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见者与戒者 所言成为寂静耶

 彼瞿昙是最上人 彼被问而向我语

(八四八)

“如何见者与戒者,所言成为寂静耶”[之句中],“如何见者”是如何状,如何住立,如何类,具备如何见者[之意味]。此是“如何见者”也。“如何戒者”是如何状,如何住立,如何类,具备如何戒者[之义]。此是“如何见者如何戒者”。“被言成为寂静耶”是寂、寂静,是言、说、语、话、说明、言说[烦恼]消灭、令安息“如何见者”是问增上慧。“如何戒者”是问增上戒。“寂静[耶]”是问增上心。此是“如何见者与戒者,所言成为寂静耶”[之义]。

“请彼瞿昙向我语”[之句中],“彼”,正是我问、乞、求、信乐者也。“瞿昙”者,是彼化人依佛世尊之姓而称呼。“向我语”者,是请语、请言,请示,请施设,请确立,请开显,请分别,请显示,请说明。此是“请彼瞿昙向我语”[之义]。

“最上之人被问”[之句中],被问者,是被质问、问、乞、求、信乐者也。“最上人”者,是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之人。此是“最上之人被问”[之义]。故彼之化人言:

 如何见者与戒者 所言成为寂静耶

 彼瞿昙是最上人 彼被问而向我语

世尊宣示:

“[身]坏以前离渴爱 前际[过去]无依止

 中[现]称计无烦恼 彼[对未来]不重视”

(八四九)

“世尊宣示:身坏以前离渴爱”者,是于身坏之以前,身体之坏以前,尸体被投弃以前,命根之断绝以前乃离渴爱,越渴爱,舍渴爱,唾弃可爱,脱渴爱,舍断渴爱,舍遣渴爱,离贪,越贪,舍贪,唾弃贪,脱贪,舍断贪,舍遣贪,无爱,[烦恼]消灭,为清凉,觉受乐,自为梵[天]而住。“世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又贪之破坏者故是世尊,瞋之破坏者故是世尊,痴之破坏者故是世尊,见之破坏者故是世尊,棘之破坏者故是世尊,烦恼之破坏者故是世尊。颁、颁与、颁布法宝故是世尊。诸有之终熄者故是世尊。以修习身,修习戒,修习心,修习慧故是世尊。或世尊是在阿练若、森林之边鄙而无(人)声,无(骚)音,无人人之情境,隐人而住,于禅思受用适当之卧坐所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衣服、食物、病者之资具药品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义味、法味、解脱味、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十想修习、十遍定、安般念定、不净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十如来力、四无畏、四无碍解、六神通、六佛法故是世尊。世尊之名非由母所作,非由父所作,非由兄弟所作,非由姊妹所作,非由朋友、同僚所作,非由亲戚缘者所作,非由沙门、婆罗门所作,非由天神所作。此世尊之[名]是诸佛世尊于菩提树下解脱之后,一切知智之获得作证而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身)坏以前离渴爱”[之义]。

“前际无依止”[之句中],前际者,是过去世。[彼]有关舍断、舍遣过去世之渴爱、见。舍断渴爱,舍遣见故之如斯者,是于“前际无依止者”也。或又:“于过去世我有斯色”,于其处无随伴喜。又:“于过去世我有斯受,有斯想,有斯行,有斯识”,于其处无随伴喜。如斯亦是于“前际无依止者”。或又:“于过去世我有斯眼,有斯色”,于其处无起欲贪所缚之识。识非欲贪所缚故,[彼]无欢喜于彼。无欢喜于彼者,如斯亦是于“前际无依止者”也。又:“于过去世我有斯耳,有斯声”。“于过去世我有斯鼻,有斯香”。“于过去世我有斯舌,有斯味”。“于过去世我有斯身,有斯触”。“于过去世我有斯意,有斯法”于其处不起欲贪所缚之识。识非欲贪所缚故,[彼]无欢喜于彼。无欢喜于彼者,如斯亦是“于前际无依止者”也。或又尝于[在家时]与妇人共笑、谈、语、所戏之事项,无乐彼,无欲求彼,无由彼至满悦。如斯是“于前际无依止者”也。

“中应称计无[烦恼]”[之句中],“中”者,是现在世也。[彼]有关舍断、舍遣现在世之渴爱、见。舍断渴爱,舍遣见故“无[以贪]染”可称计之[烦恼],无“以瞋怒”可称计之[烦恼],无“[以痴]迷”可称计之[烦恼],无“以慢结缚”可称计之[烦恼],无“[以见]执取”可称计之[烦恼]。无“以掉举散乱”可称计之[烦恼],无“[以疑]不决定”可称计之[烦恼],无“[以随眠]为强力”可称计之[烦恼]。彼等诸[烦恼]行已舍断,诸行之舍断故,如“地狱有情”,如“畜生”,如“饿鬼”,如“人”,如“天”,如“有色者”,如“无色者”,如“有想者”,如“无想者”,如“非想非非想者”,无有关如说之趣可称计。无[种种]可称之其因、无缘、无原因。此是“中应称许无烦恼者”。

“彼[对未来]不重视”[之句中],“彼”者,是阿罗汉、漏尽者。重视者,是爱重视与见重视之二重视……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重视……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重视。彼舍断爱重视,舍遣见重视。舍断爱重视,舍遣见重视故,无重视行渴爱又(恶)见。不以渴爱为幢幡,不以渴爱为旗帜,不以渴爱为主;不以(恶)见为幢幡,不以(恶)见为旗帜,不以(恶)见为主。无论渴爱及(恶)见皆不从而行。如斯是“彼不重视”[之义]。或又:“于未来世我有斯色”于其处无令随伴喜。又:“于未来世我有斯受,有斯想,有斯行,有斯识”,于其处无令随伴喜。如斯亦是“彼不重视”[之义]。或又:“于未来世我有斯眼,有斯色”,无心愿于获得未获得者之事。缘无心愿之欢喜彼。无欢喜彼,如斯亦是“彼不重视”[之义]。又:“于未来世我有斯耳,有斯声”,“于未来世我有斯鼻,有斯香”,“于未来世我有斯舌,有斯味”,“于未来世我有斯身,有斯触”,“于未来世我有斯意,有斯法”无心愿获得未获得者。缘无心愿之欢喜彼。无欢喜于彼,如斯亦是“彼不重视”[之义]。或又:“我由此之戒,由务,由苦行(根律仪),又由梵行可成某天或他之天”,无心愿于获得未获得者。缘无心愿之欢喜彼。无欢喜于彼,如斯亦是“彼不重视”[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

“[身]坏以前离渴爱 前际[过去]无依止

 中应称计无烦恼 彼对未来不重视”

 无忿无有战栗事 不夸大而无后悔

 无掉举者语真言 彼实慎语是牟尼

(八五〇)

“无忿无有战栗事”[之句中],说“无忿”,亦先应说忿。由十行相而忿生。[即](一)“[彼]行我不利”而忿生。(二)“[彼]行不利我”而忿生。(三)“[彼]行我不利”而忿生。(四)“行我可爱、可意者之不利。(五)行不利、(六)将行不利”而忿生。(七)“行我不爱、不可意者之利。(八)行利、(九)将行我不爱、不可意者之利”而忿生。或又(十)无道理而忿生。如斯之瞋害、瞋恨、瞋恚、违逆、怒、激怒、大激怒、瞋、激瞋、心之大激瞋、恚、意之激瞋、忿、忿怒、忿怒性、瞋、瞋怒、瞋怒性、恚、恚怒、恚怒性、违背、违逆、愤怒、愤概、心之不快,此云为忿。

又应知忿亦有强烈、微弱。有时忿只心乱而未至令口痉挛。有时忿只为令口痉挛而未至动颚。有时忿只动颚而未至发恶口[粗语]。有时只发粗语而未至环睨诸方。有时忿只环睨诸方而未至执刀杖。有时忿只执刀杖而未至扬起刀杖。有时忿只扬起刀杖而未至打下刀杖。有时忿只打下刀杖而未至斩斫。有时忿只斩斫而未至种种撕裂。有时忿只种种撕裂而未至切离手足。有时忿只切离手足而未至夺生命,有时忿只夺取生命未至舍[失]遍舍一切状态。[此之]忿已杀害他人而杀害自己故,斯忿是至第一增盛,达第一广大者也。舍断此忿、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之者云无忿者。舍断忿故而无忿,遍知忿之根本故而无忿,断绝忿之因故是无忿也。此是无忿[之义]。

“无有战栗事”者,乃于此处某者有怖、骇怖、惧怖。彼是“我不得施主家”,“我不得众”,“我不得住居”,“我不得利得”,“我不得名声”,“我不得赏赞”,“我不得乐”,“我不得依服”,“我不得食物”,“我不得卧坐所”,“我不得病者之资具药品”。又“我不得看病者,我不被认为[存在]而”至于怖、骇怖、惧怖、怖畏、战栗也。

于此处有比丘,无怖、无骇怖、无有惧怖。彼不怖,不骇怖,不惧怖,不怖畏,无至战栗。[即]“我不得施主家”、“我不得众”、“我不得住居”、“我不得利得”、“我不得名声”、“我不得赏赞”、“我不得乐”、“我不得衣服”、“我不得食物”、“我不得卧坐所”、“我不得病者之资具药品”。又“我不得看病者,我不被认为存在”而我不怖,不骇怖,不惧怖,不怖畏,无至于战栗。

“不夸大而无后悔”[之句中不夸大者],于此处某者有夸、夸大。彼夸,夸大。[即]“我是具足戒”,又“我是具足戒、务”,又“出生、姓、家世、丽容、财、(吠陀之)诵学、事业、技术、学术、博识、辩舌皆具足任何之根据”。又“我由高贵家之出家”,“由大家而出家”,“由大财产家而出家”,“由大富豪家而出家”,“我之亲戚无论在家者出家者皆是有名者”,又“我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我]是经师”,“是持律师”,“是说法师”,又“我是阿练若住者”,“是常乞食者”,“是粪扫衣者”,“是但三衣者”,“是次第乞食者”,“是时后不食者”,“是常坐不卧者”,“是随处住者”,又“[我]已得初禅”,“已得第二禅”,“已得第三禅”,“已得第四禅”,“已得空无边处定”,“已得识无边处定”,“已得无所有处定”,“已得非想非非想处定”而夸、夸大。如斯不夸、不夸大、远离夸,离、离去、出离、舍离、离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不夸大”[之义]。

“无后悔”[之句中],后悔(恶作)者,是由手恶作亦是恶作(后悔)也,由足恶作亦是恶作,由手、足恶作亦是恶作。不许之物想是已许,被许之物想是不许,非时想是时,无罪想是有罪,有罪想是无罪,[如斯乃误之行为而是后悔]。如斯之恶作(后悔)、追悔、追悔性、心之后悔,意悔恨,此云为恶作(后悔)。

又依作与不作之二原因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作与不作故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者云何?是“我作身恶行,我不作身善行”,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又“我作语恶行,我不作语善行”,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又“我作意恶行,我不作意善行”,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又“我作杀生,我不作离杀生”,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又“我作偷盗,我不作离偷盗”,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又“我作邪欲行,我不作离邪欲行”,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我作妄语,我不作离妄语”,“我作两舌,我不作离两舌”,“己作恶口(粗语),我不作离恶口”,“我作绮语,我不作离绮语”,“我作贪欲,我不作不贪欲”。“我作瞋恚,我不作不瞋恚”。又“我作邪见,我不作正见”,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或又“我是不戒圆满者”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又“我不守护诸根”,“我食不知适量”,“我不励警寤”,“我不具备念、正知”,“我不修习四念处”,“我不修习四正勤”,“我不修习四神足”,“我不修习五根”,“我不修习五力”,“我不修习七觉支”,“我不修习八支圣道”,“我不遍知苦”,“我不舍断集”,“我不修习道”,“我不作证灭”,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舍断此恶作,正断,令寂灭,安息,不得令生起,以智火所烧者,彼云无后悔(恶作)者。此是“不夸大而无后悔”[之义]。

