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之余

△二文殊决疑四。

一忖答。

尔时文殊师利(至)故现斯瑞。

雨以一味沾洽。螺以一音亘彻。鼓以号令群众。义以开发随宜。

△二引证二。

初引灯明本始。

诸善男子(至)天人师佛世尊。

阿僧云无数。劫云时分。欲原光瑞本始。而推之于无数不思之劫者。此光此法固始于无始。超乎数量也。佛号日月灯者。日昱昼月昱夜。灯则照于日月所不照。而通乎昼夜之道相续无穷。彼佛妙智真明兼三者之德。故以为号。十号初言本终言迹。中言德本谓真性一切如也。故曰如来。迹谓道化。人天尊仰。故曰世尊。德即万德种智事也。为良福田故应供养。圆具四智。故能正遍知。万行真明曰明行足。善入尘劳穷尽万法曰善逝世间解。证无等等曰无上士。化物不暴挺然不屈曰调御丈夫。三界摸范曰天人师。自他觉满曰佛。总而言之。从如实道来具万德应物。为世所尊之号也。

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至)成一切种智。

此叙灯明亦于一乘随宜说三也。初中后者。指三乘之法。皆应机契道无不善也。藉权显实故其义深远。方便随机故其语巧妙。本于一乘故纯一无杂。明菩萨行。故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以一乘应三乘而说。故云说应四谛等。于二乘言求。于菩萨不言求者。佛为大事出兴。本说教菩萨法。故不待求于余乘非所愿说。特因乐小者求而后说也。于声闻言涅槃。于辟支菩萨言种智者。声闻厌生死苦取灭谛小果。故进之于究竟涅槃。辟支利智菩萨大根。故成之以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唯佛能具。

次复有佛(至)植诸善本。

此又引然灯本始。以明妙法传续之由也。自初灯明至最后灯明。有二万佛。然灯即最后灯明之王子也。名字姓皆同者。明道同也。有八王子者。圣人示迹表法也。依灯明有八意。表从妙明真心出妙观察意。其用有八也。妙心本空而能有用故名有意。此妙有也。出乎妙心用无不善故名善意。此妙善也。量不可测名无量意。此妙量也。对境利用名宝意。此妙宝也。触类而长名增意。此妙增也。善能觉了名除疑意。此妙觉也。应物如响名响意。此妙响也。建立万法名法意。此妙法也。领四天下者。未出家时未免物累也。闻父得道舍位出家者。离情去累乃趣正觉之表也。智胜王子有珍玩之具。闻父得道。舍之而往。其意同此。心王出三界家。则八识之子随出而为诸法师。亦若是矣。

△二引瑞事同今四。

一六瑞同。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至)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二示疑同。

弥勒当知(至)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昔众见瑞欲知其缘亦如今众。

△三说证同。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至)佛所护念。

妙光即文殊前身。昔因妙光而说者。为其为世间眼能证此法故。今亦因其助发。

△四广引五。

一三昧同。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至)而生懈倦。

昔众六十小劫谓如食顷。今众五十小劫谓如半日。皆由得法华三昧于道不倦如此。盖法华三昧真知见力不为顷久推移。不为时劫加损故也。

△二唱灭同。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至)当入无余涅槃。

经已唱灭欲付大事故。今佛经已亦云不久涅槃。欲以妙法付嘱有在也。涅槃此云灭度。谓灭尽诸苦度生死海。真常道果之号。非丧亡之号也。真常者生灵性命之大本也。本真无妄凝常不变。由一念之迷妄。沈幻苦而失其所谓真。沦变生死而失其所谓常。圣人复还元觉。不沈诸妄不受诸变。故曰真常。与儒所谓复则不妄。老所谓复命曰常同意。所谓有余无余者。小乘厌生死苦。欲速出三界滞于偏真。证性未圆故名有余。大乘离生死见无退无出。凝然常寂。证性已圆故名无余。今云入涅槃者。示脱幻妄尘扰而反乎本真凝寂也。

△三授记同。

时有菩萨(至)入无余涅槃。

亦如今说经后记诸弟子也。多陀阿伽度云如来。阿罗诃云应供。三藐三佛云正遍正觉。略称十号之三也。

△四助化传续同。

佛灭度后(至)名曰然灯。

妙光昔助灯明为然灯之师。今助释迦续灯明之道。八子生于灯明师于妙光。至其成佛又号然灯。而然灯又为释迦之师。盖是道出于本觉明心。而常资妙光智体。传续不穷。如一灯明然百千灯。其明不穷其光不二。此妙法大本也。故援引证此。

△五显益同。

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至)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弥勒初心贪着小乘利养。故于众经唯求名言。无所通达忘失正见。蒙灯明教故。得值多佛趋补处果。如须菩提等贪着小果一日之价。于此大乘无有志求。蒙释迦教故。得近法王获大宝位。

