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不乐贪 见此三魔女

 尚我对于淫 我已无此欲

 秽身充粪尿 此之将何为

 以足触于彼 此事尚不欲

(八三五)

“爱与不乐贪,见此三魔女”者,是见、观已此爱、不乐、贪[三人]恶魔之女。对于淫之法已无欲、贪、爱,此是“已见爱与不乐与贪,对淫已无此欲”[之义]。

“秽身充粪尿,此之将何为?以足触于彼,此事尚不欲”者,乃此身体是充尿,充粪,充痰,充血,有骨聚,筋腱结附于[彼],涂附以血肉,包以深皮,蔽以表皮,有大小之孔隙,由上下流漏[不净],虫聚寄生,充满种种秽垢。此身体以足尚不欲踏。何况与[此秽身]共住,共交之事耶?此是“秽身充粪尿,此之将何为?以足触于彼,此事尚不欲”[之义]。故世尊宣示:

 爱与不乐贪 见此三魔女

 尚我对于淫 我已无此欲

 秽身充粪尿 此之将何为

 以足触于彼 此事尚不欲

 诸多帝王依寻求 若汝不欲斯女宝

 如何见与戒与务 汝说活命有生起

(八三六)

[右偈是摩健地耶对世尊]之所问:“人有时且冀求天之诸欲,不冀求人之诸欲,有时且冀求人之诸欲,不冀求天之诸欲,此非为希有。然汝对天、人两者之诸欲皆不欲、不乐、不冀求、不希望、不热望。[抑]汝有如何见耶?汝具备如何之见耶?”

世尊宣:“摩健地耶!

‘斯云我说’我无有 确对诸法知[取着]

 不取[过患]于诸见 我见内寂且省察”(八三七)

“斯云我说我无有”[之句中],“斯云我说”者,乃“世间是常……乃至(七七页参照)……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斯我说,我说此,我说如斯如斯,我说斯事,我说斯成见。“我无有”者,乃“斯事我说”云者,于我无有说也。此“斯云我说我无有”[之义]。

“摩健地耶!”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是与尊重同义语……乃至(一七〇页以下参照)……此世尊之名是共同作证而施设之者。此是“世尊宣示摩健地耶!”[之义]。

“确对诸法知[取着]”[之句中],对诸法者,是对六十二之恶见也。“确知”者,是确知、决择、简择,思择,考量、度知、辨知、明了也。取著者,是对诸住者制限取、一分取、胜妙取、部分取、合取、综合取也。[即如见诸住着]乃取、执取、住着、缚着、信解“此是真实,是如理,是如实,是真实,是如真,是不颠倒”。此是“确对诸法知取着”[之义]。

“不取过患于诸见”者,是于诸见见有过患而不取诸见、不执取、不住着。或又不取、不执取、不住着[诸见]。如是乃“于诸见见过患而不取着”[之义]。或又[世间是常,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妄]者,此是恶见、见执、见难路,见曲邪、见异动、见结、有苦、有害、有恼、有热恼,而不至厌离、离贪、寂静、知通、正觉、涅槃;于诸见见过患而不取诸见,不执取,不住着。或又不可取诸见,不可执取,不可住着。如是亦是“不取诸见于过患”[之义]。

[或又]以“世间是无常”,“世间是有边”,“世间是无边”,“命与身是同一”,“命与身是相异”,“如来死后存在”,“如来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存在且不存在”,“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妄”者,此乃恶见、见执、见难路、见曲邪、见异动、见结、有苦、有害、有恼、有热恼而不至厌离、离贪、寂静、知通、正觉、涅槃;于诸见见过患,不取诸见,不执取,不住着。或又不取[诸见],不执取,不住着。如是,是“不取[过患]于诸见”[之义]。

或又“如斯取此等之诸见,如斯执取者,如斯趣、如斯之来生”,于诸见见过患,不取诸见,不执取,不住着。或又不可取[诸见],不可执取,不可住着。如斯是“不取过患于诸见”[之义]。或又“此等之诸见乃令至地狱,令至畜生界,令至饿鬼界也”,于诸见见过患,不取诸见,不执取,不住着。或又不可取[诸见],不可执取,不可住着。如是,是“于诸见见过患而不取着”[之义]。

