用。以致督抚将帅畏贼而不畏  皇上。各顾身命。相习奔逃。谁复出死力。以纾  宵旰之忧者。军法不严。势必至此。臣愚以为宜遵   祖宗旧制。择知兵公正之大员为将军。以左右参赞佐之。督抚提镇。尽受节制。  皇上信任不疑。严其责成。而又明颁军令。宣布条告。使知如是则生。不如是则死。举从前逃官逃将。随地察实。正法无赦。主帅久无功者。亦即治以军法。如此。则一年之内。而贼可灭。即不灭。而犹如今日之鸱张者。臣知其断不然也。抑臣更有请者。古今剿贼。多误于招抚。明季可为深戒。   高宗御批通鉴。于杨鹤余大成熊文灿等之主抚酿祸。指斥痛切。垂鉴千古。盖贼未有不大剿而受抚者。亦未有穷凶极恶之首匪受抚者。其受抚者。皆愚弄我耳。将帅非不知而甘受其愚。以为可遂其挟贼自重之私。而非实有为 国为民不顾身家之真意。故胁从可抚。首匪不可抚。初为恶之首匪犹可抚。而稔恶必不可抚。近日屡抚屡叛者多矣。此不可不痛惩而切戒者也。大要事权一。军法严。责有专任。刑不逾时。审剿抚之宜。制临敌之变。皆无可推诿。则将帅不畏贼而畏法。士卒不畏贼而畏将帅。功罪核实。三军有必死之心。庶寇乱可平。太平可望矣。以上四条。语虽分析。理相贯注。言戒矫饰。事期实用。似可为致治之要。勘乱之本焉。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

挈大纲防积獘疏同治元年   

袁甲三

窃惟出治宜挈其大纲。行政宜防其积獘。大纲立。则条理次第举矣。积弊去。则隐患无由萌矣。  皇上自御极以来。上承   两宫皇太后厉精图治。下有王大臣竭智尽忠。治法粲然。中外相望升平。兼之  圣心虚受。言路宏开。臣受  恩最深。尤宜殚尽愚忱。以期仰酬于万一。惟是督师在外。闻见未广。实时于邸抄内略知梗概。又苦不能详悉。病中过虑。明知迂之见。未达体要。而愚诚所迫。有不能已于言者。且臣已蒙  圣恩准予开缺。不日交卸回籍。瞻望 阙廷。依恋无己。稍有所见。尤不得不为我  皇上亟陈之。谨胪列管见。伏候  圣明采纳。一  圣学之缓急宜权也。我 朝家法。自经史而外。如   列朝实录。以及 国书清语骑射。与各部落各国番语。无不讲习。所以通达古今。综括文武。统驭中外。法至详也。然当 储宫养正之日。岁月宽闲。原宜同时并及。我  皇上以冲龄践阼。日总万几。闻  宸躬就学。每日不过两时。  皇上天亶聪明。文艺技能。一涉必皆通晓。但为时有限。不能及。且精神常使有余。则心思愈觉灵敏。臣愚以为事有先后。过于骤则致功难。骛于多则用心杂。欲以成  圣学之大。而立郅治之基。非渐致其功而专用其心不可。窃谓四子五经。道法之统会也。历代正史。治乱之考镜也。   列朝实录。谟烈之成宪也。此皆心法所垂。治功所赖。万不可缓者也。此外艺文。暂缓岁时。似亦未晚。是宜按日而立为程。于经史务在讲贯详明。精求古先圣王心法治法。无徒为章句训诂。于   列圣实录。命儒臣恭择明白易晓者。每日陈说一二事。不可繁多。庶几  圣心渐渍于义理。审察于事机。而又懔遵   祖训之昭垂。将见  圣德日粹。  圣智日开。由此而博及艺能。其为功必更易易。且亲近儒臣之日多。自无非几之贡。尤端本正始之基也。一议政之精力宜专也。古者官盛任使。以劝大臣。故三公论道经邦。不复亲及细务。所以节其勤劳。专其思虑也。人之精神有限。事繁则心纷。心纷则虑扰。虽资禀特异者。亦往往以纷扰而致虞。况枢机为政本所关。事务极繁。尤非若公卿以下分任职司。窃闻近来议政王兼理之事太多。我  皇上冲幼垂拱。凡综理庶务。其责在王。行政用人。事事皆须审虑。宜使王厉精夙夜。广采博询。得以凝壹精神。均平天下。若派各差使。自有诸王大臣在。方今兵兴日久。时事孔棘。或军情猝至。运筹策于顷刻之间。或事遇疑难。权利獘于百年之后。应之稍有失当。即挽回更费斡旋。悉力殚心。正在今日。沈几内断。尤赖深思。多任一事即多费一心。不宜以此分议政治事之时日。而耗其虑事之精神也。夫权势不可专者也。思虑不可不专者也。王以至公至虚之心。持亲王之大体。复以有翼有严之体。竭辅政之小心。斯足以代  圣主之勤。而赞成中兴之业无难矣。

一用人宜审也。书曰。明试以功。又曰。举能其官。天下全才常少。而偏才常多。用违其才而曰天下无才。非笃论也。才窘于用。而前日之能臣即后日之罪首。尤非所以养天下之才也。循名责实。考绩程能。不惟小臣之才。不废于时。抑且大臣之才。愈宏其用。即如保傅之任。首重儒臣。而大体粹然者。间或诎于肆应。汉之经济。宋之理学。罔非正人。而从政临民。一代中卓然表著者。可以数计。其余则大者为师傅。小者侍经筵。咸能裨补圣明。佐成主德。以此知任用儒臣。重其德。不必苛其才也。若夫萧何馈运。未闻参帷幄之筹。韩信将兵。岂可任关中之守。黄霸名成治郡。而为相不过庸材。段颎功在平羌。而立朝不免败节。历观史册。成昭然。盖缘人之资禀各殊。才具互异。学焉而各得其性之所近。即用者当量其器之所宜也。又或入仕之初。任事各有蹊径。如由吏员进者。簿书或易于见长。由军营进者。地方或难于胜任。由科甲出者。优于文教。而条令或不如吏胥。由州县起者。洊升大吏。而规模或不能宏远。是在 朝廷因而用之。曲而全之耳。臣非敢谓其中必无杰出之才。投而辄效者。但虑得人之少。不敌偾事之多。及至偾事。欲姑容之。既不能坐使旷官。而不明赏罚。欲罢黜之。又必致没其偏长。而难昭激厉。用人不审于先。其獘有不可胜言者。臣愚以为不必任之太骤。亦不必徒采其名。宜令内外大臣于一切保举。皆须实指所长。既经确指何项才能。自当观其实效。傥其人后不称职。仍追论其原保之人。不惟杜绝滥保。亦以澄叙官方。此非独三代以来。以此为因才授任之良策也。有虞之世。圣同朝。而稷契皋夔。各司一事。岂数圣人一移职守。遂至无所见长哉。用人之道固如是也。伏愿  皇上审度而加慎焉。一听言宜断也。近日天下多事。全在得人而理。而人之贤否。视其心之公私。心之公私。见于言之诚伪。以此察之。百不失一矣。夫地方安危。系乎督抚。军务得失。系乎统帅。尤不可不慎选也。从前海内承平。督抚各任封圻。不相牵涉。迩来统帅界乎督抚之间。或督抚与统帅。主客互相抵牾。或统帅与统帅。彼此不免争执。其间是非杂进。邪正分途。惟视 批答之从违。以决情之向背。正人忧深 君国。披肝沥胆。日仰望乎  圣明。小人计售奸欺。丑正恶直。亦隐探乎  意旨。抑邪崇正。胥视此为转圜。天下治乱之机。莫大乎是。所虑者。  天心广大。概示优容。邪正是非。未即显示乎天下。在  皇上量同覆载。即虞舜隐恶扬善之心。原有默运渊衷。独持权度。未易为浅见所窥测者。但正言迭进。既蒙  圣量之包涵。邪论隐陈。未禀  干纲之决断。正人既心怀过虑。小人更私幸售欺。傥邪说复进而再尝。将正人被疑于三至。阴阳消长。辨之不可不早辨也。纵或论事互相左右。非触即背。虑开水火之端。 朝廷不宣扬。微寓协和之意。然理有曲直。事有虚实。包容则反启游移。诘问则终难巧匿。调停两可。亦非 盛世所宜也。臣愚以为言杂进之时。明辨从违。自足以遏邪萌而扶正气。除言官献替。必须优之格外。以开谠直之途。其余论事论人。孰是孰非。立予分别。是者即议施行。非者严加诘责。邪说不敢更端而进。正人不至隐为所摇。如此则老成之隐虑皆消。众志之迟疑亦定。是非邪正。显然与天下共之。 朝廷之黜陟当而任用专。治理蒸蒸日上矣。伏愿  皇上俯鉴臣之私忧过计。以进道消道长之几。则天下幸甚。以上四条。或事关治本。或虑在几微。虽土壤细流。未必高深之能助。而戴天履地。岂其覆载之相忘。臣久病之余。精神疲惫。而微诚所积。无日不如在  君父之前。辗转思维。窃以为有所见而不为  皇上陈之。即伏处田园。此心终觉负疚。谨不揣冒昧。缮折驰陈。伏乞  皇上圣鉴训示。

