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住[自]诸见第一 其人于世为最上

 言此外者皆是劣 故无离越于诤论

(七九六)

“遍住[自]诸见第一”者,有恶见一类之沙门、婆罗门。彼等以六十二恶见之任何恶见,以“此是第一,是最高,是最胜,是最殊胜,是秀逸,是最上,是胜妙”而执、执着、执受、执取、住着、住于各自之见而共住、居住、遍住。譬如在家者住于家有罪者住于罪,有烦恼者住于烦恼,如是有恶见一类之沙门、婆罗门,彼等以六十二恶见之任何之恶见,以“此是第一,是最高,是最胜,是最殊胜,是秀逸,是最上,是胜妙”而执、执着,执受,执取,住着,住于各自之见而共住、居住、遍住。此是“遍住[各自]诸见第一”[之义]。

“其人于世为最上”[之句中],“彼”者,是其也。“为最上”者,乃为最上、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也。此师乃为一切知者,以师为最上,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此法是善说,此众是善行道,此见是贤善,此行道是善施设,此道能令出[三界]者,[其等]是最上,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起、生起[最上之思考]。“人”者,是有情、人……乃至(三页参照)……摩奴所生者。“于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乃至(一〇页参照)……于处世间也。此是“其人于世为最上”[之义]。

“言此外者皆是劣”者,是以弃、投弃、弃舍自己之师、法说、众、见、行道、道以外他之一切教说。[即]彼师非一切知者,法不是善说,众不是善行道,见非贤善,行道乃非善施设,道不出三界,于此处无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者,于其处不成净、不成清净、不成遍净、不脱、不解脱、不遍脱、[彼]“是劣”,是贱劣,是下劣,是卑贱,是劣小,是小而如是言,如是语,如是话,如是说明,如是言说。此是“言此外者皆是劣”[之义]。

“故无离越于诤论”者,“故”者,是于其理由、其因、其缘、其因缘、不离越、不越度、不超越见之斗争、见之口论、见之异执、见之诤论、见之确执。此是“故无离越于诤论”[之义]。故世尊宣示:

 遍住[自]诸见第一 其人于世为最上

 言此外者皆是劣 故无离越于诤论

 所有自己见闻戒 彼见功德务与觉

 彼只执取于其处 见他一切为贱劣

(七九七)

“所有自己见闻戒,彼见功德务与觉”[之句中],“所有自己”者,是于所有之自己。云恶见为自己。于自己之见:(一)现世之功德(二)来世功德之二功德。

(一)见于现世之功德者云何?或有有见之师者,乃有奉其见之诸弟子。诸弟子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敬重有斯见之师。由其因缘而[由彼等信者等]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此是“见于现世之功德”。

(二)见于来世之功德者云何?“此之见确令[人人]至龙界、金翅鸟界、夜叉界、阿修罗界、犍闼婆界、大王界、帝释界、梵天界或天界。此见确令[人人]至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由此见而[人人]成净、清净,成遍净、脱、解脱、遍脱。由此见而我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而期待未来之果。此是“见于来世之功德”。

于自己之见彼等见此等之二功德。于见净亦见二功德,于闻净亦见二功德,于戒净亦见二功德,于务净亦见二功德,于觉净亦见二功德。[即]现世之功德与来世之功德。

(一)于觉净现世之功德者云何?或如有有见之师,有奉彼见之诸弟子……乃至(前页参照)……此于觉净现世之功德。

(二)于觉净来世之功德者云何?此之见确令[人人]至龙界……乃至(前页参照)……此于觉净来世之功德。于觉净[彼]亦见、睹、眺、省思、普观此等之二功德。此是“所有自己见闻戒,彼见功德务与觉”[之义]。

“彼只执取于其处”[之句中],“彼只”者,是彼恶见也。“其处”者,乃于己见、己忍、己意欲、己意见。“执取”者,乃执、执受、执着、执取、住著「此是第一、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也。此是“彼只执取于其处”[之义]。

“见他一切为贱劣”者,乃见、睹、眺、省思、普观“他之”师、法说、众、见、行道、道是劣,是贱劣、是下劣、是卑贱、是劣小、是小。此“见他一切为贱劣”[之义]。故世尊宣示:

 所有自己见闻戒 彼见功德务与觉

 彼只执取于其处 见他一切为贱劣

 所有依止者 见他成为劣

 诸善巧者言 彼亦为有系

 见闻觉戒务 比丘不应着

(七九八)