或又“此等诸见是无常,是有为,是缘生,是灭尽法,是衰灭法,是离贪法,是灭法”,于诸见见过患,不取诸见,不执取,不住着。或又不可取诸见,不可执取,不可住着。如是亦是“不取[过患]于诸见”[之义]。

“我见内寂且省察”[之句中],内寂者,是内贪之寂,瞋之寂,痴之寂,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之寂、寂静、消灭、安息也。

“且省察”者,是决择、简择、思择、考量、度知、辨知、明察也。[即]“一切行是苦,一切法无我……乃至……所有集法皆是灭法”,且决择、简择、思择、考量、度知、辨知、明了也。

“我见”者即是我见、为眺、为观、洞察也。此是“我见内寂且省察”[之义]。故世尊宣示而

世尊曰:“摩健地耶!

‘斯云我说’我无有 确对诸法知[取着]

 不取过患于诸见 我见内寂且省察”

摩健地耶曰:

“所有遍计[见]决定 其等牟尼不取着

 [内寂]尊师所宣义 此果真慧者说耶”

(八三八)

“所有遍计[见]决定”[之句中],“决定”者,是六十二恶见之见决定。“遍计”者,是所遍计,所行作,所设立。此是“遍计”[之义]。

或又[计]此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法、衰灭法、离贪法、灭法、变易法,此亦是“所遍计[者]也”。此是“所有所遍计决定”[之义]。

“摩健地耶曰”[之句中],曰[如斯]此句之接续……乃至(八五页参照)……是句之次第。

“其等牟尼不取着,‘内寂’尊师所宣义”[之句中],“其等”者,是六十二恶见。牟尼者,是以智云牟那……乃至(六五页以下参照)……超越着、网者此是牟尼。“不取着”者,是于诸见见过患,尊师把取[解了]“我不取诸见、不执取、不住着。”又尊师述为“内寂”。“所宣义”者,是彼第一义。此是“其等牟尼不取着,内寂尊师所宣义”[之义]。

“此果真慧者说耶?”[之句中],此果真是疑之质问、疑念之质问,疑惑之质问,乃“如斯耶?”“不然耶?”“为何耶?”“为云何耶?”“慧者”是诸慧者、诸贤者、具慧者、觉慧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宣说”者,是宣、宣说、说、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也。此是“此真果慧者说耶?”[之义]。故世尊宣之摩健地耶曰:

“所有遍计见决定 其等牟尼不取着

‘内寂’尊师所宣义 此果真慧者说耶”

世尊宣示:“摩健地耶

 由见由闻亦由智 由戒与务不言净

 无见无闻亦无智 无戒[无]务[不言净]

 放弃此等无取着 不热望有不依寂”(八三九)

“由见由闻亦由智”者,虽由见而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也。虽由闻而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也。虽由见与闻而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虽由智而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

“摩健地耶”者,是世尊由彼婆罗门之名而呼唤。“世尊”者,是此即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七〇页以下参照)……是作证已共同施设也。此是世尊宣示,“摩健地耶!”[之义]。

“由戒与务不言净”者,虽由戒而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虽由务而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虽由戒与务而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此是“由戒与务不言净”[之义]。

又“无见无闻亦无智,无戒无务不言净”者,乃[亦非斥见、闻、智、戒、务]。见亦是所盼望。[即](一)有布施,(二)有献供,(三)有祭祀,(四)有善作、恶作诸业之果报,(五)有此世,(六)有他世,(七)有母,(八)有父,(九)有化生之有情,(十)于世间正生活正行道,且自通达作证此世他世向[世人]宣说有沙门、婆罗门十事之正见。

闻亦是所望者。[即]他人音声之契经、祇夜、记说、偈、自说、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法、毗陀罗。

智亦是所望者。[即]是业作智、谛随顺智、神通智、等至智。

戒亦是所有望者。[即]是别解脱律仪。

务亦是所有望者。[即]是阿练若住支、常乞食支、粪扫衣支、三衣支、次第乞食支、时后不食支、常坐不卧支、随处住支之八头陀支。

又彼“无见无闻亦无智,无戒无务不言净”者,虽唯正见,虽唯闻,虽唯智,虽唯戒,虽只于务亦无得内寂之事。又虽无为此等诸法亦不得内寂。但此等诸法是可得内寂、证得、触得、作证资粮之[原因]。此是“无见无闻亦无智,无戒无务不言净”[之义]。