应 诏直言疏同治二年   

吴大澄

臣伏见  皇帝陛下即位以来。戮有罪。赏有功。起用耆臣。尊崇师傅。  诏举贤以裨庶政。整军务以求民瘼。一岁之中。  圣旨数十下。亦可谓详且备矣。然而每奉  上谕。部臣咨于各省。督抚札饬各府州县。备一文。存一案而已。而未有能实力奉行者。言荐举。则曰我无荐贤之任。并无可荐之贤也。言吏治。则曰事势如此。不自我而坏也。言恤民。则曰今日之急务。以理财为上。不先筹饷。何以养兵。不取诸民。将焉取之。安得而顾民之病也。是上之诏下者如此。而下之应上者如彼。逡巡畏缩。苟且塞责。欲贤才辅而天下治。不可得也。臣窃谓今日之理财。当务其大而舍其细。其要有六。曰行节俭以省浮费。举廉吏以清仕途。善抚字以苏民困。勤守御以保完区。严教职以培士类。减捐输以杜利窦。此六者为目前之要务。致治之大本。不言理财而财自裕。百姓足而君无不足矣。臣请为  陛下陈之。大学言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今以京师之大。仰食者数十万人。而司农之度支。仓之储蓄。无数月之粮者。国家之患贫甚矣。穷民之游食。盗贼之公行。无一处不然者。百姓亦患贫甚矣。而  陛下之臣。舆马赫者如故也。鲜衣美食者如故也。是奢华之习未尽除。而浮靡之费未能节也。欲天下之不困。何可得乎。夫士庶之家。有一岁入百金者。有一岁入数十金者。仰事俯育。吊死问疾。尽在其中。亦不致饥寒之阨矣。而为  陛下之臣。有百金之俸者。其用必千金。有千金之俸者。其用必数千金。位日益尊。而用日益费。名为顾体面。而实则好奢靡。人怀不足之心。家有无厌之壑。虽  陛下俯念其贫。而给之以全俸。加之以养廉。亦不能满其欲而补其隙。在京之臣。犹或不免。而在外之臣。更不待言矣。昔汉之文帝。唐之太宗。皆以俭德为天下先。宋司马光为相。士大夫以贫相高。李沆治居第。厅事前仅容旋马。寇准为宰相。有无地起楼台之语。从古名臣。未有不躬行节俭以为天下法者。臣闻曾国藩营中员弁多服布衣。而各省委员赴其营者。不敢以华服入见。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焉者。故上之所为。下之归也。诚使各省督抚。念民生之不易。而法曾国藩之俭朴。庶几中外大小臣工。省于用而廉于取。淡于利而勤于职。断无有刻剥其民。以贿赂于上者矣。故奢者致贫之由。而俭者救贫之药也。此致治之本一也。古之服官。以内擢为荣。以外调为降。今之人臣。以内转为苦。以外放为乐者。无他。京官贫而外官富。其好名之心不敌其好利之心也。且京官之所资以生者。非督抚之馈遗。即州县之供给。督抚何由而得钱。则取之于州县。州县何由而得钱。则取之于民。以州牧县令亲民之官而上司赖之以致富。京官赖之以济贫。虽其本心欲为廉吏。而其势有所不能矣。夫民者。  陛下之民也。百官者。  陛下之民所待以治也。今不肖之州县。剥  陛下之民。坏  陛下之天下。以奉承  陛下之大臣。始则民贫而官富。其后民贫而官亦渐贫。丧心昧良。莫此为甚。近日督抚之保举。有能员而无廉吏。称其才干。不闻称其操守。盖今之所谓能办事者。能媚上而不能恤下也。能劝捐者。能聚敛而不能爱民也。自古廉吏。未必皆才。自古循吏。未有不廉者。如汉之卓茂以恬淡称。鲁恭以清平称。杨震以清白称。今之为吏者。非不能洁已也。上无以激劝之耳。臣伏愿  陛下诏各省督抚。谅州县之下情。州县之馈献。自励其操以举吏之廉。自清其心以惩吏之墨。举一廉吏而谨饬者有所慕。去一贪墨而庸劣者有所戒。臣窃谓被兵省分。及甫经收复地方。小民之雕敝极矣。善后之抚绥亦难矣。非廉吏之有才者。不足以治此。非善体民情者。不足以知民之疾苦。而为 国家培养元气也。此致治之本二也。

至于抚字之政。以招集流亡抚恤难民为第一要义。臣每见新复城池。其州县不到任。即到任而虽有若无。萧条凄惨之气。使民不敢返其居。农不敢耕其田。未几而贼踪偶至。又为之窜踞。甚可惜也。此官不能联络民情之过也。夫逆贼所弃之城。必有屯积米粮之处。上年江苏大兵收复嘉定青浦。所得米石财物无算。悉为夷人兵勇所取。而流离之妇稚。卒不得食。莫为安抚。以致无赖兵勇。见其无所依归。掳而买之。有良民妇女而买入娼家者。有大家子弟而买为奴仆者。无蹂躏之苦。而有掳辱之惨。苟不于收复之时。亟为抚恤。甚非所以处穷民也。应请  饬下各省督抚。及带兵大员。凡遇收复城池。有米粮屯积者。不准兵勇分散。迅委妥员封储看守。以为抚恤之经费。斯下无失所之民。上有再造之德矣。他如重农桑。省赋敛。教树畜。皆守令当为之政。而不可缓者。今被兵省分。既蒙  陛下加恩豁免钱粮。而甫经收复者。耕种之人必少。荒芜之地必多。州县到任之初。必先招集流亡。清理户籍。周历原野。察其勤惰。有不耕之田。则劝以播种。有无主之田。则官为雇佣。收其所入。以立社仓。俟其主既还而归之。无可归者。则入为官地。贫民无耕种之本者。以社仓所收贷之。不取其息。务使一县之田。无不耕之地。如是行之数年。而民有不安其居不乐其业者乎。至州牧县令。必择清廉纯谨之吏为之。补缺之后。三年一考绩。称职者。许督抚从优保举。仍不令其去任。其有人地相宜。民情爱戴者。非有事故。不得迁调。所以重牧令而免骚扰。俾专心于民事也。此致治之本三也。天下之势。如人病疡。自顶至踵。几无完肤矣。前年收复安庆。而江浙之军务糜烂矣。今江浙渐有起色。而云南之回逆又猖狂矣。此方收复。而彼又失守。兵革无少休之日。闾阎无安堵之时。臣窃为  陛下忧之。夫攻复一城不如保守一城。未失而守御之。其势顺。既失而攻克之。其势逆。且今完善之区。皆饷源所赖之地。民虽困疲。而田庐无恙也。地虽瘠薄。而物产所生也。克一城池。所得无几。失一城池。耗财不少。如江南之金陵苏常等处。远则十年。近则三四年。糜饷数百万。尚无克复之期。岂逆贼踞之而牢不可破。官兵处之而万不能守乎。此理之必无者也。臣愚以为贼至不守。弃城而逃者。当从重治罪。不少宽贷。其守至一月之后。实系援兵不至。而城池被陷者。当奏免其罪。就近军营不发兵往援者。与失守人员同罪。庶令守土之官。知偷生而逃者。万不能生。效死弗去者。犹可不死。则欲谋自全之计。不得不存坚守之心。能一方之民。即能保一方之财。此当今之要务四也。

