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此命实短少 在由百岁以下死

 虽生过于[百岁]者 彼亦又为老而死

(八〇四)

“[人间之]命实短少”[之句中],命者是寿、存续、维持、动作、活动、护持、命、命根。而依[次之]二理由命是短少。[即](一)存续之少故命是短少。又(二)自味(自己之作用)少故命是短少。

(一)存续少故命是短少者云何?过去心刹那之[有情]已生存者,非现生存,当非生存。未来心刹那之[有情]是当生存者,非现生存,非已生存。现在心刹那之[有情]于现生存者,非已生存,当非生存。

 命身苦乐[受] 单一心[刹那]

 不过为相应 刹那急速转

 八万四千劫 存续有诸天

 彼等尚二心 一同不生存

 此世之死者 存续者已灭

 诸蕴皆相等 已去不结生

 直前已破坏 未来当破坏

 诸蕴中间灭 坏相无别异

 [心]不生无生 现起有生存

 心灭世间死 第一义施设

 譬如水至低 为欲所左右

 [心]缘于六处 断绝转无暇

 已坏不止在 未来者无聚

 现生者存续 锥尖芥子粒

 彼现生诸法 豫定将破坏

 坏灭法存续 前灭法不杂

 不见破坏来 去亦为不见

 空中起电光 [须臾]生而灭

如是乃“存续之少故,命成为短少”[之义]。

(二)自味[自己之作用]少故命短少者云何?命连结于入息,命连结于出息,命连结于出入息,命连结于[地水火风之四]大种,命连结于暖(身热),命连结于段食,命连结于识。此等[出入息等]之根本是脆弱,此等之前因亦是脆弱,此等之诸缘亦是脆弱,[此等]发生因之[渴爱]亦脆弱。与此等俱存[色、无色法]亦是脆弱。与此等相应诸法亦是脆弱,与此等俱生[诸法]亦是脆弱,努力[起生死之渴爱]亦是脆弱,此等诸法是相互常脆弱。此等相互不确立、此等相互令坏灭、然,相互不救护、又此等他相互存续、又无令他生者。又任何依任何亦不能舍,然,此等一切成为自破坏者。依于前诸法而令此等[诸法]能发生。令发生之[前诸法]此先灭。前[之诸法]与后[之诸法]亦相互决无相见。如是乃自味[自己之作用]少故是“命成为短少”[之义]。

又若比于四大王天之命,人之命是短少,命是少,命是仅少,命是刹那,命是轻少,命是些少,命是暂时,命不久住。若比于三十三天、夜摩天、都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之命,人之命是短少,命是少,命是仅少,命是刹那,命是经少,命是些少,命是暂时,命不久住也。

即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人人之寿命此短少,[忽而]应至来世。[故]应磨慧,应作善,应行梵行。生之者无有不死。诸比丘!长命者亦不过[生存]百岁内外。

 人人之寿是短少 善人对彼应轻视

 如[救]头燃应须行 无有死之不来事

 昼夜过去[无间断] 命亦刻刻为坏灭

 人人寿命终尽事 犹如小川之流水”

“人间之命实短少,在由百岁以下死”者,乃于竭罗蓝之时亦死亡、死、灭失、坏灭。于阿浮陀之时亦死亡、死、灭失、坏灭。于闭尸之时亦死亡、死、灭失、坏灭。于犍南之时亦死亡、死、灭失、坏灭。于波沙佉之时亦死亡、死、灭失、坏灭。虽任其生而亦死亡、死、灭失、坏灭。于产家亦死亡、死、灭失、坏灭。[于生后]半月而亦死亡、死、灭失、坏灭。[于生后]一个月而亦死亡、死、灭失、坏灭。[于生后]二个月、三个月、四个月、五个月亦死亡、死、灭失、坏灭。[于生后]六个月、七个月、八个月、九个月、十个月、一个年而亦死亡、死、灭失、坏灭。于二岁、三岁、四岁、五岁、六岁、七岁、八岁、九岁、十岁、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而亦死亡、死、灭失、坏灭。此是“在由百岁以下死”[之义]。

“虽生过于百岁者”者,是越百岁而生者,[其后]活一年,又活二年,又活三年,又活四年,又活五年,又活十年,又活二十年,又活三十年,又活四十年。此是“虽生过于百岁者”[之义]。