“放弃此等无取着”者,希望此等黑分(不善)之诸法绝对舍断,希望对三界之诸善法不爱着。黑分之诸法绝对舍断、舍断、根绝、如截多罗树之顶成为灭无,为未来不生起之物[故],且对三界之诸善法无爱着故,不执,如斯者不执取,不住着,又对[彼等]不可执,不可执取,不可住着。如斯,是“放弃此等无取着”[之义]。又爱、见、慢亦被舍断、根纯,如截多罗树之顶成为灭无,未来不生起故,如斯不执、不执取、不住者。如斯是“放弃此等无执者”[之义]。又福行、非福行、不动行亦舍断,根绝、如截多罗树之顶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故,对如斯不执,不执取,不住着。如斯,是“放弃此等无取着”[之义]。

“不热望有不依寂”[之句中],“寂”者,是贪之寂故为寂。瞋之寂故为寂。痴之寂故为寂。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之寂故,寂止故,寂静故,烧尽故,消灭故,离去故,安息故是寂、寂静、消灭、安息。此是寂也。“不依”者,是[于依]有爱依与见依之二依……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依……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依。舍断爱依,舍遣见依,不依于眼,不依于耳,不依于鼻,不依于舌,不依于身,不依于意,乃不依、不执、不执取、不住着色、声、香、味、触、[施主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见闻觉识之诸法。此是“不依寂”[之义]。

“不热望有”,不热望欲有,不热望色有,不热望无色有。此是“不热望有不依寂”[之义]。故世尊之宣示。

世尊宣示:“摩健地耶!

 由见由闻亦由智 由戒由务不言净

 无见无闻亦无智 无戒无务[不言净]

 放弃此等无取着 不热望有不依寂”

摩健地耶曰:

“由见由闻与由智 由戒由务不言净

 无见无闻与无智 无戒无务[不言净]

 思念愚迷法无他 由见解净或人人”

(八四〇)

“若实由见由闻与由智亦如[不言净]”,乃由见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由闻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由智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之义]。此是“若实由见由闻与由智亦[不言净]”[之义]。

“摩健地耶曰”[之句中],曰者,是此句之接续……乃至(八五页参照)……是句之次第。摩健地耶是彼婆罗之名。此是“摩健地耶曰”[之义]。

所谓“由戒由务不言净”者,是由戒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由务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由戒由务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净、净净、脱、解脱、遍脱。此是“由戒由务不言净”[之义]。

“无见无闻与无智,无戒无务[不言净]”者,汝斯言“望见”,汝斯言“望闻”,汝斯言“望智”,汝斯言“望戒”,汝斯言“望务”。汝单面不能容认[彼等之净事]单面不能拒否[彼等],此是“无见无闻与无智,无戒无务不言净”[之义]。

“思念愚迷法无他”者,如斯,我思念此是汝之愚迷法、愚法、无智法、诡辩法。此是“我思愚迷法无他”[之义]。

“由见解净或人人”,或某沙门、婆罗门由见而解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即]或某沙门、婆罗门由“世间是常,唯此是实其他为虚妄”之见而解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或某沙门、婆罗门由“世间是无常……乃至(七七页参照)……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他成为虚妄”之见而解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此是“由见解净或人人”[之义]。故彼婆罗门言已。

摩健地耶曰:

“由见由闻与由智 由戒由务不言净

 无见无闻与无智 无戒无务[不言净]

 思念过迷法无他 由见解净或人人”

世尊宣示:“摩健地耶!

 汝依见而且重问 陷于蒙昧为取着

 内寂微想尚不见 故汝见[我说]愚迷”

(八四一)

“依见而续重问”者,是摩健地耶婆罗门依见而问见,依悬着而问悬着,依结缚而问结缚,依障碍而问障碍。“且重问”者,是再三问。此是“依见而且重问”[之义]。

“世尊宣示:‘摩健地耶!’”者,是世尊依彼婆罗门之名而呼唤。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七〇页以下参照)……是作证已之共同施设。此是“世尊宣示:‘摩健地耶!’”[之义]。

“陷于蒙昧为取着”者,是依汝之执、执取、住着、缚着、令信解彼之见,汝正是痴,是蒙昧,是暗愚,陷于愚,陷于蒙昧,陷于暗愚,跳入暗冥。此是“陷于蒙昧为取着”[之义]。