“诸善巧者言,彼亦为有系”[之句中],“诸善巧者”,乃所有蕴善巧者、界善巧者、处善巧者、缘善巧者、念处善巧者、正勤善巧者、神足善巧者、根善巧者、力善巧者、觉支善巧者、道善巧者、果善巧者、涅槃善巧者。彼等诸善巧者如次言,[即]如是言、如是语、如是话、如是说明、如是言说:“此是系,此是悬,此是缚,此是碍”。此是“诸善巧者言,彼亦为有系”[之义]。

“所有依止者,见他成为劣”[之句中],“所有依止者”,乃依止、止着,系着,近着,缚着,所有师、法说、众、见、行道、道令信解者。“见其他为劣”者,乃见、睹、眺、省思、普观他之师、法说、众、见、行道、道是劣,是贱劣、是下劣、是卑贱、是劣小、是小。此是“所有依止者,见他成为劣”[之义]。

“故见闻觉戒务于比丘不应依着”,“故”者,是其理由、其因、其缘、其因缘,见[即]见净,闻[即]闻净,觉[即]觉净,戒[即]戒净,务[即]务净,不应依着,不应执,不应执取,不应住着。此是“见闻觉戒务于比丘不应依着”[之义]。故世尊宣示:

 所有依止者 见他成为劣

 诸善巧者言 彼亦为有系

 见闻觉戒务 比丘不应着

 无论依智戒与务 于世不可[起]营见

 不应见做自他等 成劣成胜不应思

(七九九)

“无论依智戒与务,于世不可[起]营见”者,乃无论依八等至之智,依五神通之智,依邪智,依戒,依务,依戒与务,“不可营见”,不可令生,不可令发生,不可起,不可令生起。“于世间”者,乃于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此是“无论依智戒与务,不可于世[起]营见”[之义]。

“不应见做自他等”者,是依于生、姓、家世、丽容、财、[吠陀之]诵学、事业、技术、学术、博识、辩舌又于任何之根据,不应见自己为“我是等”。此是“不应见自做他等”[之义]。

“成劣成胜不应思”,依生、姓……乃至……又任何之根据,不应见自己“我是劣”。依生、姓……乃至……又任何之根据,不应见做自己“我是胜”。此是“成劣成胜不应思”[之义]。故世尊宣示:

 无论依智戒与务 于世不可起营见

 不应见做自他等 成劣成胜不应思

 舍断自己无取着 彼对智亦不依止

 不至违和异诤中 何等[恶]见不到来

(八〇〇)

“舍断自己无取着”[之句中],“舍断自己”者,乃舍断自己之见。舍断自己者,是舍断自己之执。舍断自己者,是舍断,[恶]见三执、执取、住着、缚着、所信解者。舍断、除去、灭除、令灭无。“舍断自己无取着”者,是由四取而不取着、不执、不执取、不令住着。此是“舍断自己无取着”[之义]。

“彼对智亦不依止”者,乃无论对八等至之智,对五神通之智,对邪智,不为爱依或见依,不令生,不令发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彼对智亦不依止”[之义]。

“不至违和异诤中”者,乃彼实是分裂者、对立者、生二派者、种种见者、种种忍者、种种意欲者、种种意见者、种种见依止者、趣于欲趣者、趣于瞋趣者、趣于痴趣者,是趣于怖畏趣者中不趣于欲趣,不趣于瞋趣,不趣于痴趣,不趣于怖畏趣,由贪而不趣,由瞋而不趣,由痴而不趣,由慢而不趣,由见而不趣由悼举而不趣,由疑而不趣,由随眠而不趣,行于违和诸法,不被导、运、带去之事。此“不至违和异诤中”[之义]。

“何等[恶]见不到来”,彼舍断六十二恶见,断绝,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以智火烧之。彼于何等之[恶]见亦不到来,亦不还来。此是“何等恶见不到来”[之义]。故世尊宣示:

 舍断自己无取着 彼对智亦不依止

 不至违和异诤中 何等[恶]见不到来

 兹对两边种种有 此界他界无愿(渴爱)者

 取着诸法且确知 彼无何等住着事

(八〇一)

“兹对两边种种有,此界他界无愿者”[之句中],“者”者,是阿罗汉、漏尽者。“两边(极端)”者,乃触是一边,触之集是第二边。过去是一边,未来是第二边。乐受是一边,苦受是第二边。名是一边,色是第二边。六内处是一边,六外处是第二边。有身是一边,有身之集是第二边。渴爱云为“愿”,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九页以下参照)……贪欲、贪、不善根。“对种种有”者,是对于种种有之业有、再有。[即]于欲有对业有,于欲有对再有,于色有对业有,于色有对再有,于无色有对业有,于无色有对再有,乃对再三之有、再三之趣、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结生、再三之身体发生。“此界”者,是自己之身体,他界者,是他人之身体,此界者,自己之色、受、想、行、识。他界者,是他人之色、受、想、行、识。此界者是六内处,他界者是六外处,此界者是人世间,他界者是天世间,此界者是欲界,他界者是色界无色界,此界者是欲界色界,他界者是无色界也。