然而言抚字。则必有抚字之人而后可。言守御。则必有守御之人而后可。臣不敢谓天下之无才。而一省之中数十州县。欲其人人为廉吏。人人崇俭德。人人尽抚字之心。而讲守御之备。其势有甚难者。需材甚急。而得材甚少。则且以州县亲民之官。至要之职。而委之于铨选。限之以班次。臣恐仕途之壤。靡所底止。不独捐输中多阘之员。即科目中亦少廉能之吏矣。夫今日之举贡生监。即他日之州县。今日之翰林。即他日之督抚学政。既入仕途者。其习不可复洗。未入仕途者。其习犹可挽回。则欲培养人才。首重教职。欲严教职。尤在学政之得人。凡教官之贤否。学政得以察之。而随时考绩。分别保参。则教官无旷职矣。而又必严其选教之途。验其立品之实。计其课士之程。开其保举之路。非恩拔优副贡生。不得捐教。非言坊行表之儒不令到任。士之有实行者。教官详之学政。而不徒取其文字之末。教官之立法善者。学政奏之 朝廷。而不必限以升转之阶。如是而行之数年。则举人进士中。必有砥砺廉隅抱负非常之才出焉。以为翰林。则非专工乎诗赋。以为州县。则必有益于民生。此当今之要务。致治之大本五也。处今日而言捐输之滥。抽厘之獘。明知其滥而不能减。明知其獘而不能裁。臣不敢执迂阔之见。而为此无益之论也。然而捐例不严。无以澄吏治。抽厘无度。何以去民病。向之劝捐犹曰损有余以补不足也。今之纳捐有贫士迫于衣食而借贷以捐者。有丞尉耻为小吏而捐升州县者。有州县刻剥小民而捐升道府者。  陛下但知捐数之多。而不知百官之报效者。皆  陛下之民脂民膏也。捐生之报效者。如商贾之资本。而欲取偿于民脂民膏者也。无益于下。即无益于上。有害于民。即有害于 国家。而各省抽厘。其獘尤不胜言。名目太繁。委员太杂。愈增愈广。利少獘多。捐数骤加。而物价腾贵。或一货而数捐。或一物而加至数倍。几于无物不捐。无人不捐。其名则出之商人。其实则加之百姓。无损于商而大病于民也。诚能使内外臣工。崇节俭以省费。举廉吏以养民。则损例亦可稍严。而抽厘之政。亦可稍减矣。臣知此议。部臣必以为不然。而医者之用药。不以苦口而废其方。耕者之芸田。不惜小草而伤其稼。何也。獘不去则利不兴。此当今之要务六也。臣每见缙绅子弟。不务读书而专精会计者。其家不昌。谋国之臣。不顾民隐而上下交征者。其国必敝。今诸臣争言筹饷而不思饷之所以穷。  陛下亦虑无财。而未知财之所以裕。知县黎庶昌倡罢捐之议。进行钞之说。而不知天下之漏卮。非空钞可以补苴。捐输之窒碍。非一言可以立罢。此臣所以不惮烦言。愿  陛下与王大臣等。兴俭举廉。得人而治。不必以理财为汲汲也。然欲致得人之盛。必先正取士之原。务在破除积习。策励躬行。不以八比小楷为科第之阶梯。而以孝弟廉洁为学问之根本。臣一介书生。见闻浅陋。不足知政治之得失。民俗之利病。但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恭逢  陛下诏求直言。大开忌讳之时。不敢引嫌避咎。以自安于缄默。用竭愚忠。略抒所见。伏乞  陛下恕其干渎之罪。俯赐采择。天下幸甚。

杜渐防微疏同治二年十月   

祁寯藻

臣等恭阅邸抄。本月十四日。御史刘毓楠奏请崇尚节俭屏绝浮华一折。奉  上谕。逆氛肆扰兆姓流离正君臣交儆之时岂上下恬熙之日我   两宫皇太后痛念   山陵未安民生未奠孜孜求治宵旰不遑所有内廷供奉业已随时酌减尔内外大小臣工宜体此意及时振作共济艰难毋蹈奢靡之习贪耳目之娱用副朝廷崇实黜浮无敢戏豫之至意等因钦此。中外臣工。祗承 训诫。自罔不力求俭约矣。而臣等犹有过虑者。  皇上冲龄御极。智慧渐开。当此释服之初。吉礼举行。  圣心之敬肆于此分。风会之转移即于此始。则玩好之渐可虑也。游观之渐可虑也。兴作之渐可虑也。嗜好之端开。不惟有以分诵读之心。而海内之仰窥意旨者。且将从风而靡。安危治乱之几。其端甚微。而所关至巨。可无慎乎。方今军务未平。生民涂炭。时艰蒿目。百孔千疮。诚如  圣谕。正君臣交儆之时。非上下恬熙之日也。伏愿  皇上恪遵   慈训。时时以忧勤惕厉为心。事事以逸乐便安为戒。屏玩好以节嗜欲。慎游观以定心志。省兴作以惜物力。凡 内廷服御。一切用项。稍涉浮靡。概从裁减。虽向例所有。亦不妨量为撙节。如是则外物之纷华。不接于耳目。诗书之启迪。益敛夫心思。将见  圣学日新。  圣德日固。而去奢崇俭之风。亦自不令而行矣。臣等区区愚悃。为杜渐防微起见。不揣冒昧。谨合词恭折具陈。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

请禁太监演戏疏同治二年   

贾铎

奏为敬抒愚忱。仰祈  圣鉴事。从来君心之敬肆。关系天下之安危。古帝王念兹在兹。时懔非几之贡。弗畏人畏。常忧耽乐之从。凡所为好恶有必谨。视听有必严者。虽国家承平无事。犹且业业兢兢。无敢戏豫而况其在多事时也。伏查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二日。奉  上谕。本年十月释服后除朝廷大典均仍照常举行外至万寿礼节向有赏王公大臣听戏筵宴着一并停止所有升平岁时照例供奉俟   山陵奉安候旨遵行其咸丰十年所传之民籍人等永远裁革钦此。臣恭读之下。仰见我  皇上孝思纯笃崇实黜华之至意。乃近日风闻内务府。又有太监演戏。将库存进贡缎疋。裁做戏衣。每演一日。赏费几至千金。窃思  皇上自咸丰十年以来。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旋以  冲龄践阼。寅绍丕基。全赖   两宫皇太后励精图治。勤求上理。现值逆氛滋扰。生灵涂炭之时。方将宵肝不遑。何暇演戏为乐。臣再四筹维。或系内监人等。信口夸耀。任意妄谈。抑系内务府官员。藉此逢迎。为侵渔肥己之计。以致道路传说。纷纷不一。诚恐传之日久。中外军民觖望。所关匪浅。请  旨密饬总管内务府大臣。速行禁止。用以杜渐而防微。并吁求   两宫皇太后。念切时艰。倍加惕厉。庶 朝政可期肃穆。而外患不难荡平。则   宗社幸甚。天下幸甚。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