“[内寂]微想尚不见”者,是就此内寂、又行道、又法说、相应想、得想、相想原因想、处想亦汝不获得,何况智耶?如斯,是“而且[对此内寂]尚不见微想”[之义]。或又无常亦随顺无常想,苦亦随顺苦想,无我亦随顺无我想,唯想之生起亦不获得想相,何况智耶?如斯,是“而且对此尚不见微想”[之义]。

“故汝见[我说]愚迷”[之句中],“故”者,是故也,于其理由,于其原因,于其缘,于其因缘也。“愚迷法”者,是愚法,是痴法,是无智法,是诡辩法。“汝见”者,是观、睹、省思、普观。此“故汝见[我说]成愚迷”[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曰:“汝摩健地耶

 汝依见而且重问 陷于蒙昧为取着

 内寂微想尚不见 故汝见[我说]愚迷

 思念等胜劣之人 彼依此而可诤论

 对此三种不动摇 于彼无说等胜事”

(八四二)

“思念‘等’‘胜’‘劣’之人,彼依此而可诤论”者,是由思念“我等同”,“我是胜”,又“我是劣”之人,彼依其慢,依其见,又依其补特伽罗[个人的意见][而言:]“汝不了知此法、律,我了知此法、律。何故汝不了知此法、律耶?汝因是邪行道者,我是正行道者。我[言]伴义,汝之[言不伴义],应言于前,汝言于后,应言于后,汝言于前。汝久习之说被颠覆。可指摘汝[说之过患],汝被论破。为令解脱汝[说之过患]而行,或又汝若能者则显论之”,而行斗争、口论、异执、争论、确执。此是“思念等胜劣之人,彼依此而可诤论”[之义]。

“对此三种不动摇,于彼无论等胜事”,舍断此等三种,令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人,对[此等]三种而不动、不动摇。于其不动摇人之我,是无言“我等同”,“我是胜”,又“我是劣”之事。此是“对此三种不动摇,于彼无说等胜事”[之义]。故世尊宣示:

“思念等胜劣之人 彼依此而可诤论

 对此三种不动摇 于彼无说等胜事”

 婆罗门(佛)“我说真理”将论何

 彼云“(汝说)虚妄”将诤论

 等与不等不思念 彼又如何将关论

(八四三)

“彼婆罗门,‘我说真理’将何论”[之句中],婆罗门者,是拒外七法故是婆罗门……乃至(一〇四页以下参照)……无依止者言是婆罗门。“我说真理将论何”,彼婆罗门(佛)语何、话何、说明何将“世间是常,唯此是真理其他为虚妄”,婆罗门将论何、语何、话何、明为何、言说何?“世间是无常……乃至(七七页参照)……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理其他成为虚妄”。此是“我说‘真理’将论何”[之义]。

彼云:“汝说虚妄将何论”者,是彼婆罗门:“我[说]唯是真理,汝说是虚妄”,以何慢,以何见,以何补特伽罗[个人之意见而论。即]“汝不了知此法、律……乃至(二〇五页参照)……或若能者显论之”[何行]斗争、口论、异执、诤论、确执。此是“汝说虚妄将何论”[之义]。

“等与不等不思念”[之人句中],[在]不思念“时之人”者,是“时之人”乃补特伽罗[人],阿罗汉、漏尽者。[在阿罗汉]“我是等同”无任何慢,“我是胜”无任何过慢,“我是劣”无任何卑慢、不存在、不能得、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此是“等与不等不思念”时之人[之义]。

“彼又如何将关论”者,是彼以何慢、以何见、又以何补特伽罗[个人的意见]:“汝不了知此法、律……乃至(二〇五页参照)……或若能者显论之”关何论、加何耶、何斗争!何口论!何异执!诤论!何确执!此是“彼又如何将关论”[之义]。故世尊宣示:

 彼婆罗门我说真理将论何 彼云汝说虚妄将何论

 等与不等不思念 彼又如何将关论

一〇

 不为标榜舍窟宅 牟尼于村不亲匿

 诸欲空无不重视 异执人人不被论

(八四四)

时诃梨提迦居士诣于尊者大迦旃延之处。诣已,礼尊者大迦旃延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诃梨提迦居士向尊者大迦旃延如是言:“尊师迦旃延!依世尊于义品之摩健地耶问[经]中如是说。

