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饮食以卫生也,粗率无法,或致损人,诚失于讲求耳。苟请求矣,专工滋味,不审利害,如吴人丁骘,因食河豚死,而好味者必谓其中风,非因食鱼,可笑 也。穷极口腹,反觉多累。如穆宁,饱啖珍羞,而犹杖责其子,罪其迟供,尤可鄙也。战国四公子,相尚好客,而孟尝下客止食菜,苟一往奢侈,何所穷极。苏易简 对太宗,谓物无定味,适口者珍,夜饮吻燥,咀齑数根以为仙味。东坡煮菜羹醒酒,以为味含上膏,气饱霜露,虽粱肉勿过。山谷作《食时五观》,倪正父极叹其深 切。此数公者,岂未尝阅历滋味,而宝真示朴,以警侈欲,良有以也。且烹饪燔炙,毕聚辛酸,已失本然之味矣。本然者淡也,淡则真。昔人偶断肴羞食淡饭, 曰:“今日方知其味,向者几为舌本所瞒。”然则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者,非不足也,亦非味劣也,汩没于五味,而舌本已无主也。齐世祖就侍中虞悰求诸饮食 方,虞秘不出,殆亦防人主之侈欲。及上醉,乃献醒酒鲭鲊一方,或亦寓讽谏之旨乎。阅《食宪》者,首戒宰割,勿多戕物命;次戒奢费,勿暴殄天物。偶遇物品, 按谱依法可耳,勿因谱试法以逞欲。以洁为务,以卫生为本,庶不失编是书者之意乎。且口腹之外,尚有事在,何至沉湎于饮食中也。谚云:“三世作官,才晓着衣 吃饭。”岂徒以侈富哉,谓其中节合宜也。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厌云尔,何所庸心焉。海宁杨宫建题。

【译文】饮食是为保护生命的,粗率无法,有的对人造成损失,实在是失于讲求的啊!苟且考究的,又专考究滋味,而不考虑利害关系,像吴人丁骘,因为吃河豚毒 死,而那些好吃的人说他是中风而死,不是因为吃鱼,可笑!极度满足口腹之欲,反受其累。像穆宁饱食珍馐,还杖打他的儿子,嫌他供应迟了,太卑鄙了。战国四 公子,互相都非常好客,而孟尝君只给客人菜吃,不见荤腥。假若一味奢侈,如何满足口腹之欲。苏易上书太宗,说食物没有定味,合口的就珍贵,晚上喝酒口唇干 燥,嚼几根鲜菜就当作是仙味。苏东坡煮菜羹醒酒,认为味道里含有上好的油脂,气味里饱含霜露,即使是好米好肉也赶不上。山谷作《食时五观》,倪正父非常叹 服他的深切。这几位先生,难道不曾品过滋味?而是以真为宝表现出他们的素朴,用来警告有奢侈恶习的人,是良好作风的根据。况且再好的东西经烹饪烧烤,完全 聚集上辣酸,已使食物失去本来的天然味道了。食物天然的味道甘淡,甘淡则纯真。古时有人偶然间断佳肴珍馐吃上淡饭,感叹说:“今天才知道它真正的味道,以 前差不多被舌头把本来的味全瞒掉。”既然这样,那么一天吃进“万金”,还说没啥可吃的人,不是不足,也不是味道不好,而是淹没在五味里,舌头已没有品味能 力了。齐世祖向侍中虞悰询求饮食秘方,虞保守秘密不献出来,大概也是为防朝廷的侈欲。等到皇上醉了,才献出用咸鲭鲊醒酒的一个秘方,或许也包含着讽谏的用 意吧?读过《食宪》一书的人,首先注意到戒宰割,不要多戕害动物的生命;其次要戒奢侈浪费,不要不爱惜财物。偶然间遇到可吃的东西,按食谱依法做就可以 了,不要因为要照着谱试试方法而逞奢欲。以清洁为原则,以生存为根本,这才不失编辑这部书的意图。况且口腹以外,还有事在,何至于沉湎到饮食中呢。谚语 说:“三世作官,才晓得穿衣吃饭。”难道只是借此来显示奢侈和富贵啊,说的是他们做到了合乎规矩合乎时宜。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尝人不厌其烦 地挂在嘴边,是什么用心?海宁杨官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