“无掉举者语真言”[之句中],真言者,是慧也。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五一页以下参照)……乃不痴、择法、正见。[彼]由真言把握[真理]而语。[故]虽多说,虽多话,虽多说明,虽多言说,[于其中]已无恶作、恶说、恶语、恶话、恶述、语恶言语也。此“语真言”[之义]。无掉举者[之语]中,掉举者云何?所有心之掉举、不寂静、心之散乱、心之散动,此云掉举。舍断此掉举,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者,云彼无掉举者。此是“无掉举者语真言”[之义]。

“彼实慎语是牟尼”[之句中],“慎语”者,(一)于此有比丘,舍断妄语,妄语离,语真实,只遵真实,直实而可信赖,不欺世人。(二)[彼]舍断两舌,离两舌,为分裂此处人人之间,不由此处闻而于彼处语,为分裂彼处人人之间,不由彼处闻而于此处语。[彼]于如斯分裂人人令融和,愈益助长亲密人人之亲密,悦和合,乐和合,喜和合,语令和合之语。(三)[彼]舍断恶口(粗语),恶口离,无过失、乐于耳、可爱,心琴所触、优雅、所有之语众多人人之欲、适于众多人人之意处,语如斯类之语。(四)[彼]舍断绮语,绮语离,适时而语,语真实,语义,语法,语律,有因缘(序说),有适时之引例(譬喻)、有段落,语伴义语。[彼具备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之]四语善行,语去四过失之语。远三十二之无用论,离、离去、出离、舍离、离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彼]语十论事。即(一)语少欲论,(二)知足论,(三)远离论,(四)不会合论,(五)勤精进论,(六)戒论,(七)定论,(八)慧论,(九)解脱论,(十)解脱智见论。[又]语念处论、正勤论、神足论、根论、力论、觉支论、道论、果论、涅槃论也。

“慎语”者,是努力于[语](谨慎),用意(用心深),守护,且守,防护,令寂灭[语过失]。

“牟尼”者,以智云牟那。[即]所有慧……乃至(六五页以下参照)……已超着、网,此是牟尼。此是“彼实慎语是牟尼”[之义]。故世尊宣示:

 无忿无有战栗事 不夸大而无后悔

 无掉举者语真言 彼实慎语是牟尼

 对于未来不系着 无有愁烦忆过去

 诸触之上见远离 又于诸见不被导

(八五一)

“对于未来不系着”[之句中],渴爱云系着。[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九页以下参照)……贪欲、贪、不善根也。舍断、正断此系着、渴爱,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者。如斯是“对未来无有系着”。或又“我于未来世有如斯色”于其处不随伴喜。又“于未来世我有如斯受,有如斯想,有如斯行,有如斯识”于其处不随伴喜。如斯乃“对未来无有系着”也。或又“于未来世我有如斯眼,有如斯色”于无心愿获得未获得者,于无心愿无欢喜彼事,不欢喜彼,如斯是“对未来无有系着”也。又“于未来世我有斯耳,有斯声……乃至……于未来世我有斯意、有斯法”,于无心愿获得未获得者,缘于无心愿而无欢喜彼,不欢喜彼,如斯亦是“对未来无有系着”。或又“我依此戒,依务,依苦行,又依梵行,又可成天或他之天”,于无心愿获得未获得者。缘无心愿而无欢喜彼,不欢喜彼,如斯亦是“对未来无有系着”。

“无有愁烦忆过去”者,无愁于事物之变易,又对变易之事物亦无愁。[即]“我眼是变易”而无愁。又“我耳、我鼻、我舌、我身、我色、我声、我香、我味、我触、我施主家、我众、我住居、我利得、我名声、我赏赞、我乐、我衣服、我食物、我卧坐所、我病者之资具药品、我母、我父、我兄弟、我姊妹、我子、我女、我朋友、同僚、我亲戚、我缘者、之变易”而无愁、无疲、不悲泣、不捶胸而泣、不陷于蒙昧。此是“无有愁烦忆过去”[之义]。

“诸触之上见远离”[之句中],触者,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意触、增语触、有对触、乐受触、苦受触、不苦不乐受触、善触、不善触、无记触、欲界触、色界触、无色界触、空触、无相触、无愿触、世间触、出世间触、过去触、未来触、现在触。如斯所有触、接触、合触、已合触。此云是触。

“诸触之上见远离”者,眼触之我、我所、常恒、常住、不变易法见远离。耳触见远离,舌触见远离,身触见远离,意触见远离,增语触见远离,有对触见远离,乐受触、苦受触、不苦不乐受触、善触见远离,不善触见远离,无记触见远离,欲界触、色界触、无色界触、世间触、出世间触乃我、我所、常、恒常、常住、不变易法见远离。

或又过去触未来之诸触及现在之诸触见远离。未来触过去之诸触及现在之诸触见远离。现在触过去之诸触及未来之诸触见远离。

或又为圣、无漏、出世间而与空相应诸触之贪、瞋、痴、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见远离。此是“诸触之上见远离”[之义]。

“又于诸见不被导”者,是彼为舍断六十二恶见、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彼依见而不行、不被导、不被运去、不被带去。又不解、不解释(不见做)彼坚实之恶见。此是“又于诸见不被导”[之义]。故世尊宣示:

 对于未来不系着 无有愁烦忆过去

 诸触之上见远离 又于诸见不被导

 离着而无有诡诈 无有悭事不羡望

 不成傲慢不被嫌 又于两舌亦无关

(八五二)

“离着而无有诡诈”[之句中],离著者,由舍断贪故是离着。由舍断瞋故是离着。由舍断痴故是离着。由舍断忿、恨、覆、恼、嫉、悭……乃至(一四页参照)……一切不善行故是离着。

即世尊如宣示:“诸比丘!比丘离著者云何?诸比丘!于此比丘之我慢令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诸比丘!如斯比丘之离着也”,此是“离着”[之义]。

“无有诡诈”,有三诡诈事。[即](一)称受用资具之诡诈事,(二)称威仪之诡诈事,(三)称周边语(猜谜)之诡诈事。

(一)彼称受用资具之诡诈事者云何?于此诸居士为布施、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而招待比丘。彼[比丘]有恶欲而败于欲,有欲求,依欲念[得]更多之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首先]拒绝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彼作如言:“高价衣服于沙门有何用。沙门是由冢墓、又由尘堆,又由店前拾集褴褛以作僧伽梨衣而著者,此始是相应。上等之食物于沙门有何用?沙门是行乞,依团食而营生活,此始是相应。上等之卧坐所于沙门有何用?沙门是住树下者,又是露地住者,此始是相应。成为高价医药于沙门有何用?沙门是依[牛之]腐尿,又依诃梨勒果片为药,此始是相应。”因此着粗糙之衣服,摄粗糙之食物,受用粗糙之卧坐具,受用粗糙病者之资具药品。诸居士如斯思考彼:“此沙门是少欲知足,独居不杂于[众],励精进之头陀行者”而愈益[布施]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而招待。彼如斯言:“依三者之现前而有信之善男子生多福。[即]依信之现前而有信之善男子生多福。依施物之现前而有信之善男子生多福。依应施者(圣者)之现前而有信之善男子生多福。汝等有此信,又此施物之存在。而且我是此之受用者。若我不受用,汝等则失福,我无用此[施]物,然为怜愍汝等故我受[施物]。”因此而多受衣服,多受食物,多受卧坐所,多受病者之资具药品。[而且受资具时,彼示以麻烦之颜色]。如此所有[作派造势]之涩面、颦蹙、诡诈、诡瞒、诈欺者,此云为“被称资具受用诡诈事”。

(二)“被称威仪诡诈事”者云何?于此某者有恶欲而败于欲,“意欲由他之尊敬,若作如斯者则人人将尊敬我。”装作而行,装作而立,装作而坐,装作而卧[彼如得阿罗汉果者],[将见为得阿罗汉果之人]愿求而行,愿求而立,愿求而坐,愿求而卧,如入定者而行,如入定者而立,如入定者而坐,如入定者而卧,为令他见而禅定。如斯所有威仪之假立、建立,[作派造势]之涩面、颦蹙、诡诈、诡瞒、诈欺者,此云“被称威仪之诡诈事”。

(三)“被称为周边语[猜谜]之诡诈”者云何?于此某者有恶欲而败于欲,意欲[由他之]尊敬,“若作如斯者人人尊敬我”而诈作依据圣法而言。[即]语:“着如斯衣服之沙门,此是大有能者。”语:“携如斯钵,携铜碗,携水瓶,携滤水器,携键,履履物,着带,着腰纽之沙门,此是大有能者。”语:“有如斯和尚之沙门,此是大有能者。”语:“同于如斯之阿阇梨和尚者(弟子兄弟)、同于阿阇梨者(同门)、有友人、知己、同辈、朋友之沙门,此是大有能者。”语:“住如斯精舍之沙门,此是大有能者。”语:“住如斯偏屋顶家,住于台观,住于平屋,住于山窟,住于洞穴,住于小屋,住于重阁,住于楼房,住于圆屋,住于宝库,住于集会所,住于假屋,住于树下之沙门,此是大有能者。”或又有恶染之心,屡屡[作派造势]之涩面,大诡诈,大饶舌,由口(巧言)得(他之)尊敬者,如云:“此之沙门(我)如斯寂静住等至(禅定)”。是甚深、秘密、微妙、隐蔽,出世间与空相应之论。如斯所有[作派造势]之涩面,颦蹙、诡诈、诈欺者,此云“被称周边语之诡诈事”。

舍断此等之三诡诈事、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者云“无有诡诈”[者]。此是“离着而无有诡诈”[之义]。

“无有悭事不羡望”[之句中],渴爱云为羡望。[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九页以下参照)……是贪欲、贪、不善根。舍断此羡望、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者,云为“无有羡望”[者]。彼不色,不望声、香、味、触、施主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非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所见闻觉识之诸法不望,不欲,不乐,不冀求,不热望。此是“不羡望”[之义]。

“无有悭事”[之句中],“悭”者,是住处悭、家悭、利得悭、称赞悭、法悭之五悭。所有如斯之悭、悭吝、悭吝性、杂欲、吝、紧缩心之坚执,此云为悭。又蕴悭亦是悭,界悭亦是悭,处悭亦是悭。把持云为悭。舍断此悭、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不得使生起,以智火烧之者,云“无有悭事”者。此是“无有悭事不羡望”[之义]。

“不成傲慢不被嫌”[之句中],傲慢者,是(一)身傲慢,(二)语傲慢,(三)意傲慢之三傲慢。

(一)身傲慢者云何?于此某者(1)于僧伽中示身傲慢,(2)于众中亦示身傲慢,(3)于食堂中亦示身傲慢,(4)于暖房中亦示身傲慢,(5)于水浴场亦示身傲慢,(6)于[行乞入于村之]诸家间亦示身傲慢,(7)于入于家家之间亦示身傲慢。

(1)于僧伽中示身傲慢者云何?于此某者于僧伽中随便不加顾虑,向诸长老比丘冲当而立,冲当而坐,立于前,坐于前,坐于高坐,被衣至头而坐,边立边说,乱臂而谈,如斯于僧伽中是示身傲慢。

(2)于众中示身傲慢者云何?于此某者于众中随便不加检点,诸长老比丘无履物而经行[自]穿履物经行,彼等经行低经行处而[自]经行于高经行处,彼等经行地上而[自]经行于经行处,[向彼等]冲当而立,冲当而坐,立于前,坐于前,坐于高坐,被衣至头而坐,边立边说,乱臂而谈。如斯是“于众中示身傲慢”。

(3)于食堂中示身傲慢者云何?于此某者于食堂中随便不加顾虑,侵害诸长老比丘而坐,由座拒外诸新学比丘,向彼等冲当而立,冲当而坐,立于前,坐于前,坐于高座,被衣至头而坐,边立边话,乱臂而谈。如斯是“于食堂中示身傲慢”。

(4)于暖房中示身傲慢者云何?于此某者于暖房中随便不加顾虑,向诸长老比丘冲当而立,冲当而坐,立于前,坐于前,坐于高座,不咨请[诸长老比丘]而烧薪,闭户,乱臂而交谈。如斯是“于暖房中示身傲慢”。

(5)于水浴场示身傲慢者云何?于此某者于水浴场随便不加顾虑,对诸长老比丘冲当下行,下行于前,冲当而浴,浴于前,冲当而上,上于前。如斯是“于水浴场示身傲慢”。

(6)为[行乞而入村落之]诸家之间示身者傲慢事云何?于此某者为[行乞入于村落]诸家之间而随便不加顾虑,向诸长老比丘冲当而行,行于前,出而亦行于诸长老比丘之前。如斯是“入诸家之间示身傲慢”。