 不为标榜舍窟宅 牟尼于村不亲匿

 诸欲空无不重现 异执人人不被论

尊师迦旃延!依世尊简略韵述,请云何详细此偈之义”。

“居士!色界是识之窟也。而对色界贪缠结之识,乃云有窟宅者。居士!受界……居士!想界……居士!行界是识之窟宅。而对行界贪缠结之识,乃云有窟宅者。居士!如斯是有窟宅者也。

居士!无窟宅者云何?居士!对色界所有欲、贪、喜、渴爱、近着、取、[恶]心之决意、住着、随眠一切于如来令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也。故如来云无窟宅者。居士!对受界……居士!对想界……居士!对行界所有欲、贪、喜、渴爱、近着、取、[恶]心之决意、住着、随眠一切于如来令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也。故如来云无窟宅者。居士!如斯是无窟宅者也。

复次居士!标榜者云何?居士!色相标榜之缠结云标榜者。声相、香相、味相、触相、法相标榜之缠结云标榜者。居士!如斯是标榜者。

复次居士!无标榜者云何?居士!于如来色相标榜之缠结令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也。故如来云无标榜者。居士!于如来对声相、香相、味相、法相、触相、法相标榜之缠结令舍断、根绝、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也。故如来云无标榜者。居士!如斯是无标榜者。

复次居士!于村生亲匿者云何?居士!于此处某者与诸在家者交际而住,共喜共悲,彼等幸福时[己亦]幸福,彼等不幸时[己亦]不幸,于彼等有行事业时,自[为此]而奔走之。居士!如斯是生于村之亲匿。

复次居士!生于村不亲匿者云何?居士!于此处有比丘,与诸在家者不交际而住,不共喜,不共悲,彼等幸福时[己亦]不成幸福,彼等不幸时[己亦]不成不幸,彼等有行诸事业时,自无[为此]奔走之。居士!如斯生于村不亲匿也。

复次居士!于诸欲不空无者云何?居士!于此处某者于诸欲为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热恼,不离渴爱。居士!如斯是诸欲不空无。

复次居士!于诸欲成为空无者云何?居士!于此有比丘,于诸欲已离贪,离爱,离渴,离热恼,离渴爱。居士!如斯于诸欲是空无也。

复次居士![世间之]重视者云何?居士!于此处某者思念于其处而随伴喜:‘于未来世我有如斯色。’于其处随伴喜而云:‘于未来世于我有如斯受,有如斯想,有如斯行,有如斯识。’居士!如斯是[世间之]重视者。

复次居士![世间之]不重视者云何?居士!于此处某者思念于其处不随伴喜:‘于未来世于我有如斯色。’于其处不随伴喜:‘于未来世我有如斯受,有如斯想,有如斯行,有如斯识。’居士!如斯是[世间之]不重视者。

复次居士!为论异执之人人者云何?居士!于此处某者如论:‘汝不知此法、律……乃至(五〇页参照)……或若能者显论之。’居士!如斯是为论异执之人人者。复次居士!不论异执者之人人者云何?居士!于此处某者,如不论:‘汝不了知此法、律……乃至……或若能者显论之’。居士!如是不论异执之人人者也。如斯居士!依世尊于义品之摩健地耶问[经]中已说明。

 不为标榜舍窟宅 牟尼于村不亲匿

 诸欲空无不重现 异执人人不被论

居士!依世尊简略说此[偈]之详细之义,如此可知。”故世尊宣示:

 不为标榜舍窟宅 牟尼于村不亲匿

 诸欲空无不重现 异执之人不被论

一一

 可游行所离世间 龙象(佛)恶见不取着

 譬如水莲棘茎莲 于水与泥不染着

 牟尼论寂无贪求 不染着欲与世间

(八四五)

“可游行所离世间”[之句中],“时点”者,是其时点之诸恶见。“远离”者,是离、远离、离去身恶行,离、远离、离去语恶行、意恶行、贪……乃至(一五页参照)……一切不善行。“可游行”者,是可行、住,可动作,可活动,可护持,可持续,可维持也。“世间”者,是人世间也。此是“可游行所离世间”。

“龙象恶见不取着”[之句中],“龙象”者,(一)不行罪恶故是龙象。(二)不行故是龙象。(三)不来故是龙象。

(一)不行罪恶故是龙象者云何?罪恶者有杂染赍再有,有不安,有苦报,赍于未来之生老死是恶不善法。

世尊宣示:“萨毗耶!