“彼亦又为老而死”者,乃老,长,耆年,达重龄,老龄,齿落,发白,发断,头秃,皱寄,手足生斑点,身曲屈,至依杖至步行时,彼亦又为老而死亡、死、灭失、坏灭。

 由死无脱事 宛如熟果实

 早朝[仍在树] 有落之怖畏

 人生亦如是 常有死怖畏

 又譬如陶工 粘土作器具

 最后一切坏 人命亦如斯

 幼少长大者 愚者与贤者

 为死所左右 一切[必]至死

 为死所打败 彼等父及子

 亲类又亲类 无救由他世

 现见种种亲 续语诸亲人

 如牛引屠场 见死魔带去

 如斯世间人 死老所攻击

此是“彼亦又因老而死”[之义]。故世尊宣示:

 人间此命实短少 在由百岁以下死

 虽生过于百岁者 彼亦又为老而死

 人人为我执物愁 盖无遍取之常事

 彼成变灭之状态 见斯不可家居住

(八〇五)

“人人为我执物愁”[之句中],“人人”者,是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也。“我执”者,是爱我执与见我执之二我执……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我执……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我执。人人惧我所执事物将被夺时而愁,夺取时亦愁,夺去后亦愁。人人惧我所执事物将变易物时亦愁,在变易时亦愁,变易之后亦愁、疲、悲泣、捶胸而泣,陷于蒙昧。此是“人人为我执物愁”[之义]。

“盖无遍取之常事”[之句中],遍取者,是爱遍取与见遍取之二遍取……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遍取(以渴爱把握认识之物)……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遍取(以恶见把握认识之物)。爱遍取是无常、有为、缘生、尽灭法、衰灭法、离贪法、灭法、变易法。见遍取是无常、有为、缘生、尽灭法、衰灭法、离贪法、灭法、变易法。

即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汝等于常、恒、常住、不变易法而永远仍如彼之存续,见如是而遍取(把握认识之物)耶?”“实不然,尊师!”“善哉,诸比丘!我于诸比丘常、恒、常住、不变易法而永远仍如彼之存续,不以观见如是而遍取。”无有遍取之常、恒、常住不变易法之物,[此是]不存,不存在,不能得。此乃“盖成为无遍取之常事”[之义]。

“彼成变灭之状态”者,乃[彼]存、存在别异、变灭、变异之状态,是[彼之状态]为得之物。

即世尊如是宣示:“阿难!勿愁事,勿悲泣。我岂非如次说耶?一切可爱、可意之人人必有别异(生别)、变灭(死别)、变异(死后处异)。阿难!如何于此处将得[常住]耶?所有生、存在、有为、坏灭法,实[愿]勿坏灭者,无有此道理。前前之蕴、界、处之变易、变异之故,转起后后之蕴界处。”此是“彼成变灭之状态”[之义]。

“见斯不可家居住”[之句中],斯者,是此句之接续,句之相合,句之圆满,字之合体,文之接着,句之次第也。如斯见、观、考量、度知、辨知、明了我执是变灭之物。此“见斯”[之义]。“不可家居住”者,是断一切家居之障碍,断妻子之障碍,断亲戚之障碍,断友人同僚之障碍,断财宝之障碍,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家而出家为非家,成为无一物之状态,应独行、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此是“见斯不可家居住”[之义]。故世尊宣示:

 人人为我执物愁 盖无遍取之常事

 彼成变灭之状态 见斯不可家居住

 人“此我物”而思惟 彼因死去亦被失

 世之贤者已知此 弟子不可向“我执”

(八〇六)

“彼因死去亦被失”[之句中],“死”者,是各各之诸有情由有情聚之死没、死亡、破坏、灭失、死灭、死、命终、[五蕴之]破坏、尸骸之投弃、命根之断绝。“彼”者,是色、受、想、行、识也。“被失”者,是失去、舍、舍弃、灭失、坏灭之事。又如是说:

“先于诸财富 有舍人之事

 或有人最初 彼等舍财富

 有欲欲之者 有财富不常

 故人忧愁时 我无忧愁事

 月盈成满月 由盈次第亏

 日升灭黑暗 而自行灭没

 敌者世间法 [如斯我]已知

 故人忧愁时 我无忧愁事”

此是“彼因死去亦被失”[之义]。

“人此我物而思惟”[之句中],“物”者,乃是色、受、想、行、识。“人”者,是[对人间之]称、名称、施设(概念)、世间之言说、名、名业、命名、词、文、称呼。“人此我物而思惟”,是由爱思惟而思惟,由见思惟而思惟,由慢思惟而思惟,由烦恼思惟而思惟,由恶行思惟而思惟,由加行思惟而思惟,由异熟思惟而思惟。此是“人此我物而思惟”[之义]。