(7)入诸家之间示身傲慢者云何?于此某者为入诸家间虽由[在家人]言“尊师!请勿入”而入于[家之中],虽言:“尊师!请勿立”而立,“尊师!请勿坐”而坐,入于无余地之处而亦立,于无余地之处而坐,向主妇、良家之女、嫁妇、少女之坐,良家秘密而关闭之内室,突然入于其处,触击儿童之头。如斯是“入于诸家之间示身傲慢”。

(二)语傲慢者云何?于此某者(1)于僧伽中示语傲慢,(2)于众中示语傲慢,(3)入诸家之间示语傲慢。

(1)于僧伽中示语傲慢者云何?于此某者于僧伽中随便不加顾虑,不向诸长老比丘咨请而语法、答问,[于布萨日]诵波罗提罗木义(戒条),边立边言,乱臂而谈。如斯是“于僧伽中示语傲慢”。

(2)于众中示语傲慢者云何?于此某者于众中随便不加顾虑,不向诸长老比丘咨请而语法、答问,边立边言,乱臂而谈,向来[僧]园诸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语法、答问,边立边言,乱臂而谈。如斯是“于众中示语傲慢”。

(3)入于诸家之间示语傲慢者云何?于此某者入于诸家之间而向妇人及少女如斯言:“某名!某姓!有何耶?有粥耶?有食物耶?有啖食耶?我等将饮何?将食何?将啖何?”又“有何耶?与我何耶?”而语种种。如斯是“入诸家之间而示语傲慢”。此是语傲慢。

(三)心傲慢者云何?于此某者非由高贵家而出家,看做自己等同高贵家之出家者,非由大家而出家,看做自己等同大家而出家者。非由大财产家而出家,看做自己等同大财产家之出家者。非由富豪家而出家,看做自己等同富豪者之出家者。非是经师,看做自己与经师相等。非持律师,非说法师,非阿练若住者,非常乞食者,非粪扫衣者,非但三衣者,非次第乞食者,非随处住者,非得初禅者,看做自己等同于得初禅者……乃至……非非想非非想处定,看做自己等同于得非想非非想处定者。此心傲慢。

舍断此等之三傲慢,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者,云不是傲慢者。此是“不成傲慢”[之义]。

“不被嫌”者,(一)有嫌恶之人,(二)有不嫌恶之人。

(一)被嫌恶之人者云何?于此某人有恶戒,有恶法,是不净有可疑之行,有隐蔽之业,非沙门而公言为沙门,非梵行者公言为梵行之行道者,内之腐败,有流漏,生垢秽。此云被嫌恶之人。

或又有忿而苦恼多,稍被言而瞋着、怒、瞋恚、反抗、现怒、瞋与不欢近,此云“被嫌恶之人”。或又有忿,有恨,有覆,有恼,有嫉,有悭,有谄,有诳,有强情,有过慢,有邪见,执取自见,有坚执,难舍遣之人,此云“被嫌恶之人”。

(二)不被嫌恶之人者云何?于此处有比丘,具戒,防护于别解脱律仪而住,具足正行与行处,对微细之罪亦起怖畏,受持(学处)而学[学处]。此云“不被嫌恶之人”。

或又无忿无有苦恼,虽被多言亦不瞋着、不怒、不瞋恚、不反抗、无现怒、瞋与不欢迎。此云“不被嫌恶之人”。

或又无忿,无恨,无覆,无恼,无嫉,无悭,无谄,无诳,无强情,无过慢,无恶欲,无邪见,不执取自见,无坚执,能舍遣之人,此云“不被嫌恶之人”。善凡夫并一切圣者是不被嫌恶之人。此是“不成傲慢不被嫌”[之义]。

“又与两舌亦无关”[之句中],两舌者,于此某者为两舌。[即]为分裂此间之人人,由此处闻而于彼处话,为分裂彼处间之人人,由彼处闻而于此处话,使和合人人令之分裂,愈益助长令分裂人人之不和,悦不和,乐不和,喜不和,语令不和之语。此云为两舌。

又由二原因而人为两舌。[即](一)欲被爱,(二)意图令分裂。

(一)欲被爱而为两舌者云何?是“我欲被此人爱,我欲对[此人]为适意,是亲,是亲密,是友人”而[成为两舌]。如斯是“欲被爱而为两舌”。

(二)意图令分裂而为两舌者云何?是“若云何而令彼等将相分、相离,将成不和,将成二者,将成二分,将成二党,将分裂,将不合,苦而不乐住”而[为两舌]。如斯是意图“欲令分裂而为两舌”。舍断此之两者、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者不行两舌、不加行、不热心、不专心。此是“又与两舌亦无关”[之义]。故世尊宣示:

 离着而无有诡诈 无有悭事不羡望

 不成傲慢不被嫌 又于两舌亦无关

 对喜好者无有漏(爱者) [无漏]无关过慢事

 柔和而为具应辩 无贪离贪不妄信

(八五三)

“对喜好者无有漏”[之句中],此云喜好五种欲者。何故云喜好五种欲者耶?诸多之天与人欲求、乐、冀求、希望、热望五种欲。其故云好五种欲者。此好者之渴爱,不舍断由人人之眼,对色之渴爱漏,漏出、流、转起。由耳对声之渴爱,由鼻对香之渴爱,由舌对味之渴爱,由身对触之渴爱,由意对法之渴爱漏,漏出、流、转起。舍断此好者之渴爱、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者人人,由眼对色无渴爱之漏[爱着]、无漏出、无流、无转起。由耳对声之渴爱……乃至……由意对法之渴爱无漏、无漏出、无流,无转起事。此是“对喜好者使无(漏)”[之义]。

“此为无关过慢事”[之句中],过慢者云何。于此某者由于生,由于姓……乃至(八三页参照)……由某种之根据对他人过慢。所有如斯之慢、慢心、高慢、高贡、高举、[心之]幢幡、傲慢、心之旗帜,此云为过慢。舍断此之过慢、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者,此不行过慢、不加行、对过慢不热心,不专心。此是“此为无关过慢事”[之义]。

“柔和而为具应辩”[之句中],柔和者,是具备柔和之身业故是柔和。具备柔和语业、柔和之意业故是柔和。具备柔和念处故是柔和。具备柔和正勤、柔和神足、柔和根、柔和觉支故是柔和。具备柔和八支圣道故是柔和。

“具应辩”(具应辩者)者是(一)对教说具应辩者,(二)对遍问具应辩者,(三)对证得具应辩者之三具应辩者。

(一)对教说具应辩者云何?于此某者若为学得契经、祗夜、记说、偈、自说、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法、毗陀罗者,彼依(其)教说而[具应辩者]应辩之。此是“对教说具应辩者”。

(二)对遍问具应辩者云何?于此某者有关遍问自义、所知义、特相、原因(理由)、处非处(理非理),彼依其遍问而[具应辩者]应辩之。此是“对遍问具应辩者”。

(三)对证得具应辩者云何?于此某者于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四沙门果、四无碍解、六神通之证,彼知义、知法、知词(文法)者,[具应辩者]是知义者应说义,知法者应说法,知词(文法)者应说词。对此等[义、法、词]之三者,智是应辩无碍解。具、正具、达、正达、成、正成、具备此之应辩无碍解者是“具应辩者”。

亦无有教说,亦不遍问,亦无所证得者具应辩者将有何应辩?此是“柔和而为具应辩”[之义]。

“无[贪]离贪不妄信”[之句中],不妄信者,是自己自知通[唯信]自现见之法,亦不信其他任何沙门、婆罗门、天、魔、人、梵天[之说]。[即]“一切诸行是无常”自己自知通[唯信]已自现见之法,亦不信其他任何沙门、婆罗门、天、魔、人、梵天[之说]。“一切诸行是苦”,“一切诸法是无我”,“缘无明而有行……乃至(一一一页参照)……缘生而有老死。”“明灭之故而行之灭……乃至(一一一页参照)……生灭故而老死灭”。“此是苦……乃至(一一一页参照)……此是至苦灭之道”。“此是漏……乃至(一一一页参照)……此是至漏灭之道”。“知通此等诸法……乃至(一一一页参照)……作证此等诸法”。“于六触处有集、灭没、乐味、过患、出离。于五取蕴有集、灭没、乐味、过患、出离。于四大种有集、灭没、乐味、过患、出离”。“所有集法一切是灭法”自己自知通,[唯信]己自现见之法,不信其他任何沙门婆罗、天、魔、人、梵天。

即世尊如斯宣示:“舍利弗!汝修习、多作信根没入于不死(甘露即涅槃),至不死、终极不死、能修习、多作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没入不死、至不死,信终极不死耶?”“尊师!我于此处由信世尊而‘修习、多作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而没入不死、至不死、终极不死’[非至信]。尊师!以慧[自]不知此、不见、不语、不作证、不所触之人人于其处依信他而‘多修习、多作信根……乃至……慧根是没入不死,至不死,终极不死’应至[之信]。然而尊师!以慧[自]知此、见、悟、作证、所触之人人‘修习、多作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没入不死、至不死、终极为不死’[自信]于其处无有疑惑、无有疑。尊师!而且我以慧[自]知此、见、悟、作证,而触到。我‘修习、多作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没入不死、至不死、终极不死’[自信]于其处无有疑惑,无有疑。”“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以慧不[自]知此、不见、不悟、不作证、不所触之人人!于其处由信他而‘修习、多作信根……乃至……慧根是没入不死、至不死、终极不死’应至[之信]。”

 不[妄]信 知不作(无为涅槃)

 舍断连结之轮回 害破[善恶]之余地

 唾弃欲望之人 彼实最上之人士

“无贪无离贪”者,于一切之愚凡夫有贪。于善凡夫并七有学有离贪。于阿罗汉无贪,无离贪,彼已离贪。离贪故有贪之尽,离瞋故有瞋之尽,离痴故有痴之尽。彼[梵行]已成,所作已办……乃至……于彼无再有。此是“不[妄]信”[之义]。

故世尊宣示:

 对喜好者无有漏 [无漏]无关过慢事

 柔和而为具应辩 无贪离贪不妄信

 学而非以欲利得 不利得亦无怒事

 心对爱味无违和 对此亦无贪求事

(八五四)

“为学非为欲利得,不利得亦无怒事”[之句中],学欲利得者云何?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见(余)比丘[由在家信者]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而思念:“依何此尊者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耶?”彼更思念:“此尊者是经师。故此尊者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彼因于利得,缘于利得,原因于利得,令生起利得,收获利得而学得经。如斯是“学欲为利得”。

或又有比丘,见[余]比丘[由在家信者]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而为思念:“依何而此尊者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耶?”彼更思念:“此尊者是持律师……乃至……是论师,故此尊者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彼因于利得,缘于利得,原因于利得,令生起利得,收获利得而学得论(阿毗达摩)。如斯是“学欲为利得”。

或又有比丘,见[余]比丘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而为思念:“依何而此尊者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耶?”彼[更]思念:“此尊者是阿练若住者,是常乞食者,是粪扫衣者,是但三衣者,次第乞食者,是时后不食者,是常坐不卧者,是随处住者。故此尊者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彼因于利得,缘于利得,原因于利得,令生起利得,收获利得,是阿练若住者……乃至……随处住者。如斯是“学欲为利得”。

非学欲为利得者云何?于此有比丘不因于利得,不缘于利得,不原因于利得,非令生起利得,非收获利得,令遍调御自己,为令止息自己,为令自己般涅槃而得经,学得律,学得论。如斯是“学非欲利得”。或又有比丘,不因于利得,不缘于利得,不原因于利得,非令生起利得,非收获利得,偏依少欲,依知足,依[烦恼]之损灭,依远离,依求德,为阿练若住者,为常乞食者,为粪扫衣者,为但三衣者,为次第乞食者,为时后不食者,为常坐不卧者,为随处住者。如斯亦为“学非欲为利得”。

“不利得亦无怒事”。怒于不利得者云何?于此某者:“我不得施主家”,“我不得众”,“我不得住居”,“我不得利得”,“我不得名声”,“我不得赏赞”,“我不得乐”,“我不得衣服”,“我不得食物”,“我不得卧坐所”,“我不得病者之资具药品”,又“我不得看病者,我不被认为[存在]”而现怒、瞋恚、反抗、怒、瞋、不恰意。如斯是“怒于不利得”。