请慎择宦寺疏同治四年   

穆缉香阿

窃维我  皇上冲龄御极以来。  圣学日深。则知识日广。而左右侍从之辈。尤宜豫加慎选。勿使将来蛊惑  圣聪也。溯自汉末以及前明。朝政之失。半由宦寺。盖宦寺进身之始。每以小忠小信。便捷逢迎。无非善其固宠邀恩之计。及至党与已成。则骄肆专横。而箝制其上。虽英明之主。竟有百计不能除之者。当时臣民。无不切齿痛恨。终归无可如何。我 朝   列圣相承。远迈前代。不但不准此辈干预政事。虽应对进退之间。亦不假以辞色。使无由谗谄面谀。浸润肤受。是以二百余年。从无斯患。虽然。如此严防。尚有防不胜防之虑。而嘉庆癸酉之变。犹有通贼者。是此辈之反复无常。已有明征也。今   皇太后垂帘听政。早能洞悉其獘。杜渐防微。有鉴于前。不使宵小蒙蔽。所以知人善任。 朝政于以肃清。即数年后我  皇上亲政之时。亦断不致宠任此辈。贻事机。又何待臣下鳃鳃过虑哉。然殷殷献曝之忱。有不能已者。当此之时。正  圣学扩充之际。虽臣工皆能尽心辅佐。而宦寺尤宜加意斟酌。臣以为宦官之设。无非效奔走供指使而已。万不可使年轻敏捷之人常侍左右。请   皇太后选择忠正老诚者。为我  皇上朝夕侍从。庶将来亲政之时。必不致受其欺蒙蛊惑。而无疆之  圣德基此矣。臣愚昧之见。用敢披沥直陈。不胜战栗悚惶之至。

金陵告捷请加敬慎疏同治三年七月   

吴廷栋

窃臣恭读本月初三日  上谕。自古君臣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即令今日已治已安犹当戒慎恐惧不自满假等因钦此。方今江宁克复。元凶授首。四方指日荡平。普天臣民。同深庆幸。乃  圣心犹戒慎恐惧。不自满假。谆戒统兵大臣督抚等。及内外大小臣工。慎始图终。无荒无怠。此诚四海臣民。万世无疆之福也。而臣窃有虑焉。万方之治乱在 朝政。百工之敬肆视  君心。事不贵文贵其实。下不从令从所好。敢为   皇太后  皇上敬陈之。夫治乱决于敬肆。敬肆根于喜惧。从古功成志遂。人主喜心一生。而骄心已伏。宦寺即有乘此喜而贡其谄媚者矣。左右即有因此喜而肆其蒙蔽者矣。容悦之臣即有迎此喜而工其谀佞者矣。屏逐之奸即有窥此喜而巧其夤缘者矣。谄媚贡则柄暗窃。蒙蔽肆则权下移。谀佞工则主志惑。夤缘巧则宵小升。于是受蛊惑。塞聪明。恶忠谠。远老成。从前戒惧之念。一喜败之。此后侈肆之行。一喜开之。方且矜予智。乐莫违。逞独断。快从欲。一人肆之于上。小煽之于下。流毒苍生。遗祸社稷。稽诸史册。后先一辙。推其故。祗因一念之由喜入骄而已。军兴以来。十数省亿万生灵。惨遭锋镝。即倡乱之民。莫非 朝廷赤子。大兵所加。尽被诛夷。   皇太后  皇上体上天好生之心。必有哀矜而不忍喜者。况旗兵乏食。根本空虚。新疆缺饷。边陲摇动。兼之外患偪处。窥伺要求。异端肆行。人心煽惑。岂惟不可喜而实属可惧。假使  万几之余。或有一念之肆。虽  纶音告戒。而臣第奉为故事。多方且视为具文。积习相沿。徒为粉饰。将仍安于怠惰废弛矣。是非坚定刻苦。持之以恒。积数十年之恭俭教养。有未易培 国脉复元气者。夫上行必下效。内治则外安。而其道莫大于敬。其几必始于惧。惧  天命无常则不敢恃   天。惧民情可畏则不敢玩民。惧柄暗窃则谄媚必斥。惧权下移则蒙蔽必照。惧志易荡则谀佞必远。惧邪易升则夤缘必绝。凡皆本于一心之敬而已。盖惧者敬之始。敬者惧之实。敬则 大智愈明。神武愈彰。   天之明命。常顾于目。民之怨咨。如闻于耳。  一人笃恭于上。盈廷交儆于下。帅知惧。必协力以靖余氛。残寇无难尽扫。大吏知惧。必竭心以图善后。灾黎将庆更生。而 宵旰勤劳。仍复其难其慎。日与二三大臣开诚布公。集思广益。无欲速。无见小。一切抚绥培养安内怀远之要。无不次第筹其万全。庶几  至诚无息。久道化成。绍   祖宗富有之大业。开子孙无疆之丕基。是皆由  皇心之敬成。而实由  皇心之惧始也。要之存亡决于敬肆。敬肆根于喜惧。唐太宗身平雄。贞观之治。轶于汉文。而以骄矜致悔。明皇亲定大乱。开元之治。等于太宗。而以泰侈召祸。若夫帝舜之治。至于地平天成。大禹犹戒以无傲无慢。而虞书首曰钦。此所以成中天之运也。武王之治。通于九夷八蛮。召公犹训以玩人玩物。而丹书首曰敬。此所以永八百之祚也。喜而肆者如彼。惧而敬者如此。易传曰。危者使平。易者使倾。惧以终始。其要无咎。诗曰。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可弗以为永鉴与。

 同治三年七月奉

上谕吴廷栋奏金陵告捷尤宜益加敬慎一折剀切敷陈深得杜渐防微之意朝廷宵旰焦劳无日不以奠民生培国脉为念中外臣工亦当体朝廷兢惕之心各矢忠赤实力筹划务策万全以期海隅乂安闾阎乐业有厚望焉吴廷栋折着交弘德殿用资省览钦此