“世之贤者已知此”[之句中],“此”者,是过患。“已知此”者,是已于我执知、解、考量、度知、辨知、明了[此之过患]。“贤者”者,是觉慧者、知者、辨知者、有慧者。此是“此世贤者已知此”[之义]。

“弟子不可向‘我执’”[之句中],“我执”者,是爱我执与见我执之二我执……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我执……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我执。“弟子”者,是佛之弟子(佛之信奉者),法之信奉者,僧之信奉者。彼以世尊为我者而信奉,世尊摄取其人。

即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有诡诈、强情、虚谈、淫猥、高贡、不等持[之不德]所有比丘,此,诸比丘!彼等非我弟子(信奉者)。彼等诸比丘由此法、律之离去,彼等于此法、律之无至于增大、增进、广大。然,诸比丘!有不诡诈、不虚谈、贤善、不强情、善等持[之德]所有比丘,此,诸比丘!彼等是我弟子(信奉者)。彼等诸比丘不离去此法、律,彼等于此法、律至于增大、增进、广大。”

 诡诈强情与虚谈 淫猥高贡不等持

 等正觉者所说法 [彼等]于此无增进

 不诡诈与不虚谈 贤善等持不强情

 等正觉者所说法 彼等于此实增进

“弟子不可向‘我执’”者,我之弟子舍断爱我执,舍遣见我执,不可向我执,不可下向、向彼、倾彼、赴彼、信解彼,不可以彼为主。此“弟子不可向我执”[之义]。故世尊宣示:

 人“此我物”而思惟 彼因死去亦被失

 世之贤者已知此 弟子不可向“我执”

 譬如梦中会见者 醒寤之后人不见

 如斯若爱之人人 身亡命终无见事

(八〇七)

“譬如梦中会见者”者,是[譬如于梦而]会、会合、集合、共集者。此是“譬如梦中会见者”[之义]。

“醒寤之后人不见”者,是譬如睡眠之人见月、见太阳、见大海、见须弥山王、见象[兵]、见马[兵]、见步[兵]、见军队、见美园、见美林、见美土地、见美莲池、然于“醒寤之后,人亦已不见”。此是“醒寤之后人不见”[之义]。

“如斯若爱之人人”[之句中],“如斯”者,是[事实]与譬喻照合之[句]。“爱之人人”者,是爱慕之人人,[即]母、父、兄弟、姊妹、子、女、友人、同僚、亲戚、缘者。此是“如斯若爱之人人”[之义]。

“身亡命终无见事”[之句中],“身亡”者,是“死而命终”者。“无见事”不睹见[彼等],不达、不能得,不获于彼等。此是“身亡命终无见事”[之义]。故世尊宣示:

 譬如梦中会见者 醒寤之后人不见

 如斯若爱之人人 身亡命终无见事

 被言某某彼之名 彼等亦曾被见闻

 亡后只有人之名 成遣留者可语[此](八〇八)

“彼等亦曾被见闻”[之句中],“被见”者,是由眼识得所有之物。“被闻”者,是由耳识得所有之物。“彼等”者,是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天、人。此是“彼等亦曾被见闻”[之义]。

“被言某某彼之名”[之句中],“彼之”者,是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天、人。“名”者,是称、名称、施设、世间之言说、名、名业、命名、词、文、称呼。“被言”者,是被语、话、说明、言说。此是“被言某某彼之名”[之义]。

“亡后只有人之名,成遣留者可语此”者,是色、受、想、行、识者被失、舍、舍弃、灭失,坏灭唯遣留名。“可语”者,是可述,可语,可话,可说明,可言说。此是成遣留者可语此。[之义]。

“亡后只有人之名”[之句中],亡后者,是死命终之后。“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士夫、补特伽罗、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此是“亡后只有人之名”[之义]。故世尊宣示:

 被言某某彼之名 彼等亦曾被见闻

 亡后只有人之名 成遣留者可语[此]

 人人贪求我执物 不舍愁悲与悭事

 故见安稳诸牟尼 成为舍遍取而行

(八〇九)

“人人贪求我执物,不舍愁悲与悭事”[之句中],“愁”者,是失亲戚,失财富,由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见,又失任何之失,又遭遇任何之苦法者之愁、忧愁、愁心、内愁、内遍愁、内热、内热恼、心之烧热、忧、愁箭。