“无怒于不利得事”者云何?于此处有比丘“我不得施主家”,“我不得众”,“我不得住居”,“我不得利得”,“我不得名声”,“我不得赏赞”,“我不得乐”,“我不得衣服”,“我不得食物”,“我不得卧坐所”,“我不得病者之资具药品”,又“我不得看病者,我不被认为[存在]者”而无现怒、无瞋恚、无反抗、无怒、瞋、不洽意。如斯是“不利得亦无怒事”,此是“学而非以欲利得,不利得亦无怒事”[之义]。

“[心]对爱味无违和,对此亦无贪求事”[之句中],违和者,所有心之瞋害、瞋恨、违背、怒、激怒、大激怒、瞋、激瞋、大激瞋、心之恚、意之激瞋、心之忿、忿怒、忿怒性、瞋、瞋怒、瞋怒性、恚、恚怒、恚怒性、违和、达逆、愤怒、愤慨、心之不适意,此云为违和。舍断此之违和、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不得令生起,以智火烧之者云为无违和者。

爱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也。

味者,是根味、干味、皮味、叶味、花味、果味、酸、甘、苦、辛、咸、碱、收敛性、涩、美[味]、不味、冷、热。有一部之沙门、婆罗门贪求味。彼等以舌端不断遍求最高之味而徘徊。彼等已得酸[味]而遍求不酸[味],已得不酸[味]而遍求酸味。已得甘[味]而遍求不成甘[味],已得不成甘[味]而遍求甘味。已得苦[味]而遍求不苦[味],已得不苦[味]而遍求苦[味]。已得辛味而遍求不辛[味],已得不辛[味]而遍求辛[味]。已得咸[味]而遍求不咸[味],已得不咸[味]而遍咸[味]。已得碱[味]而遍求不碱[味],已得不碱[味]而遍求碱[味]。已得收敛性[味]而遍求涩[味],已得涩[味]而遍求收敛性[味]。已得美[味]而遍求不[味],已得不[味]而遍求美[味]。已得冷而遍求热,已得热而遍求冷。彼等已得各各[之味]而以彼不为满足而遍求其他与其他之物,对适意诸味贪、贪求、贪觅,昏昧而缚着、悬、悬着、碍着。舍断味爱、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者之人,如理省察,不为戏,不为憍慢,不为装饰,不为庄严,为欲令此身体之存续,为欲维持,为欲止害,“如斯我无旧之苦痛,勿使生新之苦痛,又于我存命、无罪与安乐住”,于为摄益梵行范围内而摄食。譬如植林之范围内焚烧森林,或又譬如于运搬货物之范围内向车轴注油,或又譬如于渡难所[沙漠]之范围内摄食子之肉,如斯,比丘如理省察,不为戏,不为憍慢,不为装饰,不为庄严,为欲令此身体存续、维持,为欲止害,“如斯我无旧之苦痛,令不生新之苦痛,又对我有存命、无罪与安乐住”,于摄益梵行之范围内摄食,舍断味爱、除去、灭除、灭无。[即]由味爱远、离、离去、出离、舍离、离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心对爱、味无违和,对此亦无贪求事”[之义]。故世尊宣示:

 学而非以欲利得 不利得亦无怒事

 心对爱味无违和 对此亦无贪求事

 常为有舍亦有念 世间[他己]无等思

 不为己胜不为劣 彼无增盛烦恼事

(八五五)

“常为有舍亦有念”[之句中],有舍者,是具备六分舍者,乃以眼见色亦不喜、不忧、有舍、念、正知而住。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亦不喜、不忧、有舍、念、正知而住。以眼见适意之色亦不贪求、不笑喜、不生贪。彼身住立,心住立,于内善安立,善解脱。又以眼见不适意之色亦不悄心,无反抗心,无坏乱意,无瞋恨心。彼身住立,心住立,于内善安立,善解脱。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触触,以意识适意之法亦不贪求、不笑喜、不生贪。彼身住立,心住立,于内善安立,善解脱。又以意识不适意之法亦不悄心,无反抗心,无坏乱意,无瞋恨心。彼身住立,心住立,于内善安立,善解脱。以眼见色亦对适意不适意之诸色而彼之身住立,心住立,于内善安立,善解脱。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亦对适意不适意之诸法而彼身住立,心住立,于内善安立,善解脱。以眼见色亦不贪所贪,不瞋所瞋,不昏迷所痴,不怒所怒,不染所染,不憍所憍。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亦不贪所贪,不瞋所瞋,不昏迷所痴,不怒所怒,不染所染,不憍所憍。己见而如已见,己闻而如已闻,觉而如已觉,识而如已识,对已见者不着,对已闻者不着,对已觉者不着,对已识者不着。对已见者不近着,不依止,不结缚,[由彼]离脱,离缚,以无限定之心而住。对已闻、已觉、已识者不近着,不依止,不结缚,[由彼]离脱,离缚,以无限定之心而住。于阿罗汉有眼,阿罗汉以眼见色亦于阿罗汉无有欲贪,阿罗汉心善解脱。于阿罗汉有耳,阿罗汉以耳闻声亦于阿罗汉无有贪欲,阿罗汉心善解脱。于阿罗汉有鼻,阿罗汉以鼻嗅香亦于阿罗汉无有欲,阿罗汉心善解脱。于阿罗汉有舌,阿罗汉以舌尝味亦于阿罗汉无有贪欲,阿罗汉心善解脱。于阿罗汉有身,阿罗汉以身触触亦于阿罗汉无有贪欲,阿罗汉心善解脱。于阿罗汉有意,阿罗汉以意识法亦于阿罗汉无有欲贪,阿罗汉心善解脱。眼乐色,喜色,喜悦色。阿罗汉调御彼眼守、护、防护、且防护[彼眼]而说示法。耳乐声,鼻乐香,舌乐味,喜味,喜悦味。阿罗汉调御彼[舌]、守、护、为防护,且防护[彼舌]而说示法。身乐触,意乐法、喜法、喜悦法。阿罗汉调御彼意、守、护、防护、且防护彼意而说示法。

 人人调御象出战 王乘已被调御象

 堪忍诽谤[自]调御 彼为人中最胜者

 被调御之良骡马 信度产之良马[良]

 已调御象亦[良]象 调御自己更为良

 盖依此等骡马象 善调自己如驾兽

 依调御至涅槃域 涅槃之域不可至

 种种烦恼不动摇 依再有而为解脱

 能为到达调御地 彼为世间征服者

 内外一切于世间 调御修习诸善根

 洞察此世与他世 修习待时调御者

“常为有舍”[之句中于常者],是“常于”、于一切之场合、于一切时、于常时、于恒时……(二六页以下参照)……于老年期。“有念”者,是依四原因而有念。[即]对身修习随观念处者而有念。对受,对心,对法修习法随观念处而有念……乃至(二〇页以下参照)……云彼为有念。此是“常为有舍亦有念”[之义]。

“世间他己无等思”者,是于出生、姓……乃至(一二八页参照)……又依任何之根据不生“我相等”之慢。此是“世间他己无等思”[之义]。

“不为己胜不为劣”者,是于出生、姓……乃至……又依任何之根据不生“己胜”之慢。出生、姓……乃至又依任何之根据“我劣”不生慢。此是“不为己胜不为劣”[之义]。

“彼无增盛烦恼事”[之句中],“于彼”者,是阿罗汉、漏尽者。增盛者,是贪增盛、瞋增盛、痴增盛、慢增盛、见增盛、烦恼增盛、业增盛之七增盛。于彼无此等之增盛,无有之事、不存在、不能得、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燃烧之。此是“彼无增盛烦恼事”[之义]。故世尊宣示:

 常为有舍亦有念 世间[他己]无等思

 不为己胜不为劣 彼无增盛烦恼事

 于彼无有依止事 彼知法而成无依

 于彼向有与非有 无有渴爱之存事

(八五六)

“于彼无有依止事”[之句中],“于彼”者,是于阿罗汉、漏尽者。依止者是爱依与见依之二依……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依……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依。彼舍断爱依,舍遣见依。舍断爱依,舍遣见依故,于彼无有依、不存在、不能得、舍断、正断、令寂灭、使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此是“于彼无有依止事”[之义]。

“彼知法而成无依”[之句中],“知”者,是知而知、考量、度知、辨知、而明了。知“一切诸行是无常”而知、考量、度知、辨知、而明了。知“一切诸行是苦”,“一切诸法是无我”……乃至(一一一页参照)……知“所有一切集之法是此灭之法”而知、考量、度知、辨知、而明了。“无依”[之句中,依]者,是成为爱依与见依之二依……乃至……此是爱依……乃至……此是见依。舍断爱依,舍遣见依,于眼无依,于耳无依,于鼻无依,于舌无依,于身无依,于意无依、色、声、香、味、触、施主家、众、住居……乃至(九页参照)……对见闻觉识之诸法是无依,无系着,无近着,无缚着,无信解,出离、弃遣、离脱、为离缚,以无限定之心而住。此是“彼知法而成无依”[之义]。

“于彼向有与非有,无有渴爱之存事”[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于彼”者,是于阿罗汉、漏尽者。“有”者,是有见,“非有”者,是无有见。有者是常见,非有者是断见。“有”者,是再三之有、再三之趣、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结生、再三身体之发生。于彼无有渴爱、不存在、不能得、舍断、正断、寂灭、为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故世尊宣示:

 于彼无有依止事 彼知法而成无依

 于彼向有与非有 无有渴爱之存事

一〇

 对诸欲为不期待 斯人我言寂静者

 于彼系缚之无存 彼已能成度爱着

(八五七)

“斯人我言寂静者”[之句中寂静者]是寂者、寂静者、寂灭者、[烦恼]消灭者、安息者。“斯人我言”者,是我语彼、话彼、说彼、言说彼。此是“斯人我言寂静者”[之义]。

“对诸欲为不期待”[之句中],“欲”者,概言之,是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至(一页以下参照)……此等云为事欲……乃至(二页参照)……此等云为烦恼欲。遍知事欲,烦恼欲舍断之、舍弃、除去、灭除、令灭无,“对诸欲为不期待”者,是离欲、舍欲、唾弃欲、脱欲、舍断欲、舍遣欲、离贪、舍贪、唾弃贪、脱贪、舍断贪、舍遣贪、无爱、消灭[烦恼]、清凉、觉受乐,自成梵而住。此是“对诸欲为不期待”也。

“于彼系缚之无存”[之句中],系缚者,是贪欲身系、瞋恚身系、戒禁取身系、真实住着身系之四系缚。对自己之见贪是贪欲之身系。对他语瞋害、不恰意是瞋恚之身系。对自己之戒又务又戒与务之取着是戒禁取之身系。自己之见此是真实与住着是真实住着之身系。“于彼”者,是在阿罗汉、漏尽者。“于彼系缚之无存”者,是于彼无有系缚、不存、不存在、不能得、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此是“于彼系缚之无存”[之义]。

“彼已能成度爱着”[之句中],“爱着”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九页以下参照)……贪欲、贪、不善根。爱著者是依何义而为爱着耶?扩大之故是爱着,广大之故是爱着,染着之故爱着,邪曲之故是爱着,冒险之故是爱着,夺取之故是爱着,欺语者之故是爱着,毒根之故是爱着。毒果之故是爱着。毒受用之故是爱着。或又彼渴爱而广大、扩而扩大于色、声、香、味、触、施主家、众、住居……乃至(九页参照)……见闻觉识之诸法中。此是爱着[之义]。“彼已能成度爱着”者,是彼度此之爱着、渴爱之越度、度过、超越、令离越。此是“彼已能成度爱着”[之义]。故世尊宣示:

 对诸欲为不期待 我言斯人寂静者

 于彼系缚之无存 彼已能成度爱着

一一

 于彼[妻]子与家畜 田园宅地亦不存

 于彼常见[与见断] [我与]非我不能得

(八五八)