大局关系疏同治四年   

孙翼谋

奏为沥陈愚忱。仰祈  圣鉴事。窃臣学识迂拙。忝列言官。夙夜悚惶。思竭愚夫之千虑。而终无一当。故不敢冒昧而易于言。乃今日正有不能不言者。臣惟机趋于所渐移。而患出于所不备。自  皇上冲龄御极。典学为先。未遑亲政。   皇太后万几躬理。特崇懿亲。以重寄。使之宣 上德而抒下情。恭亲王以议政之权。处危疑之日。此即洁己奉公。尚恐有难宽责备者。况乃身蹈愆尤。 朝廷能为至亲而稍恕乎。   皇太后  皇上严旨昭垂。使之知愧。  德量优容。使之知感。  天地覆载。永无既极。为恭亲王一身计。固诚曲为保全矣。抑臣区区之愚。更有过虑者。今外难尚未尽平。民气尚未尽复。帑藏之度支。尚未尽裕。善后之事宜。尚未尽筹。言用人。则是非之议论。或无定评。言行政。则通变之权宜。非拘常例。诗曰。发言盈廷。谁敢执其咎。无一专任之人。此后之执咎者谁耶。诸王等之于恭亲王。均有戚戚具迩之情。怡怡友于之爱。或引鉴乎前车。循 朝班之常礼。严谨太过。忠悃难通。至部院各大臣。每日预备  召见。而进趋不过片时。对答不过数语。即章疏敷奏。亦或未能率臆尽陈。浸假而左右近习挟其私爱私憎。试其小忠小信。要结荣宠。荧惑  圣聪。必至朝野之气中隔。上下之信不孚。或和光以取声名。或模棱以保富贵。虽 法宫听政。自有权衡。意外之虞。万不致此。而其渐要不可不防也。伏念   皇太后  皇上至诚充积。何所不格。湛恩沾被。何所不容。凡大小获咎人员。苟有回心向道之机。无不在弃瑕录用之列。况恭亲王谊同休戚。更可予以自新。庶裁抑而警其已往者。所以为义之尽玉成。而勉其将来者。所以为仁之至。臣为 国家大局关系起见。非为恭亲王一身进退起见。至可否  酌赏录用。以观后效之处。恭候  宸断。臣不胜战栗冒渎之至。

请忧勤节俭疏同治十年   

谢维藩

奏为时局艰危。吁恳忧勤节俭。以固 国脉而弭乱端。恭折仰祈  圣鉴事。窃维自古国家兴于俭约。败于奢侈。安于惕厉。危于放纵。人君躬行节俭。岂惟撙财用惜物力哉。将以清心寡欲。使耳目玩好之物不接于前。斯窥伺迎合之端无自而入。用能庶政清明邪慝不生也。伏见  皇上大婚典礼。采办修造等事。为费过巨。夫以  皇上万乘之尊。举行大典。即竭天下财力。谁曰不宜。然而古帝王当国家全盛之时。犹不忍稍事奢华。同民忧乐。今西北兵燹数千里。人烟断稀。川湖连年水灾。荡析数省。奸民岌岌思动。近日各处河决。畿内淹没人民田舍数十州县。流亡满路。而异族偪处肘腋。挑衅各边。纷杂谲悍。祸变不测。此   皇太后  皇上卧薪尝胆之时。非暇豫安乐之日也。痛念庚申之变。   先皇帝乘舆播迁。中外鼎沸。薄海臣民。呼天号恸。顿足北望。诚不敢料事势若何底止。幸能一年之内。转危为安。仰赖   列祖   列宗。与   先皇帝在天之灵。亦我   皇太后  皇上忧勤惕厉有以致之。今以已绌帑项。供无底铺张。窃恐左右近习。揣摩夤缘。百獘交至。流极有不止于 大婚一事者。  皇上勤求念典之时。习观奢靡。亲迩玩好。既惧  圣德有累细行。民困诛求而供滥费。将益甚其愁苦怨泣之声。异族窥瑕衅而长戎心。且适堕其幸灾乐祸之计。譬诸病人气血亏损。外毒横攻。犹复日饫浓甘。助邪削正。又如强邻世。貌为和好。阴肆很诈。其家虑患备祸之不暇。反诸事疏懈与以可乘。欲免危殆得乎。伏望   皇太后  皇上念   祖宗创业艰难。与   先皇帝遗命付托。念念存起衰振敝之心。事事思创巨痛深之日。不以目前无事为可幸安。不以臣下不言谓无大失。不以小忠小信为爱君而受其蒙惑。不以饰金饰玉为美观而期于治平。省一分 国用。活一分民命。固一分人心。轻一分边患。微臣目睹时局。实不忍畏罪不言。谨昧死陈奏。伏祈  圣鉴。

大婚典礼宜崇俭疏同治十一年   

倭仁

奏为 大婚典礼。宜崇俭以光  圣德。恭折仰祈  圣鉴事。本年二月。准内务府行知各衙门。恭查 大婚礼节。敬谨预备等因。伏思宫廷系四表观瞻。节俭始于躬行。斯风化及于海内。上行下效。理固然也。昔汉文帝身衣弋绨。罢露台。以惜中人之产。用致兆民富庶。天下乂安。明帝马后服大练之衣。史册传为美谈。此古事之可征者也。我 朝崇尚质朴。   列圣相承。无不以勤俭为训。伏读   世宗宪皇帝圣训。朕素行不喜华靡一切器具皆以适用为贵此朕撙节爱惜之心数十年如一日者人情喜新好异无所底止岂可导使为之而不防其渐乎。   宣宗成皇帝御制慎德堂记。亦谆谆以作无益害有益示戒。   圣训昭垂。尤足为法万世。近闻内务府每年费用。逐渐加增。去岁借动部库百余万两。 国家经费有常。 宫廷之用多则军国之用少。况内府金钱皆闾阎膏血。任取求之便。踵事增华。而小民征比棰敲之苦。上不得而见也。咨嗟愁叹之声。上不得而闻也。念及此而痌瘝在抱。必有恻然难安者矣。方今库藏支绌。云贵陕甘。回氛犹炽。直隶山东河南江浙等省。发捻虽平。民气未复。八旗兵饷折减。衣食不充。兼之他族偪处。尤须预储财用。以备不虞。此焦心劳思之时。非丰亨豫大之日也。 大婚典礼繁重。应备之处甚多。恐邪佞小人。欲图中饱。必有以铺张体面之说进者。所宜深察而严斥之也。夫制节谨度。遵   祖训所以检身心。崇俭去奢。惜民财即以培 国脉。应请 饬下总管内务府。于所有应备之物。力为撙节。可省则省。可裁则裁。总以时事艰虞为念。无以粉饰靡丽为工。则  圣德昭而天下实受其福矣。臣愚昧之见。披沥直陈。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