所谓“悲”者,是失亲戚……乃至(前页参照)……失[正]见,又失任何之失,又遭遇任何之苦法者之哭、悲哭、悲泣、哭叹、悲叹、泣言、涕泣、号泣、哭泣、恸哭。

“悭”者,是住处悭、家悭、利得悭、称赞悭、法悭之五悭。[即]所有如斯之悭、悭吝、悭吝性、杂欲、吝、紧缩、心之坚执此是云悭。又蕴悭亦是悭,界悭亦是悭,处悭亦是悭。把持是云悭。

“贪求”者,是渴爱。即成为所有贪、染贪……乃至(九页以下参照)……贪欲、贪、不善根。“我执”者,是爱我执与见我执之二我执……乃至(六九页参照)…………此爱我执……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我执。

[人人]者,是防使我执事物惧将夺去时亦愁、夺去时亦愁,变易时亦愁,已变易之后亦愁。[人人]者,是防使我执事物惧将变易时亦愁,变易时亦愁,已变易后亦愁。[人人]者,是防我执事物惧将夺去时亦悲,夺去时亦悲,夺去后亦悲。[人人]者,是防我执事物惧将变易时而悲,变易时亦悲,已变易后亦悲。[彼等]护、守、遍取我执之事物,[他]被我所执之事物而悭。[彼等]对我执之事物而愁,愁而不舍、悲而不舍、悭而不舍、贪求而不舍、不舍断、不除去、不灭除、不令灭无。此是“人人贪求我执物,不舍愁悲与悭事”[之义]。

“故见安稳诸牟尼,成为舍‘遍取’而行”[之句中],“故”者,是是故,是于其理由、其因、其缘、其因缘。此是故也。“诸牟尼”者,乃云智是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六四页以下参照)……是不痴、择法、正见。具备其智达牟那者是牟尼。有身牟尼、语牟尼、意牟尼之三牟尼……乃至(八一页以下参照)……超着、网,此是牟尼。遍取者,是爱遍取与见遍取之二遍取(把握认识之物)……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遍取……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遍取。诸牟尼舍断爱遍取,舍遣见遍取而行、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见安稳”[之句中],云不死(甘露)、涅槃为安稳。[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爱之灭尽、离贪、灭、涅槃。见安稳者,是见安稳,见救护所,见避难所,见归依所,见无畏,见无死,见不死,见涅槃者也。此是“故见安稳诸牟尼,成为舍遍取而行”[之义]。故世尊宣示:

 人人贪求我执物 不舍愁悲与悭事

 故见安稳诸牟尼 成为舍遍取而行

 比丘行将离滞着 远离于亲近座所

 于彼称言有和合(涅槃等) 不现自己存在中

(八一〇)

“比丘行将离滞着”[之句中],谓离滞着七有学之行者。阿罗汉是无滞著者。何故云离滞着七有学之行者耶?彼等由各各之[境]令心离之滞着、令反转、令转还、遮止、抑制、防遏、护、守行、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即]于眼门令心不滞着,令反转、令转还、遮止、抑制、防遏、护、守、行、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于耳门令心、于鼻门令心、于舌门令心、于身门令心、于意门令心不滞着,令反转、令转还、遮止、抑制、防遏、护、守、行、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譬如羽毛于投火中又腱片缩曲、为丸而不伸,如是彼等[七有学]由各各之[境]令心离滞着,令反转、令转还、遮止、抑制、防遏、护、守、行、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是故云“将离七有学滞着行者”。“比丘”者,是善凡夫比丘又有学比丘。此“比丘行将离滞着”[之义]。

“远离于亲近座所”[之句中],坐处云为座所。[即]是床、椅子、座蒲团、席、皮革、草蓐、柴蓐、藁蓐。彼之座所免见不适当之色,离、远离,免闻不适当之声,离、远离,嗅不适当之香、尝不适当之味、触不适当之触,免不适当之五种欲,离、远离。“亲近”者,是[亲近]于如斯座所,近而使用[彼],受、受用、享受、常受。此“远离于亲近座所”[之义]。

“于彼称言有和合。不现自己存在中”[之句中],和合者,(一)众和合,(二)法和合,(三)不生和合之三和合。

(一)众和合者云何?假令比丘虽是多数,和合、和悦、无异诤、如水乳、相互以爱眼相见而住,此是众和合。

(二)法和合者云何?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彼等一同跳入于涅槃,信乐、住立、解脱。于彼等诸法无有异诤、异论之事,此是法和合。