“于彼妻子与家畜,田园宅地亦不存”[之句中],“不”者,是否定。“于彼”者,是阿罗汉、漏尽者。“子”者,自生子,乳母所育子、受养之子、为徒弟子之四[种]子。家畜者,是羊、山羊、鸡、豚、象、牛马、牝马。田园者,是米之田、稻之田、豌豆之旱田,豆之旱田,麦之旱田,小麦之旱田,胡麻之旱田。宅地者,是家之用地、库藏地、前[庭]之地、后[庭]之地、庭园之地、精舍之地。“于彼妻子与家畜,田园宅地亦不存”者,是彼对子之遍取,对家畜之遍取,对田园之遍取,对宅地之遍取亦不有、不存、不存在、不能得、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此是“于彼妻子与家畜,田园宅地亦不存”[之义]。

“于彼常见与断见,我与非我不能得”[之句中],我者,是常见,非我者,是断见。我无可执,非我无可脱。于无所执者无可脱。于无可脱者无执。阿罗汉超越执与脱,离越增与减。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乃至……彼无再有。此是“于彼常见与断见,我与非我不能得”[之义]。故世尊宣示:

 于彼妻子与家畜 田园基地亦不存

 于彼常见与断见 我与非我不能得

一二

 凡夫沙门婆罗门 [贪等]之廉訾论彼

 彼已无视彼贪等 故对訾论彼不动

(八五九)

“诸凡夫及沙门、婆罗门,贪等之廉訾论彼”[之句中],凡夫者,是依何义而为凡夫耶?广生诸烦恼故是凡夫,广不害破身见故是凡夫,广对师尊口快(阿谀)者是凡夫,广为一切趣所障故是凡夫,广行种种行故是凡夫,广由种种暴流所运故是凡夫,广由种种热恼所热故是凡夫,广由种种热苦所烧故是凡夫,广对五种欲而贪、贪求、贪觅、昏昧、缚着、悬、悬着、碍着故是凡夫,广由五盖所遮障、盖覆、妨障、闭塞、被蔽、被阴蔽故是凡夫。“沙门”者,是入于此[佛教]以外所有之出家,已出家之人人。婆罗门者,是所有[相互]称呼“卿”之人人(生来即是婆罗门)。“诸凡夫、沙门、婆罗门,贪等之廉訾论彼”者,乃诸凡夫以染其贪应[訾]论彼,以怒其瞋应[訾]论彼,以昏昧其痴应[訾]论彼,以结缚其慢应[訾]论彼,以执取其见应[訾]论彼,以散乱其掉举应[訾]论彼,以不决定其疑应[訾]论彼,以强力其随眠应[訾]论彼,其等之诸行彼已舍断。舍断诸行故,何以论[凡夫等]依趣而[令彼]“为地狱有情”,“为畜生”,“为饿鬼”,“为人”,“为天”,“为有色者”,“为无色者”,“为有想者”,“为无想者”,“为非想非想者”。是于彼之廉,[凡夫等应訾论彼,]而应语、应话、应说明、应言说之无因,无有缘,无有原因。此是“凡夫、沙门、婆罗门,贪等之廉应訾论”[之义]。

“彼已无视彼贪等”[之句中],“彼”者,是阿罗汉、漏尽者。“重视”者,是爱重视与见重视之二重视……乃至(五六页参照)……是爱重视……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重视。彼舍断爱重视,舍遣见重视、舍断爱重视,舍遣见重视故,[彼]对爱、见无重视之行。不以爱为幢幡,不以爱为旗帜,不以爱为主,不以见为幢幡,不以见为旗帜,不以见为主,无从爱、见之行。此是“彼已无视彼贪等”[之义]。

“故对訾论彼不动”[之句中],“故”者,是彼之原因、之因、彼之缘、彼之因缘。[彼]对诸论,对诽谤,对毁訾,对叱责,对贬称,对恶评而不动、不动摇、不颤、不颤怖、不颤骇。此是“故对訾论彼不动”[之义]。故世尊宣示:

 凡夫沙门婆罗门 贪等之廉訾论彼

 彼已无视彼贪等 故对訾论彼不动

一三

 舍离贪求无有悭 牟尼不论胜等劣

 [爱见二见]无分别 不至[妄想]与分别

(八六〇)

“舍离贪求无有悭”[之句中],渴爱言贪求。[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九页以下参照)……是贪欲、贪、不善根。舍断此贪求,正断,令寂灭,使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者、云是离贪求者。彼不贪求色……乃至(九页参照)……不贪求、见闻觉识之诸法、不贪觅、不昏迷、不缚着、离贪求、舍贪求、唾弃贪求、脱贪求、舍遣贪求、不爱、寂灭、为清凉、受乐、自为梵而住。此是“离贪求”[之义]。“无有悭”[之句中],悭者,是住处悭、家悭、利得悭,称赞悭、法悭之五种悭。所有如斯之悭……乃至(四二页参照)……坚持云为悭。舍断此悭、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者,云为无悭者。此是“舍离贪求无有悭”[之义]。

“牟尼不论胜等劣”[之句中],牟尼者,以智云牟那……乃至(六五页以下参照)……超越着、纲,此是牟尼。牟尼不论“我胜”、“我等”、“我劣”,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此是“牟尼不论胜、等、劣”[之义]。

“不至分别无妄想”[之句中],分别者是爱分别与见分别之二分别……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分别……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分别。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故,“不至”爱分别与见分别,不近着、不近寄、不执、不执取,不住着。此是“不至分别”[之义]。“为无分别”[之句中],分别是爱分别与见分别之二分别……乃至……此是爱分别……乃至……此是见分别。彼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故,无分别爱分别与见分别,令不生、令不发生、令不生起。此是“无分别而不至分别”[之义]。故世尊宣示:

 舍离贪求无有悭 牟尼不论胜等劣

 [爱见二见]无分别 [不至妄想]与分别

一四

 彼于世间无所有 又无所有无有愁

 彼无趣至诸法事 彼实成寂可为言

(八六一)

“彼于世间无所有”[之句中],“彼于”者,是于阿罗汉漏、尽者。“无所有”者,是于彼:“此是我物”“此是他人之物”无有何等对色、受、想、行、识之执、执取、住着、缚着、信解之……乃至(七六页参照)……以智火烧之。此是“彼于世间无所有”[之义]。

“又无所有无有愁”者,是于变易事物亦不愁,已变易之事物时亦不愁。[即]我眼变易而不愁,我耳、我鼻、我舌、我身、我意、我色、我声、我香、我味、我触、我施主家、我众、我住居、我名声、我赏赞、我乐、我衣服、我食物、我卧坐所、我病者之资具药物、我母、我父、我兄弟、我姊妹、我子、我女、我友人、我同僚、我亲戚、我缘者乃变易而不愁、不疲、不悲泣,无捶胸而泣,无陷于蒙昧。如斯是“又无所有无有愁”[之义]。

或又触及不[实]存之苦受,被袭、被包围、具备苦受亦不愁,不疲、不悲泣,不捶胸而泣,不陷于蒙昧。[即]触及眼病、被袭、被包围、具备眼病亦不愁,不疲,不悲泣,不捶胸而泣,不陷于蒙昧。触及耳病、鼻病、舌病、身病、头病、外耳病、口腔病、齿病、咳、喘息,外鼻病、热病、老、腹病、气绝、赤痢、腹痛、虎列剌、癞、痈、疱疮、肺病、癫痫、轮癣、疥癣、风癣、抓伤、皲、出血、糖尿病、痔疾、疙瘩、溃疡、胆汁等起病、痰等起病、风等起病,[胆汁、痰、风]集合病、气候变化所生病,不等姿势所生病、伤害所生病、业报所生病、寒、暑、饥渴、大便、小便、虻、蚊、风、太阳热、触于爬行类(蛇类)、被袭、彼包围、使具备彼等亦无愁、不疲、不悲泣、不捶胸而泣、不陷于蒙昧。如斯是“又无所有无有愁”[之义]。

“彼无趣至诸法事”者,是无至于欲趣,无至于瞋趣,无至于痴趣,无至于怖畏趣,无依贪至,无依瞋至,无依痴至,无依慢至,无依见至,无依掉举至,无依疑至,无依随眠至,无由行违和之诸法、被导、被运、被带去。此是“彼无趣至诸法事”[之义]。

“彼实成寂可为言”者,彼是寂、寂止、寂静也,言安息、语、话、说明、言说消灭[烦恼],此是“彼实成寂可为言”[之义]。故世尊宣示:

 彼于世间无所有 不无所有无有愁

 彼无趣至诸法事 彼实成寂可为言

第十 死前经之义释毕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争斗与诤论 由何处发生

 悲泣及悭慢 过慢及两舌

 由何处发生 望冀为语之

(八六二)

“争斗与诤论,由何处发生”[之句中],所谓争斗,若由一方面,争斗与诤论为同一。争斗即为诤论,诤论即为争斗。或者更由他方面,所谓诤论为争斗之前分而言为诤论。如王与王诤论,刹帝利与刹帝利诤论,婆罗门与婆罗门诤论,居士与居士诤论,母与子诤论,子与母诤论,父与子诤论,子与父诤论,兄弟与兄弟诤论,兄弟与姊妹诤论,姊妹与兄弟诤论,朋友与朋友诤论,此为诤论也。

“争斗”者云何?在家者举他之缺点为事,以身、以语而争斗。出家者陷于罪,以身、以语而争斗。此为争斗。

“争斗与诤论,由何处发生?”争斗与诤论者,由何处发生耶?由何处生?由何处已共生耶?由何处而起耶?由何处生起耶?由何处现前耶?以何之因缘耶?以何之集(因)耶?以何之生因耶?以何之发生因而问争斗与诤论之根本,问因,问因缘,问生成,问发生,问等起,问食,问所缘,问缘,问集,质问,乞,求,信乐。此“争斗与诤论由何处发生耶”[之义]。

“悲泣、愁及悭”[之句中],所谓“悲泣”,是失亲戚、失财富、由病失[健康]、失戒、失[正]见,又失任何者,又为令遭遇任何之苦法者之哭、悲泣、悲哭、涕哭、哭叹、悲叹、泣言、涕泣、号泣、哭泣、恸哭也。

“愁”者,乃失亲戚、失财富、由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见,又失任何者,又令遭遇苦法者之愁、忧愁、愁心、内愁、内遍愁、内热、内热恼、心之烧热、忧、愁箭也。

“悭”者,乃住处悭、[施主]家悭、利得悭、称赞悭、法悭之五悭。如斯类之悭、悭吝、悭吝性、杂欲、吝、紧缩、心之坚执,此乃言悭。又蕴悭亦是悭,界悭亦是悭,谓把持悭。此为悲泣、愁、及悭[之义]。

“慢与过慢及两舌”[之句中],所谓慢,于此或者由生,或由姓,或由家世,或由丽容,或由财,或由诵学,或由事业,或由技术,或由学术,或由博识,或由辩舌,或由任何之根据而生慢。

“过慢”者,于此或者由生,或由姓……乃至……或由任何之根据而慢过于他人。

“两舌”者,于此或者为两舌。[即]为分裂此处人人之间,由此处问而说于此处,令和合之人人分裂,愈益助长分裂人人[之不和],悦于不和,乐于不和,喜不和,语令不和之语。此言两舌。

又依二原因而[人]为两舌。[即](一)欲令被爱,(二)意图欲令分裂。

(一)欲令被爱为两舌者云何?“我欲被此人所爱,我欲对[此人]为适意,欲被信赖,欲为亲密,欲为朋友”[而为两舌]。如斯欲被爱而为两舌。

(二)意图欲令分裂而为两舌者云何?作“云何令彼等相分开、相离、为不和、为二者、为二分、为二党、分裂、不和合、为苦而不为乐住”而[为两舌]。“如斯为意图令分裂而为两舌”。此为“慢、过慢及两舌”[之义]。

“此由何处发生耶?望冀为语之”者,乃争斗、诤论、悲泣、愁、悭、慢、过慢、两舌之此等八烦恼由何处发生耶?由何处生耶?由何处共生耶?由何处而起耶?由何处生起耶?由何处现前耶?以何为因缘耶?以何为集耶?以何为生因耶?以何为发生因耶?问此等八烦恼之根本,问因,问因缘,问生成,问发生,问等起,问食,问所缘,问缘,质问,乞求信乐。此为“此由何处发生耶”[之义]。

“望冀为语之”者,冀者乃请语之、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为“此由何处发生耶?望冀为语之”[之义]。故彼之化人言:

 争斗与诤论 由何处发生

 悲泣及悭慢 过慢及两舌

 由何处发生 望冀为语之

 争斗与诤论 悲泣与愁烦

 悭慢与过慢 两舌由爱生

 争斗与诤论 悭[吝]相随伴

 诤论[已]生时 而且有两舌

(八六三)

“争斗与诤论与悲泣与愁烦及悭吝由爱发生”[之句中],所谓“爱”为(一)有情与(二)行之二爱。

(一)爱有情者云何?于此,彼欲彼等[有情]之利、欲益、欲幸福、欲为瑜伽安稳处之母、父、兄弟、姊妹、子、女、友人、同僚、亲戚、缘者。此为所爱有情。

(二)爱诸行者云何?为可意之色、可意之声、可意之香、可意之味、可意之触。此为所爱诸行。

然有所爱事物惧被夺而争斗,有将被夺时亦争斗,被夺之后亦争斗。所爱事物惧有变易事而争斗,有将变易时亦争斗,变易之后亦争斗。所爱事物惧有被夺而诤论,将被夺时亦诤论,被夺之后亦诤论。所爱事物惧有变易亦诤论,将变易时亦诤论,变易之后亦诤论。所爱事物惧被夺亦悲泣,将被夺时亦悲泣,被夺之后亦悲泣。所爱事物惧有变易亦悲泣,将变易时亦悲泣,变易之后亦悲泣。所爱事物惧有被夺亦愁,将被夺时亦愁,被夺之后亦愁。所爱事物惧变易亦愁,将变易时亦愁,变易之后亦愁烦。[人人]护、守、遍取、我执、悭吝、所爱事物。

“慢与过慢及两舌”者,谓(一)依所爱事物而[人人]生慢,(二)依所爱事物而生过慢。

(一)依所爱事物生慢者云何?“我等得可意之诸色、声、香、味、触”,依如斯可爱事物而生慢。

(二)依可爱事物而生过慢者云何?“我等得可意之色、声、香、味、触。然此等[其他人人]不得可意之色、声、香、味、触”,如斯依可爱之事物而生过慢。

所谓“两舌”,于此,或者为两舌,由此处闻,为分裂此处人人[之中]而语彼处……乃至(参照本卷三页)……如斯乃“意图令分裂而为两舌”……乃至……此为“慢与过慢及两舌”[之义]。

“争斗与诤论伴于悭”者,是争斗、诤论、悲泣、愁、慢、过慢、两舌之此等七烦恼乃伴、随伴、应、相应于悭。此为“争斗、诤论,是伴悭”[之义]。

“诤论之生时,而且有两舌”者,乃诤论之生、发生、起、生起、现前时,[人人]行两舌。[即]由此处闻而为分裂此处人人[之中],于彼处话,由彼处闻而为分裂彼处人人[之中]于此处说。如斯而令和合之人人分裂,令愈益助长分裂人人,以悦不和,以乐不和,以喜不和,以语赍不和之语。此谓两舌。

又由二原因而为两舌。[即](一)欲被爱,又(二)为意图令分裂。(一)所谓欲被爱为两舌者云何?“我等欲被此之人爱,为适意、信赖、亲密、朋友,如斯欲被爱而为两舌。”(二)意图令分裂而为两舌者云何?“云何者乃此等之人人相分、相离、为不和、为二者、为二分、为二党、分裂、不和合,苦而不为乐住”,如斯意图令分裂而为两舌。此为“诤论之生时,而且有两舌”[之义]。故世尊宣示:

 争斗与诤论 悲泣与愁[烦]

 悭慢与过慢 两舌由爱生

 争斗与诤论 悭[吝]相随伴

 诤论已生时 而且有两舌

 爱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

 又在此世间 人人皆为贪

 彷徨于此[贪 以何为因缘]

 又为诸人人 成为依趣所

 意欲与成就 以何为因缘(八六四)

“爱在此世间,以何为因缘”者,爱以何为因缘耶?由何处生耶?由何处发生耶?由何处起耶?由何处生起耶?由何处现前耶?以何为因缘耶?以何为集耶?以何为生因耶?以何为发生耶?以何为发生因耶?问爱之根本……乃至[四~五页参照]……问集、质问、乞、求,信乐。此“爱在此世间,以何为因缘”[之义]。

“又于此世间,人人皆为贪,彷徨于此[贪,以何为因缘]”[之句中],又谓“人人”者,是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谓“贪”者,乃所有贪、贪婪、性、染贪、染爱、染爱性、贪欲、贪、不善根也。彷徨者,乃彷徨、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在此世间”者,乃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此“又在此世间,人人皆为贪而彷徨”[之义]。

“意欲与成就,以何为因缘”者,谓意欲与(其)成就,以何为因缘耶?由何处生耶?由何处发生耶?由何处起耶?由何处生起耶?以何为因缘耶?以何为集耶?以何为生因耶?以何为发生因耶?而问意欲与成就之根本……乃至……问集、质问、乞、求,信乐。此“意欲与成就,以何为因缘”[之义]。

“又为诸人人,成为依趣所”者,乃为人人之依据,为洲诸,为救护所,为避难所,为归依所之处所。人人依据[意欲之]成就。此“人人之依趣之处所”,故彼之化人言:

 爱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

 又在此世间 人人皆为贪

 彷徨于此贪 以何为因缘

 又为诸人人 成为依趣所

 意欲与成就 以何为因缘

 爱在此世间 以欲为因缘

 又在此世间 人人皆为贪

 彷徨于欲[贪 以欲为因缘]

 又为诸人人 成为依趣所

 意欲与成就 此欲为因缘(八六五)

“爱在此世间,以欲为因缘”[之句中],谓欲者是对五种欲、所有之欲欲、欲贪、欲喜、欲爱、欲爱情、欲热恼、欲昏迷、欲缚着、欲暴流、欲轭、欲取、欲贪盖。又其次有(一)遍求欲、(二)获得欲、(三)受用欲、(四)贮藏欲、(五)费消欲之五欲。

(一)遍求欲者云何?于此或者有缚着,有欲求,生欲而遍求色,遍求声、香、味、触。此为遍求欲。

(二)获得欲者云何?于此或者有缚着,有欲求,生欲而获得色,获得声、香、味、触。此为获得欲。

(三)受用欲者云何?于此或者有缚着,有欲求,生欲受用色,受用声、香、味、触。此为受用欲。

(四)贮藏欲者云何?于此或者有缚着,有欲求,生欲,而为“应有灾难时”而为财之贮藏。此为贮藏欲。

(五)费消欲者云何?于此或者有缚着,有欲求,生欲而费消财。为“此等护、守我,[我]之扈从”以费消诸乘象兵、乘马兵、车兵、持弓兵、步兵。此为费消欲。

爱成为有情与行之二爱者……乃至(六页参照)……此成为爱有情……乃至……此成为爱诸行。

“爱在此世间,以欲为因缘”者,爱是以欲为因缘,爱以欲为某者,以欲为生因,以欲为发生因。此为“爱在此世间,以欲为因缘。”

“又在此世间,人人皆为贪,彷徨于欲[贪,以欲为因缘]”[之句中],又“人人”者,乃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贪”者乃所有之贪、贪婪、贪婪性、染贪、染爱、染爱性、贪欲、贪、不善根。彷徨者,乃彷徨,住、动作、活动、获持、持续、维持。“在此世间”者,乃恶趣世间……乃至……处世间。此“又在此世间,皆为贪人人,乃彷徨”[之义]。

“意欲与成就,此欲为因缘”[之句中],“意欲”者,乃渴爱。即所有贪、染贪、[随导、随和、喜、喜贪、心之染贪、欲求、昏迷、缚着、贪求、遍贪、执着、污泥、动谄、生贪、生因、大生因、缝贪、有网、流、贪、爱着、线、染着、营务、伴侣、愿、导有者、贪林、爱林、亲睦、爱情、期待、结缚、望、望求、望欲、色望、声望、香望、味望、触望、得望、财望、子望、命望、觅、觅求、热望、觅望、觅贪、觅欲、动贪、动转、动欲、媚贪、善作欲、非法贪、不正贪、欲求、欲望、冀求、希望、求望、欲爱、有爱、无有爱、色爱、无色爱、灭爱、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暴流、轭、缚、取、障、盖、欲、结缚、随烦恼、随眠、缠、蔓、种种欲、苦根、苦因缘、苦生因、魔罟、魔钩、魔境、爱河、爱求、爱羁、爱海]、贪欲、贪、不善根。“成就”者,于此或者遍求色获得色,[对于色欲]成就。获得声、香、味、触、施主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经律、论、阿练若住支、常乞食支、粪扫衣支、但三依支、次第乞食支、时后不食支、常坐不卧支、随处住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成就非想非非想处定。

 由意欲而耕田地 由意欲而播种子

 商人由于此意欲 继续运财航海洋

 我若住于意欲者 彼之意欲我成就

“成就”者,乃意欲之成就也。

“意欲[其]成就者,此欲为因缘”,意欲与成就者,乃此欲为因缘,以欲为集,以欲为生因,以欲为发生因。此“意欲与成就者,以此为因缘”[之义]。

“又为诸人人,成为依趣所”者,乃为人人之依据,为洲渚,为救护所,为避难所,为归依所之处所。人人乃依据[意欲]为成就。此为“人人之依趣所”。故世尊已宣示:

 爱在此世间 以欲为因缘

 又在此世间 人人皆为贪

 彷徨于此贪 以欲为因缘

 又为诸人人 成为依趣所

 意欲与成就 此欲为因缘

 欲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

 或又[见]决定 由何处而生

 忿妄言疑惑 或又沙门说

 此[诸烦恼]法 由何处而生

(八六六)

“欲在此世间,以何为因缘”者,欲以何为因缘耶?由何处生耶?由何处发生耶?由何处起耶?由何处生起耶?由何处现前耶?以何为因缘耶?以何为集耶?以何为生因耶?以何为发生因耶?而问欲之根本……乃至……问集、质问、成为乞、求、信乐。此为“欲在此世间,以何为因缘耶”[之义]。

“或又[见]决定,是由何处生”者,决定是由何处发生耶?由何处生耶?由何处发生耶?由何处起耶?由何处生起耶?由何处现前耶?以何为因缘耶?以何为集耶?以何为生因耶?以何为发生因耶?而问决定之根本……乃至……问集、质问、成为乞、求、信乐。此为“或又决定是由何处生耶”[之义]。

“忿与妄言与疑惑”[之句中],“忿”者,乃所有心之瞋害、瞋恨、瞋恚、违背、违逆、怒、激怒、大激怒、瞋、激瞋、大激瞋、心之恚、意之激瞋、忿、忿怒、忿怒性、瞋、瞋怒、瞋怒性、恚、恚怒、恚怒性、违背、违逆、愤怒、愤慨、为心之不适意。“妄言”者,是妄语也。疑惑者乃疑也。此为“忿、妄言、疑惑。”

“或又沙门所说之[诸烦恼]……法,由何处生耶”[之句中],“或又沙门所说之诸烦恼法”……者,乃忿、妄言、疑惑,以俱行、俱生、相合、相应、同时起、同时灭、以一所依为,令一处所缘者也。此等谓“或又沙门……之法。”又“或又……法”者,生他,以左右他之诸烦恼。此等谓“或又……法。”“沙门之说”者,令寂止恶之沙门、拒外恶之婆罗门、破坏烦恼之根本之比丘、为一切不善根之结缚脱离者之说、宣说、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为“或又沙门所说法”[之义]。故彼之化人言:

 欲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

 或又见决定 由何处而生

 忿妄言疑惑 或又沙门说

 此诸烦恼法 由何处而生

 可意不可意 世间之所言

 对彼为近依 发生欲[原因]

 诸色有无有 于彼见常断

 人人于世间 以[见]为决定

(八六七)

“可意不可意,世间之所言”[之句中],“可意”者是乐受及喜好之事物。“不可意”者是苦受及不喜好之事物。“世间之所言”者是人人之所言、所语、所话、所说明,之所言说。此是“可意不可意,世间之所言。”