“兹对两边种种有,此界他界无愿者”者,乃对两边,对种种有,对此界、他界无有愿事,无存,无能得,被舍断,被断绝,寂灭,安息,不能生起,以智火烧之者。此是“兹对两边种种有,此界他界无愿者”[之义]。

“彼无何等住着事”[之句中],住著者,是爱住着与见住着之二住着……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住者……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住着。“彼”者是阿罗汉、漏尽者。“彼无何等住着事”者,是无有,不存,不能得,被舍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此是“彼无何等住着事”[之义]。

“取着诸法且确知”[之句中],“诸法”者,是对六十二恶见。“且确知”者,是且确知,简择,思择,考量,度知,辨知,明了也。[取着]者是制限取、一分取、胜妙取、部分取、合取、综合取。[彼]者,“此是真实,是如理,是如实,是事实,是如真,是不颠倒”,而无有取、执取、住着、信解之事,不存,不能得,被舍断,断绝,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此是“取着诸法且确知”[之义]。故世尊宣示:

 兹对两边种种有 此界他界无愿者

 取着诸法且确知 彼无何等住着事

 于彼对兹见闻觉 遍计微想事尚无

 彼婆罗门不见取 何须此世[妄想]分别

(八〇二)

“于彼对兹见闻觉,遍计微想事尚无”[之句中],“于彼”是阿罗汉、漏尽者。“见”[即]对见清净,闻[即]对闻清净,又“觉”[即]对觉清净以想为先行以想为主[见]——依想异执,依想而建立,[所营作、计度],所作为,令所住立之见——[于彼]事无有,不存在,不能得,舍断,断绝,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此是“于彼对兹见闻觉,遍计微想事尚无”[之义]。

“彼婆罗门不取见”[之句中],婆罗门者,乃拒外七法故为婆罗门……乃至(一〇四页参照)……无依止者此言“婆罗门”。“彼婆罗门不取见”者,是不令取见,不执,不执取,不住着是彼婆罗门。此是“彼婆罗门不取见”[之义]。

“何须此世妄分别”[之句中],“分别”者,是爱分别与见分别之二分别……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分别……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分别。彼乃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故,何有“彼贪可染”而分别焉!何有“瞋可怒”而分别焉!何有“痴可昏昧”而分别焉!何有“慢可结缚”而分别焉!何有“见可执取”而分别焉!何有“掉举可散乱”而分别焉!何有“疑可不决定”而分别焉!又何有“随眠可强力”而分别焉!彼已舍断彼等之诸行。舍断诸行之故何有依趣而分别彼焉![即何有分别彼]“地狱有情”、“畜生”、“饿鬼”、“人”、“天”、“有色者”、“无色者”、“有想者”、“无想者”、又“非想非非想者”焉!无其因缘、无其缘、无其原因,岂陷于分别焉!“此世”者,是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此是“何须此世妄分别”[之义]。故世尊宣示:

 在彼对兹见闻觉 遍计微想尚无事

 彼婆罗门不见取 何须此事妄分别

 [诸漏尽者于诸法] 不与分别不重视

 诸法[六十二恶见] 不被彼等所认受

 婆罗门由戒与务 不被导[运与连行]

 如斯行者到彼岸 [舍断烦恼]不还来

(八〇三)

“[诸漏尽者于诸法],不与分别与重视”[之句中],分别(一)是爱分别(二)是见分别之二分别。

(一)爱分别者云何?依于渴爱之物而为“此是我之物,彼是我之物,此等是我之物,此各各是我之物,唯此是我之物,[此是]我之色、声、香、味、触、敷物、衣物、奴婢、奴仆、山羊、羊、鸡、豚、象、牛、马、牝马、田园、宅地、金[银]、货币、村、镇、王市、国土、地方、[四兵之]营舍、仓库”而无境界、限界、限定、制限而只要是我执把取所执物——又一切大地亦依渴爱而为我执——,乃至令百八渴爱之作用。此是爱分别。

(二)见分别者云何?乃有二十事之有身见,有十事邪见,有十事边见,于所有如是类之见、恶见、见执、见难路、见曲邪、见异动、见结、执、执取、住着、取、邪道、邪路、邪性、异学处、邪倒执、违邪执、颠倒执、邪执、对不如实而如实执乃至六十二见。此是见分别。