 不行罪恶于世间 舍离诸结之结缚

 解脱一切不染着 斯者其故言龙象”

如斯“不行罪恶故是龙象”。

(二)不行故是龙象者云何?是不行欲趣,不行瞋趣,不行痴趣,不行怖畏趣,不依贪而行,不依瞋而行,不依痴而行,不依慢而行,不依见而行,不依掉举而行,不依疑而行,不依随眠而行,不依违和之诸法而趣,不被导,不被带去,不将来。如斯“不行故是龙象”。

(三)不来故是龙象者云何?依须陀洹道令舍断所有烦恼不再来,不回,不还。依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令舍断所有烦恼不再来,不回,不还。如斯是“不来故是龙象”。

“其等龙象不取着而论者”,是龙象不可取、取着、执、执取、住着、而不论、不可语、不可话、不可说明、不可言说其等诸恶见。[即]不可论,不可语,不可话,不可说明,不可言说:“世间是常……乃至(七七页参照)……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理,其他为虚妄”。此是“[其等]龙象不取着而论”[之义]。

“譬如水莲棘茎莲,于水与泥不染着”[之句中],“水”者,是“水”也,“水者,是水也”“莲”乃(生于水)是莲。“棘茎”者,是坚茎。“水”者,是“水”,“莲”是(生于水者)是生于水发生于水之莲。水者,是水,泥者,是泥水。譬如发生水中之莲,不著于水或泥,不附着、不染着、不着、不在附着、不在染着。此是“譬如水莲棘茎莲,于水与泥不染着”[之义]。

“如斯牟尼论寂无贪求,不染着欲与世间”[之句中]如斯者是譬如对照[事实]之[句]也。“牟尼”者,是以智云牟那……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超越着、网,此是牟尼。“论寂”者,是牟尼论寂,论救护所,论避难所,论归依所,论无畏,论无死,论不死(甘露),论涅槃。此是“牟尼论寂”[之义]。

无贪求者,是言贪求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九页以下参照)……成为贪欲、贪不善根。以舍断彼贪求、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人是云无贪求者。彼对于色不贪求,对声、香、味、触、施主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见闻觉识之诸法不贪求,不贪着,不昏迷,不缠着,离贪求,舍贪求,唾弃贪求,脱贪求,舍断贪求,舍遣贪求,离贪,舍贪,唾弃贪,脱贪,舍断贪,舍遣贪,无渴望,而寂静,为清凉,受乐,自为梵[天]而住。此是“牟尼论寂无贪求”[之义]。

“不染着欲与世间”[之句中],“欲”者,概言之是事欲与烦恼之二欲……乃至(一页以下参照)……云此等为事欲……乃至(二页参照)……云此等为烦恼欲。“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着”者,是爱着与见着之二着……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着……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着。牟尼是舍断爱着,舍遣见着,不着欲与世间,不附着,不染着,不在着,不在附着,不在染着,出离,弃遣,解脱,离缚,不以限定之心住。此是“牟尼论寂无贪求,不染着欲与世间”[之义]。故世尊宣示:

 应游行所离世间 龙象恶见不取着

 譬如水莲棘茎莲 于水与泥不染着

 牟尼论寂无贪求 不染着欲与世间

一二

 吠陀达人依见觉 彼不与彼无至慢

 依业依闻不被导 不为执着被牵引

(八四六)

“吠陀达人依见觉,无至慢”[之句中],“无”者,是否定也。吠陀之达人[之句中],吠陀者,是于四(沙门)道之智、慧、慧根、慧力、择法觉支、观慧、观(毗钵舍耶)、正见也。[吠陀之达人]是依其等吠陀到生老死之终边、达终边、到终点、达终点、到究竟、达究竟、到最终、达最终、到救护所、达救护所、到避难所、达避难所、到归依所、达归依所、到无畏、达无畏、到无死、达无死、到不死、达不死、到涅槃、达于涅槃也。又到吠陀(诸受)之终边故是吠陀之达人。依吠陀(诸受)到终边故是吠陀之达人。知七法故是吠陀之达人。[即]知有身见,知疑,知戒禁取,知贪,知瞋,知痴,知慢。彼知于杂染赍再有、有不安、有苦报、赍未来之生老死之诸恶不善法。

世尊宣示:“萨毗耶!