时势可虑请停园工疏同治十一年   

李宗羲

奏为敬摅管见。恭折密陈。仰祈  圣鉴事。窃自江宁克复以后。削平捻逆。中原肃清。本年滇黔军务。陆续蒇事。西路回逆。惟肃州尚在负嵎。余亦以次底定。推原其故。皆由  皇上御极以来。敬奉   皇太后懿训。兢兢业业。以节俭为天下先。用能成 中兴之郅治。廓无外之宏规。此诚千载一时之盛事也。然就今日之时势论之。若遽以为已治已安。臣窃以为未可。敢就愚虑所及。敬为  皇上缕晰陈之。泰西各国。通商传教。已半天下。今年东南小邦。接踵而至。此皆纷错各海口者也。即就陆路而论。伊悬阻。事机叵测。他如云南之大理。虽经克复。颇闻外人有窥伺之心。越南与广西毘连。闻其地已被他人蚕食。且勾结粤匪余党。窜伏其中。万一兵戈四起。患有不可胜言者。此外侮之可虑者也。军务戡定以后。余櫱萌芽。不可究诘。近年如广德之关汶桂。固始之李六。靖安之温开接等匪。聚众掠城。视为常技。本年如福建崇安湖南临湘江西安远教匪。时复啸聚。虽藉防兵之力。旋即扑灭。而各处伏莽之多。有所谓斋匪者。有所谓哥老会者。有所谓安清道友者。诛不胜诛。防不胜防。征营未能尽撤。转饷正无穷期。其所取者藉资厘金。无非以商民之膏血。充兵勇之口食。边塞之悉索难终。闾巷之怨咨时作。此内患之可虑者也。水旱灾。事所恒有。然如直隶永定河之水。年年漫口。东省自黄河改道后。时时溃决。则非常之灾。其受害不止千里。若欲大举治河。非数千万巨款不可。尚以帑藏空虚。迁延未办。今年各省旱灾。甚于往年。江南亢旱。年谷仅及五成。自九月至十月。迄未得雨。臣本籍四川。闻成都省城。水深数尺。阴阳之理。感召极速。雨旸未能时若。臣心时切悚惶。此天时之可虑者也。天下之安危。以人心风俗为枢纽。粤匪煽乱。十有余年。被其害者。创巨痛深。一旦出水火而登衽席。自宜悔过迁善。以迓天和。臣察看各处情形。人心之浮嚣如故。风俗之奢侈更甚。加以富商显宦。坐拥雄资。而穷檐小民。欲求一饱不得。近日轮船畅行。长江民船。几至失业。盖不均则不平。势所必然。此人事之可虑者也。凡此数端。或已征诸实事。或尚伏于无形。易有之曰。夕惕若厉无咎。书有之曰。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汉臣魏相每遇风雨灾变。辄以上闻。宋臣李沆有言。四方水旱盗贼之事。人主不可不知。诚欲以忧勤惕厉之心。为补救维持之计也。臣愚以为自古盛德之君无不居安思危。筹天下之全局。尤必斥奢崇俭。惜天下之公财。比年以来。内务府传办较多。上年四月。户部以 大婚用款已及千万。奏请分别停缓。四月以后。所费尚不在内。幸蒙  皇上特颁谕旨。饬令撙节动支。中外臣民。捧诵 诏书。无不呼欢称颂。近闻有修理 圆明园之事。经御史沈淮奏请从缓。亦蒙明降  上谕。布告天下。特以   两宫皇太后燕憩无所。略加修葺。非以饰游观也。仰见  圣天子大孝性成。躬行节俭。历久不移。夫帝王之孝与庶人异。庶人养亲不外养志而已。至若帝王。则在善继善述。克长克君。四夷宾服。百姓乂安。合万国之欢心。为 九重之色。养憩游之娱。犹其末也。臣伏愿  皇上俯察近事。远鉴往古。念时势之危险。悯物力之艰难。不以为伴奂优游之日。而以为卧薪尝胆之时。前项工程。仍请缓办。至 殿廷之营缮。可省者省之。 宫禁之服御。可减者减之。裕四海度支。为万事根本。或者外侮潜消。内患不作。天时固可感应。人事亦可转移。此中肇端甚微。关系甚大。臣仰荷  皇上特达之知。受 恩深重。智识短浅。稍有所见。不敢不披沥上陈。区区愚诚。谅蒙  圣慈垂察。所有敬摅管见缘由。理合恭折密陈。伏乞  皇上圣鉴。

请力除四獘疏光绪四年   

宝廷

窃以为祈祷诚不可废。而所恃以格天者。惟在以实心行实政耳。 宫闱敬怠。非外人所及知。窃愿   皇太后默自省察。历年以来。有无汰侈苛刻。逸豫旷怠足以上干天和之处。有则力改之。不可因陈事不说。遂自回护。尤必当见诸实事。不可但以遇灾修省。托之空言。将天变可畏。存之于心。时怀战兢恐惧之念。至诚所积。自能感通。所谓应天以实不以文也。今事事废弛。獘不胜指。姑言其大端。盖有二焉。一曰不知缓急。一曰有名无实。臣工有言。必饬部议。部议必驳。幸而不驳。亦必久之始得议准。迨发交各省。又久之始得施行。而所行仍不过虚文塞责。姑就振务言之。山西请拨漕粮。迫不可待。再经陈请。始得允行。饥民望振。急于望雨。前拨山东漕粮。今已数月。何以尚未能齐。此皆不知缓急也。京师自去秋议行平粜。今春乃有定局。而市价仍未能平。此既不知缓急而复无实也。更有见小畏难二獘。徒知仓储之足惜。而不知邦本之是忧。徒知国用之易亏。而不知民心之易失。此见小也。谓切直为好名。相率隐忍。谓振作为喜事。相率偷安。以雷同诡随为和衷。以诿卸取巧为练达。此畏难也。古之民死于虐政。今之民死于仁政。虚应故事。缓不济急虽有仁政。无救于民之死也。古之事误于新进纷更。今之事误于老成持重。畏难苟安。见小则贻误大事也。最可悯者。晋豫二省之民。半已饿死。而未敢生变。亟加振恤。尚恐无济于事。若再因循疲玩。坐视不救。将听其尽死耶。抑待其生变邪。既不发仓平粜以安内。又不留漕散振以安外。守此数十万石红粟。将安用之。设有变动。虽尽倾太仓。岂足供军储哉。古贤君每值天变。恒下罪己之诏。引咎自责。愈征圣德。今言者有所指陈。不惟不引咎。且多方粉饰。自弥阙失。此皆枢臣之深心。为 君文过。即以自文。立言非不得体。恐惧修省。固当如是耶。天人之际。呼吸相通。迩来祈雪。则应以微霰。祈雨则应以轻阴。   上帝至仁。亦若准 朝廷所施于民者。稍稍应之。犹不可发深省乎。臣所言四獘。乃今天下之通獘。上自 朝廷。下及内外大小臣工。举不能免。伏乞下 诏自责。并严责诸臣力除积獘。以上回天怒。维国事而济民生。民心既顺。天心亦通。若四獘不除。欲天下治难矣。

覆上汪尚书书   

梅曾亮

前由陈中书所递至赐书。伏读数过。鸿章巨字。光辉薄星辰。声气谐韶濩。如高山深谷。猝然临前。鲜不变色却步。而蜿蝉迤逦。千里始尽。不测其气脉之所终。非明公盛德鸿才。达于政治之体要。孰能言之。非谦尊下士。不间于势分之远迩。孰为言之。然则推公之心。其有以卑位自嫌。而不敢自进其说者。固宜得弃绝之罪于大君子。而未离乎卑陋之见者也。夫君子在上位受言为难。在下位则立言为难。立者非他。通时合变。不随俗为陈言者是已。昔苏文忠说仁宗以有为。谏神宗之兴事。非更变多而锐气消也。所值之时异也。贾生一见文帝。而劝以削藩国。系匈奴。知文帝所谦让者在此也。故欲救其獘而扶其偏。使其虽从吾言。必不至过而为患。不然。则谊者亦晁错王恢矣。岂惟贾生。书之戒成王曰。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戒康王曰。张皇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使遇秦皇汉武之君。则斯言岂不为祸。夫言之非其人而为祸者。得其人即能为福。若伪尚书则不然。其时自唐虞至夏殷周之久也。其君自尧舜至太甲之不类也。而其词茫茫昧昧。惟取宽绰而无疵者。涂附增加。如出一口。虽举其篇而互易之可也。如是之言。即言非其人而不为祸。然未可谓之为知言也。汉哀帝底剭鼎臣。守相有罪。交臂就死。而息夫躬方劝以立威刑。元帝慈爱恭俭。非所难也。失在于不断不明。而贡禹所陈。皆讳所难而责所易。人皆知息夫躬之为佞也。而岂知禹之佞甚于躬哉。夫言有托于经而甚尊。出于口而无獘。予人主以易缘饰之事。可受之名。而实无益于人国者。固君子所宜深察而明辨之者也。曾亮尝持此说以观古人。已有所作。亦推此意。惑于自信。谬于自知。深恐不应经义。违师法。非大君子中正之道。辄取近作论事二篇。录呈左右。惟明公不惜教诲而深裁之。