(三)不生和合者云何?假令比丘虽是多数,于无余涅槃界般涅槃,而彼涅槃界无有过与不足。此是不生和合。

“存在中”者,于地狱有情存在地狱,于畜生存在畜生界、于饿鬼存在饿鬼界。于人存在人世间,于天存在天世间。

“于彼称言有和合,不现自己存在中”者,于彼有此之和合,有此之至适当,有此之适合,有此之随顺。彼如斯行道而自己不现于地狱,自己不现于畜生界,自己不现于饿鬼界,自己不现于人世间,自己不现于天世间如是称言,如是语,如是话,如是说明,如是言说。此“于彼称言有和合,不现自己存在中”[之义]。故世尊宣示:

 比丘行将离滞着 远离于亲近座所

 在彼被言有和合 不现自己存在中

 牟尼不依一切处 不为爱者不爱者

 如水不著于[荷]叶 彼悲泣悭[无著事]

(八一一)

“牟尼不依一切处”[之句中],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之十二处云为一切。“牟尼”[之句中],智云为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五一页以下及六五页以下参照)……超越着、网,此是牟尼。“无依着”者,是[依于]爱依与见依之二依……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依……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依。牟尼是舍断爱依,舍遣见依,不依着眼,不依着耳,不依着鼻,不依着舌,不依着身,不依着意,不依着色、声、香、味、触、法、施主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于见闻觉识之诸法不依着,不依止、不系着、不着、不缚着、不信解、以出离、弃遣、离脱、离缚,以不受限定之心而住。此是“牟尼不依一切处”[之义]。

“不为爱者不爱者”[之句中],“爱者”者,是(一)有情,(二)诸行之二爱者。

(一)爱有情者云何?乃于此处彼欲彼等[有情]之利、欲益、欲幸福、欲瑜伽安稳所之母、父、兄弟、姊妹、子、女、友人、同僚、亲戚、缘者。此是爱有情。

(二)爱诸行者云何?乃为可意之色,可意之声、可意之香、可意之味、可意之触。此是爱诸行。

不爱者是(一)有情(二)诸行之二不爱者。

(一)不爱之有情者云何?于此处彼欲彼等有情之不利,欲不益,欲不幸,欲不瑜伽安稳,欲在夺命[之人人]。此是不爱之有情。

(二)不爱之诸行者云何?乃不可意之色,不可意之声,不可意之香,不可意之味,不可意之触。此是不爱之诸行。

“不为爱者不爱者”,是“此有情是我爱者”,“此等诸行是我之适意”依贪而无为爱者。“此有情是我之不爱者”,“此等诸行是我之不适意”依瞋恨而无为不爱者。不令生[爱与不爱],不令发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不为爱者不爱者”[之义]。

“如水不著于[荷]叶,彼悲泣悭[无著事]”[之句中],“彼”者,是彼之阿罗汉、漏尽者。“悲泣”者,是失亲戚,失富,由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见,又失任何者,又遭遇任何之苦法者之哭、悲哭、涕哭、悲泣、哭叹、悲叹、泣、涕泣、号泣、哭泣、恸哭、大恸哭也。“悭”者,是住处悭、家悭、利得悭,称赞悭,法悭之五悭。[即]所有如斯之悭、悭吝、悭吝性、杂欲、吝、紧缩、心之坚执,此云为悭。又蕴悭亦是悭,界悭亦是悭,处悭亦是悭。把持云为悭。

“如水不著于[荷]叶”[之句中],“叶”者,云是荷叶。“水”者,云是水。譬如水不着荷叶,不附着、不染着、不在着、不在附着、不在染着、如是对彼之阿罗汉、漏尽者之人不着悲泣与悭,不附着、不染着、不在着、不在附着、不在染着、出离、弃遣、为解脱离缚,[彼]住以不受限定之心。此是“如水不著于荷叶,彼悲泣悭无著事”[之义]。故世尊宣示:

 牟尼不依一切处 不为爱者不爱者

 如水不著于[荷]叶 彼悲泣悭[无著事]

 譬如水滴于荷叶 譬如水不着莲叶

 如斯牟尼见与闻 又对觉法无染着

(八一二)

