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1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1 须陀洹:译为入流、预流,是声闻四果中之初果,已断除三界一切见惑,初得法眼之圣者。

译文

佛陀又问:须菩提!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证得须陀洹圣果的圣者,他会起这样的想法和念头:我能得须陀洹果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的意思,即是入圣流,而实际又是无所入的,不执着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觉悟到五欲六尘没有什么可执着的,因此才叫作须陀洹。

赏析与点评

不少人认为,佛陀的声闻弟子重在追求自身的解脱,注重果位的证得,依涅槃而住,看似有所住,很难理解证无可证、说无可说的般若思想。然而,须菩提通过自己亲证四果的体验,告知人们,众生因执“我”为实有,产生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等不正确的知见,统称“见惑”,由此而起惑造业,产生种种烦恼。修行之人首先通过“五蕴无我”的理论,去除我执,悟人空,去除见惑,产生正确的知见,标志着进入圣人之流,故名“入流”,证得小乘初果——须陀洹果。由须陀洹的定义来看,如果修道之人仍有“我能得果”的想念,这本身足以说明他依然有“我见”,就没有资格证得须陀洹。由此可见,证须陀洹果位的人能做到能证、所证皆空,契合般若离相法门。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1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2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1 斯陀含:译为一来果,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生,方得究竟,至此以后,不再受生,是声闻四果中之二果。

2 阿那含:断尽欲界九品之惑,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作不还,是声闻四果中之三果。

译文

佛接着问:须菩提!你有什么看法?证得斯陀含圣果的人,他会起这样的想念:我能得斯陀含果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简称一来),而实际不会想到此来彼去,因此才叫作斯陀含。

佛陀又问:须菩提!你有什么看法?证得阿那含圣果的人,他会起这样的想念:我能得阿那含果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不再返回欲界),而实际上是没有真实的不来者,因此才叫作斯陀含。

赏析与点评

当人的感觉器官、被感知的外界事物(如美色)和意识三者(根、尘、识)相接触时,心随境转,随之而产生贪、嗔、痴、慢、疑等不健康的思维,统称“思惑”,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在初果断除“见惑”的基础之上,通过进一步的修行,人们可以断除欲界之“思惑”,证得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换而言之,一个人只要有“我得斯陀含、阿那含”的想念,那只能说明他仍贪恋“有所得”,思惑未除,就没有资格称为二果、三果的圣人。如此观之,见惑、思惑断除后的圣者,已切入般若空性之理,绝不会生起“一来”、“不来”的分别概念。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1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1 阿罗汉:断尽三界所有的见、思二惑,悟人空、法空,是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

译文

佛继续问:须菩提!你有什么看法?证得阿罗汉圣果的人,他会起这样的想念:我已证得阿罗汉果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叫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生起“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心念,那么,就执着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

赏析与点评

断尽三界所有的见、思二惑,悟人空、法空,方能证阿罗汉果,超出三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由此观之,一个人只要有“我得阿罗汉道”的想念,这说明他仍然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没有资格称为“阿罗汉”。反之,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人,因通达人空、法空之理,自然不会有“我为能证之人,阿罗汉果为所证之法”的分别概念,能、所双亡,彻悟一切法的生灭不可得,才是通达性空离相的圣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1,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2〕,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1 无诤三昧:通达无我相、人相、众生相,与人无诤,处处随顺众生。

2 阿兰那:适合修行的安静场所,后多指佛寺。

译文

须菩提依自己的体验说:世尊曾这样赞叹我,说我在诸大弟子之中,所得的无诤三昧最为第一,我是第一离欲(诸烦恼)的大阿罗汉。可我从来没有这样想:我是离欲的大阿罗汉,我能得无诤三昧。假使我这样随相计着,那就是还在我见、法见、非法见的生死界中,佛也就不会说我是一个乐于用功修习阿兰那行的人了。反之,因为不执着实有无诤三昧可得可修,世尊才赞叹我行阿兰那行呢!

赏析与点评

上文从罗汉四个果位的定义,说明声闻圣者已能悟得能证所证皆空的般若空性。须菩提唯恐众生心中仍有疑虑,便以自己悟证罗汉果的体验作进一步的论证。须菩提因悟“无诤三昧”而得第一离欲阿罗汉的美名。一方面,须菩提在修道的过程中,觉得现实人生已经是够苦的了,怎么可以再与这些受尽苦难的人争论,加深他们的痛苦呢?如此修行,大悲心生起,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广度众生,证得“无诤三昧”,通达法无自性,一切都是相依相缘的假名而来,还有什么可诤与无诤呢?由此而悟入离“无诤三昧”之相,证得罗汉果。