答沈舜卿先生书   

吴廷栋

某目击时艰。无力挽回。本不敢恋此一官。贻讥尸素。又不敢借口图报。稍失素守也。东省吏治废弛。积习甚深。若非振聋启瞶。先从人心廉耻。大加整顿。难望挽回。仅此张皇补苴。苟且目前。恐终无济耳。黄河决口。既不能塞凡横流所经。岁有改徙。不但水灾已成定例。且日有加甚。捐输久竭。振无资。土匪因之时时窃发。其愚民之不聊生。亦可想见。然大局虽糜烂至此。而根本实犹未伤。若得一二人从本原处补救。亦非竟不可为力。盖 国家深仁厚泽。培养二百余年。人心甚固。又值  圣主在上。虚衷求治。仁明宽大。惟以爱民为心。诚使有一二知本务者。能将顺其善。辅养 君德。以读书穷理清心寡欲为知人之本。夙夜孜孜。一意求贤共治。而崇奖直言。绝去自圣之心。以通下交之诚。首择宰辅军机及部院大臣。相与讲求治道。使荐举各省督抚藩臬以重其选。然后责内外大臣各精择属吏。如有特出之才。皆得不时登荐。以待擢用。又必重廉耻之防。开功名之路。如有以赃败者。重坐举主。惟信赏必罚。力振姑息欺饰之弊。又以其间沙汰内外员兵。以清官制营伍。而躬履节俭。严立法制。凡侈靡淫巧无益之费。概行禁绝。一切以次整理变化。以渐以期。反风俗于醇朴。要必在 君志先立。规模先定。上下一心。设诚致行。济以果断。将不崇朝而人心转移。而以其钻营之智。奔竞之才。共趋于兴事赴功矣。来示称曾涤生侍郎书。谓当今之务。在行善政以养民。资民力以养兵。为洞见救乱之本。是则然矣。窃谓必先正君心以取人。得人以善政。则又本中之本也。诚知此。则所当忧者正大。一时之匮乏。小丑之滋蔓。又何足深忧哉。若如今之所谓急则治其标者。凡一举动一设施。皆自剥丧其元气而已。又岂知愈急则愈宜治本。且舍是而无可措手乎。去岁部议。直隶由今春始。钱粮搭收三成大钱。  上谕有不遵行多收银者。以枉法赃论。通省哗然不靖。虽明知窒碍难行。无人敢发一言。入 觐时。因陈大钱之獘。反复辨难。竟得  圣心豁然意解。洞悉其獘。复见当事及主斯议者。剖辨益力。亦无不以为然。可见进言之道。只将利害之念除去。自然理明词达。真是非所在。自不可夺。后来新任谭竹制军同王大臣会议。竟将钱粮收三成之议停止。惜乎不敢竟言大钱不能行。仍留此遗毒耳。制军履任。极力整顿。口碑载道。惟自请大钱数万。派州县缴银具领。人人不以为便。谤声四起。又可见政体必在顺舆情也。

上何小宋制府书同治十一年   

杨德亨

亨无斯民责。日抱斯民忧。然迂腐学术。无当时宜。独曾侯相忘分下交。时或少效区区。而执事夙昔垂爱之殷。一如侯相。往岁。台从过金陵。亨破例先行谒见。今年三月。执事由苏抚权任江督。亨尚未晋谒。先陈明所知人才。凡此皆为图报从前知遇。亦或藉此少为斯民分忧也。此时心所欲言。不一而足。而未敢遽发。盖由同治五年以至今日。四五年契阔。彼此相知相信。未知能否如旧。是以欲言而仍中止。四月十八日荷蒙枉顾。二十九日亨晋谒。复蒙优礼。一如在安河时。足征夙昔爱士之深。不以分位崇高。少改常度。而心所欲言者。由此动矣。五月十六日因事晋谒。语次偶及去岁上曾侯相条陈。比蒙索观。窃以当今时事。 朝政清明。内外大臣。和衷共济。中兴气象。诚堪歌颂。惟根本之地。似觉不无可忧者。此意藏之心数年矣。同治九年。侯相回任江督。亨略发其端。未尝尽所欲言。盖慎之也。兹幸遇执事诚切爱民。又深信亨。诸凡陈论。皆发于斯民一念。特为敬陈之。如是也。可否分别奏闻。庶几 朝廷设法防微杜渐。永保无疆之休。如非也。请置之。一士子不以读书为事也。升平以后。士子争趋快捷方式。意图弋取功名。功名心热。志趣流于卑污而不自知。其间稍有气骨。不逐时趋者。反或笑以为迂。将来士风日下。不知何所底止。庠序中无纯儒。 朝廷上焉得有名臣。此根本之地。似觉不无可忧者一也。一儒学教职不以表率为心也。乱后仕途太杂。捐纳保举。纷纷然来。太府怜其清苦。委曲调剂。于是委署者。不问贤否。例准送考一次。是明以教职为利薮。上以利薮处教职。教职亦因以利薮自处。而表率二字不复问矣。教谕训导。名义森严。一变而败坏至此。此根本之地。似觉不无可忧者二也。一学政大员不复顾名思义也。学政一官。为极清贵之品。 朝廷特重简放。乱后举行考试。所有一切陋规。不蒙体恤稍减。乃反加重。且不问官绅能否应付。而以如此清贵之品。行为乃与市道无异。致令有心隐忧。无知述为笑柄。此风一播。将来必致浸成上下交征利世界。此根本之地。似觉不无可忧者三也。一人才造就无法。将渐至空虚也。无文犹兴。惟豪杰之士。下此皆赖君相造就。中兴人才济济。胡文忠曾文正二公造就最多。文正公造就苦心。吾所亲见。文忠公行世遗集。读之犹使人鼓舞兴起。二公既没。此风遂衰。 国家所以造就人才在学校。今学校未足恃矣。所以拔取人才在科举。今科举又未足恃矣。功名一途。将袭取者可以幸获。是驱天下之士。相率共趋于袭取幸获一途。而实学不复问矣。造就无法。人才将渐空虚。此根本之地。似觉不无可忧者四也。一良吏不获久任也。衙署如传舍。虽伊周无能奏功。升平以后。仕途人员拥挤。大府怜其清苦。委曲调剂。于是委署者无问贤否。例准取漕一季。窃以州县为亲民之官。矧经变乱。急须良吏培养元气。迁转太频。何能有济。上下不以民生为念。只图调剂候补人员。等而上之。 朝廷于督抚大员。亦觉迁转太频。此根本之地。似觉不无可忧者五也。