“譬如水滴于荷叶”[之句中],水滴者,是水珠也。荷叶者,乃莲之叶。譬如水滴不著于莲叶,不附着、不染着、不在着、不在附着、不在染着[之义]。此是“譬如水滴于荷叶”。

“譬如水不着莲[叶]”[之句中],“莲”者,是莲华。“水”者,是水也。譬如水不著于莲华,不附着、不染着、不在着、不在附着、不在染着[之义]。此是“譬如水不著于莲[叶]”。

“如斯牟尼见与闻,又对觉法无染着”[之句中],“如斯”是照合譬喻为[事实]之[句]。牟尼者,乃智云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六五页以下参照)……超越着、网,此是牟尼。“着”者,是爱着见着之二着……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着……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着。牟尼舍断爱着,舍遣见着,不著于“见”,不著于“闻”,不著于“觉”,不著于识,不附着,不染着,不在着,不在附着,不在染着而、出离、弃遣、离脱、离缚,以不受限定之心而住。此“如斯牟尼见与闻,又对觉法无染着”[之义]。故世尊宣示:

 譬如水滴于荷叶 譬如水不着莲叶

 如斯牟尼见与闻 又对觉法[无染着]

一〇

 除遣者实[总]见闻 关系觉者不思惟

 [彼]不由他求清净 于彼无贪无离贪

(八一三)

“除遣者实[总]见闻,关系觉者不思惟”[之句中],除遣者云以慧除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五一页以下参照)……是不痴、择法、正见。

由何云以慧除遣耶?由彼之慧除遣身恶行,洗、洗扫、洗除、除遣语恶行,洗、洗扫、洗除、除遣意恶行,洗之、洗扫、洗除、除遣贪,洗之、洗扫、洗除,瞋、痴、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被除遣、洗、洗扫、洗除。由此而云慧是除遣。

或由正见而除遣邪见,洗之、洗扫、洗除,由正思惟而除遣邪思惟,洗之、洗扫、洗除,由正语而除遣邪语,由正业而除遣邪业,由正命而除遣邪命,由正精进而除遣邪精进,由正念而除遣邪念,由正定而除遣邪定,由正智而除遣邪智,由正解脱而除遣邪解脱,洗之、洗扫、被洗除。或又由八支圣道而除遣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洗之、洗扫、洗除。

阿罗汉乃具此等之除遣法,正具、达、正达、成、正成具备也。故阿罗汉是除遣者。彼是除遣贪,除遣恶,除遣烦恼,除遣热恼故是除遣者。

“除遣者实见与闻,关系觉者不思惟”者,是除遣者[以爱、见、慢等]不思惟见,于见中不思惟[有我],由见不思惟[以外有我],不思惟于我有见。[以爱、见、慢等]不思惟闻,于闻中不思惟[有我],由闻不思惟[以外有我],不思惟于我有闻。[以爱、见、慢等]不思惟觉,于觉中不思惟[有我],由觉不思惟[以外有我],于我不思惟有觉。[以爱、见、慢等]不思惟识,于识中不思惟[有我],由识不思惟[以外有我],于我不思惟有识。

即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我是[常]存’者,此是执思。‘此我是生存’者,此是执思。‘我是[常]存’者,此是执思。‘我应不[常]存’者,此是执思。‘我是有色者’者,此是执思。‘我是无色者’者,此是执思。‘我是有想者’者,此是执思。‘我是无想者’者,此是执思。‘我是非想非非想者’者,此是执思。诸比丘!执思是病,执思是痈,执思是箭,执思是祸。故实诸比丘!‘我等以心无执思而住’如是,诸比丘!实汝等应当学”。此是“除遣者实见与闻,关系觉者不思惟”[之义]。

“[彼]不由他求清净”者,乃除遣者是念处以外,正勤以外,神足以外,根以外,力以外,觉支以外,八支圣道以外之其他不净道、邪行道、不出路而不求、不乐、不冀求、不希望、不欲求、不热望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此是“彼不由他求清净”[之义]。

“于彼无贪无离贪”者,乃于一切愚凡夫是有贪,于善凡夫并七有学是有离贪。于阿罗汉是无贪,无离贪。彼已离贪,离贪故有贪之尽,离瞋故有瞋之尽,离痴故有痴之尽。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乃至……彼无再有。此是“于彼无贪无离贪”[之义]。故世尊宣示:

 除遣者实[总]见闻 关系觉者不思惟

 [彼]不由他求清净 于彼无贪无离贪

第六 老经之义释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