“近依于彼而欲发生”者是依可意、不可意,依苦、乐,依喜、忧,依好、不好,依随导[贪]、瞋恚而欲发生、生、发生、起、生起、此是“近依于彼而欲发生”[之义]。

“于诸色见有、无有”[之句中],“于诸色”者是四大种及[于]四大种所造之色。

“诸色之‘有’者”云何?是诸色之一切有、生、发生、起、生起、现前。此是诸色之有。

诸色之“无有”者云何?是诸色之一切尽灭、衰灭、破坏、遍坏、无常性、消失。此是诸色之无有。

“于诸色见无有、有者”,以观、考量、度知、辨知、分别、而明了于诸色见有、无有。此“于诸色见有、无有。”

“人人于世间,以[见]为决定”[之句中],决定者乃(一)爱决定,(二)见决定之二决定。

(一)为爱决定者云何?于此或者未生起之财富是不生起,已令生起之财富至尽灭。彼如是思念:“谨思以依如何之因由于我未生起之财富不生起,已令生起财富至尽灭耶?”彼更如是思念:“耽溺于谷酒、果酒等放逸之原因[故],于我未生起之财富不生起,已令生起之财富至尽灭。于非时徘徊耽溺街衢[故],使我未生起之财富不生起,已生起之财富至尽灭。我耽溺于赴祭会,为放逸之原因,我耽溺赌博,耽溺于恶友之[故],于我未生起之财富不生起,已生起之财富至尽灭。耽溺于懒惰[故],于我未生起之财富不生起,已生起之财富至尽灭。”如是智生而不习财富损失之六门,习财富增益之六门。如是乃“为爱决定。”或又依农耕,依商贾,依牧畜,依弓术,依仕官,又依某等之技术为活计。如是乃“为爱决定。”

(二)见决定者云何?于眼之生起时,知“我我生起。”于眼之消灭时,知“我我消灭、我我离去。”如是为“见决定。”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之生起时,知“我我生起”,触之消灭时,知“我我消灭,我我离去。”如是“为见决定。”生、令发生、起,生起[见决定]。

“人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人士、补特伽罗、命者、生死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于世间”者是于恶趣世间……乃至……处世间。此乃“人人于世间,以[见]为决定”[之义]。故世尊宣示:

 可意不可意 世间之所言

 对彼为近依 发生欲原因

 诸色有无有 于彼见常断

 人人于世间 以[见]为决定

 忿妄言疑惑 此等之诸法

 [可意不可意] [发生]有二时

 如有疑惑者 智路学[三学]

 沙门已知此 为此而说法

(八六八)

“忿、妄言、疑惑”[之句中],“忿”者是一切心之瞋害、瞋恨……乃至(参照一五页)。“妄言”者是妄语。疑惑者是疑。依喜好之事物生忿,依不喜好之事物生忿。依喜好之事物生起妄语,依不喜好之事物亦生起妄语。依喜好之事物生起疑惑,依不喜好之事物亦生起疑惑。

依不喜好之事物生忿者云何?“[彼]已对我行不利”而生忿,“[彼]将对我行不利”而生忿,“[彼]行我不利”而生忿。“[彼]已行于我可爱、可意者之不利、行不利,将行不利”而生忿。“[彼]已行于我不可爱、不可意者之利、利行,将为行利”而生忿。如是依不喜好之事物而生忿。

依喜好之事物而生忿者云何?喜好事物将被夺之虞而生忿,于被夺时而生忿,于被夺后亦生忿。喜好之事物将变易之虞而生忿,于变易时而生忿,于变易之后亦生忿,如是,依喜好之事物而生忿。

依不喜好事物而生起妄语者云何?于此某者依枷缚之所缚,为欲脱离其(枷)缚而故意为妄语。依绳缚之所缚,依销缚之所缚,依藤缚之所缚,依蔓缚之所缚,依栅缚之所缚,依村街、市、国、之缚之所缚,又依地方之缚所缚,为欲脱离其缚而故意为妄语。如是,依不喜好之事物而生起妄语。

依喜好之事物生起妄语者云何?于此或者以可意色为因而故意为妄语。以可意之声、香、味、触为因、以衣服为因、以食物为因、以卧坐处为因,以病者之资具药品为因,而故意为妄语。如是,依喜好之事物而生起妄语。

依不喜好之事物而生起疑惑者云何?“我眼病应愈耶?我眼病应不愈耶?我耳病、鼻病、舌病、身病、头病、外耳病、口腔病应愈耶?我齿病应愈耶?我齿病应不愈耶?”如是,依不喜好之事物而生起疑惑。

依喜好之事物而生起疑感者云何?“我应得可意之色耶?我不应得可意之色耶?我应得可意之声、香、味、触、施主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乐、衣服、食物、卧坐处、病者之资具药品与否耶?”如是,依喜好之事物而生起疑惑。此为“忿、妄言、疑惑。”

“此等之诸法,[可意不可意],有二时”者,有可意不可意时,有苦、乐时,有喜、忧时,有好、不好时,有随导[贪]、瞋恚时,有存在时,将有得时。此为“此等之诸法亦有二时。”

“如有疑惑者,应为智路学”[之句中],智亦是智路,智之所缘亦是智路,与智俱存之诸法亦是智路。譬如圣道是圣路,天道是天路,梵道是梵路,如是智亦是智路,智之所缘亦是智路,与智俱存之诸法亦是智路。

应学[之学]者,(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之三学。

(一)增上戒学者云何?于此处有比丘,具戒,住于防护别解脱律仪,具足正行、行处,于微量之罪亦起怖畏,受持而学诸学处。小戒蕴、大戒蕴、戒、住立、初行、自利、律仪、诸善法得达之首先、最先,此为增上戒学。

(二)增上心学者云何?于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于寻、伺止息之故,为内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而住。喜之舍离故于舍而住。有念有正知而以身受乐——彼诸圣者所说“有舍有念而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舍断乐故,舍断苦故,曾灭没喜、忧故,为不苦不乐,由舍为念之遍净,具足第四禅而住。此为增上心学。]

(三)增上慧学者云何?于此处有比丘,具慧,有关生灭有圣决择至正苦之灭尽而具备慧。彼如实知解“此是苦”,[如实知解“此是苦之集”,如实知解“此是苦之灭”]如实知解“此是至苦灭之道”。[如实知解“此是漏”,如实知解“此是漏之集”,如实知解“此是漏之灭”]如实知解“此是至漏灭之道”。此为增上慧学。

“有疑惑者应为智路而学”者,有疑惑、有犹豫、有困惑、有迷惑、有疑之人,乃为证得智、为触达智、为作证智,应学增上戒,应学增上心,应学增上慧。应顾念而学、应知而学,应见而学,应观察而学,应于心决意而学,以信应信解而学,应励行精进而学,应令念现起而学,应等持心而学,应以慧知解而学,以知通所知通而学,以遍知应遍知而学,舍断应舍断而学,以修习应修习而学,以作证应作证而学,应行、应正行、应行受持此等三学。此为“有疑惑者应为智路而学”[之义]。

“沙门已知此而说法”[之句中],“已知”者,为知、考量、度知、辨知、明了而说、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以论[法]。[即]知、识、考量、度知、辨知、明了、论说、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而说明“一切行是无常”。“一切行是苦。”“一切法无我。”“缘无明而有行”……乃至……“缘生而有老死。”“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此是苦”……乃至……“此是至苦灭之道。”“此是漏”……乃至……“此是至漏灭之道。”“应知通此等诸法。”“应遍知此等诸法。”“应舍断此等诸法。”“应作证此等诸法”及六触处之集、灭没、乐味、过患、出离、五取蕴、四大种之集、灭没、乐味、过患、出离,“所有集法皆此灭法”而知、识、考量、度知、辨知、明了、论、说、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而说明。

即世尊如是说:“诸比丘!知通已而我示法,非不知通。诸比丘!有因缘而我示法,非无因缘。诸比丘!有示导(神变)而我示法,非无示导。诸比丘!我知通已而示法,非不知通而示法,[我]有因缘而示法,非无因缘而示法,[我]有示导而示法而非无示导,[我]于汝等应教诫者当教训之。而且诸比丘!汝等以‘世尊是等正觉者,法是善说,僧是善行道’为满足而宣说,为喜悦而宣说,为欢喜而宣说。”而有时行此说法时,令百千之世界震动。此为“沙门已知此而说法”[之义]。故世尊宣示:

 忿妄言疑惑 此等之诸法

 [可意不可意] [发生]有二时

 如有疑惑者 智路学[三学]

 沙门已知此 为此而说法

 可意不可意 以何为因缘

 以何之无时 此等事亦无

 可意不可意 无有与有义

 此为何因缘 以此我当说

(八六九)

“可意不可意者以何为因缘?”可意不可意者以何为因缘耶?由何处生耶?由何处发生耶?由何处起耶?由何处生起耶?由何处现前耶?以何为因缘耶?以何为集耶?以何为生因耶?以何为发生因耶?而问可意与不可意之根本……乃至……问集、质问、乞、求、为信解。此为“可意不可意者以何为因缘”[之义]。

“以何之无时,此等事亦无”者,是何之无时,不存在时,不能得时,无可意不可意,无出生,无生,无发生,不起,不生起,此为“以何之无时,此等事亦无”[之义]。

“[可意不可意]之无有与有此等义”[之句中],可意、不可意之有者云何?及可意、不可意之一切之有、出生、生、发生、起、生起、现前。此是可意、不可意之有。

可意、不可意之无有者云何?是可意、不可意之一切尽灭、衰灭、破坏、毁坏、消失。此是可意、不可意之无有。

此“义”者乃彼之第一义,此“[可意、不可意]之无有、有之此义”。

“此为何因缘,以此我当说”[之句中],“此”者乃我问、乞、求、信乐处。“我当说”者是当语、说、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为何因缘,以此我当说”者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以何为生因,以何为发生因,此“此为何因缘,以此我当说”[之义]。故彼之化人言:

 可意不可意 以何为因缘

 以何之无时 此等事亦无

 可意不可意 无有与有义

 此为何因缘 以此我当说

 可意不可意 以触为因缘

 如触之无时 此等事亦无

 [可意不可意] 无有与有义

 此[触]为因缘 [如是]我语汝

(八七〇)

“可意不可意是以触为因缘”者,赍乐受缘触而乐受生起,赍彼之乐受触之灭故,赍同类已受之乐受缘触而生起为处之乐受乃灭,乃寂灭。赍苦受缘触而苦受生起、赍彼之苦受触之灭故,赍同类已受之苦受缘触而生起为处之苦受乃灭,此寂灭。赍不苦不乐受缘触而不苦不乐受生起,赍彼之不苦不乐受触之灭故,赍同类已受之不苦不乐受缘触而生起为处之不苦不乐受乃灭,乃寂灭。

“可意不可意,以触为因缘”者,可意不可意是以触为因缘,以触为集,以触为生因,以触为发生因。此为“可意不可意是以触为因缘”也。

“如触之无时,此等事亦无”者,触之无时、不存在时、不能得时、无有可意不可意、无出生、无生、不发生、不起、不生起、不现前。此为“如触之无时,此等事亦无”[之义]。

“可意不可意,无有与有义”者,有见亦以触为因缘,无有见亦以触为因缘。此“义”者,是第一义。此为“无有与有义。”

“此[触]为因缘,[如是]我语汝”[之句中],“此”者,汝问、汝乞、汝求、汝成信乐处。“我语”者,乃我语、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为“[如是]我语汝。”

“此[触]为因缘”者,是此触为因缘,以触为集,以触为生因,以触为发生因。此为“此[触]为因缘,[如是]我语汝。”故世尊宣示:

 可意不可意 以触为因缘

 如触之无时 此等事亦无

 [可意不可意] 无有与有义

 此触为因缘 [如是]我语汝

 触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

 或又有遍取 由何处发生

 以何之无时 我执事亦无

 以何无有时 触乃为非触(八七一)

“触在此世间,以何为因缘”者,触乃以何为因缘,由何处生,由何处发生,由何处起,由何处生起,由何处现前,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因,以何为发生因,以问触之根本……乃至……问集、质问、乞、求、成信乐。此为“触在此世间,以何为因缘”[之义]。

“或又有遍取,由何处发生”者,遍取已由何处发生,由何处生,由何处共生,由何处起,由何处生起,由何处现前,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以何为生因,以何为发生因,以问遍取之根本……乃至……问集、质问、乞、求、信乐。此为“或又有遍取,由何处发生”[之义]。