 存于沙门婆罗门 辨知一切吠陀(智)

 离贪而对一切受 吠陀达人超诸受”

“依见”者,是于彼吠陀达人,六十二恶见令舍断、令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彼依见而不趣,不被导,不被带去,不被将来。又[彼]不解恶见是坚实,不解释(不见做)。此是“彼之吠陀达人虽依见而无[至慢]之事”[之义]。

“彼虽依觉无至慢之事”者,彼依觉色[香、味、触],依他人之声,依大众之等觉(世俗的认识)亦不至于慢、不近、不赴、不执、不执取、不住着。此是“吠陀达人依见、觉亦不至于慢”[之义]。

“彼不与彼”者,[彼]虽依爱、见与某为第一,亦无趣于彼。舍断爱、见、慢、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故,不与彼,不以彼为第一,无趣于彼。此是“彼不与彼”[之义]。

“依业依闻不被导”[之句中],依业不被导者,是虽依福行、虽依非福行、虽依不动行亦不趣、不导、不运去、不为将来。此是虽依业[不导][之义]。虽依运而不被导者,是虽依闻净,虽依他人之声,虽依大众之等觉[世俗的认识]亦不趣,不导,不运去,不为将来。此是“依业依闻不被导”[之义]。

“不为执着被牵引”[之句中],“牵引”者,是爱牵引与见牵引之二牵引……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牵引……乃至(五七页以下参照)……此是见牵引。彼舍断爱牵引,舍遣见牵引。舍断爱牵引,舍遣见牵引故,彼不牵引于诸执着、不染着、不近、不缚着、不信解、出离、弃遣、离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不为执着被牵引”[之义]。故世尊宣示:

 吠陀达人依见觉 彼不与彼无至慢

 依业依闻不被导 不为执着被牵引

一三

 离去想者无系缚 以慧解脱无有痴

 执着想与见人人 彷徨世间且冲突

(八四七)

“离去想者无系缚”者,是先行止(奢摩他)于修习圣道者,由最初则令镇伏系缚。[彼]达于阿罗汉,阿罗汉之系缚、痴、盖、欲想、恚想、害想、见想皆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此是“离去想者无系缚”[之义]。

“以慧解脱无有痴”者,是先行观(毗钵舍那)于修习圣道者,由最初则令镇伏痴。[彼]达于阿罗汉时,阿罗汉之痴、系缚、盖、欲想、恚想、害想、见想皆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此是“以慧解脱无有痴”[之义]。

“执着想与见人人,彷徨世间且冲突”者,是以想——欲想、恚想、害想——之人人乃由想而[与他]冲突、冲击。[即]王与王诤论,刹帝利与刹帝利诤论,婆罗门与婆罗门诤论,居士与居士诤论,母与子诤论,子与母诤论,子与父诤论,父与子诤论,兄弟与兄弟诤论,姊妹与姊妹诤论,兄弟与姊妹诤论,姊妹与兄弟诤论,朋友与朋友诤论。彼等其时,陷于斗争、异执、诤论而相互以手攻击,以石块攻击,以刀剑攻击。彼等其时,唯招死、死之苦。然“世间是常”……乃至(七七页参照)……又“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之执见人人,乃依见而冲突、冲击。[己]依师冲突于[他之]师,[己]依法说冲突于[他之]法说,[己]依众冲突于[他之]众,[己]依见冲突于[他之]见,[己]依行道冲突于[他之]行道,[己]依道冲突于[他之]道。或又彼等:“汝不了知此之法、律……乃至(二〇五页参照)……或若能者且显论之”而行诤论、斗争、口论、异执、诤论、论执也。于彼等不舍断[福、非福、不动之]诸行,诸行不舍断故,趣于冲突,[即]冲突于地狱,冲突于畜生界,冲突于饿鬼界,冲突于人世间,冲突于天世间,由趣至趣[而冲突],由生起至生起[而冲突],由结生至结生[而冲突],由有至有[而冲突],由轮回至轮回[而冲突],由轮转至轮转[而冲突],且行、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冲突。“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也。此是“执着想与见人人,彷徨世间且冲突”[之义]。故世尊宣示:

 离去想者无系缚 以慧解脱无有痴

 执着想与见人人 彷徨世间且冲突

第九 摩健地耶经之义释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