一劣员不见参劾也。乱后余生。百方栽培。犹惧无以生全。而劣员虎狼性成。侵渔计熟。不以百姓为赤子。而以百姓为鱼肉。所在多有。而桀黠者。往往借整顿好名目。巧图剥啄。为蒙蔽计。百姓恨入骨髓。无能上达。大府因亦漫信之。而不察其实。即明知之。亦或强为容忍。不深究。而地方于以糜烂矣。大府日以缉盗为心。而无形之盗。潜藏于州县中者。乃不委员密访。惩一警百。在大府亦或发于宽厚为怀。要之不察吏何能安民。不除暴何以安良。此根本之地。似觉不无可忧者六也。一厘金承办失体。渐失人心也。抽厘助饷。中兴藉以成功。惟行之既久。獘端丛生。迩来起比较例。獘更加重。商民颇多怨言。大抵利归中饱。怨归 朝廷。往年初起厘金时。大府明谕百姓。以 国家抽厘盖出于万不得已。军务一平。当复旧章。兹军务可谓少平。不但不复旧章。收数反更加密。若不及时酌量裁减。妥筹持久之策。恐东南民生。日见朘削。即协饷一宗。亦非东南所能久任。窃以为中兴得力固在厘金。此后失人心伤元气亦在厘金。见在督抚大员。大抵从艰难困苦中来。而承办委员亦半系读书人。为獘尚轻。将来势随时变。利权一入小人之手。祸不可胜言矣。此根本之地。似觉不无可忧者七也。一农夫不耐作苦。动起妄想也。本朝立法。最重培植元气。   圣谕十六条。深入人心。干嘉年间。风醇俗美。几于比户可封。其时农工老死田闲。日得钱三四十文。心愿已足。毫无别想。乱后人心大变。无复从前浑庞气象。时有不靖意思。推其根源。盖由于军务一兴。开出功利世界。此根本之地。似觉不无可忧者八也。一田亩不值钱。将渐荒芜也。曩日风气。我皖南最重田亩。民间有富字田打底之歌。往往祖父勤劳积累。置田十余亩。池塘灌溉。桑麻树植。百计经营。不辞劳费。子孙世守。永为恒业。此风犹仿佛古者重农之意。盖由 本朝立国。最重农桑。永不加赋。着为律令。迩来不然。转有累字田当头之谣。年丰榖贱。按亩私派者多。而地方官复不免有照亩摊派之举。若不严行改正。将恐以田亩为畏物。而渐致荒芜矣。逐末风盛。务本意微。此根本之地。似觉不无可忧者九也。一湘淮军营习气宜预思化导也。湘中民情。夙称浑朴。兵兴以后。大半从戎。国家得其死力。削平大难。而地方风气。因以大变。淮南亦然。亨以为席百战之余威。而加以骄淫之气。势必难靖。见在功成宿将乡居。度必有潜移默化之妙。亨读诗至秦风集注。有云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盖由雍州水深土厚。其民厚重质直。以善导之。则易以兴起而笃于仁义。吾于湘淮亦云。宜及时化导。若不及时化导。深恐习气渐染。流獘必多。此根本之地。似觉不无可忧者十也。凡此十可忧。读书之暇。偶一念及。深为寒心。盖尝静思其所由致。而熟筹其所由弭。自古醇厚之风。百年培之不足。一旦败之有余。 本朝   列圣相承。一切胥从根本培植。法良美意。远迈汉唐。近因军务繁兴。大开保举之例。一时得人最盛。而风气之败实由于此。州县羞为。人人妄徼督抚之幸。数百金不满意。人人隐怀巨万之想。亨抚时兴感。追忆从前。醇浇大异。见在军务告竣。保举停止。而风气猝难救转。凡十可忧之所由致者。盖如此也。

咸丰八九年间。亨挈家转徙。静观时变。尝思预有以弭之。以为人心所以正。风俗所以厚。人才所以成。罔不由学。前此学术败坏。酿成乱阶。当今日而思奏功。功成而无后祸。端须整顿学术。自古创业而不由学。必无以端本善则。数传而后。獘端将百出。唐之太宗是也。守成而不由学。必无以肃清乱源。数年之后。乱端将四起。唐之肃宗代宗是也。遐想乾隆嘉庆年间。家给人足。风醇俗美。治平之盛。几于唐虞。亨身沐德化。饮水思源。盖由顺治康熙创业之始。   圣君贤相。专一讲究朱子正学。故立国大体。创始制度。尽美尽善。传之数百年。永无流獘。可见治法必由治道。治道必由正学。远征之异代如彼。近稽之 本朝如此。其已然之效。盖有历历不爽者。即如粤匪乱起。东南半壁。人人宁为大清民而死。不甘从贼而生。英雄豪杰。耻为贼用。此岂能幸致与。亨壮年读书。专务穷经。而以   钦定七经为主。其间异说纷纭。凡经   御案折衷。罔不意味深长。道理归于至当。久之渐次读及学政全书。又久之恭读朱子全书   御制序文。仰见崇儒重道。确宗朱子。其间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圣训可以模范百世。论者徒称羡 本朝真切爱士爱民。而不知由于创业之始。   圣君贤相。专一讲究朱子正学。故能灼见民为邦本本固邦寍道理。不为一切歧途所惑。嗜欲所夺。功效所由。不可诬也。今 国家中兴。名为守成。无异创业。粤匪捻匪回匪。蔓延十七省。数年之间。一概荡平。武功可谓极盛。然以武功定天下。要必以文德安天下。文德者何。学术是也。亨不揣愚贱。辄为 国家求长治久安之策。深愿执事奏请 朝廷。恭奉国初为法。大端治道之本。 朝廷知学。自能慎择师傅。辅导  圣德。  圣主知学。自能正身为天下先。所有立法用人。自能克去己私。一出于公。内而宰辅外而督抚知学。自能正身为属吏倡。所有因革黜陟。自能从民生起见。毫无不明不公之处。毫无瞻顾迟疑之意。大小臣工知学。自能诚心为国。晓然共知民为邦本。一以民生为心。凡有益于民生者。极力兴之。有害于民生者。极力除之。不至于急迫。亦不至于因循。大小臣工。本真切爱民之隐。正身率物。士庶自然风动。无烦家喻户晓。自内而外。由上及下。罔不知学。有治人。又有治法。而所谓十可忧者。自默消潜化于不知不觉之中矣。

伏惟  皇上登极。立正奸佞典刑。军兴以来。专任曾侯相。一切放大员。皆密  旨下询。而后施行。九年山东丁抚军奏闻奄竖一案。立即就地正法。今岁岁曾侯相捐馆。立起彭宫保出山巡阅水师。揣 朝廷用意。似觉不徒巡阅水师。兼资弹压东南。即执事忽于往岁调任苏抚。与江督切近。 朝廷似亦有意。凡  宸衷默运之处。盖具有知仁勇全德。故能知明处当如此。且 登极之始。首择师傅。倭中堂等朝夕辅导。度 朝廷于学术。当早视为立国第一义。大臣幸遇  圣明如此。诚能破除安常习故意见。而进以法   祖之义。必当立蒙 嘉奖采用。特患见不及。或虽见及。而不为 朝廷一陈明耳。往岁亨旅寓皖省。其时执事职任方伯。约束州县十余条。拔良吏游子岱于政绩未着之先。即此一二端。足征素蕴。然而其时上有督抚。分位所在。终难直行己志。兹则可以直行己志矣。论者谓回匪未靖。海氛方烈。当以富国强兵为要图。然自古圣贤处变之道。总以内固根本为首务。根本为何。学术是已。学术者。人心所以正。风俗所以醇。人才所以成者也。人才盛。不以富国强兵为事。而国之富。兵之强。无一不由于此。何患内讧。何患外侮。论者又谓整顿学术一论。意在治本。未免旷日持久。见在治标方亟。不宜缓图。不知君相学问。在实事上辨是非。在此心上辨公私。此志一定。立见整顿。无旷日持久之可言。即如十可忧中。有须奏闻而权不在己者。有无俟奏闻可以直行者。亨以为宜一面分别可否奏闻。一面就力所能及整顿。整顿一事。可以少为斯民分忧。即是整顿学术中一端。所争只在实事上辨是非。在此心上辨公私耳。而辨公私尤为辨是非根本。亨质庸学浅。兼少阅历。今年六十八岁。精神衰损。学问荒落。已成老朽无用。徒以斯民一念。日廑梦寐。夫上下相交。各有当尽之分。去岁上曾侯相书有云。言而不中。由于寡识。其过轻。知而不言。由于寡情。其过重。辗转思维。宁以寡识得过。不忍以寡情自安。今之惓惓于执事者。犹去岁之惓惓于曾侯相也。临呈不胜惭惧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