“以何之无时,我执事亦无”者,是何之无时,不存在时,不能得时,我执事亦无,无耶,不存在,不能得,被舍断,被正断,为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此为“以何之无时,我执事亦无”[之义]。

“以何无有时,触乃为非触”者,何之无有时,为非有时,以超任[何]时,超越时,离越时,触乃为非触此为“以何无有时,触乃为非触”[之义]。故彼之化人言:

 触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

 或又有遍取 由何处发生

 以何之无时 我执事亦无

 以何无有时 触乃为非触

一一

 名与色为缘 [如是]而有触

 欲求为因缘 [如是]有遍取

 欲求之无时 我执事亦无

 色之无有时 触乃不为触(八七二)

“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者,眼与色为缘而眼识生。三者之和合是为触。眼与色于色中,除眼触之诸相应法乃于名中。如是为“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之义]。耳与声为缘而耳识生。三者之和合是为触。耳与声于色中,除耳触之诸相应法乃于名中。如是亦为“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之义]。鼻与香为缘而鼻识生。三者之和合是为触。鼻与香于色中,除鼻触之诸相应法乃于名中。如是亦为“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之义]。舌与味为缘而舌识生。三者之和合是为触。舌与味于色中,除舌触之诸相应法乃于名中。如是亦为“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之义]。身与所触为缘而身识生。三者之和合是为触。身与所触于色中,除身触之诸相应法乃于名中。如是亦为“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之义]。意与法为缘而意识生。三者之和合是为触。基色于色中,诸色法于色中,除意触之相应法乃于名中。如是亦为“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之义]。

“欲求为因缘,[如是]有遍取”[之句中],欲求者是渴爱也。即一切贪、染贪……乃至(八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遍取者,乃爱遍取、见遍取之二遍取……乃至[后方二五五页参照]……此是爱遍取……乃至……此是见遍取。

“欲求为因缘,[如是]有遍取”者,遍取是以欲求为因缘,以欲求为因,以欲求为缘,以欲求为原因,以欲求为发生因。此是“欲求为原因,[如是]有遍取”[之义]。

“欲求之无时,我执事亦无”[之句中],“欲求”者是渴爱。即一切贪、染贪……乃至……贪欲、贪、不善根。“我执”者乃爱我执、见我执之二我执……乃至[二五五页参照]……此是爱我执……乃至……此是见我执。

“欲求之无时,我执事亦无”者,欲求之无时,不存在时,不能得时,无有“我执”,无,不存在,不能得,被舍断,被正断,为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此是“欲求之无时,我执事亦无”[之义]。

“色之无有时,触乃不为触”[之句中],色者乃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色之无有时”者,由四原因而色无有。[即](一)知无有,(二)度知无有,(三)舍断无有,(四)超越无有而成。

(一)由知无有色乃无有者云何?以知色,即一切色皆知此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以知、观色。如是由知无有色乃无有。

(二)由度知无有色乃无有者云何?如右已知而度知色。[即色]是无常、是苦、是为病、是痈、是箭、是痛、是恼、是敌、是毁、是疾、是祸、是怖畏、是灾患、是动、是坏、是不恒、是无救护所、是无避难所、是无归依所、是空缺、是空虚、是空、是无我、是过患、是变易法、是不坚实、是痛恨、是杀戮者、是非有、是有漏、是有为、是魔食、是生法、是老法、是病法、是死法、是愁悲苦忧恼法、是集、是灭没、是乐味、是过患、是[应]出离而度知。如是由度知无有而色是为无有。

(三)由舍断无有色乃无有者云何?如右已度知而对色以舍断欲贪、除去、灭除,令灭无。即世尊如是说:“诸比丘!对色有欲贪者,须舍断彼!如是彼[色]被舍断,被根绝,如截根之多罗树,成为灭无,未来为不生起之物”,如是由舍断无有而色是为无有。

(四)由超越无有色乃无有者云何?得四无色定者为无有色、非有、超、超越、离越。如是由超越无有而色是为无有。

“色之无有时,触乃不为触”者,色之无有时、非有时、超越[色]之时、超越时、离越时、不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之五触。此是“色之无有时,触乃不为触”[之义]。故世尊宣示:

 名与色为缘 [如是]而有触

 欲求为因缘 [如是]有遍取

 欲求之无时 我执事亦无

 色之无有时 触乃不为触

一二

 如何之行者 色乃成为无

 或又苦与乐 如何成为无

 如何成为无 以此请语我

 [如何成为无] 我意欲知之(八七三)

所谓“如何之行者色乃成为无耶?”如何之行者,是如何之行道者,如何动作者,如何活动者,如何护持者,如何持续者,如何维持者,“色成为无耶?”为非有耶?且超耶?且超越耶?令离越耶?此是“如何之行者,色成为无耶?”[之义]。

“或又苦与乐,如何成为无?”乐与苦者,如何成为无耶?为非有耶?且超耶?且超越耶?且离越耶?此是“或又苦与乐,如何成为无”[之义]。

“如何成为无?以此请语我”[之句中],“此”者,是我所问之处,我所乞之处,我所求之处,我所信乐之处。此是“此”。“请语我”者,请语,请告,请示,请施设,请确立,请开显,请分别,请显示,请说明。此是“以此请语我”[之义]。“如何成为无”者,如何成为无耶?为非有耶?且超耶?且超越耶?令离越耶?此是“如何成为无,以此请语我”[之义]。

“我意欲知之”[之句中],“欲知之”者,其将欲了知,将欲识知,将欲别知,将欲通达。此是“将欲知之”[之义]。

“我意”者,是我心,我思惟,我识。此是“我意欲知之”[之义]。故彼之化人已言:

 如何之行者 色乃成为无

 或又苦与乐 如何成为无

 如何成为无 以此请语我

 [如何成为无] 我意欲知之

一三

 不成想想者 不成异想者

 不成非想者 及无有想者

 [已为]斯行者 色即成为无

 以想为因缘 [成为]障碍者(八七四)

“不成想想者,不成异想者”[之句中],想想者是于自然所想之人人。彼[修行者]不在自然之想。异想者是狂者及所有乱心者。彼[修行者]不为狂者,又不为乱心者。此是“不成想想者,不成异想者”[之义]。

又“不成非想者及无有想者”[之句中],非想者,是灭尽定者及所有无想之有情。彼修行者不成灭尽定者及无想有情。无有想者是得四无色定者。彼(修行者)非得四无色定者。此乃“不成非想者及无有想者”[之义]。

“已为斯行者,色即成为无”者,于此处有比丘令舍断乐故,[舍断苦故,曾灭没喜与忧故,成不苦不乐,由舍念之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彼如斯而心等持、遍净、净白而无秽,离随烦恼,成为柔软,而适业、住立、达不动时,为获得空无边处定,令心导引趣向,具有无色道。“斯行者”已如斯动作者,如斯活动者,如斯护持者,如斯持续者,如斯维持者,“色即是无”,非有、且超、且超越、且离越。此是“已为斯行者,色即是无”[之义]。

“障碍者以想为因缘”,障碍即是障碍者,为爱障碍者,为见障碍者,为慢障碍者,以想为因缘,以想为集,以想为生因,以想为发生因。此是“障碍者以想为因缘”[之义]。故世尊宣示:

 不成想想者 不成异想者

 不成非想者 及无有想者

 [已为]斯行者 色即成为无

 以想为因缘 [成为]障碍者

一四

 所问于尊师 尊师回答我

 其他问尊师 望冀请语之

 贤者等以此 [非想非非想]

 以叙述此是 人之最高净

 或又说他净

(八七五)

“所问于尊师,尊师回答我”,问于尊师,乞、求、所信乐,宣答我等,宣、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所问于尊师问,尊师回答我”[之义]。

“其他问尊师,望冀请语之”,其他欲问尊师,其他以向尊师乞,其他以向尊师求,于其他所信乐尊师,更向尊师[我等]问。“望冀请语之”,望冀请语,是请告、请示、请施舍、请确立、请开显、请分别、请显示、请说明。此是“其他问尊师,望冀请语之”[之义]。所谓“贤者等以此,[非想非非想定],说是人之最高净耶?”某沙门、婆罗门以此无色定为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而说、语、话、说明、言说耶?“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士夫、补特伽罗、命者、生者、生死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净”者,是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贤者等于此”者,于此以自己之主张说是贤者,说成为坚固,说是真理、说有因,说有相,说有理由,说有处[道理]者。此“贤者等以此,说此人最高之净耶”[之义]。

“或又说他[净]”或者,是某沙门、婆罗门超此无色定,超越、离越、而由此无色更向他人之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亦说、语、活、说明、言说。此是“或又说他[净]”[之义]。故彼化人言:

 所问于尊师 尊师回答我

 问其他尊师 望冀请语之

 贤者等以此 [非想非非想]

 以叙述此是 人之最高净

 或又说他净

一五

 于此贤者等 说人最高净

 彼等或无余 善说寂[高净](八七六)

此处贤者等乃以此说人之最高净者,乃或某沙门,婆罗门是常见论者,以此无色定,是“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而“说”、语、话、说明、言说。“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人士、补特伽罗、命者、生者、生死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净”者,是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于此贤者等”者,于此处以自己之主张说是贤,说是坚固,说是真理,说因,说相,说理由,说道理。此是“于此贤者等,以此说人最高净”[之义]。

“更于彼等之某者乃善说无余,以寂说是[最高净]”者彼等沙门、婆罗门中之某沙门、婆罗门是断[见]论者,惧怖有,欢喜无有。彼等“实以此若我身坏者,应断绝灭亡故,死后无有。”说“此是无余”,而说有情之寂、寂止、寂灭、灭、安息是[最高之净]。为善说者,以[自己之主张]而善说、贤说、坚固说、真理说、因说、相说、理由说、道理说。此是“更于彼等之某者乃以寂更善说无余”[之义]。故世尊已宣示:

 于此贤者等 说人最高净

 彼等或无余 善说寂[高净]

一六

 彼等[诸见者] 知是依著者

 牟尼有观慧 知[彼之]依着

 知而解脱者 不至为诤论

 种种之诸有 慧者不还来

(八七七)

“知彼等是依著者”[之句中],“彼等”者,是诸恶见者。“[知]是依著者”,乃知是常见依者,知是断见依者,识、考量、度知、辨知、明了。此是“知彼等是依著者”[之义]。

“牟尼有观慧,知[彼之]依着”[之句中],“牟尼”者,是以智云牟那……乃至[后方一〇六页以下参照]……超越着与网此是牟尼。牟尼知彼等是常见依者、断见依者、常断见依者、识、考量、度知、辨知、明了。“观慧者”是贤者、具慧者、觉慧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此是“牟尼有观慧,知彼之依着”[之义]。

“知而解脱者,不至为诤论”[之句中,“知而解脱者”],是“知、识、考量、度知、辨知、明了、由究竟无取解脱而脱者”,“解脱者”是遍脱者、善解脱者。是知、识、考量、解知、明了“一切行是无常”,由究竟无取解脱而为脱者、解脱者、遍脱者、善解脱者。是知、识、考量、辨知、明了“一切行是无常”“一切法是无我”……乃至(二二页参照)……是知、识、考量、度知、遍知、明了“所有集法皆是灭法”,由究竟无取解脱是脱者、解脱者、遍脱者、善解脱者。

“不至为诤论”者,不行争斗,不行口论,不行异执,不行诤论,不行确执。即世尊如是说:“汝长爪[中部七四经]!如是心解脱之比丘,任何人亦不雷同,任何人亦无诤论。唯于世间之所说不执取言说。”此是“知而解脱者,不至为诤论”[之义]。

“种种之诸有,慧者不还来”[之句中],“种种之有”者,是种种有之业有、再有。[即]于欲有之业有,于欲有之再有,于色有之业有,于色有之再有,于无色有之业有,于无色有之再有、再三之有、再三之趣、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结生、再三之身体生起。“[种种之有]不返来”,是不归来、不执、不执取、不住着。“慧者”,是慧者、贤者、见慧者、觉慧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此是“慧者种种之有不还来”[之义]。故世尊宣示:

 彼等[诸见者] 知是依著者

 牟尼有观慧 知彼之依着

 知而解脱者 不至为诤论

 种种之诸有 慧者不还来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