△三结证所忖。

弥勒当知(至)佛所护念。

今昔之事宛然相契。则将说法华断可忖矣。夫引瑞事同今所忖惟。此且又广引三昧唱灭等者。意在冥叙一经本末。故广引之事皆契后文。

△四以偈重颂三。初颂引证二。

初颂灯明本始。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至)亦随修梵行。

此通颂初后灯明法化及八子之迹。

△二颂瑞事同今五。

一颂六瑞同。

时佛说大乘(至)现诸希有事。

△二颂光相同二。

一颂圆现法界事相。

此光照东方(至)悉见彼大众。

自然成佛道者。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二颂圆现生佛始终。

或有诸比丘(至)说法求佛道。

不颂涅槃相略之也。

△三颂疑问同。

尔时四部众(至)是事何因缘。

△四颂说证同。

天人所奉尊(至)令妙光欢喜。

△五颂广引同五。

一颂三昧同。

说是法华经(至)悉皆能受持。

△二颂唱灭同。

佛说是法华(至)佛灭一何速。

诸子悲恼非为生灭。起爱见之悲为众生悲也。诸法实相义即法华要旨。下至亿劫时一遇。皆灯明临灭宣付勉勖之辞。此经凡长行略则偈详。长行详则偈略。圣言说约文体皆然。今此疑问等文。即前详偈略。唱灭之文。即前略偈详也。

△三颂授记同。

圣主法之王(至)以求无上道。

由众悲恼故慰安之。而授德藏记使依归也。无漏实相即妙法真体也。大觉灭度譬薪火者。以薪虽穷而火传不知其尽。所谓示灭也。自分布舍利起塔至精进求道。言弟子追慕景仰之事。

△四颂助化传续同。

是妙光法师(至)度脱无量众。

妙光广宣即助化事。八子已下明传续之由。

△五颂显益同。

时妙光法师(至)其数无有量。

心常懈怠等者。如懈退宝所贪着小乘也。多游族姓即尚名相也。弃舍所习不务本也。余如前解。

△二颂结证所忖。

彼佛灭度后(至)欲说法华经。

△三颂总牒决疑。

今相如本瑞(至)令尽无有余。

疑悔者。以小疑大也。上序分竟。

△二正宗分二。初分科叙义。

二正宗分十九品分二。一三周开示十品分三。初说三周法授三根记。即方便至学记品是也。二授广记圆该前记。即法师品三会。诸佛圆证前法即宝塔品也。所谓三周者。法说一周被上根。即方便品也。为上根猛利则直说法体故曰法说。喻说一周被中根。即譬喻品也。为中根稍钝以譬喻始解。因缘说一周被下根。即化城品也。为下根甚纯故假宿世因缘款启。然根虽列三。教实通被也。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二依科解文二。初三周开示三。初说三周法授三根记三。初法说一周被上根二。初科分叙义。

前之一光东照妙体已全然默而识之不言而信。非垢重众生所及。须假语言方便开示。故名方便品。盖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唯在方便开示使自悟入。故下正说之文。但云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又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出现。欲令众生开佛知见。自此之外无复正说。特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而已。至于三周九喻百界千如。皆异方便也。然则所谓妙法所谓一大事者。终何说示。所谓佛知见所谓第一义者。若为开显。而法华最后之唱又岂徒然哉。由是观之。信有非思量分别所解者。存乎其间。而云不可言宣。固不诬矣。则凡涉语言文字。皆为方便。故于正宗首标方便之名。深有旨也。

△二科释正文三。初出定称叹二。

初出定。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

从无量义三昧起也。

△二称叹三。

初叹诸佛二智。

告舍利弗(至)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双叹二智一乘之深也。诸佛智慧指权实二智也。权智说法实智证法。其智慧门指一乘妙法也。经初发绪独因文殊。而出定辄告鹙子者。此经以智立体会权归实。文殊为实智之首。鹙子为权智第一。所以告之。意在引权入实也。

所以者何(至)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释上智深法深之由也。亲无数佛则所学之深。行无量道则所造之深。勇猛精进则建志之深。名称普闻则积德之深。成就深法则所证之深。随宜所说则方便之深。所以难解难入也。如此深叹者。将以引权入实会三归一。欲发起二乘愿慕也。

△二叹自行二智。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至)皆已具足。

释尊出兴种种演说方便导生。皆由权实二智耳。方便波罗蜜权智也。知见波罗蜜实智也。非权不能导生。非实不能离着。故须两具也。诸著者。粗即六尘业。细即二乘法。

△三叹二智德用五。

一叹实智证法。

舍利弗(至)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如来真知见力。广无不容深无不极。故四无量心四无碍辩。十力四无畏深禅大定。诸解脱法诸三昧门。一一深造实际。凡一切未曾有法无不由此成就。盖是智也。摄一切法如空包色。融一切相如海纳流。故称广大深远。