彼等以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故,不分别爱分别或见分别,不令生,不令发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不分别”[之义]。

不重视[之句中],重视者,是爱重视与见重视之二重视……乃至(前之爱分别参照)……此是爱重视……乃至(前之见分别参照)……此是见重视。彼舍断爱重视,舍遣见重视。舍断爱重视舍遣见重视故,无论于爱、见皆不重视而行,不以爱为幢幡,不以爱为旗帜,不以爱为主,不以见为幢幡,不以见为旗帜,不以见为主,无论于爱见不从而行。此是“不与分别与重视”[之义]。

“诸法[六十二恶见],不被彼等所认受”[之句中],“诸法者,是六十二恶见”。“彼等”者,是阿罗汉、漏尽者。“不被认受”者,以“世间是常,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妄”而不被认受。“世间是无常……乃至(七七页参照)……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妄”而不被认受。此是“诸法[六十二恶见],不被彼等所认受”[之义]。

“婆罗门由戒与务,不被导[运与连行]”[之句中],“不”者,乃否定也。婆罗门者是拒外七法故为婆罗门……乃至(一〇四页以下参照)……无依止者此被言“婆罗门”。“婆罗门由戒与务,不被导[运与连行]”者,是婆罗门由戒或由务或由戒与务而不行,不被导,不被运,不被带去。此是“婆罗门由戒与务不被导运与连行”[之义]。

“如斯行者到彼岸,[舍断烦恼]不还来”[之句中],彼岸者,是不死(甘露)、涅槃也。即所有之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槃。“到彼岸”者,是到彼岸,达彼岸,到终边,达终边,到终点,达终点……乃至(二三页以下参照)……无再有之事。“不还来”者,是由须陀洹道舍断所有烦恼不再还来,不归来。由斯陀含道舍断所有烦恼不再还来,不归来。由阿那含道舍断所有烦恼不再还来,不归来。由阿罗汉道舍断所有烦恼不再不还来,不归来。此是“如斯行者到彼岸,舍断烦恼不还来”[之义]。

“如斯者”,是阿罗汉依五行相而如斯者(如同者)。(一)对好恶之物是如同。(二)已舍故是如同。(三)已度故是如同。(四)已脱故是如同。(五)说彼[之德]是如同。

(一)阿罗汉对好恶之物是如同者云何?阿罗汉对利得是如同,对不利得亦是如同,对名声是如同,对不名声亦是如同,对赏赞是如同,对讥訾亦是如同,对乐是如同,对苦亦是如同。假令以香涂一腕,虽以斧击一腕,对彼无有贪染,对此无有瞋恚。舍断随导[贪]与瞋恚,离越胜败,超越顺境、逆境。如是阿罗汉对好恶是如同。

(二)阿罗汉已舍故是如同者云何?阿罗汉已舍贪、唾弃、脱、舍断、舍遣。已舍、唾弃、脱、舍断、舍遣瞋、痴、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如是阿罗汉已舍故是如同。[任何阿罗汉亦皆同已舍一切烦恼]。

(三)阿罗汉已度故如同者云何?阿罗汉已度欲流、度有流、度见流、度无明流、度一切轮回路、越度、度出、越过、超越、离越。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乃至……彼无再有之事。如是阿罗汉已度故是如同。[任何阿罗汉亦同已度]。

(四)阿罗汉已脱故如同者云何?阿罗汉已由贪心脱、解脱、善解脱。由瞋心脱、解脱、善解脱。由痴心脱、解脱、善解脱。由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之心脱、解脱、善解脱。如是阿罗汉已脱故是如同。[任何阿罗汉亦同已脱]。

(五)阿罗汉说彼[德]如同者云何?阿罗汉对彼戒是具戒者说彼[德]是如同。对彼信有信者说彼[德]是如同。对彼精进是具精进者说彼[德]是如同。对彼念有念者说彼[德]是如同。对彼定是具定者说彼[德]是如同,对彼慧是具慧者说彼[德]是如同。对彼明是三明者说彼[德]是如同。对彼神通是六神通者说彼[德]是如同。如是阿罗汉说彼德是如同。[任何阿罗汉亦同有种种之德]。此是“如是行者到彼岸,舍断烦恼不还来”[之义]。故世尊宣示:

 诸漏尽者于诸法 不与分别不重视

 诸法[六十二恶见] 不被彼等所认受

 婆罗门由戒与务 不被导[运与连行]

 如斯行者到彼岸 [舍断烦恼]不还来

第五 第一八偈经之义释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