△二叹权智说法。

舍利弗(至)言词柔软悦可众心。

如来真方便力。能分别万法巧说三乘。曲狥机宜故言词柔软。称适物性故悦可众心。

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结二智德用也。

△三重显深妙。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至)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止之不说益显深妙也。第一难解之法。即实相妙法。非言所及故不须复说。非意所到故希有难解。非二乘所造故唯佛能究。

△四陈诸法实相。

所谓诸法如是相(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上所谓实相者。即世间诸法性相体力本末究竟等是也。可见为相。相本为性。形具为体。利用为力。乍起为作。资始为因。助因为缘。缘熟为果。应果为报。始终为本末。穷尽为究竟。一切诸法不离此十。亦各具此十也。如是者。随事指法之辞。谓诸法有如是之相如是之性。乃至如是而始终。如是而穷尽。无非实相也。即此而推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黑。竹如是翠华如是黄。凡即诸世谛之事无非实相也。唯其即世谛而无非实相。故证之者当不亏其天真。不离其当体。而默得于色心之外。是谓第一希有难解之法也。旧约四圣六凡十法界而说。以一界各具十如合为十界。百如摄为百界千如。融之以至于无尽。此乃即实相。而明法性也。又作三观回互而释。空则是相如。假则如是相。中则相如是。此乃即实相而明观智也。然此正明诸法实相。乃一乘极谈。不应作如如理性释之。况十如三观方是大乘圆融之法。于一乘实相同途异辙。达者审之。

△五以偈重颂六。

初颂叹智德用。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至)我已悉知见。

世雄不可量至无能测量者。叹诸佛二智之深也。本从无数佛至难见难可了。颂诸佛智深之由也。于亿劫行道至我已悉知见。括显自行也。佛号世尊又号世雄者。世尊为十号之总。余皆随德之称。故或曰雄猛曰慧日曰两足等。今言世雄者。乃释迦称诸佛智德雄猛绝世也。余如长行。

△二颂叹法实相。

如是大果报(至)其力所不堪。

颂十如及止身子不说之意也。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者。如是实相触事而真。拟之即差言之即乖也。言诸余生类无能解者。以即诸世谛性相。而默得于色心之外。为难也。言除诸菩萨信坚固者。许以信得入也。言诸弟子众力所不堪者。明非二乘法也。漏尽后身即二乘之果。所谓住最后身有余涅槃者。

△三颂广叹智。

假使满世间(至)亦复不能知。

此自寡智而之众智。以广叹佛智之深也。舍利弗智慧第一。而寡不如众。故虽满世间。又满十方第一之智。皆不足测佛深智也。

辟支佛利智(至)亦复不能知。

此又自利智而之上智。以广叹也。声闻之智不及辟支之利。而辟支既证无漏后身。则其智为极明。新发意菩萨能供佛以增长智慧。能了义以决择智慧。能说法以发明智慧。则其智之妙又过辟支之利矣。地上不退菩萨之智。又过于地前发意。如是竟不能知者。明佛智非三乘人所知。意在激发权小也。辟支此云独觉。竹林稻麻譬最多也。

△四颂广叹法。

又告舍利弗(至)十方佛亦然。

无漏妙法。即一乘实相也。二乘不能测故。唯我知是相。诸佛所同证故。十方佛亦然。

△五颂正显今实。

舍利弗当知(至)要当说真实。

△六斥权使悟。

告诸声闻众(至)引之令得出。

斥昔之权使悟今实也。初四句召二乘人。后四句斥权而告之。

△二众疑请问六。

一声闻疑念。

尔时大众中(至)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

二乘闻佛深叹二智。而不能解故疑之。从而作是言已下。皆叙佛前言。

佛说一解脱义(至)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因佛叹解脱诸三昧。遂以二乘解脱等佛解脱。谓己已得。不知二乘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也。

△二身子发问。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至)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

二智破暗故称慧日。此叹久默斯要。下乃申问。

自说得如是(至)愿佛为解说。

此皆颂佛前言为问。即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等文。道场所得法。言所证实智也。我意难可测。言说法权智也。诸罗汉言已得果者求涅槃。言未得果者求缘觉。即前所谓发声闻辟支佛心之比丘。皆疑佛所叹。

于诸声闻众(至)欲闻具足道。

究竟法即道之绝域。所行道则循斯须而已。佛口所生者。诸弟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具足道即圆顿法。

△三佛止不说。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皆当惊疑。

道大机小故。闻者惊疑。

△四身子再请。

舍利弗重白佛言(至)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佛依小根而止。故独言天人惊疑。身子依大根而请。故广言诸根明了。

△五世尊再止。

佛复止舍利弗(至)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佛意非虑大根。预知有退席之众。及恤人天惊疑而已。身子未谕。故佛重举天人增慢之众止之。坠大坑者。破法堕恶道之类也。

△六身子三请。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至)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至)则生大欢喜。

身子为法之切固仗大根而请也。长夜安隐者。众生痴盲如处长夜。若蒙发明则得大安隐。两足福足慧足也。舍利弗于声闻众智慧第一。故称长子。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一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